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约束的动态时间错位理论与应用

基于不同约束的动态时间错位理论与应用

一、基于不同约束条件的动态时间错位理论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凯[1](2021)在《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适应这一新的功能和定位,因此当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而预算作为财政制度的核心内容,必然要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的角色。作为现代财政制度基础的现代预算制度,其目标是“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现代预算制度的基本要素是内容完整、编制科学、执行规范、监督有力、讲求绩效和公开透明,而现代预算制度最直接表现形式就是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规范性。预决算差异作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直接结果,对于充分把握预算管理水平,发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立足于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事实,深入分析预决算差异的整体特征和结构特征。在系统呈现预决算差异特征事实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对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究影响我国预决算差异的主要因素。首先,全方位、多角度明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特征和演变趋势。结合我国一般公共预算体系,分别从总量层面、结构层面、区域异质性层面等不同角度对预决算支出差异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其次,根据预决算差异背后的逻辑,归纳总结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并结合我国预算功能取向,为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充分借鉴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并根据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各阶段的全周期运行特点,从“预算过程+预算结构”两个维度梳理出可能影响预决算差异的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主体互动因素,并借助实证分析框架进行实证检验。第三,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法,分别利用基于R2的夏普利值分解和MQ指数测度不同因素对预决算差异的贡献度,探寻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来源,充分认识我国预算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第四,总结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内部动态特征,结合从年初预算--调整预算--决算的预算周期,分析预决算差异在年度内普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倒V型模式的原因。最后,通过借鉴美、法、日等国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实践经验,更清晰认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推动我国的预决算差异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各级政府预决算差异具有普遍性,且存在结构性差别。整体特征分析发现:2013年以来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规模均大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支成为预决算差异的突出表现形式;2011年以后预决算差异度出现下降,但绝对规模不降反增,2017年支出预决算差异规模超过2011年达到新高;地方层面的预决算差异规模和差异度均高于中央;省级预决算差异、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三者呈倒“V”形,调整差异通常为正,执行差异通常为负,但是决算数通常仍会大于年初预算数。结构特征分析发现:支出科目越细化预决算差异越大,离散程度越高;中央预决算差异稳定度更高,且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农林水支出、交通运输支出和节能环保支出等科目预决算差异较大,而地方在一般公共服务、城乡社区支出、节能环保支出、农林水支出等科目预决算差异较大;项目支出预决算差异总体大于基本支出预决算差异。区域特征分析发现,调整差异的区域特征明显,但执行差异的区域特征并不明显,其中东部地区调整差异更小,因此总体来看东部地区预决算差异小于中西部地区。(2)预决算差异具有普遍性、不可预知性、非对称性、成因多样性、适度性,要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具有的五大属性决定了预决算差异的复杂性,因此认识预决算差异不能一概而论,要从导致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成因出发,分类视之,即理性认识客观因素,主动化解不合理因素,鼓励支持节支因素。基于“预算过程+预算结构”二维逻辑框架,将预决算差异的成因归类为六类——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和主体互动因素。(3)通过预算管理主体间的博弈分析发现,财政部门、支出部门和监督部门之间的互动行为影响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执行的规范性,进而影响预决算差异。预算编制过程中,影响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博弈均衡的因素有:财政部门对部门预算的削减比例、财政部门审核预算的成本、支出部门虚报预算的成本、财政部门和支出部门的信息不对称从程度会影响预算编制过程的均衡结果。支出部门之间的博弈表明,由于预算规模既定,社会获得公共物品与服务的总量也是一定的,而这种竞争活动是需要相应成本的,其最终结果应该是某种“负和”的社会损失。预算监督过程中,通过分析是否财政结余的博弈过程发现,均衡结果与监督部门对未及时结余的惩罚力度F、实质结余资金规模B、结余后第二年度的削减规模、支出部门选择不结余的处理成本、监督部门选择监督的成本有关。(4)通过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对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的回归发现,经济不确定程度、转移支付占比、晋升压力、政策不确定性、潜在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速、财政支出结构、财政透明度会显着影响预决算差异。内部动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各因素的作用路径不同,对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的影响存在不同,部分因素在调整差异中显着而执行差异中不再显着——经济预测偏差、财政收入增速和财政透明度,部分因素在调整差异中不显着而预算执行差异中显着——经济不确定程度、财政分权、政策不确定性、潜在GDP增长率、人均GDP。(5)通过利用Shapely分解和MQ指数对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的贡献度分解,发现我国的预决算差异最主要的来源是制度因素和管理因素,并同时受到经济因素影响。其中制度因素主要作用于影响调整差异,管理因素在执行差异中的作用更为明显。(6)预决算差异的成因具有地区异质性,通过分析发现东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官员晋升压力、财政收入增速、财政分权;中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财政分权、人均GDP和转移支付占比;而西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财政收入增速、经济增速和转移支付占比。时间异质性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延续,影响因素结构存在一些规律性变动——转移支付的贡献度呈下降趋势,宏观经济预测差异的贡献度呈上升趋势。总体来说,我国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预决算差异。我们要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分类施策——“理性认识客观因素,主动化解不合理因素,鼓励支持节支因素”,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执行效率,更好履行政府受托责任。要认识到我国当前阶段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成因是制度性因素和管理因素,以及预算调整差异和预决算执行差异性质的不同,未来需不断优化制度并强化预算管理。具体政策建议为:一是不断完善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加强财政预算法治化建设。二是加强各项制度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体制,理顺政府间收支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三是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提高宏观预测能力,并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加快推进项目支出标准建设,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四是进一步规范预算执行管理,规范预算调整流程,建立预算调整控制机制。五是优化制度设计,协调预算主体良性互动,完善预算监督体系,营造公开透明预算环境。六是强化绩效意识,将预决算差异纳入预算绩效管理。

