国内大豆市场:产销区价差拉大,远期形势乐观

国内大豆市场:产销区价差拉大,远期形势乐观

一、国内大豆市场:产销区价差拉大远期形势看好(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峰[1](2019)在《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及保障效率研究》文中提出粮食安全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粮食安全问题又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限于世界各地资源禀赋、科技发展水平等不平衡,多数国家难以仅仅依靠自身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国际粮食贸易也迅速发展,国际粮食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世界粮食的供需,对世界粮食安全的保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尽管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十二连增”,但是中国粮食安全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粮食“适度进口”,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和国际粮食资源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顺利成章的成为了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中国粮食市场的开放,粮食进口规模不断增大,中国已经由粮食净出口国转变为粮食净进口国,粮食的净进口也成为了当前中国粮食贸易的“新常态”。粮食的大量进口在满足国内粮食供需缺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出现了粮食进口规模激增、进口品种结构不合理、进口依存度过高、户部街来源过于集中、国际话语权薄弱等问题,使得中国粮食进口潜在风险越来越大,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日益严峻的国际粮食形势也使得粮食进口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粮食进口视角下对中国粮食安全保障问题的研究也更加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本研究基于“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为核心内容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从“适度进口”这一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手段出发,来研究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问题,突破了原有从粮食安全视角来研究中国粮食贸易的思路,使研究的问题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实际意义。本研究主要归纳总结了中国粮食进口及粮食安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了中国粮食安全状况;描述性分析粮食进口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方向;利用Eviews8.0检验了粮食进口与粮食安全的相关性,利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实证检验了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基于SEM方法构建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影响路径分析模型,实证检验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路径;分别利用超效率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法测度了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静态和动态保障效率,并通过构建T统计量检验了各指标的显着性。本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并梳理了国内外粮食进口及粮食安全问题的理论和学术研究发展动态,分析粮食进口及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并针对相关研究进行述评,以发现当前对于粮食进口及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的薄弱环节,进而确定本研究的研究切入点。第二部分,本章主要界定了粮食、粮食安全及粮食安全保障的概念及粮食安全的衡量维度,并阐述了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阐明了本研究的研究范畴与研究基础。第三部分,本章结合近十年来的粮食进口相关统计数据从粮食进口规模、粮食进口结构、进口依存度、进口市场来源、粮食贸易国际地位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粮食进口的现状,归纳总结了当前中国粮食进口面临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本章主要从粮食生产安全、粮食流通安全、粮食消费安全、粮食可持续安全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基于层次分析法对1992-2016年期间中国粮食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进而归纳总结了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本章分别以供求机制、价格机制、食品安全内涵和资源替代为理论基础,从粮食生产安全、粮食流通安全、粮食消费安全、粮食可持续安全等四个方面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方向;利用Eviews8.0软件分别实证检验了粮食进口规模、粮食进口结构、粮食进口价格、粮食进口依存度以及粮食进口集中度与中国粮食安全的相关性显着情况,并利用Johansen协整分析实证检验了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长期影响,构建UECM模型实证检验了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短期影响;进而基于SEM方法构建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影响路径分析模型,实证检验了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路径。第六部分,本章分别利用超效率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法测度了1992-2016年期间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静态和动态效率,分析了1992-2016年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效率的静态和动态变化趋势,并通过构造T统计量的方法,实证检验了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效率指标的显着性;第七部分,本章主要从粮食进口政策、进口规模、进口结构、进口价格、进口来源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中国粮食进口优化策略;第八部分,本章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延伸提出展望。

蔡正融[2](2016)在《论新形势下江苏粮食流通政策的创新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稳则天下安。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社会稳定的特殊商品,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大方略。粮食流通连接生产与消费,涵盖内需外需,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粮食价格稳定,保障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粮食流通政策研究,不断改进、完善、创新粮食流通政策,对增进人民福祉,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有着现实而重要意义。江苏地处东南沿海,是全国经济发达省份,同时也是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大省。既有苏南等市粮食主销区,又有苏北等市的粮食主产区,粮食供给和流通形势与全国极其类似,是全国缩影,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早在2001年,江苏作为唯一一个粮食主产省和其他7个粮食主销省市一起率先进行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巨大的成功为全国2004年全面推进粮食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近年来,粮食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粮食流通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粮食储备管理机制不活、粮食产业发展滞后、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裹足不前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势必影响粮食安全形势,进而影响改革发展的大局。江苏立足新形势,在粮食流通政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创新,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其他省份乃至国家的粮食流通政策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回顾了江苏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以及给我们的启示;介绍江苏粮食流通基本情况,以及而临的困难;阐述当前执行的主要粮食流通政策,取得的积极成效,存在的问题;介绍江苏在粮食流通政策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取得成功经验,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对改革粮食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主要研究结果有:一是当前江苏粮食流通工作在粮食生产主体结构、对外依存度、“三高叠加”现象(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粮食市场机制、农业资源、产后服务能力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二是新形势下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粮食储备政策、粮食产业发展政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政策四大政策急需改革和完善;三是现行粮食流通政策体系可以从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粮食储备体系、粮食贸易体系、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粮食流通基础设施、粮食法治建设等方面健全地方性粮食管理法规体系,提高江苏省粮食流通发展水平。解决好新形势下粮食流通中存在的问题,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规律,重新审视完善粮食流通相关政策;同时,为弥补市场不足,保障粮食安全,政府应适当干预,以间接干预为主,引导粮食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崔仕嵬[3](2015)在《商品期货跨境套利策略与实证分析 ——以白糖期货为例》文中提出关于期货套利的研究有很多,但专门针对商品期货跨境套利的研究却相对有限,以白糖期货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更是凤毛麟角。但实际上,白糖期货由于成交活跃、标的物通用、现货参与度高等特点,是国内外跨境套利研究的极好素材,近年来跨境套利者参与积极,其方法在农产品期货领域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从分析影响跨境套利的因素入手,以真实贸易中现货商对于配额外进口利润的计算方法为底板进行了改良,最终提出并简化了白糖跨境套利模型,将模型自变量的范围缩小至期货价格、远期升贴水、运费价格和远期汇率。本文提出以配额外进口利润作为跨境套利模型的观测指标,认为在非管制贸易环境下当配额外进口利润为正值时,适宜介入“买入原糖期货、卖出一定比例白糖期货”的正向跨境套利策略,文中同时分析和论证了套利实际操作中头寸的比例应遵循货值一致的原则。在选取和处理了足够多的数据样本后,作者对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同时针对模型的历史效果进行了分析。对于模型面临的主要风险,作者归纳为政策性风险、汇率风险、资金风险和其他风险,同时提出了应对和规避风险的方法。白糖期货跨境套利模型具备农产品期货套利的典型特征,其方法和参考指标具有代表性,对于其他农产品期货品种——特别是未来即将上市的期货品种的跨境套利策略具有借鉴作用。

