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汪永声[1](2021)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思考》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市场越来越激烈,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对体育教学与职业素质教育越来越给予了高度的注重。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探讨了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的可行性,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旨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以及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协同发展,并为今后高校体育教学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提供参考性的借鉴。

杨兵[2](2021)在《健康中国引领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文中认为高校体育教育要抓住"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强化"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意识,深化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凸显学校体育教育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问题,以实现教学改革目标为前提,设计了改革内容: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理念,及时更新体育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依托休闲体育助力健康中国,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案,将教学内容向现代化和休闲化方向发展,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黄恺[3](2021)在《卓越教师培养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任大路[4](2021)在《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提出工匠精神通常是指工匠卓越的专业技能,以及追求终极目标的态度和信念,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其包括:尊重教师、重视教学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能力;精益求精的创新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行为与精湛技艺的专业品质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教师队伍人才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待学科,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素质的集中体现,包括学术能力、体育能力、道德素质、身心行为等方面。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以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工匠精神与学生能力的本质内涵以及如何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对高校体育学生整体素质的现状进行科学研究;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标,为建设一支现代化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注入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回顾了“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历史渊源,深入分析“中国工匠精神”的基本内容,整合了体育领域后备师资队伍的培养方法;寻找工匠的精神和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建设的融合点;梳理了工匠精神与体育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科中的应用、学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从而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选取了匠品、匠识、匠艺、匠知、匠道、匠心、匠德、匠行8个核心要素。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主要在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四个具体方面实施。(2)对山东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研究结果。体育学生能力的内容是指体育课堂教学、训练、锻炼、竞赛、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是课程教学、体育技能、体育知识和道德心理价值观的综合表现。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各项元素的具备程度进行调查,整体比例为:欠缺1/5,一般3/5,良好1/5。(3)此次研究在对于调查指标具体元素的选取上包括: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4个一级指标;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等16个二级指标;学科教育认知等64个三级指标;此外根据问卷调查确定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各指标重要程度系数Fi>4.0,并对其融合可行性进行分析。(4)学生能力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学习动机、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教育体系、培养目标等;并依据此内容制作调查问卷发放于体育学生、体育教师等调查具备情况及重要程度。(5)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所采用的实施措施主要包括:国家层面,追寻工匠精神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发展;社会层面,从学生个体入手,探究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具体理论实践方法。研究得出下列结论:(1)工匠精神融入体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工匠精神与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内在联系。在学科能力、体育素质、教育能力和身心行为四个具体方面,工匠精神有机地融入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可行性。(2)在学生能力各项指标元素调查中学生整体具备程度总体表现进行良好,培养学生能力都在一般水平之上。(3)在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各项指标的重要系数Fi>4.0,即在选取的64个指标元素中重要性程度较高,对于将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意义较大。(4)工匠精神对于融入当代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具体困境主要包括:一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意识相对薄弱;二是迫切需要完善体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与整合路径;三是缺乏明确的精神文化标准。(5)对于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主要包括了8个主要元素以及三个方面的需要;并且要遵循工匠精神融入综合能力培养的原则,分析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生技能发展中的具体措施。(6)具体实践过程为: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体育素养:臻艺求学、野蛮体魄的匠艺;求知问真、文明精神的匠知;教育能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匠心;有教无类、尚体重学的匠道;身心品行:明德爱国、忠守敬业的匠德;尊师重教、知行合一的匠行。

陈鹏生[5](2021)在《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化经济迅速发展趋势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与严格化,而更多的人由于社会各个方面压力,逐步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而作为祖国的未来和社会人才的基础,高校大学生既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又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据此,本文对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详细分析。

