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股和法人股流通问题的解决方案

国有股和法人股流通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国家股、法人股流通问题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陈斌[1](2008)在《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绩效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从2005年4月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正式启动起,在经过两年的改革进程后,股权分置改革己接近尾声。股权分置改革是一项深刻改变中国股市发展方向的改革实践,是中国股市自创建以后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总结这场改革实践的得失与经验,从而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下一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支持,意义重大。不过,在现有对股权分置改革的政策研究或评述中,大多是以规范性分析方法为主,而缺乏以实证性分析为基础的从学术角度而客观分析、检验、评价股权分置改革工作成效的深度研究。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股权分置改革的绩效评价概念,从“对价绩效”、“市场绩效”和“公司绩效”等三方面,构建一个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绩效评价的学术性研究框架。在此为基础,本文应用理论与实证的分析方法,对股改的绩效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股改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与疑问提供科学证据,同时也为证券监管部门在今后证券市场发展中的一些政策问题提供参考与借鉴。论文共分七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对论文进行一个简要介绍,具体包括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思路、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的改进与创新。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首先对国内外关于股权分置改革的理论研究文献进行较为全面的系统回顾、整理与归纳,其次是对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及公司经营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做一个较为细致、全面的整理。第三章介绍股权分置改革的有关制度背景。本章重点对股权分置问题的产生与影响,对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演进与现状进行全面的回顾与分析。第四章是股权分置改革的对价绩效研究。本章从股改对价确定的影响因素分析出发,通过相关理论假说的建立和实证检验来探讨股改对价确定的绩效状况,探讨股改政策的执行效果和股改博弈机制的公平与效率。第五章是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绩效研究。本章以股权结构和大股东行为作为股改与上市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变量,通过相关财务理论构建理论假设并进行实证检验,探讨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对上市公司经营的影响。第六章是股权分置改革的市场绩效研究。本章通过对“市场对实施股改公司的股票有何反应”、“什么样的因素影响了股改公司股票的市场反应”等问题的实证分析,探讨股改的市场绩效。第七章是对论文研究成果的总结,包括研究结论与启示、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主要的结论如下:1.从股改对价的效率角度看,1400家上市公司股改工作在两年内的快速推进,股改对价方案的高通过率,以及股改对价确定随着改革进程推进时的更富效率、随着在不同类型企业中的更富针对性等,说明了股改的高效性。然而,从公平角度看,股改对价确定中所反映的非流通股东意志主导而流通股东议价作用不明显、股改受到外界非经济因素的显着影响等,说明了股改公平性的有所欠缺。在效率与公平的二维尺度上,股改的对价绩效是“高效但欠缺公平”。2.具体而言,股改对价所反映的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的利益博弈情况说明,此次股改中非流通股东的议价力得到良好体现,而流通股东议价力发挥很不显着,机构投资者在股改对价确定中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体现,股改对价的确定基本还是以非流通股东的意志为主导而进行;股改对价与公司自身发展特点相关系的情况说明,股改对价的确定并没有与公司自身的经营发展特点密切相关,股改工作受到“政治动机与利益”的驱动的程度较大,股改的“尽快”、“从众”或“非自愿性”选择因素客观存在。3.股权分置改革带来了上市公司治理指数的提高。特别地,股权分置改革带来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显着变化,表现为股东成份结构的变化(国有股、法人股持股比例下降,社会公众股持股比例上升)和股权集中度的下降。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都表明,国有股、法人股持股比例过高和股权集中度过大所表现的一股独大等现象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不完善的根源,股改所带来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显着改善说明了股改对上市公司治理改善的积极作用。4.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是明显的,突出表现为股改后控股股东做大做强上市公司的意愿及行为,通过资产注入、整体上市手段,股改后上市公司的经营利润得到相当的提升。同时,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还表现为股改后公司资产管理能力的显着上升。不过,由于研究样本数据的限制,对于股改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关系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分析探讨。5.股权分置改革的市场绩效是积极和明显的,突出表现为股改公司的股票存在显着为正的超常收益,其中,股改公司在预案公告前10日到方案实施日期间的累计平均超常收益率达到5.187%,且预案公告日公司的平均超常收益率最为突出。但对影响股改市场绩效因素的分析表明,除了短期内就能带来利益的流通股东所获得的对价比率和反映投资者认同度的流通股东投反对票比例对股票的累计超额收益有影响外,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和M/B所代表的流动溢价等从长期角度影响股东利益的因素对于股票的市场表现没有影响。由此说明,投资者更多把股权分置改革视为一个短期的题材,而对其能给中国股市带来多大的长期利好效应缺乏信心。本文研究具有较好的探索性。研究的改进及创新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在研究框架上,本文首次提出股权分置改革“绩效”的概念,以此为基础,结合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具体实践,本文在理论上系统地定义了股权分置改革绩效的三个主要内涵(或层面):股改的对价绩效、股改的公司绩效和股改的市场绩效,从而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对股权分置改革成效进行全面的学术性评价的研究框架。第二,在对价绩效研究中,本文从改革的效率与公平角度提出股改对价绩效评价的二维标准体系。同时,与一般的单纯探讨股改对价确定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同,本文把管理机构为推动股改顺利进行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与制度的实施效果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股改博弈机制的执行效果,从而使一般的单纯对价影响因素研究上升到对价(也就是改革)绩效的评价研究。第三,本文基于财务理论分析,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股改的实际工作,建立一个全面的对价确定影响因素分析体系。同时,通过试点与非试点企业、不同改革时段企业、不同业绩情况企业、不同所有制结构企业、不同规模结构企业、不同对价类型企业的全面对比分析,而全面评价股改对价确定问题,这在已有的同类研究中还是首次。第四,本文提出了针对中国上市公司发展特点的(基于股权分置改革背景的)公司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这两个指标体系出发,本文探讨了股改对上市公司治理和经营的影响。第五,本文首次对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机制及后果展开较为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不同于一般仅从规范性分析角度就股改与公司价值之间关系展开的研究,本研究提出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机理,从股改直接影响的中间变量出发,围绕股权结构、大股东行为和与作为最终结果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展开两方面的实证研究,同时对这两方面的研究结论进行相互验证,使研究更为系统和全面。第六,在大多数的股改市场反应研究中,一般仅通过对超常累积收益率(CAR)的描述分析来探讨市场的价格反映,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超常累积收益率(CAR)的影响因素分析,从而更好地揭示股改市场绩效的内在问题。此外,比其他研究更进一步的是,本文的创新之处还在于样本数据的扩展上,在所有对价绩效、公司绩效和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中,研究均采取了尽可能的全样本分析和细致的样本分类分析。