毕霄[2](2021)在《基于流量预测的5G通信网络优化与系统研究》文中认为5G传输网需要基于现有的4G传输网进行演化。在演化过程中,由于基站升级和人们对网络需求的增长,传输网中的部分节点接入流量过大,导致包含该类节点的接入网负载过高,使整个传输网络出现负载不均衡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改变现有基站之间的拓扑连接关系,将高负载网络中的节点让渡给低负载网络,是一种成本较低、耗时较短的网络负载均衡优化方法。本文为了解决负载不均衡问题,研究拓扑优化算法来充分探索拓扑解空间,并且为了保证优化后的拓扑结构在未来的使用中持续有效,拓扑优化算法评估拓扑不能只基于历史数据,还要考虑未来流量变化趋势,所以需要研究流量预测。本文使用真实电信网络的拓扑数据和流量数据,设计了一套基于时空预测的传输网拓扑优化系统,该系统使用历史网络流量和网络拓扑中的空间信息来预测节点的未来流量。系统以预测流量和历史流量作为拓扑优化的依据,使用遗传算法探索拓扑解空间,寻找负载均衡的网络拓扑。本文主要贡献如下:(1)本文提出在传输网中使用时空预测,并考虑到目前的时空流量预测模型在衡量具有全局相似、局部相异特征的流量时序相似性时,缺少有效手段,导致流量预测不准确。为此,本文创新性地在时空流量预测模型中使用动态时间规整来计算两个流量序列的相似距离。该方法通过自动扭曲时间轴计算最小相似距离,解决了局部相异所导致的相似距离无法正确反映相似性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在传输网中,相比较于传统非时空预测模型,本文提出时空预测模型提升了预测准确度6.7%。(2)本文提出了基于随机让渡节点的遗传算法,解决了传统遗传算法的随机连边所导致的传输网节点连边违反约束条件的问题。本文提出的遗传算法在遵循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全局搜索解空间。接着,通过将节点分层分类,构建等效节点集合,降低节点间依赖性,辅助遗传算法。最后,设计了堆栈式深度优先算法和递归式去冗余算法将整个拓扑划分成数个子网络,为拓扑优化算法提供基础。这些方法最终在真实大规模网络拓扑上成功实现了网络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机让渡节点的遗传算法优化的拓扑比启发式让渡节点算法优化的拓扑,负载均衡指标提升了8.4%。(3)综合上述两个方法,本文成功实现了一套基于时空流量预测的真实5G传输网拓扑优化系统。实验结果表明,相比较于原网络拓扑,该系统优化后的网络拓扑,在承载历史流量和未来预测流量情况下,负载均衡指标提高7.05%,证明了本论文提出的基于时空预测的网络拓扑优化系统的有效性。图26幅,表10个,参考文献41篇。

谭卫民[3](2020)在《基于汽车的共享出行匹配和车辆调度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共乘和单程式汽车共享,作为基于汽车的两种主要共享出行模式,在我国正处在探索与发展阶段。伴随着商业化尝试,一系列运营问题突显,导致系统服务水平不高,进而造成用户满意度降低。在此背景下,如何针对现有基于汽车的共享出行系统运营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构建科学的共享出行系统,制定优化的运营方案,提升系统的服务水平,进而增加用户的使用黏性,使基于汽车的共享出行服务得以可持续良性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针对基于汽车的共享出行匹配和车辆调度优化问题进行了选题研究。论文以系统优化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运筹学和概率论等多学科方法,通过系统分析与仿真模拟相结合、定性定量相结合,重点对共乘出行费用评估不准确、动态私家共乘的用户体验缺失以及单程式汽车共享系统的车辆配置失衡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基于汽车的共享出行匹配和车辆调度问题的具体研究内容和创新点概括如下:(1)提出了一个考虑行程时间不确定性的静态私家车共乘模型。共乘是指将具有相似出行需求的乘客安排到同一辆车上完成出行的一种出行方式,共乘可以有效减少机动车交通量,是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手段。由于实际路网上车辆的行程时间具有不确定性,这可能导致已有确定性的共乘出行系统给出无效的出行匹配,不仅降低了共乘出行体验,还降低了共乘出行的效果。本文假设出行者的行程时间服从一个具有下界的一般性随机分布,提出了行程时间不确定条件下的共乘出行问题;设计了自驾和共乘出行的广义出行成本函数,并分析了其函数性质;给出了行程时间不确定环境下自驾和共乘出行的最优出发时间,构建了考虑共乘匹配数最多与系统总出行成本最小两个目标的随机共乘模型。数值结果表明考虑行程时间不确定性的共乘出行优化模型比传统确定性模型能够更好地实现共乘出行匹配。(2)构建了一个考虑用户体验的动态私家车共乘决策框架。动态私家车共乘系统是一种新兴的智能出行系统,它通过实时动态地将司机和乘客进行匹配,达到有效整合路网运力资源、缓解交通拥堵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用户体验的优劣对动态私家车共乘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传统的系统设计只重视运行效率,而忽略了用户体验。为此,本文通过引入实时反馈、优先权分配以及不动匹配对移除等机制,提出了一个考虑用户体验的动态共乘系统。通过数值算例将提出的动态共乘系统与传统系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系统可以大幅度缩短用户的等待时间,改善用户体验,同时有效地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3)提出了一个考虑共乘出行的单程式汽车共享系统。单程式汽车共享可以有效地减少汽车总数量,从而减少汽车的道路占用、停车场等面积,也是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手段。由于用户出行需求具有潮汐性和不均衡性,导致站点间车辆配置失衡。本文通过引入共乘出行,提出了一个综合基于用户和基于运营商的新型车辆调度方案,并构建了一个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来协同优化车辆调度和共乘匹配,同时设计了基于自适应多样性控制的混合遗传搜索(Hybrid genetic search with adaptive diversity control,简称HGSADC)的算法求解该NP难问题。数值算例结果表明,所设计算法可以在可接受的时间内获得较高质量的解;无论是运营商,还是用户,均能从该系统中获利。本文通过理论证明和数值实验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共乘出行费用评估不准确、动态私家共乘的用户体验缺失以及单程式汽车共享系统的车辆配置失衡等问题,并给出了相应了解决方案,取得了一些创新成果。本文的研究对建立与完善基于汽车的共享出行系统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魏红军[4](2020)在《典型环境下最小化加权完工时间和排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小化工件的加权完工时间和是排序论中的重要优化指标.本学位论文在几类典型的机器加工环境下研究了若干与最小化工件的加权完工时间和相关的排序问题.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一些与组合最优化以及排序理论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并对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问题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第二章研究了在两台流水作业机器环境下最小化加权完工时间和的排序问题,其中在第二台机器上工件的加工时间相同.我们证明了该问题是强NP-困难的,并给出了一个最坏情形比不超过2β/(α+β)的多项式时间近似算法,其中α与β分别为所有工序加工时间的最小值和最大值.第三章研究了在运输与平行批加工协调环境下最小化加权完工时间和的排序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初始状态下所有的工件和运输车都在等候区,而每个工件都需要被一辆运输车从等候区运送到平行批机器以便做进一步的加工.运输车一次只能运送一个工件,平行批机器每批的加工时间与工件无关并且是一个固定常数.对于只有一辆运输车的情形,我们证明了这个问题是强NP-困难的,从而解决了文献中提出的历史遗留问题.此外,我们还给出了该问题在批容量c≥2时的一个最坏情形比不超过3的多项式时间近似算法.第四章提出并研究了在具有柔性原始工件的环境下对原始工件的全程错位和新工件的排序费用进行折衷的重新排序问题.在这个问题中,一组原始工件已经被安排好准备在一台机器上进行加工,但加工尚未开始.然后,一组新工件在原始工件开始加工之前意外到达.生产商需要调整原始工件的现有排序,以便获得一个包含新工件的排序;出于信誉和利益两方面的考虑,排序的设计需要兼顾原始工件的全程错位和新工件的排序费用.在我们的研究中,有三个假设与以往文献不同:(1)我们把原始工件视作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大的任务),称为原始任务,并研究它们的全程错位;(2)在一个排序中,我们假设原始任务可以被分割成多个小段以便可以有效控制全程错位;(3)原始工件的错位费用由全程错位来计算,而新工件的排序费用由普通的排序目标函数来计算.本章中研究的重新排序问题的目标是在原始工件的全程错位和新工件的排序费用之间进行折衷,其中新工件的排序费用函数包括加权完工时间和,最大延迟,完工时间和以及加权误工工件个数.对所研究的问题,我们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复杂性结果.

