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猪瘟免疫存在的问题

谈猪瘟免疫存在的问题

一、浅谈猪瘟免疫中存在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徐慧玲[1](2021)在《基于病毒受体阻断的广谱抗病毒策略研究及其在CSFV和PRRSV防治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病毒性传染病严重威胁着公共卫生及人类与动物的健康。传统的抗病毒策略主要依赖于疫苗,例如灭活和减毒疫苗,但由于完整病毒的使用导致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存在较高的生物安全风险。此外,病毒结构蛋白免疫原性差和毒株序列高变异等原因导致某些疫苗的保护效果较差。病毒通过吸附、胞吞、脱壳、复制、装配与出芽过程完成其生命周期,而阻断病毒入侵宿主细胞被认为是最彻底有效的抗病毒策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于病毒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来干扰病毒与宿主受体的相互作用,继而实现安全有效的广谱抗病毒作用,逐渐成为抗病毒领域的研究热点。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均是目前广泛流行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全世界的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影响。猪瘟病毒(CSFV)的囊膜蛋白E2与病毒毒力紧密相关,是主要免疫原性蛋白,可介导CSFV入侵靶细胞,诱导机体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且能从血清学上区分疫苗免疫和野毒感染动物,推动猪瘟的进一步净化。因此CSFV E2可作为病毒靶向阻断策略研究的优质模型。另一方面,可导致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系统障碍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由于其高变异、易重组、免疫抑制等特性,导致现有病毒靶向阻断策略对其收效甚微,严重缺乏安全有效的疫苗及广谱抗病毒药物。研究表明清道夫受体CD163是PRRSV感染宿主细胞的主要受体,因此其可作为受体靶向阻断研究的理想模型。本研究分别基于病毒靶向和受体靶向的阻断策略,寻找安全有效广谱抗病毒药物,将为猪瘟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防控和净化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中,首先以CSFV E2为模型评估病毒靶向策略的功效,一方面作为主动免疫策略,确定了携带新型信号肽的猪瘟E2ZJ亚单位疫苗的高效性和经济性。另一方面,开展被动免疫策略研究,基于E2ZJ的免疫优势,筛选获得3株靶向猪瘟病毒的广谱中和单抗,并评估了其体内外中和活性,抗病毒作用机制,抗原识别区域及功能。继而,为进一步提升阻断策略的通用保护作用,以CD163受体为模型评价了受体阻断策略的功效。制备了2株对PRRSV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的单抗,并对广谱抗病毒作用及其机制,体外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抗原识别区域及其功能进行了进一步的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靶向病毒的主动免疫策略:新型高效猪瘟E2ZJ亚单位疫苗的研制鉴于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不能区分免疫和感染动物,而猪瘟E2蛋白为主要的免疫原性蛋白。我们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了融合新型信号肽的的E2蛋白。实验表明新型信号肽可促使E2蛋白在昆虫细胞中分泌表达。截短优化信号肽后发现,与其他截短信号肽相比,23aa长度的信号肽SPZJ(SP23)可诱导E2蛋白的表达量至少增加50%,且SPZJ信号肽对不同毒株的E2蛋白也具有促分泌功能。同等剂量不同毒株E2蛋白免疫小鼠后,经IFA和ELISA鉴定表明,与其他毒株的E2蛋白相比,E2ZJ可更早刺激机体产生猪瘟特异性抗体,且可诱导产生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其中和抗体效价在免疫28天后达到了1:2000。在仔猪攻毒实验中,单剂量免疫28天后,E2ZJ免疫组的猪瘟抗体阻断率高达75%以上,显着高于其他类型的猪瘟E2亚单位疫苗,同时产生了针对1型和2型毒株的高水平中和抗体。经强毒株攻毒后发现,与对照组比,免疫组均无猪瘟典型的体温反应、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变化,且单剂量5μg E2ZJ可对猪体提供针对石门毒株的100%保护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基于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猪瘟E2ZJ亚单位疫苗在蛋白表达量和免疫原性方面均具有优势,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候选猪瘟亚单位疫苗。2.靶向病毒的被动免疫策略:猪瘟广谱中和单抗及其抗病毒机制的研究基于E2ZJ蛋白的免疫原性优势,通过传统的单克隆抗体筛选方法筛选出了一批具有中和活性的CSFV单克隆抗体。经IFA、Western-blot和ELISA鉴定后发现单抗6D10、8D8和3C12可特异性识别不同基因型的猪瘟病毒,且与不同型的CSFV E2蛋白均有较强的结合活性。此外三株单抗对不同的CSFV毒株具有广谱中和作用,且表现出良好的中和活性,即6.25μg/m L、3.125μg/m L和12.5μg/m L的剂量就可完全中和100 TCID50的CSFV,其中和作用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三株单抗具备多种高效的中和机制,即可抑制病毒的吸附和内化步骤从而阻断病毒的入侵。利用单抗与截短E2蛋白和E2蛋白突变体的反应性精确定位了三株单抗的线性中和表位分别为140TAVSPTTLR148、8YRYAIS13和254HECLIG259,其中后两个表位为首次发现的新表位。序列比对后发现三个表位在不同毒株中高度保守,表明其具有鉴别诊断猪瘟病毒的潜在价值。空间结构预测和病毒捕获实验结果显示140TAVSPTTLR148、8YRYAIS13表位位于囊膜蛋白表面。携带抗原表位的重组多肽可在PK-15细胞上抑制猪瘟病毒感染,表明相应的抗原表位位于受体结合域,参与了病毒入侵受体的过程。另外,在家兔体内评估了中和抗体的对猪瘟病毒的预防性和治疗性作用,这进一步证实了中和抗体在体内中和作用的有效性。以上研究为靶向猪瘟病毒的广谱抗病毒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加深了对猪瘟病毒入侵机制的理解。3.靶向受体的抗病毒阻断策略:基于CD163受体的PRRSV广谱抗病毒策略研究CD163受体是PRRSV入侵的关键受体,基于CD163受体的SRCR5-9结构域筛选获得两株可特异性识别重组SRCR5-9蛋白以及PAMs和Marc-145细胞上CD163受体的单抗6E8和9A10。两株单抗均能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PRRSV毒株的感染,且对流行株和疫苗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作为预防和治疗PRRSV的候选药物,两种抗体均能在在病毒附着前后成功抑制PRRSV的感染及其相关的NF-κB通路。两株单抗作用后均可导致PAMs和Marc-145细胞中CD163的转录水平显着下降。这可能是由于抗体与CD163受体结合从而封闭了蛋白酶作用位点,导致膜相关CD163过度积累并负反馈抑制CD163转录生成。利用单抗与截短SRCR5-9蛋白和SRCR5-9蛋白突变体的反应性精确定位了单抗6E8和9A10识别的关键氨基酸,分别位于SRCR5上的570SXDVGXV576和SRCR7上的Q797残基。该关键氨基酸在不同种属的CD163中高度保守。通过在不支持PRRSV感染的3D4细胞中过表达野生型CD163和关键氨基酸突变的CD163突变体进一步验证了这些氨基酸残基在PRRSV入侵CD163受体的关键作用。此外,基于实验室前期筛选到的CD163受体的抗原表位,在细胞上初步评估了靶向CD163受体的多肽疫苗的抗病毒作用。以上研究加深了对PRRSV与CD163受体作用的理解,并为PRRSV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广谱抗病毒策略。

