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冠层稳定和人为干扰的桂皮林物种多样性比较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冠层稳定和人为干扰的桂皮林物种多样性比较

一、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郁闭稳定甜槠林与人为干扰甜槠林物种多样性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赵青,刘爽,冯清玉,吴承祯,范海兰,林勇明,李键[1](2021)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揭示森林土壤呼吸异质性的影响因素,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甜槠(Castanopsis eyrei)、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tenuifolia)、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为研究对象,采用LI-8100碳通量系统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及其影响因子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值,比较不同龄级树种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呼吸速率在不同海拔的差异.结果显示,3种常绿阔叶林优势种中甜槠在海拔700 m土壤呼吸速率最高,为4.75μmol m-2s-1,米槠在海拔540 m处土壤呼吸速率最高,为3.12μmol m-2s-1;细叶青冈在海拔850 m处土壤呼吸速率最高,为4.39μmol m-2s-1.无论是单因素模型(自变量为土壤温度)还是双因素模型(自变量为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率)拟合结果均体现自变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极显着相关关系(P <0.01).不同龄级甜槠、细叶青冈、米槠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并不显着(P> 0.05),树种差异对土壤呼吸速率变化不显着(P> 0.05).随着海拔升高,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增大,高海拔地区Q10值显着高于低海拔地区(P <0.05).因此,在中亚热地区常绿阔叶林带中,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动主要受土壤温度影响,高海拔地区可能释放更多CO2,上述结果丰富了中亚热带森林土壤碳汇研究.(图6表3参47)

赵青,刘爽,陈燕菲,吴承祯,范海兰,林勇明,李键[2](2021)在《武夷山不同林龄甜槠林土壤呼吸特征及影响因素》文中指出为揭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优势种一甜槠天然林不同林龄林下土壤呼吸(Soil respiration,RS)差异及影响因素,采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系统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林龄(18、36、54、72 a)天然甜槠林进行了1年的野外原位测定。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甜槠林RS季节动态呈现明显的单峰趋势,林龄对冬季RS影响并不显着(P>0.05),秋季18 a甜槠林RS与其他3种林龄差异显着(P<0.05),林龄对土壤含水率的季节变化没有显着影响(P>0.05);(2)不同林龄甜槠林5 cm深土壤温度与RS拟合R2明显高于土壤含水率与RS拟合R2,随着林龄增大,RS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值呈上升趋势,依次为1.551、1.589、1.640、1.664,且54、72 a甜槠林RS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值显着高于18、36 a(P<0.05);(3)土壤含水率与5 cm深土壤温度共同解释了RS变异的86%—90.3%;0—60 cm土层根系生物量与5 cm深土壤温度共同解释了RS变异的88.3%—91.8%,由此可见,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双因素拟合可以更好地解释不同林龄RS差异。在对未来森林植被土壤呼吸及碳汇功能进行研究时,应在考虑林龄及季节差异的基础上,加强对生物因子的测定。

何绍烽[3](2020)在《永丰水浆省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及其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永丰水浆省级自然保护区处于永丰县,地理位置115°41′30″E-115°44′40″E,26°54′35″N-26°54′50″N。它是雩山山脉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植被类型多样,森林群落结构复杂是良好的研究区域。本研究前期是对研究区进行植物本底调查和群落样地调查,后期主要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区内种子植物区系分析选取相似性系数、科属种数量统计与重要保护植物统计等方法;植物群落结构特点和物种多样性分析采用多样性指数、植被分类和重要值等方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物种丰富,区系成分复杂。水浆自然保护区内野生种子植物165科657属1336种,分别占江西野生种子植物科属种的百分比为82.5%、56.64%、30%。其中被子植物有160科652属1330种,裸子植物有5科5属6种。科的分布区类型有9个分布区类型和9个分布区变型,属有14个分布区类型15个分布区变型。2.植物区系有较强的过渡性质。科属分布类型热带成分所占比例分别为63.16%、52.35%,温带成分所占比例分别36.84%、44.8%。科属区系成分中热带性质均占优,属的温带成分相比于科在增加,科的热带成分在降低,体现保护区植物区系热带向温带过渡性质。3.含较多起源古老区系成分。区内含有中生代遗留下的裸子植物南方红豆杉、刺柏等;含有伯乐树属、大血藤属和青钱柳属等单型属;含有发育较为原始的多心皮被子植物科如八角科、木兰科等。4.中国特有成分较多。区内有中国特有属17属,中国特有种522种分别占雩山山脉中国特有属和种的89.47%、60.21%。5.珍稀保护植物多。珍稀保护植物共有37科61属81种,其中分为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35科59属79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有9种隶属于8科;《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有32种隶属于18科;国家级保护植物有10种隶属于8科;省级保护植物有66种隶属于28科。6.与乐安老虎脑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广昌抚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区系相似程度高,其次与武夷山脉的铜钹山、阳际峰和马头山自然保护区的相似性较高,与罗霄山脉的井冈山、九岭山和齐云山自然保护区相似性低,这说明水浆自然保护区区系特点具有武夷山脉植物区系地带性。7.水浆自然保护区植被分为植被型9个、群系55个和群丛65个。8.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层次多样性指数总体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各植被型间多样性指数顺序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基本符合亚热带森林植被演替特点,说明水浆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良好,水热资源条件丰富。

