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特色工业化新道路

走中国特色工业化新道路

一、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文献综述)

郭熙保[1](2022)在《中国共产党工业化道路理论的学理性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工业化理论为制定工业化战略和政策指明了方向。本文聚焦中国共产党工业化道路理论,从思想脉络和发展规律角度探求该理论的动态演进和深层机理,以期推进对中国共产党工业化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学理性研究。本文梳理和归纳了中国共产党农轻重协调发展理论(工农业关系论与农轻重次序论)和工业化发展战略理论(重工业优先发展论、农村工业化论、新型工业化论、"四化"同步发展论)的主要观点和历史演进,并剖析了每个理论观点背后的主要依据。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工业化道路理论的演进过程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伟大实践密切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工业化驱动理论引领工业化道路理论的过程。

柳杨,江鸿震,付宇涵,李君[2](2021)在《两化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特征》文中研究说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特征,指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大历史进程的多层次、全方位交汇与融合。文章在科学把握两化融合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使能与外在驱动的基础上,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出发,分析两化融合对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深化对"两化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特征"这一重大判断的理解与认识。

邓中华[3](2020)在《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传统的农业国家进步到现代化的工业国家的过渡。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始终坚持不懈的探索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在这伟大的、卓越的工业化探索时期,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形成了逐渐超越的过程。研究和分析了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渊源,毛泽东工业化思想产生的国内外背景以及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内容。因为中国社会的现实国情和时代需要,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的思想顺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由萌芽、发展到逐步走向成熟。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工业化理论,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工业化思想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发展进步做出举世卓绝的、最伟大的历史贡献。毛泽东工业化思想创造和生成了指导革命和建设事业伟大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革命在取得成功以后,毛泽东开始在相对和平的环境里积极探索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经过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开展了有中国特点的工业化建设。从突出强调重工业到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一起协调发展,从大规模学习和依靠苏联工业化建设经验到走有自己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毛泽东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中国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工业化体系。为后阶段改革开放的顺利开展形成了理论基础和经验总结。首先分析和研究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追溯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化理论,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工业化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毛泽东产生的巨大影响。时代背景的改变,推动着毛泽东的思想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进步和发展。其次,从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方向,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目标和战略以及毛泽东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三个部分论述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主要内容,最后则是从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实践意义两个方面对毛泽东工业化思想进行评价。考究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的毛泽东工业化思想,毛泽东工业化思想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效果。研究促使我们更深刻更持久更科学的认识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工业化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工业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强大的工业化国家,为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申晓蓉[4](2020)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研究(1978-2018)》文中研究说明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启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历程。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以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书写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新篇章,以自身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与世界。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基本视域,深入系统地总结和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经验,采取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相结合、文献研究、跨学科研究的分析方法,力求能够对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进行创新性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济现代化具有理论与实践、指导与被指导的互动关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视域研究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符合三个理论原则,即贴合国情、符合社会主义方向、遵循现代化规律,并以此为前提区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经验”与“一般经验”,为全文的整体性研究奠定了学理基础。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来看,中国经济现代化成功的基本经验在于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推进经济现代化,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度以及工业化的可持续性。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动力来看,一方面,中国经济现代化始终坚持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现代化得以完善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内涵式发展、稳定趋势以及国际化水平。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机制来看,始终坚持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目标与发展的平衡中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区域的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保障机制来看,中国经济现代化持续推进的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并以加强自身建设来提高党领导经济现代化的水平。同时,在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国有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为经济现代化也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与支撑作用。

孙星,蔡盈芳,程楠,张伟杰[5](2020)在《论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工业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而工业化道路问题对中国发展至关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设想萌芽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把中国建设成工业国的设想。新中国成立后,党在借鉴世界各国工业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予以发展。

齐佳楠[6](2018)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的到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到了新阶段。在工业化发展上走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国家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共产党人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思想,这些思想与马克思经典经济理论共同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工业化思想的继承和超越,是中国在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上的顶层设计,其内涵丰富、体系完备、特色鲜明、逻辑清晰。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具备战略性、创新性、科学性、前瞻性以及全球引领性等特色,以2025中国制造为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目标,将实体经济的全面发展作为新时代新型工业化的主要途径,使创新驱动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协调供需平衡,科学的处理生态环境、信息化、城镇化以及全球化之间的各种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论述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功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体系,解决了中国工业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引领了中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黄锟[7](2014)在《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和共同富裕而探索——简新华教授学术经历和思想述评》文中认为简新华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研究,曾经承担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突出,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中国工业化及其道路、中国城镇化及其道路、三农和农民工问题、所有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研究中。

