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化铁路接触悬架动力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电气化铁路接触悬架动力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一、电气化铁路中接触悬挂的动力特性有限元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宸瑞[1](2021)在《兰新高铁大风区段接触网正馈线斜拉绝缘子与扰流防舞器防舞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兰新高铁是世界上一次建成通车里程最长的电气化高速铁路,途经新疆、甘肃五大风区,环境恶劣、风灾严重,直接会威胁到高速列车的安全运行。为有效避免列车发生倾覆事故,故对风区内的铁路沿线建立挡风墙防风工程。但是挡风墙的设置却加剧了正馈线的舞动现象,线索和金具磨损程度加深,容易造成掉线事故,会给电气化铁路的安全运营带来严重后果。因此,有必要结合振动力学全面开展接触网正馈线防舞装置的有效性研究。首先,根据接触网正馈线大跨度、高柔性的悬索结构特性,将其可简化为具有两端约束的单跨导线。利用解析法中的抛物线法对正馈线在自重荷载作用下达到平衡时的初始状态进行找形求解。对接触网正馈线有限元建模中需要的各参数进行计算并利用有限元法对正馈线进行找形计算,与解析法比较并验证有限元法对正馈线找形的正确性,为后续的动力分析奠定基础。其次,对挡风墙后接触网正馈线所受的空气动力激励进行分析计算,结合挡风墙前后风速变化的风洞试验和相应缩尺模型仿真结果,验证研究正馈线气动特性时所建立的全尺寸模型仿真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接着根据非线性有限元理论模拟接触网正馈线在空气动力荷载作用下的舞动时程,对比正馈线安装斜拉绝缘子防舞装置前后的舞动响应,包括舞动幅值、张力变化的时程响应,以此来分析斜拉绝缘子对接触网正馈线的防舞有效性。最后,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对接触网正馈线安装扰流防舞器后形成的不同相位的合成体截面进行了气动特性仿真,并测定了其气动力系数曲线,结合安装扰流防舞器后的尾部流场变化图分析扰流防舞器对正馈线舞动起到的抑制作用,接着对三种不同直径的扰流防舞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安装扰流防舞器后不同合成体截面在相同时刻尾迹区产生的旋涡数量、大小均有所差异,安装不同直径的扰流防舞器后气动力系数较未安装均有所下降,具有较好的防舞效果,且0.75D的扰流防舞器较0.5D、0.9D防舞效果更佳。

张玺[2](2021)在《风环境下高速双弓-网系统动态受流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受电弓-接触网系统作为车网耦合大系统的重要组成,其良好的动态性能是保证列车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关键要素。随着高速列车速度的不断提升以及重联动车组的投入使用,新的弓网关系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当系统受到大风、覆冰等外界因素干扰时,弓网受流性能将进一步恶化,严重时将会威胁列车的运营安全。为此,本文以重联动车组的弓网耦合系统为研究对象,考虑实际工况中存在的环境风和接触网覆冰等外部扰动因素的影响,对风环境下双弓-网动态受流特性进行探究,旨在为优化大风环境下弓网受流质量和接触网防风参数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受电弓三质量块模型和基于模态分析法的接触网模型,利用罚函数法实现弓网动态耦合,构建单弓-网和双弓-网系统动力学模型。采用EN 50318标准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弓网模型符合标准要求。(2)基于空气动力学理论推导修正了考虑空气阻尼的接触网线索运动微分方程。结合波速试验接触网算例,研究了静风载荷引起的空气阻尼特性对接触线波动速度的影响。结合受电弓模型建立了考虑空气阻尼的双弓-网耦合动力学方程组,分析了空气阻尼影响下的双弓-网系统动态受流特性。研究表明:静风载荷引起的空气阻尼对接触线波动速度和双弓-网之间的受流状态均不会产生较大影响。(3)基于AR模型和接触网结构特性建立了接触网沿线脉动风场,采用经验风功谱反演了接触网沿线风场的顺风向及竖风向脉动风速时程,修正了考虑脉动风激励的接触网线索运动微分方程。结合受电弓模型,对脉动风场中高速双弓-网系统进行了受流特性研究。研究表明:风速的提升会引起双弓接触力波动的增大,来流风向越接近于水平向,双弓接触力波动幅度越小;后弓由于受到前弓滑动引起的振动波以及风载荷引起的线索抖振的共同作用,其受流性能更易受风速和风攻角的影响。(4)根据线索覆冰机理推导了覆冰载荷力作用形式,并由此建立了覆冰接触网线索运动微分方程。结合受电弓模型与前人所做的风洞试验数据,探究了风速、线索覆冰厚度对双弓-网系统动态受流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无风条件下,覆冰载荷不会对双弓-网间的受流产生明显的影响;在脉动风影响下,风速和线索覆冰厚度的增加会引起双弓接触力波动的增大与离线率的提高;后弓-网系统受前弓振动波、覆冰载荷及线索抖振三者共同作用的影响,其受流性能更易恶化。

杨昆[3](2021)在《坡度与温差条件下接触网中心锚结定位研究》文中指出列车在运行时,需要接触网提供电能,但是接触网是露天架设的,没有备用,因此对其稳定性要求较高。接触网中心锚结不但能够平衡两侧的线索的张力,而且能够防止线索的窜动。在理论条件下,由于中心锚结两侧的线索(承力索,接触线)的张力是对称的,接触网能够处于良好的状态。但是,当中心锚结两侧线索(承力索,接触线)的张力严重不对称时,接触网在经过长期运行以后,就会出现接触线磨损严重等问题。这种情况在严重的时候会对列车的运营造成威胁。在确定中心锚结位置时,一般是根据线路情况和计算张力差来进行的。但是由于接触网所处的环境及线路条件情况比较复杂,造成了中心锚结定位困难。有时,根据目前的方法得到的中心锚结位置与实际情况不符合,此时会影响接触网的正常工作。首先,本文分析了坡度与温差对中心锚结位置的影响:温差导致线索产生的伸缩以及坡度导致的接触网重力的下坡分量对中心锚结位置的影响。其次,通过引入坡度(线路坡度、线索坡度),将温度变化时吊弦偏移造成的张力差沿线路方向分解,得到吊弦偏移张力差。利用不等高悬挂理论以及接触网的结构参数得到定位点处之字力/曲线力,再结合定位装置长度及其在温度变化时的偏移量,得到定位装置偏移张力差。根据引入的线路坡度与接触网的重力得到接触网重力的下坡分量。然后,根据线路条件与中心锚结设置原则确定中心锚结的设置允许偏差范围。利用得到张力差模型、接触网重力的下坡分量与中心锚结的设置允许偏差范围确定中心锚结的位置,进而得到中心锚结在接触线端的线夹的理论位置,并根据吊弦的位置和中心锚结绳线夹的长度对其进行修正。接着,使用ANSYS软件建立接触网在中心锚结的设置允许偏差范围部分的有限元模型,并根据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0758-2018)对其进行评价。根据评价完成的有限元模型,接触线端中心锚结线夹的修正位置与中心锚结绳的设计标准来确定中心锚结绳的长度。最后,按照中心锚结绳安装规范,接触线端中心锚结线夹的修正位置,中心锚结绳的长度来确定承力索端中心锚结线夹的位置。最后经过算例验证,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对接触网中心锚结的设计与现场中心锚结位置的调整提供参考与指导。

