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的分离与筛选

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的分离与筛选

一、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的分离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赵素雅,刘苏瑶,魏旭阳,尹晓燕,牛秋红[1](2021)在《白蚁肠道具耐高温耐碱β-葡萄糖苷酶活性共生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产酶条件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低等木食性白蚁——黑胸散白蚁肠道中通过七叶苷与柠檬酸铁铵的显色反应筛选出14株产β-葡萄糖苷酶的菌株.采用选择培养复筛出1株在60℃, pH值为8的培养条件下,具有耐高温耐碱性的产β-葡萄糖苷酶的菌株BH1.通过对BH1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结合16S rRNA序列对比分析,初步判断BH1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运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对其在产酶过程中的培养条件,如时间、温度、 pH等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可知BH1菌株产酶最佳碳源是麦麸,氮源是酵母膏,无机盐是NaCl,最适pH值为8.0,最适温度为60℃. BH1菌株最佳酶活力为36.24 U/mL,在pH值为9.0,温度为70℃时还具有相对较高的酶活,也进一步说明了该菌株所产的β-葡萄糖苷酶具有耐高温耐碱的特性.

肖振伦[2](2021)在《珊瑚来源的β-葡糖苷酶产生菌筛选、基因表达与低聚龙胆糖合成研究》文中认为β-葡萄糖苷酶是一种纤维素酶,广泛分布于细菌、真菌、植物和动物体内,可应用于生产生物燃料、异黄酮元,增强果酒风味以及合成低聚糖。目前因β-葡萄糖苷酶酶活低、葡萄糖耐受性差等因素限制其工业应用,因此寻找高酶活、高葡萄糖耐受性的β-葡萄糖苷酶在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珊瑚共附生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可能蕴藏着丰富的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本研究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收集和原位模拟的培养方法获得珊瑚共附生微生物,通过功能筛选出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并对酶基因进行异源表达与酶学性质分析与其合成低聚龙胆糖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收集和原位模拟培养获得285株可培养细菌,再通过功能筛选从中得到87株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在门水平上分别为Proteobacteria(67.82%)、Firmicutes(25.29%)、Actinobacteria(6.89%),其中优势属为Photobacterium sp.(16.09%)和Paracoccus sp.(13.79%)。(2)构建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的总DNA宏基因文库,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注释功能基因,共获得68个全长糖苷酶水解酶族1(GH1)和84个全长糖苷酶水解酶族3(GH3)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再从GH1和GH3家族中筛选出3个新型β-葡萄糖苷酶基因进行异源表达。以4-硝基苯基-D-吡喃葡糖苷(p NPG)表征酶学性质,重组酶MG132、MG163和MG9373的Km分别为1.358 m M、0.319 m M、15.113 m M;酶活力分别为:188.44 U/mg、341.41U/mg、372.23 U/mg;它们在20%的葡萄糖溶液中仍分别保持50%、30%、25%以上的酶活,表现出良好的葡萄糖耐受性。(3)使用重组酶MG163进行低聚龙胆糖合成,其最适合成条件为:40℃,p H7.0,加酶量为21.6 U/g葡萄糖,原料最佳比例为葡萄糖:纤维二糖=30%:15%,合成时间48 h,低聚龙胆糖最高转化率为15.63%。

马振刚,熊亮,张真,罗碱[3](2021)在《高产碱性纤维素酶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酶学特性与发酵条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从自然环境中分离筛选高产纤维素酶的菌株,开展碱性纤维素酶的酶学特性分析,为该菌株及所产纤维素酶的综合开发利用打下基础。【方法】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平板筛选法筛选纤维素酶高产菌株,利用生理生化分析结合分子生物学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并通过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研究其活性特征与发酵条件。【结果】在长期覆盖枯树叶的土壤中分离获得1株高产碱性纤维素酶的菌株,经鉴定该菌株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名称为B. cereus strain CQNUX 3-1。酶活性分析显示该菌株胞外分泌液具有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及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其酶活力分别达107.7、33.1和155.6 U/mL。酶学特征分析表明3种酶组分均具有较好的耐碱和一定的耐高温能力。其中,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最佳反应温度分别为70、60和40℃;最佳反应pH分别为8.0、9.0和9.0;Fe3+能增加3种酶的酶活力,而β-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好的EDTA、尿素和Cu2+耐受性。发酵条件对菌株产酶的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发酵温度在37℃较适宜;发酵第4 d时的酶活力达最大值;该菌株能在碱性发酵环境下生长并产酶,在初始pH为7.0时发酵酶活力最高。【结论】筛选获得的纤维素酶高产菌株B. cereus strain CQNUX 3-1所生产的纤维素酶具有较高的反应温度适用性和较强的碱耐受性,菌株发酵产酶温度适中,且有较宽的发酵pH适用范围,可作为碱性纤维素酶生产资源菌株,具有应用于纤维素酶制剂制备与生产、纤维素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潜力。

