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林徽因散文艺术的魅力

探寻林徽因散文艺术的魅力

一、林徽因散文艺术魅力探寻(论文文献综述)

霍虹[1](2021)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1917年开始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召开,是中国文学史上通常所定义的现代文学时期,本论文把这一时间段内批评主体对当时女性作家及其创作的作品的共时性批评作为研究对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间的历史与现实语境中,论文先是全面梳理并整体观照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然后从批评主体的身份特征入手,进一步探究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的主要理念、模式和方法,分析其价值与局限,以期在推进完善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的整体性与主体性研究的基础上,促进中国本土的女性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全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界定论文的研究对象并介绍研究缘起,然后爬梳至今为止学术界对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研究的概况,发现还比较欠缺整体性与主体性研究成果,从而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思路、方法与意义等。第二章,对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进行文学史的梳理,勾勒出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创作与批评的整体脉络。文学革命到大革命失败时期,中国第一批现代女作家及其文学创作兴起,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随之诞生,并表现出发生期的特征,即批评主要集中于冰心等个别女作家、批评视角较单一、批评主要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繁荣发展,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也随之发展,表现为批评主体更加职业化、现代批评意识更加成熟、批评的理论性与系统性更强、批评视角更加开阔、形式多样的专业性批评成果大量涌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第一次文代会召开时期,女作家及批评家被战争分割在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三大政治区域内,文学创作和批评都表现出各自区域的特征,国统区与解放区的批评与第二个十年相比略显单薄,而沦陷区的批评大多避开了战争和政治现实,更关注作品本身。第三章,考察了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主体的身份特征。第一个十年,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主体形成了核心相对稳定的较一致的现代知识分子身份认同,批评主体以现代知识分子身份进行的女作家作品批评,虽然立场不同、风格各异,但无不洋溢着改造现实的激情,以真诚的声音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落潮,第二个十年的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主体身份逐渐发生分化,主要分为革命者批评主体身份、左翼批评主体身份、自由主义批评主体身份,并在批评中表现出各自的身份意识;第三个十年受战争影响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主体被分割在不同的政治区域内,国统区批评主体生活颠沛流离、解放区批评主体接受知识分子身份改造、沦陷区批评主体的知识分子身份被压抑,五四时期所形成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在总体上趋于弱化;而三十年间,始终不变的是性别主体身份,男性性别身份的批评主体具有隐含的性别文化身份的权威地位,而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性别身份的批评主体在面对同为女性的作家及其作品时则或是表现出深刻的共情或是表现出剧烈的排斥,暗含着女性性别身份的焦虑。第四章,进一步研究批评主体在以不同的身份经验对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进行积极主动的批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批评理念。第一个十年,批评主体以较一致的现代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充满挑战的勇气与改造的激情,对追求“人”的全面解放、实现“人”的外在和内在的全面自由本质表现出十分的热情,大量引进国外各种文艺理论,其中的现实主义批评理念和浪漫主义批评理念被有不同身份意识倾向的批评主体所青睐,而现代女性文学批评理念却处于缺失的地位;第二个十年,随着批评主体现代知识分子身份的分化,五四时期基本达成共识的新文学观念发生瓦解,革命者和左翼批评主体秉持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念,自由主义批评主体是以自由主义文艺批评理念为指导。新文学阵营被持有不同文学理念的知识分子们分裂成若干派系,各派系在对女作家作品争相阐释的过程中得以更深入地探求女作家作品的性别特征,女性作家及女性批评主体成长后也注意到自身性别与文学的关系,使得女性文学批评理论进入酝酿期;第三个十年,批评主体被分割在不同的政治区域,不同区域内不同身份特征的批评主体形成各自的文学批评理念,国统区主要是“宣传抗战”批评观、解放区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影响下的批评理念、沦陷区出现了中国本土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萌芽。第五章,研究在不同文学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所形成的语境论和体验性两大批评模式。语境论批评模式关注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与“种族”“环境”“时代”因素之间的密切关系,体验性批评模式关注批评者面对现代女作家作品时内心的体验。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理念中,强调文学对社会历史的反映与推动价值的批评理念更多地采用了语境论批评模式,强调文学表现内心、追求自由审美的浪漫主义、自由主义批评理念更多地采用了体验性批评模式;倾向于宏大批评话语的男性批评主体更多地采用了语境论批评模式,倾向于私人化批评话语的女性批评主体则更偏爱于体验性批评模式。在具体批评过程中,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主要运用了“知人论世”、感悟式“诗化”和“比较分析”等批评方法。第六章,论述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的价值与局限。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深刻影响了现代女作家们的创作方向,并在客观上推动了现代女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中的经典化进程;批评中张扬了具有身份特征的“主体性”,始终保持一种主体“在场”的批评状态,以及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实践性、体验性等多方面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特征,这些特征作为批评的“中国经验”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有着重要启示和借鉴价值;批评中产生了中国本土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萌芽,可作为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建构的根基。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一些男性批评主体的男权主义思想以及其在批评中对女性性别体验的隔阂,阻碍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及批评理论的生长。

