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中国百年艺术

点击中国百年艺术

一、点击中国百年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姣[1](2021)在《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藏品利用在博物馆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体现,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途径。藏品资源丰富、文化需求高与藏品利用效率低,形成强烈反差,成为目前博物馆发挥效能的瓶颈,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是我国时代需求和历史必然。藏品利用的核心是实现藏品价值,实现的途径是具体利用方式。以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论述为基础,从博物馆的功能出发,藏品价值可分为本体价值,这是价值的本源和基础,以及情感价值和发展价值,这二者是附延伸价值,并且笔者对具体利用方式进行逐一阐述。展出率是博物馆藏品利用最直观的体现,笔者通过随机搜集的670展览数据和数学建模手段,估算了2009-2018年各级别博物馆、各类型博物馆的展出率,显示全国平均展出率10.27%左右,且近十年展出率呈下降趋势。通过采用Lasso回归、Logistics回归、Spearman和Pearson的统计学方法,笔者结合《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公布的博物馆相关数据,得出面积、人员、经费是影响博物馆展览数量最相关的因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地审视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基本情况,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低表现在广度、深度、频率和真实性问题四个方面,其原因表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我们无法立即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消除造成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因素,本文以国际视野、科学视角和技术层面探讨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策略。笔者从藏品本体、场地方面、延伸利用方面及藏品利用保障措施介绍国外博物馆的有益经验,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场地等情况下,为化解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在信息时代,我们应加强博物馆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本文以“智慧”理念为指导,以人工智能为手段,探讨目前智慧博物馆和AI博物馆在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并以个案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图像采集、藏品修复中的设计,实现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拓展藏品利用手段、深化藏品利用领域,并不断提升“人—藏品—数据—机”互动性。新时代,博物馆应构建智慧型藏品利用模式,为大众提供智能化的藏品研究、展示、传播。但是博物馆藏品利用工作的核心是对藏品蕴含价值的挖掘与传承,这一点并不会、也不能因“智慧”而改变,我们应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最终以价值传承为目的,去推动我国的藏品利用改革之路,让藏品活起来。

郎尚仪[2](2021)在《冯晓华纪录片创作的民族志描述与阐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的形式越来越丰富,纪录片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之一,记录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进步。我国纪录片自产生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欢迎,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纪录片的讲述方式和呈现形式也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改变。本文选取冯晓华导演的纪录片进行研究,运用的参与观察法从选题取向、拍摄技巧、剪辑手段、呈现方式、影片意义等方面进行描述和阐释。在研究过程中,针对相关的问题对冯晓华进行了采访,根据冯晓华的纪录片创作过程总结出其纪录片对于民族文化类纪录片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研究发现:一、冯晓华在选题时侧重于云南民族文化的讲述,在选题时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并进行了纪录片中纪实性和故事性的讨论。在选题的部分中,使用了“自我”与“他者”的理论阐释冯晓华在选题中“自我”意识的表达和对“他者”文化的表述。二、影片制作的拍摄和剪辑阶段,是“自我”意识输出的阶段,也是民族文化呈现的主要阶段。在进行剪辑时,冯晓华导演对于文化的讲述方式和呈现方式进行了多样化的尝试,讲述方式采用多案例讲述和单一文化的深入讲述,文化的呈现方式采用虚构式影像的讲述来论述纪录片的虚构性表意。三、在选题的意向到文化的表达中,冯晓华导演的作品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纪录片的教育价值和纪录片创作的新思路三个方面体现出别样的意义。微信、APP等新播放渠道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的新的载体,,冯晓华导演的作品在民族文化的呈现中承担起了传播的责任,为民族文化类的纪录片和纪录片的呈现表达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此同时为同类型纪录片的创作者、鉴赏者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参考。

史语萌[3](2021)在《宜兴紫砂茶艺品电商APP交互视觉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移动手机的广泛普及,电商平台随之崛起。电商APP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变革和群众的需求,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为人们提供便利。宜兴紫砂茶艺品是中国颇具盛名的陶土艺术品,蕴涵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其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宜兴紫砂手工茶艺品搭上电商平台的高速列车,形成一款极具特色和文化魅力的电商APP,既能促进宜兴紫砂茶艺品的销售,又能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宜兴紫砂)有更深地了解。本文通过文献整理,首先概述了交互视觉设计内容与电商目前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得出交互视觉设计与电商APP间相互促进的重要关系。其次确定了目标用户人群,并根据用户调查、访谈、问卷等方式,得出以用户为中心有助于增强购买意向。再之概述了宜兴紫砂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儒、释、道思想的关系以及和现代审美间的碰撞,得出文化主题元素有助于达成电商APP个性化交互视觉设计。紧接着通过对市场上同类紫砂电商APP的界面视觉、产品展示、交互逻辑等设计分析,总结出竞品设计同质化、操作不流畅、界面不美观等问题,并证明了交互视觉设计对电商APP的重要性。接下来分析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电商APP交互视觉设计策略,得出良好的产品展示设计与舒适的用户购物体验设计有助于提升用户幸福感,也是接下来主要的论述方向。然后根据第五章的设计策略细化成设计方法,得出直观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展示设计方法,以及易用式、即时性、沉浸式的购物体验设计方法。最后根据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完成《天上砂》APP实践,对前文的论点加以证明。良好的产品展示设计,有助于提升用户操作效率,减轻用户认知负担。舒适的购物体验设计,有助于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和参与感。通过探究宜兴紫砂茶艺品电商APP的个性化交互视觉设计模式,来增加宜兴紫砂茶艺品的线上经营,从而带动生产经济和文化传承。同时也为其他传统手工艺品类电商APP设计起指导作用。

