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乳制品生产商更关注产品出口

美国乳制品生产商更关注产品出口

一、美国奶制品商更加关注产品出口(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硕[1](2021)在《河北省乳制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年以来,中国一直重视且支持我国的牛奶产业发展,中国奶业是否快速发展体现出民族健康发展的情况、食品安全监管的质量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研究乳制品消费,河北省是十分有研究价值的。河北省位于地势平坦广袤的华北平原北部,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四季分明的气候和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奶牛的饲养。蒙牛、伊利、恒天然等乳企都在河北省建立工厂,在这里奶牛的饲料品种丰富,供应充足;和河北省接壤的省份中,河南、山东、内蒙古都是液态奶产量居全国高位的省份,发展乳业十分便利,同时河北省环抱首都北京和经济发展水平极高的天津市,乳制品的销售道路也十分的畅通。河北省乳企数量很多,形成了一个特色产业支撑起了河北省的农业发展。虽然乳企的数量多但是能够深入人心的乳制品品牌却没有几个,人们叫的出口的,经常消费的还是“蒙牛”和“伊利”这些外来品牌。河北省本土乳品品牌没能形成有特色的品牌影响力,在市场上所占份额也不敌外来品牌,只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上丧失竞争力,最后只能走上被大型乳企兼并的道路。所以我们需要了解消费者对乳制品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是什么促使着消费者一次又一次的购买,又是什么在推动着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本土的乳品企业才能构建自己的竞争力,在市场上抢占一席之地。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河北省乳制品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河北省乳制品消费人群的现状、消费结构的特点、乳品品牌关注度的变化情况等方面分析了河北省乳制品消费现状。通过整理问卷的各项数据,从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影响消费意愿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等角度对河北省乳制品消费行为进行了影响因素的分析。后从个人因素、家庭特征、消费者的认知水平等三个层次提取了多个影响因子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家庭月收入、家庭食用乳品情况、对乳制品生产等过程的了解程度、对乳制品的信任度、产品价格和安全事件的出现这几个影响因素对河北省乳制品消费行为影响显着。本文通过发放新冠肺炎疫情下乳制品消费的问卷,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大环境分析了消费者购买乳制品的现状和新兴购买渠道的发展情况。文章结尾提出了河北省乳制品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河北省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和需求理论等,分析了本省的乳制品消费情况同时还分析讨论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河北省乳制品消费现状,并结合疫情常态化的社会大环境对促进河北省乳制品消费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何迪[2](2020)在《消费者对银杏产品的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北京市的调查》文中提出关于消费者购买意愿问题的研究一直是消费者行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然而,研究多关注的是消费者对常见农产品以及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少有对银杏产品购买意愿的研究。当前银杏产品资源丰富,但是我国银杏产业的对外依存度极高。本文旨在研究影响消费者购买银杏产品的显着因素,为银杏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制定合理的生产经营策提供参考。本文在消费者行为学的基础上,总结出影响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影响因素,据此应用到消费者对银杏产品的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中,利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获取消费者购买意愿数据,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北京地区消费者对银杏产品购买意愿的显着影响因素。结果得出:1)消费者的产品知识因素和健康意识显着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2)产品特性显着影响消费者对银杏产品的购买意愿;3)外界客观因素以及消费者的个人特征显着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4)当前银杏产品种类较少且深加工水平较低,缺乏推广宣传;研究建议:1)加大银杏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增强消费者对银杏认知和健康意识;2)政府做好监管,生产者和销售者积极防控和提高产品质量;3)积极挖掘和丰富银杏文化内涵,树立品牌银杏产品;4)积极开发和宣传银杏产品,提高银杏产品深加工水平。

刘锐金[3](2020)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支持制度改革研究 ——政策效应评估及制度改革方向选择》文中研究指明自2004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市场价格支持、农业补贴和专项支持为主体的农业支持体系,对保障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农业支持政策进行一系列改革,先后取消了棉花、油菜籽、玉米等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逐步降低了水稻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进一步优化和创新了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但我国农业支持政策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水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在WTO的适宜性,国内粮食产需缺口对进口的依赖。继续完善改革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已经成为共识,但具体怎么改还存在一定的争论。为了更好理清改革思路,本研究评估了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对农户的产品产值、物质投入的影响,探索了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不同退出方式对生产的冲击及其收储价格设定的合理性,探讨了农业直接补贴对农户种子化肥农药投入、家庭收入及其收入流动的作用,分析了水稻、小麦和玉米市场支持政策在WTO规则下的争议焦点,识别了农民对农业支持政策选项的偏好,最后提出未来政策改革方向和一些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urvey,CFPS)4期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分析稻麦最低收购价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发现:当收购价格下跌并触发最低收购价政策时,较好地稳定了政策执行区水稻和小麦种植户的产品产值,但对种子化肥农药投入的影响弱,即政策的要素投入扭曲小;随政策收购量增加,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曾对稳定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户的产品产值、增加种子化肥农药投入具有显着的作用,当2015/2016年度价格大幅度下跌时,虽然政策性收储量大幅度增加,但政策效应是负面的,无法实现政策目标。(2)运用省级统计和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断点回归分析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发现:临时收储政策对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产量和化肥投入的影响差异大,由强到弱依次是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退出对油菜籽的负面影响最大,主要源于政策改革沟通不畅、配套政策不到位;油菜籽临时收储价格设置不如玉米和棉花有效,棉花和玉米的临时收储价格附近,种植户化肥投入明显提高。(3)运用CFPS的3期数据,利用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和有序logit模型分析农业直接补贴发现:政府对农户家庭的直接补贴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尤其是规模较大的种植户,但品种之间有差异,水稻种植户特别是规模较大的种植户种子化肥农药投入对政府补贴的弹性较小;大多数农村家庭获得了农业补贴,政府直接补贴金额增加、对补贴的依赖程度提高不利于低收入农户家庭向上流动,也不利于较高收入组稳定在原收入组,而户主的健康水平则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稳健性检验表明,直接补贴对中西部农村家庭的负影响较弱,非农就业能有效促进家庭收入向上流动,但无法改善政府补贴的负影响。(4)运用WTO和OECD的报告数据,比较分析水稻、小麦和玉米市场支持量及其关键参数发现:同一作物不同国家用于计算市场支持量的固定外部参考价格不同,选择有资格接受管理价格的收购量也有不同的考量;若按照美国提交WTO的计算方法,无论如何调整稻麦最低收购价政策,都会超出限额,除非取消。(5)运用Best-Worst Scaling问卷设计获得的农户调查数据,使用有序logit模型分析农户政策偏好发现:农户对无需付费的市场支持政策或目标价格补贴最为期待,对各类保险保费补贴的政策选项偏好程度低;拥有非农兼业就业机会、生活态度乐观、种植规模大的农户更加关注农业生产性投入支持,对农业收入依赖程度更高的农户则更希望直接获得货币补贴。(6)我国农业支持政策在生产促进、农户政策偏好和WTO规则之间有难以协调的矛盾,建议继续保留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现有农业支持总量稳定,研究提高农业支持政策的地方适应性和透明度,更好落实“米袋子”省长制;大幅度提高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农村婴幼儿、儿童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营养保障水平,增强生产经营主体的知识运用能力,更加突出农户的企业属性。