沈彦龙[4](2020)在《风载荷作用下的双弓网系统动态耦合不平顺研究》文中提出受电弓-接触网系统担负着为电力机车输送电能的重要任务,弓网间的动态特性将直接决定机车的受流质量。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和重联动车组的投入使用,弓网间的耦合关系日趋复杂。尤其是当列车运行于大风、接触线不平顺等不利受流区段时,弓网振动更为剧烈,受流情况恶化严重,列车的行车安全受到极大威胁。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本文以重联动车组的弓网耦合部分为研究对象,从环境风载荷和接触线不平顺等不利受流条件入手进行研究,旨在为双弓网系统受流质量的改善提供一定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相关运营线路的实际参数,建立以欧拉-伯努利梁为基本单元的简单链形接触网模型和考虑刚度、阻尼作用的三元受电弓等效模型,通过罚函数法模拟双受电弓与接触网间的动态耦合作用,构建双弓网动力学模型,并以EN50318标准验证模型的正确性。(2)采用AR模型法模拟顺向及垂向脉动风速时程,建立考虑横风和脉动风的接触网沿线随机风场,推导作用于接触网线索结构的气动抖振力,修正风环境下的双弓网系统动力学模型。从时、频域两个角度研究环境风载荷作用下的双弓网系统动态耦合关系,分析风速和风攻角对前后弓受流质量的影响。得出后弓接触压力更易受到风速、风攻角影响的结论,并提出重联动车组风区受流质量改善建议。(3)基于集成经验模态分解(EEMD)和平滑伪Wigner-Ville分布(SPWVD)理论对双弓网系统接触压力进行特征提取,分析接触压力波动原因。得出接触网跨距、半跨距、吊弦间距等结构参数影响接触压力主频成分,残余成分引起弓网振动的结论,为弓网接触压力的成分辨识提供理论依据。(4)引入接触线不平顺余弦公式,修正不平顺状态下的弓网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弓网接触压力成分辨识的基础上,利用接触线不平顺在弓网接触压力中表现出的随机突变特性,采用Choi-Williams谱峭度(CW-SK)和平滑伪Wigner-Ville分布(SPWVD)对铁路沿线的不平顺成分进行识别、定位。仿真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结果准确,无干扰成分,可直观的确定不平顺成分的波长大小及空间位置,可为接触线的不利受流位置确定提供依据。

程肥肥[5](2020)在《高速受电弓结构参数设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铁路高速化进程中,受电弓与接触网间的稳定接触是高速列车安全运行的重要条件,而弓网一旦接触不良或者受电弓的结构遭到破损,将直接降低弓网系统的供电能力,进而影响到高速列车安全运营。因此,为确保高速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必须提高受电弓的工作性能,而影响高速受电弓工作性能的关键因素是受电弓的结构参数。为获得高性能的受电弓和稳定的弓网动态受流,本文建立了受电弓各个学科的设计优化模型,采用集成设计方法和协同优化思想,研究了高速受电弓整体结构的优化设计。首先,分析了影响高速受电弓整体结构工作性能的主要设计因素,并根据多学科设计优化思想,将受电弓的设计优化问题划分为运动学,静力学,动力学和控制学四个学科问题,之后对每个学科的设计参数进行数值分析,推导出了各学科设计优化目标的数学表达式,最后根据各个学科的设计优化问题,建立了受电弓相应学科的数学优化模型。然后,基于集成设计优化思想,采用线性加权法,建立了高速受电弓结构参数集成设计的数学优化模型,采用智能遗传算法,获得了高速受电弓结构参数的优化结果。通过仿真分析和理论计算,研究了高速受电弓结构参数优化前后运动轨迹的变化情况以及弓网接触力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受电弓主动控制策略对受电弓工作性能的影响。最后为保证受电弓结构的可靠性,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受电弓的整体结构和各零部件进行了力学性能分析。最后,考虑不同学科间的相互影响及耦合作用对受电弓设计的影响,采用协同优化算法,建立了高速受电弓多学科设计的协同优化模型。研究学科间的耦合作用对优化结果的影响,得到了优化结果对弓网仿真计算和受电弓动态等效参数的影响规律,并采用PD控制策略,设计了一种针对弓网接触力的最优PD控制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受电弓的三维实体模型,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验证了受电弓多学科设计优化结果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受电弓多学科协同设计优化不仅满足系统级和各个学科的设计要求,也获得了高速受电弓系统的整体最优解或者满意解,提高了受电弓的工作性能,改善了弓网受流质量。

谭梦颖[6](2019)在《基于受电弓振动状态的接触网实时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电弓-接触网系统是电气化铁路从牵引变电所获取电能的主要结构。弓网系统的可靠性限制和决定了电气化铁路最高运行速度和运行安全,保障受电弓-接触网系统工作状态的安全对铁路运输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电气化铁路的迅速发展,行车速度和密度的增加,接触网系统故障时有发生。为此,本文利用FBG传感器技术,设计开发了一套接触网实时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通过监测受电弓弓头振动状态,实现对接触网的实时安全状态评估与故障诊断。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针对现有接触力检测方法的不足及接触网检测的工程需求,建立受电弓弓头简化梁模型,通过研究受电弓弓头滑板应变响应与弓头载荷激励之间的映射关系,提出基于FBG应变传感器的弓网接触力检测方法,在不打破受电弓结构荷载传递路径的基础上,实现弓网接触力的准确测量。同时,对于温度与应变的交叉敏感导致的FBG应变传感器测量精度低的问题,通过探究FBG传感器应用于弓网系统检测时温度影响机理,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干扰对消的温度补偿方法,采用自适应滤波原理,基于参考温度与干扰温度的相关性,与真实应变的正交性,以最小均方误差为优化目标,自适应调整滤波器参数,消除实测应变信号中与温度相关的分量,极大的提高了测量精度,并通过线路试验验证了其可靠性。