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托环构造与铜成矿关系及未来找矿方向

托克托环构造与铜成矿关系及未来找矿方向

一、托克妥环形构造与铜的成矿关系及今后找矿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赵拓飞[1](2021)在《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青海省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位于青海与新疆交界处,大地构造位置属柴达木地块南缘,东昆仑造山带西段。研究区经历了始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的形成,中-新元古代板块汇聚、前原特提斯洋盆演化和玄武岩高原的拼贴,加里东期-海西早期原特提斯洋构造域和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古特提斯洋构造域的演化,印支晚期-燕山早期陆内造山作用和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区域的隆升作用。同时漫长而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导致区内发育多期多类型矿产资源,但近几年受客观条件所限,一些科学问题制约着找矿突破,如地质研究程度较低,部分基础地质信息模糊,区内构造演化存在争议,矿床类型和成矿作用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区内各类岩体和典型矿床进行研究,完善基础地质信息,探讨成矿动力学模式,总结成矿规律,从而进一步总结区域成矿理论,辅助区内矿产勘探工作。通过对研究区内黑云二长片麻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斑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认为:厘定阿克楚克赛地区“古元古界金水口群片麻岩”实为新元古代早期(~946Ma)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岩体具同碰撞S型花岗岩特征。对比发现区域上该时期岩浆活动广泛发育,认为东昆仑地区在中-新元古代发育强烈的构造-岩浆事件,其可能响应全球性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厘定阿克楚克赛高Mg闪长岩成岩时代为加里东晚期(~426Ma),岩石具赞岐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加里东晚期受原特提斯洋演化的影响,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拼贴至北部柴达木地块南缘之上,深部洋壳板片继续俯冲发生断离,软流圈沿板片断离形成的板片窗上涌至地壳浅部形成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上涌过程中与富Mg的断离板片熔融,形成本区高Mg闪长岩类。卡尔却卡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印支早期(~242Ma)。岩石为新生玄武质地壳和古老的硅铝质地壳物质混合形成,与俯冲带岩浆岩特征一致。表明印支早期与古特提斯洋俯冲有关的岩浆侵入活动强烈。阿克楚克赛二长花岗斑岩形成于印支晚期(~221Ma)。岩石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岩浆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形成于强烈伸展的构造背景下。东昆仑地区古特提斯洋在海西晚期向北俯冲,中三叠世洋盆闭合,形成与俯冲有关的壳源岩浆。晚三叠世东昆仑地区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岩石圈拆沉减薄导致大规模伸展作用发生,幔源岩浆上涌,直接侵位形成基性-超基性岩石。上侵过程中或与地壳物质混合形成壳幔混源岩浆,或加热地壳形成壳源岩浆。印支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是东昆仑地区最重要的岩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期。对研究区内四个典型矿床(点)进行研究,阿克楚克赛地区原被划分为泥盆纪闪长岩岩体实为辉石岩和辉长岩经自变质作用形成的杂岩体,形成时代包括加里东晚期和印支晚期。厘定含矿辉石岩锆石U-Pb年龄为416±3Ma,变质辉长岩锆石U-Pb年龄为424±3Ma。矿床类型为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含矿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受到俯冲组分的加入,同时侵位过程中奥陶-志留纪滩间山群大理岩地层为幔源岩浆的成矿作用提供了外源硫,Ca2+、Mg2+等离子的加入导致岩浆结晶温度降低,使岩浆中硫化物发生过饱和,从岩浆中熔离成矿。区内新发现一期晚三叠世(~220Ma)辉长岩岩体,岩体形成于造山后岩石圈拆沉减薄,幔源物质底侵的构造背景下。岩浆源区为富集岩石圈地幔,岩浆结晶分异程度差,岩相单一,硫化物熔离程度低,蚀变和矿化弱。综上,青海东昆仑西段加里东晚期铜镍硫化物矿床找矿潜力巨大,印支晚期找矿潜力一般。通过野外调研,在阿克楚克赛地区新发现一处铅、锌矿化点。早三叠世花岗斑岩(~244Ma)发生强蚀变,钻孔浅部可见青磐岩化带,西侧钻孔深部出现泥化带,并发育浸染状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铅、锌品位低且连续性好,符合斑岩型矿床的面型蚀变和分带特征。限于矿化点发现时间晚,工作程度低,目前研究仍处于蚀变带外围。但该矿化点热液蚀变强烈,蚀变带规模大,剥蚀程度小,深部有进一步勘查的潜力。该矿化点的发现表明昆中带在总体抬升大的背景下其北部存在差异性的下降,具有斑岩型矿床的找矿潜力。卡尔却卡A区分南北两矿段,南矿段成矿与硅化关系密切,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矿石发育团块状构造,铜矿石品位高且变化大。厘定含矿石英脉Ar-Ar等时线年龄为241±2Ma,代表成矿年龄。S-Pb同位素显示成矿物质具壳幔混合特点,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并存在大气水参与。流体包裹体发育富液相、含子矿物三相和含CO2包裹体,主成矿阶段均一温度为293℃~360℃,含矿物质主要以液相形式迁移,成矿早阶段流体发生了不混溶,流体不混溶和温度降低是矿质沉淀的主导因素。综合研究认为卡尔却卡A区南矿段为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中-高温热液脉型铜矿床,而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北矿段矿体产于隐爆角砾岩体内,矿化厚度小,平面延长远大于垂向延伸,角砾无磨圆且未发生较大位移,隐爆作用仅发生于岩体表壳,与典型的隐爆角砾岩筒矿床不同,本文将其定为产于岩体顶部的隐爆角砾岩壳矿床。S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为大气降水与岩浆水混合。流体富CO2和N2,说明可能有幔源流体参与成矿。断裂构造不发育并且未形成热液向上运移通道导致岩浆难以达到二次沸腾的条件发生持续隐爆作用。因此矿床主要为岩体顶部和裂隙中汇聚的有限气水热液发生小规模隐爆作用形成,虽能构成矿化但不具备形成大矿的潜力。卡尔却卡B区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围岩为滩间山群大理岩,矿床形成于花岗闪长岩与地层接触带形成的矽卡岩内。与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岩年龄(~242Ma)与辉钼矿矿石Re-Os同位素年龄(~242Ma)一致,代表成矿时代为早三叠世。早期石英-硫化物阶段流体主要形成富液相和纯气相包裹体,表现为高温(253℃~390℃)中低盐度(4.0~16.1%Na Cl eq.)特征,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主体以岩浆水为主,大气水混入对成矿的影响有限。因此温度降低是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S-Pb同位素和Re含量显示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综合研究认为,花岗闪长岩侵入滩间山群地层中发生接触交代作用产生矽卡岩,岩体演化形成的含矿热液以及不断萃取地层中有用组分共同组成成矿流体,受大气降水或其他浅部地体水的混合冷却,矿质进一步在构造薄弱部位沉淀和富集,形成本区具有规模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床。青海东昆仑西段主要有三期成矿:加里东晚期、印支早期和印支晚期。加里东晚期主要形成与板片断离有关的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幔源岩浆主要来源于亏损地幔;印支早期受古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影响,主要形成与俯冲背景有关的矽卡岩型-中高温热液脉型铜钼矿床,铜主要来源于幔源岩浆;印支晚期进入后碰撞伸展环境,岩石圈拆沉,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从基性到酸性岩石均发育,主要形成与伸展背景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铁、铅、锌等金属矿床。青海东昆仑地区整体西段抬升剥蚀大于东段,而西段以昆中带剥蚀程度最大,以黑山-那陵格勒河断裂为界,昆中带内北部抬升剥蚀弱于南部,南部浅成矿床几乎剥蚀殆尽,找矿方向以岩浆矿床和中深成高温热液脉型矿床为主。