Aiperi Temirova[4](2020)在《吉尔吉斯斯坦奶制品企业绿色供应商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吉尔吉斯共和国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内陆国家。北边与哈萨克斯坦相接,西边则为乌兹别克斯坦,西南为塔吉克斯坦,东边紧邻中国。比什凯克是吉尔吉斯斯坦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据统计,吉尔吉斯斯坦的乳制品行业有144家牛奶加工企业-法人实体,还有300多家从事牛奶加工的私营企业家。工业牛奶加工集中在Chui Valley,大约有15家企业,配备高科技设备,符合卫生服务的要求(成功检查兽医服务哈萨克斯坦将列入出口商名册)。根据工业企业的设计能力,工业加工牛奶的平均每日估计需求量为1670吨。乳制品行业的出口潜力很大,主要出口国为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基于吉尔吉斯斯坦巨大地出口潜力,其对奶制品的质量要求十分高,而对于奶制品影响的最直接要素在于其供应商所供应的原材料质量。因此本研究主要以吉尔吉斯斯坦奶制品企业为主要调研对象,以其供应商企业为调研主体,通过设计相应调查问卷进行发放与回收,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得出吉尔吉斯斯坦奶制品企业供应商综合评价为一般,且财务能力、运作能力、生产柔性与仓储能以及质量管理四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与提升,同时针对这几方面问题提供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李声高[5](2019)在《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失信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大到“老赖”,小至“碰瓷”,无不深层次反映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正面临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敬畏源于法治,法治源于规则和良法。因此,面对失信问题,建立失信惩戒制度是一条必由之路。然而,我国当前的失信惩戒远未“制度化”,失信惩戒主体的“各自为尊”,惩戒依据的“规范壁垒”,惩戒措施的“求速弃理”,这些问题成为我国失信惩戒制度的发展瓶颈。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是社会规范的底线;法律权威的实现,以公正判决的彻底执行得以实现;民事案件占据的案件比重最大,执行难又是民事案件最大的程序痼疾;民事案件一旦进入法律程序,也就意味着常规手段无法获得“诚信履行”的效果,同时也注定了案件将会在执行程序遇到失信障碍。从广义上讲,民事案件执行难的司法痼疾,归根结底几乎都可以囊括为民事失信问题,除却无能力履行的“客观”失信人,最应当惩戒的就是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的“主观”恶意失信人,这类“老赖”是失信惩戒制度的关键对象。此文以民事案件的失信被执行人为切入点,从失信惩戒措施的理论支撑、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构成要素、惩戒制度的案例实效性剖析以及我国失信惩戒的制度化模式几个关键问题来对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进行系统阐述。此文以递进式的结构,从理论到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结合域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制度上的完善路径。文章在内容上分为五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文章的研究综述部分,并且涵盖文章的问题缘起、研究思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点等内容。基于诚信理论渊源的传统研究思路,运用道德、经济和法学理论交叉研究的方法诠释失信惩戒制度。反观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社会热点案例,基于“前卫性”惩戒措施的理论争议,如能引入多维学科的价值理念进行深层阐释,往往会更具说服力和实用性,即此文应用的“案例理论结合法”,作为问题缘起的索引和理论铺排的前提。第一部分论述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基本范畴,对失信惩戒的系统性介绍,由浅入深,从制度内涵到理论支撑,介绍诚信与失信、失信惩戒及其功能、执行中的失信惩戒以及三种维度的失信惩戒基本要义。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失信惩戒制度的内涵和思想源流,从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三个维度阐述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并以执行程序中的失信惩戒制度切入,系统论述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功能。第二部分从立法与实践层面,介绍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基本现状,立法上的侧重于三种性质文件的体系梳理,探究如何将其上升为国家的基本立法及其现实路径问题,实践层面主要是失信惩戒与执行难的司法痼疾之间关系的数据规整,以及对典型案例中失信惩戒制度的实效性功能深化透析。具体而言,是从立法与实证研究的视角,系统梳理现行失信惩戒的民事、刑事和行政性规范文件,并应用大量的实证性研究资料和规整相关的司法大数据,结合相关典型案例,梳理执行难与失信惩戒的关系。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制度化问题是此文研究的重心,制度化最直接的体现是法律体系的建立,基于立法主体系统梳理了三种性质的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相关规范,并提出各自存在的问题。我国失信惩戒立法现状,特别是行政性立法泛化和司法性立法边缘化的问题,如何重新定位我国失信惩戒的立法模式,是此文的一项重点研究工作。在分项制度上,归结起来大致就是司法拘留和罚款措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财产调查和报告制度、限制高消费和拒执罪适用等几个方面。制度支持上主要就是刑诉法及其解释;最高法的失信名单相关规定;刑法和刑诉法上的拒执罪等。失信惩戒解决的是整个社会的失信问题,是国家一项系统性的法治工程,需要在立法上对失信惩戒相关的法律进行体系性的规整、梳理和汇编。在细节上,行政性、民事性和刑事性失信惩戒的程序衔接和转化,也是失信惩戒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失信惩戒的立法问题,特别是立法模式和立法内容的程序协调,是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实践层面最应当关注的论题。第三部分主要基于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现状中发现问题,进行成因分析。通过系统检思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困境及成因,首先阐释失信惩戒的模式定位难题,包括立法、司法和执法模式困境,其次解析失信惩戒的司法治理效果,再次从程序理性路径阻塞的视角论述失信惩戒问题的成因,最后从私益保障的角度对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具体问题上,失信被执行人民事惩戒中“连带惩戒”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问题,既是社会热点,也是该制度在理论部分最值得深层论思的问题;失信惩戒的人权保障问题,涉及到惩戒过程的合法私益保障和信用修复,失信惩戒不应当是没有节制的惩戒,应当实现惩戒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衡平。失信被执行人的刑事惩戒方面,突出体现在拒执罪的立法与实践问题。拒执罪实体立法明晰,在程序法上拒执罪的立案管辖问题始终难以调试,立法上的管辖衔接与实务操作中的程序转化形成了“脱节效应”,拒执罪立案“成功率”不高,立案后相互推诿,执行申请人救济途径阻塞的问题亟待解决。失信被执行人的行政性惩戒存在部门规则冲突与程序衔接问题,多达四十四部门联动机制,在规则适用和衔接上,如何把握标准,需要专门的立法进行协调和解释。以案说理,言之有物,论之有据,规整出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理论支撑的症结,才能有效化解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发展瓶颈。第四部分对域外经验进行借鉴和吸收,外部经验参考并为之所用。该部分侧重于域外的比较法借鉴,系统阐释美国的私营征信模式、欧陆国家的政府主导的征信模式和日本的混合征信模式,通过对不同失信惩戒制度运行模式具体内容和侧重点分析,在体系化论证的基础上甄别吸收先进经验。制度化的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应当在立法主体模式设置和立法体系专门化上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我国失信惩戒的制度短板正在于此,对域外典型国家的公立、私立和混立三种立法模式经验的甄别吸收,是一个治理捷径。第五部分作为文章的重心,系统设证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制度性建构问题,理念是前提,立法是保障,合理性是长效机制,失信名单与财产报告是手段,具体程序设置是制度的根本。从理论到制度,再将视角切回制度的完善部分。失信惩戒制度不仅是一个实体法问题,更是一个程序法问题。失信惩戒是为了还社会以诚信,彰显司法正义,而程序正义是看得见的正义。当前的失信惩戒的“经济性”远强于“司法性”,承前难以从伦理道德的维度寻求惩戒措施的合理性支持,启后无法做到与司法程序的正当性衔接,致使失信惩戒的实效难达预期。失信惩戒制度不是执行程序的“临时性”工具,而应当是一项“底线性”的程序法规则,任何失信惩戒措施的施行,都要由恣意走向规范,准确地说是“良性”的程序规则上来。我国当前的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程序理性缺失问题相当严重,“无程序可讲、有程序不讲、程序冲突乱讲”问题,甚为常见。司法性弱化和程序理性缺失问题,成为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完善的中心和核心指导理念。具体来说,是从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理念建构、分项制度推进方案、程序本位回归和配套措施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完善。

Suvalova Yuliya[6](2019)在《贸易伙伴关系变化对白罗斯农业转型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白罗斯的重要经济部门,农业结构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直接影响。前苏联时代,白罗斯是全苏重要的农业基地和农产品重要供应地,这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白罗斯作为加盟共和国在全苏经济空间布局中所承担的使命,其贸易伙伴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内贸易,农业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都与计划经济发展的特点相适应。但随着前苏联解体,白罗斯不得不以独立国家的身份参与全球分工和贸易体系,贸易伙伴关系也随之变化,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和保护一同消失,市场成为影响农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由于白罗斯国内市场需求十分有限,作为东欧小国,白罗斯曾经明显依赖于俄罗斯、乌克兰等前苏联大国的市场,但在以独立国家身份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白罗斯的农产品贸易国别空间结构逐步变化,贸易关系调整和经济体制转型一样,都可能成为白罗斯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和质量提升的重要刺激因素。为此,本文主要拟发挥作为白罗斯公民的独特优势,基于白罗斯相关数据和研究资料,初步探索农产品贸易国别空间结构调整对白罗斯农业结构转型的可能影响,以期对贸易空间结构与转型国家产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关系研究有所裨益。