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住房消费贷款,优化信贷资产结构

发展住房消费贷款,优化信贷资产结构

一、发展住房消费贷款 优化信贷资产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王薇[1](2021)在《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证明了居于主导地位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BC)存在显着缺陷。传统的货币经济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均侧重于对利率和汇率等宏观经济变量的调控,往往忽视了银行信贷因素对实体经济发展及经济波动的影响。党的十九大要求我国金融体系建设应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增长。一方面尽力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另一方面最大程度地降低金融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基于此背景,本文在推导信贷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微观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总量调控、结构优化、价格传导、风险累积四个维度展开实证分析,最后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探究了信贷监管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本文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微观视角探究了信贷供给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传导机制,发现信贷供给增加能够短期内带动投资水平迅速上升并促进资本存量的长期积累,信贷供给对投资存在扩张性影响,但会对消费形成挤出效应,使得短期内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在长期主要依靠消费拉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应用基于GAS过程的时变转移概率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回归(MS-GAS-TVTP)模型对我国信贷供给波动和产出波动进行阶段性变迁识别和时变转移分析发现,在经济衰退初期,信贷供给波动表现出强烈的“顺周期”特征,经济环境恶化会在短期内导致信贷紧缩,但随着信贷扩张政策的逐步实施,信贷供给对产出的引导效应逐渐显现。基于时变协整模型对信贷供给与产出的动态联动关系进行检验发现,我国信贷供给与产出之间同向动态联动,信贷扩张能够带动我国经济增长,信贷收缩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的衰退程度,信贷供给对产出的时变影响系数在长期基本趋于稳定,二者趋于长期均衡。其次,考虑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和收缩对宏观经济可能存在非对称影响效应,本文进一步从产出增长和物价稳定的角度出发应用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展开探究。研究发现,在经济衰退期,可以通过扩张信贷的方式增强企业投资积极性、促进实体经济恢复平稳增长;在经济扩张期,信贷扩张对产出的带动效果会随着产出总量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减弱,并加剧通货膨胀;信贷收缩虽然能够降低通货膨胀水平,但无法完全抵消信贷扩张带来的通胀风险,并且会对经济增速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期限结构视角应用SV-TVP-FAVAR模型探究了推动我国产出增长和通货膨胀水平上升的信贷供给根源。研究发现,我国中长期信贷供给增加虽然能够显着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但同时对通货膨胀也具有强烈的促进作用,非金融企业中长期信贷供给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未能占据优势;相较于中长期信贷,我国短期信贷供给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不具优势,我国短期住户消费信贷供给增加对经济增长存在逐渐减弱的负向影响,并且不会引起强烈的通货膨胀效应,证实了扩大内需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的可行路径之一。随后,本文进一步基于价格传导视角运用贝叶斯估计的平滑迁移向量自回归(ST-BVAR)模型分析了不同经济状态下信贷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应,并探讨不同时期我国信贷价格政策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在经济衰退期,信贷价格下调能够引导第二、三产业投资和消费增加,进而从需求侧驱动经济增长,信贷价格政策的传导渠道基本畅通,政策基本有效。在经济扩张期,我国利率市场化尚不完全且居民储蓄率水平相对较高,存在“金融抑制”和“消费抑制”双重抑制现象,因此我国信贷价格下调仅能通过促进第三产业投资的方式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第二产业投资和消费的传导渠道均存在梗阻,极大地降低了信贷价格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接下来,本文进一步基于风险累积视角运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分析了信贷风险累积对我国宏观经济及信贷调控有效性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信贷风险累积在不同经济状态下对产出、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均呈现出抑制效应,但影响强度随经济下行程度加深逐渐增强,并且信贷风险累积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最为强烈。信贷供给对产出、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的影响效应在不同信贷风险累积程度下表现出显着的异质性。当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的经济目标时,信贷风险累积水平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能为了追求低不良水平过分惜贷,也不能为了投资扩张过度放贷。当以“稳定物价、促进货币流通”和“金融稳定”为主要目标时,应全力避免过度放贷和过度负债,同时加强贷款发放前后的审慎监管,尽量减少非理性的竞争行为和代际遗忘,尽可能降低银行资产中的不良资产规模,并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流程。最后,本文基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运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探究了信贷监管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为更好地完善“双支柱”框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经济下行期,流动性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能够显着增强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调控效果,但会形成通货膨胀问题,因此,需要在“促增长”和“稳通胀”目标中进行取舍。在经济平稳期,价值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但信贷监管政策的动态调整不会对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显着影响,二者可以各自调控,能够同时实现“稳增长、稳通胀、稳金融”三大目标。在经济过热期,价值类的信贷监管政策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存在“政策冲突”,二者难以在动态调控中同时实现“金融稳定”与“价格稳定”。流动性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能够增强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抑制效果,两政策配合能够同时实现“稳金融、降通胀”的目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增长”,是经济过热期最优的政策协调模式。除此之外,货币政策在金融稳定目标的调控上不具优势,维持金融市场稳定还是应以信贷监管政策为主。

孙汉康[2](2020)在《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比较研究 ——基于产品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对比》文中认为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始于住房抵押贷款领域。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资产证券化在美国迅速开展起来。90年代初资产证券化的概念被引入中国。2005年,中国开始进行资产证券化试点。之后,中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在借鉴美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在适用性方面,比较了住房抵押贷款等12种主要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发展动因、制约发展的因素。通过中外资产证券化的比较,分析了各种证券化产品在中国的适用性和发展前景。运用分值评定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适用程度。适用性方面侧重于定性研究。在安全性方面,以“违约率”为指标对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安全性、三类产品(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资产支持票据)的安全性、个人债务的资产证券化和公司债务的资产证券化的安全性进行了量化比较。在此基础上,以“证券的年化违约率”作为衡量资产证券化产品安全性(风险程度)的指标,也即因变量,以“年化早偿、资产利率、证券利率、次级占比、评级下调、证券年限”为自变量。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借助“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SPSS)进行了计算,构建了度量资产证券化产品安全性的模型,预测了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安全性,并将安全性的实际数据与通过模型计算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在流动性方面,以“证券发行后进入二级市场的比例”为指标对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个人债务的资产证券化和公司债务的资产证券化的流动性进行了量化比较。在此基础上以“证券发行后进入二级市场的比例”作为衡量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的指标,也即因变量,以“年度增长值、证券发行金额、进入二级市场交易额”为自变量。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借助SPSS软件进行了计算,构建了度量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的模型,预测了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并将流动性的实际数据与通过模型计算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在盈利性方面,以“证券产品利差”作为衡量资产证券化产品盈利性的指标,对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盈利性、个人债务的资产证券化和公司债务的资产证券化的盈利性进行了量化比较。