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与非智力因素的挖掘

大学语文教学与非智力因素的挖掘

一、大学语文教学与非智力因素的开掘(论文文献综述)

陈耀婷[1](2021)在《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教育智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智慧,从教育日常来说,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从教育哲学的层面来说,教育智慧是教育者基于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经验和教育方法等多方面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一种高级创造思维能力,既在动态中生成又在动态中发展,由此,教育智慧具有教师的个性风格特征,是教师个人对教育教学生活实践的体悟与感受。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王崧舟的教育智慧则具有生命灵动的个体创造性特征,带给学生不是终结性的体验,而是生命的无限感悟。本研究主要是基于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个案的研究视角,对王崧舟教育智慧的形成及呈现内容进行研究。本研究首先是从王崧舟的个人专业发展历程中把握其教育智慧的形成背景,明晰教育智慧不是与生就具有的,而是在专业成长发展历程中动态生成的。基于王崧舟提出倡导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本研究将“诗意语文”作为王崧舟教育智慧形成的基点。诗意语文是以精神为旨归、以感性为路径、以儿童为主体、以民族为根系、以生活为场域的语文,思考的是人与语文的关系。也正是基于教育者自身具有独特的学识能力、思维品质等内在的思想积淀和外在的行为投射,由此才形成系统的整合性的教育智慧,而教育智慧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又以启迪学生智慧的思想观点和行动策略表现出来。所以,语文课堂是王崧舟教育智慧的主要实践场域,本研究将从王崧舟的一个个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探析其教育智慧的存在及呈现样态,其教育智慧表现在面对确定因素时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在面对不确定因素时更是可以做到机智应对复杂情况,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语言,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感悟以及心灵的成长,从而让内隐性的教育智慧通过外显性的教育行为变得为人们可具体感知的教育智慧。本研究也将从王崧舟的语文课外学习引导中探索其教育智慧的具体表现,其智慧的教育行为主要表现为在国学阅读中传承经典文化,在地方文化中开发课程资源,在《爱上语文》中打破对“语文”认识的思维定势,为学生开辟一个更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也为学生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发展空间。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教育智慧的形成及表现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研究在分析思考王崧舟教育智慧的过程中,认为王崧舟的教育智慧对当下语文教师的启发首先是语文教师在追求教育智慧的道路上要保有一份教育爱,因为爱是其成长过程中的源动力;其次要积淀学识涵养以促进教育智慧的生成;其三是要注重自身所在的语文学科领域的发展,在实践中思考与钻研语文以形成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教育智慧,力求发展成为一名智慧型的语文教师。

李季[2](2021)在《中学古诗文阅读策略及指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阅读策略对古诗文教学至关重要。它既关系到古诗文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实效性,又涉及到古诗文教育价值充分开掘与利用。但是,当前语文课程知识未能提供适切、足够的阅读策略知识供师生使用,致使古诗文阅读教学耗时费力而又收效甚微。因此,古诗文阅读策略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阅读策略如何研制?阅读策略体系如何构建?构建的阅读策略体系能否适用于教学?这一系列问题又聚焦在“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构建”这一源头上。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教育学、文章学、古今中外文艺理论等相关知识,构建适合于中学古诗文阅读的策略体系。首先,运用文献分析,对古诗文阅读、阅读教学、阅读策略教学相关的心理学、阅读学、文章学、文艺理论等领域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其次,采用理论思辨和文本分析展开对构建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理论研究。运用理论思辨主要辨析阅读策略中阅读取向、进阶与文本层次、交叠等问题,并透析阅读策略内部、阅读方法之间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而利用文本分析法主要对古诗文文本进行研读,以从古诗文文本类型特征中化取阅读策略的陈述性知识。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两种方法构建中学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第三,运用行动研究,将制定的阅读策略付诸课堂教学,以呈现阅读策略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基于上述问题及其研究设计,并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本研究认为:一是不同理论视域下阅读策略所体现的特质可以为认识、制定古诗文阅读策略提供理论导向。这具体表现为:心理学中阅读策略关注信息加工与管理,阅读学中阅读策略体现为行为调控与层级运筹,文章学中阅读策略注重阅读取向与方法择选,而文艺理论中阅读策略则表现为阅读路径与要津,这也明示古诗文阅读策略具有文本处理、路径取向、层级运筹等特性;二是依据“文本属性”与“阅读取向”的交会可以构建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这就是代表文本四维——“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横轴与代表阅读取向四级——“认读、解读、赏读、鉴读”——的纵轴交会而形成的古诗文阅读策略,即“四维四级”阅读策略。策略之间具有相互支撑、叠加、映射的关联,但又相对独立,各自均有明确的阅读取向和内容所指;三是所建构的阅读策略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针对中学阅读教学,对策略体系中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策略进行教学转化,并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成不同类型的策略教学模式,而后将其付诸课堂。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所制定的古诗文阅读策略,不仅可以用于教学,而且通过策略教学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本研究开发的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不仅弥补了语文课程中阅读策略知识的不足,更打开了基础教育阶段文体阅读策略研究的一扇门窗。当然,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改良与充实。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国外阅读策略的话语言说方式和体系建构思路,以对中国特有的零散性、体验性、综合性、整体性的阅读策略进行梳理、归纳与提炼,并将其建构成立足本土而又对外开放的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紧随其后,阅读策略及其教学的目标地位、评价体系也需配套研究,以避免阅读策略教学方向的迷失与实施的悬空。可见,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完美建构是需要理论研究、策略制定与教学实践之间进行循环往复地互动、互构与互通的。

