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舞蹈活动的心理特征

论儿童舞蹈活动的心理特征

一、儿童舞蹈活动的心理特点浅探(论文文献综述)

赵静雯[1](2020)在《韵律活动促进5-6岁外来务工子女律动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文中指出幼儿好动,喜欢蹦蹦跳跳,这是幼儿的天性所致。韵律活动是一种身体跟随音乐旋律有节奏的运动,目的是寓教育于自由、活泼、欢快、幸福、高尚、淳朴之中,这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外务工子女来说不仅可以弥补家庭音乐教育的缺失,使他们的律动能力得以全面发展;此外还可以帮助幼儿改善自身心理问题,优化同伴交往能力。本研究以上海市城郊D幼儿园为研究地点,以大班31名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和视频资料的观察,与本班教师的访谈,重要案例的分析等方法了解到外来务工子女的律动能力发展存在动作、音乐、同伴协作等问题,以及当前班级韵律教学活动开展存在目标、内容、类型等方面不合理的现象。在了解了研究对象的问题和需求后,研究者从提升动作能力、理解音乐要素、掌握协作策略三个方面设计了三轮行动研究,以行动实施者的身份在“兴趣激发-潜能唤醒-能力提升”三个螺旋式递进的实施过程中综合运用情境代入、榜样示范、多媒体演示、经验唤醒等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期促进外来务工子女律动能力的提升。行动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环境和材料有助于调动幼儿的参与度;幼儿律动能力的提高依赖前期的经验准备;榜样的力量和专业的示范对幼儿律动能力的提升有引领作用;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激发幼儿的律动潜能,幼儿在韵律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合作意识。综合研究结果和对自身行动过程的反思,对城郊幼儿园教师在日后促进外来务工子女律动能力发展的培养上提出可行性建议:在遵循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巧妙地设计律动环境并提供适宜的活动材料;将对其律动能力的培养贯穿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把握时机,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外部支持;善于营造温馨、有爱的情感氛围;发展多样化的小组合作形式,在协作中彰显“团魂”。

施林娟[2](2019)在《少儿舞蹈现状及反思——以“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少儿舞蹈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重大途径备受社会的关注,少儿舞蹈事业虽然已在蓬勃发展中,但在力行美育之时,仍有不少问题存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少儿舞蹈"成人化"现象,尽管这种现象遭受诸多人的批评,但是仍然不能禁止。本文以"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为例,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依照生理学、机能学等对少儿舞蹈教育的现状展开分析,并对此进行反思。