何学文[2](2006)在《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其调整研究》文中提出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股市相比,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有一个鲜明特点:国有股和法人股高度集中且不能流动。这种现象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但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这种股权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和公司绩效都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是导致中国股市畸形发展和低效率的制度性根本原因,成为制约中国股市健康发展的制度性缺陷。我国历史上曾对股权结构进行过几次调整努力,但都以失败告终。股权分置改革是对我国股权结构的根本性变革,是资本市场发展的里程碑。股权分置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依托政策和法治,稳妥推行。 本文从股权结构入手,分析了中国股市特有的股权结构及其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绩效的影响,然后对中国股市股权分置的历史渊源、对资本市场的危害以及历史上几次对股权结构的调整进行了研究,得出解决中国股市的根本问题的出路在于解决其制度性缺陷,即股权分置问题。最后重点对股权分置改革的概念、原则、路径选择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我国股份制形成的历史背景出发,着重分析了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的具体特征。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必须适时予以调整。 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了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对我国公司治理和公司绩效的影响,以及对资本市场深化发展的巨大阻碍作用。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实现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经营质量、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和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内在要求。 第三部分回顾总结了我国历史上进行的几次股权结构人为调整,揭示出这些调整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得出解决中国股市的根本问题的出路在于解决其制

高辉[3](2006)在《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及其流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形成是制度强制变迁的结果,在一个公司内控制权的配置会影响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因为拥有控制权的人会得到控制权的私人收益,在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由于股权一般都是流通的,其控制权市场也较为发达,但在我国目前的股权结构中,非流通股占了70%以上,在这种“股权分置”的背景下控制权市场只是场外市场,控制权市场的不发达并不能忽视了我国的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特别是在证券市场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控制权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正处于解决股权分置的改革中的中国证券市场,控制权也存在潜在的变化,即在股权改革的过程中上市公司控制权正处于潜在流动,由于人们开始对控制权流动产生了一定的预期,这种预期一方面表现在上市公司的治理上,另一方面将反映到上市公司的价值上来,即公司股票的定价上。Berle and Means(1932)的《现代公司与私人财产》出版以来,大量的学者对其中控制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这是因为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公司治理就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企业之中。中国证券市场上股权分置起源于控制权的非流动性,这是被动放弃或强制放弃,是当时在公有制条件下的制度选择。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和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控制权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日益产生了流动性需求,这是全流通制度的内在动因,也是现代商品经济的合理诉求。所有对于控制权来说其流动具有合理性。在发达的市场上,对控制权市场的研究可以说是从理论和实证方面都相当丰富的文献资料,但是比较遗憾的是西方发达市场没有像中国这样的股权分置问题,股权分置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特有的问题,西方发达市场就没有研究股权解决股权分置过程中的有关控制权经验。因此,从理论上讲,对于在解决股权分置过程的背景下研究控制权,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企业控制权理论的不足,丰富了我们对企业控制权的理解;从现实来看,企业控制权理论对解决股权分置过程中的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李康[4](2006)在《二元股权结构下公司行为与股东利益的法律经济分析》文中认为中国证券市场二元股权结构下,现行法律法规体系对上市公司股东利益与上市公司行为调整的效率(包括实际实现的法律调整效率、制约法律调整效率的因素、提高法律调整效率的途径等)问题,是本文研究的中心。据此,本文以“二元股权结构下公司行为与股东利益的法律经济分析”为题,即以波斯纳为代表的“法律经济分析”作为本文分析、论证的基本方法,以中国证券市场现实存在的“二元股权结构”作为本文研究的前提条件,以上市公司相关法律调整的对象——“公司行为”及“股东利益”作为本文研究的标的,由此形成本文论述的主要思路:通过和利用法律经济学的视角、原理和工具,分析中国特有的二元股权结构的法律经济属性,以及该特殊股权设置规则形成的原因,揭示二元股权结构下上市公司股东利益的失衡现象及上市公司行为的异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二元股权结构下公司法、证券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调整的现实效率,以及实现我国上市公司公司行为及股东利益的法律调整体系的相对效率乃至理想的绝对效率的改革途径。全文共分七章,除第一章与最末一章的“导论”与“结论”部分外,本文分析与研究的主要展开部分分布在第二章至第六章。其中,第六章是顺应论文写作过程中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进程,对后股权分置时代的补充研究。全文贯穿法律经济分析方法,以求法律分析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法学经济学原理与数理统计工具的运用相结合。