王琦评[8](2014)在《建国以来我国工业化建设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文中提出建国以来,随着我国国情的变化,我国工业化建设战略实现了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到追求产业比例平衡再到提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这些都是我国工业化道路探索的重大理论创新。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成就,但我们还不能说工业化建设已经取得成功。我们不仅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新技术革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要用马克思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和方法论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思想,同时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相关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全面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这一宏伟目标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本文阐述了工业化的内涵及意义,并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和新型工业道路的意义作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选择的分析框架和核心内容,回顾梳理了建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工业化的建设情况,分析了工业化道路中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的依据和具体措施提供了史实依据。本文认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是我国处于转型时期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工业化道路选择的重大转变,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

黄锟[9](2013)在《简新华教授的经济思想与学术贡献》文中研究指明一.学术经历简新华教授1947年8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68年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务农,1970年进厂做工,1977年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1982年1月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是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现任湖北省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人口、资源、

郜筱亮[10](2011)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工业经济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工业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工业已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柱性作用。但工业经济大而不强的特征依然十分突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附加值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仍然并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继续存在且局部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工业经济本身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将对整个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生严重的影响。研究产业经济的目的是旨在准确把握产业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为制定实施有效的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参考。当前,从总体上看,我国正步入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的关键阶段,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顺利推进工业化的不二选择。基于此,对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探索还是在政策实践方面都显得极富意义。这正是本文作者致力研究的主攻方向,也即是本文所要分析和论述的主要内容。本文紧紧围绕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现实诉求和时代需要,从研究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战略的背景、特征和有关重大问题入手,以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调整和评价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体系,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体系保证,并结合当前我国工业发展实际,提出了制定、实施、调整和评价产业政策的“五适应”依据和“五结合”标准,即制定、实施、调整和评价产业政策的依据在于必须同宏观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要求相适应、必须同产业升级的趋势性要求相适应、必须同技术创新的产业化要求相适应、必须同区域协调发展的特殊性要求相适应、必须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要求相适应,与此相对应,制定、实施、调整和评价产业政策的标准是必须要与经济发展、区域布局、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生态环境相结合。本文力求在过去对产业经济学研究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尝试进行新的探索和突破,提出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经济学科,产业经济学研究应该聚焦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调整和评价四个环节上。同时对传统产业政策理论中的一些观点作了一些创新性的探索,提出产业政策供需双向差异化调控的思路和观点,指出产业政策不仅可以调节供给,也可以通过对需求的调控来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通过对新时期中国工业化产业政策的全面梳理和对比分析,系统地研究了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形成的时代背景、战略意义和重点,围绕政策目标、内容构成、政策手段、政策实施的主体客体和政策效果评价等要件,提出了要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体系。尤其是在产业政策的内容构成和实现形式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即在产业政策的内容构成上,突破了过去一般的仅对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等方面展开研究的局限,将产业人才政策、产业政策法、产业集群政策和产业环境政策等内容也纳入产业政策的内容体系中进行研究;在产业政策的实现形式上,以国家产业目录对产业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三大类产业划分为基础,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研究具体的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等,这些观点对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产业政策尤其是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意义。其次是对关于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重要的理论难题进行了论证和解析。指出地球物质能否成为“资源”取决于工业技术能力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强调正是工业的不断发展为人类居住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解决就业、改善民生提供了最有效的方式。第三是针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现实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战略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全面深入地分析我国工业发展所面临的复杂形势,提出要坚持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积极构建灵活高效的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体系,切实加强对宏观经济尤其是产业调控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调整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采用差别化的政策“组合拳”,分区域、有层次的重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进一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与节能减排力度。同时加快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积极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以此来实现调结构、转方式、保就业、促发展的政策目标。第四,本文在认真研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的理论研究与自身的工作实践,提出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工业结构调整,具体的调整内容包括部门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贸易结构和人才结构等,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是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包括工业管理方式、产业运行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等,都应从过去的粗放式转为集约式、由低效型转为高效型,从而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还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为资源优化配置提供高效率的产业载体系统,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调整优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方式,而调整优化产业体系构建方式的核心是要将产业聚焦在空间布局方式的优化、产业链内外关联方式的形成和产业技术与产品生产方式的有机结合方式上,通过有效转变资源的配置方式,推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具体的实现路径就是要以技术、产品和项目为关联,形成产业(品)链;以产业(品)链的不断延伸和完善来进一步优化提升以园区为主要载体的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再以有紧密产业关联的产业园区间的区域性合作与上下游联系,构建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最后,以产业集群的线条化、块状式发展,逐步发展形成区域性特色产业带。产业链重在产业要素配置最优化,产业集群重在区域要素配置最优化,产业带重在经济社会要素配置最优化。以上观点和建议将对我国在新时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益的理论探索和政策指导。第五,本文在全面总结梳理国家自“十五”以来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而相继出台的各类产业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对具体产业的政策调控效果分析,结合新形势下工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了要紧紧围绕工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区域布局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贸易结构、人才结构等)、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包括管理方式、运行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等),从供需两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包括经济、行政、法律和其它手段等在内的多种政策工具,采取“组合拳”的形式,积极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体系,这种探索为我国在当前及下一阶段尤其是“十二五”期间研究制定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论文的不足之处是虽然提出了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的四级评价指标体系,但未能构建一个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的产业政策制定、实施、调整和效果评价的综合体系。同时,对中央与地方政策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利益博弈分析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工业化道路理论的学理性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轻重协调发展理论
    1. 工农业关系论
    2. 农轻重发展次序论
二、工业化发展战略理论
    1. 重工业优先发展论
    2. 农村工业化论
    3. 新型工业化论
    4.“四化”同步发展论
三、中国共产党工业化道路理论的主要特征
    1. 对工业化内涵和发展道路的认识是逐步深入和不断完善的
    2. 在工业化道路问题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密切结合,不拘泥于个别理论
    3. 工业化道路理论与工业化驱动理论密切相关

