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弱势群体社区卫生服务——社会支持网络建设

社会弱势群体社区卫生服务——社会支持网络建设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社会支援网络的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张熙晴[1](2021)在《社会排斥对初中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研究 ——以徐州市X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唐小涵[2](2021)在《撕裂与愈合:北川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鳞铭[3](2021)在《农村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支持体系研究 ——以广西D县W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孟莉莉[4](2021)在《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J省J县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扶贫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现阶段,已经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部分边缘贫困群体还存在返贫风险。同时,相对于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而言,较长的时期内还存在着“相对贫困”。如何让边缘贫困人群不发生返贫风险,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需要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新阶段的贫困治理工作中。从参与贫困治理的不同主体类型来看,社会企业作为一种融合型组织,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企业具备社会价值使命与可持续理念的发展优势,在农村贫困治理的实践中,具备促进由“输血”扶贫转化为“造血”扶贫的巨大潜力。社会企业以推进社会价值目标实现为使命,以社会责任、公益精神为指导,使用企业化经营方式,能更好地实现社会目标和经济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价值理念与扶贫工作的主要目标在方向上是一致的。目前,我国社会企业在参与贫困治理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际参与模式。从参与范围、服务内容等维度总结看,主要包括提供公益服务、促进多渠道就业、扩展金融服务、帮助发展产业等模式。在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的进程中,这些参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贫困群众较好地提高了基本收入水平、获得了较为基础性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但是,对于部分有劳动能力、就业意愿的贫困人群,还存在难以提高其持续的经济发展能力、无法帮助其获得较多的社会发展机会、难以激发和引导其自主发展能力等问题。从实践效果来看,仍然存在诸如贫困地区的文化知识水平不足以支撑产业发展、贫困群体自主运营能力不足导致扶贫产业基础薄弱、贫困群体的社会支持体系薄弱、贫困文化仍然长期存在等发展困境。以可行能力理论视角来看,对于边缘贫困群体自身而言,其困境的根源在于政策决策参与能力不足、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不够、社会资源积累不丰厚、获取透明性信息能力缺乏、防护性保障的抵御能力还有局限等等。将可行能力理论付诸贫困治理实践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实现不同贫困群众可行能力的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引入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的社会工作方法对破解这个问题具有建构性和操作性。社会工作是一种促进“社会化”的专业活动,服务对象包括个人、群体、社区等,通过专业工作方法和专业活动创造有助于个体或社区达成发展目标的条件。在面对多元贫困影响因素的前提下,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和专业方法对介入贫困者可行能力的恢复和提升具有可行性。社会工作方法和机制不仅是让贫困者获得应得的福利和发展能力,更包括一种过程:激发贫困者改变困顿生活状态的内在动力,帮助修复社会关系,提供社会救助或社会服务,使得贫困者个人逐步获得自主发展的积极信念和不断提高的实际能力,在良好的社会关系中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自由。社会工作基本方法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微观层面主要是个案工作方法,主要是一对一的个人工作,在提供服务的基础上,也发展出来具有监督等功能的“个案管理”方法;中观层面,是面对家庭或其他同类人员组成小组,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宏观层面,是面对同一区域问题采取整体规划、统筹考虑的社区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帮助提升个体赋权,小组工作方法帮助在社会层面赋权,社区工作方法帮助在政治层面赋权,使用多种工作方法结合有助于提高贫困群体的可行能力。社会企业具备使用社会工作方法进行扶贫济困的可行性。社会企业的社会属性与社会工作的宗旨理念一致。对于社会企业来说,其创立的首要目的与使命就是要实现社会价值,社会企业的投资者必然要面对更多的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服务,围绕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目标。而社会工作组织,其设立的组织目标是提供社会服务、实现社会利益;经过培训的社会工作者不仅具有公益心、社会责任感,同时掌握了服务弱势群体的“社会性”工作方法,“社会工作之最深刻的本质特征是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同时,社会企业与社会工作机构在扶贫济困领域具有资源的互补性,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缺乏扶贫济困的经济基础,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贫困文化、化解社会排斥以及塑造可行能力,但是仍然无法有效解决贫困对象社会融合的不充分问题、贫困者的主体性缺失问题以及扶贫济困的非系统性问题等。