与前两节不一样的是,并没有将“证券产品利差”作为因变量,而是将“证券利润”作为因变量,以“证券产品利差、发行金额、各种费用”为自变量,根据会计准则建立了度量中国资产证券化盈利性的模型。在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为引领,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为支撑的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综合评价体系(ASLP),提出了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方向和策略。对需大力发展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提出了发展路径,包括汽车贷款资产证券化、房地产投资信托资产证券化(REITs)、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PPP)的资产证券化。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通过对资产证券化产品之间的比较研究,提出了衡量资产证券产品的标准――“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并率先进行了探索。(2)在对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金融市场中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在中国的适用程度,并提出了衡量产品“适用性”的主要依据。实证研究了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安全性(风险程度),构建了度量资产证券化产品安全性的标准和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各种资产证券产品的流动性,构建了度量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的标准和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盈利性,构建了度量资产证券化产品盈利性的标准和模型。(3)本文综合对产品“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比较研究的结果,提出了评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四性”体系(ASLP)。

唐子君[3](2020)在《FN银行信贷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已由粗放的高速增长模式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孕育新的市场机遇。与此同时,粗放增长模式下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对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构成挑战。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信贷结构的优化可以有效支撑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通过信贷资源的优化升级,能够有效推动资本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流动,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会对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产生深入影响,进而影响整个银行业的信贷结构。近年来,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对金融机构有效支持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优化商业银行信贷结构既是支持我国经济长效健康发展需要,也是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经营能力、适应外部经济市场变化与响应中央政策号召的迫切需求。FN银行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之一的F银行的一家一级分支机构,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在当地拥有较为雄厚的客户基础,存贷款规模市场占比逐步扩大。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断变化,FN银行信贷经营上的风险隐患开始暴露,信贷结构不均衡,业务增长乏力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FN银行为实例,着重从区域、行业、客户、产品、期限、担保等六个主要方面对2015年至2019年FN银行信贷结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发现FN银行存在区域信贷发展不平衡、新兴行业拓展不足、普惠金融业务体量偏小、零售贷款结构有待优化、信贷资金流动性仍需提升、抵质押物风险缓释效果不佳等问题。基于发现的FN银行信贷结构现状、存在问题及国家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本文对FN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优化提出差别化的信贷支持,加快新兴行业信贷投放,加大普惠金融业务资源配置,优先发展消费金融业务,提升短期限贷款占比和优化抵质押物结构等优化措施。最后确保优化措施的顺利实施,提出包括组织、制度和人才等三方面的支持保障建议。本研究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为FN银行如何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的经营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刘美君[4](2020)在《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步入调整与换挡的“新常态”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也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多重挑战与压力。为了应对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出现的利润下滑、不良率上升等现象,也为了给银行提供新的流动性来源,我国重新启动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但金融危机也使人们注意到信贷资产证券化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信用风险积聚、信贷盲目扩张、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因此重新审视信贷资产证券化与银行稳定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探究其能否提升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显得迫切而有意义。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活动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总结,从正面和负面的角度,解释了相关原理和影响机制,然后文章调查并分析了我国相关业务发展背景、历程与现状。文章主体部分采用了实证检验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选取了我国至少发起过一次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69家商业银行,将其2004-2018年的年度面板数据代入模型,探究了该工具的使用对银行稳定性的整体影响和影响渠道,并进一步根据样本银行的不同性质进行了分类讨论;另一方面,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国内一家典型的商业银行的两例时间跨度相差十年的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从项目设计与实施细节等微观角度入手,对两个项目进行了对比分析,佐证并补充了实证检验结果。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总体来说,信贷资产证券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性,主要途径是通过降低银行收益的波动性来增加银行经营的稳定性的,但没有证据显示其一定能够改善和提高银行收益。并且虽然借助证券化工具,银行的流动性得以提高,但检验结果显示,这种提高没有直接反映在银行的流动性指标上。(2)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稳定性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净利息收入比和不良贷款率与银行稳定性负相关,净资产收益率、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与银行稳定性正相关,宏观层面,GDP增长率和M2增长率与银行稳定性负相关。(3)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的稳定性的影响与路径有所不同,对大型国有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其稳定性的促进作用有限;对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会显着提高其稳定性;对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可能会降低其稳定性。(4)从信贷资产证券化操作流程与管理办法方面来看,银行作为发起机构,需要在推进相关业务前根据自身发展与经营管理需求,制定一个项目实施的基本目标,并定制一系列完善内部管理办法,建立专业独立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系统。在中介机构的选择方面,专业性强、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对于项目成功发行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基础资产的选择上,银行应该参照市场的发行经验、存量资产收益情况、风险资本调整需求,以及未来市场资金价格和贷款投放价格等方面内容综合考虑。可以进行证券化的“合格”债权类资产应具备债务人分散程度高、债务人信用水平高、资产组合规模较大和资产组合产生的现金流稳定性较高等特点。优秀灵活的产品设计,如信用增级设计、现金流偿付顺序设计、信用触发机制设计和交易模式设计等可以使得资产池特性得以最佳呈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资产池的不足。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从银行自身和政府两个维度,提出了几点关于优化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建议,包括明确产品发行目的,成立统一管理部门,谨慎选择基础资产,灵活进行产品设计,改造建立专业系统,培养专业人才团队,完善信用评级,增级体系和相关信息披露制度等,并对未来此领域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

