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廉租住房制度建设中政府职能定位

城市廉租住房制度建设中政府职能定位

一、城镇廉租房制度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文[1](2021)在《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进入由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向平衡、充分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在发生变化。在诉求缩小城乡、阶层差距,诉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保障性住房制度是城市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兜底”制度。而城市弱势阶层又以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主体“农民工”为主,为此,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分析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问题,以保障性住房制度为问题的“纽结”,关联到城乡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双向互动问题,从而跳出了城市谈城市保障房、跳出了保障房制度本身谈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可以使研究更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过程中存在的“有效性不足”问题,以制度经济学特别是制度变迁理论为主要分析视角,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发生和变革的逻辑,并得出本研究的核心观点:在市场发育不完全情况下,我国以“政府引导市场”模式推动保障性住房发展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经济社会越来越复杂化,这种模式的路径依赖,使我国保障性住房供求结构失衡,供给有效性不足,为此,启用“市场引导政府”的模式,可以大大降低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达到有效供给目标的交易成本,增强保障性住房制度效率。在交代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理论与方法、以及回顾已有的相关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见第1章、第2章),本研究主要涵盖以下内容:第一,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的历史与制度变迁逻辑(见第3章)。通过梳理我国保障性住房形成和改革的历程,得出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的逻辑: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体制的形成,是伴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而发生和发展,它遵循着与我国住房市场化、商品化改革的互动逻辑。通过我国住房改革和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历史变迁,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政策的路径选择及其成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向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过程,基本的主导力量还是政府通过一定程度的资源垄断,利用不完全的市场,发挥强有力的经济介入和控制作用的过程,即外界称之为“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的实施过程,由此,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基本上可定位为“政府引导市场”模式。第二,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的现实困境及制度原因(见第4章)。在相关政策文献和研究文献梳理和现实调研的基础上,设计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的评价内容,这种评价内容涵盖量的标准、质的标准以及社会公平目标的价值标准。以此评价内容为评价标准,发现我国保障性住房的“有效性”是充分还是不足,找出与供给“有效性充分”的要求存在的差距。主要以制度经济学为分析框架,分析保障性住房存在供需不平衡,供给的有效性不足问题的制度原因,并以制度设计为手段,旨在打破过度通过行政权力配置保障性住房的旧制度路径依赖,形成市场配置保障性住房,以顺应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一主要矛盾的破解所需,以及改变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追求高速度忽略内涵式发展之弊端。第三,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实证研究(见第5章)。通过模型分析,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我国保障性住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以及与保障性住房住户满意度问题,实证得出的结论是总体来看我国保障性住房原有的政府引导市场模式已经造成了一定保障房效率不高现状,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重新引导保障房的保障职能。第四,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变革的个案分析(见第6章)。通过分析重庆模式、上海模式和丰城模式三个典型案例,及其模式产生的制度逻辑,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可资为借鉴的经验。三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破解了保障性住房制度运行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制度运行交易成本增大,而导致保障性住房供给的有效性不足甚至无效率供应的尴尬局面,其通过制度变更形成现有模式的内在的动力,是相关主体对于超额剩余,即“租”的寻求以及对于制度运行过程中交易成本减低需求的行为反应。第五,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关键制约因素与“市场引导政府模式”路径转向(见第7章第8章)。在前述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不足及制度原因的现实问题梳理基础上,提炼出导致供给有效性不足的核心制度因素,结合前述案例经验,论证了“政府引导市场”的改革模式要发挥较好的效率,其前提是政府掌握的信息存在非滞后性,而现实中政府的决策滞后于市场机制的反应能力,导致保障性住房在受惠主体的甄别、保障性住房的供给结构(安居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还是特租房等)和布局、投资结构和方式等,均出现了较大的问题。与更充分、更有效供给要求有一定差距,为此,必须通过制度的安排,降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实施效率,打破行政权力主导保障性住房建设而发生偏差的体制机制之弊,充分研究市场规律和市场供求,从而打破“政府主导市场”模式的路径依赖,向“市场主导政府”的新的改革路径转型。在明确了市场引导政府的大的改革方向后,本研究对于与市场导向相关联的产权问题、大数据赋能问题、交易的信用问题等,以制度经变迁的内在机理为分析框架,作了较深入剖析和制度设计的探索。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融通,历史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分析了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甚至出现局部无效供给现象;第二,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三,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形成及改革的历史逻辑在于政府引导市场。第四,保障性住房制度变迁应该是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相结合,保障性住房相关主体交易成本的节约行为选择是保障性住房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为此,提出的制度建议是:契合新时代平衡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诉求,改革的主导价值应该是激发相关主体的内生力量主导制度变迁。为此,未来改革的总方向应该是市场引导政府,即政府作为保障性住房供给主体,须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激励机制对于资源配置的优化效率,为此要在产权改革、法制环境建设、大数据赋能等方面,为市场机制促成保障性住房供给“更加有效”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论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次系统地通过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研究保障性住房供给问题;第一次从供给“有效性”的问题出发,系统研究保障性住房制度变迁的逻辑并提出改革的思路。得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体现在:对于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历史的高度概括性总结——政府引导市场;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度的四重悖论问题的提出;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诉求下顺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市场引导政府”路径转向;打破城乡建设用地二元结构壁垒实现农村建设用地对接保障性住房建设以促成保障性住房供给成本降低,从而使保障性住房回归“可负担性”本来定位,等等。