杨静[4](2020)在《湖南东安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研究》文中认为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核心,能为人类提供一系列有价值的生态系统服务,了解植被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对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记录和描述了湖南东安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植被类型,分析了植物群落物种区系特征及主要植被类型特征。利用分层随机典型抽样法在保护区不同区域和不同生境地点选取了 39个典型植物群落设置样地,使用R软件进行flexible聚类、DCA排序和CCA排序,研究植物群落分布格局与海拔、坡位、坡度和坡向4种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4种多样性指数分析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区系成分多样且复杂。共计维管束植物347种,隶属于92科221属。其中蕨类植物14科21属25种;裸子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物75科197属319种,占有绝对优势。群落优势科明显,以樟科、壳斗科、蔷薇科、禾本科、杜鹃花科和山茶科为主,单种属较多。种子植物在科级水平划分为10个分布型,其中热带分布成分(34科)较温带分布成分(22科)多,属级水平划分为14个分布类型,温带分布成分(96属)略多于热带分布成分(85属),群落内植物区系具有热带亲缘属性,与邻近植物区系均有联系,受温带植物成分影响较大,具有我国中亚热带地区植物区系的一般特点。2.植被类型丰富,次生植被类型多样,可划分为2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46个群系。具有典型的南岭森林植被类型,如罗浮栲林、华南五针松林、包果柯和亮叶水青冈混交林等。常绿阔叶林占植被类型总数的1/4,落叶阔叶林和灌丛的类型较多。毛竹林在保护区中低海拔地区分布面积较大,群落结构稳定的亚热带地区优势植被类型多分布于高海拔地区或中低海拔立地条件较差的山坡山脊部,阔叶群落多数呈斑块状分布。3.flexible聚类根据植物群落优势层物种组成及结构特征将保护区的39个样地分为6种植物群落类型,并结合生境特点分别命名。高海拔山坡灌丛及矮林,分布在海拔1500m以上的上坡位、山脊、山顶,指示种有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等;中海拔沟谷阔叶林,分布在海拔1000m左右沟谷地区,指示种有陀螺果(Melliodendron xylocarpum);中海拔山坡灌丛及矮林,分布在海拔1000m左右坡度较大,土壤贫瘠的山坡,指示种有西南山茶(Camelliapitardii)等;高海拔山坡阔叶林,分布在海拔1500 m以上的上坡位,指示种有多脉青冈(Cyclobalanopsis multinervis)等;低海拔沟谷阔叶林,分布在海拔600 m左右的沟谷地区,指示种有罗浮槭(Acerfabri)等;低海拔山坡阔叶林,分布在海拔600m左右的山坡,指示种有甜槠(Castanopsiseyrei)等。4.DCA排序前两轴特征值分别为0.9221、0.8525,DCA排序图中6种植物群落类型分布范围和界限与flexible聚类的结果基本一致。不同群落类型之间的关系表现为,高海拔山坡灌丛及矮林与高海拔山坡阔叶林关系紧密,低海拔沟谷阔叶林与低海拔山坡阔叶林关系紧密,生境特点具有相似性;中海拔山坡灌丛及矮林与其他群落类型相隔的距离较远,关系不密切,生境特异性强;中海拔沟谷阔叶林在排序图中分布不集中,群落类型不典型,受到除海拔和坡位以外其他环境因子综合影响较大。5.CCA排序的前3个排序轴的累计解释量为84.37%,坡位、坡向、坡度、海拔对植物群落分布均有显着影响(P<0.05)。第一轴和第二轴的排序结果中坡位对群落分布的影响最大(R2=0.7443),第一轴和第三轴的排序结果中海拔对群落分布的影响最大(R2=0.7331),坡位和海拔是影响植物群落分布最为重要的环境因子。4个环境因子对植物群落分布的解释率仅有12.37%,未能解释部分远超过50%,可能存在其他对植物群落分布有显着影响的环境因子。6.4种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海拔梯度的关系不一致,Patrick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随海拔的升高逐渐降低,Patrick丰富度指数与海拔高度极显着负相关(P<0.001),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海拔高度显着负相关(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与Patrick丰富度指数相似,呈下降趋势,但与海拔高度关系不显着(P>0.05),整体沿海拔梯度没有明显变化。

林捷,叶功富,黄石德,高伟,谭芳林,金昌善,徐自坤,游慧明,欧阳亚群[5](2019)在《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动态研究》文中提出通过11年来对福建武夷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进行监测所积累的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这一地带性植被演替过程中凋落物量动态变化格局及组成特征,并分析了米槠林和甜槠林群落凋落叶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凋落物总量的联系。结果表明: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平均年凋落物量为3 879.45 kg·hm-2,年际波动显着;凋落物的季节变化规律是夏季>冬季>秋季>春季,变化曲线为双峰形,夏季和冬季为两个峰值季;树枝、树叶、花果、树皮、碎屑等5个组成部分以落叶占比最大,年平均落叶量占凋落物总量的72.15%。