陈立鑫[3](2019)在《写作意志力—写作主体的心理品质研究》文中指出意志力是促使个体克服重重困难达成既定目标的主要推动力,良好的写作意志力能够推动个体写作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提升写作意志力有利于顺利展开写作生活化。虽然目前关于写作心理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具体到写作意志力方面地研究还不够充分,对于培养写作意志力,人们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水平。所以,本文意在促使大众意识到建构写作意志力的必要性,并且希望探寻到一套能够投入实际应用的操作方法。以下本文将从四个部分对写作意志力地培养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阐释写作意志力的相关概念,意志力作为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发展与心理品质息息相关,依此类推,写作意志力与写作心理品质的概念界定为后文笔者提出的方法做理论铺垫。第二部分:主体的写作意志力与其心理活动相关,除写作兴趣、动机、需要等心理素质以外,灵感、压力、动力对其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笔者将这些影响因素罗列出来,并将其培养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第三部分:笔者从写作活动的准备、完成和完善三个阶段对写作意志力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训练方法。写作活动开始前应当对其有一个准确的认知,要做好素材积累,准备良好的写作环境;写作过程中要保持对写作活动的积极性,合理利用写作压力转化为写作动力,将灵感覆盖整个写作活动;本着对作品负责、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写作主体还需要将文章进行不断的修改与完善。第四部分:笔者对写作意志力的构建实施进行展望,写作意志力的培养不仅仅作用于个体之上,将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与之结合,运用到作文教学的课堂中,能够在改变学生写作态度的同时,更新教师们的教学观念。

尹晗[4](2017)在《基于可视化的语文教与学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人类已经跨入信息文明时代。由此,可视化技术在知识传播和思维培养两个层面上,促进了教与学模式的有效构建。以往的研究者,基于可视化,在特定的语文教与学情境中,经大批量样本的验证,生成了某些相应的模式。深化和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目的,是开发基于可视化的教与学技术,进而构建基于可视化的语文教与学模式整体,并付诸应用及评价。因而,本选题具有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和教育技术实践研究的双重意义。本选题的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主要是系统阐释基于可视化的教与学技术及其基于可视化的语文教与学模式整体的构建原则。本研究认为:教育技术范畴的教与学技术,主要是由教与学设计、教与学模式、教与学案例三者有机构成的,其中,可视化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特别是思维化图这一新型的可视化图示表征工具;围绕思维化图,构建语文教与学模式整体,需要多轮次的分析与设计、开发与应用、评价与优化,其中,批量性实例的生成,奠定这类模式被借鉴或吸纳的示范基础。本选题的教育技术实践研究,主要是对基于可视化的语文教与学模式整体的设计、开发与应用、评价。本研究做到:分六轮迭代基于可视化的语文教与学模式整体的构建,其中,第1轮基于思维化图1侧重教学、第2轮及第3轮基于思维化图2侧重教与学、第4轮及第5轮基于思维化图3侧重教与学、第6轮基于思维化图2&3侧重学习;相对六轮迭代流程,采用具有实效的访谈、问卷、例证的评价程序,反映学生的感受度、使用度、满意度。在上述教育技术理论与教育技术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过程中,选择"基于设计的研究"取向,活用"基于设计的研究"定式,以唯物的实体属性哲学研究方法、整体科学研究方法为核心,获取了探究性个案的"类型代表性"结果:揭示了基于可视化的教与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构成;透析了基于可视化的语文教与学模式整体的构建原则;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逻辑或经验地证实了构建基于可视化的语文教与学模式整体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

王育华[5](2017)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高职院校专业类学科越来越受重视的状态下,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受到了历史性的挑战,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大学语文课程行走在高校教育的边缘。但是,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教学肩负着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人文素养的提升、就业方向的指导等多方面重任。可是棘手的事情是,如何让大学语文课程一改当前萎靡之气,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是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正是基于这种状态下,对如何完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这一课题做了系统的研究。文章首先采用文献法,在第一章梳理了国内外研究学者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领域的研究成果,找出了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第二章以通识教育理念和接受美学为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以“以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研究的现实依据,进行了深入的辨析;第三章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和功能;在第四章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相结合从教、学、考评三方面对学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以上在第五章提出了完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提出以服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目的,根据专业因材施教,淡化大学语文课程的应试性弘扬其人文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审美教育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立足于十几年的教学实践,量身定制出了完善高职语文教学的依据和原则并提出三种可实施性新型教学方法,并且对于教学评价提出多元并举,促进了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改进。本文在理论研究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高职语文大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在实践应用上自行设计了高职语文新型教学方法并验证了其可行性。同时,在目前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改进策略,也为推动其他高职院校在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上提供一定的思路启示和参考性建议。