李思特[2](2021)在《社会公平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维护社会公平是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手段,维护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内涵的价值取向。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较为重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公平统一”作为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通过公平实现普惠性特征,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挖掘社会公平理念的基本内涵,比较了不同公平观的特点与区别;通过梳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相关论述与思想,比较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公平理念;通过回顾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发展,阐释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变化特点;通过总结成就与问题,把握了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通过对于理念、目标与路径的解读,明确了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从社会保障公平理念的定位、社会保障公平理念的选择、社会保障的发展道路三个问题入手,论证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以社会公平视角对社会保障问题进行解读,既明确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内涵,也定位了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基本视角。文章对现有研究成果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梳理、分类:纵向来看,关于社会保障公平问题的研究可分为理念探索阶段、共识形成阶段以及新时代以来的理念定型阶段;横向来看,相关的研究又可以划分为规范性研究、实证分析研究以及基于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构建视角进行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文章主要采用了跨学科综合分析法、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以及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支撑。首先,在概念界定的章节,明确了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阐明了新时代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公平观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念,也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依据公平观的不同,社会保障模式可分为完全自由主义模式、重视公平的自由主义以及马克思公平观下的社会保障模式。其次,阐明了文章的的理论基础:按照“最大幸福”原则,以边沁、密尔为代表的古典功利主义持有的公平观可以总结为经济公平。福利经济学接受了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福利是个人福利的总和。旧福利经济学将公平视为效用的均等化,同时指出,由于边际效用递减的存在,国民财富必须均等分配才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新福利经济学采用了序数效用论,在公平的问题上存在着价值中立的倾向。罗尔斯的公平观有着对于功利主义的批判、以及对于福利经济学的超越。罗尔斯将公平作为社会的首要价值,并提出了正义的两个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不同于上述学者。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是衡量社会公平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以公平为主线,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进行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孕育出真正的社会公平。此外,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可以概括为社会保险思想、社会救助与福利思想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理论。第三章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理念的论述与思想。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特点的变化,来源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社会公平问题认识上的变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通过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得社会公平从根本上得以实现。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体现社会公平的制度设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社会公平通过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重要再分配手段之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衡量社会公平的关键标准。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应该允许一定程度的合理差距。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公平理念,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意义上的平等。而社会保障制度则被视为稳定社会的有效途径。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将公平问题提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同时还将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社会建设,纳入到“四位一体”的总布局当中;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建设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表述。这都使得社会保障的公平问题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一时期的公平观,开始由经济公平向社会公平转变,由形式意义上的公平向实质公平深化。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公平正义问题。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社会公平问题的基本向度。公平可持续是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继续坚持的方向。习近平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问题进一步具象化为“底线公平”。“底线公平”的提法,突出了社会保障“社会生活安全网”的基本定位,也调和了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内在矛盾。第四章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总结。由理念到实践,从顶层设计到制度实施。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社会保障公平理念的变化,也影响着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的变革。本章以社会保障的公平问题为主线,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划分为共3个时期:(1)计划经济时期。(2)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化探索时期。(3)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公平性矫正的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政权的确立,中国从无到有建立了“国家—单位”的社会保障模式。虽然保障水平尚不发达,保障覆盖存在薄弱环节,但总体来看,由于实行均等化原则因而公平程度较好。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确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中国开始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之路。这一时期改革的阶段性与非同步特征,客观上影响了社会保障公平性的实现。在第三个时期,城乡社会保障公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随着新农合、新农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先后确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得以补足。另一方面,城乡地区社会保障公平性不断完善的阶段。随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制度的确立以及城镇养老金双轨制的并轨,社会保障公平性进一步提升,由“全面覆盖”开始走向“全民覆盖”。此外,本章还以公平性为视角,分析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历史演进特点:在建国初期,由于采取了国家保障模式,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绝对公平的特点;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念的提出,社会保障制度被视作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配套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弱化了其公平内涵。党的十七大以后,随着“建设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理念的提出,社会保障又被强化为作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手段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越发趋于成熟。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就成为了社会公平的具象化体现。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实现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就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总而言之,从理念、实践两方面进行把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有着如下特点:在理念层面,社会保障首先由计划经济时期的起点公平,让位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公平,并在十八大前后再度向社会公平复归;在实践层面,由统一的国家保障,转变为带有城乡分立特点的自助与共济相结合,并在新时代以来随着制度实践的不断补足,向着提供均等社会保障服务的弥合化方向发展。第五章首先从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视角解读了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中公平问题的内涵。其次,梳理了新时代以来社会保障公平问题建设取得的成果:在社会救助领域,通过脱贫攻坚专项计划,完善了以低保制度为代表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在社会保险领域,解决了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城乡分立问题;整合了城镇地区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现状。在社会福利领域,社会福利由狭义制度向广义制度拓展,由特殊性制度向普惠型制度扩充。最后,指明了新时代社会保障发展面临着的公平问题:其一,社会保障存在身份公平问题。新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明确,社会保障制度的准入资格是以职业、收入、户籍归属等要素差别化对待,还是一视同仁地以国民身份作为前提。其二,社会保障制度区域公平问题仍然严重。区域公平问题既包括各省份地区之间,社会保障发展的协调问题,也包括城乡社会保障实际待遇水平的均衡问题。其三,在老龄化加剧,人口出生率减少的背景下,防范社会保障制度可能出现的代际问题风险,是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需要面对另一重大课题。本章还就身份公平问题、区域公平问题、代际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了分析。第六章提出了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并从理念、总体目标、实现路径共三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原则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根本宗旨;共享发展理念是建设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价值引领。其次,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民生七有”。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最后,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适度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实现路径。以上基本内容从社会保障制度的适用范围、保障对象、责任主体、保障水平、体系构建等五个方面,对新时代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明确的路径指引。这其中,兜底线”通过完善底线性、普惠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底线公平;“织密网”侧重于调节非均等公平;“建机制”通过法制化与体系化共进并举,体现规则公平;“覆盖全面”、“城乡统筹”保障主体公平;“保障适度”、“可持续发展”助力代际公平的实现;“权责清晰”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协议公平。