为研究接触网故障特征,基于有限单元法模拟了接触网膨胀接头、锚段关节和支持装置的故障及接触网复合故障。通过分析接触网故障特征以及故障演变规律,为后续探究接触网故障诊断方法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针对接触网异常状态检测的实际困难及现有方法的不足,引入局部离群因子(LOF)和最小熵解卷积(MED)算法检测接触网异常状态。利用平方包络和特征融合优化MED分析结果,进一步增强故障特征,提高了检测精度。考虑异常状态检测实时性需求,利用K-S检验和QQ图评估应变数据正态性,提出一种基于滑动窗口的接触网异常状态实时检测方法——复合短时标准差,以弓头应变为特征参数,随列车运营环境和速度自适应调整状态评估指标,计算速度快,检测精度高。为选择合理的滑动窗口参数,利用故障仿真数据分析了速度、故障程度对窗口长度的影响。与局部离群因子和MED-特征融合的状态检测方法对比发现,复合短时标准差的检测精度、检测实时性更优,更符合接触网实时状态监测需求。根据接触网故障在应变信号中的表征差异,基于应变数据波动特性,定义了增强样本熵和接触网结构定位系数用于有效提取故障特征和故障定位信息。利用线性判别分析(LDA)将故障特征投影至最佳鉴别子空间,使其具有最大可分离性,从而识别故障类型。通过已有故障样本训练LDA故障分类模型,可以实现待测故障的智能化诊断。基于以上研究建立了基于受电弓振动状态的接触网实时故障诊断系统。在此基础上,研发了接触网实时诊断设备,通过将其应用于实际线路,验证了该系统在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基本实现了基于受电弓振动状态的接触网实时故障诊断系统的工程化。

翁明阳[7](2019)在《基于ANSYS的接触网故障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电气化铁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电气化铁路的安全性、运行速度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电气化铁路实际运行中频繁出现接触网系统故障,从而影响弓网正常取流,继而导致电气化铁路无法正常运营。基于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发生故障时的弓网受流质量,以此为依据准确判断接触网故障点,方便人员预测、定点维护接触网故障,为接触网系统的安全运行奠定基础。当前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的是接触网故障状态机理及其现象,鲜少定量分析弓网受流质量。本文主要基于ANSYS构建接触网故障模型,结合接触力分析弓网受流质量,逐一解析说明影响弓网受流质量的各个因素。文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有助于优化弓网受流质量的改进措施,旨在改善接触网系统。本文立足实际简要分析了常见的接触网故障状态。并基于ANSYS-APDL构建了刚性接触网、链型悬挂接触网以及刚柔性、锚段关节过渡模型,同时基于接触对耦合法实现受电弓沿接触线滑动。结合柔性接触网模型,对各个接触悬挂故障进行仿真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吊弦故障越靠近跨中,受流质量越差;对承力索底座松脱进行模拟仿真,发现故障点周围出现无法受流情况;对承力索张力、接触线张力等结构异常参数进行仿真模拟,发现在合适范围内承力索张力、接触线张力越大,越有助于改善弓网受流质量。结合刚性悬挂接触网模型,主要仿真分析了下述因素与弓网受流的关系:其一是汇流排接头塌腰,其二是定位绝缘子松脱,其三是锚段关节和刚柔过渡段安装偏差。通过研究发现汇流排中间接头塌陷越严重,弓网的受流质量越差,出现离线现象;悬挂刚度越小,越有助于改善弓网受流质量;但是如果定位绝缘子出现松脱,而悬挂刚度又非常小,那么将会急剧恶化弓网受流质量;在整个接触网系统中刚柔过渡段、锚段关节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如存在过大的安装偏差,将无法使弓网正常受流。为了改善弓网受流质量,提出安装弹性定位线夹的方案。通过研究发现采取不同的方式装设弹性悬挂装置,会对弓网受流质量形成不同的影响。一般认为全线路采用弹性定位线夹,对应的弓网受流质量也较佳。将弹性定位线夹用于刚柔过渡、锚段关节处能够显着的改善悬挂点弹性,优化弓网受流质量。此外还可显着的降低弓网对刚柔过渡、锚段关节处偏差的敏感度。

张宗芳[8](2019)在《城市轨道交通弓网受流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地铁线路逐渐从城市中心向郊区和机场等区段延伸,因此,提高列车运行速度,节约乘客出行时间,是当前城市轨道交通面临的重要挑战。弓网受流技术是影响列车提速的核心技术之一,为了分析列车受流质量,本文利用有限元仿真方法,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刚性悬挂接触网和柔性悬挂接触网的设计参数对弓网受流质量的影响,并结合刚性和柔性悬挂接触网的结构特点,提出一种适合于隧道内使用的新型刚柔结合接触网结构。分析新型刚柔结合接触网的弓网受流特性,并检验其高速运行能力。首先,本文利用MSC.Marc软件建立了简单链形接触网以及刚性接触网弓网耦合系统仿真模型,并通过EN50318标准和实测数据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其次,通过对简单链形接触网刚度分布和刚度变化率的分析,讨论简单链形悬挂接触网的线索张力、跨距布置对接触网刚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弓网接触压力曲线、移动平均值、移动标准差、统计值以及频谱分析,定性的讨论了接触网线索张力、线索线密度、跨距布置对弓网受流质量的影响。结合接触网设计参数的定性分析,本文引入响应面分析法,建立了以接触网主要设计参数为自变量,以弓网接触压力统计指标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分析了时速160km/h时多参数变化对弓网质量的影响并提出接触网优化方案。然后,分析了刚性悬挂接触网在正常区段,跨距分布、悬挂机构的等效刚度、速度、接触刚度和静态抬升力变化对接触压力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刚性接触网锚段关节和刚柔过渡处弓网受流质量。通过分析可知,目前刚性接触网的设计参数和结构设计只能满足列车较低速运行。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新型刚柔结合接触悬挂方式。并且利用MSCMarc软件建立了弓网耦合模型,对车辆运行时的接触压力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车辆运行速度达到120km/h时,刚性悬挂接触网的接触压力变化幅度很大,而刚柔结合接触网具有更好的受流质量。进一步通过对车辆运行在正常区段、锚段关节处以及受轮轨激扰时刚柔结合接触网接触压力特性的仿真计算可知,当运行速度提高到180km/h时,新型刚柔结合型接触网仍然保持良好的受流质量。新型刚柔结合接触网与刚性接触网相比,具有弹性好、受电弓滑板磨耗均匀、运行可靠性高的特点;与柔性接触网相比,结构高度小,弹性均匀度好。新型刚柔结合接触网为车辆在隧道内的地铁线路高速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

