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诊治进展

高血压诊治进展

一、高血压病的诊疗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江枫[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脑小血管病性认知障碍中医证候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脑小血管病性认知障碍的常见证候要素、证候组合分布规律,为该病中医辨证论治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山西省中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及住院部脑小血管病性认知障碍患者102例,采取患者一般资料、认知功能评价、日常生活能力评价、诊断排除量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等信息。用Epi 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26.0进行统计,通过因子分析总结该病的常见中医证候要素,运用聚类方法总结证候要素组合分布规律,结合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并结合导师临床经验,得出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102例脑小血管病性认知障碍患者,经统计描述发现,其中男性51人,占50%;女性51人,占50%。患者最大年龄89岁,最小年龄44岁,平均为67.74±8.99岁,年龄集中在60岁以上共84人,占总人数的82.4%。职业方面,工人及农民总和的频率39.2%。文化程度方面,文盲的频率为5.9%,小学的频率22.5%,初中及以上的患者较多占总人数的71.6%。生活方式方面中吸烟占比最高,达64.7%,既往史方面出现频率较高的前三位为: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其中高血压病占64.7%。家族遗传病方面,出现频率较高的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病,频率分别为73.7%、22.2%、11.1%。脑小血管病类型方面,出现频率较高的为皮质下白质病变、腔隙性脑梗死、脑微梗死,分别占总人数的59.8%、55.9%、24.5%。认知程度分级方面,轻度认知障碍组47人,痴呆组55人。2.对四诊信息进行分析:102例脑小血管病性认知障碍患者,出现频率大于25%的症状为:腰膝酸软/痛、头晕、视物模糊、夜尿频多、目涩、口渴、口苦、麻木、齿摇、肢倦身重、头重如裹、自汗、头痛、口粘腻、乏力、气短、小便清长、神疲、咳笑时遗尿、口唇紫暗、急躁易怒、胸闷、耳鸣、尿后余沥、面红、失眠、面色萎黄、善太息、腹胀、肢体疼痛、面色晦暗、心悸、五心烦热、畏寒肢冷、潮热盗汗、多梦、肢体笨拙、小便短赤、形体肥胖、尿急、咯痰;频率大于10%的舌质为暗舌、红舌、瘀点瘀斑舌、淡舌、淡红舌、胖舌、舌下脉络迂曲;频率大于10%的舌苔为腻苔、白苔、黄苔、薄苔、厚苔;频率大于10%的脉象有弦脉、缓脉、细脉、滑脉、沉脉。3.因子分析:对102例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检验,KMO数值为0.586,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显着度为0.000,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结合碎石图,选取特征值大于1,方差累计贡献率为75.089%,确定公因子个数为20。按照因子载荷的大小,本研究选取四诊信息因子载荷大于0.3,提取20个公因子所包含的中医症状。分别命名为f1-f20,结合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并结合导师临床经验,共得出脑小血管病性认知障碍7个中医证候要素:阳虚、火、阴虚、痰、血瘀、气虚、气滞,占比分别为22.55%、18.63%、16.67%、16.67%、10.78%、8.82%、5.88%。病位与肾、肝、心、脾有关。4.聚类分析:将20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得出六类中医证型:阴虚阳亢,夹火夹痰证;肾虚证;肝肾亏虚,夹痰证;脾肾两虚,夹血瘀证;心肾不交,夹血瘀证;心脾两虚,夹痰夹瘀证。结论1.脑小血管病性认知障碍的证候要素有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火、气滞,病位在脑,与肝、肾、脾、心有关。2.脑小血管病性认知障碍证候要素虚实并见,病理特征多虚实夹杂。中医证候有:(1)阴虚阳亢,夹火夹痰证;(2)肾虚证;(3)肝肾亏虚,夹痰证;(4)脾肾两虚,夹血瘀证;(5)心肾不交,夹血瘀证;(6)心脾两虚,夹痰夹瘀证。

张旭东[2](2021)在《“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国内外最新的高血压病指南发布,对于本病的界定、干预方法等均有了新的认识。针刺治疗高血压病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证实,但对于稳定服药后血压仍不理想的患者,针刺是否能进一步优化血压管理存在疑问。另一方面,针刺降压已存在基于脏腑、阴阳、气血等进行的理论临床研究,但对于此病的病机、中医认识、立足经络论治等方面仍显不足。本研究在课题组多年临床、实验研究前提下,并在前期开展了有效性临床初步探索基础上,提出“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论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旨在深化此病中医认识、明确针刺降压疗效和探索降压机理。研究目的1.通过对古代、近代及现代相关文献梳理挖据分析,剖析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今认识;2.通过开展小样本、单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究“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已稳定服药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同时观察对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等的影响;3.通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清氨基酸检测,探明“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的血清氨基酸降压机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古代及近代部分基于89部古代及近代针灸相关着作,运用目录学、版本学、中医文献学方法,立足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以针灸“理、法、方、穴、术”为纲并结合文本体例有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当代部分运用循证医学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数据库中针刺联合西药、针刺结合补泻手法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临床研究:运用循证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开展单中心、随机、单盲、单纯阳性药物对照临床研究,纳入52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个体化西药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接受“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干预,治疗1个月、每周5次、每次30 min,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变化,随访2周观察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变化。实验研究:6周龄雄性SH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M),针刺组(A),药物组(Y),每组12只;同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2只作为空白组(K)。针刺组大鼠施以“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每次留针20min、每周干预5天、休息2天、连续干预3周,药物组大鼠按照不同体重分别灌胃氯沙坦钾片(10ml/kg),每周灌胃7天、每天1次、连续3周,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进行同样束缚外不做干预,观察各组大鼠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变化,于基线、干预1周、干预2周、干预3周分别测量各组大鼠血压,于治疗后取血并检测血清氨基酸代谢。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1)古代及近代文献:病机方面,古代针灸文献扩展了对于此病的认识,概括为卫气逆、气海失司、肝脏病、厥病四方面内容,近代文献辑录为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在疾病病机方面较为一致;治法方面,古代文献以调理气血异动和对症治疗为主,近代提出育阴潜阳的治则;穴方方面,古代文献依据不同致病机理取穴和依据病候辨经取穴、对症取穴或兼而有之,单穴或组穴处方往往有各自对应症候,近代以调理脏腑功能、经脉气血为主组成穴位半标准化的成方;穴位分布上,古代是以头颈部及四肢肘膝以下特定穴较常见,近代以头颈部、四肢部特定穴、背俞穴为主;随证配穴方面,古代及近代文献所辑录均可见辨经、辨病、辨症、辨证配穴;补泻方面,古代及近代都体现了补泻方法契合疾病病性的特点,古代出现依据季节不同进行补泻,近代补泻操作在补泻手法、补泻顺序等方面不同医家各有特色。(2)现代文献:共纳入6项研究,结果显示针刺联合西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降低值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2 mmHg(95%CI:1.41,13.64),I2=91%;DBP:MD=5.56 mmHg(95%CI:1.39,9.73),I2=88%];针刺联合西药对全天收缩压(24hSBP)、全天舒张压(24hDB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的降低数值均优于单纯西药组,全天血压结果(24hSBP、24hDBP),[SBP:MD=8.00 mmHg(95%CI:-1.58,17.59),I2=92%;DBP:MD=7.44 mmHg(95%CI:1.35,13.53),I2=88%],日间血压结果(dSBP、dDBP),[SBP:MD=8.28 mmHg(95%CI:-4.05,20.62),I2=95%;DBP:MD=4.82 mmHg(95%CI:0.79,8.85),I2=72%],夜间血压结果(nSBP、nDBP),[SBP:MD=6.69 mmHg(95%CI:1.04,12.34),I2=79%;DBP:MD=5.67 mmHg(95%CI:1.78,9.57),I2=74%];针刺结合补泻手法对血压的降低程度要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5 mmHg(95%CI:-2.97,18.07),I2=93%;DBP:MD=6.42 mmHg(95%CI:-2.09,14.94),I2=95%]。2.临床研究:(1)动态血压结果:经过4周的针刺治疗,观察组较治疗前动态血压的全天血压均值、日间和夜间血压均值均降低,降低值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同时具有临床意义。对照组患者较基线期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诊室血压等次要指标结果:诊室血压方面,观察组每周测量结果显示,降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诊室血压,治疗前后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负荷方面,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血压负荷均显着降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负荷比较,24hSBPL、dDBPL、nSBPL、nDBPL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SBPL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敏感指数方面,两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内、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P<0.01)。