张蕊[5](2020)在《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与信用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支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的风险首先是信用风险问题,不仅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对于整个经济金融体系,对于全社会都是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远的不说,从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到2009年的迪拜和希腊的危机来看,一国银行信用风险累积过多带来的后果可见一斑。当前从国内经济运行和发展环境上看,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过后的几年里,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已经开始出现显着的下降,与此同时我国金融科技日益活跃,发展迅速,正在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提出了挑战。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时期,在这个新时期,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将会更加复杂和严峻,揭示这个银行信用风险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是我国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第2章从经济新常态和金融科技这两个切入点,对我国的经济新常态及其特征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并对金融科技及其特征和金融科技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第3章首先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经济新常态约束下的金融环境。主要从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混业化、金融杠杆高位化和金融监管宏观审慎化四个方面从理论上展开分析。接下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了新时期我国金融科技约束下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问题,揭示了商业银行大力实现业务转型的历史必然性,并讨论了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特点、目标以及转型的具体种类。第4章对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后的信用风险进行了理论分析,较为细致地分析了信用风险的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直接路径包括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消费信贷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普惠金融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间接路径包括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第5章和第6章对商业银行转型后信用风险的直接路径,包括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以及银行普惠金融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这三个路径或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实现,以及随着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和普惠金融业务规模的愈益扩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愈益上升的结论。第7、8和9章对商业银行转型后信用风险的间接路径,包括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这三个路径或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转型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这三种风险之间呈正向关系,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越大,引致的信用风险越大的结论。最后,第10章,针对研究结论,从政府层面、保险公司层面和商业银行层面,提出了若干条对策建议。

黄文静[6](2020)在《昆明K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大客户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一系列科技手段,分流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一部分客户,同业金融机构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利率市场化,想从中争得一席之地,大客户营销是突破点。大客户具有合作时间长、客户粘性大、忠诚度高、信任度好等特点,是支持银行业务主体的重要客户,不仅仅可以保障银行资金流动的整体稳定性,也有利于银行推进新业务,持续的创造利润。抢占大客户,成为了各家金融机构的首要任务,所以K银行也需要把大客户的营销策略放在首要地位。提高管理水平,加强营销力度,保留老客户,吸引新客户。综合提高银行的效益。本文以K银行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结合本人实际工作经验,对K银行大客户营销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是绪论。本章从选题入手,探讨了选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阐述了研究的内容及论文的框架结构。第二章是对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一个梳理。第三章是通过对K银行大客户营销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来分析个人贷款市场,第五章是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K银行在大客户营销上的内部优势和不足、外部机会和威胁,找出目前K银行在大客户营销策略上存在的问题。第六章以STP战略为指导,结合K银行的自身情况和资源优势,以及目前大客户营销的发展趋势,找到准确的目标市场,明确市场定位,第七章是设计营销策略解决存在的问题。本文对K银行大客户营销提供了一些想法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K银行深入挖掘大客户资源,开拓市场,发展业务,从而改善信贷资产结构,获得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对可以为同业其他农村金融机构个人贷款业务营销提供有益借鉴。

王琼[7](2019)在《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及农业经济的增长,农村金融机构率先占领了农村市场,在2005年-2015年,存贷规模迅速扩张,但是在高速增长中,忽视了对信贷资产结构的整体把握,以发放数额巨大的企业贷款为目标,企业贷款规模比例远远大于个贷规模比例,资产集中度较高,导致2015年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后,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节节攀升,不良资产拨备压力巨大。作为本土金融机构的GD农村合作银行也不例外。一方面面临外部竞争的巨大压力。另外一方面GD农村合作银行自身个人贷款业务营销存在许多的问题。GD农村合作银行是一家本土金融机构,在三农市场已经拔得头筹,树立了服务“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良好形象,但是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传统的农民正在消失,传统的三农客户需求逐渐发生变化,但是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存在很多问题,造成客户忠诚度减弱、客户资源被抢夺的情况。如何解决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是本文开展研究的主要目的。为了总结目前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趋势,并找出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的差距。本文采用PEST分析方法分析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因素,再通过3C分析法分析了影响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的三个微观影响因素即企业内部、消费者、竞争对手,在对企业内部进行分析时,主要阐述了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的发展现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其个人贷款业务的消费者偏好,在同业竞争分析中,通过市场调查重点分析了GD农村合作银行及其主要竞争对手的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的产品差异,并且对比分析了处于互联金融前沿的网络金融平台公司的个人贷款产品,通过调查研究,总结目前个人贷款产品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宏观及微观环境分析的基础,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总结了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的内部优势和不足、外部机会和威胁,明确其短期及长期应该采取的策略选择。由于策略的正确运用要建立在正确的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基础之上,因此,本文以STP战略为指导,找出了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战略中存在市场细分标准单一、目标市场选择不合时宜、市场定位不匹配等问题。再以7Ps营销理论的指导,以7P为框架,提出了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人员、有形展示、过程等7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产品单一,缺乏创新性、无差别低价策略隐藏流动性风险、员工营销协作意识淡薄、申请渠道及获客渠道单一、个人贷款业务促销缺位,可获得性差、个人贷款业务有形展示不足、个人贷款业务营销过程及服务流程不畅,客户体验差等问题,并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运用STP战略理论和7Ps理论,结合GD农村合作银行的自身情况和资源优势,以及目前个人贷款产品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是营销为王。本文对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拓展提供了一些想法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也可以为同业其他农村金融机构个人贷款业务营销提供有益借鉴。但是本文提出的优化策略,主要体现为创新产品、强化服务体验、增强科技感三个方面,对于解决GD农村合作银行目前个人贷款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比较有效,但是长期来看创新产品、强化服务体验这两项策略的实施主要依托于科技的力量,然而对于GD农村合作银行而言,由于自身发展原因,其科技实力相对较弱,想在短时间内突破确实存在困难,因此,从长远来看,增强GD农村合作银行的金融科技实力是非常必要的,如果金融科技支撑跟不上,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营销的策略的实施总是被动的。