方红[5](2006)在《我国上市公司控股权市场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控股权市场(mccs)为研究对象,以完全竞争市场特征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控股权市场是什么?如何产生?哪些主体在如何参与?供求关系与价格机制如何?流动性如何?市场信息状况如何?市场功效如何、如何提高”等八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全文共八个部分: 本文在文献评述的基础上,首先提出并界定了我国上市公司控股权市场的概念,即分析了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中的产品品质问题,论述了控股权品质的差异性;其次,结合我国所有权制度改革的历史、证券一级市场制度演变和二级市场控股权交易的历史案例,揭示了我国mccs产生的历史成因及其特征;第三,在供求主体及其行为研究中,分析了mccs多方相关主体在我国不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下的有限理性与自利行为特征;之后,本文分析了市场买卖双方的供求关系与价格机制,论述了目前市场的有限供给与巨大需求之间的不平衡状况以及上市公司控股权买卖双方衡量控股权价格的差异,从买卖双方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控股权价格模型,以及达成交易的条件;第五,在流动性分析中,本文论述了影响上市公司控股权流动的主要因素,并从这些因素出发(包括管理规则的确定性与可预期性、准入障碍、交易方式的多样选择性、交易程序的多少与难易、交易完成的时间、交易成本等方面),论述了mccs流动性差、成本高的现状;第六,根据完全竞争市场对信息的要求,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信息披露制度与相关主体信息需求的相关情况,并进行案例对照研究,揭示了市场信息供求状况及其之间的差异;最后,为了揭示mccs的功能与效率,侧重分析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的具体表现与市场自身的内部运行效率。 研究结论:根据前面各个要素的研究结果可见,我国上市公司控股权市场是一个相对独立存在的市场,但还不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许多方面需要改进。作者针对性地提出了市场改善的建议,包括减少品质差异性,强调政策的导向作用以改进参与主体的行为,改进供求关系与价格机制,提高流动性,改进信息披露制度与监督约束制度,以改善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孟滋常[6](2005)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法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签于我国证券市场和股份经济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机械理解,我国证券市场的股权结构最终选择了按所有者性质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公众个人股,并同时规定国家股、法人股不能流通。这种制度安排在当时是必须的,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历史发展到今天,这一制度安排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进程中的最大障碍,解决这一制度性缺陷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进行研究,不仅是为了解决现有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规范问题,同时对未来上市公司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制的进一步完善也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的分析,总结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复杂,流通性差,股权高度集中于单一大股东,大部分股权不能自由流通的不规范特点,并阐述其不规范现状及流动性分裂对我中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治理产生的不良影响。 第二部分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流动性分裂的成因。指出缺乏股份制内在经济因素,受我国传统的国家所有权和公有制理论影响,不完善的国有股权管理,运行机制对上市公司不规范股权结构及流动性能分裂有着重要影响。 第三、四部分提出对我国上市公司中国家股、法人股规范化的法律对策,具体提出正确认识国有股,依法完善国有股,股权管理,运行机制,解决国有股、法人股自由流通问题的法律对策,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规范化创造条件。 第五部分提出在上公司的收购中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强行改变,为保护

薛彤[7](2005)在《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定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于国有股减持事件和非流通股协议转让价格的实证分析,对我国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定价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通过对1994年至2003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统计分析,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的状况以及10年来股权结构的演变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然后,本文分析了2001年国务院推出“减持国有股用以充实社保基金”的办法对股票市场产生冲击的原因,本文认为,市场的下跌不能由市场压力假说、财富再分配假说和公司治理结构改善假说所解释,而应该主要由信息传递假说来解释,即市场认为以市场价减持国有股传递了政府要高价套现国有股的信息,纷纷抛售股票,由此导致了市场的下跌。最后,本文探讨了影响我国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协议转让价格的因素,结论是非流通股协议转让的价格基本体现了流通权价值、控制权价值和公司的基本面状况,这说明我国非流通股协议转让价格是符合价值规律的。在结论部分,本文提出了以提高非流通股的流通性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思路。