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3)探索性经络腧穴诊察结果:阳性经络结果,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脉6条: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阴肾经,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穴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心俞、三阴交、足三里、曲池、太冲。(4)随访期结果:观察组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两次随访诊室收缩压较基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候积分较基线期降低(P<0.05)。3.实验研究:(1)SHR血压:各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氨基酸代谢:正常组大鼠与SHR比较,血清中丝氨酸、天冬酰胺、精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丙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较模型组,针刺组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降低(P<0.05),余无明显变化。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组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精氨酸、丙氨酸、脯氨酸、胱氨酸、甲硫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古近代文献在医理、取穴、刺法等方面均扩展并深化了此病认识。2.已稳定口服个体化西药但血压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可以进一步降低24hSBP、24hDBP、dSBP、dDBP、nDBP、nSBP及诊室血压等血压水平,降压幅度具有临床意义;同时能够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以心俞、三阴交最为多见。3.“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能够降低SHR血清天冬氨酸和谷氨酸血清含量,因此可能通过调节上述两种氨基酸水平实现降压。

黄先德[3](2021)在《潜阳降压方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潜阳降压方联合西药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等指标改变情况,评估潜阳降压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课题纳入70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在临床观察过程中,脱落2例,剔除1例,最终纳入统计67例,其中观察组34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予口服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予潜阳降压方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诊室血压、动态血压(24小时平均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率、血压负荷、血压变异系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在年龄、性别、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中医证候积分、血压、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5%,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4、单项症状积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在眩晕、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失眠、面红、目赤等方面的单项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均P<0.05),而对耳鸣、口干、口苦、腰膝酸软方面无改善(均P>0.05)。5、治疗后诊室血压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诊室血压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压达标率高于对照组(94.12%>81.8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动态血压比较:两组治疗后24小时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24小时收缩压负荷及舒张压负荷、24小时收缩压变异系数及舒张压变异系数、夜间血压下降率等方面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观察组在改善24小时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24小时舒张压负荷、24小时舒张压变异系数、夜间血压下降率方面上效果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在改善24小时收缩压负荷、24小时收缩压变异系数方面下降幅度大于治疗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7、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比较:两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均P<0.05)。8、安全性比较: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与本课题药物相关的过敏反应及不良反应。结论:潜阳降压方能有效改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血压水平、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临床推广价值。

张妍[4](2021)在《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中医证型特征及靶器官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通过收集高血压病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血尿酸水平、及靶器官相关指标,观察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后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探索高血压病不同证型合并高尿酸血症后在靶器官指标种类及程度上的差异。加深对该合并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为该合并病中医诊疗及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住院的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组(合并组)210例,单纯高血压病组(单纯组)204例,共414例。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理化指标、中医症状及舌脉表现。并将以上所采集的信息录入Excel表格,建立Excel数据库,运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合并组证型分布趋势为:痰湿壅盛证(40.0%)>阴虚阳亢证(28.1%)>阴阳两虚证(19.0%)>肝火亢盛证(12.9%);单纯组证型分布趋势为:阴虚阳亢证(30.4%)>阴阳两虚证(27.9%)>痰湿壅盛证(24.5%)>肝火亢盛证(17.2%),两者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以痰湿壅盛证为主,单纯组以阴虚阳亢证为主。2.合并组与单纯组一般资料:(1)性别方面:纳入的210例合并组患者中男性119例,占56.6%,204例单纯组患者中男性66例,占32.3%,合并组男性占比明显高于单纯组(P<0.01)。(2)年龄方面:合并组平均年龄低于单纯组(P<0.01),210例合并组患者中60岁以下以男性为主,60岁以上以女性为主。(3)烟酒史方面:合并组吸烟(39.2%)、饮酒(32.2%)人数占比均高于单纯组(P<0.01)。(4)BMI值方面:合并组BMI平均值与单纯组相比,合并组BMI平均值大于单纯组(P<0.01)。3.高尿酸与阴虚阳亢证:合并组阴虚阳亢证患者在性别上以男性为主,与单纯组阴虚阳亢证相比,饮酒人数占比及BMI值均偏高(P<0.05);以是否为高尿酸作为线性回归方程的自变量、靶器官指标作为因变量,未校正基线资料前,合并组肌酐、尿微量白蛋白、左心室质量均高于单纯组(P<0.05),肾小球滤过率低于单纯组(P<0.05);校正性别、饮酒史、BMI等基线资料后显示,合并组仅在肌酐水平上仍高于单纯组(β=0.32,P=0.000)。4.高尿酸与阴阳两虚证:合并组阴阳两虚证患者在性别上以男性为主,与单纯组阴阳两虚证相比,吸烟人数占比及BMI平均值均偏高(P<0.05);以是否高尿酸作为线性回归方程的自变量、靶器官指标作为因变量,未校正基线资料前,合并组肌酐、尿微量白蛋白、左心室质量均高于单纯组,肾小球滤过率低于单纯组(P<0.05);校正性别、吸烟史、BMI等基线资料后显示,合并组肾小球滤过率仍低于单纯组(β=-0.451,P=0.000),肌酐(β=0.518,P=0.000)与尿微量白蛋白(β=0.348,P=0.004)仍高于单纯组。5.高尿酸与痰湿壅盛证:合并组痰湿壅盛证患者在性别上以男性为主,与单纯组痰湿壅盛证患者相比,BMI平均值偏高(P<0.05);以是否高尿酸作为线性回归的自变量、靶器官指标作为因变量,未校正基线资料前,合并组中肌酐、尿微量白蛋白、左心室质量均高于单纯组,肾小球滤过率低于单纯组(P<0.05);校正基线资料后,合并组肌酐仍高于单纯组(β=0.192,P=0.029);肾小球滤过率仍低于单纯组(β=-0.264,P=0.002)。6.高尿酸与肝火亢盛证:合并组以男性为主(P<0.05);以是否高尿酸为自变量、靶器官指标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未校正基线资料前,合并组肌酐水平高于单纯组(P<0.05);校正基线资料后,合并组肌酐水平仍高于单纯组(β=0.342,P=0.006)。7.合并组各证型之间尿酸及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合并组各证型肌酐异常占比:阴阳两虚证(45%)>痰湿壅盛证(26.2%)>阴虚阳亢证(25.4%)>肝火亢盛证(14.8%),四种证型间阴阳两虚证肌酐异常占比最高(P<0.05)。9.合并组各证型在其他靶器官损害程度上,各证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单纯高血压病患者以阴虚阳亢证为主,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则以痰湿壅盛证为主。2.有烟酒史、BMI偏高的男性高血压患者尿酸水平偏高。3.高血压病不同证型合并高尿酸血症,都会对肾脏靶器官产生影响,但对肾脏靶器官指标影响不同。提示对合并病进行的中医诊疗评价时,应选择会对证型产生影响的靶器官指标,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4.阴阳两虚证受高尿酸影响最大:与单纯组相比有影响的靶器官指标种类较其他证型多;与合并组其他三种证型相比肌酐高于正常上限的占比最大。提示临床更应关注阴阳两虚证患者的尿酸水平,积极干预,减少对靶器官影响。

