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剂型和新技术

新药剂型和新技术

一、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曦,武娟霞,王迷娟,张猛[1](2021)在《化妆品递送系统研究进展——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在制药领域已开发和应用的部分新剂型、新技术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详细介绍了环糊精包合物技术和多种微粒递送系统——微囊和微球、脂质体和新型脂质体、纳米乳和亚微乳、脂质纳米粒等。通过相关递送系统的基本概念、制备方法、透皮吸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优势以及应用实例介绍,为业内人士提供相关参考。

汲丽丽,杨晶[2](2021)在《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目的:现代医药发展通过对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行剂型技术的不断创新,对比各种技术及药物剂型的生物利用度差异,为现代技术的新变化做出总结概述。方法:通过系统文献调研,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根据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差异,根据药物理化性质、给药方式总结出目前广泛应用的剂型包括促透剂、纳米粒、聚合物胶束。结论:新技术新剂型的不断出现,增加现代药物药效、减少毒副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

潘亚辉[3](2020)在《基于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对痛经脐疗药物新制剂制备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制备具有光热性能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温敏性水凝胶)作为脐疗痛经复方的载体,为后续实验提供基础。2.优化脐疗痛经复方提取工艺,评价脐疗新剂型贴的体外释放、透皮吸收效果及安全性。3.评价脐疗新剂型贴与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的差异性及安全性,为脐疗新剂型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1.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具有光热性能的Fe3O4纳米颗粒,并将Fe3O4纳米颗粒与温敏性高分子材料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结合,制备不同浓度Fe3O4纳米颗粒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通过光热转换测试、电子扫描测试、水凝胶溶胀动力学等测试进行表征,优选用于后续实验的掺杂Fe3O4纳米颗粒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2.对痛经脐疗复方进行提取并优化提取工艺,实现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对痛经脐疗复方的负载,通过体外药物释放及透皮吸收实验评价脐疗新剂型贴的体外释放及透皮吸收效果,并评价脐疗新剂型贴的安全性。3.将60例原发性痛经受试者随机分为隔药灸脐组、脐疗新剂型组各30例,以CMSS痛经症状量表、视觉模拟评分、痛经程度分级标准、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血清PGF2αM为评价指标,并比较两组有效率;观察并记录试验过程中原发性痛经受试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治疗前后ALT、BUN、Cre含量异常变化情况,评价脐疗新剂型贴与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的差异性及安全性,为进一步推广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1.制备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具有良好的成型性和机械性,光热转换测试表明Fe3O4纳米颗粒与Fe3O4@p NIPAM复合水凝胶在近红外光的照射条件下温度逐渐升高,且温度升高速率与Fe3O4纳米颗粒浓度成正比;SEM测试表明制备的Fe3O4纳米颗粒及Fe3O4@p NIPAM复合水凝胶结构均匀;水凝胶溶胀动力学测试表明水凝胶的溶胀率前1 h内增加迅速,后逐渐减慢,Fe3O4@p NIPAM复合水凝胶的溶胀率较空白水凝胶低。整体考虑水凝胶的机械性、光热性能与溶胀率,最终选取2.0 Fe3O4@p NIPAM复合水凝胶作为脐疗新剂型贴的载体。2.优化得到痛经脐疗复方最佳提取工艺,体外药物释放及透皮吸收试验表明载药的Fe3O4水凝胶在近红外光照射下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高于载药的Fe3O4水凝胶(无近红外光照射),载药的Fe3O4水凝胶(无近红外光照射)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高于载药的不含Fe3O4水凝胶;皮肤刺激性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结束后两组大鼠均未出现明显红斑和水肿现象;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结束后空白组、对照组及脐疗新剂型组大鼠的体重、饮食、精神、行为活动、粘膜以及呼吸等现象无明显异常改变,三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表明脐疗新剂型贴经皮给药无皮肤刺激性与急性毒性反应。