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合适的国债规模

探索合适的国债规模

一、国债适度规模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王曼[1](2020)在《基于经济增长的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适度规模研究》文中认为地方政府要破解资金约束、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离不开政府债务手段。但地方政府债务具有潜在风险,可能会反过来制约经济增长,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地方政府债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得失,一直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成因复杂,其本质是一种体制现象,它既彰显了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也反映了央地之间事权和财权不相匹配的事实。改革开放初期,举债是中国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举债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尤其是近年来,不论是处于经济扩张周期还是紧缩周期,地方政府都具有扩大投资性财政支出、进行债务融资的冲动,呈现出了明显的顺周期性特征,这无疑突显了防范金融风险、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紧迫性。对日本而言,地方债是战后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的重要补充,对发展地方经济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自日本实施金融自由化改革以来,随着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一部分原来由国家承担的事务需要由地方自治体承担,为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融资压力。面对经济萧条压力与财政收支增速差的扩大,日本地方政府把增发地方债作为配合中央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使得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攀升。2018年末,日本GDP总量为4.97万亿美元左右,但是国家债务却高达1100万亿日元(近10万亿美元),负债率200%。相对于居高不下的日本国债而言,日本对地方政府债务实施科学的规模控制标准,不断强化地方债的发行管理、运行管理和风险管控,2000年以后的日本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一直维持在200万亿日元左右,地方政府债券的年发行额也基本保持平稳,地方政府债务初步得到了有效控制,从而避免了将债务规模过大风险传递到经济增长上。疫情影响之下,中国当前面临两大压力,一是经济增速的下滑;二是地方债放量发行加大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因此,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打好攻坚战,就必须在研判中国地方债态势的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吸取教训,避免地方债问题演化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灰犀牛”。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内容展开:(1)在明确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地方政府债务的一般理论入手,以经济增长为视角对地方政府的举债原因、适度规模和债务管理理论进行回顾。借助拓展后的IS-LM模型与巴罗模型、新经济增长理论等,厘清地方政府债务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短期与长期机制,为适度债务规模的测算铺垫坚实的理论基础;(2)对日本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程进行考察。从战后日本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入手,在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的长期博弈中,揭示日本地方政府债务在经济增长视角下的动态变化特征,挖掘地方债发行与经济增长阶段间的规律性,为实证分析提供重要的现实基础;(3)在理论分析与现实考察的基础上,对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适度规模进行实证分析。首先,结合日本都道府县地方债的分布特征,对日本地方债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其次,使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短期市场经济发展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第三,以巴罗模型为基础,从长期维度建立二次项模型。运用迭代法中的梯度下降法对日本地方债与地区经济增长二者间关系进行数据拟合,实现多次函数关系的回归,同时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原理,对日本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检验;最后,通过动态面板门槛方法,对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门槛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探寻适度规模;(4)进行分析日本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管控措施。其在发行、运行和风险管理中的经验、教训将为中国把握债务管理与稳增长提供重要的借鉴与启示;(5)结合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实问题,积极探索财政体制改革方向,尤其是从处理好债务规模与债务期限、债务规模与地区间差异等方面,为中国地方债务适度规模的控制、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提出具体对策建议。在研究过程中,本文提出并论证以下命题:(1)日本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是促进还是抑制作用;(2)日本地方政府债务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为“倒U型”关系。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命题进行了论证,结果表明:第一,战后日本地方债的爆发式增长均与应对财政危机、服务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日本利用地方债务配合财政杠杆干预国家经济,对公共事业投资,创造了市场需求,成为战后日本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第二,本文收集并整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2009—2015年日本34个都道府县的面板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日本地方政府债务与地方经济增长为非线性关系,呈“倒U型”,梯度下降法下运用Python软件拟合的负债率最优解介于20%—25%之间,门槛模型测得债务阈值为23.7%,表明适度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会损害稳态经济增长;除此之外,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投入,尤其是高校教育的投入,仍然是目前拉动日本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日本少子高龄化的时代,政府消费仍是提振经济中的重要角色,但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正逐渐弱化。东京圈、关西圈和名古屋圈这三大都市圈对债务的依赖程度较低,三大都市圈外的地区受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更为明显,表现出债务驱动经济增长的特征。第三,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发行规模与用途等较为合理,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经济增长,与日本行之有效的债务规模管理措施密切相关。本文的创新点如下:一是丰富了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理论研究。通过剖析日本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分配的长期博弈,揭示了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动态特征与规律性,体现了日本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密切相关性;二是融合了多种经验分析方法。利用梯度下降法原理并借助Python软件较为直观的可视化优势,模拟日本地方政府债务影响经济增长的长期效果;再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计量检验,更增强了日本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管控经验的说服力;三是补充了实证领域中,关于日本地方债务与经济增长关系呈“倒U型”的结论,并将门槛模型应用于探寻其适度规模上。

