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几个问题

关于“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潘冲冲[1](2015)在《不同饲料添加剂饲喂效果和TMR饲喂技术对山羊羔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肉质特性的测定》文中提出培育羔羊在肉山羊生产中一直是长期存在并严重影响到肉山羊产业化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本实验以现代山羊养殖技术理论为指导,结合资阳市本地优良山羊品种和饲草饲料资源,采用四川农业大学肉羊课题组自主研发的专用矿物质营养添加剂,配制全混合日粮(TMR),研究添加剂和TMR饲喂技术对乐至黑山羊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对简州大耳羊的肉质特性进行测定。研究一种TMR及其饲喂技术对促进乐至黑山羊断奶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在乐至县天龙科技示范园种羊场选择80只羔羊(公母各半)随机等分为4个组:实验A组(母羊)和B组(公羊)、对照C组(母羊)和D组(公羊)。实验组采用四川农业大学提供TMR配方,对照组采用该场习用日粮。结果表明:在90日龄,A、B、C和D组的日增重分别为:113.03 g、123.37 g、89.00 g和104.35 g,A组极显着高于C组(P<0.01),B组极显着高于D组(P<0.01);A、B组羊的管围、体长、胸围和体高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对照组(0.01<P<0.05)。在120日龄,A、B、C和D组的日增重分别为:143.33 g、154.00 g、114.30 g和121.67 g,A组的日增重和管围、体高、体长、胸围极显着高于C组(P<0.01):B组的日增重和管围、体高、体长、和胸围极显着高于D组(P<0.01)。实验表明,川农大研发的高蛋白TMR及过渡期饲养方式,可有效地减少羔羊“断奶应激反应”的时间和强度,减少发病率,提高育成率;实验采取在不同生长阶段利用不同精粗比的TMR梯度改变逐渐增加饲草料喂量的饲喂方式,符合小羊的营养需要和消化器官生长发育特点,有利于合理开发饲草料资源,稳定营养均衡供给,提高培育羔羊质量。不同饲料添加剂饲喂效果对比实验。在乐至县大自然农牧有限责任公司种羊场选择2月龄断奶乐至黑山羊公羊68只,随机分为4个组,在日粮中分别添加川农大添加剂(a组)、北京大学微生态饲料添加剂(b组)、上海某公司的枯草杆菌促生长剂(c组)和该场的添加剂(d组),实验期为2个月。结果表明:实验a组羔羊的体重、体尺极显着高于其他3个组(P<0.01),其平均日增重比b、c、d组分别提高59.18%、28.61%和66.33%。表明川农大添加剂的配方科学,对羔羊和青年羊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挖掘简州大耳羊的种质资源资料,我们对24只简州大耳羊及波杂羊进行肉质特性测定,包括肉的理化指标、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矿物元素含量等,并进行肉的品尝实验。结果表明:4月龄羊肌肉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其它羊,公羊高于母羊;肌肉中铁和锌的含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成年羊的脂肪含量高于9月龄和4月龄羊;简州大耳羊的熟肉率、粗蛋白含量高于波杂羊,粗脂肪含量低于波杂羊。综合评价测定结果,以9月龄简州大耳羊的肉质较好。

郭可汾[2](2010)在《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文中指出在我国实行多年的《食品卫生法》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实际,经充分调研,在吸收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历经多年修改、审议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终于在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这不仅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也将为我国建立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和法律屏障提供依据。特别是在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尚不令人满意,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屡屡发生的背景下,对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本文分析的背景材料,首先就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背景和具体沿革以及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通过运用不完备法律理论对新近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进行了分析,并对食品安全法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适用进行了初步的介绍;通过引入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博弈论,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从三个方面为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研究建立相应的理论基础。作为经验借鉴,本文从管理机构、法律法规、标准、检测、认证、危险性分析、可追溯制度、产品召回制度和危险性预警系统等着手,对美、欧、日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积累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随后,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进行了梳理;对我国具体监管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机构进行了归纳;从相关法律对标准的规定、我国水产标准化发展历程和我国水产标准化工作现状三方面对我国水产标准化工作进行了总结;通过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和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我国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进行了总结;从我国认证认可的发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认证认可的规定、我国水产养殖领域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的现状着手,分析了我国水产品认可认证的发展现状;还对我国的水产品可追溯、水产品召回、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布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结合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带来的在监管方面的变革,就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最后,从大菱鲆事件着手,以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作为实例,分析了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现状。对大菱鲆养殖过程中与环境、投入品和初级产品有关的监管部门和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标准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总结,对相关认证在大菱鲆产业中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高庆[3](2006)在《中草药添加剂对动物生长性能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几种主要饲料添加剂的作用原理和应用特点进行阐述,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与其它饲料添加剂比较所具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认识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具有的开发潜力。同时也明了目前研制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自行设计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配方,通过动物饲喂实验来考察中草药是否具有促进动物生长的作用,同时尝试从生理、生化的角度来找出中草药添加剂对动物作用的原因。 通过按照以上步骤所进行的实验,证实中草药添加剂的促长作用确实。且对动物的生理、生化机能没有带来可见的负面影响。

刘波,陆萍[4](2006)在《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博奕》文中研究说明1 有机农业研究进展 1.1 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世纪之交,知识经济是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地球上生命进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自然生态动态平衡对维持生命进化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天人