张成恩[6](2015)在《基于人文关怀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建构》文中研究指明大学语文在高等学校发展历程中所承担的人文精神教育功能及作用是特殊的。大学语文课堂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挖掘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蕴,在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方面,发挥出其独具的优势。

何薇[7](2014)在《大学生创造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养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创造与创新能力已成为各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党的十八大也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大学,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是创造性活动的主体,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核心内容,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创造力是指一个人创立制造新事物的能力。个人创造力水平的高低受智力,人格,认知风格,自我概念,环境,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本研究在理论基础上,由创造力人格入手,通过对大学生创造力及其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揭示“大学生创造力与其家庭教养、创造力与其学校教育的影响关系”等心理机制,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品质,以倡导“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证参数和实践策略。本文研究方法基于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和线性统计分析。采用美国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7.0,对调查资料做数据处理,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基本数据描述分析(FrequenciesDescriptives)、变量相关分析(Correlations)、多元回归分析(Repression)。主要分析: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创造力影响的回归分析、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创造力影响的回归分析等多元线性统计分析。并创立结构方程模型。采用美国结构方程模型(SEM)软件AMOS7.0,拟合模型1:“S1父母教养方式——R1大学生创造力积极品质--创造力影响”,“S2各级学校教育——R1大学生创造力积极品质--创造力影响”结构方程预测模型。本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本研究探索了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大学生创造力的机理机制。研究发现,父母各20种教养方式中,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创造力有显着影响,对创造力人格的发展与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其中,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安慰、宽容、赏识、鼓励、民主、行为参与对大学生创造力人格与创造力活动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惩罚、羞辱、迁就、溺爱、过度保护、剥夺、否认对大学生创造力人格与创造力活动的发展有消极的影响。(2)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大学生创造力的核心机制是:以行为参与和鼓励为主的积极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创造力均有积极影响;以惩罚为主的消极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创造力均有消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适度的归罪、责骂、专制、羞辱与干涉限制等教养方式会对子女的创造力人格发展与活动产生积极影响。(3)本研究探索了各级学校教育影响大学生创造力的机理机制。研究发现,从幼儿园至大学的各级教育所开设课程均对大学生创造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在学前教育中,手工、游戏、体育、节日演出对大学生创造力人格的发展与创造性活动的进行有积极的影响,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美术、常识教育有消极影响;在基础教育中(中小学教育),数学、化学、体育、语文、音乐、品德教育对学生创造力人格的发展与创造性活动的进行有积极的影响,历史、英语、物理、地理教育有消极影响;在大学教育及各类社团活动中,大学思政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课、科技类社团、大学课外活动和文娱爱好、大学科技类公选课、大学社会公益型社团活动、大学兴趣爱好型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创造力人格的发展与创造性活动的进行有积极的影响,大学语文教育、人文类公选课、大学传统文化教育有消极影响。(4)在各类成长教育影响总评中,父母教养方式,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都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起积极的影响作用;学前教育对创造性人格中的冒险性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但本研究由于学校和研究者方面的限制,仅在高校中取样,全部以大学生为被试,代表性不足,结论的普遍性有待进一步的验证;对于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仅是大学生单方面的自评,缺乏他评、实验等其它方法的交叉论证,其客观性有待考察;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人格特征、智力水平、认知风格、自我概念等,而本研究是从成长环境方面着手,只调查了父母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两方面的内容,还有其他并未涉及因素,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都将在今后进一步的研究中探索和完善。研究大学生的创造力是个庞大而系统的工作,而本论文仅从家庭教养与学校教育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作了研究,本课题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应做出以下努力:深入理论探索,找出更多的对创造力起促进作用的原理与方法;深入实践研究,采用更加客观,系统的试验方法进行纵向跟踪调查,进一步完善调查数据的普遍性,以期在本领域有更大的发展与创新。