徐定兰[6](2019)在《官山森林大样地凋落物产量、储量及分解动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研究必须重视的内容。建立大型森林样地进行定位监测是揭示凋落物在物质储存和养分循环中功能与作用的有效方式。2017-2018年以江西官山12 hm2森林大样地为平台,分别开展凋落物产量动态监测、不同林层高度储量调查(2017年7月),同时进行凋落叶在不同林层高度分解及不同物候物种凋落叶的混合分解试验。结果如下:(1)整个样地凋落物产量为5703.30 kg·hm-2·a-1,凋落动态呈双峰型,主峰出现在11-12月,占总量的19.97%,次峰在3-4月(5.73%)。三个优势物种凋落节律差异较大,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凋落叶为单峰型,集中凋落期为11-12月,甜槠(Castanopsis eyrei)凋落叶为双峰型,两个峰值凋落量(11-12月、3-4月)相差不大。(2)地面凋落物储量为4098.13 kg·hm-2,空中凋落物(高度为0.3-5.0 m)储量为99.62 kg·hm-2,空中储量占总量的2.43%,且林分类型、郁闭度对空中凋落物储量影响较大。(3)样地中三种林分凋落物产量高低为:杉木林(6518.11 kg·hm-2·a-1)>阔叶林(5745.34 kg·hm-2·a-1)>毛竹林(4476.75 kg·hm-2·a-1);凋落物储量为:杉木林(4791.37 kg·hm-2)>毛竹林(4297.17 kg·hm-2)>阔叶林(3762.27 kg·hm-2)。(4)凋落叶在空中(H5、H0.5)分解速率比地面(H0)慢,而不同物种分解规律不同。分解初期杉木、甜槠凋落叶空中和地面分解速率差异不大,但中后期空中分解速率均慢于地面,且至55周杉木、甜槠凋落叶空中分解质量残留率(79.61%、67.30%)显着高于地面(70.09%、52.40%);分解初期拟赤杨凋落叶在H5分解速率显着慢于H0.5和H0,但分解后期差异不大。(5)混合分解时,不同分解程度甜槠(未分解甜槠UCEE、半分解甜槠SCEE)凋落叶对拟赤杨凋落叶分解速率、养分释放影响较大。分解至45周,AFT+UCEE混合分解的拟赤杨质量残留率(70.36%)显着高于AFT+SCEE(55.64%),同时,AFT+UCEE混合分解的拟赤杨C、N、P残留率(51.84%、89.57%、83.85%)均高于AFT+SCEE(38.33%、77.91%、73.65%)。SAFT+CEE与CEE混合分解的在初期分解速率、养分释放无显着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官山森林大样地林分类型对产量、储量影响较大,且空中凋落物也是凋落物的存储形式之一,但空中分解减缓了凋落物分解速率;常绿树种甜槠凋落叶对落叶树种拟赤杨凋落叶的分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不同分解程度凋落叶对混合分解的影响有较大差异。本文为凋落物量及分解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深入认识和合理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元素流动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本区域森林长期监测奠定了基础。

李超[7](2019)在《油松人工林竞争指数模型筛选及林下物种多样性影响因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是北方的主要造林树种,油松人工林面积大,分布广,是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油松人工林经营管理的不合理,易导致林分质量、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低下。国内外对油松人工林林木竞争的研究多为竞争模型的构造、种内与种间竞争关系的分析、林分结构与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鲜有不同类型竞争模型对油松人工林的适用性评价及检验。而油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则多侧重于土壤养分、地形及生物因子对油松林群落、灌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但物种多样性对土壤物理性质及藤本物种多样性对生境因子梯度变化的响应研究较少。为筛选油松人工林最适竞争指数模型及探究生境因子对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获取油松人工林科学经营管理依据和理论支撑,分别开展如下研究:以北京九龙山典型油松人工林内的1054株油松对象木及4216株竞争木为研究对象,通过Hegyi竞争指数、CIOi及基于交角的林木竞争指数(d_α_CIi)进行生物量回归分析和k折交叉验证,筛选并分析油松人工林的最适竞争指数。通过对山西中条山12个样地类型36块样地的油松人工林林下灌木层、草本层和藤本物种多样性与生境因子的调查,采用多重比较法与相关性法分析对不同生境因子梯度下各层次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与CCA排序分析林下物种分布的环境解释。主要结果如下:(1)油松生物量与d_α_CIi,Hegyi竞争指数服从幂函数关系,与CIOi则服从指数函数关系。竞争指数d_α_CIi与油松生物量的拟合决定系数R2(R2=0.7705)、10次10折交叉验证R2值均最高(验证R2=0.7695),R2损失量最小(R2=0.0010),量化效果最好;Hegyi竞争指数次之,CIOi最差,说明d_α_CIi是量化北京典型油松人工林的竞争强度的最佳指标。(2)林木竞争受数量、大小和物种共同影响。随着油松对象木胸径的增大,竞争指数逐渐减小,其上方遮盖所占竞争指数比例也逐渐降低,甚至没有。当油松胸径不小于20cm时(约总体前1/4),随径级增大其竞争指数变化不显着,据此对油松胸径小于20cm的个体进行合理抚育间伐,能改善油松林结构。油松所受竞争主要来自种内,占总竞争强度的93.64%,种内竞争木数量、竞争强度随径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种间竞争木数量、竞争强度随径级总体上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这表明种内竞争大于种间及两者间的垂直空间分离是物种共存的重要条件。(3)油松人工林林下不同层次的物种数从多到少排列为草本层>灌木层>藤本。在各生境因子中,生物因子是林下物种组成的主要影响因子;林分密度、土壤非毛管孔隙和坡度对灌木层物种组成影响最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和坡度对草本层物种组成影响最大,藤本的物种组成则主要受海拔的影响。(4)油松人工林林下灌木层物种多样性表现为阴坡高于阳坡,总体上其物种多样性与混交程度、林龄、密度、郁闭度和坡度呈正相关,与海拔、油松生物量呈负相关。受物种生活史对策影响,总体上,油松人工林林下灌木层与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随各生境因子梯度变化呈相反的变化趋势。(5)在人为调控油松人工林结构时,合理把控林木竞争强度与林下物种多样性维持的平衡对林分生物量、油松更新能力和林下物种多样性的提高非常重要。

刘鹏[8](2018)在《赣南不同生境龟甲亚科多样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应用多样性指数分析赣南地区不同生境龟甲亚科昆虫及其寄主植物分类学多样性,应用DNA条形码和谱系多样性指数探讨赣南地区不同生境龟甲亚科谱系多样性及其寄主植物谱系多样性,试图将中度干扰假说应用于昆虫多样性格局的解析。结果如下:(1)三种生境中共采集到龟甲亚科昆虫8族17属47种1414只。其中,安基山龟甲亚科种类及数量最多,共有8族15属35种1039只;九连山居中,有7族11属31种329只;雷公山最少,仅有3族5属15种46只。三种生境中,安基山龟甲亚科昆虫丰富度最高,优势度最低,均匀度最高,属级多样性最高;九连山龟甲亚科昆虫丰富度、优势度和均匀度居中,种级和族级多样性最高;雷公山龟甲亚科昆虫丰富度最低,优势度最高,均匀度最低,种级、属级和族级多样性均最低。(2)三种生境共采集到龟甲亚科寄主植物12科25属35种。其中,九连山寄主种类最多,有11科20属25种;安基山居中,有8科18属23种;雷公山最少,有5科10属13种。三种生境中,九连山龟甲亚科昆虫寄主植物各阶元丰富度最高,优势度最小,均匀度最高,多样性最高;安基山寄主植物丰富度居中,优势度较高,均匀度居中,多样性较高;雷公山寄主植物丰富度最低,优势度最高,均匀度最低,多样性最低。(3)基于COI基因构建的邻接树和最大似然树拓扑结构相似,说明瘤龟甲族与铁甲族两者亲缘关系较近。基于APG III系统构建了龟甲亚科昆虫寄主植物系统发育树,发现寄主植物主要分为三大枝,即单子叶植物、超蔷薇类植物和超菊类植物。三种生境中,安基山龟甲亚科昆虫的谱系丰富度和谱系多样性最高;九连山的种间谱系距离最远;雷公山的谱系丰富度最低,谱系多样性最低,谱系距离最近。九连山龟甲亚科昆虫寄主植物的谱系丰富度最高,谱系多样性最高,谱系距离最大;安基山寄主植物的谱系丰富度和谱系多样性仅低于九连山;雷公山寄主植物的谱系丰富度最低,谱系多样性最低,谱系距离最近。三种生境中,九连山与安基山龟甲亚科昆虫群落谱系差异最小,谱系关系最为接近;九连山和雷公山的龟甲亚科昆虫群落谱系关系最远。九连山与安基山龟甲亚科寄主植物群落谱系关系最为接近;安基山和雷公山的寄主植物群落谱系关系最远。总体而言,龟甲亚科昆虫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在中度干扰下达到最大值,群落优势度在中度干扰下达到最小值,符合中度干扰假说。龟甲亚科寄主植物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寄主植物优势度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升高。龟甲亚科昆虫谱系丰富度和谱系多样性在中度干扰下达到最大值,寄主植物谱系丰富度和谱系多样性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而降低。