孙冰锋[5](2005)在《酸化剂、益生素及其组合添加对肉仔鸡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为了适应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要,减少抗生素在肉鸡饲料中的应用,本文研究了不同类型复合酸化剂对肉仔鸡的影响,并将其与益生素进行组合,研究其对肉仔鸡的组合作用效果,以期达到减少甚至替代抗生素在肉鸡饲料中应用的目的。试验一:不同类型复合酸化剂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1 日龄健康艾维因商品代肉仔鸡200 只,随机分成4 组,其中试验组3 组,对照组1 组,每组设5 个重复,每个重复10 只鸡(公、母各半)。试验组日粮按0.15%的量添加复合酸化剂,其中试验组1 添加的为磷酸型复合酸化剂,试验组2 添加的为柠檬酸型复合酸化剂,试验组3 添加的为乳酸型复合酸化剂,对照组使用基础日粮(不含抗生素)。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复合酸化剂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了肉仔鸡的生产性能,其中试验2 组最好,前期(03 周龄)日只增重比对照组提高了5.80%,且差异显着(P<0.05),后期(45 周龄)日只增重比对照组提高了4.9%,但差异不显着(P>0.05),全期料肉比比对照组下降了1.6%,且差异显着(P<0.05),比对照组多耗料3.5%,死亡率下降了66.67%,差异均不显着(P>0.05)。试验二:酸化剂、益生素及其组合添加对肉仔鸡生产性能、肠道pH 值以及肠道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试验选用1 日龄健康艾维因商品代肉仔鸡765 只,随机分成17 组,每组设3 个重复,每个重复15 只鸡。酸化剂添加水平为0.1%,0.2%,0.3%,益生素添加水平为0.2%,0.4%,0.6%,并将其进行两两组合,共计9 个组合,再加上一个空白对照组和一个抗生素对照组(金霉素,50mg/kg),共计17 组。试验结果表明: 在肉仔鸡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酸化剂,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了肉仔鸡的生产性能,其中以0.2%的添加水平效果最好。与对照组相比,提高日只增重12.5%且差异显着(P<0.05),提高日只耗料量3.68%,但差异不显着(P>0.05),降低料肉比13.21%且差异显着(P<0.05),降低死亡率33.31%,但差异不显着(P>0.05),效果不如抗生素对照组(P<0.05)。在肉仔鸡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益生素,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了肉仔鸡的生产性能,其中以添加0.4%的益生素效果最好。与对照组相比,提高日只增重18.07%,且差异显着(P<0.05),提高了日只耗料量0.98%,差异不显着(P>0.05),效果不如抗生素对照组(P<0.05),降低料肉比14.47%,差异显着(P<0.05),降低死亡率49.96%,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水平酸化剂和益生素组合添加的效果优于单一添加益生素或者酸化剂,其中酸化剂0.1%和益生素0.4%组合效果最好。提高日只增重28.30%,提高日只耗料量8.12%,降低料肉比15.72%,降低死亡率66.69%,与空白对照组相比,

程言清[6](2005)在《市场化进程中城市副食品供给问题 ——基于供给制度变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一个不以时间变换和空间转移而改变的永恒性问题。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分工,决定了农村为城市提供食品的必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的食品需求对整个社会食品供给的意义不断增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显着改善,蔬菜、肉类、家禽、蛋类、奶类、水产品和水果等副食品在城市居民食品消费中的比例不断增加,副食品在城市食品供给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副食品供给的目标需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配套政策措施加以实现。制度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或个人效用最大化中的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本文运用研究制度与绩效之间关系的一个范式:“状态-结构-绩效”范式,对不同的城市副食品供给制度产生的绩效进行分析。我国城市副食品供给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分别利用了计划供给制度、“双轨制”供给制度、“菜篮子”工程供给制度、食品安全制度。这些制度对资源使用权和交换权、副食品交易类型,政府管制方法、市场竞争等产生不同影响,形成不同的副食品供给绩效。城市副食品计划供给制度制约了副食品供给量增加,城市居民副食品消费不足。为了保证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政府否定了市场调节作用,制定了向城市居民倾斜的食品分配政策,在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实行了人民公社制度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剥夺了农民独立的生产决策权,农产品统购制度否定了农民的自由交易权、剩余索取权,缺乏经济利益刺激的农民失去了生产积极性,农业集体劳动非常高的监督成本最终导致农业生产力发展缓慢,农业生产不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动,人均副食品占有量增加缓慢。户籍制度虽然把农民关在城市大门之外,但副食品供给量的不足使政府一直对市民副食品执行计划供应,市民没有消费选择权。城市副食品供给“双轨制”制度促进了城市居民副食品消费水平提高,但政府财政负担迅速加重。“双轨制”制度作为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转变的一种过渡性制度形式,其实施降低了制度变迁的社会成本,适应了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双轨制”制度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市场化进程中城市副食品供给问题一一基于供给制度变迁的研究之前,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推行,政府多次提高副食品收购价格;按照“双轨制”制度规则,农民完成政府的统购派购任务后可以把剩余的副食品拿到集贸市场上自由出售。获得部分自主经营权的农民,在增加经济收益的冲动下爆发出发展副食品生价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副食品供给量大幅度提高。城市居民继续享有计划供给制度下低价购买副食品的权利,同时又增加了在农贸市场上购买副食品的自由选择权,既得利益得以维护,支持制度变迁。“双轨制”制度下,从稳定社会秩序愿望出发,政府对副食品供给的原则是“提高收购价、稳定销售价”,由此拉大了购销倒挂差价,政府财政负担日趋加重。 城市副食品“菜篮子”工程供给制度增加了城市副食品供给,违反了市场经济原则,经济绩效不理想。“菜篮子”工程是在副食品购销价格全部放开后,市场自发调节产生价格波动,出于政府形象考虑,顺应城市居民呼声,政府直接干预副食品生产,试图通过增加副食品供给量平抑副食品价格的政策措施。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副食品生产应该服从比较优势原理,资源配置体现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产品优势,城市副食品供求平枷应是在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下实现。市长负责制下的“菜篮子”工程,通过财政补贴,建立副食品生产基地、扶持国营副食品商店、限制副食品价格,增加了副食品供给,压制住了市场价格。但“菜篮子”工程是以财政支持为基础的、基于个别城中形成的副食品供求平衡只能是弱平衡,增加了交易成本,浪费了资源。 副食品安全制度促进了副食品质量提高,但没有彻底扭转副食品不安全局面。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在食品供给数量基本满足后食品供给出现的新问题,反映了消费者对一食品消费的营养、安全、健康的新要求。副食品安全也成为了目前城市副食品供给的核J亡问题,政府现在出台的副食品管理政策基本是围绕质量安全问题。政府动用了农业、卜生、质检、工商、环保、经贸、水利、计划、财政等许多部门,颁布了《无公害农产l钵管理办法》,开展了放心食品工程,启动了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了食品检测力度,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不安全食品进入市场,提高了食品的整体质量。但对于副食品尤其是未加工的、天然副食品还缺乏有效的制度解决不安全问题。因为引起劣质副食品流入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责任难追溯、信用不发达等问题没有得到治理,市场竞争不公平,优质副食品的市场空间被挤占。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市场化进程中城市副食品供给问题一一基于供给制度变迁的研究 伴随经济发展,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由小康向富裕迈进,饮食结构得到改善优化,城市居民对不同副食品消费?