徐文华[3](2019)在《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研究》文中提出时代的更迭导致新旧事物的交替,科技的进步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随着技术的普及,我国影视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微电影作为一种平民化的艺术创作形式,降低了人们参与艺术创作的门槛。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自2008年产生至今已举办十一届比赛,它作为山东省内的权威赛事之一,一直走在影视文化活动的前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引领山东省内乃至全国的微电影事业发展。互联网的发展壮大为影视的传播提供了硬件基础,法律政策的支持为微电影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的平台为创作者提供了追求自我价值的新途径。越来越多的青年创作者开始参与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也更加关心获奖作品的创作特色和发展趋势等,因此笔者认为对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及其作品的创作研究更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围绕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的发展历程及其作品进行研究,探讨其先后两个发展阶段的历程特点,探析其获奖作品的创作特征,总结大赛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作品产生的问题,并给予相应发展策略。研究成果共分为六个章节,分别从青年微电影相关概念理论、发展历程及趋势、题材类型、叙事策略、视听语言、问题策略六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第一部分,笔者对青年微电影和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的概念进行界定,且对微电影和微视频进行了区分,进而为下文中大赛的两个阶段的作品称谓做铺垫。此外,笔者提出以青年亚文化理论和后现代文化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第二部分,笔者首先对中国微电影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研究,总结出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的发展阶段与中国微电影的发展密不可分。接着对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的两个阶段进行研究,总结得出三方面的趋势变化:创作群体由单一校园走向多元社会,作品由类型多样走向来源多样,创作风格由情感化的稚嫩表达走向主旋律的专业凸显。第三部分,笔者对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的题材类型进行整理统计,将故事片分为:社会问题类、情感梦想类、历史文化类、精神文明类以及其他类型;将纪录片分为:民俗非遗类、人物生活类、美食名胜类、政史纪录类;将动画片分为哲理寓言类、文化情感类、传说典故类、公益宣传类;将公益片分为道德情感类、安全秩序类、生态环保类、政治风尚类以及文化教育类。总结得出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的创作群体在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下,在创作主题的选择上趋于普通群众的情感表达和个人的情感彰显。第四部分,笔者以后现代文化理论为基础探究其叙事策略,总结得出从叙事主体平民化、叙事结构非线性以及叙事风格平面化的特征。第五部分,笔者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归纳出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作品的四个显着特征:一是偏向长镜头和小景别的镜头运用,二是利用符号化的背景展现最大化的信息,三是利用字幕作为画面的有效补充,四是利用方言凸显影片的地域化特点。第六部分,笔者将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的问题一分为二,一是大赛本身的问题:渠道单一、盈利不足、影响力量局限;二是作品本身的问题:缺乏创意、质量不一以及态度不端。且根据所提出的问题给予了相应的发展策略,针对大赛:拓宽渠道、完善盈利、增强品牌影响力;针对作品:重视创新、深化内涵、端正态度。最后,对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并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对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的未来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展望,以期为青年创作者们提供理论上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张元清[4](2019)在《高校剧场定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我国经济增长,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力度加大,对文化重视程度增强,高校剧场作为教育和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已受到越来越多重视。高校剧场自身特点鲜明,其受众来源、使用者、功能用途等方面和社会剧场具有差异。目前关于剧场研究主要集中于:剧场建筑、建成后运营管理和后期使用三方面,且集中于社会剧场研究,聚焦于高校剧场相关研究甚少,实践先于理论。这样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问题,如:高校剧场定位不清、发展趋势同质化、由于定位不清造成功能不足与闲置并存、发展模式与定位不统一等问题。定位,决定未来高校剧场发展方向和资源选择,是上层建筑领域。对高校剧场定位,即通过对其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分析,明确各高校内涵和特色,形成高校剧场之间差异化发展格局,使高校剧场以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影响学生的认知,并且在各自领域达到领先,实现对学校文化软实力整体推动作用。基于上述背景,展开对高校剧场定位研究,围绕“定位理论”,总结西方代表性高校剧场定位中值得借鉴之处。进行大学生对本校剧场满意度受众调研,了解当前高校剧场是否满足学生需求。从剧场内部定位,学生对剧场定位两方面,衡量当前高校剧场定位现状。文章重点从西方高校剧场定位,大学生对本校剧场满意度两方面分析,探索高校剧场定位原则和侧重点,提出高校剧场定位的意见与观点,为今后高校剧场研究提供参考。

