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景观空间规划设计初探

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景观空间规划设计初探

一、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景观空间规划设计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稚,黄子贤[1](2021)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PPGIS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应用初探》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正式建立和高质量发展时代来临,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相关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动向:公众参与逐渐走进国内大众视野。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PPGIS)作为连接公众和空间规划与设计的技术桥梁具有重大研究意义。分析了PPGIS理论体系及研究现状,初步构想了PPGIS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及研究内容:空间数据获取及量化分析、过程监控及后评估、可视化人机交互技术、面向实施的公众参与和多元创新机制等,并提出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张静雅[2](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研究说明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陈璐露[3](2021)在《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发展及环境变迁中显现出的大量城市问题,许多都是因为各个城市要素之间的关系组织不好,影响到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梳理和整合城市要素以及各个要素和图层之间的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出各个要素和图层对城市物质空间的影响。传统的城市设计理论侧重于研究外在的城市物质空间要素,而当代城市设计则增加了对于城市内在隐性的生态、文化、人文等要素的研究。同时大数据时代提供了大量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以及物质空间等数据信息。城市设计作为一门图示语言,应该将图形信息与数据信息相结合进行研究,本文主要构建了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的研究体系与框架。本文首先提出“城市图层”及“城市图层系统”的概念,进而阐述城市图层和城市图层系统的特征及内容。本文认为城市图层可以被看作是城市设计的一种动态信息载体,是指城市设计涉及到的各种要素及关系的综合信息,通过叠加或交互等方法处理后形成的成果。研究发现,城市设计中的图层思想出现于“图底关系”理论时期。本文基于已有的城市设计理论和研究,分别从城市物质空间、生态景观和抽象空间3个视角,系统地梳理了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中图层思想的起源及发展脉络,为构建城市图层系统提供理论基础。许多影响城市设计发展的认知观中都存在着图层思维。本文从哲学认知观、科学认知观、学理认知观中提取与城市图层系统认知相关的内容,将现象学、符号学与语言学、地理学、地图学、分形学、系统学、城乡规划学、空间美学、建筑类型学中对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和技术应用方面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和内容进行梳理。本文从理论认知、方法认知、应用认知3个方面构建了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认知体系,以此来进行城市图层系统的研究。城市图层系统具有多维度、半透明性和复杂关系等特征,依据这些特征可以厘定城市设计中与城市图层相关的概念,以及城市图层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于角色。本文尝试通过建立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来梳理、整合与城市设计相关的城市要素,并通过城市图层的叠加,分析城市要素如何影响城市的空间形态。基于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本文分别从2个逻辑路径,自下而上、自下而上构建实践应用体系。首先,本文根据城市设计的不同时期逻辑——城市选址时期、建城营造时期、城市空间使用时期,来分析城市图层的形成。同时,本文自上而下地从城市设计相关理论与政策入手,将相关的导控要素整合成相应的城市图层。进而,从物质空间、生态空间、抽象空间3个层面,整合图层系统内部的子系统、图层与要素。城市设计是一门可以被量化的学科。基于数字化信息与图示化信息的结合,可以通过不同类型、层级的图层对城市设计进行研究和控制。目前已有的图解技术、Mapping技术、叠图技术、城市空间的量化分析和大数据分析等城市设计研究方法中是与城市图层系统构建密切相关的。对这些方法中与图层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将相关研究方法与城市图层系统构建的技术路径相结合,共同搭建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研究的技术框架。本文从各级各类城市设计编制、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工作方法与成果形式3个方面,将城市图层系统的研究与国土空间规划中城市设计的应用体系相结合,构建城市图层系统的实践应用路径,用以指导城市设计的实施。本文通过对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相关内容、图层及要素等进行初步的模型搭建,以及对城市图层系统与城市设计管控体系的衔接,来完善城市图层系统的实践应用。

杨子叶[4](2021)在《基于智能交互体验的商业步行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人们越来越追求高水平的生活品质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城市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商业体系中的一种特殊商业形态,一直发挥着承载大众需求、刺激大众消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城市中重要的开放公共空间。本文基于智能交互体验的商业步行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为出发点,首先从智能交互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入手对智能交互体验的商业步行街景观规划设计进行详细解读,明确研究目的与理论实践意义、研究方法与内容,得出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研究框架的总体技术路线。其次,对智能交互和商业步行街的相关概念进行解读,梳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理论成果,通过大量分析国内国外现有案例,从国内现有的知名商业步行街入手,归纳总结出目前我国商业步行街景观规划的问题所在。从政府出台政策和发展夜间经济的角度,进一步说明智能交互体验下的商业步行街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最后,分析智能交互和商业步行街的共同点,总结出于智能交互体验的商业步行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设计步骤、设计策略、设计原则、设计手法等完整的规划设计流程体系,为今后商业步行街的智能交互体验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以呼和浩特市西部城区金川片的科技路为例,运用上述智能交互体验下的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方法,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将科技路设计规划为一条智能便捷、适合社交、尺度宜人且有较大认同感的公共空间环境,为周边居民及当地游客打造出一条集购物、餐饮美食、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文化性消费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众消费区域,从实际出发验证智能交互在商业步行街中的运用方法与原则的可行性。