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西彩绘雕塑色彩运用的比较

现代中西彩绘雕塑色彩运用的比较

一、现代中西彩塑色彩运用之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宁[1](2021)在《神性的形象诠释 ——以敦煌和梵蒂冈的造型艺术为例》文中提出论文以神性的艺术诠释为主线,以敦煌和梵蒂冈艺术集群的作品为例,围绕其中的雕塑、壁画以及建筑装饰等在诠释神性中的异同进行了论述与论证。敦煌和梵蒂冈艺术既是东西方文明的精粹,也是佛教和基督教艺术的经典、本文以敦煌和梵蒂冈艺术作品为例,借助图像学、风格学等研究方法,对二者进行切实的比较研究。其中包含了对二者作品内容、艺术形式、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梳理分析,也涉及了创作主体、社会背景、宗教教义等内容的阐释。本文首先分别对敦煌与梵蒂冈造型艺术的内容、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等进行了简要概述,进而以艺术作品为依据,从艺术发展史、宗教社会学和美学等角度对造型艺术和宗教神性思想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研究,围绕敦煌和梵蒂冈艺术作品的表现内容和形式,论述并论证它们是如何来诠释神性思想的。着重从造型艺术语言的角度,对两者所表现出的艺术特征进行比较研究,解析两者在表现手法、艺术追求上的差异与相通,结合东西方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方式探寻其形成的深层原因,力图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精神等方面,对敦煌与梵蒂冈的造型艺术进行学术层面的探讨和研究。

赵子蕴[2](2021)在《山西平遥双林寺文创产品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山西平遥双林寺坐落于汾水之滨,历史深厚、文化源长。在能工巧匠雕琢下,彩塑、建筑、唐槐、宋碑以及明钟皆为精妙。尤其是彩塑艺术珍品,誉满全球,素有“东方彩塑艺术宝库”的美誉。以山西平遥双林寺文创产品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十四五”时期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背景下,解析双林寺研究现状和国内外文创产品设计发展现状,参考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明确双林寺的实际研究价值和研究总体方向,并结合多种研究方法,概括目前双林寺文创产品设计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结合双林寺概述,确定了以彩塑、建筑、唐槐和宋碑为主要切入点,进行文创产品设计。结合设计需求,提出文化传承性、功能性、设计性、系列性的设计理念。经过设计元素提取、转换、设计等过程,共完成山西平遥双林寺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案三套,形式多样、载体丰富。三套设计方案深入挖掘双林寺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达到从多角度宣传双林寺文化内涵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为文创产品设计研究的开发、创新、推广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和理论依据。

王丽雯[3](2021)在《山西宋塑美学研究 ——以晋祠、崇庆寺彩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山西宋塑”的准确表述应为“山西北宋寺观彩塑”。从时空范围上看,山西宋代仅止于北宋,从雕塑类型和形式上看,山西宋塑主要为寺观彩塑。寺观彩塑是我国继早期北方大型石窟寺造像之后的主要宗教造像形式。北宋时期的寺观造像,出现了偶像崇拜的转换,突破了原有的宗教仪轨,趋向于表现具体生动的人的普遍现象,其艺术和美学特征由隋唐时期注重突显偶像的恢弘伟丽,转而追求偶像写真的具体而微,典丽雅致。我国内地现存的北宋寺观彩塑残毁严重,唯有山西遗存数量可观,质量上乘,保存完好,类型全面,且自成序列,是我国北宋寺观彩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晋祠宋塑和崇庆寺宋塑,以实地考察为研究基础,探析其题材样式中包含的宗教思想渊源及变化,分析其具体造像的艺术审美特征和差别,由此解析山西宋塑的独特美学意蕴,及其对中国美学史的贡献。以求对北宋时期山西彩塑艺术的历史人文价值有更深入的理性认识。本文研究内容除绪论和结语外,包括五章具体论述内容:绪论:梳理和分析以往对山西宋塑及其美学研究的相关学术成果,归纳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山西宋塑艺术的研究还不够严谨和深入,二是对山西宋塑美学的研究明显薄弱,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的具体研究对象、内容和思路。第一章,山西宋塑的历史背景及其典型范例的择取。北宋国家相对统一,政治上崇文抑武,经济发达艺术繁荣,文化上最大的特点是儒学哲学化和宗教世俗化,由此形成以理学和以禅宗为主导的两大美学思潮。因受战争、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错影响,北宋时期的山西彩塑遗存主要集中在太原和晋东南地区,因此,本文择取了最具典型意义的太原晋祠和长治崇庆寺两处宋塑作为研究对象。第二章,晋祠宋塑的审美特征。一、以实地考察和相关文献资料为据,确定圣母殿、圣母及侍从像的塑造年代。二、对圣母殿建筑空间和宋塑的考察考证,并对殿内每一尊宋塑作考证性描述。三、探析圣母殿宋塑的题材样式,考辨主像圣母的身份,确定其为晋源神;探究侍从像样式,主要来源于前代绘画中流行的宫闱丽人。四、分析圣母殿宋塑的艺术特征,具有布局主从有序、造型写实细腻、色彩上补色呼应的审美特点。第三章,崇庆寺宋塑的审美特征。崇庆寺三大士殿内的菩萨和十八罗汉像的题材组合,是宋代佛教世俗化造像的典型代表。一、结合实地考察和相关文献资料,确定三大士殿宋塑的造像年代。二、对三大士殿建筑空间及宋塑的考察考证,并对殿内每一尊宋塑作考证性描述。三、探析三大士殿宋塑的题材样式,依据相关佛教经典和义理,确认“三大士”组合是“华严三圣”信仰的世俗化,十八罗汉信仰和造像,则是对佛教现世福报的宣扬。四、分析三大士殿宋塑的艺术特征,具有排列平衡对称、造型写实典雅等审美特点。第四章,山西宋塑的美学意蕴。以对晋祠和崇庆寺宋塑的分析为主,一、从不同宗教题材组合样式中的审美理想角度,论证了山西儒道造像艺术具有中正和谐的特点,佛教造像艺术则具有均衡平等的特点。