赵雨彤[2](2021)在《走出温室的玫瑰 ——论冰心小说的讽刺艺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919年9月冰心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起,到1989年9月刊登最末一篇小说《干涉》止,冰心的小说创作生涯走过了整整七十个年头。在这期间,冰心写出了6篇严格意义上的讽刺小说与9篇带有讽刺色彩的短篇小说,讽刺艺术在其多篇小说中都有体现。本文从冰心小说的讽刺内容、艺术形式、形成原因这三个方面来对冰心小说的讽刺艺术进行探究。第一章讽刺书写的三个时期。二十年代,冰心的小说初现讽刺端倪,她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反面人物形象,并有意突出其“丑”的特质。在暴露社会问题与透视人心的过程中,《小家庭制度下的牺牲》、《一个军官的笔记》等很多小说都流溢出了讽刺的色彩。到了三四十年代,冰心的讽刺意识空前高涨,这一时期的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相片》等也因此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讽刺锋芒,她将讽刺之笔伸向了熟悉的知识阶层,对虚伪的人际关系与复杂的人性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冰心公开表明了自己对于讽刺小说的看法,在先后发表的《远来的和尚》、《万般皆上品》等四篇小说中,冰心不仅揭示了讽刺对象在思想上存在的缺陷,而且有意识地把讽刺作为抨击时事的武器,从中可以看出冰心对她所倡导的讽刺理念的有力践行。第二章讽刺艺术的呈现形式。冰心小说的讽刺艺术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首先,当叙述者隐藏在文本话语之中,冰心笔下的讽刺呈现出不动声色、暗含褒贬的讽刺品格;而当叙述者有意现身并介入其中,冰心小说的讽刺艺术又表现出嬉笑怒骂、笔无藏锋的艺术特点。其次,冰心并不过分追求技巧上的修饰,而是依然选取了她最擅长的对比手法与细节描写,无形之中增加了小说的讽刺效果。最后,冰心的小说语言保留了“冰心体”的一贯风格,同时冰心还追求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幽默感,这种幽默是一种不失温度的冷幽默,二者构成了冰心小说柔中有刺的讽刺语言。第三章讽刺特质的原因探寻。首先,冰心始终带着反映真实的原则进行讽刺写作,这是因为其讽刺素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冰心之所以能够在小说中尽情地施展讽刺才华,又得益于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虚构性质。其次,冰心抱着热心公正的讽刺态度,试图用带有讽刺性质的书写来唤起社会的变革,实现对自己所处文化的反思。最后,冰心深受古今中外讽刺作品的影响,性情活泼开朗且爱憎分明,新旧交替的社会环境、开放包容的文艺氛围都为冰心讽刺之笔的出现提供了可能,而大家闺秀的身份、相对稳定的人生经历又培育了冰心温和敦厚的讽刺个性。

杨兴叶[3](2021)在《论萧乾散文的自我书写》文中研究说明萧乾是中国现当代文坛颇为重要的作家,其创作颇丰,内容庞大,思想蕴含相当丰富。从他发表第一篇小说《蚕》开始,就受到文坛前辈李健吾、林徽因、沈从文等人的青睐。燕京大学毕业伊始即被聘为《大公报·文艺》编辑,随后成为着名特写作家,辗转海内外,尤其以报告文学享誉文坛。也正是因为其小说和报告文学成就之高,萧乾的研究者们虽尝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对其进行研究,但研究的关注点依旧不出小说和特写,对其庞大的散文文本则多有忽视。萧乾是作为知识分子活跃于文坛的,对其散文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核。深入萧乾散文文本,可以发现在他的散文中,“自我的书写”是其进行创作的一条鲜明主线。从自我到他者,从不带地图的旅人到重拾人生地图,以萧乾散文文本为切入点,我们可以捕捉到知识分子萧乾在其自我书写中所体现的人生轨迹和思想演变。本研究共由三部分组成,分为绪论、主体章节和结语。首先,绪论部分是对以往萧乾研究进行综合把握,对比以往萧乾研究中的几种视角,分析以往研究的局限,确立萧乾研究还有可供挖掘的空间,从而引出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其次,对论文的选题缘由和论文创新点进行论述说明;再次,对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最后,交代本研究的思路和要采取的研究方法。论文主体部分立足现有研究,在宏观把握萧乾散文文本的基础上,选取萧乾散文中的代表性文本,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读。从“自我书写”这一视角出发,深挖萧乾散文背后的精神内核。此部分分为如下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对萧乾自我书写中的生命状态与生命意识进行探源,分析萧乾文本对于自我生存体验的诉说,分别从其苦难经历所导致的生命无根状态、死亡意识锻造的忧郁气质中来挖掘出萧乾对于命运的反叛与挣扎的根源。第二章分析萧乾“为人生”书写的具体表现,探究不带地图的旅人萧乾是如何将自我置入历史的大潮中,在为人生书写中抒发自我对于时代的忧郁,在对现实的观照中确证自我,在书写他者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意识的建构,从而确立自我“时代传声筒”形象。第三章论述萧乾自我书写的指向在于达到思想的升华,萧乾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如何实现重拾人生地图并积极进行自我改造,对自我忧郁气质的消解和超越,又是如何跨越精神的遮蔽实现精神的去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高度,在个体对于社会的审思中实现知识分子自我形象的重构。