北部抬升及剥蚀较弱,印支期斑岩型、矽卡岩型及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成矿和保存条件良好,但该时期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找矿潜力有限,应主攻斑岩型、矽卡岩型及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臧忠江[2](2020)在《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区位于西昆仑和西南天山两个构造带的结合部,两个研究区带分列于其南北两侧,南侧的玛尔坎苏矿带呈近东西向沿着帕米尔北东缘展布,隶属于西昆仑构造带;北侧的吉根成矿区呈北北东向展布,隶属于西南天山构造带。近年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不断发现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点),玛尔坎苏一带有奥尔托喀讷什、玛尔坎土和穆呼等锰矿床,已成为新疆最重要的锰矿带。吉根地区的博索果嫩套、铁克列克等锰矿点呈多点带状分布,找矿潜力较大。但是,由于这些矿带发现时间不长,基础地质和矿床地质的研究程度较低,吉根地区研究程度基本属于空白。因此,开展研究区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和沉积环境研究,开展研究区容矿地层的对比以及构造格架的研究,探讨锰矿的富集机制、成矿演化及成矿规律,对于新疆克州及其周边国家锰矿资源评价与富锰矿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沉积型锰矿床,锰矿体常常以层状产出,严格受一定时代的含锰地层(下泥盆统和上石炭统)控制,含锰岩系多样,有以硅质岩为主的,还有碳酸盐岩型居多的。锰矿床形成后受后期构造改造的影响,锰矿体形态、产状发生明显变化。玛尔坎苏锰矿带内火山—沉积型锰矿床(锰质内源外成)伴有块状硫化物矿化(铜锌)。玛尔坎苏锰矿带锰矿床主要产于上石炭统喀拉阿特河组(C2k),按其岩性分为三个岩性段:(1)生物碎屑灰岩,(2)灰绿色岩屑砂岩,(3)泥质灰岩夹薄层状灰岩,是区内最主要的沉积型锰矿赋矿层位。吉根一带锰矿床(点)产于下泥盆统萨瓦亚尔顿组(D1s),该组为一套浅变质复理石建造,分为四个岩性段:(1)底部粗碎屑岩段,(2)下部浅变质泥岩—硅质岩—细碎屑岩段,(3)中部碳酸盐岩段,(4)上部浅变质硅质岩—泥岩—细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段。在下部硅质岩和中部碳酸盐岩中均发现锰矿体。玛尔坎苏锰矿带奥尔托喀讷什锰矿床Fe/Ti比值平均为29.79;锰矿石Al/(Al+Fe+Mn)比值为0.14~0.19(平均为0.165),围岩的在0.29~0.74之间,具有热水沉积特征。矿石的Y/Ho比值平均为25.69,与深海热水流体的基本一致。含锰岩系下伏的早石炭世玄武岩锰含量在1000×10-6~1500×10-6之间,锰的背景值较高,说明锰源与深部来源有关。矿石REE总量平均为99.03×10-6,明显偏低,表明成矿过程中有热液活动。碳酸锰矿石及其顶、底板灰岩LREE/HREE比值平均为3.25。锰矿石δCe值平均为1.15;围岩δCe值平均为0.83。这可能是早石炭世地质活动频繁,海底出现基性火山岩喷发等海底火山作用引起的。矿石δEu值平均为0.95,围岩δEu值平均为0.89。均呈微弱的Eu负异常。锰矿床矿体顶、底板围岩δ13C在0.26‰~-2.73‰之间,与海相碳酸盐δ13C值相近。碳酸锰矿石δ13C在-9.47‰~-21.67‰之间,变化范围较大,说明锰成矿中存在有机物降解过程,造成碳同位素分馏。δ13CPDB值偏负,推断锰矿石的形成是有机质参与造成的。锰矿石δ18O值在-5.2‰~-11.45之间。计算的围岩温度集中在68.1~78.2℃之间;锰矿石温度范围在42.7~84.1℃之间,也说明锰矿床的形成具有热水沉积特征。吉根一带锰矿床Fe/Ti值平均为24.60;Al/(Al+Fe+Mn)值平均为0.24,REE总量平均为57.99ppm。锰矿石及其顶、底板围岩LREE/HREE比值平均为9.04。锰矿石δCe值平均为1.17,围岩δCe值平均为1.02,说明锰在沉积成岩—成矿过程中受到海底火山作用影响。矿石δEu值平均为1.09,围岩δEu值平均为0.96。显示为弱的Eu正异常,反映出岩/矿石沉淀时有海底热水作用参与。玛尔坎苏锰矿带自早石炭世起,在持续拉张的伸展环境下形成下石炭统乌鲁阿特组巨厚的基性—中性火山岩。至晚石炭世火山活动基本结束,构造沉积盆地内发育一套海相碳酸盐岩组合,古地理环境属于浅海沉积盆地。锰的成矿作用分为沉积成岩期、热液改造期和表生氧化期。成矿模式为:由火山口(火山喷溢VMS)、近源(火山口)以火山—沉积为主导,到远源(火山口两侧)以化学沉积为主的锰多金属矿成矿作用演变过程。西南天山吉根周边下泥盆统萨瓦亚尔顿组下部和底部对应于河口三角洲沉积环境;中部代表较深水的浅海沉积环境;而上部则是浅海沉积环境。锰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沉积成岩期、变质改造期和表生氧化期三个阶段,含矿岩系具有热水沉积特点,锰质来源与其关系密切,锰矿床属于热水沉积—变质成因。对研究区及其外围开展以构造要素及其对锰矿体制约(改造)为目的的野外调查研究,构建了研究区的构造格架。玛尔坎苏锰矿带穆呼—玛尔坎土一带的构造轮廓整体为一个近东西向的玛尔坎苏河复背斜,它自北向南包含玛尔坎苏河背斜—玛尔坎土倒转向斜—坦迭尔倒转背斜—玛尔坎阿塔乔库倒转背斜等次级褶皱,倒转褶皱轴面均向南倾斜,反映自南向北的推覆动力。玛尔坎土向斜是研究区主要赋矿构造。在穆呼—玛尔坎土以西,厘定了12线的石炭系构造形态,确立了坦迭尔背斜核部,其南翼向东延伸,划分出南部新的含锰岩带,拓宽了找锰矿范围。在吉根锰矿远景区确定了泥盆系构成一系列NNE向—SN向的褶皱构造,中部的艾提克复式背斜向东、西两翼均有托格买提组下段碳酸盐岩的重复出现,西侧更有托格买提组上段碎屑岩的分布,反映出一个中间老两侧新的背斜构造格局。东部与上—顶志留系塔尔特库里组接触的是下泥盆统萨瓦亚尔顿组偏上层位。东部一系列以托格买提组下段为核部的向斜构造,识别出两个倒转的向斜构造,对于找锰矿是最为有利的。西昆仑和西南天山结合部沉积型锰矿床具有以下特点:(1)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锰成矿作用表现出“内源外成”特点。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海底火山喷发所引起的深源富锰含烃热液(水)喷流沉积。(2)都有热水溶液参与成矿的迹象,玛尔坎苏锰矿带属于近火山—沉积建造,含锰建造中伴有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吉根一带则属于远离火山—沉积建造,含锰建造以陆源碎屑岩类为主,偶见少量火山物质,但是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热水沉积特层。(3)容矿岩石均有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富含炭质,硅质岩中出现复杂的微量元素组合。吉根锰矿远景区北部博索果嫩套是硅质岩砂页岩容矿,南部克尔克昆果依山则是碳酸盐岩容矿。玛尔坎苏锰矿带坦迭尔锰矿点产于火山岩建造顶部的凝灰岩中。(4)锰矿石类型均为富锰矿石,但是两个成矿带矿石的矿物组合有明显差别。玛尔坎苏锰矿带以原生碳酸锰矿石为主,少量次生氧化锰矿石。矿石中菱锰矿和钙菱锰矿居多,少量肾硅锰矿和硫锰矿。而吉根锰矿远景区矿石中锰的硅酸盐相占较大比例。(5)锰矿具有成群(带)分布特点,吉根锰矿远景区可能是被动性大陆边缘的岛弧沉积岩带火山弧间洼地—弧后盆地,玛尔坎苏锰矿带为主动性大陆边缘的岛弧火山—沉积岩带,属于浅海较深水洼地。两者均属于复杂的拉张构造环境中生成的海底热水沉积型锰矿床。(6)锰矿体形成后明显受后期构造运动所改造,构造改造是矿体的结构和矿物组成由简单、完整到复杂、破损的变化过程。现存的锰矿体多定位于向斜构造的核部和两翼。(7)锰矿成矿时间均属于晚古生代,玛尔坎苏锰矿带以石炭纪为主,二叠纪次之;吉根地区锰矿的成锰时代为早泥盆世。锰的聚集具有区域同时性。对比玛尔坎苏锰矿带与吉根锰矿远景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含锰建造类型、成锰期沉积相和沉积环境,以及探明的富锰矿石资源和构造改造程度等成矿要素表明,前者具备形成大中型富锰矿床的良好条件,其中,长期大量的中基性岩浆喷发以及火山熔岩和凝灰岩与海水的水岩交换提供充足的Mn源,而火山岩建造之上的相对沉积凹陷区域起到很好的聚矿作用,以及充足的生物有机质对矿质的沉淀和固着等尤为重要,因此区域找矿潜力较大;而后者成矿条件较为复杂,在锰源、含锰建造和古地理环境、成矿后构造改造等方面对成锰矿及矿体定位的贡献较小,增大了找矿难度。根据以上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物探、化探和遥感找矿信息,在玛尔坎苏锰矿带划分出3个Ⅰ级找矿靶区和1个Ⅱ级找矿靶区。在吉根锰矿远景区提出3个值得进一步找矿区段:即Ⅰ-1靶区、Ⅰ-2靶区和Ⅱ-1靶区。

张乙飞[3](2020)在《新疆焉耆县哈都虎拉山地区矿产特征及成矿规律》文中研究说明哈都虎拉山地区位于地处天山造山带与塔里木陆块交接带,北为天山造山带,南为塔里木陆块,横跨额尔宾山-库米什残余盆地、南天山-霍拉山陆缘裂谷、库鲁塔格陆缘地块三个Ⅲ级构造单元。该区经历了元古代元古亚洲洋至晚古生代南天山洋的多次开闭。古大陆边缘和沉积盆地构造类型频繁转换,碰撞期和碰撞后构造变形复杂多样,构造和岩浆活动强烈。按照成矿带划分,研究区划分为艾尔宾成矿带,阔克沙勒成矿带,以及库鲁克塔格成矿带三各成矿带。本论文通过对研究区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各成矿带内典型矿床的成矿条件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了控矿因素与成矿的关系,划分了成矿远景区。论述了地层、构造、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下元古界兴地塔格岩群具有金成矿专属性。下石炭统野云沟组具有铜、金、钨成矿专属性。下石炭统野云沟组具有铜、金、钨成矿专属性。石炭纪岩体与铜、金矿化关系密切,二叠纪岩体与钨矿化关系密切。构造单元的接触部位为成矿的有利部位,南天山-霍拉山陆缘裂谷东端南侧与库鲁克塔格陆缘地块接触部位,石炭系火山碎屑岩、石灰岩与二叠纪酸性侵入体的接触交代作用下形成矽卡岩型钨矿床的有利条件。本文解剖了大山口金矿、鲍温布拉克沉积变质型铜矿、亥马沟西矽卡岩型钨矿、川乌鲁岩浆热液型铜金矿的成矿地质条件,类比典型矿床成矿条件,总结研究区地质特征,成矿作用、矿产信息的空间分布规律等,结合地球化学异常,区内铜多金属、金矿预测类型分为: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岩浆热液型铜金矿、沉积变质岩型铜矿和矽卡岩型钨矿。圈定了 12个找矿远景区。