习银生,杨丽[4](2015)在《2015年上半年玉米市场分析与展望》文中指出在国内玉米市场进入阶段性供大于求的背景下,2015年上半年,国内玉米价格由于临储政策的托市作用,走势基本平稳,总体略有上升;全球玉米供求形势较为宽松,国际玉米价格持续下跌;国内外玉米价格差距不断拉大,中国玉米进口压力加大,进口量同比增加。展望后市,2015年国内玉米种植面积继续扩大,生产形势依然较好,库存消化压力较大,市场供应充足,下半年价格将稳中偏弱,新玉米上市后下行压力将加大;国外玉米将继续保持明显的价格优势,后期进口量仍将进一步增加。

陈艳红[5](2014)在《黑龙江省稻米优质优价产业链整合研究》文中指出稻米在我国消费量很大,消费的范围也很广,将稻米作为主食的人口大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2,全球大米消耗量持续增长。人们消费的质量、结构和观念伴随社会进步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单纯追求数量安全向追求质量安全转变。所以,优质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将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其中稻米是主要粮食作物,全省水稻面积约占全国粳稻面积的1/3,是全国最大的粳稻种植区。黑龙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粮食总产5761.5万吨,其中水稻总产2171.2万吨,占整个粮食总产的37.68%,仅次于玉米产量;2012年绿色水稻总产1111.2万吨,占水稻总产的51.18%。稻米作为口粮,消费它的人口众多,大概有8亿多,占我国总人口的65%,我国口粮消费中稻米位居第一位:全世界约有1/2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其中亚非拉地区约4/5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全球大米消耗量持续增长。人民消费的质量、结构和观念伴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均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纯追求数量安全向追求质量安全转变,无公害稻米、绿色稻米、有机稻米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2008年黑龙江省制定了《水稻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目标是稳定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提高单产和品质;并力争到2015年,水稻种植面积达到约5800万亩,产量约2800万吨,优质率75%以上。黑龙江省对优质稻米产业的重视以及消费者对优质稻米的消费需求为以优质粳稻生产为主的黑龙江省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在获得机遇的同时,黑龙江省也不得不面临一个极大的挑战,那就是稻米优质不优价的问题长期存在,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在对黑龙江省稻米产业链的生产、加工、储运与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发现稻米产业链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加工企业开工不足、稻米优质不优价、稻米品牌杂乱、产业链各环节衔接不紧密、产业链各主体利益分配不合理、优质稻米供需矛盾突出、产业链监管漏洞多及产业链发展缺乏相关政策支持等。稻米优质优价产业链整合需要从农户和消费者两个方面来探讨其应该具备的条件。稻米优质优价产业链整合的四个基本条件分别是:稻米生产的标准化、稻米质量全程可追溯、消费者对优质稻米的认同、消费者对优质稻米的有效需求。运用数学模型从生产者与消费者两个层面,分别对稻米优质优价产业链中的生产者行为和消费者行为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揭示了影响生产者行为和消费者行为各因素的影响方向、影响程度。探讨产业链整合过程中核心企业主导模式、合作社主导模式、家庭农场主导模式等的优势、局限性、适用条件与适用范围,提出核心企业主导模式应是稻米优质优价产业链整合的主体模式,并探讨了核心企业主导优质稻米产业链整合的方式,最后提出稻米优质优价产业链整合的对策建议。主要观点如下:(1)稻米优质优价产业链整合即指优质稻米产业链网中的某个经济主体(企业、其他组织等)凭借自身实力通过各种方式对产业链上其他主体进行控制、调整、优化使其能够协调一致地行动控制稻米质量、提高产业链运行效率并最终能够达到稻米优质优价的过程。(2)稻米优质优价产业链整合的四个基本条件分别是:稻米生产的标准化、稻米质量全程可追溯、消费者对优质稻米的认同、消费者对优质稻米的有效需求。首先,没有标准化生产就不能保证稻米质量稳定性;其次,实施稻米质量全程可追溯,使得稻米质量信息透明化,消费者建立消费信心;再次,优质稻米还必须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如果不认同就不会购买;最后,有支付能力的认同才可能转化为消费行为,消费者的有效需求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以上四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3)优质稻米产业链最基础的环节就是生产环节。农户是否愿意种植优质稻米是优质稻米产业链形成的关键。对农户优质稻米生产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优质稻米与普通稻米价差、是否获得良种补贴、是否参加技术培训、是否参加合作社、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水稻种植面积、农户所在地区的其他农户的种优质稻米的成功经历及所在的地区是否提供农技服务对农户优质稻米种植意愿产生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4)消费者优质稻米消费是优质稻米实现优价的关键。对消费者优质稻米消费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家庭月收入、消费者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消费者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程度、消费者对优质大米的信任程度、消费者性别、消费者年龄、消费者文化程度及是否首选品牌对消费者优质稻米消费意愿产生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5)稻米优质优价产业链整合可能采用的模式有三种,即合作社主导模式、家庭农场主导模式及核心企业主导模式。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组织规范程度差,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弱,经营管理水平低,资金、技术与人才缺乏等劣势;家庭农场存在土地经营规模较小,机械化生产及规模化作业不够等缺陷,两者很难主导稻米优质优价产业链整合。与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相比,核心企业依靠其雄厚的资金实力拥有市场开发、产品营销、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培训等方面诸多优势,核心企业主导模式应是稻米优质优价产业链整合的主体模式。(6)核心企业整合稻米优质优价产业链的方式。核心企业主导产业链生产、储运、加工及销售各环节的整合,生产环节对土地流转、生产资料供应及技术标准等进行整合;储运环节对储藏运输标准及配送路线进行整合;加工环节对加工技术标准、稻米品级分类及包装等进行整合;销售环节对品牌推广、营销渠道及客户服务等进行整合。核心企业采用不同方式对产业链各环节进行控制,主要包括合同契约、投资、技术指导及扶持。同时,外部环境对优质稻米产业链整合起推动作用。