孙成刚[8](2004)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功能缺失与根治》文中提出1990年,中国股票市场设立的时候,被人为地赋予了“筹集资金”、“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功能。在股市发展初期,这种人为的功能设置促进了中国股市的发展,使股市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股市规模的扩大,尤其是投资者数量的几何级数增加,再人为地将股市地功能简单地定位于“筹集资金”上,已经不合时宜了,甚至会严重阻碍股市地发展。 因此,本文从理论层面深入分析了股票市场的功能,并构建了股票市场功能模型。研究发现,股票市场的原始功能是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费用。这一功能是如此原始,以至于人们很少把这一功能看作是必要的。股票市场的基础功能则一般被认为应包括:筹集资金、资源配置、完善企业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等等,唯独很少有人论及股票市场的投资增值功能。经过梳理后,笔者将股票市场的基础功能定位为投资增值、筹集资金、资源配置,其它功能都是在此基础功能之上衍生出来的,因此应称为衍生功能。 股票市场的三个基础功能是互为依存、互相影响的,缺一不可。股票市场只有具备投资增值的功能才能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筹集资金的功能方能实现;而大量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筹集资金的要求则为投资者实现投资增值提供了机会。至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则是投资增值和筹集资金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股票市场综合性的功能,也是股票市场设立的最终目标。 要使股票市场基础功能得以实现,最重要的就是要促进股票市场的投资增值功能的实现。股票市场实现投资增值功能的途径分为资金推动型和价值推动型。资金推动型难以持久、延续,价值推动才是根本。价值推动有赖于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提高。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提高则必须建立在两大基础上:一是改善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二是防止上市公司利益受到侵占。通过两个模型研究后,可以得出三个结论,这三个结论都指向一个要点:企业家持有的股份应该可以按照市场价格变现,即实现股份的全流通。股份的不可全流通即所谓的“股权分置”问题是股票市场功能缺失的主要原因。 中国股票市场的问题正是上述理论的真实写照。一般以为,中国股市的筹集资金功能是完善的。但深入研究之后可以发现,到2003年10月,中国股票市场筹集资金的规模、潜力和相对水平都已经大不如前,筹集资金的功能严重缺失。同样,中国股票市场也没有真正实现资源配置功能。这两个基础功能缺失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股票市场缺乏投资价值以及由此造成的投资增值功能的缺失。而投资增值功能缺失的根源就在于大股东持有股份的不可全流通。 本文回顾了中国股市非流通股的成因,并从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机制和行为方式分析了由于股权分置造成两类股东利益上的根本不一致问题,这也直接造成了中国股市各种功能缺失的怪现状。最终可以发现,要完善市场功能,就必须解决全流通的问题。 通过对比市场中盛行的各种全流通方案,我们可以发现,全流通的核心是定中国股票市场的功能缺失与根治价,而市场化定价将最终成为各方都可接受的定价准则。为此,笔者提出了解决全流通问题的基本方案:全流通补偿权。所谓全流通补偿权,就是完全由市场对所有股份全流通后的股票进行定价,这一定价与全流通之前的股票价格的差额,即流通股持有者的损失,由国家股和法人股持有者予以全额补偿。补偿可以采取免费送股的方式实现。补偿之后,国家股和法人股实现全流通,有效盘活资产,而流通股股东也没有任何损失,市场可以平稳过渡。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重视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这事实上就是强调了股票市场应该具备投资增值的功能。《意见》还明确提出了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过程中,应保护投资者尤其是公众投资者的利益,这一原则为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提供了政策支持。可以相信,在这一原则指引下,困扰中国股市多年的股权分置问题将最终通过全流通补偿权的方案得到解决,中国股票市场的功能将逐渐完善。

吴国富[9](2004)在《论中国国家股和法人股减持与流通的问题》文中认为国有股减持与全流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关系到国家、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仅是方法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问题,是人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问题,因此,在短期内很难会有一致的共识。我们发现实现国有股减持与全流通这一战略目标不但缺乏严格的法律依据,而且还与我国现行法律有诸多冲突之处。由于我国在实行股份制改造初期,受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制约,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股权分置制:即按所有者的性质把公司股份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我们认为这种股权分置制的制度安排是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为此,人们千方百计地寻求非流通股的流通方法,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具体的流通形式。然而,均以惨痛的失败而告终。我们认为这其中涉及到如何实现国有股和法人股减持与全流通的原则问题和技术问题。因此,我们还研究了实现国有股和法人股减持与全流通的原则以及实现国有股和法人股减持与全流通的典型方案,特别是在研究了很多专家推荐的折让配售方案之后提出了优化该方案的意见。总之,在本质上说,实现国有股和法人股减持与全流通是股份制经济的内在要求,不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它们的经济实践中不断适应这一内在要求,不断适时地减持国有股;而且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后发的、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国家来说,更是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

万瑶华[10](2003)在《国家股、法人股流通问题解决方案》文中研究表明国家股、法人股流通渠道的根本问题是全流通股票在股市中所占比重的不断提高和全流通股票自身的完善机制对提高市场有效性的贡献。在全流通股票的发展机制优于国家股、法人股不能流通的“基本假定”下,解决国家股、法人股流通问题最重要的不是改革存量,而是规范增量部分,最后解决股票存量中国家股、法人股流通问题。