马瑜[2](2020)在《金融全球化视角下我国外汇储备的动态配置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辉煌的成绩,2017年全国生产总值突破80亿元大关,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与经济发展相对应,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也快速提升,从改革开放前不到1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到了 2018年初的3.16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规模。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世界外汇储备资产总量的三分之一,这是人类历史上不曾出现的规模。然而必须看到,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美元比重过高,且低收益率资产较多。在刚刚过去的美国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实际价值出现了严重的缩水,这实际上是我国国民财富的流失,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我国外汇储备的配置问题。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我国更加坚定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要求我们进一步开放,并且进行更深层次的开放策略。无论客观条件还是主观动力,都要求我们不断的完善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在这一背景之下,本博士论文以智能金融的视角和思路研究了我国外汇储备配置的策略问题,提出、发展了一整套外汇管理的货币指数动态投资组合模型,并研究了美元指数的可预测性,为今后更先进的外汇动态管理模型提供了科学依旧。作为研究重点,本文着重研究了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历史沿革和当前外汇储配管理所面对的问题。同时介绍和分析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外汇储备管理策略和外汇储备配置方法,力求从中找到适合我国改善外汇储备管理的路径与策略。本文基于传统的外汇储备管理理论,利用马科维茨经典投资组合理论,借助外汇货币指数概念,将外汇配置问题变成了一种货币指数投资组合优化问题。紧接着,本文引入时间外生变量,将外汇配置模型有静态模型发展成为了动态模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为我国外汇储备的配置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本文的实证部分也证明了这一模型与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同时本文借助了金融工程理论中最新的研究技术,将神经网络分析技术应用到了外汇指数的预测中,通过实证检验,证明了外汇指出是具有显着的概率可预测性的,这对于我国外汇配置的方法和系统的进一步创新研究与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最后陈述了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战略转变的重要性,认为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下,我国只有不断优化外汇储备配置策略,并最终发展出人工战略管理与智能化可计算的外汇动态管理模型相结合的大系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价值流失的问题。同时本文借鉴国外先进的外汇储备管理策略,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长期战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展望。

侯欣悦[3](2019)在《我国黄金储备的适度规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金储备是我国重要的国际储备之一,能够有效的规避汇率所带来的风险、减弱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经济不平稳、提高一国的国际经济信用水平。2018年4月,土耳其货币里拉兑美元汇率贬值5.3%,创近年来的新低,阿根廷货币比索在央行加息和干预汇市的情况下仍然贬值5%,2018年3月到6月,俄罗斯将其持有的美国债券从43.7%降至21.9%,成功实现“去美元化”,2018年9月18日美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对华约20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的声明,至此中美贸易摩擦拉开帷幕,这一系列经济现象导致国际贸易局势紧张,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各国央行的外汇管理面临极大挑战。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落实,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2018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约8.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7.42%。在这一背景下,探索我国黄金储备的适度规模问题,进而优化我国国际储备结构,实现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发现,我国最近一次增持黄金储备是在2018年12月,截至2019年8月底,我国央行已经持续9个月增持黄金储备,期间净增持321万盎司,目前我国央行黄金储备已达6245万盎司,在全球黄金储备规模中排名第六位,占我国外汇储备的3.07%。在本文看来,我国此次连续增持黄金储备的动机主要是:在中美贸易摩擦磋商-对抗升级-再磋商和“一带一路”倡议多边合作逐渐深化的大环境下,保障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安全的同时实现国际资产的流动性以及收益性,需要将黄金储备的规模匹配到适应的水平上去。基于此,本文将黄金储备具有的独特作用作为切入点,以中美贸易摩擦和“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研究我国黄金储备的适度规模。文章沿着我国黄金储备的特殊作用,到我国黄金储备规模的影响因素以及其适度规模的确定,再到黄金储备的实现路径进行研究。文章首先对相关理论进行了解释说明,并着重分析了黄金储备的特殊作用,尤其是黄金储备作为最后支付手段保障持有国在危机和战争时的偿债能力;其次,在分析我国黄金储备现状的基础上,利用规范分析法和实证研究结合的方式深入研究影响我国黄金储备规模的因素;然后将前述证明有效的经济因素作为研究指标,利用2001年至2019年8月份的相关数据,采用改进的资产组合模型,通过总分的形式研究我国黄金储备的适度规模,测算对比得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我国黄金储备规模应该在10178.71吨左右,占外汇储备的比重应该在10%-17%区间内。最终得出结论:一是我国目前的黄金储备规模偏低,需要择机适时购入黄金;二是我国的外贸和外债情况对黄金储备规模的影响比较明显,二者共同作用直接影响我国黄金储备的持有规模;三是“一带一路”倡议和中美贸易摩擦也会对黄金储备的规模产生影响,但由于目前“一带一路”多边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对黄金储备规模的影响还比较小。因此,在中美贸易摩擦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一方面要开拓多种途径增加我国的黄金储备规模,对此需要健全黄金产业链,大力大战黄金生产,完善我国的黄金市场,增加黄金的投资品种,实现“藏金于民”和“藏金于国”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考虑到黄金储备的持有成本,尽可能逢低购入黄金。

张瑜[4](2017)在《IMI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研判(一)海外宏观21.经济:难得的外围温和窗口外部环境来看,当下面临难得的窗口期:全球经济同步复苏,特朗普效应消退,缩表前的最后真空期,政治黑天鹅的担忧高峰已过,荷兰、法国大选等都比较平稳。2017年是危机以来首次出现全球主要经济体同步复苏的年份。2008年危机以来,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从3.09%震荡下跌至2016年的1.6%;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从8.6%连跌腰斩至2016年的4.1%。但从2016年下半年以来,

王海旭[5](2015)在《日本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研究》文中认为国债政策作为财政政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国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国国债政策运用实践表明,科学并合理地运用国债政策,可以对经济发展起到较为积极的推动作用,滥用甚至是无节制地使用,不仅导致国债政策难以继续,还可能陷入债务危机。日本是国债政策运用最频繁的国家之一,自1965年恢复国债发行后,其国债政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国债政策过度的频繁使用,也使日本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在理论上,学界对日本的高国债政策一直持否定态度;在数据上,日本长期高国债并未引发严重的债务危机和信任危机;在未来发展上,短期内日本仍将维持高国债政策,大幅度降低国债发行规模的可能性较低。那么,日本国债发行为何没有引发债务危机,其高国债政策能否持续,值得进行深层次探讨。本文首先由可持续性思想溯源入手,对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内涵进行剖析。之后,对国债政策理论进行系统阐述,理论上各学派对国债政策存有较大争议,大体上包括国债有益论、国债有害论和国债中性论。而从国债可持续性角度应当包括国债政策的经济效应、风险和适度规模三个层面。从国债政策的历史演进看,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国债发行后,历次的经济景气波动中都运用了国债政策。国债发行从种类较少的小规模,到种类繁多的大规模,实施目的也从短期弥补财政赤字到长期刺激经济发展,并最终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最主要和最频繁运用的手段之一。从国债管理机制的历史演进看,日本从国债政策运用之初便重视对国债的管理,形成了包括发行机制、偿还机制和流通机制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国债管理机制。在对日本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的分析上,本文重点从必要性、长期性和可能性三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在必要性上,本文从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总体效应出发,对日本1965—2013年间国债发行净额对民间支出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2004—2013年国债发行净额与货币供给量M1、M2、M3进行相关性分析;对1965—2013年国债发行总额与央行贴现率利率的相关性,以及1998—2013年国债发行总额与隔日拆借利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实证分析显示,日本国债政策对民间支出具有正效应,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程度有限,对利率无影响。