周亚南,胡玉婕,应长青,李旭颖[4](2020)在《嗜热菌Anoxybacillus sp.DL5菌株产β-葡萄糖苷酶培养基优化及产酶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产β-葡萄糖苷酶的嗜热菌Anoxybacillus sp.DL5菌株进行产酶培养基优化及产酶条件研究,为下一步菌株的诱变育种提供基础。方法应用常规方法液体培养菌株,用七叶苷平板初筛和DNS(3,5-二硝基水杨酸)法复筛选择产β-葡萄糖苷酶能力较高的菌株;单因素筛选培养基最佳的碳源、氮源、Ca2+浓度、Mg2+浓度,对单因素筛选得到的最佳碳源、最佳氮源、Ca2+和Mg2+的三个较佳浓度进行四因素三水平多因素的正交实验优化产酶培养基,并筛选出培养条件的最佳培养温度、培养基pH值。结果嗜热菌Anoxybacillus sp.均有产β-葡萄糖苷酶能力,其中DL5产β-葡萄糖苷酶活力最高;培养基单因素筛选显示最佳碳源是乳糖,最佳氮源是蛋白胨+酵母膏,最佳Ca2+浓度是0.060%,最佳Mg2+浓度是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培养基优化结果显示:碳源0.2%、氮源0.2%、Mg2+浓度0.005%、Ca2+浓度0.040%为最佳的培养基成分组合。产酶条件筛选结果显示,DL5菌株产β-葡萄糖苷酶的最佳培养温度是55℃,培养基最佳pH值是7.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优化能提高嗜热菌Anoxybacillus sp.DL5产β-葡萄糖苷酶的能力,Ca2+离子、Mg2+离子对菌株产β-葡萄糖苷酶有促进作用。

吴静[5](2020)在《高产纤维素酶霉菌的筛选及纤维素酶系的分离纯化》文中研究表明自然中的纤维素资源极为丰富,随着人类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若能对天然资源开发利用,不但可以缓解资源短缺的问题,对环境的保护也可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对于纤维素酶的开发利用一直是个研究热点。纤维素酶是用于降解纤维素唯一有效的催化酶。在果汁加工、饲料制作(饲料中添加酶制剂)、织布以及牛仔加工染色,造纸业(例如废纸的脱墨和回收)中都起到重要作用,还可将生物质转化为生物能(例如生物乙醇)。通过微生物的发酵产生纤维素酶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纤维素酶的重要方法之一。新纤维素酶生产技术的开发,例如:筛选具有新特征的纤维素酶或产酶微生物对于纤维素酶的开发和工业应用非常重要。因此,本研究就此从腐质果屑中筛选出一株具有高效降解纤维素能力的霉菌:青霉属(Penicillium)W-B23;运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鉴定该青霉;并通过优化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而提高所产纤维素酶酶活;最后通过分离纯化得到较高纯度的酶组分。本研究为纤维素酶的研究提供了一株新菌种,对于工业上产酶的方法、技术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提高纯化纤维素酶的纯度有积极的影响。1.本试验通过对松树根部土壤、枯叶堆、腐质果屑中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霉菌进行分离筛选,最终确定筛选出一株来源于腐质果屑的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编号W-B23,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青霉属,在CMC-Na发酵培养基中,滤纸酶活为3.15±0.12 U/mL,CMC酶酶活为2.23±0.07 U/mL。2.为了进一步提高青霉属W-B23液态发酵产酶酶活,优化发酵培养基中的营养因素:碳源、氮源,及发酵条件:摇瓶中种子液的接种量、液体培养基的初始pH值、发酵过程中的温度等因素。在确定CMC-Na和酵母粉为最佳碳源、氮源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获得最佳发酵条件:在接种量5%,初始pH值为7.0、发酵温度28℃的条件下,最适宜W-B23生长及产酶。在已经确定的最佳培养条件下,培养6 d,菌株产CMC酶活由2.23±0.07 U/mL提高到3.79±0.11 U/mL,FPA酶活由3.15±0.12 U/mL提高至4.76±0.06U/mL。比优化前酶活分别提高了69%和51%。3.为得到较高纯度的纤维素酶组分,本试验分别采用盐析(硫酸铵沉淀)、Sephadex G-50凝胶过滤层析、DEAE-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层析、以及CM-Sepharose FF阳离子交换层析等分离纯化技术,从青霉属菌株W-B23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出纤维素酶,共3个组分,这3种纤维素酶包括: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以及β-葡萄糖苷酶,通过测定,内切酶的比活力由1.15 U/mg提高到23.41 U/mg,外切酶的比活力由1.21 U/mg提高到8.07 U/mg,β-葡萄糖苷酶的比活力由1.28 U/mg提高至8.63 U/mg。本研究从自然界中筛选得到了一株新的产纤维素酶霉菌,青霉属Penicillium W-B23。试验所得菌株,相较于市场采购工业产纤维素酶菌株40108(康宁木霉),在同等条件下的滤纸酶活及CMC酶活,分别高出43.07%,73.35%。为纤维素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以青霉属霉菌为基础的工程菌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黄婉秋[6](2020)在《白星花金龟幼虫肠道中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在自然界中,许多昆虫以木质纤维素为食,其肠道中往往存在能够降解木质纤维素的微生物源转化系统。白星花金龟(Protaetia brevitarsis)幼虫以植物根部、杂草等为食,其肠道中存在丰富的纤维素降解微生物,对纤维素降解菌及其优质纤维素酶的筛选有着很大的潜力。本论文通过纤维素酶活性、滤纸降解活性诱导测定等方法,从白星花金龟幼虫中、后肠道中筛选得到了90株细菌、5株真菌。其中细菌菌株h9具有内切葡聚糖酶(CMC)活性和较强的滤纸降解活性,其诱导CMC酶活可高达0.19 U/mL菌液,且可以彻底降解滤纸。通过16S rDNA分析,初步确定菌株h9属于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将菌株命名为Cellulomonas sp.h9。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分析,确定其具有20个与纤维素降解相关的基因,包括6个内切β-1,4-葡聚糖酶(EC 3.2.1.4)基因,12个β-葡萄糖苷酶(EC 3.2.1.21)基因,2个外切β-1,4-葡聚糖酶(EC 3.2.1.91)基因。选取了1个内切β-1,4-葡聚糖酶基因和4个β-葡萄糖苷酶基因进行了克隆表达,分别命名为Cen137和Bgl381、Bgl263、Bgl211、Bgl204,并对Cen137和Bgl381重组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内切β-1,4-葡聚糖酶Cen137基因全长1036 bp,G+C含量为72.0%,编码321个氨基酸;氨基酸1-22为信号肽序列。该酶比活为11.86 U/mg,最适反应温度为37℃,最适pH为6.5,在pH4.0~9.0之间,相对酶活性能够维持在65%以上;同时该酶在较宽的pH范围内较稳定,其在pH4.0~12.0缓冲液中处理后,相对酶活仍能够保持在90%以上,说明该酶具有较强的耐酸、碱性。该酶在30℃、40℃、50℃温度中处理1 h后,相对酶活仍能保持在85%左右。Mn2+对重组酶Cen137的酶促反应具有明显的激活作用,Co2+、巯基乙醇对重组酶Cen137的酶促反应具有一定的激活作用;Cu2+、SDS对重组酶Cen137的酶促反应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b3+对重组酶Cen137的酶促反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β-葡萄糖苷酶Bgl381基因全长1446 bp,G+C含量为76.0%,编码481个氨基酸;无信号肽序列。该酶的比活为3.84 U/mg,最适反应温度为37℃,最适pH为6.0,pH 7.0~10.0范围内其相对酶活保持70%以上,说明了该酶耐碱性较强。Cr3+、SDS对β-葡萄糖苷酶Bgl381的酶促反应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Na+、Mg2+、Ca2+、Cu2+、Mn2+、Pb3+、Zn2+、Co2+对β-葡萄糖苷酶Bgl381的酶促反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Fe3+、巯基乙醇、EDTA对β-葡萄糖苷酶Bgl381的酶促反应具有一定的激活作用。本文首次研究了白星花金龟幼虫中的细菌纤维素酶基因,进一步认识了白星花金龟幼虫对纤维素降解的机制,丰富了纤维素酶基因库,提供了具有应用潜力的纤维素酶。

