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椎弓根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经椎弓根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一、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杜鑫冲,王军,赵御森,李化光,马朋朋,杨新明[1](2021)在《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或爆裂骨折的效果及预后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或爆裂骨折的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6月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或爆裂骨折93例,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给予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对照组给予后路经伤椎跨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2周、3个月、6个月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术后3、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以及术后内固定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周、3及6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术后3和6个月低于术后2周,术后6个月低于术后3个月(P<0.01)。术后2周、3及6个月,观察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内固定失败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在改善胸腰椎压缩或爆裂骨折患者伤椎功能、维持术后伤椎高度及降低内固定失败率方面优势明显。

雷延发[2](2021)在《椎体内BCP植骨联合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胸腰段爆裂骨折两种手术方式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不同时间点的Cobb角、伤椎前体高率(AHIV)、伤椎中体高率(MHIV)、伤椎后体高率(PHIV)、VAS疼痛评分的变化。探讨椎体内双相磷酸钙(Bisphasic Calcium Phosphate,BCP)植骨联合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与减少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矫正后凸角度的损失及胸腰背痛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于2018年1月~2019年12月因单节段胸腰段爆裂骨折(T11~L2)行手术治疗的7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诊断明确,病例资料完整,均由同一医疗组实施手术,术后随访13~20个月;术中、术后及随访期间未出现不良并发症。分为2组:研究组(n=35):经后路椎体内BCP植骨联合经伤椎置钉固定术治疗;对照组(n=36):单纯经后路伤椎置钉固定术治疗。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受伤时间、术后末次随访时间、骨折节段、骨折原因等一般资料;同时记录患者在手术中所用时间、手术期间的出血量以及患者的总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AHIV、MHIV、PHIV、Cobb角、VAS疼痛评分的变化;对比两组患者的AHIV、MHIV、PHIV、Cobb角在术后改善、末次丢失上的变化。所有数据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X2检验(Chi-square test)。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的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受伤时间、随访时间、损伤原因及损伤节段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的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对比,均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椎体高度的比较3.1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AHIV及术后改善和末次丢失的比较术前A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56.82±3.84%、57.60±5.2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时A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98.10±1.08%、97.62±0.9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时A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95.56±1.01%、88.89±3.8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改善A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41.28±3.68%、40.01±5.4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丢失A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2.54±1.32%、8.73±3.7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MHIV及术后改善和末次丢失的比较术前M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69.17±1.53%、68.74±1.5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时M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96.10±1.46%、95.71±1.9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时M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94.27±1.66%、86.48±1.6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改善M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26.93±1.95%、26.97±2.3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丢失M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1.83±0.80%、9.22±2.3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HIV及术后改善和末次丢失的比较术前P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91.26±1.76%、90.59±1.6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时P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99.25±0.69%、98.89±1.2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时P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98.30±0.71%、97.87±1.4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改善P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