高鑫[4](2021)在《新时代微纪录片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媒体融合推动纪录片产业转型,在新媒体平台传播的背景下,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分化,尤其疫情过后,视频内容以UGC(用户原创上传)和PGC(平台自制内容上传)主导的线上媒体平台迅猛发展。微纪录片在技术的推动下形成短小精悍的体量形式和短、平、快的叙事风格。微纪录的轻体量和大众化观念,在媒介融合中崛起。纪实美学在科技发展与应用技术的迭代下突破边界,软件提供的丰富剪辑功能在图片、动画、音乐等多手段的合成再造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同步,通过创新性的采编方式与沉浸式的视听语言相结合,真实性已不局限于“眼见为实”的视觉真实,具有认知价值的“真实”,正在悄然改变。在碎片化传播环境中,优质的故事文本与具备创造思维的叙事者,以及好故事的深度挖掘,成为微纪录片叙事的先决条件。5G技术的覆盖,大幅度提升传播速度,微纪录片内容生产出现井喷。本文基于传播媒介的变化对创作方式的影响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分析微纪录片形式与观念的产生;第二部分在新媒体的市场机制下,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在短视频领域出现分化,推动纪录片产业升级;第三部分突出阐释了传播的先导作用,大众话语凸显推动了微纪录片的多元化传播,微纪录片的发展向用户需求倾斜,给予用户自主选择的权利;第四部分在传播的作用下,分心微纪录片创作中沉浸式的视听语言、叙事的情感价值、画面的视觉美感等特点,在平台互动增强用户粘性,深入开发系列主题的养成IP意识。在微纪录片初期探索阶段,创作群体草根性、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凸显。如何满足优质内容的的价值诉求,改变传统的审美观念,成为微纪录片创作探索有待解决的问题。

吴艳东[5](2020)在《创新扩散理论视域下相声跨媒介传播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相声作为传统曲艺,在传播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结合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的指导,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创作中无愧于新时代的作品。但是,近年来,如何构建相声市场的有效秩序化成为现阶段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重点任务,相声的传播发展也成为了新时代诸多传播学者和文艺工作者所探究和探讨的热点话题。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之一,相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繁荣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政策的需求。本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在本章节中,笔者首先就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本研究的思路及方法、本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进行了梳理,对于创新扩散理论和相声跨媒介传播等方面展开详细地论述,这对第二章的分析起到了很关键的基础性作用。第二章,相声跨媒介传播的创新与扩散。在本章节中,笔者首先对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进行了梳理,包括其理论的主要来源和该理论的主要核心观点;其次,笔者立足于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展开,通过相声跨媒介传播的分析了其创新形式和过程,以及扩散过程,尤其是在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五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说服阶段、决策阶段、执行阶段、确认阶段的表现,最后,总结出创新扩散过程的特征。第三章,相声跨媒介传播受众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在这一章节中,笔者基于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通过量化分析的问卷调查,以采集到的839份有效样本作为本研究的量化分析数据库,并对样本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立足于“相对优越性”、“传播相容性”、“传播易用性”、“传播可试性”、“传播可观察性”这五个维度展开,分析了相声跨媒介传播受众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第四章,相声跨媒介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化策略。根据上一章节的数据分析,在这一章节中,笔者基于创新扩散理论,对相声跨媒介传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第一,受众对于相声跨媒介传播创新认知有限;第二,相声跨媒介传播中对于可观察性的社会功能仍有待进一步的发掘;第三,相声跨媒介传播中对于关键受众的把握度不足等。并就出现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有利于相声跨媒介传播的优化策略:第一,提高受众对于相声跨媒介传播创新的认知;第二,提高可观察性社会功能;第三,在以后的创新传播中要更好地留住受众,让其成为创新扩散的中坚力量。结论,通过以上的相关研究得出相声跨媒介传播策略的一般性结论,并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出本研究的不足和相关展望。

张冀[6](2020)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文中指出强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视问题不足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深思理论内核的题中之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校园新型主流媒体之一,已经成为高校传播信息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擅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把握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凭借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鲜活载体,深入发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科技有机融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在新时代彰显吸引力、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由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问题、功能类型、问题成因、规范要求、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理论前提。理论分析是支撑论说的学理依据,本文分别对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发展历程、内涵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等进行学理审思。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灌输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论、接受论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重要论述,以及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理论阐释。从理论高度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系统论证分析,彰显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迫切性。媒介在不同时代都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载体,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媒体属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之需,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内容承载与技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亟需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将其打造成价值引领、凝聚共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二,功能形态。