杨羽宇[6](2014)在《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建设研究》文中指出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13亿多的人口,这意味着必须坚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治国方针。粮食生产与气候、经济发展高度相关,在极端天气反复发生、城镇化不断推进的今天,粮食生产不可测因素增加,耕地抛荒、农村青壮劳动力流失等现象日益严重。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蓄水池”——粮食储备为最大限度减少粮食市场波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提供了物质保障。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走过了萌芽、初步发展、调整完善的发展历程。在整个变迁过程中,粮食储备管理的主体都是政府。虽然在特殊历史阶段也鼓励农户储备,但农户储备和民营粮食企业的周转储备只占整个粮食储备的很小部分。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需要,实施的各具特色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在当时的环境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粮食储备的内容也走过了“周转储备→周转储备+战略储备→周转储备+战略储备+国家专项储备”的不断完善发展之路。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希望从管理制度的角度思考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未来发展以及如何改进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建设提供参考。因此,为了更有效地从管理制度视角研究我国粮食储备问题,本文将研究的重点集中于2000年到当下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上,通过对现行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博弈分析,围绕以下问题开展:第一,未来该选择什么样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第二,粮食储备管理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问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路径选择?现阶段由于地方政府的“搭便车”、民营企业的逐利性以及农户储备的发展缓慢,为了提高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确保政府储备粮食数量的真实且质量完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作为公共产品的粮食其储备必须由政府直接承担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因而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粮食储备必须以政府储备为核心,坚持中央政府在粮食储备工作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制度。垂直管理可以更好的贯彻中央政策意图、高效落实调控任务,有效克服过去专储粮分级负责时的权责不清、职责不明、调不动、用不上等弊端,有效地保障政令畅通、调配及时。在坚持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制度的同时,辅以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制度,强化地方政府的粮食储备责任也是非常重要的。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大力度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粮食安全责任与分工”地方粮食储备分级管理是提高粮食储备效率,落实粮食储备工作,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重点,是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粮食储备,优化储备品种和布局的动力,是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步骤。强化地方的粮食储备责任有利于实现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的优势互补,有利于推动地方政策性粮食储备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减轻中央政府粮食储备压力和财政负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本文的研究在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要的背景下,综合公共产品理论、宏观调控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博弈理论,紧紧围绕“动因”→“问题”→“改进”→“选择”四个层次,逐层推进,展开研究。具体而言,“动因”就是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变迁历程,思考其形成的原因;“问题”即对不同历史时期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特别是基于博弈模型对现阶段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问题展开分析;“改进”即在博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建设的经验,给出关于改进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和地方粮食储备分级管理制度的建议。“选择”即回答“未来粮食储备管理制度走向”问题。围绕“动因”→“问题”→“改进”→“选择”这四个层次,论文共分为七章对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展开了研究,主要的内容和章节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目的。回顾并总结了粮食储备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点以及不足进行了说明。第二章,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本章分为两个部分:理论依据和相关概念界定。本文展开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是公共产品理论、宏观调控理论、博弈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在认真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这些理论融会于论文研究中,思考、分析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选择、改进问题。为了明确研究范围,研究概念,本章从储备和管理制度的角度对粮食、粮食储备、制度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三章,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变迁与思考。本章按照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粮食储备历史发展的脉络,将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分为三个阶段,思考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被选动因,并对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得出不同历史时期粮食储备管理制度是其所处历史阶段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必然选择的结论。第四章,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现状。本章从政府储备、社会储备这两个角度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发展情况,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分析。得出现阶段我国主要实行的是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制度为主,辅以地方分级管理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为接下来第五章的分析做好铺垫。第五章,现行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问题分析。针对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地方粮食储备分级管理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政策性储备和商业性经营混合、政策性储备出库难问题、托市收购中的“转圈粮”问题、地方储备“搭便车”等主要问题,本章从实际案例中提炼、总结出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建立“警察与小偷”模型、合谋模型、多任务委托代理等博弈模型对原因进行博弈分析。第六章,国外经验借鉴与未来路径选择。在分析了现阶段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本章试图从国外的粮食储备管理建设中寻找到值得借鉴、学习的经验,结合国情,思考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未来发展问题。第七章,制度改进建议与展望。通过之前六章的分析,层层深入,逐步展开。在对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变迁历史梳理,对现状及其问题原因进行博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的粮食储备管理经验,在得出基于现阶段我国国情,必须坚持中央政府储备为重,坚持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逐步加强地方储备责任,推动“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结论的基础上,就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研究视角的创新和博弈模型应用的创新。每个方面的创新都与文章研究的主题密切相关,具体阐述如下: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过往关于粮食储备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粮食物流建设、粮食储备规模优化、粮食储备规模测算等方面,而从管理制度这一视角对粮食储备进行探讨的比较少。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纵向梳理,尤其是对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现状及其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博弈分析,试图寻找到关于“什么样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才是适合当下粮食储备需要的制度”这一问题的答案。第二,博弈模型应用的创新。将博弈论运用于粮食问题研究由来已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做出了更进一步的构建博弈模型尝试。比如,将地方粮食储备“搭便车”行为的博弈拓展到有限次重复博弈层次进行模型构建;对政策性粮食储备出库难问题展开了纯粹策略Nash均衡和混合策略Nash均衡分析;以Holmstrom和Milgrom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为蓝本,构建了“中储粮”政策性粮食储备和商业性粮食经营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通过对大量实际案例的总结、分析、寻找规律,本文的主要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坚持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本文认为粮食作为公共产品,其储备具有明显外部性,因此必须由政府直接承担。而地方政府在储备上往往会选择“搭便车”,缺乏储备动力,再加上民营粮食企业的逐利性、农户储备发展的缓慢、外资粮食企业的战略威胁以及应对国际粮食市场变化的压力等因素,在现阶段以及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在国家急需时粮食能调得动、用得上的必然选择。第二,改进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中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混合、政策性储备出库难、托市收购“转圈粮”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借鉴国外的管理制度经验,本文提出了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剥离、加强内外监管与处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等改进建议。第三,稳步推进粮食储备分级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明确中央与地方的粮食储备责任与分工。“中央→地方”粮食储备分级管理制度,有利于减轻中央政府的储备压力和财政负担,推进地方粮食储备建设,并对解决粮食生产的深层次问题,强化从粮食生产到饭桌的地方全程负责起到了积极作用。第四,促进储备主体多元化发展。在坚持粮食储备的政府中心地位的同时,鼓励企业储备,支持民营粮食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专业粮食储备企业发展。改善储备条件,鼓励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储备,促进储备主体多元化发展,并积极推进粮食立法工作进程,构建现代化粮食物流网络。