二、从世俗化形象塑造的层面,阐述了山西宋塑艺术具有“以神写形”、“多样统一”和“气韵生动”的审美意蕴。三、在人间情境营造的审美追求上,论述了山西宋塑具有“以理制情”和“因象生境”的美学特点。第五章,山西宋塑在中国美学史上的独特价值。一、山西宋塑是北宋儒家美学思想的再现,正是在晋祠宋塑艺术中,贯穿着儒家“格物致知”的审美精神;在圣母殿偶像崇拜中,渗透着儒家“内圣外王”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人生理想。二、山西宋塑是北宋佛儒圆融美学思想的再现。以崇庆寺为代表的山西佛教宋塑艺术,集中体现了佛教宗派之间、佛儒之间圆融的美学思想,在三大士殿偶像崇拜中,传达了佛教“觉悟人格”和与儒“共同治世”的人生理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山西宋塑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总之,宗教造像艺术样式的变化和审美理想追求的转换,受制于特定时代的影响和诉求。晋祠宋塑的题材组合样式和审美特征,反映了北宋前期朝廷致力于重建国家权威和秩序的主导思想。而崇庆寺宋塑的题材组合样式及其审美追求,则反映了北宋中后期,儒家思想确立主体地位后,佛教僧团为争取与儒教平等的地位,从对彼岸世界的追求转向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提出以佛“治心”,以儒“治世”,共同治世的圆融思想。山西宋塑正是根植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不断发展变化,以其独特的艺术样式和丰富的美学特点,彰显时代华彩。

项祎[4](2021)在《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历史贡献》文中研究说明王子云先生是我国倡导西北艺术文物考古第一人。由他发起并建议当时国民政府批准组建了中国首个官方艺术文物考古团体: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所以说,他是中国美术考古事业的拓荒者;同时他也是敦煌艺术研究保护的先行者,是提议建立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人。他也是中国编写中国雕塑艺术通史的第一人,经三十年不懈努力终成不朽着作《中国雕塑艺术史》!本文分五部分论述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成就及其历史贡献。首先论述王子云先生不同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背景,既是概述王子云先生的学术转折也是对于他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背景和目的的一种分析。首先王子云先生是从新文化运动思潮中走出的具有求变思想的艺术青年,他是艺术实践者出身,经历过私塾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学习、西画学习,到欧洲又学习了雕塑艺术。在海外游学的经历使他具备了中西视野,也了解到民族艺术文化遗存流失海外的现状。同时王子云先生在开始对中国古代雕塑研究是处于国难当头时期的一种文化自觉,对于中国古代民族艺术的一种保护和调查的一种文化责任。为此他呈书国民政府教育部申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官办的艺术文物考察团——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是一大壮举,这个历时四年跨越五省的考察团对于民族文化调查保护艺术遗存意义重大,对于那些至今已经无存的艺术文物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资料,这也是王子云先生考察研究的巨大成就。进入到雕塑史研究的考察部分,同时也是王子云先生考察研究思想体系的一个形成过程。王子云先生在考察中的考察方法既具有他自身的审美解读,也有结合田野考察的方法和文化比较学的眼光,他的考察方法除了对于艺术文物的测量、记录、拍摄,还采用了临摹、速写、拓印、模铸的方法,最为重要的是王子云先生整体性的考察意识下所产生的独一无二的绘制全景图像的研究方法,既在整体上将大型美术遗迹的全貌予以展现,同时在局部上将差异也予以体现,同时他将大型美术遗迹的时代特性定格在了他考察的时代。全景图像既能转化为将300华里的唐陵尽收一图,也能将东西长1680米的莫高窟绘于一卷,将这种大景观大气氛展现出来,开全景美术遗迹考察研究方法的先河。王子云先生的全景图绘制不仅使用了美术写生的这种方式,同时也借助了测绘测量的方式来予以记录,我们可以看到王子云先生所采用的C编号与石彰如先生所采用的C编号是完全相同的,仅是对于耳洞没有呈现。王子云先生在敦煌研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王子云先生最早向国民政府提出申请建立敦煌研究院,使得敦煌莫高窟这个文化宝库结束了百年来遭受劫掠盗抢的状况,收归由国家管理。我在重走王子云先生考察之路的过程中,对王子云先生考察的部分古代雕塑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2019年对克孜尔石窟的实地考察,寻找全图角度拍摄。许多珍贵遗迹正是由王子云先生当时的记录,我们今天才得以了解,如:唐定陵因受时代破坏大量石刻已无存,王子云的唐定陵照片和图像绘制成为了后人研究的珍贵资料。进入到论述王子云先生对于中国雕塑艺术史研究,同时也是王子云雕塑史研究精神核心和学术理念的建立,他的研究方法具有其个人特色,因为他的所有研究都是立足于它的实际考察所获得的一手资料之上的,他将散落在中国大地的雕塑遗存进行分期、风格归纳,以及分类研究。以借鉴西方雕塑史研究的方法来选择研究材料。研究视野上将“雕”和“塑”的艺术遗存都归纳到雕塑艺术范畴中,雕就是只要是经过刀工雕琢的这种艺术,比如说线刻画、画像石、石刻线画,以及塑造成型的一些有起伏造型的艺术,比如说瓦当艺术都归纳在了雕塑艺术中,拓宽了雕塑研究的视野,将民间的这种艺术品和官方的艺术品都放在了一个层面上进行研究。同时王子云先生的中国雕塑史研究是多层面的,对于雕塑的技法层面、表现层面、立意层面都分别做了研究。将中国传统美术史中被忽略的雕塑艺术与中国绘画、书法等作审美对应,使雕塑艺术获得同等的学术地位。我们通过对王子云先生对中国雕塑史观点的梳理,发现王子云先生对于中国古代雕塑起源做了这种认识和判断,对于中国古代雕塑本土化民族化的节点做了一个梳理,同时很重要的是对于中国古代雕塑所受的各方面的外来影响做了深入的剖析。