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分类中“0”规律研究的新视角

中国图书馆分类中“0”规律研究的新视角

一、《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类目复分加“0”规则研究新视角(论文文献综述)

凌一鸣[1](2021)在《打开历史现场的钥匙——评《民间历史文献整理概论》》文中提出民间历史文献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学研究的对象和工具。经过多年发展,中山大学图书馆在此类文献收藏与整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民间历史文献整理概论》一书即该馆团队对实践进行提炼总结而成。该书就民间历史文献收集、典藏、分类、编目、修复、数字化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不仅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与统括性,也对收藏与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侯典牧,黄河,李莹,马良,李慧波,戴昭,魏开琼,周应江,陈虹,孙晓梅[2](2020)在《不负历史重托 谱写新的篇章(笔谈)》文中指出追溯历史,再展宏图。2020年是北京世妇会召开25周年。1995年9月4—15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于北京隆重召开,会议主题是"以行动谋求平等、发展与和平"。联合国系统各组织、专门机构及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共1.7万余人出席了会议。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率81人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可谓盛况空前。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为契机,早在1990年,陈慕华主席提议,把妇女干部学院扩建升格为女子大学,其前身是1949年8月15日由宋庆龄、何香凝、蔡畅、邓颖超等革命前辈创建的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在全国妇联的领导下,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向海内外筹集资金用于学校建设,一砖一瓦来之不易。1995年8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华女子学院,成为一所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存的学校。1995年9月,参加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各国妇女代表团来新校址参观。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转制为普通高等院校。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成为中华女子学院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学校承载着重托,实现了从更名—并轨—转制为普通高校—开办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1)2019年中华女子学院迎来了70华诞,中华女子学院加挂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牌子,学校又迈向了新的征程。中华女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凝结着党和国家对妇女事业的高度重视及老一辈革命家的殷切期望,展现出党领导下的中国妇女事业和妇女高等教育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学校正肩负着建设成为妇联干部、妇女干部培训的重要阵地,中国妇女对外民间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培养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服务社会、服务家庭的人才摇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家庭建设研究与创新的基地的使命担当而砥砺前行。

李轩[3](2019)在《《中图法》分类理论与技术的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英文简称CLC)是以科学分类和知识分类为基础,结合文献内容特点及其某些外表特征进行逻辑划分和系统排列的类目表,它是目前国内最常用的类分图书、组织图书、分类排架、编制分类检索系统的工具。《中图法》自从1975年第一版发行之后,就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在修订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因为《中图法》的修订一直坚守着两个原则:稳定性与发展性,即“不变”与“变”。“不变”指的是大类设置基本不变,标记制度基本不变;“变”指的是分类技术、类目内容与人类知识积累保持同步。这两条原则保证了《中图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使《中图法》在中国分类法家族中独占鳌头,成为中国目前使用单位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一部综合性分类法。分类理论与分类技术对于分类法而言,至关重要。分类理论与分类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分类效果的好与坏,决定着一部分类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能否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研究分类理论与分类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体系分类和分面分类两个维度,用统计数据的形式来反映复分技术、仿分技术、冒号组配技术等在《中图法》中的应用情况,纵向对比《中图法》五个版本的分类理论与技术发展状况,归纳其发展呈现的特点。通过对比发现:分类理论的发展相对稳定,而分类技术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复分技术、仿分技术、冒号组配技术等在《中图法》中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程度在逐步加深,分类标准向科学分类、知识分类的方向发展,交叉学科的增多导致交替技术使用的扩大等方面。但是由于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目前《中图法》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复分表数量偏少、类目细分不够、更新滞后、规则复杂、无法解决类目的集中与分散问题,冒号组配技术使用范围较小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包括增加复分表的种类,增加细分粒度,多重列类,增设新的类目,改变复分标记方法,提升操作灵活性,用分面组配重排序列,增加冒号组配使用的范围等。最后,对《中图法》分类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类主题一体化程度加深,分面组配技术的应用将会更加全面深入,网络信息分类技术将会得到借鉴和应用,自动分类技术会不断推进,网络版会不断完善。

