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一、原发宫颈恶性黑色素瘤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原凌燕[1](2021)在《基于转录组数据挖掘分析免疫标志物与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极具侵袭力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病隐匿,易转移,治疗反应差的特点,死亡病例占皮肤肿瘤总死亡病例的80%。多数患者确诊之前就已经发生远处转移,由于晚期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有限,伴发转移患者总生存期仅为6-9个月,3年生存率不足15%。目前,即使包括最新获批用于转移性黑色素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KRAS抑制剂和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CTLA)-4抗体Ipilimumab在内的免疫治疗的受益群体也相当有限,而且几乎无法预测不同个体伴随治疗的严重副作用。因此,鉴定筛选与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高特异、高选择性相关的标志物,筛选出新治疗方法的获益群体,并据此预测预测筛选开发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对改进MM的治疗至关重要,这也很可能有助于发现未来针对性研发MM新药的潜在靶点。目的:分析和筛选MM原发病例样本和转移病例样本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构建预后风险模型,并探索预后风险模型基因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分析基因标志物与MM恶性程度和免疫耐受复杂特性的关系,获取基因标志物影响黑色素瘤恶性表型相关的功能证据,为改善MM转移患者的临床治疗决策和相关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筛选基因标志物:1)以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取和清洗TCGA数据库的MM病例的基因组表达谱、生存数据,因为数据库中缺乏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病例和转移病例的配对样本,所以根据数据库中恶性黑色素瘤病例的临床特征、治疗干预措施等,我们严格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保证原发病例样本和转移病例样本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后,进行两组样本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2)使用Imm Port(The Immun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ortal)数据库的免疫相关基因数据集,取交集匹配出免疫相关基因标志物。3)为了保证预后时间的准确性,我们使用观察到的生存间隔时间(observed survival interval,OBS,即从TCGA采样到患者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的时间间隔)代替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为了排除病例临床表型和治疗干预措施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纳入了年龄、性别、AJCC分期、Clark评分、Breslow厚度值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逐步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以构建预后基因标志物的预测模型,并通过R软件的“survminer”软件包构建,根据ROC曲线下面积验证模型的有效性。4)通过CIBERSORTx反卷积方法重构MM样本的免疫浸润淋巴细胞的相对含量丰度,“Spearman”相关性分析确定预后模型基因与免疫浸润淋巴细胞的相关性;5)本研究还收集MM单细胞测序数据,通过单细胞组学数据对转移预后基因标志物与肿瘤微环境的浸润淋巴细胞亚组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比较计算结果,进一步对反卷积计算的结果加以验证。(2)验证基因标志物:1)利用人类蛋白质图谱(The human protein atlas,HPA)数据库的人类肿瘤样本免疫组学数据验证基因标志物,包括目标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免疫组化的特征等;针对缺乏免疫组化数据的目标靶基因,使用TCGA泛癌数据验证该基因对多种肿瘤的预后作用;2)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Cas9技术基于向导RNA(small guide RNA,sg RNA)敲除CXCR4,构建敲除目标基因的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系sg-A375细胞,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CCK-8实验获取CXCR4影响黑色素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功能证据,以实验研究验证CXCR4基因对A375细胞侵袭和转移的促进作用。