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数字地球”

什么是“数字地球”

一、“数字地球”是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王旭东[1](2019)在《信息史学建构的跨学科探索》文中提出21世纪的历史学,处于信息时代、受益于信息社会的进步,又服务于信息社会的咨询和决策需求。这成为历史工作者应予积极应对的新挑战,信息史学的理论建构探索和实践应用方面所做的尝试,正是对此做出的主动回应。信息史学认为,史学的本原是信息;历史研究的文本阅读和着述表达,是历史学主客体之间的信息流动;历史研究全过程,则是流程完整的信息处理过程。信息史学的目的在于将历史和历史认知及其阐释,抽象或解构到信息层面,从而系统地综合运用信息、信息理论、信息科学,以及信息化应用的相关理念、方法和技术支持及实现手段,来探讨并深入研究史学领域的诸种问题(包括历史是什么,历史的主客体,历史的定性、定量、关系和作用,历史表述的过程和结论的呈现等)。不论信息史学的理论构建还是具体应用,均不失为历史学思维与表达方式的跨学科突破。

滕吉文,刘有山,皮娇龙[2](2016)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大数据的时代反响——地球科学新信息的获取与创新再造》文中提出大数据时代——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变革,它作为人类社会信息发展的产物,以"信息风暴"为预测变革手段的发展模式,正在改变并决定着人类的生活、生产和思维方式.大数据所具有的各项功能,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未来的格局.然而,人们尚需要深刻地认识到它在科技创新中的潜在响应.基于当今报刊业广泛发表的科研、信息、管理等领域的相关论述,通过分析认为必须统一在一个有机的平台上进行深刻理解:1)大数据的定义与属性和对大数据的发展的理解;2)当代大数据隐含在科学与技术中的新内涵;3)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大数据响应;4)大数据催促地球科学的创新再生;5)大数据转化与现代农业和大生物学;6)大数据在科技发展进程中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郭建兴[3](2013)在《基于数字地球平台的震害显示和提取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后,遥感技术是获取灾区的破坏情况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地震应急救援和震害调查中重要的信息源。但是目前震害遥感影像的共享和分发手段还是基于传统的文件传输甚至硬盘拷贝;基于单机形式的遥感震害调查存在着交互性差和重复劳动的问题。数字地球是充分利用遥感数据的地理信息系统,结合了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和海量数据的处理技术等先进技术,可实现遥感数据和GIS数据的网络化和三维可视化,可以为地震应急遥感影像的网络发布提供公共三维显示平台。与此同时数字地球平台可以将不同地域、不同单位的遥感震害调查专家协同起来共同工作,以标准的方式进行震害解译,大大减少重复工作,缩短解译时间,从而解决震害解译结果的实时汇总和发布等实用化问题。本文面向地震应急,进行了数字地球技术应用于遥感影像的发布、显示以及震害调查等方面的初步探讨,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回顾了数字地球的概念和理论,并详细论述了开源数字地球平台World Wind的平台技术,以及数字地球应用程序开发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面向服务的数字地球系统搭建方法,并利用开源WebGIS服务器和利用World Wind JavaSDK开发的数字地球客户端成功搭建了实用化的数字地球应用系统。其次,探讨了基于遥感影像的建筑物单体和建筑物群体震害调查的方法。根据遥感识别能力,建筑物单体震害调查时,结构类型划分为多层砌体、一般民房、框架结构和工业厂房,震害等级一般分为“倒塌”、“部分倒塌”和“未倒塌”三个等级;以汶川和玉树地震后的遥感影像为例,分析了不同结构类型和不同震害等级的建筑物在高分光学遥感影像上的特征。群体震害调查是以街区或行政村为单元依据建筑物群体的震害遥感影像特征识别和评估震害的方式,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单元内的主要房屋结构类型、震害程度和平均遥感震害指数。第三,完成了“地震应急遥感数字地球原型系统(EERS-Globe V1.0)”的设计与开发。面向地震应急遥感工作需求与设计目标,完成了系统功能设计、运行环境与部署设计、结构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系统的核心应用功能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地震专业应急信息服务和应急遥感信息服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遥感震害调查功能。最后叙述了笔者开发的“地震应急遥感数字地球原型系统(EERS-Globe V1.0)”的模拟实验及实际应用。以玉树地震为例,本文利用系统模拟了实际遥感震害调查过程;并且笔者利用该系统参与了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实际应急工作。实验及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实现基础信息、地震专业应急信息和遥感影像的及时发布和三维显示,在此基础上可进行的遥感震害识别和调查工作。从实验效果来看,数字地球平台震害识别效果远远优于传统二维遥感影像。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数字地球平台在地震应急期间发布和显示遥感震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震害解译与识别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可以为应急救援决策和灾害调查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