谢骜李畅[7](2020)在《桑天牛产纤维素酶细菌的分离及其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在乳酸杆菌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构建有益安全的能分泌纤维素酶的乳酸杆菌重组菌,并期望将其用作饲用微生物添加剂,既可维持动物肠道健康又可提高反刍动物粗饲料利用率。可是,高效分泌纤维素酶的基因来源一直是研究难点和热点之一。本研究从可有效利用树木纤维素作为食源的昆虫——桑天牛(Apriona germari)体内分离培养有效降解纤维素的细菌菌株,并克隆其纤维素酶基因,先在大肠杆菌中作原核表达,再构建含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表达载体,最终转化至罗伊氏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中表达,并对重组的乳酸杆菌发酵作物秸秆饲料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旨在说明人工重组乳酸杆菌基因工程菌的工作效果。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 利用纤维素酶筛选培养基从桑天牛(Apriona germari)中分离获得产纤维素酶的细菌3株(C1、C2、C3),经鉴定分别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C3株的纤维素酶活性较高,其最适温度42℃、最适p H为5.5,其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为60℃、最适p H为5.0,在此条件下的纤维素酶活性可达到2.205 U/m L。2. 从枯草芽孢杆菌C3菌株中克隆获得内切-β-1,4-葡聚糖酶基因Nqm和β-葡萄糖苷酶基因Bq T,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 ET-Nqm、p ET-Bq T,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原核表达。结果显示Bq T基因的表达蛋白pro Bq T无任何纤维素酶活性。而Nqm基因的表达蛋白pro Nqm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活性达到2.366 U/m L(70℃,p H 5.5),pro Nqm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达到1.428 U/m L(50℃,p H 5.5)。Bq T和Nqm基因构建的重组大肠杆菌表达产物的蛋白大小分别约为27 k Da和54 k Da。将Bq T和Nqm基因进行融合表达,产生的蛋白大小约35 k D,在最适条件60℃、p H 6.5,其融合表达产物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为2.517 U/m L。3. 将目的基因Nqm与启动子P32、信号肽SPlp0373、p LEM-415载体采用酶切连接方式构建成了内切葡聚糖酶分泌表达重组载体p LEM-P32SPNqm,并将其转化至罗伊氏乳酸杆菌中分泌表达。酶学性质测定结果表明,该重组乳酸杆菌的产酶最适温度和时间分别为37℃、24 h,产酶活性(CMCase)为2.06 U/m L。其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和p H分别为60℃、6.0。在50~70℃、弱酸性条件下该酶的稳定性较好。金属离子Na+、K+、Mn2+对酶促反应有促进作用,而Mg2+、Cu2+对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较大。4. 用上述重组乳酸菌发酵秸秆饲料时,发现其对玉米秸秆、苜蓿秸秆、小麦秸秆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的相对降解率分别为10.42%、21.12%,4.99%、7.85%,4.57%、9.53%,均有具有一定的降解作用。综上所述,从桑天牛体内获取的枯草芽孢杆菌纤维素酶基因Bq T与Nqm,可以协同分泌酶活性较高、分子量较小的纤维素分解酶蛋白。基于Nqm基因构建的人工重组乳酸杆菌对常见的秸秆饲料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