王忠[2](2020)在《肠道菌群对猪行为性状初情期启动及免疫性状疫苗抗体产生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猪肉是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的主要种类,而养猪业是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肠道菌群具有影响猪饲料利用效率、脂肪沉积等多种重要经济性状的巨大潜力。已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与性激素相互作用,诱发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诸多性激素紊乱相关疾病。初情期是后备母猪非常重要的繁殖性状,初情期启动失败多由类固醇性激素分泌障碍引起。目前尚不清楚肠道菌群是否会通过影响性激素而影响后备母猪初情期的启动。此外,疫苗是猪场疾病预防的重要工具,猪群接种疫苗所产生的抗体水平在个体间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猪群抗体整齐度差会给猪场疾病预防带来风险。前期已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改变会导致宿主流感疫苗抗体的显着降低,表明肠道菌群对于疫苗抗体反应的重要性。肠道菌群是否影响猪只疫苗抗体产生,目前尚缺乏相关的研究。本研究探索了肠道菌群对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和疫苗抗体产生两个复杂性状的影响。在第一部分实验中,鉴别了与初情期启动失败显着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类别,研究了后备母猪发情周期四个阶段肠道菌群变化的规律,并基于预测宏基因组功能通路初步探索了肠道菌群引起母猪初情期启动失败的可能原因。在第二部分实验中,通过肠道菌群与猪场常用疫苗抗体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评估了肠道菌群对疫苗特异性抗体水平差异的贡献度,并鉴别了肠道菌群中可能参与疫苗抗体形成关联的菌属。具体结果如下:本论文通过对908头后备母猪的发情行为持续跟踪观察,获得73头至9.5月龄仍未观察到发情的后备母猪样本,选取90头正常发情的全同胞或半同胞作为对照组。对其粪便样品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比较两组母猪肠道菌群的差异。结果发现普氏菌属、密螺旋体属、Faecalibacterium、Oribacterium、琥珀酸弧菌属和厌氧弧菌属在正常发情的母猪肠道中丰度显着更高,而瘤胃球菌科、毛螺菌科、瘤胃球菌属、粪球菌属和颤螺菌属则富集在初情期启动失败的后备母猪中。对肠道菌群功能预测发现视黄醇代谢通路显着富集在正常发情的后备母猪中,表明特定的肠道共生菌可能对后备母猪的初情期启动具有重要作用,视黄醇代谢障碍可能是情期启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观察了22头正常发情后备母猪的发情间期、发情前期、发情期和发情后期四个阶段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通过构建肠道菌群的共发生网络,发现以Sphaerochaeta和密螺旋体属菌为主的共发生网络模块与母猪发情周期的变化密切相关。利用所采集的母猪样品,本论文选取了198头后备母猪,开展肠道菌群影响疫苗抗体水平的研究。于197日龄左右采集血液样品,测定所有母猪的猪瘟、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其中49头还测定了伪狂犬、猪乙型脑炎病毒和猪细小病毒疫苗的抗体水平。同时,采集了所有猪只的粪便样品并进行16S rRNA基因V3-V4区测序,注释获得菌群分类学信息。通过Two-part模型鉴定与抗体水平显着关联的菌属。结果发现,本试验猪群5种疫苗的特异性抗体水平个体间存在显着差异,肠道菌群能解释个体间抗体水平差异的比例为1.11%~9.35%。与抗体水平关联的肠道微生物菌属中,瘤胃菌科、毛螺菌科、颤螺菌属以及普氏菌属与4种或5种疫苗特异性抗体水平显着相关。此外,我们还对猪瘟及乙脑病毒抗体阳性和阴性个体进行了组间共丰度簇的比较,发现以普氏菌属为主的共丰度簇CAG11和乳酸杆菌属为主的CAG12富集在猪瘟抗体阳性组个体的肠道菌群中,CAG15则富集在猪瘟抗体阴性个体的肠道菌群中。而密螺旋体属为主的CAG28显着富集于乙脑抗体阴性组。我们发现肠道菌群与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相关,肠道微生态的失调可能可通过干扰视黄醇代谢引起后备母猪情期启动失败。这加深了对母猪乏情机制的认识,为通过益生菌/益生元促进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还发现肠道菌群与疫苗抗体水平具有紧密的相关性,这对于猪用疫苗的设计、肠道菌群作为内源性免疫佐剂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王顺林[3](2020)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免疫及对猪瘟和猪圆环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通常也称之为“猪蓝耳病”,是一种以猪的繁殖障碍、高热以及呼吸道症状为主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呈世界范围内流行,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我国于1996年首次报道该病,并在2006年爆发了以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为特征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猪圆环病毒病(Porcine circovirus associated diseases,PCVAD)主要是由PCV2感染引起的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猪群中普遍存在PCV2感染。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12周龄以上猪则主要表现为皮炎和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肺炎、先天性震颤等。近年来,我国养猪业普遍应用PRRS、PCV2疫苗免疫,对缓解临床症状、控制两种疫病的发生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临床上猪瘟病毒与PRRSV混合感染情况十分常见。PRRSV可在巨噬细胞内复制并导致免疫抑制的现象。当猪群中存在有PRRSV感染的情况下,猪只免疫系统受损,机体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可能受到抑制。目前,PRRS弱毒疫苗是否干扰猪瘟免疫抗体以及如何使用PCV2疫苗等仍存在较多争议。本研究旨在了解规模化猪场PRRS的抗体水平及变化规律,并研究国产PRRS弱毒疫苗对猪瘟疫苗和猪圆环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从而为猪场主要疫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1、规模化猪场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血清抗体监测为了解规模化猪场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以下简称“猪蓝耳病”)抗体水平及变化规律,本文选择上海农场内的5个猪场不同阶段猪只,采集猪血清样品,进行PRRS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显示,血清样本中抗体阳性率平均为72%,最高为95%,说明各猪场间抗体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未免疫疫苗的2、5号两个场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5%和50%,说明这两个猪场均存在PRRSV的自然感染;分别免疫PRRS疫苗和实施阳性血清驯化猪场的抗体平均阳性率最高为95%,最低为85%,说明这两种措施都能对PRRSV感染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免疫PRRS疫苗的猪场抗体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表现为:初生仔猪抗体水平较高,随后抗体逐渐降低,在55~60日龄,抗体水平降至最低,随后抗体再次升高。本研究通过对规模化猪场PRRS抗体水平的检测,比较了PRRS疫苗免疫和阳性血清驯化措施对猪群蓝耳病的免疫保护效果,为蓝耳病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2、国产蓝耳病活疫苗免疫对猪瘟和圆环病毒病疫苗免疫的影响本研究进一步评价了国产蓝耳病活疫苗免疫对猪瘟和圆环病毒病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将60头PRRSV、PCV2和CSFV抗原检测为阴性的14日龄的仔猪随机分成12组,每组5头。A~G组于14日龄经颈部肌肉接种PRRSV疫苗,其中A组于14日龄同时接种猪圆环病毒病疫苗,28日龄时接种猪瘟疫苗;B、C和D组分别于14日龄、21日龄和28日龄接种猪瘟疫苗;E和F组分别于21日龄和28日龄时接种猪圆环病毒病疫苗;G组不接种猪圆环病毒病和猪瘟疫苗。另外,H-L组不接种蓝耳病疫苗,其中H、I和J组分别于14、21和28日龄接种猪瘟疫苗;K组和L组分别于21和28日龄接种猪圆环病毒病疫苗。按照试验分组,疫苗接种后每天观察猪只临床表现并记录直肠温度;每天进行称重,计算平均日增重;免疫猪在28、42和56日龄时经前腔静脉采血,检测PRRSV、PCV2和CSFV的特异性抗体。接种疫苗后,所有试验猪只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平均日增重无显着差异,未见明显临床症状。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免疫PRRS活疫苗对猪圆环疫苗的免疫效果无影响;但是,PRRS弱毒活疫苗不能与猪瘟疫苗同时接种,否则,会对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产生显着干扰作用(B组),而免疫PRRS活苗后7 d(C组)或14 d(D组)再免疫猪瘟疫苗,对后者的抗体应答无影响。