刘金增[9](2019)在《高速铁路接触网腕臂系统的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架空接触网是高速列车获取电能的关键部件,具有大跨度、高柔性的特点。接触网腕臂工作状态同其受力情况密切相关。接触网在发生振动时,载荷经由定位线夹直接传递至腕臂,引起腕臂受力状态变化,可能导致腕臂疲劳裂纹的产生和零部件脱落的出现。因此,分析腕臂的力学特性,并计算在不同工况下腕臂的最大应力和应力薄弱点,对提高接触网运行的安全性和改进腕臂系统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考虑套管双耳、单耳和螺栓等连接件的影响,建立腕臂实体有限元模型,并分析腕臂不同工况下的静力学特性和腕臂动力学特性。静力学分析特性结果显示:正常工况下,腕臂的最大应力点在定位线夹处,最大应力远小于材料的屈服极限;覆冰和静风载荷下,腕臂最大应力点分别在平腕臂和斜腕臂连接处的螺栓处和定位线夹处,此处为结构的薄弱点;腕臂动力学特性分析中,模态分析显示前三阶振型下腕臂定位线夹处位移最大,第四、第五和第六阶振型下腕臂的定位管处位移最大;谐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定位器处是腕臂疲劳损坏薄弱点。其次,为了研究载荷在腕臂上的传递规律以及载荷在腕臂底座的分布特征,本文基于铰链非线性特性和腕臂杆件模型建立腕臂的载荷传递函数,通过力学平衡方程和位移方程,推导出定位器-定位器支座之间铰接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以及腕臂中各个部件的传递函数,并将理论推导得到的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计算结果和有限元计算结果比较吻合,得到腕臂载荷的传递规律和载荷在腕臂底座的分布规律。研究成果可用于腕臂结构设计时,为载荷合理分布提供理论基础。最后,通过台架试验,进行腕臂静力学试验和动力学试验。采用应变片分别采集腕臂关键部位在静态拉力和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值,并与腕臂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静力学试验显示,腕臂有限元计算值与试验数据基本一致;动力学试验显示,腕臂有限元计算值与试验数据的时域平均值和频率基本一致,所建立腕臂有限元模型符合实际腕臂结构的静力学、动力学特征。研究结果不仅为开发新型高速接触网腕臂系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而且为腕臂系统的结构分析、拓扑优化和参数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一致,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腕臂的研究。

张煜[10](2019)在《含受电弓裂纹的地铁弓网动静态特性仿真研究》文中提出地铁已成为中大型城市必不可少的公共交通工具,其安全运营保证了正常通勤,大大提高了出行效率。弓网系统是地铁列车获取驱动电能的重要设备,弓网动态响应的质量决定了弓网受流质量,两者与列车的稳定运行息息相关。与受电弓-柔性接触网系统相比,受电弓-刚性接触网系统的弓网振动更加剧烈,导致地铁弓网设备发生故障的频率增加。在各类故障中,地铁受电弓的裂纹频发,对受电弓的正常服役造成了影响,目前对于受电弓裂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优化方面,而较少研究受电弓裂纹的产生、扩展及裂纹对弓网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因此,对裂纹产生前后弓网系统的动静态特性进行分析,仿真获取裂纹产生及扩展的具体信息,得到裂纹对弓网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特征及其影响规律,为地铁弓网系统的健康管理提供参考,对于地铁弓网系统的正常运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广州地铁三号线弓网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SOLIDWORKS、ANSYS与ADAMS等软件,仿真分析了裂纹产生前后的受电弓应力状态和弓网动态响应,研究了受电弓裂纹对地铁弓网系统动静态特性的影响。首先,利用ADAMS搭建了弓网刚性耦合动力学模型和柔性耦合动力学模型并对其进行弓网动力学仿真,将仿真结果分别与弓网接触压力标准以及实测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可信度,并通过与实测数据在时域和频域上的具体对比验证了弓网柔性耦合动力学模型的优越性。此后,对受电弓裂纹的具体位置及成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受电弓应力分析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并确定了裂纹具体类型;在ANSYS中注入受电弓裂纹,计算得到了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数值分布规律,进而预测了受电弓裂纹的扩展方向。最后,通过在SOLIDWORKS中受电弓裂纹的三维重构搭建含裂纹的弓网柔性耦合动力学模型进行弓网动力学仿真,研究含裂纹弓网系统的动态特性。改变裂纹的深度模拟裂纹扩展,研究裂纹扩展对弓网受流质量的影响,得到影响弓网受流质量的裂纹深度转折点。改变仿真环境下的速度和静态抬升力,分别分析比较不同速度下和不同静态抬升力下裂纹对弓网受流质量的影响程度,并根据分析所得影响规律在设计、运行和检修方面提出相关建议。综上所述,本文在建立地铁弓网耦合动力学模型并验证弓网柔性耦合模型优越性的基础上,对注入裂纹后的弓网柔性耦合动力学模型进行一系列弓网动力学仿真,同时对注入裂纹前后的地铁受电弓进行应力分析。由此获得的研究结论可为地铁弓网系统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二、电气化铁路中接触悬挂的动力特性有限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气化铁路中接触悬挂的动力特性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兰新高铁大风区段接触网正馈线斜拉绝缘子与扰流防舞器防舞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导线舞动机理的研究
        1.2.2 导线防舞技术的研究
        1.2.3 接触网振动的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挡风墙下正馈线气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2.1 控制方程的建立