沈欣承[9](2017)在《亚热带甜槠天然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湖南芦头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甜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研究,为芦头生态站的常绿阔叶林研究提供基础性数据,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碳平衡提供参考数据,从而更好地对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进行合理利用和碳汇经营。主要研究结果为:(1)甜槠林的总生物量为384.32t.hm-2;乔木层(373.86t.hm-2)>凋落物层(7.66t hm2)>灌木层(1.93 t hm-2)>草本层(0.87t hm2)。乔木层的生物量为373.86 t·hm-2,占甜槠林总生物量的97.28%;其中树干生物量占绝对优势,为乔木层生物量的60.37%。灌木层生物量为1.93t·hm-2,地上部分(1.39t·hm-2)>地下部分(0.54t·hm-2)。草本层生物量只有0.87t·hm-2,地下部分(0.54t·hm-2)>地上部分(0.33t·hm-2)。甜槠林凋落物层生物量为7.66t·hm-2,且生物量大小在不同分解阶段表现出已分解层(2.86t.hm-2)>半分解层(2.74t·hm-2)>未分解层(2.06t·hm-2)。(2)甜槠林单株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树干(48.42%~62.00%)>树枝(10.74%~15.04%)>粗根(8.19%~10.81%)>树皮(5.47%~7.65%)>大根(4.67%~6.16%)>树叶(3.19%~4.75%)>中根(2.46%~4.03%)>小根(1.93%~2.92%)>细根(1.04%~1.79%),各器官生物量随着径级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径级的标准木单株生物量之间差距明显。(3)在径级较小时(8 cm,16cm,24cm),不同器官按含碳率的大小排序顺序为 C枝(45.32%~46.68%)>C皮(44.15%~45.99%)>C 干(43.44%~44.80%)>C 叶(42.67%~44.33%)>C 根(41.54%~43.95%)。而径级较大(32cm,48cm)时,不同器官按含碳率的大小排序顺序为C皮(46.22%~48.52%)>C干(45.10%~47.90%)>C叶(44.63%~47.57%)>C枝(44.42%~46.20%)>C根(44.02%~46.68%).甜槠不同器官的含碳率在43.43%~45.90之间,按碳素含量高低排序顺序为C皮>C枝>C>干>C叶>C根。灌木层植物平均含碳率差别不大,为40.37%~45.84%,草本层植物的含碳率在29.89%~37.58%之间。土壤层0-15、15-30、30-45、45-60、>60 cm 的含碳率分别为 4.88%、2.79%、1.54%、0.90%、0.51%,随土壤深度不断加深,土壤含碳率越来越小。(4)甜槠林的总碳储量为329.72t·hm2。乔木层的碳储量为168.40 t·hm2其中树干占绝对优势,占乔木层碳储量的60.59%;灌木层的碳储量为0.84t·hm-2草本层的碳储量为0.31 t·hm-2林下植被层只占到总碳储量的0.35%;凋落物层各层碳储量大小顺序为:半分解层(0.99t·hm2)>未分解层(0.92t·hm-2)>已分解层(0.65t.hm2),其碳储量为2.56t·hm2;土壤层的碳储量为157.61t·hm-2,土壤层 0-15、15-30、30-45、45-60、>60 cm 的碳储量分别为 43.66 t hm-2、25.49 t·hm-2、14.52t·hm2、10.02t·hm-2、6.31t·hm2。甜槠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大小顺序为乔木层(51.07%)>土壤层(47.80%)>凋落物层(0.78%)>灌木层(0.25%)>草本层(0.10%)。其中乔木层和土壤层的碳量之和为326.01 t·hm2,占总碳储量的98.87%,甜槠天然林的碳量主要集中在乔木层和土壤层中。

冯健[10](2015)在《武夷山世界双世遗产地不同人工林保育生态学研究》文中指出结合野外取样及室内实验分析,对武夷山世界双遗产地内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Hemsl.)Sarg)、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Hemsl.)Makino)、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a(Roxb.)Burtt et Hill)、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以及马尾松(Pinusmassoniana Lamb)6种人工林加上天然阔叶林共7种林分内,群落结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植被重要值、植被种类数、林分密度、蓄积量、树高、胸径)、乔木层生物量、土壤特征包括土壤酶(尿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以及蔗糖酶)活性及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采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和相对量评价方法,进行近自然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人工林在胸径分布与树高分布规律上,与天然阔叶林规律基本一直,均表现近似正态分布曲线的单峰状,但马尾松与枫香人工林树高分布却呈现出近似倒“J型”曲线,主要因其受目测等偶然性误差影响较大,其中人工林胸径径阶峰值点以枫香最大,为22cm,拟赤杨次之,为18cm,南酸枣最小,仅为14cm,均接近或低于天然阔叶林22cm。在8~16cm、16~24cm以及24~30cm径阶比例中,天然阔叶林在8~16cm径阶以28.02%仅比酸枣人工林的33.52%和拟赤杨人工林的28.89%比例低,在16~24cm径阶只比酸枣人工林的38.07%比例高,在24~30cm径阶仅低于鹅掌楸人工林的40.65%和杉木人工林的36.93%;人工林树高分布中以杉木峰值最大,为12m,其次为拟赤杨,马尾松最小,为6m,天然阔叶林树高为10m,只矮于杉木人工林。在6~8m、8~12m及12~17m树高级比例间,天然阔叶林在6~8m以25.60%仅比杉木人工林的19.83%比例,高5.76%,在8~12m径阶以42.86%比拟赤杨、枫香及马尾松这3种人工林,高11.51%、2.08%和12.42%,在12~17m以31.55%比杉木人工林和拟赤杨人工林,仅低2.21%和1.97%。