总体来看,本文在传统的商业步行街景观规划营造的设计手法基础上,结合了智能交互的设计思想及手法。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及总结,归纳出如了一套完整的商业步行街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及原则,使得在商业步行街的规划设计中能够更加灵活且合理地运用智能交互技术,使其艺术功能与实用功能结合起来,达到完善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同时丰富人们生活内涵、美化城市空间环境、完整历史文化意象、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目标,使得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的景观在科技至上的大背景环境下,提升城市商业步行街空间环境质量和空间品质,并为今后的智能交互设计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发展作出贡献。

成实,张潇涵,成玉宁[5](2021)在《数字景观技术在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的运用前瞻》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景观技术已成为有效解决现阶段风景园林领域所面临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并呈现出愈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将现阶段风景园林领域所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归纳为:生态与形态的协同、人群需求的满足、设计与实践的革新。为寻求出解决上述核心科学问题的对应数字景观技术手段,首先,以Web of Science中2010—2020年发表的5 328篇论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知识图谱计算工具Citespace软件展开定量研究;其次,结合文献研究的方式,理清全球范围内数字景观技术的发展方向及新兴技术手段,并探讨新兴的数字景观技术在解决现阶段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相关问题时的具体作用;最终,提出"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方法融合以及"全流程、精准化"的设计实践协同,将是数字景观技术在我国风景园林领域的未来发展应用趋势。

赵杰[6](2021)在《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评价与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开放空间作为承载城市居民各类活动的重要载体,其空间形式、功能都一直在发生变化,为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运用新技术对城市开放空间中的景观进行更新与优化,完成景观的数字化转型,是目前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建设进程中面临的新挑战。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所获成果如下:(1)以城市开放空间中数字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总结及实地调研,将目前城市开放空间中数字景观应用进行分类,并列举相应景观类型的景观实体,总结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诉求与数字化发展趋势。(2)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与因子分析评价法构建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综合评价体系,从建筑立面景观、多媒体景观、水体景观、景观设施4个评价层面对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进行综合评价,确定相应评价层所含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以杭州钱江新城开放空间为例进行数字景观综合评价,确定场地现有数字景观综合评价等级以及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得出目前数字景观综合评价等级F=3.709,空间整体景观效益为良好,并确定了钱江新城各开放空间数字景观满意度评价等级,为后文景观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3)通过理论研究与调研情况,结合公众反馈,归纳总结出时代背景下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建设需求,并提出相应的景观设计导则,从灯光景观、多媒体景观、水体景观、景观设施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景观优化设计方法。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开放空间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自由访谈、实际参与式调查等方式获取公众对于场地内现有数字景观的反馈,基于前文数字景观综合评价结果,结合开放空间现状和使用者行为模式,从多媒体景观优化,人文内涵优化,水景感知优化,建、构筑物优化和景观设施优化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优化途径。

宾贝丽[7](2020)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自然生态的渴求也愈加强烈,“绿色发展”一词也被人们逐渐了解。因此,城市水系景观营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城市河道是打造生态文明城市的重点所在,其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美妙的景观风貌,这份独一无二的魅力深深吸引着人们,美好的河道景观也是城市最鲜明和突出的标志名片。绿色发展理念下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国城市河道的开发建设,而且能够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对于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部署要求,依据“绿色发展”理念对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展开研究。介绍城市河道景观建设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并通过分析与借鉴东西方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城市河道的实际情况,以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为实例科学剖析,将绿色发展理念融汇其中,从自然环境出发,基于人类活动,形成安全、生态、景观、文化四个背景层面研究,解决我国城市中心城区水利工程河道景观所存在的建设问题。初步得出城市河道景观如何进行规划设计的一般性规律和策略方法,并为设计人员提供借鉴思路作用。为应用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需要提供样本参考,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做出一定贡献。另外,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位于水系极为丰富的特大城市武汉,是大东湖水网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江湖连通水循环体系,也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群,有其复杂性和难度,对沿江城市河道滨水景观带的研究具有普遍意义。在生态技术方面与海绵城市理念相结合,是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因此它的规划设计具有开拓性,值得研究与总结。