第三章最后谈到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贡献,首先是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奠基性贡献,有了王子云先生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研究框架,后继者可以延续雕塑史的研究工作,同时王子云先生提升了中国古代雕塑的学术地位,开辟了中国雕塑研究的理论体系,不仅是与其他的传统艺术等中华民族文明的核心精神建立了一种审美共鸣,最终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做到一个理论化的评述,形成了他的不朽之作《中国雕塑艺术史》。本文谈到王子云先生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研究影响多个学科,他的考察践行影响到中国美术考古学科的建立。他的美术史研究方式推动了美术史学的现代转型。同时,王子云先生的着作以及他的考察深刻影响到了中国美术教育,特别是中国雕塑教育。最后部分谈到王子云雕塑史研究的当代延伸,虽然王子云先生离开我们已有近三十年,但王子云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及研讨陆续在开展中,有西安美术学院的“纪念王子云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广东美术馆“抗战中的文化责任——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60周年(1940—1945年)纪念展览”、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云开华藏——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王子云作品及文献展”以及西安美术学院的“王子云艺术奖”和王子云艺术研究院,继承和发扬王子云先生的学术精神,同时也是对进一步推进王子云学术研究搭建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在总结王子云先生对中国雕塑艺术研究的成就主要分为两大方面,第一方面就是王子云先生对于中国雕塑艺术实物遗存的考察调查以及保护的成就,这使得这些之前没有进入中国古代文人视野的雕塑艺术,获得了学术地位,获得了保护,获得了认识,第二大方面就是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艺术大脸谱的谱写和构建成就。时至今日,虽然很多学者一直在呼吁重视中国雕塑史学这个学科。从今天的各种着作和研究成果来看,王子云先生对中国古代雕塑史的研究仍是最为系统全面的学术成果。

谈维榕[5](2021)在《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研究》文中提出唐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狮纹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符号被引入中国,在唐代作为瑞兽形象得到了本土化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论文通过文献记录、图像和实物资料三者对照的方法,系统地对唐代纺织品中狮纹进行梳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的历史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进行概述。第二章对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的文化溯源进行论述,从中国早期神兽崇拜思想、印度佛教文化、波斯文化中分别对狮纹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唐代纺织品中狮纹所包含的中外文化因素。第三章从图像学的角度,根据狮纹在纺织品中的表现形态对其进行造型、构图、色彩和工艺特色归纳,总结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的艺术特征,通过艺术特征具体探究狮纹在中西文化交融中的变迁。第四章是对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社会文化功能进行分类,深入分析狮纹的祈福纳祥、身份区别以及装饰审美等社会文化功能。第五章根据唐代纺织品中狮纹装饰艺术的风格与特征,探讨其设计思想,以及狮纹应用于现代装设计中可借鉴的设计方法,通过分析品牌案例,归纳出狮纹创新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第六章主要提取唐代纺织品中狮纹元素,将其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第七章是对全文的总结。研究认为:唐代纺织品中狮纹是由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唐代狮纹艺术,对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本民族文化内涵,从而推动和丰富唐代服饰文化的研究。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袁鸣[7](2020)在《油画作品《彩之印象》中形式构成语言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一直以来,人们对画面的形式语言在不断地追求探索,而在画面的形式中画面构成则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画面构成中最主要的艺术表现语言——点线面,不仅仅在内容上有很强的感染力,而且在形式构成方面也有着强烈的冲击力。本文以油画形式构成语言的点线面为立足点,主要从中西方绘画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油画相融合两个方面展开探讨。首先梳理了形式构成语言中点线面与形式美,其次列举了吴冠中作品中的形式语言,并从点线面等方面分析了吴冠中的两幅画作。然后又分析了顾黎明的门神系列画作,他中西融合的探究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民俗绘画之间的关系。最后在上文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本人的毕业创作《彩之印象》。