金振宇[6](2021)在《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部分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初级中学(以下简称为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是帮助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能力与信念。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是实现体育课程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可以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近些年鲜有学者对体育教师教学效能进行实证调查,因此,本研究对上海市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进行调查,分析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的相关因素,以期发现教学效能的发展趋势,进而帮助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并为促进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以上海市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为研究对象,选取部分初中体育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梳理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概念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案例;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编制教学效能评价问卷并交由学校体育教育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定,将修改后的问卷线上发放给22位初中体育教师(男,64%)进行问卷的信效度检验。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7个区共235位在职初中体育教师(男,56%)发放网络电子问卷,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数据进行初步的筛查与整理。使用SPSS 24.0对结果进行整体性描述,了解样本的基本信息,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教学效能各个维度与教学业绩、教学效果和归因的相关关系;使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因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故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体育教师在不同性别、年龄、教龄以及学历之间教学效能的差异,以p<0.05为标准判断是否具有统计学显着性。研究结果:(1)上海市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平均得分为4.28(总分为5);(2)体育教师教学业绩、教学效果和归因的平均得分为4.01、4.50和4.11,与教学效能水平呈显着正相关(p<0.001);(3)男性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平均得分为4.35,女性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平均得分为4.23;(4)21~30岁、31~40岁、41~50岁、50岁以上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平均得分分别为4.25、4.36、4.29和4.28,不同年龄段之间教学效能得分均值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562);(5)从业5年以下、6~10年、11~15年、16~20年、20年以上的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的平均得分分别是4.31、4.33、4.33、4.27和4.30,不同教龄之间教学效能得分均值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889)(6)具有大专及以下、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平均得分为4.38、4.31和4.17,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认知维度上的教学效能水平均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p<0.05)。研究结论:(1)从整体水平上来看,上海市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水平较高;(2)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水平与教学效果、教学业绩和归因得分均值具有正相关关系;(3)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整体层面及下属教学期望和教学能力两个维度,男性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高于女性体育教师;(4)具有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认知维度上的教学效能水平要高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5)初中体育教师的年龄、教龄差异与其教学效能水平之间没有关系。

李赟鹏[7](2021)在《体医融合视域下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健康中国”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随着国家战略的不断地深入推进,体医融合进程不断加快,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决定着所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的质量。本文以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临沂大学、济南大学、聊城大学、济宁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八所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软硬件设施以及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这八所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目前山东省各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是否符合《纲要》的要求,结合我国体医融合代表类高校成都体育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成功经验来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体医融合教学的优势以及可行性,从而为山东省各高校未来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建议,为山东省未来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根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这八所学校的培养方案缺少健康要素,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要求中对于“健康”很少提及。个别学校的培养目标几乎粘贴复制,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2)在课程方面,山东省各高校的体育类课程已经很完善,体医融合类课程也有涉及,但将体医融合类课程作为课程方案的一部分,并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的高校屈指可数,师范型高校比综合型高校设置的体医融合类课程更加丰富。(3)从教学师资方面,目前山东省各高校的体育师资已经具备实施“体医融合”教学的能力,但仍需要不断提高师资的职业素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还需加强对于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增加对教师有关“体医融合”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山东省各高校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已基本满足“体医融合”实施的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4)在实践教学方面,山东省各高校还是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并且论文准备时间短,不利于学生写出高质量的论文。(5)通过调查发现,各高校学生以及教师对于体医融合人才的培养积极性很高,曲阜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等高校与医学院或医院达成合作意愿。这给未来山东省各高校培养体医融合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根据本文所得出的结论来为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相关建议:(1)进一步推广“体医融合”,加强学校对于体医融合的宣称力度,可利用校内广播、校园报纸、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宣传体医融合相关知识,提高学校对于体医融合的重视程度,定期请相关专家对学生开展“体医融合”知识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体医融合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真正了解到什么是体医融合,为今后的体医融合教学打下基础,从而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2)丰富“体医融合”课程,完善体医融合课程体系,增加体医融合课程比重,适当添加医学方面的选修课。目前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类课程很完善,体医融合类课程也正在趋于完善当中,可适当添加一些与体育康复、体育保健相关的临床医学课程。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并将课程贯穿于大学生整个本科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健康教育的培养,从而培养“体育与健康”师资。(3)明确“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关键,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方案围绕着培养目标开展,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顺应国家政策做出积极改革,将健康教育纳入培养目标当中,将健康纳入培养方案中,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明确“体医融合”培养目标,制定“体医融合”课程体系,增加“体医融合”师资力量,培养“体医融合”人才。(4)加强与医学院和医学部门的交流合作,要加强学术交流,可定期请专业医学专家来体育院校展开运动医学相关的知识讲座,双方也可利用自己的专业特色来强强联手,合作育人,培养出符合国家与社会所需要的“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5)培养“体医融合”师资,体育教师作为学校实施教学的关键一环,学校应定期组织对体育教师进行相关医学知识及体育教学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实施“体医融合”教学改革。师资力量不够的学校积极引进相关人才,同时提高师资待遇。(6)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完善场地设施。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山东省各校要积极开放现有的实验室以供教师和学生的使用,不能让现有的实验室和设备成为摆设,要加大实验室老化的设备和缺失器材的资金投入,及时做好引进和更新。有了好的实验室以及设施器械,才能为“体医融合”教学打下更好的基础。

