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钾性周期性麻痹29例临床分析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29例临床分析

一、29例低钾型周期性麻痹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少碧,邱俊霖[1](2021)在《北海市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临床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北海市住院的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的临床特点,提升医师对该类患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9年在本院住院的97例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肌力、电解质、血气分析、甲功、CK等指标。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7.39±14.35)岁;夏季发作最多,占35.1%(34/97);78例出现四肢肌力下降,19例出现单纯下肢肌力下降;平均血钾(2.28±0.55)mmol/L、血钠(139.54±0.62)mmol/L、pH(7.43±0.23)、HCO3-(24.02±4.26)mmol/L。其中甲亢患者42例,非甲亢患者55例。91例患者检测了CK,结果为226(134,578)U/L,其中45例CK升高。甲亢组患者的HCO3-及年龄均低于非甲亢组(P<0.05);两组的血钾、血钠、血p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K升高组与CK正常组的年龄、pH、血钾、HCO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钾与肌力正相关,与FT3、FT4、血钠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年龄跨度大,好发于20~29岁;常见于夏季;血钾与肌力呈正相关,与FT3、FT4均呈负相关;注意检测甲状腺功能,及时予补钾治疗。

王全全[2](2021)在《骨骼肌离子通道病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文中认为骨骼肌离子通道病(skeletal muscle channelopathies,SMCs)是由编码骨骼肌细胞膜电压门控氯、钙、钠及钾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所导致的一组具有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疾病。依据肌细胞膜兴奋性的高低、临床表现特点,分为非萎缩性肌强直(Non-dystrophic myotonias,NDMs)和原发性周期性麻痹(Primary periodic paralyses,PPPs)。NDMs是一组以肌强直为特征的骨骼肌离子通道病,肌强直是指自愿或诱发肌肉收缩后松弛延迟,主要临床表现:肌肉僵硬、肌容过饱满(运动员体魄),可伴肌无力(持续/周期性发作)、肌痛,多于儿童或青少年起病。NDMs临床表型几乎仅涉及骨骼肌,迄今为止尚未明确描述相关的肌肉外累及,因其缺少肌肉萎缩及多系统受累等特征不同于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根据临床特点及突变基因,NDMs可分为先天性肌强直(myotonia congenita,MC)、先天性副肌强直(paramyotonia congenita,PMC)和钠通道肌强直(sodium channel myotonia,SCM),由CLCN1或SCN4A基因突变引起。PPPs是以反复发作弛缓性瘫痪为特征的一组骨骼肌离子通道病,肌无力可持续数小时、数天至数周,可伴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发作时可伴有血清钾水平的异常,发作间歇期基本或完全正常,部分患者反复发作后可发展为永久性肌无力。根据发作期血钾水平可以分为低钾型周期性麻痹(Hypokalaemic periodic paralysis,Hypo PP)、高钾型周期性麻痹(Hyperkalaemic periodic paralysis,Hyper PP)、正常血钾型周期性麻痹(normokalaemic periodic paralysis,normo PP)。Andersen-Tawil综合征(Andersen-Tawil syndrome,ATS)也属于PPPs的类型之一,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肌无力、心律失常、颅面手足畸形,肌无力发作时可伴血钾降低、正常或升高。PPPs由SCN4A、CACNA1S、KCNJ2或KCNJ5基因突变引起。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NaV)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结构基础,人类NaV有9种不同的亚型(NaV1.1~NaV1.9),NaV1.4是一种跨膜糖蛋白,主要表达在骨骼肌并参与肌细胞收缩。NaV1.4由SCN4A基因编码a亚基和SCN1B基因编码辅助β亚基通过非共价键结合组成,α亚基为核心亚基。SCN4A突变导致一组骨骼肌NaV1.4通道病,包括发作性肌无力(Hyper PP、normo PP、Hypo PP 2型和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congenital myasthenic syndrome,CMS))和肌强直(PMC和SCM),呈现高度临床异质性。Hyper PP、normo PP可与PMC叠加发作。SMCs具有显着临床与遗传异质性,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6-2020.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肌肉科住院诊治,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肌无力或肌强直,基因诊断明确的SMCs患者,包括NDM 20例、PPP 8例、骨骼肌NaV1.4通道病9例,探讨中国人各型SMCs的临床特征、病理及相关基因突变特点。