王晓辉[8](2014)在《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培养创新人才实施创新战略是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的共识。一流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要提高一流大学本科教育质量,必须对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近年来,我国社会对一流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批评和质疑越来越多,钱学森曾意味深长的指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随着国家不断加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高校尤其是一流大学认识到,教育只有通过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发展,许多一流大学开始积极探索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开展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将沿着文献梳理—理论建构—比较研究—现状分析—对策探讨—总结展望的总体思路展开,包括绪论、理论探讨、比较研究、现状分析、问题与原因剖析、对策思考、结语等七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呈现了文献综述和研究起点,介绍了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阐明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通过文献梳理,本文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加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是强化研究的人本意识;二是加强综合研究;三是重视理论建构;四是注重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紧密结合。因此,本文加强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的视角和综合的视角,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尤其是注重运用社会学的调查方法,以期准确把握目前我国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状。理论探讨部分,首先对一流大学、个性与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本文认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注重提升培养对象独特性、主体性、创造性与和谐性培养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操作式样。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由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置方式、教学制度体系、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模式、隐性课程形式、教学评价方式等8大要素构成。然后阐释了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即多元智能理论、个性发展理论和高等教育分流理论。最后分析了我国一流大学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强国的重要途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大学发展的核心环节、践行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举措。比较研究部分,精选了国外8所一流大学,从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8个构成要素出发,分析了这些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总结了他们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创新经验,即重视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强调创造个性培养;积极改进专业设置模式,强化独特个性发展;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方式,促进个性自由发展;注重改革教学制度体系,着眼个性全面发展;大力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助推主体个性提升;深入改革教学管理模式,适应个性发展要求;重视培育隐性课程形式,促进和谐个性发展;注重完善教学评价方式,引导个性全面发展。现状分析部分,选择了我国中部地区四所一流大学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查研究。首先介绍了调查目的与意义、调查对象与方法,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分别总结了四种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并对其中两种模式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问题与原因剖析部分,基于调查结果的分析,认为我国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理念功能弱化、专业设置模式有待完善、课程设置方式不够合理、教学制度体系亟待健全、教学组织形式面临革新、教学管理模式刚性过强、隐性课程建设重视不够、教学评价方式亟待改革。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传统文化的影响、基础教育的制约、高等教育的积弊。对策思考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国家加强人才培养宏观调控,即发挥高等教育文化功能,让一流大学积极引领文化创新;调整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更加重视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引导一流大学构建个性化模式;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促进一流大学形成个性化模式。二是一流大学推进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凝炼人才培养理念,突出大学生个性培养;完善专业设置模式,适应大学生独特个性;优化课程设置方式,着眼大学生个性发展;健全教学制度体系,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革新教学组织形式,提升大学生主体个性;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服务大学生个性发展;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培养大学生和谐个性;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关注大学生创造个性。结语部分,主要对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本文可能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选题创新;二是理论框架创新;三是比较研究有所创新;四是现状研究有所创新。同时,本文至少存在以下三点不足:一是调查的对象还不够丰富广泛:二是原因分析有待深入:三是对策探讨有待加强。

韩笑[9](2014)在《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最大的目的就是高考。为了取得高分,教师反复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答题技能,而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却触及甚少,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语文教学的本质之一在于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从情感上打动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的研究就显得必要而迫切。作为一线教师,十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情感体验式教学的尝试和研究。笔者与其他研究者不同的地方在于,运用了心理学关于情绪和情操的理论来研究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使得结论更科学更有说服力。而且,笔者还根据自己的一线教学经验,总结了多达十几种的情感体验式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使得本文的研究更具有实践价值。最后,本文还对情感体验式教学的归宿进行了终极的讨论,没有让研究仅仅停留在情感体验这唯一的层面,而是向更深更远的地方探寻——理性的归宿。尽管这些研究还不够成熟,但毕竟向成熟走近了一步。本论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组成:第1章:绪论。本章首先讨论了此选题的现实意义,并梳理了情感体验式教学的思想源流,然后反思了这一理论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最后直面现实的挑战,确立了研究的方向。第2章: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本章首先对情感体验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的分析,然后探讨了情感体验式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紧密关系:极大的促进了学生智育的发展和德育的培养。最后具体分析了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由于直接抒情等情感因素显而易见,遂将重点放在了对隐形情感因素的探寻上。第3章:情感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策略及途径。本章立足于现实,分别从教师的本身、师牛交流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的角度,用大量的理论和案例提供了十二种可操作的方法和手段和最后探讨了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最终归宿。

姜斌[10](2013)在《大学语文课程开发之我见》文中认为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材资源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开发空间。大学语文必须围绕课程目标开发教学内容;围绕教学效果开发教学方法和手段;围绕课程标准合理开发和使用教材资源;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开发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评价体系。只有这样,大学语文才能展现其应有的魅力,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二、大学语文教学与非智力因素的开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语文教学与非智力因素的开掘(论文提纲范文)