俞雪莲[4](2019)在《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产生及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而依托于这一背景下所形成的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则是综合反映东汉至民国期间福州十邑地区与其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地区通过海上交通进行对外经贸往来而延伸至政治、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等方面的各种历史文献以及民国以来的相关研究文献的总和。前者涵盖的文献类型包括地方史料、地方志、谱牒、侨批、考古资料、乡邦人士及外邦人士着述等文本文献,以及票据、契约、金石拓片、舆图、碑刻铭文等非文本文献;后者则主要为民国以来学者的相关研究论着、论文集等文献类型呈现。本文以福州海丝文献资源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等科学方法,对目前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整理与开发现状进行系统研究。本文试从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概念界定、收藏现状、研究价值等方面,系统梳理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和开发的整体情况,论述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的各自特点,分析了目前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开发工作中分别存在的不足,最后就现存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及对策。

曹珍[5](2019)在《潘自牧及其《记纂渊海》研究》文中指出宋代是类书的大发展时期,数量众多、规模空前,体制大备,分类缜密,流播广泛。尤其是和前代类书相较,有宋一代所编撰之类书,在承继前代类书编撰经验的同时,推陈出新,不仅仅局限于为作文提供检索词藻、典故之便,而是大大增加了其使用功能,如以备科考、书信笺启之用等。另外,宋代所编类书,不似前代多为敕撰,而是多为私修。宋代私撰类书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在内容、分类、体例等方面也多有创新。南宋中期潘自牧编撰的以记言为主的类书《记纂渊海》作为我国现存最早名言警句分类汇编,世称记言类书创自此书,在宋代类书中别具一格,编排体例极具创新性。它不像传统类书那样,多以“天、地、人、事、物”的顺序来安排部类,而是突出“人、事”两类,详于纂言。分为论议部、性行部、识见部等22部,每部之下又分类,每一类用一个词或词组作标题,如“颖悟”“包容”“方兴未艾”“一视同仁”等,突出引录内容的主题,每一个标题之下,又分经、子、史、传记、集、本朝六部,在每一部之下罗列相关材料,可谓纲举目张,井然有序,十分清楚,使得传统类书的类分原则进一步细化和扩展,极便于检索。另外它不仅辑录征引宋前古籍,而且设“本朝”部,对宋代的文献亦多有保存,故对于文献的校勘、辑佚颇具价值。基于其编排体例独特,文献价值巨大,且学界未有系统研究的原因,本论文广泛搜求多领域的文献加以利用,首先考证、厘清编者潘自牧之生平家世等情况,进而对《记纂渊海》的编撰流传、版本情况,部类划分、编排体例、征引文献等方面予以全面系统的研究,充分论证其在类书编撰史上的地位、价值及影响。本文的正文部分共分设六章。第一章编者潘自牧的家世与生平。从历史学角度全面考察潘自牧的生平、家世、交游及着述。由于《宋史》上无传,潘自牧的家世籍贯、生卒年、仕宦履历、交游着述等皆不甚明晰,文献典籍所涉其生平事迹亦存在错讹之处。本章在全面钩稽有关方志、家乘、序跋等资料的基础上,围绕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纠正前人所载之谬误,梳理出潘自牧生平之大概,厘清其宦迹、交游、着述等情况。第二章论述《记纂渊海》的编撰与流传。《记纂渊海》的成书得益于诸多方面:时代、家庭文化的影响;潘自牧个人较高的文化素养;亲朋师友的参与与协助;发达的区域文化环境;前代类书的参照与取材。《记纂渊海》成书于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成书不久后即有福建书坊刊行,此后流播广泛,宋、元、明、清四代皆有刊刻,宋、明两代并对其进行了续补与改编。第三章《记纂渊海》版本叙录。《记纂渊海》于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成书,潘自牧亲自作序,195卷,是为宋刻原编本。淳佑戊申(1248)年稍前,南宋宋惠父对潘自牧《记纂渊海》作了续补,125卷,今存94卷,是为《记纂渊海后集》。明万历七年,王嘉宾在宋刻本《记纂渊海》及《记纂渊海后集》的基础上,更改原编本卷目编次,增删大量内容,改编为100卷,是为明万历刻本。宋元明清四代,《记纂渊海》多有流传,形成195卷宋刻原编本及100卷明万历改编本两种版本系统。第四章《记纂渊海》的部类划分及编排体例。两种版本系统的《记纂渊海》部类划分及编排体例不尽相同。与前代类书相类比,详论宋刻本、明刻本《记纂渊海》的部类划分及编排体例,突出其编撰特色,并将两个版本系统的《记纂渊海》部类划分及编排体例进行比较,突出二者之不同,以证各自价值。第五章《记纂渊海》征引文献考论。《记纂渊海》部头较大,取材广泛,引文谨严,据考宋刻本所引文献达一千余种,通过考辨其引文方法,揭示引书所体现的时代风尚,深受理学思想影响之特色,并证明《记纂渊海》当为科举应试之类书。同时,也将对引文存在的一些疏漏及不足进行揭示。第六章《记纂渊海》的价值与影响所及。结合南宋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通过列举例证的方式,指出两种版本系统的《记纂渊海》均具有较高的文献学、目录学、史料学等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记纂渊海》的影响所及。