夏兆盛[8](2019)在《J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居民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各家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也扩张迅速,和传统企业贷款业务相比,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有着非常可观的利润空间,信用风险相对稳定可控,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将会成为银行业务关键的发展方向。但随着业务规模的增长和金融竞争的加剧,现行的营销和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加强对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J城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及研究成果,以消费经济理论及市场营销学、客户关系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J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近年来经营数据及现状,运用较多的统计数据研究和分析了J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营销管理现状,提出了其在市场与客户细分、产品结构与品牌管理、营销获客渠道、团队人员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从营销模式创新、科技保障与市场细分、产品与品牌整合和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提出可行建议。J银行作为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整体发展较快,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增长乏力,市场占有率不高,客户细分与市场定位不明确、营销渠道匮乏狭窄、产品结构与品牌管理不合理、人员队伍建设及科技支持有效性不足等问题,成为制约该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本文结合当下互联网及大数据应用背景,提出J银行需要转变营销方式、扩大营销主体和拓宽营销渠道、增强科技支持进一步细分定位目标市场和客户、优化产品结构和品牌管理、加强专营团队建设、提高风险预警水平等具体的优化措施,为J银行乃至其他城市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提供积极和具有借鉴意义的研究成果。

史晓琳[9](2019)在《L市Y银行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个人信用消费贷款是金融机构向自然人发放的担保方式为个人信用并且用于消费用途的贷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居民消费意识观念的转变、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以及个人信用意识的强化,以纯个人信用为担保方式的个人信用消费贷款成为商业银行主打的个人消费贷款产品,日渐成为各家金融机构战略部署以及业务发展、市场拓展的核心领域。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L市Y银行为例,探讨L市Y银行个人信用消费贷款的产品概况、发展现状、内外部环境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建议。首先,介绍了关于本文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主要是个人信用消费贷款的一些概念和银行信贷管理理论,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市场营销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其次,分别对L市以及对L市Y银行的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产品介绍、业务结构、发展历程和资产质量情况。第三,对L市Y银行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展开分析,其中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国家政策支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及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等政策和经济环境,居民消费意识升级、个人信用重视程度提高以及金融科技的日益完善等社会和技术环境以及同业带来的竞争和冲击。内部环境分析分别总结了促进业务发展的有利因素以及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其中有利因素包括网点资源丰富、员工职业操守意识强、资产质量保持良好;不利因素包括客户经理的综合能力需要提升、前中台操作过程流转时限长、X薪贷X享贷两款互联网信贷产品尚不成熟。第四,对该银行行领导、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客户经理以及贷款客户分别开展访谈和问卷调查,对银行个人信用消费贷款的发展策略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得出银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是人员管理方面存在员工激励政策不到位,营销管理方面存在市场营销能力欠缺,风险管理方面风险控制水平有待加强。最后,基于上文内容的分析,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提出较为完整的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发展策略优化建议:一是人员管理策略方面,改进员工激励措施;二是营销管理策略方面,加强市场营销管理;三是风险管理策略方面,优化风险管理机制。

王猛德[10](2019)在《Z农商银行消费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国内消费信贷市场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相对于欧美国家,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消费贷款业务较晚,但是这几年已得到了稳步、快速发展,消费贷款业务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重要的收入来源。随着消费贷款在商业银行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其存在的风险也逐渐地暴露出来了,其中最严重的风险就是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也是最容易发生的风险。现阶段,由于相应的信用制度、法律法规和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健全,各商业银行内部承受着较大的消费贷款信用风险防控压力。因此,如何有效管理消费贷款的信用风险已经成为当前各商业银行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成立时间短、基础薄弱的农村商业银行来说,问题更加严峻。本文选取农村商业银行消费贷款信用风险为论文方向,以Z农商银行为例,一家由农村信用社发展而来的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由NJ市辖区内原4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组建而成的。本文在参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Z农商银行消费贷款及其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消费贷款信用风险的成因,形成了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该行真实的数据为样本,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个人客户信用评估模型,找出消费贷款违约风险的显着因素,并运用模型进行了验证预测。最后,基于消费贷款信用风险的成因以及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从客户管理、业务发展、风险评估、流程控制、工具管控五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控对策,以期能够促进Z农商银行消费贷款业务健康的发展,同样也对其他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借鉴意义。

二、发展住房消费贷款 优化信贷资产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住房消费贷款 优化信贷资产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信贷供给总量的经济效应
        1.2.2 信贷供给结构的经济效应
        1.2.3 信贷供给价格的经济效应
        1.2.4 信贷风险累积的经济效应
        1.2.5 信贷供给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效应
    1.3 主要研究目标、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标
        1.3.2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贡献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贡献
第2章 信贷供给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基础
    2.1 信贷供求理论
        2.1.1 宏观信贷供求理论
        2.1.2 微观信贷供求理论
    2.2 信贷价格理论
        2.2.1 可贷资金理论
        2.2.2 金融抑制理论
    2.3 信贷风险理论
        2.3.1 Fisher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2.3.2 金融脆弱性理论
    2.4 信贷配给与信贷传导理论
        2.4.1 均衡配给理论
        2.4.2 银行信贷渠道传导理论
        2.4.3 资产负债表渠道传导理论
第3章 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与产出的动态关联分析
    3.1 基于DSGE模型我国信贷供给的微观传导机制分析
        3.1.1 模型设定
        3.1.2 模型均衡
        3.1.3 参数校准与模拟分析
    3.2 我国信贷供给与产出的波动特征及动态关联性分析
        3.2.1 MS-GAS-TVTP模型与TVP-VECM模型原理
        3.2.2 我国产出与信贷波动的阶段性变迁识别及时变转移分析
        3.2.3 动态关联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信贷供给总量与期限结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4.1 信贷供给总量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4.2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宏观经济的非对称影响效应分析
        4.2.1 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原理
        4.2.2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及平稳性检验
        4.2.3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产出的非对称影响效应
        4.2.4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通货膨胀的非对称影响效应
    4.3 我国信贷供给期限结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4.3.1 SV-TVP-FAVAR模型原理