在专业社会工作嵌入到扶贫济困服务供给格局后,在党委政府全面领导支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的基础上,社会企业形成了以助人自助为属性的“协作型”的参与贫困治理模式。一是确立协作型理念。可以通过组织贫困人员进行定制化的学习、培训,更进一步提升其主动脱离贫困、进行自我发展的价值追求。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可以有效链接其他社会资源,更加重视促进从受助到自助的转变。二是塑造协作型关系。可以对扶贫方和被扶助方、治理主体和被治理主体之间关系进行改善和重塑。创立一种在能力提升、实质自由理念引导下的新型协作关系。三是倡导协作型督促。专业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可以帮助实现更全面的政策收集和宣传,参与多维度的个体发展过程管理,帮助设计更好的个性化扶助发展方式,不断完善促进良性运行的发展方案。本文的研究方法,在个案分析、文献分析等方式的基础上,采取田野方法,即参与式观察法,深入社会企业的“协作型”参与模式设计及其付诸于J省J县松江村的贫困治理实践过程。通过参与观察总结出,一方面以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政府、市场等扶贫主体更全面了解村民在振兴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实际需求。在协作平台上畅通了需求对接,帮助贫困村民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关系网络,破解贫困文化的负向影响,不断积累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组建新型经济发展载体,构建“社会企业+社工机构+贫困者”的新组织结构,对乡村自然资源、集体资源、人力资源等充分整合,促进实现将乡村资源在本地转化为经济资本。实践结果表明,社会企业的“协作型”参与模式能够有效地帮助边缘贫困村民提升和扩展可行能力。一是提高了与政府互动的参与能力,以参与基层扶贫政策决策讨论、乡村整体发展规划建言等方式,其不断提高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参与能力。包括在政策制定、执行、反馈等多个环节,能自主、理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通过定向职业培训指导,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创建、农业技术创新等质量,有力缓解了农民个体参与市场体系面对的多个方面的“经济剥夺”,提升了贫困者参与市场机制的竞争能力。三是通过专门职业教育、个人生命周期发展规划和家庭发展规划设计等,帮助获得更多的社会机会,积累了更丰富的面向持续发展的社会资源。四是协作机制有效实现了透明性保障。有效实现了行政资源、政务服务资源、公民信息数据等互通共享、分析比对,通过驻村社工人员或使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现场考察评估等方式筛选的帮扶对象得到广泛认同。通过协作机制,定期公开帮扶对象发展情况和持续的评估反馈,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了新型相对贫困治理难题中的精准识别、定向帮扶、动态监测、效果持续提升等问题。在多方协助下,受助者不断提高自信、自强精神,自觉参与诚实劳动、诚信经营。

刘万丽[5](2021)在《疫情影响下零工经济从业者的社会支持研究 ——以微信群日结家政小时工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新型零工经济依托互联网技术并以其碎片化、灵活性等特点为就业者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且顺应着二胎家庭与老龄人口数量逐年增加,人们对于家政服务的需求呈现刚性上涨的趋势,家政服务业也随之成为新经济形态下的具备巨大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在零工经济与家政行业的双重推动下,通过微信群接单并采用日结方式计发劳动报酬的微信日结家政小时工群体逐渐壮大。鉴于其在家政产业中的边缘结构位置以及没有正式雇佣关系和稳定劳动报酬的非正式就业状态,本研究聚焦于微信群日结家政小时工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所面临的物质和心理上的具体困境以及社会支持体系的构成情况。从而希望探索该群体的社会支持体系的路径,为改善当前家政工群体社会支持状况的做出努力。基于问卷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所获得的田野资料,在社会支持视角下从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与讨论。主要的研究发现是:在正式支持方面,虽然政府陆续颁布相关政策支持家政产业,但主要以家政企业作为资源分配的中介,目的也在于推动行业整体职业化进程,而非直接促进劳动者个体劳动福祉的提升;在非正式支持方面,微信日结家政小时工主要从其社会网络中获得支持,包括情绪倾诉、信息传递与经济支持,帮助其克服结构上的双重不利地位所带来的困难与挑战。而疫情背景下,社会支持网络中的功能也有部分变化:一是基于亲缘的情感支持功能逐渐减弱,个体的心理韧性发挥的作用尤为明显,二是弱关系成为强关系失效下的替代选择,为该群体解决顺利复工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提供信息支持和行为支持。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本文最后在政策和社工实务两个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调整完善的相关建议。