    2.2 控制方程的离散
    2.3 湍流模型
    2.4 计算域及边界条件设置
        2.4.1 模型选择
        2.4.2 计算域选择
        2.4.3 边界条件及其他设置
    2.5 小结
3 接触网正馈线自重荷载下的找形
    3.1 接触网正馈线的解析法找形计算
        3.1.1 自重荷载下的正馈线简化模型
        3.1.2 抛物线法
        3.1.3 悬链线法
    3.2 接触网正馈线的有限元法找形计算
        3.2.1 接触网正馈线找形分析法的选择
        3.2.2 找形分析法的流程
    3.3 接触网正馈线的有限元建模和数值计算分析
        3.3.1 接触网正馈线简介
        3.3.2 有限元建模中接触网正馈线各参数计算
        3.3.3 计算结果
    3.4 小结
4 斜拉绝缘子对接触网正馈线的防舞效果研究
    4.1 斜拉绝缘子防舞措施
    4.2 有限元软件求解接触网正馈线舞动过程
        4.2.1 接触网正馈线在空气动力荷载下的求解过程
        4.2.2 接触网正馈线舞动的非线性问题
    4.3 接触网正馈线的空气动力激励
    4.4 接触网正馈线风洞试验和仿真验证
        4.4.1 低速风洞的搭建
        4.4.2 试验与缩尺模型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4.5 安装斜拉绝缘子前后的舞动仿真分析
    4.6 小结
5 扰流防舞器对接触网正馈线的防舞效果研究
    5.1 扰流防舞器的基本原理及构造
    5.2 扰流防舞器的主要影响参数
    5.3 安装扰流防舞器后的气动特性
        5.3.1 安装扰流防舞器后的模型简化
        5.3.2 安装扰流防舞器后的气动特性仿真结果分析
    5.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风环境下高速双弓-网系统动态受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弓网关系研究现状
        1.2.2 接触网波动研究现状
        1.2.3 弓网系统风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受电弓-接触网耦合系统建模
    2.1 受电弓模型
    2.2 接触网模型
    2.3 弓网动态耦合及模型有效性验证
        2.3.1 弓网动态耦合
        2.3.2 单弓-网系统和双弓-网系统描述
        2.3.3 模型有效性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考虑空气阻尼影响的高速双弓-网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3.1 作用于接触网线索上的空气阻尼
    3.2 计及空气阻尼的接触线波动速度修正
        3.2.1 欧拉梁模型下的接触线波动速度
        3.2.2 接触网附属部件对接触线波动速度的影响
        3.2.3 接触线波速试验验证
        3.2.4 空气阻尼对接触线波动速度的影响
    3.3 考虑空气阻尼的双弓-网系统动态受流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考虑脉动风激励的高速双弓-网系统受流性能分析
    4.1 作用于接触网线索上的脉动风载荷
    4.2 接触网沿线脉动风场模拟
    4.3 脉动风下高速双弓-网系统动态受流特性分析
        4.3.1 风速对双弓-网系统受流性能的影响
        4.3.2 风攻角对双弓-网系统受流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脉动风下接触网覆冰后的高速双弓-网系统动态受流性能分析
    5.1 覆冰载荷处理
        5.1.1 覆冰载荷模拟方法
        5.1.2 覆冰接触网线索运动微分方程
    5.2 覆冰条件下双弓-网系统动态受流性能分析
    5.3 考虑线索覆冰和脉动风作用下的双弓-网系统动态受流性能分析
        5.3.1 覆冰厚度对双弓-网系统受流性能的影响
        5.3.2 风速对双弓-网系统受流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坡度与温差条件下接触网中心锚结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1.4 小结
2 接触网中心锚结的作用与分类
    2.1 中心锚结的作用
    2.2 中心锚结的分类
        2.2.1 按接触网悬挂类型与安装地点分类
        2.2.2 按照安装方式分类
    2.3 小结
3 中心锚结位置计算
    3.1 坡度与温差对中心锚结位置的影响分析
        3.1.1 温差对中心锚结位置的影响分析
        3.1.2 坡度对中心锚结位置的影响分析
    3.2 吊弦偏移造成的张力差计算
    3.3 定位装置偏移造成的张力差计算
        3.3.1 之字力/曲线力计算
        3.3.2 定位装置偏移量计算
        3.3.3 定位装置偏移造成的张力差
    3.4 线索重力的下坡分量计算
    3.5 中心锚结的位置计算
        3.5.1 确定中心锚结设置的允许偏差范围
        3.5.2 确定中心锚结位置
    3.6 小结
4 中心锚结线夹位置计算
    4.1 接触线端中心锚结线夹位置计算
        4.1.1 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理论位置计算
        4.1.2 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位置修正
    4.2 接触网有限元建模
        4.2.1 有限元法的介绍
        4.2.2 非线性有限元理论
        4.2.3 建模方法与求解思路
        4.2.4 单元选择与坐标系选择
    4.3 有限元模型评价
    4.4 中心锚结绳的长度计算
    4.5 承力索端中心锚线夹位置的确定
    4.6 小结
5 验证
    5.1 之字力/曲线力验证
    5.2 中心锚结位置验证
    5.3 有限元模型验证
    5.4 中心锚结线夹位置验证
    5.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风载荷作用下的双弓网系统动态耦合不平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弓网关系研究现状
        1.2.2 弓网系统风振响应研究现状
        1.2.3 接触线不平顺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接触网-受电弓耦合系统数学模型
    2.1 接触网模型