刘明睿[8](2020)在《聚落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在传统村落更新中的应用研究 ——以河北省邢台市黄寺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积极利用自身优势谋求更新发展。有别于传统村落更新关注特定要素分析、强调特定要素更新的模式,本文引入了聚落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分析结构所承载的文脉特征及其特有的结构关联,并使之能够在以后的更新中得到延续、持续发展。面对村落问题,如何通过聚落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研究传统村落的现存更新问题,并梳理处相应的更新策略,便成为了一个相对迫切的问题。本文以基于聚落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的传统村落更新为研究对象,通过国内为相关文献与案例的阅读、归纳、分析,总结出了基于聚落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的传统村落更新过程,继而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基于基于聚落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的传统村落更新策略,并以河北省邢台市皇寺村为案例加以验证。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框架,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目的:基于聚落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的传统村落更新过程与策略。第二部分(第2章和第3章),是对聚落空间结构分析方法进行概况与解析,包括此方法的概念、演进历程、理论基础及应用于传统村落更新的必要性和充分性。进而对基于聚落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的传统村落更新过程进行解析。第三部分(第4章)探讨基于聚落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的传统村落更新策略,涵盖村落的整体规划、街巷系统、节点系统、村落肌理、边界元素五个方面。第四部分(第5章),以河北省邢台市皇寺村为例进行解读,运用聚落空间结构分析方法进行村落分析,并得出相应的更新策略。

俞舒健[9](2020)在《面向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城市设计及其相关工作已经开展多年,但由于城市设计“非正式”、“轻管控”的运作现状,使其难以发挥对城市环境塑造与管控的实际作用,所以关于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的研究一直是个焦点。但由于之前部门分立、规划分行等很多原因,造成城市设计的制度化运作难以得到实质性的认可与确立。所以本文以当前空间规划改革、空间规划“一张图”构建的契机为切入点,以完善城市空间管理体系、塑造良好城市风貌为目标,探索面向“一张图”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的构建。文章首先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梳理了我国城市设计运作的发展历程,总结出城市设计难以制度化运作的根源需要从外部制度环境中寻找与解决,并由此从外部制度环境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的阻力。同时通过对空间规划“一张图”和城市设计关系的梳理,剖析了面向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的契机,以及“一张图”对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构建的新要求。其次,在面向“一张图”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得以构建的前提下,基于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的构建契机与要求,结合国内外城市设计运作的经验与发展趋势,从城市设计编制方式、转译方式、审批方式、实施方式四个方面构建了面向“一张图”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的方式,同时从组织保障、动态监测、法规政策三个方面构建了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的保障体系。最后,针对厦门城市设计运作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厦门“一张图”的建设状态。以本文第四章、第五章为参考,结合目前的发展趋势,从市级层面对厦门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的构建提出相关建议。通过以上几点,本文以期在目前空间规划和城市设计改革时期抓住重点,探索城市设计在我国的制度化运作,为厦门乃至其他城市的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提供参考。

花薛芃[10](2020)在《城市设计转型背景下空间导控要素的数字化传递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发展逐渐从“增量”转为“存量”,城市设计也逐步从空间设计的蓝图产品转为对空间建成环境的管理行为。2017年《城市设计管理办法》明确了总体与片区两个层面城市设计的内容需求与实施需求。在此背景下,如何建构不同层级城市设计之间准确、合理的互动关联,以及如何提升城市设计的落地性、实操性成为当代城市设计实践与研究的重要议题。“万物互联”的信息化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观念与城市设计的工作模式。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发表关于城市发展的建议与看法,设计决策与建设行为面临前所未有的审视与评价频率,城市设计面临“个体”即“主体”的空前挑战。另一方面,海量空间和行为数据以及不断发展的计算平台与工具也引起了城市设计的“能效革命”,基于大数据、新算法及数字协作平台的数字化城市设计,其设计精度与科学性相比传统方法有了质的飞跃。面对困境、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背景,论文以“空间导控要素”为切入视角,通过“数字化”的工具方法,提出了转型背景下城市设计的导控内容、技术方法与框架路径。文章首先对城市设计导控的内涵进行辨析,明确了城市设计导控过程中“人-设计-实施”的主体关系,指出时代背景下“对人需求的精准识别”,“构建不同层级城市设计的互动关联”以及“多方面协调对接实施”三点空间导控转型要求。并进一步将“空间导控”这一流程具体解构为“空间导控要素”在“人到设计”,“设计到设计”以及“设计到实施”三个阶段的“传递关系”,以此建构转型背景下三方主体之间的关联性,明确了当下城市设计导控需要关注的具体要素内容。接着,从“人机”关系的角度对不同时期数字化城市设计案例进行深度解读,梳理分析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城市设计“数字化”方法、特征及优势。总结出“数字化“从“机器辅助思维”到“人机协同决策”,再到“人机互动优化”的演进关系,指出其提高城市设计“精度”、“深度”与“准确度”的具体方法,为导控要素传递提供工具方法支撑。最后,结合“空间导控要素”谱系与“数字化”工具及方法,本文对“空间导控要素的数字化传递”的框架路径进行了探寻。提出“人-系统-结构-整体-片区-实施”的传递路径,并明确了不同阶段具体的数字化方法,步骤及要求,为当下城市设计编制提供框架和路径指引。全文约83000字,图81幅,表51张。

二、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景观空间规划设计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景观空间规划设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PPGIS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2 PPGIS理论发展
    2.1 PPGIS缘起
    2.2 PPGIS理论发展
    2.3 PPGIS与风景园林的关系
3 PPGIS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
    3.1 面向多维尺度的PPGIS数据获取及分析技术
    3.2 基于PPGIS的设计过程监控与后评估
    3.3 PPGIS可视化人机交互平台及技术
