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背包帮你减轻负担

智能背包帮你减轻负担

一、智慧背包帮你减负(论文文献综述)

老藤[1](2021)在《北地》文中研究表明谷穗回顾根部,不仅仅是致谢大地。——题记第一章引子榻上呓语:我是一条快要风干的鱼,躺在龟裂的湖底,能听到地下河哗哗的响声,我和流水间隔着板结的大地。如果时光能够倒流,鱼将改写历史。不可否认,有些名垂青史的思想家竟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也许一个人健康时所有的言论都不足为奇,甚至废话连篇,当他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而且病入膏肓时却语出惊人,能道出许多离奇的观点,这种人应该是大器晚成的哲学家。

杨燕[2](2020)在《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在我国语文教育界中一直存在着“重阅读、轻写作”的倾向。在语文教育研究者看来,写作一直都是“老大难”问题,“鲜有人问津”。虽然已有不少前沿的写作学理论,但是却没能够很好地下放到写作教学中来,写作教学理论与写作学理论之间存在断层,不能很好地服务彼此。因此,这就导致写作教学领域严重“营养不良”,存在诸多问题:写作知识亟需重构;写作教学学段设置不合理;传统的“文章体系”亟待变革。长此以往,我国的写作教学一直得不到显着改善,教师“不会教、不知道教什么、不敢教”,学生“不想写、不知道写什么、不会写”。用王荣生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我国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笔者的研究是基于荣维东教授的“交际语境写作”这一新理论所进行的写作教学实践,且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某一文体写作——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来,运用“交际语境写作理论”来指导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开展教学设计与实施。从而分析取得的效果,反思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施的建议,以此找到一条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新思路。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绪论、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交际语境写作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三轮行动研究,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与反思。在绪论部分中,主要说明研究缘起、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意义,并且通过对前人资料的整理从交际语境写作理论和交际语境写作教学两方面去进行文献综述的梳理,最后介绍了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在第二部分中,笔者分析了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从功能语言学和言语教学理论两方面去探讨的。在第三部分中,笔者实施了三轮行动研究,运用交际语境写作理论重新对记叙文教学进行教学设计、行动实施,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一次的写作教学行动进行总结与反思。在第四部分中,笔者将从整体上对此次研究进行反思,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实施的效果与价值,并提出了一些实施建议。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希望能够找到记叙文写作教学与交际语境写作理论的有效结合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弊病,为一线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实践提供经验的参考。

许梦可[3](2020)在《变革与坚守 ——对世纪之交以来的《儿童文学》的考察》文中指出《儿童文学》杂志创刊于1963年,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创办,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第一刊”。时至今日,这一老牌儿童文学杂志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经过五代作家、六百余位作者、近百位编辑的精心打造,早已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面旗帜,而名家云集,精品荟萃更是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刊物。这一刊物的发展自然也与社会的整体进程“同呼吸、共命运”。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社会生态发生了诸多变化,文学在市场经济下成为了商品,全球化进程的深化让外国译介作品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读者一时间掌握了前所未有的主权。而另一方面,素质教育的提倡与家长对儿童教育的日益重视,让少儿期刊、尤其是《儿童文学》这样的品牌期刊压力倍增,同时也有了不断增长的生存空间。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期,刊物如何秉承一直以来的“推出原创作品、培养原创作家”的宗旨坚守,又如何主动适应社会生态背景的变革积极探索与创新,是非常值得关注与探讨的问题。同时,一本期刊常常是一部文学发展史的缩影,从《儿童文学》世纪之交以来的传承与创新中,我们也能窥得当下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状况。基于上述背景,论文主要从三部分展开,来探讨《儿童文学》如何在不变中积极探索创新,又如何在变化中坚守文学宗旨。第一章从杂志世纪之交以来的四次改版入手,分析其编辑风格取向,并着重探讨了两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第二章则从《儿童文学》所刊载的作品出发,探寻其题材和体裁的新变化,以及杂志在此方面起到的守护与推动作用;第三章聚焦《儿童文学》的作家队伍,分析杂志培养原创作家的“生产机制”,指出其世纪之交以来不仅秉承前史、力求推出“经典化”的中青年作家,而且开始关注少年作家,进行“养成式”的培养,还分析了《儿童文学》特有的书刊并举的经营模式;结语部分总结了《儿童文学》的编辑风格取向,对此杂志在世纪之交以来的变革与坚守作出整体性评价,并由此探究了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一些发展趋势,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作出展望。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可以为中国少儿文学期刊的研究提供资源,为《儿童文学》杂志的研究提供补充,也能为探寻当前儿童文学的发展状况提供一些参考。