田昕彤[5](2021)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舌象及症状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一国内舌诊文献可视化及计量研究目的:围绕“舌诊”利用Cite Space软件开展系统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对国内舌诊领域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分析舌诊研究现状及趋势。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检索并筛选2001年1月至2020年12月公开发表文献,检索式为“主题=舌诊or舌象”(精确),通过Cite Space5.7软件将所纳入文献的作者、机构及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并得到相关可视化知识图谱。结果:近20年有关舌诊的研究整体呈增长趋势,通过知识图谱结果显示,该领域主要研究人员1217人,形成了以王忆勤、梁嵘、许家佗、陈群为代表的4个高产团队,研究力量集中在上海、北京、天津、广州,主要以中医药科研院所为主。通过关键词聚类得到聚类模块性Q值(Modularity Q)=0.256,平均轮廓性S值(Mean Silhouette)=0.9042,说明通过该聚类得到的关键词能够精确地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有舌诊客观化、舌象与疾病的相关性及舌诊文献研究,关联度较高的证型主要为湿热证和血瘀证,主要涉及到的疾病为慢性胃炎、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及多种恶性肿瘤,对常见疾病及其常见并发症的相关研究较少。结论:舌诊领域各研究团队内部及机构之间合作较为密切,且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趋势。目前涉及到舌象相关性研究的疾病数量较少,今后的研究可以加强各学科间合作,深入挖掘舌诊与临床疾病的相关性。研究二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舌象与临床症状相关研究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舌象在不同性别、吸烟史、病程、现代医学指标等因素中的变化并探索该病的证型分类。方法:对71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信息采集,信息采集表主要包括问卷基本信息、知情同意书、患者基本信息表、中医临床诊断记录表及临床资料确认单。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制的TDA-1型舌象仪采集患者舌象图像,对患者舌象进行初步判别,判别内容主要包括患者舌色、舌形、舌态、苔色、苔质,对舌色、苔色及部分舌形、苔质与患者性别、吸烟史、病程及血压、血糖进行分析。于中医临床诊断记录表中提取出现频率最高的25个症状及10个舌象特征,通过对患者症状及舌象进行聚类分析,探寻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证型分布。结果:(1)舌象研究结果:以性别作为分组,男性组与女性组在白苔、黄苔、黑苔、裂纹、厚苔、薄苔、腻苔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白苔与薄苔占比较男性高,男性黄苔、黑苔、裂纹、厚苔、腻苔占比较女性高;以有无吸烟史作为分组,两组患者在白苔、黑苔、裂纹、薄苔、腻苔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无吸烟史组的患者在白苔与薄苔中的占比高于有吸烟史组的患者,有吸烟史组的患者在黑苔、裂纹及腻苔中的占比高于无吸烟史组的患者;以糖尿病病程作为分组,则不同组在淡红舌、红绛舌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病程≤10年时,患者在淡红舌中占比较高,糖尿病病程>10年时,患者在红绛舌中占比较高;以高血压病程作为分组,则不同组在淡红舌、暗红舌、裂纹、薄苔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当高血压病程<5年时,患者在淡红舌中占比较高,当高血压病程≥5年时,患者在暗红舌、裂纹、薄苔中的占比较高;以空腹血糖作为分组时,患者在齿痕、薄苔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空腹血糖≥7mmol/L时,患者在齿痕及薄苔中占比较高;以收缩压作为分组时,患者在红绛舌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收缩压<140mmg H时患者在红绛舌中占比较高;以舒张压作为分组时,患者在黑苔及薄苔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当舒张压≥90mmg H时,患者在黑苔及薄苔中的占比较高。(2)临床症状与舌象聚类研究结果:根据聚类分析结果结合中医理论,将聚类分为2类最为合理。聚类1包括以下症状与舌象:“口黏”、“盗汗”、“腰酸”、“便秘”、“肢体麻木”、“头重”、“目眩”、“口渴多饮”、“多汗”、“咽干”、“夜尿”、“牙齿松动”、“心悸”、“胸闷”、“失眠”、“烦躁易怒”、“淡红舌”、“红绛舌”、“舌尖红”、“齿痕”、“苔黄”、“苔腻”,聚类2包括以下症状与舌象:“疲倦”、“乏力”、“听力减退”、“耳鸣”、“裂纹”、“瘀点”、“口干”、“口苦”、“视物昏糊”、“目干涩”、“头晕”、“苔薄”、“苔白”。结论:(1)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舌象特征随性别不同有统计学差异,男性较女性更易出现黄苔、黑苔、裂纹、厚苔、腻苔,这与患者生活方式密切相关;(2)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舌象与吸烟史存在统计学差异,吸烟对该病患者舌象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3)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舌象与病程、血糖及血压存在统计学差异,患者病程、血糖及血压的变化在舌象上有一定程度的反映,提示舌象可以成为辅助该病临床诊断的中医特色指标之一;(4)通过症状与舌象聚类分析将本病归类为两个证型,分别为肝肾阴虚证与气阴两虚证,通过对患者证型进行分类,有助于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研究三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舌象参数与临床症状相关性研究目的:进一步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舌象,探讨该病患者舌象参数与中医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探寻其中规律。方法: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制的TDA-1型舌象仪对71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舌图采集,通过软件进一步对舌象参数进行提取,软件为天津中医药大学自主研发“中医舌象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提取内容主要有舌尖(R、G、B)、舌质(R、G、B)、舌苔(R、G、B)、齿痕数量、最大齿痕面积、裂纹数量、最长裂纹长度、点刺数量、最大点刺面积、瘀斑数量、最大瘀斑面积。将通过软件提取出的舌象参数与中医临床诊断记录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25个症状进行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以得到舌象参数与中医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1)舌尖与症状分析结果:舌尖R、G、B与口渴多饮、口黏呈负相关;舌尖R、B与口干、烦躁易怒呈负相关;舌尖R与视物昏糊、多汗呈正相关;舌尖G与疲倦呈正相关。(2)舌质与症状分析结果:舌质R、G、B与口干、烦躁易怒、牙齿松动、口渴多饮呈负相关;舌质R、G与口苦呈负相关;舌质G、B与肢体麻木、口黏呈负相关;舌质R与失眠呈正相关,与目眩呈负相关;舌质G与乏力呈正相关;舌质B与夜尿呈正相关;瘀斑数量及最大瘀斑面积与咽干呈正相关,与目干涩呈负相关,瘀斑数量与烦躁易怒呈正相关。(3)舌苔与症状分析结果:舌苔R、G、B与牙齿松动和口黏呈负相关,与失眠呈正相关;舌苔R、G与乏力、烦躁易怒呈负相关;舌苔G、B与口干呈负相关;舌苔G与自汗呈正相关;舌苔面积与目干涩、听力减退、胸闷呈负相关,与咽干呈正相关。(4)舌形与症状分析结果:齿痕数量及最大齿痕面积与疲倦呈正相关,最大齿痕面积与乏力呈正相关;最长裂纹长度与牙齿松动呈负相关,与烦躁易怒及腰酸呈正相关;点刺数量及最大点刺面积与盗汗呈正相关。结论:舌象参数能够反映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为临床诊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提供可参考的辨证依据。

孙伟茗[6](2021)在《中药辅助治疗H型高血压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收集国内有关中医药治疗H型高血压的文献,运用Meta分析法评价中药治疗H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有效性。研究整理治疗H型高血压的文献资料,探究中药治疗H型高血压的主要中医辨证分型、治则治法、临床用药以及遣方规律。材料与方法:以“中医药”、“中药”、“H型高血压”为关键词,通过计算机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CBM)等中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集近5年的有关中医治疗H型高血压的RCT原始文献,根据制定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用Excel表格收集,采用Jadad评价表和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评价文献质量。使用Rev Man 5.4软件绘制森林图及漏斗图进行Meta分析总结和讨论。选取的指标有:临床症状疗效、降压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诊室收缩压(CSBP)、诊室舒张压(CDBP)、血同型半胱氨酸(Hcy)、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 SBP)、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 DBP)、日平均收缩压(d SBP)、日平均舒张压(d DBP)、夜平均舒张压(n SBP),夜平均收缩压(n DBP)。收集中药治疗H型高血压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二次筛选后选出符合本研究挖掘要求的文献,建立Excel数据表后进行一系列的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23.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软件进行数据挖掘,总结并归纳出H型高血压的诊治规律以及用药分布情况。结果:1.本次共检索17篇符合标准的RCT文献,文献均为中文文献,进行Meta分析,样本数共1260例,其中实验组625例,对照组635例。2.Meta分析结果概述如下:中医药辅助治疗H型高血压的疗效比单纯西医组有更明显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能够明显改善中医证候[RR=1.30,95%CI:(1.22,1.38),P<0.01],能够更明显的提高降压疗效的作用[RR=1.17,95%CI:(1.10,1.24),P<0.01],更好的降低中医证候积分[SMD=-1.45,95%CI:(-1.94,-0.96),P<0.01],更有效的降低收缩压(诊室收缩压)[SMD=-1.00,95%CI:(-1.33,-0.64),P<0.01],更有效的降低舒张压(诊室舒张压)[SMD=-0.81,95%CI:(-1.18,-0.44),P<0.01],改善Hcy[SMD=-1.34,95%CI:(-1.75,-0.92),P<0.01],降低24小时动态血压,降低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 SBP)[SMD=-0.97,95%CI:(-1.26,-0.68),P<0.01],降低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DBP)[SMD=-1.60,95%CI:(-2.37,-0.83),P<0.01],降低日平均收缩压(d SBP)[SMD=-1.25,95%CI:(-1.79,-0.71),P<0.01],降低日平均舒张压(d DBP)[SMD=-1.38,95%CI:(-2.12,-0.65),P<0.01],降低夜平均收缩压(n SBP)[SMD=-1.30,95%CI:(-1.88,-0.72),P<0.01],降低夜平均舒张压(n DBP)[SMD=-0.61,95%CI:(-0.78,-0.44),P<0.01]。