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面黄泥细砂淋异常现象分析

工作面黄泥细砂淋异常现象分析

一、采面出现含黄泥 细沙淋水异常现象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琴[1](2011)在《坚硬覆岩下重复采动离层水涌突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突水是我国煤矿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随着我国煤炭产量的不断增加,煤矿开采深度增大,多煤层开采等原因,一种新的顶板水害类型——覆岩离层水水害开始出现,并由于其具有瞬时水量大、突水征兆不明显、危害大等特点而逐渐引起重视。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离层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及离层注浆减沉的工程应用,对于离层水形成条件及其涌突水机理等研究很少。论文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试验、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应用等研究方法,以阐释淮北海孜矿5.21特大离层水涌突机理为主旨,在分析离层水害事故发生的背景条件基础上,围绕“离层的形成→离层水的形成→离层水突出”这一主线,对坚硬覆岩下重复采动离层水形成及涌突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探讨,提出了离层水防治的关键技术,并用于生产实践。取得以下成果:(1)利用地面钻探、注水流量测井、钻孔电视和离散元数值模拟综合研究了10煤、7煤重复采动情况下7煤覆岩离层的发育规律:1049面的开采破坏了7煤上覆地层的自然状态,火成岩底界、厚砂岩层内出现离层,随后745面的重复采动,使得先期形成的7煤覆岩中的离层规模进一步增大。由于厚砂岩本身为含水层,对其内的离层补给形成了“积水离层带”;其余发育在隔水层内的离层裂隙,则形成“真空离层带”。(2)提出离层水的形成需要具备4个基本条件:a、可积水离层——离层的发育位置位于导水裂隙带之上;b、离层周边存在补给水源;c、离层空间持续时间足够长;d、离层周围岩体的渗透能力较强。(3)考虑卸荷作用对渗透的影响,进行了人工制作裂隙砂岩试样卸除围压直至破坏的渗透试验;考虑岩体裂隙的影响,对由Monte-Carlo方法生成的砂岩复杂裂隙网络模型,进行了固定应力比、变应力比的渗流离散元模拟试验;卸荷渗透试验和裂隙网络渗流数值试验结果表明砂岩的渗透能力足以在较短时间形成大量的离层水,这是支持突水水源为离层水观点的重要依据。并根据渗流REV模拟结果,利用等效连续介质理论对砂岩水的渗流进行描述,得出了砂岩含水层水汇入离层水量的理论公式。(4)通过自行设计的动水压力模拟试验,发现岩石破坏瞬间会产生较高的动水压力。借助动水压力这一概念,将火成岩冲击动力作用下离层水突出危险性评价这一动力问题拟静力化,转换为采用动水压力计算突水系数进行危险性评价的问题,证实了突水事故必然发生。(5)采用物理模拟试验、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对火成岩突然破断对岩层的冲击破坏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若火成岩发生突然破断,其冲击震动作用会使位于5.21突水位置上方的厚砂岩离层下位岩层的水平、垂直应力超过其强度能力、出现较大的变形速度、发生持续增大的水平、垂直变形量,瞬间发生失稳破坏,形成动力突破带,与其下的导水裂隙带沟通,整体构成5.21突水通道。(6)利用弹性理论、波动力学及弹性应力波等基础理论,对火成岩突然破断瞬间突破离层水体下完整岩层形成动力突破带的这一动力过程进行了理论推导,提出了动力突破带的理论表达式。(7)提出了坚硬覆岩下离层水突出的工程地质模型,指出离层积水的形成是发生离层水害事故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由此提出防治离层水的关键技术是施工指向工作面外的离层水截流孔、指向预计离层发育位置的离层水导流孔来截断离层水补给水源、超前疏放离层水。并应用于745面恢复生产区段,实现了安全高效生产。该论文有图79幅,表22个,参考文献262篇。