刘正敏[7](2013)在《中国粮油市场2013年6月份分析报告》文中研究指明6月份,我国粮油市场行情分化严重,供需面、政策面都成为左右价格有力推手。分品种看,新小麦全面上市,已有四省启动托市收购;受前期气候影响,多数地区小麦产量和质量都低于市场预期,收购价格快速走高,农民惜售心理日渐增强,企业收购难度加大。玉米行情逐步回暖,优质玉米价格明显走高;由于目前玉米多集中在中间环节,后期行情受供应影响显着提升。稻米市场延续平稳,籼稻缓降、粳稻稳中有升,带动米价相应波动。大豆行情"近强远弱",近月合约与远月直接价差持续扩大;食用油期现货价格全

刘正敏[8](2012)在《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10月份分析报告》文中研究指明10月份,我国主要谷物行情整体走势平稳有弱,未见大幅波动。分品种看,小麦行情高位坚挺,尽管国家加大临储小麦投放力度,但供应偏紧局面短期难以改善;玉米行情基本稳定,东北玉米因上市期推迟而价格偏弱,华北玉米量质齐增,行情被市场看好;稻米价格弱势运行,籼稻行情高位回调,粳稻收储高开低走,大米走势稳中趋降。

刘正敏[9](2012)在《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8月份分析报告》文中认为8月份,我国粮油市场价格双双上扬。谷物市场小麦行情表现亮眼,在中、下旬快速上涨7%10%。主要原因:一是最低收购价启动后减少市场粮源供应;二是小麦饲用需求增加,改变以往供需结构。在油脂油料市场,虽17月国内植物油供应同比增加,需求同比减少,国内植物油供应充足;但因原料成本输入性上涨,及国内外投机资金对期盘炒作,使国内植物油现货价格无量上涨。9月份,因双节备货、及学校开学团体需求而带来成交量将筑固小麦和植物油

龚芳[10](2012)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粮食价格的波动机理和预警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粮食价格是粮食安全中的重要问题,粮食价格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特定背景下多元主体行为博弈的制度问题。本文基于全球化的视角,从认识国际粮食价格出发,探析我国粮食价格的波动机理和预警机制。基于长周期数据分析表明:国际粮价呈现周期性的波动规律和结构性波动机理,2000年前供需是影响国际粮价的主要因素,解释度约89%;2000年后能源和货币外生冲击是引致国际粮价急剧波动的主要原因,解释度高达98%。随着粮食商品属性、能源属性和货币属性的强化,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的影响呈现显着品种差异,其中大豆是受国际价格波动最敏感的品种且传导时滞最短。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的影响已形成两步传导路径:首先国际粮价依靠贸易传递和汇率波动影响国内大豆价格变动,然后以替代效应为主的信息诱发方式传导至国内其他品种价格进而引致整体粮价变动。现今,国内粮食价格呈现出供需主导、国际价格影响强化的基本态势,且在区域结构上,粮食主销区是全国粮价波动的“震源”。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价格—主体—行为”(PSC)的分析框架,认为引致粮食价格波动的原因在于供需双方以及政府主体的行为博弈,而决定主体行为的除了各自的目标诉求之外还有特定的经济背景约束。借助此框架,本文详尽的阐述了各时期国内粮价的演变机理以及不同区域粮食价格的波动趋势。综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构建了我国粮食市场预警机制和预警流程。借助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和信息传导等路径,本文发现大豆是价格敏感品种,广东是价格敏感地区;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指出粮食市场预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借助多部门的协同合作得以实现。

二、国内大豆市场:产销区价差拉大远期形势看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大豆市场:产销区价差拉大远期形势看好(论文提纲范文)