        2.1.1 接触网模型概述
        2.1.2 接触网模型数学描述
    2.2 受电弓模型
        2.2.1 受电弓模型概述
        2.2.2 受电弓模型数学描述
    2.3 弓网耦合系统数学模型
        2.3.1 双弓网耦合系统数学模型构建
        2.3.2 弓网耦合模型仿真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双弓网系统风振响应研究
    3.1 接触网随机风场模拟
    3.2 计及环境风载荷的接触网模型修正
    3.3 弓网耦合动力学风振响应分析
        3.3.1 不同风速前后弓受流对比分析
        3.3.2 单双弓受流对比分析
        3.3.3 不同风攻角前后弓受流对比分析
        3.3.4 风载荷下接触压力频域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弓网系统接触压力特征提取
    4.1 集成经验模态分解理论
    4.2 时频分析理论
    4.3 弓网接触压力特征提取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谱峭度与时频分析的接触线不平顺检测
    5.1 接触线垂向不平顺
    5.2 谱峭度
        5.2.1 谱峭度方法选择
        5.2.2 Choi-Williams谱峭度理论
    5.3 接触线垂向不平顺检测
        5.3.1 测试分析
        5.3.2 抗噪性校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高速受电弓结构参数设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受电弓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速受电弓多学科优化模型
    2.1 引言
    2.2 受电弓运动学模型
        2.2.1 受电弓几何参数
        2.2.2 受电弓运动学优化模型
    2.3 受电弓静力学模型
        2.3.1 受电弓静力分析
        2.3.2 受电弓静力学优化模型
    2.4 受电弓动力学模型
        2.4.1 受电弓运动微分方程
        2.4.2 受电弓等效模型
        2.4.3 弓网耦合模型
        2.4.4 受电弓动力学优化模型
    2.5 受电弓控制学模型
        2.5.1 受电弓PD控制
        2.5.2 受电弓控制学优化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速受电弓结构参数集成优化设计
    3.1 引言
    3.2 集成设计
    3.3 高速受电弓结构参数集成设计
        3.3.1 高速受电弓集成设计流程
        3.3.2 高速受电弓集成设计优化结果
        3.3.3 受电弓优化结果分析
    3.4 高速受电弓有限元计算
        3.4.1 有限元分析法
        3.4.2 高速受电弓有限元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速受电弓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
    4.1 引言
    4.2 协同优化算法
    4.3 高速受电弓多学科协同优化
        4.3.1 高速受电弓协同优化模型
        4.3.2 高速受电弓协同优化流程
        4.3.3 高速受电弓多学科协同优化结果
    4.4 高速受电弓多学科优化结果
        4.4.1 受电弓运动轨迹
        4.4.2 受电弓框架等效参数
        4.4.3 弓网耦合结果
        4.4.4 受电弓主动控制
        4.4.5 受电弓结构分析结果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基于受电弓振动状态的接触网实时故障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弓网系统发展趋势与研究现状
    1.3 接触网状态检测研究现状
        1.3.1 接触网检测车
        1.3.2 非接触式检测
        1.3.3 接触式检测
    1.4 接触网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弓网动态相互作用状态检测技术研究
    2.1 基于应变的弓网接触力检测方法研究
        2.1.1 测试方法的理论分析
        2.1.2 应变测点选择与关键参数标定
        2.1.3 基于仿真与地面试验的检测方法验证
    2.2 FBG传感器温度补偿技术研究
        2.2.1 FBG传感器测量原理
        2.2.2 传统的FBG传感器温度补偿方法
        2.2.3 新的温度补偿方法
        2.2.4 新的温度补偿方法在实际线路中的应用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接触网故障模拟及特征分析
    3.1 刚性接触网常见故障类型
        3.1.1 膨胀接头失效
        3.1.2 锚段关节失效
        3.1.3 支持装置失效
    3.2 基于有限元的接触网故障模拟
        3.2.1 弓网系统建模
        3.2.2 膨胀接头故障模拟
        3.2.3 锚段关节故障模拟
        3.2.4 支持装置故障模拟
    3.3 接触网故障特征分析
        3.3.1 接触网正常状态特征分析
        3.3.2 膨胀接头故障特征分析
        3.3.3 锚段关节故障特征分析
        3.3.4 支持装置故障特征分析
        3.3.5 复合故障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接触网异常状态实时辨识技术研究
    4.1 基于局部离群因子的异常检测
    4.2 基于MED-特征融合的异常检测
        4.2.1 最小熵解卷积
        4.2.2 平方包络
        4.2.3 特征融合
    4.3 基于复合短时标准差的实时异常检测
        4.3.1 冲击信号特征
        4.3.2 基于短时标准差的监测状态分析
        4.3.3 异常状态实时检测
        4.3.4 滑动窗口参数选择
    4.4 三种方法对比
        4.4.1 故障检测精度
        4.4.2 算法时间复杂度
        4.4.3 故障检测实时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受电弓振动状态的接触网故障诊断技术
    5.1 应变趋势项提取方法
        5.1.1 二次变分模态分解法