樊丰艺[5](2016)在《2014版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PK-2年级阶段的分析与启示》文中指出在国家核心艺术标准联盟(NCCAS)的组织领导下,以美国艺术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基点、以相关规范文本及政府文件为助推力量、以世界各国美国各州先进成熟的艺术标准为参考框架,在经历行动开启、团队建设、撰写标准、修改完善、正式颁布、持续更新六个阶段后,最终于2014年正式颁布2014版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标准文本丰富的内容体系和合理的结构框架,使其一经颁布就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2014版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的结构框架受到“逆向设计”理念的影响,首先通过哲学基础及终身目标层次确定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目标,然后将艺术学习分为创造、表演、回应和联结四个艺术过程,再形成面向各年龄水平、各艺术领域的11条支架标准,最后依据各艺术领域的特点将支架标准细化为具体标准条款,四个层次从明确学习目标到达成目标的具体途径,逐步细化、井井有条。本研究对PK-2年级阶段各个艺术领域的具体标准条款进行分析后,认为具体标准条款中存在着横向艺术过程发展和纵向年龄水平深入的两条逻辑脉络,同时,总结出以下特性:在音乐领域,重视早期儿童创造表达个人情感的音乐作品的创造特性、依据语境进行音乐表演的表演特性、识别简单音乐元素的回应特性;在视觉艺术领域,关注早期儿童创造具有初步表征性和表达性的视觉艺术作品的创造特性、考虑作品本身及呈现场所的呈现特性、感知作品形式特征的回应特性、理解作品社会境脉的联结特性;在戏剧领域,注重早期儿童融入想象戏剧性地表达个人想法的创造特性、运用戏剧要素参与戏剧的表演特性、反思或解释戏剧参与过程的回应特性、融合各学科知识技能于戏剧中的联结特性;在舞蹈领域,重视早期儿童即兴产生舞蹈动作的创造特性、身心合一地表演基本舞蹈动作的表演特性、使用简单舞蹈术语分析舞蹈作品的回应特性、将个人经验与舞蹈作品相联系的联结特性;在媒体艺术领域,有计划地创造表达想法的媒体艺术作品的创造特性、运用基础技能制作制作具有初步语境意识的媒体艺术作品的制作特性、感知作品中基础要素的回应特性、个人经验与媒体艺术作品相融合的联结特性。借鉴2014版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的经验,启示我国早期艺术教育既要重视艺术领域间的共通性,也应着眼各艺术领域的独特性。此外,2014版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还为我国早期艺术标准制定提供启示:应提供辅助材料确保对标准的正确理解,合理设置标准文本内的逻辑脉络,采取开放式的标准研发及呈现方式,尝试幼小衔接保证艺术教育连贯性。

周华[6](2016)在《浅谈少儿舞蹈教育中的“情”》文中认为舞蹈艺术是美的艺术,是善于抒情的艺术。舞蹈艺术要求在生活中抓住和寻求人的思想感情最集中、最凝炼的、最动人的、最优美的思想感情之处,然后进行加工、创造、提炼出舞蹈形象。因此说舞蹈是一种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没有"情"的舞蹈是空洞的。情感是动作的内心根据,动作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少儿舞蹈是舞蹈艺术的一种,它不仅贴近少儿的生活,而且处处闪耀着少儿的心理特征,散发着充满真、善、美的童心体验和审美追求,给少儿一种强烈的新奇感、诱惑感和亲近感,从而在少儿中形成一种追求美感的共鸣。本文从少儿舞蹈特点析解开始,引用自然科学的逻辑分析手法,深入地阐述了少儿舞蹈教育中"情"的重要意义。

黄璐璐[7](2016)在《试论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性别问题 ——关于小学素质教育舞蹈课性别问题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通过对传统舞蹈和现代舞蹈教育的性别分析入手,并通过调研和实验研究方法,对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性别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素质教育舞蹈课是北京舞蹈学院吕艺生教授开创的一种普及型教育舞蹈课程体系。这一新型的舞蹈课程,既研究并解决了普通学校舞蹈课程的教材问题,也从根本上扭转了舞蹈教学方法。由于历史的原因,舞蹈教育似乎天生带有性别问题,舞蹈似乎就是女性的专利,男生学习舞蹈经常会认为是“不务正业”。而且,我国现行的舞蹈教育体系基本上仍然属于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舞蹈教育,方兴未艾。目前,在我国的普通学校中,绝大多数学院没有开设舞蹈教育,即使个别学校有开展舞蹈教育也是按照专业舞蹈练习训练模式来进行。舞蹈教育不能够实现普及,就是不完整的舞蹈教育。而对于普及型的舞蹈教育,则应使用舞蹈素质教育这一教育体系,该体系一反专业知识单纯与平面传授的传统,注重内在联系与整合中融会贯通的立体式教学,并通过立体化的、高度综合的学习,在主观能动性的自觉状态中获得一切人所需要的素质培育。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和文献中发现无论是传统舞蹈还是现代舞蹈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性别差异,由于历史和人们观念等问题,少儿对舞蹈的热情和效果都大打折扣,而通过进行素质教育舞蹈课的实施能够很大程度解决这些问题。当前的舞蹈教育界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扭曲现象,众多的舞蹈教育家却视而不见,盲目钻研教学,不分析男女比例失衡的原因。我们所说的“全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才”,只能勉强支持男老师教男学生,女老师教女学生,所以素质教育舞蹈的提出是非常有意义的。素质教育舞蹈课不仅能够解决舞蹈历史上存在已久的性别问题,还能更好的发展儿童舞蹈,培养儿童对舞蹈的兴趣和能力,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手段。本文为了更好的解释素质教育舞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论文中设计了教学实验,对两个班级进行素质教育舞蹈和传统舞蹈教育方法的对比分析,通过纵向的科学实验心理学方法分析传统舞蹈教育和素质教育舞蹈方法的差异,更好的诠释素质教育舞蹈的重要意义。