(1)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及保障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粮食
        2.1.2 粮食安全
        2.1.3 粮食安全的衡量维度
        2.1.4 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效率
        2.1.5 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
        2.2.2 需求弹性理论
        2.2.3 比较优势理论
        2.2.4 要素禀赋论
        2.2.5 均衡价格理论
        2.2.6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中国粮食进口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中国粮食进口现状
        3.1.1 粮食进口规模
        3.1.2 粮食进口品种结构
        3.1.3 粮食进口依存度
        3.1.4 粮食进口市场来源
        3.1.5 粮食进口地位
    3.2 中国粮食进口存在的问题
        3.2.1 粮食大量进口冲击国内市场
        3.2.2 粮食进口依存度上升明显
        3.2.3 粮食进口结构性风险加大
        3.2.4 粮食进口国际话语权较弱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水平及问题
    4.1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
        4.1.1 中国粮食生产现状
        4.1.2 中国粮食流通现状
        4.1.3 中国粮食消费现状
        4.1.4 中国粮食可持续发展现状
    4.2 中国粮食安全水平评价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2 评价模型及评价思路
        4.2.3 评价过程
        4.2.4 评价结果分析
    4.3 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4.3.1 粮食生产供给能力提升难度加大
        4.3.2 粮食流通安全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4.3.3 粮食消费结构性矛盾凸显
        4.3.4 粮食可持续安全压力骤增
    4.4 本章小结
5 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5.1 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方向分析
        5.1.1 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分析
        5.1.2 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流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5.1.3 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消费安全的影响分析
        5.1.4 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可持续安全的影响分析
    5.2 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程度分析
        5.2.1 分析思路及方法
        5.2.2 粮食进口与粮食安全的相关性分析
        5.2.3 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影响协整分析
    5.3 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路径分析
        5.3.1 路径分析模型
        5.3.2 基于SEM方法的路径分析模型构建
        5.3.3 数据来源及处理
        5.3.4 SEM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效率分析
    6.1 测度指标分析与设定
    6.2 效率测度及检验模型
        6.2.1 超效率DEA模型
        6.2.2 t值检验
        6.2.3 Malmquist指数法
    6.3 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效率静态分析
        6.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6.3.2 超效率DEA分析
        6.3.3 非DEA有效年度投影分析
        6.3.4 t值检验
        6.3.5 结果分析
    6.4 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效率动态分析
        6.4.1 数据来源及处理
        6.4.2 Malmquist指数分析
        6.4.3 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中国粮食进口策略分析
    7.1 粮食进口政策调整策略
        7.1.1 适度调整粮食进口关税配额分配权限
        7.1.2 实施粮食进口政策精细化管理
        7.1.3 建立粮食进口政策效果评价机制
    7.2 粮食进口规模适度策略
        7.2.1 建立健全粮食进口需求评估机制
        7.2.2 将粮食进口规模与转变国内粮食生产方式相结合
        7.2.3 将粮食进口规模与降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相结合
        7.2.4 将粮食进口规模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相结合
        7.2.5 将粮食进口规模与缓解农业自然资源压力相结合
        7.2.6 将粮食进口规模与减轻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相结合
    7.3 粮食进口结构优化策略
        7.3.1 明确粮食进口重点品种
        7.3.2 适度加大高质量粮食进口
        7.3.3 严格控制转基因粮食作物进口
        7.3.4 建立健全粮食进口检验检疫机制
    7.4 粮食进口价格稳定策略
        7.4.1 建立健全粮食进口机制
        7.4.2 完善国内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7.4.3 增强国家对粮食产业的控制力
        7.4.4 提高国际粮食定价话语权
    7.5 粮食进口来源多元化策略
        7.5.1 建立中国特色的全球粮食供求信息系统
        7.5.2 延伸海外粮食产业链
        7.5.3 挖掘新的粮食贸易合作伙伴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论新形势下江苏粮食流通政策的创新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江苏粮食流通政策的历史演变
    2.1 基本概念阐述
        2.1.1 概念界定
        2.1.2 粮食流通的地位
        2.1.3 粮食流通的作用
    2.2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粮食流通政策的历史演变
        2.2.1 粮食流通双轨制阶段(1978—1992年)
        2.2.2 粮食市场化探索阶段(1993—2000年)
        2.2.3 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时期(2001—至今)
        2.2.4 主要启示
第三章 江苏粮食流通基本概况、面临的挑战
    3.1 当前江苏粮食流通基本概况
        3.1.1 江苏是粮食生产大省
        3.1.2 江苏是粮食流通大省
        3.1.3 江苏是粮食产业大省
    3.2 新形势下江苏粮食流通面临的重大挑战
        3.2.1 粮食生产主体结构发生重大转变
        3.2.2 粮食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3.2.3 “三高”叠加现象冲击粮食市场
        3.2.4 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明显
        3.2.5 粮食质量安全隐患增大
        3.2.6 粮食产后服务能力不足
        3.2.7 粮食流通改革压力空前增大
第四章 粮食流通政策在江苏执行情况评价
    4.1 粮食收购政策
        4.1.1 最低收购价政策
        4.1.2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情况
        4.1.3 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4.2 粮食储备政策评价
        4.2.1 粮食储备政策
        4.2.2 粮食储备政策执行情况
        4.2.3 粮食储备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4.3 粮食产业发展政策评价
        4.3.1 粮食产业发展政策
        4.3.2 粮食产业发展政策执行情况
        4.3.3 粮食产业发展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4.4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政策评价
        4.4.1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政策
        4.4.2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情况
        4.4.3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江苏粮食流通政策创新和探索
    5.1 创建共同担保基金,解决收购资金不足问题
        5.1.1 粮食共同担保基金创建背景
        5.1.2 粮食共同担保基金的作用
        5.1.3 粮食共同担保基金的成效
    5.2 创新流通经营方式,拓展粮食购销企业发展空间
        5.2.1 建立多种类型的粮食专业合作组织
        5.2.2 粮食专业合作组织开拓粮食购销企业发展空间
    5.3 深化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促进粮食企业做大做强
        5.3.1 多措并举,深化粮食企业改革
        5.3.2 多方努力,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5.4 增强粮食调控能力,保持粮食市场稳定
        5.4.1 扩大储备规模,夯实调控基础
        5.4.2 深化产销合作,促进粮食供需平衡
        5.4.3 完善应急体系,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5.4.4 发布价格指数,提高监测预警水平
第六章 深化粮食流通改革的对策建议
    6.1 改革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完善粮食购销体系
        6.1.1 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
        6.1.2 逐步实施“价补分离”政策
        6.1.3 实行产销区利益补偿机制
    6.2 改革储备粮体系,夯实粮食调控基础
        6.2.1 优化粮权结构关系
        6.2.2 科学设定储备规模
        6.2.3 创新储备粮管理
    6.3 改革粮食贸易体系,鼓励粮食产业走出去
        6.3.1 加强政府宏观引导
        6.3.2 积极培育“走出去”粮食企业
        6.3.3 健全“走出去”服务体系
    6.4 提高产后服务能力,实现粮食提质增效
        6.4.1 提升粮食收储服务能力
        6.4.2 提升粮食质量监测能力
        6.4.3 提升粮食深加工能力
    6.5 深化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推动转型升级
        6.5.1 推动基层粮食部门政企分开
        6.5.2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
        6.5.3 实施人才兴粮战略
    6.6 加强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提高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水平
        6.6.1 加大仓储物流基础设施投入
        6.6.2 建立应急保供长效支持机制
        6.6.3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6.7 加快粮食法治建设,推进依法管粮
        6.7.1 健全地方性粮食管理法规体系
        6.7.2 健全粮食行政管理队伍
        6.7.3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3)商品期货跨境套利策略与实证分析 ——以白糖期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目标和方法
第2章 商品期货跨境套利理论与逻辑依据
    2.1 商品期货跨境套利理论概述
        2.1.1 商品期货跨境套利的基本概念
        2.1.2 商品期货跨境套利的作用和意义
    2.2 商品期货跨境套利的理论和逻辑依据
        2.2.1 商品期货跨境套利的理论依据
        2.2.2 商品期货跨境套利的逻辑依据
第3章 套利设计与影响套利的因素
    3.1 套利设计基于现货贸易
    3.2 影响套利的因素分析
        3.2.1 贸易政策限制
        3.2.2 税率的影响
        3.2.3 汇率波动的影响
        3.2.4 升贴水和运费的影响
        3.2.5 其他影响因素
    3.3 套利头寸比例设计
第4章 白糖期货跨境套利模型
    4.1 跨境套利选取与合约介绍
        4.1.1 选取白糖跨境套利为研究对象
        4.1.2 白糖跨境套利期货合约介绍
    4.2 跨境套利基本模型
        4.2.1 从真实的现货贸易得到套利模型
        4.2.2 模型简化与改良
        4.2.3 白糖跨境套利模型
        4.2.4 模型变量与结果观测
第5章 跨境套利模型的测试与检验
    5.1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5.1.1 数据采集
        5.1.2 数据处理
    5.2 分合约数据配对
    5.3 跨境套利的实际测试
        5.3.1 套利观测值测试
        5.3.2 测试结果的逻辑解释
    5.4 套利模型的统计检验
    5.5 套利模型的历史效果分析
第6章 跨境套利模型的风险防范与推广
    6.1 跨境套利的风险与防范
        6.1.1 政策性风险
        6.1.2 汇率风险
        6.1.3 资金风险
        6.1.4 其他风险
    6.2 跨境套利模型的可推广性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2015年上半年玉米市场分析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2015年上半年玉米市场特点
    1.1 国际价格同比继续大幅下跌
    1.2 国内价格总体略升
    1.3 国内外玉米价差继续拉大
    1.4 中国玉米进出口同比增加
2 影响玉米市场的主要因素
    2.1 国内玉米供给压力进一步加大
    2.2 消费需求持续低迷
    2.3 高粱、大麦等替代品进口继续大幅增加
    2.4 临储收购力度空前
    2.5 全球玉米供求形势依然较为宽松
3 后市展望
    3.1 国内玉米生产形势继续看好
    3.2 市场价格将呈稳中偏弱态势
    3.3 玉米进口继续增长