3.一个疗程后,隔药灸脐法与脐疗新剂型贴均能显着降低VAS读数(P<0.01),组间比较,两种疗法对腹痛程度的缓解作用无差异性(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种疗法均能显着降低痛经症状发作总时间及平均严重程度评分(P<0.01),但隔药灸脐组原发性痛经受试者痛经症状的改善范围较脐疗新剂型组更广泛;两种疗法对痛经症状发作总时间及平均严重程度治疗一个疗程的整体缓解作用无差异性(P>0.05);两种疗法均能降低原发性痛经受试者左、右子宫动脉及子宫弓状动脉的PI、RI、A/B值(P<0.01或P<0.05),组间比较隔药灸脐组在缓解左、右子宫动脉PI、子宫弓状动脉的RI方面优于脐疗新剂型贴(P<0.05);两种疗法均能显着降低原发性痛经受试者的血清PGF2αM含量(P<0.01),组间比较,隔药灸脐组在降低血清PGF2αM含量方面优于脐疗新剂型组(P<0.05);隔药灸脐组有效率为89.29%,脐疗新剂型组有效率为82.76%,两组有效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临床试验过程中两组原发性痛经受试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且治疗前后ALT、BUN、Cre的含量无异常变化。结论1.掺杂Fe3O4纳米颗粒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具有较好的机械性及光热性能,可用作脐疗新剂型贴的药物载体。2.痛经脐疗新剂型贴的体外药物释放及透皮吸收试验证明近红外光条件下,水凝胶中的光热材料Fe3O4纳米颗粒将光能转变为热能,温度的升高导致温敏性水凝胶体积的收缩,促进药物的释放与渗透。安全性测试结果表明脐疗新剂型贴对皮肤无刺激性及急性毒性反应,表明安全性较高,可进一步用于临床。3.脐疗新剂型贴与隔药灸脐法对原发性痛经受试者的腹痛程度、痛经症状发作总时间及平均严重程度均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并通过对子宫动脉及子宫弓状动脉的PI、RI及A/B值的良性调节,增加子宫供血以改变子宫缺血缺氧的痉挛状态,改善子宫微循环状态及降低血清PGF2αM含量发挥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两种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率无差异性。脐疗新剂型贴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缩短临床治疗时间、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王丹[4](2020)在《基于pH敏固体分散体技术艾司奥美拉唑钠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pH敏固体分散体技术,应用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以艾司奥美拉唑钠为模型药物,优化处方及制备工艺,使艾司奥美拉唑钠在肠中溶出量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要求;并对pH敏感艾司奥美拉唑钠固体分散体进行表征,对pH敏感艾司奥美拉唑钠固体分散体片进行质量评价、稳定性研究及体外耐酸力考察,验证模型药物艾司奥美拉唑钠引湿性、热不稳定性及口服遇胃酸降解的改善情况。方法:建立艾司奥美拉唑钠高效液相分析方法及体外溶出方法,进行艾司奥美拉唑钠稳定性研究及原辅料相容性研究,采用溶剂-冷冻干燥法制备其pH敏固体分散体以及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其片剂;运用鱼骨分析图筛选pH敏感艾司奥美拉唑钠固体分散体片的关键质量属性(CQAs)及关键工艺参数(CPPs),并应用单因素考察法、Plackett-Burman设计(PBD)及Box-Behnken设计(BBD)对各关键工艺参数进行风险评估及筛选优化,使用Minitab及Design-Expert软件进行试验数据分析,并对理论预测值进行验证试验。采用溶出速率法、红外光谱法及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表征pH敏感艾司奥美拉唑钠固体分散体;对pH敏感艾司奥美拉唑钠固体分散体片进行质量评价,考察制剂的稳定性及体外耐酸力。结果:证明模型药物艾司奥美拉唑钠属于吸湿性较强,高温不稳定的药物;基础处方原辅料相容性较好;高效液相分析方法稳定可行;本研究CQAs为溶出度,对pH敏感艾司奥美拉唑钠固体分散体制备工艺有影响的17种单因素进行QbD研究,经PBD试验对单因素结果进行部分因子设计试验,结果为溶剂与载体比例为3:22、药物与载体比例为1:3.5、间断时间为45秒,经验证试验,回归模型理论预测值误差为0.8206,BBD试验结果可信;经溶出速率法试验结果表明,pH敏感艾司奥美拉唑钠固体分散体与艾司奥美拉唑钠和物理混合物于缓冲液45min时溶出度分别为84.71%、0.25%、30.14,存在溶出明显差异,红外光谱法表明pH敏固体分散体中药物与载体以氢键缔和,DSC表征证明艾司奥美拉唑钠在pH敏固体分散体以无定型状态存在;制备的片剂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0931释放度项下肠溶制剂相关规定,影响因素试验符合限度,体外耐酸力达93.46%。结论:采用pH敏固体分散体技术,制备工艺经单因素试验、PBD试验、BBD试验优化,制备的艾司奥美拉唑钠pH敏口服片剂,解决了模型药物艾司奥美拉唑钠引湿性、热不稳定性及口服遇胃酸降解的问题;经影响因素试验表明其稳定性较好,符合目标产品质量特性(QTPPs)的要求。

