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移植”的启示

“两移植”的启示

一、关于“两个移植”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鑫[1](2020)在《万家沟种子园油松移植的调查与分析》文中提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是我国传统园林常用的观赏树种,也是内蒙古大青山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良种在林业生产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林木良种繁育工作存在良种供应不充足、优良树种使用率较低等问题。所以,提高良种产量是种子园生产的主要任务。万家沟种子园,建设树种为油松,目前仍是初级种子园,园内郁闭度大,通风不良、光照不足,严重影响结实。为了改善生长环境,提高种子产量,种子园在2015年和2017年进行了油松移植试验。本文通过对种子园中移植和未移植的油松进行生长状况及开花结实的调查和研究,探讨移植对油松生长情况及结实方面的影响,以期为日后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2015年移植成活率为97.3%,2017年移植成活率为95.2%,成活率较高,移植及移植后采取的养护措施是可行的。移植最佳时间为12月或1月,移植后需要增加促进树势尽快恢复的管护措施。(2)移植可以改善油松的生长情况并提高种子产量,解决了目前生产中的结实量下降问题,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在日后的经营中采用。原生长区(Ⅱ区与Ⅰ区)对比情况:Ⅱ区各项指标好于Ⅰ区,只有球果形态没有差异。Ⅱ区较Ⅰ区,新梢生长量高5.9%,日平均光合速率高59.7%,日平均蒸腾速率高28.6%,开花数量高13.5%,球果产量高38.7%,种子产量高37.4%,饱籽率高3.7%。移植区(Ⅲ区与Ⅳ区)对比情况:新梢生长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球果产量、种子产量几个指标Ⅲ区好于Ⅳ区,而开花情况、球果形态、饱籽率指标二者无差异。Ⅲ区较Ⅳ区新梢生长量高33.3%,日平均光合速率高75.1%,日平均蒸腾速率高24%,球果产量高13.4%,种子产量高12.9%。移植区和原生长区(Ⅲ区与Ⅱ区)对比情况:Ⅲ区比Ⅱ区种子产量高8.8%,其余各项指标上无显着差异。(3)通过对无性系的各个调查指标进行综合分析,14和63号无性系表现较好,29和6号无性系表现较差,表现较差的无性系在移植后种子产量增加不明显。因此认为,在日后的移植或者管理中,对于产量较低的无性系,应该尽量避免移植或者通过去劣疏伐来增加周围树木的营养空间,调节林分密度。

刘凯,黎波,殷振新,辜松[2](2020)在《花卉种苗移植机器人的设计与性能试验》文中研究说明移植机器人是未来智能设施园艺育苗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提高花卉种苗移植的自动化水平,针对花卉穴盘种苗,并通过穴盘和苗钵输送机构、机械臂、移植机械手的设计,构建了双移植手花卉种苗移植机器人,实现了穴盘苗钵定位、等距进给动作,可完成穴盘苗由穴盘向苗钵的自动化移植作业。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双移植手花卉种苗移植机器人作业生产率可达1772株/h,作业成功率达到91.5%。

肖翰宇,李恒,庞启单,夏秋翔,曾宪鹏,彭景涛,王振迪[3](2020)在《成人双肾移植的现状及进展》文中认为在当前肾移植供者器官非常紧缺的背景下,成人双肾移植(DKT)的开展有利于减少边缘供肾的丢弃,扩大供者池。不同于小儿双肾整块移植,DKT利用的两个供肾多来源于扩大标准供者(ECD)且因质量评估不佳而考虑丢弃。本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各移植中心有关于DKT的研究。我们发现,尽管使用了经过临床或病理等标准筛选出来的两个"高风险"供肾,DKT的长期移植物及患者存活率与ECD供肾单肾移植(ECD-SKT)相似,并且在短期肾功能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这可能得益于肾单位的直接增加;在手术方面,双肾移植于单侧因其便捷性逐渐成为主流,除了部分研究报道存在较高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外,DKT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升高无关。然而在我国,DKT的应用并未广泛开展,亟待明确统一的用于DKT的ECD分配标准及开展多中心研究验证,以提高DKT的开展例数。

黄兴国[4](2019)在《家庭暴力加害人矫治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反家暴法》出台后,家庭暴力因公权力介入而使家庭暴力的受害人(简称受害人)得以法律救济,但法律关注重点在于为受害人提供保护和惩治家庭暴力的加害人(简称加害人)。实践中加害人的角色往往多元而复杂,作为家暴根源的加害人并没有获得立法、理论和实务的足够的关注。法律中加害人干预矫治的视角缺位更是导致实务进展困难。本文通过对文献阅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反家暴法》现有规范、司法和实务现状,尝试对我国加害人矫治工作制度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本文正文分为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结合具体案例引出我国《反家暴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立法缺乏加害人矫治和干预视角是症结所在。第二部分:介绍加害人矫治制度发展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和最新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从比较法视野对加害人矫治制度的发源国家美国和两个移植该制度的地区(欧盟国家和我国台湾)的加害人矫治制度做介绍。第三部分:对我国加害人矫治工作的现状从规范基础、司法实务、社会组织实践三个层面分析,得出我国加害人矫治工作处于实践先行但尚未制度化的阶段。第四部分:借鉴域外经验并结合我国现状,对我国加害人矫治工作制度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三种加害人矫治法律衔接路径和加害人矫治法律体系构建的思路。

鲍新则[5](2019)在《论刑事违法性》文中研究表明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自苏俄刑法将这两个概念传入我国以来,都给予了其积极的评价意义,两者均为成立犯罪而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刑事违法性与所谓的积极的罪刑法定原则如出一辙,都强调定罪量刑须有法律的明文规定,但这显然是不言而喻的。社会危害性在我国刑法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被视为是一个“坏孩子”,学界名流尝试以法益概念替代之,但法益概念的尴尬之处恰恰在于其位于犯罪构成理论之外却成为了排除犯罪体系之外的一个要素。刑法理论受到刑法典的制约,这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表面含义,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规定将社会危害性视为排除犯罪的考虑因素,这是一个不容忽视和回避的事实。罪刑法定原则的根本精神是不定罪、不处罚,而刑事违法性在这一方面与罪刑法定原则遥相呼应,与此同时受二次性违法性理念的观照,刑事违法性也具备否定性的评价意义,即不定罪、不处罚的内在含义,只是刑事违法性是法内排除事由,而社会危害性是法外排除事由,进而刑事违法性又与刑法解释休戚与共,从而贯彻了整个刑法理论的框架和结构。现代刑法理论继承和发展了近代刑法理论的诸多理念、制度和技术,李斯特对形式违法和实质违法的划分也在某种程度上为现代刑法奠定了基础,苏俄刑法继承了形式违法的观念,却没有兼顾刑事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之间的紧张关系。近年来,德日刑法理论已在我国刑法学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势,罔顾域外理论的成果随意牵强附会或者不管三七二一而囫囵吞枣均是极端的治学态度。四书中有“极高明而道中庸”、亦有“叩其两端而竭焉”,这些看似传统而保守的治学态度却不失为当代刑法的突围方式,本文在秉承刑事违法性以刑法典定罪量刑为准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刑事违法性有法内通过刑法解释排除犯罪的功能,而这一定位其来有自,传承了罪刑法定原则的根本精神在于不定罪、不处罚,看似矛盾的两种功能实则凸显了刑事违法性的否定性潜质,换言之,这是一个动态且发展的概念。诚然,这方面借鉴了大陆法系实质违法性的概念,但刑事违法性不同于大陆法系先形式后实质的人为幻想,而是入罪与出罪交织在一起,最后还须有赖专业司法人员的判断而得出结论,刑事违法性为其专业判断提供了一条路径和方法。第一章阐述了刑事违法性的发展史,这一概念源于《苏俄刑法典》有关犯罪的概念,刑事违法性不难理解是认定犯罪的准绳,但如此一来极易与犯罪构成理论相混淆,其实犯罪概念和犯罪构成理论是从不同视角审视犯罪行为,共同构筑了刑法学理论的基石。大陆法系国家三阶层体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犯罪概念的代名词,这是一个认定犯罪的过程,而我国继承了苏维埃时期对于犯罪概念的定义,就法典而言是立法者的角度,就法的属性而言是统治阶层对法的认识,犯罪构成是司法者如何适用法典的思维方式,并且犯罪构成是一个理论产物。刑事违法性理论贯通了罪刑法定原则与犯罪论体系之间的联系,我国古代虽然有以法治罪的传统,但最高统治者显然可以法外开恩或法外施刑,这都是对法治极大的破坏和颠覆。重刑主义是我国古代刑罚的主旋律,不仅刑罚的数目繁多,执行刑罚的手段也颇为残忍,汉代统治者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但在汉文帝废除肉刑的同时无疑加重了身体刑的刑罚量,从而导致“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于此《春秋决狱》就是为减轻刑罚而对律例作出的解释。