国显正[4](2020)在《东昆仑东段古特提斯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多金属成矿作用》文中研究指明东昆仑造山带是一条巨型构造-岩浆-成矿带,包含复杂多样的矿化类型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古特提斯时期分布大面积的中酸性岩浆岩,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本论文选取东昆仑东段(青海东昆仑)古特提斯时期3个典型矿床(小卧龙Sn矿床,多龙恰柔Mo矿床,那更康切尔Ag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区内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火成岩开展锆石U-Pb定年,矿石矿物锡石U-Pb定年,辉钼矿Re-Os定年,限定成岩成矿时代;根据岩石地球化学、全岩Sr-Nd,锆石Hf同位素等分析,查明岩石类型和成因,探讨岩浆源区性质;结合矿相学、矿物地球化学、硫化物S-Pb同位素查明各个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成矿作用机制,解剖矿床成因。并根据区内已知矿床类型,总结时空分布规律,讨论成矿作用与岩浆耦合关系,建立区域成矿模式,取得以下认识:1、首次获得小卧龙致矿岩体斑状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259.6±1.8Ma,矿石矿物锡石年龄为258.0±3.7Ma,表明成岩成矿形成晚二叠世。斑状二长花岗岩高Si O2(71.26~73.13 wt%)、高Al2O3(13.84~14.46 wt%),钙碱性(K2O+Na2O=7.08~7.69wt%),弱过铝质(A/CNK=1.01~1.05)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K,亏损高场强元素和低的Zr,Nb,Y,Ce成分,为未分异I型花岗岩;全岩具有负的?Nd(t)(-6.8到-7.1)值,锆石?Hf(t)值介于-7.4到-1.6,表明岩浆源区为古老地壳部分熔融。该矿床自岩体至碳酸盐地层具有明显的矽卡岩分带,成矿流体富集Si,Al的酸性岩浆流体与富Ca,Mg质的围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岩矿化。体系氧逸度不断升高,Sn富集一定程度时开始结晶沉淀,之后随着体系温度降低,在退变质反应中,结晶大量锡石和磁铁矿等矿物,最终在北东向有利构造部位形成工业矿体。小卧龙Sn矿床是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2、首次获得多龙恰柔钼矿区内含矿二长花岗岩与不含矿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分别为236.8±1.8 Ma,237.6±1.5Ma,辉钼矿Re-Os年龄为235.9±1.4 Ma,表明成岩成矿具有一致性。二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均为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锆石?Hf(t)分别为-3.0~0,-4.6~0.5,Hf二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1271~1459 Ma和1240~1558 Ma;εNd(t)值分别为-5.6~-5.7,-5.5~-5.7,表明具有相同源区:来自新元古和中元古古老地壳,同时有幔源物质参与。角闪石温度计和压力计表明含矿二长花岗岩与不含矿花岗闪长岩形成温度分别介于772~805℃,742~826℃,压力分别为109~145MPa,77~133MPa,氧逸度△NNO分别为0.2~0.9,0.6~1.5,含矿二长花岗岩形成温度和压力均高于花岗闪长岩,具有更富水特征。S-Pb同位素表明成矿物质为岩浆来源。含矿二长花岗岩具有高分离结晶特征,可能有利于钼的富集沉淀。多龙恰柔Mo矿为一斑岩型矿床。3、获得那更康切尔Ag矿区内流纹斑岩年龄为217.5±2.4Ma,表明银多金属成矿年龄与火山岩同期或晚于火山岩形成。流纹斑岩具有高硅高铝富钾贫钠特征,为高钾钙碱性强过铝岩石系列,εNd(t)值为-7.4到-7.8,锆石εHf(t)值为-4.4到-9.7之间,岩石源区主要源于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并混入部分幔源物质。S-Pb同位素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来自岩浆,同时有地层的贡献,矿床银富集沉淀机制主要为成矿流体的混合作用,那更康切尔Ag矿为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4、综合分析东昆仑区内中酸性岩浆作用特征,斑岩Mo矿床相关的岩浆岩一般具有高Si O2富Al2O3,低Cr,低Ni特征,岩石具有中等还原特征;斑岩Cu-Mo矿床相关的岩浆岩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到弱过铝质系列,中等氧化特征;与矽卡岩矿床有关的岩浆岩随着Si O2含量的增加,矿种有Fe-Cu、Fe-Sn、Pb-Zn趋势。Sr-Nd同位素表明东昆仑古特提斯中酸性岩浆源区主要来自地壳部分熔融,以及不同幔源成分的加入。岩石具有不同程度的Eu,Ti,P等异常,岩浆演化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不同类型的矿床岩浆岩氧逸度热液型Cu矿床>浅成低温热液Ag矿床>矽卡岩型Fe矿床>矽卡岩型Sn矿>斑岩型Cu矿床>斑岩型Mo矿床>造山型Au矿。5、系统总结了东昆仑地区古特提斯不同类型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昆北构造单元主要以矽卡岩型Fe-Cu-Pb-Zn-Sn多金属矿床,斑岩型Cu-Mo多金属矿床为主;昆中构造单元主要产出斑岩型Cu-Mo,斑岩型Mo矿床,矽卡岩型Fe-Cu多金属矿床,造山型Au矿床;昆南构造单元主要产出热液型Cu矿床,卡林型Au矿床,以及喷流沉积叠加热液改造斑岩-矽卡岩复合型矿床。东昆仑古特提斯与中酸性岩浆有关的矿化作用具有多期次多阶段特征,主要集中在中三叠世245~238Ma,晚三叠世早期232~228Ma,以及晚三叠世中晚期225~218Ma。6、依据沉积-构造-变质作用-岩浆活动,提出三阶段动力学演化模式,分别为板片俯冲阶段,板片断离阶段,软流圈底侵阶段,对应浅部构造为俯冲,同碰撞,后碰撞。确认小卧龙矿床形成在板片俯冲动力学背景,多龙恰柔钼矿床形成板片断离动力学背景,那更康切尔Ag矿床形成后碰撞构造环境,建立东昆仑区域古特提斯时期与中酸性岩相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杨锡铭[5](2019)在《青海东昆仑菜园子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认为菜园子金矿床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东昆仑造山带昆南复合拼贴带内,成矿区划属于东昆仑南铜、钴、金、铅、锌、铂族、铬、铁成矿带。矿区地层主要为奥陶-志留系纳赤台群哈拉巴依组,该组内含有热水喷流沉积形成的硅质钠长质岩,断裂构造主要为北东-南西向,矿区出露少量纳赤台群绿泥石片岩和晚三叠世花岗闪长斑岩(210.4±1.9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纳赤台群绿泥石片岩原岩为拉斑玄武质岩石,形成于奥陶纪弧后盆地的海底扩张环境下,花岗闪长斑岩为晚三叠世陆陆碰撞造山后伸展环境下,加厚下地壳熔融的产物。菜园子金矿床共圈定出1个铁金矿体,3个铁矿体,5个铜矿化体,2个铜矿体,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受构造控制,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南东,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辉铜矿、磁铁矿、自然金,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铁白云石、绿泥石、绢云母,矿石结构主要有粒状结构、交代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流体包裹体测温显示金矿床主成矿阶段流体具有中低温,中低盐度,中低密度的特征,成矿压力46-147MPa,成矿深度5.39-10.13km,铜矿床主成矿阶段流体具有中高温,中低盐度,中低密度的特征,成矿压力120-180MPa,成矿深度9.11-11.20km,压力降低是金成矿的主要因素,温度降低是铜成矿的主要因素。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金矿床主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和变质水,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混染有地壳物质,铅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混染有地壳物质,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金矿床中的碳来自区域海相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成矿流体后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及区域构造演化,本文认为菜园子金矿床为有深部流体参与成矿的受构造控制的中温热液脉型矿床,铜矿的成矿深度更大,矿床形成时间晚于花岗闪长斑岩形成时间,矿床形成于晚三叠世东昆仑造山带陆陆碰撞造山后,由挤压转换为伸展的构造环境中。