刘翔[2](2009)在《羊场湾二分区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害防治》文中提出以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羊场湾二分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其基本概况、地质条件、水文地质特征和相关资料的分析研究后,运用了涌水量—降深曲线外推法、大井法、比拟法三种方法对未来延伸矿井的涌水量进行了科学的计算和校正,得出矿井开采到二水平+804m时的正常涌水量为357.2m3/h,最大涌水量为616.7m3/h。然后,在详细分析了矿区的水患因素后,提出了对西天河和大气降水这种水量不大,并且延续时间较长的水源采用以防为主的措施。其中对西天河采取铺设人工河床的方法;对大气降水采取在地表对裂隙和塌陷进行填埋并压实的方法进行治理。而对于老窑水和围岩介质水这种水量较大,但相对较容易疏干的水源则采用留设防水煤柱和排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最后,还对矿井第二阶段的总排水系统依据相应的标准进行了设计,确定了在第二阶段采用矿用水泵和相配套电机并利用两趟敷设于管子道和二采区轨道下山的无缝钢管,把矿井水从有效容积为2857.6m3的水仓,排放到安置于+1050m水平的有效容积为1574.4m3的水仓,继而排出矿井。

余铁军[3](2007)在《程潮铁矿安全系统综合评判及预测》文中认为矿山安全评价是矿山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对系统中的危险因素、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论证,并以既定等级表示。再针对存在的问题,根据当前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提出有效的安全措施,以便消除危险或将危险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以寻求最低事故率,最少的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从而达到保证矿山安全的目的。作为现代矿山安全生产的关键,矿山安全评价在矿山安全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中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文主要做了下面三方面的工作:首先,论文对程潮铁矿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了分析辨识,总结了存在的危险源种类、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地点。其次,矿山安全评价因素自身表现为随机性,与事故的关系又表现为模糊性,而且因素间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本文在对待各种因素时,采用专家打分法,对应相应的安全等级分数段表来确定隶属度,并利用专家咨询法得到各个指标、准则层次以及各单元的权重,利用模糊理论的模型得出了安全等级。最后,本文把时间预测理论中的二次移动法和关联度分析作为本文的创新点引入到矿山安全预测中来,考虑到矿山事故发生的非偶然性和在时间上的延续性,通过对最近几年事故发生概率的统计,应用时间预测法估测了矿山2008年的事故发生率,并从安全生产投入量和高学历人才的比例两大方面进行了探讨,即求出安全生产投入量、高学历人才的比例与矿山百万吨死亡率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并比较了安全生产投入量和高学历人才对矿山事故率的影响,从而从宏观上做好矿山的安全工作。

景继东[4](2007)在《巨厚砾岩顶板突水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丰井田第三系巨厚砾岩含水层对山西组4煤安全开采的威胁程度随开采深度的增加而日益严重。论文在充分了解国内外顶板水害防治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华丰井田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并根据钻孔及井下资料,总结了项板砂岩、砾岩分布规律。应用瞬变电磁物探手段,查明了大深度巨厚砾岩的分布规律及富水特征。以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理论为指导,结合相似材料模拟实验、计算机数值分析,研究了巨厚砾岩和煤系地层双层结构条件下煤层开采上覆岩层运动特征,揭示了导水裂隙带发育特征及斑裂纹形成、演化过程,深入研究了导水裂隙带高度的计算方法,在分析影响砾岩突水因素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导水裂隙带和斑裂纹对砾岩水突出的影响机制。结合1409工作面顶板涌突水实例,建立了工作面下平巷涌突水力学模型。根据研究成果,结合现场实际,提出了巨厚砾岩水害防治措施。

吴祥,张运海,高增哲[5](2006)在《CT坑透快速治理采面流黄泥细沙异常出水》文中指出岱庄生建煤矿31304工作面推进86m时,顶板淋水中含有大量的细沙、黄泥,出现了异常的重大突水征兆。利用CT坑透,结合矿井裂隙发育规律,分析判明了异常出水的原因,及时进行井下强排水,保证了安全生产。

苏宝成[6](2005)在《华丰煤矿顶板突水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华丰井田第三系巨厚砾岩含水层对山西组4煤安全开采的威胁程度随开采深度的增加而日益严重。论文在充分了解国内外顶板水害防治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华丰井田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并根据钻孔及井下资料,总结了顶板砂岩、砾岩分布规律。应用瞬变电磁物探手段,查明了大深度巨厚砾岩的分布规律及富水特征。以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理论为指导,结合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研究了巨厚砾岩和煤系地层双层结构条件下煤层开采上覆岩层运动特征,揭示了导水裂隙带发育特征及斑裂纹形成、演化过程。在分析影响砾岩突水因素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导水裂隙带和斑裂纹对砾岩水突出的影响机制。结合1409工作面顶板涌突水实例,建立了工作面下平巷涌突水力学模型。根据研究成果,结合现场实际,提出了砾岩水害防治措施。