但历来认为《春秋决狱》混淆了道德和法律之间的界限,徒法不足以自行的观念却又深入人心,因此古代社会之“礼”在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现代社会之“法”,只是“法”的前提是人人平等,而“礼”却公开宣扬人之间的不平等,即宗法等级血缘。因此,我国古代社会没有罪刑法定原则滋生的土壤,依法治罪只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表面含义,其根本精神在于不定罪、不处罚,比附原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没有法律依据如何适用法律裁决案件的特殊情形,比附原则也为类推解释埋下了恶果,即法无明文规定未必不是犯罪。苏俄的刑事违法性显然止步于其表面含义,在法律地位上也无法与社会危害性相抗衡,后者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但大陆法系国家对违法性概念的探究拓宽了其外延,在司法上也恪守了刑法是治理社会痼疾的最后一道防线。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不法”概念,并且认为只有犯罪才是真正的“不法”,此后大陆法系国家始终纠缠于“不法”和“违法”的殊同而论着迭出,但解释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现今“违法”已是“不法”的下属概念而普遍得到学界的认同,除此以外并不能在内容上严格区分两者的差别。黑格尔的“不法观”在哲学层面并不是侧重于认定犯罪行为,而是进一步阐释对犯罪人适用刑罚的合理性。黑格尔和康德在刑罚上均主张报应论思想,只是黑格尔在康德等量报应的基础上提出了等价报应的观念,并且对犯罪人适用刑罚是对其自由意志的尊重,因为行为人在实施犯罪之际已然知晓一旦行迹败露便会受到法律的审判和制裁,而具有自由意志的行为人已经接受了将来可能面临的惩罚。现代刑法学大家李斯特受黑格尔法哲学观念的影响,在刑法上确立了形式违法性和实质违法性这一对概念,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何者为第一性现象和本质的联系。此后,耶赛克继承并发扬了李斯特对违法性的认识,但其指出违法性是一个无法得到证实的概念,因为它的用意是排除构成要件符合性,只有借助于违法性家族的具体阻却事由才能充分彰显违法性对阻却成立犯罪的作用。当代刑法学家罗克辛不仅创立了客观归责体系,其大有取代三阶层之势,而且进一步细化了有责性的属性,融刑事政策于犯罪论之中,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理论大厦。我国在研习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之时最难理解的部分便是有关违法性的内容,这对于我国现有的犯罪构成理论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刑事违法性是苏俄刑法的产物,而违法性是大陆法系国家提出的概念,鲜有学者讨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均在各自语言体系下形成了一套独立的制度,貌似井水不犯河水,但偏偏我国既有苏俄刑法的历史传统,又有学习法治先进国家的雄心壮志,这就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坎而不得不坦然面对的理论难题。“法益”概念原先是取代犯罪客体的外来名词,如今又成为了违法性的本质之一,与之相对的是“规范”概念对维护秩序的优先性,与此同时诞生了诸多针锋相对的概念,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等。我国对违法性概念继受和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上述概念和理论在我国刑法学界由陌生走向成熟,甚至引发了所谓的学派之争。但总的来说,我国刑法对刑事违法性概念本身欠缺深入的理解和发挥,对大陆法系的违法性概念也一知半解甚至以偏概全,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后者取代前者,鉴往知来不失为了解这两个概念的探究路径,至于孰优孰劣还受到我国现有刑法典的制约。第二章从我国《刑法》第13条犯罪概念的定义出发总结出犯罪的三大特征,即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传统教科书认为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概念的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及至应受刑罚惩罚性则语焉不详。随后又有观点认为,应该对犯罪概念采取二分法,即立法上强调社会危害性,而司法上推崇刑事违法性,至此应受刑罚惩罚性仍旧是可有可无的概念。殊不知,刑法区别于他法的关键之处恰恰在于应受刑罚惩罚性,因为刑罚由犯罪所触发,同时是惩处犯罪的手段和方法。刑法在适用过程中存在动态的平衡,严格划分立法和司法固然有利于认清刑法的样态,但这又何尝不是先入为主的征兆,理论与实践也是在静态层面上渐行渐远。刑事违法性是连接社会危害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的桥梁,在入罪方面应以刑事违法性为判断标准,准确适用刑法条文,反复论证犯罪行为和各罪构成要件之间的匹配程度,即使符合构成要件的犯罪行为还有《刑法》第13条“但书”的关照,如若社会危害性较小不妨不以犯罪论处,即使社会危害性相当还可以进一步考察是否有动用刑罚的必要,如此一来也将《刑法》第37条纳入其中,从而体现了慎用刑罚的现代法治精神。于此,必须理清这三个概念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改变原先对社会危害性随意出入人罪的偏见,重新发现或者说唤醒应受刑罚惩罚性应有的价值,不然行政处罚与刑罚有诸多重合之处,两者之间又何来“质”的区别。此外,刑事违法性与各罪构成要件之间又有诸多联系,大陆法系在这方面不乏新的创建和新的理论贡献,这些理论和观点应该引起我国刑法学界的注意和回应。法律语言固然有其特殊性,即所谓的法言法语,但这些语言归根结底还是日常语言的组成部分,法律脱离概念显然也无法构成体系,因此界定相关刑法概念与其适用范围是当务之急,但这其中不能忽视人对法律的创造和理解。我国现有的犯罪构成与大陆法系的构成要件并非从内涵到外延完全一致的概念,所以有必要重新界定两者的适用范围和所要表达的意义和效果。概言之,犯罪构成是刑法总则特有的概念,它不是对具体罪名的拆分而是在一般意义上人如何认识和理解犯罪的路径与方法,至于构成要件则是一个刑法分则所独有的概念,在构成要件之前必须加上前置定语,即某罪的构成要件不然无法为人所理解和适用,每个个罪构成要件之间也略有差别,甚至还有经学理上增添的隐性要素,但这些内容的增删还是为了贯彻立法上刑法谦抑性的精神,严格控制刑法的适用范围,避免伤及无辜。刑事违法性是构成要件的先导,与其打造无懈可击的犯罪论体系,不妨深入考察构成要件的属性和功能。在观念上明确刑事违法性是判断刑事犯罪的唯一准绳,社会危害性不应凌驾于刑事违法性而扩张适用刑法,以此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应受刑罚惩罚性才是刑法真正的底色,只有刑罚具备剥夺、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权限,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剥夺他人生命,它的严厉性正是体现在对人自由和生命的处罚,而这两方面是人之为人的基础和前提,唯有充分认识应受刑罚惩罚性的内涵,刑法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道防线等倡导刑法应当宽容的精神才不至于流于形式,成为司法上呐喊的旗号而背地里依然坚信治乱世、用重典的惯性思维。因为实证主义已经表明“杀人立威”、“重刑治吏”法律效果有限,反倒在无意间传播了强权政治的意识形态,开启了法律虚无主义的思潮。在实践上坚持犯罪构成是理论构造,不同司法机关判断同一犯罪行为的出发点略有差异,但这其中理应兼顾刑事政策、排除犯罪事由等因素考量,重视刑事违法性所具有的法内出罪机制和社会危害性所特有的法外出罪机制,同时必须秉持刑法理论受到刑法典的制约,在司法上不宜以其他国家所设立的条款随意评价在我国领域内发生的犯罪行为,如若司法上的结论明显违背绝大多数人的常识,专业司法人员也认为该条款显失公正,这一现象足以引起立法机关的注意而启动修法程序,除此之外,任何一个犯罪行为的直接依据应是我国刑法典的明文规定,这也是刑事违法性积极的一面,限制或避免法外施刑。然而,大陆法系对违法性的研究对我国刑事违法性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即不断探究实质违法性的出罪可能性方案。刑事违法性还有法内出罪的可能性,其与罪刑法定原则的根本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换言之,刑事违法性也有消极的一面,在这方面大陆法系的违法性理论相较于我国刑事违法性的单一功能更为精致和深入。第三章按图索骥、探赜索隐对“非法”、“”违反……规定”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梳理,两者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的含义,“非法”的言外之意即存在合法的情形或其他例外情形,“违反……规定”旨在揭示其违反的前置性规定,这也体现了刑法的二次性违法性特征。换言之,刑事违法性具有滞后性的特征。“非法”一词还有客观和主观之分,客观的非法行为其侧重点依然在于对构成要件的理解和运用,而主观的非法心理又依赖于客观行为而作出推测,因此只要行为人明示其行为之合法性便自然抵消行为的非法属性。现实世界并非非黑即白,生活中常常存在所谓的灰色地带。法律的漏洞或真空状态并不能掩饰这类行为的轨迹而使执法者熟视无睹,有些时候必须以现有法律对此作出相应的评价,但不能无的放矢,为了惩罚而扩大刑法的适用范围,从而随意解释刑法,这也是“非法”一词潜在的提示作用。“违反……规定”的初衷旨在提示刑法的前置性法律规范,但由于刑法典过于笼统的表达方式致使司法人员无法明确得知具体的前置性规定,现实中反而疏忽了对前置性规定的检视从而不排除出于他法而入于刑法的情形,原本起到限制作用的立法语言在实践中却无法操作和执行,这也进一步导致刑法的诸多理念止步于理论而不敢奢望对实践有所裨益。