吕浩[6](2021)在《脑梗型残疾人家庭社会支持网络建立的个案介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关于属于弱势群体的残疾人的问题越发的突出和严重。在我国对于残疾人群体的生存发展问题极度的重视,完善相关的政策与制度,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回顾关于残疾人的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学者对于残疾人的研究大多都是针对某一领域的单一性研究,采用综合的角度从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建立的角度出发的研究较少。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为脑梗型残疾人,这类残疾人因患脑梗导致残疾。是一类独特的残疾人群体,以此为研究对象可以丰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研究内容,促进残疾人社会工作全面发展,帮助脑梗型残疾人构建社会支持网络。运用个案工作方法为脑梗型残疾人提供专业的服务不仅能更好的把握住其特殊的需求,还有利于实现脑梗型残疾人的自我发展。进一步推动个案工作实务方法的专业化,对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实务经验。本文从脑梗型残疾人家庭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着手,通过社会工作者开展个案服务,发现脑梗型残疾人家庭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家庭内部支持较为薄弱,家庭成员之间存在一些认知偏差,脑梗型残疾人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政府有关残疾人的政策未能有效落实,针对脑梗型残疾人的特殊情况未能细致分化,更多的只是经济支持,缺乏必要的精神关怀;社区没有形成助残氛围,相关活动少,脑梗型残疾人不能有效地融入社会;因此本人从个人及家庭、社会两个层面入手,从“提高家庭内部支持”、“建构亲友间相互支持体系”、“链接社区与政府支持”、“加强邻里帮助支持”这四个方面开展个案服务,完善脑梗型残疾人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立足于脑梗型残疾人家庭实际问题和具体需求,采取多种帮扶脑梗型残疾人家庭的方式,使脑梗型残疾人实现自我发展,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本人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够更深入了解社会支持网络在残疾人个案工作中应用的方式,更好的在实务应用,从而可以为脑梗型残疾人家庭提供更优质、高水平的社会工作服务。希望在实务中能够总结出有效的经验,让脑梗型残疾人家庭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进一步提升生活水平,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

张斯[7](2021)在《建筑包容性策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策划是建筑设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建筑设计思想与工具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在包容性社会发展与包容性设计思潮的共同引领下,针对建筑领域中出现的对弱势群体关注不足和实践难以弥合认识的差距,亟需一种在包容理念注入下而形成的新的建筑设计理论,以对实践进行科学引导。本研究选取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论——建筑策划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建筑策划包含以包容性价值为基础的策划内容,并对包容理念介入下形成的建筑包容性策划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根据建筑策划的基本原理,重新对社会包容理论、包容性规划理论、包容性设计理论、环境行为心理理论、建筑策划与设计理论进行整合思考,通过对各理论的核心内容与相互关系进行归纳,推理演绎出建筑包容性策划的理论与方法。本研究是基于包容理念对建筑策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在建筑包容性策划理论研究部分,首先就包容性设计所表达的核心价值进行提炼,并与建筑环境结合,形成建筑包容性的核心概念。对建筑包容性进行深入剖析,建立起二元、多元、多维与相对的价值认知。将建筑包容性与建筑策划再次结合,形成以包容理论中最为核心的包容性价值为基础、以包容性问题、多样使用者、包容性建筑空间环境几方面区别于传统建筑策划的新的建筑策划理论。根据对建筑包容性的理论阐释,提出建筑包容性策划的涵义、要素、类型与目标,构建了建筑包容性策划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建筑包容性策划方法研究部分,首先探讨了价值、问题与策划程序建构的关系,提出基于包容性价值的问题搜寻过程。将建筑策划与设计的程序与剑桥包容性设计轮相结合,提出建筑包容性策划与设计的运作时序。再依据建筑包容性策划的原理,以挪威建筑包容性设计程序模型为原型,提出建筑包容性策划的程序、任务与构成框架。针对建筑包容性策划中环境解析、角色描述、问题搜寻等阶段,提出建筑环境信息获取、建筑使用者角色建立、“人-环境”系统中包容性问题研究、空间情境创构的策划方法,以此构建了由包容性问题发现、包容性问题研究至包容性问题解决的建筑包容性策划核心方法体系。本研究将包容性理论与建筑策划理论贯穿融合,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研究探索。首先,本研究构建了建筑包容性策划的研究框架,拓展了基于包容性的建筑策划新领域。论文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在“人-环境”系统视角下构建了面向建筑使用者与建筑环境包容关系的建筑包容性策划研究框架。论文将价值思辩作为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提出了基于包容性价值的建筑策划新论题,并从其提出、原理、程序与方法几方面构建了相应研究框架,为建筑策划理论的创新研究提供参考。其次,本研究构建了建筑包容性策划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以使用者为中心的建筑策划原理。论文将建筑包容性策划与传统建筑策划相对比,提出建筑包容性策划的涵义,即建筑包容性策划是一种以包容性价值为基础、以包容性问题为核心、以多样使用者为主导、以包容性空间环境策划为内容的建筑策划。论文基于建筑策划原理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提出建筑包容性策划的要素、类型与目标,实现了在当代人本设计思潮下对建筑策划基本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再次,本研究提出了建筑包容性策划的程序与应用方法,为建筑包容性策划提供了技术支撑。论文提出建筑包容性策划程序是基于包容性价值的问题搜寻过程,在传统建筑策划问题搜寻法的基础上,结合剑桥包容性设计轮、挪威建筑包容性设计过程等理论模型,提出建筑包容性策划的程序。论文在传统建筑策划方法基础上,融入基于共情的环境认知、体验与评估方法,基于人本设计的使用者角色描述方法,基于建筑师与使用者不同接触程度的包容性问题研究方法与基于软系统分析的空间情境创构方法,提出建筑包容性策划的应用方法。论文以案例研究为主要论证方法,选取若干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案例对论文提出的策划方法进行了应用阐释,并得出包容性环境设计导则为环境创构进行指导与建议,论证了建筑包容性策划理论与方法合理、有效,从方法层面为包容性环境的创构提供技术支持。