7.99±1.77%、8.29±2.2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丢失P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0.96±0.21%、1.00±0.5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Cobb角及术后改善和末次丢失的比较术前Cobb角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21.09±1.50°、20.78±2.0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时Cobb角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7.14±1.24°、7.08±1.5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时Cobb角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11.09±1.52°、15.00±1.5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改善Cobb角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13.94±1.92°、13.69±2.3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丢失Cobb角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3.94±1.39°、7.92±1.7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疼痛评分的比较术前VAS评分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7.97±1.10、7.72±1.3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时VAS评分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5.11±0.80、4.72±0.9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时VAS评分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1.20±0.41、2.25±0.6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经后路椎体内BCP植骨的手术方式可以更好的减少末次随访时伤椎前、中体的丢失、减少后凸角的矫正丢失及减少胸腰背部疼痛。2.经后路椎体内BCP植骨联合经伤椎置钉固定与单纯经后路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术后椎体高度的恢复和后凸角的矫正上效果一致。3.经后路椎体内BCP植骨与不植骨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并无差别。

黄超[3](2021)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50例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25例。常规组患者采用传统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干预组患者采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腰椎功能恢复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后凸Cobb角显着小于术前,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显着高于术前,且干预组后凸Cobb角显着小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腰椎功能优良率96.00%显着高于常规组的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采用后路经椎旁间隙入路治疗,相对于传统入路能提高治疗效果。

张欲燃,张玉民,郭浩,王献印[4](2021)在《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60例。男49例,女11例。年龄29~63岁,中位数48岁。骨折位于T1116例、T1218例、L117例、L28例、L31例。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D级20例、E级40例。胸腰椎损伤分类及严重程度评分4~7分,中位数6分。载荷分享评分3~8分,中位数6分。受伤至手术时间1~3 d,中位数2 d。测量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90 min,中位数70 min。术中出血量80~150 mL,中位数100 mL。住院时间10~20 d,中位数14 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6个月,中位数18个月。术中均未出现神经损伤;1例术后1个月复查发现1枚椎弓根螺钉钉帽脱落,术后3个月复查发现伤椎前缘高度丢失、Cobb角增大,患者因无明显腰痛症状而拒绝翻修治疗,继续佩戴胸腰支具3个月,术后12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后遗留脊柱轻度后凸畸形;1例术后12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前因腰痛检查发现1枚椎弓根螺钉钉体折断,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常规取出内固定物,未进行其他特殊治疗。伤椎前缘高度,术前(20.3±1.9)mm,术后3 d(33.5±2.1)mm、1个月(32.5±2.2)mm、3个月(32.2±1.3)mm、6个月(31.6±1.2)mm、12个月(31.3±0.7)mm、18个月(30.8±0.6)mm。伤椎Cobb角,术前20.6°±3.5°,术后3 d 8.2°±2.3°、1个月9.8°±1.8°、3个月10.4°±2.3°、6个月10.6°±2.7°、12个月10.9°±2.5°、18个月11.2°±2.8°。结论: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恢复伤椎高度、改善伤椎后凸畸形,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施彦龙[5](2021)在《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AO分型A1型)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比较采用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单纯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临床上治疗胸腰椎骨折(AO分型A1型)的效果差异,评价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A1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推广使用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A1型胸腰椎骨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按照本研究所设定的病例纳入排除标准,使用甘肃省中医院东华HIS病历系统筛选出6个骨科临床科室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确诊为A1型胸腰椎骨折并收住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8例患者病案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n=40)和B组(n=38),其中A组均采用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B组均采用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所有纳入病例术前与术后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比较术前与术后3天、术后3月及术后6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及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变化,并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对所有纳入病例进行电话回访,根据腰背部功能描述与影像学数据评价两组患者术后6月的临床疗效,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A1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观察指标经统计分析后得出结果如下:1.