王雁鹤[6](2018)在《青海省大格勒沟西金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青海省大格勒沟西金矿区位于东昆仑(造山带)Fe-Pb-Zn-Cu-Co-Au-W-Sn-石棉成矿带(Ⅲ26)之伯喀里克-香日德Au-Pb-Zn-Mo-石墨-萤石(Cu、稀有、稀土)成矿带中段。是青海省重要的“金腰带”。在研究区周围相继发现了小干沟、五龙沟、开荒北、巴隆、托克妥等大中型金矿床和一大批金矿(化)点,在研究区内发现Au矿化点两处,显示了该区良好的找金前景和巨大的找矿潜力。但由于研究区地形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大,沟长谷深,传统的1:1万面积性工作很难开展,导致对该区勘查工作投入较少,找矿成果不明显,该区也几近成为鸡肋型勘查区。为打破本区找矿瓶颈,本次工作以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为手段代替传统的1:1万面积性工作开展地球化学详查,有效缩小了找矿范围,并通过进一步的查证工作,新发现Au矿化蚀变带7条,有效解决了研究区找矿难题。通过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以下结论认识:1.对研究区10种元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Au、Ag、Pb等元素显示了较高丰度,富集明显,其中Au丰度最高,变异系数大,最易富集成矿;Cu、As、Sb、Bi、W相对贫化。Au、Ag、As、Sb、Pb等异常规模大,浓度分带明显,异常套合好,整体沿卧龙沟呈北西向展布。2.圈定1:2.5万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5处,其中乙1类异常2处、乙2类异常1处、丙类异常2处。对两处乙1类异常进行了查证,新发现破碎蚀变带7条,均具不同程度金矿化显示,金品位一般0.14-2.91×10-6,最高15.6×10-6。3.北西向-北西西向构造为区内重要的控矿构造,对成矿极为有利,可作为区内找矿标志;异常强度高、元素组合复杂、套合好的综合异常对找矿有良好的指示作用,是矿区找矿的间接标志;在破碎蚀变带内的石英细脉、灰色硅化条带密集发育地段,是金矿化的良好指示标志,在地表露头具有较为醒目的黄色、褐红色、灰白色,并呈带状展布,是区内最为直观的找矿标志。4.通过典型矿床对比,分析区内成矿地质条件,认为研究区有较大的找矿前景,指出研究区主攻类型为破碎蚀变岩型,目标矿种为Au、Ag、Pb。Au矿在找矿部位上主攻HS1、HS2异常区。Ag在HS4异常区即晚三叠世黑云母英云闪长岩与白沙河沿组接触带、破碎蚀变带中有较大成矿可能。5.工作表明,在地形切割强烈地区采用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开展化探详查工作,可以达到快速锁定找矿目标、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该方法的应用为今后在类似地区开展找矿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袁万明,莫宣学,张爱奎,田承盛,冯星,王珂[7](2017)在《青海省东昆仑斑岩带新发现》文中研究表明东昆仑地块近年来陆续发现和勘探一些斑岩型矿床,显示斑岩成矿作用的重要性和斑岩型矿床的找矿潜力。笔者在东昆仑新近发现多条斑岩带,它们相互平行,呈NE向产出,规模不等,既可产于两条近EW向主干断裂带之间,又可穿越主干断裂带;既可产于昆南区、昆中区或昆北区,又可跨区产出;主要出露于昆中带和昆北带,又以东昆仑东段都兰地区和西段祁漫塔格地区为主。斑岩体于印支期集中产出,其中印支晚期成矿能力较强。花岗斑岩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少量为碱性系列。斑岩型矿床氧逸度δFMQ值变化于24之间,并普遍属于埃达克质岩,体现较好的成矿远景。斑岩带的形成造就NE向斑岩型成矿带产出,而NE向断裂带即是斑岩成矿构造,故亦可称之为斑岩型构造-岩浆-成矿带。NE向斑岩带的识别与确认,是东昆仑斑岩类地质与成矿研究的新发现,这对区内的构造活动、岩浆作用、地质演化与成矿预测等,均具重要意义。

夏锐[8](2017)在《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过程与金成矿作用》文中指出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环境、频繁的岩浆活动及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不但清晰地记录了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造山旋回过程,而且造就了该带多样的金属矿化类型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研究造山过程中金属超量富集的理想场所,也是揭示壳幔物质交换与成矿耦合机制的窗口。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研、同位素定年和地球化学分析,再造了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构造-岩浆-成矿的演化过程,揭示了重大构造事件与大规模成矿的耦合关系,构建了金成矿的深部动力学机制,破解了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金成矿之谜。研究认为,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经历了从板片俯冲(278~240 Ma)到陆-陆碰撞(240~228 Ma)及后碰撞伸展(228~210 Ma)等完整的造山演化过程;相伴发生了~240 Ma同碰撞期中酸性岩浆活动、~228 Ma后碰撞镁铁质岩浆活动等重大构造-岩浆事件;与构造-岩浆活动相对应,发生了 2次大规模成矿事件(~240 Ma、~228 Ma),形成以大场、五龙沟、坑得弄舍、沟里、托克妥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的矿床。其中,巴颜喀拉的大场金矿床为类卡林型金矿,是后碰撞伸展阶段成矿作用的产物;昆南的坑得弄舍金铅锌矿床是喷流沉积叠加改造成矿作用的产物;昆中的五龙沟金矿床是多期次成矿叠加的产物,造山型金矿集中于220~237 Ma,金主成矿期与区内的韧性剪切带和脆性断裂的活动时代相吻合,矽卡岩型矿化主要发生在~240Ma;昆中的托克妥斑岩型铜金(钼)矿床是板块俯冲阶段的典型产物,形成于232 Ma,是板块俯冲流体交代的产物。昆北的斑岩-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连续,以中-晚三叠世为主。可以看出,东昆仑古特提斯成矿带不但具有密集成带、分布集中,多种类型和多期次叠加成矿的特点,而且大规模成矿事件与造山过程中同碰撞和后碰撞构造体制转换期相吻合,而岩浆底侵和壳幔岩浆的混合是造山带成矿作用的驱动机制。

余学中[9](2016)在《新疆西天山区域航磁重力特征与成矿环境》文中指出新疆西天山地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较低,近年找矿勘查进展迅猛,亟待进行大地构造环境、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本文以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通过系统分析西天山地区区域航磁、卫星重力资料,结合典型金属矿床分析,推断厘定了西天山地区不同大地构造单位分布特征及其边界位置,总结了不同大地构造单元金属矿产控矿因素与矿床分布规律,进而指出了其不同的找矿方向,同时对伊犁石炭二叠纪裂谷大地构造性质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论述与推断。通过区域航磁及重力资料综合研究,明确西天山地区的中天山构造单元南界为那拉提南缘断裂,以那拉提杂岩带与南天山构造单元分界,北界以尼勒克深大断裂为界与北天山分开,西边为伊犁古陆,为零星分布的元古界变质结晶地块与显生宙造山带镶嵌构成。其中那拉提杂岩带属于不同性质的碰撞造山形成,形成西天山最重要的造山型金矿成矿带,找矿潜力巨大。通过区域航磁资料,准确厘定了伊利石炭-二叠纪裂谷的位置及空间分布特征,并明确了其大地构造性质。伊犁石炭纪裂谷属于大陆裂谷,喷出(侵入)岩以中酸性为主,夹杂部分中基性岩浆岩,裂谷的裂开规模是从西往东呈断块状逐渐减小,同时张裂深度也是从西往东呈台阶式变浅。裂谷孕育的铁多金属矿产成矿条件优越,尤其是东段,裂谷相对较浅,温度高,含矿热液在相对较浅部位易形成岩浆型、夕卡岩型和热液型铁多金属矿产,往西随着裂谷逐渐加深,温度渐低,易形成相对低温热液富集型铁矿。尼勒克附近二叠纪陆相中基性火山岩属于发育在伊犁石炭纪裂谷基础上的局部陆相裂谷,构造演化时间短,影响范围有限,主要为寻找与陆相(次)火山岩密切相关的斑岩型、热液型铜矿有利区域。通过区域布格重力资料分析:伊犁古陆对应的高值重力异常区范围清晰,伊犁石炭纪裂谷的西段以及尼勒克县城南边的二叠纪裂谷中西段都叠加在伊犁古陆之上。富含阿希、伊尔曼得等中大型金矿床以及铜、铅锌矿床(点)的吐拉苏火山岩盆地位于伊犁古陆之上,尼勒克县城南边数量众多的铜矿床(点)富集于伊犁古陆之上(中西部),而往东则铜矿床(点)数量少、规模小。据此推测吐拉苏金、铜矿集区以及尼勒克南边数量众多的铜矿床(点)与伊犁古陆关系密切。古陆中富含的金、铜等金属元素在后期构造和岩浆热液活动叠加下,在构造有利部位(吐拉苏火山岩盆地和二叠纪裂谷中西部)富集成大型-超大型金矿床以及数量众多的中小型金、铜等多金属矿床(点)。