    3.4 面向实施的公众参与和共同创新机制
4 结语

(2)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2.1.1 当代
        2.1.2 建筑学
        2.1.3 建筑理论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2.4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3.1.1 基本范围
        3.1.2 建筑理论框架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4.2.1 建筑创作论
        4.2.2 居住建筑
        4.2.3 生态建筑学
        4.2.4 建筑评价理论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4.3.1 建筑方针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4.4 本章小结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3)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设计是一种图示化与数据化结合的语言
        1.1.2 当代城市设计研究需要整合性的理论支撑
        1.1.3 城市各个要素间的关系组织问题产生城市矛盾
        1.1.4 城市设计已经出现图层思想与技术方法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4 城市图层概念释义
        1.4.1 图层及图层思想
        1.4.2 城市图层与城市图层系统
        1.4.3 城市图层相关概念厘定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研究基础
    2.1 城市生态空间理论中的图层研究
        2.1.1 地图叠加及景观设计学
        2.1.2 城市主题地图及数字化城市设计
        2.1.3 城市生态空间理论中的图层思想总结
    2.2 城市物质空间理论中的图层研究
        2.2.1 城市结构及空间分层
        2.2.2 城市空间及要素图解
        2.2.3 城市物质空间理论中的图层思想总结
    2.3 城市抽象空间理论中的图层研究
        2.3.1 心理认知
        2.3.2 社会空间
        2.3.3 历史文脉
        2.3.4 城市抽象空间理论中的图层思想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图层系统的认知辨识与框架
    3.1 哲学认知下的城市图层辨识
        3.1.1 现象学下的图层思维
        3.1.2 符号学与语言学下的图层思维
    3.2 科学认知下的城市图层辨识
        3.2.1 地理学下的图层思维
        3.2.2 地图学下的图层思维
        3.2.3 分形学下的图层思维
        3.2.4 系统学下的图层思维
    3.3 学理认知下的城市图层辨识
        3.3.1 城乡规划学下的图层思维
        3.3.2 空间美学下的图层思维
        3.3.3 建筑类型学下的图层思维
    3.4 城市图层系统的认知框架
        3.4.1 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认知
        3.4.2 城市图层系统的方法认知
        3.4.3 城市图层系统的应用认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体系
    4.1 城市设计中的图层思想起源
        4.1.1 图底关系的产生
        4.1.2 图底关系的再思考
    4.2 城市图层系统的特征
        4.2.1 多维度的城市图层系统
        4.2.2 半透明性的城市图层系统
        4.2.3 复杂关系的城市图层系统
    4.3 城市图层及要素的生成逻辑
        4.3.1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的形成
        4.3.2 城市图层系统中的导控要素整合
    4.4 城市图层系统的构成
        4.4.1 城市生态空间图层系统
        4.4.2 城市物质空间图层系统
        4.4.3 城市抽象空间图层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技术方法体系
    5.1 城市设计中图层相关的技术方法
        5.1.1 城市图层系统的图示化技术方法
        5.1.2 城市图层系统的信息化处理方法
    5.2 城市设计中城市空间的抽象化和要素化
        5.2.1 抽象逻辑思维的介入
        5.2.2 城市设计中抽象空间的解构
        5.2.3 城市设计要素的筛选和隔离
    5.3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内信息的梳理与表达
        5.3.1 图层框架的梳理
        5.3.2 要素信息的收集
        5.3.3 图层要素信息的表达
    5.4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内的动态交互与叠加
        5.4.1 图层内的厚度化信息处理
        5.4.2 图层间的动态关系交互
    5.5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技术框架整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应用路径
    6.1 各级各类城市设计编制中的应用
        6.1.1 总体规划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6.1.2 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6.1.3 专项规划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6.2 城市设计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中的应用
        6.2.1 用途管制引导中的应用
        6.2.2 特殊地块精细化研究中的应用
        6.2.3 在规划许可中的强化应用
    6.3 城市设计工作方法与成果形式中的应用
        6.3.1 工作方法中的应用
        6.3.2 编制成果中的表达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智能交互体验的商业步行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1.4.1 创新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智能交互和商业步行街相关理论
    2.1 智能交互相关概念及理论
        2.1.1 智能交互的发展脉络
        2.1.2 智能交互的概念界定
        2.1.2.1 智能交互与数字技术
        2.1.2.2 智能交互与人工智能
        2.1.2.3 智能交互与交互设计
        2.1.3 智能交互景观中的主要设计对象
    2.2 商业步行街相关概念及理论
        2.2.1 商业步行街的发展脉络
        2.2.2 商业步行街的概念界定
        2.2.3 商业步行街的类型
        2.2.3.1 根据空间动线分类
        2.2.3.2 根据保留完整程度分类
        2.2.4 商业步行街国外研究现状
        2.2.5 商业步行街国内研究现状
        2.2.6 商业步行街的夜间经济活力营造
        2.2.6.1 何为夜间经济与夜间商业活力
        2.2.6.2 商业步行街(夜间)经济活力发展基础
        2.2.6.3 智能交互与商业步行街夜间灯光
    2.3 智能交互在商业步行街中的发展基础
        2.3.1 《商务部关于开展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工作的通知》
        2.3.2 《2020 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白皮书》
        2.3.3 《2020 中国步行街智能化发展报告》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交互商业步行街景观规划设计案例研究