薛文卿[4](2021)在《“古典传统”视域中徐志摩诗歌研究》文中提出论文从“古典传统”的角度作为切入点,以徐志摩诗歌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梳理徐志摩诗歌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运用的古典诗词意象和作诗技巧。本文以史料研究、文本研究为主,穿插意象研究和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整理了徐志摩诗歌文本中与古典传统一脉相承的部分,探讨中国现代新诗在从古典诗词蜕变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暴露的问题。论文主要以作家论的形式,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研究思路进行分析,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意义与创新点。综述部分首先就“古典传统”的概念作了基础性的辨析,以防其与狭义的以理性为特征的“古典主义”相混淆,从而导致后续的研究产生歧义以及因此而发生的无谓的争论,本文的“古典传统”指广义的以节制为创作理念和以和谐均齐为审美特征的包括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在内的中国古典传统;综述第二部分对“现代文学的‘古典传统’”和“‘古典传统’与徐志摩”两个主题作了研究综述。第二章梳理了古典传统与新月派及徐志摩的关系,结合徐志摩传记和史料去分析徐志摩创作思想渊源,分析徐志摩和浪漫性格和古典气质的双重特征。第三章从徐志摩诗歌内容入手,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别从两方面探析徐志摩诗歌内容与古典传统的关系:一是徐志摩诗歌对自然景观的迷恋和古典文学寄情山水的写作传统的关系,二是徐志摩“性灵论”的创作观念与古典文学“以物起兴”的主情抒写的写作传统的关系。第四、五章从徐志摩“怎么写”的创作形式入手,以其诗歌常出现的写作意象和诗歌的写作技法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梳理其创作形式与古典传统的相关性。第四章选取了“秋”、“杜鹃”、“冢”三个意象,梳理了每个意象在古典文学中的源头以及发展,分析了徐志摩诗歌中这几个古典意象的使用、继承以及变革。第五章从其诗歌的语言韵白和音乐性、重章叠句的诗行建构方式、“造境”传统三个方面探讨徐志摩在现代新诗创作中对古典文学技法的传承和革新。结语部分总体性评述徐志摩对待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的态度,并将其诗歌放置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中去考察,突出徐志摩的诗歌成就与贡献,探讨现代新诗在创作初期所创造的功绩以及存在的问题。

焦熙[5](2020)在《歌剧选段《一首桃花》的创作特点和演唱分析》文中提出歌剧选段《一首桃花》曲风格柔和、诗词优美、曲风婉转,在作词和作曲方面都表现出精妙绝伦的造诣,在许多专业比赛和高校教学中也成为首选曲目。本篇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第一章是通过对《一首桃花》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其产生与发展。第二章是对《一首桃花》的音乐创作主题及主题发展的创作手法作了研究分析。分别从作品的歌词、旋律结构、调式调性及伴奏织体入手,了解情感的复杂变化,掌握创作情景,深入探究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三章对《一首桃花》的情感演绎处理进行分析。分别从宏观曲式结构和微观音乐语言结构两方面,并且总结归纳了音乐作品的宏观布局特点。本文希望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分析,为创作和赏析艺术歌曲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演唱者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更好的诠释该作品。

周欢[6](2019)在《“素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文中提出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师教学教条、学生学习被动的现状,在陈琴、陆云峰、邓彤等教育者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之上,笔者将“素读”阅读教学运用于自己所在的高中语文教学之中,通过“素读”教学整体化感知、细节化阅读、多元化解读等方法,研究了“素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和高考题型的运用,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主要以小说、诗词、散文和整本书阅读的教案呈现、教学案例分析,在高考题型中,主要以诗歌鉴赏题、论述类文本阅读、小说、散文以及作文审题的解答技巧运用,发现“素读”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和高考题型解答中取得良好效果。结果表明“素读”阅读教学能成功运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并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培养高尚情操。本论文共五章:第1章:“素读”的概念及背景,通过历史回顾,我们将高中语文“素读”教学定义为“以诵读和记忆为基础,直面文本本身,通过多种方式解读文章,引导学生品味汉语言的音字形美,追求与作家作品的精神契合,塑造高尚情怀”;第2章:“素读”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异同,表明“素读”教学根植于传统教学,却又侧重于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提出“素读”教学符合中国文学“重意轻文”、读者“认知反应论”、《新课程标准》、新高考改革、“文本细读”等理论依据;第3章介绍高中语文“素读”教学方法体系,对教学过程中施教方、受教方提出相应要求,以保证“素读”教学能顺利进行;第4章“素读”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以及第5章“素读”在考高中的运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证明“素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中切实可行,教学效果良好。