纪亚清[6](2018)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研究综述》文中认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第5版)出版七年多来,得到了业界的极大关注,相关研究论文数百篇。对2012-2017年间该领域研究发表的论文进行综述研究,指出《中图法》(第5版)存在的类名不规范、类目之间缺乏逻辑性、主表和复分表的部分类目的含义完全重合等诸多问题,并提出修订建议。

艾雰[7](2017)在《2010—2016年《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研究现状分析》文中认为对《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图法》)(第5版)近5年研究论文的年代、刊载期刊、作者、地区、机构分布和高频关键词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图法》(第5版)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各学科类目的研究、分类工作和方法的研究、组配技术及其应用、分类法的应用及比较、修订的评介、编制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以及现代技术应用等方面。业界应当注重《中图法》的关联数据化等研究,从互操作性、兼容性、一体化及多维度检索与显示等方面研究其发展态势,从而使《中图法》成为真正强大的语义知识组织与检索工具。

陈攀[8](2013)在《基于书目记录的《中图法》物理学类目调整方法》文中指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或CLC)作为类分文献、组织文献分类排架及编制分类检索系统的工具,不仅广泛的应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型图书馆信息部门,而且在各类数据库乃至互联网中也得到了应用,是我国目前使用最广泛影响最大的一部综合性分类法。《中图法》于2010年8月发行了第五版,此次修订在保持分类法的稳定性前提下,新增了大量有关新学科新事物新主题的类目,停用合并了一大批过时过细的类目,调整了某些类的局部体系,新增了复分标记、“一般性问题”禁用标记等辅助标记,规范了注释的文字说明,体现了《中图法》与知识发展同步的理念。但在使用得过程中其不足与缺陷也不断暴露出来,特别是对于其在类目体系设置合理性的问题上,各学者从不同角度着手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其的修改提出了不少颇具参考价值的建议,内容主要涉及《中图法》的类目设置、注释说明、地区复分表等方面。而笔者认为,一个分类体系质量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其实际应用情况,而客观地评价分类体系往往离不开对应用分类标引的书目记录的研究。因此为更好地了解当前《中图法》的应用状况,本文主要从书目记录角度出发,探讨《中图法》物理学各类目所对应的书目记录分布状况,以期发现这些类目的实际应用状况,从而核实类表构建的合理性、分类标引的准确性及全面性。通过对所采集的《中图法》第五版物理学类目对应的书目记录数据做较深入挖掘,从中析出物理学类目体系结构的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中发现当前《中图法》存在着类目不均衡、设置冗余、划分过细、交叉设类、个别类目划分过粗等问题,有待类表更新机构做进一步完善与改进。对于《中图法》出现的上述问题,本文特结合杜威十进分类法(DDC)的书目记录,通过两者宏观和微观的对照分析,析出两者的关系特征及迥异之处,特别是DDC中值得CLC学习借鉴的地方。而后进一步结合《中图法》物理类在清华同方数据库(CNKI)中的书目记录和关键词,通过当前网络资源标引状况,进一步验证提出的解决方案。旨在通过上述两个途径解决《中图法》中遇到的部分问题,并给出物理类目构建的建设性意见。最后,对本文的论述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付天松[9](2013)在《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图书馆学理论和图书馆工作,是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很突出的一个领域。而图书馆学则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学术造诣,还要有勇于实践、善于探索的精神。图书馆学家的思想将会带动着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对于图书馆的学科发展和事业发展,更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性。本文依据《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关于图书馆学家年代的划分情况,通过了解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生平,基于中国知网、国家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平台检索出每位图书馆学家的论着及其被引情况,进而梳理出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袁曦临[10](2011)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建立与发展,是与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及知识转型分不开的。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学为政本”的理念,晚清及民国学人借助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现代文献分类法的编制,对中国传统知识系统按照西方学科分类体系进行了重组。在现代西方强势的政治经济实力的冲击之下,辅之以弱势文化的自我心理认同,晚清以来的知识分子不可能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移植现代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更不可能以理性的态度、按照严格的程序和步骤去检验引进的西方知识体系。1949年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基本照搬苏联模式,对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采取否定的态度,这使得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不仅脱离了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谱系,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割断了联系;1978年后人文社会科学虽得以重建,但相对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不仅依然缺乏必要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土壤,而且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体系也陷入长期的模糊不清。