结果:(1)通过一系列分析,构建了一个可以预测MM转移患者预后的由6个免疫相关基因(immune-related genes,IRGs)-SLPI,S100A7,LYZ,CCL19,CXCR4和CD79A-组成的基因标志物模型,该模型能够在训练集中区分转移MM患者的预后风险,(TCGA,n=226,log-rank test,P<0.001);且6-IRGs是MM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不受性别、年龄和病理分期等临床特征的影响(HR=20.84,95%CI:5.00-86.93,P<0.001);在GEO独立数据集中的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对转移患者的预后也能做出有效预测(GSE19234,n=106,log-rank test P<0.001,GES53118,n=79,log-rank test,P<0.001),并通过ROC曲线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通过CIBERSORTx重构免疫浸润细胞的含量丰度,6个IRGs与免疫浸润细胞及免疫检查点基因(immune-checkpoint genes,ICGs)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通过GEO(GSE72056)单细胞测序数据集,运用单细胞分析软件及方法分析了MM转移病例样本中的细胞特征和聚类分型。结果显示,样本细胞注释后分为18类,与免疫微环境有关的肿瘤细胞亚群包括B细胞、DC细胞、成纤维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D34造血干细胞、神经上皮细胞、神经元细胞、嗜中性粒细胞、NK细胞、前体CD34B细胞、晚期CD34B细胞、早幼粒细胞、T细胞和组织干细胞。与原发病例样本的肿瘤微环境比较,上述细胞(除NK细胞和T细胞)在淋巴结转移病例样本的含量丰度有显着差异(P<0.001);单细胞中检测到的3个基因标志物(CXCR4,LYZ和CD79A)与上述差异细胞具有显着的相关性(P<0.001)。其中,CXCR4和多种免疫浸润细胞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CXCR4作为后期的实验验证对象,进行生物实验验证其功能。(3)通过HPA数据库中102例MM样本的免疫组化数据验证分析了筛选出的5个IRGs(SLPI,S100A7,LYZ,CCL19和CD79A)的蛋白组化结果显示在恶性黑色素瘤中均可以看到5个基因的蛋白免疫组化的染色;CXCR4和免疫浸润细胞呈高度相关,但是CXCR4在HPA数据库缺少蛋白组化数据,因此,为深入探讨CXCR4在肿瘤中的功能,基于TCGA泛癌的数据,分析CXCR4出恶性黑色素瘤之外的多种肿瘤的预后风险比(hazard radio,HR),将CXCR4对不同肿瘤患者预后的HR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CXCR4对胃癌、骨肉瘤、卵巢癌、肺腺癌、肾透明细胞癌、头颈部癌、食管腺癌和宫颈癌的OS有预测作用(P<0.001),其中,在胃癌和肾透明细胞癌的预后是保护性因素(HR<1),在其余肿瘤的预后为危险性因素(HR>1)。CXCR4对于多种肿瘤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Relapse-Free Survival,RFS)预后HR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CXCR4的高表达对胃癌、卵巢癌、肺腺癌、肾透明细胞癌和膀胱癌具有预后预测作用(P<0.001),在胃癌、肺腺癌和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RFS是保护性因素(HR>1),而在卵巢癌还和膀胱癌中是高风险因素(HR>1)。(4)通过生物实验验证CXCR4与MM的增殖、转移功能关联:使用Cas9技术,利用sg-RNA转染敲除CXCR4后构建MM的CXCR4基因敲除细胞系A375细胞(sg-A375),然后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sg-A375细胞的迁移及穿透力,获取CXCR4与黑素瘤恶性行为相关功能的证据。与A375细胞比较,sg-A375细胞的划痕实验修复能力和迁移及侵袭能力显着下降。结果证实敲除CXCR4可抑制黑素瘤增殖、侵袭、迁移过程,表明MM中CXCR4高表达和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结论:(1)通过TCGA数据库筛选获得6个IRGs(SLPI,S100A7,LYZ,CCL19,CXCR4和CD79A)组成的可用于MM转移患者预后预测的免疫相关基因标志物(immune-related gene signature,IRGS),经GEO不同维度的独立数据集验证该6个IRGs组成的IRGS模型具有很好的适用性。(2)转移MM病例的单细胞分析结果说明:转移病例样本中的B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中性粒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浸润,与MM患者预后相关,同时上述浸润细胞含量丰度和免疫预后基因表达呈显着正相关。(3)HPA数据库验证基因标志物的结果显示,除CXCR4外,其余SLPI,S100A7,LYZ,CCL19和CD79A5个基因蛋白可以在数据库验证;基于泛癌数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CXCR4对多种肿瘤患者的OS和RFS均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对不同的肿瘤,CXCR4具有不同的预后判断价值。(4)CXCR4不仅促进A375细胞的增殖和克隆,还与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行为密切相关,说明CXCR4可能通过影响免疫微环境而改变患者的预后。