李雪儿[8](2020)在《敦煌壁画“短缩法”考略》文中研究指明莫高窟第172窟北壁右侧壁画《观无量寿经变》场景宏大、画面空间立体真实,画中营造的纵深感得益于“短缩法”的使用。早在北凉时期,敦煌壁画中就有“短缩法”的踪迹,之后画师们在其基础上发展出交叉排列、横向遮挡、中心辐射等呈现方式。然而“短缩法”在敦煌壁画中并不是主流的绘画技法,甚至在盛唐之后便急速衰落,它在敦煌石窟前后存在了大约四百余年,是中国古代一种边缘化的绘画技法传统。长期以来,国内外研究界对此并未予以重视。因此,本文实际上是迄今为止对敦煌壁画“短缩法”的诸多要素特征进行辨析与溯源、并系统揭示其发展脉络的首次尝试,具有开拓性意义。敦煌壁画中的“短缩法”并非本土创造,它在渊源上与新疆乃至中亚的绘画有着密切的关联。根据图像线索,可以从克孜尔石窟、米兰佛教遗址壁画一路追溯到大夏-巴克特里亚,绘画中使用的“凹凸法”“明暗法”与“短缩法”则是一脉相承的技法,传播过程中乌浒河流派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对“短缩法”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画师也借鉴了中原块状单元式分割构图的方法,也就是“铺格式”。短缩法与铺格式代表了敦煌壁画中完全不同的构图思维与视觉模式,也表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绘画风格与追求。在二者的不断碰撞融合过程中,具有自己独特美学特征的敦煌“短缩法”在隋唐时期步入其巅峰(莫高窟第172窟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然后便迅速地走向衰落。

薛晓[9](2020)在《波普艺术对中国当代雕塑色彩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波普艺术开始进入中国并得到了广泛传播,其独特的色彩运用手法为中国当代着色雕塑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笔者在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时发现,众多研究波普艺术的相关文献中,对于波普艺术与众不同的色彩表现手法以及商业世俗化的色彩观对中国当代雕塑色彩产生的影响却鲜少有文献系统阐述。因此,本文将以概念总结、举例对比等方法,从多个角度探索波普艺术色彩观和色彩表现手法的具体特征以及它们对中国当代雕塑色彩产生的影响。论文将分四个部分探析波普艺术对中国当代雕塑色彩产生的影响。第一部分将对波普艺术的诞生和发展历程进行概括总结,阐述波普艺术从萌芽期、繁荣期和成熟期三个时期分别在英、美、日等不同国家的发展状态并对中国雕塑色彩的演变历程进行简述;论文第二部分为本文的重点,将从色彩观念方面入手,探索波普艺术对1976年“文革”结束至今的中国当代雕塑色彩产生的影响;论文第三部分同样为本文的重点,分别从拼贴并置、重复、色彩符号提炼这三个角度深入分析波普艺术的色彩表现手法对中国当代雕塑色彩产生的影响;论文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结语,通过对中国当代雕塑色彩的演变作历史性回顾与思考,探讨中国当代雕塑色彩在波普艺术的影响下,如何从本土艺术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度挖掘,谋求本土色彩语言与世界波普色彩语言的契合,为丰富中国当代雕塑的色彩表现形式提供了思路借鉴。

王军锋[10](2020)在《天水仙人崖罗汉堂彩塑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仙人崖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65公里处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麦积山石窟的东北方向,始建于南北朝,据今近一千六百余年,是一个集道教、佛教于一体的宗教道场。作为石窟寺造像文化的汇集地,现存北魏、宋、明、清各代造像共164余尊,元、明、清壁画350余平米,明清殿宇27座。其彩塑造像风格独特且保存完整,在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对研究该地区宗教造像艺术风格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鉴于目前学界关于仙人崖彩塑的研究极为欠缺,本文以仙人崖罗汉堂彩塑十八罗汉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力争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丰富人们对仙人崖彩塑,乃至西北地区彩塑艺术的认识。在多次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仙人崖罗汉堂彩塑与陕西、山西、云南等地区罗汉造像在风格上具有鲜明差异性,不禁提出三个问题:一是相比之下,仙人崖罗汉堂十八罗汉造型的风格特征如何?二是仙人崖罗汉堂十八罗汉造像风格的成因是什么?三是为什么仙人崖罗汉堂十八罗汉造像出现如此风格?围绕这三个问题,本文首先对“罗汉”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中国罗汉造像风格的源流,力图将仙人崖罗汉堂十八罗汉置于历史序列中。其次,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将多次深入实地考察、测绘、临摹,搜集的一手图像资料和文献资料进行整合,尽可能全面而简要地描述仙人崖石窟与罗汉堂的情况。接着,从造型角度入手,采用艺术风格学形式分析法和考古类型学方法,结合个人艺术实践经验,总结、归纳、概况出仙人崖十八罗汉“厚、壮、朴、拙”的风格特征,而佛及菩萨造像则为“繁缛华丽”,并对这种独特的风格及其制作工艺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影响罗汉堂彩塑风格成因的三个因素:一、时代共性:明代十八罗汉信仰的兴盛与造像样式的传播。二、地域特性:明代天水地区的文化环境和地理因素。三、工匠个性:明代工匠对传统十八罗汉样式的继承与改造。最后,在风格分析前提下,探讨罗汉堂造像形式背后的思想观念,试图揭示其文化层面的深层含义。

二、现代中西彩塑色彩运用之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中西彩塑色彩运用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神性的形象诠释 ——以敦煌和梵蒂冈的造型艺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敦煌与梵蒂冈的造型艺术
    第一节 敦煌艺术——佛教艺术的典范
    第二节 梵蒂冈艺术——基督教艺术的经典
    第三节 神性的诠释与造型艺术
第二章 神性诠释的艺术表现
    第一节 神圣形象的塑造
        一、庄严崇高的氛围渲染
        二、超越自然的形态表达
    第二节 仁爱品质的阐扬
        一、慈悲和善的形象描绘
        二、人格道德的理想刻画
    第三节 玄幻特性的表述