第一部分非萎缩性肌强直临床、病理与基因分析目的:探讨NDM的临床特征、骨骼肌病理改变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NDM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电生理(神经、心脏)特点,活检骨骼肌病理分析,二代测序基因突变分析及家系验证,治疗和随访。结果:20例NDM患者(来自18个家系)包括MC 17例、PMC 3例。MC与PMC患者部分临床表现相似:主要表现为肌肉僵硬肥大,握拳伸开困难,叩击可见肌球,寒冷加重肌强直及反复活动后肌强直减轻(“加温”现象)。PMC患者颜面肌僵硬、眼睑闭合性肌强直及冷敏感性更为常见,可伴永久性肌无力。20例NDM中9例MC、2例PMC患者心脏受累,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示心律失常或传导阻滞,其中6例患者诉心悸、胸闷、胸痛等不适,1例患者父亲心源性猝死。肌酸激酶正常或轻度升高。肌电图均可见肌强直电位,其中7例MC患者伴轻度肌病电位,PMC患者不伴肌病电位。MC与PMC患者活检骨骼肌病理无差异,多数为肌纤维类型分布异常或选择性肌纤维萎缩。17例MC患者共发现19种CLCN1突变位点,其中c.1277C>A(p.T426N)、c.795T>G(p.D265E)为新发突变,3例PMC患者发现2种SCN4A基因突变位点。给予患者美西律和/或卡马西平口服治疗,肌强直症状均部分改善。结论:NDMs是一组以肌强直为特征,由CLCN1或SCN4A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骨骼肌离子通道病,主要包括MC、PMC。MC与PMC部分临床症状、体征相似,PMC多见颜面肌强直及眼睑闭合性肌强直,可伴持续性肌无力。NDM骨骼肌病理改变缺少特异性。本研究发现MC、PMC可伴有心律失常或传导阻滞,严重病例发生心源性猝死,NDM伴心脏受累临床表现值得重视,应定期进行心脏评估。钠通道阻断剂(美西律、卡马西平)部分缓解肌强直症状。第二部分原发性周期性麻痹临床、病理与基因分析目的:探讨PPP的临床特征、骨骼肌病理改变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PPP患者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心电图、神经电生理特征,活检骨骼肌病理分析,二代测序基因突变分析及家系验证,治疗和随访。结果:8例PPP患者(来自7个家系)确诊:Hypo PP 1型1例(CACNA1S,1/8)、Hypo PP 2型2例(来自同一家系,SCN4A,2/8)、normo PP 3例(其中合并PMC 2例,SCN4A,3/8)、Hyper PP 1例(合并PMC,SCN4A,1/8)、ATS 1例(KCNJ2,1/8);8例患者基本临床表型均符合PPP:发作性肌无力,伴或不伴血清钾的异常;其中Hyper PP及2例normo PP患者偶伴有握拳松开费力,肌电图提示肌强直电位伴或不伴肌病电位,考虑合并PMC;ATS患者伴有室性心律失常及颅面手足畸形的临床特点,肌电图提示肌病电位。ATS及1例normo PP合并PMC患者伴随病情进展表现为持续性肌无力,骨骼肌病理均可见管聚集现象。基因分析:8例临床表型相似的PPP分别由致病基因CACNA1S(R1242S)、SCN4A(R675Q/W、T704M、I693T)、KCNJ2(R218Q)突变导致,其中CACNA1S(R1242S)为新发突变。急性发作期管理及慢性预防治疗可减少肌无力发作时间及发作频率。结论:PPPs由编码骨骼肌膜通道蛋白的多个基因(CACNA1S、SCN4A、KCNJ2、KCNJ5)突变导致引起的一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骨骼肌离子通道病,具有高度的临床及遗传异质性。基本临床表型相似,依据发作时血钾浓度分为Hypo PP、Hyper PP、normo PP,ATS血钾浓度高低不一,特征性颅面手足畸形、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有别于其他类型的PPP。伴持续性肌无力PPP患者骨骼肌活检常出现管聚集。致病基因分析是获得确诊的重要方法,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治疗上积极纠正血钾水平,避免诱发因素。第三部分骨骼肌NaV1.4通道病临床与遗传异质性研究目的:探讨骨骼肌NaV1.4通道病的临床特征和SCN4A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骨骼肌NaV1.4通道病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特点,二代测序基因突变分析及家系验证。结果:9例骨骼肌NaV1.4通道病患者(来自8个家系)包括Hypo PP2型2例(来自同一家系,2/9)、normo PP 1例(1/9)、normo PP合并PMC 2例(2/9)、Hyper PP合并PMC 1例(1/9)和PMC 3例(3/9)。Hyper PP合并PMC家系内存在Hyper PP、PMC及Hyper PP合并PMC三种临床表型,家系内具有显着临床异质性。9例骨骼肌Nav1.4通道病患者携带6种SCN4A基因突变位点(R675Q、R675W、T704M、L689F、I693T、V1293I),其中T704M、L689F突变均分别出现在2个家系中。结论:骨骼肌NaV1.4通道病是由SCN4A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组发作性肌无力和/或肌强直为临床特点的离子通道谱系疾病,具有显着临床异质性,同一家系内临床表型也可不同。显着的临床异质性源于SCN4A基因编码的NaV1.4通道复杂的结构域及其功能,不同SCN4A基因突变位点导致NaV1.4通道功能增强或缺陷,骨骼肌兴奋性异常,呈现不同临床表型。