(5)黑龙江省稻米优质优价产业链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稻米优质优价产业链整合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稻米优质优价产业链整合相关概念
        2.1.1 优质优价
        2.1.2 产业链
        2.1.3 稻米优质优价产业链整合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产业关联理论
        2.2.2 产业组织理论
        2.2.3 交易费用理论
        2.2.4 企业能力理论
        2.2.5 系统论理论
3 黑龙江省稻米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现状
        3.1.1 水稻生产区域划分
        3.1.2 水稻播种面积
        3.1.3 水稻总产量
        3.1.4 水稻单位面积产量
        3.1.5 水稻生产成本及纯收益情况
    3.2 黑龙江省稻米储运现状
        3.2.1 有效仓容
        3.2.2 仓储物流中心
        3.2.3 粮食银行
        3.2.4 运输方式
        3.2.5 外运能力
    3.3 黑龙江省稻米加工现状
        3.3.1 稻米加工企业及加工能力
        3.3.2 稻米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
        3.3.3 稻米加工园区
    3.4 黑龙江省稻米销售现状
        3.4.1 稻米市场需求
        3.4.2 稻米品牌营销
        3.4.3 稻米销售渠道
        3.4.4 粮食市场体系
    3.5 产业链各环节衔接现状
    3.6 黑龙江省稻米产业链发展中存在问题
        3.6.1 物流基础设施薄弱
        3.6.2 加工企业开工不足
        3.6.3 稻米优质不优价
        3.6.4 稻米品牌杂乱
        3.6.5 产业链各环节衔接不紧密
        3.6.6 产业链各主体利润分配不合理
        3.6.7 优质稻米的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3.6.8 产业链监管漏洞多
        3.6.9 产业链发展缺乏相关政策支持
4 稻米优质优价产业链整合条件分析
    4.1 稻米标准化生产
        4.1.1 标准化生产是保证稻米质量的关键
        4.1.2 标准化生产是稻米产品差异化的实现途径
        4.1.3 标准化生产是稻米品牌形成的基础
        4.1.4 标准化生产是稻米质量追溯的基础
    4.2 稻米质量全程可追溯
        4.2.1 稻米质量安全的经济学分析
        4.2.2 质量全程可追溯保障稻米消费安全
        4.2.3 质量全程可追溯能够提高稻米品牌可信度
        4.2.4 质量全程可追溯是稻米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
        4.2.5 物联网为稻米质量全程追溯提供技术保证
    4.3 消费者对优质稻米的认同
        4.3.1 消费认同的经济学分析
        4.3.2 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
        4.3.3 优质稻米生态、健康、安全的质量体现
    4.4 消费者对优质稻米的有效需求
        4.4.1 有效需求的经济学分析
        4.4.2 消费者优质稻米消费意愿及支付能力
        4.4.3 证实消费者优质稻米消费能力提升的其他方面
5 农户优质稻米生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5.1.1 理论分析
        5.1.2 研究假设
    5.2 样本及其统计特征分析
        5.2.1 样本数据来源及基本情况分析
        5.2.2 统计特征分析
    5.3 计量经济模型
        5.3.1 计量模型的建立
        5.3.2 计量方法的选择
    5.4 模型估计结果
    5.5 结果与分析
6 消费者优质稻米消费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6.1.1 理论分析
        6.1.2 研究假设
    6.2 样本及其统计特征分析
        6.2.1 样本数据来源
        6.2.2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6.2.3 统计特征分析
    6.3 计量经济模型
        6.3.1 计量模型的建立
        6.3.2 计量方法的选择
    6.4 模型估计结果
    6.5 结果与分析
7 稻米优质优价产业链整合模式评价与选择
    7.1 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导模式评价
        7.1.1 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导模式
        7.1.2 适用范围
        7.1.3 适用条件
        7.1.4 优势
        7.1.5 局限性
    7.2 家庭农场主导模式评价
        7.2.1 家庭农场主导模式
        7.2.2 适用范围
        7.2.3 适用条件
        7.2.4 优势
        7.2.5 局限性
    7.3 核心企业主导模式评价
        7.3.1 核心企业主导模式
        7.3.2 适用范围
        7.3.3 适用条件
        7.3.4 优势
        7.3.5 局限性
    7.4 模式选择
        7.4.1 模式选择依据
        7.4.2 核心企业主导模式实践探索
8 稻米优质优价产业链整合核心企业主导模式的构建
    8.1 总体思路
    8.2 构建原则
        8.2.1 利益协调原则
        8.2.2 市场化原则
        8.2.3 循序渐进原则
        8.2.4 政府推动原则
    8.3 构建目标
        8.3.1 实现稻米优质优价
        8.3.2 保证优质稻米供给
        8.3.3 保障食品安全
        8.3.4 提升产业链利润空间
        8.3.5 提升稻米产业发展水平
    8.4 整合的主体
    8.5 整合的重点
    8.6 核心企业整合稻米优质优价产业链的方式
        8.6.1 生产环节的整合
        8.6.2 储运环节的整合
        8.6.3 加工环节的整合
        8.6.4 销售环节的整合
        8.6.5 外部环境营造
9 稻米优质优价产业链整合的对策建议
    9.1 发挥核心企业产业链整合的主导作用
    9.2 强化稻米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
    9.3 培育优质稻米市场
    9.4 提升优质稻米营销能力
    9.5 建立共赢的利益协调机制
    9.6 营造良好的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10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相关文献研究回顾
        1.2.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1.2.2 粮食储备规模研究
        1.2.3 粮食储备与宏观调控研究
        1.2.4 区域粮食储备研究
        1.2.5 农户粮食储备研究
        1.2.6 中储粮研究
        1.2.7 其他领域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2 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
    2.1 理论依据
        2.1.1 公共产品理论
        2.1.2 宏观调控理论
        2.1.3 博弈理论
        2.1.4 制度变迁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粮食
        2.2.2 粮食储备
        2.2.3 制度与体系
3 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变迁与思考
    3.1 自由购销时期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
        3.1.1 主要内容
        3.1.2 实施动因及问题思考
    3.2 统购统销时期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
        3.2.1 主要内容
        3.2.2 实施动因及问题思考
    3.3 经济转型时期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
        3.3.1 主要内容
        3.3.2 实施动因及问题思考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现状
    4.1 政府储备
        4.1.1 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
        4.1.2 地方储备分级管理制度
    4.2 社会储备
        4.2.1 民营粮食企业储备
        4.2.2 农户储备
    4.3 实施特色
        4.3.1 依托粮改谋求发展
        4.3.2 深化绿色储粮管理理念
        4.3.3 推动主产区粮食储备
        4.3.4 建设粮食应急机制
        4.3.5 设立粮食风险基金
    4.4 本章小结
5 现行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问题分析
    5.1 中储粮管理制度的主要问题
        5.1.1 政策性储备和商业性经营混合
        5.1.2 政策性粮食储备出库难
        5.1.3 托市收购“转圈粮”频发
    5.2 地方储备分级管理制度的主要问题
        5.2.1 地方粮食储备“搭便车”
        5.2.2 储备粮规模与布局欠合理
        5.2.3 储备目标、储备主体模糊
        5.2.4 地方国有粮企缺乏活力
        5.2.5 储备粮轮换静态管理
        5.2.6 仓库日常管理效率低
        5.2.7 特种粮食储备单列
    5.3 本章小结
6 国外经验借鉴与未来路径选择
    6.1 国外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经验
        6.1.1 美国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
        6.1.2 俄罗斯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
        6.1.3 澳大利亚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
        6.1.4 印度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
        6.1.5 日本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
        6.1.6 国外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启示
    6.2 坚持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
        6.2.1 中储粮垂直管理的动力来源
        6.2.2 中储粮垂直管理的成效
    6.3 稳步推进粮食储备分级管理制度
        6.3.1 地方分级管理的动力来源
        6.3.2 地方分级管理的成效
    6.4 本章小结
7 制度改进建议与展望
    7.1 改进中储粮垂直管理的建议
        7.1.1 混合业务的剥离问题
        7.1.2 加强储备的内外监管
    7.2 改进地方储备分级管理的建议
        7.2.1 明确储备目标
        7.2.2 分清中央与地方责权
        7.2.3 强化地方储备责任
    7.3 促进主体多元化和相关配套建设
        7.3.1 围绕市场鼓励企业储备
        7.3.2 改善条件搞活农户储备
        7.3.3 加快粮食立法工作进程
        7.3.4 构建现代粮食物流网络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7)中国粮油市场2013年6月份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
    1.1 市场预期一致看好, 新麦价格快速走高
    1.2 粮源质量难有改观, 政策交易持续清淡
    1.3 四省启动托市预案, 收购执行谨慎乐观
    1.4 利多主导期货行情, 郑麦主力放量上行
    1.5 进口小麦量同比减少, 国际小麦价格近期大跌
2 玉米
    2.1 产区粮源组织较难, 玉米价格涨势显现
    2.2 小麦大量替代玉米难回市场
    2.3 供需矛盾逐渐突出, 后期市场易涨难跌
    2.4 美玉米种植面积增加, 我国供应依然偏紧
3 稻米
    3.1 籼稻价格继续下滑
    3.2 粳稻价格触底回升
    3.3 大米市场分化明显
    3.4 生产面临天气考验
    3.5 进口大米量维持高位
    3.6 粳稻期货合约公布
    3.7 早籼稻期货止跌企稳
4 大豆
    4.1 远水不解近渴, 美豆近月价格坚挺
    4.2 产区天气良好, 连豆震荡走低
    4.3 进口大豆集中到港, 大豆粕供给压力加大
    4.4 油粕价格下跌, 油厂制油负收益
    4.5 5月大豆进口量环比增加、同比略降
5 食用油
    5.1 外围市场利空, 大宗商品承压
    5.2 大豆油跌破前低, 找寻年内大底
    5.3 临储政策改变, 菜籽油期价暴跌
    5.4 系统风险笼罩, 棕榈油见新低