提炼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六种类型,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功能、导向功能、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开发功能、凝聚功能的类别得以展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大学生“多维度”地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大学生提供推送服务、查询服务与咨询服务,实现教育双方的实时互动、平等互动与多元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潜能,促使大学生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关心国家、政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全体大学生对伟大中国、伟大民族、伟大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凝聚大学生的政治共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现实依据。指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本文以省内1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调查对象,系统梳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阵地样态与内容建设,了解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开通状况、定位介绍、栏目设置以及运营主体、运营人员、运营推送等情况,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营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十分欠缺等问题,其高校缺乏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不足、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平台推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转化、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第四,对策建议。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交流为支点”的理念宗旨下,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灌输性与启发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中,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洞察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明晰新时代的价值趋向,以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道德教育为目标指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具体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强化政治素养、加强业务学习、实施名师计划、发挥全员作用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所在;培育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升学生信息鉴别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学生素养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创新推送类型、重视标题制作、构建话语内容、打造主流栏目的内容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点所在;健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评估体制、协调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保障所在。此外,与本研究相结合,笔者创建并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以检验自己的分析或得到新的启发。作为附录,笔者把它放在最后,以作参考。

徐筱冉[7](2020)在《汉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 ——以汉剧十大行当三维数字化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汉剧是拥有四百年的历史,以荆楚文化、江汉文化为基石形成的极具特色的地方戏曲文化,拥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批准于2006年第一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发展至今情况并不乐观,湖北境内现存及还在演出的正式剧团只有武汉汉剧院,面对外来文化和多元化发展的冲击,不可避免的面临观众老龄化、传承困难甚至无人接班等困境。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进入了数字化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数字技术对汉剧的生存既有影响又有挑战。在这样的心情下,笔者思考传统文化被现代化信息冲击的形势如何对汉剧这一古老剧种进行传承和保护?信息数字化的科技手段能否为汉剧的保护和发展带去新的生机?笔者从自身专业的角度结合分析汉剧发展现在出现的问题最终选择了汉剧的文化特征十大行当的三维数字化,建立十大行当经典角色的三维模型,进行汉剧数字档案馆的网页平台设计探索,利用三维数字化新技术的优势,为汉剧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与新技术的结合尝试一条可研究的路径,为汉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实践的可能。本文主要分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了研究目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第二章在从汉剧文化的发展分析汉剧文化的现状,分析汉剧非遗的价值,得出汉剧文化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第三章针对汉剧的现状进行汉剧文化数字化保护研究的思考,论述汉剧数字档案馆建立的可行性及三维数字化的优势,然后对于数字档案馆的建立进行方法分析和网站应用视觉探索;第四章,根据以上讨论的特点及方法以及数字化展示平台的应用进行以十大行当为例的汉剧三维数字化设计实践。本文旨在基于对汉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以汉剧十大行当三维数字化设计探索为例,进行汉剧十大行当数字档案馆网站应用平台构建。主要以汉剧文化为研究范围,十大行当为研究对象,进行数字化采集、数字素材的优化处理、三维模型的建立和汉剧数字档案馆门户网站设计探索,希望对汉剧的传承与发展有一步实际意义。

周莹[8](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潘颖[9](2020)在《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多维特征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及其社交媒体的进步和变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模式、生活形态和话语机制,中国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新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儿童文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接受、文学消费具备了新的多维特征,也构成了本部论文研究的核心命题。厘清这些特征对于准确把握儿童文学在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发展规律有重要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采用了文本分析、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聚焦于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文本与生产情境,运用文学、传播学、接受美学、文化学等理论多角度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媒体时代语境下,儿童文学在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接受、文学消费四方面的发展变化和新特点,对比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与传统儿童文学发展的差异性、融合性,研究社会转型、文学转型、媒介转型对儿童文学发展演变的影响,总结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在建构、生产、传播、接受、消费等方面的新变化、新发展,探讨中国儿童文学在当代文学的发展空间和价值意义。