论文共分为七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目标,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等;文献综述部分主要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状况及本文的相关理论等,以期夯实本文研究的基础,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着力点和价值;第三章是研究的理论框架,主要基于前苏联转型经济体的特征、困难以及独立后的前苏联经济体贸易关系变化及影响的理论分析,初步形成了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假设;第四章是前苏联解体以来白罗斯农产品贸易关系变化的资料分析,主要从农产品贸易空间结构、产品结构及贸易方式变化等方面,梳理了白罗斯农业发展的变化过程;第五章是对白罗斯农业结构转型特征和趋向的分析,主要分析了农业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科技、资本等要素条件的变化和农业领域的结构调整,系统分析了白罗斯农业部门自独立以来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第六章是白罗斯农产品对外贸易国别结构变化与农业转型升级的关系研究,主要是基于白罗斯农业发展相关数据,进行的定量分析;第七章是简单的结论和讨论。论文主要基于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初步探究了贸易伙伴关系变化与农业转型发展的关系,并基于1992-2017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法对相关假设进行了初步验证;此外,还分别对原苏联、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亚洲等地区白罗斯的主要农产品贸易伙伴的调整进行了深度分析。研究表明:白罗斯农产品贸易国别结构发生了大幅变化,农业转型升级的成效也很显着,在贸易伙伴关系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白罗斯农业从以种植业为主逐渐往以畜牧业为主,生产计划不再影响农业发展进程,国际市场开始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主要贸易伙伴国组层面来看,近年来与欧洲和亚洲地区国家的贸易关系对白罗斯农业结构优化有积极影响,而与前苏联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则制约了白罗斯的农业结构转型,不过苏联解体之后,这些国家与白罗斯在农产品领域合作的积极性也逐渐下降。也就是说,贸易伙伴往欧亚方向的逐渐转移成为促进白罗斯农业向高附加值畜牧业产品生产转型的重要积极因素。

李芳林[7](2019)在《城市居民消费的环境效应及其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环境问题早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在经济腾飞的中国,环境问题也从各个不同领域显现出来。作为人口聚集、经济繁荣的城市,资源紧张、污染排放严重已是不争的事实。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研究表明,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的核心。因此,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本文立足社会、经济、科技、环境协调发展这一平台,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区域发展管理学、消费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城市居民消费和城市环境的关系。在给出城市居民消费的相关概念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可持续消费理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并探讨了研究方法和模型。通过构建城市居民消费环境效应模型,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使我们正确认识城市居民消费的环境效应,为引导城市居民优化消费结构,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消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意愿较大,有较大的消费潜力,但对城市的资源造成一定的压力。(2)构建居民消费足迹的国家公顷模型和投入产出法的水足迹模型,得到完整的足迹账户。(3)以江苏省为例的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居民的消费生态足迹总量呈上升趋势,人均生态足迹较为平稳。水域、建成地和耕地可以承载城市居民消费足迹占用,但森林资源和草地却无法承载。(2)虽然江苏省城市居民的实际生活用水并不高,但虚拟水的消费量是实际生活用水的3倍有余。食品消费虚拟水占比最高,居住消费虚拟水增长最快。(3)江苏省城市居民食物消费的双金字塔模型刻画了城市居民食物消费的健康分布状况和环境友好性分布状况,显示江苏省城市居民食物消费处于优化进程中。(4)应对中国居民城市消费的环境效应,需要政府、企业、居民三方面共同努力。本文的创新之处:(1)构建了城市居民消费环境效应模型,完善了可持续消费研究的理论。对应城市居民的消费内容,构建城镇居民消费的环境效应理论体系并设计了包含7类足迹和4个账户的完整模型。应用跨学科的交叉分析,对于科学引导居民消费模式提供了新思路,也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而丰富、完善和发展了可持续消费研究的理论。(2)改进了居民消费的环境效应研究方法,拓展了环境效应的研究深度。本文基于NFA和基于热值的生态足迹,改进了生态足迹参数的计算方法,并以典型分析补充全面分析,引入了食物消费双金字塔模型和9部门投入产出模型,以期更清楚、深入地认识城市环境压力的来源和成因,提高了分析研究的深度。(3)提供了实证研究的范式,为地方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依据。以江苏省为例的实证研究,对研究城市居民消费的环境效应提供了详实的案例,具有可复制性、可移植性,有助于解析居民消费与城市环境的关系,服务于地方可持续发展管理。在确定了居民消费的环境效应理论框架基础上,综合应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既提高了理论的应用价值,也确保了实证分析的科学性。

雷勋平[8](2019)在《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全面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因此成为学界和实业界高度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防范和规避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基于供应链视角,本文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形成、演化、评估与治理等方面展开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供应链视角,首先从原材料供应等方面剖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影响因素,借助质量螺旋模型示意了农产品质量形成的一般规律和过程,进而剖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形成过程。然后,通过整理近10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从风险源、风险流、风险载体识别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关键要素,并结合“三鹿奶粉”事件和上海福喜“问题肉”事件剖析了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链式传导路径。最后,分别从农产品提供和治理部门两个方面,揭示了责任主体视角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机制和治理主体视角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机制。(2)综合考虑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因素,从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构建了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和突变级数分析法展开实证研究。增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运用熵权法确定评估系统中各控制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有效规避了传统突变模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估结果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改进突变模型运用熵权法排序并对控制变量逐层实施归一化处理,适当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总值间的差距,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分辨率和评估结果的客观性。(3)基于前景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我国农产品提供企业与治理部门的策略演化,并引入政府补贴深入探讨了他们的演化动态。研究发现,治理部门积极治理,提供企业必然讲究诚信,可以有效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讲究诚信的成本付出、处罚力度、不诚信的收入三个指标直接影响提供企业的策略选择;风险规避系数的大小直接决定政府补贴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防范效果,治理部门必须通过加大查处力度或增加处罚强度才能取得良好的风险治理效果。(4)通过分析我国食品安全质量监管组织架构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体系框架,尝试设计了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结构,并基于供应链视角,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监管体系、可追溯体系和信用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如下:一是揭示了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机制;二是构建了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演化博弈模型;三是设计了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体系。