在长期性上,本文根据日本实际情况审慎选取相关指标,构建多层次风险分析体系。对1984—2013年日本国债负担类、偿还类、结构类指标进行单个分析、单层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指标结果显示,日本国债总体风险极高,但已经度过快速增长期,增速趋于平缓。从可能性看,本文通过财政赤字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国债负债率4个指标、以及国债规模增长率、国债利率与GDP增长率的对比关系,对日本国债适度规模进行判断。其一般分析结果显示日本现有国债规模已经超过适度水平。但一般判定标准本身存在很大缺陷,重新审视后发现,只有国债负债率及其变动与理论标准偏离度较大,不能说明日本国债已经超过适度规模。最后,本文从经济因素、市场因素和国债管理本身总结影响日本国债可持续的正反两方面因素认为,日本经济基础相对较扎实,国债融资成本较低、管理机制符合日本国债政策实施的客观要求、金融市场条件相对较好。并且,日本国债政策对经济具有正效应;短期内爆发严重债务危机的概率较低;而国债规模也不能简单认定已超过适度水平。因此,综合来看日本国债政策目前可持续。但是由于财政收支具有刚性,大幅度降低国债发行规模的可能性较低,如果日本经济无明显好转,则长期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何代欣[6](2015)在《国债适度负债规模理论——模型特征与非线性模拟》文中指出各国政府债务风险频发及预警措施匮乏,令国债规模理论的再研究显得迫在眉睫。为此,本文利用经济内生增长理论下的微观解释框架,遵循财政风险预警的思路,获得了国债适度负债规模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考虑资本形成、财政转移支付效应、财政可持续性约束的模型中,存在决定国债适度负债规模的稳定均衡路径。为了进一步获悉理论模型的政策意涵,本文采用系统仿真模拟的方法,验证了理论模型呈现出的非线性"鱼鳍"状态特征。这意味着,满足政府融资需要的国债规模可以随经济波动收敛。同时,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将扩充适度负债规模的容纳能力。换言之,本文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解决世界各国国债规模过大的长效机制,依然是立足于经济增长的带动,而财政紧缩很可能只是应急之策。

宋佳娟[7](2015)在《我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债务风险凸现,引发各国对政府债务负担水平和最大债务警戒线的普遍关注和深刻思考。我国历来重视政府债务管理,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2009年以来,随着经济刺激计划的落地实施,我国地方性政府债务规模急剧膨胀,风险迅速扩大。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果表明,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省、市、县、乡四级政府地方债余额为17.89万亿元。2013年4月,惠誉和穆迪以此为依据下调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关于中国债务危机爆发的言论甚嚣尘上,引发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随后,着力防控政府债务风险成为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2015年3月,1万亿元人民币的地方存量债务置换债券额度获得财政部批准,标志着政府债务从信用债务向利率债务转变。全面整顿、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刻不容缓。面对经济增长进入结构性减速的“新常态”,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和规范融资行为成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必经之路。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透明是最好的监督。解决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的关键在于“疏”,在于“透明化”。发行市政债券、将地方财政投融资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有效途径。始于2009年的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成为我国市政债券发行的有益探索。2014年5月,财政部颁发《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授权全国10个省市自主发行市政债券,我国真正意义的市政债券正式发行。随后,实施多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获得修订,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权力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权获得法律认可,标志着我国市政债券发行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金融风险是金融活动的内在属性。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市政债券风险不容忽视。信用风险是市政债券面临的主要风险,本文立足我国实际,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数据整理法、实证分析法以及归纳总结法对我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展开了系统的研究。理论方面,一方面,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我国市政债券发展的实践进行了梳理,揭示了我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从经济体制和政策环境等宏观层面和地方政府举债动机等微观层面分析了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的形成机理及传导路径;另一方面,通过借鉴国外市政债券风险控制的经验教训,构建了我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体系。实证方面,一方面,对我国市政债券发行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摸清了当前市政债券发行的具体情况和主要问题;另一方面,梳理信用风险控制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通过选取北京、江西、宁夏三地作为我国东、中、西部的代表,运用信用风险监测的KMV模型对我国市政债券的信用风险进行测度,通过比较东中西部信用风险的特征,从而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出信用风险控制的政策和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第一,赋予地方政府市政债券发行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市政债券是地方政府融资工具的最优选择,不仅有利于解决地方政府资金缺口、控制债务规模与结构、规范政府投融资行为、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而且是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保持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第二,新形势下,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有限性和财政支出的扩张性造成的地方财政收支风险是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财政机会主义下强激励机制和软约束机制的客观条件和地方政府预算最大化和地方官员效用最大化的主观条件综合作用是导致地方政府过度融资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市政债券的地方财政收入属性和金融工具特征使其信用风险具有较多的传导路径,包括政府体系传导、金融机构传导、证券市场传导和宏观经济体系传导。第三,基于KMV模型对北京市、江西省和宁夏自治区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的实证研究表明:一方面,假设地方财政收入服从正态分布的前提下,发行期限相同时,发债规模与理论违约概率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地方政府在面临特定的地方财政收入和担保比例的情况时,应当严格控制发债规模,以降低违约率。另一方面,三地未来五年应偿还市政债券的理论安全规模和实践安全规模呈现巨大差距,体现出与财政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相适应的巨大的地区间经济不平衡。第四,我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应以“举债规模”为重点。如何在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增长和防控风险传导之间把握适当的筹资规模,是我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主要内容。具体说来,对于地方政府融资规模的确定应实行需求与供给的双重控制。在需求控制方面,综合考虑存量债务的规模、结构、风险,正确评估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控制发债规模;在供给控制方面,考虑到我国实际,建议禁止地方政府向商业银行借款。第五,完善市政债券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样重要。构建制度与监管并重的市政债券信用风险防控体系是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内在要求。制度建设包括提高信用评级质量、完善债券信息披露和设立适合国情的债券保险制度。对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的监管框架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管、债券发行审批监管、债券运行的专门机构监管与社会监督四个部分。鉴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我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匹配地方政府财权事权;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硬化财政预算约束;强化地方政府信用的外部监督和健全地方政府偿债保障机制等。