刘文濠[8](2021)在《可行能力视角下残疾人相对贫困问题研究 ——基于X残联维权记录的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构建,不仅关系到新时期的扶贫战略实施,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以及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发挥我国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并结合残疾人保障机制这一长期历史任务的互补作用。在对残疾弱势群体相对贫困问题的现有研究基础上,探索构建解决残疾人群体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的理论基础,促进残疾人群体福利保障与扶持政策的实施,对更好地解决基本问题和基本矛盾,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残疾人相对贫困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其相对贫困的程度和性质,而且要关注其相对贫困的形成机制和贫困相关的影响因素。根据阿玛蒂亚·森的能力贫困和权利剥夺理论,贫困本身就是一种剥夺,贫困和饥荒与穷人缺乏权利密切相关,权利的缺失直接关系到可行能力的缺失,权利和能力方法是一种分析工具。本文在总结残疾人贫困、相对贫困、可行能力与残疾人福利与社会参与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命题、创新和不足之处。本文界定了残疾和残疾人、相对贫困、可行能力三个核心概念与研究方法,主要从能力贫困理论、社会福利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构建了本文的理论框架。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结构化访谈法,结合可行能力分析方法,描述X省残疾人和X省残联组织的基本概况,并对可行能力不足的残疾群体相对贫困困境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长效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和探讨相对贫困影响因素。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被访残疾家庭收入是否稳定以及生计支持的标准,将被访谈者划分为物质型稳定贫困者、物质型边缘贫困者、社会型稳定贫困者以及社会型边缘贫困者四个类别,分析发现当城乡残疾个体或家庭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支持发生变化时,家庭需求的重心也会发生变化,在一定情况下,四者会相互转化。具体来说,在充分认识自由的建设性功能和工具性功能,在自由是发展必要手段的概念的基础上,本文从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障与防护性保障五种自由出发,发现影响残疾人相对贫困因素为政治参与和利益诉求机制不健全、向残疾人倾斜的收入机制不健全、以残疾人为对象的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可行能力转化与社会包容性不足这四项,从增强残疾人功能性自由角度出发,提出改善残疾人物质条件以及社会机会、社会支持效果,缓解残疾人相对贫困的着干建议。为残疾人反贫困的研究提供了方向,这五种功能性自由相辅相成,对于研究我国残疾人民生、社保政策的制定,以及优化公共服务体系供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欧润钊[9](2021)在《成年智障人士人际交往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基于南昌市R托养机构的个案服务》文中指出作为一类特殊的弱势群体,成年智障人士在就业、学习等方面受到阻碍,导致其生活品质较差且生活水平较低。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成年智障人士获得了更多的关注,许多旨在帮助成年智障人士康复,提升其生存质量的机构和组织逐渐成立,帮助其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之更好地融入社会。在社会融入的过程中,许多成年智障人士都会面临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这对其就业、学习以及融入社会并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产生了直接影响,因此提高成年智障人士的人际交往能力十分重要。本文通过观察法与访谈法对南昌市R托养机构成年智障人士人际交往问题展开研究,在赋权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下,探索社会工作对成年智障人士人际交往问题的介入。笔者在服务过程中搜集服务对象的信息,发现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受到多方面阻碍,例如交往意识与意愿不突出、角色身份认知不明确、情绪管控能力差等。社会工作者总结R机构成年智障人士人际交往问题成因,认为服务对象人际交往困难主要是被自身及外界环境因素干扰。为了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社工对服务对象展开个案介入,首先对案主需求进行初步预估,对其人际交往问题开展功能性诊断,发现案主人际交往困难具体表现为:案主语言与非语言交流能力薄弱,无法正确处理与学员之间产生的矛盾与摩擦;案主有很强的自卑心理,经常处于消极状态;案主缺乏高级情感体验,共情能力低等。因此,笔者结合案主特征制订详细的服务计划,明确服务目标,对其展开服务。介入结束后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估,发现案主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显着改善:案主能够转换自身负面情绪,同时掌握了良好的交往礼仪;案主开始勇于表达自己,构建了稳固的人际关系。这说明了社会工作介入成年智障人士人际交往问题的有效性,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对服务对象悬置怀疑不充足、评估过程受到限制、没有充分调动服务对象宏观系统的支持等。对此,社会工作者进行反思,提出一些具体建议,包括通过为成年智障人士赋权、多为成年智障人士开展团体活动、加强家校合作、为成年智障人士链接社会资源等方式,保证成年智障人士融入社会。