        4.3.2 我国信贷供给期限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4.3.3 我国信贷供给短期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4.3.4 我国信贷供给中长期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信贷供给价格传导机制及其非线性效应分析
    5.1 信贷供给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价格传导机制分析
        5.1.1 投资渠道传导机制分析
        5.1.2 消费渠道传导机制分析
    5.2 ST-BVAR模型原理
        5.2.1 ST-BVAR模型设定
        5.2.2 ST-BVAR模型的非线性检验
    5.3 不同经济周期下信贷价格对经济增长的两阶段传导效应分析
        5.3.1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与经济周期波动区制识别
        5.3.2 第一阶段信贷价格对投资与消费的非线性影响效应
        5.3.3 第二阶段投资与消费对产出的非线性影响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及信贷调控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效应分析
    6.1 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
    6.2 不同经济周期下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异质性影响效应分析
        6.2.1 理论机制分析
        6.2.2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6.2.3 分位数脉冲响应分析
    6.3 不同信贷风险水平下信贷调控宏观经济有效性分析
        6.3.1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6.3.2 分位数脉冲响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效应分析
    7.1 理论背景与影响机制分析
    7.2 信贷监管的不同强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分析
        7.2.1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7.2.2 经济增长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7.2.3 物价稳定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7.2.4 金融稳定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比较研究 ——基于产品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境外研究文献
        1.3.2 国内研究文献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1.4 理论基础
        1.4.1 适用性分析
        1.4.2 “三性”原则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7.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7.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资产证券化产品综述
    2.1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和结构
        2.1.1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2.1.2 资产证券化的参与方
        2.1.3 资产证券化产生的原因
        2.1.4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结构
    2.2 资产证券化产品及分类
        2.2.1 国外关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分类
        2.2.2 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分析
        2.2.3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分类
    2.3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2.3.1 发展现状
        2.3.2 外部环境
        2.3.3 存在的问题
        2.3.4 特点分析
第三章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比较
    3.1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分析
        3.1.1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发行量分析
        3.1.2 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分析
    3.2 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适用性比较
        3.2.1 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的评分依据
        3.2.2 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得分
    3.3 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适用性结论
        3.3.1 高等程度适用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3.3.2 中等程度适用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3.3.3 低等程度适用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第四章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比较
    4.1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安全性比较
        4.1.1 历史数据比较
        4.1.2 变量选择及建立模型
        4.1.3 验证模型
    4.2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比较
        4.2.1 历史数据比较
        4.2.2 变量选择及建立模型
        4.2.3 验证模型
    4.3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产品盈利性比较
        4.3.1 历史数据比较
        4.3.2 变量选择及建立模型
第五章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方向和策略
    5.1 “四性”综合评价体系(ASLP)的建立及运用
    5.2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方向
        5.2.1 大力发展适用性强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5.2.2 适度发展适用性居中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5.2.3 谨慎发展适用性较差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5.3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策略
        5.3.1 不同类别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策略
        5.3.2 根据中国资产证券化的特点确定发展策略
第六章 重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路径
    6.1 汽车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路径
        6.1.1 组建汽车贷款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池
        6.1.2 评级汽车贷款证券化的基础资产
        6.1.3 规范汽车贷款证券的后期管理
    6.2 房地产投资信托资产证券化(REITs)的发展路径
        6.2.1 规范REITs的流程
        6.2.2 完善REITs的信用增级分析
        6.2.3 分析REITs评级的影响因素
        6.2.4 明确REITs的发展方向
    6.3 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路径
        6.3.1 建立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池
        6.3.2 确定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原则
        6.3.3 合理设计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方案
        6.3.4 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
        6.3.5 规范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框架和流程
    6.4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PPP)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路径
        6.4.1 明确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程序
        6.4.2 稳妥有序地发展PPP项目资产证券化
        6.4.3 严格筛选PPP项目资产
        6.4.4 采用主信托方式进行PPP项目资产证券化
        6.4.5 完善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法规
第七章 结论
    7.1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四性”的比较
    7.2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方向和策略
    7.3 衡量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标准、指标、依据、模型及评价体系
    7.4 中国重点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的路径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FN银行信贷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信贷结构优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信贷结构相关理论基础
    2.1 信贷结构相关概念界定
        2.1.1 信贷及信贷结构
        2.1.2 信贷结构优化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信贷配给理论
        2.2.3 风险收益理论(RAROC)
        2.2.4 贷款组合理论
第三章 FN银行及其信贷结构现状
    3.1 广西区域经济情况及FN银行概况
        3.1.1 广西区域经济情况
        3.1.2 FN银行概况
    3.2 FN银行信贷结构现状
        3.2.1 区域结构