顾君华,王欣[7](2004)在《安全饲料和绿色饲料的最终目标与途径》文中研究表明

顾君华,王欣[8](2002)在《安全饲料和绿色饲料的最终目标和途径》文中研究说明

邵子芮[9](2020)在《富锗发酵中药制剂用于肥猪生产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肥猪生长性能、屠宰性能、猪肉品质、血液指标、免疫力、抗氧化性能、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选取40头日龄相近、体重87.38±0.62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肥阉猪,随机分配为2个处理组:对照组(基础日粮)和试验组(基础日粮+0.5%富锗发酵中药制剂)。每个处理组设置4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预饲期7 d,共试验49 d。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富锗发酵中药制剂:(1)生长与屠宰性能方面:肥猪的平均日增重显着提高(P<0.05),平均日采食量显着降低(P<0.05),从而料重比极显着降低(P<0.01);粗脂肪和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显着(P<0.05)和极显着(P<0.01)提高;平均背膘厚度显着降低(P<0.05),眼肌面积显着提高(P<0.05),说明富锗发酵中药制剂能提高肥猪的生长性能,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肥猪的屠宰性能。(2)猪肉品质方面:肥猪肉中的锗含量提高了 75%,为0.21 mg/kg(P<0.01);肥猪肉的蒸煮损失和离心失水率显着降低(P<0.05);在贮藏的第4d、7d和1 1 d,猪肉pH均显着降低(P<0.05);在贮藏第11 d,TVBN含量显着降低(P<0.05)。猪肉中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显着提高(P<0.05),风味氨基酸总量极显着提高(P<0.01),饱和脂肪酸总量和肉豆蔻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和亚油酸含量显着提高(P<0.05)。说明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可以提高猪肉锗含量、系水力,提高猪肉的新鲜度,延长猪肉的保质期,改善猪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和比例,改善猪肉品质。(3)抗氧化性能:血清中T-AOC、CAT含量显着降低(P<0.05)和SOD、GSH-Px 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猪肉中 T-AOC、CAT、GSH-Px和SOD含量极显着提高(P<0.01),MDA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说明富锗发酵中药制剂能够提高肥猪的抗氧化力。(4)血液指标:血清中LDL、VLDL、TC、UREA、INS、SS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TP、ALB、GH、IGF-1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GLB、HDL、T3含量显着升高(P<0.05),TG、T4含量显着降低(P<0.05)。以上结果表明,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可促进甲状腺活动,促进T4向T3的转化,提高机体内脂肪代谢的利用率,从而促进肥猪的生长发育。(5)免疫抗体:血清中IgA显着提高(P<0.05)和IgG、IgM含量极显着提高(P<0.01),血清中ACTH和COR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说明富锗发酵中药制剂能够提高肥猪对应激的耐受力,提高了肥猪的免疫力。(6)环保与经济效益方面:肥猪粪便中氮(N)和磷(P)含量分别降低了 6.42%和22.5%(P<0.05)。说明富锗发酵中药制剂能够有效减少肥猪粪便氮磷的排泄。肥猪的日粮单价提高了 0.09元,增加了 3.64%;头均增重收入提高了 74.71元,增加了 6.58%;头均增重耗料降低了 12.6kg;头均饲料成本降低了 17.77元,减少了 4.47%;头均获利高出92.49元,提高了 13.06%。这表明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可以有效提高肥猪的经济效益。综上所述,在肥猪日粮中添加0.5%的富锗发酵中药制剂能够有效的提高肥猪的生长性能、猪肉品质以及猪肉中锗的沉积,提高了肥猪的免疫力和抗氧化性能,降低了肥猪粪便中的N、P排泄量,有效提高了肥猪养殖的经济效益。

王炎[10](2019)在《宪法核心价值观的结构体系与释宪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首先要融入宪法。宪法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表达,经由宪法的确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法律体系,获得规范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宪法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聚,经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宪法核心价值观与共同体生活形成双向互动,巩固了根本法的正当性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必须处理好法外价值与法律体系的融合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十二个价值”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价值,如果逸脱整体而单独进入法律体系,那么都有可能破坏法的安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应被视为法外价值入法入规的绿色通道,而应被定位成法外价值融入法律体系的筛查要素。基此于上述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需先完成三种“解释立场”的转化:一是从道德哲学向法律哲学的转化,二是从政治决断向宪法规范的转化,三是从建构主义向超验主义的转化。从道德哲学向法律哲学的转化,重在将核心价值观思想来源中关于“善与恶”的判别立场,从伦理意义上的“黑白之争”转向现实关系中的“义利权衡”。通过考察域外国家核心价值理念对现实规范的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家国事业的关切、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对人的发展的倡导以及中国核心价值观在近现代变迁中对实践要求的回应,进而凝合出一种“个人—共同体—个体”的新集体主义价值诠释立场。从政治决断向宪法规范的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宪法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两者密不可分。不能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宪法是冰冷的法律条文,不经宪法表达的核心价值观是空洞的政治口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宪是对宪法价值体系的高度凝聚,是对“核心价值观”入宪实践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是宪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回应现实生活的道德困境、不断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宪法文本填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表达的抽象性,赋予了核心价值观“法治语境”下的规范意义,使普通法可以经由合宪性解释与核心价值观的德性内涵建立规范联系。从建构主义向超验主义的转化。宪法核心价值观呈现出的是一种多元一体的价值结构,所谓“多元”是指其在表述上包含了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纵向分布与多元价值平等共存的横向陈列;所谓“一体”是指其在纵向上可以经由某种共同善,实现个人、社会、国家之间的价值勾连,在横向上“十二个核心价值观”之间可以通过内部的自我调和、自我完善而成为一种超验的价值共同体。宪法核心价值观多元一体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其理论定位应是一种超验主义的价值引导,是一种可以独立于法律体系而存在的“客观价值秩序”。它始于人理性的道德启蒙,又止于人知性的道德需求,是人在共同体道德生活中类特性的反向觉醒。申言之,核心价值观的超验性有别于深藏在自由主义宽容原则背后的虚无主义,而是认为人有自省的能力,可以在多元交互的过程中通过相互理解达成一种“止于至善”的共同追求。它既承认建构主义中纯粹理性居于统治地位的合理性,但又否定纯粹理性对实践理性的支配作用;它既承认经验主义的实践理性可以孕育出一种符合共同体生活需要的道德规则,但又否定这种道德规则的终局性。在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的调和中,康德把良善意志、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作为道德公设的认知逻辑,不能当然推出道德理性与行为德性的必然联系。只有通过人格化的“天”与致良知的“人”之间的双向耦合,才能实现“天理”与“人情”在“道德情理”上的交融。