张博[10](2016)在《新疆和静县备战铁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文中研究表明备战铁矿床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是一个已探明铁资源储量近5亿吨的大型磁铁矿矿床。该铁矿床的形成与赋矿的石炭纪中基性火山岩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时空及成因联系。前人对这两者曾开展过不同方面及不同程度的研究工作,但限于研究手段的不同以及研究层次的迥异,对其构造环境、成矿机理、成因类型划分等问题尚未达成一致认识。本文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依托系统的野外地质、岩相学、矿相学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主微量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磁铁矿标型特征、磁铁矿的氧同位素及原位分析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详细探讨该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其与中基性火山岩之间的关系以及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成矿机理、成因类型等问题。研究表明备战铁矿区赋矿的中基性火山岩形成于俯冲带之上的活动大陆弧环境,其形成与早石炭世末期北天山洋向伊犁地块之下的B型俯冲有关。中基性火山岩的母岩浆是由受俯冲洋壳析出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且岩浆在演化期间经历了AFC过程。备战铁矿床的铁质来源于富铁的玄武质母岩浆,成矿作用包括氧化物熔离成矿、隐爆成矿、热液交代成矿等多种方式。通过对矿石组构等方面的研究,可将备战铁矿床的成矿期次划分为隐爆-矿浆期和隐爆-热液期。该铁矿床在形成过程中受伸展作用、火山机构、挥发份等多种因素的联合控制,其在成因类型上属于“火山岩型”铁矿床中的“矿浆-火山热液复合亚型”铁矿床。

二、托克妥环形构造与铜的成矿关系及今后找矿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托克妥环形构造与铜的成矿关系及今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意义及依托项目
    1.2 研究区位置及概况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青海东昆仑西段研究现状
        1.3.2 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研究现状
        1.3.3 主要成矿类型研究现状
        1.3.4 存在主要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分析测试方法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6 取得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2.2 区域地层
        2.2.1 古-中元古界
        2.2.2 新元古界
        2.2.3 下古生界
        2.2.4 上古生界
        2.2.5 中生界
        2.2.6 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
        2.3.1 昆南断裂
        2.3.2 昆中断裂
        2.3.3 昆北断裂
        2.3.4 柴达木南缘断裂
        2.3.5 阿尔金断裂
        2.3.6 哇洪山-温泉断裂
        2.3.7 黑山-那陵格勒河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4.1 前晋宁期
        2.4.2 晋宁期
        2.4.3 加里东期
        2.4.4 海西-印支早期
        2.4.5 印支期晚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研究
    3.1 始太古代-古元古代古陆核的证据
    3.2 中-新元古代岩浆-构造事件
        3.2.1 柴达木南缘岩浆-构造事件——“金水口岩群”时代与构造属性
        3.2.2 昆南岩浆-构造事件——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形成
    3.3 加里东早期构造体系的形成
        3.3.1 柴达木南缘沟-弧-盆体系(西太平洋型活动陆缘)
        3.3.2 万宝沟玄武岩高原沟-弧体系
    3.4 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万宝沟玄武岩拼贴-洋壳板片断离
        3.4.1 洋壳深俯冲-板片断离-软流圈上涌作用
        3.4.2 万宝沟玄武岩的拼贴
    3.5 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安第斯型造山活动
    3.6 印支晚期-燕山期岩石圈拆沉和底侵作用
    3.7 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期区域隆升作用
第4章 典型矿床研究
    4.1 阿克楚克赛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4.1.1 矿区地质特征
        4.1.2 矿床地质特征
        4.1.3 成岩成矿时代与地球化学特征
        4.1.4 同位素特征
        4.1.5 岩浆源区与演化
        4.1.6 成矿作用研究
    4.2 阿克楚克赛斑岩型矿化(点)
        4.2.1 矿床地质特征
        4.2.2 岩石年代学及与地球化学特征
        4.2.3 成矿作用研究
    4.3 卡尔却卡A区中高温热液脉-隐爆角砾岩壳型矿床
        4.3.1 矿区地质特征
        4.3.2 矿床地质特征
        4.3.3 岩石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4.3.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3.5 成矿年代学研究
        4.3.6 成矿作用研究
    4.4 卡尔却卡B区矽卡岩型矿床
        4.4.1 矿区地质特征
        4.4.2 矿床地质特征
        4.4.3 侵入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4.4.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4.5 成矿年代学研究
        4.4.6 成矿作用研究
第5章 区域成矿规律
    5.1 成矿地质条件
        5.1.1 地层条件
        5.1.2 构造条件
        5.1.3 岩浆岩条件
    5.2 矿床类型与空间分布
        5.2.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5.2.2 斑岩型矿床
        5.2.3 矽卡岩型-中高温热液脉型矿床
    5.3 成矿时代、构造背景与成矿模式
        5.3.1 成矿时代划分
        5.3.2 构造背景与动力学模型
    5.4 矿床区域保存条件及矿床空间分布
        5.4.1 昆中南带保存条件
        5.4.2 昆中北带保存条件
    5.5 找矿潜力及找矿方向
        5.5.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5.5.2 岩浆热液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结论
参考文献
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锰矿研究现状
        1.2.1 全球锰矿资源概况
        1.2.2 锰矿床成因类型
        1.2.3 沉积型锰矿床成因研究现状
        1.2.4 我国锰矿研究与勘查历史
        1.2.5 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锰矿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3.1 区域重力特征
        2.3.2 区域航磁特征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典型锰矿床地质特征
    3.1 西昆仑玛尔坎苏锰矿带
        3.1.1 奥尔托喀讷什锰矿床
        3.1.2 穆呼—玛尔坎土锰矿床
    3.2 西南天山吉根锰矿远景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玛尔坎苏锰矿带
        4.1.1 主量元素特征
        4.1.2 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
        4.1.3 碳和氧同位素特征
    4.2 吉根锰矿远景区
        4.2.1 主量元素
        4.2.2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成锰期的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5.1 石炭系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5.1.1 上石炭统喀拉阿特河组(C2k)
        5.1.2 下石炭统乌鲁阿特组(C1w)
    5.2 下泥盆统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5.2.1 沉积相
        5.2.2 沉积环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
    6.1 锰的物质来源