;人工林蓄积量以马尾松最高,为234.30 m3/km2,之后为杉木,为226.38 m3/km2,枫香蓄积量最小,仅为114.74 m3/km2,均低于天然阔叶林的 243.04 m3/km2。(2)在6种人工林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内,灌木层与草本层植被多样性水平明显高于乔木层,6种人工林林下植被种类共有64科78属,其中乔木层仅有17科27属,灌木层共有21科31属,草本层达到23科33属。人工林与阔叶天然林群落重要值指数总体上表现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优势种主要有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Lab.)Warb.ex Schum et Laut)、铁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Burm)Underw)、杜茎山(Maesajaponica(Thunb.)Moritzi.ex Zoll)、杨桐(Adinandra millettii(Hook.et Arn.)Benth.et Hookfex Hance)以及广东蛇葡萄(Ampelopsis cantoniensis(Hook.et Arn.)Planch)。人工林乔木层总生物量范围为38.82-149.05 t·hm-2,表现为鹅掌楸>马尾松>枫香>杉木>南酸枣>拟赤杨,均低于天然阔叶林的220.18 t·hm-2,而平均单株生物量在55.82~136.62kg/株,表现为马尾松>鹅掌楸>枫香>南酸枣>杉木>拟赤杨,均小于天然阔叶林的205.32kg/株;各人工林分总生物量中各部分所占比重表现为干>枝>根>叶,且马尾松林与鹅掌楸林的树干及树根部分、鹅掌楸林树枝部分、及枫香林树叶部分比重最大,分别占74.14%、21.10%、20.01%、7.79%。(3)人工林与天然林土壤理化性质及其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林分类型土壤PH值、全钾与容重介于4.61~5.29、37.84~52.57mg/kg和0.96~1.45g/cm3,表现为针叶人工林(杉木、马尾松)>阔叶人工林(鹅掌楸、枫香、南酸枣、拟赤杨)>天然阔叶林,除土壤容重表现为阔叶人工林高于针叶人工林外,其中天然阔叶林指标值最小,其土壤PH值与容重比最大的马尾松人工林低0.59和0.49 g/cm3,低12.85%和40.69%,而土壤全钾最大的鹅掌楸人工林比最小的天然阔叶林低14.73 mg/kg,低38.93%,而土壤最大持水量为293.79~506.72 g/kg,其最大值拟赤杨人工林比最小马尾松人工林高212.93 g/kg,高72.48%,只高于天然阔叶林15.08 g/kg。土壤PH值、容重、最大持水量及全钾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其指标值逐渐增大。②土壤中有机质、速效钾、全磷、全氮、有效磷及水解氮土壤指标变化上,表现为天然阔叶林>阔叶人工林(鹅掌楸、枫香、南酸枣、拟赤杨)>针叶人工林(杉木、马尾松),其中土壤有机质值为1.44~4.50%,最大的天然阔叶林高于最小杉木人工林3.06%;土壤速效钾为4.01~13.77 mg/kg,最大的天然阔叶林比最小枫香人工林高9.76mg/kg,高2.43倍;土壤全磷为0.59~1.01g/kg,其最大值的南酸枣人工林比最小马尾松人工林高0.42g/kg,高71.19%,天然阔叶林仅比南酸枣、拟赤杨人工林 低0.17 g/kg和0.11 g/kg,分别低16.83%和11.58%;土壤全氮含量为0.12~0.28g/kg,其最小值的杉木人工林比最大天然阔叶林低0.16g/kg,低57.14%,以上指标均随土层深入,其含量随之降低。总体而言,天然阔叶林总体上高于鹅掌楸、枫香等阔叶人工林,阔叶人工林较马尾松等针叶人工林又更高,但土壤的容重及其PH值的土壤指标变化趋势则相反。③人工林与天然阔叶林的土壤中,4种土壤酶(尿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及磷酸酶)活性均随土层的加深,其土壤酶活性逐渐减弱的趋势,但不同种酶活性下降的幅度不同;关于土壤酶活性比较上:天然阔叶林>人工林,且在鹅掌楸、枫香及南酸枣等阔叶人工林土壤中,尿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这些酶活性整体上弱于杉木及马尾松针叶人工林,而蔗糖酶活性上,表现出阔叶人工林>针叶人工林。土壤中尿酶活性、磷酸酶活性在不同土层间相关性较显着,土壤过氧化氢酶与蔗糖酶在较深土层(20-40cm)表层土(1-10cm、10-20cm)的具有较为显着的相关性,而表层土(1-10cm、10-20cm)相关性不显着。(4)采用敏感度分析方法,以不敏感(CV≤0.1)、低敏感(0.1≤CV≤0.3)、中敏感(0.3≤CV≤0.6)以及高敏感(CV≥0.6)4个敏感程度划分体系为尺度标准,从林分特征和土壤质量(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等特征)两个角度挑选出水平结构多样性、竖直结构多样性、有机质、乔木层生物量、全氮、水解氮、有效磷共7个高敏感度评价指标,乔木层群落重要值、灌木层群落重要值、草本层群落重要值、最大持水量、全钾、全磷、速效钾、尿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磷酸酶活性共11个中敏感度评价指标,林分密度、平均胸径、土壤PH值这3个低敏感度以及无关指标为平均树高,将呈中高敏感度共18个指标因子进行主成份分析方法和相对量评价方法相结合近自然度评价,各人工林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近自然度综合指标值及其大小关系表现为:天然阔叶林(100%)>南酸枣人工林(74.82%)>鹅掌楸人工林(73.95%)>枫香人工林(68.72%)>拟赤杨人工林(65.33%)>马尾松人工林(57.48%)>杉木人工林(55.72%)。阔叶人工林近自然水平较针叶人工林高,其自然演替阶段处于前中期,为武夷山世界双遗产地内人工林保护与培育措施制定提供理论参考。(5)基于近自然度评价中相对量评价与主成份分析方法:相对量评价方法受参考林分选择影响很大,本文选取天然阔叶林为参考林分,因其各评价指标值总体上均高于其它6种人工林,也反映出参考林分选取较科学合理,结合主成份分析法,其受主观因素影响极小,从而为近自然评价结果提供相对可靠的保证。

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郁闭稳定甜槠林与人为干扰甜槠林物种多样性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郁闭稳定甜槠林与人为干扰甜槠林物种多样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1.3 测定方法以及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同一海拔、不同龄级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优势种土壤温度变化
    2.2 不同海拔优势种土壤温度变化
    2.3 同一海拔、不同龄级优势种土壤含水率变化
    2.4 不同海拔优势种土壤含水率变化
    2.5 同一海拔、不同龄级优势种土壤呼吸速率变化
    2.6 不同海拔优势种土壤呼吸速率变化
    2.7 土壤呼吸速率与温度、水分间的关系
3 讨论
    3.1 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环境因素
    3.2 树种、龄级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3.3 不同海拔植被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

(2)武夷山不同林龄甜槠林土壤呼吸特征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及样地设置