(1)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教育智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已有的研究及启示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一、教育智慧的界定
二、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的专业发展历程
    (一) “崭露头角”阶段
    (二) “孤独沉潜”阶段
    (三) “一鸣惊人”阶段
    (四) “开创流派”阶段
    (五) “迈向本真”阶段
三、王崧舟教育智慧的形成基点——诗意语文
    (一)诗意语文聚焦于母语的诗性品质
    (二)诗意语文立足于文本的审美解读
    (三)诗意语文倾向于教学的陶冶功效
四、王崧舟的教育智慧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呈现
    (一)有效确立课堂的教学内容,挖掘文本的精神文化意蕴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透析静态文字中的动态生命
    (三)巧妙使用教学语言,营造情境以激活学生的想象
    (四)注意调控课堂教学节奏,机智应对课堂复杂情境
五、王崧舟的教育智慧在语文课外学习引导中的呈现
    (一)在国学阅读中传承经典文化
    (二)在地方文化中开发课程资源
    (三)在《爱上语文》中打破对“语文”认识的思维定势
六、对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教育智慧的思考
    (一)在追求教育智慧的道路上保有一份教育爱
    (二)积淀学识涵养以促进教育智慧的生成
    (三)思考钻研语文以生成语文的教育智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2)中学古诗文阅读策略及指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一)古诗文在语文素养培育中的独特价值亟待充分彰显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开发可以弥补语文课程中策略性知识的不足
        (三)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忽视程序性、策略性知识的传授
        (四)阅读策略及其教学的研究是与国际阅读素养培育对接的必由之路
        (五)与个人从业经历和学术背景相关
        二、研究内容
        (一)基于已有研究,结合教学实际,明确古诗文阅读策略的内涵与策略体系建构的价值
        (二)根据文本属性和阅读取向,建构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
        (三)基于中外阅读策略教学理论,实施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转化与指导
        三、研究目的
        (一)构建古诗文阅读策略理论框架,制定本土化阅读策略
        (二)建构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
        (三)为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提供指导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阅读
        (二)阅读策略
        (三)古诗文
        (四)古诗文阅读策略
        (五)古诗文阅读策略的指导
        二、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框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案例研究法
        (三)行动研究法
        (四)文本分析方法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关于阅读策略的研究
        (一)阅读策略研究概貌
        (二)阅读策略的理论研究
        (三)阅读策略的实践研究
        二、国外阅读策略相关研究
        (一)阅读策略阶段性、层次性的研究
        (二)阅读策略应用的研究
        三、已有研究的反思与讨论
第一章 阅读策略的多维透视
    第一节 心理学视域中的阅读策略:信息加工与管理
        一、阅读理解模式:概念与材料相互驱动
        二、图式认知模式:组织信息的主动过程
        三、PISA测试中阅读策略:文本处理与任务管理
    第二节 阅读学视域中的阅读策略:行为调控与层级运筹
        一、注重阅读行为,具有明显层级性
        二、凸显阅读主体作用,强调对阅读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第三节 文章学视域中的阅读策略:取向、内容与方式的择选
        一、文章阅读的特点决定阅读取向
        二、文章学中阅读策略:内容的择选
        三、文章学中阅读策略:方式的选取
    第四节 中西文艺理论中的阅读策略:路径与要津
        一、中国传统文论中的鉴赏路径:披文入情与玩味自得
        二、国外文艺理论中的阅读要津:三“R”模式与“肌质”特性
第二章 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建构的现实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古诗文阅读、阅读策略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一、古诗文阅读教学:“怎么教学生学会”的缺位
        二、部编本语文教材阅读策略设计:文本的普适性与行为的共同性
        三、阅读策略教学的研究:“怎么读”抽空了“读什么”
        四、古诗文阅读及阅读策略教学的讨论和结论
    第二节 古诗文阅读的特征与进入的维度
        一、古诗文阅读的特征
        二、古诗文阅读的“四维”
        三、古诗文“四维”阅读的理路
第三章 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古诗文认读策略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认读策略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认读策略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认读策略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认读策略
    第二节 古诗文解读策略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解读策略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解读策略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解读策略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解读策略
    第三节 古诗文赏读策略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赏读策略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赏读策略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赏读策略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赏读策略
    第四节 古诗文鉴读策略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鉴读策略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鉴读策略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鉴读策略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鉴读策略
    第五节 古诗文“四维四级”阅读策略的体系
        一、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生成机理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之间内在联系
        三、“四维四级”阅读策略体系的说明
第四章 古诗文阅读策略的指导
    第一节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理论基础
        一、阅读策略教学:文本意义的建构
        二、国外阅读策略教学模式:互惠与互动
        三、国内阅读策略教学:体验与支架
    第二节 古诗文认读策略的指导
        一、诵读识字
        二、字形识意
        三、虚词断句
    第三节 古诗文解读策略的指导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解读策略的指导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解读策略的指导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解读策略的指导
    第四节 古诗文赏读策略的指导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赏读策略的指导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赏读策略的指导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赏读策略的指导
    第五节 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第六节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案例评析
        一、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运作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案例评析
第五章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实践与反思
    第一节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实践
        一、古诗文阅读前测解析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的教学设计
        三、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实录及解析
    第二节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反思
        一、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对教师的启发
        三、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的思考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3)写作意志力—写作主体的心理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研究法
    四、文献综述
        (一)写作心理的研究
        (二)关于意志力的研究
        (三)意志力相关心理品质的研究
第一章 意志力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心理品质
    二、写作心理品质
    三、意志力
    四、写作意志力
第二章 写作主体心理活动与意志力的关系
    一、动机与写作意志力的培养
        (一)二者界定及其与意志力的关系
        (二)如何培养写作动机与动力
    二、灵感与写作意志力的养成
        (一)灵感与意志力
        (二)如何培养写作灵感
    三、动力与写作意志力水平的提升
        (一)写作动力与意志力
        (二)如何培养写作动力
    四、压力与写作意志力的训练
        (一)写作压力与意志力
        (二)合理利用写作压力
第三章 建构写作意志力的方法研究
    一、做好写作准备
        (一)正确认识写作活动
        (二)做好素材积累
        (三)创建良好的写作环境
    二、写作活动的完成完善
        (一)培养写作兴趣,调动写作动机
        (二)发挥想象力,激发写作灵感
        (三)构思写作框架,维持写作活动
        (四)了解写作压力,合理利用转为动力
        (五)培养读者意识精品意识
第四章 培养写作意志力的意义
    一、帮助个体树立正确写作观
    二、克服惰性心理
    三、提升写作质量
    四、帮助教师改变教学观念
    五、为作文教学改革提供实效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一、期刊论文
    二、学位论文
    三、专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后记