王丹丹[5](2019)在《流水作业排序与重新排序的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排序即为应用一定的资源以及机器,以实现任务能够最优完成.需在一定的约束下执行其工作,例如,工件的加工顺序、错位的约束等,最优完成工作即为使目标函数最优化的一种任务安排.在实际生活中,排序问题广泛存在,大量现实中的问题可归结为排序问题.因而,排序问题对资源合理利用,效率有效提高,有着重大意义.重新排序是决策者在对原始的工件集进行最优排序后,将新到的工件一起进行重新排序的过程.流水作业排序是对每个工件在每台处理机上按照相同顺序进行加工的排序过程.以下是本文研究的内容:1、我们分别考虑在四种错位约束,机器相容,工件反相容或相容下,目标函数是最大完工时间的两台机器流水作业的重新排序模型.本部分对这些模型的性质进行了分析,设计了其对应算法,且对算法的最优性及可行性进行了证明.2、我们分别考虑在四种错位约束,机器反相容,工件反相容下,目标函数是最大完工时间的两台机器流水作业的重新排序模型.本部分对这些模型的性质进行了分析,设计了其对应算法,且对算法的最优性及可行性进行了证明.3、我们分别考虑对在原始工件的最大完工时间限制下,使新工件的最大完工时间最小的两台处理机流水作业重新排序模型.本部分对这些模型的性质进行了分析,设计了其对应算法,且对算法的最优性及可行性进行了证明.

康宇红[6](2019)在《具有错位限制的重新排序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重新排序起源于机器的生产行业,并迅速在生产管理、交通运输、计算机领域开枝散叶。在实际的加工生产中,生产者通常在加工之前会按照某种最优的目标制定计划,但在还没有开始加工之前可能会到达新的订单,或者取消订单,工期推迟,机器故障等原因而扰乱先前的计划。此时,决策者必须重新制定计划尽可能使得目标函数最优。本文的内容分两部分。研究了加权序列错位以及加权时间错位限制条件下具有退化工件,目标函数为最小化总完工时间和最小化总延误时间问题。研究了工件性质为退化工件,约束条件为工件的位置错位或者工件的时间错位,目标为总完工时间最小化和最大延迟最小化的重新排序问题。当工件的实际加工时间是启动时间的非递减函数时,称工件具有退化效应。对于以上两类问题,当权重系数或者错位限制满足某种特殊情况时,最优排序是原始工件集和新工件集中的工件按照退化率非减的序列排列。在动态规划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以上几个模型的多项式时间算法或者拟多项时间算法,并给出了算法时间复杂度。第二部分中,研究了最小化最大加权误工的重新排序问题。研究了在时间错位和的限制条件下以及工件的时间错位的限制条件下,最大加权误工的最小化问题。对于以上两类问题,利用三划分的思路,给出了强NP-困难性的证明。另外给出了单机情况下无约束条件的加权误工问题的最优算法,并利用列举法证明了该问题的最优性,在该算法的基础上设计了对于时间错位限制条件下,最小化最大加权误工的启发式算法,并给出实例验证其可行性,最后利用不可近似性的思维方法对启发式算法进行证明。

黄晓丹[7](2019)在《基于Tecnomatix的变速器自动化装配线工艺及物流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变速器装配线是变速器生产中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大多数变速器装配线开发企业在开发过程中,缺少对装配线进行系统的物流仿真及优化流程,效率低、周期长,且装配线缺乏柔性。随着仿真技术的不断成熟,为解决装配线这类离散事件系统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本文基于专业的离散事件仿真平台Tecnomatix,以某公司开发的变速器自动化装配线为研究对象,为其进行了系统的物流仿真研究,提出了有效的优化方案,提升了其整体性能。本文首先分析了该装配线的基本工艺,明晰了变速器的装配序列及工艺流程,通过分析其布局类型,简述了此装配线可能会出现的设计缺陷。接着对常用的装配线平衡问题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明确了本文将采用数学模型法、遗传算法及计算机仿真的组合方式对装配线物流系统进行优化。通过数学模型法建立了装配线三种平衡问题数学模型,在满足第二类平衡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装配线设计要求规划其理论节拍。接着利用Tecnomatix Plant Simulation仿真软件建立装配线物流系统仿真模型,通过仿真检测出在转线工位存在瓶颈,分析瓶颈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初步优化方案:在转线工位添加分流缓存区,消除托盘堵塞现象。最后对缓存区容量及配比求解的遗传算法进行详细设计,结合软件内嵌的遗传算法优化模块进行运算求解,得到最终的优化方案,并利用仿真模型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本课题来源于企业的实际开发项目,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提升了该项目装配线的整体性能,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丛稳[8](2019)在《工件可拒绝的单机重新排序问题》文中认为在本文中,我们考虑了工件可拒绝的单机重新排序问题.假设有一批初始工件已经被排好顺序准备加工.然而,在开始加工之前,又有一批新工件到达.此时,生产商需要对所有工件重新排序,将新工件插入到初始工件中进行加工.但是,这样可能会影响初始工件的加工位置以及开工时间.生产商为了保证初始工件对应顾客的利益,往往会要求初始工件保持相对顺序不变并且尽可能少的推后,即要求满足一定的(位置或者时间)错位约束条件.所以,本文主要研究在满足错位约束条件下最小化某些目标函数的重新排序问题.进一步,我们也假设新工件允许拒绝.若新工件集中的工件被拒绝那么我们要支付一个相应的拒绝费用.我们的目标是使给定的目标函数1)与被拒绝工件的总拒绝费用之和达到最小,其中1)为所有加工工件的排序目标函数.这里我们要求仅有新工件是允许拒绝的且(?),我们也把错位值作为约束的目标,其中(?).这里Dmax为初始工件的最大位置错位,∑Dj为初始工件总的位置错位,Δmax为初始工件的最大时间错位,∑Δj为初始工件总的时间错位.本篇文章将带有错位约束条件的重新排序问题与工件可拒绝相结合.我们用rej表示新工件允许被拒绝,用γ≤k表示初始工件相应的(位置或者时间)错位不超过γ.相应的问题可以表示成为(?),这里?N是新工件中被拒绝的工件集合.(1)在第二章中,我们研究了单机排序问题(?).当rj=0时,所有接收的新工件都可以在初始工件之后加工.因此,所有的排序问题(?)是多项式时间可解的.当rj=0时,我们证明了该问题是一般NP-困难的并且给出了一个拟多项式时间的动态规划算法.进一步,我们也给出了一个2-近似算法和FPTAS.(2)在第三章中,我们研究了单机排序问题(?).针对每一个问题(?),当γ∈{Δmax,∑Δj},我们证明了它们都是一般NP-困难的并且给出了一个拟多项式时间的动态规划算法.当γ∈{Dmax,∑Dj}时,给出了一个多项式时间算法.(3)在第四章中,我们研究了单机排序问题(?).我们系统分析了问题(?)的计算复杂性.我们证明了,当γ∈{Dmax,Δmax,∑Dj}时,每一个问题都是一般NP-困难的并且给出了一个动态规划算法.然而,当γ=∑Δj时,问题(?)是强NP-困难的.因此,该问题不存在任何拟多项式时间算法.