王后福,廖奇,李鹏飞,陶杨,鲁琼芬,杨仁辉,冷静[8](2020)在《一株纤维降解菌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酶学性质分析》文中认为试验对1株娄彻氏链霉菌(B5)的β-葡萄糖苷酶(高活性纤维降解酶)基因进行克隆,通过构建高效表达的载体实现基因表达,对所得表达产物的酶学性质进行测定分析,为饲用纤维素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通过PCR扩增B5的Egl基因的完整CDS序列,构建pET-32a-egl表达载体,转化到BL21(DE3)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试验成功构建了高产β-葡萄糖苷酶的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实现了β-葡萄糖苷酶的分泌表达,其分子量约4.1×10-4 U,酶学特性分析表明,在40℃、pH值8、底物浓度为3.0×10-2 mol/L时,酶活力最高,为1 085 U/mL。

刘文静[9](2020)在《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筛选、诱变选育及产酶条件优化》文中认为β-葡萄糖苷酶能够水解β-1,4糖苷键,生成葡萄糖和对应的配基,普遍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该酶是纤维素降解过程中的限速酶,在木质纤维素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饲料、造纸和医药等领域。目前,工业生产上应用的β-葡萄糖苷酶大多来源于微生物,其酶活力普遍较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β-葡萄糖苷酶大规模、高效的生产应用。开发新的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并运用各种技术对野生型菌种进行育种,是获得高酶活力菌株的有效方法,其中,诱变育种是较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本研究以选育高产β-葡萄糖苷酶的菌株为目标,通过两种不同的诱变技术,结合产酶发酵条件优化等方法,提高菌株的产酶活性,同时检测相关菌株的纤维素酶活力,旨在为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有效的菌种资源。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对采集于河南南阳独山森林公园内的腐木样品进行预处理,分离筛选出产β-葡萄糖苷酶的真菌,结果共得到了16株不同形态的菌株,其中有9株菌在七叶苷平板上呈现明显的产酶变色圈。进一步通过基础培养基对这9株菌进行摇瓶发酵,分别定量测定其产酶活力,结果发现,菌株L1摇瓶发酵产β-葡萄糖苷酶活力达34.85U/mL,高于所有检测菌株。结合L1菌株的形态特征、ITS序列和持家基因BenA序列比对分析,最终鉴定L1菌株为赭绿青霉菌。2.以赭绿青霉L1为出发菌株,对其进行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经七叶苷显色平板检测和摇瓶发酵酶活力测定,获得一株产β-葡萄糖苷酶活力提高较大的突变菌株A-2,其酶活力为57.84 U/mL,较原始菌株L1的产酶活力提高了52%。进一步对突变菌株A-2进行硫酸二乙酯(DES)化学诱变,用同样的筛选方法,最终得到一株遗传稳定的高酶活力突变菌株D-6,其β-葡萄糖苷酶活力达94.74 U/mL,比出发菌株A-2的酶活力提高了75.1%,比原始菌株L1提高了148.2%。3.为了进一步提高突变菌株的产酶活力,用响应面法优化突变菌株D-6的产酶发酵条件。从8个影响因素出发,依次进行单因素实验、Plackett-Burnman实验、最陡爬坡实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佳产酶发酵条件为:培养基组分包括玉米秸秆45.74 g/L、(NH4)2SO4 7.23 g/L、KH2PO4 6 g/L、MgSO4·7H2O1 g/L、CaCl2 0.5 g/L、FeSO4 0.1 g/L;初始pH自然;接种量5%(孢子浓度108个/mL);装液量63 mL/250 mL;温度28℃;摇床转速160 r/min;发酵时间132 h。在此条件下,突变株D-6发酵后酶活力为142.92 U/mL,与优化前相比酶活力提升了54.2%。4.为了检测高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纤维素酶活力,实验进一步在羧甲基纤维素钠平板上培养赭绿青霉菌株L1,经刚果红染色后观察到有明显的透明圈产生,说明该菌株可产纤维素酶。对突变菌株A-2和D-6进行刚果红染色,同样观察到有透明圈的产生;将野生型菌株L1和突变菌株A-2、D-6分别利用上述优化培养基进行摇瓶发酵,测定各菌株的滤纸酶活力(FPA)依次为:11.50、12.26和12.53 U/mL,内切纤维素酶活力(CMCase)依次为:60.09、61.55和61.82 U/mL,结果表明,突变菌株A-2和D-6的FPA和CMCase较菌株L1都有小幅度提升,突变菌株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发酵条件试验尚需完善。本论文从腐木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具有高产β-葡萄糖苷酶活力并具纤维素降解能力的真菌L1,分子鉴定为赭绿青霉菌。以该菌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复合诱变处理,筛选到遗传性质稳定的突变菌株D-6,其酶活力达94.74 U/mL,较L1菌株提高了148.2%。用响应面法优化突变株D-6的产酶发酵条件,在最佳条件下,该菌株的酶活力达142.92 U/mL,比优化前提高了54.2%。进一步测定了原始菌株L1和突变株A-2、D-6的纤维素酶活力,突变株较原始菌株的纤维素酶活力有小幅度提高。实验旨在获得一株具有高产β-葡萄糖苷酶活性并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真菌,研究结果为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发酵条件优化提供技术参考,同时为该类菌株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有效的菌种资源。