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中,“天”是有人格化意志的超验体,能感知世间的“仁”,因此,作为伦理欲求的法外价值应当有合理的入法进路,也应当被包含在核心价值观的整体释义当中,并通过多元价值的整全不断趋近某种“天人合一”的善端。第一种解释立场展现了一种文化基因中的“情”,第二种解释立场确立了一种规范结构中的“法”,而第三种解释立场则为“情”与“法”的交融提供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理”。但是,在法释义学的运用中,核心价值观“理一分殊”的价值结构,还需预设一种“元价值”进行整全。从“和谐”在宪法文本中的深度体现、传统文化中的根本地位、法律体系中的原生构造、释义脉络中的语用条件以及司法实践中的经验整合来看,宪法核心价值观中的元价值当属“和谐”。“和谐”要实现法内外价值秩序的协调,应遵循一定的整全路径。建构解释,将蕴含现实关切的实体性概念导入抽象的价值法则之中,通过人作为类存物的共性来建立法内价值与法外价值之间的解释性联系。个案权利,将价值作为一种“最佳化命令”,为权利的实现提供方向性的指引,当一个法外价值与法内价值发生冲突时,两个的相互冲突的价值基于某种共同善,从而在其可接受的“不完整意义”上指向一对相互支持的权利,这种支持使法外价值和法内价值可以在权利的表达上实现相融。宪法作为串联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天然媒介,为上述两种法内外价值的融合,提供了一条规范的证成路径。在此三条路径的导控下,某个蕴含“人情”的法外价值可以经由元价值的导控,重塑其自身的价值内涵,获得进入法律体系的正当性依据,进而实现法内外价值秩序的协调。此亦即宪法核心价值观在价值秩序协调上的释宪功能。除此之外,法律体系在规范层面有一套特定的适用规则,这套规则要符合宪法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法则。通过上位法与下位法在“控制与实施之间的和谐”导出了效力控制说,进而论证了上位法与下位法之间如何实现和谐的统一。通过特别法与一般法在“求同与存异之间的和谐”导出了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样态,进而论证了特别法与一般法之间如何实现和谐的统一。通过新法与旧法在“稳定与变化之间的和谐”导出了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的和谐内涵,以及新法优于旧法原则与法不溯及既往原则之间的区别,进而论证了新法与旧法之间如何实现和谐的统一。此即宪法核心价值观在规范冲突控制上的释宪功能。法律规范的统一是协调价值秩序的前提,只有先处理好规范的选择问题,才能继续处理价值释义的融合问题。宪法核心价值观的两种释宪功能,分别从价值秩序与规范秩序的层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法治建设确立了一个基本的秩序规则。

二、关于“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饲料添加剂饲喂效果和TMR饲喂技术对山羊羔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肉质特性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文献综述
    1 选题背景
    2 TMR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3 山羊TMR研究现况
        3.1 TMR的概念及原理
        3.2 我国山羊TMR的研究情况及应用前景
        3.2.1 TMR的优点
        3.2.2 TMR对肉羊瘤胃发酵的影响
        3.2.3 TMR对粗料的处理的效果
        3.2.4 山羊的TMR颗粒化处理
        3.2.5 羊的TMR技术有待研究的问题
        3.3 山羊TMR的研究意义
    4 山羊饲料添加剂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4.1 饲料添加剂的饲喂价值
        4.2 有关饲料添加剂的问题和展望
        4.2.1 饲料添加剂的安全问题
        4.2.2 促进饲料产业和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5 关于肉山羊肉质特性的测定研究
    6 实验研究背景
    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二、实验研究
    1 TMR饲喂技术对乐至黑山羊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体重
        1.2.2 日增重
        1.2.3 体尺
        1.3 分析与讨论
        1.3.1 关于“断奶应激”反应
        1.3.2 关于TMR饲喂效果
        1.3.3 对培育效果的影响
        1.3.4 成本效益核算
    2 不同饲料添加剂饲喂效果对比实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体重及日增重
        2.2.2 体尺
        2.3 讨论与分析
        2.3.1 川农大研制矿物质营养添加剂对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
        2.3.2 实验对羔羊健康的影响
        2.3.3 不同添加剂的存储和使用讨论
    3 简州大耳羊肉质特性的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时间与地点
        3.1.2 实验材料
        3.1.3 测定方法
        3.2 结果
        3.2.1 肉质测定
        3.2.2 品尝评定
        3.2.3 肌肉中的营养成分
        3.2.4 肌肉中的矿物元素含量
        3.2.5 肌肉中的氨基酸组成
        3.3 分析与讨论
        3.3.1 关于羊肉品质
        3.3.2 关于肌肉的营养成分
        3.3.3 影响羊肉风味的因素
三、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
        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背景
        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沿革
        0.1.3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0.2 研究内容和方法
        0.2.1 研究内容
        0.2.2 数据来源
        0.2.3 研究方法
        0.2.4 研究目的
        0.2.5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0.2.6 学术构想与思路
        0.2.7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0.3 关键术语
        0.3.1 食品卫生
        0.3.2 食品安全
        0.3.3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0.3.4 无公害水产品
        0.3.5 绿色水产品
        0.3.6 有机水产品
        0.3.7 良好农业规范
        0.3.8 良好作业规范
        0.3.9 水产养殖认证委员会
        0.3.10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0.3.11 ISO 9000
        0.3.12 ISO 14000
1 理论分析
    1.1 基于不完备法律理论的食品安全法分析
        1.1.1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现状
        1.1.2 运用不完备法律理论对食品安全法的分析
        1.1.3 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可能面临的问题
    1.2 食品安全法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适用
        1.2.1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1.2.2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1.3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1.3.1 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分析
        1.3.2 水产品供给链中的水产品安全——博弈分析
2 国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1 美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1.1 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管理机构
        2.1.2 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2.1.3 危险性分析与标准和技术法规
        2.1.4 检验检测和认证
        2.1.5 危险性预警系统、可追溯制度和产品召回制度
    2.2 欧盟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2.1 欧盟食品安全运作的管理机制