冀昱格[9](2018)在《安全视域下中俄农业深度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安全作为国家产业安全的核心组成部分,与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及国土安全等多领域息息相关,是当之无愧的“国之大事”。作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保障自身农业持久、稳定发展对中国和俄罗斯至关重要。近年来,受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高速增长、消费者饮食习惯改变和自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中俄两国农业仍面临安全问题。2017年FAO公布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和俄罗斯食品安全指数为63.20和66.20,在评测的113个国家中排名第45位和41位,不仅远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且低于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两国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弹性指数为61.10和71.00,排名第66位和23位。由于国情和生产环境不同,中国和俄罗斯农业安全形势不同,但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两个邻国,中俄地缘接近,农业生产条件及资源禀赋各具优势,两国在农业领域深度合作是提高自身农业安全度的有效途径。论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在中俄农业安全、农业合作方面的多种观点,界定了农业、农产品的研究范围和农业安全、农业合作及农业深度合作的概念,明确了研究范围和研究视角。接着运用对比分析比较中俄两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发现目前中国和俄罗斯均面临一些短期内难以消除的农业发展瓶颈,如人口、耕地、技术水平、自然资源等,为保障各自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发展现代农业,双方存在相互合作降低农业风险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两个层面论证了中俄两国具有开展农业深度合作的可行性,并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农业投资合作、农业科技合作及劳务合作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发现两国农业合作依然处在一个较低水平,没有完全发挥各自农业生产要素禀赋优势。为加快实现中俄农业深度合作,提升自身应对农业安全风险能力,双方应从农业合作领域、合作形式、合作环节和贸易结构四个方向优化两国农业合作路径,并完善相应保障措施。通过对中俄农业安全及农业合作的分析得出:(1)中俄农业合作是缓解两国农业安全问题的途径。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及现代农业发展,中俄两国需要大力推进农业对外合作,整合国际、国内两种农业生产资源,提升自身农业安全度。(2)中俄两国具有开展农业深度合作的有利条件。理论上,中俄农业合作可以加强国际分工,相互引进本国农业发展中所急需的生产要素,从而提高自身农业生产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保障农业安全。实际中,中俄农业对外合作政策的调整与对接促进了两国农业大规模合作;俄罗斯在土地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合作时可以作为输出国;中国在农业劳动力、农业开发资金方面占据优势,可以实现对俄输出;两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和方向不同,具有开展农业科技合作的发展空间;两国农产品结构差异较大,完全可以将本国优势农产品持久、稳定的输送给对方;两国农业合作规模持续提高和农业合作领域不断扩张可以为中俄两国加深农业合作奠定基础。(3)中俄农业合作领域窄、产业链短和农产品贸易合作层次低、以产业间为主且稳定性差等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双边农业合作规模扩大和合作水平提升。(4)农业包含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林业多个行业,并涉及种植、养殖、加工、流通、销售等诸多环节。因此,我们不能仅解决农业合作中某个环节、某个领域的问题,应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在合作领域方向上,逐步加强农业投资与技术合作,实现农产品贸易、农业投资及科技“三位一体”发展;在合作形式上,由种植养殖为主转向农产品加工为主;在合作环节上,由单一环节合作转向全产业链合作;在贸易结构方向,由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5)基于农业具有政治属性,中俄两国政府应不断完善两国农业合作机制,建立农业生产和对外合作风险预警机制,加大农业合作的资金支持力度,推进跨境农业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并减免进出口农产品和农业物资的关税与数量限制。目前,为保障中俄农业安全和深化双边农业合作,两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优化中俄农业合作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自然资源、资金、技术在种植、养殖、加工、物流运输等多个农业合作领域的合理分配,缓解由于耕地、劳动力、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等因素带来的农业安全问题,进一步扩大两国农产品贸易规模、投资规模,提升农业合作水平,优化国内农业生产结构,提升应对农业安全风险的能力。但截止论文完成之际,中俄农业合作规模小、领域窄和层次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希望本论文的探索性研究成果能为两国政进一步深化双边农业合作提供参考。

黄金宇[10](2018)在《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贸易多边体制的支持者,但最近十多年来日本明显加快了签署FTA的步伐。截止到2018年7月,日本已经完成了17个FTA的签署,8个FTA正在谈判,其中日本-哥伦比亚FTA实质性达成一致,RCEP、日本-加拿大FTA均表示要在2018年取得实质性进展,日本-土耳其FTA和中日韩FTA正加紧谈判,实际上只有与海合会和韩国的谈判陷入停滞之中,尤其是日本-欧盟FTA的签订使日本从落后的状态迅速成为东亚地区的“排头兵”,与韩国并肩领跑。在FTA谈判中,农业议题是非常重要和敏感的领域。农业是立国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世界各国普遍对农产品贸易进行保护。随着FTA在全球贸易自由化浪潮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面对日本这样巨大且贸易保护水平很高的农产品市场时FTA谈判将会变得更加激烈。当前国际贸易自由化大潮中,日本的农业保护政策面临着巨大考验,在不断加强的保护中日益衰落的日本农业已经无力经受自由化的冲击。日本FTA谈判在两难困境下取得了显着效果,既推动了本国FTA谈判进程,又较好地保护了农产品市场,因此对其农业议题谈判模式值得进行研究。文章以日本FTA进程中的农业议题谈判模式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日本FTA战略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运用“双层博弈”模型总结了五种谈判模式的建立、构成和推广,分析了五种模式产生的历史和经济、外交、政治等方面的现实根源,在对谈判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日本2006-2015年十年间的农业进出口贸易相关数据,形成了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经验。文章认为,日本深入地思考并灵活运用关税手段,通过设置复杂的关税减免模式既保护了本国农业又推进了FTA,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文章提出了中国在FTA进程中农业议题谈判以及推动RCEP和中日韩FTA的建议,日本是中国农产品出口最重要的对象国,中国耕地少、农产品竞争力弱等特点与日本类似,如何借鉴日本谈判模式推进FTA值得思考,做到有的放矢,占据有利地位,既保证谈判结果有利于中国农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扩大中国农产品出口。文章分为7章展开。第一章是绪论。说明了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研究意义和目的,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梳理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简要评价。第二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博弈论与国际贸易谈判、国家利益理论与农业保护、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农业贸易政策制定等相关理论,建立了FTA协定签署或不签署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了国际政治学关于“国家利益至上”理论要求保护农业贸易与国际主流经济学要求建立自由贸易体系之间的摩擦与矛盾,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建立了双层博弈模型分析了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第三章是日本FTA战略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梳理了日本FTA的签订过程,总结了日本FTA的立足东亚精选谈判对象、迅速扩张由双边EPA向巨型FTA转变、先易后难采取EPA形式取代FTA、提高标准力争主导规则、维护安全力保战略资源稳定进口等五个主要特点,并从历史文化传统、国内政治决策体制之间的分歧、国际上的美日同盟以及日本农业保护现状等方面对日本FTA进程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的谈判模式分析。归纳了日本十多年来在外务省、经产省、农水省等纲领性文件指导下,在FTA具体谈判实践中的五种谈判模式,即:完全排除农产品的谈判模式、保护最敏感产品的谈判模式、利益交换的谈判模式、“外交优先”的谈判模式、全盘考量国家利益的谈判模式。在双层博弈模型基础上,分析了上述模式的建立、“赢集”的构成、谈判的探索与实现及复制与推广。第五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根源分析。日本悠久的农业保护政策构成了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历史根源;农业持续低迷、粮食依赖进口、利益集团博弈等经济、外交、政治因素是现实根源。通过对全球化、区域化两个阶段分析了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演变过程,并通过中国、日本、韩国与东盟的三个FTA农产品贸易降税模式的比较,直观地说明了日本农业保护政策;探讨了日本农业保护政策对农业议题谈判的影响。第六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和实证分析。在建立谈判效果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对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日本的农业贸易保护政策若做出较大让步将面临巨大的农业经济损失和政治风险,因此遵循着尽量不做让步、尽量保护农业核心利益、尽力争取到政治、经济、外交、战略安全等方面利益最大化的思路。实证方面,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对日本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中国、东盟等12个国家或地区在2006-2015十年间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实证分析了关税、人口规模、贸易距离、人均GDP、实际GDP增长率、农产品生产总额、汇率、物价增长率、是否同盟国、FTA是否生效对日本农产品贸易额和对日本农产品进口额的影响。在分析中发现关税税率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既对进口价格、数量产生影响,又对进口、出口产生影响,尤其是与FTA是否生效交互发生影响。分析表明农业议题尤其是关税谈判在FTA进程中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日本通过复杂的关税减免模式既保护了本国农业又推进了FTA,取得了良好效果,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谈判经验。第七章是启示与建议。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总结了中国FTA进展现状和中国农业贸易保护现状,比较详尽地提出了中国在农业贸易保护及农业议题谈判方面的建议,同时就推动RCEP和中日韩FTA谈判进程分别提出了建议。

二、美国奶制品商更加关注产品出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奶制品商更加关注产品出口(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乳制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1.7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7.1 相关概念
        1.7.2 理论基础
2 河北省乳制品消费现状
    2.1 河北省乳制品消费人群分析
        2.1.1 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提高