(4)基于可视化的语文教与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定位
        1.2.1 研究的焦点问题
        1.2.2 研究的核心概念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范式与方法
        1.4.1 研究范式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流程
        1.5.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2 研究的论文构成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可视化
        2.1.1 知识可视化
        2.1.2 思维可视化
        2.1.3 可视化的教学应用
        2.1.4 语文学科与可视化
    2.2 可视图形化技术
        2.2.1 概念图
        2.2.2 思维导图
        2.2.3 思维地图
    2.3 语文教学模式
        2.3.1 教学模式
        2.3.2 语文教学模式
    2.4 基于设计的研究
        2.4.1 实验与情境
        2.4.2 设计迭代与绩效累积
        2.4.3 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
第3章 基于可视化的教与学技术
    3.1 理论基础
        3.1.1 理论借鉴
        3.1.2 理论依据
        3.1.3 理论根源
    3.2 基本原理
        3.2.1 思维可视化标识可视化活动的进展
        3.2.2 思维化图标识可视化技术的进步
        3.2.3 教与学总体标识教与学技术的进阶
    3.3 基本构成
        3.3.1 基于可视化的教与学设计
        3.3.2 基于可视化的教与学模式
        3.3.3 基于可视化的教与学案例
第4章 模式整体的构建原则
    4.1 实例迁移
        4.1.1 实例的情境
        4.1.2 实例的绩效
        4.1.3 实例的全体
    4.2 设计迭代
        4.2.1 特定环境的设计实例
        4.2.2 活动要素的设计实例
        4.2.3 个性化表征的设计实例
    4.3 行动循环
        4.3.1 开发与应用实例
        4.3.2 评价与优化实例
第5章 模式整体的构建过程
    5.1 基于思维化图1的语文教学
        5.1.1 思维化图1的设计实例
        5.1.2 思维化图1的开发与应用实例
    5.2 基于思维化图2的语文教与学
        5.2.1 思维界图1的设计实例
        5.2.2 思维界图1的开发与应用实例
        5.2.3 思维界图2的设计实例
        5.2.4 思维界图2的开发与应用实例
    5.3 基于思维化图3的语文教与学
        5.3.1 思维要索图的设计实例
        5.3.2 思维要素图的开发与应用实例
        5.3.3 思维流程图的设计实例
        5.3.4 思维流程图的开发与应用实例
    5.4 基于思维化图2&3的语文学习
        5.4.1 思维化图2&3的设计实例
        5.4.2 思维化图2&3的开发与应用实例
第6章 模式整体的构建效应
    6.1 基于思维化图1语文教学评价
        6.1.1 思维化图1问卷调查评价实例
        6.1.2 思维化图1专题访谈评价实例
    6.2 基于思维化图2语文教与学评价
        6.2.1 思维界图问卷1调查评价实例
        6.2.2 思维界图专题访谈评价实例
        6.2.3 思维界图问卷2调查评价实例
    6.3 基于思维化图3语文教与学评价
        6.3.1 思维系统图问卷1调查评价实例
        6.3.2 思维系统图问卷2调查评价实例
    6.4 基于思维化图2&3语文学习评价
        6.4.1 思维化图2&3学生制品评价实例
        6.4.2 思维化图2&3问卷调查评价实例
    6.5 基于思维化图的语文教与学优化
        6.5.1 语文教与学思维化图的图析优化实例
        6.5.2 语文教与学思维化图的图示优化实例
        6.5.3 语文教与学思维化图的图造与图用优化实例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
    7.3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附录
    附录1 "'文字、图示可视化融合'教学法"教学绩效调查问卷
    附录2 语文教学思维化图1的访谈提纲
    附录3 课中样本1因子的具体描述
    附录4 XX中学"语文思维界图"学生体验调查问卷
    附录5 语文教与学思维界图的访谈提纲
    附录6 课中样本2因子的具体描述
    附录7 XXX学校"语文思维界图"学生体验调查问卷
    附录8 课中样本3因子的具体描述
    附录9 XXX学校"语文思维系统图"学生体验调查问卷
    附录10 课中样本4因子的具体描述
    附录11 XXX学校"语文思维系统图"学生体验调查问卷
    附录12 课中样本5因子的具体描述
    附录13 XXX学校"采用'语文思维化图'教与学模式"学习绩效调查问卷
    附录14 课中样本6因子的具体描述
    附录15 思维化图2&3导学案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5)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选题的目的
        1.1.3.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依据
    2.1 理论依据
        2.1.1 通识教育
        2.1.2 接受理论
        2.1.3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理论和夸美纽斯的泛智论
    2.2 现实依据
        2.2.1 坚持“以人为本,培养人才”定位宗旨
        2.2.2 文化传统与人文积淀
        2.2.3 大学语文教学助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三章 大学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地位和功能
    3.1 大学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地位
        3.1.1 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基础
        3.1.2 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3.1.3 是培育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基石
    3.2 大学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功能
        3.2.1 提升专业技能和就业空间
        3.2.2 增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3.2.3 打下高职院校学生终生教育的基础
第四章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4.1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学状况
    4.2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2.1 教师教学中的问题
        4.2.2 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4.2.3 考评体系单一陈旧
    4.3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教学问题的原因
        4.3.1 教学被边缘化
        4.3.2 目标定位不准
        4.3.3 素质教育意识不强
        4.3.4 课程理论研究的不足
        4.3.5 社会环境的困扰
第五章 完善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措施
    5.1 明确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目标
        5.1.1 针对高职院校功能确立目标
        5.1.2 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5.1.3 以大学语文教学服务于专业教学
    5.2 提升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
    5.3 鼓励完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5.3.1 专题教学法
        5.3.2 项目制教学法
        5.3.3 对话教学法
    5.4 实行教学评价机制多元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关于《大学语文》课程问卷调查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人文关怀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挖掘大学语文课程包含的丰富人文内蕴
二、实现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途径
    (一)立足文化大平台
    (二)培育学生丰富的情感
    (三)回归“做人”这一命题
三、建构具有人文关怀的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