3.本研究共纳入文献48篇,归纳出16种证型,28种治则治法,105味中药。临床上常见的16种证型中以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痰湿壅盛证为主,在治法上则以化瘀、通络、补气、活血以及平肝潜阳较为常见。4.将研究文献中提到的105味中药进行药物类别、药性以及药味进行统计,药物类别共有15类,其中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补虚药(21.36%)、活血化瘀药(16.50%)以及平肝熄风药(14.76%);四气方面,温性药(32.82%)、寒性药(30.10%)、平性药(29.90%)位于前三位;而甘味药、辛味药、苦味药在使用中均超过了20%,分别为33.59%、25.83%以及22.14%。5.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结果:第一组药物为茯苓、半夏、陈皮;第二组药物为川芎、白术;第三组药物为天麻、牛膝;共3组。关联规律分析结果显示在常出现的药物组合为茯苓、半夏、陈皮。结论:1.中药辅助治疗H型高血压较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有明显的降压疗效,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的有效率,降低CSBP、CDBP、24h SBP、24h DBP、d SBP、d DBP、n SBP,n DBP。2.中药辅助治疗可以改善H型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患者的Hcy,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3.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为日后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张俊鹏[7](2021)在《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病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估预测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危险性,探讨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CVD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258例高血压病患者,依据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试行)》中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证候分型,分为4个证型(肾气亏虚证、痰瘀互结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同时分别运用WHO/ISH风险预测图、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Prediction for ASCVD Risk in China,China-PAR模型)对高血压病患者(年龄在40~79岁之间)进行CVD短期风险评估(10年),并运用China-PAR模型对高血压病患者(经China-PAR模型计算CVD短期风险处于中、低危水平且年龄在40~59岁之间)进行CVD长期风险评估,并分别计算短期和长期发病风险分层,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危险因素与不同中医证型与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纳入258例患者,其中痰瘀互结证110(42.64%)例,阴虚阳亢证86(33.33%)例,肾气亏虚证38(14.73%)例,肝火亢盛证24(9.30%)例。2.本研究258例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Η=10.45、13.60、14.73、11.52,P<0.05)。3.本研究258例患者,经WHO/ISH风险预测图判定CVD短期发病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Η=21.77,P=0.00),且阴虚阳亢证组高于痰瘀互结证组、肾气亏虚证组和肝火亢盛证组(P<0.05);经China-PAR风险评估模型评估CVD短期发病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Η=16.05,P=0.00),且痰瘀互结证组高于肝火亢盛证组、肾气亏虚证组和阴虚阳亢证组(P<0.05);经China-PAR风险评估模型评估CVD长期发病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Η=15.28,P=0.00),且痰瘀互结证组高于肾气亏虚证组、阴虚阳亢证组和肝火亢盛证组(P<0.05)。4.本研究258例患者,以WHO/ISH风险预测图计算CVD短期发病风险,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阴虚阳亢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糖尿病史、吸烟、年龄、SBP、TC呈正相关(rs=0.57、0.35、0.40、0.55、0.32,P<0.05);痰瘀互结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吸烟、SBP、TC呈正相关(rs=0.44、0.39、0.37,P<0.05);肾气亏虚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吸烟、年龄、SBP呈正相关(rs=0.52、0.41、0.50,P<0.05);肝火亢盛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吸烟、SBP呈正相关(rs=0.49、0.57,P<0.05)。5.本研究258例患者,以China-PAR模型计算CVD短期发病风险,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痰瘀互结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吸烟、年龄、SBP、TC、WC呈正相关(rs=0.27、0.25、0.20、0.27、0.41,P<0.05),与HDL-C呈负相关(rs=-0.27,P<0.05);肝火亢盛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吸烟、SBP、TC呈正相关(rs=0.50、0.47、0.53,P<0.05);阴虚阳亢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糖尿病、吸烟、SBP、TC呈正相关(rs=0.28、0.39、0.42、0.24,P<0.05),与HDL-C呈负相关(rs=-0.35,P<0.05);肾气亏虚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糖尿病、年龄、SBP、WC呈正相关(rs=0.49、0.42、0.48、0.47,P<0.05)。6.本研究258例患者,以China-PAR模型计算CVD长期发病风险,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痰瘀互结证组患者CVD长期发病风险与吸烟、年龄、SBP、TC、WC呈正相关(rs=0.38、0.32、0.47、0.44、0.39,P<0.05);肾气亏虚证组患者CVD长期发病风险与糖尿病、年龄、SBP呈正相关(rs=0.77、0.61、0.51,P<0.05);阴虚阳亢证组患者CVD长期发病风险与吸烟、年龄、SBP、WC呈正相关(rs=0.30、0.48、0.39、0.32,P<0.05),与HDL-C呈负相关(rs=-0.41,P<0.05);肝火亢盛证组患者CVD长期发病风险与吸烟、SBP、TC呈正相关(rs=0.76、0.73、0.73,P<0.05)。结论:本研究258例患者,经WHO/ISH风险预测图测得CVD短期发病风险分层,阴虚阳亢证组最高;经China-PAR风险评估模型测得CVD短期与长期发病风险分层,均为痰瘀互结证组最高。提示阴虚阳亢证和(或)痰瘀互结证可能是CVD风险较高的中医证型,在临床中需要重点关注。

刘大胜[8](2020)在《真实世界下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诊治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概念、大数据时代,创新意识与原创思维得到高度重视,海量医疗数据的产生对医学研究提供了巨大便利。中医药学以天人相应、形神一体的思维模式与真实世界研究注重临床实际情况的理念不谋而合。将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有效地融入到中医药的诊治规律及精准化方药的探索中,使中医原创思维与形象思维、具象思维、逻辑思维相结合,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思路。顽固性高血压病(Resistanthypertension,RH)作为临床中常见、高发、难治性疾病,病情复杂、病程长,易引发心、脑、肾等多脏器的并发症,尤其容易引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目前中西医均未给出有效的治疗方案,使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认为RH多为虚实夹杂,主要体现在疾病日久,脏腑受损,阴阳气血失调,同时风、火、痰、瘀等相互兼夹,临床辨证困难。如何在真实世界下研究RH的诊治规律及其合并MACE的相关因素,克服辨证论治存在的客观证据欠缺与治疗方药缺乏精细的不足,逐步理清“病-症-证-药”之间的关系,实现由“症-药”的精准化用药思路以指导临床,提高诊治效果,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1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探索中医药诊治RH过程中“病-症-证-药”的精准化辨证思路及处方用药的形成方法,初步明确精准化方法的关键技术和适用范围,为中医辨证论治中由“症-药”的精准用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2研究内容2.1研究真实世界下RH“病-证-药”的诊疗规律,比较RH无不良事件人群(RH人群)和RH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人群(RH+MACE人群)的中西医诊断和用药规律的差异,探索RH的核心病机及处方思路;2.2通过GBM和XGBoost算法筛选RH患者发生MACE的相关因素,针对关键相关因素挖掘其与用药及中医证素的关联,结合相关因素对MACE发生的影响率,挖掘“症-证”“症-药”的规律,探索由“症-药”的精准用药方法的形成过程。3研究方案3.1真实世界下中西医诊治顽固性高血压病“病-证-药”的规律研究3.1.1病例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HIS系统中2015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的门诊和住院的RH患者。主要信息包括基本信息、诊断信息(西医病名、中医病名、中医证类)、西药信息、中药信息。3.1.2设计类型本研究属于真实世界研究下的横断面研究。3.1.3目标人群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高血压患者常伴发的不良事件对其分类,主要分为RH无不良事件人群(RH人群)和RH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人群(RH+MACE人群)。3.1.4研究方法(1)RH总人群诊治规律挖掘:对RH总人群进行基本信息描述,然后对西医诊断名、西药及其分类、中医证素、中药等进行频数统计及关联分析,挖掘中西医核心诊断及用药,结合中医理论,对挖掘结果进行诊疗规律分析;(2)两类人群诊治规律比较:对RH人群和RH+MACE人群分别采用关联规则的方法挖掘西医诊断、西药用药及分类、中医证素、中药、中医证素与中药之间的规律,分析两类人群核心诊断及用药规律的差异,总结两类人群的病理特点和用药思路,为下一步精准用药研究提供基础。3.1.5统计方法本研究使用R3.6.2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包括一般统计方法、基线分析、关联分析等。