王小青[3](2020)在《上海市廉租房政策执行的现状分析及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廉租房是我国城镇范围内推行的住房保障形式之一,廉租房的保障人群是最低收入、住房最困难的家庭。廉租房的保障对象范围明确,在面世初期社会争议少,解决了部分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但是由于廉租房准入机制不完善,导致一些廉租房名额被富裕家庭占有,而真正需要廉租房的困难家庭却被绝之门外。优化廉租房体系,属于改善国内住房保障模式的关键途径,更被视作推动住房模式改革的关键举措。本研究借助对上海市廉租房政策进行系统的梳理,深入分析目前上海廉租房政策的现状,探讨如何改进廉租房政策以便更好的解决廉租房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建立在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上,结合政府干预等,就上海政府促进廉租房工作的客观情况跟目前的局限性展开全面研究。详细而言,本文重点包含以下几种角度。首先,表明问题,就有关政策以及学术结论展开阐述,给后续研究奠定良好基础;其次,研究问题,就当地廉租房计划建设的详细状况还有从建设环节的实践方式展开全方位探讨,在此基础上说明上海市在廉租房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对比国外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对我国相关制度提供了借鉴意义;其三,制定建议,借助各项结论,本研究从怎样优化上海廉租房的角度出发,结合政府职能等方面制定有效的方法跟建议。而本研究的主要作用在于分析上海区域目前实施保障性住房的现状以及提出廉租房政策对满足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巩雪[4](2013)在《我国廉租房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衣食住行,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正常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要素,住宅权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公认为人类的基本人权,世界范围内的多数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公民的这项基本人权。现阶段,我国正致力于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而住房保障制度有其重要的位置。廉租房保障制度面对广大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群体是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自1998年我国提出廉租房制度这一概念至今,廉租房制度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在这十年中我们对廉租房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解决了全国范围内的一部分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但是在实践中和法制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廉租房制度的研究主要涉及的领域即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经济学等层面,从法学的角度来看,现阶段规定廉租房建设还没有法律的规定,只有几个部门规章支撑着整个建设和管理廉租房制度的大厦。因此,廉租房保障制度并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和相关的配套措施。鉴于此,剖析廉租房建设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在这基础上归类整合制定《住房保障法》,这对于构建我国的廉租房法律制度有着较为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部分,其中介绍了研究廉租房法律制度的背景和意义、论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提出了本文写作的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是对廉租房制度的基本理论及法理基础的概述,分别对廉租房制度的概念及辨析、廉租房制度的特征、廉租房制度的缘起和发展、廉租房制度的法理基础等基本问题进行阐述。第三部分是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廉租房制度的比较,分别介绍了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有关建设发展廉租房制度的成功经验。第四部分深度分析我国廉租房法律制度的问题:立法层级偏低、保障对象的范围偏窄、建设资金短缺,房源供应有限、政府土地供应不足、有关廉租房的准入退出机制、监督管理、法律惩戒机制仍不健全等相关法律问题。第五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笔者提出构建我国廉租房法律制度的具体构想:提高廉租房法律制度的立法层级、保障对象内部建立多层次阶梯式的保障结构、确保廉租房建设的资金和补贴来源、规范廉租房申请人和廉租户的权利和义务、建立科学的廉租房法律制度相关配套机制,其中包括建立科学的准入实体标准、建立完善的退出衔接制度、建立分层次的法律惩戒制度等。

李君[5](2013)在《我国廉租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廉租房制度对于改善低收入群体居住条件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越来越受到中央和地方住房保障部门的重视。廉租房制度的有效实施,可以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对收入实行再分配,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为改善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廉租房制度建设的政策文件。但是由于廉租房建设资金不足导致廉租房房源有限、住房市场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另外,地方政府由于只关注经济增长,并没有将廉租房建设安排在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上,也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管和惩处机制,这就造成地方政府动力不足,从而导致廉租房的制度设计与执行效果差距很大。本文通过对廉租房制度现状进行研究,从保障对象、融资渠道、补贴方式、退出机制、监督和惩处机制等方面入手对廉租房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住房保障经验,从合理确定保障范围、拓宽融资渠道、健全退出机制、完善政府责任和加强法制建设五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廉租房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周礼文[6](2012)在《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1988年,我国启动了住房制度改革,从此逐渐结束住房分配转而进入住房商品化时代。房地产市场从无到有,再到不断扩大,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普通百姓实现安居乐业的成本愈来愈高,高房价已经成为影响民生、关涉稳定和谐的重大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从法律角度考察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基点有二。其一为公民的住房权,这是从宪法角度研究的逻辑进路。正是因为公民拥有住房权,在公民的住房权不能正常行使的情况下,国家负有保障住房权实现之义务。其二为市场缺陷和国家调节,这是从经济法角度研究的逻辑进路。经济法是弥补市场缺陷规制国家调节之法,房地产市场的市场调节同样有缺陷,尤其是唯利性缺陷表现尤甚,故而国家需要通过国家投资经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来进行国家调节。上述的两个维度,可为本文研究的两个逻辑起点。保障性住房从具体制度上考察,由保障性住房供给制度和供给配套制度两大部分组成。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制度即保障性住房投资经营制度,主要包括经济适用房制度和保障性租赁房制度,此为主体制度;保障性住房供给配套制度包括土地供应调控制度、财政金融支持制度、税收优惠支持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限购制度等等,此为配套支持制度。经济适用房是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中社会保障属性和程度都较弱的一种形式,实际上体现的是“机遇式的援助”,而廉租房制度是国家为实现最低限度的社会正义而为的积极行为,它体现的是一种“普惠式的救济”。二者关系的阐发,还可结合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基本原则。“居者有其屋”,既是保障性住房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其所追求的目标,是住房权宪法性权利的具体体现;“弱者得保障”,是指对于无力负担住房者,国家要以合适的方式予以保障,国家保障的对象是弱者即无能力购房或者住不起房屋的人群,相对而言,廉租房制度贯彻此原则涵盖较广:“保障有限度”,是指国家不可能对于住房需求者的所有诉求都予以满足,而是综合现有的条件,尽力以适当的方式予以保障,相对而言,经济适用房制度贯彻此原则涵盖较广。从实践层面考察,我国所构筑的保障性住房制度体系应该是一套立体的、多元的、开放式的制度体系,它以经济适用房制度和廉租住房制度为主体,以四大配套制度即土地供应调控制度、财政金融制度、税收支持制度及住房公积金制度为“护法”的有机整体。故此笔者也着力探讨了保障性住房供给的四大配套制度,从而使“居有其屋”从理想物化为现实。无救济即为无权利,住房权的实现有赖于完备救济程序,才能使得公民的住房权从“纸面上的权利”成为“现实中的权利”。本文综合运用规范分析、比较分析、归纳分析与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期望通过对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挖掘住房问题一直被诟病却迟迟得不到解决的深层次原因,为政府的民生工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对策,从而实现公民的住房权,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朱海峰[7](2011)在《经济转型中的廉租房制度研究 ——基于杭州市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的房价飞涨,但是人民的收入水平上涨速度却远远跟不上房价上涨水平,本来就严峻的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一时之间如同雪上加霜。