张文[9](2018)在《建成环境光伏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人类生存长期面临的两大严峻考验。利用太阳能电池进行光伏发电,逐步代替传统化石能源供应是解决这两项难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建成环境是为满足人类活动需求而建设的人为环境,对其的光伏应用可以将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紧密结合,进一步发挥已开发土地潜能,节约集中式电站所占用土地,大幅度减少远程输电线损。同时,建成环境光伏应用还可以减少用电高峰期电力需求,并可将所发多余电力并入电网,进而提升区域经济水平,减少化石能源使用以及碳排放。因此,建成环境光伏应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收集,结合近20年更新发展的光伏应用技术,对国际能源署于1997年提出的建成环境光伏应用的概念,从建成环境光伏应用范围以及需要考虑的经济、社会、美学等相关影响方面进行完善,并界定了建成环境光伏应用范围和应用方式。进而,从光伏组件选型以及建成环境光伏应用方式两个层面对于建成环境光伏应用设计提出建议,还提出在建成环境光伏应用中需要充分考虑经济环境、美学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影响。在国际能源署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建成环境光伏应用设计形式标准建议,并提出建成环境光伏应用设计流程,并增加方案评估阶段,以推动建成环境光伏应用项目落成,降低公众对于光伏应用的消极态度。本文还对于现有建成环境光伏应用潜力测评方法进行了文献梳理,发现对于复杂环境下的非建筑类建成环境光伏应用技术潜力测评方法相对较少,所以本文也提出基于正射影像图与GIS相结合的区域停车场光伏应用潜力测评方法以及基于图像的三维点云重建与GIS相结合的建成环境光伏应用潜力测评方法。然后,结合文献研究,对现有建成环境光伏应用潜力测评方法进行分类归纳,并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出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此外,本文对两种光伏潜力测评方法进行实例操作。采用正射影像图与GIS相结合的潜力测评方法对天津某大学内停车场光伏应用潜力进行了测评,采用基于图像的三维点云重建与GIS相结合的潜力测评方法对于新加坡某停车场以及一处建筑屋顶光伏应用潜力进行测评,验证了两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然而,大面积建成环境光伏应用势必影响区域热环境。为了了解不同光伏组件对于局部热环境影响,本文以建筑屋顶为例进行局部区域温度场实验。首先对安装于建筑屋顶的不同光伏组件局部区域热环境温度场进行了比较,确认高效率且背面为高反射性材料的光伏组件在有安装间隙的情况下对减缓混凝土屋面局部区域热环境影响最为明显;然后,实验还对屋顶绿植,屋顶光伏应用以及无遮挡混凝土屋面的局部区域热环境温度场进行了实验比较测试,测试得出屋顶绿植对于减缓混凝土屋面区域热环境影响最为明显,其次为屋顶光伏应用;第三,实验对于不同材料光伏组件的上表面与下表面温度进行了对比,得出光伏组件正反表面温度差异主要与光伏组件背板材料相关,背面材料为高反射性材料时,日间上下表面温差约为1℃,夜间则基本相同;最后,实验还对光伏组件背面空气传热距离进行了统计,得出新加坡屋顶光伏组件下方传热距离约为6.2cm。本测试以屋顶为例进行了温度场相关实验,对于建成环境其他组成要素的热环境研究,该测试方法的原则和思路同样适用。综上所述,本文对于建成环境光伏应用从概念演进、设计方法与流程、潜力评估方法以及建成环境中屋顶光伏应用局部区域热环境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为未来建成环境生产性改造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王津津[10](2018)在《中国经济长期转型增长的历史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是沿着一系列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重大转型增长过程展开的,属于众多“常态”不断继承与转化的结果,需要秉承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分析方法,透过大历史的整体观、系统观与演进观,回到“增长、转型与发展”不可分割的历史过程中,才能够把握经济兴衰转化的深层次原因。沿着这一思路,本文将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历史演进,拆分为四个命题:一是“传统经济式微”命题:从农业经济向早期工业经济的转型增长;二是“经济复兴之路重启”命题:从近代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转型增长;三是“经济奇迹创造”命题: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增长;四是“经济新常态反思”命题:从高速数量型经济向相对高速质量型经济的转型增长。本文在反思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结构转变”的理论解释框架,着重解读相互串联的三次重大转型增长过程,是如何生发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又是如何在形成与演进的过程中,催生出历史大趋势下的“衰落、异化迷思”与“复兴加速度”,并从价值判断维度,明晰了发展取向下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路径演化,特别是异质性、必然性与不可分割性。具体来说:(1)东西方对照场景下的中国“传统经济式微命题”,作为制度分叉、科技分化和经济分流的链式反应,是农业经济向早期工业经济转型增长过程中,时间错位与路径选择差异带来的必然结果。(2)理解“经济复兴重启命题”的关键,在于将计划经济视为经济复兴重启的必要阶段,而非全面推进阶段。既要合理认知计划经济的“承前”功绩,即“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结构转变”历史合力的形成,及其在短时间内激发出的增长效应;也要中肯评价计划经济的历史局限性,特别是理性计划经济“兴、衰、变”传递出的失衡基因和封闭惯性。(3)解读“中国经济奇迹创造”命题的范畴,不应局限在改革开放契机下经济转型增长的形成机制阐释,还应该将“新常态反思命题”下的转型增长取向探索,视为书写奇迹新篇章的理论贡献,从转型增长历史接续的逻辑继承关系,来理解主动迈入质量发展新时代的内在动力。与此同时,本文在尝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初衷的之外,立足于动态历史比较和经验启示总结,展望了“旧邦新命”在转型增长逻辑继承与开新下的实践新取向。研究发现:一是超长期视域下的三次重大转型增长,描绘出了一个具有内在关联的中国式曲折进化轨迹。表现为整体绩效的螺旋式上升,以及质量发展内在动力的不断积聚;二是中国奇迹新篇章的书写信心,源自于历史教训反思基础上的新矛盾识别能力,以及发展新机遇下的制度韧性、技术创新与结构优化自信,而合理认知转型增长内在逻辑,上下联动凝聚转型增长共识,以转型增长推动质量、效益提升,坚持改革创新和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是经济转型增长实践纵深过程,为中华民族经济复兴提供的启示性指引。三是新时代下中国经济的复兴实践,生发于工业化、全球化、现代化、常态化背景的梯次转换过程,同时面临着外部环境、发展阶段、要素禀赋、内在动因的新约束,需要借助结构调整性转型增长,来实现数量扩张向质量发展的并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涉及增长动力、容错纠偏、层级激励等有效机制的构建思路,并且明晰了战略、关键、突破等层次化的发展路径选择方向。

二、基于不同约束条件的动态时间错位理论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不同约束条件的动态时间错位理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思路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预决算差异
        1.4.2 预算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
        1.4.3 预决算差异度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研究创新
        1.5.2 本文研究不足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预决算差异的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2.1.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2.1.3 文献评述
    2.2 预决算支出差异分析的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官僚预算最大化理论
        2.2.3 晋升竞争理论
        2.2.4 政府预算管理相关理论
3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事实分析
    3.1 一般公共预算管理的制度现状分析
        3.1.1 预算编制的制度现状
        3.1.2 预算执行的制度现状
        3.1.3 决算审查的制度现状