安智艳[8](2021)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文中认为“健康中国”是我国注重国民体质健康发展状况,凸显健康重要性的战略表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为推动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提供了有力的政治理论保障,它是新形势下实施“健康中国”的具体体现。田径运动是各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可以反映人体活动的基本能力,因此,田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健康中国”建设为启思,就田径教学的特点,依据指标选取的原则和影响因素,结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对田径普修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优化研究,进一步明确田径普修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指标内容和指标权重,以此来构建田径普修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为新形势下建设“健康中国”,推进“体育强国”,促进高校体育事业发展,培养田径后备教学人才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在结合国家政策文件、文献内容、教材理论知识以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构建了“健康中国”背景下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1)“健康中国”背景下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评价体系,体系共有准则层、因子层和指标层三个维度,准则层共有2个指标、因子层共有6个指标、指标层共有25个指标。其具体指标和权重如下,准则层2个指标分别为:学习过程(0.6667)、教学过程(0.3333);因子层6个指标分别为:学习态度(0.3970)、教学能力(0.2100)、合作与交往(0.1843)、考核评价(0.0855)、训练竞赛能力(0.0728)、社会适应能力(0.0505);指标层25个指标分别为:课堂表现(0.176)、田径运动意识(0.1538)、合作精神(0.1229)、出勤率(0.0672)、交往意识(0.0614)、组织教学能力(0.0507)、教学方法运用(0.0436)、运动技能掌握(0.0416)、理论知识掌握(0.0372)、讲解示范能力(0.0243)、训练过程实施(0.024)、教学效果反馈(0.0234)、课堂负荷安排(0.0223)、正确的师生观(0.0191)、教学内容设置(0.0178)、教学态度(0.0176)、现代教育理念(0.0166)、竞赛组织能力(0.0159)、竞赛裁判能力(0.012)、训练计划制定(0.0105)、训练效果评价(0.0105)、教师备课情况(0.0103)、体育与思政融合能力(0.0086)、学习进步程度(0.0067)、心理抗压能力(0.0061)。(2)因子层“社会适应能力”下的指标层中“现代教育理念”权重值为0.0166,排在该指标层级中的第二位,体现为“健康中国”背景下的田径教学理念,这是在构建田径教学评价体系时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是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健康发展、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具体表现。