学科体系是一种知识制度,是一种对知识加以分类的“学科分类制度”。近年来,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科建设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如学科专业目录修订调整、学科基金资助、重点学科点设置、学科发展不平衡、学术评价问题,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缺乏国际影响等等,追根溯源均可归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体系问题。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新的历史转型期,亟需建立能够反映中国国情和历史深度,指导中国现实发展,并具有世界学术视野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思维与独立研究。因此,重构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使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真正本土化,用自己的理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正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和关注的焦点。而要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重构无疑是出发点和先决条件。本文采用语境分析方法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变迁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剖析,从“民国学制改革”和“近代文献分类法演化”2个途径对近代中国传统学术谱系的演变过程进行了阐述,并试图厘清“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以及“哲学社会科学”这3个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语境中是如何产生以及被混淆的;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国内现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比国外主要的学科分类体系的设置情况,提出重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出发点应由政府、政治导向转变为以学科、知识为导向,同时建立起开放的、多元化的学科准入模式,重建中国古典学术体系。本文所提出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包括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应用性软科学这三大领域,并设计通过“通识”和“桥梁”教育把上述三大学科领域,在学科交叉或跨学科层面重新聚合起来,使之既保持与国外主流学科体系如CIP、ISCED、JACS基本一致,又兼顾到与台湾的学科分类体系以及文献分类法的衔接,以期体现人文社会科学整体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后,从微观的角度,选择图书馆学、情报学这一具有学科交叉性质的具体学科进行个案研究,以期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本文的研究路径可以概括为:(1)在西方语境中去理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及话语体系。(2)在中国语境中对西方学术体系进行剖析和反思,而后提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问题;(3)通过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的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形成能够解决中国问题,同时与西方学术对应交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框架。相比于20世纪初的激烈的学术转型,一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虽已不再有救亡图存的危险,但寻求发展和创新的紧迫感,以及世界的多元变化较之20世纪初更为剧烈。在新的环境下,对历史的梳理正是反思的前提,也是理论得以重新建构的先决条件。目前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于各个具体学科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对于学科体系整体性的陈述却比较欠缺,而整体性陈述恰恰是认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历史和现实的框架性工具。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2个方面:首先,本文提出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应用性软科学三分法,而后通过“通识”和“桥梁”教育,在交叉学科或跨学科层面聚合的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通用框架。在理论层面,为厘清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知识谱系,洞悉其构成,明晰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把握其研究范围,并预测学科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理论框架;在实践层面上,可以引领和指导国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学科管理、学术评价和文献分类,乃至学术出版和学术知识的传播,具有现实参考价值。其次,从“学术史”的角度,深入探究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与近代中国学术转型的关系及其内在理路;在研究方法上,摒弃了将学术史与社会史割裂开来的作法,而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问题同经济、政治、社会背景相关联,从而能更清楚的认识学术发展的脉络,获得更为全面和宏观的把握。

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类目复分加“0”规则研究新视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类目复分加“0”规则研究新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打开历史现场的钥匙——评《民间历史文献整理概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与基础
二、内容与方法
三、特点与意义