杨媛媛[5](2020)在《药物制剂新剂型新技术与前期课程的教学融合》文中指出尝试将药物制剂新剂型新技术与前期制药类课程药剂学、药物制剂技术和中药药剂学的教学融合。依据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课程产生的背景,与前期课程的逻辑关系,课程主要内容和实用性、实践性、综合性、抽象性和复杂性的课程特点,从专业思政、药德教育、课程导入、教学内容、实验实训几方面探讨该课程与前期课程的融合。

韩鑫玥,刘朔,赵雅文,李娟,刘晗雨,潘育方,杨帆,陈燕忠,吕竹芬,平其能,李薇,侯冬枝[6](2020)在《新型载药蒙脱石复合微球滴眼剂的刺激性及角膜前滞留时间的荧光示踪法考察》文中提出目的:将阳离子型药物盐酸倍他洛尔(BH),与具有离子交换性能的蒙脱石及聚丙烯酸树脂联合使用制备新型盐酸倍他洛尔/蒙脱石聚丙烯酸树脂微球(Mt-BH-MP)新型眼用微纳米混悬剂,考察其刺激性及眼前端滞留能力。方法:采用油包油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以BH水溶液和市售贝特舒为对照,分别采用永生化人角膜上皮细胞(iHCECs)构筑角膜前滞留的细胞模型和荧光示踪法评价Mt-BH-MP在细胞模型及兔眼眼表的滞留能力;以MTT法、兔眼眨眼实验及角膜荧光损失来共同评价该新型给药系统的刺激性。结果:iHCECs细胞模型角膜前滞留实验结果表明,Mt-BH-MP的眼部滞留能力明显优于贝特舒组和BH水溶液组;Mt-BH-MP兔眼在体角膜前荧光可维持(46±1) min,亦明显长于BH水溶液和贝特舒滴眼液组(P<0.05),上述二项实验结果一致。MTT实验结果显示,iHCECs与各制剂接触2 h后,细胞存活率大小顺序为:空白微球>Mt-BH-MP> BH水溶液>贝特舒;兔眼眨眼刺激性及荧光角膜损伤实验结果表明,Mt-BH-MP给药后并无明显异物感及角膜机械损伤。结论:制备的新型微球眼部递药系统具有良好的眼部滞留能力且刺激性相对较小,具有良好的眼部递药应用前景。