        2.2.2 欧盟食品安全标准和法律体系
        2.2.3 风险分析
        2.2.4 检验、检测及认证体系
        2.2.5 预警系统、水产品链可追溯和食品召回
        2.2.6 教育和培训
    2.3 日本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3.1 日本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
        2.3.2 相关法律法规
        2.3.3 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
        2.3.4 风险信息沟通、食品可追溯制度和食品召回
3 我国大菱鲆养殖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管
    3.1 从大菱鲆事件说起
    3.2 大菱鲆事件发生前后产业的情况
        3.2.1 大菱鲆事件发生前产业的情况
        3.2.2 大菱鲆事件发生后产业所受的影响
    3.3 大菱鲆养殖过程各环节的监管现状
        3.3.1 环境
        3.3.2 投入品
        3.3.3 初级产品
        3.3.4 认证工作在大菱鲆产业中的开展
        3.3.5 信息发布与产品召回
    3.4 存在的问题
        3.4.1 我国对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存在的问题
        3.4.2 在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
        3.4.3 在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
        3.4.4 检验检测存在的问题
        3.4.5 认证刚刚起步,诸多方面存在不足
        3.4.6 信息与产品召回中存在的不足
    3.5 相关的监管建议
        3.5.1 完善监管体制
        3.5.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3.5.3 加大大菱鲆养殖标准化步伐
        3.5.4 完善我国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3.5.5 认证体系、信息交流和产品召回制度的完善
4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4.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4.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
        4.1.2 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
        4.1.3 食品生产监管司和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司
        4.1.4 食品许可司和食品安全监管司
    4.2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
        4.2.1 相关法律
        4.2.2 行政法规
        4.2.3 部门规章
    4.3 我国的水产标准化管理
        4.3.1 相关法律对标准的规定
        4.3.2 我国水产标准化发展历程
        4.3.3 我国水产标准化工作现状
    4.4 我国的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4.4.1 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
        4.4.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4.4.3 我国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4.5 水产品认证认可
        4.5.1 我国认证认可的发展及相关规定
        4.5.2 我国水产养殖领域认证发展现状
        4.5.3 产品认证
        4.5.4 体系认证
    4.6 水产品可追溯
    4.7 水产品召回
    4.8 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布
5 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思考
    5.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5.1.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5.1.2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5.1.3 我国水产品标准存在的问题
        5.1.4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5.1.5 我国水产品质量认证存在的不足
        5.1.6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存在的问题
        5.1.7 可追溯体系难以建立的主要原因
    5.2 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建议
        5.2.1 建立和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5.2.2 逐步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5.2.3 积极推进我国水产标准化的进展
        5.2.4 完善我国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5.2.5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
        5.2.6 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建设
        5.2.7 建立完整有效的水产品可追溯性体系
        5.2.8 建立水产品召回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中草药添加剂对动物生长性能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特色分析
    1. 饲料添加剂应用现状
        1.1 饲料添加剂概述
        1.2 几种主要健康、促生长饲料添加剂
    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
        2.1 定义
        2.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特点
        2.3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2.4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生产上的应用
        2.5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开发存在的问题
    3. 设计新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配方
        3.1 新配方的设计意义
        3.2 新配方的设计与优选
    4. 讨论
第二章 中草药添加剂对小鼠生长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三个中草药添加剂配方的比较
        3.2 中药添加剂不同间隔时间饲喂的比较
        3.3 中药添加剂不同饲喂剂量的比较
        3.4 小鼠血化验
        3.5 小鼠胃泌素检测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和应用
        引言
        1. 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开发背景
        2. 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出现
        2.1 绿色饲料添加剂的概念和定义
        2.2 研究与开发绿色饲料添加剂的重要意义
        3. 绿色饲料添加剂开发和应用介绍
        4. 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声明
致谢

(5)酸化剂、益生素及其组合添加对肉仔鸡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抗生素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2.1 抗生素的抗药性问题
        1.2.2 抗生素的残留问题
        1.2.3 抗生素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
        1.2.4 抗生素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1.3 绿色饲料添加剂的概念和定义
    1.4 抗生素替代品研究现状及其在肉鸡生产上的应用
        1.4.1 益生素
        1.4.1.1 益生素的作用机理