雷小东[4](2019)在《书信体语言研究 ——以《见字如面》为例》文中认为作为私人媒介的书信曾在我国古代乃至近代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随着现代媒介革命的冲击,传统书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近年来,在加强文化自信、打造文化强国的战略环境下,书信重新得到人们的关注与保护,同时衍生出一批优秀的文化产品。《见字如面》作为一档文化类书信朗读节目引领人们从历史深处打捞源于书信的魅力,流溢于私人书札、传世书简中生香活意的语言清新灵动、扣人心弦,诉说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文化内涵。本论文以书信语言为研究对象,以文化类综艺节目《见字如面》(第一、二季)中选入的135封书信原文为语料,在文化语言学理论视域下,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方法,对这些书信的语体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并探讨了书信体语言的文化内涵,揭示了新媒体语境下书信语言的多维呈现方式。首先,论文基于修辞对出现在书信中的典型词语、句式进行分析,得出其口语体与书面语体兼具的语体特征,并从书信中富有语气表达的句式句类的高频运用以及平缓语气表达下的陈述话语,讨论其交流互动性与独白性相互渗透的表达风格;其次,通过对书信中祝颂语、称谓语、拟声词、色彩词的具体分析,揭示出书信语言蕴藏着“求福避祸”、“谦卑有礼”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独具民族色彩的直觉思维与幽默思维;其三,针对《见字如面》中书信的多维呈现方式,分析了书信语言从文字语言向有声语言、由单一的自者倾诉到自者、他者共同倾诉、由个体对象接收到大众群体接收的转换,从呈现方式和呈现效果两方面探讨了当代新媒体语境下书信体语言文化的影响力。论文试通过对书信语言的语体特征、文化内涵及以全新的、多维的呈现方式的分析,充分挖掘书信体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及其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所产生的意义。

曹桩雨[5](2019)在《汉语“走X”构式的认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走”是汉语中一个常用的词,随着社会的发展,“走”随之产生许多新的表达并衍生出新的义项,因此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近年来虽然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其探讨,但仍然有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走X”构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检索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以下简称BCC)以及相关研究搜集到400条语料,并基于构式语法理论、自主-依存联结模型和事件域认知模型,尝试解释“走X”构式在语音、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特征,揭示其句法和语义构建时的生成机制和认知机制。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1)语音层面:“走X”构式有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六音节、七音节、八音节和十音节的形式,其中该构式以“走+单音节”形式为主,如“走红”,显示出原型性。另外,在所有音节类型中,以X为名词短语的结构最多,“走+单音节名词短语”表达“某种行为及其对象”的意义最多。(2)句法层面:在“走X”构式中,“X”可以为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及形容词短语,其中,“X”为名词短语最多。“走X”构词方式可以分为偏正结构、动宾结构以及动补结构,其中以动宾结构的构词方式为主。自主-依存联结模型可以解释该构式的句法生成,“走”是依存结构,“X”为自主结构。(3)语义层面:在“走X”构式中,“X”有“行为对象”“行为环境”“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四种类型。“走X”的构式义可以归纳为:“走”的空间移动隐喻义与另一概念成分“X”结合,具体表达(1)某种行为及其对象;(2)某种行为及其发生的位置;(3)某种行为及其实现的方式;(4)某种行为及其产生的结果等意义,其原型义是“某种行为及其实现的方式”。“走X”构式在语义建构过程中激活了特定的事件域认知模型,主要涉及的认知机制有概念隐喻和转喻。(4)语用层面:“走X”构式体现了三个语用特征,即能产性、经济性和新奇性。

王刊[6](2018)在《摇摇晃晃的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地震李琦还记得,早自习刚过,刘爸就急匆匆地撞进办公室。李老,学校为啥子要搬?刘爸夹着黑色公文包,锁着眉。正埋头批作业的同事,都惊讶地抬起头来。关于迁校,这应该是家长中第一个知道消息的。李琦从座位上站起来,搓着手,又看了看周文,像是要在他的脸上选择一些有用的词语。是、是、是谣传,莫信。周文接过话头后,就有些后悔。在八卦横行的年代,办