刘素梅[7](2019)在《网络平台在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分析网络教学的意义,整理基于泛雅学习通网络平台的网络课程框架及内容设计,探索网络平台在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曹富宁[8](2019)在《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在中药制剂中应用与开发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药物新剂型及新技术不断出现,在我国中药制剂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包括纳米粒、聚合物胶束及前体脂质体等,这些技术的使用有利于提高中药制剂的技术含量,加强中药产业内在竞争力,使中药走向国际。因此本文对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进行综述,旨在为中药制剂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赵丽琼,陈津禾[9](2019)在《药物新剂型新技术的教学》文中提出新时期下,随着药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渗透也越来越深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药物制剂的发展,同时也在市场上出现了各种药物新剂型、新技术,这也对药物新剂型新技术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际中,教师必须积极的创新自身教学模式,采取现代化、科学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中,全面提高药物新剂型新技术教学质量,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魏志豪[10](2019)在《羟基喜树碱与槲皮素联合用药纳米混悬剂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疗是目前癌症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化疗药物则普遍存在一个共同缺陷,毒副作用大且往往容易产生多药耐药性,因此,在保证已有化疗药物药效的同时,降低它的毒副作用,则成为目前肿瘤治疗领域发展的新方向。为解决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临床上通常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在此背景下,本课题以羟基喜树碱和槲皮素为模型药物,旨在制备一种增效减毒的联合用药纳米混悬剂。本课题首先通过MTT实验对羟基喜树碱和槲皮素的联合用药最佳比例进行筛选,在控制总药量相同的情况下,研究耐药肿瘤细胞(A549/PTX)在不同药物比例下培养24小时后的细胞活性,结果发现当槲皮素和羟基喜树碱质量比为2:3时,具有较好的杀伤作用,由此确定了最佳的联合用药比例为槲皮素:羟基喜树碱=2:3。以聚乙二醇胺(NH2-PEG-NH2)为引发剂,引发L-天冬氨酸-4-苄酯-N-羧基环内酸酐(BLA-NCA)开环缩合,得到不同嵌段比的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聚天冬氨酸苄酯-聚乙二醇-聚天冬氨酸苄酯(PBLA-PEG-PBLA),通过核磁、红外等手段证实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以此类共聚物为稳定剂,羟基喜树碱和槲皮素为模型药物,采用微沉淀-高压匀质法制备了联合用药纳米混悬剂,通过单因素考察法对稳定剂嵌段比、稳定剂与药物比和匀质压力进行考察,确定了最优条件为:稳定剂嵌段比为1:15,稳定剂与药物比为2:1,匀质压力:250bar 5次、500bar 5次、900bar 25次。按照最优条件分别制备了羟基喜树碱纳米混悬剂(HCPT-NPs)、槲皮素纳米混悬剂(QUR-NPs)和联合用药纳米混悬剂(HQ-NPs),所得三种纳米混悬剂的平均粒径在200nm左右,PDI约为0.2。储存稳定性、稀释稳定性、血浆稳定性结果表明,三种纳米混悬剂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相对较好。利用差式扫描量热分析(DSC)和X-射线粉末衍射(XRD)研究表明,羟基喜树碱和槲皮素制备成纳米混悬剂后,晶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通过溶血实验证实制备的纳米混悬剂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给药,不会产生溶血现象。通过MTT法考察了空白材料对正常肝细胞HL-7702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空白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无明显毒性;此外,考察了HCPT-NPs、QUR-NPs、HQ-NPs和联合游离药物对耐药肿瘤细胞A549/PTX和非耐药肿瘤细胞HepG2作用24h后的细胞毒性,结果发现,联合用药对于耐药肿瘤细胞表现出良好的杀伤作用。推测是由于槲皮素抑制了耐药肿瘤细胞中P-gp的过度表达,减少了药物的排出,导致了较好的抗肿瘤效果。为此,进一步测定了HQ-NPs和HCPT-NPs对A549/PTX作用相同时间后,A549/PTX细胞对羟基喜树碱的摄取含量,结果发现,HQ-NPs组中羟基喜树碱摄取量从0.5h到2h的增加量约为HCPT-NPs组的2倍。最后通过给药后小鼠肿瘤体积的变化可以看出,QUR-NPs组的抗肿瘤效果相对较弱,HCPT-NPs组和HQ-NPs组对肿瘤作用较好,肿瘤体积增长较少,且两者没有明显差异。然而HCPT-NPs组在治疗过程中,小鼠体重下降明显,小鼠死亡率达到50%,其他组无小鼠死亡。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结果显示,各组小鼠在同等给药剂量的条件下,HCPT-NPs组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分别为4.31±0.29和1.38±0.09,均低于生理盐水组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6.50±0.82和2.52±0.67,而HQ-NPs组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分别为7.25±0.82和3.07±0.55,高于生理盐水组,表明HCPT-NPs组引起了免疫组织损伤,导致脾脏指数较低,而HQ-NPs组由于槲皮素对于免疫器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H&E染色切片也证实HQ-NPs组减小了药物对组织的损伤。本课题将羟基喜树碱与槲皮素联合使用,利用槲皮素的抗耐药作用抑制耐药肿瘤细胞中P-gp的过度表达,减少细胞对于羟基喜树碱的排出,从而达到较好的抗肿瘤效果。此外槲皮素可以对组织器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两者联合,可在达到较好抗肿瘤效果的同时,减小药物的毒副作用。