罗显刚[4](2010)在《数字地球三维空间信息服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信息时代,随着信息资源的爆炸式扩张,人类对信息资源采集、存储、管理、分析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解决人口、资源、土地、环境、灾害、规划、建设等重大问题时,多类型、多尺度、多时态、多维度、海量的空间信息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多。传统的二维空间信息表达已经不能同时满足这些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三维空间信息服务的研究与应用迫在眉睫,以满足信息产业空前发展的需要。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形成,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卫星遥感等空间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展示出更加广阔的前景。数字地球是一个整合GIS、RS、GPS、互联网、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的研究方向,能够整合海量的地理空间数据,是对地球的三维多分辨率表达。世界上许多国家正积极发展、运用先进的空间信息技术,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以数字化的方式获取、处理、分析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空间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解决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诸多复杂问题。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三维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也越来越广;经过多年积累和建设,我国三维空间信息技术研究已初具成效,研制出了一批具有自主产权的三维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使三维空间信息资源在很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取得这些成绩和研究成果的同时,三维空间信息管理与应用技术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亟待解决,具体表现为:(1)三维空间信息格式种类繁多,信息存储空间大,如何高效使用这些三维空间信息成为一大难题,且在进行决策管理时难以通过数据获得分析处理的结果和信息。随着各行应用的铺开,三维空间数据不断增多,长此以往,慢慢积累起来的各种三维空间信息形成无法共享的“信息孤岛”。(2)三维空间信息在互联网上发布时,传输又成为另一个大的难题。互联网的带宽有限,要想发布大数据量的三维空间信息,现有三维模型无法保证快速高效的操作。如何建立高效的三维数据模型,以便客户端快速访问和下载,也是一个技术难题。(3)由于数据资源的保密性,不可能将所有的三维空间信息进行集中管理;而且忽视三维空间操作与分布式技术也使得业界在处理海量GIS三维空间信息的分布式存储与处理方面的研究投入严重不足,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缺乏有效的产业化渠道,直接影响了国产三维网络GIS软件的竞争能力。(4)现有互联网上三维空间信息服务无法满足各行业空间信息共享的需求,同时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概念的提出,急需整合各类空间信息资源,完善三维空间信息服务。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三维空间信息网络技术亟需引入新的技术、思想和体系来构造一个分布式环境下的三维空间信息网络服务系统。要实现基于数字地球的三维空间信息服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数字地球技术与三维空间信息服务技术。本论文“数字地球三维空间信息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可以为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能提供较好的研究思路。本论文在国家十一五“863”专题课题“面向网络的三维空间信息服务技术研究与软件开发”(2009AA122211)项目系统的推动下,研究数字地球技术和三维空间信息服务,并实现基于数字地球的三维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体系。本文针对数字地球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数字地球的基础上,对三维空间信息服务层面进行研究,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使用各种现有的数字地球技术,实现三维空间信息共享,为用户提供更完善的三维GIS服务;基于数字地球在各个行业应用的展开,针对空间信息服务在行业应用的迫切需求,特别是三维空间信息服务的提出,本论文展开基于数字地球关键技术以及在此技术的基础上提供三维空间信息服务,并对海量数据共享、三维空间信息服务、服务调度等多项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与探索,最终应用于气象行业并完成预警与服务系统。本文研究与探讨数字地球相关体系与关键技术,围绕并基于数字地球展开三维空间信息服务的研究,在现有国产大型GIS平台MapGIS Virtual Earth (MVE)的研究开发基础上,扩展MVE的功能与应用模式,立足技术创新与产品跨越,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并实现具有海量三维空间信息存储能力的、支持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的三维空间数据高效传输以及分析处理能力的三维空间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具体而言,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1)网络三维地球模型网络三维地球是构建整个系统的基础。该平台系统目标在于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地图信息搜索服务,满足人们日常出行需求,面向行业结合专题信息提供行业信息管理和应用服务。简单的说主要分为服务器端与客户端,服务器端是三维地球模型的整个数据存储与管理;客户端是地球模型显示包括:客户端数据通讯、客户端数据调度、数据集管理模块与客户端显示模块。(2)海量地理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三维地形景观模型是数字虚拟空间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并且逐步发展成为三维GIS。目前已有些三维GIS原型系统,但是这些原型系统只是对数据进行了相对简单的管理,而在现实应用中,海量的地理空间数据需要进行存储与管理,需要解决大容量空间数据的快速实时传输、动态显示以及多源海量数据的管理和高效索引。(3)三维空间信息建模及可视化随着“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社区”等概念的提出,以及空间信息和遥感数据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将必然促使传统二维GIS的服务走向网络化与三维化。在三维网络地球模型的研究基础上,Server端根据客户端的请求,将三维空间数据实时动态的传输到客户端,客户端接收到服务器端传来的数据后对其进行三维可视化映射,然后以三维图形的方式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控制三维场景的绘制,使得用户能在三维场景中实现漫游。(4)三维空间信息高效传输与分析机制三维空间信息数据量大,必须有高效的传输机制来保证其快速传输,同时传输时需要有容错机制来保证其有效运行,该部分研究压缩传输与安全传输、异步调用机制、负载均衡和容错机制等。(5)网络三维空间信息服务技术网络三维空间信息最重要的目的是提供一系列的三维空间信息服务,在此基础上,能够向互联网上提供服务,真正实现信息共享、跨平台、分布式。基于标准协议、具有开放、跨平台、可伸缩、节点自治的Web服务是分布式系统的核心与基础。为促进地理信息的共享和互操作,实现跨平台的集成,研究OGC的Web服务和XML规范,提出空间地理信息Web服务、GML (Geographic Markup Language).空间地理信息Web服务利用分布在不同节点的空间数据结合与数据绑定的空间信息功能服务,实现基于互联网的空间信息共享技术。这些任务包括:地图可视化、空间信息检索、空间分析、地图报表等等。空间地理信息Web服务使得应用程序开发者将GIS功能集成到他们的Web应用程序而不需要构建本地的功能。(6)软件实现与气象行业应用三维空间信息网络服务的实现有两种模式:B/S模式和C/S模式,这两种模式在数据存储,发布都是使用同一套服务,具有通用性。我们可以将这两种模式合并起来进行分层,包括四个层次:数据管理层、GIS服务层、WEB服务层和表现层。在该体系结构下,根据气象预警的应用要求,实现在气象行业上的实例验证。研究数字地球并基于数字地球研究三维空间信息共享的标准规范,实现三维空间信息一体化的组织与存储机制,从而建立一套具有服务能力的三维空间信息服务集成模块。通过高速网络连接并集成地理上分布的、异构的各种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处理工具和软件系统等各种资源为一体,实现跨地域的、分布的高性能联合、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和三维空间信息服务,为用户提供一体化高性能空间信息计算服务、空间信息处理服务和决策支持服务,发挥网络上资源的综合效能。能够集成和协同各种三维空间信息资源,提供多层次三维空间信息服务。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基于MVE模型,改进其海量数据存储机制,改进已有的三维空间信息模型与三维空间数据可视化效率,并提供基于海量三维数据的动态分析服务;(2)在高效三维空间数据表达的面向服务的三维空间数据模型上,研究三维空间数据空间存储与传输算法,提高存储效率、数据传输速度,改善三维空间数据分析的处理模型;(3)针对海量三维空间数据,研究三维空间信息计算模式,提供三维空间信息的功能服务,完成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用户指定的三维空间分析服务;(4)依托MVE三维地球模型,结合海量影像、矢量以及三维模型数据,实现分布式数据部署、分布式服务部署,以压缩传输、负载均衡等机制为保证,构建分布式网络三维数据服务系统,并在气象行业进行研究验证;