        2.1.2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均衡
        2.1.3 消费群体呈年轻化趋势
    2.2 消费结构单一购买频率较低
    2.3 居民对乳品品牌关注度提升
    2.4 奶酪奶茶等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3 河北省乳制品消费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3.1 调查框架
    3.2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3.2.1 问卷设计
        3.2.2 样本选择及数据收集
    3.3 乳制品消费意愿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3.3.1 个人基本特征
        3.3.2 家庭基本特征
        3.3.3 消费者认知水平
        3.3.4 消费者个人偏好
    3.4 乳制品消费意愿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3.4.1 产品特性影响
        3.4.2 获取信息渠道
        3.4.3 消费环境影响
4 河北省乳制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
        4.1.1 因素分析
        4.1.2 假设提出
    4.2 变量的预期作用方向
    4.3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4.3.1 变量设置
        4.3.2 相关分析
        4.3.3 回归分析
    4.4 模型结论分析
        4.4.1 家庭特征有显着影响
        4.4.2 认知水平有显着影响
        4.4.3 产品特性有显着影响
        4.4.4 安全事件有显着影响
5 河北省乳制品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疫情导致家庭收入不稳、消费信心不足
    5.2 认知水平低导致乳制品消费结构不合理
    5.3 产品特性导致消费本土品牌信任度不足
    5.4 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影响居民消费乳制品
6 促进河北省乳制品消费的对策建议
    6.1 疫情常态化管理稳住民心刺激消费
    6.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认知水平
    6.3 本土企业改善产品特性增强信任度
    6.4 严控食品添加剂严防安全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附录A 河北省乳品消费者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B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河北省乳制品消费影响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2)消费者对银杏产品的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北京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消费者对农产品认知的研究
        1.2.2 消费者对农产品关注态度和信任程度研究
        1.2.3 消费者对农产品支付意愿的研究
        1.2.4 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影响因素研究
        1.2.5 消费者农产品购买意愿的研究方法及模型
        1.2.6 研究述评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特色农产品
        2.1.2 银杏产品
        2.1.3 购买意愿
    2.2 理论基础
        2.2.1 消费者行为理论
        2.2.2 计划行为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银杏产业概况
    3.1 我国银杏产业发展概况
        3.1.1 我国银杏供给情况
        3.1.2 我国银杏的进出口情况
    3.2 我国银杏产业SWOT分析
        3.2.1 银杏产业的优势分析
        3.2.2 银杏产业的劣势分析
        3.2.3 银杏产业的机会分析
        3.2.4 银杏产业的威胁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消费者购买银杏产品的意愿分析
    4.1 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4.1.1 问卷设计
        4.1.2 调查地点及方法选择
        4.1.3 调查样本数量
    4.2 样本消费者情况分析
        4.2.1 消费者个人基本特征分析
        4.2.2 消费者家庭特征分析
    4.3 消费者银杏产品购买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1 消费者对银杏产品的认知分析
        4.3.2 消费者对银杏产品的消费情况分析
        4.3.3 消费者购买银杏产品的总体情况及原因分析
        4.3.4 消费者银杏产品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消费者银杏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变量说明和模型设计
        5.1.1 变量汇总说明
        5.1.2 变量选取及解析
    5.2 消费者银杏产品的购买意愿模型研究假设
        5.2.1 产品知识的影响作用
        5.2.2 健康意识因素的影响作用
        5.2.3 银杏产品特性的影响作用
        5.2.4 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作用
    5.3 消费者银杏产品的购买意愿模型构建
    5.4 影响消费者购买银杏产品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5.4.1 信效度分析
        5.4.2 描述性统计
        5.4.3 相关统计检验
    5.5 回归结果
        5.5.1 Logistic回归结果
        5.5.2 稳健性检验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消费者的产品知识因素和健康意识显着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6.1.2 产品特性显着影响消费者对银杏产品的购买意愿
        6.1.3 外界客观因素以及消费者的个人特征显着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6.1.4 当前银杏产品种类较少且深加工水平较低,缺乏推广宣传
    6.2 对策建议
        6.2.1 加大银杏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增强消费者银杏认知和健康意识
        6.2.2 政府做好监管,生产者和销售者积极防控和提高产品质量
        6.2.3 积极挖掘和丰富银杏文化内涵,树立品牌银杏产品
        6.2.4 积极开发和宣传银杏产品,提高银杏产品深加工水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北京市消费者银杏产品购买意愿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支持制度改革研究 ——政策效应评估及制度改革方向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现行的农业支持政策框架
        二、市场价格支持政策
        (一)最低收购价
        (二)临时收储政策
        (三)临时收储政策退出的替代政策
        三、农业直接补贴
        (一)补贴政策的生产效应
        (二)农业补贴与家庭收入及其流动
        四、WTO规则与我国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
        (一)主要争端点
        (二)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五、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制定
        六、总结性评价
    第四节 思路与框架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文献计量分析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文献计量学分析
        一、期刊
        二、作者
        三、重点方向
    第三节 被引次数前500位的文献分析
        一、高引用论文
        二、期刊
        三、作者
        四、关键词
第二章 水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与农业补贴政策评价
    第一节 理论模型分析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一、数据来源
        二、家庭特征
        三、耕地与种植结构
        四、农业投入
        五、农业收入
        六、政府补贴
    第三节 政策实施情况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实证策略与预处理
        二、最低收购价政策
        (一)水稻
        (二)小麦
        三、农业直接补贴政策
        (一)种子化肥农药投入
        (二)农户家庭收入
        (三)农户家庭收入流动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评价与比较
    第一节 价格、生产和政策变动情况
        一、国际大宗商品市场
        二、棉花
        (一)价格
        (二)生产
        (三)化肥投入
        三、玉米
        (一)价格
        (二)生产
        (三)化肥投入
        四、油菜籽
        (一)价格
        (二)生产
        (三)化肥投入
        五、政策实施的比较
    第二节 理论分析
    第三节 数据来源说明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计量分析策略
        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评价
        (一)产量
        (二)化肥投入
        (三)断点回归结果
        三、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评价
        (一)产量
        (二)化肥投入
        (三)断点回归
        四、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评价
        (一)产量
        (二)化肥投入
        (三)断点回归结果
        五、品种间比较分析
        六、基于CFPS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效应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WTO规则适宜性分析
    第一节 WTO农业规则体系
    第二节 中美对重要农产品价格支持量的测算结果
    第三节 WTO农业协定的固定外部参考价格
    第四节 WTO成员国计算MPS的参考价格选择
    第五节 OECD计算MPS的参考价格
    第六节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农民对支持政策的偏好:以橡胶种植户为例
    第一节 天然橡胶支持政策实施情况
        一、良种补贴
        二、橡胶树保险保费补贴
        三、天然橡胶造林补贴试点