林映妍[7](2018)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再造:佛教僧服,禅茶服,大众棉麻服饰的穿戴主体的实践》文中认为当前社会处于急剧转型的阶段。将关注的尺度缩小到个体的日常生活方式转向的微观层面,本研究可折射出社会转型在文化层面的影像,从而达到见微知着,展现这一社会大背景的目的。以服饰的传统再造为切入点,本研究以厦门市为主要田野点,以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笔者通过参加近百场禅修会、茶会,加入到工厂车间里生产棉麻服饰的工人的行列,走进展销会和销售门店成为一名棉麻服饰的推销者,实现参与观察,并在此过程中深度访谈将近五十人。本研究通过反思现代性的视角拼凑出不同个体,通过穿戴棉麻服饰(包括僧服、禅茶服、大众棉麻服饰)的实践,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服饰传统进行再造的图景,并着重描绘禅茶服的穿戴者进入禅生活和茶生活的全过程,从侧面揭示佛教对现世的辐射和渗透。本研究通过对厦门进行城市空间分区,将对服饰的传统再造实践的个体分为三类:以南普陀寺为核心辐射聚集的穿戴僧服的佛教徒和穿戴居士服的在家众;以禾祥西-湖滨北路为主轴聚集的穿戴禅茶服的新兴中产阶级;以各大商场为据点的消费大众棉麻服饰的普通民众。进而笔者参与观察这三类群体在生产、销售和穿戴棉麻服饰的过程中,对生活理念(包括绿色生活、健康生活、慢生活和禅意生活)的实践,及其在实践生活理念的基础上,突破单向度,建构多维度主体性(自我维度、生态维度、社会维度、文化传统维度)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将这些个体的实践行为放到全球尺度,从全球与本土的关系思考服饰传统再造的动力和意义。

易越华[8](2017)在《网络语言对中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影响探析》文中认为网络语言具有新奇、简洁、诙谐、便捷等特征。中学生对新兴事物十分敏感,且乐于用时下的流行语来彰显个性。目前网络语言不仅渗透到了中学生的口语交际,也频繁出现在他们的作文中。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中学生作文中的网络语言使用状况进行了调查,从多方面探究了网络语言对中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影响,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以期更好地引导中学生运用汉语表情达意,提高写作能力。第二部分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中学生网络语言使用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学生获取网络语言的途径是网络或者同学交流。他们将获取到的网络词汇用于符合语境的日常交际中,使日常交际变得诙谐、新奇。还有部分学生将网络用语运用到语文写作中,若使用得当,会使写作变得丰富多彩;若不加辨别,随意使用,则会带来诸多问题。我们还运用访谈法,调查了中学语文老师对网络语言的态度,访谈发现语文老师对网络语言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大多数老师对在作文中使用网语持反对意见。第三部分指出网络语言对中学生个性化写作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影响:第一,网络语言提升了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会阻碍其逻辑思维的发展。第二,网络语言对中学生写作选材和立意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网络语言来源于时事热点、奇闻轶事,网络语言的灵活使用侧面反映出中学生对时事热点的关注。但同时也极易导致选材牵强、立意肤浅、主题空洞等问题。第三,网络语言使中学生作文结构新颖灵活、富于变化,但也容易出现结构混乱无序的现象。第四,网络语言使得中学生的作文具有个性,但对个性化的片面追求极易出现语境不符、用语不当、文风平乏等问题。针对网络语言对中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影响,第四部分,提出了以下六点建议:第一,教师要摆正心态,比较宽容地对待网络语言。语文老师得与时俱进,了解时事热点,关注学生用语偏好动向。第二,中学生应展开想象的翅膀,实现思维的个性化。第三,丰富生活积累,做到选材的个性化。第四,拓展练笔形式,促进表达的个性化。第五,在比较中选择,在使用中升华,实现语言的个性化。第六,开放网络平台,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陈栋[9](2017)在《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俐侏人”是世居于云南省临沧市的一个彝族支系。在其长期对外封闭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族群独特而又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系统。通过对相关历史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结合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对俐侏本土文化研究人员进行的深度访谈和对俐侏本土文物进行的归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俐侏人的族群渊源、地域分布和人口流动等社会情况,以及俐侎人的民间信仰、节庆礼仪、生活方式、族群语言等文化特征。由于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俐侏社会的封闭状况逐渐被打破并进入急剧变化期,因此很多社会矛盾如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等开始凸显。俐侎地区的学校教育正是在这种区域社会变迁和族群存续困境的大背景下,得以大力推进和整体变革的。通过对俐侏地区的十余所学校进行参与式观察,对相关教师、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可以发现俐侎地区学校复刻了国家教育的普遍模式并鲜有区域和民族特色,具有维稳和支边的地方性意义。而俐侎地方教育中的本土课程和地方知识等本土化努力均行动迟缓且权力微弱。俐侎地区学校教育的内容及形式通过俐侏学生和学校教师为载体,向俐侏人的社会生活渗透;同时俐侏社会中的组织型和个体型力量,又对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俐侏地区学校的整体发展产生支持和制约作用。镶嵌于俐侎社会场域中的教育场域自在且自为地与周遭社会环境进行规则和资源的互换与对流。俐侎族群的早恋早婚、懒散宽松的文化习性和害羞腼腆、实用实际等心理习性,与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本匮乏等知识因素、打工潮和精准扶贫等时代因素、外向型和去民族化等教育体制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了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在俐侎族群文化场域与惯习的作用下,绝大多数俐侎学生得到了家庭、社会对他们教育成就获得方面的纵容与护佑,而这种文化机制恰恰形成了一个社会闭环,维持了俐侏族群的人口和文化的再生产。在空间、时间和意义上都已深埋入俐侎族群生活场域的国家教育体制,通过在这个民族、边疆、农村三重边缘化的区域社会中,传播和制造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等意识形态共识,从而达成维稳和接轨的功能。少数俐侏学生在结构化的教育及社会环境中,通过身份、行为和观念三个维度上的微权力运作,利用和转化了家庭、学校的各种规则与资本,达成了对族群传统社会、文化和心理结构的抵制与反哺,迎合了主流价值观和教育成就体系的偏好,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就,并与其他学生一起推动了区域社会变迁。基于以上调查分析,并对研究者在田野和书斋中的双向建构过程进行反思,可以尝试构建一种中层理论意义上的区域教育社会学。