从刑法上而言,任何犯罪都是法定的,但自然犯和法定犯的分类方式已经深入人心,自然犯着重于伦理道德方面的犯罪行为,法定犯又称为行政犯,该类犯罪全面贯彻了刑法的二次性违法性理论,即存在与刑法相对的行政违法或违规行为。但加罗法洛强调自然犯罪的利他情感是从惩罚的必要性以及生物研究的角度所作的分类,他是实证派犯罪学的集大成者,龙勃罗梭过度专注于犯罪人的生理特征,菲利极度重视社会环境对犯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加罗法洛综合了前人的实证结论辅之以犯罪是对人类情感的侵害而非对权利的破坏,因此针对非自然犯罪只能堵不能疏。自然犯只能与非自然犯相对,而行政犯又得力于德国学者对“行政刑法”这一概念的开拓,商品经济的崛起又催生了“经济犯”在当代刑法学研究中的热度,社会分类的细化势必导致刑法外延不断扩大从而诞生诸多新型领域的犯罪类型,眼下人工智能犯罪即如是。违法要素以人为参照对象亦有主观和客观之分,主观违法要素派生出目的犯、倾向犯和表现犯。目的犯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又可以分为断绝的结果犯和短缩的二行为犯,但无论如何辨析这类犯罪的行为方式终究需要考察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如若缺乏这类特定的犯罪目的则不能构成相应的犯罪。同时有些目的也是此罪与彼罪的关捩点。违法要素的关键在于欠缺这些要素则不构成犯罪,因此在司法上必须正视这些限制犯罪成立的要素,不能因为这些要素难以得到有效的证明而人为地降低了证明标准或者截短了构成要件,从中也不难发现违法要素并非是固定不变的静态条件,但它的动态发展也不是刑法可以恣意解释的缘由,刑法应当立足于严格解释,该规定赫然记录于法国刑法典之中。至于倾向犯和表现犯实无区分之必要,倾向犯主要是指猥亵类犯罪,表现犯专指与证人作证有关的犯罪,与其研究这两个神秘且鲜为人知的概念,不如直接单刀直入研究其项下的具体罪名,毕竟这两类犯罪尚无宏观研究之必要,而且这一分类与域外刑法典的罪名设置息息相关,盲目照搬国外的研究成果只会自寻烦恼甚至于穷尽本国刑法典而牵强附会,世界的眼光其最终的落脚点是中国的问题。客观违法要素是一个普遍散见于刑法典却没有得到理论足够重视的现实问题,这些要素不仅直接影响犯罪的成立,而且间接影响量刑之轻重。陈兴良教授早年提出了罪量要素,主要是指数额和情节,即这两个要素应当被视为成为犯罪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国外立法定性,司法定量的论调引起了国内学者高度的关注,认为立法上的罪量要素是不得已之举,更有甚者认为唯有驱逐这些条件才能与法治发达国家等量齐观。罪量是司法上不容忽视的实在问题,罪量也是刑罚与行政处罚之间等量级的博弈,不同的立法模式导致对罪量因素的不同理解,国外立法例之轻罪在某种程度上均由我国行政处罚所替代,《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为数不少犯罪的表现方式与《刑法》如出一辙,而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处罚的效果不同,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社会评价和法律后果。以往的研究着重于对情节和数额的具体适用问题而忽视了这两要素影响犯罪成立的特殊地位,如果以违法性为切入点则不难发现没有达到罪量要求的行为同样不应当作为犯罪处理,或者不能对此适用加重处罚的条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刑法的张力,减少刑罚总量。第四章对大陆法系有关违法性概念的诸多理论进行了逐一的辨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国现有犯罪论体系没有客观违法性滋生的土壤,保安处分不是我国刑罚体系的组成部分,主观违法性强调行为附属于人的主体性特征,即行为是主体的产物,脱离主体则没有行为存在的空间,但法律上的主体概念本应指具体、实在的个人,但由于我国承认单位犯罪的主体属性又赋予了主体一定程度上抽象的意义。形式和实质是对违法性功能的具体阐释,这对我国刑事违法性理论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形式和实质的不同定位分别构筑了刑事违法性的观念、制度和技术,在观念上定罪量刑以法律明文规定为准,反之,没有法律规定不得定罪量刑。在制度上存在法内排除犯罪事由,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最为典型,在技术上有主客观违法要素,从构成要件的角度视之是成立犯罪的条件,但从刑事违法性的角度来看,没有这些要素断然不构成犯罪。二次性违法性理论也体现了刑事违法性在理论上掣肘刑法扩张适用的现实司法环境,这些理论均揭示了刑法自身的否定性能量和消极作用,如何在司法上将刑法与前置性法律规范的匹配适用落到实处是未来刑事司法的努力方向之一。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最大的分歧在于违法性,而这一差异体现了对违法性的认识,我国的刑事违法性暗含了适用刑法的积极作用,而大陆法系的违法性却彰显了刑法自身的否定性能力,这也是我国刑事违法性概念不曾包含的内容和外延。但大陆法系违法性理论却又自相矛盾,因为它的内容仰仗于违法阻却事由,并且将其一并置于犯罪论体系之内,而我国的排除犯罪事由在结构上位于犯罪构成理论之外,这一里一外便生发出大陆法系阶层论之逻辑性、位阶性等诸多优点。违法性理论在大陆法系国家不啻为阻却违法事由的代名词,显然各国有关阻却违法事由的构成要件大同小异,只是在处罚结果方面相去甚远,然而他国的理论得益于他国刑法典的特殊规定,我国刑法典没有与此相关的法律依据。此外,各国不同的诉讼模式又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违法性理论的隔阂,阻却违法事由是一套独立的制度设计,它必须可以在诉讼上得到证成,并且明确由谁证明,证明到何种程度,不能证明的法律后果是什么。第五章是有关刑事违法性理论的实践展开,首先肯定了这一理论的积极作用在于确立了定罪量刑的准绳和标尺;其次重申了该理论与罪刑法定原则一脉相承,充分阐释了不定罪、不处罚才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根本精神。再次强调了“但书”规定不具有刑事违法性,而免予刑事处罚具有刑事违法性;最后归纳为自由刑才是刑罚的根本体现。刑罚的直接依据来源于对刑事违法性的判断,否定与肯定之间存有内在的转化关系,从否定犯罪到否定之否定而肯定犯罪的成立经历了刑事违法性理论的实践展开,这相比于大陆法系从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路程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换言之,从否定到肯定才真正体现了罪刑法定原则的根本精神,并且这一肯定其来有自,也与诉讼上排除一切合理怀疑之后而符合各罪构成要件的证明标准休戚相关,这一理论不仅贯通了刑法自身的体系架构,并且触类旁通媾和了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之间的鸿沟。重新检视“但书”规定在我国刑法理论和实践的意义,明确“但书”规定也是一类独特的出罪事由,它既有法内依据同时兼有法外考量因素,这也突出了刑法明确性与灵活性之间的适度性空间。综上所述,刑事违法性具有一体两面的作用,但否定作用更甚于肯定作用,它往上承接罪刑法定原则的根本精神,向下开启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应受刑罚惩罚性,以此区别于行政处罚,而不只流于意识形态上两者存在“质”的差别却又欲言又止“质”在何处。刑事违法性理论的内容主要涵盖法内出罪事由、类罪中的主客观违法要素以及“非法”和“违反……规定”的罪状表述,它的外延既与刑法的前置性法规相匹配,又在程序上为刑事诉讼活动指明方向,因此准确重识刑事违法性理论的价值也是本文的意义之所在,于此刑事违法性的概念由于存在动态发展的特点,唯有借鉴罪刑法定原则的表达,具体指欠缺刑事违法要素的行为不应当作为犯罪处理,以及无法排除违法要素的行为以各罪的构成要件为准,且严格解释构成要件要素。

高兆强[6](2017)在《LWIP协议改进及其在组星协同成像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小卫星凭借成本低、重量轻和易于发射的优点在航天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国内外卫星研究的焦点。为提高应用效能,小卫星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组星的方式工作,目前国外较为先进的小卫星组星中,单星既可以独立工作,也可以通过卫星网络协同完成任务;而国内小卫星组星的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未见相关应用报道。其中比较常见的应用是应用到光学遥感小卫星的协同成像中,尤其是宽幅成像和凝视成像,可以解决低轨道光学遥感小卫星成像幅宽小,凝视成像时间短的问题,而此应用对组星网络的实时性有很大的要求,需要解决网络协议的问题。本文在综合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改进LWIP协议的组星网络方案,并在协同成像上进行模拟实验。本文首先描述了小卫星组星协同工作的巨大优势,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比较常见的卫星网络协议,提出了将LWIP协议进行改进来应用到组星网络中的方案。针对星间通信的特殊要求,提出网络协议的改进方法,对轻量级的TCP/IP协议LWIP修改,得到适用于星间通信的网络协议。为验证改进型网络协议的可行性及小卫星协同成像方案,本文搭建了一种小卫星通信平台,在该平台上移植了FREERTOS操作系统,FATFS文件系统和改进型LWIP网络协议。并在本平台上完成多任务文件操作、多平台通信、多平台协同成像等实验。实验表明本文设计的改进型网络协议可进一步降低网络延迟,将其应用到组星协同成像中的方案有一定的可行性。