        5.1.2 移动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法
        5.1.3 二次移动平均法
    5.2 接触网故障特征提取方法
        5.2.1 接触网结构定位系数
        5.2.2 增强样本熵
    5.3 基于LDA的接触网故障识别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接触网实时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
    6.1 系统总体方案
    6.2 系统的组成
        6.2.1 测量采集系统
        6.2.2 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
        6.2.3 状态显示预警与访问系统
    6.3 现场运行试验及故障诊断
        6.3.1 现场试验内容与监测数据
        6.3.2 系统可重复性分析
        6.3.3 接触网状态评估与故障诊断实例——刚性接触网
        6.3.4 接触网状态评估与故障诊断实例——柔性接触网
        6.3.5 接触网状态评估与故障诊断实例——刚柔混合区段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研究结论
    2.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基于ANSYS的接触网故障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ANSYS软件简介
第2章 接触网系统及其常见故障形式
    2.1 刚性接触网及其故障形式
        2.1.1 刚性接触网系统
        2.1.2 刚性接触网常见故障分析
    2.2 柔性接触网及其故障形式
        2.2.1 柔性接触网系统
        2.2.2 柔性接触网常见故障分析
    2.3 本章小节
第3章 刚性接触网故障状态分析
    3.1 刚性接触网系统建模
        3.1.1 刚性接触网简化模型
        3.1.2 受电弓模型
        3.1.3 弓网耦合模型
    3.2 汇流排接头故障分析
        3.2.1 汇流排接头等效模型
        3.2.2 汇流排接头处注入故障仿真分析
    3.3 锚段关节处故障分析
        3.3.1 锚段关节处等效模型
        3.3.2 刚性接触网锚段关节安装偏差分析
    3.4 刚性悬挂结构刚度异常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柔性接触网故障分析
    4.1 柔性接触网建模
    4.2 柔性接触网吊弦故障分析
        4.2.1 吊弦故障模型
        4.2.2 吊弦断裂分析
        4.2.3 吊弦脱落分析
    4.3 承力索座松脱故障分析
        4.3.1 承力索底座松脱故障模型
        4.3.2 承力索底座松脱故障
    4.4 柔性接触网参数故障分析
        4.4.1 接触线张力失效分析
        4.4.2 承力索张力失效分析
    4.5 刚柔过渡段安装偏差分析
        4.5.1 刚柔过渡段等效模型
        4.5.2 刚柔过渡段正常工况
        4.5.3 刚柔过渡段安装偏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弹性定位线夹对改善弓网受流质量的研究
    5.1 弹性定位线夹对弓网受流质量的改善
    5.2 弹性定位线夹对跨距布置的影响
    5.3 弹性定位线夹对关键部位故障状态的改善
        5.3.1 锚段关节处受流质量的改善
        5.3.2 刚柔过渡段受流质量的改善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城市轨道交通弓网受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弓网系统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1.2.1 弓网系统的发展历程
        1.2.2 弓网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弓网动力学模型分析
    2.1 架空接触网模型分析
        2.1.1 柔性接触网的有限元模型
        2.1.2 刚性接触网的有限元模型
    2.2 受电弓的振动特性
    2.3 弓网系统动力学分析
    2.4 基于MSC.Marc软件的弓网耦合模型建立
        2.4.1 MSC.Marc软件的建模流程
        2.4.2 弓网模型的建立及参数设计
        2.4.3 弓网模型的仿真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柔性接触网的刚度特性及接触压力研究
    3.1 弓网系统受流性能评价指标
    3.2 接触网的刚度特性
        3.2.1 张力对接触网刚度的影响
        3.2.2 跨距对接触网刚度的影响
    3.3 弓网接触压力的影响因素
        3.3.1 张力对接触压力的影响
        3.3.2 线密度对接触压力的影响
        3.3.3 跨距对接触压力的影响
        3.3.4 速度对接触压力的影响
    3.4 接触网参数优化与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刚性接触网的接触压力研究
    4.1 接触网设计参数对接触压力的影响
        4.1.1 跨距对接触压力的影响
        4.1.2 悬挂机构的刚度对接触压力的影响
    4.2 过渡区段接触压力分析
        4.2.1 锚段关节处接触压力变化
        4.2.2 刚柔过渡处接触压力变化
    4.3 其它参数对接触压力的影响
        4.3.1 列车运行速度对接触压力的影响
        4.3.2 静态抬升力对接触压力的影响
        4.3.3 弓网接触刚度对接触压力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新型刚柔结合接触网的弓网受流质量的研究
    5.1 刚柔结合接触网的结构特征
        5.1.1 结构特征
        5.1.2 锚段和锚段关节
        5.1.3 布置安装方式
    5.2 刚柔结合和刚性接触网特性比较
        5.2.1 两种接触网弹性特性比较
        5.2.2 两种接触网接触压力特性比较
        5.2.3 两种接触网磨耗特性比较
    5.3 刚柔结合接触悬挂的弓网特性分析
        5.3.1 不同速度条件下的弓网接触压力比较