葛忠鹏[9](2021)在《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校体育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体育更是肩负着国家的重要使命、社会的重要职责、家长的满怀希望、学生的健康发展。高校体育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的达成度对整个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审视当前高校体育工作实际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体育课效果不佳,课外体育活动重视度不够,课余训练不严谨,课余竞赛减少等一系列问题,使体育工作效果不好。因此,提高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已迫在眉睫。鉴于此,为实现高校体育工作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必备技能和具备的意志品质。本文借助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构建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进行实践研究。揭示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提供相应建议。同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指出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在进行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此为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提供有益建议,从而促进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有效发展。本研究结论如下:(1)借助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体育工作规划发展、体育课程设置与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学生健康发展评价),11个二级指标(体育工作发展规划、体育工作指导思想、体育工作计划、体育课准备、体育课实施、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课余竞赛、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和46个三级指标。(2)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权重从大到小依次为学生健康发展评价0.4605、体育工作规划发展0.2098、体育课程设置与开展0.1907,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0.1771。二级指标中权重比例由大到小依次是体育工作指导思想0.6806、运动能力0.6473、体育课程计划0.6308、课外体育活动0.5676、体育工作规划发展0.3194、健康行为0.2404等。三级指标权重占比从大到为场地器材0.7024、体育课程学年计划0.6439、运动认知与技战术掌握0.6232、体育精神0.5101、体育师资储备0.4966、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0.4392、队伍管理0.3935、设备与经费投入0.3932、课外体育活动重视度0.3678、体育道德0.3085等。(3)根据研究所构建的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进行模糊评价,最终整体得分为79.722,处在及格及良好之间。分析得出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存在体育工作目标制定不明确、场地建设不全等问题,进而提出了高校体育工作目标应结合该校发展预期去制定,该校场地应投入大量经费建设等建议。

张程程[10](2021)在《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成为各大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影响着学生体育基本常识的认知、体育态度、体育价值的认知以及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丰富着体育课程教学理论,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以及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对于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还局限在各大环境因素、各类APP对体育认知及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认知以及体育基本常识认知三个维度探究大学生体育认知与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以及云南农业大学三所大学体育选项课的大一、大二的1323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行为特征进行相关研究,通过对体育认知的三个维度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部分高校体育选项课程可选项目设置过少。31.4%的学生反映出所选课程并非意向课程,体育项目的缺少成为阻碍他们体育认知的主要因素之一。(2)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较为缺乏是造成学生体育基本常识较差的主要因素。数据显示,71.6%的学生反映他们并没有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在体育锻炼的基本常识方面总体认知性较差,主要表现在扭伤后的处理办法、运动后保暖以及体育锻炼后洗澡几个方面。对于体育锻炼的态度中,目标态度和行为认知呈现基本肯定的态度,在行为态度、行为意向以及情感体验呈现出不确定态度。在体育价值认知当中,认知较好,大都呈现出基本肯定状态。(3)大学生体育认知状况受个体差异性影响。表现在体育态度、体育价值、体育基本常识认知中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中男生认知较女生认知好,大二同学较大一认知好。(4)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意识薄弱。96.6%的学生都会参与体育锻炼,但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仅有13.2%。说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意识还有待加强。通过对昆明市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量来分析,低运动量参与人数最多,其中大约有一半人的运动量没有达标,且不同群体各有差异。(5)学生体育认知情况影响锻炼行为参与。大学生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认知以及体育基本常识认知都影响着大学生的运动量以及参与度。(6)学业紧张成为制约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的首要因素。其次理论课的缺乏、课程项目的稀缺、场地器材的不足以及自身的兴趣爱好等也是影响学生体育认知与行为特征的主要因素,不容忽视。

二、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要求的基本原则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的可行性
    (一)体育教学需要职业心理教学教育作为支撑
    (二)两者之间可以形成动态性教学
    (三)两者之间可以相互作为载体
三、高校体育教学渗透职业心理素质的途径
    (一)应用情景创设缓解大学生压力
    (二)强化师生互动以身作则
    (三)应用游戏竞赛提高大学生兴趣
    (四)应用考核评价激发大学生动力
    (五)应用语言对大学生进行激励式教育
    (六)应用各类体育竞赛活动提升大学生身心素质
    (七)利用体育社会化教学方式提升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四、结语