论文基本框架如下:绪论部分在分析研究对象和背景的基础上界定论文中与新媒体时代和儿童文学相关的核心概念。第一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生产。该章指出,新媒体改变着儿童文学生产,固有的文化环境和传统儿童文学创作的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创作主体泛化、低龄化写作和网络写手异军突起,实现了儿童文学作家群多元化发展;儿童文学题材、体裁领域不断拓展,社会各界政策及措施的出台促使文学作品数量激增、品质提升,实现了儿童文学的原创品牌塑造和国际化走向;文学创作方式的新媒体化、多样化、融合化发展,实现了传统儿童文学的新媒体化和新媒体儿童文学的经典化,儿童文学也呈现出视听先行的新特征及数字化生存的多路径发展。第二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该章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分析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的转换所带来的公共话语、思想结构、认知能力、生存方式等多方面的变化,梳理传播媒介的生态系统和媒介素养,分析儿童文学与媒介变迁的关系,以及我们面对儿童文学传播方式的变迁所应具备的媒介素养。同时,总结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传播方式、传播策略及传播特征,分析研究传统儿童文学的出版现状及转型、新媒体化出路和新媒体儿童文学的数字多元化传播和经典化走向。第三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接受。该章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分析儿童这一特殊的文学接受主体的接受素质(包括语言文字能力、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审美能力的分析)和心理能力(生理、心理、文化),梳理儿童接受成长心理轨迹、阅读视野的特点,结合深度访谈的调研,重点分析全民阅读时代背景和儿童文学阅读的特点及新变化,分析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阅读方式、特征和发展方向,以及儿童文学阅读的影响力和发展趋势。第四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消费。该章将儿童文学放在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语境下,以文学消费为核心切入,分析新媒体时代消费文化对儿童文学的引导及其特征,总结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经典消逝”、娱乐至上、追逐游戏快感的特点;通过对重点儿童文学作家畅销书和作家富豪排行榜等信息数据比对,分析消费时代文学价值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总结儿童文学作品“商业化”“娱乐化”的特征,解析在新媒体时代消费文化语境下儿童文学的“童年消逝”的危机与童年精神的文学重构。结论部分全面梳理总结了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生产、传播、接受和消费的多维特征,通过新媒体媒介技术演进与儿童文学的关系畅想儿童文学的未来,既对儿童文学的娱乐化与商业化表示忧虑,也对新媒体时代的儿童文学发展和前景充满期待。

孙英秀[10](2019)在《基于视觉反馈的老龙口酒博物馆数字导览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社会在科技的高速发展中向体验时代迈进,人们对精神文化有了更高的追求。老龙口酒博物馆作为沈阳工业文化的见证者、当代文化教育的传播者,成为历史文化交流的纽带。导览系统作为沟通参观者与博物馆的重要媒介,正朝着基于个人设备的方式发展,有效运用视觉反馈理论能增进用户与导览系统的双向交流,改善博物馆导览的新面貌。本文在归纳现代博物馆数字导览特征的基础上,从色彩、图形、文字、动效四个方面论证将视觉反馈理论引入数字导览设计的必要性。笔者通过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问卷调研的定量分析、旅程地图的模拟导览,深度剖析了用户在参观老龙口酒博物馆前期、中期的真实需求。整理老龙口酒博物馆导览现存问题,并立足于用户体验,提出视觉反馈理论引入下的老龙口酒博物馆数字导览的设计原则:隐喻映射降低用户认知、用户掌控减少等待焦虑、个性体验保持情感传递。用户调研“自上而下”的挖掘用户需求,满足最基本的导览功能,引入视觉反馈理论“自下而上”的引导和鼓励用户操作,让交互更有韵律感,更好的满足参观者的导览体验,为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提供一条新思路。数字导览设计将用户需求作为人机交互的关键点,从信息架构、交互方式以及视觉转化等多方面的考虑,探索视觉反馈理论在老龙口酒博物馆数字导览中的运用及表现形式。最后,通过SUS量表测试视觉反馈引入下的老龙口酒博物馆数字导览系统的可用性。

二、点击中国百年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点击中国百年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1.1 藏品、展品、文物概念界定
        1.1.2 研究范围
    1.2 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必要性与机遇
        1.2.1 国家层面的文化服务需求
        1.2.2 博物馆的自身发展需求
        1.2.3 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2.4 信息技术的发展
        1.2.5 “智慧”理念的普及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述
        1.3.3 小结
第二章 藏品利用——藏品价值的实现
    2.1 藏品价值体系
        2.1.1 国内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2 国外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3 博物馆功能与藏品利用的价值
    2.2 本体价值利用
        2.2.1 陈列展览
        2.2.2 科学研究
        2.2.3 文物复制、仿制
        2.2.4 藏品着书出版
        2.2.5 藏品外借——以广东省博物馆2017 年展览为例
    2.3 情感价值利用
        2.3.1 社会教育活动
        2.3.2 文博类电视节目
        2.3.3 新媒体传播
    2.4 发展价值利用
        2.4.1 数字化利用
        2.4.2 文创产品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基本情况研究——以陈列展览为例
    3.1 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
        3.1.1 随机收集展览的基本情况
        3.1.2 随机收集展览的主办博物馆基本情况
    3.2 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2.1 建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的数学模型
        3.2.2 收集展览的展品数量的正态性检验
        3.2.3 根据数学模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3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相关因素的筛选建模和校正
    3.4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的相关因素分析
        3.4.1 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3.4.2 博物馆级别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3 博物馆类型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4 展览数量与客观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分析
    4.1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表现
        4.1.1 广度问题
        4.1.2 深度问题
        4.1.3 频率问题
        4.1.4 真实性问题——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
    4.2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内部原因
        4.2.1 藏品研究不足
        4.2.2 展览场地限制
        4.2.3 利用方式单一
        4.2.4 利用观念狭隘
        4.2.5 藏品的同质化
        4.2.6 专业人才缺乏
    4.3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外部原因
        4.3.1 法规尚待完善