二、国家股、法人股流通问题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股、法人股流通问题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绩效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第三节 研究的改进与主要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股权分置改革相关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二节 股权结构、大股东行为与公司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述评
第三章 股权分置改革的制度背景分析
    第一节 股权分置问题的背景
    第二节 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演进与现状
第四章 股权分置改革的对价绩效研究
    第一节 制度背景
    第二节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四节 描述性及相关分析
    第五节 多元回归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绩效研究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治理绩效研究
    第二节 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经营绩效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股权分置改革的市场绩效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
    第二节 实证结果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启示与未来研究的方向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相关启示与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性与后续研究的考虑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其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结构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设置
        一、股份制发展的历史回顾
        二、股权按所有制设置
        三、股权分置设置
    第二节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征
        一、股权结构复杂
        二、“一股独大”
        三、市场分割积重难返
    小结
第二章 上市公司特殊股权结构影响分析
    第一节 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经营绩效的影响
        一、国外股权集中度结构与经营绩效的一般性理论描述与实证分析
        二、我国股权集中度结构与经营绩效理论和实证研究
        三、股权所有制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关系的一般理论性描述
        四、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结构影响分析
        五、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分析
    第二节 我国特殊股权结构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股票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丧失,资本市场完全异化成了“圈钱”的场所
        二、资本市场投资功能丧失,使得中国股票市场变成了一个风险极大的投机市场
        三、中小投资者利益严重受损,市场信心已跌落到崩溃边缘
        四、资本市场融资功能萎缩,使得这一制度最初设计者所希望的最基本功能也在丧失
        五、资本市场丧失弹性空间,各项市场化改革措施失灵
    小结
第三章 历史上对股权结构的人为修正与调整
    第一节 国有股流通早期探索
    第二节 国有股减持试点(1999)
    第三节 以补充社保基金为名的减持国有股(2001)
    小结
第四章 股权分置改革
    第一节 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背景
        一、股权分置改革概念的提出
        二、从“减持”到“全流通”、“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三、“股权分置改革”与“减持”、“全流通”的区别
        四、股权分置改革的意义
    第二节 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原则
        一、市场化原则
        二、稳定性原则
        三、保护投资者权益原则
    第三节 股权分置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股权分置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法律救济
        一、股权分置改革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挑战
        二、股权分置分置改革中的法律救济
结语和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声明
致谢