二、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化妆品递送系统研究进展——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环糊精包合物
    1.1 基本概念
    1.2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介绍
    1.3 制备方法
    1.4 透皮吸收
    1.5 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优势
    1.6 应用
2 微囊和微球
    2.1 基本概念
    2.2 制备方法
    2.3 透皮吸收
    2.4 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优势
    2.5 应用
3 脂质体
    3.1 基本概念
    3.2 制备方法
    3.3 透皮吸收
    3.4 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优势
    3.5 新型脂质体
        3.5.1 传递体[20,27]
        3.5.2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囊泡[20,27]
        3.5.3 醇脂体[20,27]
        3.5.4 环糊精包合物脂质体[27]
        3.5.5 脂质体微囊和脂质体微球[27]
    3.6 应用
4 纳米乳和亚微乳
    4.1 基本概念
    4.2 制备方法
    4.3 透皮吸收
    4.4 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优势
    4.5 应用
5 脂质纳米粒
    5.1 基本概念
    5.2 制备方法
    5.3 透皮吸收
    5.4 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优势
    5.5 应用
6 结语

(2)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药新剂型
    (一)传统剂型。
    (二)剂型改良。
    (三)缓释制剂剂型。
    (四)靶向制剂。
    (五)黏膜给药。
    (六)经皮吸收。
    (七)吸入制剂。
二、现代研发剂型
    (一)纳米粒。
        1.纳米混悬剂。
        2.纳米球和纳米囊。
        3.纳米乳。
    (二)促透剂。
    (三)聚合物胶束。
    (四)自微乳。
    (五)原位凝胶。
    (六)脂质体。
        1.前体脂质体。
        2.油脂质体。
        3.脂质体冻干粉。
        4.固体脂质纳米粒。
    (七)亚纳米乳。
    (八)软胶囊。
    (九)微囊制剂。
    (十)栓剂。
    (十一)贴剂。