        4.3.2 利用资金不足
        4.3.3 缺少馆际交流
        4.3.4 外界参与性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外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探索与实践
    5.1 从藏品本体着手
        5.1.1 Curator(策展人)制度
        5.1.2 文物登录制度
        5.1.3 重视科学研究
    5.2 从场地方面着手
        5.2.1 开放内部空间——库房
        5.2.2 拓展展厅空间——高密度陈列方式
        5.2.3 “藏品+”模式开发外部空间
    5.3 从延伸利用着手
        5.3.1 注重教育服务工作
        5.3.2 藏品数字化工作
        5.3.3 文创产品开发
    5.4 藏品利用的保障措施
        5.4.1 多渠道经费来源
        5.4.2 建设志愿者队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慧理念下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方式分析
    6.1 智慧理念下的博物馆
        6.1.1 智慧博物馆起源
        6.1.2 技术系统
        6.1.3 智慧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
    6.2 人工智能时代的AI博物馆
        6.2.1 人工智能概述
        6.2.2 人工智能的发展政策与规划
        6.2.3 目前AI在博物馆藏品利用中的应用
    6.3 人工智能对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影响
        6.3.1 提高藏品利用效率
        6.3.2 拓展藏品利用手段
        6.3.3 深化藏品利用领域
        6.3.4 提升智能化互动性
    6.4 人工智能给博物馆藏品利用带来的机遇分析
        6.4.1 国际趋势、国家战略是关键动力
        6.4.2 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是核心支撑
        6.4.3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是外在推动因素
        6.4.4 理论研究、学科融合是有利保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藏品利用方面的个案探索
    7.1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导览装置在藏品利用中的设计
        7.1.1 导览对于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性
        7.1.2 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中应用的必要性
        7.1.3 自动导览装置的模块设计
        7.1.4 自动导览装置的工作方法
    7.2 一种基于VR技术的图像采集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7.2.1 技术背景
        7.2.2 模块设计
        7.2.3 图像存储模块的图像处理方法
        7.2.4 具体工作流程
    7.3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结构性破损壁画修复方法
        7.3.1 研究背景
        7.3.2 生成对抗网络算法的介绍
        7.3.3 损失函数
        7.3.4 修复壁画的结果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2)冯晓华纪录片创作的民族志描述与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的缘起与研究思路
    二、选择研究课题的意义
    三、学术界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 媒介中冯晓华纪录片的呈现
    第一节 电视台
    第二节 视频APP
    第三节 微信公众号
    第四节 电影节
第二章 选题——与“他者”互动
    第一节 纪录片的故事性
        一、主人公的选取
        二、戏剧的预见性
        三、跨地域性
    第二节 人文关怀的视角
        一、尊重民族文化主体性
        二、责任和真情的体现
    第三节 传统文化的视角
        一、民族文化多元化
        二、传承与传播民族文化
第三章 “自我”视角下的“他者”文化呈现
    第一节 虚构式影像的表达
        一、虚拟民族志的书写
        二、虚构与主位影像的表达
    第二节 真实性与艺术价值
        一、真实性
        二、艺术性
第四章 冯晓华纪录片的影响和价值
    第一节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第二节 教育价值
    第三节 创作的新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宜兴紫砂茶艺品电商APP交互视觉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领域
        1.1.1 交互视觉设计
        1.1.2 交互视觉设计对电商APP影响
    1.2 研究背景
        1.2.1 网络大环境下电商APP蓬勃发展
        1.2.2 电商带动宜兴紫砂生产经济发展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茶艺品电商APP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紫砂茶艺品电商APP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和创新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创新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宜兴紫砂茶艺品电商APP用户研究
    2.1 用户研究
        2.1.1 目标用户群体定位
        2.1.2 目标用户需求研究
        2.1.3 用户研究方法与总结
        2.1.3.1 用户访谈
        2.1.3.2 调查问卷
        2.1.3.3 目标用户特征分析
    2.2 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电商APP
        2.2.1 用户体验的定义
        2.2.2 用户体验对购买意向的影响
        2.2.3 用户体验对电商APP交互视觉设计的重要性
第三章 宜兴紫砂茶艺品电商APP文化定位
    3.1 宜兴紫砂传统文化简介
        3.1.1 宜兴紫砂传统文化历史脉络
        3.1.2 宜兴紫砂传统文化与儒、释、道思想
        3.1.3 宜兴紫砂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
    3.2 宜兴紫砂茶艺品电商APP文化主题设定
        3.2.1 自身产品属性分析
        3.2.2 现代审美与社会价值分析
        3.2.3 文化主题元素对电商APP影响
第四章 同类竞品案例分析与总结
    4.1 同类竞品案例分析目的
    4.2 同类竞品交互视觉设计分析
        4.2.1 界面视觉设计分析
        4.2.2 产品展示设计分析
        4.2.3 交互逻辑设计分析
    4.3 同类竞品案例设计要点总结
第五章 宜兴紫砂茶艺品电商APP交互视觉设计策略
    5.1 交互视觉设计基本策略研究
        5.1.1 遵循基本电商APP交互视觉设计模式
        5.1.2 明确用户群体和自身文化主题定位
        5.1.3 同类竞品电商APP案例调研
        5.1.4 探寻个性化交互视觉体验设计
    5.2 以用户为中心的电商APP交互视觉设计策略
        5.2.1 展示设计:良好的产品信息展示
        5.2.1.1 展示内容直观化
        5.2.1.2 展示方式多样化
        5.2.1.3 展示风格个性化
        5.2.2 体验设计:舒适的用户购物体验
        5.2.2.1 体验模式易用化
        5.2.2.2 系统反馈即时化
        5.2.2.3 体验环境沉浸化
第六章 宜兴紫砂茶艺品电商APP交互视觉设计方法
    6.1 宜兴紫砂茶艺品产品展示交互视觉设计方法
        6.1.1 直观化的产品内容展示
        6.1.1.1 文本信息:明确划分
        6.1.1.2 数据信息:可视化图表
        6.1.1.3 产品信息:多款可对比
        6.1.2 多样化的产品展示方式
        6.1.2.1 内部展示:增加三维产品展示
        6.1.2.2 外部展示:建立可分享机制
        6.1.3 个性化的产品展示风格
        6.1.3.1 主题设计:结合传统文化元素
        6.1.3.2 专业设计:添加紫砂术语注释
        6.1.3.3 情感设计:引导用户情感共鸣
    6.2 宜兴紫砂茶艺品购物体验交互视觉设计方法