付民杰[8](2011)在《基于艺术作品欣赏的幼儿园舞蹈课程实施》文中研究说明舞蹈是融文学、音乐、美术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它能以直观有效的方式对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性、审美等各方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是舞蹈的主人,他们喜欢创造自己的舞蹈,有能力从所看到的、听到的一切艺术作品中创作舞蹈。动听的音乐、有趣的童话故事、幽默的漫画,都能激发幼儿舞蹈的天性。因此,艺术作品是激发幼儿舞蹈天性的重要资源,幼儿在欣赏作品中获得的审美体验、审美意象,可帮助他们在舞蹈教育中获得表现的灵感,以便使其对舞蹈的表现更加生动、丰富而有个性。但是在舞蹈课程中,以幼儿模仿教师编排的内容为主,并以学会教师规定的舞蹈动作为主要目的课程模式显现出了过于重视艺术知识技能、活动方式程序化等问题。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我国幼儿园艺术课程呈现出综合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而以艺术作品欣赏为切入点的幼儿园舞蹈课程正符合了这一趋势,但从当前已有的研究来看,我国针对幼儿阶段儿童开展的舞蹈课程研究却甚少。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选取某幼儿园一大班幼儿,通过深入真实教育情境中计划制定方案并实施活,来探索以艺术作品欣赏为切入点的幼儿园舞蹈课程实施的过程。论文的基本结构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缘由、文献梳理、概念界定及研究设计。第二部分艺术作品欣赏与幼儿园舞蹈课程。分别探讨了舞蹈与其他艺术门类、幼儿艺术作品欣赏的意义与幼儿园舞蹈课程实施的意义、幼儿艺术作品欣赏的心理特征与幼儿舞蹈特征。第三部分基于艺术作品欣赏的幼儿园舞蹈课程实施过程。分别从三个方面切入:基于音乐作品欣赏的幼儿园舞蹈课程实施,基于文学作品欣赏的幼儿园舞蹈课程实施,基于美术作品欣赏的幼儿园舞蹈课程实施。第四部分问题与建议。研究者主要从以幼儿和教师两个方面分析了此次行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侯杰[9](2011)在《儿童音乐艺术研究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立足于三个研究视角对当前儿童音乐艺术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旨在对这一领域的核心问题进行观照,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深入的思考。

毛雅琛[10](2010)在《试论“十七年”中国军旅舞蹈的发展(1949年至1966年)》文中研究说明本硕士论文以“十七年”军旅舞蹈为关注对象,概述十七年间军旅舞蹈的发展历程,通过翔实的作品例证分析“十七年”军旅舞蹈的政治内涵和艺术风格,归纳它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十七年”军旅舞蹈发展概述,用两节内容介绍了“十七年”军旅舞蹈的界定及其分期。第二章,“十七年”军旅舞蹈的政治内涵,通过四节内容,展现军旅舞蹈为兵服务的天职,及其在艺术成就之外首先拥有的深刻思想内涵。第三章,“十七年”军旅舞蹈的艺术成就,用两节内容分别论述了军旅舞蹈的创作理念和地域特色。第四章,“十七年”军旅舞蹈对后世的影响,用事实证明“军旅舞蹈”是新中国舞蹈名副其实的奠基石。“十七年”军旅舞蹈以其深厚的政治内涵、独特的创作理念、崇高与壮美的滂沱气势和浓郁的民族风格成就了一个时代的经典。