住房保障体系承担的责任被无限的扩大,在这种现实国情下,研究廉租房制度体系,探讨完善廉租房制度建设的对策是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的。论文第一章是引言部分,在此部分文章介绍了写此文章的缘起,说明了研究廉租房制度的目的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基本思路、方法做出了基本介绍。论文的第二章对我国廉租房制度的发展和现状做了简单的介绍。在此部分,文章先对廉租房制度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总结了我国廉租房制度的发展历程,并对我国现行廉租房制度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了简单的分析。论文的第三章,对经济转型中的廉租房制度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在此部分,文章首先对经济转型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而后,将廉租房制度与经济转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分析。论文的第四章对杭州市廉租房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自己对杭州市的了解提出了杭州市廉租房制度存在的问题。论文第五章是全文的核心部分,该部分是笔者结合前面四章的分析针对杭州市廉租房制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试探性的对杭州市廉租房制度的完善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由于房价的飙升,房屋居住问题俨然成为了国内各个城镇的核心问题,也成为了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如何在经济转型中加强廉租房制度的建设,如何才能够以较有限的资源达到较大的社会效益,这是我国廉租房制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基于杭州市的廉租房制度研究,通过对杭州市廉租房的制度研究,延伸出对于整个国内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高媛[8](2010)在《青岛市廉租房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中国城市住房问题是一个热点话题。“衣食住行”作为人民生活的根本,注定了住房必须解决社会各阶层的生存问题,而不单是满足有市场支付能力的人口的居住要求。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最低收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愈显突出,因此,建立和完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尤为重要,而廉租房作为向具有城镇常住居民户口的最低收入家庭提供的租金相对低廉的普通住房,是住房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廉租房是我国政府以相对低廉的租金向符合城市最低收入标准的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的,以满足居住需求为目的的普通住房,是我国政府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的核心主体。随着廉租住房需求不断增加,政府廉租住房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廉租住房制度成为政府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社会保障,维护社会公平、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经验。从1998年至今,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廉租房建设和管理的政策和规定。青岛市作为中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房价攀升,再加上地理位置的局限性,住房市场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好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问题是涉及民生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等方式,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知识,就青岛市廉租房制度做了一些研究和探讨:一、绪论,阐述选题的背景及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思路:二、阐述廉租房制度的含义、特点及理论基础,即马克思的有关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旧福利经济学和公共政策理论;三、阐述我国廉租房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四、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分析青岛市廉租房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五、阐述发达地区廉租房制度及其借鉴意义,主要介绍了香港地区、美国、新加坡的廉租房制度经验以及启示;六、从三个层面阐述对青岛市廉租房制度的建议,从认识层面上加强对廉租房的重视并创新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从政策制定层面完善法制建设、拓宽覆盖面、完善廉租房退出机制,从制度执行层面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廉租房源,创新融资方式,创新分散建构模式并逐步弱化实物配租等。

钱星星[9](2010)在《完善我国廉租房制度研究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人居”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能否妥善处理好居民的住房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虽然住房具有商品性,应该由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但是在房价居高不下,多数家庭无力购买商品住房的情况下,政府必须介入住房市场,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障居民的住房权。因此,住房保障在任何国家都是必要的。廉租房制度作为住房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是为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而建立的,它通过整合优化社会资源,在住宅领域实现对低收入家庭的保障,促进了公平正义,满足了居民“安居乐业”的心理需求,并逐步成为我国住房保障领域的核心,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国外的廉租房制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发展都比较成熟。而我国廉租房制度始建于1998年,直到2008年才在全国各个城市建立起来,虽然在保障范围、保障方式、保障标准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但是仍然由于起步晚而显得很不成熟。在实践中,廉租房制度总是会遇到层出不穷的问题,如法律体系滞后,保障范围狭小,资金和房屋来源不足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廉租房制度的顺利实施,导致相当数量的城镇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仍然存在没有住房或住房困难的现象,这明显与我国保证“人人有房住”的目标不一致。因此,探讨如何完善廉租房制度在我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廉租房制度作为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经到了必须加大措施完善的时候。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查找出廉租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通过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出如何完善我国廉租房制度的建议。

刘芳[10](2010)在《我国廉租房制度的法制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安居乐业,自古以来就是广大百姓最朴素的愿望,而在当今高房价的市场大背景下,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解决越来越紧迫。住房问题已成为很多百姓难以实现的梦想。城市住房保障也已成为长期困扰政府的、较为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我国在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住房问题关系到民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序进行和良性发展。因而,近年来作为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之一的廉租住房保障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受到了国家、政府和社会各阶层人民越来越多的关注。廉租房制度是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主要渠道。自1998年,我国建立廉租房制度以来,我国廉租住房制度日臻完善。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我国现有的廉租房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颇多,面临着诸多困境。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加上近年来诸多因素的作用致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显,城市的住房问题日益严峻。住房问题已成为重要的关乎民生的问题之一。2008年,伴随金融危机的到来,我国国民经济很多部门都受到极大影响,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而现阶段日益彪升的房价虽然略有下降但对于低收入家庭和“夹心层”等住房困难群体来说靠其自身力量是仍无法解决基本的住房问题的。加快廉租住房制度法制化进程无疑会给这部分群体的住房问题的解决加了一层保障。世界各国的相关实践也证明,法制化是廉租房保障制度效能实现的必由之路。当前,在法律层面,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几部针对廉租住房制度实施的规定和办法,然而这些规定和办法的法律位阶不高,廉租房实际运作过程中有很多环节无法可依、而且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也颇为严重。此外,也正是由于廉租房领域相关立法缺乏,漏洞颇多,法律责任不够明确、惩罚不够严厉,违法成本低,诸多不法利益也趁虚而入。凡此种种因素导致了我国廉租房制度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这必然会导致社会低收入阶层和社会弱势群体的“住有所居”之路步履维艰。本课题研究是在我国廉租房保障制度实施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我国的廉租房现状的分析,探析我国廉租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通过回顾我国廉租房立法的历程,阐明我国在廉租房立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论述我国廉租房法制化的现实必要性和迫切性;根据所学法理学知识,为我国廉租房制度法制化寻找法理支撑和理论基础;通过借鉴国外住房保障立法的相关经验,对我国廉租房制度的法制化建设的途径做了探索,以期通过完善而强有力的立法更好的保障我国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解决,尽快实现居民“住有所居”,构建社会和谐。