3.2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及关键“症-药”的方法研究3.2.1病例来源此研究内容需用完整电子病历信息,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015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住院治疗的RH患者中RH无不良事件人群(RH人群)与RH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人群(RH+MACE人群)。主要信息包括HIS系统中的诊断、用药信息及EMR系统中的电子病历信息。3.2.2设计类型本研究采用真实世界中回顾性研究的设计,选取患者首次明确诊断为RH的病历记录进行研究。3.2.3目标人群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高血压患者常伴发的不良事件分为RH人群和RH+MACE人群。3.2.4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以提升树算法中的GBM、XGBoost两种算法筛选相关因素,并用关联规则分析主要相关因素与中西药、中医证素的关联,初步明确针对主要相关因素使用的中药,以期达到由“症-药”的精准用药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1)构建RH人群与RH+MACE人群相关因素变量的筛选方法。①建立RH个体发生MACE概率的目标函数:引入对数似然比,构建RH个体发生MACE概率的对数函数g(X),X表示影响RH个体发生MACE的因素。②构建MACE目标函数的多个单棵回归树模型:采用自适应算法,自动将RH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体征、合并疾病等多个维度的相关因素作为协变量不断引入MACE的目标函数g(X),构建多个单棵回归树模型,直至模型中含有交互阶数K个相关因素。(2)确定RH个体发生MACE的相关因素。估算MACE目标函数g(X)的初始值,通过Boosting算法,对多个单棵回归树模型进行线性相加,通过不断调整模型残差,确定RH个体发生MACE相关因素。(3)建立RH+MACE主要相关因素由“症-药”的形成方法。针对RH+MACE的主要相关因素,如头晕、胸闷等,利用关联规则的方法挖掘与其关联的核心证素与药对,分析其治疗相关因素的理论基础,得到针对相关因素的由“症-药”的精准用药。(4)建立RH与RH+MACE个体的分类模型。估算MACE目标函数g(X)的初始值,通过Boosting算法的不断迭代,将多个单棵回归树模型进行线性组合,估算RH个体分类到RH+MACE人群的概率。(5)结合关键“症-药”的结果识别相关因素对RH分类模型的影响。假设方药对相关因素有效,去掉对应的相关因素,再次对RH个体进行概率估算,根据概率变化识别这一相关因素对RH引发MACE结局的重要性,指导临床用药的精准性。3.2.5统计方法本研究以R3.6.2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使用提升树算法中的GBM、XGBoost算法筛选相关变量,其他统计方法包括基线分析、一般统计分析等。4研究结果4.1真实世界下中西医诊治顽固性高血压病“病-证-药”的规律研究4.1.1研究人群根据RH的筛选流程,共筛选2015年1月2日-2019年11月5日的RH门诊及住院患者总人群4753例,其中RH人群807例,RH+MACE人群3319例。4.1.2年龄与性别RH总人群中,60岁以下RH患者男性多于女性,60岁及以上患者女性发病率逐渐上升,出现女性高于男性的趋势(P<0.001)。两类人群中,RH人群半数以上集中在60岁以下(53.4%),RH+MACE人群大多数集中在60岁及以上(74.8%)(P<0.001)。两类人群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4.1.3西医诊断名及相关疾病分析RH总人群中,共出现西医诊断名3306个。根据提升度>1,关联分析发现血脂代谢异常与高血压的关联性较强(385例,置信度96.98%),高血压3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心脏病、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联性较强(关联节点多)。两类人群中,RH人群关联疾病以高脂血症、糖尿病、关节痛等为主(关联节点多);RH+MACE人群关联疾病以高血压3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主(关联节点多)。4.1.4中医诊断名及中医证类分析RH总人群中,中医诊断名以胸痹、失眠、心衰病、胸痹心痛病等为主,中医证类以气虚血瘀、肝阳上亢、痰瘀互结、气阴两虚为主。4.1.5中医证素名及证素相关分析RH总人群中,中医病位以肝、脾、肾为主,“肺-心-经络”提升度较高(13.6154)。“气虚、血瘀、痰”为核心证素,“气虚-血瘀(支持度27.33%,置信度67.69%)”“痰-血瘀(支持度22.95%,置信度72.78%)”的支持度与置信度较高,说明“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是RH两个主要证类。两类人群中,RH+MACE人群病位在“心-肺-经络”之间关联度较RH高(提升度10.1916)。RH人群病素核心关联为气虚、血瘀、气滞、阴虚、阳亢;RH+MACE人群气虚、血瘀、痰、精亏、热等关联较高。4.1.6西药分类及药物相关分析RH总人群中,CC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使用频率最高(总人群占比>60%),利尿剂、CCB、β受体阻滞剂三类药与其他降压药关联度最高(关联节点多)。两类人群中,RH+MACE人群使用呋塞米、螺内酯比RH人群高(关联节点多),酒石酸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也比RH人群高(关联节点多)。利尿剂、CCB、β受体阻滞剂为两类人群共同的常用药,RH+MACE人群调血脂药与其他药的关联高于RH人群(关联节点多)。4.1.7中药名及组方分析RH总人群中,以茯苓、竹茹、陈皮、半夏、甘草等利湿化痰药,黄芪、党参等补气药,丹参、赤芍、川芎、当归等活血药的频次及关联度高(支持度>5%,关联节点多)。两类人群中,茯苓、陈皮、半夏、白术等健脾祛痰药为两类人群共同核心处方。RH人群以天麻钩藤饮的思路明显,RH+MACE人群中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加丹参、川芎的思路明显(支持度>10%,关联节点多)。4.1.8中医证素与中药的相关分析两类人群中,RH人群以气虚、血瘀、阳亢为主,处方中阳亢与天麻钩藤饮,气虚与黄芪、白术、茯苓,血瘀与当归、川芎、赤芍等关联度高(支持度>3%,关联节点多)。RH+MACE人群中,痰证与半夏、陈皮、茯苓、甘草,血瘀与丹参、川芎、当归,气虚与党参、白术的关联度高(支持度>5%,关联节点多)。4.2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及关键“症-药”的方法研究4.2.1研究人群共纳入2015年4月27日-2019年10月25日电子病历信息完整的住院RH患者总人群2367例。其中RH无不良事件人群(RH人群)152例,RH+MACE人群1286例,共1438例患者。4.2.2一般信息(1)年龄特征:RH人群年龄均数及中位数均小于RH+MACE人群(P<0.001)。(2)性别、民族、婚姻、职业特征:两类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P=0.05),男性在RH+MACE人群高于RH人群。民族、婚姻无统计学差异(P>0.05)。(3)发病节气:雷达图显示,RH人群以霜降、寒露、处暑等节气较多,RH+MACE人群以寒露、处暑、立冬等节气较多。(4)一般体格检查:RH+MACE人群呼吸快于RH人群,RH人群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RH+MACE人群。身高、体重、BMI值、体温、心率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4.2.3两种提升树算法相关因素筛选结果(1)GBM算法:前15位相关因素为舒张压、既往高血压、既往脑梗死、收缩压、胸闷、年龄60岁及以上、年龄60岁以下、个人吸烟时间、心率、两目乏神、大便秘结、体温、憋喘、颈动脉硬化、性别。分类模型正确率89.25%,精度92.05%,灵敏度96.43%,ROC曲线的AUC值为0.851。(2)XGBoost算法:前15位相关因素为舒张压、年龄60岁以下、心率、收缩压、胸闷、性别、年龄60岁及以上、下肢水肿、老舌、大便秘结、既往高血压、高血压3级、既往脑梗死、两目乏神、憋喘。分类模型正确率93.4%,精度94.2%,灵敏度98.9%,ROC曲线的AUC值为0.897。(3)两种算法综合结果:舒张压、收缩压、年龄60岁及以上、年龄60岁以下、性别、既往高血压、既往脑梗死、心率、胸闷、两目乏神、大便秘结、憋喘等12个相关因素共同出现,结合临床特点,以胸闷、两目乏神、憋喘为主要症状进行“症-证”“症-药”的用药挖掘。4.2.4以症为主的相关因素“症-药”规律挖掘与分析(1)西药结果:“胸闷”与呋塞米、螺内酯等利尿剂,美托洛尔、富马酸比索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等关联较高(关联节点多)。“两目乏神”与呋塞米、螺内酯等利尿剂,酒石酸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关联较高(关联节点多),“憋喘”关联不明显。(2)中药结果:“胸闷”与半夏、陈皮、茯苓等利湿化痰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等补气健脾药,川芎、当归、赤芍等活血药关联较高(支持度>13%,关联节点多);“两目乏神”与黄芪、党参、甘草等补气健脾药,茯苓、陈皮等利湿化痰药,赤芍、当归、川芎等活血药关联较高(支持度>13%,关联节点多);“憋喘”关联不明显。组方配伍中发现半夏泻心汤、温胆汤、当归补血汤、四君子汤、芎芍胶囊等方剂配伍思想。(3)症状与证素结果:“胸闷、弦、腻、两目乏神、下肢水肿”与“血瘀”关联度高(支持度>13%,置信度>60%),“胸闷、下肢水肿、睡眠欠佳”与“气虚”关联度高(支持度>13%,置信度>55%),“胸闷、腻、弦”与“痰”关联度高(支持度>13%,置信度>55%);“两目乏神、面色少华、精神欠佳”与气虚关联度高(支持度>13%,置信度>47%),“两目乏神、精神欠佳、腻”与痰关联度高(支持度>14%,置信度>50%),“两目乏神、精神欠佳”与血瘀关联度高(支持度=13.22%,置信度=57.05%)。(4)“症-药”的精准用药:若“胸闷”合并“苔腻、脉滑”,可使用“半夏、陈皮、茯苓”;若“胸闷”合并“两目乏神、下肢水肿”,可使用“黄芪、丹参、白术、甘草”;若“胸闷”合并“脉弦、睡眠欠佳”,可使用“川芎、当归、赤芍”。若“两目乏神”合并“苔腻、脉滑”,可使用“茯苓、陈皮”;若“两目乏神”合并“脉弦、胸闷”,可使用“赤芍、当归、川芎”;若“两目乏神”合并“面色少华、精神欠佳”,可使用黄芪、党参、甘草。4.2.5以症为主的相关因素对RH+MACE的概率估算及重要性识别用20个相关因素的重要性绘制瀑布图发现最初对RH个体分类为RH+MACE人群的可能性为98.57%,在改善“胸闷”“两目乏神”两个主要相关因素后,可能性下降至94.78%。5结论5.1 RH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理性质以“风、火、痰、瘀、虚”为主。RH无不良事件时多为阴虚阳亢,风阳变动,兼有气血亏虚,痰瘀阻络;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后,痰瘀互结,蕴毒化火,阻遏气机,煎液伤津,“风、火、痰、瘀、虚”互为因果,病性更加复杂多变。5.2 RH治疗当虚实兼顾。RH无不良事件时应平肝、补气、祛痰,以天麻钩藤饮、当归补血汤、温胆汤等为主,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后,应补气活血、痰瘀同治,以当归补血汤、黄连温胆汤、冠心Ⅱ方、芎芍胶囊等为主。5.3本研究首先通过描述性与推断性统计及关联规则的方法,探索了“病-证”、“证-药”的规律,然后通过GBM、XGBoost等提升树算法筛选相关因素,寻求“症-证”、“症-药”的内在关联,最终得出关键“症-药”的精准用药挖掘方法切实可行。6创新点6.1本研究较早基于真实世界临床证据,挖掘临床常见病、难治病的RH的中西医用药规律,初步解决了从“病-证”、“证-药”及“症-证”、“症-药”的用药过程,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6.2本研究以RH为范例,较早将真实世界研究思路与提升树算法等技术相结合,探索中医辨证论治中由“症-药”的精准用药形成的关键技术,为下一步精准方药方案的挖掘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李佳佳[9](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对中医学“色”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澄清、整理;对现代学者关于“色”的客观化研究进行检索、梳理,以发现代学者对中医学“色”的研究现状与不足;利用“MTCNN人脸检测算法”对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色部进行位置界定,利用“计算机视觉领域中深度学习-轻量化网络Xception”算法构建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的分类模型。