吴祥,万斌,赵全富,魏欲博,杨维嘉[7](2004)在《利用矿井裂隙发育规律判明采面异常出水的成因》文中认为岱庄井田的裂隙发育存在一定规律,根据启封钻孔时出现冲洗液顺裂隙流失现象,对采面回采后顶板出现流黄泥、细沙异常出水现象做出分析判断,并实施了安全治理。

黄国华,刘生忠,吴祥,李祥华[8](2003)在《采面回采过程中出现突水征兆的分析与防治》文中研究表明岱庄生建煤矿 3 13 0 4采煤工作面回采中 ,出现了重大突水征兆 ,顶板淋水从局部开始逐渐加大并且伴有大量“细沙”和“黄泥”。通过及时对突水水源分析 ,结合CT坑透和水样烘干化验 ,及时判明了水源 ,进行了井下强排水 ,保证了安全生产

吴祥[9](2003)在《采面顶板流黄泥、细沙、异常出水的安全治理》文中认为岱庄生建煤矿 3 13 0 4工作面回采到L3 13 0 4-2 裂隙组附近时 ,顶板淋水流出“细沙”和“黄泥” ,出现了重大突水征兆。针对上述异常情况 ,利用矿井裂隙发育规律 ,同时结合CT坑透技术 ,分析判明了异常出水的原因 ,及时进行井下强排水工作 ,保证了安全生产。

吴祥,赵全富,周霄鹏,魏裕博,井贵存[10](2002)在《采面出现含黄泥 细沙淋水异常现象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岱庄生建煤矿 3130 4工作面自切眼开始推进 85m时 ,顶板淋水中含“细沙”和“黄泥” ,出现了突水征兆。针对上述异常情况 ,利用矿井裂隙发育规律 ,同时结合CT坑透技术 ,分析判明了异常出水的原因 ,及时进行井下强排水工作 ,保证了安全生产。