二、城镇廉租房制度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镇廉租房制度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核心观点、理论支点及分析框架
        1.3.1 核心观点
        1.3.2 理论支点与分析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保障性住房及其制度
        2.1.2 有效供给与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
    2.2 理论观点回顾与研究的新视角切入
        2.2.1 保障房相关理论观点回顾
        2.2.2 研究的新视角切入: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
        2.2.3 制度及其变迁与保障性住房供给政策的关联性
    2.3 为什么要诉求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度变迁理论的解释
        2.3.1 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政策诉求的背景与意义
        2.3.2 推动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制度变迁解释
第3章 历史回顾:我国保障性住房“政府引导市场”的制度变迁逻辑
    3.1 住房政策和住房市场变迁: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历史背景
        3.1.1 政府包办的福利分房制度时期(1949~1978)
        3.1.2 住房商品化改革试点与初步探索阶段(1978~1998)
        3.1.3 全面市场化启动与商品房市场初步发展阶段(1998~2003)
        3.1.4 受土地财政影响房地产非理性迅猛发展阶段(2004~2018)
    3.2 我国保障房与住房改革的互动: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历史回顾
        3.2.1 住房商品化试点与推进中的保障性住房制度探索阶段(1978~1998)
        3.2.2 保障房体系伴随住房商品化全面实施而初步确立阶段(1998~2001)
        3.2.3 保障性安居工程随土地财政凸显而逐渐萎缩阶段(2002~2006)
        3.2.4 保障房体系重新确立并逐步完善阶段(2007~至今)
    3.3 政府引导市场:我国保障性住房模式改革的历史逻辑与制度变迁解释
        3.3.1 政府引导市场:历史背景与现实困局
        3.3.2 “政府引导市场”: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路径选择的历史逻辑
    3.4 制度变迁解释:交易费用逻辑下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互动
第4章 现实反思: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的制度考察
    4.1 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现状与制度因素
        4.1.1 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的现状剖释
        4.1.2 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不足问题的制度因素探究
    4.2 重建设轻后续管理: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偏差的交易费用理论分析
        4.2.1 厚此薄彼: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后续管理的不平衡发展
        4.2.2 问题的原因:认识偏差与制度障碍
        4.2.3 问题的解释:交易成本影响决策与制度生成逻辑
    4.3 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悖论
        4.3.1 “可负担性”成本控制与保障房制度可持续要求的悖论
        4.3.2 产权“完整性”流转要求与产权“约束性”工具的悖论
        4.3.3 获得住房保障资格与导致更高生活工作成本的悖论
        4.3.4 人口结构性流动与各地省、市、区“计划供给”的悖论
    4.4 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不足与城乡土地供给结构性矛盾
        4.4.1 农村土地入市对接保障性住房建设机制不畅
        4.4.2 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成本问题与城乡土地供需结构性矛盾
    4.5 旧模式与新要求:当前“政府引导市场”困境与制度变迁诉求
        4.5.1 政府引导市场的管理困境
        4.5.2 双向互动与动态变迁:保障房制度变革诉求
第5章 实证分析:供给有效性不足折射制度与经济社会结构契合度欠缺
    5.1 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宏观考察的实证检验
        5.1.1 研究设计
        5.1.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2 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微观考察的实证分析
    5.3 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的调查及统计分析
    5.4 基于制度变迁的结果分析
第6章 个案分析: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不足制度突围典型模式
    6.1 重庆“破除四重壁垒”模式
        6.1.1 优惠政策突破人口流动壁垒
        6.1.2 突破土地属性壁垒
        6.1.3 突破住房品质差异壁垒
        6.1.4 信息化平台突破后期管理壁垒
    6.2 上海共有产权房模式
        6.2.1 共有产权房制度及其目的
        6.2.2 上海共有产权模式产生的背景
        6.2.3 上海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模式的运行机制
    6.3 江西省丰城市企业化经营模式
        6.3.1 江西省丰城市保障性住房企业化运作模式背景
        6.3.2 丰城市保障性住房制度企业化运作及其意义
    6.4 上述个案的制度变迁逻辑:“租”与“交易费用”引致制度变迁
第7章 “内生”与“外生”: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约因素两大关键点
    7.1 外生制约因素:影响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环境条件
        7.1.1 制度环境缺陷: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的法制困惑
        7.1.2 信息工具赋能不足:保障房制度运行交易成本降低的瓶颈
    7.2 内生制约因素:产权、信用缺陷限制交易的发生和发展
        7.2.1 产权问题: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核心制约因素
        7.2.2 重要制约因素:信用问题与保障性住房各主体间金融需求矛盾
第8章 推动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制度设计
    8.1 从“政府引导市场”到“市场引导政府”: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改革的总路向
        8.1.1 “市场引导政府”内涵与意义
        8.1.2 “市场引导政府”制度模式选择的必要性
        8.1.3 市场引导政府新模式视角下政府与市场互动的逻辑
    8.2 完善法律与契约制度,营造保障房制度运行环境
        8.2.1 完善法律制度
        8.2.2 完善契约制度
    8.3 土地产权改革“破局”矛盾: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对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帕累托改进
        8.3.1 以法制硬核强化集体主体性地位,形成政府与集体地权的制衡机制
        8.3.2 落实农村土地改革新政策,优化适应保障房市场的土地产权结构
        8.3.3 实行土地指标交易,打破保障性住房建设地理空间局限性
    8.4 政府与市场互动:破解悖论以增强保障房供给的“有效性”
        8.4.1 制度创新破解“重建设轻管理”的偏差:交易成本的分析
        8.4.2 对接农村建设用地:节约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土地成本
        8.4.3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把握相关主体的行为逻辑
        8.4.4 产权与保障模式优化:形成“约束性”与“流转性”对立统一机制
        8.4.5 复合产权结构:破解保障性住房信用不足与融资难之间矛盾
    8.5 网络与大数据工具赋能:精准识别破解保障性住房管理成本问题
        8.5.1 落后于经济社会形势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制度呼唤数字技术革命
        8.5.2 多元数据平台建设措施,降低保障性住房供给制度实施的交易成本
        8.5.3 降低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度运行成本的管理信息系统设想
    8.6 本章总结:制度与经济社会结构互动及其变迁的分析
第9章 研究结论与进一步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2)社会公平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社会公平视阈下社会保障问题的理论资源与基础
    2.1 概念辨析与关系界定
        2.1.1 社会公平的概念界定
        2.1.2 社会保障的概念界定
        2.1.3 公平观影响社会保障的基本理念
        2.1.4 公平观影响社会保障的模式选择
    2.2 西方学者的理论资源
        2.2.1 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2.2.2 福利经济学的公平观
        2.2.3 “福利国家自由主义”的公平观
    2.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公平思想
        2.3.1 社会公平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2.3.2 以公平为主线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批判
        2.3.3 对社会主义公平观的探索与构想
    2.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2.4.1 基于再生产理论的社会保险思想
        2.4.2 基于劳动力相对过剩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思想
        2.4.3 基于平均利润率理论的保险基金理论
第3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3.1 毛泽东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3.1.1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公平的权利基础
        3.1.2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
        3.1.3 社会保障制度是体现社会公平的制度设计