(7)大学生创造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养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创造力”及其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综述与评价
        2.1.1 国内外“创造力”研究成果
        2.1.2 国内外“创造力”与“人格特质”关系研究成果
        2.1.3 大学生创造力的特点与不足之处
    2.2 国内外“家庭教养”及其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综述与评价
        2.2.1 国内外“家庭教养”研究成果
        2.2.2 国内外“家庭教养”与“创造力”关系研究成果
    2.3 国内外“学校教育”及其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综述与评价
        2.3.1 “学校教育”的分类
        2.3.2 “学校教育”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被试
    3.2 研究材料
    3.3 统计处理
第四章 实证分析
    4.1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创造力品质形成预测分析
        4.1.1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创造力人格形成回归分析
        4.1.2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创造力活动形成回归分析
    4.2 学校教育对创造力人格的影响多元回归分析
        4.2.1 学前教育对创造力人格的影响多元回归分析
        4.2.2 小学教育对创造力人格的影响多元回归分析
        4.2.3 中学教育对创造力人格的影响多元回归分析
        4.2.4 大学教育对创造力人格的影响多元回归分析
    4.3 学校教育对创造性活动的影响多元回归分析
        4.3.1 学前教育对创造性活动的影响多元回归分析
        4.3.2 小学教育对创造性活动的影响多元回归分析
        4.3.3 中学教育对创造性活动的影响多元回归分析
        4.3.4 大学教育对创造性活动的影响多元回归分析
    4.4 各类影响总评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多元回归分析
        4.4.1 各类影响总评对创造力人格的影响多元回归分析
        4.4.2 各类影响总评对创造性活动的影响多元回归分析
    4.5 父母与各类教育影响大学生创造力的结构方程模型
        4.5.1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大学生创造力的结构方程模型
        4.5.2 各类学校教育影响大学生创造力的结构方程模型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5.1 父母教养是大学生创造力品质形成的早期重要因素
        5.1.1 母亲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创造力品质形成的影响
        5.1.2 父亲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创造力品质形成的影响
        5.1.3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创造力品质影响的原因分析
    5.2 各级学校教育对学生创造力品质培养产生了重要影响
        5.2.1 学前教育对大学生创造力品质形成的影响
        5.2.2 中小学教育对大学生创造力品质形成的影响
        5.2.3 大学教育对大学生创造力品质形成的影响
        5.2.4 各级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创造力品质形成影响的原因分析
    5.3 各类教育因素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综合成因
        5.3.1 各类教育因素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综合成因
        5.3.2 各类教育因素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原因分析
    5.4 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建议与策略
        5.4.1 早期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创造力品质培养的建议
        5.4.2 各类学校教育与学生创造力品质塑造的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不足及展望
    6.1 本研究的结论
    6.2 本研究的不足
    6.3 本研究的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详细摘要