        一、神秘幽幻的装饰手法
        二、恐怖惊惧的情景营造
第三章 艺术诠释语言的异同
    第一节 敦煌艺术语言的主要特征
        一、夸张与神秘
        二、飘逸的动感和凝聚的力量
    第二节 梵蒂冈艺术表现语言的主要特征
        一、真实与崇高
        二、坚实的形体再现
    第三节 文化底蕴和审美方式
        一、艺术诠释语言的差异
        二、艺术诠释语言的共性
第四章 神性与人性的相融相通
    第一节 理想与现实的融合
        一、理想的真实追求
        二、真实的理想呈现
    第二节 偶像与图式的结合
        一、图式中的偶像烘托
        二、图式中的情感体现
    第三节 精神与肉体的统一
        一、贬抑肉体的精神追求
        二、关照人性的神圣体验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山西平遥双林寺文创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山西平遥双林寺研究现状
        1.3.2 文创产品设计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和难点
    1.6 研究框架结构
2 山西平遥双林寺历史溯源
    2.1 山西平遥双林寺概述
    2.2 山西平遥双林寺彩塑
    2.3 山西平遥双林寺建筑
    2.4 山西平遥双林寺唐槐、宋碑
3 山西平遥双林寺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3.1 设计需求
    3.2 设计理念
        3.2.1 文化传承性
        3.2.2 功能性
        3.2.3 设计性
        3.2.4 系列性
    3.3 设计元素提取
        3.3.1 彩塑元素提取
        3.3.2 建筑元素提取
        3.3.3 唐槐、宋碑元素提取
4 山西平遥双林寺文创产品设计方案
    4.1 山西平遥双林寺文创产品设计方案一——彩塑
        4.1.1 彩塑类文创产品设计流程
        4.1.2 彩塑类文创产品元素转换
        4.1.3 彩塑类文创产品载体选择
    4.2 山西平遥双林寺文创产品设计方案二——建筑
        4.2.1 建筑类文创产品设计流程
        4.2.2 建筑类文创产品元素转换
        4.2.3 建筑类文创产品载体选择
    4.3 山西平遥双林寺文创产品设计方案三——唐槐、宋碑
        4.3.1 唐槐、宋碑文创产品设计流程
        4.3.2 唐槐、宋碑文创产品元素转换
        4.3.3 唐槐、宋碑文创产品载体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山西宋塑美学研究 ——以晋祠、崇庆寺彩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山西宋塑的历史背景及其典型范例的择取
    1.1 山西宋塑的时代背景
    1.2 北宋美学思潮的特点
    1.3 山西宋塑的地域背景
    1.4 山西宋塑的地域特点及其典型范例的择取
第二章 晋祠宋塑的审美特征
    2.1 晋祠祀主的演变及圣母殿历代重修考
    2.2 圣母殿建筑空间及彩塑考
        2.2.1 圣母殿建筑空间
        2.2.2 明间彩塑
        2.2.3 北次间彩塑
        2.2.4 南次间彩塑
    2.3 圣母殿宋塑的题材组合样式及其思想渊源
        2.3.1 晋源神——圣母身份考辩
        2.3.2 宫闱丽人——侍从造像探源
    2.4 圣母殿宋塑的艺术特点
        2.4.1 主从有序的排列布局
        2.4.2 细腻华丽的写实造型
        2.4.3 补色呼应的色彩搭配
    2.5 与晋城玉皇庙昊天玉帝殿宋塑比较
        2.5.1 昊天玉帝殿造像样式及昊天玉帝信仰
        2.5.2 昊天玉帝殿宋塑与圣母殿宋塑比较
第三章 崇庆寺宋塑的审美特征
    3.1 崇庆寺三大士殿宋塑造像时间考
    3.2 三大士殿建筑空间及彩塑考
        3.2.1 三大士殿建筑空间
        3.2.2 明间彩塑
        3.2.3 南、北次间彩塑
    3.3 三大士殿宋塑的题材组合样式及其思想渊源
        3.3.1 走下神坛的三圣——“三大士”题材组合考辩
        3.3.2 现世福报的宣扬——十八罗汉信仰和造像探源
        3.3.3 三大士和十八罗汉配置组合的信仰变化
    3.4 三大士殿宋塑的艺术特点
        3.4.1 平衡对称的排列布局
        3.4.2 精致典雅的写实造型
    3.5 与晋城青莲寺、山东长清灵岩寺罗汉造像比较
        3.5.1 与晋城青莲寺观音阁十六罗汉像比较
        3.5.2 与山东长清灵岩寺千佛殿罗汉群像比较
第四章 山西宋塑的美学意蕴
    4.1 不同宗教题材组合样式中的审美理想
        4.1.1 儒道造像之中正和谐
        4.1.2 佛教造像之均衡平等
    4.2 世俗化形象塑造中的审美意蕴
        4.2.1 以神写形
        4.2.2 多样统一
        4.2.3 气韵生动
    4.3 人间情境营造中的审美追求
        4.3.1 以理制情
        4.3.2 因象生境
第五章 山西宋塑在中国美学史上的独特价值
    5.1 山西宋塑是北宋儒家美学思想的再现
        5.1.1 侍女像彩塑艺术中“格物致知”的审美理想
        5.1.2 圣母殿偶像崇拜中“内圣外王”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人生理想
    5.2 山西宋塑是北宋佛儒圆融美学思想的再现
        5.2.1 佛教宗派之间和乐圆融的美学思想
        5.2.2 佛教与儒家不同集团的圆融美学思想
        5.2.3 三大士殿偶像崇拜中“觉悟人格”和与儒“同归于治”的人生理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历史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术界对王子云先生历史贡献的主要研究成果综述
        一、关于王子云的重点文献综述
        二、对王子云学术研究的角度
    第二节 本文题旨思路、内容、方法及研究框架