    3.1 商业步行街案例研究
        3.1.1 杭州湖滨步行街
        3.1.2 成都宽窄巷子步行街
        3.1.3 哈尔滨中央大街步行街
    3.2 智能交互性景观案例研究
        3.2.1 北京五道口宇宙中心广场改造
        3.2.2 北京海淀公园
        3.2.3 龙湖G-PARK科技公园
    3.3 智能交互体验下的商业步行街案例研究
        3.3.1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
        3.3.2 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
        3.3.3 英国Bird Street
    3.4 智能交互在商业步行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优劣势
        3.4.1 智能交互在商业步行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优势
        3.4.2 智能交互在商业步行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劣势
    3.5 现今商业步行街中存在的问题
        3.5.1 功能定位模糊
        3.5.2 景观功能形式单调
        3.5.3 城市文化内核缺失
        3.5.4 周边交通系统混乱
        3.5.5 健康安全度不足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交互在商业步行街中的基本运用方法与原则
    4.1 智能交互与商业步行街景观的契合点
        4.1.1 科学与艺术的必然结合
        4.1.2 共同提升与深度参与
        4.1.3 科技引领商业步行街发展
    4.2 智能交互体验下的商业步行街景观规划设计愿景
    4.3 智能交互体验下的商业步行街景观规划设计步骤
    4.4 智能交互体验下的商业步行街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4.4.1 标志性原则
        4.4.2 稳定性原则
        4.4.3 多样性原则
        4.4.4 互动性原则
        4.4.5 趣味性原则
        4.4.6 生态性原则
    4.5 智能交互体验下的商业步行街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4.5.1 人机之间的情感互通
        4.5.2 人、机、景之间互相渗透
        4.5.3 场地与装置系统之间互相补充
        4.5.4 场地与装置系统之间共美
    4.6 智能交互体验下的商业步行街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4.6.1 历史旧貌与未来新颜相融合
        4.6.2 生活方式引导街道景观发展
        4.6.3 文化特征的艺术融入
        4.6.4 生态与商业共同把握
    4.7 智能交互体验下的商业步行街景观氛围营造手法
        4.7.1 以视觉为主的景观氛围营造手法
        4.7.2 以感触为主的景观氛围营造手法
        4.7.3 以互动为主的景观氛围营造手法
        4.7.4 多融入为主的景观氛围营造手法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交互体验下的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实践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项目现状
        5.1.3 设计规划范围
    5.2 科技路商业步行街总体规划设计
        5.2.1 科技路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理念
        5.2.2 科技路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策略
        5.2.3 科技路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要点
        5.2.4 科技路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平面
    5.3 科技路商业步行街景观详细设计
        5.3.1 重要节点设计
        5.3.2 智能交互灯光设计
        5.3.3 智慧小品家居设计
        5.3.4 铺装设计
        5.3.5 植物选取与配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评价与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互联网引发的设计思维模式变革
        1.1.2 虚拟空间的兴起迫使实体空间的更新
        1.1.3 景观审美取向的转变与数字景观的应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概念阐释与界定
        1.3.1 城市开放空间
        1.3.2 数字多媒体技术
        1.3.3 数字景观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城市开放空间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1 国外研究动态
        1.4.1.2 国内研究动态
        1.4.2 数字景观国内外研究动态
        1.4.2.1 国外研究动态
        1.4.2.2 国内研究动态
    1.5 研究内容
        1.5.1 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
        1.5.2 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1.5.3 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设计及优化方法研究
        1.5.4 钱江新城开放空间数字景观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归纳法
        1.6.2 实地调研法
        1.6.3 跨学科分析
    1.7 研究框架
2 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现状分析与趋势研究
    2.1 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技术
        2.1.1 5G通讯技术与物联网
        2.1.2 LED灯光技术
        2.1.3 互动投影类技术
        2.1.4 音乐喷泉技术
    2.2 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应用类型
        2.2.1 建筑表皮媒体化应用
        2.2.1.1 建筑表皮LED技术应用
        2.2.1.2 3D墙体投影技术应用
        2.2.2 多媒体景观应用
        2.2.2.1 多媒体景观艺术装置
        2.2.2.2 光影感应类景观
        2.2.2.3 媒体化投影类景观
        2.2.3 新型水体景观应用
        2.2.3.1 观赏性灯光音乐喷泉
        2.2.3.2 互动型水景
        2.2.4 智能景观设施应用
        2.2.4.1 休闲类设施
        2.2.4.2 照明类设施
        2.2.4.3 卫生类设施
        2.2.4.4 环境监测类设施
    2.3 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发展趋势
        2.3.1 新兴技术引导下的景观多元化
        2.3.2 注重景观感知与场所存在感的营造
        2.3.3 城市景观设施智能化转型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数字景观综合评价体系
    3.1 主成分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
    3.2 评价因子的选取及层次构建
        3.2.1 评价因子选取原则
        3.2.2 评价层次构建
        3.2.3 评价因子标准确定