杨一[7](2014)在《TGF-β1联合hUCMSCs移植对SUI模型鼠尿道周围结缔组织中Loxl-1、Fibulin-5和Elastin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建立从足月剖宫产孕妇脐带分离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传代培养扩增的方法,研究其生物学特征,为后续实验提供细胞源。2.培养基中添加TGF-β1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定向分化为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为进一步实验奠定基础。3.通过模拟人类妊娠分娩、难产、产伤、卵巢去势建立SD大鼠SUI的动物模型,将外源性TGF-β1联合hUCMSCs注射于尿道周围,根据尿动力学、喷嚏实验、尿道及膀胱组织形态学和弹性纤维的改变,观察细胞移植治疗对尿道及其周围组织和膀胱中Loxl-1、Fibulin-5和Elastin表达的影响,为SUI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无菌条件下取足月剖宫产的健康新生儿近脐部脐带,应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2.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征;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并绘制生长曲线;体外诱导其向成脂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来鉴定其多向分化能力。3.制备细胞爬片,实验组加TGF-β1(5ng/ml),对照组正常培养,诱导7天后免疫组化鉴定波形蛋白(Vimentin)、I型胶原的表达。4.SUI动物模型的建立:①实验组:SD孕鼠分娩后2小时内麻醉,将14Fr弗莱氏导尿管插入阴道约2-3cm并固定,气囊内注入5ml生理盐水,维持此状态4h;2周后行双侧卵巢剔除术,常规饲养。②阳性对照组:SD孕鼠分娩后2小时内麻醉,将14Fr弗莱氏导尿管插入阴道2-3cm并维持此状态4h,常规饲养。③阴性对照组:常规饲养,未予特殊处理。全部实验SD大鼠均用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进行尿动力学检测,再行喷嚏实验来验证大鼠SUI模型建立是否成功。5.将SUI模型鼠分为3组:一组注射生理盐水,一组注射hUCMSCs,另一组注射TGF-β1联合hUCMSCs,常规饲养6周后行尿动力学检测和喷嚏实验。6.处死大鼠,取材于尿道及其周围组织和膀胱,经过HE、弹力纤维染色观察尿道及其周围组织和膀胱的形态学变化以及弹性纤维的变化情况;免疫组化、RT-PCR检测组织中Loxl-1、Fibulin-5和Elastin的变化。结果:1.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在7-12天开始爬出细胞,3周后可首次传代获得原代细胞,细胞呈长梭形、成纤维细胞样,漩涡状生长,传代后生长速度明显增快,细胞形态更为均匀一致;细胞生长曲线表明细胞从第3天起进入对数生长期;培养的第3代细胞高表达CD29、CD44、CD90、CD105,而造血细胞表面标志物CD45、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移植免疫排斥密切相关的表面标志物CD40和HLA-DR均极低表达;体外实验证实本实验培养的细胞能被诱导为成脂细胞和成骨细胞,说明所培养的细胞是间充质干细胞。2.通过鉴定细胞中I型胶原、Vimentin的表达,证明体外实验中TGF-β1能诱导hUCMSCs向成纤维细胞分化,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3.模拟人类妊娠分娩、难产、产伤、卵巢去势可以建立稳定的SUI大鼠模型。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大鼠的最大膀胱容量分别为1.67±0.37ml、2.94±0.12ml、3.1±0.27ml,漏尿点压力分别为27.22±2.42mmHg、32.06±1.20mmHg、32.86±1.64mmHg。这2个指标实验组均明显低于两对照组(P﹤0.05),两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喷嚏实验阳性率(76.2%)明显高于对照组。尿道及其周围组织和膀胱行HE染色形态学观察:实验组与阴性和阳性对照组相比,尿道肌层明显变薄,部分肌层出现断裂现象;筋膜间结缔组织成分增加,弹性纤维疏松,排列紊乱。实验组膀胱组织HE染色可见肌层纤细并出现断裂现象。弹力纤维染色提示实验组大鼠尿道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弹性纤维弯曲度降低、细小、密度低,出现碎裂、崩解,排列无规则。膀胱组织弹力纤维染色在实验组和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均仅可见血管周围弹力纤维染色明显。4. SUI模型大鼠尿道周围注射hUCMSCs:实验组分为注射hUCMSCs、hUCMSCs+TGF-β1和生理盐水组3组。hUCMSCs和hUCMSCs联合TGF-β1移植组漏尿点压力分别为30.63±1.49mmHg、31.05±2.13mmHg,最大膀胱容量分别为2.93±0.26ml、2.94±0.31ml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生理盐水注射治疗前后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hUCMSCs和hUCMSCs联合TGF-β1移植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喷嚏实验阳性率低于生理盐水注射组。尿道及其周围组织和膀胱行HE染色形态学观察:与生理盐水注射组相比,hUCMSCs和hUCMSCs联合TGF-β1组尿道肌层较增厚,肌层和结缔组织间联系紧密。膀胱组织可见肌层明显增厚、连续。弹力纤维染色显示生理盐水组尿道及其周围结缔组织中弹性纤维细小、密度低、排列不规则,而hUCMSCs和hUCMSCs联合TGF-β1组弹性纤维明显增加、排列整齐。膀胱组织弹力纤维染色不明显。5.尿道及其周围组织和膀胱组织免疫组化检测Loxl-1、Fibulin-5和Elastin的变化情况:与注射生理盐水组相比,hUCMSCs和hUCMSCs联合TGF-β1组上述指标的表达均增加。RT-PCR结果显示hUCMSCs联合TGF-β1能增加Loxl-1、Fibulin-5和Elastin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应用贴壁法可获得较纯的hUCMSCs,纯化的hUCMSCs极低表达CD31、CD45、CD40、HLA-DR,强表达CD29、CD90、CD44、CD105。细胞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扩增能力,性状稳定。通过鉴定细胞中I型胶原、Vimentin的表达,证明体外实验中TGF-β1能诱导hUCMSCs向成纤维细胞,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2.根据SUI的发病机制,模拟人类妊娠、难产、产伤、卵巢去势,通过尿道动力学指标、喷嚏实验阳性率的比较可建立稳定的SUI动物模型。HE染色和弹力纤维染色结果提示SUI模型鼠尿道及其周围组织和膀胱组织中结构不完整、弹性纤维出现断裂现象。3.对于本实验中建立的SUI模型鼠,外源性TGF-β1联合hUCMSCs可促进尿道及其周围组织和膀胱组织中Loxl-1、Fibulin-5和Elastin的表达,通过修复弹性蛋白及其相关蛋白的缺陷而有效修复盆底连接组织,参与盆底结构与功能的重塑过程。

谢楠[8](2014)在《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L-8326抗肿瘤活性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评价新型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L-8326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并研究AL-8326发挥抗肿瘤活性的潜在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AL-8326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评价:1)体外抑制细胞增殖实验中,悬浮细胞采用四氮唑盐还原法(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 tetrazolium bromide, MTT),贴壁细胞采用磺酰罗丹明B蛋白染色法(Sulforhodamine B, SRB)来观察AL-8326对16株肿瘤细胞(包括2株卵巢癌细胞,4株白血病细胞,2株乳腺癌细胞,1株肺癌细胞,3株肝癌细胞,1株肾癌细胞,1株宫颈癌细胞,1株结肠癌细胞以及1株胃癌细胞)体外增殖抑制作用。2)建立人白血病HL-60、人卵巢癌SKOV3、人肝癌Bel-7402以及人宫颈癌Hela裸小鼠移植瘤模型,评价AL-8326的体内抗肿瘤活性。2.AL-8326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1)ELISA法测定AL-8326是否为ATP竞争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2)Western bloting法检测AL-8326对经hVEGF165. b.FGF刺激后内皮细胞(HUVEC)VEGFR.FGFR下游信号转导通路关键分子Erkl/2.Akt的磷酸化影响。3)流式细胞术结合Annexin V-FITC/Propidiumiodide(PI)染色检测AL-8326作用肿瘤细胞后细胞凋亡情况。4)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5)流式细胞术结合Propidium iodide(PI)染色检测细胞经AL-8326作用细胞后对细胞周期的影响。6)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内周期相关蛋白cdc25B.cyclin B和cdc2的表达情况。7)采用激酶检测试剂分析AL-8326对Aurora-A/B/C的抑制作用。