        6.2.1 易用式的购物体验
        6.2.1.1 用户操作:尊重用户习惯
        6.2.1.2 页面布局:精简无用模块
        6.2.1.3 模式切换:适老化设计
        6.2.2 即时性的系统反馈
        6.2.2.1 视觉热区:根据用户即时偏好切换
        6.2.2.2 关键词范围网:竞品、产品与用户
        6.2.3 沉浸式的购物环境
        6.2.3.1 氛围营造:保证设计风格一致
        6.2.3.2 用户心理:强调手工艺美弱化产品标价
        6.2.3.3 产品背景:降低视觉干扰
第七章 宜兴紫砂茶艺品电商APP设计实践《天上砂》
    7.1 设计思路
    7.2 设计实践
        7.2.1 直观化理念下的产品内容展示
        7.2.1.1 商品展示信息分类归纳
        7.2.1.2 茶艺品信息图表可视化
        7.2.1.3 多款茶艺品信息相对比
        7.2.2 多样化理念下的产品展示方式
        7.2.2.1 支持三维技术的商品展示
        7.2.2.2 分享功能与外部软件搭建
        7.2.3 个性化理念下的展示风格设计
        7.2.3.1 传统文化元素提取和应用
        7.2.3.2 紫砂文化介绍与术语注释
        7.2.4 基于易用性的交互模式设计
        7.2.4.1 简单高效的模块安排
        7.2.4.2 适老化的人性设计
        7.2.5 基于即时性的系统反馈设计
        7.2.5.1 视觉热区的即时切换
        7.2.5.2 关键词间的关联建立
        7.2.6 基于沉浸性的交互环境设计
        7.2.6.1 突出工艺美弱化产品底部标价
        7.2.6.2 背景虚化引导视觉焦点
    7.3 设计展示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用户调查问卷
    附录二: 用户访谈大纲
    附录三: 用户访谈记录
    附录四: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新时代微纪录片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2 微纪录片的发展与产业转型
    2.1 微纪录片的产生
        2.1.1 “微”形态
        2.1.2 “微”观念
    2.2 微纪录片发展的主导因素
        2.2.1 数字技术驱动力
        2.2.2 社会文化繁荣
    2.3 新媒体纪录片产业布局升级
        2.3.1 主流媒体产业分化
        2.3.2 自媒体的市场拓展
3 微纪录片的多元化传播
    3.1 大众话语凸显
    3.2 微纪录片的传播方式
        3.2.1 碎片化传播突破电视边界
        3.2.2 新媒体公众平台传播
4 微纪录片的创作特点
    4.1 采编方式的创新性
        4.1.1 专业设备大众化
        4.1.2 沉浸式视听语言
    4.2 品牌意识与用户思维
        4.2.1 IP强化品牌意识
        4.2.2 用户思维的互动性表达
    4.3 微观化叙事
        4.3.1 轻体量弥补题材短板
        4.3.2 小叙事片段化
    4.4 微纪录片审美需求
        4.4.1 “纪实”美学边界突破
        4.4.2 影像视觉画面的美感体验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系列微纪录片代表作品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创新扩散理论视域下相声跨媒介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文艺繁荣的需要
        1.1.2 业界需要相声艺术传播方式的转型
        1.1.3 学界对于相声理论的研究逐渐深入且多元化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1.5.1 论文的创新点
        1.5.2 论文的难点
    1.6 小结
第2章 相声跨媒介传播的创新扩散
    2.1 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
        2.1.1 创新扩散理论的源起
        2.1.2 创新扩散理论的核心观点
    2.2 相声跨媒介传播的创新形式与过程
        2.2.1 相声的跨媒介传播:广播电台
        2.2.2 相声的跨媒介传播:电视台
        2.2.3 相声的跨媒介传播:相声剧等舞台形式
        2.2.4 相声的跨媒介传播:互联网全媒体平台
    2.3 相声跨媒介传播的创新-决策过程
        2.3.1 认知阶段:电视媒介占主导地位
        2.3.2 说服阶段:相声团体引领风尚
        2.3.3 决策阶段:爱上“说学逗唱”
        2.3.4 执行阶段:使用程度高于使用频率
        2.3.5 确认阶段:影响和推广加快了扩散进度
    2.4 相声跨媒介传播创新扩散过程的特征
    2.5 小结
第3章 相声跨媒介传播受众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问卷设计和补充
    3.2 变量操作化
        3.2.1 “相对优越性”维度
        3.2.2 “传播相容性”维度
        3.2.3 “传播易用性”维度
        3.2.4 “传播可试性”维度
        3.2.5 “传播可观察性”维度
    3.3 调查过程
    3.4 相声跨媒介传播受众接受度的实证分析
        3.4.1 样本基本概况
        3.4.2 信度效度检验
        3.4.3 相关性分析
        3.4.4 二元Logit回归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相声跨媒介传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4.1 相声跨媒介传播存在的问题
        4.1.1 受众对相声跨媒介传播创新认知有限
        4.1.2 相声跨媒介传播中对于可观察性的社会功能仍有待发掘
        4.1.3 相声跨媒介传播中对于关键受众把握度不足
    4.2 相声跨媒介传播的优化策略
        4.2.1 提高受众对于创新的认知
        4.2.2 提高可观察性的社会功能
        4.2.3 要更好地留住受众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A 相声跨媒介传播的接受度问卷调查
附录B 本文所参考的央视春晚相声作品

(6)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1.1.1 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述评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预期创新
第2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探究
    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界定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阐释
        2.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分析
    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解析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理解
        2.2.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辨析
        2.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剖析
    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2.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支撑
        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2.3.4 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借鉴
    2.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价值
        2.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2.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2.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迫切性分析
第3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类别展现
    3.1 认知功能
        3.1.1 形式认知
        3.1.2 内容认知
        3.1.3 载体认知
    3.2 导向功能
        3.2.1 政治导向
        3.2.2 思想导向
        3.2.3 行为导向