一般资料可比性: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骨折椎体分布、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均显示P>0.05,无统计学差异,认为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2.术前观察指标可比性:两组病例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及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经比较,结果均显示P>0.05,无统计学差异,认为两组病例的术前观察指标具有可比性。3.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组内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得到有效恢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3天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89.46+2.37,B组病例术后3天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87.85+3.84,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3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88.70+2.36,B组病例术后3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86.62+3.40,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6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87.48+2.37,B组病例术后6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85.55+3.85,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组内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均得到有效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3天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为7.37+2.20,B组病例术后3天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为8.57+1.36,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3月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为7.51+1.64,B组病例术后3月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为8.89+2.04,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6月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为8.37+1.40,B组病例术后6月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为9.21+1.75,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Cobb角均得到有效矫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3天Cobb角为7.74+3.26,B组病例术后3天Cobb角为8.47+2.86,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3月Cobb角为9.35+2.25,B组病例术后3月Cobb角为11.17+3.99,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6月Cobb角为10.51+1.83,B组病例术后6月Cobb角为12.21+2.41,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6月临床疗效评价:本项研究结果表明,A组病例的治疗有效率达到97.50%,B组病例的治疗有效率为92.11%,两组病例的治疗有效率经?(17)检验后,得P=0.024<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两种治疗方式均能够有效恢复A1型胸腰椎骨折病例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并矫正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但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组治疗效果更好;2.术后随着患者下地活动,两组A1型胸腰椎骨折病例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均有一定量丢失,但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组丢失更少;3.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A1型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确切,较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有效率更高,有更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秦进[6](2021)在《Wiltse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单双侧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伤椎单侧与双侧椎弓根植骨手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6月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住院收治的60例单节段无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中植骨方式分为两组,单侧组(n=30)即经伤椎椎弓根单侧植骨,双侧组(n=30)即经伤椎椎弓根双侧植骨。限定手术入路均采用Wiltse入路。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节段、AO分型、受伤原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量、住院时间以及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3天、术后3月、术后6月)的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VAS评分、ODI评分等研究数据。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格式为(c?±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方差齐性数据可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则采取两两比较Kruskal-Wallis H检验或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两组性别、年龄、病因、伤椎节段、骨折AO分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双侧组较单侧组能够植入的同种异体骨量更多(P<0.05);3.两组间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内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4.两组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双侧组患者在术后3天、术后3月及术后6月的椎前缘高度比均明显优于单侧组(P<0.05);两组在术后3天及术后3月矢状位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双侧组在术后6月时矢状位Cobb角优于单侧组(P<0.05);5.分别比较术前与术后3天、术后3月及术后6月两组骨折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的差异,结果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术后3天与术后3月、术后3天与术后6月、术后3月与术后6月的伤椎前缘高度和矢状位Cobb角的差异,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单节段无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2.经伤椎椎弓根双侧植骨对比单侧植骨能够植入的骨量更多,远期伤椎前缘高度比和矢状位Cobb角恢复效果更好。