徐建坤[10](2019)在《产β-葡萄糖苷酶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葡萄中有很多不挥发性的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它们是葡萄酒果香的主要产生的来源之一,它们的水解产物也同时可以为发酵香气的合成提供前体化合物。这类糖苷类物质主要是通过各种糖苷水解酶的作用然后释放出活性香气成分。β-葡萄糖苷酶能够将葡萄酒中的葡萄糖苷结合态香气前体水解,并释放挥发性糖苷配基,从而形成浓郁丰富的葡萄酒香气。在葡萄酒酿造的过程中,作为酒精发酵的主导微生物的酵母菌(酿酒酵母和非酿酒酵母),对葡萄酒的感官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酵母菌同时也是β-葡萄糖苷酶的主要来源之一。筛选具有产β-葡萄糖苷酶能力的酵母菌并对其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及应用,有利于提升葡萄酒的香气品质。本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YEPD培养基,筛选得到酵母菌92株,经鉴定,16株酵母菌为Naganishia,占比为17.4%;13株酵母菌为红酵母属(Rhodotorula),占比为14.1%;4株酵母菌为Papiliotrema,占比为4.3%;8株酵母菌为隐球菌属(Cryptococcus),占比为8.7%;4株酵母菌为Vishniacozyma,占比为4.3%;9株酵母菌为有孢汉生酵母菌属(Hanseniaspora),占比为9.8%;12株酵母菌为酿酒酵母属(Saccharomyces),占比为13%;7株酵母菌为毕赤酵母属(Pichia),占比为7.6%;9株酵母菌为洛德酵母属(Lodderomyces),占比为9.8%;10株酵母菌为假丝酵母属(Candida),占比为10.9%。(2)从吐鲁番盆地(吐鲁番、鄯善)采集的酿酒葡萄表皮利用七叶苷培养基筛选出5株酵母菌具有较强的产β-葡萄糖苷酶的能力,它们的菌株编号分别是LCC-3、LC-3、LS-18、RX-10、RX-10.1,通过对它们所产β-葡萄糖苷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产β-葡萄糖苷酶的菌株LCC-3、LC-3、LS-18、RX-10、RX-10.1,它们的酶活力分别为:183.27±2.30 U/mL、231.32±2.89 U/mL、165.92±2.01 U/mL、263.84±3.40 U/mL、261.04±4.23 U/mL,酶学特性表明:各菌株所产的β-葡萄糖苷酶最适pH分别为:5.0、5.0、5.0、5.0、5.0;最适温度分别为:50℃、40℃、60℃、50℃、50℃。在乙醇耐受性方面,菌株LS-18所产的β-葡萄糖苷酶的乙醇耐受性最好,在乙醇浓度达到15%时,β-葡萄糖苷酶的相对酶活力是87%,高于其余4株酵母菌所产的β-葡萄糖苷酶的相对酶活力。在葡萄糖浓度耐受性方面,菌株LS-18、RX-10、RX-10.1的表现相近,在葡萄糖浓度达到300 g/L时,它们所产的β-葡萄糖苷酶的相对酶活力分别是78%、79%、79%,高于其他2株菌所产的β-葡萄糖苷酶的相对酶活力。(3)菌株LCC-3(Saccharomyces)、LC-3(Rhodotorula)、LS-18(Naganishia)、RX-10(Candida)、RX-10.1(Candida)具有产β-葡萄糖苷酶的的能力,将这5株酵母与商业酿酒酵母菌(Top15)进行葡萄酒发酵试验,结果表明:对葡萄酒的酒精发酵过程中发酵产物及香气检测的分析,酿酒酵母菌Top15与筛选出的菌株以1:10的比例(MS3组合)混合发酵,且筛选出的菌株提前48 h加入,发现得到的发酵产物以及主要的挥发性成分的含量都要比纯种发酵的多,并且挥发性成分的含量要也要比其他组合的多。