(2)健康中国引领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问题分析
    (一)缺乏终身体育教学内容
    (二)不重视终身体育意识培养
    (三)健康教育知识渗透率较低
    (四)教学评价不符合终身体育要求
二、教学改革目标
    (一)促进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二)促使大学生具备终身体育能力
    (三)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三、教学改革内容
    (一)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理念
    (二)及时更新体育教学内容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四)依托休闲体育助力健康中国
    (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四、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编制合理的公共体育教学计划
    (二)构建先进的体育健康知识平台
    (三)教学内容向现代化和休闲化发展
    (四)体育教学过程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五)实现课内课外体育整体协调发展
    (六)完善高校体育教学场馆设施

(4)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认知
        2.1.1 “工匠”的定义
        2.1.2 工匠精神的概念内涵研究
        2.1.3 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2.1.4 高校工匠精神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
    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研究综述
        2.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概念研究
        2.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评价研究
        2.2.3 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2.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研究综述
        2.3.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概念内涵研究
        2.3.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研究
        2.3.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评价研究
    2.4 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工匠精神与能力培养调查分析
        4.1.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分析
        4.1.2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
        4.1.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重要程度调查分析
        4.1.4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形成机制分析
        4.1.5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融合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4.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分析
        4.2.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4.2.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价值意蕴
        4.2.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分析
    4.3 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实践分析
        4.3.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
        4.3.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原则
        4.3.3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在联系
        4.3.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4.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实践融合策略
        4.4.1 传于“文”——文化传承
        4.4.2 立于“气”——社会价值风气引领
        4.4.3 形于“学”——学校教育实践
        4.4.4 精于“教”——教学过程渗透
        4.4.5 成于“人”——学生自我学习结果化
    4.5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机制保障
        4.5.1 政策保障,传承有据
        4.5.2 制度建设,推行有力
        4.5.3 价值导向,榜样引领
        4.5.4 完善机制,评价科学
        4.5.5 教育投入,言传身教
        4.5.6 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1.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基础
    2.利于调整情绪,消除内心障碍
    3.利于心理素质与意志品质培养
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分析
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分析
    1.兴趣法
    2.疏导法
    3.冷却法
    4.沟通法
    5.互助法
    6.情感温暖法
    7.鼓励表扬法
    8.磨炼意志法
    9.自我暗示法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的策略分析
    1.明确教学目标
    2.创新教学方法
    3.丰富教学内容
    4.开展课外活动
    5.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结语

(6)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部分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假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初级中学
        2.1.2 自我效能
        2.1.3 教学效能
        2.1.4 体育教师教学效能
        2.1.5 教学效果
        2.1.6 教学业绩
        2.1.7 归因
    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国外研究综述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4.1.1 教学效能总体表现
        4.1.2 教学效果、教学业绩和归因整体表现
        4.1.3 教学效果与教学效能相关性分析
        4.1.4 教学业绩与教学效能相关性分析
        4.1.5 归因与教学效能相关性分析
    4.2 上海市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相关因素的分析
        4.2.1 性别
        4.2.2 年龄
        4.2.3 教龄
        4.2.4 学历
    4.3 研究局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1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情况调查问卷
附件 2 问卷内容效度专家评价表
致谢

(7)体医融合视域下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加强体医融合,培养“体育与健康”师资
        1.1.2 新冠肺炎疫情促进体育教育专业改革
        1.1.3 体医融合能有效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健康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相关研究
        2.1.1 关于体医融合的研究
        2.1.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2.1.3 关于学校体医融合的研究
        2.1.4 关于运动处方的研究
    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2.1 关于体医融合的研究
        2.2.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3 文献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案例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4.1.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4.1.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4.1.3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培养要求分析
        4.1.4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软硬设施分析
        4.1.5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实践环节分析
        4.1.6 小结
    4.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体医融合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4.2.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体医融合的优势分析
        4.2.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体医融合的劣势分析
    4.3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师生对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
        4.3.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对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
        4.3.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
    4.4 “体医融合”代表类高校人才培养优秀案例分析
        4.4.1 成都体育学院的人才培养分析
        4.4.2 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人才培养分析
        4.4.3 两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对比分析
        4.4.4 建设山东“体医融合”代表性高校
    4.5 体医融合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4.5.1 明确培养目标与规格
        4.5.2 完善体医融合课程
        4.5.3 构建体医融合教育平台
        4.5.4 建立学校健康教育体系
        4.5.5 建立完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Ⅱ 专家访谈问卷
致谢