二、采面出现含黄泥 细沙淋水异常现象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面出现含黄泥 细沙淋水异常现象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坚硬覆岩下重复采动离层水涌突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研究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1 采区地质
    2.2 工作面内7 煤覆岩工程地质特征
    2.3 水文地质条件
    2.4 本章小结
3 重复采动下离层发育规律
    3.1 离层形成的理论判别
    3.2 重复采动离层裂隙演化规律离散元模拟
    3.3 离层的现场勘查
    3.4 离层体积估算
    3.5 本章小结
4 覆岩离层水形成机理
    4.1 坚硬覆岩下离层水形成条件分析与验证
    4.2 卸荷作用下砂岩渗透性实验研究
    4.3 复杂裂隙对砂岩渗透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4.4 地下水向离层渗流的数学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坚硬覆岩下离层水涌突机理
    5.1 火成岩破坏瞬间激发动水压力的实验研究及离层水突出危险性评价
    5.2 岩板冲击破裂微震特征的物理模拟研究
    5.3 火成岩破断瞬间对煤系地层冲击破裂效应的离散元模拟
    5.4 突水通道形成的理论探讨
    5.5 小结
6 离层水害防治技术研究
    6.1 覆岩离层水突出的工程地质模型
    6.2 离层水防治技术方法
    6.3 745 面恢复生产区段离层水防治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一、基本情况
    二、学术论文
    三、获奖情况
    四、专利情况
    五、研究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羊场湾二分区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害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1.2.2 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交通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象、水文与地震
    2.4 经济概况
    2.5 地层
    2.6 构造
    2.7 以往的地质工作及存在的问题
        2.7.1 以往的地质工作
        2.7.2 存在的问题
3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3.1 含水层组的划分及其含水特征
    3.2 隔水层及其特征
    3.3 充水水源
    3.4 充水通道
    3.5 含水层组间水力联系及其动态变化
        3.5.1 各含水层组间的水力联系
        3.5.2 地下水的动态变化
    3.6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3.7 研究区的水文地质类型极其复杂程度的判定
4 矿井涌水量计算
    4.1 概述
    4.2 涌水量—降深曲线外推法
    4.3 大井法
    4.4 比拟法
    4.5 分析总结
5 矿井水的防治措施
    5.1 矿井水患分析
        5.1.1 Y122(3)工作面透水事故
        5.1.2 Y112(1)工作面采空区透水事故
        5.1.3 分析总结
    5.2 矿井防水
        5.2.1 西天河
        5.2.2 大气降水
    5.3 矿井排水设计
        5.3.1 概述
        5.3.2 煤矿主排水设备
        5.3.3 采空区排水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程潮铁矿安全系统综合评判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安全评价及其方法的选择
    2.1 安全评价的概述
        2.1.1 安全评价的定义
        2.1.2 安全评价的目的
        2.1.3 安全评价的意义
    2.2 安全评价方法
        2.2.1 定性评价法
        2.2.2 半定量评价法
        2.2.3 定量评价法
    2.3 安全评价方法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程潮铁矿危险源分析
    3.1 概述
        3.1.1 重大危险源的概念
        3.1.2 矿山重大危险源的定义与特性
    3.2 危险、有害因素的辩识和分析方法
        3.2.1 对照法
        3.2.2 类比法
    3.3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分析
        3.3.1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3.4 事故预防对策
        3.4.1 事故预防对策要求
        3.4.2 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基本理论
    4.1 概述
    4.2 综合评价的方法
    4.3 评价指标及其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4.3.1 F 映射
        4.3.2 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理论
        4.3.3 隶属函数的构造
    4.4 关于权重的确定
        4.4.1 指标权重确定
    4.5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优缺点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糊综合评判在矿山安全系统中的应用
    5.1 概述
    5.2 建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5.2.1 系统性原则
        5.2.2 科学性原则
        5.2.3 评价指标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原则
        5.2.4 单元划分与合成原则
        5.2.5 评价指标的可量化原则
    5.3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5.4 矿山具体划分与评价思路
    5.5 安全等级分数段的划分
    5.6 采掘单元的评价
    5.7 提升运输单元的评价
        5.7.1 提升运输单元隶属度的确定
        5.7.2 提升运输单元指标权重确定
        5.7.3 提升运输单元隶属度的确定
        5.7.4 结论
    5.8 排水单元的评价
        5.8.1 排水单元隶属度的确定
        5.8.2 排水单元指标权重确定
        5.8.3 排水单元隶属度的确定
        5.8.4 结论
    5.9 爆破单元的评价
        5.9.1 爆破单元隶属度的确定
        5.9.2 爆破单元指标权重确定
        5.9.3 爆破单元隶属度的确定
        5.9.4 结论
    5.10 供电单元的评价
        5.10.1 供电单元隶属度的确定
        5.10.2 供电单元指标权重确定
        5.10.3 供电单元隶属度的确定
        5.10.4 结论
    5.11 通风单元的评价
        5.11.1 通风单元隶属度的确定
        5.11.2 通风单元指标权重确定
        5.11.3 通风单元隶属度的确定
        5.11.4 结论
    5.12 安全管理单元的评价
        5.12.1 安全管理单元隶属度的确定
        5.12.2 安全管理单元指标权重确定
        5.12.3 安全管理单元隶属度的确定
        5.12.4 结论
    5.13 矿山安全评价结论
    5.1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矿山事故预测及分析
    6.1 概述
    6.2 时间预测法理论
        6.2.1 移动平均法的两极端情况
        6.2.2 移动平均法公式
        6.2.3 移动平均法局限性
    6.3 时间预测法的计算
    6.4 事故预测结论
    6.5 灰色理论
        6.5.1 事故的灰色特征
        6.5.2 事故的灰色关联分析
        6.5.3 灰色关联分析法
        6.5.4 实例计算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4)巨厚砾岩顶板突水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工作任务及工作量
2 上组煤开采工作面充水因素分析
    2.1 概况
    2.2 地表水系
    2.3 砾岩含水层与隔水层
    2.4 4煤顶底板砂岩含水层
3 砾岩含水层富水性研究
    3.1 第三系砾岩沉积特征及古地理分析
    3.2 第三系砾岩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3.3 砾岩富水性物探成果
4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
    4.1 采空区上方岩层破坏分带
    4.2 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确定方法
5 覆岩运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及数值分析
    5.1 概述
    5.2 实验的目的
    5.3 相似材料模拟的配制及强度试验
    5.4 试验装备及手段
    5.5 试验设计
    5.6 煤层开采过程
    5.7 相似材料实验结果总结
    5.8 4煤层开采计算机数值模拟
6 顶板突水机理
    6.1 顶板水源划分
    6.2 矿山压力与顶板突水关系
    6.3 双层结构覆岩运动与突水关系
    6.4 斑裂纹与顶板突水关系
    6.5 断裂构造与顶板突水关系
    6.6 注桨液与顶板突水关系
7 顶板水害防治措施与技术途径
    7.1 顶板水威胁分区
    7.2 工作面设计及突水量预计
    7.3 顶板水防治技术
8 创新点与结论
    8.1 创造性成果
    8.2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5)CT坑透快速治理采面流黄泥细沙异常出水(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CT坑透原理简介
    1.2 CT坑透的有关参数
2 发生采面异常出水的31304面地质条件简介
    2.1 31304工作面概况
    2.2 工作面内钻孔启封情况
    2.3 工作面顶底板岩性一览表(见表1)
    2.4 工作面内裂隙发育情况
    2.5 对3上煤开采有直接影响的含水层
    2.6 工作面出水的经过
3 利用CT坑透快速排除工作面“陷落柱”构造导水
    3.1 根据异常出水情况,进行了井下CT坑透
    3.2 强排水工作
4 对31304工作面出水异常情况的最终判明
    4.1 实验室水样烘干及切片化验结果
    4.2 冲洗液顺裂隙流失的分析示意图(见图2)
    4.3 结论
    结束语