        3.2.2 行业结构
        3.2.3 客户结构
        3.2.4 产品结构
        3.2.5 期限结构
        3.2.6 担保结构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N银行信贷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FN银行信贷结构存在的问题
        4.1.1 区域信贷结构不平衡
        4.1.2 新兴行业拓展不足
        4.1.3 普惠金融业务体量偏小
        4.1.4 零售信贷结构有待优化
        4.1.5 信贷资金流动性仍需提升
        4.1.6 抵质押风险缓释效果不佳
    4.2 FN银行信贷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银行外部原因
        4.2.2 银行内部原因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N银行信贷结构优化方案
    5.1 FN银行信贷结构优化目标
        5.1.1 区域信贷均衡发展
        5.1.2 有效提升新兴行业信贷占比
        5.1.3 扩大普惠金融业务规模
        5.1.4 稳步优化零售信贷结构
        5.1.5 盘活信贷资金流动性
        5.1.6 提高抵质押物风险缓释能力
    5.2 FN银行信贷结构优化措施
        5.2.1 差别化的区域信贷支持
        5.2.2 加快新兴行业信贷投放
        5.2.3 加大普惠金融信贷资源配置
        5.2.4 优先发展消费金融业务
        5.2.5 提升短期限贷款占比
        5.2.6 改善抵质押物结构
    5.3 FN银行信贷结构优化措施的支持保障
        5.3.1 组织保障
        5.3.2 制度保障
        5.3.3 人才保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1.3.1 研究创新
        1.3.2 研究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商业银行稳定的界定
    2.2 信贷资产证券化与银行稳定性的相关研究
        2.2.1 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高银行稳定性
        2.2.2 信贷资产证券化不利于提高银行稳定性
        2.2.3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尚不明确
    2.3 文献评述
3 理论基础与影响机制分析
    3.1 信贷资产证券化及其基本原理
        3.1.1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内涵
        3.1.2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
    3.2 信贷资产证券化提升银行稳定性的机制
        3.2.1 风险重组、转移与分担机制
        3.2.2 流动性改善机制
    3.3 信贷资产证券化降低银行稳定性的机制
        3.3.1 风险回流或未有效转移
        3.3.2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3.3.3 信贷盲目扩张
    3.4 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担任的角色及意义
4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的现实考察
    4.1 新常态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4.1.1 缓解流动性不足
        4.1.2 增强风险管理能力
        4.1.3 提升实体经济效率
    4.2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4.2.1 小“试”锋芒
        4.2.2 浅尝辄止
        4.2.3 步入正轨
        4.2.4 稳中求进
    4.3 当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与特点
        4.3.1 主体多元化与集中度上升并存
        4.3.2 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与分化现象并行
        4.3.3 发行利率随市场波动
        4.3.4 二级市场流动性仍处于较低水平
    4.4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稳定性影响的现实分析
5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研究设计
        5.1.1 对银行个体稳定性的度量
        5.1.2 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度量
        5.1.3 其他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5.2 实证结果分析
        5.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3 实证研究结果
        5.2.4 稳健性检验
    5.3 关于商业银行性质的进一步讨论
    5.4 研究结论
6 基于建设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案例研究
    6.1 建行及其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总体发展情况
    6.2 建元2008-1重整资产证券化信托案例研究
        6.2.1 案例简介
        6.2.2 项目设计分析
        6.2.3 对银行稳定性产生的影响
    6.3 建鑫2018-2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案例研究
        6.3.1 案例简介
        6.3.2 项目设计分析
        6.3.3 对银行稳定性产生的影响
    6.4 案例总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关于优化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建议
        7.2.1 商业银行层面
        7.2.2 政府层面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5)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与信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关于商业银行信用的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之处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 当代中国所处的新时期
    2.1 我国新时期的界定
    2.2 我国的经济新常态
        2.2.1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界定
        2.2.2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根本特征
    2.3 我国金融科技浪潮的兴起
        2.3.1 金融科技的界定
        2.3.2 金融科技的特征
        2.3.3 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
    2.4 本章小结
3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环境与业务转型
    3.1 新时期我国经济新常态约束下的金融环境
        3.1.1 利率市场化
        3.1.2 金融机构混业化
        3.1.3 金融杠杆高位化
        3.1.4 金融监管宏观审慎化
    3.2 新时期我国金融科技约束下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
        3.2.1 金融科技约束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历史必然性
        3.2.2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特点
        3.2.3 业务转型的目标
        3.2.4 业务转型的具体种类
    3.3 本章小结
4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后信用风险的理论分析
    4.1 直接信用风险
        4.1.1 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
        4.1.2 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
        4.1.3 普惠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
    4.2 间接信用风险
        4.2.1 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4.2.2 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4.2.3 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4.3 本章小结
5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直接路径Ⅰ: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1 利率市场化与利率水平的关系
        5.1.2 利率水平的变动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与信用风险的影响
        5.1.3 商业银行贷款规模与信用风险
    5.2 研究设计
        5.2.1 变量设计
        5.2.2 模型设计
        5.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后信用风险直接路径Ⅱ:业务转型与银行信用风险
    6.1 消费信贷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
        6.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2 研究设计
        6.1.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6.2 普惠金融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
        6.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2 研究设计
        6.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间接路径Ⅰ: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1.1 利率水平波动与商业银行信贷期限偏好
        7.1.2 利率水平波动与企业借款的续短为长模式
        7.1.3 续短为长的借款行为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7.2 研究设计
        7.2.1 变量设计
        7.2.2 模型设计
        7.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7.3.1 描述性统计
        7.3.2 相关性分析
        7.3.3 回归分析