    6.2 锰沉积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
    6.3 锰的成矿作用
        6.3.1 西昆仑玛尔坎苏锰矿带
        6.3.2 西南天山吉根地区锰的成矿作用
    6.4 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锰矿床富锰矿石形成机制
        6.4.1 锰质供给具有多来源特点
        6.4.2 Mn与Fe分离与富集
        6.4.3 含炭质含锰岩系具热水沉积特征
        6.4.4 沉积成岩—成矿过程有利的物理化学条件
        6.4.5 小结
第七章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7.1 控矿地质因素分析
    7.2 锰矿床保存的构造因素——构造改造
    7.3 锰矿床成矿规律
    7.4 玛尔坎苏锰矿带与吉根锰矿远景区对比
    7.5 物探、化探和遥感找矿信息
        7.5.1 玛尔坎苏锰矿带喀拉苏勘查区
        7.5.2 吉根远景区
    7.6 成矿预测
        7.6.1 预测准则
        7.6.2 主要找矿标志
        7.6.3 锰矿床找矿靶区预测
    7.7 沉积型锰矿床有效的找矿方法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认识和结论
    8.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3)新疆焉耆县哈都虎拉山地区矿产特征及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勘查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交通概况
    2.2 区域地质背景
    2.3 地层
    2.4 岩浆岩
    2.5 构造
3 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
    3.1 主要元素异常特征
    3.2 综合异常特征及推断解释
4 哈都虎拉山地区成矿规律
    4.1 区域成矿带划分
    4.2 控矿因素、成矿系列和成矿谱系
    4.3 典型矿产地成因模式
5 研究区成矿远景区划分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4)东昆仑东段古特提斯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多金属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典型矿床研究现状
        1.2.2 中酸性岩浆成矿控制因素
        1.2.3 副矿物研究现状
        1.2.4 东昆仑岩浆与成矿作用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2.1 前寒武系
        2.2.2 古生界
        2.2.3 中生界-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
        2.3.1 东昆北断裂
        2.3.2 东昆中断裂
        2.3.3 东昆南断裂
        2.3.4 哇洪山-温泉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4.1 侵入岩
        2.4.2 火山岩
    2.5 区域矿产
    2.6 区域构造演化
第三章 样品分析及测试方法
    3.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3.2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3.3 锆石LA-ICP-MS定年
    3.4 锡石LA-ICP-MS定年
    3.5 辉钼矿Re-Os定年
    3.6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3.7 矿物主微量元素原位分析
    3.8 S-Pb同位素分析
第四章 小卧龙锡多金属矿床
    4.1 矿床地质特征
        4.1.1 矿区地质概况
        4.1.2 矿体特征
        4.1.3 矿石特征
        4.1.4 围岩蚀变
        4.1.5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4.2 成岩-成矿年代学
        4.2.1 成岩年龄
        4.2.2 成矿年龄
    4.3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4.3.1 角闪石
        4.3.2 黑云母
        4.3.3 磷灰石
        4.3.4 石榴子石
    4.4 岩体地球化学成因
        4.4.1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2 Sr-Nd-Hf同位素特征
        4.4.3 岩石成因及源区
    4.5 成矿物质来源
        4.5.1 S同位素特征
        4.5.2 Pb同位素特征
    4.6 矿床成因
第五章 多龙恰柔钼矿床
    5.1 矿床地质特征
        5.1.1 矿区地质概况
        5.1.2 矿体特征
        5.1.3 矿石特征
        5.1.4 围岩蚀变
        5.1.5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5.2 成岩-成矿年代学
        5.2.1 成岩年龄
        5.2.2 成矿年龄
    5.3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5.3.1 角闪石
        5.3.2 黑云母
        5.3.3 磷灰石
    5.4 矿区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5.4.1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4.2 Sr-Nd-Hf同位素特征
        5.4.3 岩石成因及源区
    5.5 成矿物质来源
        5.5.1 S同位素特征
        5.5.2 Pb同位素特征
        5.5.3 Re同位素特征
    5.6 矿床成因
第六章 那更康切尔银多金属矿床
    6.1 矿床地质特征
        6.1.1 矿区地质概况
        6.1.2 矿体特征
        6.1.3 矿石特征
        6.1.4 围岩蚀变
        6.1.5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6.2 火山岩年代学
        6.2.1 火山岩年龄
        6.2.2 火山岩对成矿的限制
    6.3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6.3.1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3.2 Sr-Nd-Hf同位素特征
        6.3.3 岩石成因及源区
    6.4 金属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6.5 成矿物质来源
        6.5.1 S同位素特征
        6.5.2 Pb同位素特征
    6.6 矿床成因
第七章 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多金属成矿作用
    7.1 中酸性岩浆作用
        7.1.1 岩石类型
        7.1.2 岩浆源区
        7.1.3 岩浆演化
        7.1.4 氧逸度
    7.2 区域成矿时空格架
        7.2.1 空间分布规律
        7.2.2 时间分布规律
    7.3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7.4 区域成矿模式
    7.5 区域找矿勘查启示
第八章 结论与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5)青海东昆仑菜园子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区位置及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0.2 研究现状及以往工作评述
        0.2.1 菜园子金矿床研究现状
        0.2.2 以往工作评述
    0.3 论文选题意义及项目依托
    0.4 工作量统计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大地构造位置
    1.2 区域地层
    1.3 区域构造
        1.3.1 褶皱构造
        1.3.2 断裂构造
        1.3.3 韧性剪切带
    1.4 区域岩浆岩
    1.5 区域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1.6 区域矿产
第2章 矿区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层
    2.2 矿区构造
    2.3 矿区变质岩
    2.4 矿区岩浆岩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地质特征
        3.1.1 菜园子金矿矿体地质特征
        3.1.2 菜园子铜矿矿体地质特征
    3.2 矿石特征
        3.2.1 菜园子金矿矿石特征
        3.2.2 菜园子铜矿矿石特征