李妍平,魏欢,战丽萍,李建辉,安明顺,邬刚,董小林,唐金玲[3](2019)在《原发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肌电图神经传导的特点》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肌电图神经传导(NCS)的特点。方法:选择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收治的原发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48例,在补钾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肌电图NCS检查,观察其治疗前后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MCS)、感觉神经传导(SCS)、F波及血钾水平。结果:48例患者在接受补钾治疗前、后肌电图感觉神经传导检查及F波均正常,且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运动电位波幅均比治疗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肢无力组与双下肢无力组组内比较,下肢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增高率均比上肢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肢无力组较双下肢无力组上肢CMAP波幅增高率更高(P<0.05),而下肢CMAP波幅增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肢无力组血钾水平较双下肢无力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肌电图运动电位波幅降低。低钾型周期性麻痹仅表现为下肢无力的患者,其上肢也存在肌电图运动电位波幅的降低。原发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的患者,下肢肌运动电位波幅降低的程度大于上肢肌。肌无力症状与血钾水平存在正相关。

何妍妍[4](2017)在《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的临床特点及散发病例中CACNA1S和SCN4A基因筛查》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低钾型周期性麻痹(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HOKPP)是一种以周期性发作的弛缓性肌无力为特点的涉及离子通道功能异常伴血钾降低的遗传性肌肉疾病,包括原发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Primary 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PHOKPP)与继发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Secondary 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SHOKPP),而PHOKPP包括家族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Familial 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FPP)及散发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Sporadical 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SPP),我国以SPP为主。现已证实HOKPP与多种基因突变相关,据西方国家统计,编码人类骨骼肌电压门控钙通道a1亚单位基因(Calcium channel Voltage-dependent L type alpha,CACNA1S)和编码人类骨骼肌电压门控钠通道a亚单位基因(Sodium channel Voltage-dependent typeⅣalpha,SCN4A)是最常见的突变基因。我国以SPP为主,但目前对于SPP遗传学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HOKPP患者的临床特点及SPP患者的基因突变特点。【方法】一、临床资料的收集连续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确诊为HOKPP的患者114人,并根据血钾浓度的高低,分为重度低钾组(血钾<2.5 mmol/l)、中度低钾组(血钾2.5 mmol/l-3.0 mmol/l)、轻度低钾组(血钾>3.0 mmol/l)。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病因、发病次数、发病诱因、伴随症状)、体格检查(肌力、肌张力、腱反射)、辅助检查(肌酶、电解质、血糖、炎性指标、心电图、肌电图)、治疗情况(补钾量、缓解时间、出院时间)。二、基因测序应用PCR和DNA测序技术,对48例SPP患者的CACNA1S、SCN4A基因全部外显子扩增测序分析,将发现的突变位点与基因库中的参考序列进行对比,并同时进行100例正常人对照,以明确该位点突变是否为多态性位点或者新发现突变。若确认为新发现的突变后,再对其父母的相应位点进行检测,以明确该突变是否为新生突变或者遗传性突变。【结果】1.临床特点分析:1)一般情况:114名HOKPP患者,发病年龄为(38.1±1.4)岁,以SPP最多见,男性占81.6%,重度低钾组中男性发病率更高、发病年龄更轻。2)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肌无力,以四肢对称性受累为主,下肢重于上肢,肌力与血钾浓度呈正性相关。3)辅助检查:HOKPP患者肌酸激酶(Creation kinase,CK)、肌红蛋白(Myoglobin,MB)高于正常水平,重度低钾组与轻中度低钾组相比,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MB,CK-MB)更高。血糖、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比率(Neutrophil percentage,N%)、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均高于正常水平;中重度低钾组较轻度低钾组血糖高;重度低钾组与轻中度低钾组相比,WBC、N%更高。肌电图检查率低(9.6%),均未见肌源性损害。低钾时异常心电图占44.3%,但血钾水平与异常心电图的出现率无相关。2.基因突变特点:48例SPP患者中CACNA1S基因上发现4个多态性位点改变(c.597C>T/p.I199I、c.2748C>T/p.H939H、c.3822C>T/p.I1274I、c.5399T>C/p.L1800S);SCN4A基因上发现3个多态性位点改变(c.366C>T/p.R122R、c.1570A>G/p.S524G、c.2289C>T/p.I763I)和一个杂合错义突变(c.1288A>G/p.I430V),该错义突变保守性高,为新生突变,正常人对照无改变,可能具有致病性。【结论】1.HOKPP患者发病时多为中重度低钾,男性多发,四肢肌力对称性受累多见,肌酶升高以CK为主,CK、CK-MB、MB与血钾浓度负相关。2.SPP患者中发现SCN4A基因新发突变位点c.1288A>G/p.I430V,该突变可能具有致病性。