        1.4.1.2 益生素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1.4.1.3 益生素在肉鸡生产上的应用
        1.4.2 酸化剂
        1.4.2.1 酸化剂的作用机理
        1.4.2.2 酸化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4.2.3 酸化剂在肉仔鸡生产中的应用
        1.4.3 酶制剂
        1.4.3.1 酶制剂作用机理
        1.4.3.2 酶制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4.3.3 酶制剂在肉鸡日粮中的应用
        1.4.4 低聚糖
        1.4.4.1 低聚糖的作用机理
        1.4.4.2 低聚糖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4.4.3 低聚糖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
        1.4.5 中草药
        1.4.5.1 中草药的作用机理
        1.4.5.2 中草药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4.6 其他绿色饲料添加剂
    1.5 饲料添加剂组合效应的研究现状
        1.5.1 组合效应的研究方法
        1.5.2 绿色饲料添加剂与抗生素组合效应研究
        1.5.2.1 有机酸与抗生素组合效应研究
        1.5.2.2 益生素与抗生素组合效应研究
        1.5.2.3 酶制剂和抗生素组合效应研究
        1.5.3 不同类型绿色饲料添加剂组合效应研究
        1.5.3.1 有机酸和酶组合效应研究
        1.5.3.2 益生素和酶组合效应研究
        1.5.3.3 有机酸和益生素组合效应研究
        1.5.3.4 益生素和有机微量元素组合效应研究
        1.5.3.5 糖萜素和益生素组合效应研究
        1.5.3.6 寡聚糖与中草药组合研究
        1.5.3.7 寡聚糖和有机酸的组合效应研究
        1.5.3.8 微生物制剂和肽联合使用
        1.5.3.9 几种添加剂组合效应研究
第二章 试验研究
    2.1 前言
    2.2 试验一不同类型复合酸化剂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2.2.1 材料与方法
        2.2.1.1 试验材料
        2.2.1.2 试验时间及地点
        2.2.1.3 试验方法
        2.2.1.4 饲养管理
        2.2.1.5 基础饲料配方及营养水平
        2.1.1.6 测试指标与方法
        2.2.1.7 数据处理
        2.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2.1 不同类型复合酸化剂对肉鸡全期生产性能的影响
        2.2.2.2 不同类型复合酸化剂对肉鸡不同阶段增重的影响
        2.2.3 讨论
        2.2.3.1 各种酸的理化特性及灭菌活性
        2.2.3.2 不同类型复合酸化剂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2.2.4 小结
    2.3 饲养试验二 酸化剂、益生素及其组合添加对肉仔鸡生产性能、肠道pH值以及肠道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3.1 试验设计
        2.3.2 试验材料
        2.3.3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2.3.4 测试指标与方法
        2.3.5 数据处理方法
        2.3.6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6.1 酸化剂、益生素及其组合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2.3.6.2 不同水平酸化剂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2.3.6.3 不同水平益生素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2.3.6.4 酸化剂和益生素不同水平组合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2.3.6.5 酸化剂、益生素及其组合对肉仔鸡前期料和肠道pH值的影响
        2.3.6.6 酸化剂、益生素及其组合对肉仔鸡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2.3.7 讨论
        2.3.7.1 配合添加微生态制剂和酸化剂的可行性
        2.3.7.2 肉鸡消化道不同部位的正常pH值及各种微生物的适宜生存范围
        2.3.7.3 酸化剂、益生素及其组合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2.3.7.4 对死亡率的影响
        2.3.8 小结
    2.4 试验三酸化剂、益生素及其组合对肉仔鸡日粮粗蛋白质和能量利用率的影响
        2.4.1 试验方法
        2.4.2 测定指标
        2.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4 讨论
        2.4.4.1 肉仔鸡消化器官发育规律和消化酶的分泌
        2.4.4.2 EM和酸化剂配合添加对肠道内容物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4.5 小结
    2.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市场化进程中城市副食品供给问题 ——基于供给制度变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城市食品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1.1.2 城市副食品供给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1.1.3 制度是影响城市副食品供给的关键因素
    1.1.4 城市副食品供给制度现状
    1.1.5 对城市副食品供给制度进行研究的起因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结构安排和论文内容
1.5 本文创新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制度与城市副食品供给
2.1 制度研究的范式
    2.1.1 新古典经济模型
    2.1.2 SSP范式
2.2 制度、经济体制、政策
    2.2.1 制度
    2.2.2 经济体制
    2.2.3 政策
    2.2.4 小结
2.3 城市副食品供给
    2.3.1 城市副食品有效供给
    2.3.2 城市副食品供给的影响因素 3 城市副食品计划供给制度分析
3.1 城市副食品计划供给制度的内容
    3.1.1 城市副食品计划供给制度的时代背景
    3.1.2 城市副食品计划供给制度的实现方式
    3.1.3 城市副食品计划供给制度的特点
    3.1.4 城市副食品计划供给制度的基本内容
3.2 城市副食品计划供给制度的绩效分析
    3.2.1 户籍制度对城市副食品供给的影响
    3.2.2 农产品统购制度对城市副食品供给的影响
    3.2.3 农产品统销制度对城市副食品供给的影响
    3.2.4 人民公社制度对城市副食品供给的影响 4 政府管制下城市副食品供给制度分析
4.1 对副食品供给进行管制的必要性
    4.1.1 副食品生产、购销是“民生”工程
    4.1.2 副食品需求弹性小
    4.1.3 副食品生产受自然影响大
    4.1.4 发达国家副食品管制制度
4.2 城市副食品“双轨制”供给制度绩效分析
    4.2.1 城市副食品“双轨制”供给制度的内容
    4.2.2 城市副食品“双轨制”供给制度的绩效
4.3 城市副食品“菜篮子”工程供给制度绩效分析
    4.3.1 菜篮子”工程供给制度的内容
    4.3.2 “菜篮子”工程供给制度绩效 5 副食品安全供给制度分析
5.1 食品安全的概念辨析
    5.1.1 食品安全
    5.1.2 粮食安全
    5.1.3 食品质量
5.2 副食品安全和副食品质量的衡量
    5.2.1 影响副食品安全的因素
    5.2.2 副食品质量的衡量
    5.2.3 副食品安全的衡量
5.3 副食品安全供给制度的绩效分析
    5.3.1 副食品安全供给制度现状
    5.3.2 副食品安全制度供给绩效 6 城市副食品需求对城市副食品供给的影响分析
6.1 城市副食品需求
    6.1.1 食品需求由主食向副食转化
    6.1.2 城市副食品消费结构变化
    6.1.3 城市副食品需求趋势变化
    6.1.4 城市副食品需求质量变化
6.2 城市副食品需求地区差异
    6.2.1 西部城市居民副食品需求
    6.2.2 杭州市城市居民副食品需求
6.3 城市副食品需求对供给的挑战
    6.3.1 市场约束增强
    6.3.2 供给结构矛盾突出
    6.3.3 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发展缓慢
    6.3.4 初级产品过剩,深加工副食品不足 7 副食品流通与城市副食品供给
7.1 副食品流通现状及存在问题
    7.1.1 副食品流通主要模式
    7.1.2 副食品流通的主要特点
    7.1.3 副食品流通存在问题
7.2 副食品流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7.3 副食品物流
    7.3.1 副食品物流的任务