刘博[4](2020)在《渝北区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现状与思考》文中指出2018年8月非洲猪瘟首次传入我国,随后疫情在全国多省区相继爆发,全国生猪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生猪产能的急剧下滑,导致市场上供应明显趋紧,猪肉价格逐渐攀升。生猪产业兴旺与否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防控和净化非洲猪瘟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各级政府协调配合、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全力推进非洲猪瘟防控及生猪稳产保供工作。目前,我国非洲猪瘟疫情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生猪产能恢复成效显着,能繁母猪存栏逐渐增长,生猪价格呈总体下降趋势,但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生猪稳产保供仍面临较大压力。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措施和经验,结合渝北区非洲猪瘟防控现状系统梳理和经验总结,思考当前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改进的方法,为渝北区非洲猪瘟防控和生猪稳产保供等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建议。作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专业书籍、调查了渝北区农业农村委、渝北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非洲猪瘟防控、监测等方面的情况;访谈了渝北区农业农村委负责畜牧兽医工作的相关站所和基层兽医工作者,了解全区非洲猪瘟防控现状和兽医队伍体系现状以及机构改革后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存在的不足。分析了渝北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如下建议:(1)进一步健全基层防疫体系;(2)重点加强渝北区中小规模养殖场(户)疫情防控工作;(3)加强生猪调运监管;(4)加强生猪屠宰监管。但由于在研究过程中受调查范围的局限性和地域的特殊性,仅为渝北区生猪养殖场提供具有参考性和指导性的建议。

明月月[5](2020)在《湛江地区猪场环境中耐药基因检测及fexB基因传播方式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猪瘟(CSF)、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又称猪蓝耳病)(PRRS)、猪伪狂犬病(PR)是危害养猪生产的主要疾病,造成我国养猪业严重经济损失。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及滥用,作为动物和环境常见菌之一的大肠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且耐药基因长期存在并易在动物源、环境源和人源细菌间进行水平传播,影响环境与公共卫生安全。为了解湛江地区猪场三种猪病的免疫后抗体水平情况与粪土中耐药基因和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用ELISA法检测2018-2020年采集湛江地区13个不同规模猪场的226份血清样品中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及猪伪狂犬病的免疫抗体水平。用PCR技术对湛江地区10个猪场采集的100份猪粪及土壤样品检测21种常见耐药基因,并用微生物法分离鉴定出88株大肠杆菌对其测定22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通过结合转移与电转化法初步探讨大肠杆菌fex B耐药基因在粪源与土源大肠杆菌中的传播方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湛江地区猪场三种猪病抗体检测分析为了解湛江地区CSF、PRRS、PR的免疫状况,采用ELISA法对13个猪场的226份血清样品进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3种猪病的血清抗体平均阳性检出率中,猪伪狂犬病疫苗毒中和抗体(PRV-g B)最高,为93.52%;伪狂犬病野毒中和抗体(PRV-g E)最低,为38.50%;CSF、PRRS血清抗体平均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3.74%、85.71%。存栏数量小于200头猪场CSF、PRV-g B抗体阳性率高达100%,PRV-g E抗体阳性率最低,为20%;存栏数量大于200头的猪场猪PRRS、PRV-g B抗体阳性率均为85%以上,CSF抗体阳性率均为80%以上。湛江地区猪场CSF、PRRS、PRV-g B免疫抗体水平及保护率较高,但伪狂犬野毒感染率也较高;说明CSF、PRRS、PR免疫效果好,同时应加强对伪狂犬野毒的抗体检测与监测。2.猪场粪、土中分离大肠杆菌耐药性测定为了解猪场粪、土中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从湛江地区10个猪场采集的100份粪、土样品中分离鉴定出88株大肠杆菌,进行药敏试验测定其对2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分离的大肠杆菌耐药率较高,阿莫西林、多西环素、土霉素及粘菌素耐药率最高,均达100%;头孢菌素类药物耐药率最低,均小于10%。大多数粪中分离细菌的耐药率比土中分离菌高,多重耐药多为15-22耐。说明湛江地区猪场粪、土中细菌耐药严重且多重耐药趋势流行。3.猪场环境中耐药基因的检测及fex B基因传播方式为了解猪场粪、土中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用PCR技术对湛江地区10个猪场采集的100份猪粪及土壤样品进行21种常见耐药基因检测,并通过结合转移与电转化法初步探讨大肠杆菌fex B耐药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传播方式。结果显示,8大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在粪、土中均有检出,各耐药基因检出率均高于50%;大多数耐药基因在粪便的检出率比土壤中高,耐药基因在粪、土中存在相似性。粪、土中携fex B基因的大肠杆菌结合转移形成4株接合子并有1株菌电转化成功。表明湛江地区粪、土环境中存在多种耐药基因,耐药基因可在粪、土大肠杆菌中发生水平传播造成污染环境,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一定威胁。

陈莹[6](2020)在《凤翔县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的检测与分析》文中提出凤翔县是宝鸡市的畜牧业大县,为了掌握全县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效果,选择猪瘟、猪和羊O型口蹄疫、鸡新城疫4种动物疫病,2018、2019年进行为期两年的调研,分析其免疫效果,以期及时发现和解决全县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对2018年抽检的1500份畜禽血清进行抗体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发现,2018年凤翔县猪瘟、猪O型口蹄疫、羊O型口蹄疫、鸡新城疫4种动物疫病免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8.9%、86.0%、88.4%、76.5%,均>70%,达到农业农村部标准,但鸡新城疫抗体阳性率水平较低,仅为76.5%。12个乡镇四种疾病免疫抗体检测平均阳性率均超过了70%的国家标准,且存在显着差异,其中田家庄、糜杆桥、柳林、范家寨四镇的防疫工作相对薄弱,四种疫病免疫抗体检测阳性率均值分别为84.4%、79.1%、77.6%、79.4%,四种疫病免疫抗体检测阳性率P值分别为0.0247、0.0399、0.0473、0.1034,均排在末位。3个不同检测点抽检的免疫抗体阳性率,规模场为91.3%,市场为86.7%,散养户为83.6%,规模养殖场的免疫抗体阳性率最高,散养户的免疫抗体阳性率最低。在2019年防疫工作中,全县加强鸡新城疫的防疫,对免疫薄弱乡镇进行防疫整改,散养户提升免疫措施。通过改进,2019年猪瘟、猪O型口蹄疫、羊O型口蹄疫、鸡新城疫4种疾病免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0.6%、88.5%、89.8%、83.5%,都较2018年有所提升,猪瘟、猪O型口蹄疫、羊O型口蹄疫三种疫病免疫抗体阳性率分别提高了1.7%、2.5%、1.4%,幅度较小,而鸡新城疫免疫抗体阳性率较上一年提高了7%,幅度相对最大。2018年免疫水平排名末位的田家庄、糜杆桥、柳林、范家寨,2019年均提升到了全县中等水平,改进效果显着。2019年规模场、散养户、市场抽检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91.8%、87.1%、88.4%。较2018年均有所提高,其中规模场提升了0.5%,市场提升了1.7%,幅度较小,而散养户提升了3.5%,提升幅度最明显。通过对凤翔2018年4种主要动物疫病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了不同疫病种类、不同乡镇、不同养殖规模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在2019年的免疫工作中进行针对性改进,2019年抽检结果显示之前存在的问题均得到显着改善。这一研究为全县动物疫病的科学防疫提供了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可在今后的防疫工作中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参考思路。