8)鸡胚绒毛尿囊膜法(CAM)检测AL-8326对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9)HUVEC细胞Transwell小室迁移模型及划痕修复实验检测AL-8236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1.AL-8326在体内外具有广谱高效的抗肿瘤活性:1)AL-8326对16种肿瘤细胞表现出很强的体外抑制增殖作用,作用72h后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卵巢癌细胞SKOV3(17.1±0.57μM)、卵巢癌细胞A2780(2.32±0.11μM)、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HL.60(4.84±0.45μM)、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细胞Molt-4(4.85±1.43μM)、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K562(6.62±0.29μM)、淋巴瘤细胞U937(10.0±2.28μ)、乳腺癌细胞SKBR3(12.2±2.00μM)、乳腺癌细胞MDA.MB.231(7.77±0.02μM)、高转移肺癌细胞95-D(4.92±2.26μM)、肝癌细胞BEL-7402(2.04±1.91μM)、肝癌细胞HepG2(8.29±2.32μM)、肝癌细胞SMMC.7721(8.51±1.61μM)、肾癌细胞786-0(10.1±3.97μM)、结肠癌细胞HCT-116(10.4±3.18μtM)、宫颈癌细胞Hela(11.2±2.71μM)和胃癌细胞SGC7901(6.24±0.90μM)。AL-8326对16株肿瘤细胞的平均IC50值为7.96±1.63μM。同时,阳性对照药Sunitinib对16株肿瘤细胞的平均IC50值为6.13±1.72μM。结果说明,AL-8326具有广谱体外抗肿瘤活性,对多种肿瘤细胞的体外增值抑制作用稍弱于阳性对照药Sunitinib。2)采用人白血病HL-60裸小鼠移植瘤模型,评价AL-8326体内抗肿瘤活性,给药14天后,阳性对照药Sunitinib45mg/kg组、AL-832645mg/kg、AL-832615mg/kg、 AL-83265mg/kg组肿瘤抑瘤率(%)分别为48.8%、84.2%、74.0%和47.9%,T/C值分别为74.8%、24.1%、36.3%、64.8%。采用人卵巢癌SKOV3裸小鼠移植瘤模型,评价AL-8326体内抗肿瘤活性,给药23天后,阳性对照药Sunitinib45mg/kg组、AL-832645mg/kg、AL-832615mg/kg、AL-83265mg/kg组T/C(%)值分别为36.4%、12.9%、30.7%和72.0%,抑瘤率(%)分别为72.7%、89.6%,80.4%和38.1%;采用人肝癌Bel-7402裸小鼠移植瘤模型,评价AL-8326体内抗肿瘤活性,给药27天后,阳性对照药Sunitinib45mg/kg组、AL-832645mg/kg、AL-832615mg/kg、AL-83265mg/kg组T/C(%)值分别为49.4%、26.2%、35.9%、53.3%,抑瘤率(%)分别为54.8%、74.7%、62.8%和47.5%;采用人宫颈癌Hela裸小鼠移植瘤模型,评价AL-8326体内抗肿瘤活性,给药19天后,阳性对照药Sunitinib45mg/kg组.AL-832645mg/kg、 AL-832615mg/kg、AL-83265mg/kg组T/C(%)值分别为45.2%、23.3%、38.9%、58.0%,抑瘤率(%)分别为42.7%、76.9%、53.5%和27.9%;以上结果证实,AL-8326在45mg/kg和15mg/kg剂量下均可显着抑制HL-60、SKOV3、Bel-7402和Hela肿瘤的生长,并具有优于相同剂量Sunitinib的体内抗肿瘤活性。2.AL-8326可从诱导细胞凋亡、周期阻滞,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等方面发挥抗肿瘤活性:1)AL-8326是ATP竞争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采用ELISA法证实,随着ATP浓度的增高(2、10、25、50、100、200μM),AL-8326对VEGFR-2的抑制能力呈ATP浓度依赖性降低,说明AL-8326是一种ATP竞争性的VEGFR-2抑制剂。2)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AL-8326能显着抑制HUVEC细胞经hVEGF165以及b-FGF刺激后VEGFR及FGFR下游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分子Erkl/2、Akt的磷酸化,且该作用强于相同浓度的阳性对照药Sunitinib。3)Al-8326能够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及产周期阻滞发挥抗肿瘤活性:选用5、10、15和20gμM AL-8326作用HL-60和SKOV3细胞48小时,流式细胞术检测HL-60及SKOV3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5.8%、41.9%、57.8%、78.5%和31.1%、48.0%、52.4%、58.3%,说明AL-8326能够诱导HL-60和SKOV3细胞凋亡,且凋亡率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同时,使用2.5、5、10、15和20μM AL-8326作用HL-60及SKOV3细胞24小时,能引起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PARP的切割及累积,且AL-8326对PARP的激活与同浓度的阳性药Sunitinib相类似;流式细胞术检测5、10和20μMAL-8326作用HL-60.SKOV3及U937细胞48小时后细胞周期变化情况,结果显示,AL-8326可诱导SKOV3细胞G2/M期阻滞,在5、10和20μM给药情况下G2/M期所占百分率为28.5%、67.4%和70.4%,与同浓度的阳性药Sunitinib相比,AL-8326引起G2/M期阻滞率稍高;同时,AL-8326可诱导HL-60和U937细胞形成多倍体,在5、10和20μM给药条件下HL-60和U937形成的多倍体所占比率分别为87.4%、83.9%、18.3%以及13.7%、67.2%和66.4%,而阳性药Sunitinib以及Taxol则不会产生该作用;2.5、5、10、15和20μMAL-8326分别作用HL-60及SKOV3细胞24小时,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AL-8326能引起cdc25B、cyclin B和cdc2的下调,且AL-8326对cdc25B、cyclin B和cdc2的下调作用与同浓度的阳性药Sunitinib相类似。4)AL-8326能够抑制Aurora-B激酶活性:激酶分析结果显示,AL-8326在分子水平能显着抑制Aurora-B激酶活性,且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47nM;而AL-8326对Aurora-A、Aurora-C激酶活性并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1,000nM).5)AL-8326能够AL-8326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和细胞迁移:AL-8326对鸡胚绒毛尿囊膜的新生血管形成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与同浓度的阳性药Sunitinib相比,AL-8326引起新生血管抑制作用更为明显;HUVEC细胞Transwell小室迁移模型及划痕修复实验证明,AL-8326可以显着抑制HUVEC内皮细胞的迁移,且与同浓度的Sunitinib相比,AL-8326对HUVEC细胞的迁移能力抑制作用稍强。结论:AL-8326具有广谱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同时在体内能发挥优于上市药物舒尼替尼(Sunitinib)的抗肿瘤活性。AL-8326对包括VEGFR,FGFR,PDGFR和Ret在内的多种酪氨酸激酶具有抑制作用,且通过ATP竞争性与酪氨酸激酶结合,抑制激酶相关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周期阻滞,同时AL-8326也可以通过抑制Aurora-B激酶活性诱导肿瘤细胞形成多倍体从而发挥其抗肿瘤活性。此外,AL-8326还可以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并能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运动能力。综上所述,AL-8326是一个结构全新、抗肿瘤作用明确且毒性反应较小的多靶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完全具备进一步开发成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潜力,拥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张逸洁[9](2013)在《中美高校微积分教材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教材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帮助教师和学生认识世界、获得发展的有益媒介,是本学科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品德的主要载体。它既继承和传播本科学的科学文化,又集中体现国家的教育理念。在现如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材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对比可以使学习者与教育者在选择教材时有考可参,根据自身对学科的学习、教学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教材。再者,促进多方参与对教材的评价,可以继承发展优良的教材编写理念和风格,摒弃并完善有漏洞的教材内容,为教材改革提供参考与支持。发达国家的教育和经济发展非常迅猛,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材编写理念在某些方面较我国先进,通过对我国高校微积分教材与发达国家的同类教材进行对比,比较两国微积分教材编写的差异性,找出各自教材的优缺点和值得商榷之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比较中寻求教好的教材编写方案。