蔡冠男[8](2014)在《我国的国债规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债是国家政府凭借其信用,为筹集资金而公开发行的到期需要还本付息的一种有价证券。我国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债的发行规模也越来越大,尤其是1998年以来,我国采取增发国债的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导致国债规模迅速膨胀。众所周知,国债是一把双刃剑,发行国债既可以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可能起到负面的作用,国债发行规模如果过大,甚至可能导致债务危机。因此,研究国债规模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本文所讨论的国债规模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国债的适度规模是指国债在国民经济这一大参照系下国债的最满意或最合理的数量界限,这一界限不是一个具体的绝对值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适度的国债规模是国家政府实行有效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采用了理论与实践、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了1981-2011年的数据,运用Eviews6.0对我国国债的历史发行量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此提出我国国债规模的相应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引言,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目前国内外对国债规模问题研究的情况;第二章是通过对国债的经济效应的分析,论述了适度国债对国民经济的有效促进作用、国债规模过大对经济产生的消极作用;第三章介绍了国债规模的相关理论基础以及衡量国债的现实指标,这些都为后文的实证分析打下理论基础。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首先运用国际通行的合理指标对我国的国债规模进行经验分析,分别考察了国民经济应债能力的负担率、赤字率、居民应债率、借债率以及国债偿债能力的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得出我国国债规模正处于国民经济应债能力相对宽松和财政本身债务负担沉重的矛盾之中,但是这并不能作为衡量国债规模是否适度的绝对标准,还应该从国债的实际使用状况和政府的自偿能力以及我国的实际国情等方面综合考虑,由于国债规模受到多重客观因素的限制,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主要应该侧重于调节经济的应债能力,同时通过建立多马模型得出我国早期由于国债规模迅速扩张存在较大风险,但是近年来国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危机得以缓解,然而国债发行规模扩大所产生的债务危机不容忽视。接着,再进一步分析影响我国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在上述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并挑选出国债发行规模的Granger原因,再对其变量建立VAR模型和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建立协整方程和短期误差修正模型(VEC模型)。由此可知,我国国债规模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GDP、财政赤字以及国债余额,并且我国国债规模与GDP存在负相关。这表明,从长期来看,经济持续增长会降低对国债的需求,使得国债发行量减少,长此下去,国债规模将会趋于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国债规模仍然处于可控制的范围内,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隐患,对此需要谨慎发行国债。第六章,根据结论为指导,对我国国债提出政策建议: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实力;将国债利息支出纳入财政预算,使国债规模的扩张变得法制化;增加财政收入的来源;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压缩支出。

李劲松[9](2013)在《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与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由于国际收支的贸易顺差、直接投资净流入和热钱流入等因素影响,我国外汇储备余额激增,截至2012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3.31万亿美元,连续七年位居世界第一。文章在梳理外汇储备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现状、特点以及储备来源结构的变化情况,探讨了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深层次原因,并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进行测算与研判,得出结论认为: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测算,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大大超过合理水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文章重点分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和资产结构,并探讨其存在的风险与问题,得出结论认为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单一,资产结构过于集中于美元债券,有待于进一步调整与优化。通过风险价值对外汇储备所面临的汇率风险进行测度,发现持有英镑、日元和欧元的风险分别是美元的2.64倍、2.24倍、1.61倍,因此从实证的角度表明了我国持有规模过大的美元资产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在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优化配置方面,本文结合Heller-Knight模型和Dooley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最优币种权重。而在外汇储备资产结构优化配置方面,以美元资产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认为我国应在保证储备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本前提下,适当提高对美国AAA级公司债券的投资额,从而提高整体资产组合的收益率。此外,由于股权投资有助于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与转变,因此适当提高股权投资比例也是美元储备资产的调整方向之一。本文认为只有在源头上保持我国外汇储备的合理增长,并把富余的非储备性质外汇储备进行多样化的实物资产组合,这样才能减小难以控制的风险。因此,文章的最后根据全文研究成果提出了中国外汇储备的优化路径及对策选择,具体包括:保持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优化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和资产结构、增加黄金实物储备、完善外汇储备管理制度等。

郭锦业[10](2013)在《欧元区部分国家债务适度规模和违约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8年欧债危机发生以来,欧元区经济持续低迷,全球经济复苏步履维艰。本次欧债危机的传染范围、影响程度和救助规模都大大超出了历次危机。在过去的2012年,欧债危机的演化使得欧洲经济陷入二次衰退,世界经济复苏更加艰难。未来一年内欧洲仍需在持续紧缩的背景下恢复经济,而美国、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也将面临债务危机的考验。债务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破坏和影响远超预期,全球经济深陷债务危机的困扰。根据IMF数据显示,2012年发达国家公共债务总规模约为50万亿美元,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已上升到110.7%,为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面对迅速增加的债务规模和低迷的国内经济形势,各个国家无法运用大规模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债务危机已经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头号难题。因此研究主权国家的适度债务规模,控制和防范债务风险,预警债务危机就显得必要且有意义。本文以欧元区希腊、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例,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其债务可持续性情况,并以此为参考变量加入到其债务风险的度量中,以预警其未来债务风险状况。在债务规模可持续的定性分析中,可以发现2008年债务危机之后,各国的财政状况迅速恶化。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攀升,远远超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里的规定值。其中,希腊的财政状况最为糟糕。在定量分析中,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的债务不具有可持续性,而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债务相对较好,具有可持续性。在债务违约预警分析中,首先确定影响各个国家债务风险的预警指标,并把对债务可持续性的分析加入到指标中。通过因子分析法发现,宏观经济运行指标和债务负担指标是影响债务风险的最主要因素,同时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综合得分因子曲线可以看出,五个国家在2007年之后,债务风险上升较快,出现较大风险。但是从2010年之后,各个国家的表现又各不相同。另外,在通过ARIMA模型预测五个国家2013年综合得分因子后,发现希腊和爱尔兰的债务风险趋于增大,西班牙风险仍在高位徘徊,而意大利和葡萄牙的债务风险有逐渐平稳趋势。本文最后是欧债危机对我国债务管理的启示。近几年,我国在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债务政策得到重视和频繁使用。债务余额规模迅速扩大,债务风险迅速增加,使得我国债务管理的难度逐渐增大。在总结分析欧元区部分国家债务情况的基础上,对我国控制债务规模,完善违约预警提出了相关启示。另外,针对我国日益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也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二、国债适度规模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债适度规模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经济增长的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适度规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地方政府债务相关研究