(3)基于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对痛经脐疗药物新制剂制备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温敏型纳米复合物(Fe_3O_4@pNIPAM水凝胶)的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3 合成样品性能表征测试
    2 实验结果
        2.1 制备的不同浓度Fe_3O_4@pNIPAM温敏水凝胶宏观图
        2.2 Fe_3O_4纳米颗粒光热转换测试
        2.3 Fe_3O_4@pNIPAM温敏水凝胶升温曲线
        2.4 Fe_3O_4纳米颗粒及不同浓度Fe_3O_4@pNIPAM温敏水凝胶SEM测试
        2.5 不同浓度Fe_3O_4@pNIPAM温敏水凝胶的溶胀动力学测试
    3 小结
第二部分 痛经脐疗复方部分基础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药物体外释放结果
        2.2 药物体外透皮吸收结果
        2.3 皮肤刺激性实验结果
        2.4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三部分 痛经脐疗药物新剂型贴临床疗效评价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观察方法
        2.5 疗效评定方法与标准
        2.6 伦理学审核
        2.7 安全性评价
        2.8 不良反应的处理
        2.9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入组与完成情况
        3.2 基线数据比较
        3.3 疗效分析
        3.4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中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3 机理探讨
        3.1 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理论依据
        3.2 脐疗新剂型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理论依据
    4 结果讨论及分析
        4.1 视觉模评分(VAS读数)分析
        4.2 痛经症状量表(CMSS)分析
        4.3 子宫动脉及子宫弓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结果分析
        4.4 血清PGF_(2α)M含量结果分析
        4.5 两组有效率分析
        4.6 整体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隔药灸脐法治疗痛经的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4)基于pH敏固体分散体技术艾司奥美拉唑钠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艾司奥美拉唑钠(Es)
        1.1 基本信息
        1.2 艾司奥美拉唑钠制剂研究进展
        1.3 pH敏固体分散体技术
    2 质量源于设计(QbD)
        2.1 简介
        2.2 QbD理念在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研究中的应用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处方前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仪器设备
        1.2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建立艾司奥美拉唑钠体外分析方法
        2.2 艾司奥美拉唑钠饱和溶解度的测定
        2.3 艾司奥美拉唑钠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2.4 艾司奥美拉唑钠影响因素试验
        2.5 原辅料相容性研究
        2.6 pH敏感艾司奥美拉唑钠固体分散体片溶出度的测定
        3 试验结果
        3.1 建立艾司奥美拉唑钠体外分析方法
        3.2 艾司奥美拉唑钠饱和溶解度的测定
        3.3 艾司奥美拉唑钠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3.4 艾司奥美拉唑钠影响因素试验
        3.5 原辅料相容性研究
        3.6 pH敏感艾司奥美拉唑钠固体分散体片溶出度的测定
        4 小结
    第二章 pH敏感艾司奥美拉唑钠固体分散体制备工艺研究
        1 试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pH敏感艾司奥美拉唑钠固体分散体的基础处方
        2.2 pH敏感艾司奥美拉唑钠固体分散体的制法
        2.3 鱼骨分析法
        2.4 单因素考察法
        2.5 PBD试验设计
        2.6 BBD试验设计
        2.7 验证试验
        3.试验结果
        3.1 单因素考察法试验结果
        3.2 PBD试验
        3.3 BBD试验
        3.4 验证试验结果
        4.pH敏感艾司奥美拉唑钠固体分散体表征方法及结果
        4.1 pH敏感艾司奥美拉唑钠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4.2 物理混合物的制备
        4.3 溶出速率
        4.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DSC)
        4.5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法(FTIR)
        5.小结
    第三章 pH敏感艾司奥美拉唑钠固体分散体片的制备工艺及稳定性研究
        1 试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pH敏感艾司奥美拉唑钠固体分散体片的制备
        2.2 冻干粉流动性测定
        2.3 压片压力考察
        2.4 模拟三批试验
        2.5 稳定性考察
        2.6 体外耐酸力
        3 结果
        3.1 冻干粉流动性
        3.2 压片压力的考察结果
        3.3 pH-EsSDT质量评价结果
        3.4 稳定性考察
        3.5 体外耐酸力
        4.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1 pH敏固体分散体技术的应用
    2 引入QbD理念
    3 制备工艺研究的全面性及新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药物制剂新剂型新技术与前期课程的教学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课程产生的背景
2 药物制剂新剂型新技术与其前期课程的逻辑关系
3 药物制剂新剂型新技术课程特点
4 药物制剂新剂型新技术与前期课程的教学融合
    4.1 专业思政、药德教育的融合
    4.2 课程导入的融合
    4.3 教学内容的融合
    4.4 实验实训的融合
5 结语

(6)新型载药蒙脱石复合微球滴眼剂的刺激性及角膜前滞留时间的荧光示踪法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Mt-BH-MP混悬液的制备
    2.2 微球形态观察
    2.3 包封率与载药量测定
    2.4 BH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考察
        2.4.1 色谱条件
        2.4.2 样品处理
        2.4.3 标准曲线制备
        2.4.4 精密度
        2.4.5 专属性考察
        2.4.6 方法回收率
    2.5 角膜前滞留实验
        2.5.1 复层iHCECs模型
        2.5.2 兔眼荧光滞留性考察
    2.6 MTT- iHCECs毒性实验
    2.7 眼部刺激性及荧光角膜损伤考察
3 讨论

(7)网络平台在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教学的意义
    1.1 搭建自主学习平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2 拓宽学生视野,满足个性化需求
    1.3 强化课后辅导,促进师生交流
    1.4 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1.5 丰富教学手段,完善评价体系
2 网络课程体系的构建
    2.1 网络课程框架设计
    2.2 网络课程内容设计
3 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
    3.1 在课前准备中的应用
    3.2 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3.3 在课后的应用
    3.4 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8)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在中药制剂中应用与开发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促透剂
2 纳米粒
3 聚合物胶束
4 自微乳
5 原位凝胶
6 前体脂质体
7 前体药物技术
8 小结