    3.3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与应用
    3.4 钱江新城开放空间数字景观现状评价
        3.4.1 评价对象选取
        3.4.2 评价结果收集
        3.4.2.1 建筑立面景观评价结果
        3.4.2.2 多媒体景观评价结果
        3.4.2.3 水体景观评价结果
        3.4.2.4 景观设施评价结果
        3.4.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钱江新城开放空间评价分析
        3.4.3.1 评价公因子提取
        3.4.3.2 评价公因子得分计算
        3.4.3.3 钱江新城数字景观综合评价等级
        3.4.3.4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及应用分析
        3.4.4 钱江新城数字景观满意度评价
        3.4.4.1 数据收集及分析
        3.4.4.2 数字景观满意度评价
        3.4.4.3 数字景观满意度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设计及优化方法研究
    4.1 城市开放空间建设需求分析
        4.1.1 空间功能的弹性集约性需求
        4.1.2 景观体验的多元交互性需求
        4.1.3 公众价值实现需求
        4.1.4 空间符号化消费需求
    4.2 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设计优化设计导则
        4.2.1 指导思想
        4.2.2 设计目标
        4.2.3 设计原则
    4.3 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优化设计方法
        4.3.1 灯光景观优化设计
        4.3.1.1 灯光与建筑结合
        4.3.1.2 灯光与地表空间结合
        4.3.1.3 灯光与景观结合
        4.3.2 多媒体景观优化设计
        4.3.2.1 景观材质选择
        4.3.2.2 功能形式优化
        4.3.2.3 互动反馈
        4.3.3 水体景观优化设计
        4.3.3.1 观赏性水景
        4.3.3.2 可接触性水景
        4.3.4 景观设施优化设计
        4.3.4.1 技术革新
        4.3.4.2 功能整合
    4.4 本章小结
5 钱江新城开放空间数字景观优化设计策略
    5.1 钱江新城开放空间概况
    5.2 钱江新城开放空间优化策略导向
        5.2.1 根据开放空间现状确定景观优化导向
        5.2.1.1 改造利用场地低利用率空间
        5.2.1.2 完善场地景观服务设施
        5.2.1.3 优化水景互动模式
        5.2.2 根据使用者确定开放空间景观特征倾向
        5.2.2.1 使用者构成
        5.2.2.2 使用者行为模式
    5.3 钱江新城开放空间数字景观优化设计
        5.3.1 多媒体景观优化设计
        5.3.1.1 多样化投影载体选择
        5.3.1.2 地表空间的优化
        5.3.1.3 与商业步行街区的衔接
        5.3.2 人文内涵优化设计
        5.3.3 水景感知优化设计
        5.3.3.1 数字媒体技术与的水景融合
        5.3.3.2 提升水景小品交互性
        5.3.4 建、构筑物优化设计
        5.3.4.1 增强沿街建筑幕墙交互性
        5.3.4.2 注重雕塑夜景表现形式
        5.3.5 景观设施优化设计
        5.3.5.1 创新设施艺术表现形式
        5.3.5.2 设施功能整合
        5.3.5.3 设施共享
        5.3.5.4 构建线上智慧景区服务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与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钱江新城数字景观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论文图表索引
个人简介
致谢

(7)绿色发展理念下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创新点
第2章 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城市河道景观理论基础
    2.1 绿色发展理念
        2.1.1 绿色发展理念定义
        2.1.2 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基础
        2.1.3 绿色发展理念的发展演变
        2.1.4 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性与先进性
    2.2 城市河道相关概念
        2.2.1 城市河道的概念
        2.2.2 城市河道的功能
        2.2.3 城市河道对城市的影响
        2.2.4 城市河道景观
        2.2.5 城市河道景观规划
    2.3 城市河道景观现状与发展趋势
        2.3.1 我国城市河道现状分析
        2.3.2 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2.3.3 城市河道景观的发展趋势
    2.4 国内外研究概况
        2.4.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4.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2.4.3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
        2.4.4 国内外研究小结
第3章 绿色发展理念下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路径
    3.1 规划设计思路的提出与形成
        3.1.1 规划设计思路的提出
        3.1.2 规划设计思路的形成
    3.2 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3.2.1 符合城市绿色发展的空间规划原则
        3.2.2 保障城市河道水利功能安全性原则
        3.2.3 恢复与修复城市河道自然生态原则
        3.2.4 保护和继承水系重要景观资源原则
    3.3 绿色发展理念下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3.3.1 加强区域宏观景观思维的提升
        3.3.2 强化城市河道复合功能的建设
        3.3.3 增强多专业融合技术理论水平
    3.4 绿色发展理念下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3.4.1 策略一:建设城市生态友好型河道景观
        3.4.2 策略二:建设城市功能安全型河道景观
        3.4.3 策略三:营造城市高端品质型河道景观
        3.4.4 策略四:塑造城市特色文化型河道景观
    3.5 绿色发展理念下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技术路线
第4章 武汉市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设计实例
    4.1 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概况
        4.1.1 工程背景
        4.1.2 上位规划解析
    4.2 现状问题及整治效果
        4.2.1 港渠存在问题总结
        4.2.2 整治效果
    4.3 设计理念与目标
        4.3.1 设计理念
        4.3.2 设计目标
    4.4 工程安全之河
        4.4.1 河道平面设计
        4.4.2 河道驳岸设计
        4.4.3 河道断面设计
    4.5 生态友好之河
        4.5.1 生态廊道
        4.5.2 水质提升
        4.5.3 海绵设计
    4.6 休闲景观之河
        4.6.1 景观定位
        4.6.2 设计分区
        4.6.3 植物设计
    4.7 文化传承之河
        4.7.1 道路设计
        4.7.2 桥梁设计