本文将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与自身实践经验相结合,以期为今后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鄢水银[10](2021)在《社会支持理论下城市失独家庭互助网络构建的小组实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社会弱势群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社会支援网络的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弱势群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社会支援网络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4)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J省J县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扶贫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1.2.1 基本概念
        1.2.2 基础理论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个案情况
    1.4 创新之处及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
        2.1.1 关于贫困治理和可行能力的相关研究
        2.1.2 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模式的相关研究
        2.1.3 社会工作参与贫困治理的相关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关于贫困治理和可行能力的相关研究
        2.2.2 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相关研究
        2.2.3 社会工作参与贫困治理的相关研究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第3章 当前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模式及其困境
    3.1 社会企业在我国的发展
        3.1.1 社会企业发展的源起和外部因素
        3.1.2 社会企业的主要类型和认定
        3.1.3 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动力机制
    3.2 我国社会企业参与农村贫困治理的现有模式
        3.2.1 提供公益服务模式
        3.2.2 促进多渠道就业模式
        3.2.3 扩展金融服务模式
        3.2.4 帮助发展产业模式
    3.3 J县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已有实践
        3.3.1 帮助开发特色产业
        3.3.2 物质性款物捐赠
        3.3.3 辅助培训推荐就业
        3.3.4 推广惠农金融服务
        3.3.5 提供专项社会服务
    3.4 J县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实践的困境
        3.4.1 贫困人群的文化知识整体水平不高
        3.4.2 贫困群体对产业项目自主运营能力不足
        3.4.3 贫困群体的社会支持体系薄弱
        3.4.4 贫困文化仍然长期存在
第4章 J省J县现有参与模式困境的根源及其超越路径
    4.1 .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困境分析——基于可行能力分析框架
        4.1.1 政策决策参与能力不足
        4.1.2 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不够
        4.1.3 社会资源积累不丰富
        4.1.4 获取透明性信息能力缺乏
        4.1.5 防护性保障的抵御能力有局限
    4.2.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困境的超越路径
        4.2.1 可行能力的塑造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4.2.2 社会工作方法对贫困群体可行能力提升的有效性
        4.2.3 社会工作介入可行能力提升的当前状况
第5章 社会企业新参与模式的设计
    5.1 社会工作介入贫困群体可行能力建设的方式与作用机制
        5.1.1 个案工作方法帮助提升个体赋权
        5.1.2 小组工作方法帮助在社会层面赋权
        5.1.3 社区工作方法帮助在政治层面赋权
    5.2 社会工作介入贫困治理的困境及超越路径
        5.2.1 原有社会工作模式介入贫困治理的困境
        5.2.2 社会工作模式介入贫困治理的路径超越
    5.3 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新模式
        5.3.1 社会企业以社会工作方法进行扶贫济困的可行性
        5.3.2 以“协作型”为特质的参与贫困治理模式
第6章 协作型参与模式的实践检验
    6.1 J县松江村的贫困群体及其可行能力状况
        6.1.1 人力资源概况
        6.1.2 贫困人口基本情况
        6.1.3 贫困人口可行能力基本状况
    6.2 “协作型”参与主体的各自特点与目标
        6.2.1 边缘贫困者和贫困地区的愿望与不足
        6.2.2 基层政府实现长效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6.2.3 社会企业的社会目标与产业基础
        6.2.4 社会工作机构专业方法与实践需求
        6.2.5 启动“协作型”参与模式的基本要求
    6.3 “协作型”参与模式的组织结构与工作机制
        6.3.1 “协作型”参与模式的组织载体
        6.3.2 “协作型”参与模式的基本分工
        6.3.3 “协作型”参与模式的工作方式
    6.4 “协作型”参与模式的实践效果
        6.4.1 改变贫困群体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
        6.4.2 组建新型经济发展载体
        6.4.3 帮助贫困群体不断提升可行能力
        6.4.5 近期展望和主要不足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疫情影响下零工经济从业者的社会支持研究 ——以微信群日结家政小时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零工经济快速发展