        四、非生产期抚育管理补助试点
        五、价格(收入)保险试点
        六、国家天然橡胶基地建设
    第二节 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
        一、备选政策设计
        二、Best-Worst Scaling方法
        三、数据获取
    第三节 关于多人多项选择的理论分析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政策的偏好情况
        二、回归策略与描述统计
        (一)因变量选择
        (二)描述性分析
        (三)回归结果分析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未来的改革方向
    第一节 满足地区农业差异化发展
    第二节 关注农村家庭营养改善
    第三节 提高生产经营主体的知识运用能力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主要建议
        一、谨慎推进水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
        二、提高政策制定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
        三、优化增量和存量涉农财政资金的支持结构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风险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4)吉尔吉斯斯坦奶制品企业绿色供应商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
        1.2.2 绿色供应链管理下供应商评价选择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行性分析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绿色供应链的概述
        2.1.1 绿色供应链的起源和定义
        2.1.2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
        2.1.3 绿色供应链与可持续供应链的比较
    2.2 绿色采购的概述
第3章 吉尔吉斯斯坦奶制品企业及供应商分析
    3.1 吉尔吉斯奶制品企业概况
    3.2 吉尔吉斯斯坦奶制品企业选择绿色供应商的必要性
第4章 绿色供应商的选择流程及指标体系的研究
    4.1 绿色供应商的选择流程
        4.1.1 绿色供应商选择基本原则
        4.1.2 供应商分类
        4.1.3 供应商选择的步骤
    4.2 绿色供应商选择指标体系的研究
        4.2.1 绿色供应商选择指标构建的原则
        4.2.2 客户服务与企业成长指标
        4.2.3 可持续性发展指标
        4.2.4 绿色供应商指标体系构建
第5章 吉尔吉斯斯坦奶制品企业绿色供应商综合评价实施
    5.1 绿色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5.1.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5.1.2 评价指标判断矩阵
        5.1.3 权重结果分析
    5.2 问卷设计与发放
        5.2.1 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
        5.2.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5.3 奶制品企业绿色供应商模糊综合评价法
    5.4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第6章 提升吉尔吉斯斯坦奶制品企业绿色供应商对策建议
    6.1 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企业生产柔性与仓储能力
    6.2 运用现代技术,加强新产品开发率
    6.3 提升产品合格率,加强过程管控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价值
    二、研究动态及文献评述
    三、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立论之基: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制度范畴
    第一节 失信惩戒制度概述
        一、失信的概念
        二、失信应对之惩戒制度
        三、失信惩戒之思想源流
    第二节 失信被执行人的内涵界定
        一、失信被执行人的概念解读
        二、失信被执行人的构成要素
        三、失信被执行人的界限范围
    第三节 理论维度中的失信惩戒制度
        一、社会学:德性生成、德治规训与效力局限
        二、经济学:学理解构、博弈机理与信用环境
        三、法学:失信惩戒法律定位与惩戒类型设计
    第四节 执行范畴中的失信惩戒制度
        一、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内涵
        二、执行难中的失信成本要素分析
        三、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程序理性
    第五节 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功能
        一、构筑诚信法治生态
        二、治理民事执行痼疾
        三、重塑司法公信权威
        四、实践智慧司法模式
第二章 现状阐释: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立法与实践
    第一节 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规范缕析
        一、失信惩戒的民事立法及司法解释规整
        二、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行政性立法梳理
        三、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刑事罪名适用解读
    第二节 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实施数据分析
        一、执行案件的收执结数据分析(2013—2017)
        二、存在失信被执行人的案件规整
        三、失信惩戒的方式及实效例证
        四、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受限情况
    第三节 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案例分析
        一、失信主体特殊性:行政机关执行失信系列案
        二、惩戒方式信息化:微博案代表的网络失信系列案
        三、失信惩戒界限:老赖致子女入学资格受限系列案
        四、惩戒的预防性:保姆纵火案代表的失信审查缺失
        五、案例总结:失信惩戒与执行司法痼疾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检思防范: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困境及成因
    第一节 “运动式”惩戒下的失信治理模式定位难题
        一、立法困境:体系混乱与效力边缘
        二、司法困境:司法弱化和成本忽视
        三、执法困境:执法乏力与救济缺失
    第二节 失信惩戒的司法治理效果欠佳
        一、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实施困境
        二、被执行人财产调查制度难以落实
        三、拒执罪追诉机制适用困境及成因
    第三节 失信惩戒的程序理性路径阻塞
        一、失信惩戒制度程序规制缺位
        二、失信惩戒制度程序运作混乱
        三、失信惩戒程序衔接机制不畅
        四、失信惩戒程序保障制度缺失
    第四节 失信惩戒的私益保障不足
        一、事前曝光机制不规范
        二、事中正当私益被忽视
        三、事后信息处理未同步
第四章 探寻借鉴:失信惩戒制度的域外经验
    第一节 美国的私营信用责任模式
        一、市场征信体系中的失信惩戒
        二、信用报告评级中的惩戒基准
        三、信用监管中的失信法律惩治
    第二节 欧陆国家的公共信用责任模式
        一、公共信用责任的体系架构
        二、公力主导征信体系的惩戒
        三、公共信用管理的隐私保护
    第三节 日本混合信用责任模式
        一、日本的混合信用责任模式
        二、信用监管中的惩戒与评级
        三、行政信用信息的公开透明
    第四节 国外失信惩戒模式经验分析及价值借鉴
        一、失信惩戒模式的经验分析
        二、信用责任模式的价值借鉴
        三、模式移植的风险规避问题
第五章 革新展望: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完善路径
    第一节 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理念的建构
        一、法治诚信理念
        二、司法中心理念
        三、协同惩治理念
        四、责过均衡理念
    第二节 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推进方案
        一、被执行人信用评级的智慧惩戒转型
        二、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的深层推进
        三、被执行人财产调查与报告制度完善
        四、拒执罪追诉刑事失信惩戒路径破局
    第三节 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程序本位回归
        一、失信惩戒制度程序规则体系的建构
        二、失信被执行人惩戒衔接程序的理顺
        三、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程序制裁的引入
        四、失信惩戒制度信用修复程序的完善
    第四节 失信被执行人惩戒配套措施的完善
        一、推进执行制度的独立化改革
        二、创建中国式的个人破产制度
        三、构筑规范化的征信体系模式
        四、创新媒体舆论监督法律机制
结语
    一、初创概览与论证思路
    二、经验总结与研究补正
    三、遗留问题与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6)贸易伙伴关系变化对白罗斯农业转型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核心概念说明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主要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对外贸易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
    2.2 对外贸易对农业转型升级影响的相关研究
    2.3 小结
第三章 前苏联经济体对外贸易关系变化及对产业发展的可能影响
    3.1 前苏联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特点
    3.2 前苏联经济体的对外贸易关系变化特征
    3.3 贸易关系变化影响前苏联经济体产业发展的可能路径
    3.4 小结
第四章 白罗斯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进程
    4.1 独立以前的白罗斯农产品对外贸易
    4.2 独立以来白罗斯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变化过程
    4.3 当前白罗斯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
    4.4 小结
第五章 白罗斯农业的转型发展进程
    5.1 制度环境的变化