高莉娜[7](2019)在《京派文人萧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乾无疑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而集作家、翻译家、编辑和记者于一身的萧乾,其在京派中的地位更是不容忽视。作为京派成员,萧乾的文学创作具有浓郁的京派色彩,但又不乏自我独特性。其在京派中的地位,是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姿态和坚守文学自由的立场,得以凸显的。同时,其记者和编辑的特殊身份,又使得他与其他京派作家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同,例如在他的审美取向中就具有“常”与“变”的动态性。由此,对作为京派文人萧乾的研究,就还有进一步挖掘与完善的必要。这也是本论文的初衷和目的。除了绪论和简要的结语之外,本论文主要由三章构成。绪论部分,主要梳理了萧乾作为京派文人在当前学界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在文学史、流派史及关于京派研究的相关着作中,探寻萧乾在京派中是以何种样貌而存在,结合萧乾已有的创作成果和文艺实践,初步挖掘萧乾与京派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关联度。第一章以萧乾的创作实绩为主线,通过其小说在内容题材上所富含浓郁的乡土气息,形式表现上淡化故事情节,情绪表达上呈现诗意倾向等,凸显萧乾小说创作中的京派色彩。发见其散文创作主动“介入”30年代遭逢动荡不安的现实社会,以及相对迷惘的人生,这与大多京派年轻作家的创作倾向具有一致性。同时指出,萧乾作为一名驰骋欧战场的中国记者,对国内民间疾苦的关注和时代信息的传达,使其在京派作家中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第二章是从萧乾文艺思想的“常”与“变”,来看京派作家在大时代中的审美择向。萧乾作为一名京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四十年代抗战建国的历史语境下,表现出在坚守文学自由立场的同时,实现了文学与现实社会和人生的密切联结。与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作家持相似的文化观,萧乾亦通过文学创作的力量,积极参与到新的社会秩序的整顿和国族的重造。第三章则以萧乾创作中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的文化气质,来探析其对京派的重大贡献。认为,萧乾以编者的身份对《小公园》进行彰显个性的改版,对《大公报·文艺》从书评栏目的开辟到其他栏目的增设,以及对“大公报文艺奖金”的主持等,不仅体现了萧乾的编辑策略和才能,而且还凝聚了京派文人团体。萧乾对京派的重要刊物发挥了实际性作用,从而使得这些刊物均具有鲜明的个性。

彭清桂[8](2019)在《冰心的经典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冰心作为一位现代文学名家,她的作品曾广受读者的喜爱和欢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在大家看来,冰心毫无疑问是一个具有经典性意义的作家。冰心文学经典地位的形成虽然与其自身的文学天赋、其作品的主题意蕴和美学风格的魅力等内在因素密切相关,但也离不开文学出版、读者阅读、选本收录、评论推介、文学史书写、教材教学、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转型等外部因素的作用。本文的主要目标便是在文学史视域下,从建构主义经典观的角度,探究冰心是如何在各种外部因素的推动下,成为一名经典作家的历程。首先,五四时期冰心走上文坛,通过报刊、出版社的推介,在与读者的互动中,成为一名获得广泛影响力的新兴作家,并获得新文学界的高度认可。30年代《中国新文学大系》等各种文集选本对冰心的接纳,开始了冰心经典化的历史进程。与此同时,冰心的作品也逐渐被翻译介绍到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初步形成的国际声誉增添了其经典作家的成色。其次,文学教育制度是作家作品经典化的重要方式。中国的文学教育主要体现在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和大学的文学史课程。这两个方面在冰心的经典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冰心被写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学史中冰心的形象有所变化,正是这种变化性的书写,展现了冰心在文学史中的经典化过程。冰心的作品被多次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不仅促进了冰心作品的进一步传播,冰心还得到了主流文学、官方文学的认可。因此教育教学的实践,也是冰心完成经典化不可或缺的支持性力量。再次,文学作品会因为文化环境、文学标准和阅读目的的不同而形成很大的接受反差,所以批评家和学者的阐释在作家作品经典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整合性作用。同辈文人对冰心评价、当代学人对冰心的研究,是冰心经典化的重要力量。那些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作家,对冰心充满热情和赞誉的回忆和评价,在丰富读者心中的冰心形象的同时,也影响着文学史对冰心的书写。而新时期以来学者们用新的理论和视角研究冰心,重新阐释了冰心文学的价值,更是压实了冰心的经典地位。西方汉学家对冰心的关注,促进了冰心研究的国际化,同时也表明西方学术界对冰心经典地位的认可。最后,冰心研究会、冰心文学馆和冰心文学奖的设立,及其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在推动冰心研究,维持冰心的文学生命力和影响力,增强冰心的文学经典地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对这些因素的动态呈现,有助于全面、系统地认识冰心经典化历程。