陈艾[10](2017)在《藏族地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研究 ——基于对甘孜藏区的分析》文中提出习近平提出“治国必先治边,治边先稳藏”,凸显了藏区治理的重要性。区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国家治理的一般性,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有必要更为深入地寻求区域治理的规律性。藏区独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结构,致其治理应不同于整个国家,也不同于其他地区。笔者以甘孜藏区为例,采用文献分析及实证研究法,探讨藏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本文的主要发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般意义上,治理理论主张“政府退、社会进”,即所谓的“小政府、大社会”或“没有政府的治理”。考察甘孜藏区,这一主张应转化为“政府进”、“社会进”,而且更强调政府的强作为,因为甘孜藏区有其特定的治理背景和要素结构。“背景—要素—行动”分析框架的建构,试图揭示藏区治理的内在意涵,即历史与区位形塑独有的治理情境,治理的主客体因素的特殊性促成其采取相应的行动。对甘孜藏区治理的背景、要素、行动的探寻,可发现政府强作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松散治理等不可复制以及“多边联结带”的重要区位,共同组合成今天甘孜藏区治理中需要政府强作为的背景。对甘孜藏区治理背景的刻画,可以发现政府强作为的必要性。描述治理背景,内含着对治理历史的反思及区域地位的重新认知。历史上,中央王朝对康藏的松散型统治不可复制,“以夷制夷”致使土司甚至有能力与中央政府抗衡,在新时期,藏区治理需要多级政府合力强作为。曾经的边缘地区形塑了现今“多边联结带”的重要区位,凸显甘孜藏区治理的重要性,更需要政府的合力强作为。甘孜藏区是交通孔道,联结川滇青藏;它作为政治枢纽,内固川省,外拊藏疆;它亦是经济传输带,通过交易沟通东西南北;它更是多民族与多元交汇地。目前,脆弱性交织、风险大、矛盾性强造就了甘孜藏区治理难度大的总体情境,其治理需要政府强作为。与较发达地区相比,甘孜藏区呈现出脆弱性交织的特征,自然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社会脆弱性存在于历史和现实的两个维度,并展现在个体、家庭、社区和社会层面。脆弱性来源于各种风险,既有农牧民的生计风险,也有区域性的社会稳定风险。民众贫弱及收入差距带来相对剥夺感,影响社会认同;分裂势力的渗透使得维稳任重道远。多重脆弱性交织、风险大,使得区域的矛盾性很强:矛盾突发多发,即内地没有的矛盾藏区有,内地有的矛盾藏区更突出;各种矛盾纠结在一起并容易发生性质变化。这些共同造成了难度极大的藏区治理。“政府+民众”是藏区治理独特的二元主体结构。多主体参与是治理理论的核心认知,内地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民众”的三元主体结构正在逐步形成。藏区理想的治理主体结构的建构,需要引入“外地主体”的概念,即藏区治理应是三个体系的合力,包括政府主导体系、本地社会支持体系、区域外社会支持体系。现实治理过程中,因社会组织缺位,企业极少,藏区治理的实际参与者只有政府和当地民众,政府包括中央、省政府等上级政府以及国家通过制度安排的对口支援政府。政府成为藏区治理最为重要的主体,较之于较发达地区,政府的角色更为多重,职责更重。民众的参与更多地存在于村庄的自组织治理中,力量有限。内容复杂是藏区治理客体结构的重要特征。宏观地看,在藏区的文化-社会-生态结构变迁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规范与社会行为的调适以及民众的心理、信念和行为的调适等,都需要政府“掌舵”,并加以引导和规范。在中观层面,甘孜藏区存在着环境治理与社会治理相互交织、贫困治理与社区治理相契合等,而环境治理、贫困治理、社会治理、社区治理都呈现出非政府强作为而难以有作为的特征。在村庄层面,社区资源匮乏,导致发展的“内应力不足”,村庄发展需要政府大量供给公共产品,增量社区资源。调研发现,甘孜藏区政府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切合其治理情境。总体上,政府关注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并进一步改善社会关系。具体说来,政府大量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寓服务于管理,缓解社会矛盾;优化工作制度与工作方式,进一步改善政民关系;尊重和引导农牧民,增进诉求表达。这些治理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总之,我们强调,区域治理的规律性探索是治理研究的深化,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研究和实践应不断延伸的领域。区域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蕴含在历史与现实的共同考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观察中。既需要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突破,也需要在现实的研究与批判中逐渐升华;既需要在宏观场域下发现关联,也需要在相对微观环境中剖析机理。区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强调治理的区域性、民族性、文化性等。藏族地区治理需与其特殊的治理背景、治理情境、治理结构相契合。