李相钊,马小明,吴美芹,吕翠[7](2020)在《关于猪瘟免疫的几个“陷阱”》文中研究说明猪瘟是目前我国养猪业流行疾病防控成果最出色的疾病之一。我国作为免疫控制的典型代表国家之一,防控效果总体满意,但也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我国的猪瘟疫苗品质在世界属于前列,猪瘟也是目前我国养猪业流行疾病防控成果最出色的疾病之一。我国作为免疫控制的典型代表国家之一,虽然总体满意,但也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免疫中存在的问题,避免重复犯错,从而将猪瘟防

孔为银[8](2020)在《当前猪瘟防疫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文主要综述了我国当前猪瘟防疫中存在的问题(疫苗免疫效果参差不齐、免疫抑制病干扰、应激因素影响和饲养管理方面),并提出了科学选择、使用疫苗,避免免疫抑制病干扰,避免应激因素干扰和加强饲养管理等对策。

马振乾[9](2019)在《猪瘟免疫群抗体与病毒变异监测及病毒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为国家法定的一类动物疫病和OIE通报性疫病之一,严重影响养猪业健康发展。近年来发现,母猪感染后呈现繁殖障碍、流产和产死胎和弱胎,有些早产仔猪呈持续性感染和先天性震颤。目前,国内应用猪瘟疫苗控制猪瘟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免疫猪群依然时常存有猪瘟的发生与流行。造成免疫猪群发生猪瘟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免疫程序不尽合理、疫苗质量存在问题,尤其是对免疫猪群免疫效果缺乏监测与追踪是导致猪瘟时常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及时跟踪与监测猪瘟免疫猪群的抗体水平,确定猪群的猪瘟疫苗免疫效果及猪瘟病毒的感染情况,发现猪瘟病毒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趋势,将为有效防控猪瘟的发生与流行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应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病毒学等技术手段对我国2015-2017年部分地区猪瘟疫苗免疫猪群的抗体水平、猪瘟病毒的感染情况及猪瘟病毒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并对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了监测与分析。同时对国内近年来新发的仔猪非典型瘟病毒感染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一、应用ELISA方法对采自国内26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2009个不同规模的养猪场共计48731份猪瘟疫苗免疫血清进行了抗体检测,结果发现在2015-2017年期间,各区域样品猪瘟抗体阳性率在68.30%82.94%之间,平均阻断率在55.60%65.60%之间;不同生长阶段猪群的猪瘟抗体监测结果显示,种猪群(后备母猪、公猪和母猪)抗体水平最好,其阳性率在79.92%88.93%之间,平均阻断率在62.48%71.55%之间;保育阶段的猪群抗体水平最差,猪瘟抗体阳性率在48.19%57.41%之间,平均阻断率在41.34%46.84%之间。在2015-2017年间,每年采集的样品猪瘟抗体平均阻断率在50.00%90.00%之间的数量所占比例都最高,在57.14%62.12%之间;采集于不同月份及年份的样品,其猪瘟抗体水平监测结果显示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二、对采集的3069份病料应用RT-PCR方法进行猪瘟病毒核苷酸序列检测,结果表明,2016年猪瘟阳性率最高为16.40%,其次为2015年,猪瘟阳性率为13.30%,2017年猪瘟阳性率最低,为12.80%。比较采自各季度样品的猪瘟病毒检测结果,显示第二季度猪瘟病毒的检出率最高,为14.80%24.40%。对猪群猪瘟病毒及其他三种常见病毒混感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混合感染的比例为0.98%9.24%,其中,与猪繁殖障碍与呼吸道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混感比例最高,在6.70%9.24%之间,与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混合感染比例最低,在0.98%1.20%之间。三、应用RT-PCR技术,对采自山东和河南的18株猪瘟流行毒株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发现这18株毒株与国内外参考毒株E2核苷酸同源性在79.7%99.0%之间,与标准毒株Shimen株E2核苷酸同源性在81.0%94.7%之间,其中SD11株与疫苗毒株E2核苷酸同源性最低为79.9%,SD05株与疫苗毒株E2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9.2%。18株毒株E2基因推导的氨基酸与参考毒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50.2%98.5%之间,与标准毒株Shimen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52.1%86.9%之间,与疫苗毒株C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52.1%97.7%之间,其中SD10株与疫苗毒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低,HN02株与疫苗毒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病毒序列与进化树分析发现,分离的18株流行毒株主要属于1.1亚群和2.1亚群,但以2.1亚群为主,且2.1b为优势流行毒株,占到72.22%,这表明我国猪瘟流行毒株存在遗传变异多样性。四、应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对河南省规模化猪场近年发生的临床上以新生仔猪震颤为主要特征的疫病进行了研究,结果从发病猪群检测出非典型瘟病毒的基因序列。扩增与测定的病毒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现有非典型瘟病毒进行比对分析,发现该非典型瘟病毒(Atypical porcine pestivirus,APPV)毒株(Xuchang2018)与国外APPV分离株同源性在89.5%94.2%之间,其中与美国USA2013株同源性最高为94.2%;而与国内江西分离的七个APPV毒株的同源性最高,在90.2%97.6%之间;与国内广东三个分离株的同源性相对较低,在85.4%86.3%之间。苏木素伊红染色显示,发病猪小脑白质中有大量的空泡变性,小脑中的髓磷脂含量减少,感染动物的脑部血管周围的局部神经胶质细胞有显着的减少。本研究确定出河南省猪群存在APPV感染,该结果为本地区本病的防控打下了基础。五、对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与传统猪瘟弱毒活疫苗进行对比试验,确定了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抗体维持时间。选择400头仔猪,随机分为试验组(猪瘟亚单位疫苗)与对照组(细胞苗),每组200头仔猪,分别在免疫后0天、30天、60天、90天、125天,即30日龄、60日龄、90日龄、120日龄和155日龄进行采样,每组每次随机采血10份;试验组仔猪在30日龄颈部肌肉注射1头份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对照组仔猪分别在30日龄和60日龄颈部肌肉注射各1头份高效猪瘟弱毒活疫苗。结果发现,试验组猪瘟抗体水平在免疫后90天达到最高,阻断率达到88.23%,随后开始下降,但155日龄仍处于较高水平,维持时间较长,并且受猪繁殖障碍与呼吸道综合征影响较小。