        3.1.4 结转结余的制度现状
        3.1.5 其它相关制度现状
    3.2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整体特征分析
        3.2.1 全国层面
        3.2.2 中央与地方层面
        3.2.3 省级层面
        3.2.4 部门预算层面
    3.3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结构特征分析
        3.3.1 全国层面
        3.3.2 中央与地方层面
        3.3.3 省级层面
    3.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区域特征分析
    3.5 中国预决算差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5.1 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立法层级不够高
        3.5.2 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调整差异较大
        3.5.3 公共决策与预算衔接不畅
        3.5.4 部门自由裁量权缺乏有效约束
        3.5.5 预算管理不完善,预算执行监管不到位
        3.5.6 约束机制不健全,未充分纳入绩效管理
    3.6 本章小结
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分析及成因研究
    4.1 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分析
        4.1.1 普遍性
        4.1.2 不可预知性
        4.1.3 非对称性
        4.1.4 成因的多样性
        4.1.5 适度性
    4.2 中国预决算差异的基本判断
    4.3 预决算差异的分析框架及影响因素分析
        4.3.1 技术因素
        4.3.2 制度因素
        4.3.3 政策因素
        4.3.4 经济因素
        4.3.5 管理因素
        4.3.6 主体互动因素
    4.4 预决算差异管理的客观定位
    4.5 本章小结
5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主体博弈分析
    5.1 预决算差异的主体博弈概述
    5.2 预算编制: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博弈
        5.2.1 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5.2.2 部门预算编制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5.2.3 不完全信息两期序贯博弈(部门预算博弈策略)
    5.3 预算编制:支出部门之间的博弈
        5.3.1 博弈特点
        5.3.2 策略空间
        5.3.3 模型的建立与推导
        5.3.4 均衡分析
    5.4 预算监督:支出部门与监督部门之间的博弈
        5.4.1 博弈特点
        5.4.2 策略空间
        5.4.3 模型的建立与推导
        5.4.4 均衡分析
    5.5 影响因素分析与政策启示
        5.5.1 主体博弈因素分析
        5.5.2 政策启示
6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实证检验分析
    6.1 回归模型设定
        6.1.1 静态面板模型
        6.1.2 动态面板模型
    6.2 变量与数据来源说明
    6.3 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
    6.4 预算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成因的实证结果
    6.5 时空异质性分析
        6.5.1 地区异质性分析
        6.5.2 时间异质性分析
    6.6 稳健性检验
    6.7 本章小结
7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成因的贡献度分解
    7.1 测度贡献度的基本原理
        7.1.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夏普利值分解
        7.1.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7.2 预决算差异的贡献度分解
        7.2.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
        7.2.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7.3 预决算差异贡献度的内部动态分析
        7.3.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
        7.3.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7.4 时空异质性分析
        7.4.1 地区异质性分析
        7.4.2 时间异质性分析
    7.5 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的主要成因
        7.5.1 调整差异的成因分析
        7.5.2 执行差异的成因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预决算差异的国际比较研究
    8.1 美国
        8.1.1 美国联邦政府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8.1.2 美国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8.2 日本
        8.2.1 日本财政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8.2.2 日本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8.3 法国
        8.3.1 法国财政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8.3.2 法国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8.4 国际经验及启示
        8.4.1 健全法律体系,提高预算法治化水平
        8.4.2 预算编制科学精细,预算执行规范有序
        8.4.3 严控预算调整,强化监督问责
        8.4.4 预算信息充分公开,提高预算管理透明度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预决算差异管理的基本原则
        9.2.1 坚持预算法定原则
        9.2.2 坚持问题导向原则
        9.2.3 坚持权责一致原则
        9.2.4 坚持系统观念
    9.3 相关政策建议
        9.3.1 加强财政预算法治化建设
        9.3.2 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各项制度有效衔接
        9.3.3 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降低预算调整差异
        9.3.4 增强预算执行规范性,严控预决算执行差异
        9.3.5 完善预算监督约束体系
        9.3.6 预决算差异充分纳入绩效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一:2016-2019年中央部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情况(59个部门)
附录二:各国预算和决算相关数据
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2)基于流量预测的5G通信网络优化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度学习的时空预测
        1.2.2 遗传算法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贡献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技术背景
    2.1 开发平台
        2.1.1 编程开发平台
        2.1.2 数据处理平台
        2.1.3 深度学习平台
    2.2 网络流量预测
        2.2.1 深度学习的流量预测
        2.2.2 时空流量预测
    2.3 遗传算法
        2.3.1 传统遗传算法
        2.3.2 自适应遗传算法
    2.4 传输网
        2.4.1 传输网拓扑结构
        2.4.2 子网络划分
    2.5 时间序列相似度衡量
        2.5.1 欧几里得距离
        2.5.2 动态时间规整
    2.6 本章小结