(8)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10月份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
    1.1多空因素共存, 行情稳中有升
    1.2临储交易细则调整, 交易量价齐升
    1.3玉米低价上市, 暂难拖累小麦
    1.4进口量大幅提升, 期货弱势整理
    1.5秋播进入后期, 进度同比加快
2 玉米
    2.1东北玉米上市推迟, 行情弱势运行
    2.2华北玉米量涨质增, 价格稳步提升
    2.3销区稳中趋弱, 港口行情下挫
    2.4饲养行情弱势震荡, 淀粉酒精低迷
    2.5进口量环比减少, 国际市场小幅震荡
3 稻米
    3.1籼稻市场弱势运行
    3.2粳稻市场价格回落
    3.3早稻期货跌势暂缓
    3.4进口大米量环比略减
4 大豆
    4.1季节性回调结束, 外盘触底回升
    4.2政策利好预期, 内盘表现抗跌
    4.3养殖业需求支撑, 粕价低位企稳
    4.4油粕价格下跌, 油厂深幅亏损
    4.5 9月大豆进口量大增, 大豆粕出口依旧强劲
5 食用油
    5.1基本面主导短期行情, 宏观面长期利多
    5.2利空主导市场, 大豆油继续下行
    5.3失去政策支撑, 菜籽油价格回落
    5.4库存增、需求弱, 棕榈油见新低
    5.5进口增加、库存上升, 植物油后期供给充足