    5.2 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5.3 资本投入与技术条件的变化
    5.4 部门和空间结构的变化
    5.5 小结
第六章 白罗斯农产品贸易伙伴关系变化与农业转型关系的定量研究
    6.1 测度方法的选择
    6.2 主要数据来源
    6.3 分析结果
    6.4 对结果的解释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7)城市居民消费的环境效应及其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居民消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城市环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消费对环境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城市居民消费环境效应的理论基础
    2.1 城市居民消费的相关概念及度量指标
        2.1.1 城市居民消费的相关概念
        2.1.2 度量城市居民消费的指标
    2.2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相关理论
        2.2.1 环境经济学理论
        2.2.2 环境管理学理论
        2.2.3 消费的环境效应理论
        2.2.4 研究方法和模型
    2.3 城市居民消费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2.3.1 可持续消费理论
        2.3.2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城市居民消费的环境效应分析的理论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城市居民消费的环境效应现状分析
    3.1 中国城市居民消费和环境的发展现状分析
        3.1.1 中国城市居民消费发展现状分析
        3.1.2 中国城市环境的发展现状分析
    3.2 中国城市居民消费和环境的演化分析
        3.2.1 中国城市居民消费演化特征分析——基于ELES模型
        3.2.2 中国城市环境演化特征分析
    3.3 中国城市居民消费和环境的关系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居民消费的环境效应分析模型设计
    4.1 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原理
        4.1.1 生态足迹的测算
        4.1.2 生态容量的测算
        4.1.3 生态盈余/赤字的测算
    4.2 城市居民消费的国家公顷模型
        4.2.1 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计算
        4.2.2 国家公顷模型中参数的测算方法
        4.2.3 国家公顷模型的改进
    4.3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城市居民消费水足迹模型
        4.3.1 水足迹模型的基本原理
        4.3.2 居民消费水足迹测度的投入产出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居民消费足迹测度——以江苏省为例
    5.1 研究区域简介
        5.1.1 江苏省自然条件及城市环境
        5.1.2 江苏省城市居民消费状况
    5.2 江苏省城市居民消费足迹参数计算
        5.2.1 江苏省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计算
        5.2.2 生态生产性土地均衡因子的计算
        5.2.3 生态生产性土地平均产量调整因子的计算
    5.3 江苏省城市居民消费生态足迹测算
        5.3.1 江苏省城市居民消费总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
        5.3.2 江苏省城市居民消费生态足迹与生态容量的关系
    5.4 江苏省城市居民消费水足迹测算
        5.4.1 江苏省耗水系数的测算
        5.4.2 江苏省城市居民消费水足迹的计算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居民消费的环境效应典型分析与预测——以江苏省为例
    6.1 基于双金字塔模型的城市居民食物消费环境效应分析
        6.1.1 居民食物消费环境效应的基本模型
        6.1.2 江苏省城市居民食物消费双金字塔模型的构建
        6.1.3 江苏省城市居民食物消费量及其足迹的预测
    6.2 基于9部门投入产出表的城市居民水资源消费环境效应分析
        6.2.1 江苏省城市居民消费水足迹的分解
        6.2.2 江苏省城市居民消费水足迹的预测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城市居民消费环境效应的应对策略研究
    7.1 发达国家消费政策措施借鉴
        7.1.1 发达国家消费的相关措施
        7.1.2 发达国家消费模式
        7.1.3 发达国家绿色消费策略
    7.2 中国城市居民消费环境效应的应对策略
        7.2.1 以可持续消费政策引导公众可持续消费意识
        7.2.2 以可持续消费需求引导产业可持续生产发展
        7.2.3 以可持续饮食模式引导居民可持续生活方式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参与的课题
附录

(8)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来源
    1.3 相关理论基础与主要概念界定
        1.3.1 相关理论基础
        1.3.2 主要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研究述评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主要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成效与存在问题分析
    2.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
    2.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成效分析
        2.2.1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法律法规日趋完善
        2.2.2 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风险得到有效遏制
        2.2.3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进程快速推进
        2.2.4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应急能力稳步提升
        2.2.5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2.3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立足风险评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
        2.3.2 立足风险交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不完善
        2.3.3 立足风险预警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不规范
        2.3.4 立足风险防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不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形成与传导分析
    3.1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影响因素与形成过程
        3.1.1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3.1.2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形成过程
        3.1.3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形成过程
    3.2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关键要素识别与传导路径
        3.2.1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关键要素识别
        3.2.2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路径分析
    3.3 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机制
        3.3.1 责任主体视角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机制
        3.3.2 治理主体视角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分析
    4.1 评价方法
        4.1.1 改进的突变模型
        4.1.2 熵权法
    4.2 算例分析
        4.2.1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4.2.2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证分析
        4.2.3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演化博弈分析
    5.1 引言
    5.2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多主体博弈分析
    5.3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提供企业与治理部门的策略演化
        5.3.1 演化博弈的假设条件与支付矩阵
        5.3.2 农产品提供企业的策略演化分析
        5.3.3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部门的策略演化分析
        5.3.4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部门与提供企业策略演化分析
    5.4 政府补贴下我国农产品提供企业与治理部门的演化动态
        5.4.1 农产品提供企业与治理部门的动态博弈
        5.4.2 引入政府补贴对农产品提供企业行为的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的政策建议
    6.1 引言
    6.2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的特点与启示
        6.2.1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的特点
        6.2.2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的启示
    6.3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结构设计
    6.4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对策
        6.4.1 构建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
        6.4.2 构建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管体系
        6.4.3 构建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可追溯体系