胡斌[5](2010)在《海量空间数据可视化引擎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大量文献调研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把将地球范围内所采集到的空间数据按照原来物理世界中的时空关系用计算机图形进行表达的系统,定义为海量空间数据可视化引擎。并且根据定义,详细分析了可视化引擎的特点和开发思路,提出了基于组件化思想设计可视化引擎,对可视化引擎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对可视化引擎的组件的功能进行了定义,并且给出完整的实现。论文着重介绍了笔者在研究海量空间数据可视化引擎的关键技术过程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在数据组织和管理方面,针对空间数据标识问题提出了独创性的编码方案,给每一块数据一个唯一的标识,有连续,可列举等特点。在数据索引方面,对于空间位置和观察数据的四叉树索引检索,提出了高效的基于常数的判定条件,提高了索引效率和系统性能;对于三维可视化相关技术方面,发现并指出了地球大范围内的视点观察矩阵运算存在的误差,而进一步明确误差产生的现象和原理,并且通过坐标系转换的方式消除了误差及其导致的屏幕抖动问题;然后,对地形数据,影像数据,以及海量三维建筑数据,运动对象数据等都实现了高效率的三维展现。论文工作在完成了可视化引擎设计与实现的前提下,将“中国之星”可视化引擎与整个中国之星平台集成,将可视化引擎应用到各个具体业务项目中,从而对论文的研究结论进行验证。最后,论文对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讨论了下一步的工作。