朱佐庆[5](2017)在《低钾型周期性麻痹200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对200例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的临床表现、检验资料、心电图及肌电图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发病高峰有两个,分别为清晨和下午;肌酶增高者占56%,但与肌肉疼痛无明显关联;腱反射活跃者多为甲亢继发,占21%;肌电图异常者占54%;心电图异常者占50%;血象增高者占60%。结论对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的临床及辅助检查特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有利于本病的诊断及治疗。

崔云英,王芬,李春艳,童安莉[6](2016)在《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的临床及基因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32例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进行基因筛查,发现6例存在基因突变,回顾性分析这6例患者的临床及基因特征,并进行家系研究。基因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后直接测序。结果 6例患者均青少年发病,5例发作有明确诱因,检测血钾低且补钾治疗有效。5例患者有明确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家族史。患者基因突变分别为CACNA1S基因c.1583G>A(p.Arg528His)、c.2627T>A(p.Val876Glu)、c.2690G>A(p.Arg897Met)及c.2700G>C(p.Arg900Ser)突变以及SCN4A基因c.2015G>A(p.Arg672His)和c.2024G>A(p.Arg675Gln)突变,其中CACNA1S基因p.Arg528His和SCN4A基因p.Arg672His为热点突变,Arg897Met为新的突变位点。结论 6例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临床表现典型,存在CACNA1S或SCN4A基因的胚系突变,CACNA1S Arg897Met为新的突变位点。

李小兵[7](2016)在《甲状腺毒性周期性麻痹的临床与遗传学特点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甲状腺毒性周期性麻痹(thyrotoxic periodic paralysis,TPP)是一种病情严重的危及生命的离子通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反复发作的低钾血症和肌无力症状。目前认为内向校正钾离子通道障碍与部分TPP发病相关。不仅在高加索人发现存在这种相关性,在新加坡人群也存在类似的相关性。但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多数量TPP患者的中国大陆人群,其潜在的基因危险因素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分析TPP患者的病例资料,了解中国大陆TPP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并通过基因检测分析TPP患者的KCNJ18、KCNJ2基因周围的多态性位点(rs623011、rs312691)等基因突变的遗传学特点,探讨TPP患者的表型与基因型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11年1月份至2014年1月份间5个临床试验中心的127例TP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分析与总结。并提取TPP患者及10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对照组)的外周血基因组DNA。运用PCR的方法,扩增KCNJ18基因的外显子、KCNJ2基因外显子、基因多态性位点(rs623011、rs312691),并以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PCR产物经过纯化后DNA直接进行测序,确定基因突变的类型。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分别回顾性分析KCNJ18基因突变患者和非KCNJ18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表型与基因型的相关性。同时分析TPP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多态性位点(rs623011、rs312691)的突变特点。结果:1、基因突变特点:(1)127例TPP患者中发现4例患者的KCNJ18基因存在杂合突变,分别为p.Q126X、p.A200P、p.K360T、p.E388K,其中p.Q126X、p.K360T、p.E388K为未报道的新突变,氨基酸保守性分析提示这4种突变的氨基酸位点在不同种群之间均具有高度保守性,其中p.K360T、p.E388K在钾通道Kir2.x蛋白家族具有高度保守性。KCNJ18基因突变导致的TPP占TPP患者的3.1%。(2)127例TPP与对照组10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基因多态位点rs623011分析结果提示TPP患者的rs623011位点的等位基因A的频率为0.772,对照组为0.461,AA型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发生TPP的风险为对照组的11.94倍。