二、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的分离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的分离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白蚁肠道具耐高温耐碱β-葡萄糖苷酶活性共生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产酶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2 培养基与试剂
    1.3 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筛选分离
    1.4 耐高温耐碱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复筛
    1.5 耐高温耐碱β-葡萄糖苷酶BH1菌株的鉴定
    1.6 β-葡萄糖苷酶活力测定
    1.7 BH1菌株的产酶条件优化
    1.8 耐高温耐碱β-葡萄糖苷酶的分离纯化
        1.8.1 硫酸铵分级沉淀
        1.8.2 透析去盐
        1.8.3 DEAE-52柱层析
        1.8.4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1.8.5 纯酶活性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耐高温耐碱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分离筛选
    2.2 耐高温耐碱β-葡萄糖苷酶BH1菌株的鉴定
        2.2.1 BH1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2.2.2 BH1菌株16S rRNA基因的扩增
        2.2.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3 β-葡萄糖苷酶活力测定
    2.4 BH1菌株的产酶条件优化
        2.4.1 BH1菌株培养时间对产酶条件的影响
        2.4.2 BH1菌株培养基pH对产酶条件的影响
        2.4.3 BH1菌株培养温度对产酶条件的影响
        2.4.4 BH1菌株的发酵培养基主要成分优化
        2.4.4.1 不同碳源对产酶条件的影响
        2.4.4.2 不同氮源对产酶条件的影响
        2.4.4.3 不同无机盐对产酶条件的影响
    2.5 正交试验
    2.6 最佳条件下酶活及酶学性质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2)珊瑚来源的β-葡糖苷酶产生菌筛选、基因表达与低聚龙胆糖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β-葡萄糖苷酶
        1.1.1 β-葡萄糖苷酶的来源
        1.1.2 β-葡萄糖苷酶结构与催化机制
        1.1.3 β-葡萄糖苷酶的应用
    1.2 珊瑚共附生微生物
        1.2.1 珊瑚共附生细菌生理作用与生态功能
        1.2.2 珊瑚共附生微生物资源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珊瑚来源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的筛选与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
        2.1.1 制备培养基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微生物分离纯化及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的筛选
        2.2.3 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多样性分析
        2.2.4 β-葡萄糖苷酶功能基因多样性分析
    2.3 结果
        2.3.1 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筛选
        2.3.2 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多样性
        2.3.3 β-葡萄糖苷酶功能基因的多样性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β-葡萄糖苷酶的表达和酶学性质的研究
    3.1 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菌株和质粒
        3.1.3 酶与试剂
        3.1.4 缓冲液及其他试剂配制
        3.1.5 培养基配制
    3.2 方法
        3.2.1 β-葡萄糖苷酶基因扩增与纯化
        3.2.2 β-葡萄糖苷酶基因重组质粒构建
        3.2.3 β-葡萄糖苷酶基因转化
        3.2.4 重组酶表达
        3.2.5 重组酶纯化
        3.2.6 标准曲线测定
        3.2.7 β-葡萄糖苷酶酶活的测定
        3.2.8 β-葡萄糖苷酶酶学性质分析
    3.3 结果
        3.3.1 β-葡萄糖苷酶编码基因引物设计及扩增
        3.3.2 纯化的重组β-葡萄糖苷酶的SDS-PAGE分析
        3.3.3 温度对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3.3.4 pH对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3.3.5 金属离子对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3.3.6 有机试剂对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3.3.7 葡萄糖和Na Cl对酶活性的影响
        3.3.8 酶促动力学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β-葡萄糖苷酶合成低聚龙胆糖研究
    4.1 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1.3 试剂制备
    4.2 方法
        4.2.1 低聚龙胆糖鉴定
        4.2.2 温度对低聚龙胆糖合成的影响
        4.2.3 pH值对低聚龙胆糖合成的影响
        4.2.4 加酶量对龙低聚龙胆合成的影响
        4.2.5 糖底物的质量体积比对低聚龙胆糖合成的影响
        4.2.6 合成时间长度对低聚龙胆糖合成的影响
    4.3 结果
        4.3.1 合成低聚龙胆糖最适温度
        4.3.2 合成低聚龙胆糖最适pH
        4.3.3 合成低聚龙胆糖最适加酶量
        4.3.4 合成低聚龙胆糖最适底物质量比
        4.3.5 合成低聚龙胆糖最适时间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A

(3)高产碱性纤维素酶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酶学特性与发酵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样品来源
        1.1.2 培养基
        1.1.3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纤维素酶产生菌初步筛选
        1.2.2 筛选平板复筛
        1.2.3 菌株形态学观察与生理生化分析
        1.2.4 基于16S r DNA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
        1.2.5纤维素酶粗酶液制备
        1.2.6 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酶活力
        1.2.7 反应条件对菌株酶活力的影响
        1.2.8 菌株发酵条件优化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与分离结果
    2.2 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
        2.2.1 菌落形态及生理生化鉴定
        2.2.2 基于16S r 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2.3 纤维素酶各组分的酶活力分析结果
        2.3.1 葡萄糖标准曲线
        2.3.2 不同底物条件下酶活力的测定
    2.4 反应条件对CQNUX 3-1菌株酶活力的影响
        2.4.1 反应温度对纤维素酶各组分酶活力的影响
        2.4.2 反应p H对纤维素酶各组分酶活力的影响
        2.4.3 离子和添加物对纤维素酶各组分酶活力的影响
    2.5 发酵生产条件的优化
        2.5.1 发酵时间对酶发酵的影响
        2.5.2初始p H对酶发酵的影响
        2.5.3 发酵温度对酶发酵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4)嗜热菌Anoxybacillus sp.DL5菌株产β-葡萄糖苷酶培养基优化及产酶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1.1.2 培养基:
    1.2 方法
        1.2.1 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筛选:
        1.2.2 β-葡萄糖苷酶酶活力测定:
        1.2.3 产β-葡萄糖苷酶培养基成分单因素筛选:
        1.2.4 培养基优化多因素正交设计实验:
        1.2.5 产酶条件研究:
2 结果
    2.1 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筛选
        2.1.1 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初筛:
        2.1.2 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复筛:
    2.2 产β-葡萄糖苷酶培养基成分单因素筛选
        2.2.1 不同碳源和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2.2.2 不同Ca2+和Mg2+浓度对产酶的影响:
    2.3 培养基优化多因素正交设计
    2.4 培养温度和培养基pH值对产酶的影响
3 讨论