    7.3.2 副食品物流特点
    7.3.3 副食品物流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4 城市副食品经营超市化趋势对副食品供给制度影响
    7.4.1 副食品标准化和分等分级制度
    7.4.2 副食品物流系统治理制度
    7.4.3 副食品批发市场制度
    7.4.4 副食品品牌经营 8 基本结论和制度建议
8.1 基本结论
8.2 讨论与建议
    8.2.1 城市副食品供给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
    8.2.2 由注重数量供给转向数量和质量供给并重
    8.2.3 由分散农民为主的流通转向物流企业为主的流通
    8.2.4 由强调单个城市平衡转向强调全国平衡
    8.2.5 由依靠国内市场转向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参考文献 附录 杭州市城市居民消费调查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富锗发酵中药制剂用于肥猪生产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现状
    1.2 微量元素锗的研究概况
        1.2.1 锗的发现
        1.2.2 锗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3 酵母菌及与微量元素富集的研究概况
        1.3.1 酵母菌在饲料添加剂中的使用
        1.3.2 酵母菌对锗的富集作用
    1.4 复方中药及发酵方面的使用概况
        1.4.1 复方中药制剂的研究现状
        1.4.2 中药发酵的优势
        1.4.3 发酵中药制剂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
        2.1.2 日粮配方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4 样品采集
        2.4.1 饲料的采集
        2.4.2 粪样的采集
        2.4.3 血样的采集
        2.4.4 肉样的采集
    2.5 检测指标及方法
        2.5.1 生长性能指标
        2.5.2 日粮表观消化率指标
        2.5.3 屠宰性能指标
        2.5.4 猪肉品质指标
        2.5.5 血液指标
        2.5.6 猪粪便氮磷排泄指标
        2.5.7 经济效益
    2.6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肥猪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3.3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肥猪屠宰性能的影响
    3.4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肥猪猪肉品质的影响
        3.4.1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猪肉常规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3.4.2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猪肉食用品质的影响
        3.4.3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猪肉锗含量的影响
        3.4.4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猪肉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4.5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贮藏期猪肉新鲜度的影响
        3.4.6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猪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4.7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猪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3.5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肥猪血液指标的影响
        3.5.1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猪血清蛋白代谢指标的影响
        3.5.2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猪血清脂质代谢指标的影响
        3.5.3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猪血清酶活性的影响
        3.5.4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猪血清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3.5.5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猪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3.5.6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猪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6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肥猪粪便中N、P排泄率的影响
    3.7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肥猪经济效益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肥猪生长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4.1.1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4.1.2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肥猪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4.1.3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肥猪屠宰性能的影响
    4.2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肥猪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2.1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猪肉抗氧化力的影响
        4.2.2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猪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4.3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猪肉锗含量的影响
    4.4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肥猪猪肉品质的影响
        4.4.1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猪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4.4.2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猪肉食用品质的影响
        4.4.3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猪肉贮藏期新鲜度的影响
        4.4.4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猪肉风味的影响
    4.5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肥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5.1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猪血清代谢物质的影响
        4.5.2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猪血清酶活性的影响
        4.5.3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猪血清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
    4.6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肥猪免疫力的影响
        4.6.1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猪血清免疫相关激素的影响
        4.6.2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猪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标的影响