    3.3 互动功能
        3.3.1 实时互动
        3.3.2 平等互动
        3.3.3 多元互动
    3.4 服务功能
        3.4.1 咨询服务
        3.4.2 查询服务
        3.4.3 推送服务
    3.5 开发功能
        3.5.1 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3.5.2 在线交流,激活创新精神
        3.5.3 思维训练,提升辩证素养
    3.6 凝聚功能
        3.6.1 传承优良传统,增进文化认同
        3.6.2 塑造执政形象,强化政党认同
        3.6.3 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认同
        3.6.4 厚植爱国情怀,夯实国家认同
第4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阵地样态
        4.1.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普遍性
        4.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定位的多元化
        4.1.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栏目的个性化
        4.1.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共通性
    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分析
        4.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类型的多样性
        4.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时政要点的差异性
    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成效
        4.3.1 实名主体与运营主体各显其能
        4.3.2 栏目设置与菜单设计有章可循
        4.3.3 先进典型与特色内容深受青睐
    4.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表现
        4.4.1 思政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
        4.4.2 平台定位认知不准,思政栏目服务欠缺
        4.4.3 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政内容认同不高
    4.5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4.5.1 平台的运营缺乏思政教育观念
        4.5.2 学生对平台思政功能认知不足
        4.5.3 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
        4.5.4 平台推送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4.5.5 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思政功能
第5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
    5.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念遵循
        5.1.1 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宗旨
        5.1.2 坚持“学生主体”的本位回归
        5.1.3 增强“互动交流”的协同意识
    5.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指导原则
        5.2.1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5.2.2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5.2.3 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5.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价值遵循
        5.3.1 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
        5.3.2 洞察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
        5.3.3 明晰因时而进的价值趋向
    5.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目标指向
        5.4.1 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5.4.2 以中华优秀道德涵养时代青年
        5.4.3 以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第6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
    6.1 加强队伍建设:以专业的“微”力量提升水平
        6.1.1 强化政治素养
        6.1.2 加强业务学习
        6.1.3 实施名师计划
        6.1.4 发挥全员作用
    6.2 提升学生素养:以良好的“微”素养重塑自我
        6.2.1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6.2.2 培育学生意见领袖
        6.2.3 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6.2.4 激发自我教育意识
    6.3 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的“微”内容感召学生
        6.3.1 创新推送类型
        6.3.2 重视标题制作
        6.3.3 创新话语体系
        6.3.4 打造精品栏目
        6.3.5 把握推送时机
    6.4 健全保障机制:以完善的“微”机制引领发展
        6.4.1 强化领导机制
        6.4.2 规范管理机制
        6.4.3 优化评估机制
        6.4.4 健全协调机制
结论
附录
    一、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应用范例
        1.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构建
        2.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运营
        3.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展望
    二、省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情况汇总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汉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 ——以汉剧十大行当三维数字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汉剧文化的非遗价值及保护的必要性
    2.1 汉剧文化的诞生、发展和现状
    2.2 汉剧文化的造型特征
        2.2.1 汉剧十大行当
        2.2.2 汉剧戏服的造型特点
        2.2.3 汉剧化妆的造型特点
    2.3 汉剧非遗的价值和汉剧文化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
        2.3.1 艺术价值
        2.3.2 历史价值
        2.3.3 汉剧文化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
第3章 以web端三维展示为主的汉剧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思考
    3.1 汉剧文化数字化保护研究思考
        3.1.1 建立汉剧数字档案馆
        3.1.2 数字档案馆展示平台应用——建立汉剧独立门户网站为主的平台
        3.1.3 三维数字化的展示交互方式
    3.2 汉剧数字档案馆建立的可行性及三维数字化优势
        3.2.1 汉剧数字档案馆建立的可行性
        3.2.2 三维数字化方式的优势
    3.3 汉剧独立门户网站的建立方法分析
        3.3.1 汉剧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3.2 汉剧网站设计思考
    3.4 汉剧的数字档案馆展示平台视觉设计探索
        3.4.1 汉剧相关元素提取思考
        3.4.2 对于汉剧文化特征纹样、器具的数字化采集、处理,特征提取
        3.4.3 汉剧十大行当三维数字角色建立
第4章 以十大行当为例的汉剧数字化设计实践探索