        1.2.2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相关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地方政府债务及其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
        2.1.2 地方政府债务
        2.1.3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内涵
        2.1.4 地方政府债务适度规模的界定
    2.2 地方政府举债原因及适度规模理论
        2.2.1 公共物品与财政分权理论
        2.2.2 古典学派的适度负债理论
        2.2.3 李嘉图等价定理
        2.2.4 公共选择学派的适度负债理论
    2.3 地方政府债务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
        2.3.1 凯恩斯学派及IS-LM模型扩展
        2.3.2 新经济増长理论
        2.3.3 巴罗模型及其拓展
第三章 日本央地财政关系下的地方债发展历程
    3.1 日本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3.1.1 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划分与支出结构
        3.1.2 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划分与收入结构
        3.1.3 租税调整与地方财政收支变化
    3.2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来的地方债发展
        3.2.1 高速增长时期地方债发行剧烈震荡
        3.2.2 石油危机下地方债呈爆发式增长
        3.2.3 泡沫经济时期地方债稳中有降
        3.2.4 长期萧条时期地方债迅速攀升
        3.2.5 全球金融危机后地方债总量趋稳
第四章 经济增长视角下日本地方债适度规模的实证分析
    4.1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直观分析
        4.1.1 日本都道府县地方债分布特征
        4.1.2 日本地方债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统计分析
    4.2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短期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4.2.1 向量自回归模型
        4.2.2 数据的选取与检验
        4.2.3 脉冲响应
        4.2.4 结果分析
    4.3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4.3.1 构建研究模型
        4.3.2 变量定义与描述
        4.3.3 计量方法的选择
        4.3.4 计量结果分析
    4.4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门槛特征
        4.4.1 模型的设定
        4.4.2 模型的估计方法
        4.4.3 实证结果与结论
第五章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适度规模管控措施
    5.1 规范的发行制度
        5.1.1 从审批制到协商制
        5.1.2 运用地方债计划控制规模
        5.1.3 明确规定地方债用途
    5.2 市场化的运行模式
        5.2.1 债务发行方式市场化
        5.2.2 债务融资来源多元化
    5.3 严密的风险控制
        5.3.1 对流通渠道进行监管
        5.3.2 设立偿债准备金制度
        5.3.3 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和重组机制
第六章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对中国的启示
    6.1 完善财政制度与创新财政体制
        6.1.1 明确政府间财权事权
        6.1.2 硬化地方政府预算约束
        6.1.3 健全准备金偿付制度
        6.1.4 成立地方政府融资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6.2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与监管
        6.2.1 强化地方政府财政信息披露制度
        6.2.2 处理好债务规模与债务期限的关系
        6.2.3 处理好债务规模与地区间差异的关系
        6.2.4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预警响应机制
    6.3 加快市场与相关保障制度建设
        6.3.1 推进市场化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机制
        6.3.2 完善地方政府债券保障机制
        6.3.3 提高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使用效率
        6.3.4 加大违约惩戒机制实施力度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金融全球化视角下我国外汇储备的动态配置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结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困难点、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国外研究评述
    2.2 国内研究成果
    2.3 现有研究的评价
第三章 外汇储备配置相关理论与模型
    3.1 外汇储备的界定与功能
    3.2 外汇储备的需求理论
    3.3 外汇储备的规模理论
    3.4 外汇储备的结构理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4.1 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主体、目标与基本原则
    4.2 我国外汇储备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
    4.3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历史轨迹
    4.4 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前我国外汇储备的配置结构研究
    5.1 全球外汇储备结构现状
    5.2 我国外汇储备配置结构现状
    5.3 我国外汇储备配置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汇储备管理的国际经验
    6.1 主要国家(地区)的外汇管理经验
    6.2 国际经验总结与对中国的启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外汇储备配置的静态模型
    7.1 单期的均值-方差模型
    7.2 外汇配置静态模型--多货币指数的配置模型
    7.3 构建外汇配置静态模型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外汇配置的动态模型与实证
    8.1 构建外汇配置动态模型
    8.2 动态模型的最优解
    8.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美元指数的可预测性研究
    9.1 美元指数的经济意义
    9.2 美元指数预测模型结构
    9.3 使用DB小波作为输入的美元指数预测模型
    9.4 实证检验
    9.5 本章小结
第10章 全文总结、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全文总结
    10.2 研究结论
    10.3 优化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我国黄金储备的适度规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黄金储备作用的研究
        1.2.2 黄金储备规模的占比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
2 基本理论
    2.1 概念界定
    2.2 黄金储备的作用
        2.2.1 充当最后支付手段
        2.2.2 优化储备资产结构
    2.3 理论基础
        2.3.1 马科维茨资产组合理论
        2.3.2 海勒-奈特理论
        2.3.3 杜利理论
3 我国黄金储备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我国黄金储备的现状
    3.2 黄金储备的供给
        3.2.1 国内黄金储备的供给
        3.2.2 进口黄金
    3.3 我国黄金储备适度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经济因素
        3.3.2 政治因素
4 我国黄金储备适度规模的实证研究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4.1.1 数据来源
        4.1.2 指标的设定
    4.2 实证检验与分析
        4.2.1 数据计算
        4.2.2 约束条件分析