    3.2 邓小平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3.2.1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公平的物质保证
        3.2.2 按劳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阶段性体现
        3.2.3 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共同富裕的使命追求
    3.3 江泽民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3.3.1 确保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实现的要求
        3.3.2 社会保障制度是推进社会公平的基本措施
        3.3.3 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
    3.4 胡锦涛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3.4.1 拓展了社会公平的维度
        3.4.2 深化了社会公平的认识
        3.4.3 强化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公平取向
    3.5 习近平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3.5.1 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向度
        3.5.2 共享发展是社会公平的实现形式
        3.5.3 公平与可持续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原则
        3.5.4 底线公平是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4章 社会公平视角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
    4.1 以公平为主线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4.1.1 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障理念与制度实践
        4.1.2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化探索
        4.1.3 以社会公平理念为先导的社会保障公平性矫正
    4.2 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特征的发展趋势
        4.2.1 理念:由起点公平到经济公平,并向社会公平复归
        4.2.2 制度:由单位保障到城乡分立,并向城乡一体迈进
第5章 社会公平视角下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
    5.1 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公平维度
        5.1.1 权利公平之维
        5.1.2 机会公平之维
        5.1.3 规则公平之维
    5.2 新时代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取得的成就
        5.2.1 社会救助
        5.2.2 社会保险
        5.2.3 社会福利
    5.3 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面临的公平问题
        5.3.1 身份公平问题
        5.3.2 区域公平问题
        5.3.3 代际公平问题
    5.4 新时代社会保障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
        5.4.1 立法进程严重滞后引发身份公平问题
        5.4.2 制度统筹层次不高引发区域公平问题
        5.4.3 转制成本责任归属不清引发代际公平问题
第6章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6.1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理念之基
        6.1.1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原则立场
        6.1.2 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根本宗旨
        6.1.3 共享发展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引领
    6.2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
        6.2.1 幼有所育
        6.2.2 学有所教
        6.2.3 劳有所得
        6.2.4 病有所医
        6.2.5 老有所养
        6.2.6 住有所居
        6.2.7 弱有所扶
    6.3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实现路径
        6.3.1 “兜底线”完善底线公平
        6.3.2 “织密网”调节非均等公平
        6.3.3 “建机制”强化规则公平
        6.3.4 “覆盖全民”、“城乡统筹”实现主体公平
        6.3.5 “保障适度”、“可持续”凸显代际公平
        6.3.6 “权责清晰”、“多层次”确保协议公平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上海市廉租房政策执行的现状分析及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廉租房概述及理论基础
    2.1 廉租房概述
        2.1.1 廉租房概念界定
        2.1.2 廉租房的保障对象
        2.1.3 廉租房的基本形式
    2.2 廉租房政策概念
    2.3 研究理论依据
        2.3.1 政府干预理论
        2.3.2 公平正义理论
        2.3.3 公民居住权理论
第三章 国外类似廉租房政策对比及经验借鉴
    3.1 国外保障性住房的经验模式
        3.1.1 贷款抵押的多元模式
        3.1.2 储蓄贷款的互助模式
        3.1.3 互帮互助的公共模式
        3.1.4 有机混合的转轨模式
    3.2 国外政府在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中的政策引导作用及做法
        3.2.1 瑞典:通过高福利的政策来推动其住房政策的实施
        3.2.2 英国: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而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
        3.2.3 新加坡:以政府为主导干预下的住房建设和供应模式
    3.3 国外政府职能及启示
        3.3.1 结合地方工作实情,建立符合实操可行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3.3.2 纳入信用评级制度,完善城市保障性住房的政府管理体系
        3.3.3 明确市场刚需关系,认真做好城市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制定
        3.3.4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有效规范政府在保障性住房中的行为
第四章 上海市廉租房政策执行的现状
    4.1 上海市廉租房建设回顾
    4.2 上海市中低收入群体住房水平市场分析
        4.2.1 上海市中低收入群体居住现状
        4.2.2 上海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状况
    4.3 上海市廉租房政策执行的现状
        4.3.1 廉租房质量标准
        4.3.2 廉租房开发商优惠政策
        4.3.3 廉租房融资模式
第五章 上海市廉租房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5.1 住房困难户面广量大,廉租房覆盖仍不够
    5.2 现行补贴方式不够理想
        5.2.1 廉租租金补贴滞后市场租金
        5.2.2 实物廉租房不够受欢迎
        5.2.3 存在骗租、违规占用廉租房现象
第六章 上海市廉租房政策实施的改进建议
    6.1 扩大保障范围,调整配租方式
        6.1.1 扩大保障范围
        6.1.2 完善廉租房的租金补贴方式,合理安排实物配租
    6.2 多方面开发廉租房融资途径
        6.2.1 上海市政府积极投入
        6.2.2 吸引民间资本多建实物廉租房
        6.2.3 其他措施
    6.3 筹集房源,调整廉租房建造资金使用偏重
    6.4 优化收入核准和监管机制
        6.4.1 完备廉租房监管机构
        6.4.2 优化市民收入核准机制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
参考文献

(4)我国廉租房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廉租房法律制度基本理论及法理基础
    2.1 廉租房制度的概念及辨析
        2.1.1 廉租房制度的基本概念
        2.1.2 廉租房制度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比较分析
        2.1.3 廉租房制度与经济适用房制度的比较分析
    2.2 廉租房制度的特征
        2.2.1 廉租房制度实施中的主要职责由政府承担
        2.2.2 廉租房制度保障对象的针对性
        2.2.3 廉租房制度不以盈利为目的
        2.2.4 廉租房制度保障最基本的住宅需求
    2.3 廉租房制度的缘起和发展
        2.3.1 廉租房制度的缘起
        2.3.2 廉租房制度的发展
    2.4 廉租房制度的法理基础
        2.4.1 廉租房制度的宪法基础
        2.4.2 廉租房制度的社会保障法基础
3. 发达国家(或地区)住房保障法律制度比较分析
    3.1 美国的公共住房制度
        3.1.1 提供立法保障
        3.1.2 提供低租金公共住房
        3.1.3 提供住房补贴
    3.2 新加坡公共组屋制度
        3.2.1 由政府主导,建立专门的机构建造公共组屋
        3.2.2 实行公积金住房制度
        3.2.3 政府的补贴
    3.3 我国香港地区的公共住房制度
        3.3.1 建立灵活的商业模式保障资金来源
        3.3.2 建立专业的保障机构及透明的管理机制
        3.3.3 建立有效公平的运行机制
    3.4 发达国家(或地区)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的借鉴意义
        3.4.1 因地制宜,加强政府行政职能
        3.4.2 建立公平的准入、退出机制,严格法律责任
        3.4.3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4. 我国廉租房法律制度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4.1 我国廉租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4.1.1 廉租房法律制度的启动阶段
        4.1.2 廉租房法律制度的探索实施发展阶段
        4.1.3 廉租房法律制度的探索初具规模实践阶段
    4.2 我国廉租房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4.2.1 立法层级偏低
        4.2.2 保障对象的范围偏窄
        4.2.3 建设资金短缺,房源供应有限
        4.2.4 廉租房建设土地供应不足
        4.2.5 有关配套机制尚不健全
5. 我国廉租房法律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5.1 构建我国廉租房法律制度遵循的原则
        5.1.1 住宅权保障原则
        5.1.2 保障对象的针对性原则