王野[7](2020)在《经伤椎短节段置钉治疗伴上终板损伤的胸腰段骨折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伴上终板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段骨折通过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复位治疗的疗效比较分析,进而帮助临床医生为胸腰段骨折的患者选择置钉的方式。方法:筛选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明确诊断为单一节段胸腰段骨折伴上终板损伤的45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依据手术的置钉方式进行随机分组,其中25例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患者作为实验组,20例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外伤原因、伤椎节段、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存在可比性,可以进行术后指标的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测量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1年及取内固定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2-15个月时取出内固定物)的VAS评分、ODI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计算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丢失和伤椎前缘高度比丢失,并通过取内固定末次随访时复查CT影像资料分析上终板损伤愈合情况。结果经过统计分析,获得对比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治疗伴上终板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的目标。结果:所有纳入研究的胸腰段骨折患者均经过两种置钉方式达到满意的复位效果。两组患者相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0.05);术前VAS评分、ODI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之间和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术后1周、术后3个月VAS评分、ODI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术后1年及取内固定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之间已经末次随访伤椎Cobb角丢失和伤椎前缘高度比丢失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在上终板损伤愈合情况方面,取内固定末次随访时,实验组有14例愈合良好,愈合率56.0%,对照组仅有7例愈合良好,愈合率35.0%。末次随访时,实验组无内固定断裂情况,对照组2例内固定断裂。结论:1.与跨伤椎置钉相比,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对患者术后恢复伤椎前缘高度比和伤椎Cobb角的短期效果无差别;2.与跨伤椎置钉相比,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对患者术后维持椎体高度和伤椎Cobb角方面疗效更好;3.与跨伤椎置钉相比,经伤椎椎弓钉置钉在后期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和功能;4.与跨伤椎置钉相比,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对患者术后伤椎上终板损伤愈合方面疗效更明显。

张旭[8](2020)在《后路经皮与开放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后路经皮与开放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osterior open pedicle screw fixation)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借助于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系列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以及Pub Med等数据库中自2011年至2020年1月的经皮微创与后路开放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依据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借助于Rev Man 5.3软件对术后并发症、VAS疼痛评分、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选取病例对照试验8篇,共558例患者纳入研究。Meta结果显示:经皮微创组与后路开放组相比,手术时间更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SMD=-0.71,95%CI(-1.03,-0.39),P<0.0001];经皮微创组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更少,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SMD=-1.30,95%CI(-1.59,-1.00),P<0.00001];经皮微创组术后VAS评分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70,95%CI(-1.97,-1.44),P<0.00001];经皮微创组住院时间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21,95%CI-1.78,-0.63),P<0.0001];经皮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5,95%CI(0.11,0.59),P=0.002]。结论:将本次搜集到的病例进行研究对比发现,经皮微创手术与后路开放手术相比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VAS评分较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庄苏阳[9](2019)在《纠正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椎体三维植骨器的研制及力学测试背景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中,经椎弓根钉系统撑开复位后会在伤椎内形成骨缺损区。现有的椎体内植骨工具无法将植骨材料精确填充至椎体骨缺损区,同时也无法复位终板中央及后部塌陷区。而椎体内植骨量及植骨的充分程度决定伤椎愈合的程度及强度,所以寻找更为可靠的解决方法。本研究设计制作了经椎弓根通道三维植骨器,内部含有产生较大推力的机械装置,以期达到复位塌陷终板、消除椎体内骨缺损的目的。目的对三维植骨器进行力学实验分析,论证它的抗挤压与破坏性能和抗拉伸破坏能力,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0件三维植骨器在压力测试仪上进行挤压试验,观察其压力随行程变化数据和曲线。