(2)不负历史重托 谱写新的篇章(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在与时俱进中凝练女院人才培养特色
    一、与时俱进中的专业发展
    二、在发展中凝练特色人才培养目标
    三、在前进中推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全面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育教学标准化建设
        (二)优化学分、学籍制度,立德树人释放学生个性发展的机会
        (三)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给学生释放自主发展的空间
        (四)推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主动参与、讨论与思考的机会
    四、围绕妇女/性别、儿童、家庭、婚姻等主题培育优质课程/教材
    五、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女大学生领导力培养
        (一)成立育慧书院,实施“卓越女性人才培养计划”
        (二)探索“三位一体”女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方式
    六、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七、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妇女/性别研究的缩影及发展理路
    一、妇女/性别研究的缩影
    二、妇女/性别研究的发展理路
        (一)描述性研究主导:以女性眼光探究妇女问题
        (二)重视实证研究:妇女与社会结构的性别视角审视
        (三)倡导多维度研究:在聚焦服务中推进妇女议题的精专化
    三、妇女/性别研究的未来展望
女子高校国际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基于“女性领导力和社会发展”专业硕士项目的分析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背景
        (一)提高女性官员的素质和能力,是各国政府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的重要举措
        (二)培训发展中国家妇女,是中国履行对国际社会庄严承诺的必要举措
        (三)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战略,促进合作共赢,是中华女子学院办学职责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的实施举措
        (一)社会工作能力建设与领导力培训的有机结合
        (二)女性领导力和妇女发展培训的有机结合
        (三)女性领导力和了解中华文化与中国发展经验的有机结合
        (四)女性领导力和内容丰富、层次鲜明的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坚持国家政策引领,创造共同利益
        (二)明确高校办学定位,创新发展模式
        1.让推进性别平等、培养女性专门人才成为学校的重要使命
        2.加强学科建设,成为妇女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基地
        3.凝练办学特色,拥有女性领导力培训不可替代的优势
    四、小结
图书馆特色立馆的实践探索
    一、坚持特色立馆,建中国女性图书馆
        (一)博采众长,摸索前进方向
        (二)披沙拣金,确立建设目标
        (三)厚积薄发,女性特色立馆
    二、建设特色资源,提升文献保障能力
        (一)资源获取方式多样
        (二)妇女口述资料收藏
        (三)女性专题分类探索
        (四)相关特色文献整合
        (五)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六)特色资源建设对比
    三、加强科研助力,探索知识服务途径
        (一)提升学术科研能力
        (二)探索知识服务途径
    四、新时代,再出发:构建研究型数字图书馆
        (一)广搜特色资源
        (二)打造特色平台
        (三)开展读者共建
        (四)探索学科交叉
从妇女问题研究走向学科化建设:女性学学科发展的脉络
    一、从“妇运”到“妇女”: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指导的学科建设
    二、从“妇女”到“女性”: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学科化探索
    三、从“女性研究”到“女性学”:对标学科标准的学科化
        (一)强调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男女平等价值观的立场
        (二)学科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培养具备从事妇女工作能力的人才
        (四)学科建设支撑妇女干部培训工作
    四、女性学学科建设的未来
        (一)坚持跨学科研究的使命
        (二)博士人才培养是关键
        (三)坚持本土问题与行动导向的视角
在推进保障妇女权益的法治体系不断完善的进程中发挥独特作用
    一、深入研究妇女权益法律保障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逐渐建立起在全国独树一帜的妇女法学特色学科
    二、为妇女权益相关立法和政策的出台建言献策,发挥妇女权益法律保障的智库作用
    三、积极推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成为妇女与法律领域的交流窗口
    四、以妇女法律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培养服务妇女发展与维权、推进性别平等的女性法律人才
    五、组织师生参与妇女儿童法律服务,在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实践中发挥作用
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探索与思考
    一、从学术、技术取向到能力取向:人才培养定位的转变
    二、从技能练习到专业素质内化:实践教学价值的澄清
        (一)实践教学是学生全方位体验教师职业、深入理解幼儿教师工作特点、涵养师德和教育情怀、渗透理念的手段
        (二)实践教学是学生内化重构专业知识、形成实践智慧的中介
        (三)实践教学是学生发现自我、促进个人成长与终身发展的助推器
    三、从割裂到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一)形成时间贯通、内容融合、空间拓展、形式多样的统整性实践教学体系
        (二)建立系统规范的教育见实习指导与管理保障体系
        (三)推进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
    四、从封闭到开放: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形成
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和实施
    一、申请举办世妇会:与国际反家暴研究接轨
    二、筹备和召开世妇会:中国反家暴研究进入正轨
    三、世妇会的后续行动:《反家庭暴力法》框架形成
    四、坚持世妇会的精神:加快反家庭暴力立法进程
    五、纪念世妇会:推进《反家庭暴力法》出台