二、智慧背包帮你减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智慧背包帮你减负(论文提纲范文)

(1)北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引子
第二章格拉秋山
第三章红花尔基
第四章墨尔根
第五章八里桥·五间房
第六章奇克
第七章无名一寒村
第八章五大连池
第九章锦河
第十章卧虎山
第十一章麦海
第十二章双泉
第十三章小临沂
第十四章朝元鼎
第十五章马路弯
第十六章伊林密
第十七章铁西
第十八章凤鸣街
第十九章西瓦窑
第二十章老鳖湾
第二十一章文化街14号
尾声

(2)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问题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交际语境写作
        1.3.2 记叙文写作
        1.3.3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交际语境写作理论的研究
        1.4.2 关于交际语境写作教学的研究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
    2.1 功能语言学
    2.2 言语教学理论
3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三轮行动研究
    3.1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
        3.1.1 尝试解决的问题
        3.1.2 设计理念与思路
        3.1.3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
        3.1.4 第一轮行动研究教学效果
        3.1.5 第一轮行动研究问题反思及改进
    3.2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
        3.2.1 尝试解决的问题
        3.2.2 设计理念与思路
        3.2.3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
        3.2.4 第二轮行动研究教学效果
        3.2.5 第二轮行动研究问题反思及改进
    3.3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
        3.3.1 尝试解决的问题
        3.3.2 设计理念与思路
        3.3.3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实施
        3.3.4 第三轮行动研究教学效果
        3.3.5 第三轮行动研究问题反思
4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实践的结论与反思
    4.1 研究结论
        4.1.1 教学价值
        4.1.2 实践策略
    4.2 研究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 B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3)变革与坚守 ——对世纪之交以来的《儿童文学》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一)近年来对儿童文学的整体研究
        (二)对儿童文学期刊的研究
        (三)对《儿童文学》杂志的研究
    四、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版本栏目的变迁——文学坚守下的变与不变
    第一节 审美转型与文学坚守——《儿童文学》的四次改版
    第二节 传承理念与推陈出新——《儿童文学》“创作擂台赛”
    第三节 编辑引导与读者发声——“三地书”与读者来信
    第四节 摸索与尝试——纸质期刊的网络延伸
第二章 题材体裁的演变:力推原创与守护经典
    第一节 守护写实类儿童小说
        一、城市儿童生活的描绘
        二、留守题材的发掘
        三、乡土书写的拓展
    第二节 力推原创中国式童话
        一、浸润民族传统,回归民族本位的艺术实践
        二、本土幻想的创造与现代内涵的表达
        三、叙事方式与叙事体系的全新探索
    第三节 带动新兴文体:幻想小说与动物小说
第三章 作家资源的传承:“少”“成”并重与书刊并举
    第一节 小荷尖角与中坚力量——“养成系”与“经典化”的作家培养模式
    第二节 少年初长成——少年作家与刊物的互相成就
    第三节 原创·经典·畅销:——《儿童文学》的书刊并举之路
结语
附录 A 《儿童文学》部分作者文章统计(1997-2015)
附录 B 《儿童文学》原创系列图书(2001-2019)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期刊文章
    三、论文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书信体语言研究 ——以《见字如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概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选题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见字如面》中书信的语体特征
    第一节 口语性与书面性——基于典型词语、句子的分析
    第二节 互动性与独白性——基于不同语气情态的分析
第二章 《见字如面》中书信语言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从祝颂语、称谓语看民族文化心理
    第二节 从词语的运用看民族思维方式
第三章 《见字如面》中书信语言的多维呈现
    第一节 文字语言到有声语言的转换
    第二节 “自者到他者”多元话语的转换
    第三节 个体倾诉到大众传播的转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书信信息(编号、写信人、收信人)
附录 2.书信信息(时间、类别、主题)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科研情况