本文以微积分教材中的概念、例题、习题及相关配套学习为主线,比较国内外两部优秀微积分教材。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量化研究法和质性分析法对上述内容进行科学地挖掘与剖析,并由此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探索从中美两国微积分教材的改革发展史出发,展开一幅微积分发展的历史画卷,明晰了各国微积分教材的产生、修正、生成、再修正、发展……之过程。在这漫漫长史中,无论中美都产生了大量微积分教材,本文仅选取各自国家中有着较为广泛受众的同类畅销教材(经济类、工科学生使用)——中国的同济四版《高等数学》与美国的Stewart六版《Calculus》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地,关于两国微积分教材的比较主要有历史发展、教材内容、概念引入、例题难度几大部分,另有一些有关数学史的设计、配图数和习题量的比较也有所涉及。研究得出中美教材各自的特色特点,体会出由教材折射的两国教学理念的差异,最后对我国教材的编写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周苹逢[10](2011)在《农村小额团体贷款机制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小额团体贷款,即农户组成借款团队向小额信贷机构申请贷款。缺乏抵押物、担保人,以及农村地区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信息系统等原因造成农民贷款难,而孟加拉Grameen银行的团体贷款模式在给穷人提供贷款时还保证了高还款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1993年将团体贷款模式引入中国,近二十年的经验表明,农村小额团体贷款在农村金融中是非常有效的一种贷款模式,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消除绝对贫困。但是仍然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农户可能合谋隐藏信息及行动、农户可能选择违约、政府如何补贴小额信贷机构和农户、如何才能更好地确保农户能够长期获得贷款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保证这一新型联保融资方式的健康发展,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回顾机制设计、合谋和团体贷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在逆向选择条件下,运用机制设计理论设计了个人贷款契约与团体贷款防合谋契约。但是各类型农户组成借款团队向小额信贷机构申请贷款时,若团队中有安全型农户,那么安全型团队或混合型团队就有可能合谋谎称其为风险型团队,随后安全型农户按风险型农户的特征投资项目,除此之外,安全型农户还可能依然遵循自己的特征。因此,本文进一步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运用机制设计理论设计了个人贷款契约与团体贷款防合谋契约;且基于连带责任程度和匹配效应(或农户两两随机组队)设计了团体贷款防合谋契约,并研究了政府如何补贴小额信贷机构才能激励其提供贷款契约,政府如何补贴农户才能防止其项目投资成功后选择违约。以上团体贷款防合谋研究都是基于单期建立的模型,关系到农户能否持续获得贷款的多期农村小额团体贷款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基于此,本文最后将单期农村小额团体贷款契约拓展到多期,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运用机制设计理论设计了农村小额团体贷款防合谋契约。在逆向选择条件下设计农村小额团体贷款防合谋契约时考虑了风险型农户的努力程度e;当同时存在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这两类非对称信息问题时,一般是首先解决某一类非对称信息问题,本文借鉴Laffont基于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研究团体贷款防合谋契约的方法,在其模型的基础上增加约束条件设计农村小额团体贷款防合谋契约以规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在设计出防合谋契约后,研究了村庄成员结构与项目收益对小额信贷机构决策的影响。2.研究了政府在农村小额团体贷款中应如何补贴小额信贷机构和农户。在(不)存在匹配效应条件下设计农村小额团体贷款防合谋契约时,考虑了农户间的连带责任程度λ。而且政府对小额信贷机构在各村庄提供小额团体贷款是否需要干预,若需要,那么在什么条件下干预以及干预程度如何确定等问题在以往研究中尚未得到完全解决,本文尝试在农村小额团体贷款机制设计中研究政府给予小额信贷机构和农户财政补贴的条件和补贴额,探讨政府补贴对小额信贷机构及农户行为选择的影响。3.将单期农村小额团体贷款拓展到多期。小额信贷机构的持续经营和农户选择违约的可能性直接关系到农户在达到投资项目要求前能否持续获得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因此,本文在违约外(内)生条件下,基于逆向选择设计多期农村小额团体贷款契约时还考虑了资金成本的时间价值。

二、关于“两个移植”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两个移植”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万家沟种子园油松移植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树种生态学简介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种子园的研究现状
        1.2.2 林木良种的研究现状
        1.2.3 油松抚育管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1.4 土壤植被
        2.1.5 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材料
    2.3 研究方法
        2.3.1 移植成活率调查
        2.3.2 生长情况调查
        2.3.3 开花结实情况调查
        2.3.4 分组情况
    2.4 数据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移植成活率
    3.2 各区域生长情况调查结果
        3.2.1 新梢生长量调查结果
        3.2.2 光合速率调查结果
        3.2.3 蒸腾速率调查结果
    3.3 各区域开花结实情况调查结果
        3.3.1 开花情况调查结果
        3.3.2 球果产量调查结果
        3.3.3 球果形态调查结果
        3.3.4 种子产量调查结果
        3.3.5 饱籽率调查结果
    3.4 各无性系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比较
        3.4.1 各无性系新梢生长量在不同区域差异比较
        3.4.2 各无性系光合速率在不同区域差异比较
        3.4.3 各无性系蒸腾速率在不同区域差异比较
        3.4.4 各无性系开花情况在不同区域差异比较
        3.4.5 各无性系球果产量在不同区域差异比较
        3.4.6 各无性系种子产量在不同区域差异比较
        3.4.7 各无性系饱籽率在不同区域差异比较
    3.5 各无性系间差异比较
4 讨论
    4.1 移植成活及树势恢复
    4.2 移植对改善生长条件及促进结实的作用
    4.3 移植目标的选择
    4.4 移植后的抚育管理对提高种子产量的促进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怍者简介

(2)花卉种苗移植机器人的设计与性能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总体方案
    1.1 总体结构
    1.2 工作原理
2 系统构成模块
    2.1 穴盘/苗钵输送机构
    2.2 搬运机械臂
    2.3 移植机械手
3 系统控制方案
4 移植机器人定位精度和作业性能试验
    4.1 定位精度试验
    4.2 作业性能试验
5 结论

(4)家庭暴力加害人矫治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反家暴法》出台后家暴问题仍未有效解决
        1.1.2 家暴立法缺乏加害人干预与矫治机制
    1.2 研究综述
        1.2.1 加害人矫治制度的学术关注度概况
        1.2.2 加害人矫治制度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2 加害人矫治制度的提出与发展
    2.1 加害人矫治制度的提出与发展
        2.1.1 加害人矫治制度的提出
        2.1.2 加害人矫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2.1.3 加害人矫治制度的发展新趋势
    2.2 加害人矫治制度的比较法视野
        2.2.1 我国台湾的加害人处遇计划
        2.2.2 美国的施暴者干预项目
        2.2.3 欧盟国家的加害人干预计划
3 我国加害人矫治工作现状和制度化的必要性
    3.1 我国加害人矫治工作现状
        3.1.1 我国加害人矫治工作的规范基础
        3.1.2 我国加害人矫治工作的司法现状
        3.1.3 我国加害人矫治工作的实务发展
    3.2 我国加害人矫治工作制度化的必要性
        3.2.1 加害人矫治制度的工具价值
        3.2.2 回应加害人矫治工作的需要
        3.2.3 完善防治体系与落实立法规定
4 加害人矫治工作的制度建构
    4.1 加害人矫治制度建构的基础与挑战