刘琼[9](2018)在《从自由主义看萧乾的心路历程与文学创作》文中研究说明自由主义作为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流派之一,是以个人所有权和精神独立为核心,追求人的身心自由与平等价值,强调个人道德至上和自由选择,赋予人以平等的道德地位。它认为所有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都可以通过改造实现向善的理想,追求人的平等和自由民主的社会理想,以人道主义作为其内在的价值尺度。萧乾是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自由主义是贯穿萧乾文学创作和心路历程的主要精神脉络。既是他文学创作的灵魂,也是他精神世界的主体,充分体现在他对平等、自由、民主、向善的追求和人道主义关怀。自由主义在萧乾的身上,显现出一种自我存在的精神气度和审视世界的思想深度,最鲜明地体现在他自由独立的精神追求、民主平等的理想和善与美的价值追求。萧乾作为一个有着清醒的自我认识和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其心路历程也是其自由主义思想的表现。萧乾对自由主义思想的接受是一个漫长的追寻与沉淀的过程。童年时悲惨的人生遭遇激起他对不公平命运的反抗,进入青年后他树立起“不带地图旅行”的人生自由理想。三十年代在京派与《大公报》两大自由主义阵营中的耳濡目染让他逐渐走向成熟。七年的海外漂泊生涯是他与自由主义思想的近距离接触,也奠定了他坚守自由信仰的思想基础。解放后萧乾以自我的消解与身份的认同来再造“新我”,以艺术的自由与自我的坚守体现其对生命本真的追求。虽有几次精神历程的急转,自由主义思想的被遮蔽,但他仍坚持以独立的灵魂和对平等生命尊严的追求来完成自我的道德完善,从而在人与世界的复杂关系中把握自我的存在,实现了萧乾对生命本真意义的拷问。这也是知识分子自由主义精神的漂游与浪漫主义精神的消逝过程,体现了他们的自由主义思想与现实的悲剧抗争历程。萧乾的小说创作观念中有着鲜明的自由主义思想。萧乾对底层民众不公平命运的反抗,对自由民主的渴求,对文学创作个性的自觉选择,实现其对善和美的价值追求,有着独立的人格和浪漫的信仰,体现了萧乾作为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复杂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悲凉和忧郁是萧乾小说创作的情感基调,这是现代知识分子面对时代民族苦难时的真实心境和无根漂浮命运的表现,以此表达他对底层民众悲剧命运的悲悯情怀和对自由生命与性灵的追求,抒写独立清醒的灵魂。萧乾的散文创作展现了其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思想世界。他对自我的审视和对世界的观照,对人类自由精神的终极追寻,以一种独立的人格重塑姿态写作,体现了他的自由主义文艺观。他对底层民众的人道主义关怀和独立自主的审美意识,以独立的人格和清醒的精神所展现的人的本质力量,对不公平命运的抗争,建构起一个自由、平等、民主的理想世界。萧乾的新闻特写以“探寻”和“跋涉”为创作心理实现其探寻人生自由的梦想,将创作看作是一场深入探索生命自由和性灵自由的文字探险,以此实现他对文学的自由和“在鼓面上跳舞”的理想,以其自由主义的创作理念进行新闻文体的创作实践,以“对现实发言”的创作姿态表达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深刻的见解。萧乾的书评理论与实践中也体现了自由主义思想中人的平等和精神独立的主张。萧乾认为书评家拥有平等的话语权,自由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实现思想和精神的独立和自由的评论空间,实践他“善”和“美”的文艺创作观念。独立宽容的态度,自由发表的言论空间,主张道德自主道德自律,这是书评创作艺术的标准也是客观公正、宽容平等的自由主义精神的体现。萧乾以文字记录下他心灵的成长和精神的嬗变,展现了一颗多情而敏感的灵魂漂游在这世界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自由是从心底的自我解放,也是萧乾精神世界里的自我释放与不断向外拓展,形成了他的思想边界,呈现他生命的完满和精神世界的丰盈,袒露出他深沉而轻盈的灵魂。在中国当代的知识分子思想空间里,知识分子们的精神世界的相互交织,形成了现当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瑰丽多奇的精神场域。作为中国现代自由知识分子的典型,萧乾的自由主义心路历程与文学创作又很有代表性,从他的身上可看出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对人类精神家园追寻的精神脉络和思想轨迹,清晰地看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上个世纪近百年所走过的心路历程和精神流变史。

张杨[10](2016)在《论林徽因散文的修辞艺术》文中指出本文以20世纪杰出的女建筑学家和作家林徽因的散文为考察对象,从修辞角度进行解读,旨在分析林徽因散文的语言特质。主要从辞格运用和语言风格两个方面逐层探寻林徽因散文所独具的机智明快、雄辩恣肆的语言魅力。