沈荣骏[6](2009)在《数字地球,在应用中求发展》文中研究说明简要回顾了数字地球概念的产生,对比了中美两国数字地球研究状况,总结了虚拟地球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数字地球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特点、前景和关键技术,强调深入开展地理空间信息军事应用研究的意义;最后简单介绍了我国科研院所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

刘剑平[7](2004)在《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自20世纪末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以来,“数字中国”、“数字北京”、“数字农业”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数字化”在我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数字林业”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并应用于林业生产管理实践中,其最初的切入点是国家林业局提出的六大林业生态工程。本文针对双牌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现状,提出用数字林业技术解决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构建了基于WebGIS的双牌县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使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管理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轨道,真正做到科学高效。在技术构建体系上充分利用数字林业中的数据库技术、3 S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过强大的地理信息软件MapInfo和高度可视化编程语言VB集成MapX控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GIS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的集成管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调试,运行生成应用程序,系统应用良好。真正能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管理起到减小工作量、降低难度、节约成本、保质保量、实现可视化及资源共享等多重功效,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陈述彭,陈星[8](2004)在《地球信息科学的理解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地球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智慧圈;其任务是以信息流调控人流、物流和能量流的人地关系,服务于和平与发展。同时论述了地球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实例作了深刻分析,并提出用地学信息图谱的方法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反演过去、预测未来的观点。最后呼吁GIS领域应尽快引进格网计算技术,推动地球信息科学发展。

李德仁[9](2003)在《数字地球与“3S”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用数字的方法将地球、地球上的活动及整个地球环境的时空变化装入电脑中,实现在网络上的流通,并使之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和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服务。

李德仁[10](2001)在《数字江苏在国土规划与城镇建设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论述了从社会步入信息时代所引出的数字地球和数码城市概念,提出了建设“数字江苏”的技术支撑要点,强调了“数字江苏”在国土规划与城镇建设中的作用。

二、“数字地球”是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地球”是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信息史学建构的跨学科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息史学的定义和概念区分
    (一) 信息史学是什么
    (二) 信息史学不是什么
二、信息史学的立论和建构依据
    (一) 20世纪两次思维和表达的转换
    (二) 历史学的思维和表达的转换
    (三) 基于“信息”的史学新认知依据
三、信息史学的实践及有效性验证
    (一) 整体、综合的数字世界史理论模型和四维时空表达法
    (二) 数字世界史理论的实际应用:GE平台上的综合性历史研究案例
        1.可用于历史研究虚拟实验的大数据综合调用及可视化合成的GE平台
        2.研究案例:蒙古人西征路线历史数据+黑死病暴发流行历史数据+地球环境大数据=疾病史研究的新视角和新发现