        4.1.1 加害人矫治制度建构的基础
        4.1.2 加害人矫治制度建构的挑战
    4.2 加害人矫治制度化建构
        4.2.1 加害人矫治制度的法律衔接路径
        4.2.2 加害人矫治制度的法律体系建构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论刑事违法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刑事违法性的发展史
    第一节 刑事违法性概念的滥觞
        一、刑事违法性:一个概念的提出
        二、刑事违法性:一个空洞的法治符号
        三、中国古代对罪刑法定原则的阙如
    第二节 违法性概念的起源和流变
        一、黑格尔的不法观
        二、违法性的扩张史
    第三节 我国对违法性概念的继受和发展
        一、域外刑法理论对我国的影响
        二、法益侵害的违法性本质观
        三、规范违反的违法性本质观
第二章 刑事违法性外部关系论
    第一节 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的关系
        一、立法的考察
        二、司法的考察
        三、社会危害性不应凌驾于刑事违法性之上
    第二节 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的关系
        一、应受刑罚惩罚性是犯罪的本质属性
        二、罪刑关系
        三、可罚的违法性没有抵消刑事违法性
    第三节 刑事违法性与犯罪构成的关系
        一、犯罪构成的属性
        二、犯罪论体系的多样性
        三、犯罪构成是确立刑事违法性的判断依据
第三章 刑法分则中的违法要素
    第一节 “非法”一词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
    第二节 “违反……规定”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
        一、《刑法》第96条规定
        二、刑法典中的“规定”
        三、犯罪分类对刑事违法性的影响
    第三节 其他违法性要素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
        一、主观要素
        二、客观要素
        三、检视罪量要素的存废
第四章 对违法性及其相关概念的批判
    第一节 违法性没有主客之分
        一、客观违法性是理论之需
        二、形式和实质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三、主观违法性是司法实务必须考量的因素
    第二节 二次性违法性理论的有限性
        一、二次性违法性理论的出罪功能
        二、二次性违法理论立足于违法的相对性
        三、二次性违法理论的前置性法规
    第三节 违法性和阻却违法事由之间的鸿沟
        一、阻却违法事由具有独立性
        二、诉讼模式决定违法性的证明责任
        三、违法性理论是阻却违法事由的存在根据
第五章 刑事违法性的实践展开
    第一节 我国刑事违法性与大陆法系违法性的殊同
        一、规范与价值的矛盾
        二、内容受到形式的限制
    第二节 刑事违法性是成立犯罪的标准
        一、刑事司法的依据是刑事违法性
        二、刑事违法性和罪刑法定原则相辅相成
        三、出罪事由不具有刑事违法性
    第三节 “但书”规定不具有刑事违法性
        一、“但书”出罪的事由
        二、“但书”的出罪机制
        三、“但书”与超法规阻却事由的关系
    第四节 免予刑事处罚具有刑事违法性
        一、刑事责任源于刑事违法性
        二、反观非刑处置的联想
        三、自由刑是刑事违法性的主要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后记

(6)LWIP协议改进及其在组星协同成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技术和最新研究
    2.1 组星协同成像典型应用
    2.2 卫星网络协议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LWIP协议的改进及实现
    3.1 地面TCP/IP协议
    3.2 卫星网络中LWIP协议的问题
    3.3 LWIP协议的改进
    3.4 改进方案在LWIP中的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测试平台的搭建
    4.1 硬件平台
    4.2 软件平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验证
    5.1 网络测试
    5.2 文件系统实验
    5.3 模拟组星协同成像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7)TGF-β1联合hUCMSCs移植对SUI模型鼠尿道周围结缔组织中Loxl-1、Fibulin-5和Elastin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与鉴定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章 TGF‐β1 体外诱导 hUCMSCs 分化为成纤维细胞的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压力性尿失禁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TGF‐β1 联合 hUCMSCs 移植治疗 SUI 模型鼠的实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8)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L-8326抗肿瘤活性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引言
2 第一部分 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L-8326抗肿瘤活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药物与主要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1.3 主要耗材
        2.1.4 细胞株
        2.1.5 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肿瘤细胞常规培养
        2.2.2 药液配制
        2.2.3 人肿瘤细胞的接种及给药
        2.2.4 MTT法测定AL-8236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2.2.5 磺酰罗丹明B法(SRB法)测定AL-8326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2.2.6 结果处理
        2.2.7 人白血病HL-60裸小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分组给药
        2.2.8 人卵巢癌SKOV3裸小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分组给药
        2.2.9 人肝癌Bel-7402裸小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分组给药
        2.2.10 人宫颈癌Hela裸小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分组给药
        2.2.11 统计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AL-8326对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
        2.2.3 AL-8326对人白血病HL-60裸小鼠移植瘤的试验治疗作用
        2.2.4 AL-8326对卵巢癌SKOV3裸小鼠移植瘤的试验治疗作用
        2.2.5 AL-8326对人肝癌Bel-7402裸小鼠移植瘤的试验治疗作用
        2.2.6 AL-8326对人宫颈癌Hela裸小鼠移植瘤的试验治疗作用
3 第二部分 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L-8326抗肿瘤机制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受试药物
        3.1.2 细胞株
        3.1.3 实验动物
        3.1.4 细胞培养相关
        3.1.5 抗体
        3.1.6 化合物及其他试剂
        3.1.7 主要耗材
        3.1.8 主要实验仪器
        3.1.9 Western blotting实验部分试剂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药物配置
        3.2.3 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反应
        3.2.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3.2.5 PI染色法结合流式细胞术考察细胞周期变化
        3.2.6 ELISA法测AL-8326是否为ATP竞争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3.2.7 Transwell小室迁移模型评价AL-8326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
        3.2.8 AL-8326对内皮细胞划痕修复的抑制作用