        1.1.2 家政服务需求旺盛
        1.1.3 微信群日结家政小时工困境重重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社会工作领域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
        2.1.1 社会支持概念
        2.1.2 社会支持的类型
        2.1.3 社会支持的系统
        2.1.4 社会支持的实证研究
    2.2 社会支持网络
        2.2.1 社会网络的定义
        2.2.2 社会支持网络的功能
    2.3 关于家政工的社会支持研究
        2.3.1 关于家政工已有支持的研究
        2.3.2 关于家政工支持困境的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研究方法及对象
    3.1 研究方法
        3.1.1 问卷法
        3.1.2 访谈法
    3.2 研究对象
第4章 零工经济影响下的用工现状
    4.1 我国家政行业发展现状
    4.2 我国家政行业的政策环境
        4.2.1 国家政策的有力保障
        4.2.2 地方性法规条例
    4.3 微信日结小时工产生的社会脉络
        4.3.1 零工经济发展趋势与特征
        4.3.2 微信群日结家政小时工的产生
第5章 家政工的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5.1 微信群日结家政小时工面临的总体情况
    5.2 疫情下家政工面临的困境和需求
    5.3 家政工的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5.3.1 微信群日结家政小时工的正式社会支持现状
        5.3.2 微信群日结家政小时工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现状
    5.4 小结
第6章 研究对策和建议
    6.1 完善制度供给,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6.1.1 完善劳动立法,强化制度保障
        6.1.2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劳动权益救济
        6.1.3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6.2 培育社会组织,建立互助网络
        6.2.1 组建家政行业工会,强化组织联动效应
        6.2.2 培育社工组织,搭建社会互助网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脑梗型残疾人家庭社会支持网络建立的个案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研究对象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脑梗型残疾人
        1.3.2 社会支持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访谈法
        1.4.3 个案研究法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关于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研究
    2.2 关于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
    2.3 关于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脑梗型残疾人家庭社会支持不足的介入计划
    3.1 接案
        3.1.1 案主的基本资料
        3.1.2 建立专业关系
    3.2 预估
        3.2.1 Y社区脑梗型残疾人家庭存在的特殊需求
        3.2.2 案主问题预估及其需求
    3.3 服务计划制定
        3.3.1 服务目标
        3.3.2 制定服务方案
        3.3.3 介入理论基础
        3.3.4 介入策略
第4章 脑梗型残疾人家庭个案介入过程
    4.1 第一阶段提高家庭内部支持
        4.1.1 加强交流,了解案主情况
        4.1.2 巩固专业关系,准确评估需求
        4.1.3 纠正案主认知,加强家庭支持
        4.1.4 学习脑梗型残疾人知识,促进家庭内部和谐
    4.2 第二阶段建构亲友之间相互支持体系
        4.2.1 链接直系血缘亲属的支持
        4.2.2 加强脑梗型残疾人家庭之间的支持
    4.3 第三阶段链接社区与政府支持
        4.3.1 社区资源链接,增强精神支持
        4.3.2 充分利用政府资源
    4.4 第四阶段加强邻里帮助支持
        4.4.1 完善社区支持网络,链接邻里社会支持
        4.4.2 增强自信心,处理离别情绪
    4.5 结案与评估
        4.5.1 结案
        4.5.2 评估
第5章 反思与展望
    5.1 反思
        5.1.1 正式支持网络
        5.1.2 非正式支持网络
        5.1.3 脑梗型残疾人社会工作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脑梗型残疾人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建筑包容性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建筑策划的研究
        1.2.2 包容性策划与设计的研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简析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社会包容理论
        1.3.2 包容性规划理论
        1.3.3 包容性设计理论
        1.3.4 环境行为心理理论
        1.3.5 建筑策划与设计理论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提出
    2.1 包容性设计价值及辨析
        2.1.1 包容性设计的雏形:无障碍与通用设计
        2.1.2 包容性设计的价值原则
        2.1.3 包容性设计价值的辨析
    2.2 建筑包容性的价值认知论
        2.2.1 建筑包容性的概念
        2.2.2 建筑包容性的二元论
        2.2.3 建筑包容性的多元论
        2.2.4 建筑包容性的多维论