二、儿童舞蹈活动的心理特点浅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舞蹈活动的心理特点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1)韵律活动促进5-6岁外来务工子女律动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律动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外来务工子女的全面发展
        (二)韵律教学活动中教师面临“双重挑战”
        (三)个人的经历与研究兴趣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外来务工子女
        (二)韵律活动
        (三)律动能力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的相关研究
        (二)国外的相关研究
    五、理论基础
        (一)具身认知理论
        (二)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理念
        (三)Weikart动作教学法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合作者
        (一)研究场地
        (二)参与幼儿
        (三)研究合作者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二)观察法
        (三)访谈法
        (四)案列分析法
    四、研究思路
    五、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第三章 行动研究的前期准备
    一、幼儿律动能力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一)动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被“惯性模仿”压制
        (二)动作形式单一,表现力与协调性需进一步增强
        (三)节奏不稳定,对音乐各要素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四)缺乏交往意识和技巧,在律动中伴随“配合冲突”
    二、行动方案的设计
        (一)问题的确立
        (二)目标的制定
        (三)内容的选择
第四章 行动研究的实施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我爱洗澡》
        (一)第一阶段的研究与反思
        (二)第二阶段的研究与反思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彩带变变变》
        (一)第一阶段实施与分析
        (二)第二阶段实施与分析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营救师父》
        (一)第一阶段实施与分析
        (二)第二阶段实施与分析
    四、三轮行动研究的效果分析
        (一)参与活动热情高涨,释放更多地律动潜能
        (二)律动中表现更加自如,动作的复杂性和新颖性初露锋芒
        (三)喜欢聆听音乐,敢于分享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四)尝试寻求与同伴主动合作
        (五)研究者在行动中不断积累经验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良好的环境和材料有助于调动幼儿的参与度
        (二)幼儿律动能力的提高依赖前期的经验准备
        (三)榜样的力量和专业的示范对幼儿律动能力发展起引领作用
        (四)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激发幼儿的律动潜能
        (五)幼儿在韵律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合作意向
    二、教学建议
        (一)遵循幼儿原有经验巧设环境和提供材料
        (二)将律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
        (三)把握时机,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外部支持
        (四)营造温馨、有爱的情感氛围
        (五)发展多样化的小组合作形式,在协作中彰显“团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幼儿韵律教学活动观察表
附录 B 访谈提纲
致谢
附件

(2)少儿舞蹈现状及反思——以“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少儿舞蹈现状
    (一)“小荷风采”活动概述
    (二)少儿舞蹈作品“成人化”现象
二、少儿舞蹈反思
    (一)少儿舞蹈教育的缺失
    (二)少儿舞蹈训练的科学方法
三、结语