许方玉[2](2021)在《原发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26例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原发性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属于一种恶性程度极高、预后差、临床上罕见的肿瘤。本文目的在于分析原发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诊疗措施、术后随访、预后等结果,为以后该病的诊治提供借鉴。方法:收集自1958年1月-2020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科收治的原发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患者26例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原发性外阴恶性黑色素瘤患者11例,原发性阴道恶性黑色素瘤患者9例,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患者5例,原发性卵巢恶性黑色素瘤患者1例。应用SPSS软件分析各种不同治疗方式的平均生存时间与中位生存时间,采用了COX回归分析统计学方法,计算各部位生殖道恶黑的3年总生存率,5年总生存率。结果:1.女性生殖系统恶性黑色素瘤的年龄分布特点:纳入本研究的26例原发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整体年龄区间在33-69岁,平均发病年龄54.9岁,中位发病年龄59岁。绝经前患者18例,绝经后患者8例。30-40岁之间的患者3例,40-50岁之间的患者4例,50-60岁之间的患者6例,60-70岁之间的患者12例。发病年龄区间在60-70岁的比例最大,占总人数的46.1%。其次是50-60岁(26.9%),<40岁人数最少(11.5%)。2.各部位女性生殖系统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外阴恶黑、阴道恶黑、宫颈恶黑、卵巢恶黑的发病率依次为42.3%、34.6%、19.2%、3.8%。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对外阴恶性黑色素瘤、阴道恶性黑色素瘤及宫颈恶性黑色素瘤的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期,Ⅰ期11例,Ⅱ期8例,Ⅲ期6例,Ⅳ期1例。生殖道恶性黑色素肿瘤患者中,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的患者11例(42.3%),外阴肿物9例(34.6%),阴道壁肿物5例(19.2%),外阴瘙痒1例(3.8%),阴道接触性出血1例(3.8%),阴道不规则排液1例(3.8%),盆腔肿物1例(3.8%)。以“外阴肿物”为主诉就诊的患者占外阴恶性黑色素瘤中的81.8%,以“阴道不规则出血”为主诉就诊的患者占阴道恶性黑色素瘤的的77.7%,宫颈阴道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80%。3.各部位女性生殖系统恶性黑色素瘤的大体病理特点及其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病灶>2cm者17例,≤2 cm者2例;病灶多呈结节状,单侧。病灶色素沉着呈黑色者18例,紫色者3例,无色素沉着5例,分别计算平均生存时间为52.14个月、30.00个月、25.75个月,无色素沉着的恶性黑色素瘤的患者生存时间要比黑色素含量较高的患者生存时间短,且色素沉着越少颜色越浅生存时间越短。恶性黑色素瘤特异性的肿瘤标记物常见的有:HMB45、MART-1、S-10、CK、Vimemtin等,可表达其中的一种或同时表达多种肿瘤标记物。23例做了免疫组化,HMB45、S-100的表达率100%,MART-1的表达率91.3%,Vimemtin69.5%,CK的表达率17.3%。4.治疗方式的选择与生存情况:外阴恶黑5年生存率为42.3%。阴道恶黑5年生存率为16.6%。宫颈恶黑的5年率差异较大,卵巢恶黑患者随访缺失。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辅以免疫治疗,放化疗。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局部手术患者生存时间对比根治术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54.25个月对比26.25个月。结论:1.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高发人群为绝经后老年女性。2.外阴恶黑的发病率较阴道恶性黑色素瘤、宫颈恶性黑色素瘤、卵巢恶性黑色素瘤高。3.外阴恶性黑色素瘤主要表现为以“外阴肿物”为主诉,阴道和宫颈恶性黑色素瘤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4.病例病灶分为黑色,紫红色,无色素沉着三类,无色素沉着的恶性黑色素瘤的患者生存时间要比黑色素含量较高的患者生存时间短,提示色素沉着越少生存时间越短。5.术前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6.治疗方面,以手术为主,术后结合辅助治疗,是目前临床对于恶性黑色素瘤的普遍推崇的方式。