    4.3 结果分析
5 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开拓多种途径增加黄金储备的规模
        5.2.2 降低黄金储备成本
参考文献
后记

(4)IMI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研判
    (一) 海外宏观2
        1. 经济:难得的外围温和窗口
        2. 货币:全球货币之新分化
        3. 大宗:原油供需平衡后的新逻辑
    (二) 国内宏观1
        1. 经济:工业生产放缓, 投资总体回落, 经济显着降温
        2. 通胀:CPI抬升仍低, PPI大幅回落
        3. 金融:信贷依旧旺盛, M2持续下降, 货币边际趋紧
    (三) 商业银行1
        1. 商业银行经营情况
        2. 货币金融数据分析
        3.银行监管动态
    (四) 资本市场1
        1. A股
        2. 债券
二、宏观经济重点问题——究竟我国的外汇储备是否充足?1
    (一) 引言
    (二)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测度Ⅰ:比率分析法
        1. 指标选取
        2. 结果分析
    (三)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测度Ⅱ:需求定值分析法
        1. 指标选取
        2. 模型构建
        3. 结果分析
    (四)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测度Ⅲ:回归分析法
        1. 指标选取
        2. 模型构建
        3. 结果分析
    (五)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测度Ⅳ:基于预防外部突然冲击的外汇储备需求模型
        1. 模型构建
        2. 参数校准
        3. 结果分析
        4. 敏感性分析
    (六)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测度V:风险加权负债法
        1. 模型构建
        2. 结果分析
    (七) 结论性评价
三、主要经济数据1
附表

(5)日本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基本思路
        1.2.1 研究对象的基本限定
        1.2.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研究
        1.3.2 关于日本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相关研究
    1.4 文章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2.1 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内涵
        2.1.1 可持续性思想的溯源及内涵
        2.1.2 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
    2.2 国债政策及其可持续性的相关理论
        2.2.1 国债政策的理论演进
        2.2.2 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相关理论
    小结
第3章 战后日本国债政策及国债管理机制的演进
    3.1 日本国债政策的历史演进
        3.1.1 1945-1964 年的均衡财政与国债政策
        3.1.2 1965-1974 年的赤字财政与国债政策
        3.1.3 1975-1979 年的财政主导经济与国债政策
        3.1.4 1980-1991 年的财政重建与国债政策
        3.1.5 1992-1996 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国债政策
        3.1.6 1997-今波动中的财政政策与国债政策
    3.2 日本国债管理机制的演进及评述
        3.2.1 日本国债发行机制演进及评述
        3.2.2 日本国债偿还机制演进及评述
        3.2.3 日本国债流通机制演进及评述
    小结
第4章 日本国债政策的经济效应——民间支出与金融效应
    4.1 日本国债政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初步分析
        4.1.1 日本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4.1.2 日本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初步分析
    4.2 日本国债政策的民间支出效应分析
        4.2.1 日本国债政策对民间消费效应的实证分析
        4.2.2 日本国债政策对民间投资效应的实证分析
    4.3 日本国债政策的金融效应分析
        4.3.1 日本国债政策对货币供给效应的实证分析
        4.3.2 日本国债政策对利率效应的实证分析
    小结
第5章 日本国债的风险——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
    5.1 日本国债风险的综合分析体系
        5.1.1 日本国债风险相关指标体系的构建
        5.1.2 日本国债风险相关数据的选取
        5.1.3 日本国债风险各指标警戒水平的判定
    5.2 日本国债风险的综合评价
        5.2.1 日本国债风险的单个指标评价
        5.2.2 日本国债风险指标的综合评价
    小结
第6章 日本国债规模的适度性——一般判定与再探讨
    6.1 日本国债规模适度性的一般判定
        6.1.1 国债适度规模的一般判定标准
        6.1.2 日本国债规模适度性的一般判定
    6.2 日本国债规模适度性的再探讨
        6.2.1 关于国债适度规模一般标准的评析
        6.2.2 日本国债规模适度性的再探讨
    小结
第7章 日本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及综合评价
    7.1 日本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
        7.1.1 日本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有利因素
        7.1.2 日本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不利条件
    7.2 日本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综合评价
    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6)国债适度负债规模理论——模型特征与非线性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述评
三、模型
    1.经济内生增长模型
    2.动态稳定路径
四、均衡分析
    1.适度负债规模的基本解释
    2.国债适度负债规模的测算
    3.国债适度负债规模的推论
五、系统仿真模拟
    (一)参数设定依据②
        1. ρT、ρG的参数设定讨论
        2. L、V、α的参数设定讨论
        3. h、r的参数设定讨论
    (二)系统仿真分析
        1. 综合分析
        2. 三个状态空间分析
    (三)仿真结论
六、研究发现及结论

(7)我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市政债券的概念界定
        1.2.1 与市政债券相关的若干概念
        1.2.2 市政债券的概念和特征
        1.2.3 本文对我国市政债券的范围界定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创新和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西方国家政府债券融资理论
        2.1.1 国家公债理论
        2.1.2 财政联邦制
        2.1.3 公共产品理论
    2.2 国外文献综述
        2.2.1 关于地方政府债券问题研究
        2.2.2 关于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的研究
        2.2.3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防控及制度建设研究
    2.3 国内研究综述
        2.3.1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
        2.3.2 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研究
        2.3.3 关于市政债券发行时机、条件和模式研究
        2.3.4 关于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研究
    2.4 文献评价
        2.4.1 国内外研究特色
        2.4.2 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和研究突破点
3 新形势下市政债券发行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市政债券发展的曲折历程
        3.1.1 建国初期—1995 年市政债券的零星发行阶段
        3.1.2 1995—2009 年市政债券全面禁止阶段
        3.1.3 2009—2013 年市政债券实践探索阶段
        3.1.4 2014 年以来市政债券自主发行阶段
    3.2 2014 年市政债券自主发行的背景
        3.2.1 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融资需求客观存在
        3.2.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蕴含巨大风险
        3.2.3 中央代理地方债券暴露的问题
        3.2.4 市政债券是地方政府融资工具的最优选择
    3.3 新《预算法》背景下市政债券发行面临的风险
        3.3.1 新《预算法》赋予地方政府市政债券发行权的意义
        3.3.2 2014 年市政债券自主发行现状
        3.3.3 市政债券自主发行的风险分析
4 市政债券的信用风险分析
    4.1 信用风险的一般分析
        4.1.1 信用、风险与信用风险辨析
        4.1.2 信用风险的内涵
        4.1.3 信用风险产生的理论基础