        3.2.9 AL-8326对鸡胚尿囊膜(CAM)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
        3.2.10 分子水平AL-8326对Aurora激酶的抑制作用
        3.2.11 数据统计
    3.3 实验结果
        3.3.1 AL-8326是一种ATP竞争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3.3.2 AL-8326对VEGFR、FGFR下游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3.3.3 AL-8326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周期阻滞影响肿瘤细胞增殖
        3.3.3.1 AL-8326可诱导人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3.3.3.2 AL-8326对人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
        3.3.4 AL-8326能够在分子水平上抑制Aurora-B激酶的激活
        3.3.5 AL-8326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抗肿瘤机制研究
        3.3.5.1 AL-8326对鸡胚尿囊膜(CAM)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
        3.3.5.2 AL-8326对HUVEC细胞迁移作用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中美高校微积分教材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理由和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定量研究法
    1.4 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1.4.1 研究目的
        1.4.2 创新点
第2章 两国微积分教材改革发展概览
    2.1 美国的微积分教材改革发展
        2.1.1 改革的社会背景
        2.1.2 微积分旳教材改革与发展(1930-)
    2.2 中国的微积分教材改革发展
第3章 中美微积分教材内容比较
    3.1 中美教材理论内容比较
        3.1.1 整体比较与分类模块
        3.1.2 理论内容的广度比较
        3.1.3 理论内容的深度比较
    3.2 中美两国教材相同章节习题比较
        3.2.1 习题数量的比较
        3.2.2 应用程度的比较
    3.3 中美两国教材内容呈现形式的比较
    3.4 中美两国教材关涉解题方法介绍的比较
第4章 中美教材概念引入的比较
    4.1 概念引入形式的特点比较
        4.1.1 Stewart版教材引入形式
        4.1.2 同济版教材引入形式
        4.1.3 概念引入形式的思考
    4.2 概念引入处理方式上的特点比较
        4.2.1 Stewart版教材处理方式
        4.2.2 同济版教材处理方式
        4.2.3 概念引入处理方式的思考
    4.3 渗透在概念中的数学文化与数学史
第5章 中美教材例题难度的比较
    5.1 函数极限例题的比较
        5.1.1 背景水平
        5.1.2 运算水平
        5.1.3 推理
        5.1.4 知识含量
        5.1.5 探究
        5.1.6 综合难度
    5.2 用导数求极值的例题比较
        5.2.1 背景水平
        5.2.2 运算水平
        5.2.3 推理
        5.2.4 知识含量
        5.2.5 探究
        5.2.6 综合难度
第6章 研究的结论及思考
    6.1 美版微积分教材的特点
        6.1.1 重视概念理解
        6.1.2 相关解题方法的涉及
        6.1.3 习题配置多样化
        6.1.4 数学理论与计算机的结合
        6.1.5 数学文化的渗透
    6.2 同济四版教材的特点
        6.2.1 体系完整
        6.2.2 重视证明
        6.2.3 研究深入
        6.2.4 高难度性
    6.3 思考与改进
        6.3.1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促进微积分的教学
        6.3.2 教材要能激发学生的感觉
        6.3.3 教材要能体现时代进步与科研态度
第7章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农村小额团体贷款机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1.4 本文创新点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机制设计
    2.2 合谋
    2.3 团体贷款
        2.3.1 国外团体贷款研究现状
        2.3.2 国内团体贷款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逆向选择的农村小额团体贷款防合谋机制设计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及假设
    3.3 个人贷款契约
        3.3.1 基于逆向选择的个人贷款契约设计
        3.3.2 小额信贷机构的行为选择
    3.4 团体贷款防合谋契约
        3.4.1 基于逆向选择的团体贷款防合谋契约设计
        3.4.2 小额信贷机构的行为选择
    3.5 数值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信息不对称、匹配效应与农村小额团体贷款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及假设
    4.3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个人贷款契约设计
    4.4 团体贷款防合谋契约
        4.4.1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团体贷款防合谋契约设计
        4.4.2 村庄成员结构与项目收益对团体贷款的影响
    4.5 数值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信息不对称、财政补贴与农村小额团体贷款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及假设
    5.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农村小额团体贷款防合谋契约设计
        5.3.1 基于匹配效应的农村小额团体贷款防合谋契约设计
        5.3.2 无匹配效应条件下农村小额团体贷款防合谋契约设计
    5.4 财政补贴对农村小额团体贷款防合谋契约的影响
        5.4.1 补贴对基于匹配效应的团体贷款防合谋契约的影响
        5.4.2 补贴对不存在匹配效应的团体贷款防合谋契约的影响
    5.5 数值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多期农村小额团体贷款机制设计
    6.1 引言
    6.2 问题描述
    6.3 模型
        6.3.1 模型描述
        6.3.2 违约外生条件下多期农村小额团体贷款机制设计
        6.3.3 违约内生条件下多期农村小额团体贷款机制设计
    6.4 数值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本论文的不足和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四、关于“两个移植”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万家沟种子园油松移植的调查与分析[D]. 张永鑫.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2]花卉种苗移植机器人的设计与性能试验[J]. 刘凯,黎波,殷振新,辜松. 农机化研究, 2020(11)
  • [3]成人双肾移植的现状及进展[J]. 肖翰宇,李恒,庞启单,夏秋翔,曾宪鹏,彭景涛,王振迪.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20(02)
  • [4]家庭暴力加害人矫治制度研究[D]. 黄兴国. 西南财经大学, 2019
  • [5]论刑事违法性[D]. 鲍新则.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6]LWIP协议改进及其在组星协同成像中的应用[D]. 高兆强.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7(06)
  • [7]TGF-β1联合hUCMSCs移植对SUI模型鼠尿道周围结缔组织中Loxl-1、Fibulin-5和Elastin表达的影响[D]. 杨一. 暨南大学, 2014(03)
  • [8]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L-8326抗肿瘤活性及机制研究[D]. 谢楠. 浙江大学, 2014(02)
  • [9]中美高校微积分教材比较研究[D]. 张逸洁.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2)
  • [10]农村小额团体贷款机制设计[D]. 周苹逢. 重庆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两移植”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