TPP患者的rs312691位点的等位基因C的频率为0.799,对照组为0.471,CC型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发生TPP的风险为对照组的10.57倍。2、临床表型特点:4例KCNJ18基因突变的TPP患者均为男性,病程持续时间为2-8小时,发病年龄19-25岁,且均表现为重度的肌无力。4例KCNJ18基因突变的TPP患者在肌无力发病前均没有被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随访显示3例TPP患者出现了再次发作,甲状腺功能亢进缓解后没有再次出现肌无力症状。123例非KCNJ18基因突变的TPP患者也均为男性,发病年龄16-62岁,病程持续时间为1小时至6天,约一半的患者表现为重度的肌无力症状。在治疗期间36例患者出现了再次发作,甲状腺功能亢进缓解后没有再次出现肌无力症状。127例TPP患者均存在低钾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并伴有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升高。3、基因型-表型相关性:本研究中4种KCNJ18基因突变均与TPP相关,导致的TPP较非KCNJ18基因突变的TPP患者的临床症状更严重。但p.A200P也可导致散发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提示该突变与TPP及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均相关。基因多态位点rs623011、rs312691与TPP发病相关,但其与TPP的临床表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KCNJ18基因突变为中国大陆小部分TPP患者的致病基因。该基因突变导致的TPP患者的临床表型与非KCNJ18基因突变的TPP患者的临床表型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前者的临床病程比较短但症状较重,并且具有比较高的复发率。另外,位于17q24.3上的基因多态位点rs623011、rs312691是中国大陆TPP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

郭柳彩[8](2016)在《原发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家系的基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原发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HOKPP)是一种与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有关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肌肉病。该病包括家族性(familial 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FHOKPP)及散发性(sporadic 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SHOKPP)。其特征性临床表现为发作性肌无力,伴有血清钾浓度的降低,补钾后症状迅速好转,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肌麻痹、甚至恶性心律失常导致死亡。常见的诱因为饱食、剧烈运动、情绪紧张或寒冷等。研究发现,HOKPP的发病与离子通道基因突变有关,与其相关的基因主要有CACNA1S、SCN4A、KCNE3(分别编码骨骼肌电压门控钙通道a1亚单位,钠通道a亚单位,钾通道辅助亚单位Mi RP2)。本实验通过对一个原发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家系成员进行CACNA1S、SCN4A、KCNE3基因进行分析,探讨其基因相关突变位点。方法:实验对象为原发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3例,及其直系亲属3名,共6例,均来自吉林省长春市的同一家系,男性4例,女性2例。发病形式基本相同。研究统计显示,目前国内HOKPP的突变热点主要存在于CACNA1S基因11号、21号、30号外显子及SCN4A基因12号、19号外显子,KCNE3基因的1号外显子上,主要有CACNA1S基因的R528H/G、R897S、R900G/S、R1239H/G以及SCN4A基因的R669H、F671S、R672H/G/C/S、P1158S及KCNE3基因的R83H突变。实验主要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测序技术对上述六段序列进行测序,主要实验步骤包括全血基因组提取、引物合成、PCR扩增基因、PCR产物纯化、DNA测序。测序结果与正常家系成员基因序列及NCBI标准序列进行比对分析,以确定是否存在突变及基因突变类型。结果:本实验结果为在此家系成员的CACNA1S和SCN4A、KCNE3基因中没有发现相关突变位点。结论:1、该家系HOKPP的发病机制可能存在另外的突变基因或上述基因其他位点的突变,有待进一步研究。2、该家系中患者可能均为散发病例,结合目前已发表的大量文献,导致HOKPP的突变基因有可能存在种族差异,中国人的突变阳性率低于西方人。3、并不是所有的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的患者都存在有基因突变,目前约有20%HOKPP患者尚未找到其相关突变基因,其发病原因可能并不确切。4、对HOKPP家系进行基因分析,可以帮助临床进行诊断,为遗传咨询、预测发病及治疗等提供指导。