梅建国[10](2019)在《猪瘟病毒新型微载体悬浮培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发热、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死亡率高,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均可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目前,该病尚无十分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采用品质优良的猪瘟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仍是当今猪瘟防控过程中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于是,猪瘟疫苗质量优劣及其预防免疫效果,已成为决定猪瘟防疫成败的关键因素。从多年的免疫接种和市场应用效果来看,我国的HCLV株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表现十分优异,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猪瘟活疫苗标准毒株。一直以来,传统猪瘟疫苗以兔源组织苗(包括脾淋苗、乳兔苗)和原代细胞苗为主。其生产成本高、污染难以控制、动物需求量大、工艺过程难以监测等缺点,已成为猪瘟疫苗大规模生产中一时无法逾越的瓶颈难题。随着猪瘟ST传代细胞源活疫苗的成功开发与应用,这些技术难题便迎刃而解。由于传统转瓶细胞培养技术的长期普遍应用,疫苗批间差异大、质量稳定性差、抗原滴度低、免疫效果差、不良反应大等新的影响猪瘟疫苗质量的难题也随之而来。本课题采用自主研发的细胞培养微载体及其应用技术,结合细胞生物反应器大规模高密度悬浮培养ST细胞,制备稳定均一的CSFV抗原,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工艺面临的各种难题。同时,通过反应器细胞培养技术条件优化,有效提高病毒滴度,稳定病毒生产过程,建立一套完善的猪瘟病毒抗原大规模生产技术工艺,为制造稳定高效的猪瘟疫苗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为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ST细胞单层静置培养特性及CSFV转瓶培养工艺研究。通过对ST细胞株培养特性的研究,可以看出,该细胞株生长速度快,细胞状态好。细胞倍增时间(DT)为16.1 h,72 h转瓶ST细胞密度达7.6×105 cells/mL,具有较强的生长扩增能力。在细胞培养至48 h,按4%(v/v)接种量接种CSFV种子细胞毒。CSFV并不引起ST细胞产生特征性CPE。从细胞日糖耗量看,CSFV感染细胞糖耗水平略高于正常细胞。病毒收获从接毒后第5 d开始,共5收。除第1收外,各收次病毒滴度为5×105 RID/mL。结果表明,CSFV能在经人工选育的ST细胞株上正常增殖,为病毒的大规模培养准备了很好的前提条件。第二部分:微载体细胞培养性能研究与微载体选择。本研究分别从细胞上球率、贴壁时间、最大细胞生长密度等多项指标上考察了Cephodex和CephodexD两款细胞微载体的生物相容性和对ST细胞的适应性。从细胞上球阶段培养效果来看,ST细胞在CephodexD微载体上的上球时间为2 h,上球率为92.7%,细胞在载体表面能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出良好的铺展性。而ST细胞在Cephodex载体上的上球时间为6 h,上球率为62.3%,且细胞在载体表面的延展性较差。从最大细胞生长密度来看,ST细胞在CephodexD上72 h细胞密度为1.9×106cells/mL,而在Cephodex上为1.3×106cells/mL,两者相差约50%。在不更换培养液的条件下,ST细胞能在CephodexD微载体上维持存活7 d以上,而在Cephodex微载体上则存活不足5 d。一系列研究表明,CephodexD微载体在生物相容性、ST细胞适应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Cephodex载体,而且更能满足CSFV大规模培养的技术工艺要求。第三部分:CSFV微载体摇瓶培养及其放大工艺研究。本研究采用摇瓶培养法进行新型微载体细胞培养技术工艺研究,主要从载体用法用量、细胞接种与微载体悬浮培养步骤方法以及糖耗测定与病毒效价测定等各个方面做了详细的条件探索。初步确定了4 g/L的微载体用量、细胞培养48 h的CSFV接种时间以及1:5的工艺放大比率。通过中间过程补料技术,可以达到1.86×106 cells/mL的最大细胞培养密度。选择ST细胞培养48 h进行病毒接种,可以使CSFV滴度达到7.5×105RID/mL,较转瓶工艺略有提升。按1:5的比率进行放大培养,既降低了种子制备的工作压力,又兼顾了操作过程的可行性,同时也保证了放大培养的终端规模。第四部分:CSFV微载体反应器悬浮培养及其放大工艺建立。本部分研究了采用细胞生物反应器和新型细胞微载体CephodexD进行ST细胞的大规模悬浮培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完善的CSFV大规模生产技术工艺。参考摇瓶培养法的技术数据,完成了微载体悬浮培养从3 L到15 L反应器级联放大工艺过程。采用胰酶二步消化法,实现了细胞与微载体的完全分离以及细胞之间的相互分散。反应器内ST细胞生长72 h,最大细胞密度可达2.93×106 cells/mL。ST细胞培养48 h后,按4%(v/v)接种CSFV种子细胞毒。从接毒后第4 d开始收毒,之后每3 d收获一次,共5收。病毒滴度为1×106 RID/mL,是转瓶工艺的2倍。整个收毒过程维持16 d,较转瓶工艺缩短5 d。研究表明,猪瘟病毒的新型微载体反应器悬浮培养技术较传统转瓶培养工艺,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很好地提高了病毒抗原的质量水平。这也为今后高质量猪瘟ST传代细胞源活疫苗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第五部分:免疫原性及免疫效果评价。本部分将新型微载体反应器工艺生产的CSFV接种试验猪,14 d后采血。ELISA试验测出试验猪血清中含有较高水平的CSFV抗体。采用IFA法,研究了反应器培养的CSFV的抗原特异性。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感染CSFV的ST细胞胞浆内有明显的颗粒状或弥散性荧光,且荧光反应主要集中于细胞浆中,而未感染的ST细胞则无荧光。这些研究表明,反应器培养的CSFV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同时,将新工艺制备的CSFV接种试验组猪和对照组猪各5只。14 d后,进行CSFV强毒攻毒试验。观察16 d,免疫猪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也无明显的发热反应,保护率达100%。对照组猪临床症状明显,有发热反应,全部死亡。结果表明,新型微载体悬浮培养技术制备的CSFV抗原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二、浅谈猪瘟免疫中存在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猪瘟免疫中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病毒受体阻断的广谱抗病毒策略研究及其在CSFV和PRRSV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阻断病毒与宿主受体作用的广谱抗病毒策略
        1.1 靶向病毒的广谱抗病毒阻断策略
        1.2 靶向受体的广谱抗病毒阻断策略
    2 猪瘟病毒及猪瘟研究进展
        2.1 猪瘟病毒的研究进展
        2.2 猪瘟的研究进展
    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及其相关受体研究进展
        3.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概述
        3.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防控
        3.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相关受体
        3.4 CD163 受体及其功能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靶向病毒的主动免疫策略:新型高效猪瘟E2ZJ亚单位疫苗的研制
        1 材料
        1.1 细胞和病毒
        1.2 载体和菌株
        1.3 抗体与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猪瘟E2ZJ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2 重组杆粒的构建
        2.3 重组E2ZJ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2.4 分泌型信号肽的优化
        2.5 分泌型信号肽的通用性
        2.6 序列比对分析
        2.7 抗原制备
        2.8 不同基因型猪瘟E2 蛋白的免疫原性比较
        2.9 猪瘟E2ZJ亚单位疫苗的最小免疫剂量的确定
        2.10 猪瘟E2ZJ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原性评价
        2.11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重组SP-E2ZJ蛋白的表达及鉴定
        3.2 猪瘟重组E2ZJ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
        3.3 新型信号肽的截短优化
        3.4 新型信号肽的通用性
        3.5 不同基因型猪瘟E2 蛋白的免疫原性的比较
        3.6 猪瘟E2ZJ亚单位疫苗的仔猪攻毒保护实验
        4 讨论
    第二章 靶向病毒的被动免疫策略:猪瘟广谱中和单抗及其抗病毒机制的研究
        1 材料
        1.1 细胞和病毒
        1.2 载体与菌株
        1.3 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的制备和筛选
        2.2 单克隆抗体的反应性鉴定
        2.3 单克隆抗体亚型的鉴定
        2.4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2.5 单克隆抗体中和效价的评估
        2.6 细胞吸附内化实验
        2.7 单克隆抗体识别抗原表位的鉴定
        2.8 抗原表位多肽的封闭试验
        2.9 与CSFV E2 多肽互作的宿主蛋白的筛选
        2.10 抗原表位的空间分布
        2.11 抗原表位的保守性分析
        2.12 中和单抗的兔体保护实验