        2.2.5 建筑包容性的相对论
    2.3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涵义
        2.3.1 以包容性价值为基础的建筑策划
        2.3.2 以包容性问题为核心的建筑策划
        2.3.3 以多样使用者为主导的建筑策划
        2.3.4 以包容性空间环境策划为内容的建筑策划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原理
    3.1 建筑包容性策划与建筑策划的关系
        3.1.1 理论层面的关系
        3.1.2 操作层面的关系
    3.2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要素
        3.2.1 多方参与的策划主体
        3.2.2 空间层化的策划客体
        3.2.3 关注弱势的策划受体
        3.2.4 直观易读的策划载体
    3.3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类型
        3.3.1 根据建筑使用者类型划分
        3.3.2 根据建筑类型划分
        3.3.3 根据建筑使用者与建筑类型划分
    3.4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目标层次
        3.4.1 保障环境正义
        3.4.2 引导健康生活
        3.4.3 促进社会交往
        3.4.4 提高生活幸福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程序
    4.1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程序建构基础
        4.1.1 价值在程序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4.1.2 基于包容性价值的问题领域
        4.1.3 基于包容性价值的问题搜寻过程
    4.2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程序建构
        4.2.1 建筑包容性策划与设计的整合
        4.2.2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程序、任务与构成框架
    4.3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程序解析
        4.3.1 环境解析·初识建筑环境
        4.3.2 角色描述·拓展服务对象
        4.3.3 问题搜寻·探索空间情境
    4.4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程序特点
        4.4.1 包容性价值融入与多利益主体认同
        4.4.2 建筑师共情体验与多样使用者参与
        4.4.3 问题具体性陈述与多维度情境演绎
        4.4.4 策略建筑化转译与多学科技术融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方法
    5.1 建筑包容性策划方法概述
        5.1.1 在场与不在场兼顾的调查方法
        5.1.2 小数据为主大数据为辅的分析方法
        5.1.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5.2 建筑环境信息获取方法
        5.2.1 建筑环境认知
        5.2.2 建筑环境体验
        5.2.3 建筑环境评估
    5.3 建筑使用者角色建立方法
        5.3.1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包容性立方体构建
        5.3.2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OGVPT模型生成
        5.3.3 建筑使用者角色描述
    5.4 “人-环境”系统中包容性问题研究方法
        5.4.1 低度接触式研究方法
        5.4.2 中度接触式研究方法
        5.4.3 高度接触式研究方法
    5.5 空间情境创构方法
        5.5.1 使用者旅程法
        5.5.2 切片叙事法
        5.5.3 综合创构法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可行能力视角下残疾人相对贫困问题研究 ——基于X残联维权记录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残疾人贫困与相对贫困
        1.2.2 关于残疾人可行能力与相对贫困
        1.2.3 关于残疾人福利与社会参与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法
        1.3.2 访谈法
        1.3.3 非参与观察法
        1.3.4 论文结构安排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残疾与残疾人
        2.1.2 相对贫困
        2.1.3 可行能力
    2.2 相关理论
        2.2.1 能力贫困理论
        2.2.2 社会福利理论
        2.2.3 社会支持理论
第3章 残疾人相对贫困的案例呈现:基于X省残疾人联合会的维权记录
    3.1 X省残联组织与残疾人概况
    3.2 残疾人维权记录文本总体情况
    3.3 残联工作者与记录文本互动
    3.4 残疾人的可行能力与相对贫困困境
        3.4.1 政治影响力弱
        3.4.2 生活水平贫困
        3.4.3 社会地位低下
        3.4.4 风险应对不足
        3.4.5 社会参与度低
第4章 可行能力视角下的残疾人相对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4.1 政治参与和利益诉求机制不健全
    4.2 向弱势人群倾斜的收入机制不健全
    4.3 以残疾人为对象的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4.4 可行能力转化与社会包容性不足
第5章 缓解残疾人相对贫困的若干建议
    5.1 健全利益诉求机制以扩大自由
        5.1.1 扩大政治参与途径
        5.1.2 健全利益诉求机制
    5.2 健全向残疾人倾斜的收入机制
        5.2.1 完善公平分配制度
        5.2.2 拓宽就业渠道
        5.2.3 保障就业信息透明性
    5.3 建立对突发性事件的社会防护网