    1.2 土壤呼吸及相关环境因子测定
    1.3 凋落物及根系生物量侧定
    1.4 数据处理
    1.5 模型构建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林龄甜槠林土壤呼吸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2.2 模型建立
        2.2.1 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单因子模型
        2.2.2 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单因子模型
        2.2.3 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多因素模型及预测
    2.3 不同林龄甜槠林细根生物量分布及其与土壤呼吸速率关系
3 讨论与结论
    3.1 不同林龄甜槠天然林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及其主要驱动因子
    3.2 不同林龄甜槠林根系生物量变化及其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3)永丰水浆省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及其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1.2.1 国外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1.2.2 我国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1.2.3 植被分类研究进展
        1.2.4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1.2.5 区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基本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特征
        2.1.3 气候与水文特征
        2.1.4 植被概述
    2.2 保护现状
3 水浆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植物种类调查
        3.1.2 数据分析
    3.2 种子植物组成分析
        3.2.1 种类和数量
        3.2.2 种子植物科与属的组成
    3.3 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3.3.1 优势科和表征科
        3.3.2 科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3.3.3 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3.3.4 种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3.4 珍稀濒危植物
    3.5 植物区系相似性比较
    3.6 小结
4 水浆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分类及物种多样性
    4.1 研究方法
        4.1.1 群落调查
        4.1.2 重要值
        4.1.3 群落分类
        4.1.4 多样性指数
    4.2 植物群落类型
    4.3 主要植物群落组成及特征
        4.3.1 暖性针叶林
        4.3.2 针阔叶混交林
        4.3.3 阔叶林
        4.3.4 竹林
        4.3.5 灌丛
        4.3.6 水生植物和草丛
        4.3.7 人工林
    4.4 不同植被型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4.4.1 不同植被型不同层次群落物种多样性比较
        4.4.2 不同植被型群落物种多样性比较
    4.5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水浆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特征
    5.2 水浆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归属
    5.3 水浆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及群落物种多样性
    5.4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水浆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名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湖南东安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进展
        1.1.1 植被分类
        1.1.2 植被一环境关系
        1.1.3 物种多样性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
    2.4 水文
    2.5 土壤
3 研究方法
    3.1 样方设置与调查
        3.1.1 样方设置
        3.1.2 调查内容
    3.2 数据处理
        3.2.1 区系分析
        3.2.2 植被分类原则
        3.2.3 重要值计算
        3.2.4 多样性指数计算
        3.2.5 环境指标转换
        3.2.6 聚类与排序
        3.2.7 统计软件
4 结果与分析
    4.1 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区系分析
        4.1.1 维管束植物数量统计
        4.1.2 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4.2 植被类型组成及结构
        4.2.1 植被类型
        4.2.2 主要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4.3 植物群落聚类与排序
        4.3.1 聚类分析
        4.3.2 DCA排序分析
        4.3.3 CCA排序分析
    4.4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海拔关系
5 讨论
    5.1 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区系特征
    5.2 植被特征
    5.3 植被—环境关系
    5.4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湖南东安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落植物名录
附录B 湖南东安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植物群落照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
    2.2 凋落物收集与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凋落物总量动态