        4.7.3 北洋桥文化园
    4.8 工程实施效益分析
        4.8.1 社会效益
        4.8.2 经济效益
        4.8.3 生态效益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聚落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在传统村落更新中的应用研究 ——以河北省邢台市黄寺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词汇辨析
        1.2.1 聚落空间结构
        1.2.2 传统村落
        1.2.3 保护与更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聚落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的相关研究
        1.3.2 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聚落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的价值
    2.1 聚落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的概念及其演进
        2.1.1 聚落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的概念
        2.1.2 聚落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的演进历程
    2.2 聚落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
        2.2.1 结构主义
        2.2.2 类型学
        2.2.3 空间句法
    2.3 聚落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应用于传统村落更新研究的必要性和充分性
        2.3.1 聚落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应用研究的必要性
        2.3.2 聚落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应用研究的充分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聚落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的传统村落更新过程解析
    3.1 空间结构的归纳与总结
        3.2.1 归纳总结的层次设定
        3.2.2 定性层次的归纳与总结
        3.2.3 定量层次的归纳与总结
    3.2 结构原型的自调与转换
        3.2.1 发展定位
        3.2.2 转换路径
        3.2.3 保护与更新框架建构
    3.3 更新框架的拓展与完善
        3.3.1 拓展与完善的过程
        3.3.2 拓展与完善的程度
        3.3.3 拓展与完善的层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聚落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的传统村落更新策略
    4.1 村落的整体规划策略
        4.1.1 统筹规划:基于多方统筹的整体规划
        4.1.2 优化设计:基于设计优化的整体规划
    4.2 街巷系统的更新策略
        4.2.1 物质空间更新:分级保护与更新
        4.2.2 人文空间更新:文脉保持与延续
    4.3 系列节点的更新策略
        4.3.1 协调周围环境
        4.3.2 合理的异质化
    4.4 村落肌理的延续与调试
        4.4.1 织补:延续传统的空间肌理
        4.4.2 拼贴:传承与更新的有机拼贴
        4.4.3 更新:传统肌理的适度调整
    4.5 边界元素的更新策略
        4.5.1 生态优先:以生态格局作为优先关注
        4.5.2 多规衔接:与多项规划进行有效衔接
        4.5.3 适度弹性:借分期规划达到协调发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河北省邢台市皇寺村的更新设计
    5.1 邢台市皇寺村概述
    5.2 邢台市皇寺村空间结构的分析过程
        5.2.1 皇寺村空间结构的归纳与总结
        5.2.2 皇寺村结构原型的自调与转换
    5.3 邢台市皇寺村的更新设计
        5.3.1 村落的整体规划设计
        5.3.2 街巷系统的更新设计
        5.3.3 系列节点的更新设计
        5.3.4 村落肌理的调试更新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9)面向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改革
        1.1.2 立体空间管控的探索
        1.1.3 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的需求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1.2.2 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2.1 空间规划“一张图”的相关研究
        2.1.1 国外空间规划相关研究
        2.1.2 国内空间规划“一张图”相关研究
    2.2 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的相关研究
        2.2.2 国内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的相关研究
    2.3 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的相关实践
        2.3.1 国外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经验
        2.3.2 国内城市设计运作的相关探索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一张图”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的提出
    3.1 我国城市设计运作的发展历程及制度化运作的阻力
        3.1.1 我国城市设计运作的发展历程
        3.1.2 我国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的阻力
    3.2 “一张图”的解析及对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的契机
        3.2.1 “一张图”的内容解析及特点
        3.2.2 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的构建契机
    3.3 “一张图”对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构建的新要求
        3.3.1 对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方式的要求
        3.3.2 对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保障的要求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一张图”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的方式
    4.1 面向“一张图”的城市设计编制方式
        4.1.1 城市设计的编制范畴
        4.1.2 城市设计的编制体系
        4.1.3 城市设计的编制程序
    4.2 面向“一张图”的城市设计转译方式
        4.2.1 城市设计的转译体系
        4.2.2 城市设计的转译方法
        4.2.3 城市设计的精度分级
    4.3 面向“一张图”的城市设计审批方式
        4.3.1 城市设计的审批体系
        4.3.2 城市设计的审批程序
    4.4 面向“一张图”的城市设计实施方式
        4.4.1 城市设计的实施路径