        一、题旨思路与研究内容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一章 从实践到研究——王子云从事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转折
    第一节 王子云研究雕塑艺术的基本历程
        一、从学习到执教
        二、从悠游到探究
        三、从笔记到着述
    第二节 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研究思想的发轫
        一、王子云学术研究的基点
        二、王子云雕塑史研究学术思想的建构
        三、王子云教育背景在雕塑史研究中的作用
        四、自动肩负起保护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
第二章 从长安到雅典——王子云中国雕塑考察研究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王子云全景式考察研究的整体性考察意识
        一、风格独创的大型美术古迹全景式绘制的研究方法
        二、考察中的全景图像绘制举例
        三、绘制全景图像方法的践行成果及成果
    第二节 王子云考察研究整体性考证方法
        一、甘肃敦煌莫高窟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二、新疆克孜尔石窟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三、甘肃麦积山石窟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四、陕西汉唐陵墓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五、王子云对古代遗迹整体性全景研究途径的意义
    第三节 立足于中西比较体系的考察研究方法
        一、王子云独具文化比较的学术眼光
        二、对中国古代雕塑考察中的审美解读
        三、王子云对中国古代雕塑独具卓识的考察研究结论
    第四节 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研究中的田野调查的体系建构
        一、考察中实物与理论的互证体系
        二、理论与考察实践中所构建的互涉体系
        三、学术研究资料收集的多样化体系
    第五节 王子云中国古代雕塑考察成果和成就
        一、王子云考察发掘、发现成果述略
        二、王子云促成完善西北文物系统的积累和研究
        三、王子云唤起国人对艺术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第三章 从重构到重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研究的核心理念
    第一节 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视角
        一、梳理中国雕塑史的发展线索
        二、王子云在中国雕塑史研究中的方法论梳理
    第二节 王子云雕塑史研究中的审美视角
        一、王子云雕塑美学观的中国古代雕塑多层面研究
        二、王子云寻求中国雕塑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对应
    第三节 王子云雕塑史研究中的学术观点梳理
        一、对中国雕塑艺术起源和发展节点的认识
        二、对中国雕塑艺术本土化、民族化节点的辨析
        三、对中国雕塑艺术所受到外来影响的剖析
    第四节 王子云中国古代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贡献
        一、王子云对中国雕塑史中重点史迹的研究贡献
        二、王子云雕塑史研究在中国传统美术史视野下的学术贡献
        三、王子云雕塑史研究在现代美术史视野下的学术贡献
第四章 从感性到理性——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的延伸
    第一节 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与中国美术考古
        一、王子云的考察践行结果对中国美术考古的影响
        二、王子云与美术考古新学科创立的关系
    第二节 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与中国美术史学
        一、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推动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现代转型
        二、王子云拓宽了中国美术史学学术视野的认识论启示
        三、王子云雕塑史研究方法对现代美术史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
    第三节 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对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开辟了美术考古与美术教育研究
        二、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对高等美术教育的深远影响
第五章 从自觉梳理到弘扬光大——研究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成果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王子云雕塑史研究的学术高度
        一、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中挖掘本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二、王子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了雕塑研究的学术落脚点
        三、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与中国现当代雕塑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王子云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当代意义
        一、《中国雕塑艺术史》的学术价值