3 系统设计与数据分析处理
    3.1 设计需求
    3.2 系统设计
    3.3 数据集介绍及处理
    3.4 数据分析
        3.4.1 邻接节点流量的相似性
        3.4.2 相似数据时间错位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时空预测的网络拓扑优化
    4.1 问题与解决思路
    4.2 时空预测模型
        4.2.1 动态时间规整相似距离
        4.2.2 时空预测模型
        4.2.3 训练流程和参数设置
        4.2.4 预测模型结果及分析
    4.3 划分拓扑子网络
    4.4 随机让渡节点的算法
        4.4.1 节点分层分类
        4.4.2 随机让渡节点的遗传算法实现
        4.4.3 拓扑优化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汽车的共享出行匹配和车辆调度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于汽车的共享出行系统的相关概念
        1.2.1 共享经济与共享出行
        1.2.2 共乘
        1.2.3 汽车共享
        1.2.4 不确定走行时间
        1.2.5 用户体验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私家车共乘
        1.3.2 单程式汽车共享
        1.3.3 研究评述
    1.4 本文主要工作
    1.5 本文的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共乘匹配问题
        2.1.1 约束条件
        2.1.2 目标函数
        2.1.3 滚动决策框架
    2.2 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相关的理论
        2.2.1 移动伽马分布
        2.2.2 蒙特卡洛模拟
    2.3 HGSADC的算法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不确定走行时间的静态私家车共乘问题研究
    3.1 引言
    3.2 走行时间非时变不确定的静态私家车共乘模型
        3.2.1 问题描述
        3.2.2 广义出行成本
        3.2.3 可行共乘匹配对
        3.2.4 静态共乘匹配模型
        3.2.5 出行时间分布的设置
    3.3 考虑时变随机走行时间的静态共乘模型
        3.3.1 时变走行时间的表示方法
        3.3.2 基于MCS的平均广义出行成本评估
        3.3.3 基于MCS的共乘出行方案
    3.4 算例分析
        3.4.1 自驾出行分析
        3.4.2 共乘出行分析
        3.4.3 基于网络的非时变随机走行时间条件下的共乘系统分析
        3.4.4 基于网络的时变随机走行时间条件下的共乘系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用户体验的动态私家车共乘系统的决策框架设计
    4.1 引言
    4.2 考虑用户体验的动态共乘系统决策框架
        4.2.1 用户心理分析
        4.2.2 考虑用户体验的动态共乘系统决策框架
    4.3 考虑用户体验且走行时间确定的动态私家车共乘系统
        4.3.1 基于优先权分配的共乘匹配方案
        4.3.2 基于优先权分配的共乘匹配模型
        4.3.3 基于不动匹配对和最晚出发时刻的方案评估
        4.3.4 考虑用户体验且走行时间确定的动态私家车共乘系统决策流程
    4.4 考虑用户体验且走行时间不确定的动态私家车共乘系统
        4.4.1 自驾出行和共乘出行的广义出行成本
        4.4.2 考虑走行时间不确定的共乘匹配方案的制定
        4.4.3 考虑走行时间不确定的共乘匹配方案评估
        4.4.4 考虑用户体验且走行时间不确定的动态私家车共乘系统决策流程
    4.5 数值算例
        4.5.1 走行时间确定的动态私家车共乘系统的结果分析
        4.5.2 走行时间不确定的动态私家车共乘系统的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虑共乘的单程式汽车共享系统的车辆调度问题研究
    5.1 引言
    5.2 传统单程式汽车共享系统的车辆调度模型
    5.3 集成共乘出行的单程式汽车共享的车辆调度模型
        5.3.1 单程式汽车共享系统中的共乘出行
        5.3.2 可行共乘出行
        5.3.3 车辆调度模型
    5.4 求解算法
        5.4.1 解的编码
        5.4.2 解的解码
        5.4.3 个体评价
        5.4.4 选择与交叉
        5.4.5 个体的教育与修复
        5.4.6 种群管理与搜索引导
        5.4.7 算法流程
    5.5 数值算例
        5.5.1 算例设置
        5.5.2 共乘出行的收益分析
        5.5.3 车辆租赁价格和车辆调度的单位成本的影响分析
        5.5.4 目标函数中的参数φ的影响分析
        5.5.5 算法的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典型环境下最小化加权完工时间和排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排序理论简介
    §1.2 算法和计算复杂性
    §1.3 相关问题及文献综述
        §1.3.1 流水作业排序
        §1.3.2 运输和平行批加工协调排序
        §1.3.3 重新排序
        §1.3.4 多指标排序
    §1.4 本文结果
第二章 两台流水作业机器环境下第二台机器加工时间相等的最小化加权完工时间和排序问题
    §2.1 引言
    §2.2 强NP-困难性的证明
    §2.3 近似算法
第三章 运输与平行批加工协调环境下最小化加权完工时间和的排序问题
    §3.1 引言
    §3.2 c=2时强NP-困难性的证明
    §3.3 c≥3时强NP-困难性的证明
    §3.4 近似算法
第四章 对具有柔性原始工件全程错位和新工件排序费用进行折衷的重新排序问题
    §4.1 引言
    §4.2 问题1‖~#(△,L_(max))
    §4.3 问题1||(△,∑C_j)
    §4.4 问题1|integral|~#(△,∑w_jC_j)
    §4.5 问题1|fractional|~#(△,∑w_jC_j)
    §4.6 问题1||~#(△,∑w_jU_j)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流水作业排序与重新排序的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引言
    1.1 问题背景
    1.2 相关文献综述
    1.3 本文主要结果
2 两台相容机器流水作业最小化最大完工时间重新排序
    2.1 相容机器在序列错位下最小化最大完工时间问题
    2.2 相容机器在时间错位下最小化最大完工时间问题
3 两台反相容机器流水作业最小化最大完工时间重新排序
    3.1 反相容机器在序列错位下最小化最大完工时间问题
    3.2 反相容机器在时间错位下最小化最大完工时间问题
4 双代理两台机器流水作业的重新排序问题
    4.1 两台相容机器流水作业的双代理排序
    4.2 两台反相容机器流水作业的双代理排序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具有错位限制的重新排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重新排序问题产生的背景
        1.1.1 重新排序问题中的符号介绍
        1.1.2 本文用到的主要已知结果和相关概念
    1.2 相关文献综述
    1.3 本文的创新点
    1.4 本文的主要结果
2 具有错位限制且工件可退化的单机重新排序问题
    2.1 错位限制下含有退化工件的最小化完工时间
    2.2 最小化总延误时间问题
    2.3 工件错位限制以及时间错位限制下的重新排序
    2.4 本小节主要内容
3 最小化最大加权误工的重新排序问题
    3.1 时间错位和限制条件下加权误工重新排序问题
    3.2 工件的时间错位限制条件下加权误工重新排序问题
    3.3 本小节主要内容
4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7)基于Tecnomatix的变速器自动化装配线工艺及物流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装配生产线物流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1.3.2 装配生产线平衡问题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变速器装配线工艺及布局分析
    2.1 变速器装配线概述
    2.2 变速器轴系装配序列分析
        2.2.1 轴系总成结构
        2.2.2 轴系总成装配序列
    2.3 变速器装配线工艺流程分析
    2.4 变速器装配线布局分析
        2.4.1 装配线布局类型
        2.4.2 装配线布局总图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速器装配线平衡问题数学建模及节拍规划