    3.2 各组分凋落物量
    3.3 凋落节律
    3.4 凋落物各组分的凋落节律
4 结论与讨论

(6)官山森林大样地凋落物产量、储量及分解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亚热带森林现状
        1.1.1 亚热带森林的变化
        1.1.2 大样地定位监测研究
    1.2 森林凋落物研究
        1.2.1 凋落物产量
        1.2.2 凋落物储量
        1.2.3 凋落物分解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凋落物产量动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地概况
        2.1.2 产量监测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凋落物产量及组成
        2.2.2 凋落物产量动态
        2.2.3 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产量动态
        2.2.4 地形因子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与小结
        2.3.1 凋落物产量动态
        2.3.2 凋落量影响因子
第3章 凋落物储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养分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调查方法
        3.1.2 元素分析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凋落物储量空间分布
        3.2.2 凋落物养分含量分布
        3.2.3 凋落物储量影响因子
    3.3 讨论与小结
        3.3.1 凋落物储量及养分分布
        3.3.3 凋落物储量影响因子
第4章 凋落叶在垂直空间分解的位置效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野外试验
        4.1.2 室内分析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凋落物初始化学特征
        4.2.2 不同林层凋落叶分解质量衰减动态
        4.2.3 不同林层高度凋落叶分解养分动态
        4.2.4 不同林层高度凋落叶分解模型及参数
    4.3 讨论与小结
        4.3.1 不同林层高度对凋落叶分解速率的影响
        4.3.2 不同林层高度对凋落叶养分释放的影响
        4.3.3 不同物种凋落叶分解对林层高度的响应
第5章 落叶常绿树种凋落叶混合分解动态
    5.1 材料与方法
        5.1.1野外实验
        5.1.2 室内分析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凋落物初始化学特征
        5.2.2 混合分解对拟赤杨凋落叶分解的影响
        5.2.3 不同混合处理凋落叶分解动态比较
        5.2.4 混合分解对甜槠凋落叶分解的影响
    5.3 讨论与小结
        5.3.1 甜槠对拟赤杨凋落叶分解速率的影响
        5.3.2 甜槠对拟赤杨凋落叶分解养分动态的影响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7)油松人工林竞争指数模型筛选及林下物种多样性影响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林木竞争的国内外研究
        1.2.2 物种多样性的国内外研究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油松人工林林木竞争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油松林分及对象木与竞争木概况
        2.2.2 油松人工林不同竞争指数的适用性分析
        2.2.3 油松对象木的竞争强度分析
    2.3 讨论
        2.3.1 模型适用性
        2.3.2 油松人工林竞争现状及建议
    2.4 小结
第三章 油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油松人工林林分物种组成
        3.2.2 油松人工林林分物种的重要值及频密值
        3.2.3 油松人工林林下油松的更新
        3.2.4 不同生境因子下油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
        3.2.5 油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分布的环境解释
    3.3 讨论
        3.3.1 油松人工林林下主要物种组成
        3.3.2 油松人工林林下油松的更新
        3.3.3 油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变化及其环境解释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油松人工林物种组成
附录2 所选13个样方的郁闭度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赣南不同生境龟甲亚科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龟甲亚科昆虫简介
        1.1.1 龟甲亚科种类及分布
        1.1.3 生态经济重要性
    1.2 分类学多样性
        1.2.1 分类学多样性概念和相关指数
        1.2.2 影响分类学多样性的因素
    1.3 谱系多样性
        1.3.1 谱系多样性的概念
        1.3.2 谱系多样性指数
        1.3.3 谱系多样性影响因素
    1.4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生境龟甲亚科昆虫分类学多样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不同生境的选择
        2.1.2 标本采集饲养
        2.1.3 标本制作及鉴定
        2.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生境龟甲亚科昆虫种丰富度
        2.2.2 不同生境龟甲亚科昆虫属丰富度
        2.2.3 不同生境龟甲亚科昆虫族丰富度
        2.2.4 不同生境龟甲亚科昆虫多样性指数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不同生境龟甲亚科寄主植物分类学多样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处理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生境寄主植物种级多样性
        3.2.2 不同生境寄主植物属级多样性
        3.2.3 不同生境寄主植物科级多样性
        3.2.4 不同生境寄主植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不同生境龟甲亚科昆虫及其寄主植物谱系多样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准备
        4.1.2 方法
        4.1.3 系统发育树的建立