(9)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8月份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
    1.1粮源趋紧, 行情上涨
    1.2收购增长, 进度下滑
    1.3临储调控暂未体现
    1.4国际小麦价格高位震荡
2玉米
    2.1玉米生产遭受多重灾害
    2.2产销区及港口价格稳定
    2.3饲料及深加工业平稳
    2.4美国确认玉米大幅减产
3稻米
    3.1全国新季早籼稻增产
    3.2粳稻储备稳定市场
    3.3早籼稻期货冲高回落
    3.4东盟大米协会有望成立
4大豆
    4.1减产效应扩散, 期价屡创新高
    4.2南美定产前, 牛市有望持续
    4.3临储拍卖供不应求, 大豆制油收益创新高
    4.4大豆粕价格创历史新高, 政策面压力初现
    4.5 7月大豆进口量同比增加, 大豆粕出口大增
5食用油
    5.1基本面利多释放殆尽, QE 3成为市场最大变数
    5.2成本输入性上涨推动, 大豆油期、现货价格震荡上扬
    5.3交储需求支撑菜籽油价格, 进口冲击后期不乐观
    5.4食品工业需求同比下降, 棕榈油去库存化缓慢
    5.5上半年进口量同比大增快于需求增速, 压制价格

(10)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粮食价格的波动机理和预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二、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粮食价格和制度演变趋势
        2.1.1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趋势
        2.1.2 我国粮食市场的制度变迁
        2.1.3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分析
    2.2 国际国内粮食价格的整合程度分析
        2.2.1 国际粮价与国内粮价的整合分析
        2.2.2 国内区域市场间粮食价格的整合分析
    2.3 国际国内粮食价格波动机理探究
        2.3.1 供需决定论
        2.3.2 外生冲击论
        2.3.3 市场特征论
        2.3.4 复杂成因论
    2.4 粮食价格的经济影响与机制构建
        2.4.1 粮食价格的经济影响
        2.4.2 粮食价格与粮食安全的研究
        2.4.3 粮食价格预警机制研究
    2.5 文献述评
三、国际粮价的波动趋势和内在机制:1961-2010年
    3.1 1961-2010年国际粮价波动趋势
        3.1.1 近年来国际粮价呈现逐步走高趋势
        3.1.2 国际粮价呈现周期性波动
        3.1.3 国际粮价的六个波动周期
    3.2 国际粮价波动内在机理分析
        3.2.1 影响国际粮价波动的因素
        3.2.2 模型构建和分阶段分析
        3.2.3 影响机理的因果关系检验
    3.3 2000年后国际粮价波动的新特征
        3.3.1 国际粮价与能源、货币价格高度相关
        3.3.2 国际粮价波动的品种差异显着
        3.3.3 能源、货币与粮价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3.4 小结
四、国际粮价对中国粮价的影响程度与影响方式
    4.1 国际国内粮价波动趋势的比较分析
        4.1.1 国际国内粮价整体波动趋势
        4.1.2 国际国内粮价分品种波动趋势
        4.1.3 国际国内粮价的长期整合分析
        4.1.4 国际国内粮价的短期波动分析
    4.2 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的影响程度和传导时滞
        4.2.1 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的影响程度
        4.2.2 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的传导时滞
    4.3 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的作用机制
        4.3.1 传导机制的界定
        4.3.2 国际粮价传导的品种差异
        4.3.3 国际粮价传导的阶段差异
    4.4 小结
五、中国粮价波动趋势和内在机理分析
    5.1 中国粮食价格波动趋势
        5.1.1 粮食价格双重体系:政府价与市场价
        5.1.2 粮食政府价波动趋势
        5.1.3 粮食市场价波动趋势
    5.2 粮食政府价的影响机制分析
        5.2.1 粮食政府价影响因素的选取
        5.2.2 粮食政府价波动的内在机理
        5.2.3 粮食政府价波动的品种差异
    5.3 粮食市场价的影响机理分析
        5.3.1 粮食市场价影响机理构建
        5.3.2 粮食市场价波动的阶段差异
        5.3.3 粮食政府价与市场价的作用关系
    5.4 粮食市场的区域结构分析
        5.4.1 粮食的区域供需结构
        5.4.2 分区域粮食价格的协整分析
        5.4.3 不同区域粮食价格的影响程度和作用关系
六、中国粮食市场特征分析: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
    6.1 中国粮食市场的制度分析框架
        6.1.1 我国粮食市场演变历程回顾
        6.1.2 “价格—主体—行为”的框架构建
    6.2 中国粮食市场发展的实践
        6.2.1 1978-1985:粮食市场管制的逐步放松
        6.2.2 1986-1991:粮食市场双轨制运行
        6.2.3 1992-1999:粮食商品化和市场化
        6.2.4 2000年以后:粮食市场化程度深化
    6.3 中国分区域粮食市场的结构特征
        6.3.1 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
        6.3.2 粮食主销区——保障粮食充足供给
        6.3.3 粮食平衡区——维持粮食价格的相对稳定
    6.4 中国粮食市场体制的演变趋势
七.中国粮食市场预警机制构建
    7.1 粮食市场预警机制的概述
        7.1.1 构建粮食市场预警机制的意义
        7.1.2 构建粮食市场预警机制的原则
        7.1.3 构建粮食市场预警机制的目标
    7.2 粮食市场预警机制的构建
        7.2.1 粮食市场预警机制的流程设计
        7.2.2 粮食市场预警流程的制度解释
        7.2.3 粮食市场预警主体职能的界定
    7.3 若干政策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国内大豆市场:产销区价差拉大远期形势看好(论文参考文献)

  • [1]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及保障效率研究[D]. 王瑞峰.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9)
  • [2]论新形势下江苏粮食流通政策的创新与发展[D]. 蔡正融. 南京大学, 2016(10)
  • [3]商品期货跨境套利策略与实证分析 ——以白糖期货为例[D]. 崔仕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5(07)
  • [4]2015年上半年玉米市场分析与展望[J]. 习银生,杨丽. 农业展望, 2015(08)
  • [5]黑龙江省稻米优质优价产业链整合研究[D]. 陈艳红. 东北农业大学, 2014(12)
  • [6]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建设研究[D]. 杨羽宇.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7]中国粮油市场2013年6月份分析报告[J]. 刘正敏. 粮食与油脂, 2013(08)
  • [8]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10月份分析报告[J]. 刘正敏. 粮食与油脂, 2012(12)
  • [9]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8月份分析报告[J]. 刘正敏. 粮食与油脂, 2012(10)
  • [10]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粮食价格的波动机理和预警机制研究[D]. 龚芳. 复旦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国内大豆市场:产销区价差拉大,远期形势乐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