(5)汉语“走X”构式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Motiv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2 Research Scope and Questions of the Study
    1.3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
    1.4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2 Literature Review
    2.1 Studies on Constructions
    2.2 Previous Studies on Zou X Construction
        2.2.1 Lexicological approach
        2.2.2 Semantic approach
        2.2.3 Cognitive approach
    2.3 Summary
Chapter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Construction Grammar
    3.2 Autonomy-Dependence Alignment
        3.2.1 Core concepts of Autonomy-Dependence Alignment
        3.2.2 The working procedure of Autonomy-Dependence Alignment
        3.2.3 Limitations of Autonomy-Dependence Alignment
    3.3 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
        3.3.1 An overview of 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
        3.3.2 Metonymy in ECM
    3.4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3.5 Summary
Chapter4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4.1 Data Description
    4.2 Data Distribution,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4.2.1 Syllabic features
        4.2.2 Syntactic features
        4.2.2.1 The syntactic features of zou X construction
        4.2.2.2 The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syntactic features within zou X construction
        4.2.3 Semantic features
        4.2.3.1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zou X construction
        4.2.3.2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zou X construction
        4.2.4 Pragmatic features
        4.2.4.1 Productivity
        4.2.4.2 Economy
        4.2.4.3 Novelty
    4.3 Summary
Chapter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References
APPENDIX