刘宏英[3](2020)在《三种特殊病理类型宫颈恶性肿瘤的诊疗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常见病理类型是鳞癌、腺癌,除此之外,还有大约不到10%的特殊病理类型恶性肿瘤,受限于低发病率,目前尚无指南规范。为了更好地掌握这类肿瘤,我们回顾了其中关于宫颈神经内分泌癌、宫颈原发性淋巴瘤、宫颈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文献,总结了它们的发病机制、诊疗方式及预后,发现其相较于常见病理类型宫颈癌而言恶性程度较高,且治疗方案存在争议,目前以手术、放化疗综合治疗为主,多借鉴发生于其它器官相应的病理类型,但相对于常见病理类型宫颈癌其预后较差。随着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发展,有极少数患者在经验性的尝试,这些新的治疗方式在这部分患者中有较大前景。

宗丽菊[4](2019)在《UBD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宫颈癌是中国最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每年宫颈癌的新发病例约13万例,死亡病例数近5万例,占世界总数的20%左右。尽管宫颈癌病因明确,有早期的筛查方法,并且手术及放化疗对宫颈癌的效果较好,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目前对宫颈癌复发或转移的机制并不明确,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需要阐明宫颈癌复发转移的机制,为宫颈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本项目课题组应用RNA-seq技术发现,UBD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应用PCR和免疫组织化学验证了 UBD的mRNA及蛋白质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并且UBD与宫颈癌的淋巴结转移正相关。这提示,UBD可能在宫颈癌的进展及转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UBD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关系、UBD在宫颈癌中的表达调控、UBD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以下三个方面:(1)分析宫颈癌中UBD mRNA的表达、UBD与肿瘤免疫调节相关基因的关系,扩大样本量分析UBD蛋白在宫颈癌的表达及其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2)在细胞分子水平和动物体内实验水平探索UBD对宫颈癌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克隆形成、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明确UBD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并探索可能的作用机制;(3)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调控UBD的转录因子,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验证转录因子对UBD的调控作用、分析UBD启动子甲基化与UBD的关系,探索UBD在宫颈癌中异常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比较TCGA数据库中宫颈癌和GTEx数据库中正常宫颈组织中UBD mRNA的表达,利用cBioPortal、DAVID在线分析工具、KEGG及GO对与UBD相关的基因进行功能聚类分析、信号通路分析,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UBD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初治宫颈癌、复发宫颈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UBD的表达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2)通过构建UBD过表达(LV-UBD)及干扰表达(shRNA-UBD)的慢病毒载体,筛选出稳定表达的宫颈癌细胞,或通过瞬时转染小干扰RNA(siRNA)改变UBD在宫颈癌细胞系中的表达,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Transwell小室模型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通过皮下接种肿瘤细胞建立宫颈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检测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能力;通过尾静脉注射肿瘤细胞建立宫颈癌肺转移模型,检测细胞在小鼠体内的转移能力。(3)利用JASPAR预测调控UBD的转录因子,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转录因子对UBD的调控作用、利用免疫组化检测转录因子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利用甲基化特异PCR(MSP)的方法检测宫颈癌组织中UBD启动子甲基化状态,UBD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UBD蛋白表达的关系,分析TCGA数据库中宫颈癌UBD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与UBD RNA的关系。结果(1)UBD mRNA在宫颈癌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宫颈组织,与肿瘤免疫信号通路密切相关;与抑制性免疫检查点如CTLA-4、LAG3、PD-1、TIGIT等呈正相关;UBD蛋白在宫颈癌的肿瘤细胞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高表达,在复发宫颈癌中的表达显着高于在原发宫颈癌中的表达,是复发宫颈癌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体外细胞实验表明,过表达可以促进宫颈癌细胞的克隆形成、侵袭及转移能力,上调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相关分子蛋白;相反,干扰UBD的表达可以抑制宫颈癌的增殖、克隆形成、凋亡、侵袭及转移、下调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相关分子蛋白,瞬时转染siRNA诱导细胞凋亡并增加细胞对顺铂诱导凋亡的敏感性。裸鼠体内实验表明,干扰UBD的表达抑制宫颈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宫颈癌细胞的转移。(3)JASPAR预测在UBD启动子序列存在STAT3的结合位点,STAT3在宫颈癌中普遍高表达,干扰STAT3表达后UBD的表达下降,报告基因实验确定了 STAT3对UBD调控的2个结合位点,ChIP实验验证了 STAT3与UBD启动子2个位点DNA的结合。启动子甲基化检测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UBD蛋白及RNA的表达与UBD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均呈负相关。结论(1)UBD在宫颈癌中高表达,与宫颈癌的不良预后相关。(2)UBD通过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宫颈癌的进展及转移。(3)宫颈癌中UBD异常表达可能是由于STAT3的转录激活和UBD启动子甲基化的异常。