        5.3.1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5.3.2 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
        5.3.3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5.4 增强可行能力转化与社会包容性
        5.4.1 完善教育就业培训
        5.4.2 提高康复服务水平
        5.4.3 进行积极心理健康引导
        5.4.4 完善多元治理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可行能力视角下残疾人相对贫困问题研究访谈提纲

(9)成年智障人士人际交往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基于南昌市R托养机构的个案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成年智障人士
        2.1.2 人际交往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赋权理论
        2.2.2 生态系统理论
        2.2.3 社会支持理论
    2.3 国内外有关智障人士研究现状
        2.3.1 国内外有关智障人士康复实践研究
        2.3.2 国内外有关智障人士人际交往研究
        2.3.3 社会工作视角下智障人士服务研究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南昌R托养机构成年智障人士人际交往问题及成因
    3.1 南昌市R托养机构简介
    3.2 服务对象概况
    3.3 南昌市R托养机构成年智障人士人际交往问题分析
        3.3.1 人际交往意识淡薄,交往意愿不强烈
        3.3.2 角色认知不明确,身份辨识度低
        3.3.3 负性情绪突出,情绪控制能力低
        3.3.4 接触环境狭窄,人际交往形式单一
    3.4 南昌市R托养机构成年智障人士人际交往问题的成因
        3.4.1 个人层面:认知发展与生理性机能不一致
        3.4.2 家庭层面:家庭代包办要求与自我独立性冲突
        3.4.3 社区层面:教育方法与人际交往问题不匹配
        3.4.4 社会层面:社会环境对特殊群体生存方式包容度较低
第4章 南昌市R托养机构成年智障人士人际交往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过程
    4.1 收集资料与接案准备工作
        4.1.1 案主基本资料
        4.1.2 家庭背景资料
        4.1.3 了解案主的家庭情况
        4.1.4 了解案主在托养机构的情况
    4.2 整理资料与初步预估工作
        4.2.1 对家庭关爱的需求
        4.2.2 对同伴交往的需求
        4.2.3 对两性交往的需求
    4.3 案主人际交往能力初步评估
        4.3.1 案主人际交往问题的功能性诊断
        4.3.2 案主人际交往问题与原因分析
    4.4 服务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4.4.1 个案服务计划
        4.4.2 个案服务过程
    4.5 服务计划的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
        4.5.1 过程评估
        4.5.2 结果评估
    4.6 个案服务总结与服务跟进
        4.6.1 案主目标达成情况
        4.6.2 后续跟进安排
第5章 成年智障人士人际交往问题介入的不足与对策建议
    5.1 成年智障人士人际交往问题介入的不足
        5.1.1 对服务对象的悬置怀疑不充足
        5.1.2 评估过程受到限制
        5.1.3 未充分协调服务对象宏观系统的支持
    5.2 成年智障人士人际交往问题介入的对策建议
        5.2.1 为成年智障人士赋权
        5.2.2 加强团体协作与家校合作
        5.2.3 协调社会各界促进弱势群体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社会弱势群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社会支援网络的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排斥对初中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研究 ——以徐州市X中学为例[D]. 张熙晴. 西华大学, 2021
  • [2]撕裂与愈合:北川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D]. 唐小涵. 西华大学, 2021
  • [3]农村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支持体系研究 ——以广西D县W镇为例[D]. 黄鳞铭. 广西大学, 2021
  • [4]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J省J县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扶贫实践[D]. 孟莉莉. 吉林大学, 2021(01)
  • [5]疫情影响下零工经济从业者的社会支持研究 ——以微信群日结家政小时工为例[D]. 刘万丽.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2)
  • [6]脑梗型残疾人家庭社会支持网络建立的个案介入研究[D]. 吕浩.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7]建筑包容性策划研究[D]. 张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8]可行能力视角下残疾人相对贫困问题研究 ——基于X残联维权记录的案例分析[D]. 刘文濠.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9]成年智障人士人际交往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基于南昌市R托养机构的个案服务[D]. 欧润钊.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10]社会支持理论下城市失独家庭互助网络构建的小组实务研究[D]. 鄢水银. 井冈山大学, 2021

标签:;  ;  ;  ;  ;  

社会弱势群体社区卫生服务——社会支持网络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