(3)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计划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难点、创新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青年微电影
        二、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后现代文化理论
        二、青年亚文化理论
第二章 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发展历程与趋势
    第一节 中国微电影发展历程对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的影响
    第二节 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的发展历程
        一、首届山东省DV电影大赛(2004 年)
        二、山东省大学生数字影像大赛(2008 年-2012 年)
        三、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2013 年至今)
    第三节 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的发展趋势
        一、创作群体:单一校园到多元社会
        二、参与作品:类型多样到来源多样
        三、创作风格:稚嫩个性到主旋律
第三章 山东青年微电影的题材类型
    第一节 故事片
        一、社会问题类
        二、情感梦想类
        三、历史文化类
        四、精神文明类
        五、其他类型
    第二节 纪录片
        一、民俗非遗类
        二、人物生活类
        三、美食名胜类
        四、政史纪录类
    第三节 动画片
        一、哲理寓言类
        二、文化情感类
        三、传说典故类
        四、公益宣传类
    第四节 公益片
        一、道德情感类
        二、安全秩序类
        三、生态环保类
        四、政治风尚类
        五、文化教育类
第四章 山东青年微电影叙事策略的后现代探究
    第一节 叙事主体平民化
    第二节 叙事结构非线性
    第三节 叙事风格平面化
        一、距离感的消失
        二、感性的解放
第五章 山东青年微电影视听语言的特色表达
    第一节 镜头的情景化渲染
        一、长镜头:客观诉说
        二、小景别:直观体验
    第二节 信息的符号化阐述
    第三节 字幕的多元化补充
    第四节 对白的地域化彰显
第六章 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第一节 存在问题
        一、大赛问题
        二、作品问题
    第二节 发展策略
        一、针对大赛
        二、针对作品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高校剧场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西方代表性高校剧场定位与借鉴
    第一节 牛津大学剧场定位与借鉴
        一、牛津大学文化建筑群与薛多年剧院
        二、薛多年剧院定位钻石模型建立
        三、薛多年剧院定位分析与借鉴
    第二节 哈佛大学剧场定位与借鉴
        一、哈佛大学剧场群分析
        二、哈佛大学剧场定位钻石模型
        三、哈佛大学剧场定位分析与借鉴
    第三节 定位的关键任务
        一、准确识别目标顾客需求
        二、明确组织定位主张
        三、制定战略支持定位
第二章 北京高校剧场定位分析
    第一节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定位分析
        一、“综合性多元化剧场”功能定位
        二、“高雅艺术殿堂素质教育课堂”品牌定位
        三、高校文化产业运营先行者差异化定位
    第二节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定位分析
        一、艺术教育大课堂功能定位
        二、四大品牌项目定位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在校大学生对本校剧场满意度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案设计
        一、研究对象确立
        二、指标测评体系确立
        三、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第二节 调查过程实施
        一、学生的人口学和社会特征
        二、剧场环境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演出质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四、艺术教育普及描述性分析
        五、剧场管理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三节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定位分析
第四章 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探索高校剧场特色化发展道路
        一、借鉴里斯与特劳特品牌定位法
        二、明确高校剧场的定位者
        三、坚持简单性与突出焦点原则
    第二节 高校剧场定位关键任务
        一、准确识别学生需求
        二、明确学生收益和价值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图
    附录2 表
    附录3 问卷
个人简历