    4.1 汉剧数字档案馆web端设计探索
        4.1.1 汉剧文化网页架构设计
        4.1.2 汉剧文化网页界面设计
    4.2 汉剧十大行当代表人物角色的三维数字化初步探索
        4.2.1 代表人物样本的研究
        4.2.2 代表人物的三维模型建立
        4.2.3 人物服饰纹样的三维数字化贴图
        4.2.4 汉剧十大行当三维数字化的深入尝试
    4.3 其他技术
第5章 结语与展望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8)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9)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多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产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生产的环境
        一、文学生产与新媒体生产力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生产的环境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生产的新变化
        一、儿童文学观念的时代嬗变
        二、儿童文学作家群的多元化发展
        三、儿童文学主题模式的拓宽丰富
    第三节 儿童文学与新媒体融合的新发展
        一、文学生产的新媒体化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网络化
        三、视听先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特点
        四、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数字化生存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传播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传播媒介
        一、文学传播与媒介素养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传播的媒介融合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传播现状及转型
        一、儿童文学传播的现状分析
        二、儿童文学传播方式的转型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方式及策略
        一、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方式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策略
        三、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畅销书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接受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全民接受阅读
        一、文学接受理论
        二、新媒体与全民阅读时代的儿童阅读
    第二节 儿童文学接受主体的特征分析
        一、儿童读者的认知和身心发展特征分析
        二、儿童读者的阅读心理分析
    第三节 新媒体与儿童文学阅读
        一、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阅读的方式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阅读的特点
        三、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阅读的影响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消费
    第一节 消费文化与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
        一、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二、新媒体时代文化转型与消费文化
        三、新媒体时代消费文化对儿童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商业化
        一、儿童文学的商业化写作
        二、儿童文学畅销书与中国作家富豪榜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娱乐化
        一、儿童文学的游戏性和游戏精神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娱乐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10)基于视觉反馈的老龙口酒博物馆数字导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博物馆数字化趋势
        1.1.2 视觉反馈优化导览体验
    1.2 研究现状
        1.2.1 博物馆数字导览系统现状
        1.2.2 视觉反馈理论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博物馆导览系统与视觉反馈理论概述
    2.1 博物馆导览系统
        2.1.1 博物馆传统导览系统
        2.1.2 博物馆数字导览系统
        2.1.3 博物馆数字导览的特点
    2.2 视觉反馈理论概述
        2.2.1 视觉反馈理论概念
        2.2.2 视觉反馈的形式
        2.2.3 视觉反馈的强度
        2.2.4 视觉反馈的时间
    2.3 视觉反馈理论引入博物馆数字导览的必要性
        2.3.1 划分视觉层级,提升导览效率
        2.3.2 增加人机交流,完善导览体验
第3章 基于视觉反馈的老龙口酒博物馆数字导览设计策略
    3.1 老龙口酒博物馆历史沿革与现状
        3.1.1 历史沿革
        3.1.2 发展现状
    3.2 老龙口酒博物馆导览现存问题
        3.2.1 展馆内容缺乏特色,导览方式比较单一
        3.2.2 参观路线不够清晰,导览信息更新迟缓
        3.2.3 运营维护资金短缺,对外宣传力度不足
    3.3 老龙口酒博物馆用户调研
        3.3.1 用户定位
        3.3.2 用户调研与分析
        3.3.3 调研总结
    3.4 视觉反馈理论引入的数字导览设计原则
        3.4.1 隐喻映射,降低用户认知
        3.4.2 用户掌控,减少等待焦虑
        3.4.3 个性体验,保持情感传递
第4章 基于视觉反馈的老龙口酒博物馆数字导览设计实践
    4.1 老龙口酒博物馆数字导览的框架与行为
        4.1.1 信息架构
        4.1.2 交互方式
    4.2 老龙口酒博物馆数字导览的视觉设计
        4.2.1 视觉转化
        4.2.2 视觉反馈设计
    4.3 老龙口酒博物馆数字导览的测试与推广
        4.3.1 可用性测试
        4.3.2 技术支持
        4.3.3 宣传推广
结论
附录Ⅰ 关于老龙口酒博物馆参观的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四、点击中国百年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D]. 李姣. 西北大学, 2021(11)
  • [2]冯晓华纪录片创作的民族志描述与阐释[D]. 郎尚仪.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宜兴紫砂茶艺品电商APP交互视觉设计研究[D]. 史语萌. 江南大学, 2021(01)
  • [4]新时代微纪录片创作研究[D]. 高鑫.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5]创新扩散理论视域下相声跨媒介传播研究[D]. 吴艳东.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6]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D]. 张冀.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汉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 ——以汉剧十大行当三维数字化为例[D]. 徐筱冉. 四川美术学院, 2020(02)
  • [8]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9]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多维特征研究[D]. 潘颖.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基于视觉反馈的老龙口酒博物馆数字导览设计研究[D]. 孙英秀.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5)

标签:;  ;  ;  ;  

点击中国百年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