        二、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及其他理论着作综述
        三、王子云对中国古代雕塑所处环境和民俗写生作品举要
    第三节 对王子云先生学术成就研究的回溯与展望
        一、王子云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及研讨概述
        二、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的后继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王子云着述一览表
王子云学术年表
附表1 敦煌莫高窟考察及洞窟编号一览表
附表2 四川重庆地区汉阙研究对比表
附表3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汉唐陵墓考察成果表
致谢

(5)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课题现状
        1.2.1 数据库相关文献分析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论文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范围
2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文化溯源
    2.1 中国早期神兽崇拜思想
        2.1.1 辟邪
        2.1.2 麒麟
    2.2 印度佛教文化中的狮子
        2.2.1 作为护法的狮子
        2.2.2 作为驯服的狮子
    2.3 波斯文化中的狮子
        2.3.1 彰显王权
        2.3.2 猎狮习俗
    2.4 本章小结
3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的艺术特征
    3.1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造型
        3.1.1 走狮—气势雄迈
        3.1.2 立狮—威武跃动
        3.1.3 蹲狮—憨态可掬
        3.1.4 跑狮—活泼可爱
    3.2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构图方式
        3.2.1 对称式
        3.2.2 散点式
        3.2.3 对波式
    3.3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色彩特点
        3.3.1 对比色
        3.3.2 同类色
    3.4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工艺特色
        3.4.1 印染
        3.4.2 织锦
        3.4.3 刺绣
    3.5 本章小结
4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社会文化功能
    4.1 祈福纳祥
        4.1.1 宗教用品中的狮纹
        4.1.2 节俗用品中的狮纹
    4.2 身份区别
        4.2.1 官服上的狮子
        4.2.2 赐服上的狮子
    4.3 装饰审美
        4.3.1 服饰中装饰审美
        4.3.2 宗教用品中装饰审美
    4.4 本章小结
5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应用方式探索
    5.1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的设计思想
    5.2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方法分析
        5.2.1 从概念到视觉的表达
        5.2.2 从具体到抽象的表达
    5.3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创新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5.4 本章小结
6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设计与实践
    6.1 设计理念
    6.2 实践过程
    6.3 款式图展示
    6.4 本章小结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油画作品《彩之印象》中形式构成语言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毕业创作选题与实现方案
    1.1 选题内容、目的和意义
    1.2 本领域相关专题创作动态分析
    1.3 毕业创作方案及成果
第二部分 油画作品《彩之印象》中形式构成语言的分析
    2.1 油画形式构成语言中的点、线、面
        2.1.1 点的构成与形式美
        2.1.2 线的构成与形式美
        2.1.3 面的构成与形式美
    2.2 形式构成语言在当代绘画中的应用——作品分析
        2.2.1 吴冠中绘画中的点、线、面与作品分析
        2.2.2 顾黎明绘画中的点、线、面与作品分析
    2.3 形式构成在个人毕业创作中的实践
        2.3.1 毕业创作的构思与资料收集
        2.3.2 毕业创作《彩之印象》的创作过程
        2.3.3 形式构成在个人创作中的应用
    2.4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敦煌壁画“短缩法”考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盛唐时期敦煌壁画中的“短缩法”:以莫高窟第172窟为例
    第一节 莫高窟第172窟《观无量寿经变》中的“短缩法”
        一、莫高窟第172窟《观无量寿经变》中的绘画空间表现
        二、关于“短缩法”的概念及其渊源
    第二节 唐代壁画中“短缩法”应用的其他存例
        一、莫高窟第220窟、第329窟与榆林窟第25窟壁画
        二、韩休、章怀太子墓室壁画
    第三节 莫高窟第172窟壁画是“短缩法”在中国古代的巅峰状态
        一、并不成熟的透视法:与《最后的晚餐》对比
        二、短缩法的独异性:与第320窟《观无量寿经变》对比
        三、盛唐时期敦煌的短缩法是中国古代短缩法发展的最高形态