        4.1.4 谱系多样性指数的计算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生境中部分龟甲亚科昆虫系统发育分析
        4.2.2 不同生境中部分龟甲亚科寄主植物系统发育分析
        4.2.3 不同生境龟甲亚科昆虫谱系多样性分析
        4.2.4 不同生境龟甲亚科寄主植物谱系多样性分析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不同生境龟甲亚科昆虫分类学多样性
        5.1.2 不同生境龟甲亚科寄主植物分类学多样性
        5.1.3 不同生境龟甲亚科昆虫及其寄主植物谱系多样性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研究成果)
致谢

(9)亚热带甜槠天然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森林生物量的研究
    1.2 森林碳储量的研究
    1.3 甜槠林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区自然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
        2.1.4 水文
        2.1.5 母岩及土壤
        2.1.6 植被分布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的设置
        2.2.2 生物量测定
        2.2.3 含碳率测定
        2.2.4 碳储量的计算
        2.2.5 生物量模型的选择
        2.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甜槠天然林的生物量
        3.1.1 不同径级标准木生物量及其分配
        3.1.2 林分生物量
        3.1.3 小结与讨论
    3.2 甜槠天然林的碳储量
        3.2.1 甜槠天然林含碳率
        3.2.2 甜槠天然林碳储量
        3.2.3 小结与讨论
4 结论与展望
    4.1 甜槠天然林的生物量
    4.2 甜槠天然林的含碳率
    4.3 甜槠天然林的碳储量
    4.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10)武夷山世界双世遗产地不同人工林保育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工林
        1.2.2 天然林
        1.2.3 武夷山森林生态系统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标准地调查方法
        2.2.2 生物量估算方法
        2.2.3 土样采集方法
        2.2.4 土壤理化性质各指标测定方法
        2.2.5 森林植被结构组成分析方法
        2.2.7 土壤酶活性测定方法
        2.2.8 近自然度评价方法
        2.2.9 数据处理
第三章 不同人工林植被恢复评价
    3.1 不同人工林林分结构分析
        3.1.1 不同林分类型胸径分布比较
        3.1.2 不同林分类型树高分布比较
        3.1.3 不同林分类型蓄积量比较
    3.2 不同人工林林下植被分析
        3.2.1 乔木层植被组成与结构
        3.2.2 灌木层植被组成与结构
        3.2.3 草本层植被组成与结构
        3.2.4 不同人工林植被科属种数及其组成
    3.3 不同人工林林分内乔木层生物量比较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研究分析
    4.1 土壤容重
    4.2 土壤最大持水量
    4.3 土壤酸碱性(pH值)
    4.4 土壤有机质
    4.5 土壤全钾
    4.6 土壤速效钾
    4.7 土壤全磷
    4.8 土壤有效磷
    4.9 土壤全氮
    4.10 土壤水解氮
    4.11 土壤酶活性
        4.11.1 土壤尿酶活性特征
        4.11.2 土壤磷酸酶活性特征
        4.11.3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特征
        4.11.4 土壤蔗糖酶活性特征
    4.12 小结
第五章 不同人工林近自然度评价研究
    5.1 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相关评价指标因子的确立
        5.1.2 评价指标特征值的确定
    5.2 评价指标主成份分析
    5.3 不同人工林分类型近自然度评价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不同人工林林分结构特征
        6.1.2 不同人工林林分群落结构特征
        6.1.3 不同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及其酶活性特征
        6.1.4 不同人工林近自然度特征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郁闭稳定甜槠林与人为干扰甜槠林物种多样性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对土壤呼吸的影响[J]. 赵青,刘爽,冯清玉,吴承祯,范海兰,林勇明,李键.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1(01)
  • [2]武夷山不同林龄甜槠林土壤呼吸特征及影响因素[J]. 赵青,刘爽,陈燕菲,吴承祯,范海兰,林勇明,李键. 生态学报, 2021(06)
  • [3]永丰水浆省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及其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D]. 何绍烽.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4]湖南东安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研究[D]. 杨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5]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动态研究[J]. 林捷,叶功富,黄石德,高伟,谭芳林,金昌善,徐自坤,游慧明,欧阳亚群. 防护林科技, 2019(10)
  • [6]官山森林大样地凋落物产量、储量及分解动态[D]. 徐定兰. 江西农业大学, 2019
  • [7]油松人工林竞争指数模型筛选及林下物种多样性影响因子研究[D]. 李超.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3)
  • [8]赣南不同生境龟甲亚科多样性[D]. 刘鹏.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亚热带甜槠天然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D]. 沈欣承.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01)
  • [10]武夷山世界双世遗产地不同人工林保育生态学研究[D]. 冯健.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冠层稳定和人为干扰的桂皮林物种多样性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