    4.2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及其来源
        4.2.1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界定
        4.2.2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
    4.3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的形成机理
        4.3.1 地方政府举债的适度规模
        4.3.2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过度举债
        4.3.3 基于财政机会主义的地方政府过度举债行为分析
    4.4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传导路径
        4.4.1 政府体系传导
        4.4.2 金融机构传导
        4.4.3 证券市场传导
        4.4.4 宏观经济传导
5 我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的实证分析
    5.1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测度模型构建
        5.1.1 模型的选择
        5.1.2 模型的构建
        5.1.3 研究设计
    5.2 北京市政债券信用风险与安全发债规模
        5.2.1 财政收入预测
        5.2.2 担保比例及可担保财政收入的确定
        5.2.3 参数 μ 及 σ 的确定
        5.2.4 理论违约率的计算
        5.2.5 确定安全发债规模
    5.3 江西省市政债券信用风险与安全发债规模
        5.3.1 江西财政收入预测与可担保财政收入确定
        5.3.2 参数 μ 及 σ 的确定
        5.3.3 理论违约率的计算
        5.3.4 确定安全发债规模
    5.4 宁夏自治区市政债券信用风险与安全发债规模
        5.4.1 财政收入预测与可担保财政收入确定
        5.4.2 参数 μ 及 σ 的确定
        5.4.3 理论违约率的计算
        5.4.4 确定安全发债规模
    5.5 实证小结
6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国际实践及启示
    6.1 国外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典型模式
        6.1.1 美国市政债券管理——制度约束模式
        6.1.2 日本市政债券管理——合作协商模式
        6.1.3 英国市政债券管理——规则指引模式
        6.1.4 巴西市政债券管理——行政控制模式
    6.2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国际经验总结
        6.2.1 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控制举债规模
        6.2.2 设定符合本国国情的举债程序
        6.2.3 完善信用风险预警系统
    6.3 借鉴与启示
7 我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体系构建
    7.1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
        7.1.1 信用风险控制的内涵
        7.1.2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主要内容
    7.2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重点——以规模控制为主
    7.3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外部环境建设
        7.3.1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防控制度
        7.3.2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监管框架体系
    7.4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相关政策完善
        7.4.1 匹配地方政府财权事权
        7.4.2 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
        7.4.3 硬化财政预算约束
        7.4.4 强化地方政府信用的外部监督
    7.5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救济与偿债保障
8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8.1.1 地方政府发债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8.1.2 市政债券是地方政府融资工具的最优选择
        8.1.3 财政收支风险是市政债券信用风险主要来源
        8.1.4 过度融资行为是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8.1.5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具有多重传导路径
        8.1.6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
        8.1.7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应以“举债规模”为控制重点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北京市财政收入预测
附录B 江西省财政收入预测
附录C 宁夏自治区财政收入预测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8)我国的国债规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国债规模的意义和背景
        (一) 国债规模的背景研究
        (二) 国债规模的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
        (二) 国内研究
        (三) 国内外研究存在问题的分歧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债规模对经济的影响
    一、国债规模适度对经济的积极作用
        (一) 国债的财政功能
        (二) 国债的金融功能
        (三) 国债的宏观调控功能
    二、国债规模过大对经济的消极作用
        (一) 国债产生的挤出效应
        (二) 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三) 可能导致债务危机
第三章 国债规模相关理论基础及现实指标
    一、国债规模的相关理论
        (一) 国债规模的概念界定
        (二) 适度国债规模的涵义
    二、衡量国债规模的现实指标及安全界限
        (一) 国债负担率
        (二) 赤字率
        (三) 居民应债率
        (四) 借债率
        (五) 国债依存度
        (六) 国债偿债率
    三、国债适度规模的理想模型
第四章 国债规模的指标分析
    一、国际常用指标分析
        (一) 从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角度
        (二) 从国债的偿债能力角度
    二、其他指标分析
        (一) 从国债的可持续性角度
        (二) 从综合负债能力角度
第五章 我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研究
    一、影响因素的一般分析
    二、国债规模的回归模型
        (一) 变量的选择及数据的整理
        (二) Granger因果检验
        (三)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四) VAR模型的建立
        (五) 脉冲响应函数
        (六) 方差分解
        (七) Johansen协整检验及协整方程
        (八) VEC模型的建立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二、政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与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1 国外研究评述
        1.3.2 国内研究评述
        1.3.3 研究文献评价
    1.4 主要国家的外汇储备管理经验
        1.4.1 美国的外汇储备管理经验
        1.4.2 日本的外汇储备管理经验
        1.4.3 欧元区的外汇储备管理经验
        1.4.4 挪威的外汇储备管理经验
        1.4.5 英国的外汇储备管理经验
        1.4.6 新加坡的外汇储备管理经验
        1.4.7 对中国的启示
    1.5 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1.5.1 论文结构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6.1 研究的重点
        1.6.2 研究的难点
        1.6.3 可能的创新之处
        1.6.4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外汇储备结构优化配置的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国际储备
        2.1.2 外汇储备
        2.1.3 外汇汇率
        2.1.4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制度的演变
    2.2 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测算方法
        2.2.1 比例分析法
        2.2.2 成本-收益法
        2.2.3 回归分析法
        2.2.4 协整分析法
        2.2.5 定性分析法
    2.3 储备货币币种选择理论
        2.3.1 资产组合理论
        2.3.2 Heller-Knight模型
        2.3.3 Dooley模型
第三章 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3.1 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现状