        5.1.3 保障水平适度原则
        5.1.4 动态调整原则
    5.2 完善我国廉租房法律制度的具体构想
        5.2.1 提高廉租房制度的立法层级
        5.2.2 建立多层次、阶梯式的保障结构
        5.2.3 确保廉租房建设和补贴的资金来源
        5.2.4 规范申请人和廉租户的权利和义务
        5.2.5 建立科学的廉租房制度配套机制
6.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5)我国廉租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内容
第2章 廉租房的相关理论
    2.1 廉租房概念的界定
    2.2 廉租房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收入再分配理论
        2.2.2 公共政策理论
    小结
第3章 我国廉租房制度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廉租房制度现状
        3.1.1 我国廉租房制度沿革
        3.1.2 我国城镇廉租房建设的基本情况
    3.2 廉租房制度存在的问题
        3.2.1 保障对象范围过窄
        3.2.2 补贴方式不合理
        3.2.3 融资渠道不畅,建设资金短缺
        3.2.4 退出机制不健全
        3.2.5 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3.3 案例分析——济南市廉租房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3.1 济南市廉租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3.3.2 济南市廉租房的运行现状
        3.3.3 存在问题
    小结
第4章 发达国家及地区住房保障经验及启示
    4.1 发达国家及地区住房保障经验
        4.1.1 美国廉租房制度
        4.1.2 法国廉租房制度
        4.1.3 新加坡组屋制度
        4.1.4 香港公共房屋制度
    4.2 发达国家及地区住房保障经验及启示
        4.2.1 强化政府在住房保障建设中的作用
        4.2.2 保障住房制度建设必须坚持立法先行
        4.2.3 发展住房金融,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4.2.4 设立专门的住房保障管理机构
    小结
第5章 完善我国廉租房制度的相关对策
    5.1 合理确定廉租房保障对象的范围
        5.1.1 加强房屋普查工作
        5.1.2 关注城市“夹心层”群体
    5.2 拓宽廉租房建设的融资渠道
        5.2.1 提高土地出让金比例
        5.2.2 加强中央转移支付力度
        5.2.3 发行廉租房建设债券
    5.3 健全廉租房退出机制
        5.3.1 建立退出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动态监控
        5.3.2 完善监督和惩处机制
        5.3.3 完善后续配套制度
    5.4 成立专门的住房保障管理机构
        5.4.1 建立专门的住房保障决策机构
        5.4.2 设立专门的住房保障执行机构
        5.4.3 建立专门的住房金融管理机构
    5.5 完善住房保障法律体系,加强法制建设
        5.5.1 制定住房保障相关立法
        5.5.2 建立住房保障法律体系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和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方法、基本框架、内容与结构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研究的基本框架
        1.4.3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正当性基础
    2.1 保障性住房制度之宪政原理
        2.1.1 公民的积极权利
        2.1.2 国家的积极义务
    2.2 保障性住房制度之经济法学原理
        2.2.1 房地产市场机制的唯利性缺陷
        2.2.2 房地产市场的国家投资经营调节方式
        2.2.3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构成
    2.3 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之鸟瞰
        2.3.1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产生过程
        2.3.2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规范体系
        2.3.3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基本原则
        2.3.4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宪法依据
    2.4 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之总体检讨
    2.5 本章小结:认真对待保障性住房制度
第三章 保障性住房制度在各国和地区的发展
    3.1 日本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3.1.1 历史脉络与现状
        3.1.2 日本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突出特点
    3.2 美国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3.2.1 历史脉络与现状
        3.2.2 美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突出特点
    3.3 我国香港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3.3.1 历史脉络与现状
        3.3.2 香港地区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突出特点
    3.4 本章小结:发达国家和地区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经验及启示
第四章 保障性住房供给制度之一:经济适用住房制度
    4.1 经济适用房制度鸟瞰
        4.1.1 经济适用房的概念与特征
        4.1.2 经济适用房的历史沿革
    4.2 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存废研究
        4.2.1 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存废之争
        4.2.2 经济适用房制度的理论基础
        4.2.3 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宪法位阶与宪法价值
        4.2.4 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功能
    4.3 经济适用房制度发展现状研究
        4.3.1 规范梳理
        4.3.2 疏漏呈现
    4.4 经济适用房制度的重构
        4.4.1 完善规范:提高立法层级,制定统一的法律
        4.4.2 明确责任:机构设置、权限分配的新思考
        4.4.3 变革执行方式:加强社会参与、更新体制、完善退出机制
        4.4.4 加强监督:保障透明度、实现多头监督、加大处罚力度
    4.5 本章小结:经济适用房之机遇式的援助
第五章 保障性住房供给制度之二:廉租住房制度
    5.1 廉租房制度鸟瞰
        5.1.1 廉租房及其特征
        5.1.2 廉租房的历史沿革
    5.2 廉租房制度的地位及发展研究
        5.2.1 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之比较
        5.2.2 廉租房制度的宪法位阶与宪法价值
        5.2.3 廉租房制度的目标与功能
        5.2.4 廉租房制度的发展原则
    5.3 廉租房制度发展现状研究
        5.3.1 规范梳理
        5.3.2 发展情况
        5.3.3 疏漏呈现
    5.4 廉租房制度的重构
        5.4.1 完善规范:统一立法、注重配套制度建设
        5.4.2 革新机构:设立专职机构、厘清权责
        5.4.3 变革执行方式:明晰保障对象及执行程序
        5.4.4 保障资金来源:设立专项基金、扩充来源渠道
        5.4.5 强化监管:严格审核、加大惩处力度
    5.5 本章小结:廉租房之普惠式的救济
第六章 保障性住房供给配套制度安排
    6.1 土地供应调控制度
        6.1.1 土地财政之恶
        6.1.2 土地财政之出路
    6.2 财政金融制度
        6.2.1 财政金融支持之困境
        6.2.2 财政金融制度之完善
    6.3 税收支持制度
        6.3.1 税收支持之选择
        6.3.2 税收支持之安排
    6.4 住房公积金制度
        6.4.1 住房公积金制度之纰漏
        6.4.2 住房公积金制度之完善
    6.5 本章小结:配套支持是制度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
第七章 保障性住房制度之住房权救济
    7.1 救济之前提:构建较为完备的保障性住房法律体系
    7.2 救济之基础:建立健全住房权司法救济制度
    7.3 救济之落实:严格执行相关法律制度
    7.4 本章小结: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与展望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7)经济转型中的廉租房制度研究 ——基于杭州市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的缘起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廉租房制度
    2.1 廉租房制度
        2.1.1 廉租房制度概述
        2.1.2 我国廉租房制度概况
        2.1.3 杭州市廉租房制度概述
    2.2 经济转型概述
        2.2.1 经济转型的概念
        2.2.2 经济转型对民生的影响
    2.3 经济转型中的廉租房制度
        2.3.1 经济转型对廉租房制度的影响
        2.3.2 廉租房制度对经济转型的影响
第三章 杭州廉租房建设历史概述
    3.1 杭州廉租房制度的发展阶段
        3.1.1 起步阶段
        3.1.2 逐步推广探索阶段
        3.1.3 逐步完善健全阶段
        3.1.4 快速推广发展阶段
    3.2 杭州廉租房发展模式及主要特征
        3.2.1 以租金为主补贴的模式
        3.2.2 以新建廉租住房为主的模式
        3.2.3 实物配租与租金补贴相结合的模式
第四章 杭州市区廉租房建设的现状及启示
    4.1 杭州市区廉租房发展情况
        4.1.1 建设规模
        4.1.2 资金投入量,资金来源
        4.1.3 廉租房准入和退出机制
    4.2 杭州市区廉租房制度建设的启示
        4.2.1 杭州市区廉租房制度存在的问题
        4.2.2 从杭州市区廉租房制度中得到的经验和启示
第五章 完善杭州市廉租房保障制度的对策及思考
    5.1 国内外廉租房制度建设的先进经验
        5.1.1 北京廉租房制度建设的做法
        5.1.2 上海廉租房制度建设的做法
        5.1.3 美国廉租房制度建设的做法
        5.1.4 法国廉租房制度建设的做法
        5.1.5 新加坡廉租房制度建设的做法
    5.2 国内外廉租房制度建设的先进做法对杭州市的启示
        5.2.1 实施廉租房供应方案的无缝化链接
        5.2.2 赋予廉租房保障措施的法律化依据
        5.2.3 创新廉租房保障资金的多元化渠道
    5.3 杭州应加强廉租房法律法规建设
        5.3.1 加强住房保障立法
        5.3.2 加强配套政策研究