(3)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及其流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与结构内容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
2 控制权的界定与演变
    2.1 控制权的界定
    2.2 西方国家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演变
    2.3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演变
    2.4 中西方控制权形成比较
    2.5 本章小结
3 所有权与控制权
    3.1 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演变
    3.2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3.3 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公司的控制权收益
    4.1 控制权私人收益的理论分析
    4.2 国外市场的控制权私人收益实证
    4.3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溢价的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控制权的配置:谁拥有更有效率
    5.1 公司控制权的模式
    5.2 公司控制权配置特征
    5.3 资本结构下的控制权配置
    5.4 拥有控制权的股东行为分析
    5.5 控制权配置的市场约束
    5.6 本章小结
6 股权分置下的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
    6.1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与流通性的历史演变
    6.2 股权分置下控股股东利益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6.3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人”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6.4 资本市场的市场化与控制权的流动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流动性与控制权溢价的非流通股定价
    7.1 资产的流动性偏好
    7.2 基于流动性的非流通股定价模型
    7.3 股权分置:基于流动性的经济学分析
    7.4 解决股权分置的实践:对价与权证
    7.5 股权分置改革是巩固了控制权还是弱化了控制权
    7.6 本章小结
8 总结
    8.1 主要观点和结论
    8.2 本文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二元股权结构下公司行为与股东利益的法律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中国证券市场二元股权结构的法学及经济学表述
    第一节 二元股权结构的现状及由来
    第二节 二元股权结构的经济本质
    第三节 二元股权结构的法律属性
    第四节 中国证券市场股权结构的“路径依赖”——模糊界定的产权与产权改革的不彻底
第三章 二元股权结构下的法律环境与法律调整的效率分析
    第一节 二元股权结构下公司行为及股东利益的法律调整体系
    第二节 二元股权结构下法律调整的效率分析途径
第四章 二元股权结构下的上市公司股东利益机制分析
    第一节 流通权价值与控制权价值比较
    第二节 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比较
    第三节 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的收益—风险对称性分析
    第四节 法律经济学对二元股权结构下上市公司股东利益的分析—“交易成本”与“合法的妨害”
第五章 二元股权结构下的上市公司行为取向分析
    第一节 二元股权结构下的上市公司市场交易行为
    第二节 二元股权结构下的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分析
    第三节 二元股权结构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分析
    第四节 二元股权结构下上市公司MBO 行为分析
    第五节 二元股权结构下上市公司行为的法律经济学含义——“道德边界”、“法律边界”与非“合法的妨害”
第六章 后股权分置时代的效率改进 与效率制约
    第一节 股权分置改革的潜在“帕累托改进”
    第二节 后股权分置时代的所有者缺位与委托代理失效
    第三节 后股权分置时代法律调整效率最大化的关键——相对的“产权完全界定”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5)我国上市公司控股权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页
导论
    0.1 研究的起点: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认识
    0.2 研究的对象、思路与方法
    0.3 本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0.4 可能的创新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界定
    1.1 文献综述与简评
    1.2 研究界定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控股权市场发展历程
    2.1 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的历程-MCCS一级市场简史
    2.2 我国上市公司MCCS二级市场的起源
    2.3 我国上市公司MCCS的规模与首创案例
    2.4 我国MCCS市场特征
第三章 参与主体及其行为
    3.1 本章研究的基础理论
    3.2 上市公司控股权转让方及其行为特征
    3.3 我国上市公司控股权收购方及其行为特征
    3.4 上市公司控股权转让中的外部主体及其行为
第四章 供求及其均衡
    4.1 我国MCCS的市场环境
    4.2 MCCS的供给状况
    4.3 MCCS的需求状况
    4.4 MCCS目标公司特征分析
    4.5 MCCS的价格及其均衡
    4.6 MCCS价格的成本收益模型
第五章 市场的流动性分析
    5.1 本章研究的基础理论
    5.2 我国上市公司控股权交易相关规则的演变
    5.3 我国MCCS的多种交易形式
    5.4 交易场所与交易程序、时间安排
第六章 市场信息分析
    6.1 信息在交易中的作用
    6.2 我国MCCS信息披露制度与南钢股份案例实证
    6.3 我国上市公司控股权交易相关各方对信息的需求
第七章 市场功能及其效率
    7.1 市场功能与效率的相关理论
    7.2 MCCS对资源配置的功能与配置效率分析
    7.3 市场运行效率分析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市场特征、缺陷及其改进
    8.1 标的特殊性及其改进
    8.2 参与主体及其行为的特征及其改进
    8.3 供求关系特征
    8.4 流动性特征及其改进
    8.5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的可验证性
    8.6 维护法律尊严,落实、加重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言
第一章 我国结构现状及其影响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绪构的特点
    二、当今世界主要国家证券市场股票结构的比较研究
        (一) 中美股票市场股票结构比较研究
        (二) 英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三) 德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四) 日本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中国的借签
    三、不规范的股权结构及流动性分裂产生的影响
        (一) 股权流动性分裂从根本上损害了上市公司的利益机制
        (二) 股权流动性分裂是市场内幕交易盛行的微观基础
        (三) 股权流动性分裂必然引发市场信息失真
        (四) 股权流动性分裂必然导致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扭曲的战略行为
        (五) 股权流动性分裂是中国上市公司疯狂追求高溢价股权融资的制度基础
        (六) 股权流动性分裂造成了股利分配政策的不公平
        (七) 股权流动性分裂使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带有浓厚的投机性
    四、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流动性分裂的成因
    一、从中国股票市场的演进看股权分裂现象的历史必然性
    二、从中国股份制的恢复和发展看其历史必然性
    三、上市公司股权分裂形成相关政策法规
        (一) 有关股权分置的政策法规
        (二) 有关股权流通的规定
第三章 国家股权结构的法律规范
    一、国家股转让在理论上存在的障碍
    二、国家股转让在实践中的障碍
    三、国家股转让的迫切性
        (一) 实现国家股的流通是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需要
        (二) 国家股权转让是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深化证券市场功能的需要
        (三) 国家股的流通是股票市场正常发育的需要
        (四) 解决国家股不流通问题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四、解决国家股流通问题的总体思路与原则
        (一) 证券市场的改革要遵循制度变迁的基本规律
        (二) 着眼于经济发展的全局
        (三) 减持流通与资产重组相结合
        (四) 引入财务顾问与保荐人制度
        (五) 以净资产为基础定价
        (六) 应首先解决非流股增量问题
        (七) 在对证券市场总体规模合理控制的基础上分批分期实现国有股的流通
        (八) 在流通节奏上实行先优厉劣,先慢后快的方针
        (九) 证券市场改革应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前提
    五、中国历史上解决股权结构的几次努力
        (一) 股票市场诞生初期对国有股流通的探索
        (二) 1999年国有股减持试点
        (三) 2001年的减持国有股补交社保基金
        (四) 国有股减持的法律反思
    六、国家股股权转让中的法律责任
第四章 法人股股权结构的法律调控
    一、法人股的形成及其基本特点
    二、法人股流通的历史回顾
    三、法人股上市流通的积极效应
    四、法人股应与公众股并轨流通
第五章 通过收购强行改变股权结构
    一、股权扩大的法律控制措施
    二、要约收购对股权结构的强行改变
    三、反收购与股权利益保护
        (一) 反收购的价值与股权利益保护的法理依据
        (二) 目标公司的反收购措施不得损害少数股东的股权利益
第六章 股权结构的优化法律控制
    一、国有经济职能的定位
    二、中国国有经济规模的合理区间
        (一) 我国国有经济规模的下限
        (二) 我国国有经济规模的上限
        (三) 对国有经济规模区间的说明
    三、国有股功能的发挥
    四、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
    五、绝对控股权与相对控股权
    六、控股权转移与国有股流通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声明
致谢