    4.7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肥猪粪便中N、P排泄率的影响
    4.8 富锗发酵中药制剂对肥猪经济效益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宪法核心价值观的结构体系与释宪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重难点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重点难点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宪法核心价值观的法哲学基础
    第一节 域外国家核心价值的法理逻辑
        一、域外“核心价值”的法理之争
        二、英美式:个人至上的自由主义
        三、法德式:社会本位的共和主义
        四、东亚式:国家至上的集体主义
    第二节 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传承
        一、“内圣外王”的尊严观
        二、“为民而王”的民本观
        三、“尽其在我”的群己观
        四、“均和以安”的和谐观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中国继受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取向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目标
    第四节 中国核心价值观的近现代发展
        一、新旧民主革命时期的主导性价值(1840年—1949年)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探索(1949年—2006年)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升华(2006年—2018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宪法核心价值观的规范结构与法治化进路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宪法渊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入宪经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宪法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宪法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
    第二节 宪法核心价值观的条文结构与属性
        一、“核心价值观”在宪法文本中的显性规范及其属性
        二、“核心价值观”在宪法文本中的隐性规范及其属性
    第三节 宪法核心价值观的法治化进路
        一、域外国家核心价值融入法治的宪法路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实施进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宪法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结构与元价值预设
    第一节 多元价值的体系化建构与元价值预设
        一、宪法核心价值观的多元一体结构
        二、多元价值体系化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困境
        三、西方“核心价值”的实践启示
        四、元价值的理论预设与现实意义
    第二节 “和谐”作为元价值的考证因素
        一、规范解读——宪法条文中的“和谐演绎”
        二、文化沉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三、体系解析——法价值体系的“和谐构造”
        四、释义脉络——文义解释中的“和谐内涵”
        五、经验整合——司法裁判中的“和谐取向”
    第三节 “和谐”作为元价值的作用机理
        一、“和谐”的统合价值——生存驱动的共生关系
        二、“和谐”的人本价值——仁爱驱动的伦理秩序
        三、“和谐”的安定价值——安宁驱动的稳定秩序
        四、“和谐”的衡量价值——中和驱动的内力衡平
        五、“和谐”的调和价值——均和驱动的外力协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宪法核心价值观中元价值对价值秩序的协调功能
    第一节 价值多元化的和谐导控:情与法的交融
        一、价值分立的整合路径——建构解释
        二、价值冲突的调和路径——权利衡平
        三、价值共存的导向路径——依宪说理
    第二节 元价值与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关系
        一、“富强”是“和谐”的物质条件
        二、“民主”是“和谐”的政治基础
        三、“文明”是“和谐”的精神依托
    第三节 元价值与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关系
        一、和谐的自由观
        二、和谐的平等观
        三、和谐的公正观
        四、和谐的法治观
    第四节 元价值与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关系
        一、“和谐”要求爱国为根的国际交流观
        二、“和谐”要求敬业为先的职业道德观
        三、“和谐”要求诚信为本的商业交往观
        四、“和谐”要求友善为上的人际伦理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宪法核心价值观中元价值对规范冲突的控制功能
    第一节 法制统一性的和谐建构:法与法的统和
        一、在控制与实施之间的和谐
        二、在求同与存异之间的和谐
        三、在稳定与变化之间的和谐
    第二节 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原则
        一、从规范来源说到效力控制说的和谐导控
        二、不同效力规范的冲突认定
        三、上位法优先原则的适用例外
        四、下位法的合法性审查与处理
    第三节 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原则
        一、特别法与一般法关系的和谐样态
        二、特别法与一般法的识别标准
        三、《立法法》中特别法优先适用的条件
        四、特别法优先的适用例外
    第四节 法不溯及既往原则
        一、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的和谐内涵
        二、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的产生与发展
        三、溯及法律的识别标准与具体类型
        四、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的适用
    第五节 新法优于旧法原则
        一、新法优先与法不溯及既往的和谐分殊
        二、新法的识别与优先适用的条件
        三、新法优先原则的限制与例外
        四、新旧法的过渡条款
    本章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关于“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饲料添加剂饲喂效果和TMR饲喂技术对山羊羔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肉质特性的测定[D]. 潘冲冲. 四川农业大学, 2015
  • [2]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D]. 郭可汾.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3]中草药添加剂对动物生长性能影响的初步研究[D]. 高庆. 四川大学, 2006(03)
  • [4]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博奕[A]. 刘波,陆萍. 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
  • [5]酸化剂、益生素及其组合添加对肉仔鸡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D]. 孙冰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 [6]市场化进程中城市副食品供给问题 ——基于供给制度变迁的研究[D]. 程言清. 浙江大学, 2005(02)
  • [7]安全饲料和绿色饲料的最终目标与途径[J]. 顾君华,王欣.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4(01)
  • [8]安全饲料和绿色饲料的最终目标和途径[J]. 顾君华,王欣. 饲料工业, 2002(08)
  • [9]富锗发酵中药制剂用于肥猪生产效果的研究[D]. 邵子芮. 延边大学, 2020(05)
  • [10]宪法核心价值观的结构体系与释宪功能研究[D]. 王炎. 东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关于“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