(5)高产纤维素酶霉菌的筛选及纤维素酶系的分离纯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纤维素概述
        1.1.1 纤维素的基本结构
        1.1.2 纤维素的降解
    1.2 纤维素酶
        1.2.1 纤维素酶的组成
        1.2.2 纤维素酶的来源
        1.2.3 纤维素酶的多样性
        1.2.4 纤维素酶的理化性质
        1.2.5 纤维素酶的应用研究
    1.3 纤维素酶系的分离纯化
        1.3.1 纤维素酶系的分离纯化
        1.3.2 纤维素酶系分离纯化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的采集
        2.1.2 药品及试剂
        2.1.3 试验仪器
        2.1.4 试剂的配制
        2.1.5 培养基配制
    2.2 高产纤维素酶霉菌的筛选
        2.2.1 菌株的初筛
        2.2.2 菌株的复筛
    2.3 高产纤维素酶霉菌的鉴定与保藏
        2.3.1 形态学鉴定
        2.3.2 分子鉴定
        2.3.3 菌种的保藏
    2.4 培养条件优化
        2.4.1 碳源的优化
        2.4.2 氮源的优化
        2.4.3 接种量的优化
        2.4.4 发酵初始pH值的优化
        2.4.5 发酵温度的优化
        2.4.6 培养条件响应面优化试验
    2.5 纤维素酶系的分离纯化
        2.5.1 蛋白质标准曲线
        2.5.2 硫酸铵沉淀
        2.5.3 Sephadex G-50凝胶过滤层析
        2.5.4 DEAE-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层析
        2.5.5 CM-Sepharose FF阳离子交换层析
    2.6 SDS-PAGE凝胶电泳
第三章 结果
    3.1 高产纤维素酶霉菌的筛选
        3.1.1 高产纤维素酶霉菌的初筛
        3.1.2 高产纤维素酶霉菌的复筛
    3.2 霉菌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3.2.1 形态学鉴定
        3.2.2 分子鉴定
    3.3 培养条件优化
        3.3.1 碳源的优化
        3.3.2 氮源的优化
        3.3.3 接种量的优化
        3.3.4 初始pH值的优化
        3.3.5 发酵温度的优化
        3.3.6 响应面法培养条件优化
        3.3.6.1 响应面分析
        3.3.6.2 响应面图形分析
        3.3.7 响应面验证试验
        3.3.8 滤纸酶活测定
    3.4 纤维素酶系分离纯化
        3.4.1 蛋白质标准曲线绘制
        3.4.2 硫酸铵沉淀
        3.4.3 Sephadex G-50凝胶过滤层析
        3.4.4 DEAE-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层析
        3.4.5 CM-Sepharose FF阳离子交换层析
        3.4.6 分离纯化
    3.5 SDS-PAGE凝胶电泳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白星花金龟幼虫肠道中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白星花金龟
        1.1.1 药用价值
        1.1.2 饲用价值
        1.1.3 生态价值
    1.2 木质纤维素
    1.3 纤维素酶
        1.3.1 真菌
        1.3.2 放线菌
        1.3.3 细菌
        1.3.4 纤维素酶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白星花金龟幼虫肠道内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和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制备
        2.1.2 试剂和仪器
        2.1.3 主要培养基及溶液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处理
        2.2.2 羧甲基纤维素钠琼脂平板筛选
        2.2.3 滤纸降解法
        2.2.4 菌种鉴定分析
        2.2.5 酶活测定
        2.2.6 全基因组测序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和鉴定
        2.3.2 纤维素降解菌的产酶筛选
    2.4 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2.4.1 菌株h9分类分析
        2.4.2 Cellulomonas sp.h9 全基因组测序及基因注释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和质粒
        3.1.2 生化试剂
        3.1.3 培养基及溶液配制
        3.1.4 仪器
        3.1.5 引物合成及核酸序列测定
    3.2 试验方法
        3.2.1 重组质粒的构建
        3.2.2 重组蛋白的表达
        3.2.3 重组蛋白的SDS-PAGE电泳检测
        3.2.4 重组蛋白的蛋白浓度检测
        3.2.5 重组蛋白的酶活测定
    3.3 实验结果和分析
        3.3.1 重组质粒的克隆
        3.3.2 重组蛋白的表达
        3.3.3 重组蛋白酶活检测
        3.3.4 重组蛋白的纯化
        3.3.5 重组蛋白浓度检测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β-葡萄糖苷酶、内切葡聚糖酶酶学性质的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4.2 方法
        4.2.1 样品的制备
        4.2.2 最适反应pH的测定
        4.2.3 pH稳定性的测定
        4.2.4 最适反应温度的测定
        4.2.5 热稳定性的测定
        4.2.6 金属离子和相关化学试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4.2.7 比活的测定
    4.3 结果
        4.3.1 最适反应pH和pH稳定性
        4.3.2 最适反应温度和热稳定性
        4.3.3 金属离子和相关化学试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4.3.4 酶的比活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桑天牛产纤维素酶细菌的分离及其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在乳酸杆菌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纤维素酶来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1.1 纤维素的结构与作用机理
        1.1.1 纤维素分子结构
        1.1.2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
    1.2 纤维素酶的来源
        1.2.1 常见产纤维素酶真菌种类
        1.2.2 常见产纤维素酶细菌种类
        1.2.3 常见产纤维素酶动物种类
    1.3 纤维素酶的应用
        1.3.1 纤维素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1.3.2 纤维素酶在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1.4 纤维素酶研究现状和展望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桑天牛产纤维素酶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2.1 材料
        2.1.1 试验桑天牛来源
        2.1.2 主要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耗材
    2.2 方法
        2.2.1 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2.2.2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2.2.3 不同菌株产酶活性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产纤维素酶细菌鉴定
        2.3.2 标准曲线的绘制及不同菌株产酶活性的测定
        2.3.3 目的菌株的产纤维素酶条件和酶学性质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桑天牛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3.1 材料
        3.1.1 主要培养基、溶液
        3.1.2 主要试剂、耗材
    3.2 方法
        3.2.1 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
        3.2.2 纤维素酶基因与载体的连接
        3.2.3 纤维素酶基因的原核表达
        3.2.4 原核表达产物酶学性质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目的菌株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3.3.2 目的菌株纤维素酶基因的原核表达
        3.3.3 原核表达产物的酶学性质测定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表达纤维素酶的重组乳酸杆菌的构建
    4.1 材料
        4.1.1 菌株与质粒
        4.1.2 主要培养基
        4.1.3 主要试剂、耗材
    4.2 方法
        4.2.1 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
        4.2.2 重组质粒的构建
        4.2.3 重组乳酸杆菌的构建与表达检测
        4.2.4 重组蛋白酶学性质研究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重组质粒p LEM-P32SPNqm的构建
        4.3.2 重组乳酸杆菌的表达与检测
        4.3.3 重组乳酸杆菌产酶特性及酶学性质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重组乳酸杆菌发酵秸秆饲料的效果分析
    5.1 材料
        5.1.1 主要培养基和试剂
        5.1.2 主要仪器、耗材
    5.2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一株纤维降解菌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酶学性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样品
        1.1.2 菌株和质粒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纤维素酶基因克隆
    2.2 Egl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重组pET-32a-egl表达载体的构建
    2.4 β-葡萄糖苷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检测
    2.5 重组大肠杆菌β-葡萄糖苷酶酶学性质分析
3 讨论
    3.1 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
    3.2 纤维素酶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重组大肠杆菌的构建
    3.3 β-葡萄糖苷酶酶学性质研究
4 结论