研究方法1.中医学“色”的理论研究对中医“色”进行文字学和文献学的研究。首先,对色进行文字学意义的解读,其次,对《黄帝内经》中有关“色”的内容进行检索、选取、摘录,结合上下文对其内涵进行分析;再次,对后世医家对“色”的阐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然后,对“色”的内涵进行澄清、整理;最后,以“色诊客观化”“望诊客观化”“色部”为关键词对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进行模糊检索,检索近十年的文献,筛选出与颜面部望诊客观化相关的文献,并进行整理、分类。2.建立数据库通过“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采集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高血压病非肝火亢盛证、正常人三组研究对象的面部图像,并对图像进行数据清洗和预处理,建立面部图像数据库。3.基于“MTCNN人脸检测算法”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进行色部界定对采集的图像信息建立数据库后,在观察三组人群面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人体特点和计算机自动化特点,经过摸索、验证,利用“MTCNN(Multi-task Cascaded Convolutional Networks)人脸检测算法”,在病证结合的基础上提出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色部界定法。4.基于“轻量化网络Xception”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分类模型的构建利用“计算机视觉领域中深度学习-轻量化网络Xception”研究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面部色诊分类模型。首先对MTCNN人脸检测算法定位的色部进行提取,建立子数据库;其次进行数据拓展,进行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划分;然后对图像数据进行归一化操作后进行模型训练;最后进行分类测试。研究结果1.中医“色”本义为颜面之气,其内涵包括颜色、色泽、色部、色势、色情。2.共纳入研究对象374例,包括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组126例,高血压病非肝火亢盛证组130例,正常组118例。本文在观察了三组研究对象面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人体特点和计算机识别特点,经过摸索,首次利用了“MTCNN算法人脸检测算法”,在病证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色部界定法,该色部定位采取自然标志物定位法,以左侧瞳孔直下与左侧鼻翼水平交界处为原点,提取与面部成比例的皮肤色块,其皮肤块大小因人而异,体现了中医同身寸、自然标志物取位法的个体化思想。位置具体为:左眼向左平移3/4个W,向下移动1/2个h为开始位置坐标,左眼向下移动5/4个h为终点位置坐标。3.对MTCNN算法所提取的三组图像建立子数据库,采用随机裁剪的方式进行数据拓展,对每张皮肤块进行不同尺寸随机裁剪扩展,然后对皮肤块进行筛选,去除特征不明显的皮肤块,按照7:3比例随机生成训练集和测试集,此时训练的皮肤块图片总数为4835张,测试皮肤块图片总共2454张;通过对实验图像数据进行归一化操作后,利用“深度学习-轻量化网络Xception”进行模型训练和测试数据。在模型训练中,A、B、C三组数据共挑选出4835张皮肤块图像用于训练,分别用0、1、2作为标签表示皮肤块图像所属的类别;在实验中,基础参数设置为:共70次epochs(训练参数:1个epoch等于使用训练集中的全部样本训练一次),前10次,设置batchsize为64(训练参数:每次训练在训练集中取样本个数),设置学习率为1e-3(训练参数:监督、并指导模型调整网络权重),后60次,设置batchsize为32,设置学习率为1e-4;并在ImageNet权重系数预训练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微调,训练分类器参数,得到最终的训练模型。然后对测试数据进行测试,在优化后的神经网络中对网络输出进行正向传播,得到网络输出,并比较实际输出值与标签数据值,确定图像所属的类别,计算出正确分类的图像数据,统计正确率。最终验证正确率为85.24%,其中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识别准确率为80.79%,高血压病非肝火亢盛证识别准确率为85.91%,正常人识别准确率为88.70%。值得一提的是深度学习与普通神经网络建立的模型不同,模型参数巨大,且潜藏在计算机后台,具有不可见性,因此被深度学习系统也被称为“黑匣子”。研究结论1.中医“色”本义为颜面气色,内涵包括颜色、色泽、色部、色势、色情。中医对“色”的认识是综合了人体局部、整体、心理的综合动态认识,体现了中医以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观念认识生命运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特有视角。2.基于“MTCNN人脸检测算法”对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色部定位法具有快速简捷、自动识别、自动定位、精准度高、个体化强的特点,探索了病证结合的色部定位法,可推广至其他病证。3.通过“深度学习-轻量化网络Xception”构建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分类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和较高的准确性,探索了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色诊客观化的道路。4.“深度学习-轻量化网络Xception”构建的面部色诊分类模型能体现中医个体化诊疗思想,探索了人工智能在中医色诊领域的应用,可推广至其他病证的色诊研究和中医研究的其他领域。

朱飞飞[10](2020)在《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NLR、血清胆红素、血清尿酸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清胆红素(bilirubin,BIL)、血清尿酸(uric acid,UA)的关系,为高血压辨证分型提供依据,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9年12月间就诊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高血压睡眠障碍科、神经内科且符合纳入标准的573例高血压病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血常规、生化检查结果、24h动态血压等,计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参照《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试行)》中的证候诊断标准,将573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肾气亏虚、肝火亢盛、痰瘀互结、阴虚阳亢4个证型。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脉压与NLR、血清胆红素、血清尿酸的关系。结果:1本次研究纳入573例高血压病患者,其中阴虚阳亢证217例,占比38.87%,痰瘀互结证186例,占比32.46%,肾气亏虚证108例,占比18.85%,肝火亢盛证62例,占比10.82%。2 573例高血压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24hMPP(H=30.834,P=0.000)、NLR(H=11.276,P=0.010)、TBIL(H=9.730,P=0.021)、IBIL(H=11.545,P=0.009)、UA(H=16.73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两两比较,肝火亢盛证组的24hMPP低于肾气亏虚、痰瘀互结、阴虚阳亢(P<0.05);痰瘀互结证组的NLR高于肝火亢盛证(P<0.05);肝火亢盛证的TBIL高于肾气亏虚证(P<0.05);肝火亢盛证组的IBIL高于肾气亏虚、痰瘀互结证(P<0.05);痰瘀互结证组的UA高于肝火亢盛证、肾气亏虚证和阴虚阳亢证(P<0.05)。3 573例高血压病患者,不同脉压级别NLR(H=21.633,P=0.000)、TBIL(H=8.888,P=0.012)、IBIL(H=10.556,P=0.005)、UA(H=10.421,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LR、UA在<45mmHg水平最低,>53mmHg水平最高;TBIL、IBIL在<45mmHg水平最高,>53mmHg水平最低。4 573例高血压病患者,24hMPP与NLR(rs=0.197,P=0.000)呈显着正相关;与TBIL(rs=-0.128,P=0.002)及IBIL(rs=-0.138,P=0.001)呈显着负相关;与UA(rs=0.119,P=0.004)呈显着正相关。5 573例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病者,肾气亏虚证组高血压病患者24hMPP与NLR(rs=0.205,P=0.037)呈正相关;痰瘀互结证组高血压病患者24hMPP与NLR(rs=0.247,P=0.001)呈显着正相关,与UA(rs=0.219,P=0.003)呈显着正相关;阴虚阳亢证组高血压病患者24hMPP与NLR(rs=0.177,P=0.009)呈显着正相关,与TBIL(rs=-0.203,P=0.003)、IBIL(rs=-0.191,P=0.005)呈显着负相关,与直接胆红素(rs=-0.141,P=0.038)呈负相关。结论:1 24hMPP、NLR、TBIL、IBIL、UA等指标在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化规律,可为高血压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客观化依据。2本次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具有NLR、UA随24hMPP升高而升高的趋势;TBIL、IBIL随着24hMPP的升高而降低的趋势。3 24hMPP与NLR、TBIL、IBIL、DBIL、UA的关系在不同中医证型间存在差异,在肾气亏虚证组、痰瘀互结证组、阴虚阳亢证组高血压患者NLR随24hMPP的升高而升高;痰瘀互结证组UA随着24hMPP的升高而升高;阴虚阳亢证组高血压患者TBIL、IBIL、DBIL随着24hMPP的升高而降低。

二、高血压病的诊疗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血压病的诊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的脑小血管病性认知障碍中医证候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临床病例观察表的制作
    2.2 调查方法
    2.3 数据管理
    2.4 统计方法
    2.5 质量控制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认知功能情况
    3.3 四诊信息
    3.4 因子分析
    3.5 证候要素的组合研究
4 讨论
    4.1 西医对脑小血管病性认知障碍的认识
    4.2 中医对脑小血管病性认知障碍的认识
    4.3 一般资料分析
    4.4 四诊资料分析
    4.5 因子分析
    4.6 证候要素的聚类组合
5 结论
6 展望及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脑小血管病中西医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高血压病西医研究进展
        1 概述
        2 高血压界定
        3 降压策略
        4 血压监测及相关指标
        5 高血压发病机制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高血压病中医研究进展
        1 概述
        2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认识
        3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概述