(9)药物新剂型新技术的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药物新剂型新技术的重要性
2 药物新剂型新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3 创新药物新剂型新技术教学方法的策略
    3.1 优化课堂导入
    3.2 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3.3 采取回顾—延伸教学法
    3.4 巧用案例教学法
    3.5 注重与学科前沿知识关联
4 总结

(10)羟基喜树碱与槲皮素联合用药纳米混悬剂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药物简介
        1.1.1 羟基喜树碱的概述
        1.1.2 槲皮素的概述
        1.1.3 羟基喜树碱和槲皮素药物新剂型的研究
    1.2 肿瘤多药耐药性简介
        1.2.1 肿瘤多药耐药的概述
        1.2.2 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研究
        1.2.3 槲皮素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研究
    1.3 联合用药简介
        1.3.1 联合用药的研究
        1.3.2 羟基喜树碱的联合用药研究
    1.4 课题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联合用药最佳游离药物比例筛选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部分
        2.2.1 联合用药比例筛选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联合用药比例筛选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嵌段共聚物聚天冬氨酸苄酯-聚乙二醇-聚天冬氨酸苄酯(PBLA-PEG-PBLA)的合成与表征
    3.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部分
        3.2.1 聚天冬氨酸苄酯-聚乙二醇-聚天冬氨酸苄酯的合成
        3.2.2 嵌段共聚物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核磁共振
        3.3.2 傅里叶红外光谱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联合用药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表征
    4.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部分
        4.2.1 联合用药纳米混悬剂的处方优化
        4.2.2 稳定性考察
        4.2.3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4.2.4 X-射线粉末衍射
        4.2.5 溶血实验
        4.2.6 体外溶出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处方与工艺优化结果
        4.3.2 重现性考察
        4.3.3 制剂稳定性考察
        4.3.4 纳米混悬剂的DSC测定
        4.3.5 纳米混悬剂的X衍射测定
        4.3.6 溶血实验
        4.3.7 体外溶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联合用药纳米混悬剂的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5.1 实验仪器与试剂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部分
        5.2.1 纳米混悬剂的处理及分组
        5.2.2 空白材料的细胞毒性分析
        5.2.3 纳米混悬剂的细胞毒性
        5.2.4 细胞摄取含量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聚天冬氨酸苄酯-聚乙二醇-聚天冬氨酸苄酯(PBLA-PEG-PBLA)的细胞毒性
        5.3.2 纳米混悬剂的细胞毒性
        5.3.3 细胞摄取含量测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联合用药纳米混悬剂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6.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仪器
        6.1.3 实验动物
    6.2 实验部分
        6.2.1 抗肿瘤活性研究
        6.2.2 H&E染色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抗肿瘤活性研究
        6.3.2 H&E染色
    6.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化妆品递送系统研究进展——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J]. 刘曦,武娟霞,王迷娟,张猛.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21(06)
  • [2]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研究进展[J]. 汲丽丽,杨晶.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24)
  • [3]基于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对痛经脐疗药物新制剂制备及临床应用研究[D]. 潘亚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基于pH敏固体分散体技术艾司奥美拉唑钠片研究[D]. 王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药物制剂新剂型新技术与前期课程的教学融合[J]. 杨媛媛. 药学教育, 2020(02)
  • [6]新型载药蒙脱石复合微球滴眼剂的刺激性及角膜前滞留时间的荧光示踪法考察[J]. 韩鑫玥,刘朔,赵雅文,李娟,刘晗雨,潘育方,杨帆,陈燕忠,吕竹芬,平其能,李薇,侯冬枝.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0(03)
  • [7]网络平台在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刘素梅. 卫生职业教育, 2019(19)
  • [8]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在中药制剂中应用与开发的研究进展[J]. 曹富宁.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24)
  • [9]药物新剂型新技术的教学[J]. 赵丽琼,陈津禾. 科教导刊(下旬), 2019(18)
  • [10]羟基喜树碱与槲皮素联合用药纳米混悬剂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研究[D]. 魏志豪. 河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新药剂型和新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