(7)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中国股市股权分置状况的统计性描述
    第一节 相关文献回顾
    第二节 各类股份的含义与数据说明
    第三节 1994-2003年中国股市股权结构的统计性描述
    第四节 中国股市股权结构的逐年演变
    第五节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国有股减持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相关文献回顾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假设
    第三节 数据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实证研究结果
    第五节 本章结论
第四章 非流通股转让价格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相关文献回顾
    第二节 基本观点和假设提出
    第三节 数据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非流通股转让价格的描述性统计
    第五节 实证检验结果
    第六节 本章结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8)中国股票市场的功能缺失与根治(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选题背景和选题依据
    0.2 研究方法
    0.3 本文的结构框架
    0.4 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0.5 本文仍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 股票市场的产生与制度安排
    1.1 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1.1.1 制度的基本概念
        1.1.2 制度的特征与功能。
        1.1.3 制度安排与制度变迁。
    1.2 股份制公司和股票市场的产生与制度变迁
        1.2.1 股份制公司、股票的产生和制度变迁
        1.2.2 股票市场的产生和制度变迁
    1.3 新中国股票市场的产生和制度变迁
    1.4 股票市场的制度种类
        1.4.1 约束筹资者的制度。
        1.4.2 约束投资者的制度。
        1.4.3 约束中介者的制度。
2 股票市场的理论功能
    2.1 股票市场的原始功能
    2.2 股票市场的基础功能
        2.2.1 基础功能之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2.2.2 基础功能之二--投资增值
        2.2.3 基础功能之三--筹集资金
    2.3 股票市场的衍生功能
        2.3.1 衍生功能之一--促进经济发展
        2.3.2 衍生功能之三--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2.3.3 衍生功能之二--分散风险
        2.3.4 衍生功能之四--信息传导
        2.3.5 衍生功能之五--促进企业家精神
        2.3.6 衍生功能之六--创造就业机会
3 股票市场功能模型
    3.1 股票市场的关联主体和功能模型图
        3.1.1 股票市场的关联主体
        3.1.2 股票市场功能模型
    3.2 降低交易费用--股票市场产生的原因
        3.2.1 一般市场中的交易费用
        3.2.2 股票市场中的交易费用及其降低
    3.3 投资增值--股票市场吸引投资者参与的动力
        3.3.1 投资增值功能是股票市场吸引投资者的动力
        3.3.2 关于投资增值功能功能的深入认识
        3.3.3 实现投资增值的两种推动力量:资金推动和价值推动
    3.4 筹集资金--股票市场吸引筹资者参与的动力
        3.4.1 筹集资金功能是股票市场吸引筹资者的原动力
        3.4.2 筹集资金功能与投资增值功能的关系
    3.5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股票市场最终运行目的
        3.5.1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是股票市场运行最终目的
        3.5.2 股票市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是投资增值和筹集资金功能的一致作用
4 股票市场功能完善的基础是提高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4.1 提高上市公司价值需要解决的两个方面
    4.2 企业家财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模型
        4.2.1 假定企业的持续经营过程:
        4.2.2 股票在二级市场上的定价:
        4.2.3 企业家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动力与股票流通情况
        4.2.4 企业扩大规模的动力和股票流通情况
    4.3 企业家财富、中小投资者保护的模型
        4.3.1 模型的基本假设和一些概念的设定。
        4.3.2 企业家财富的决定
        4.3.3 企业家持有股份可以流通情况下的行为动机和两个结论
        4.3.4 企业家持有股份不能流通情况下的行为动机和结论
        4.3.5 模型的进一步探讨
5 中国股票市场功能缺失的实证分析
    5.1 中国股市的投资功能缺失
        5.1.1 中国股票市场的长期收益研究
        5.1.2 中美两国股票市场投资功能对比
        5.1.3 中国股票市场开户数增幅放慢
        5.1.4 中国股票市场交易量降低
    5.2 中国股市的筹资功能缺失
        5.2.1 中国股市的绝对筹资量和相对筹资量
        5.2.2 股市筹集资金能力与股市综合指数的关系
        5.2.3 直接筹资与间接筹资
        5.2.4 股市难以吸引储蓄资金进入。
        5.2.5 股市筹资能力的国际比较
    5.3 中国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缺失
        5.3.1 筹集资本使用效率低下。
        5.3.2 资源的行业配置功能严重缺失。
    5.4 中国股票市场派生功能的缺失
        5.4.1 分散风险功能缺失。
        5.4.2 公司治理功能缺失。
        5.4.3 信息传导功能缺失。
6 中国股票市场功能缺失的根源--股权分置
    6.1 股权分置的历史成因
        6.1.1 中国股票市场的产生是双轨制经济的特有产物。
        6.1.2 股票市场现行制度形成过程
        6.1.3 股权分置的现状
    6.2 股权分置下企业家行为与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6.2.1 IPO和增发行为集中体现了非流通股股东与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冲突
        6.2.2 分红决策对企业家和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不同影响
        6.2.3 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在现有制度下根本不能避免
    6.3 股权分置造成股票市场投资价值降低
        6.3.1 股权分置对股票市场市盈率偏高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
        6.3.2 A股市场与H股、B股的比较
7 中国股票市场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
    7.1 市场定价是全流通的基本原则
        7.1.1 净资产定价为什么行不通?
        7.1.2 “资产评估”定价为什么行不通?
        7.1.3 让市场来定价
    7.2 全流通补偿权: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案
        7.2.1 国有股减持阶段性成果各有利弊
        7.2.2 全流通补偿权
        7.2.3 全流通补偿权的进一步设计。
        7.2.4 相关数学模型
    7.3 “全流通补偿权”方案的实证分析
        7.3.1 广电电子的实证分析。
        7.3.2 沱牌曲酒的实证分析。
        7.3.3 全体股票做样本的模拟运行结果。
    7.4 关于历史与现实的一些数据
        7.4.1 法人股成本低于1的股票的全流通结果
        7.4.2 法人股成本价大于1的股票全流通结果
        7.4.3 整个市场实现全流通之后的情况
        7.4.5 “全流通补偿权”的实施步骤
    7.5 一家上市公司的全流通方案设计
    7.6 全流通补偿权方案即将成为现实
8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论中国国家股和法人股减持与流通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目 录
绪 论
第一章 国家股和法人股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设置国家股、法难股和社会公众股的原因
        1.1.1 中国特色股权设置的历史背景
        1.1.2 股权结构分置制与国有企业融资的迫切性有关
        1.1.3 股权结构分置制约定国有股和法人股暂不上市流通
    第二节 规定股权分置制的法律分析
        1.2.1 国家股、法人股的界定
        1.2.2 关于国家股和法人股的制度安排
第二章 国家股和法人股全流通的必要性与减持的原则
    第一节 股份经济要求股票具有流通性
    第二节 从国外国有股减特的目标看实再我国国有股全流通的意义
    第三节 中国“非流通股”减特与全流通的经济意义
        2.3.1 国有股减持与全流通的必要性
        2.3.2 国有股减持与全流通的意义
        2.3.3 国有股减持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典型国有股减持方案的评析
    第一节 配售修正案
        3.1.1 配售修正案的修正要点
        3.1.2 配售修正案中的其它应考虑的问题
        3.1.3 配售修正案优缺点分析
        3.1.4 配售修正案适用的企业类型
    第二节 回购修正案
        3.2.1 与已实施的回购方案相比,回购修正案的修正要点主要有
        3.2.2 回购修正案中的其它应考虑的问题
        3.2.3 回购修正案的法律依据
        3.2.4 回购修正案优缺点分析
        3.2.5 回购修正案适用的企业
    第三节 折股修正案
        3.3.1 折股修正案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3.3.2 折股修正案优缺点分析
        3.3.3 该修正案适用的企业类型
    第四节 指数类方案评析
        3.4.1 指数基金方案评析
        3.4.2 指数基金方案存在的缺点
        3.4.3 指数存托凭证(盈富基金模式)方案评析
        1 、指数存托凭证方案(盈富基金模式)要点
        2 、指数存托凭证方案(盈富基金模式)的优点
        3 、指数存托凭证方案(盈富基金模式)的缺点
    第五节 设立国有股减持与流通运作基金方案评析
        3.5.1 设立国有股减持与流通运作基金方案要点
        3.5.2 设立国有股减持与流通运作基金方案的优点
        3.5.3 设立国有股减持与流通运作基金方案的缺点
    第六节 国有大型投资公司参与国有股病故持方案评析
        3.6.1 国有大型投资公司参与国有股减持方案要点
        3.6.2 国有大型投资公司参与国有股减持方案优点
    第七节 特种有转换国债方案评析
        3.7.1 特种可转换国债方案要点
        3.7.2 特种可转换国债方案的优缺点
    第八节 国有股转为优先股方案评析
第 四 章 折 让 配 售 方 案 的 优 化
    第一节 应用博弈论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
    第二节 折让配售方案的优化分析
        4.2.1 折让配售方案的基本思路
        4.2.2 我们对折让配售方案一些要点的理解
        4.2.3 用博弈论探索折股配售的优化方案
结 论
致 谢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清单