        2.13 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病毒基因组拷贝数
        3 结果
        3.1 E2ZJ蛋白免疫后小鼠的抗体水平
        3.2 猪瘟E2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反应性鉴定
        3.3 单抗6D10、8D8和3C12 的亚型鉴定和纯化
        3.4 单抗6D10、8D8和3C12 的广谱中和活性
        3.5 单抗6D10、8D8和3C12 的中和作用机制
        3.6 单抗6D10、8D8和3C12 抗原表位的鉴定
        3.7 抗原表位多肽的抗病毒作用
        3.8 单抗6D10、8D8和3C12 抗原表位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9 中和单抗在兔体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3.10 与CSFV E2 多肽互作的宿主蛋白的筛选
        4 讨论
    第三章 靶向受体的抗病毒阻断策略:基于CD163 受体的PRRSV广谱抗病毒策略研究
        1 材料
        1.1 细胞和病毒
        1.2 菌株与载体
        1.3 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猪原代肺泡巨噬细胞(PAMs)的制备
        2.2 CD163 SRCR5-9 蛋白的真核表达
        2.3 CD163 SRCR5-9 蛋白的病毒阻断试验
        2.4 CD163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5 CD163 单克隆抗体的反应性鉴定
        2.6 CD163 单克隆抗体的受体阻断作用
        2.7 基于CD163 单抗8H2和7H4 的表位多肽抗病毒作用
        2.8 单抗6E8、9A10 的抗原表位鉴定
        2.9 单抗6E8、9A10 的抗原表位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10 CD163 及其突变体过表达细胞系的建立
        3 结果
        3.1 CD163 SRCR5-9 的抗病毒作用
        3.2 CD163 单克隆抗体的反应性鉴定
        3.3 单抗6E8和9A10对PRRSV的抗病毒作用
        3.4 单抗6E8和9A10 对不同PRRSV毒株的广谱抗病毒作用
        3.5 单抗6E8和9A10对PRRSV的预防及治疗作用
        3.6 单抗6E8和9A10 的抗病毒作用机制
        3.7 单抗6E8和9A10 抗原表位的鉴定
        3.8 基于单抗8H2和7H4 表位多肽的抗病毒作用
        3.9 单抗6E8和9A10 表位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0 ~(570)SXDVGXV~(576)和Q~(797)是PRRSV入侵的关键结合位点
        4 讨论
全文总结及展望
创新性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2)肠道菌群对猪行为性状初情期启动及免疫性状疫苗抗体产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 肠道菌群概述
        1.1 肠道菌群影响猪健康和经济性状
        1.2 影响肠道菌群因素
        1.3 肠道菌群的互作网络
    2 肠道菌群与母猪初情期启动失败关系的研究进展
        2.1 母猪初情期启动失败
        2.2 影响母猪初情期启动的因素
        2.3 肠道菌群与类固醇激素的相互作用
    3 肠道菌群对疫苗抗体产生的影响
        3.1 动物肠道免疫系统概述
        3.2 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
        3.3 疫苗抗体水平的个体间差异
        3.4 疫苗抗体反应差异的影响因素
        3.5 肠道菌群影响疫苗抗体反应的作用机制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意义
第二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肠道菌群对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的影响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表型测定和样品收集
        2.2 粪便微生物DNA的提取和16 S rRNA基因测序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后备母猪肠道菌群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3.2 初情期启动失败母猪与正常发情母猪肠道菌群共丰度簇差异的比较
        3.3 与初情期启动失败关联的肠道菌群类别鉴定
        3.4 初情期启动失败母猪肠道菌群功能的改变
        3.5 后备母猪发情周期四个发情阶段肠道菌群共发生网络的变化
        3.6 发情周期中各发情阶段富集微生物种类的鉴定
        4 讨论
        5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猪肠道菌群对宿主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和样品收集
        2.2 疫苗接种和特异性抗体测定
        2.3 粪便微生物DNA提取和16S rRNA基因测序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试验后备母猪疫苗抗体的产生情况
        3.2 后备母猪个体间肠道菌群组成的差异
        3.3 鉴别影响疫苗抗体水平的肠道微生物类别
        3.4 影响多种疫苗抗体水平的肠道微生物类别
        3.5 肠道菌群对抗体水平个体间差异的影响程度
        4 讨论
        5 小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免疫及对猪瘟和猪圆环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 PRRSV的发现
    2 病原学
        2.1 流行病学
        2.2 致病机理
    3 临床症状
        3.1 流行性传播
    4 病理变化
        4.1 新生仔猪病变
        4.2 胎儿病变
    5 免疫
        5.1 体液免疫反应
        5.2 细胞免疫反应
        5.3 保护性免疫反应
        5.4 交叉保护
        5.5 母体免疫
    6 诊断
        6.1 病理评价
        6.2 实验室确诊
        6.3 病毒分离(Ⅵ)
        6.4 病毒抗原的检测
        6.5 病毒核酸的检测
        6.6 测序
        6.7 诊断分析技术在猪群监控中的应用
    7 预防与控制
        7.1 预防
        7.2 控制
        7.3 种猪群的控制
        7.4 断奶仔猪的管理
        7.5 根除
        7.6 疫苗
    参考文献
第2章 规模化猪场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免疫与驯化猪群抗体监测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时间和猪场
        1.2 蓝耳病免疫程序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ELISA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不同规模化猪场抗体
        2.2 未免疫疫苗场猪群血清中抗体的阳性率比较
        2.3 不同胎次母猪血清中抗体的阳性率比较
        2.4 使用不同预防措施各猪群血清中抗体的阳性率比较
        2.5 免疫猪场不同日龄猪群血清中抗体水平比较
    3 讨论
        3.1 国内PRRSV群体防疫措施
        3.2 PRRSV的自然感染
        3.3 PRRSV疫苗的使用
        3.4 阳性血清驯化措施
        3.5 抗体阳性率与保护力相关性
        3.6 综合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第3章 国产蓝耳病活疫苗不同免疫程序对猪瘟和圆环病毒病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
        1.2 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对免疫猪体温的影响
        2.2 对免疫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2.3 PRRSV的抗体水平
        2.4 免疫猪针对猪圆环病毒(PCV2)的抗体水平
        2.5 免疫猪针对猪瘟病毒(CSFV)的抗体水平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4)渝北区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非洲猪瘟病毒的特性
    1.2 国外非洲猪瘟防控经验