(2)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大数据的时代反响——地球科学新信息的获取与创新再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大数据的定义与属性、大数据发展及对其的理解
    1. 1 何谓大数据? 何谓大数据时代?
        1) 何谓大数据?
        2) 何谓大数据时代?
    1. 2 大数据的属性———3V( Volume,Variety,Velocity)
    1. 3 对大数据发展的理解
        1) 如何理解大数据
        2) 美国对大数据的认识
        3) 范式转型与数据密集型科学
        4) 数据本身是赋有科学内涵的
2 当代大数据隐含的科学与技术新内涵
    2. 1 数字地球科学
        2. 1. 1 数字地球
        2. 1. 2 数字地球科学
    2. 2 当代科学与技术中的大数据
        2. 2. 1 大数据是创新征程上的一盏“明灯”
        2. 2. 2 大数据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和通讯信息研究中是一个难题
        2. 2. 3 大数据将成为创新的基石
3 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大数据响应
    3. 1 大数据应用倒逼产业创新
    3. 2 发展需要跨界合作
    3. 3 应强化大数据战略布局
4 大数据催促地球科学的创新再生
    4. 1 地球科学中的大数据
        4. 1. 1 数字地球与地球物理学
        4. 1. 2 地球科学特别是地球物理学的特点
    4. 2 地球科学中海量数据采集、处理、反演均须以数字和数学表达为基石
        4. 2. 1 大数据与金属矿产资源
        4. 2. 2 大数据与石油和天然气能源
        4. 2. 3 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4. 2. 4 地震活动与强烈地震预测
        4. 2. 5 大数据与青藏高原
        4. 2. 6大数据与全球变化
        1) 全球变化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
        2) 卫星空间遥感数据与地球表层环境
        3) 遥感数据的积累与转化
        4. 2. 7 地球科学大数据的汇总与凝练
        1) 地球科学大数据的汇聚与凝练尚存在着短时间尚难以逾越的难题
        2) 必须思考的问题
5 大数据与现代农业和大生物学
    5. 1 大数据“逼近”现代化农业
        5.1.1现代农业和大生物学中的大数据应用
        5. 1. 2 大数据技术在农业应用中面临的挑战
    5. 2 大数据催生大生物学
        5. 2. 1 大数据在生物学与医学领域受到的重视程度和发展势态与瓶颈问题
        5. 2. 2 不断扩张的容量( Volume)
        5. 2. 3 寻求高速率( Velocity)
        5. 2. 4 多变性的版本( Variability)
        5. 2. 5 组合的复杂性
        5. 2. 6 我国在生物大数据研究进程中困难重重
6 在大数据的发展进程中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6. 1 个人信息安全不容忽视
    6. 2 数据共享与权力演化
    6. 3 大数据与科学创新
        6. 3. 1 大数据的基本特征
        1) 科学大数据具有的外部特征
        2) 科学大数据的数据内容的不可重复性
        3) 大数据服务大科学研究是一个重要方向
        6. 3. 2 大数据时代催促国际化进程
    6. 4 实时“社会信号”催生新型社会管理
        6. 4. 1 社会信号和创新社会与经济管理
    6. 5 强化挖掘大数据潜能已成为必然
        6. 5. 1 大数据应迅速转化为产品
        1) 大数据的价值
        2) 如何把数据转化成为产品
        6. 5. 2 在2015 年9 月30 日阅兵训练中使用了“大数据”
        6. 5. 3 我国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大数据潜能地挖掘
        1)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领》提出的重要意义
        2) 数据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3) 《纲要》在未来5 ~ 10 年逐步实现既定目标的基点上部署了三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7 结语