徐梦秋,田笛,周顺卿,姚迎春,韩丽英[5](2018)在《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诊疗进展研究》文中认为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恶性肿瘤,现有的临床资料十分有限,在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尚无系统指南及专家共识。本文对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治疗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参考。

段瑶,关铮,刘爱军[6](2015)在《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2—201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4例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均进行随访。所有病理标本均进行免疫组化测定。结果:4例患者中1例为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Ⅰb1期,1例为Ⅱa期,2例为Ⅲa期。免疫组化检测:4例患者抗黑色素瘤特异性抗体(HMB45)、S-100均为阳性,3例Vimetin阳性,2例Melan-A阳性。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2例辅以术后化疗,1例辅以术后放疗。3例患者因术后复发及转移分别存活6,25,40个月后死亡,1例患者术后随访34个月,至今仍无瘤存活。结论: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预后差,确诊需行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测且排除全身其他部位黑色素瘤,临床采用FIGO分期,治疗规范尚未确立,目前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何福果[7](2014)在《宫颈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宫颈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对2例宫颈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临床特征及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女性患者分别为46和58岁,均以阴道流血及宫颈肿块为主要症状,肿块呈息肉状和结节状伴糜烂、溃疡及出血。HE染色可见组织结构复杂,细胞类型多样,主要以上皮样或组织样细胞及梭形细胞主,可见散在的多核巨细胞;细胞异形性明显,可见核分裂象,黑色素颗粒可有可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S-100蛋白、人黑色素瘤标记物45(HMB45)及波形蛋白(Vimentin)均呈阳性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白细胞共同抗原(LCA)、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结蛋白(Desm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syn)均呈阴性表达。结论宫颈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极其罕见,恶性程度高,对放、化疗均不敏感,病死率高,预后差。普及宫颈恶性肿瘤筛查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极为重要。

唐子林,罗丽琳[8](2013)在《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误诊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宫颈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期望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对1例宫颈黑红色肿物组织做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镜下见瘤细胞呈巢片状分布,浸润生长,HMB45及S100均呈阳性,CK呈阴性。盆腔淋巴结见肿瘤转移。结论当临床检见宫颈黑色斑点或结节,镜检示梭型、上皮样、小痣样细胞呈巢片状浸润性生长,应高度警惕宫颈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

刘晓霞,王岩,方媛,张少华,贾支红[9](2010)在《子宫体恶性黑色素瘤1例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子宫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子宫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进行常规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体检发现盆腔包块就诊,B超示:子宫形态欠规则,于左侧卵巢及宫颈前方可见一实性低回声团块,边界清,范围79mm×48mm×57mm,CDF1:团块内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并可测及低阻动脉频谱,R1为0.48。眼观:灰黑色肿物1个,9.5cm×6cm×4.5cm,包膜完整,切面实性,质软,呈一致性暗黑色。镜下:肿瘤细胞呈巢状弥漫分布,见多数淋巴管内瘤栓,瘤细胞体积大,形态多样,宽胞质,一类胞质红染颗粒状,组织细胞样细胞,另一类胞质透亮呈上皮样细胞,细胞内可见棕色颗粒,核大、核膜清晰,可见多核,核内假包涵体。免疫组化:HMB45(++),Melan-A(+),CKpan(灶性+),Ki-67增殖指数3%,SMA肿瘤周围组织(+)肿瘤细胞(-),S-100、Bcl-2、p53、vimentin、desmin均(-),。结论子宫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十分少见,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与原发或转移性未分化癌、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大细胞性淋巴瘤、横纹肌肉瘤、PEComa、无性细胞瘤等进行鉴别。