(8)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起点
        (一) 文献综述
        (二) 研究起点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探讨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一流大学
        (二) 个性与个性化
        (三) 人才培养模式
        (四) 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主要理论基础
        (一) 多元智能理论
        (二) 个性发展理论
        (三) 高等教育分流理论
    三、我国一流大学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 一流大学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 一流大学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
        (三) 一流大学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关键举措
第三章 国外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共同创新经验
    一、国外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 哈佛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二) 普林斯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三) 斯坦福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四) 牛津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五) 剑桥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六) 慕尼黑工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七)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八) 东京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二、国外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创新经验
        (一) 重视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强调创造个性培养
        (二) 积极改进专业设置模式,强化独特个性发展
        (三) 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方式,促进个性自由发展
        (四) 注重改革教学制度体系,着眼个性全面发展
        (五) 大力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助推主体个性提升
        (六) 深入改革教学管理模式,适应个性发展要求
        (七) 重视培育隐性课程形式,促进和谐个性发展
        (八) 注重完善教学评价方式,引导个性全面发展
第四章 我国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一) 调查的目的
        (二) 调查的意义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 调查的对象
        (二) 调查的方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模式一:“张之洞实验班”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 模式二:“弘毅学堂”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三) 模式三:“博雅计划”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四) 模式四:“楚才学院”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我国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一、我国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 人才培养理念功能弱化
        (二) 专业设置模式有待完善
        (三) 课程设置方式不够合理
        (四) 教学制度体系亟待健全
        (五) 教学组织形式面临革新
        (六) 教学管理模式刚性过强
        (七) 隐性课程建设重视不够
        (八) 教学评价方式亟待改革
    二、我国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原因
        (一) 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 基础教育的制约
        (三) 高等教育的积弊
第六章 我国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思考
    一、国家加强人才培养宏观调控
        (一) 发挥高等教育文化功能,让一流大学积极引领文化创新
        (二) 调整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更加重视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三) 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引导一流大学构建个性化模式
        (四) 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促进一流大学形成个性化模式
    二、一流大学推进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 凝炼人才培养理念,突出大学生个性培养
        (二) 完善专业设置模式,适应大学生独特个性
        (三) 优化课程设置方式,着眼大学生个性发展
        (四) 健全教学制度体系,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五) 革新教学组织形式,提升大学生主体个性
        (六) 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服务大学生个性发展
        (七) 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培养大学生和谐个性
        (八) 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关注大学生创造个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的科研情况
后记

(9)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
    1.2 在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的思想源流
    1.3 历史的局限和现实的挑战
第2章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2.1 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的内涵要点
    2.2 情感体验与智育
    2.3 情感体验与德育
    2.4 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2.4.1 显性情感因素
        2.4.2 隐性情感因素
第3章 情感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策略与途径
    3.1 注重教学内容的审美处理,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
        3.1.1 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因素,提高审美感觉
        3.1.2 注重联想和想象,增强审美愉悦
        3.1.3 善于利用教学内容的空白,触发审美感悟
        3.1.4 运用艺术化的教学语言,启发审美感受
    3.2 注重教学形式的丰富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3.2.1 培养语感,化为体验
        3.2.2 创设情境,激发体验
        3.2.3 角色互换,融入体验
        3.2.4 躬身实践,加深体验
    3.3 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激活,感染学生的情感体验
        3.3.1 教师自身的情感培育
        3.3.2 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情感体验
    3.4 注重师生情感的交融,实现与学生情感的共鸣
        3.4.1 揣摩和感知学生的情感
        3.4.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的情感交融
    3.5 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的归宿
结语
参考文献

四、大学语文教学与非智力因素的开掘(论文参考文献)

  • [1]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教育智慧的研究[D]. 陈耀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中学古诗文阅读策略及指导研究[D]. 李季.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写作意志力—写作主体的心理品质研究[D]. 陈立鑫. 湖北师范大学, 2019(08)
  • [4]基于可视化的语文教与学模式研究[D]. 尹晗.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5]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王育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6]基于人文关怀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建构[J]. 张成恩.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5(12)
  • [7]大学生创造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养影响研究[D]. 何薇. 西安石油大学, 2014(05)
  • [8]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王晓辉.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9]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D]. 韩笑.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1)
  • [10]大学语文课程开发之我见[A]. 姜斌. 全国“大学语文”课程教材与教法研讨会论文集, 2013

标签:;  ;  ;  ;  ;  

大学语文教学与非智力因素的挖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