(3)基于数字地球平台的震害显示和提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遥感技术成为震害调查的重要手段
        1.2.2 数字地球平台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数字地球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数字地球概念与理论
    2.2 开源数字地球平台技术介绍
        2.2.1 开源数字地球简介
        2.2.2 开源数字地球体系架构
        2.2.3 本地缓存策略
        2.2.4 数据组织体系
    2.3 开源数字地球平台开发基础
        2.3.1 World Wind JavaSDK 的包和类
        2.3.2 World Wiind JavaSDKK 功能结构构模型
        2.3.3 World Wind JavaSDK 开发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服务的数字地球系统搭建方法研究
    3.1 面向服务的概念与实现
        3.1.1 面向服务的概念
        3.1.2 WebService 通信基础—XML 语言
        3.1.3 基于 SOAP 协议的 Web 服务
        3.1.4 基于 REST 架构的 Web 服务
    3.2 OpenGIS 地理信息服务
        3.2.1 OpenGIS Web 服务框架
        3.2.2 地理标记语言(GML)
        3.2.3 网络地图服务(WMS)
        3.2.4 网络要素服务(WFS)
    3.3 面向服务的数字地球构建方法与实现
        3.3.1 面向服务的数字地球构建模型
        3.3.2 地理信息服务发布的实现
        3.3.3 WMS 服务的数字地球客户端实现
        3.3.4 WFS 服务的数字地球客户端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遥感震害调查方法研究
    4.1 单体建筑物遥感震害调查
        4.1.1 建筑物结构分类
        4.1.2 建筑物震害等级划分
    4.2 不同结构类型高分辨率影像特征分析
        4.2.1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影像特征
        4.2.2 框架结构房屋影像特征
        4.2.3 工业厂房影像特征
        4.2.4 一般民房影像特征
    4.3 不同震害等级的高分辨率影像特征分析
        4.3.1 未倒塌建筑影像特征
        4.3.2 部分倒塌建筑影像特征
        4.3.3 倒塌房屋影像特征
    4.4 群体建筑物遥感震害调查方法
        4.4.1 群体建筑物结构类型调查
        4.4.2 群体建筑物倒塌情况调查
        4.4.3 遥感平均震害指数调查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震应急遥感数字地球原型系统设计
    5.1 原型系统设计
        5.1.1 设计目标
        5.1.2 设计原则
        5.1.3 系统功能设计
        5.1.4 运行环境与部署
        5.1.5 结构设计
        5.1.6 客户端主界面设计
    5.2 基本信息服务功能介绍
        5.2.1 基础地理信息服务
        5.2.2 地震应急信息服务
        5.2.3 应急遥感信息服务
    5.3 遥感建筑物震害调查功能
        5.3.1 遥感震害调查流程设计
        5.3.2 单体建筑物震害调查功能实现
        5.3.3 群体建筑物遥感震害调查功能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原型系统实验及应用
    6.1 玉树地震震害调查实验
        6.1.1 玉树地震实验概况
        6.1.2 宏观震害识别
        6.1.3 群体房屋震害调查
        6.1.4 建筑物单体震害调查
    6.2 芦山地震应急应用
        6.2.1 应用概况
        6.2.2 地震应急信息服务
        6.2.3 应急遥感应用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数字地球三维空间信息服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1.3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2.1 数字地球的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1.2.2 基于数字地球的三维空间信息服务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1.5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数字地球发展及研究现状
    2.1 数字地球关键技术
        2.1.1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2.1.2 海量数据组织与调度
    2.2 现有数字地球平台比较
        2.2.1 Google Earth功能与特色
        2.2.2 NASA World Wind功能与特色
        2.2.3 Virtual Earth功能与特色
        2.2.4 MapGIS Virtual Earth功能与特色
        2.2.5 各种数字地球平台的比较研究
    2.3 MapGIS Virtual Earth数据存储与管理
        2.3.1 本地数据存储与管理
        2.3.2 放数据的调度与管理
    2.4 MapGIS Virtaul Earth服务扩展
        2.4.1 功能的扩展
        2.4.2 应用模式的扩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维空间信息服务模型
    3.1 面向服务的数字地球三维空间信息服务构架
    3.2 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
    3.3 空间信息服务共享机制
        3.3.1 Web服务体系
        3.3.2 XML与GML
        3.3.3 SOAP与XML消息传递
        3.3.4 UDDI服务的发布与发现
    3.4 OpenGIS空间信息服务
        3.4.1 OpenGIS规范
        3.4.2 网络地图服务(WMS)
        3.4.3 网络要素服务(WFS)
        3.4.4 网络覆盖服务(WCS)
        3.4.5 网络过程服务(WPS)
    3.5 REST构架
        3.5.1 REST架构风格
        3.5.2 REST设计原则与特点