增加载荷,检测植骨器遭到破坏所能承受最大载荷值。利用静态拉压力测试仪对10个植骨器的重要部件,螺纹杆和螺纹套,进行拉伸破坏试验,分析其抗拉特性,找到危险截面,获得破坏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结果在挤压与破坏试验测试中,分别取1ON和25N为预紧力。10件植骨器的压力位移曲线趋势相同。一定预紧力下,在刚开始填充阶段(旋转1-2圈),压力变化上升迅速,到3圈后直至最大行程,压力变化缓慢上升并趋于平稳。最终所达到的最大挤压力为121.5±6N(113~128N)。植骨器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为150±3N(142~165N)。在拉伸破坏试验测试10个部件的力位移曲线趋势相同,破坏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82±0.09KN(1.73~1.98KN)。10个部件的断口位置分别在螺纹段偏下和螺纹段偏上位置,而螺纹套位置的螺纹无破坏,说明部件的危险截面不在螺纹套和螺纹的集合面位置。结论三维植骨器在工作时可以产生足够大的推顶挤压力,可以对抗相当大的阻力,人工拧动最大扭力不足以破坏工具,且工艺稳定。符合椎体骨折手术中植骨及复位骨折块的要求,为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术工具。第二部分应用三维植骨器植骨重建胸腰椎爆裂骨折椎体高度的影像学和临床分析背景经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常用方法。塌陷终板的复位情况、椎体内植骨量及植骨的充分程度决定伤椎愈合的程度及强度。经椎弓根钉系统撑开复位后在伤椎内形成骨缺损区,通过现有的植骨方法容易出现植骨不良,形成空腔,成为“蛋壳样”椎体。终板的复位不良易于加速椎间盘的退变,引起慢性腰背痛。因此有必要改进终板复位及椎体内植骨方法,提高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体的疗效。目的 评价应用三维植骨器经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复位终板、重建伤椎高度的影像学和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52例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三维植骨器组和植骨漏斗组。三维植骨器组应用自行研制的椎体三维植骨器经椎弓根进行终板复位、植骨;植骨漏斗组应用传统的漏斗形植骨器经椎弓根植骨。分别测得手术前后、术后,术后一年半及取出内固定术后的3月伤椎的X线摄片及CT二维扫描,测量两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正常椎前缘高度、伤椎终板高度、正常终板高度等,计算前高矫正率、终板矫正率和椎体缺损区的体积。结果:(1)伤椎Cobb角变化:三维植骨器组术前伤椎Cobb角为(23.3±2.5)°,术后5天、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Cobb角为分别为(4.4±1.4)°、(5.2±1.2)°、(5.8±1.6)°。植骨漏斗组术前伤椎Cobb角为(23.1±2.7)°,术后5天、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Cobb角分别为(5.3±1.9)°、(6.2±1.9)°、(7.4±1.8)°。两组伤椎Cobb角在术前、术后5天、术后一年半无显着性差异(P>0.05)。取出内固定3月后两组间伤椎Cobb角有显着性差异(P<0.05)(2)前缘高度的变化:三维植骨器组术前伤椎前缘高度为1.59±0.20cm,术后5天为2.81±0.19cm,椎体正常高度为2.96±0.32cm,伤椎前高率为(95.3±3.6)%。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2.68±0.18cm和2.56±0.18cm。植骨漏斗组术前伤椎高度为1.61±0.18cm,术后为2.77±0.17cm,椎体正常高度为2.91±0.36cm,伤椎前高率为(91.8±4.2)%。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2.25±0.18cm和1.93±0.12cm。两组术后五天前矫正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术后一年半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前缘高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3)终板中心高度的变化:三维植骨器组术后五天伤椎终板中心高度为2.34±0.22cm,终板中心正常高度为2.42±0.18cm,伤椎前高率为(93.6±5.8)%。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终板中心高度分别2.24±0.18cm和2.19±0.18.cm。植骨漏斗组术后术后五天伤椎终板中心高度为1.85±0.26cm,终板中心正常高度为2.48±0.23cm,伤椎前高率为(72.5±6.4)%。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终板中心高度1.64±0.20cm和1.41±0.19cm。两组术后五天终板高度矫正率及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后的伤椎终板中心高度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缺损区的体积:三维植骨器组术后椎体缺损区体积为0.75±0.16cm3,而植骨漏斗组为2.51±0.33cm3。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一年半时随访发现,三维植骨器组与植骨漏斗组的缺损区分别为0.52±0.06cm3和1.49±0.13cm3。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5)VAS:三维植骨器组与植骨漏斗组的术前VAS分别评分为(8.61±1.13)分和(8.58±1.24)分(p>0.05);术后5天分别为(3.35±0.94)分和(3.54±0.95)分(p>0.05);术后一年半的VAS分别为(0.35±0.63)分和(1.77±1.39)分(p<0.05);取出内固定后VAS分别为(0.46±0.58)分和(2.04±1.15)分(p<0.05)。结论:三维植骨器可以有效地复位塌陷的终板、实现伤椎有效植骨、减少椎体内骨缺损区,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提供新型的植骨工具。第三部分保留一侧球囊撑开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背景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常用微创治疗方法。为恢复伤椎的高度及降低骨水泥渗漏的风险,通过可扩张球囊辅助的椎体后凸成形术应运而生。但将扩张后的球囊撤除过程中常常会观察到复位的椎体高度有不同程度的丢失,影响手术疗效。目的研究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临时保留一侧球囊支撑力、注入骨水泥对维持初始撑开高度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与之沟通,由患者自愿选择椎体后凸成形(PKP)或椎体成形术(PVP),共69例选择PKP的患者入组。改良穿刺技术,使插入的导针接近椎体前1/3时,正位像上导针前端接近椎弓根内侧壁。用球囊先后自两侧扩张伤椎,并临时保留后扩张一侧球囊。记录扩张前椎体高度(H0)、充分扩张后椎体前高(H1)、临时释放球囊内压力后椎体前高(H2)。经先扩张侧注入骨水泥,待凝固后撤出球囊,再经后扩张侧注入骨水泥。测量术毕椎体前高(H3)。记录手术前后矢状位Cobb角变化、VAS及0DI评分变化。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术后一年伤椎高度、Cobb角、VAS及ODI变化。结果每个椎体的平均手术时间为(48.5±12.4)min,出血量为(23.1±8.5)ml,球囊压力为180-250psi,球囊膨胀大小为(3.6±1.1)ml。骨水泥的注入量为(8.2±2.4)ml。2例术中推注骨水泥时出现球囊破裂。(1)椎体高度变化:体位复位后椎体前高(H0)、球囊撑开后椎体前高(H1)、球囊释放压力后椎体前高(H2)、术毕椎体前高(H3)与上下邻椎前高均值百分比(椎体前高压缩比)分别为(58.23±12.57)%,(85.14±9.36)%,(70.25±8.12)%,(82.46±10.59)%,球囊撑开后前高比与体位复位后椎体前高压缩比及球囊释放压力后椎体前高压缩比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术毕椎体前高压缩比与体位复位后椎体前高压缩比之间差异也有显着性(p<0.05),而与球囊撑开后椎体前高比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O.05)。