(6)华丰煤矿顶板突水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华丰井田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2.1 华丰井田地质概况
    2.2 华丰井田水文地质概况
3 4煤顶板砂岩、第三系砾岩分布规律及富水性
    3.1 概述
    3.2 4煤顶板砂岩分布规律及其富水性
    3.3 第三系砾岩分布规律及其富水性
    3.4 4煤顶板富水区的划分
    3.5 本章小节
4 上覆岩层在采动影响下的运动规律
    4.1 “上三带”理论概述
    4.2 采动影响下覆岩断裂破坏和离层规律
    4.3 二维平面相似材料模拟实验
    4.4 本章小节
5 砾岩突水特征及突水机理
    5.1 前组煤顶板突水情况及原因分析
    5.2 砾岩突水特点、规律和通道
    5.3 导水裂隙带对砾岩含水层的影响
    5.4 斑裂纹对砾岩含水层突水影响机制
    5.5 本章小节
6 顶板水的防治技术措施
    6.1 1409工作面的顶板水防治技术措施
    6.2 华丰煤矿顶板水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7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四、采面出现含黄泥 细沙淋水异常现象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坚硬覆岩下重复采动离层水涌突机理研究[D]. 李小琴. 中国矿业大学, 2011(06)
  • [2]羊场湾二分区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害防治[D]. 刘翔. 西安科技大学, 2009(07)
  • [3]程潮铁矿安全系统综合评判及预测[D]. 余铁军. 武汉科技大学, 2007(04)
  • [4]巨厚砾岩顶板突水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 景继东. 山东科技大学, 2007(04)
  • [5]CT坑透快速治理采面流黄泥细沙异常出水[J]. 吴祥,张运海,高增哲. 煤矿现代化, 2006(S1)
  • [6]华丰煤矿顶板突水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 苏宝成. 山东科技大学, 2005(07)
  • [7]利用矿井裂隙发育规律判明采面异常出水的成因[J]. 吴祥,万斌,赵全富,魏欲博,杨维嘉.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4(03)
  • [8]采面回采过程中出现突水征兆的分析与防治[J]. 黄国华,刘生忠,吴祥,李祥华. 山东煤炭科技, 2003(01)
  • [9]采面顶板流黄泥、细沙、异常出水的安全治理[J]. 吴祥. 西部探矿工程, 2003(01)
  • [10]采面出现含黄泥 细沙淋水异常现象的分析[J]. 吴祥,赵全富,周霄鹏,魏裕博,井贵存. 煤矿开采, 2002(04)
工作面黄泥细砂淋异常现象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