(7)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再造:佛教僧服,禅茶服,大众棉麻服饰的穿戴主体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理论综述
    第三节 研究价值与意义
    第四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第二章 以禅茶服为主的新传统服饰的实践
    第一节 布衣裁缝——禅茶服的打磨者
    第二节 唐居——禅生活的引领者
    第三节 黎禧——茶生活的引领者
    第四节 无尘舍——禅茶服的推广者
第三章 大众棉麻服饰的实践
    第一节 大众棉麻的弄潮儿——概念化生活的引领者
    第二节 大众棉麻的穿戴者——生活品质的追求者
    第三节 棉麻服饰展现的个性及其背后的生活共性
第四章 佛教僧服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帝缘佛艺馆
    第二节 慈缘佛艺馆
    第三节 僧服、禅茶服与大众棉麻服饰的关系
第五章 棉麻服饰趋势观察:从棉麻布料到成衣批发
    第一节 棉麻布料批发概况
    第二节 棉麻服饰成衣批发
    第三节 棉麻服饰发展趋势总结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8)网络语言对中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影响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网络语言对学生写作的负面影响
        1.2.2 网络语言对学生写作的积极影响
        1.2.3 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语言对中学生写作产生的影响
    1.3 研究方法
2 中学师生使用网络语言现状和态度调查
    2.1 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现状的调查
        2.1.1 调查概述
        2.1.2 调查结果分析
    2.2 中学语文教师对网络语言的态度调查
3 网络语言与中学生个性化写作
    3.1 网络语言对中学生自身的影响
        3.1.1 网络语言激发了中学生的写作兴趣
        3.1.2 网络语言对中学生写作思维的影响
    3.2 网络语言对中学生写作选材和立意的影响
        3.2.1 网络语言对写作选材的影响
        3.2.2 网络语言对写作立意的影响
    3.3 网络语言对中学生作文结构和语言的影响
        3.3.1 网络语言对作文结构的影响
        3.3.2 网络语言对作文语言的影响
4 对中学生个性化写作教学的建议
    4.1 摆正心态,以宽容之心对待网络语言
    4.2 展开想象的翅膀,实现思维的个性化
    4.3 丰富生活积累,做到选材的个性化
    4.4 拓展练笔形式,促进表达的个性化
    4.5 在比较中选择,实现语言的个性化
    4.6 开放网络平台,注意评价的多元化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9)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五、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第一章 俐侎人的族群身份与生存状况
    第一节 俐侏人概况
        一、族群名称及其历史渊源
        二、族群地域分布情况
        三、族群人口发展及流动情况
    第二节 俐侎人的生存环境及其社会生活
        一、俐侎人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
        二、历史遭遇的地域投射:俐侎人的社会生活变迁
        三、俐侎人的总体教育状况
    第三节 现今俐侎人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主要困境
        一、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
        二、政策待遇的忽视问题
        三、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
第二章 俐侎人的族群风俗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俐侎人的民间信仰
        一、万物有灵:祭社林、田地、山神、畜神、龙洞等
        二、多神崇拜:祭家庙、土庙、石佛
        三、俐侎人的禁忌和习惯法
    第二节 家堂祭祀与族内融通:俐侎人的节庆礼仪
        一、“桑沼哩”:俐侎人的情人节
        二、火把节:俐侎人的“团圆节”
        三、春节和其他节日:对祖先的敬畏与祈求
    第三节 早婚内婚与葬祭以礼:俐侎人的婚丧嫁娶
        一、婚姻
        二、丧葬
        三、生育
    第四节 靠山吃山与自给自足:俐侎人的衣食住行
        一、一袭黑衣掩映下的风华:俐侎人的服饰文化
        二、靠山吃山的简约自然:俐侎人的饮食文化
        三、依山而居的大通房:俐侎人的建筑文化
        四、“交通基本靠走”:俐侎人的出行方式
    第五节 心口相传与自我强化:俐侎人的语言文化
        一、俐侎人的民族语言
        二、俐侎人的民歌小调
        三、俐侎人的民间故事
第三章 俐侎学生学校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复刻:国家教育的区域化写照
        一、学校日常教育结构
        二、教育管理活动结构
    第二节 守望:学校教育的地方性意义
        一、教育维稳
        二、教育支边
    第三节 洞察:地方教育的本土化努力
        一、教育场域中的本土课程
        二、学校场域中的地方知识
第四章 俐侎学生社会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嵌入与共变:社会场中的教育场域
        一、俐侎地区的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
        二、俐侎地区的社会力量的教育作为
    第二节 早婚与懒散:俐侏族群文化的教育影响
        一、早恋早婚:小登科压倒大登科
        二、懒散宽松:族群生活习性的教育制约
    第三节 害羞与实用:俐侎族群心理的教育影响
        一、害羞腼腆:封闭环境下的闭塞心理
        二、实用实际:打工潮的影响和追逐眼前利益
第五章 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护佑与闭环:俐侏族群文化对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社会护佑: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学生的“放任自流”
        二、社会闭环: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族群再生产的维持
    第二节 维稳与接轨:教育体制对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维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结构化功能