术后1年随访时椎体前高与上下邻椎前高均值百分比为(78.59±9.37)%,与术毕椎体前高压缩比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2)Cobb角变化:体位复位后的Cobb角为(18.65±4.25)。,球囊撑开后的Cobb角为(6.84±2.57)°,球囊释放压力后的Cobb角为(10.22±3.41)°,术毕的Cobb角为(6.93±2.69)°。术后1年随访时Cobb角为(7.06±2.86)°。球囊撑开后的Cobb角与体位复位后的Cobb角及球囊释放压力后的Cobb角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术后1年随访时Cobb角与术毕的Cobb角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3)疼痛和功能评分结果:术前VAS评分为(8.26±1.17)分,术后2天为(2.11±0.36)分,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为(1.83±0.31)分。术后2天的VAS评分与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术前ODI评分为(88.35±8.26)%,术后2天的ODI为(23.56±3.12)%,术后1年随访时ODI评分为(19.68±2.81)%。术前ODI评分与术后2天及术后1年随访时的ODI评分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术后2天的ODI评分与术后1年随访时0DI评分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中临时保留一侧球囊支撑力、注入骨水泥技术能有效地维持撑开后的伤椎高度,避免后凸角矫正后再次丢失,可以获得较好的术后远期疗效,是对现有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改良和优化。

丁明[10](2018)在《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区域性CT值分析及其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部的CT值与相应椎体内部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确定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确定可以通过胸腰段椎体内部CT值测定来间接评估椎体骨密度水平。研究椎体内部区域性CT值差异,然后用于临床上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治疗,改良术中植骨融合范围并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本课题共设计三个部分分别研究胸腰段椎体内部CT值与相应椎体骨密度的相关性、椎体内区域性CT值差异及其对临床上椎体骨折治疗的指导意义、改良术中植骨融合的范围。首先,通过对本院60例行腰椎骨密度检查并同期(3个月内)行腰椎CT检查的青壮年人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所选检查者需排除患有脊柱炎症、外伤、肿瘤、结核等疾病者,且无合并基础疾病,包括合并免疫系统疾病,长期服用激素者,排除合并糖尿病、甲亢、甲减者。从中选取胸腰段可供测量分析的有效椎体,所谓的有效椎体即排除了相关的影响因素,能同时取到有效的骨密度值及CT值的可供进行骨密度分析及CT值测量的椎体。取得其相应椎体的骨密度检测结果及CT值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胸腰段相应椎体的骨密度值与C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自CT室选取正常青壮年人(20-60岁)检查所做的胸腰椎CT60例,时间自2015年12月到2017年10月,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2259岁,平均46.3岁,排除合并脊柱骨折、肿瘤、炎症、结核等疾患,排除合并严重糖尿病、甲亢、甲减、骨质疏松等基础病变,排除合并全身免疫性疾病、长期应用激素患者。胸腰段椎体取T11-L2范围内成像全面的椎体,通过三维成像系统进行分区测定,将椎体上、中、下等分成三部分。为减少人为误差,在每一层面上将椎体大致均分为四个象限,避开皮质骨、骨质增生硬化区及椎静脉静脉窦的影响,每个象限各取一个设定区域,共取四个兴趣区分别测量其CT值。每个图像由工作10年以上放射科人员及临床医生各测量一次,进行双盲实验,取其结果,以避免人为主观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因调取对象中以腰椎CT三维重建为主,向上一般能包括T12,少数达到T11,60例检查者中测得T11椎体8例,T12椎体28例,L1椎体58例,L2椎体52例。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椎体内部上、中、下三部分的CT值差异,以及对椎体前半部分及椎体后半部分的CT值差异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对我院骨科2016年12月2018年1月收治的青壮年胸腰段椎体骨折178例,对此组病人治疗进行总结、分析,对其中单纯压缩性骨折以及简单爆裂性骨折共97例进行影像学分析,发现其骨折部位均位于椎体的前上半部分。其中127例椎体压缩性骨折及爆裂骨折行手术患者入组进行总结、分析,AO分型(A1.1,A1.2.1,A1.2.2,A1.3,A2,A3.1.1,A3.2.1;B1.1,B1.2,B1.3)。其中31例单纯压缩性骨折病人经皮或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手术,单纯行骨折复位、USS系统内固定术,未做椎管的减压及植骨融合。其中50例早期开展病例及椎体上下部分均骨折较重的病人进行了手术行骨折复位、USS系统内固定,同时行传统范围的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即融合病椎及上、下各一椎体;后期采用改良植骨融合范围的方法治疗其中压缩较重、爆裂骨折或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段骨折共46例,其中男33例,女13例。年龄在1961岁,平均46.5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8例,高处坠落伤21例,埋压伤7例。其中T11椎体骨折5例,T12椎体骨折14例,L1椎体骨折17例,L2椎体骨折10例。多数胸腰段椎体骨折分类属于爆裂型骨折,前上半部分爆裂、粉碎,后上缘突入椎管,合并椎管狭窄,部分合并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有5例,B级有10例,C级有8例,D级有16例,E级有7例。TLICS评分:4分有4例,5分有7例,6分有9例,7分有16例,8分有7例,9分有3例。急症手术治疗9例,其余37例病人均于伤后7天内完成手术。观察术后疗效,包括短期及长期固定效果,随访并观察远期骨折愈合、植骨融合效果及脊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0例检查者中取得胸腰段有效椎体共128例,其中L2椎体58例,L1椎体52例,T12椎体18例,分别进行椎体内骨松质CT值和骨密度的测定,测定结果以平均值和标准差表示(x士s),其中T12的CT(Hu)值为213.7士45.1,L1的CT值为226.4士53.2,L2的CT值为247.3士57.7,总体CT平均值为234.3士65.2;BMD(mg/cm3)结果:T12为664.4士80.1,L1为722.7士76.6,L2为832.3士90.5,总体平均BMD为774.3士98.7。应用线性回归统计学方法分别对3个椎体内部的BMD和相应椎体内部C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作显着性差异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显着性。T12、L1、L2椎体内骨松质的CT值与相应椎体内的BMD呈正线性相关,T12 r=0.942,L1 r=0.936,L2 r=0.909,p=0.019。总体上来说胸腰段椎体内部骨松质CT值与相应椎体内BMD呈正线性相关,r=0.834,p=0.023。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的骨密度结果与椎体相应部位的CT值结果成显着正线性相关,BMD越高,CT值越高,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性。