        7.3.4 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8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间接路径Ⅱ:银行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8.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8.1.1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定价
        8.1.2 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权、操作风险和引致信用风险
        8.1.3 商业银行利率定价难度、操作风险和引致信用风险
        8.1.4 商业银行竞争程度、操作性风险和引致信用风险
    8.2 研究设计
        8.2.1 变量设计
        8.2.2 模型设计
        8.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8.2.4 多重共线性检验
    8.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8.3.1 描述性统计
        8.3.2 相关性分析
        8.3.3 多元回归分析
        8.3.4 稳健性检验
    8.4 本章小结
9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间接路径Ⅲ:银行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9.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9.1.1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
        9.1.2 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与信用风险
        9.1.3 借款企业行为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9.2 研究设计
        9.2.1 变量设计
        9.2.2 模型设计
        9.2.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9.3 实证结果及统计分析
        9.3.1 描述性统计
        9.3.2 相关性分析
        9.3.3 面板回归分析
        9.3.4 稳健性检验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对策建议
    10.1 研究结论
    10.2 对策建议
        10.2.1 政府层面
        10.2.2 保险公司层面
        10.2.3 商业银行层面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6)昆明K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大客户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深度访谈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市场营销与银行业营销
    2.2 服务营销理论
    2.3 关系营销理论
    2.4 大客户与大客户营销概述
        2.4.1 大客户定义
        2.4.2 大客户营销概述
    2.5 银行大客户营销文献综述
    2.6 7P营销理论
第三章 K银行大客户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K银行简介
    3.2 K银行业务概况
    3.3 个人贷款中心部门简介和业务流程
        3.3.1 个人贷款中心简介
        3.3.2 个人贷款中心人员配置
        3.3.3 中心客户经理岗位的岗位职责及业务流程
        3.3.4 个人贷款中心客户经理岗位的绩效管理
        3.3.5 K银行近年关键业务统计分析
    3.4 K银行营销策略
        3.4.1 K银行大客户界定
        3.4.2 K银行大客户营销渠道
        3.4.3 K银行营销策略
    3.5 K银行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3.5.1 K银行营销渠道比较单一
        3.5.2 K银行柜员、大堂经理、客户经理联动营销差
第四章 K银行个人贷款市场调查
    4.1 问卷设计
        4.1.1 客户年龄段
        4.1.2 客户用途
        4.1.3 客户贷款金额区间,贷款年限区间
        4.1.4 客户的职业和收入情况
        4.1.5 客户选择银行产品因素,了解银行渠道
    4.2 问卷收集
    4.3 问卷分析
        4.3.1 客户了解银行产品科技营销渠道不足
        4.3.2 客户选择K银行原因
        4.3.3 银行个人贷款业务改进要求
第五章 K银行个贷中心业务SWOT分析
    5.1 竞争分析
    5.2 K银行的优势
        5.2.1 业务品种齐全
        5.2.2 办理效率保障
        5.2.3 信贷资金充足
        5.2.4 专业的团队
    5.3 K银行的劣势
        5.3.1 科技营销渠道太单一
        5.3.2 信贷资金流动性压力大
        5.3.3 贷后管理不合理
    5.4 K银行面临的机会
        5.4.1 国家支持,转型的机遇
        5.4.2 区位优势
        5.4.3 消费者观念的转变
    5.5 K银行面临的威胁
第六章 K银行的STP战略研究
    6.1 市场细分
        6.1.1 客户价值来细分
        6.1.2 客户交易习惯来细分
        6.1.3 客户业务偏好进行细分
        6.1.4 客户的职业进行细分
    6.2 目标市场的选择
        6.2.1 房贷市场
        6.2.2 公职人员、国企事业单位人员的个人消费贷款市场
        6.2.3 个人经营性贷款市场
    6.3 市场定位
第七章 K银行大客户营销策略改进
    7.1 产品策略
        7.1.1 房贷市场推出“安居易贷”、“二手房快贷”和“法拍贷快贷”产品
        7.1.2 公职人员、国企事业单位人员的个人消费贷款市场推出“掌上通”
        7.1.3 个人经营性贷款市场推出”普惠贷“
    7.2 价格策略
    7.3 促销营销策略
        7.3.1 广告营销
        7.3.2 利用互联网平台营销
        7.3.3 构建农信社“客户体系”,推进信贷业务线上化
    7.4 渠道策略
    7.5 人员服务策略
        7.5.1 调整人员安排
        7.5.2 明确岗位职责,增强员工能力
        7.5.3 维护大客户关系,提升大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
    7.6 有形展示策略
        7.6.1 环境展示
        7.6.2 员工展示
        7.6.3 将VR技术运用到金融场景,增强营销效果
    7.7 完善过程策略
        7.7.1 健全客户评价反馈机制
        7.7.2 完善手机银行贷款相关功能,提升客户自助体验
        7.7.3 培养营销习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贷款增值服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K银行贷款大客户营销课题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7)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
    第四节 研究理论、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一、研究理论
        二、技术路线
        三、创新点
第二章 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第一节 个人贷款业务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法律环境
        二、经济环境
        三、社会文化环境
        四、技术环境
    第二节 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的微观环境分析
        一、企业内部
        二、同业竞争
        三、消费者
第三章 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SWOT分析及营销问题
    第一节 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SWOT分析
        一、内部优势分析
        二、内部劣势分析
        三、外部机会分析
        四、外部威胁分析
    第二节 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战略规划问题
        一、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市场细分的问题
        二、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目标市场选择的问题
        三、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市场定位的问题
    第三节 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策略问题
        一、产品单一,缺乏创新性
        二、无差别“低价”策略隐藏流动性风险
        三、申请渠道及获客渠道单一
        四、个人贷款业务促销缺位,可获得性差
        五、员工营销观念及协作意识淡薄
        六、个人贷款业务营销有形展示不足
        七、个人贷款业务营销过程及服务流程不畅,客户体验差
第四章 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改进
    第一节 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战略规划改进
        一、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市场细分
        二、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目标市场
        三、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市场定位
    第二节 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策略改进
        一、个人贷款业务营销产品策略
        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价格策略
        三、个人贷款业务营销渠道策略
        四、个人贷款业务营销促销策略
        五、个人贷款业务营销人员策略
        六、个人贷款业务营销有形展示策略
        七、个人贷款业务营销过程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J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消费经济理论基础
    2.2 市场营销理论基础
    2.3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基础
    2.4 个人消费信贷的理论基础
        2.4.1 个人消费信贷的定义
        2.4.2 个人消费信贷的特点
        2.4.3 个人消费信贷的作用
第3章 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现状
    3.1 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与信贷规模总体情况
    3.2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类别
    3.3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新模式