(5)2014版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PK-2年级阶段的分析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他山之石:2014版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
        (二) 现实之需:我国早期艺术标准仍有提升空间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
        (二) 国内相关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 2014版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的颁布背景及发展历程
    一、2014版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的颁布背景
        (一) 美国艺术教育的发展背景
        (二) 相关规范文本的助推背景
        (三) 各国及各州艺术标准的比较分析背景
    二、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的研制与发展
        (一) 1994版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
        (二) 2014版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的研发历程
第三部分 2014版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的结构分析
    一、2014版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总体结构框架及分析
        (一) 2014版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总体结构框架
        (二) 2014版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总体结构框架的分析
    二、2014版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各结构层次及分析
        (一) 哲学基础与终身目标层次与分析
        (二) 艺术过程类目层次及其分析
        (三) 支架标准层次与分析
        (四) 艺术学科类目层次与分析
        (五) 表现标准层次与分析
        (六) 工具性资源层次与分析
第四部分 2014版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PK-2年级阶段的内容分析
    一、音乐领域PK-2年级阶段表现标准的分析
        (一) 音乐领域PK-2年级阶段表现标准的整体呈现
        (二) 音乐领域PK-2年级阶段表现标准的内容分析
        (三) 音乐领域PK-2年级阶段表现标准的特性分析
    二、视觉艺术领域PK-2年级阶段表现标准的分析
        (一) 视觉艺术领域PK-2年级阶段表现标准的整体呈现
        (二) 视觉艺术领域PK-2年级阶段表现标准的内容分析
        (三) 视觉艺术领域PK-2年级阶段表现标准的特性分析
    三、戏剧领域PK-2年级阶段表现标准的分析
        (一) 戏剧领域PK-2年级阶段表现标准的整体呈现
        (二) 戏剧领域PK-2年级阶段表现标准的内容分析
        (三) 戏剧领域PK-2年级阶段表现标准的特性分析
    四、舞蹈领域PK-2年级阶段表现标准的分析
        (一) 舞蹈领域PK-2年级阶段表现标准的整体呈现
        (二) 舞蹈领域PK-2年级阶段表现标准的内容分析
        (三) 舞蹈领域PK-2年级阶段表现标准的特性分析
    五、媒体艺术领域PK-2年级阶段表现标准的分析
        (一) 媒体艺术领域PK-2年级阶段表现标准的整体呈现
        (二) 媒体艺术领域PK-2年级阶段表现标准的内容分析
        (三) 媒体艺术领域PK-2年级阶段表现标准的特性分析
第五部分 2014版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PK-2年级阶段的启示
    一、对我国早期艺术标准制定的启示
        (一) 提供辅助材料以确保正确理解标准
        (二) 合理设置标准文本内在的逻辑脉络
        (三) 采取开放式的标准研发及呈现方式
        (四) 尝试幼小衔接保证艺术教育连贯性
    二、对我国早期艺术教育的启示
        (一) 重视艺术领域间的共通性
        1. 早期艺术教育应致力于艺术与游戏的融合,吸引儿童参与体验
        2. 早期艺术教育应丰富探索艺术材料的机会,激发儿童艺术创造
        3. 早期艺术教育应重视儿童的艺术通感经验,发展艺术审美能力
        4. 早期艺术教育应尝试淡化不同领域间界限,强调综合艺术取向
        5. 早期艺术教育应使艺术的教与学回归生活,培养社会境脉意识
        (二) 着眼各艺术领域的独特性
        1. 早期音乐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节奏感
        2. 早期视觉艺术教育应强调视知觉能力
        3. 早期舞蹈教育应重视儿童的本体感觉
        4. 早期戏剧教育应着眼儿童的情感体验
        5. 早期媒体艺术教育应关注互动的特性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浅谈少儿舞蹈教育中的“情”(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2、少儿舞蹈的特点
3、少儿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及内在要求
    3.1少儿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3.2少儿舞蹈教育的内在要求
4、“情”在少儿舞蹈教育中的体现
    4.1以情动人——少儿舞蹈教育中教师要做到以舞蹈的情感激发儿童的感情
    4.2眉目传情——少儿舞蹈教育中要注意眼睛的训练
    4.3形神兼备——少儿舞蹈教育中要注意表情的训练
5、结论

(7)试论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性别问题 ——关于小学素质教育舞蹈课性别问题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二) 本课题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研究方法
    (四)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及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舞蹈中的性别问题分析
    (一) 传统舞蹈中的性别差异情况
        1.中国古代乐舞中的性别歧视
        2.西方芭蕾舞蹈中的性别差异
    (二) 现代舞蹈教育中性别差异的遗存
        1.专业舞蹈教育性别差异的现状
        2.幼儿舞蹈教育中的缺失
    (三)现代少年儿童性别的状况
        1.“平等观念”的影响
        2.生理、心理的影响
二、素质教育舞蹈性别问题的改善
    (一)素质教育和素质教育舞蹈
        1.素质教育概述
        2.素质教育舞蹈概述
    (二)素质教育舞蹈与专业舞蹈区别
        1.教育对象不同
        2.教学时间差异
        3.教学内容区别
        4.舞蹈教学方法之别
    (三)素质教育舞蹈对性别差异的原则
        1.舞蹈教育原则的借鉴
        2.男女生特性的互补原则
        3.传统舞蹈原则
三、素质教育舞蹈解决性别问题实验研究
    (一)前期准备工作
        1.基础资料准备
        2.基于性别问题的教学前问卷及结论
        3.男女生课堂教学经验总结
    (二)教学实例设计
        1.教学概述及目的
        2.教学对象及时间
        3.教学内容及流程
        4.实验记录及器材工具
    (三)课堂实例
        1.猜属相实例
        2.含羞草课例
    (四) 教学后调查问卷
        1.教学实验后调查问卷回收情况及分析
        2.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致谢