赵洪燕,郑向奎[10](2008)在《原发性子宫颈恶性黑色素瘤2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子宫颈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例我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宫颈恶黑的病人的病例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2例病人均有随访。结果2病例病理标本免疫组化:S-100蛋白阳性,HMB-45阳性;一例病理特点不明显,宫颈肿物活检病理为"低分化鳞癌",术后确诊为宫颈恶黑。一例手术,术后未接受后续治疗存活8个月;一例接受联合化疗II程,放弃治疗后存活5个月。结论免疫组化染色:HMB-45、S-100常为阳性,对诊断宫颈恶黑有重要意义;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结合免疫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联合化疗对其有效。

二、原发宫颈恶性黑色素瘤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宫颈恶性黑色素瘤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转录组数据挖掘分析免疫标志物与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恶性黑色素瘤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治疗现状
        1.1.2 恶性黑色素瘤分子缺陷的研究进展
        1.1.3 恶性黑色素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1.1.4 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生物信息学方法
        1.4.2 计算结果的独立数据集验证
        1.4.3 分子生物学实验功能验证
    1.5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恶性黑色素瘤Bulk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2.1 研究背景
        2.1.1 生物信息学与肿瘤治疗研究
        2.1.2 技术路线图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数据来源和分类
        2.2.2 数据预处理和数据质量标准化
        2.2.3 差异基因分析
        2.2.4 基因标志物的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
        2.2.5 构建基因标志物预后风险模型
        2.2.6 基因标志物通路和功能分析
        2.2.7 反卷积网络重构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微环境
        2.2.8 预后基因标志物与肿瘤免疫浸润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2.2.9 恶性黑色素瘤中突变基因分布统计
        2.2.10 肿瘤突变负荷分数的计算和预后分析
    2.3 结果
        2.3.1 患者人口统计学和临床因素
        2.3.2 差异基因与免疫相关基因的识别
        2.3.3 建立免疫相关基因的风险模型
        2.3.4 评估预后模型的预测效果
        2.3.5 基因本体分析与KEGG通路分析
        2.3.6 原发和转移病例样本中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差异
        2.3.7 基因标志物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2.3.8 GEO队列独立数据集验证模型的预后
        2.3.9 GEO队列中恶性黑色素瘤验证集的免疫分析
        2.3.10 评估低危和高危人群之间的免疫情况
        2.3.11 评估基于CD274/PDCD1 转移亚组肿瘤微环境的差异
        2.3.12 MM中的突变图谱
        2.3.13 TMB对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影响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恶性黑色素瘤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验证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关键软件及数据库资源
        3.2.3 质控:细胞的选择和过滤
        3.2.4 数据标准化
        3.2.5 识别高变异基因
        3.2.6 中心化(Scaling)分析
        3.2.7 主成分(PCA)分析
        3.2.8 非线性降维(t-SNE)
        3.2.9 寻找差异表达的特征(聚类生物标志物)
        3.2.10 注释cluster中细胞类型
    3.3 结果
        3.3.1 质控和细胞群分类
        3.3.2 数据标准化
        3.3.3 质控和细胞群分类
        3.3.4 PCA降维并提取主成分分析
        3.3.5 T-SNE聚类分析和marker基因
        3.3.6 寻找差异表达的特征
        3.3.7 细胞类型鉴定
        3.3.8 基因标志物与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相关性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HPA数据库基因标志物的免疫组化分析
    4.1 研究背景
        4.1.1 人类蛋白质图谱网站数据对基因标志物的验证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数据来源与下载
    4.3 结果
        4.3.1 蛋白SLPI的免疫组化特征
        4.3.2 蛋白LYZ的免疫组化特征
        4.3.3 蛋白CD79A的免疫组化特征
        4.3.4 蛋白CCL19 的免疫组化特征
        4.3.5 蛋白S100A7 的免疫组化特征
        4.3.6 蛋白CXCR4 对泛癌的预后的meta分析
    4.4 讨论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CXCR4促进 A375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的实验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5.2.2 仪器和设备
        5.2.3 细胞株选择
    5.3 实验方法
        5.3.1 细胞培养
        5.3.2 Cas9敲除实验
    5.4 结果
        5.4.1 构建CXCR4 敲除细胞系模型
        5.4.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375细胞CXCR4 mRNA表达
        5.4.3 CXCR4 能够促进A375 细胞克隆集落形成
        5.4.4 CXCR4对A375细胞划痕实验的影响
        5.4.5 CXCR4增强A375细胞转移和侵袭能力
    5.5 讨论
    5.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一 CIBERSORTx计算结果(TCGA)
附录二 CIBERSORTx计算结果(GSE19234,GSE53118)
附录三 28 个差异基因的筛选结果
附录四 相关性分析结果(Primary Samples)
附录五 相关性分析结果(Metastasis Samples)
附录六 相关性分析结果(GSE19234)
附录七 相关性分析结果(GSE72056)
附录八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原发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26例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式的变更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三种特殊病理类型宫颈恶性肿瘤的诊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宫颈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of the Cervix,NECC)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
    3 诊断
    4 治疗
宫颈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the cervix,PLCX)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
    3 诊断
    4 治疗
宫颈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cervix,PMMC)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
    3 诊断
    4 治疗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4)UBD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UBD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背景与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UBD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背景与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UBD异常表达的调控机制
    背景与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及成果