    1.3 国内非洲猪瘟防控措施
2.绪论
    2.1 研究的背景
    2.2 研究的意义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渝北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措施及成效
    3.1 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措施
    3.2 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
4.渝北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点
    4.1 兽医基层防疫队伍不稳定
    4.2 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差,防控难度大
    4.3 调运环节监管不规范
    4.4 屠宰环节闯关时有发生
5.渝北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对策建议
    5.1 进一步健全基层防疫体系
    5.2 重点加强中小规模养殖场(户)疫情防控
    5.3 加强生猪调运监管
    5.4 加强生猪屠宰监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湛江地区猪场环境中耐药基因检测及fexB基因传播方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猪场三种主要猪病研究概述
    1.2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1.3 耐药基因检测研究进展
    1.4 耐药基因的水平传播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湛江地区猪场三种猪病抗体检测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血清样品采集与处理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3 抗体检测方法
    2.2 结果
        2.2.1 不同规模猪场3种猪病抗体阳性率结果
        2.2.2 猪瘟抗体检测结果
        2.2.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检测结果
        2.2.4 猪伪狂犬抗体检测结果
    2.3 讨论
        2.3.1 猪瘟病抗体检测分析
        2.3.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检测分析
        2.3.3 猪伪狂犬病抗体检测分析
        2.3.4 不同规模3种猪病抗体检测分析
3 猪场粪、土中分离大肠杆菌耐药性测定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3.1.2 主要试剂
        3.1.3 菌株与药物
        3.1.4 主要仪器
        3.1.5 猪场粪、土中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
        3.1.6 猪场粪、土中分离菌株的鉴定与保存
        3.1.7 菌液与药液的制备
        3.1.8 猪场粪、土中大肠杆菌耐药性测定
    3.2 结果
        3.2.1 菌株分离培养与鉴定
        3.2.2 分离大肠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测定结果
        3.2.3 不同来源分离的大肠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测定结果
        3.2.4 大肠杆菌对抗生素多重耐药性测定结果
    3.3 讨论
        3.3.1 分离大肠杆菌对22种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3.3.2 不同来源分离的大肠杆菌对22种抗生素耐药性检分析
        3.3.3 分离菌株大肠杆菌多重耐药谱
4 猪场环境中耐药基因的检测及fexB基因传播方式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样品来源采集与处理
        4.1.2 主要试剂
        4.1.3 耐药基因DNA模板制备
        4.1.4 耐药基因引物设计
        4.1.5 PCR反应体系与反应程序
        4.1.6 PCR凝胶电泳与结果观察
        4.1.7 接合转移试验
        4.1.8 电转化试验
    4.2 结果
        4.2.1 猪场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4.2.2 不同来源中的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4.2.3 大肠杆菌携fexB耐药基因结合转移与电转化结果
    4.3 讨论
        4.3.1 耐药基因检测
        4.3.2 不同来源耐药基因检测
        4.3.3 携fexB耐药基因的大肠杆菌在粪-土中进行水平传播
5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凤翔县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的检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猪瘟、口蹄疫、新城疫的免疫现状
    1.1 猪瘟
        1.1.1 概述
        1.1.2 病理变化
        1.1.3 诊断
        1.1.4 猪瘟的免疫方法
        1.1.5 猪瘟的免疫现状
    1.2 猪O型口蹄疫
        1.2.1 概述
        1.2.2 病理变化
        1.2.3 诊断
        1.2.4 猪O型口蹄疫的免疫方法
        1.2.5 猪O型口蹄疫的免疫现状
    1.3 羊O型口蹄疫
        1.3.1 概述
        1.3.2 病理变化
        1.3.3 诊断
        1.3.4 羊O型口蹄疫的免疫方法
        1.3.5 羊O型口蹄疫的免疫现状
    1.4 鸡新城疫
        1.4.1 概述
        1.4.2 病理变化
        1.4.3 诊断
        1.4.4 鸡新城疫的免疫方法
        1.4.5 鸡新城疫的免疫现状
    1.5 凤翔动物疫病防控现状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2018年凤翔县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的检测与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血清样品来源与分布
        2.1.1.2 主要试剂
        2.1.1.3 主要仪器设备
        2.1.2 方法
        2.1.2.1 样品采集方法
        2.1.2.2 样品处理
        2.1.2.3 检测方法
    2.2 结果
        2.2.1 2018年不同疫病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2.2.2 2018年不同乡镇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2.2.3 2018年不同养殖规模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2.3 2018年免疫效果差异的原因分析
        2.3.1 不同疫病的免疫效果分析
        2.3.2 不同乡镇的免疫效果分析
        2.3.3 不同规模养殖场的免疫效果分析
    2.4 2018年主要动物疫病免疫存在的问题
        2.4.1 2018年鸡新城疫的免疫合格率低
        2.4.2 2018年一些乡镇的免疫效果不理想
        2.4.3 2018年散养户的免疫效果较差
第三章 2019年凤翔县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的改进研究
    3.1 2019年四种主要动物疫病免疫工作的改进
        3.1.1 加强鸡新城疫的免疫
        3.1.2 对免疫效果不理想的乡镇进行动物防疫整体提升
        3.1.3 注重对散养户的免疫监管
    3.2 改进后的免疫效果
        3.2.1 2019年不同疫病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3.2.2 2019年不同乡镇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3.2.3 2019年不同养殖规模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3.3 改进后的免疫效果分析
        3.3.1 鸡新城疫的免疫效果变化
        3.3.2 免疫工作薄弱乡镇的免疫效果变化
        3.3.3 散养户免疫效果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关于猪瘟免疫的几个“陷阱”(论文提纲范文)

1“陷阱”一:首免日龄过早
2“陷阱”二:60日龄、90日龄、后备母猪抗体低的问题
3“陷阱”三:母猪、保育猪带毒
4“陷阱”四:剖检有猪瘟典型症状是猪瘟吗?