        3.5.3 REST与SOAP Web服务
    3.6 三维空间信息服务构架
        3.6.1 三维空间信息可视化
        3.6.2 三维空间信息存储与管理
        3.6.3 三维空间信息传输与调度机制
        3.6.4 三维空间信息网络服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空间信息服务的数字地球模型
    4.1 网络三维地球模型
        4.1.1 数据块与消息缓冲池
        4.1.2 球体管理模块
    4.2 海量地理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4.2.1 全球瓦片金字塔模型
        4.2.2 行业数据POI信息点
    4.3 三维空间信息高效传输与分析机制
        4.3.1 压缩与安全传输
        4.3.2 异步调用机制
        4.3.3 负载均衡机制
        4.3.4 容错机制
    4.4 三维空间信息建模及可视化
        4.4.1 三维地表粗精度模型
        4.4.2 三维地表高精度模型
    4.5 三维空间信息网络服务技术
        4.5.1 注册服务
        4.5.2 描述服务
        4.5.3 数据服务
        4.5.4 查询服务
        4.5.5 空间分析服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字地球的三维空间信息服务构建与集成
    5.1 MVE框架
    5.2 MVE功能结构
    5.3 分布式部署方式
        5.3.1 数据的分布式部署
        5.3.2 服务的分布式部署
    5.4 三维空间信息服务开发体系
        5.4.1 数据的组织管理
        5.4.2 服务的调度
        5.4.3 三维空间信息可视化
        5.4.4 基于AJAX和Flex三维空间信息服务功能体系
    5.5 基于MVE的三维空间信息服务集成示范
        5.5.1 环境配置
        5.5.2 实现过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维气象预警服务原型实现与验证
    6.1 设计目标与原则
        6.1.1 设计目标
        6.1.2 设计原则
    6.2 原型构架
        6.2.1 功能设计
        6.2.2 运行环境
        6.2.3 结构设计
    6.3 原型系统实现
        6.3.1 应用实现
        6.3.2 系统整合三维空间信息服务
        6.3.3 系统整合OpenGIS服务
    6.4 原型系统功能介绍
        6.4.1 基本功能界面
        6.4.2 气象信息分析
        6.4.3 场景模拟分析
        6.4.4 三维模型展示
    6.5 性能与稳定性测试报告
    6.6 预期社会效益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海量空间数据可视化引擎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工作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工作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海量空间数据可视化引擎的分析
    2.1 海量空间数据可视化引擎的概念
    2.2 国内外海量空间数据可视化引擎介绍和分析
    2.3 海量空间数据可视化引擎的研究意义
    2.4 海量空间数据可视化引擎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海量空间数据可视化引擎的设计
    3.1 海量空间数据可视化引擎的构建思路
    3.2 可视化引擎体系结构的组件化分析
        3.2.1 空间数据实体分析
        3.2.2 功能分析
    3.3 基于组件的设计的体系结构
        3.3.1 功能组件
        3.3.2 支持组件
        3.3.3 组件动态过程
第四章 引擎的数据组织和管理的研究
    4.1 空间数据标识
        4.1.1 编码的要求
        4.1.2 编码的原则
        4.1.3 四叉树编码的算法
        4.1.4 统一编码的k 阶n 维扩展
    4.2 空间数据索引
        4.2.1 空间索引结构
        4.2.2 四叉树空间索引的检索过程
    4.3 空间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4.3.1 空间数据的流式处理
        4.3.2 空间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网络传输
第五章 引擎的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
    5.1 三维快速显示技术
        5.1.1 可见性裁剪技术
        5.1.2 LOD 技术
        5.1.3 基于图像的实时绘制技术
        5.1.4 基于GPU 硬件加速技术
    5.2 三维球面观察
        5.2.1 三维场景观察和矩阵变换原理
        5.2.2 坐标系和精确性问题
第六章 “中国之星”可视化引擎的实现与验证
    6.1 工程过程
    6.2 “中国之星”可视化引擎的体系结构
    6.3 部署和发布
        6.3.1 ActiveX 和COM 技术
        6.3.2 .NET 可安装程序和ActiveX 的在线分发
    6.4 系统应用
总结和展望
    主要工作及成果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数字地球,在应用中求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地球的发展之路
    1.1 数字地球的兴起
    1.2 美国数字地球研究的起落
    1.3 我国数字地球事业的发展
2 “虚拟地球”的发展与G/S模式的成功
3 军用数字地球——地理空间信息的军事应用
    3.1 军用数字地球的概念
    3.2 军用数字地球的特性分析
        1) 数据源服务质量高, 提供对军事资源的描述。
        2) 数据源涉及范围广, 含地球的周边环境。
        3) 数据更新频率高。
        4) 数据分发机制复杂多样。
        5) 具有可靠的数据安全机制。
        6) 确保用户灵活定制数据的能力。
        7) 具有与其他军事信息系统无缝集成的能力。
    3.3 军用数字地球的应用前景
    3.4 军用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
        3.4.1 数据存储与转换关键技术
        3.4.2 数据与信息传输关键技术
        3.4.3 信息应用关键技术
    3.5 军用数字地球近期发展设想
4 军用数字地球发展实例
5 结 束 语