        4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概述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理论阐述
        1 肝阳上亢在脏责之肝肾
        2 育阴潜阳是关键治法
        3 平冲降逆是合理阐释
        4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研究一 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代及近代文献研究
        1 检索范围
        2 检索策略
        3 数据处理
        4 检索结果
        5 文献整理
        6 讨论分析
        7 结论
        8 意义及启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针刺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现代研究荟萃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治疗方案
    4 基线资料及观察指标
    5 质量控制
    6 统计分析
    7 研究结果
    8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SHR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潜阳降压方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中止标准
    3 临床实施方案
        3.1 研究药物
        3.2 病例分组
        3.3 治疗方案
        3.4 观察指标
        3.5 疗效判定标准
    4 安全性评价
    5 伦理学要求
    6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两组基线比较
        1.1 性别、年龄比较
        1.2 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比较
        1.3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1.4 血压比较
        1.5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比较
    2 疗效指标比较
        2.1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2.5 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比较
    3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比较
分析与讨论
    1 研究背景
    2 西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3 传统医学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认识
    4 潜阳降压方的立方依据及方剂分析
        4.1 潜阳降压方的立方依据
        4.2 潜阳降压方的方解
        4.3 单味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
    5 临床治疗结果分析
        5.1 基线数据分析
        5.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5.3 降压疗效分析
        5.4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疗效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浅诉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中医证型特征及靶器官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资料来源
    3 诊断标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资料采集
    7 质量控制
    8 统计方法
    9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 合并组与单纯组中医证型分布
    2 合并组与单纯组资料比较
    3 高血压病不同证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靶器官情况
    4 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不同证型靶器官损害程度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原发性高血压与高尿酸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高血压与高尿酸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舌象及症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一 国内舌诊文献可视化及计量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研究二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舌象与临床症状相关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研究三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舌象参数与临床症状相关性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药辅助治疗H型高血压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中药辅助治疗H型高血压Meta分析
    研究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中药辅助治疗H型高血压用药规律分析
    结果
    讨论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H型高血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病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临床资料采集
        1.6 调查方法
        1.7 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
        1.8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258例高血压病患者一般资料研究
        2.2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CVD危险因素分析
        2.3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2种风险预测模型短期与长期发病危险度分层情况分析
        2.4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2种风险预测模型短期与长期发病风险与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高血压及其危险性的研究现状
        3.2 高血压中医证候学研究特色
        3.3 风险评估的意义
        3.4 本研究高血压中医证型判定依据说明
        3.5 本研究结果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3.6 高血压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
        3.7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CVD发病危险分析
    4 结语
        4.1 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综述
    综述一 高血压病患者CVD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研究进展
        1 CVD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
        2 CVD短期风险评估与长期风险评估
        3 CVD风险评估模型
        4 高血压是导致CVD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5 高血压风险评估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高血压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
        1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型研究现状
        2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与相关危险因素
        3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与靶器官损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8)真实世界下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诊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临床科研中的应用
        1 真实世界研究的发展渊源
        2 真实世界研究的常见类型
        3 真实世界研究的特点与优势
        4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5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研究中的数据分析方法
        6 真实世界研究的问题及展望
    综述二 顽固性高血压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1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定义及其致病风险
        2 西医学对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病因及病理机制研究
        2.2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西医治疗方案
        3 中医学对顽固性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3.1 中医对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认识
        3.2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
        3.3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辨证研究
        3.4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
        4 顽固性高血压病研究的述评及展望
第二部分 真实世界下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诊治规律研究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图
    研究内容一 真实世界下中西医诊治顽固性高血压病“病-证-药”的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研究设计方案
        2 研究结果
        2.1 顽固性高血压病总人群研究结果
        2.2 顽固性高血压病人群与顽固性高血压病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两类人群比较分析
        3 讨论
        3.1 年龄、性别是影响顽固性高血压病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