    3.1 装配线平衡问题概述
        3.1.1 装配线平衡问题研究意义
        3.1.2 装配线平衡问题研究相关术语
    3.2 装配线平衡问题常用研究方法
        3.2.1 工业工程法
        3.2.2 数学模型法
        3.2.3 启发式方法
        3.2.4 计算机仿真法
    3.3 装配线平衡问题分类及其数学建模
        3.3.1 第一类平衡问题
        3.3.2 第二类平衡问题
        3.3.3 第三类平衡问题
    3.4 基于第二类平衡问题的装配线节拍规划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速器装配线物流系统仿真建模及分析
    4.1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概述
        4.1.1 离散事件系统
        4.1.2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
        4.1.3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软件介绍
    4.2 变速器装配线仿真建模
        4.2.1 仿真模型搭建
        4.2.2 仿真参数设置
        4.2.3 统计分析对象建立
        4.2.4 仿真模型总图
    4.3 变速器装配线物流仿真分析及优化对策提出
        4.3.1 仿真评价指标
        4.3.2 仿真运行结果
        4.3.3 仿真分析及优化对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装配线物流系统优化设计
    5.1 变速器装配线物流系统优化方案
        5.1.1 物流系统优化研究思路
        5.1.2 物流系统优化仿真建模及初步验证
    5.2 缓存区容量及配比求解遗传算法设计
        5.2.1 编码
        5.2.2 初始种群
        5.2.3 适应度函数
        5.2.4 选择
        5.2.5 交叉
        5.2.6 变异
        5.2.7 终止条件
    5.3 基于Tecnomatix的物流系统优化
        5.3.1 遗传算子设置
        5.3.2 遗传算法向导设置
        5.3.3 遗传算法优化报告
    5.4 装配线物流系统优化前后性能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工件可拒绝的单机重新排序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背景
    §1.2 定义及相关符号
    §1.3 研究方法
    §1.4 相关文献综述
    §1.5 本文的主要结果
第二章 目标为C_(max)+∑_(j∈R_N) e_j且新工件可拒绝的重新排序问题
    §2.1 引言
    §2.2 动态规划算法
    §2.3 近似算法
    § 2.4 FPTAS
第三章 目标为∑C_j+∑_(j∈R_N)e_j且新工件可拒绝的重新排序问题
    §3.1 引言
    §3.2 问题1|rej,D_(max)(π~*)≤k|∑C_j+∑_(j∈R_N) e_j
    §3.3 问题1|rej,△_(max)(π~*)≤k|∑C_j+∑_(j∈R_N) e_j
    §3.4 问题1|rej,∑△_j(π~*)≤k|∑C_j+∑_(j∈R_N) e_j
    §3.5 问题1|rej,∑D_j(π~*)≤k|∑C_j+∑_(j∈R_N) e_j
第四章 目标为L_(max)+∑_(j∈R_N) e_j且新工件可拒绝的重新排序问题
    §4.1 引言
    §4.2 问题1|rej,D_(max)(π~*)≤k|L_(max)+∑_(j∈R_N) e_j
    §4.3 问题1|rej,△_(max)(π~*)≤k|L(max)+∑_(j∈R_N) e_j
    §4.4 问题1|rej,∑△_j(π~*)≤k|L_(max)+∑_(j∈R_N) e_j
    §4.5 问题1|rej,∑D_j(π~*)≤k|L_(max)+∑_(j∈R_N) e_j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建成环境光伏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能源形势
        1.1.2 太阳能光伏技术
        1.1.3 光伏政策
    1.2 研究现状
        1.2.1 建成环境光伏应用发展研究
        1.2.2 建成环境光伏应用潜力测评方法研究
        1.2.3 光伏应用热环境影响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建成环境光伏应用概念演进
    2.1 建成环境概念学理界定
        2.1.1 城市环境
        2.1.2 建成环境
    2.2 建成环境光伏应用方式研究现状
        2.2.1 建筑
        2.2.2 道路
        2.2.3 景观
        2.2.4 其他基础设施
    2.3 建成环境光伏应用概念
        2.3.1 概念界定
        2.3.2 建成环境光伏应用范围与影响
第三章 建成环境光伏应用设计方法研究
    3.1 建成环境光伏应用材料选择
        3.1.1 晶体硅太阳电池
        3.1.2 硅基薄膜太阳电池
        3.1.3 三-五族化合物半导体太阳电池
        3.1.4 化合物薄膜太阳电池
        3.1.5 有机和特种薄膜太阳电池
        3.1.6 聚光和特种太阳能电池
        3.1.7 高效率光伏发电技术
    3.2 建成环境光伏应用方式选择
        3.2.1 建筑光伏应用方式
        3.2.2 道路光伏应用方式
        3.2.3 景观光伏应用方式
        3.2.4 其他基础设施光伏应用方式
    3.3 建成环境光伏应用设计方法与流程
        3.3.1 建成环境光伏应用设计选择建议
        3.3.2 建成环境光伏应用组件设计选择
        3.3.3 建成环境光伏应用方式设计选择
        3.3.4 建成环境光伏应用方案评估
        3.3.5 建成环境光伏应用设计流程
第四章 建成环境光伏应用潜力测评方法研究
    4.1 建成环境光伏应用潜力测评软件选择与精度分析
        4.1.1 建成环境光伏应用潜力测评软件选择
        4.1.2 PVSYST软件精度测试
    4.2 一种基于正摄影像图与GIS的建成环境光伏应用潜力测评方法
        4.2.1 基于正射影像图与GIS空间光伏停车场潜力测评方法流程
        4.2.2 以天津某大学为例的光伏停车系统潜力研究
        4.2.3 基于正射影像图与GIS的建成环境区域停车场光伏应用潜力测评方法的优势
        4.2.4 小结
    4.3 一种基于图像三维点云重建与GIS的建成环境光伏应用潜力测评方法
        4.3.1 建成环境光伏应用约束条件
        4.3.2 基于图像三维点云重建与GIS相结合的建成环境光伏潜力测评方法流程
        4.3.3 方法案例研究与分析
        4.3.4 小结
    4.4 不同建成环境光伏应用潜力测评方法比较
第五章 建成环境屋顶光伏应用局部区域热环境影响实验测试
    5.1 实验目标以及实验对象
    5.2 搭建实验平台
        5.2.1 实验平台设计
        5.2.2 测试仪器选择
        5.2.3 测试探头布置
        5.2.4 测试仪器检验
        5.2.5 测试安排
    5.3 实验数据分析
        5.3.1 光伏组件开路与有回路工况下温度比较
        5.3.2 混凝土屋面、屋顶绿植以及屋顶光伏应用局部区域热环境温度场数据比较
        5.3.3 不同材料光伏组件正面与反面温度比较
        5.3.4 不同材料光伏组件屋顶光伏应用对于屋面温度影响比较
        5.3.5 光伏组件对空气传热分析
        5.3.6 测试结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中国经济长期转型增长的历史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4.1 研究视角的可能创新之处
        1.4.2 研究方法的可能创新之处
        1.4.3 研究内容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述评
    2.1 文献综述
        2.1.1 从制度视角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2.1.2 从技术视角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2.1.3 从结构视角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2.2 现有研究的评价
        2.2.1 有关制度视角研究文献的评价
        2.2.2 有关技术视角研究文献的评价
        2.2.3 有关结构视角研究文献的评价
    2.3 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启示与本文研究视角的提出
第三章 经济转型增长历史分析的逻辑机理*
    3.1 经济转型增长历史分析的界定