智红叶[9](2016)在《CaV1.1-R528H突变小鼠甲亢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低钾型周期性麻痹(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简称HPP)主要分为散发型低钾型周期性麻痹(sporadical 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SHPP)、家族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familial 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简称FHPP)和甲亢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thyrotoxic 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简称TPP)。家族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是一种与骨骼肌电压门控L-型钙通道和钠通道异常有关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涉及的突变基因有CACNA1S、SCN4A和KCNE3,其中CACNA1S基因突变是最常见的。在甲亢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中,也发现了相关离子通道基因的突变,如KCNE3、KCNE4基因以及Kir2.6的突变,但除个别报道外,数量极少,阳性率不足1%,但也说明TPP是有离子通道疾病的特点。因此,已发现的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相关突变可以作为甲亢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发病机制研究的借鉴与补充。目前对于离子通道的突变如何导致HPP或TPP的发病,还不是十分清楚,国内外对HPP的相关研究也仅局限于细胞水平及离子通道的电生理改变。前期课题组选择代表性好、发病症状重的Ca V1.1-Arg528His(R528H)突变,运用同源重组和胚胎干细胞技术成功的构建了Ca V1.1-R528H突变小鼠模型。然而在我国,低钾型周期性麻痹主要以甲亢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为主。为了方便研究TPP发病机制,我们利用课题组前期构建的钙离子通道缺陷型Ca V1.1-R528H突变小鼠进一步建立甲亢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模型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研究,期望能从整体动物水平探索相关发病机制,为临床提供更好的诊疗依据。方法部分1 Ca V1.1-R528H突变小鼠鉴定:实验前随机抽取8只Ca V1.1-R528H突变小鼠,提取鼠尾基因组DNA进行PCR鉴定,并在8只小鼠基因组DNA的PCR产物中随机选取5只进行DNA测序。部分2 Ca V1.1-R528H突变小鼠与野生型C57BL/6J小鼠生化指标比较:实验前取8周龄Ca V1.1-R528H突变小鼠雌雄各8只以及8周龄野生型C57BL/6J小鼠雌雄各8只。所有小鼠于当日20:00开始禁食、禁水,次日早晨8:00摘取眼球取血于EP管中送检,检测生化指标包括葡萄糖(GLU)、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血肌酐(Cr)、电解质(Na+、K+、Cl-)8项指标。部分3探讨突变、甲状腺素及胰岛素因素对血钾的作用:取8周龄Ca V1.1-R528H突变雄性小鼠及8周龄野生型C57BL/6J雄性小鼠各36只,采用三因素两水平2×2×2析因设计方法,按体重随机原则分为8组,甲状腺素处理组每日腹腔注射左旋甲状腺素钠(按350μg/kg),连续给药12天,制备高甲状腺素毒症,同时其余组给予注射0.9%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末次给药后胰岛素处理组给予腹腔注射短效胰岛素(按0.8U/kg),同时其余组给予0.9%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检测并记录注射前(0min)及注射后各时间点(30mim、60min)的血钾。部分4 FXYD1蛋白在甲亢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致病中的作用:小鼠(野生+盐水组、突变+盐水组、突变+甲状腺素+盐水组、突变+甲状腺素+胰岛素组)测完血钾后将其处死,立即取后肢股四头肌,大小约1cm×0.5cm×0.2cm,并快速放入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固定24h后石蜡包埋。4μm连续切片,于65℃温箱烘干,常温保存备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各组小鼠骨骼肌细胞FXYD1蛋白进行染色,并比较组间表达是否存在差异。结果部分1 Ca V1.1-R528H突变小鼠鉴定:PCR和DNA测序结果验证了该小鼠为Ca V1.1-R528H突变纯合小鼠,DNA扩增片段长度为870bp,而野生对照组为748bp。部分2 CaV1.1-R528H突变小鼠与野生型C57BL/6J小鼠生化指标比较:基因敲入Ca V1.1-R528H突变小鼠与野生型C57BL/6J小鼠同性别之间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因敲入Ca V1.1-R528H小鼠雌、雄之间比较及野生型C57BL/6J小鼠雌、雄之间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部分3突变、甲状腺素及胰岛素因素对血钾的作用:(1)高甲状腺素毒症状态:甲状腺素处理组小鼠出现烦躁不安、易激怒及毛色枯燥等现象,相比对照组饮食及饮水量明显增多,而体重增加缓慢。T3、T4及TSH检测结果示Ca V1.1-R528H突变小鼠与C57BL/6J小鼠之间并无统计学上差异,而注射左旋甲状腺素钠组小鼠T3、T4均高于相应对照组,TSH低于相应对照组,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胰岛素对血钾作用:单独给予甲状腺素或胰岛素处理,突变组与野生组血钾同时间点比较并没有统计学差异,而在高甲状腺素毒症状态下给予胰岛素处理后,突变组与野生组同时间点(30min、60min)比较突变组血钾显着低于野生组(P<0.05)。(3)单独突变因素或甲状腺素因素对血钾并没有作用,仅有胰岛素对降低血钾有作用(P<0.05);甲状腺素因素和突变因素之间以及胰岛素因素和突变因素之间均有交互作用(P<0.05);甲状腺素因素和胰岛素因素之间没有交互作用。部分4 FXYD1蛋白在甲亢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致病中的作用:统计结果显示FXYD1蛋白表达水平在野生+盐水组与突变+盐水组二者之间并没有差异;突变+甲状腺素+盐水组、突变+甲状腺素+胰岛素组与突变+盐水组相比FXYD1蛋白表达均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结论1.通过对Ca V1.1-R528H突变小鼠的鉴定,证实该突变基因在传代中不会发生丢失;2.本研究利用Ca V1.1-R528H突变小鼠首次成功的建立了甲亢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模型;3.在甲亢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中Na+,K+-ATP酶FXYD1亚基蛋白表达水平并没有发生改变。