在胸腰段单个椎体内部,上下分区结果显示椎体CT值自上而下逐渐增大,椎体上1/3部分的CT值低于中1/3部分的CT值,中1/3部分的CT值低于椎体下1/3部分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个椎体内部前后分区结果示椎体前半部分的CT值低于椎体后半部分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每一椎间盘及其相邻两个椎体1/3为一运动单位分析,上位椎体下半骨密度高于下位椎体上半,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改良的植骨融合范围方式行手术组共46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18个月。椎体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的时间48个月,平均约6个月,后外侧植骨融合通过辅助检查及二次手术证实,大部分植骨取得较好的融合效果。手术后有1例病人发生了下位椎体一侧的椎弓根螺钉断裂情况,其余病例内固定物均无明显松动,而未行植骨融合患者中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者有5例,3例断钉位于骨折椎上方的椎体。进一步随访二次取出内固定后腰椎的运动功能保留、恢复良好,伤椎椎体的前缘高度无进一步丢失。取椎弓根钉前、取椎弓根钉后分别测量骨折椎椎体前缘高度,应用SPSS13.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P>0.05,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胸腰段椎体内骨松质CT值与相应椎体骨密度测定结果分析显示,二者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性,应用CT值测定可以间接反映椎体骨密度水平。2.椎体内部高容积CT值可代替骨密度测定更精确评价椎体骨密度水平,用以诊断骨质疏松程度,诊断骨质疏松症。3.本研究通过对椎体内部区域性CT值测定明确椎体内部CT值存在区域上的差异。明确椎体内部上半部分的强度低于椎体下半部分的强度,椎体前半部分的强度低于椎体后半部分的强度。从而用来解释临床上椎体压缩性骨折好发于椎体前上部的原因。4.本研究根据椎体内部CT值存在区域上的差异,椎体内部上半部分的强度低于椎体下半部分的强度,椎体前半部分的强度低于椎体后半部分的强度的研究结果,对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治疗进行指导,并改良胸腰段椎体骨折的后外侧植骨融合范围,取得更好植骨融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脊柱的运动功能,减少邻近节段的退变。

二、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或爆裂骨折的效果及预后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术前治疗及准备:
        1.3.2 手术方法:
        1.3.3 术后处理:
    1.4 观察指标
        1.4.1 围术期指标:
        1.4.2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1.4.3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
        1.4.4 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
        1.4.5 术后内固定效果: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围术期指标比较
    2.2 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
    2.3 手术前后ODI评分比较
    2.4 术后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
    2.5 预后比较
3 讨论

(2)椎体内BCP植骨联合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语简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分组
    2.2 研究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方法
        2.2.3 术后处理
        2.2.4 术后疗效的评价
        2.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3.1.1 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对比
        3.1.2 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受伤时间和随访的时间对比
        3.1.3 两组骨折原因的对比
        3.1.4 两组骨折节段的对比
    3.2 研究资料的对比
        3.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3.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椎体高度的比较
        3.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Cobb角的比较
        3.2.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疼痛评分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治疗目的及治疗方法
    4.2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作用
    4.3 经椎弓根植骨后疗效的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胸腰椎骨折的分型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2.2 两组手术前后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
    2.3 两组腰椎功能恢复效果比较
3 讨论

(4)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方 法
    2.1 手术方法
    2.2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
3 结 果
4 讨 论

(5)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AO分型A1型)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术前影像学资料准备
        2.3 手术方法
        2.4 术后一般处理
        2.5 术后康复
    3 术后疗效评价
        3.1 影像学指标评价
        3.2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4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
    1 纳入病例一般情况
    2 纳入病例数据比较
        2.1 一般情况比较
        2.2 术前影像学观察指标比较
        2.3 术后影像学观察指标比较
    3 术后6 月临床疗效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认识与治疗记载
        1.1 中医学关于胸腰椎骨折的记载
        1.2 中医学对胸腰椎骨折基本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法记载与临床应用
    2 现代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认识与治疗
        2.1 胸腰椎骨折发病特点
        2.2 胸腰椎骨折AO分型
        2.3 A1 型胸腰椎骨折常见致病原因
        2.4 A1 型胸腰椎骨折损伤机制
        2.5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A1 型胸腰椎骨折
    3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A1 型胸腰椎骨折的优势