        二、接轨:国家教育结构的同化与涵化作用
    第三节 抵制与反哺:俐侎学生在结构化环境中的微权力
        一、文化抵制:对族群传统社会结构的反抗与超越
        二、文化反哺:由俐侎学生推动的区域社会变迁
第六章 反思与奠基:从田野经验到迈向区域教育社会学
    第一节 走进田野:田野调查的初见与追索
        一、初入田野:满腔热诚和不知所措交织的旅程
        二、再访田野:灵活变通与随时跟进并存的探险
    第二节 形成文本:田野资料的处理与运用
        一、处理访谈资料:录音的整理、筛选和取用
        二、处理纸质文献:材料的归类、编码和提取
    第三节 未来之路:迈向一种“区域教育社会学”
        一、“区域教育社会学”何以可能
        二、区域教育社会学的田野经验
        三、区域教育社会学的实践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藏族地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研究 ——基于对甘孜藏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康藏治理研究的总体状况
        二、历史上的羁縻统治与土司制度的研究
        三、目前民族地区及藏族地区社会治理的研究
        四、简要述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结构
        四、研究对象(个案简述)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治理理论:理论渊源及基本范式
        一、治理:发展的共同话语
        二、公民社会:治理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 治理的公民社会基础及其反思
        一、真的可以“没有政府的治理”?
        二、“进”与“退”:简要的国家-社会关系之思考
        三、“进”与“退”:藏区社会组织条件缺失
    第三节 “背景—要素—行动”分析框架的建构
第三章 治理反思及多边联结带:历史与区位
    第一节 松散:历史上治理政策之弊
        一、王朝的松散管理不可复制
        二、“以夷制夷”:政治二元性,土司等足以与中央王朝抗衡
        三、强硬统治反而不利,需张弛有度
        四、强作为:维护主权、地区稳定
        五、强作为:发展之基
    第二节 多重边缘形塑多边联结带
        一、“中心—边缘”说到“多边联结带”的学理解说
        二、交通孔道:连接川滇青藏
        三、政治枢纽:内固川省,外拊藏疆
        四、经济传输带:通过交易,沟通东西南北
        五、民族交汇地:文化结点连结多元文化
第四章 难度大:甘孜藏区治理环境的特殊性
    第一节 多重脆弱性交织:治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风险大:脆弱性的源头
        一、生计风险:民众贫弱及收入差距带来相对剥夺感
        二、社会稳定方面极具风险:维稳任重道远
    第三节 治理难度大,需要政府主导
        一、治理难度大的具体表现:曾经的门难进、脸难看及其转变
        二、治理中的矛盾性强,需要政府创造性地利用冲突
第五章 二元结构:治理主体结构的特殊性
    第一节 参与是“治理诸要素及其关联”的核心
        一、治理结构:诸要素及其关联
        二、各学科关于治理中“参与”的解说
    第二节 治理主体二元结构:政府不得已而强作为
        一、应然:“外地主体”也应该参与其中
        二、实然:谁在参与社会治理,藏区与其他地区差异显着
        三、谁以什么样的地位和方式参与治理
第六章 内容复杂:治理客体的特殊性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中的各种调适,政府“掌舵”
    第二节 非政府强作为便难有作为:环境与社会治理的交织
    第三节 非政府强作为便难有作为:贫困治理与社区治理相契合
        一、大面积慢性贫困的治理,需要政府强作为
        二、村庄贫困治理“契合”村庄社区治理
        三、资源有限,导致“内应力不足”
第七章 政府作用力凸显:努力改善社会关系
    第一节 公共服务改善民生
        一、公共产品供给关照农牧民生产生活
        二、努力托底:关照最贫弱的群体
    第二节 政府行为:寓服务于管理
        一、融为一体:异地迁入人口管理与服务
        二、双法共用:大调解中心及其服务
        三、深入仔细:网格化管理
    第三节 工作制度设置及方式进一步改善政民关系
        一、群众工作全覆盖:七项任务
        二、干部找群众:挂帮包、干部驻村包村
        三、门好进、脸好看:便民服务中心及其服务
        四、倾听民声:诉求表达与反复协商
    第四节 尊重、引导农牧民
        一、尊重农牧民意愿
        二、将政府的工作嵌入村庄自组织之中
        三、努力整合农牧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智慧背包帮你减负(论文参考文献)

  • [1]北地[J]. 老藤.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2)
  • [2]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D]. 杨燕.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变革与坚守 ——对世纪之交以来的《儿童文学》的考察[D]. 许梦可.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书信体语言研究 ——以《见字如面》为例[D]. 雷小东. 三峡大学, 2019(06)
  • [5]汉语“走X”构式的认知研究[D]. 曹桩雨.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6]摇摇晃晃的墙[J]. 王刊. 百花洲, 2018(06)
  • [7]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再造:佛教僧服,禅茶服,大众棉麻服饰的穿戴主体的实践[D]. 林映妍. 厦门大学, 2018(07)
  • [8]网络语言对中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影响探析[D]. 易越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1)
  • [9]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D]. 陈栋.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10]藏族地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研究 ——基于对甘孜藏区的分析[D]. 陈艾.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智能背包帮你减轻负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