(8)基于艺术作品欣赏的幼儿园舞蹈课程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 艺术作品欣赏更能激发幼儿舞蹈天性
        (二) 艺术作品欣赏更能引导幼儿理解舞蹈
    二、概念界定
        (一) 幼儿舞蹈的概念界定
        (二) 幼儿园舞蹈课程的概念界定
        (三) 课程实施的概念界定
        (四) 艺术作品欣赏的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一) 关于幼儿艺术作品欣赏的研究
        (二) 关于幼儿舞蹈的研究
        (三) 关于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四) 已有研究的不足与本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内容
        (四) 研究对象
        (五) 研究方法
        (六) 研究的重难点
        (七) 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 幼儿艺术作品欣赏与幼儿园舞蹈课程
    一、舞蹈与其他门类的艺术形式
        (一) 舞蹈与音乐
        (二) 舞蹈与文学
        (三) 舞蹈与美术
    二、幼儿艺术作品欣赏与幼儿园舞蹈课程
        (一) 幼儿艺术作品欣赏的意义与幼儿园舞蹈课程实施的意义
        (二) 幼儿艺术作品欣赏的心理特征与幼儿舞蹈的心理特征
第三部分 基于艺术作品欣赏的幼儿园舞蹈课程实施
    一、基于音乐作品欣赏的幼儿园舞蹈课程实施
    二、基于文学作品欣赏的幼儿园舞蹈课程实施
    三、基于美术作品欣赏的幼儿园舞蹈课程实施
第四部分 基于艺术作品欣赏的幼儿园舞蹈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建议
    一、关于幼儿方面的问题与建议
    二、关于教师方面的问题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儿童音乐艺术研究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审美与快乐角度进行的研究
二、从教学策略角度进行的研究
三、从儿童音乐心理角度进行的研究

(10)试论“十七年”中国军旅舞蹈的发展(1949年至1966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及现有资料概述
    三 研究方法及角度
第一章 "十七年"军旅舞蹈发展概述
    第一节 "十七年"军旅舞蹈的界定
        一 "十七年"军旅舞蹈的概念、释义
        二 "十七年"军旅舞蹈的脉络与综述
    第二节 "十七年"军旅舞蹈的分期
        一 "十七年"军旅舞蹈的奠基阶段(1949年—1955年)
        二 "十七年"军旅舞蹈的繁荣阶段(1956年—1966年)
第二章 "十七年"军旅舞蹈的政治内涵
    第一节 鼓舞士气,提高部队战斗力
    第二节 缅怀英烈,树立时代楷模
    第三节 回顾光辉历程,发扬优良传统
    第四节 表现新时期军旅生活,反映新气象
第三章 "十七年"军旅舞蹈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 军旅舞蹈的创作理念
        一 军旅舞蹈创作的"生活模拟"阶段
        二 "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阶段
        三 "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阶段
    第二节 军旅舞蹈的地域特色
第四章 "十七年"军旅舞蹈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十七年"奠定军旅舞蹈的审美基调
    第二节 "十七年"军旅舞蹈为中国当代舞奠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四、儿童舞蹈活动的心理特点浅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韵律活动促进5-6岁外来务工子女律动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D]. 赵静雯.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2]少儿舞蹈现状及反思——以“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为例[J]. 施林娟. 艺术评鉴, 2019(17)
  • [3]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研究[D]. 徐文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4]高校剧场定位研究[D]. 张元清. 中国音乐学院, 2019(09)
  • [5]2014版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PK-2年级阶段的分析与启示[D]. 樊丰艺. 浙江师范大学, 2016(02)
  • [6]浅谈少儿舞蹈教育中的“情”[A]. 周华. “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 2016
  • [7]试论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性别问题 ——关于小学素质教育舞蹈课性别问题的实验研究[D]. 黄璐璐. 北京舞蹈学院, 2016(03)
  • [8]基于艺术作品欣赏的幼儿园舞蹈课程实施[D]. 付民杰. 西南大学, 2011(09)
  • [9]儿童音乐艺术研究现状分析[J]. 侯杰. 大舞台, 2011(02)
  • [10]试论“十七年”中国军旅舞蹈的发展(1949年至1966年)[D]. 毛雅琛.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0(12)

标签:;  ;  ;  

论儿童舞蹈活动的心理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