(10)国家股、法人股流通问题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一、增量股票国家股、法人股流通问题解决方案
    1. 过渡时期市场化的新股发行制度
    2. 国际通用的新股发行制度
二、存量股票国家股、法人股流通问题解决方案
    1. 近阶段理论界提出的解决方案
    2. 市场化的解决方案

四、国家股、法人股流通问题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绩效问题研究[D]. 陈斌. 厦门大学, 2008(08)
  • [2]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其调整研究[D]. 何学文. 四川大学, 2006(03)
  • [3]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及其流动性研究[D]. 高辉. 西南财经大学, 2006(11)
  • [4]二元股权结构下公司行为与股东利益的法律经济分析[D]. 李康. 中国政法大学, 2006(10)
  • [5]我国上市公司控股权市场研究[D]. 方红. 暨南大学, 2006(06)
  • [6]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法律研究[D]. 孟滋常. 四川大学, 2005(03)
  • [7]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定价研究[D]. 薛彤.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04)
  • [8]中国股票市场的功能缺失与根治[D]. 孙成刚. 复旦大学, 2004(01)
  • [9]论中国国家股和法人股减持与流通的问题[D]. 吴国富. 东南大学, 2004(02)
  • [10]国家股、法人股流通问题解决方案[J]. 万瑶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3(06)

标签:;  ;  ;  ;  ;  

国有股和法人股流通问题的解决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