    3.3 围岩蚀变
        3.3.1 菜园子金矿围岩蚀变
        3.3.2 菜园子铜矿围岩蚀变
    3.4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3.4.1 菜园子金矿成矿期、成矿阶段
        3.4.2 菜园子铜矿成矿期、成矿阶段
第4章 矿床成因探讨
    4.1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4.1.1 菜园子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4.1.2 菜园子铜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4.2 稳定同位素
        4.2.1 氢氧同位素
        4.2.2 硫同位素
        4.2.3 铅同位素
        4.2.4 碳氧同位素
    4.3 成矿时代
    4.4 成矿动力学背景
    4.5 矿床成因类型
        4.5.1 菜园子金矿矿床成因类型
        4.5.2 菜园子铜矿矿床成因类型
    4.6 成矿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青海省大格勒沟西金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来源、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项目来源
        1.1.2 选题依据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自然地理
        1.2.1 交通位置
        1.2.2 自然地理特征
        1.2.3 水系特征
    1.3 研究现状及进展
        1.3.1 国内外矿产资源勘查进展
        1.3.2 研究区工作基础及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特征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2.1 元素丰度特征
        2.2.2 元素的富集离散特征
        2.2.3 元素组合特征
        2.2.4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3 区域矿产特征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1:5万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特征
    3.5 蚀变带特征
第四章 研究区1∶2.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4.1 野外工作的开展
        4.1.1 采样粒级的选择
        4.1.2 样点布置
        4.1.3 样品的采取
        4.1.4 样品编号
        4.1.5 采样记录
        4.1.6 样品的测试
    4.2 元素丰度特征
    4.3 元素富集离散特征
    4.4 元素组合特征
    4.5 各地质单元中元素分布特征
    4.6 地球化学场特征
第五章 异常的圈定和解释推断
    5.1 异常下限的确定
    5.2 综合异常的圈定
    5.3 综合异常评序
        5.3.1 评序方法
        5.3.2 异常评序结果
    5.4 主要异常解释推断
第六章 找矿远景分析
    6.1 成矿条件分析
    6.2 控矿因素
    6.3 找矿远景分析
    6.4 找矿标志
    6.5 找矿方法探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青海省东昆仑斑岩带新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东昆仑北东向斑岩带的发现
    2.1 斑岩体产出的有利条件
    2.2 斑岩带的发现
3 东昆仑北东向斑岩带的特征
4 东昆仑斑岩带的研究意义
5 结论

(8)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过程与金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1.1 造山带与成矿作用概述
        1.1.2 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
        1.1.3 东昆仑金成矿驱动机制
    1.2 选题背景与研究基础
        1.2.1 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是研究复合造山演化的典型缩影
        1.2.2 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是研究金属超量富集的理想场所
        1.2.3 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是研究壳幔成矿耦合机制的窗口
    1.3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3.1 揭示造山过程与金成矿耦合关系
        1.3.2 建立壳幔作用与金成矿地质过程
        1.3.3 重大沉积构造岩浆变质事件重建
        1.3.4 古特提斯造山过程精细反演
        1.3.5 典型金矿床解剖与成矿分析
        1.3.6 造山过程与成矿深部动力学
    1.4 技术路线与实验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实验方法
    1.5 主要实物工作量
2 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基本特征
    2.1 构造格架
    2.2 沉积系列
    2.3 变质变形
    2.4 岩浆活动
3 构造-岩浆事件与造山过程
    3.1 ~240 Ma构造岩浆事件
        3.1.1 南戈滩岩体地质背景
        3.1.2 南戈滩岩体测试结果
        3.1.3 东昆仑造山带~243 Ma岩浆活动
        3.1.4 岩石成因
        3.1.5 深部动力学过程
    3.2 ~228 Ma构造-岩浆事件
        3.2.1 金水口镁铁质岩墙地质背景
        3.2.2 金水口镁铁质岩墙测试结果
        3.2.3 东昆仑造山带~228 Ma岩浆活动
        3.2.4 岩石成因
        3.4.5 深部动力学过程
    3.3 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过程
        3.3.1 大洋俯冲阶段(278~240 Ma)
        3.3.2 同碰撞阶段(240~228 Ma)
        3.3.3 后碰撞阶段(228~210 Ma)
4 典型金矿床研究
    4.1 大场金矿床
        4.1.1 矿区地质
        4.1.2 矿床地质
        4.1.3 流体包裹体
        4.1.4 矿床成因
    4.2 坑得弄舍金铅锌矿床
        4.2.1 矿区地质
        4.2.2 矿床地质
        4.2.3 赋矿围岩
        4.2.4 成矿时代
        4.2.5 矿床地球化学
        4.2.6 矿床成因
    4.3 五龙沟金矿田
        4.3.1 矿区地质
        4.3.2 月亮湾金矿段
        4.3.3 黑石山金多金属矿段
        4.3.4 矿床地球化学
        4.3.5 成矿时代
    4.4 托克妥铜金(钼)矿床
        4.4.1 矿区地质
        4.4.2 矿床地质
        4.4.3 成矿时代
        4.4.4 岩体成因
        4.4.5 成矿模式
5 造山过程与金成矿作用耦合
    5.1 东昆仑造山带成矿作用
    5.2 东昆仑成矿带时空结构
        5.2.1 空间分布
        5.2.2 时间分布
    5.3 造山带成矿作用动力学
        5.3.1 构造体制转换与成矿
        5.3.2 壳幔相互作用与成矿
6 结论
    6.1 主要认识与成果
    6.2 存在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附表说明及附表
    附录Ⅱ 个人简介

(9)新疆西天山区域航磁重力特征与成矿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现状
        1.1.1 区域地质构造研究现状与问题
        1.1.2 西天山大陆动力学研究现状和问题
        1.1.3 西天山矿产勘查研究现状和问题
    1.2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主要研究成果
2 西天山地区地质矿产特征
    2.1 地层
        2.1.1 前南华系
        2.1.2 南华-震旦系
        2.1.3 下古生界
        2.1.4 上古生界
        2.1.5 中-新生界
    2.2 岩浆岩
        2.2.1 火山岩
        2.2.2 侵入岩
    2.3 构造
        2.3.1 构造单元划分
        2.3.2 断裂构造
    2.4 矿产
        2.4.1 主要成矿带
        2.4.2 主要矿产类型及分布特征
        2.4.3 典型矿床
    2.5 岩矿石物性特征
        2.5.1 岩矿石磁性特征
        2.5.2 岩矿石密度特征
    2.6 地球化学异常
        2.6.1 阿拉套Sn、W、Cu、Au异常带