二、林徽因散文艺术魅力探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林徽因散文艺术魅力探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本文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与问题求索
    1.3 本文研究思路、方法与意义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的发生与发展
    2.1 发生期(1917—1927 年)——从文学革命到大革命失败
        2.1.1 第一个十年女作家创作概况
        2.1.2 以冰心批评为主的稚嫩果实
    2.2 发展期(1928—1937 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战全面爆发
        2.2.1 第二个十年女作家创作概况
        2.2.2 形式多样的专业性批评硕果累累
    2.3 延续期(1937—1949 年)——从抗战全面爆发到第一次文代会召开
        2.3.1 第三个十年女作家创作概况
        2.3.2 三大政治区域内批评的不同成果
第3章 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主体的身份
    3.1 “传统”与“现代”之间:批评主体的“知识分子”身份
        3.1.1 批评主体现代知识分子身份的形成
        3.1.2 批评主体现代知识分子身份的分化
        3.1.3 批评主体现代知识分子身份的弱化
    3.2 “隐含的权威”与“身份的焦虑”:批评主体的“性别”身份
        3.2.1 男性批评主体的“催生”
        3.2.2 男性批评主体的“建构”
        3.2.3 女性批评主体的“焦虑”
第4章 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的主要理念
    4.1 第一个十年:理论的“喧哗”与“缺失”
        4.1.1 现实主义批评观与对女作家“问题小说”的聚焦
        4.1.2 浪漫主义批评观与对女作家“自我”及“表现”的提倡
        4.1.3 性别理论的缺失与女性特征批评实践的初探
    4.2 第二个十年:理论的“多元化”与“酝酿”
        4.2.1 马克思主义批评观与对女作家“阶级性”的强调
        4.2.2 自由主义批评观与对作品“人性”及“审美”的关注
        4.2.3 性别理论的酝酿与女性特征批评实践的深入
    4.3 第三个十年:理论的“政治化”与“萌芽”
        4.3.1 国统区“宣传抗战”批评观与对作品“抗战主题”的倡导
        4.3.2 解放区“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与对女作家“政治立场”的要求
        4.3.3 沦陷区中国本土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萌芽
第5章 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的基本模式与方法
    5.1 两大类批评模式
        5.1.1 语境论批评模式
        5.1.2 体验性批评模式
    5.2 常用的批评方法
        5.2.1 “知人论世”批评法
        5.2.2 感悟式“诗化”批评法
        5.2.3 “比较分析”批评法
第6章 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的价值与局限
    6.1 “主体精神”的介入与“在场”的批评
    6.2 “实践性”与“体验性”批评的当代启示
    6.3 “理论基点”的价值与“本土理论”的建构
    6.4 “男权”的幽灵与“性别体验”的局限
结语
附录: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主要文章、着述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2)走出温室的玫瑰 ——论冰心小说的讽刺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本选题依据
    (二)本选题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一、讽刺书写的三个时期
    (一)端倪初现的早期
    (二)锋芒毕露的中期
    (三)理念践行的后期
二、讽刺艺术的呈现形式
    (一)隐匿与介入的叙事差异
    (二)不着痕迹的讽刺技巧
    (三)柔中有刺的语言风格
三、讽刺特质的原因探寻
    (一)反映真实的讽刺原则
    (二)热心公正的讽刺态度
    (三)温和敦厚的讽刺个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论萧乾散文的自我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萧乾研究综述
        一、萧乾小说研究
        二、萧乾政论杂文研究
        三、萧乾报告文学研究
        四、萧乾书评研究
        五、萧乾散文思想与创作艺术研究
    第二节 选题缘由及论文创新点
        一、选题缘由
        (一) 创作成就高
        (二) 散文创作水准高
        (三) 散文自我书写特征明显
        二、论文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自我的生存体验书写:早期生命意识的探源
    第一节 自我苦难经历与生命无根状态
        一、暮生儿对宿命的无奈
        二、寄人篱下的悲戚体验
        三、民族身份带来的自卑
    第二节 自我的死亡意识与忧郁根源
        一、自我书写中的早期死亡印象
        二、成人后对于死亡的思考:人为什么活?
        三、生与死的反思,面对死亡的坦然
        四、一个忧郁者的自白
    第三节 对命运的感性反叛与挣扎
        一、仗义执言:揭露旧社会学校与宗教的丑陋
        二、冲破樊笼:做自身命运的掌舵人
第二章 以他者观照自我:时代浪潮下的“为人生”书写
    第一节 不带地图的旅人:用足迹书写现实人生
        一、自我对社会腐败和底层苦难的注视
        二、自我对民族弊病与出路的思考
    第二节 海外七年的自我书写
        一、无根的漂浮:“自我”视角下的屈辱体验
        二、欧战见闻录:战火下的自我审思
第三章 由遮蔽到去蔽:知识分子自我精神的重构之路
    第一节 站在人生十字路口
        一、自由思想的碰壁
        二、人生选择的迷茫
    第二节 重拾“地图”与“自我“改造”
        一、重拾人生地图
        二、积极“自我改造”
    第三节 淬火重生后的自我审视
        一、反思“文革”乱象
        二、透过活物看人生
        三、追忆人间温情
        四、尽量说真话,坚决不说假话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古典传统”视域中徐志摩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综述
        一 断裂带的回声:“古典传统”在现当代文学的投影
        二 “古典传统”视域中的徐志摩诗歌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研究意义与创新
第一章 传统的违逆与回归:徐志摩的两副面孔
    第一节 “古典传统”与徐志摩诗歌
    第二节 “出走与回归”:徐志摩创作思想溯源
    第三节 “古典与浪漫”:徐志摩创作文本特质
第二章 “前行中的回望”:诗歌文本的传统观
    第一节 “自然崇拜”与“天人合一”
        一 草木本心:寄情山水的哀歌与理想
        二 “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哲学与态度