        3.1.1 现有争论的反思:经济转型增长理论研究的差异化认知与欠缺
        3.1.2 研究思路的拓展:基于经济转型增长历史过程的再考察
        3.1.3 基本概念的界定:理论内涵、研究层次与研究范畴
    3.2 经济转型增长历史分析的特征
        3.2.1 经济转型增长历史分析是长期比较分析
        3.2.2 经济转型增长历史分析是动态演进分析
        3.2.3 经济转型增长历史分析是制度变迁分析
        3.2.4 经济转型增长历史分析是技术进步分析
        3.2.5 经济转型增长历史分析是结构转变分析
    3.3 经济转型增长历史分析的理论框架: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结构转化
        3.3.1 经济转型增长历史分析的理论框架构建
        3.3.2 中国元素在理论框架构建中的凸显及特殊表达
第四章 中国经济长期转型增长的历史演进描述
    4.1 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实质是一种转型增长
    4.2 中国经济长期转型增长的历史演进描述
        4.2.1 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增长的历史演进描述
        4.2.2 近代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转型增长的历史演进描述
        4.2.3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增长的历史演进描述
        4.2.4 高速数量型经济向相对高速质量型经济转型增长的历史演进描述
第五章 传统农业经济向早期工业经济转型增长的历史形成机制*
    5.1 文献综述以及问题的提出
    5.2 千年变局下传统农本社会自我维持机制瓦解的历史条件
        5.2.1 外部环境:世界经济体系演进内生出“自西向东”的扩张机制
        5.2.2 现实需求:独立自主封建社会的生存之道与发展愿景
        5.2.3 主观条件:国家观念的形成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5.3 基于中西方对照场景的经济转型增长形成机制探源
        5.3.1 农本社会自我维持机制存在的合理性及其瓦解过程
        5.3.2 中西方转型增长进程的时间错位与路径选择差异产生的历史根源
        5.3.3 历史大趋势下的中国经济缘何一再错失起飞机遇
    5.4 历史价值判断
第六章 近代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转型增长的历史形成机制*
    6.1 文献综述以及问题的提出
    6.2 裂变趋势下经济转型增长的历史根基追溯
        6.2.1 外部环境:计划经济神话创造出世界经济体系演进的均势力量
        6.2.2 现实需求:化解外部压力、摆脱国情制约与继承历史遗产
        6.2.3 主观条件:国家主体的确立与“全面重建”理性共识的达成
    6.3 大变革时代经济转型增长的形成机制探源
        6.3.1 多元冲突下近代市场经济瓦解构成计划经济建立的历史逻辑起点
        6.3.2 近代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转型增长的历史形成机制
        6.3.3 艰难重启复兴之路的中国缘何出现低效锁定困境
    6.4 历史价值判断
第七章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增长的历史形成机制*
    7.1 文献综述以及问题的提出
    7.2 开放趋势下经济转型增长的历史根基追溯
        7.2.1 外部环境: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与“大稳定”光环形成
        7.2.2 现实需求:复归世界经济体系、顺应国情变化与扬弃历史遗产
        7.2.3 主观条件:国家制度能力的曲折成长与理性共识的逐步确立
    7.3 大转折时代经济转型增长的形成机制探源
        7.3.1 计划经济困境反思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探索的历史逻辑起点
        7.3.2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增长的历史形成机制
        7.3.3 成功创造增长奇迹的中国缘何主动迈入质量发展新时代
    7.4 历史价值评价
第八章 中国经济长期转型增长的历史比较与经验启示*
    8.1 中国经济三次重大转型增长的历史比较
        8.1.1 逻辑起点的初始定位共性与差异
        8.1.2 形成过程的阶段演进共性与差异
        8.1.3 最终结果的绩效表现共性与差异
    8.2 中国经济长期转型增长的教训反思与经验总结
        8.2.1 历史教训反思与复杂新矛盾的识别
        8.2.2 成功经验总结与多重发展自信坚守
    8.3 中国经济长期转型增长的经验教训对中华民族经济复兴的启示
第九章 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机制路径
    9.1 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多重背景转换
        9.1.1 全球文明秩序重构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工业化背景转换
        9.1.2 世界经济体系演进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全球化背景转换
        9.1.3 全新经济形态崛起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现代化背景转换
        9.1.4 经济系统矛盾累积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常态化背景转换
    9.2 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约束条件变化
        9.2.1 外部环境约束条件变化
        9.2.2 发展阶段约束条件变化
        9.2.3 要素禀赋约束条件变化
        9.2.4 内在动因约束条件变化
    9.3 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有效机制构建
        9.3.1 积极推进“制度—技术—结构”协同共演的增长动力机制构建
        9.3.2 切实调动“中央—地方”改革创新积极性的容错纠偏机制构建
        9.3.3 全面覆盖“宏观—中观—微观”质量发展的层级激励机制构建
        9.3.4 有效突破转型增长障碍、化解系统性风险的社会保护机制构建
    9.4 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发展路径选择
        9.4.1 战略路径的选择:以实现多重转型增长目标为基本框架
        9.4.2 关键路径的选择:供、需双侧改革驱动数量增长向质量发展轨道跃迁
        9.4.3 突破路径的选择:制度链接作用的激活与一体化过程的建立
        9.4.4 整合路径的选择:建设开放、学习型社会以增强转型增长的发展属性
        9.4.5 实践路径的选择:落实积极、务实、共赢的中国方案
第十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0.1 主要结论
    10.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基于不同约束条件的动态时间错位理论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D]. 陈凯.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10)
  • [2]基于流量预测的5G通信网络优化与系统研究[D]. 毕霄.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基于汽车的共享出行匹配和车辆调度优化[D]. 谭卫民.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1)
  • [4]典型环境下最小化加权完工时间和排序研究[D]. 魏红军. 郑州大学, 2020(02)
  • [5]流水作业排序与重新排序的相关问题研究[D]. 王丹丹.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6]具有错位限制的重新排序问题研究[D]. 康宇红. 重庆师范大学, 2019(08)
  • [7]基于Tecnomatix的变速器自动化装配线工艺及物流仿真研究[D]. 黄晓丹.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8]工件可拒绝的单机重新排序问题[D]. 丛稳. 郑州大学, 2019(07)
  • [9]建成环境光伏应用研究[D]. 张文. 天津大学, 2018(06)
  • [10]中国经济长期转型增长的历史形成机制研究[D]. 王津津. 西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基于不同约束的动态时间错位理论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