(5)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诊疗进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
2 发病机制及临床分期
3 临床表现
4 诊断
    4.1 宫颈细胞学涂片
    4.2 镜下表现
    4.3 免疫组化
    4.4 鉴别诊断
5 治疗
    5.1 手术治疗
    5.2 化疗
    5.3 放疗
    5.4 免疫治疗
    5.5 靶向治疗
        5.5.1 伊匹单抗
        5.5.2 MAPK通道抑制剂
        5.5.3 伊马替尼
        5.5.4 贝伐单抗
    5.6 综合治疗
    5.7 相关进展
6 预后

(6)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2讨论

(7)宫颈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方法
2 结果
    2.1 病理标本巨检
    2.2 病理标本镜检
    2.3 病理学诊断
3 讨论
    3.1 临床特征
    3.2 病理学特征
    3.3 鉴别诊断
    3.4 治疗及预后

(8)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误诊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摘要
2 讨论
    2.1 临床特点
    2.2 诊断
    2.3 鉴别诊断
    2.4 治疗和预后
    2.5 误诊原因及预防

(10)原发性子宫颈恶性黑色素瘤2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2.1 病因及发病率
    2.2 临床表现
    2.3 病理特点
    2.4 鉴别诊断
    2.5 治疗
    2.6 预后

四、原发宫颈恶性黑色素瘤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转录组数据挖掘分析免疫标志物与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机制的研究[D]. 原凌燕. 兰州大学, 2021(09)
  • [2]原发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26例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D]. 许方玉.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三种特殊病理类型宫颈恶性肿瘤的诊疗进展[D]. 刘宏英.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4]UBD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D]. 宗丽菊.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5]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诊疗进展研究[J]. 徐梦秋,田笛,周顺卿,姚迎春,韩丽英. 中国妇幼保健, 2018(21)
  • [6]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J]. 段瑶,关铮,刘爱军.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5(04)
  • [7]宫颈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分析[J]. 何福果.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04)
  • [8]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误诊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J]. 唐子林,罗丽琳. 中国医药指南, 2013(02)
  • [9]子宫体恶性黑色素瘤1例及文献复习[J]. 刘晓霞,王岩,方媛,张少华,贾支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0(06)
  • [10]原发性子宫颈恶性黑色素瘤2例分析[J]. 赵洪燕,郑向奎. 罕少疾病杂志, 2008(01)

标签:;  ;  ;  ;  ;  

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