    第二节 “性灵论”与抒情本位
        一 “性灵”之子:不可言说的“辨”与“忘”
        二 赤子之心:“爱、自由与美”的追求与坚持
第三章 “比”中的“理念世界”:古典意象的现代重构
    第一节 “秋”:“愁性”体验与孤独意识
        一 悲秋与颂秋:古典文学“秋”意象溯源
        二 情苦与反叛:徐志摩诗歌“秋”意象内涵
    第二节 “杜鹃”:为理想殉葬的歌者
        一 望帝与杜鹃:古典文学“杜鹃”意象溯源
        二 哀婉与骄矜:徐志摩诗歌中的“杜鹃”意象
    第三节 “冢”:生死之间的顿悟
        一 荒凉与凄美:古典文学“冢”意象溯源
        二 吊古与隐忧:徐志摩诗歌“冢”意象内涵
第四章 传统艺术形式与新诗文本结构
    第一节 语言韵白及“音乐性”探析
        一 古茂与畅达:诗歌语言的韵白特征
        二 “参差建行”与情绪节奏:诗歌文本的“音乐性”
    第二节 “重章叠句”的现代重构
        一 重复与延展:《诗经》里的时空转换
        二 回环与变奏:徐志摩诗歌的“重章叠句”
    第三节 “造境”传统与诗歌文本
        一 造境与写境:古典诗艺的气韵所在
        二 虚实与悟道:徐志摩诗歌文本之“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徐志摩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歌剧选段《一首桃花》的创作特点和演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一首桃花》的创作概述
    1.1 《一首桃花》词曲作者介绍
    1.2 歌剧选段《一首桃花》简述
        1.2.1 散文诗《一首桃花》创作背景
        1.2.2 歌剧《再别康桥》创作背景
        1.2.3 《一首桃花》在歌剧选段中的创作背景
2 《一首桃花》创作特点
    2.1 借物抒情的歌词创作
    2.2 精妙绝伦的音乐创作
        2.2.1 哀而不伤的旋律
        2.2.2 形象鲜活的和声
3 《一首桃花》的演唱分析
    3.1 轻柔述说的宣叙部分
    3.2 高亢呐喊的咏叹部分
    3.3 声情并茂的角色演绎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6)“素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素读”的概念及背景
    第一节 “素读”的概念界定
        一、“素读”的概念
        二、“素读”教学的意义
        三、“素读”教学的作用
    第二节 “素读”教学提出的社会背景与教学背景
第二章 “素读”与传统教学的异同及教学依据
    第一节 “素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的异同
        一、“素读”教学根植于传统教学
        二、“素读”教学侧重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二节 “素读”阅读教学依据
        一、符合中国文学“重意轻理”的客观现实
        二、符合“读者反应论”的认知过程
        三、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现实要求
        四、符合新高考改革的时代特点
        五、符合“文本细读”的理论根据
第三章 高中语文“素读”教学方法体系
    第一节 高中语文“素读”教学实施的具体要求
        一、学生应具有基本阅读策略和情感体验
        二、教师应具有文本解读的能力
        三、师生应具备平等意识和批判思维
    第二节 高中语文“素读”教学方法指导
        一、整体化感知
        二、细节化阅读
        三、多元化解读
第四章 “素读”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第一节 小说“素读”教学的特点及个案解读
        一、小说“素读”教学的特点
        二、《老人与海》“素读”教学案例
        三、《老人与海》“素读”教学案例分析
    第二节 诗词“素读”教学的特点及个案解读
        一、诗词“素读”教学的特点
        二、《氓》“素读”教学案例
        三、《氓》“素读”教学案例分析
    第三节 散文“素读”教学的特点及个案解读
        一、散文“素读”教学的特点
        二、《抬头见喜》“素读”教学案例
        三、《抬头见喜》“素读”教学案例分析
    第四节 整本书阅读“素读”教学的个案解读
        一、整本书阅读“素读”教学特点
        二、《红楼梦》整本书“素读”教学案例
        三、《红楼梦》整本书“素读”教学案例分析
第五章 “素读”教学在高考中的运用
    第一节 “素读”在高考诗歌鉴赏题《岁暮》中的运用
    第二节 “素读”在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传统文化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中的运用
    第三节 “素读”在高考小说《赵一曼女士》阅读理解中的运用
    第四节 “素读”在高考散文《窗子以外》阅读理解中的运用
    第五节 “素读”在高考作文题目审题中的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京派文人萧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的对象及其选题的意义
    二 相关研究动态
    三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京派基调:萧乾的早期交游与整体创作
    第一节 萧乾与京派的缘起
        一、京派文化的滋养与吸收
        二、与京派友人的交游
    第二节 小说创作的诗性韵致
        一、浓郁深情的乡土诗意
        二、蕴藉深刻的小说内涵
        三、俊逸质朴的语言风格
    第三节 散文创作中的京派色彩
        一、京派散文创作的特质与格调
        二、核心要素:人道主义与爱国情怀
        三、借鉴与凸显:从散文到新闻
第二章 审美择向:萧乾文艺思想的常与变
    第一节 融合与疏离:何以文学,如何审美
        一、大时代中京派的审美择向
        二、坚守自由:萧乾的文学立场
    第二节 “出去”与“进来”:萧乾的文化立场
        一、让京派走向世界:萧乾的跨际译写与交流
        二、异质文化与本土传统的碰撞与交融
    第三节 信仰与坚守:萧乾的自由主义文艺思想
        一、现代自由民主国家的构建
        二、扞卫自由主义理念的论战
        三、独立人格与民族大业
第三章 文化创造:萧乾文艺活动的京派格调
    第一节 彰显个性:《小公园》改版
        一、扶植文学新人
        二、纯正严肃的文艺观
    第二节 丰富京派面向:《大公报·文艺》的革新
        一、开辟“书报简评”栏目
        二、其他栏目的设立
        三、主持“大公报文艺奖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冰心的经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学报刊与出版对冰心的助推
    第一节 报刊书局对冰心的推送
    第二节 文集大系对冰心的收编
    第三节 冰心作品的国外译介
第二章 文学史与教材对冰心的认定
    第一节 现代文学史对冰心的不同叙述
    第二节 冰心作品入选语文教材的变迁
第三章 文学评论与研究对冰心的阐述
    第一节 同辈文人对冰心的评说
    第二节 当代学者对冰心的诠释
    第三节 西方汉学家的冰心研究
第四章 文化组织及其活动对冰心的维护
    第一节 冰心研究会的学术推动
    第二节 冰心文学馆的资料展藏
    第三节 冰心文学奖的文学推广
结语
参考文献