    5.4 杭州应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覆盖面
    5.5 扩大廉租住房的融资渠道
        5.5.1 市政府不断提高廉租房建设的重视性和积极性
        5.5.2 相关土地、房地产政策的突破
    5.6 建立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5.6.1 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
        5.6.2 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
    5.7 强化廉租房管理
        5.7.1 建立廉租房管理机构
        5.7.2 将廉租房建设纳入部门考核体系
        5.7.3 改善廉租房的服务条件
参考文献

(8)青岛市廉租房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廉租房制度的含义、特点与理论依据
    第一节 廉租房制度的含义及特点
        一、廉租房制度的含义
        二、廉租房制度的特点
    第二节 廉租房制度产生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的有关理论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三、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
        四、公共政策理论
第二章 我国廉租房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我国廉租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
        二、逐步推广探索阶段
        三、逐步完善健全阶段
        四、快速推广发展阶段
    第二节 发展廉租房制度对我国的社会意义
    第三节 各地实施廉租房政策的特点与现状
第三章 青岛市廉租房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青岛市廉租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青岛市廉租房制度的初步形成阶段
        二、青岛市廉租房制度的日益成熟阶段
    第二节 青岛市廉租房制度模式的特点
        一、受益人群资格认定
        二、轮候机制
        三、配租方式
        四、保障资金
        五、房源供给
        六、管理机制
    第三节 青岛市廉租房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层面
        二、政策制定层面
        三、制度执行层面
第四章 发达地区廉租房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第一节 美国的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策
        一、法律保障
        二、控租与补贴并重
        三、住房分层供应体系
        四、避免居住隔离
    第二节 新加坡的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策
        一、公共组屋政策
        二、限制过多占有住房,补贴自住住房
        三、政府集权管理模式
        四、完善的住房公积金制度
    第三节 中国香港的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策
        一、公共房屋计划
        二、鼓励“租者置其屋”
        三、设置专门机构
        四、保证公屋公平
        五、不同时期保障不同人群
    第四节 国外及香港地区廉租房制度给我们的启示
        一、廉租房制度是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制度保障核心
        二、确立政府在住房保障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三、制定完善的住宅法律、法规体系
        四、采取多渠道的供房体制
        五、大力发展住房金融
        六、货币补贴比实物补贴更优越,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五章 完善青岛市廉租房制度的建议
    第一节 认识层面
        一、让廉租房成为住房保障的主角
        二、创新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
    第二节 政策制定层面
        一、为廉租房制度的实施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二、拓宽廉租对象覆盖面
        三、完善廉租房退出机制
    第三节 制度执行层面
        一、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廉租房房源
        二、走出廉租房建设融资困境的创新路径
        三、采取创新的分散建构模式,并逐步弱化实物配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9)完善我国廉租房制度研究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廉租房制度的基本理论
    (一) 廉租房制度的内涵与特点
    (二) 国际上建设廉租房制度的理论基础
    (三) 我国实施廉租房制度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二、我国廉租房制度的发展现状
    (一) 我国廉租房制度的发展过程
    (二) 我国廉租房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 我国部分地区廉租房制度实施情况概述
三、我国廉租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 法律体系保障滞后
    (二) 保障范围不合理
    (三) 资金来源不足
    (四) 实物配租房源不足
    (五) 配租方式及标准存争议
    (六) 管理制度不健全
    (七) 缺乏社会力量的参与
四、发达国家和地区廉租房制度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 发达国家和地区廉租房制度的成功经验
    (二) 发达国家和地区廉租房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五、完善我国廉租房制度的建议
    (一) 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的法律体系
    (二) 明确保障范围
    (三)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四) 扩大廉租房房屋来源
    (五) 合理确定保障标准
    (六) 完善准入退出制度
    (七) 多方式并用加强管理
    (八) 强化廉租房制度保障功能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我国廉租房制度的法制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比较分析法
    1.5 相关理论与概念界定
第2章 廉租房制度是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我国廉租房制度的内涵和特点
        2.1.1 我国廉租房制度的内涵
        2.1.2 我国廉租房制度的特征
    2.2 我国廉租房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2.1 我国廉租房制度的产生
        2.2.2 我国廉租房制度的发展
    2.3 当前我国廉租房制度的主要内容
        2.3.1 廉租房的实施方式
        2.3.2 廉租房的申请条件、提供材料、程序和退出机制
        2.3.3 廉租房制度的参与主体
        2.3.4 保障资金的管理、来源和使用
        2.3.5 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
    2.4 廉租房制度法制化建设重要意义
第3章 我国廉租房制度法制化研究的法理基础及现实必要性
    3.1 法学对廉租房保障领域研究的必要性
    3.2 我国廉租房制度法制化的法理基础
    3.3 我国廉租房制度法制化的现实必要性
第4章 我国廉租房制度的法律现状
    4.1 适用主体狭窄
    4.2 立法缺乏一体化规划
    4.3 居民收入划分标准难以划定
    4.4 政府职能缺位
    4.5 覆盖面窄且房源不足
    4.6 监督、退出机制方面漏洞颇多
    4.7 立法层次低,法律建设滞后
    4.8 法律责任规定不够全面严格
第5章 国外住房保障制度的比较分析和经验借鉴
    5.1 国外住房保障制度概述
        5.1.1 美国
        5.1.2 法国
        5.1.3 日本
        5.1.4 新加坡
        5.1.5 英国
    5.2 国内外廉租房制度的分角度比较
        5.2.1 历史起点比较分析
        5.2.2 立法比较分析
        5.2.3 管理制度比较分析
        5.2.4 资金来源比较分析
        5.2.5 廉租房本国占有量比较分析
        5.2.6 供给干预比较分析
    5.3 国外廉租房制度对我国廉租房制度法制化建设的启示
        5.3.1 建立起完善的住房保障法律体系
        5.3.2 借鉴国外住房保障法律制度完善我国廉租房制度
第6章 我国廉租房制度法制化建设的途径探索
    6.1 严格遵循我国立法的基本原则
    6.2 加强廉租房建设制度的法制化
    6.3 提高廉租房立法的法律位阶
    6.4 明确廉租房参与主体
    6.5 建立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6.6 严格廉租房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6.7 从法律上完善廉租房融资方式
    6.8 严格廉租房运作过程的法律规制
    6.9 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市场行为的法律规制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城镇廉租房制度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D]. 张旭文.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社会公平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 李思特.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上海市廉租房政策执行的现状分析及改进研究[D]. 王小青.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我国廉租房法律制度研究[D]. 巩雪. 新疆师范大学, 2013(07)
  • [5]我国廉租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君. 山东财经大学, 2013(09)
  • [6]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研究[D]. 周礼文. 中南大学, 2012(03)
  • [7]经济转型中的廉租房制度研究 ——基于杭州市的个案研究[D]. 朱海峰. 华东政法大学, 2011(11)
  • [8]青岛市廉租房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 高媛.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9]完善我国廉租房制度研究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D]. 钱星星.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7)
  • [10]我国廉租房制度的法制化建设研究[D]. 刘芳. 山东建筑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城市廉租住房制度建设中政府职能定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