钟林清,许名远,许慈萱,郑志雄[10](2015)在《宁德地区低钾型周期性麻痹152例诱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宁德地区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发生的诱因及特征,提出干预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52例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宁德地区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多发,其中以饱餐酗酒为首发诱因,其次为地塞米松及解热镇痛药应用。38例周期性麻痹患者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结论宁德地区基层医疗单位及私人诊所在应用地塞米松或解热镇痛药时应把握适应证,以免诱发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对周期性麻痹患者应做好健康宣教避免暴饮暴食,并常规检查甲状腺功能,防止漏诊。

二、29例低钾型周期性麻痹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9例低钾型周期性麻痹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北海市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临床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不同亚组的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的肌力比较
    2.3 不同亚组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
    2.4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血钾与其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2)骨骼肌离子通道病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非萎缩性肌强直临床、病理与基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原发性周期性麻痹临床、病理与基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骨骼肌Na_V1.4 通道病临床与遗传异质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骨骼肌离子通道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骨骼肌Na_V1.4 通道病研究进展100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原发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肌电图神经传导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统计学分析方法
结果
讨论

(4)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的临床特点及散发病例中CACNA1S和SCN4A基因筛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试剂和仪器
    2.3 研究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临床特点
    3.2 CACNA1S、SCN4A基因筛查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临床特点
    4.2 CACNA1S、SCN4A基因筛查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低钾型周期性麻痹与 CACNA1S 基因相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
致谢

(5)低钾型周期性麻痹20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6)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的临床及基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7)甲状腺毒性周期性麻痹的临床与遗传学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选标准
    2.1.2 临床资料收集
    2.1.3 知情同意
2.2 主要材料和试剂
2.3 主要仪器与耗材
2.4 主要液体配制
2.5 主要应用软件
2.6 统计学分析
2.7 主要实验方法
    2.7.1 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盐析法)
    2.7.2 KCNJ18基因突变筛查
    2.7.3 KCNJ2基因、rs623011位点、rs312691位点的突变筛查 第3章 结果
3.1 TPP患者的临床特点
    3.1.1 TPP患者的临床特征
    3.1.2 TPP患者的诱发因素
    3.1.3 TPP患者的实验室检查
3.2 基因突变分析
    3.2.1 KCNJ18基因突变
    3.2.2 KCNJ2基因、基因多态性位点rs623011、rs312691分析