(9)从自由主义看萧乾的心路历程与文学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一、自由主义
        二、自由主义文学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自由主义与萧乾的心路历程
    第一节 最初的自由旅程
        一、清醒的反抗
        二、地图与理论之争
        三、文学自由的理想
        四、跋涉山水之外
    第二节 撕裂的自我与权威的阴影
        一、阴影下的隐忧
        二、质疑与被质疑
    第三节 “把一切推倒”与自我重构
        一、虔诚的思想之改造
        二、再造“新我”
        三、自我的消解与身份的认同
        四、自由的遮蔽
        五、诗意的回归与自我理想之重建
    第四节 从萧乾看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精神追求
        一、艺术的自由与自我的坚守
        二、对生命本真的追求
第二章 自由主义与萧乾小说创作
    第一节 自由主义思想与心理创伤体验
        一、悲凉的人生与不平等的抗争
        二、苦难的隐喻与无根漂浮的命运
        三、人生的自由旅程与情感的“自由”
    第二节 性灵自由的创作心理
        一、生命的萌动与性灵的创作
        二、想象与情感的诗性与诗意
        三、个性的自我与流派的精神遇合
    第三节 乡土批判与自我审视
        一、自由的失落与乡土的沉痼
        二、仪式与自我审视
    第四节 情感的自由表达
        一、艺术的自由
        二、忧郁的力量
        三、梦的原乡与悲悯情怀
第三章 自由主义与萧乾散文创作
    第一节 身份困惑与精神突围
        一、身份困惑与突围的艰难
        二、丰富与生动
    第二节 民族理想与人生体验
        一、无形的地图与家园意识
        二、瑰丽的山水,晦暗的人间
    第三节 乐观的理想主义与自我描摹
        一、“一个乐观主义者的独白”
        二、性灵的自由
        三、理想世界的建构
        四、灵魂的解剖
第四章 自由主义与萧乾报告文学创作
    第一节 “对现实发言”的创作姿态
        一、向实际人生中寻题材
        二、“对现实发言”的创作姿态
        三、真实与真诚
    第二节 “探寻”与“跋涉”的创作心理
        一、冒险的“越轨”
        二、“生命跋涉”的深度
    第三节 “人生采访”与“文化对话”的价值追求
        一、“人生采访”
        二、文化对话
        三、“审视”与“被审视”的观照视角
第五章 自由主义与萧乾书评
    第一节 净化与推动
        一、“文化保镖”与“裁判”
        二、“筛子”的作用
        三、传播和交流
    第二节 潜思的镜子和自由的空间
        一、持论客观与浇花守圃
        二、多维度的表达空间
        三、灵魂的自我净化
    第三节 独立宽容的原则
        一、无偏见的冷静
        二、批评的宽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论林徽因散文的修辞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辞格运用
1. 比喻辞格
2. 比拟辞格
3. 排比辞格
4. 设问辞格
5. 反问辞格
6. 通感辞格
二语言风格
三结语

四、林徽因散文艺术魅力探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研究[D]. 霍虹. 辽宁大学, 2021(02)
  • [2]走出温室的玫瑰 ——论冰心小说的讽刺艺术[D]. 赵雨彤.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论萧乾散文的自我书写[D]. 杨兴叶.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4]“古典传统”视域中徐志摩诗歌研究[D]. 薛文卿.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歌剧选段《一首桃花》的创作特点和演唱分析[D]. 焦熙. 成都大学, 2020(01)
  • [6]“素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D]. 周欢.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7]京派文人萧乾研究[D]. 高莉娜.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8]冰心的经典化研究[D]. 彭清桂. 三峡大学, 2019(06)
  • [9]从自由主义看萧乾的心路历程与文学创作[D]. 刘琼. 云南大学, 2018(01)
  • [10]论林徽因散文的修辞艺术[J]. 张杨. 学园, 2016(34)

标签:;  ;  ;  ;  ;  

探寻林徽因散文艺术的魅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