(2)两化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两化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的历史性选择
    (一)两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战略部署
    (二)两化融合是对长期以来中国基本国情的顺应
    (三)两化融合是构建新时代现代产业体系的有效路径
三、两化融合代表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的前进方向
    (一)两化融合体现出传统工业化道路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区别
        1.工业化道路有传统与新型之分
        2.传统工业化道路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产业范式存在本质不同
        3.两化融合是推进产业范式转变的根本动力
    (二)两化融合稳步构筑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智能生产力
        1.生产者层面,两化融合推动“人机共产”实现
        2.生产要素层面,两化融合激发数据要素潜力
        3.生产工具层面,两化融合解放“体力+脑力”劳动
    (三)两化融合逐渐催生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进生产关系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层面,两化融合促使所有权与使用权实现分离
        2.生产者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层面,两化融合促使生产者之间的交流更加灵活高效
        3.产品分配形式层面,两化融合促使分配去中间化、公平化
四、两化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践的最优路径
    (一)两化融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践的现实路径
        1.两化融合为制造强国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2.两化融合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重要引擎
        3.两化融合是统筹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
    (二)两化融合是推动新型工业化道路持续开拓的稳定助力
        1.两化融合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
        2.两化融合助推现代治理体系新趋势
        3.两化融合激发企业竞争新能力
    (三)两化融合是应对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新形势、新挑战的最佳方案
        1.两化融合是构建高端供给体系和激发内需潜力的重要驱动
        2.两化融合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3.两化融合是加快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有力保障
五、启示与展望