(8)“健康中国”背景下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田径
        2.1.2 田径教学
        2.1.3 教学评价
        2.1.4 评价指标体系
    2.2 相关研究动态
        2.2.1 国内研究动态
        2.2.2 国外研究动态
    2.3 研究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德尔菲法
        3.2.4 层次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评价体系指标的初步选取
        4.1.1 田径教学评价体系初步选取指标的原则
        4.1.2 田径教学评价体系初步选取指标的影响因素
        4.1.3 田径教学评价体系初步选取指标的确定
    4.2 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4.2.1 评价指标的解读
        4.2.2 专家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2.3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结果与分析
        4.2.4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结果与分析
        4.2.5 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最终构建
    4.3 山西省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3.2 计算体系指标权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研究理论基础
        1.4.1 学校效能理论
        1.4.2 泰勒目标评价理论
        1.4.3 多元智力理论
        1.4.4 核心素养理论
    1.5 概念界定
        1.5.1 学校体育工作
        1.5.2 实效性
        1.5.3 评价指标体系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德尔菲法
        2.2.3 层次分析法
        2.2.4 模糊综合评价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3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2.3.1 研究特色
        2.3.2 研究创新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高校体育工作一级指标构建依据
        3.1.2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1.3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问卷结果与分析
        3.1.4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2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的应用研究
        3.2.1 确定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性指标集、评价集、权重集
        3.2.2 制定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观测点
        3.2.3 构建评价隶属度矩阵
        3.2.4 权重集与评价隶属度矩阵的合成
        3.2.5 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模糊综合评价
        3.2.6 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整体情况分析
        3.2.7 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提升建议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B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C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权重表
附录D 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评价调查问卷(体育教师、体育领导、体育教练员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方案提供参考
        1.1.2 为优化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提供参考
        1.1.3 是提升大学生体育认知的重要渠道
        1.1.4 是促进大学生锻炼行为的重要途径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课程教学理论
        2.1.2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
        2.1.3 计划行为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体育选项课
        2.2.2 体育认知
        2.2.3 体育锻炼行为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国内文献综述
        2.3.2 国外文献综述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框架
    3.2 假设模型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方法
        3.4.1 文献资料法
        3.4.2 问卷调查法
        3.4.3 访谈法
        3.4.4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昆明市三所高校样本情况统计
        4.1.1 体育选项课学生课程选择的意愿情况调查
        4.1.2 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的开设情况
    4.2 大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现状分析
        4.2.1 大学生体育认知状况分析
        4.2.2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特征
    4.3 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4.3.1 基本常识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相关性
        4.3.2 体育价值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相关性
        4.3.3 体育态度与锻炼行为特征相关性
    4.4 不同体育选项课的大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4.4.1 不同体育选项课的大学生体育认知特征差异性分析
        4.4.2 不同体育选项课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差异性分析
    4.5 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4.5.1 昆明市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4.5.2 昆明市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5.3 研究假设验证结果总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创新点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教师访谈纪要
附录 B 学生问卷
附录 C 问卷效度检验表
附录 D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思考[J]. 汪永声. 体育风尚, 2021(11)
  • [2]健康中国引领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J]. 杨兵.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3]卓越教师培养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研究[D]. 黄恺.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4]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D]. 任大路.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 陈鹏生. 陕西教育(高教), 2021(06)
  • [6]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部分学校为例[D]. 金振宇.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7]体医融合视域下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 李赟鹏.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8]“健康中国”背景下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D]. 安智艳. 山西大学, 2021
  • [9]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D]. 葛忠鹏.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10]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程程.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