        3.1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A1 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3.2 中医正骨手法代表之陇中正骨
        3.3 A1 型胸腰椎骨折协同治疗的结论分析
    4 术后发生内固定失败的可能相关性危险因素分析
第四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性
    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3.1 研究存在的不足
        3.2 研究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认识与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典型病例
致谢
参与科研课题与发表学术论文

(6)Wiltse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单双侧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一般资料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手术方式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ODI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组间比较
        2.4.1 伤椎前缘高度比组间比较
        2.4.2 矢状面Cobb角组间比较
    2.5 两组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组内比较
        2.5.1 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的组内比较
        2.5.2 两组患者矢状位Cobb角组内比较
第3章 讨论
    3.1 胸腰椎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
    3.2 经伤椎椎弓根单、双侧植骨联合伤椎置钉的优缺点
    3.3 展望与不足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非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Wiltse 手术入路及术中植骨照片
    单侧组影像资料1例
    双侧组影像资料1例
附录3
致谢

(7)经伤椎短节段置钉治疗伴上终板损伤的胸腰段骨折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椎
        3.1.2 排除标准
    3.2 临床资料
    3.3 手术方法与记录
        3.3.1 实验组
        3.3.2 对照组
    3.4 观察与测量指标
    3.5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统计学结果
        4.1.1 手术相关指标
        4.1.2 伤椎前缘高度比
        4.1.3 伤椎Cobb角
        4.1.4 VAS评分
        4.1.5 ODI指数
    4.2 伤椎上终板愈合情况
第5章 讨论
    5.1 胸腰段骨折概述
    5.2 胸腰段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5.3 跨伤椎置钉的临床应用
    5.4 经伤椎置钉的临床应用
        5.4.1 经伤椎置钉的优势
        5.4.2 经伤椎置钉的生物力学分析
        5.4.3 经伤椎置钉的可行性与适应症
        5.4.4 经伤椎置钉的注意事项
    5.5 植骨的必要性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后路经皮与开放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的来源和检索策略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1.4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文献偏倚风险评估及纳入文献特征
    2.3 meta分析
3 讨论
    3.1 脊柱骨折的治疗背景
    3.2 结局评价
    3.3 经皮微创与后路开放手术的对比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纠正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本论文专用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椎体三维植骨器的研制及力学测试
    1.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应用三维植骨器植骨重建胸腰椎爆裂骨折椎体高度的影像学和临床分析
    1.一般资料
    2 主要设备、手术器械及药物
    3 治疗方法
    4.结果
    5.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保留一侧球囊撑开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 主要设备、手术器械及药物
    3 治疗方法
    4.结果
    5.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及获奖情况
基金资助
致谢

(10)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区域性CT值分析及其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胸腰段椎体CT值与骨密度相关性分析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胸腰段椎体内部区域性CT值测定及其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椎体内区域性CT值差异对胸腰段椎体骨折治疗及改良植骨融合的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四、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或爆裂骨折的效果及预后观察[J]. 杜鑫冲,王军,赵御森,李化光,马朋朋,杨新明. 临床误诊误治, 2021(08)
  • [2]椎体内BCP植骨联合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疗效观察[D]. 雷延发. 大理大学, 2021(09)
  • [3]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J]. 黄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07)
  • [4]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J]. 张欲燃,张玉民,郭浩,王献印. 中医正骨, 2021(03)
  • [5]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AO分型A1型)的回顾性研究[D]. 施彦龙.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Wiltse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单双侧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D]. 秦进.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7]经伤椎短节段置钉治疗伴上终板损伤的胸腰段骨折疗效分析[D]. 王野. 吉林大学, 2020(08)
  • [8]后路经皮与开放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Meta分析[D]. 张旭. 桂林医学院, 2020(03)
  • [9]纠正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的研究[D]. 庄苏阳. 东南大学, 2019(01)
  • [10]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区域性CT值分析及其临床研究[D]. 丁明. 青岛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经椎弓根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