(3)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案设计
    五、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渊源、源起与形成
    一、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化思想
        (二) 列宁的工业化思想
        (三) 斯大林的工业化思想
    二、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源起
        (一) 毛泽东工业化思想源起的国内背景
        (二) 毛泽东工业化思想源起的国际背景
    三、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形成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工业化思想
        (二) 建国以后毛泽东工业化思想
第三章 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一) 工业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二) 保证实现社会主义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工业化的目标和战略
        (一) 工业化的目标
        (二) 工业化的战略
    三、工业化的道路
        (一) 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
        (二) 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
        (三) 处理好各种关系
        (四) 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工业化建设经验
        (五) 努力创造和平的国内和国际环境
第四章 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评价
    一、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 毛泽东工业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 毛泽东工业化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
        (三) 毛泽东工业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 毛泽东工业化思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
        (二) 提高了我国工业化的生产力水平
        (三) 初步的建立了系统的工业化体系
结论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关系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提供思想指引
        二、中国经济现代化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理论基础
        一、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的理论原则
        二、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第一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根本主题:工业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蕴含着中国工业化的探索
        二、新型工业化体现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与现实条件
    第二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要实现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
        一、加强工业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
        二、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互动
        三、推动工业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动力
    第一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局面
        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对外开放
    第二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创新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推进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机制
    第一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指向:以人民为中心
        一、阶段性目标: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为核心
        二、最终目标: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二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应处理好目标与发展的关系
        一、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正确地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保障机制
    第一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提供支柱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加强自身建设
    第二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以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体系为支撑
        一、发挥国有经济在经济现代化中的主导作用
        二、国家宏观调控为经济现代化保驾护航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论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形成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描绘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前景
二、完成三大改造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三、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五、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六、坚持四化同步发展

(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现状
        1.3.2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重难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重难点
    1.5 研究方法
    1.6 相关概念概述
        1.6.1 传统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
        1.6.2 新时期新型工业化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
        1.6.3 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认识
第二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2.1 马克思主义的工业化思想
    2.2 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
    2.3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思想
    2.4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思想
第三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的概述
    3.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的演进轨迹
        3.1.1 由传统工业化思想到新型工业化阐释
        3.1.2 由新型工业化阐释到新时代工业化重要论述
        3.1.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的产生
    3.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的内涵
        3.2.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最终目标
        3.2.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3.2.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
        3.2.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3.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的特征
        3.3.1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战略性
        3.3.2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动力的创新性
        3.3.3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途径的科学性
        3.3.4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的前瞻性
        3.3.5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新型工业化与世界经济交往的引领性
第四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相关关系分析
    4.1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新型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2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4.3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4.4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新型工业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第五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的价值
    5.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5.2 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体系
    5.3 有助于解决中国工业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5.4 引领了中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
    5.5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和共同富裕而探索——简新华教授学术经历和思想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简新华教授的学术成就
二、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
    (一)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深入探讨
        1.明确界定了工业化道路的具体内容,弥补了工业化道路研究的不足
        2.探讨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完善了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
        3.提出了工业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理论
    (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独到见解
        1.界定了城市化道路的具体内容
        2.说明了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内容和特征
        3.强调了中国的城镇化不应是小城镇化的主张
        4.提出了“两个非农化和城镇化协调”的新理论
    (三)中国农民工问题的创新研究
        1.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两阶段转移”理论
        2.中国农民工的根本出路是市民化的重要见解
    (四)中国城镇化质量问题的深入探讨
        1.中国城镇化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2.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途径
    (五)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观点
        1.经济发展方式的界定
        2.经济发展方式类型的划分和转变的目标模式的新探讨
        3.方式难转、结构难优、内需难扩的原因分析
        4.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技术进步两阶段”的新理论
    (六)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三化一新加反哺”的独到见解
三、中国经济改革理论的探索和辨析
    (一)对公有经济“私有化”主张的有力批驳
    (二)对中国土地私有化主张的辨析
    (三)对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风险的深入剖析
    (四)对中国农地制度和经营方式的探讨
    (五)收入分配方面的新论
        1.中国现在应该重点做好、分好“蛋糕”
        2.不能“均贫富”,应该“节制资本”
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争鸣
    (一)对完善社会主义资本理论的有益探讨
    (二)对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创新见解
五、产业经济理论的探讨
    (一)有关产业经济学学科性质的独特见解
    (二)产业经济理论内容框架的扩展和完善