        3.2 顽固性高血压病属高血压3级时易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
        3.3 顽固性高血压病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人群的西药以保护靶器官、降低恶化风险为主
        3.4 顽固性高血压病核心病位以“肝、脾、肾”,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3.5 顽固性高血压病治疗应虚实兼顾
    研究内容二 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及关键“症-药”的方法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研究设计方案
        2 研究结果
        2.1 研究人群
        2.2 一般信息
        2.3 两类人群临床信息比较
        2.4 两种提升树算法相关因素筛选结果
        2.5 以症为主的相关因素“症-药”规律挖掘与分析
        2.6 以症为主的相关因素对RH+MACE的概率估算及重要性识别
        3 讨论
        3.1 真实世界研究与大数据处理方法为中医药精准方药的挖掘提供了依据
        3.2 GBM和XGBoost等提升树算法为非线性复杂关系的挖掘提供了方法学思路
        3.3 筛选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对疾病预后有参考价值
        3.4 针对相关因素的精准用药方法切实可行
        3.5 顽固性高血压病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与精准用药的研究方法为下一步预测和治疗提供思路
结论
创新点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9)基于深度学习的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综述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诊断客观化研究现状
    1.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人群特点
        1.1 人群分布广泛
        1.2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血压特点
        1.3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年龄、病程特点
    2.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诊断和评估
        2.1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相关生化指标
        2.2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相关辅助检查
        2.3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动物模型的建立
    3.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相关中医辨证
        3.1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中医证候相关诊断量表
        3.2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中医证候诊断的客观化研究
    小结
研究一 中医学“色”的理论研究
    1.研究目标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4.研究结果
        4.1 中医学“色”的内涵解析
        4.2 中医色诊客观化相关研究
    小结
研究二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分类模型的构建
    1.研究目标
    2.研究内容
        2.1 编制研究病例报告表
        2.2 基本信息和色诊信息采集
        2.3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色部界定
        2.4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分类模型的构建
    3.研究方法
        3.1 建立实验数据库
        3.2 MTCNN人脸检测算法
        3.3 计算机视觉领域中深度学习-轻量化网络Xception
        3.4 伦理学要求
        3.5 技术路线图
    4.研究结果
        4.1 实验数据库
        4.2 基于MTCNN人脸检测算法的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色部界定
        4.3 基于轻量化网络Xception的高血压病人群中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分类模型的构建
    5.讨论
        5.1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与色诊的相关性
        5.2 人工智能下中医色诊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
        5.3 深度学习在中医色诊和现代医学图像中研究的优缺点
        5.4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色诊研究
        5.5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特点和优缺点
结论
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10)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NLR、血清胆红素、血清尿酸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临床资料采集
        1.6 调查方法
        1.7 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
        1.8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基础资料
        2.2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研究指标分析
        2.3 24 hMPP与 NLR、UA、TBIL、DBIL、IBIL的相关性分析
        2.4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24hMPP与 NLR、UA、TBIL、DBIL、IBIL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高血压诊断标准回顾
        3.2 高血压病相关危险因素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3.3 本次研究中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判定依据说明
        3.4 本次研究相关指标的选定说明及脉压分级依据
        3.5 本次研究纳入的高血压病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3.6 本次研究纳入的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分析
        3.7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研究指标分析
        3.8 24hMPP与 NLR、UA、TBIL、DBIL、IBIL的相关性分析
        3.9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24hMPP与 NLR、TBIL、DBIL、IBIL、UA的相关性分析
    4 结语
        4.1 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综述
    综述一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1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研究现状
        2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相关危险因素
        3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其它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4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靶器官损害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高血压病相关危险因素及靶器官损害研究进展
        1 脉压与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2 炎症反应与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3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与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4 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
        5 血清尿酸水平与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
        6 脉压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清胆红素、血清尿酸的关系
        7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四、高血压病的诊疗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的脑小血管病性认知障碍中医证候规律研究[D]. 刘江枫.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D]. 张旭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潜阳降压方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先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中医证型特征及靶器官指标相关性研究[D]. 张妍.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舌象及症状相关性研究[D]. 田昕彤.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中药辅助治疗H型高血压Meta分析[D]. 孙伟茗.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病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评估研究[D]. 张俊鹏.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真实世界下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诊治规律研究[D]. 刘大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
  • [9]基于深度学习的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研究[D]. 李佳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10]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NLR、血清胆红素、血清尿酸的相关性研究[D]. 朱飞飞.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高血压诊治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