        4.4.2 城市设计的实施程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一张图”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的保障
    5.1 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的组织保障
        5.1.1 管理机构的明确
        5.1.2 公众参与的深化
        5.1.3 组织能力的优化
    5.2 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的动态监测保障
        5.2.1 动态的实施监督
        5.2.2 动态的实施评价
    5.3 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的法规政策保障
        5.3.1 法规保障的确立
        5.3.2 政策保障的促进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一张图”厦门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的探索
    6.1 背景介绍
        6.1.1 研究对象
        6.1.2 发展简介
    6.2 厦门城市设计运作的现状分析
        6.2.1 城市设计的运作方式
        6.2.2 城市设计的运作保障
        6.2.3 现状评价及问题分析
    6.3 厦门“一张图”的实践探索
        6.3.1 “一张图”构建历程
        6.3.2 全域“一张图”内容
        6.3.3 对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的影响
    6.4 面向“一张图”厦门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的建议
        6.4.1 与“一张图”建设共同推进
        6.4.2 以平台的形式接入“一张图”
        6.4.3 运作方式的重新梳理与补充
        6.4.4 运作保障的全面推进与落实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城市设计转型背景下空间导控要素的数字化传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从“增量”到“提质”的发展转型
        1.1.2 从“产品”到“管理”的设计转型
        1.1.3 从“个体”到“主体”的人本转型
    1.2 相关概念辨析
        1.2.1 城市设计空间导控要素
        1.2.2 数字化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城市设计空间导控的相关研究
        1.3.2 数字化城市设计相关研究
        1.3.3 对本文的研究启示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架构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设计空间导控及其要素解析
    2.1 城市设计空间导控的内涵认知
        2.1.1 空间导控的发展历程
        2.1.2 空间导控的内涵
    2.2 空间导控的现实困境与转型需求
        2.2.1 精准识别需求
        2.2.2 层级互动需求
        2.2.3 协调实施需求
    2.3 空间导控要素的传递形式与内容
        2.3.1 从“人”到“设计”:群策群力
        2.3.2 从“设计”到“设计”:多层衔接
        2.3.3 从“设计”到“实施”:福祉落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设计的数字化介入
    3.1 案例简介及切入视角
    3.2 机器辅助思维:协作平台辅助设计
        3.2.1 空间模型搭建
        3.2.2 平台辅助设计
        3.2.3 阶段小结
    3.3 人机协同决策:多元工具综合互动
        3.3.1 多学科工具运用
        3.3.2 全尺度综合互动
        3.3.3 阶段小结
    3.4 人机互动优化:数字技术贯穿
        3.4.1 数字技术介入调研认知
        3.4.2 数字技术介入设计优化
        3.4.3 数字技术介入实施管控
        3.4.4 阶段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间导控要素的数字化传递路径探寻
    4.1 基础平台建构
    4.2 “人”到“设计”的数字化传递
        4.2.1 生理需求
        4.2.2 安全需求
        4.2.3 社交归属需求
        4.2.4 受尊敬需求
        4.2.5 自我实现需求
        4.2.6 “人”到“设计”数字化传递小结
    4.3 “设计”到“设计”的数字化传递
        4.3.1 多维度系统建构
        4.3.2 多角度结构生成
        4.3.3 全尺度层级导控
        4.3.4 “设计”到“设计”数字化传递小结
    4.4 “设计”到“实施”的数字化传递
        4.4.1 与多层法定规划对接
        4.4.2 与城市管理平台对接
        4.4.3 “设计”到“实施”数字化传递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常州市总体城市设计的数字化传递实证
    5.1 项目背景解析
        5.1.1 基础概况与研究范围
        5.1.2 已有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问题
    5.2 “人”到“设计”-需求分析/系统总结/目标定位
        5.2.1 需求分析
        5.2.2 设计理念
    5.3 “设计”到“设计”-系统建构/结构生成/层级导控
        5.3.1 系统建构
        5.3.2 结构推敲
        5.3.3 层级导控
    5.4 “设计”到“实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景观空间规划设计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PPGIS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应用初探[J]. 李敏稚,黄子贤. 广东园林, 2021(05)
  • [2]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研究[D]. 陈璐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4]基于智能交互体验的商业步行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杨子叶.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5]数字景观技术在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的运用前瞻[J]. 成实,张潇涵,成玉宁. 风景园林, 2021(01)
  • [6]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评价与优化设计研究[D]. 赵杰.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2)
  • [7]绿色发展理念下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为例[D]. 宾贝丽.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3)
  • [8]聚落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在传统村落更新中的应用研究 ——以河北省邢台市黄寺村为例[D]. 刘明睿.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9]面向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城市设计制度化运作研究[D]. 俞舒健. 华侨大学, 2020(02)
  • [10]城市设计转型背景下空间导控要素的数字化传递路径研究[D]. 花薛芃. 东南大学, 2020

标签:;  ;  ;  ;  ;  

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景观空间规划设计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