        5.3.2 列车与轨道的耦合振动对接触压力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高速铁路接触网腕臂系统的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接触网故障研究现状
        1.2.2 接触网腕臂系统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腕臂系有限元基本理论
    2.1 有限元软件
    2.2 有限元方法
    2.3 腕臂系统静力学分析的有限元法
    2.4 腕臂系统动力学分析的有限元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腕臂系统力学特性分析
    3.1 接触网腕臂分类
    3.2 腕臂负载计算
    3.3 腕臂静力学分析
        3.3.1 腕臂有限元模型
        3.3.2 无环境载荷下腕臂有限元计算
        3.3.3 静风载荷下腕臂有限元分析
        3.3.4 覆冰载荷下腕臂有限元分析
        3.3.5 综合覆冰和平均风下腕臂有限元计算
    3.4 腕臂动力学分析
        3.4.1 模态分析
        3.4.2 谐响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腕臂系统载荷特性传递规律
    4.1 铰链非线性建模
    4.2 腕臂载荷传递
    4.3 腕臂载荷关系建模
        4.3.1 定位器-定位器支座铰链建模
        4.3.2 腕臂载荷关系
    4.4 计算结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腕臂系统台架试验
    5.1 试验设备及试验台
    5.2 腕臂静力学试验
        5.2.1 试验过程
        5.2.2 试验结果
    5.3 腕臂动力学试验
        5.3.1 试验过程
        5.3.2 试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含受电弓裂纹的地铁弓网动静态特性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弓网动力学仿真研究现状
        1.2.2 受电弓裂纹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弓网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1 受电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1.1 受电弓三维实体模型
        2.1.2 受电弓动力学模型分类
        2.1.3 受电弓刚体动力学模型
        2.1.4 受电弓柔体动力学模型
    2.2 刚性接触网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2.1 刚性接触网三维实体模型
        2.2.2 刚性接触网刚体动力学模型
        2.2.3 刚性接触网柔体动力学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弓网动态特性仿真
    3.1 弓网动态特性评价指标
    3.2 弓网耦合动力学模型的搭建
        3.2.1 弓网耦合接触原理
        3.2.2 弓网刚性耦合模型
        3.2.3 弓网柔性耦合模型
    3.3 弓网动力学仿真及验证
        3.3.1 弓网仿真结果
        3.3.2 弓网仿真验证
    3.4 刚性耦合与柔性耦合动力学仿真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裂纹产生下受电弓静态特性仿真
    4.1 断裂力学基本理论
        4.1.1 断裂力学定义
        4.1.2 裂纹类型
        4.1.3 应力强度因子
    4.2 受电弓裂纹产生
        4.2.1 受电弓裂纹位置
        4.2.2 受电弓应力分析
    4.3 受电弓裂纹应力强度因子分析
        4.3.1 应力强度因子分析方法
        4.3.2 受电弓初始裂纹的建立
        4.3.3 受电弓裂纹前缘应力强度因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受电弓裂纹产生下弓网动态特性仿真
    5.1 裂纹产生下弓网柔性耦合动力学仿真
        5.1.1 含裂纹的弓网柔性耦合动力学模型
        5.1.2 故障前后仿真结果对比
    5.2 裂纹扩展对弓网动态响应的影响
    5.3 不同工况下裂纹影响程度分析
        5.3.1 不同速度下裂纹影响程度
        5.3.2 不同静态抬升力下裂纹影响程度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电气化铁路中接触悬挂的动力特性有限元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兰新高铁大风区段接触网正馈线斜拉绝缘子与扰流防舞器防舞有效性研究[D]. 张宸瑞.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风环境下高速双弓-网系统动态受流特性研究[D]. 张玺.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坡度与温差条件下接触网中心锚结定位研究[D]. 杨昆.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4]风载荷作用下的双弓网系统动态耦合不平顺研究[D]. 沈彦龙.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5]高速受电弓结构参数设计优化研究[D]. 程肥肥.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基于受电弓振动状态的接触网实时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 谭梦颖.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7]基于ANSYS的接触网故障仿真研究[D]. 翁明阳.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8]城市轨道交通弓网受流特性研究[D]. 张宗芳.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高速铁路接触网腕臂系统的力学特性研究[D]. 刘金增.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10]含受电弓裂纹的地铁弓网动静态特性仿真研究[D]. 张煜.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电气化铁路接触悬架动力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