    3.4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第4章 J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营销管理现状与问题
    4.1 J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营销管理现状分析
        4.1.1 业务规模与资产质量状况
        4.1.2 产品与品牌分析
        4.1.3 市场与客户结构分析
        4.1.4 营销渠道和运行模式分析
        4.1.5 营销人员队伍情况分析
    4.2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产品结构与品牌管理不合理
        4.2.2 缺乏有效的市场细分和定位
        4.2.3 系统有效的营销手段不足
        4.2.4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专营队伍建设滞后
    4.3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3.1 目标定位不明确
        4.3.2 部门条线化管理的影响
        4.3.3 缺少主动挖掘分析客户需求的机制
        4.3.4 科技支持水平和人员培训力度不足
第5章 J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营销的优化策略
    5.1 优化产品结构和品牌管理
        5.1.1 调整产品结构
        5.1.2 整合消费信贷产品品牌
    5.2 增强科技保障并开展精确客户细分和分析
        5.2.1 建立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目标市场细分与定位
        5.2.2 加大客户行为分析和目标需求挖掘力度
    5.3 系统性的营销渠道优化
        5.3.1 转变消费信贷营销推广方式
        5.3.2 增加消费信贷营销主体
        5.3.3 打造互联网金融消费信贷客户营销系统
        5.3.4 多维度营销渠道的结合
    5.4 打造专业化的营销人员队伍
        5.4.1 强化培训与建立专营团队
        5.4.2 加强对服务效率的考核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L市Y银行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数据分析法
        1.3.3 案例分析法
        1.3.4 问卷调查法
    1.4 论文的思路与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个人信用消费贷款的基本概念
        2.1.1 个人信用消费贷款的含义
        2.1.2 个人信用消费贷款的特点
    2.2 相关管理理论
        2.2.1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2.2 市场营销理论
        2.2.3 风险管理理论
第3章 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发展现状
    3.1 L市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介绍
        3.1.1 L市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发展趋势
        3.1.2 L市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市场份额
    3.2 L市Y银行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发展策略现状
        3.2.1 产品介绍
        3.2.2 业务结构
        3.2.3 发展历程
        3.2.4 目前的发展策略
第4章 L市Y银行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发展策略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4.1 外部环境分析
        4.1.1 政策和经济环境
        4.1.2 社会和技术环境
        4.1.3 同业竞争
    4.2 内部环境分析
        4.2.1 促进业务发展的有利因素
        4.2.2 制约业务发展的不利因素
第5章 L市Y银行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发展策略访谈及问卷调查分析
    5.1 访谈及问卷调查设计
    5.2 对市分行分管行长及中层管理人员的访谈调查
    5.3 各层级的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5.3.1 对县支行基层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
        5.3.2 对客户经理的问卷调查
        5.3.3 对客户的问卷调查
    5.4 基于访谈及问卷统计结果的现有策略相关问题分析
        5.4.1 人员管理-员工激励政策不到位
        5.4.2 营销管理-市场营销能力欠缺
        5.4.3 风险管理-风险控制水平有待加强
第6章 L市Y银行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发展策略优化建议
    6.1 整体策略定位
    6.2 策略目标
    6.3 具体策略措施建议
        6.3.1 改进员工激励措施,提升核心资源优势
        6.3.2 加强市场营销管理,丰富业务发展手段
        6.3.3 优化风险管理机制,强化风险支撑保障
第7章 结论
    7.1 本文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Z农商银行消费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消费贷款概述
        2.1.1 消费贷款的定义
        2.1.2 消费贷款的种类
        2.1.3 消费贷款的特点
        2.1.4 消费贷款的意义
    2.2 消费贷款信用风险概述
        2.2.1 消费贷款信用风险的定义
        2.2.2 消费贷款信用风险的成因
    2.3 消费贷款信用风险评估
        2.3.1 传统定性分析方法
        2.3.2 现代统计学方法
        2.3.3 大数据方法
    2.4 消费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理论
        2.4.1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逆向选择
        2.4.2 预期收入理论
第三章 Z农商银行消费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3.1 Z农商银行介绍
    3.2 Z农商银行消费贷款业务发展现状
        3.2.1 消费贷款业务经营情况
        3.2.2 消费贷款业务产品介绍
        3.2.3 消费贷款业务结构分析
    3.3 Z农商银行消费贷款业务违约现状
    3.4 Z农商银行消费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3.4.1 初步建立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3.4.2 消费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全覆盖
第四章 Z农商银行消费贷款信用风险成因与实证分析
    4.1 消费贷款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4.1.1 个人信用风险评估相对落后
        4.1.2 信用风险内部管理制度薄弱
        4.1.3 信用风险预警体系不完善
        4.1.4 信用风险工具管控能力不足
    4.2 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4.2.1 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说明
        4.2.2 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实证分析
        4.3.1 评估方法的选择
        4.3.2 样本数据准备
        4.3.3 Logistic回归分析
        4.3.4 模型检验
    4.4 实证分析结论
第五章 Z农商银行消费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对策与建议
    5.1 客户管理
        5.1.1 优化客户分类管理
        5.1.2 实行客户差异化管理
    5.2 业务发展
        5.2.1 理顺业务管理架构体系
        5.2.2 调整消费贷款业务定位
        5.2.3 转变贷款业务定价模式
    5.3 风险评估
        5.3.1 优化在用信用风险评估模型
        5.3.2 自建个人信用风险评估模型
        5.3.3 完善个人信用风险评估体制
    5.4 流程控制
        5.4.1 落实贷前资信评估和风险识别
        5.4.2 强化贷款用途及客户资料真实性的审查
        5.4.3 提高贷中审查审批的专业化水平
        5.4.4 完善消费贷款贷后管理
    5.5 工具管控
        5.5.1 加大科技对风险管理的支持力度
        5.5.2 建立客户信用风险预警系统
        5.5.3 加强信用保险和衍生工具运用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发展住房消费贷款 优化信贷资产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王薇.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比较研究 ——基于产品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对比[D]. 孙汉康. 河北大学, 2020(02)
  • [3]FN银行信贷结构优化研究[D]. 唐子君. 广西大学, 2020(07)
  • [4]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 刘美君. 浙江大学, 2020(02)
  • [5]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与信用风险研究[D]. 张蕊.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6]昆明K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大客户营销策略研究[D]. 黄文静.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GD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王琼.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7)
  • [8]J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夏兆盛.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6)
  • [9]L市Y银行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发展策略研究[D]. 史晓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2)
  • [10]Z农商银行消费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 王猛德.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发展住房消费贷款,优化信贷资产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