(7)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Chinese Abstract)
综述与理论篇(summarization & Theory)
    1 引论(Introduction)
    2 数字林业相关理论体系(Theory Structure)
        2.1 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
        2.1.1 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定义及特点
        2.1.2 数字地球结构组成和技术体系
        2.1.3 数字地球的功能及性质
        2.1.4 数字地球的应用领域及意义
        2.2 数字林业(Digital Forestry)
        2.2.1 数字林业的提出背景、定义及涵义
        2.2.2 数字林业体系结构
        2.2.3 数字林业的基本功能
        2.2.4 数字林业的技术体系组成
    3 数字林业技术研究及发展应用现状(Research&Status)
        3.1 国外研究及应用现状(Foreign Research & Status)
        3.2 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China Research & Status)
    4 目前我国数字林业存在的问题(Existed Problem)
        4.1 我国建立数字林业的必要性、紧迫性及意义(Necessity & Meaning)
        4.2 当前我国数字林业建设进展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Existed Problem)
        4.2.1 数字林业建设进展
        4.2.2 存在问题
    5 我国数字林业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Tendency&Perspective)
        5.1 我国数字林业建设内容、原则与切入点(content&Principle&Application)
        5.1.1 数字林业建设内容
        5.1.2 数字林业建设遵循的原则
        5.1.3 我国数字林业建设切入点
        5.2 我国数字林业的建设前景规划(Perspective Design)
        5.3 我国数字林业应用领域与范围(Application Fields & Scope)
实践与应用篇(Practice & Application)
    1 研究区概况(General Situation)
        1.1 自然地理条件(Natural Condition)
        1.1.1 地理位置
        1.1.2 地形地貌
        1.1.3 气候条件
        1.1.4 土壤类型
        1.1.5 植被状况
        1.1.6 水系分布
        1.1.7 森林资源现状
        1.2 社会经济状况(Economy Status)
        1.3 林业生态项目建设(Forestry Ecology Project)
        1.4 土地利用现状(Soil Utility Status)
        1.5 坡耕地现状(Slope Soil Status)
        1.6 双牌县退耕还林工程概述(Non-cultivation &Re-Forestry Engineering)
        1.6.1 退耕还林工程简介
        1.6.2 双牌县退耕还林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数据(content &Method &Data)
        2.1 研究内容(Research Contents)
        2.2 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
        2.2.1 系统研制方式
        2.2.2 模块化与标准化
        2.2.3 技术路线
        2.3 研究数据(Research Data)
        2.3.1 数据内容
        2.3.2 数据采集途径与输入
    3 双牌县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研制(System Design)
        3.1 系统总体设计(System Total Design)
        3.1.1 系统设计总体目标、原则及总体构成
        3.1.2 系统总体要求
        3.1.3 系统总体结构及功能设计
        3.1.4 系统开发及运行平台
        3.2 系统详细设计(System Design Detail)
        3.2.1 系统数据流程设计
        3.2.2 数据库设计
        3.2.3 系统界面设计
        3.2.4 系统程序编制
        3.3 系统例检、编译与安装(Example & Edit & Setup)
        3.3.1 系统例检
        3.3.2 系统编译
        3.3.3 系统安装
    4 系统应用(System Application)
        4.1 数据管理(Data Management)
        4.1.1 属性数据管理
        4.1.2 图形数据管理
        4.1.3 图/属数据集成管理
        4.2 专题模型图制作(Thematic Graph)
        4.3 退耕信息网络发布与查询(Network Publish & Query)
    5 系统维护与更新(Maintain & Update)
        5.1 系统维护(System Maintenance)
        5.1.1 维护的必要性
        5.1.2 维护的内容
        5.2 系统更新(system Update)
    6 系统评价(System Evaluation)
        6.1 系统评价(System Evaluation)
        6.1.1 系统评价的内容
        6.1.2 退耕管理信息系统评估
        6.2 系统创新点(System Innovation)
        6.2.1 技术上的创新
        6.2.2 理论上的创新
        6.3 系统不足(system Limitmion)
后记(Postscript)
参考文献(Reference Documents)
英文摘要(English Abstract)
致谢(Aeknowlegments)
附录(Appendix)

四、“数字地球”是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史学建构的跨学科探索[J]. 王旭东. 中国社会科学, 2019(07)
  • [2]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大数据的时代反响——地球科学新信息的获取与创新再造[J]. 滕吉文,刘有山,皮娇龙.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6(01)
  • [3]基于数字地球平台的震害显示和提取技术研究[D]. 郭建兴.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13(12)
  • [4]数字地球三维空间信息服务关键技术研究[D]. 罗显刚. 中国地质大学, 2010(12)
  • [5]海量空间数据可视化引擎的研究与实现[D]. 胡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11)
  • [6]数字地球,在应用中求发展[J]. 沈荣骏.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 2009(01)
  • [7]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刘剑平. 中南林学院, 2004(04)
  • [8]地球信息科学的理解与实践[J]. 陈述彭,陈星. 地球信息科学, 2004(01)
  • [9]数字地球与“3S”技术[J]. 李德仁. 中国测绘, 2003(02)
  • [10]数字江苏在国土规划与城镇建设中的作用[A]. 李德仁.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数字江苏论坛文集, 2001

标签:;  ;  ;  ;  ;  

什么是“数字地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