(8)当前猪瘟防疫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猪瘟防疫中存在的问题
    1.1 疫苗免疫效果参差不齐
    1.2 免疫抑制病干扰
    1.3 应激因素影响
    1.4 饲养管理方面
2 加强猪瘟防疫的对策
    2.1 科学选择、使用疫苗
    2.2 避免免疫抑制病干扰
    2.3 避免应激因素干扰
    2.4 加强饲养管理
3 结语

(9)猪瘟免疫群抗体与病毒变异监测及病毒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猪瘟(CSFV)流行情况概述
        1.1.1 国外猪瘟流行情况
        1.1.2 国内猪瘟流行情况
    1.2 CSFV特征与变异
        1.2.1 CSFV生物学特性
        1.2.2 CSFV基因组结构及功能
        1.2.3 我国CSFV遗传变异多样性
    1.3 猪非典型瘟病毒
        1.3.1 CT类型
        1.3.2 APPV流行情况
        1.3.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3.4 防治措施
    1.4 猪瘟疫苗研究进展
        1.4.1 核酸疫苗
        1.4.2 基因缺失疫苗
        1.4.3 活载体疫苗
        1.4.4 基因工程亚单位技术
    1.5 CSFV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5.1 血清学检测
        1.5.2 分子生物学检测
    1.6 猪瘟防控技术与策略展望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2章 2015-2017 年国内猪场猪瘟抗体监测与初步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调查猪场数量及区域分布
        2.2.2 调查猪场不同规模数量
        2.2.3 国内调查猪场各区域样品猪瘟抗体监测结果
        2.2.4 调查猪场不同生产阶段样品猪瘟抗体监测结果
        2.2.5 调查猪场样品猪瘟抗体平均阻断率各水平比例结果
        2.2.6 调查猪场不同月份样品猪瘟抗体监测结果
        2.2.7 调查猪场不同年份样品猪瘟抗体监测结果
    2.3 讨论
        2.3.1 调查猪场不同区域样品猪瘟抗体监测分析
        2.3.2 调查猪场不同生产阶段样品猪瘟抗体监测结果
        2.3.3 调查猪场不同月份样品猪瘟抗体监测结果
        2.3.4 调查猪场不同年份样品猪瘟抗体水平及各水平比例监测结果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国内猪瘟病毒感染调查与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RT-PCR检测结果
        3.2.2 2015 -2017 年猪瘟病毒感染率
        3.2.3 猪瘟病毒感染季度阳性率
        3.2.4 猪瘟病毒与常见病毒性疾病混感比例
    3.3 讨论
        3.3.1 猪瘟病毒感染情况
        3.3.2 猪瘟病毒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情况
    3.4 小结
第4章 山东和河南两地流行的猪瘟病毒E2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病料来源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4.1.3 引物设计
        4.1.4 病料核酸纯化
        4.1.5 E2 基因RT-PCR扩增
        4.1.6 E2 基因序列分析
    4.2 结果
        4.2.1 E2 基因RT-PCR结果
        4.2.2 E2 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4.2.3 E2 基因遗传进化关系分析
    4.3 讨论
        4.3.1 猪瘟野毒E2 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4.3.2 18 株流行毒株E2 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非典型瘟病毒初步鉴定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
        5.2.1 临床症状及剖检症状
        5.2.2 组织病理切片结果
        5.2.3 RT-PCR结果
        5.2.4 序列结果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与猪瘟弱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猪瘟抗体结果
        6.2.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结果
    6.3 讨论
        6.3.1 猪瘟抗体变化
        6.3.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对猪瘟抗体的影响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猪瘟病毒新型微载体悬浮培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猪瘟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
        1.1 猪瘟概述
        1.2 猪瘟疫苗研究与进展
    第2章 细胞微载体与悬浮培养技术
        2.1 细胞微载体的类型
        2.2 细胞微载体培养技术的应用
        2.3 目的与意义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3章 ST细胞单层静置培养特性及CSFV转瓶培养工艺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微载体细胞培养性能研究与微载体选择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CSFV微载体摇瓶培养及其放大工艺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CSFV微载体反应器悬浮培养及其放大工艺建立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CSFV的免疫原性及免疫效果评价
        7.1 材料与方法
        7.2 结果
        7.3 讨论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四、浅谈猪瘟免疫中存在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病毒受体阻断的广谱抗病毒策略研究及其在CSFV和PRRSV防治中的应用[D]. 徐慧玲. 浙江大学, 2021(02)
  • [2]肠道菌群对猪行为性状初情期启动及免疫性状疫苗抗体产生的影响[D]. 王忠.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免疫及对猪瘟和猪圆环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D]. 王顺林. 扬州大学, 2020(04)
  • [4]渝北区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现状与思考[D]. 刘博. 西南大学, 2020(05)
  • [5]湛江地区猪场环境中耐药基因检测及fexB基因传播方式的研究[D]. 明月月.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6]凤翔县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的检测与分析[D]. 陈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7]关于猪瘟免疫的几个“陷阱”[J]. 李相钊,马小明,吴美芹,吕翠. 今日养猪业, 2020(02)
  • [8]当前猪瘟防疫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孔为银. 养殖与饲料, 2020(03)
  • [9]猪瘟免疫群抗体与病毒变异监测及病毒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D]. 马振乾. 吉林大学, 2019(02)
  • [10]猪瘟病毒新型微载体悬浮培养技术研究[D]. 梅建国. 吉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谈猪瘟免疫存在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