        6.4.4 构建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用体系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安全视域下中俄农业深度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界定
    2.1 研究范围界定
        2.1.1 农业的研究范围界定
        2.1.2 农产品的研究范围界定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农业安全的内涵界定
        2.2.2 农业合作的概念界定
        2.2.3 农业深度合作的概念界定
3 中俄农业安全分析及深度合作的必要性
    3.1 中国农业安全分析
        3.1.1 农产品供需结构失衡
        3.1.2 部分粮食作物进口依存度偏高
        3.1.3 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且质量偏低
        3.1.4 农业资源浪费及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3.2 俄罗斯农业安全分析
        3.2.1 农业劳动力不足
        3.2.2 耕地利用率低且不均衡
        3.2.3 部分农产品自给率低
        3.2.4 农业生产物质基础薄弱
    3.3 安全视域下中俄农业深度合作的必要性
        3.3.1 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3.3.2 提高食品安全的需要
        3.3.3 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4 安全视域下中俄农业深度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4.1 安全视域下中俄农业深度合作的理论依据
        4.1.1 农业安全理论
        4.1.2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4.1.3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4.1.4 产业内贸易理论
    4.2 安全视域下中俄农业深度合作的现实基础
        4.2.1 中俄对外农业合作政策的调整与对接
        4.2.2 农业生产要素互补性强
        4.2.3 农产品结构互补性强
        4.2.4 农业合作规模持续提高
        4.2.5 农业合作领域逐步扩大
5 安全视域下中俄农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5.1 贸易合作层次低
    5.2 农业合作领域窄
    5.3 农业合作产业链短
    5.4 产业间贸易为主且稳定差
6 安全视域下中俄农业深度合作的实现路径
    6.1 在深化贸易合作基础上加强投资与技术合作
    6.2 种植养殖为主转向农产品加工为主
    6.3 单一环节合作转向全产业链合作
    6.4 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
7 安全视域下推动中俄农业深度合作的保障措施
    7.1 完善中俄农业合作机制
    7.2 建立农业生产和中俄农业合作的风险预警机制
    7.3 加大农业合作的资金支持力度
    7.4 推进跨境农业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
    7.5 减免进出口农产品和农业物资的关税与数量限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日本FTA进程研究
        1.2.2 日本FTA农业贸易问题研究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博弈论与国际贸易谈判
        2.1.1 博弈论
        2.1.2 国际贸易谈判理论
        2.1.3 博弈论与国际贸易谈判的联系
    2.2 国家利益理论与农业保护
        2.2.1 国家利益理论
        2.2.2 关于农业贸易的相关经济学理论
    2.3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
        2.3.1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2.3.2 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
第3章 日本FTA战略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3.1 日本FTA战略的发展历程
    3.2 日本FTA战略的主要特点
        3.2.1 立足东亚,精选谈判对象
        3.2.2 迅速扩张,由双边EPA向巨型FTA转变
        3.2.3 先易后难,采取EPA形式取代FTA
        3.2.4 提高标准,力争主导规则
        3.2.5 维护安全,力保战略资源稳定进口
    3.3 日本FTA战略的主要影响因素
        3.3.1 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3.3.2 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
        3.3.3 来自美国因素的影响
        3.3.4 农业保护政策因素的影响
第4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分析
    4.1 主要政府部门对FTA战略谈判的纲领性文件
        4.1.1 外务省关于FTA战略的指导方针
        4.1.2 经产省关于FTA战略的基本原则
        4.1.3 农水省关于FTA战略的谈判要点
    4.2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一个双层博弈模型
    4.3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主要模式的形成及推广
        4.3.1 完全排除农产品的谈判模式
        4.3.2 保护最敏感产品的谈判模式
        4.3.3 利益交换的谈判模式
        4.3.4 “外交优先”的谈判模式
        4.3.5 全盘考量国家利益的谈判模式
第5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根源分析
    5.1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历史根源:农业保护政策
        5.1.1 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日本农业保护政策
        5.1.2 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日本农业保护政策
        5.1.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一个横向对比
    5.2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农业议题谈判的影响
        5.2.1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特点
        5.2.2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对农业议题谈判的影响
    5.3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现实根源:经济、外交、政治
        5.3.1 农业持续低迷是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经济根源
        5.3.2 粮食依赖进口是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外交根源
        5.3.3 利益集团博弈是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政治根源
    5.4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未来将促进农业改革
第6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及实证分析
    6.1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分析
        6.1.1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效果评价标准的建立
        6.1.2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效果的评价
    6.2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实证分析
        6.2.1 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6.2.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的说明
        6.2.3 实证分析过程
        6.2.4 主要结论
    6.3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主要经验
第7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7.1 中国FTA战略进展情况
        7.1.1 中国FTA战略现状
        7.1.2 中国农业贸易保护现状
    7.2 对中国继续推进FTA战略的启示与建议
        7.2.1 在农业贸易保护及农业议题谈判方面的建议
        7.2.2 推动RCEP进程的建议
        7.2.3 推动中日韩FTA进程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美国奶制品商更加关注产品出口(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乳制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 李晓硕.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2]消费者对银杏产品的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北京市的调查[D]. 何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支持制度改革研究 ——政策效应评估及制度改革方向选择[D]. 刘锐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4]吉尔吉斯斯坦奶制品企业绿色供应商评价研究[D]. Aiperi Temirova.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5]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研究[D]. 李声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6]贸易伙伴关系变化对白罗斯农业转型发展的影响研究[D]. Suvalova Yuliya.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7]城市居民消费的环境效应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 李芳林. 江苏大学, 2019(12)
  • [8]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问题研究[D]. 雷勋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
  • [9]安全视域下中俄农业深度合作研究[D]. 冀昱格.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8(01)
  • [10]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研究[D]. 黄金宇. 辽宁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美国乳制品生产商更关注产品出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