3.3 KCNJ18基因突变TPP患者的临床特点
3.4 非KCNJ18基因突变TPP患者的临床特点 第4章 讨论
4.1 KCNJ18基因突变及非KCNJ18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特点
4.2 KCNJ18基因突变的基因型与TPP的相关性分析
4.3 基因多态性位点rs623011、rs312691与TPP的相关性分析
4.4 TPP的发病机制探讨
4.5 TPP的治疗 第5章 结论 第6章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8)原发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家系的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概述
    2.2 流行病学
    2.3 发病机制及遗传学
    2.4 病理改变
    2.5 临床表现
    2.6 辅助检查
        2.6.1 血清钾
        2.6.2 血清肌酶
        2.6.3 心电图
        2.6.4 肌电图
        2.6.5 运动诱发试验
        2.6.6 基因学检测
    2.7 治疗
        2.7.1 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2.7.2 预防发作
    2.8 HOKPP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
        2.8.1 首发年龄的差异
        2.8.2 发作时血钾的浓度
        2.8.3 外显率的差异
        2.8.4 发作后肌痛和痛性痉挛
        2.8.5 病理学特点
        2.8.6 乙酰唑胺治疗效果
第3章 实验过程
    3.1 研究对象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仪器
        3.2.2 主要试剂
        3.2.3 试剂盒
        3.2.4 标本收集及处理
    3.3 实验方法
        3.3.1 全血基因组提取
        3.3.2 引物合成
        3.3.3 PCR扩增基因
        3.3.4 PCR产物纯化
        3.3.5 DNA测序
        3.3.6 生物信息学分析
    3.4 结果
        3.4.1 基因组提取电泳图
        3.4.2 PCR产物的电泳图
        3.4.3 测序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CaV1.1-R528H突变小鼠甲亢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Ca V1.1-R528H 突变小鼠鉴定结果
    3.2 Ca V1.1-R528H 突变小鼠与野生型 C57BL/6J 小鼠生化指标比较结果
    3.3 突变、甲状腺素及胰岛素因素对血钾的作用
    3.4 FXYD1蛋白在甲亢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致病中的作用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胰岛素促进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宁德地区低钾型周期性麻痹152例诱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发病诱因
    1.3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1.4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29例低钾型周期性麻痹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海市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临床调查研究[J]. 周少碧,邱俊霖. 中国医学创新, 2021(11)
  • [2]骨骼肌离子通道病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研究[D]. 王全全.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原发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肌电图神经传导的特点[J]. 李妍平,魏欢,战丽萍,李建辉,安明顺,邬刚,董小林,唐金玲.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19(02)
  • [4]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的临床特点及散发病例中CACNA1S和SCN4A基因筛查[D]. 何妍妍. 南华大学, 2017(04)
  • [5]低钾型周期性麻痹200例临床分析[J]. 朱佐庆. 中国医药指南, 2017(08)
  • [6]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的临床及基因特征[J]. 崔云英,王芬,李春艳,童安莉. 医学研究杂志, 2016(09)
  • [7]甲状腺毒性周期性麻痹的临床与遗传学特点研究[D]. 李小兵. 南昌大学, 2016(01)
  • [8]原发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家系的基因分析[D]. 郭柳彩. 吉林大学, 2016(09)
  • [9]CaV1.1-R528H突变小鼠甲亢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的研究[D]. 智红叶. 安徽医科大学, 2016(10)
  • [10]宁德地区低钾型周期性麻痹152例诱因分析[J]. 钟林清,许名远,许慈萱,郑志雄. 中国实用医药, 2015(08)

标签:;  ;  ;  ;  ;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29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