第二章 盛唐以前敦煌壁画中“短缩法”的演变
    第一节 敦煌壁画中“短缩法”的肇始:北凉短缩法
    第二节 北凉至北周时期“短缩法”的呈现方式
    第三节 隋唐时期敦煌壁画“短缩法”对焦点的探索
    第四节 “近大远小”绘画理念的发展
第三章 异域画法的本土化:敦煌“短缩法”的渊源问题
    第一节 进入敦煌前的“短缩法”:米兰明暗法
        一、大夏-巴特克里亚
        二、希腊“短缩法”的犍陀罗化
    第二节 “短缩法”与“晕染法”的结合
        一、西域“凹凸法”
        二、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短缩法”
        三、敦煌壁画对新疆石窟中“短缩法”的继承与转换
第四章 敦煌壁画发展过程中“短缩法”与其他画法的交融与互动
    第一节 希腊短缩式与中原铺格式
    第二节 中原铺格式对敦煌壁画中“短缩法”的影响
        一、分割式构图
        二、线条造型
第五章 盛唐以后“短缩法”在敦煌壁画中的衰落
    第一节 屏风画在壁画中的出现
    第二节 “短缩法”的衰落及其原因探析
小结
附录 :论文插图来源情况表
参考文献
致谢

(9)波普艺术对中国当代雕塑色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研究背景
    第二节 选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波普艺术与中国雕塑色彩简述
    第一节 波普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中国雕塑色彩发展简述
第二章 波普艺术对中国当代雕塑色彩观念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当代雕塑色彩的复兴
        一 文革早期的无色革命雕塑
        二 文革结束后雕塑色彩的复兴
    第二节 色彩观念艳俗商业化
        一 艳俗波普雕塑
        二 商业时尚波普雕塑
    第三节 色彩观念卡通平面化
        一 简练概括的高纯度色彩
        二 童真梦幻色彩
第三章 波普艺术对中国当代雕塑色彩表现手法的影响
    第一节 波普艺术中的拼贴并置手法对中国当代雕塑色彩的影响
        一 现实影像拼贴出的色彩关系
        二 单色影像的拼贴与着色
    第二节 波普艺术中的重复手法对中国当代雕塑色彩的影响
        一 不同色彩元素的规律性重复
        二 相同色彩元素的非规律性重复
    第三节 波普艺术中的提炼色彩特征为符号对中国当代雕塑色彩的影响
        一 “红色波普”艺术的色彩语言符号
        二 传统民俗色彩的符号化提炼
结语
参文考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A:图片来源
致谢

(10)天水仙人崖罗汉堂彩塑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方法与角度
    四 中国罗汉造像的风格流变概述
第一章 仙人崖罗汉堂概况
    一 仙人崖地貌环境、历史沿革与遗存现状
    二 罗汉堂造像背景及内容布局
    三 罗汉堂十八罗汉身份考证
第二章 仙人崖罗汉堂彩塑艺术造型分析
    一 风格特征
        (一)十八罗汉:厚、壮、朴、拙
        (二)主佛与菩萨:繁缛华丽、庄严神圣
    二 造型特征
        (一)注重人物头部神情的塑造
        (二)强调形体轮廓线的“顺”畅流动
        (三)注重人物性格的表达
    三 造型技法
        (一)“塑”与“绘”互补
        (二)“体”与“线”结合
    四 制作工序
第三章 仙人崖罗汉堂彩塑艺术的风格成因
    一 时代的共性:明代十八罗汉造像的主流样式与传播
        (一)明代十八罗汉造像的主流样式——以山西地区为中心
        (二)明代罗汉造像主流样式的传播
    二 地域的特性:明代天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一)明代统治者以及韩王对仙人崖石窟的关注与保护
        (二)仙人崖罗汉堂与云崖寺第6窟的关系
        (三)罗汉堂彩塑与毗邻地区宗教遗迹的关系
    三 工匠的个性:对传统十八罗汉样式的传承与创新
        (一)明代彩塑工匠的社会地位
        (二)明代彩塑工匠对传统彩塑样式的传承
        (三)明代彩塑工匠对造像的创新
第四章 仙人崖罗汉堂彩塑艺术造像观念
    一 十八罗汉:人的化身
        (一)人物原型的选择和塑造
        (二)去神性化的体现
    二 佛与菩萨:神的世界
        (一)凝固千年的形象
        (二)宗教偶像崇拜文化的延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

四、现代中西彩塑色彩运用之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神性的形象诠释 ——以敦煌和梵蒂冈的造型艺术为例[D]. 刘海宁.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山西平遥双林寺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 赵子蕴. 中北大学, 2021(09)
  • [3]山西宋塑美学研究 ——以晋祠、崇庆寺彩塑为例[D]. 王丽雯. 山西大学, 2021
  • [4]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历史贡献[D]. 项祎. 西安美术学院, 2021(12)
  • [5]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研究[D]. 谈维榕.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油画作品《彩之印象》中形式构成语言的分析[D]. 袁鸣. 山西大学, 2020(01)
  • [8]敦煌壁画“短缩法”考略[D]. 李雪儿.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9]波普艺术对中国当代雕塑色彩的影响[D]. 薛晓. 郑州大学, 2020(02)
  • [10]天水仙人崖罗汉堂彩塑艺术研究[D]. 王军锋.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现代中西彩绘雕塑色彩运用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