(8)建国以来我国工业化建设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已有研究综述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工业化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 工业化的内涵及意义
        1. 工业化和工业化的内涵
        2. 工业化的意义
    (二)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及意义
        1.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2.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
二、 建国后我国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回顾
    (一) 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阶段(1949-1978)
        1. 国民经济的恢复阶段(1949-1952)
        2. 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7)
        3. 工业化道路建设的受挫与调整(1958-1978)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阶段(1979-2008)
        1. 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1979-1996)
        2.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和探索阶段(1997-2008)
三、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
    (一)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依据
        1.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2.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3.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经验教训的借鉴和反思
        4.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5.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遏制资源减少和环境恶化的要求
    (二) 我国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措施
        1. 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2.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3. 发展环保产业,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
        4. 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农村改革发展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理论综述
        1.3.1 国内外学界关于工业化理论的论述
        1.3.2 关于新型工业化的论述
        1.3.3 关于产业政策理论的论述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基本框架与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实证与规范相结合
        1.5.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1.5.3 综合比较的分析方法
        1.5.4 案例研究方法
    1.6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不足和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2.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与产业政策基础理论研究
    2.1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理论概述
        2.1.1 工业化理论
        2.1.2 工业化的定义及特征
        2.1.3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及特征
    2.2 产业政策理论概述
        2.2.1 产业政策提出的理论依据
        2.2.2 产业政策的内涵及特点
        2.2.3 产业政策的内容构成
        2.2.4 产业政策的性质、决定因素、地位作用及局限性
3.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战略研究
    3.1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面临的战略背景
        3.1.1 时代背景及影响分析
        3.1.2 目前国内工业化进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3.2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需要把握的战略重点
        3.2.1 必须建立和完善现代工业管理体系
        3.2.2 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处理好六大关系
    3.3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战略构想
        3.3.1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思路
        3.3.2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方向
        3.3.3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现路径
4.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体系研究
    4.1 政策目标体系
        4.1.1 基本定义
        4.1.2 主要原则
        4.1.3 内容构成
    4.2 政策内容体系
        4.2.1 产业结构政策
        4.2.2 产业组织政策
        4.2.3 产业区域布局政策
        4.2.4 产业技术政策
        4.2.5 其他
    4.3 政策工具体系
        4.3.1 影响产业政策手段的因素
        4.3.2 产业政策的主要工具手段
    4.4 政策对象体系
    4.5 政策效果评价体系
5.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实践研究
    5.1 国外工业化产业政策实践
        5.1.1 美国的工业化产业政策实践
        5.1.2 日本工业化产业政策实践
        5.1.3 韩国工业化产业政策实践
        5.1.4 典型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产业政策的启示
    5.2 我国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实践
        5.2.1 “十五”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实践概述
        5.2.2 从三类产业划分看我国工业化产业政策实践
        5.2.3 对完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的启示
6. 完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的对策研究
    6.1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体系
        6.1.1 建立以促进结构优化升级为核心的产业结构政策体系
        6.1.2 建立以构建现代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为目标的产业组织政策体系
        6.1.3 建立以构建区域经济新版图为引领的产业布局政策体系
        6.1.4 建立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导向的产业技术政策体系
    6.2 优化和完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的实施环境
        6.2.1 正确定位政府在产业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6.2.2 强化产业政策制定、实施和调整的法律保障
        6.2.3 加强产业政策与其他政策的统筹兼容
        6.2.4 注重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6.3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误区研究
        6.3.1 要注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认识“误区”
        6.3.2 要警惕产业政策制定实施的操作误区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工业化道路理论的学理性探析[J]. 郭熙保. 中国工业经济, 2022(01)
  • [2]两化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特征[J]. 柳杨,江鸿震,付宇涵,李君. 改革与战略, 2021(04)
  • [3]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研究[D]. 邓中华.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2)
  •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研究(1978-2018)[D]. 申晓蓉.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论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形成和发展[J]. 孙星,蔡盈芳,程楠,张伟杰.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研究[D]. 齐佳楠.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7]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和共同富裕而探索——简新华教授学术经历和思想述评[J]. 黄锟. 管理学刊, 2014(04)
  • [8]建国以来我国工业化建设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D]. 王琦评. 延安大学, 2014(02)
  • [9]简新华教授的经济思想与学术贡献[J]. 黄锟. 海派经济学, 2013(01)
  • [10]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研究[D]. 郜筱亮.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走中国特色工业化新道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