(9)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筛选、诱变选育及产酶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进展
        1.1.1 β-葡萄糖苷酶的来源
        1.1.2 β-葡萄糖苷酶的生产工艺
        1.1.3 β-葡萄糖苷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1.1.4 β-葡萄糖苷酶的应用
    1.2 纤维素酶概述
        1.2.1 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1.2.2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
    1.3 微生物育种
        1.3.1 自然选育
        1.3.2 诱变育种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1.4.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培养基
        2.2.3 溶液的配制
        2.2.4 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分离
        2.2.5 酶活力测定
        2.2.6 菌种鉴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对硝基苯酚标准曲线
        2.3.2 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筛选
        2.3.3 菌种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1菌株的复合诱变选育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培养基
        3.2.3 孢子悬液的制备
        3.2.4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
        3.2.5 硫酸二乙酯化学诱变
        3.2.6 高酶活力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RTP诱变致死率曲线
        3.3.2 筛选高产β-葡萄糖苷酶突变菌株
        3.3.3 DES诱变致死率曲线
        3.3.4 筛选高产β-葡萄糖苷酶突变菌株
        3.3.5 遗传稳定性检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突变株的产酶发酵条件优化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培养基
        4.2.3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4.2.4 单因素实验
        4.2.5 Plackett-Burnman实验设计
        4.2.6 最陡爬坡实验设计
        4.2.7 Box-Behnken实验设计与模型验证
    4.3 结果与讨论
        4.3.1单因素实验
        4.3.2 显着因子的筛选
        4.3.3最陡爬坡实验
        4.3.4 Box-Behnken实验回归分析
        4.3.5 响应面实验最佳条件与模型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突变株纤维素酶活的测定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培养基
        5.2.3 刚果红染色
        5.2.4 纤维素酶活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刚果红平板显色
        5.3.2 葡萄糖标准曲线
        5.3.3 滤纸酶活力
        5.3.4 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产β-葡萄糖苷酶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酵母菌
    1.2 葡萄酒中的酵母
    1.3 葡萄酒的香气
    1.4 β-葡萄糖苷酶
        1.4.1 β-葡萄糖苷酶的增香机制
        1.4.2 产β-葡萄糖苷酶的酵母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酿酒葡萄表皮酵母菌的分离及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产β-葡萄糖苷酶酵母菌的筛选及其酶学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产β-葡萄糖苷酶酵母的筛选
        3.1.3 β-葡萄糖苷酶酶活的测定
        3.1.4 产β-葡萄糖苷酶酵母的酶学特性研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产β-葡萄糖苷酶酵母菌的筛选及鉴定
        3.2.2 β-葡萄糖苷酶的酶学特性
第四章 葡萄酒发酵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方法
        4.1.2 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检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理化指标的测定结果
        4.2.2 葡萄酒发酵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酶活力的变化
        4.2.3 葡萄酒香气成分检测
        4.2.4 葡萄酒发酵试验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件

四、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的分离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 [1]白蚁肠道具耐高温耐碱β-葡萄糖苷酶活性共生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产酶条件优化[J]. 赵素雅,刘苏瑶,魏旭阳,尹晓燕,牛秋红.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6)
  • [2]珊瑚来源的β-葡糖苷酶产生菌筛选、基因表达与低聚龙胆糖合成研究[D]. 肖振伦. 广西大学, 2021
  • [3]高产碱性纤维素酶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酶学特性与发酵条件研究[J]. 马振刚,熊亮,张真,罗碱. 南方农业学报, 2021(03)
  • [4]嗜热菌Anoxybacillus sp.DL5菌株产β-葡萄糖苷酶培养基优化及产酶条件研究[J]. 周亚南,胡玉婕,应长青,李旭颖.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20(06)
  • [5]高产纤维素酶霉菌的筛选及纤维素酶系的分离纯化[D]. 吴静. 贵州大学, 2020(01)
  • [6]白星花金龟幼虫肠道中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作用[D]. 黄婉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7]桑天牛产纤维素酶细菌的分离及其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在乳酸杆菌中的表达[D]. 谢骜李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8]一株纤维降解菌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酶学性质分析[J]. 王后福,廖奇,李鹏飞,陶杨,鲁琼芬,杨仁辉,冷静. 饲料研究, 2020(02)
  • [9]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筛选、诱变选育及产酶条件优化[D]. 刘文静. 南阳师范学院, 2020(12)
  • [10]产β-葡萄糖苷酶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D]. 徐建坤. 石河子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的分离与筛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