        2.6.2 依连哈比尔尕Au、Cu、Ni异常带
        2.6.3 赛里木湖Cu、Au、Mo、Zn、Ag异常带
        2.6.4 博罗科努Au、Cu、Mo、Pb、Zn异常带
        2.6.5 阿吾拉勒一伊什基里克Cu、Pb、Zn、Au异常带
        2.6.6 那拉提Cu、Ni、Au、W、Sn异常带
        2.6.7 哈尔克—巴伦台Au、Cu、Pb、Sn异常带
        2.6.8 南天山黑英山Sb、Hg、Cu、Au异常带
    2.7 构造演化
        2.7.1 前寒武纪古陆形成
        2.7.2 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
        2.7.3 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
        2.7.4 伊犁石炭-二叠纪裂谷张开及闭合
        2.7.5 中-新生代陆内成盆
3 区域航磁场特征
    3.1 编图范围及资料概况
    3.2 编图方法及技术参数
        3.2.1 编图方法
        3.2.2 主要技术参数
    3.3 航磁反映的地质构造特征
        3.3.1 重点磁场分区分析
        3.3.2 航磁反映的构造特征
        3.3.3 航磁反映的岩性特征
    3.4 航磁与金属矿产的关系
        3.4.1 航磁反映的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特征
        3.4.2 航磁反映的陆相火山岩型铜矿特征
        3.4.3 航磁反映的造山带型金矿特征
4 区域重力场特征
    4.1 编图范围及资料概况
        4.1.1 重力数据来源
        4.1.2 重力资料精度评价
    4.2 编图方法及技术参数
        4.2.1 数据预处理流程
        4.2.2 地形改正方法
        4.2.3 中间层改正方法
    4.3 重力场反映的地质构造特征
        4.3.1 重力场分区解释
        4.3.2 重力反映的构造特征
    4.4 星布格重力与金属矿产的关系
        4.4.1 星布格重力反映的金矿特征
        4.4.2 星布格重力反映的陆相火山岩型铜矿特征
        4.4.3 星布格重力反映的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特征
5 区域成矿环境
    5.1 元古宙边缘裂陷盆地铅锌成矿系统
    5.2 古生代洋-陆俯冲岛弧金铜铅锌成矿系统
        5.2.1 乌兹别克斯坦Kalmakyr金铜矿床
        5.2.2 中国新疆哈勒尕提铜矿床
    5.3 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金铅锌成矿系统
    5.4 伊犁石炭纪裂谷海相火山岩型铁多金属矿床
        5.4.1 备战铁矿
        5.4.2 松湖铁矿
        5.4.3 式可布台铁矿
6 找矿方向
    6.1 找矿方向
        6.1.1 造山型金矿床与找矿
        6.1.2 浅层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与找矿
        6.1.3 伊犁石炭纪裂谷铁多金属成矿与找矿
        6.1.4 陆相火山岩型铜矿与找矿
        6.1.5 古生代洋-陆俯冲岛弧金铜铅锌成矿与找矿
    6.2 矿产预测
        6.2.1 金矿
        6.2.2 铁多金属
        6.2.3 铜矿
        6.2.4 金铜铅锌矿
    6.3 结论
7 结论
8 致谢
9 个人简历

(10)新疆和静县备战铁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1.2.1 铁矿石资源的利用
        1.2.2 铁矿床的成因类型
        1.2.3“火山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1.2.4 西天山“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1.2.5 备战铁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大地构造位置
    2.3 区域地层
        2.3.1 元古界(Pt)
        2.3.2 泥盆系(D)
        2.3.3 石炭系(C)
        2.3.4 二叠系(P)
        2.3.5 三叠系(T)
        2.3.6 侏罗系(J)
        2.3.7 第四系(Q)
    2.4 区域侵入岩
    2.5 区域构造
        2.5.1 破火山口构造
        2.5.2 断裂构造
        2.5.3 褶皱构造
    2.6 区域矿产
    2.7 晚古生代区域构造演化史
第三章 矿区地质
    3.1 地层
    3.2 侵入岩
    3.3 构造
        3.3.1 火山机构
        3.3.2 褶皱构造
        3.3.3 断裂构造
第四章 火山岩岩相学、同位素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4.1 火山岩岩相学特征
    4.2 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4.3.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4.3.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3.4 Sr-Nd同位素组成
第五章 构造环境与岩石成因
    5.1 构造环境
    5.2 岩石成因
        5.2.1 岩浆源区性质
        5.2.2 分离结晶作用
        5.2.3 地壳混染作用
第六章 矿床地质
    6.1 矿体特征
        6.1.1 L3主矿体
        6.1.2 L1、L2及BL4矿体
        6.1.3 铁矿石的磁铁矿品位及资源量
    6.2 围岩蚀变
    6.3 矿石特征
        6.3.1 矿物组成
        6.3.2 矿石结构
        6.3.3 矿石构造
    6.4 成矿期次
    6.5 磁铁矿单矿物研究
        6.5.1 包裹体爆裂温度
        6.5.2 晶胞参数
        6.5.3 原位分析
    6.6 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6.6.1 矿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6.6.2 矿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6.6.3 矿石的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第七章 矿床成因
    7.1 成矿地质背景
    7.2 成矿物质来源
        7.2.1 矿体产出特征证据
        7.2.2 矿物共生组合证据
        7.2.3 地球化学证据
    7.3 火山作用与成矿
        7.3.1 时间联系
        7.3.2 空间联系
        7.3.3 成因联系
    7.4 成矿机理研究
    7.5 成因类型
    7.6 控矿因素
    7.7 成矿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托克妥环形构造与铜的成矿关系及今后找矿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D]. 赵拓飞. 吉林大学, 2021(01)
  • [2]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D]. 臧忠江.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3]新疆焉耆县哈都虎拉山地区矿产特征及成矿规律[D]. 张乙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4]东昆仑东段古特提斯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多金属成矿作用[D]. 国显正.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5]青海东昆仑菜园子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D]. 杨锡铭. 吉林大学, 2019(10)
  • [6]青海省大格勒沟西金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D]. 王雁鹤. 长安大学, 2018(01)
  • [7]青海省东昆仑斑岩带新发现[J]. 袁万明,莫宣学,张爱奎,田承盛,冯星,王珂. 地学前缘, 2017(06)
  • [8]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过程与金成矿作用[D]. 夏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12)
  • [9]新疆西天山区域航磁重力特征与成矿环境[D]. 余学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5)
  • [10]新疆和静县备战铁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D]. 张博. 长安大学, 2016(02)

标签:;  ;  ;  ;  

托克托环构造与铜成矿关系及未来找矿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