        3.1.1 中国外汇储备总量增长现状
        3.1.2 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特点
        3.1.3 中国外汇储备的来源结构变化趋势
    3.2 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
        3.2.1 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是经济基础
        3.2.2 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长期双顺差是直接原因
        3.2.2.1 经常项目顺差
        3.2.2.2 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
        3.2.3 我国外债余额的不断增加是客观原因
        3.2.4 国内投资小于储蓄是理论原因
        3.2.5 人民币升值及热钱流入是市场性原因
        3.2.6 逐步完善的金融体系为外资流入创造了条件
    3.3 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原因的实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研究
    4.1 基于比例分析法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定
        4.1.1 基于特里芬比例法的分析
        4.1.2 基于“盖杜蒂-格林斯潘法则”的分析
    4.2 基于阿格沃尔模型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算
        4.2.1 阿格沃尔模型介绍
        4.2.2 阿格沃尔模型的修正
        4.2.3 相关数据的选取与参数的确定
        4.2.4 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测算
        4.2.5 结果分析
    4.3 对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是否过度的研判
    4.4 外汇储备规模过度的影响分析
        4.4.1 外汇储备增长的正面影响
        4.4.2 外汇储备增长的负面影响
    4.5 外汇储备增长对通货膨胀影响的实证研究
        4.5.1 数据选择及处理
        4.5.2 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4.5.3 VAR模型的估计及分析
        4.5.4 脉冲响应分析与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外汇储备结构现状及其风险研究
    5.1 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分析
        5.1.1 全球外汇储备币种结构
        5.1.2 发达国家外汇储备币种结构
        5.1.3 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币种结构
        5.1.4 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估算
    5.2 我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分析
    5.3 我国外汇储备结构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5.3.1 币种结构和外汇储备职能需求不匹配
        5.3.2 美元比例过大面临的汇率风险
        5.3.3 资产配置单一导致的外汇储备收益偏低
        5.3.4 保值风险
        5.3.5 投资期限错配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5.4 外汇储备结构面临汇率风险的实证研究
        5.4.1 计量模型的选择
        5.4.2 美元汇率的波动性分析
        5.4.3 对欧元、英镑和日元的分析
        5.4.4 各币种的在险价值(VaR)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外汇储备的结构优化配置研究
    6.1 外汇储备结构管理理论
        6.1.1 外汇储备币种选择的三大原则
        6.1.2 外汇储备资产结构管理原则
    6.2 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
        6.2.1 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的选择
        6.2.2 Heller-Knight模型和Dooley模型的运用
        6.2.3 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优化模型的构建
    6.3 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结构优化配置研究
        6.3.1 中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结构
        6.3.2 美元资产结构的收益率分析
        6.3.3 美元资产结构的优化配置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外汇储备的优化路径及对策选择
    7.1 保持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
        7.1.1 调整外贸政策,优化外资结构
        7.1.2 加强对引进外资的管理,提高引资质量
        7.1.3 放宽国内外资本的双向流动,平衡资本与金融项目
        7.1.4 扩大内需,适当控制外贸顺差
        7.1.5 改善贸易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7.2 渐进式优化外汇储备币种结构
    7.3 合理利用外汇储备资产,优化资产结构
        7.3.1 有效合理利用外汇储备资产
        7.3.2 适当调整美元资产结构
    7.4 适时增加黄金实物储备
        7.4.1 黄金的价格趋势分析
        7.4.2 黄金序列的平稳性及ARCH效应检验
        7.4.3 构造GARCH模型
    7.5 加快推进外汇制度改革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外文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1 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外汇储备与黄金储备
附录2 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各变量指标值

(10)欧元区部分国家债务适度规模和违约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0.2 研究目标和方法
    0.3 文章结构安排
    0.4 本文创新点和难点
1 相关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1.1 概念界定
    1.2 经典理论发展
        1.2.1 关于债务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1.2.2 债务适度规模理论研究
        1.2.3 危机预警理论和预警模型的研究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小结
2 债务适度规模分析
    2.1 欧元区各国债务水平
    2.2 影响债务规模因素分析
        2.2.1 影响债务规模的常规指标
        2.2.2 影响债务规模的结构因素
    2.3 债务可持续性检验
        2.3.1 可持续性理论分析
        2.3.2 欧元区危机国债务可持续性实证检验
    2.4 小结
3 债务违约预警机制研究
    3.1 债务危机预警指标的选取
    3.2 欧元区部分国家实证分析
        3.2.1 样本国家选择和数据整理
        3.2.2 因子分析
        3.2.3 ARIMA 模型预测分析
    3.3 小结
4 欧洲债务危机的启示
    4.1 保持债务适度规模
    4.2 完善债务违约预警
    4.3 控制地方债务风险
    4.4 小结
5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国债适度规模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经济增长的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适度规模研究[D]. 王曼. 河北大学, 2020(02)
  • [2]金融全球化视角下我国外汇储备的动态配置模型研究[D]. 马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3]我国黄金储备的适度规模研究[D]. 侯欣悦.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8)
  • [4]IMI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A]. 张瑜. 《IMI研究动态》2017年上半年合辑, 2017(总第193;194;195;196;197;198;199;200;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211;212;213;214;215;216;217;期)
  • [5]日本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研究[D]. 王海旭. 吉林大学, 2015(08)
  • [6]国债适度负债规模理论——模型特征与非线性模拟[J]. 何代欣. 财贸经济, 2015(05)
  • [7]我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研究[D]. 宋佳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5(03)
  • [8]我国的国债规模研究[D]. 蔡冠男. 安徽大学, 2014(09)
  • [9]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与结构优化研究[D]. 李劲松. 云南大学, 2013(02)
  • [10]欧元区部分国家债务适度规模和违约预警研究[D]. 郭锦业.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探索合适的国债规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