(3)《中图法》分类理论与技术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现状
    1.5 创新点与难点
第二章 文献分类理论与技术概述
    2.1 文献分类理论与技术概念界定
    2.2 文献分类理论与技术的关系
    2.3 现行的文献分类理论与技术
        2.3.1 分类理论
        2.3.2 分类技术
    2.4 《中图法》简介
        2.4.1 编制背景
        2.4.2 修订情况
第三章 分类理论与技术在《中图法》中的发展
    3.1 体系分类理论与技术在《中图法》中的发展
        3.1.1 应用发展状况
        3.1.2 存在问题
        3.1.3 改进建议
    3.2 分面分类理论与技术在《中图法》中的发展
        3.2.1 应用发展状况
        3.2.2 存在问题
        3.2.3 改进建议
第四章 《中图法》分类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4.1 分类主题一体化将得到空前的重视
    4.2 分面组配技术的应用将更加深入
    4.3 网络信息分类技术将会得到借鉴和应用
    4.4 自动分类技术将不断推进
    4.5 网络版将逐渐完善
        4.5.1 缩短版本更新周期
        4.5.2 增强与用户的互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海丝文献研究现状
        1.2.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概述
    2.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相关概念界定
        2.1.1 空间界定
        2.1.2 时间界定
        2.1.3 内涵界定
    2.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研究价值
        2.2.1 学术价值
        2.2.2 应用价值
    2.3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收藏现状
        2.3.1 以福州市图书馆为首的公共图书馆
        2.3.2 以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为首的高校图书馆
        2.3.3 以福州市档案馆为首的档案馆
        2.3.4 以福州市博物馆为首的文博机构
        2.3.5 其他海丝文献收藏机构
第三章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整理现状
    3.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的概况
    3.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的形式及内容
        3.2.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影印出版
        3.2.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编订出版
    3.3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3.3.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的特点
        3.3.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存在问题
第四章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开发现状
    4.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概况
    4.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的形式及内容
        4.2.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特藏机构设置
        4.2.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书目索引编制
        4.2.3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专题数据库建设
        4.2.4 利用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展的宣传推介活动
        4.2.5 利用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展的研究活动
    4.3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4.3.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的特点
        4.3.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第五章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的相应对策
    5.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对策
        5.1.1 组建海丝文献整理专业人才队伍
        5.1.2 创新海丝文献整理方式
        5.1.3 转变重藏轻用观念,加大宣传力度
    5.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对策
        5.2.1 推动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5.2.2 编制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综合书目索引
        5.2.3 深入挖掘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内涵
第六章 结论
附录1 州古代海丝文献资源整理论着
附录2 州近现代海丝文献资源整理论着
附录3 州海丝文献资源相关研究论着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潘自牧及其《记纂渊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编者研究
        二、版本研究
        三、体例研究
        四、征引文献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潘自牧家世与生平
    第一节 潘自牧的家世与个人素养
        一、潘自牧祖籍与先世
        二、潘自牧父名考辨
        三、潘自牧家庭教育与个人素养
    第二节 潘自牧生平交游与着述
        一、潘自牧之生平
        二、潘自牧交游考
        三、潘自牧之着述
第二章 《记纂渊海》的编纂与流传
    第一节 《记纂渊海》编纂的背景
        一、时代文化背景
        二、宋代学术文化影响下的类书编撰
    第二节 《记纂渊海》的成书与刊行
    第三节 《记纂渊海》的流传与改编
        一、南宋时期《记纂渊海》的流传及续补
        二、元明清时期《记纂渊海》的流传及改编
第三章 《记纂渊海》版本叙录
    第一节 一百九十五卷本版本系统叙录
        一、宋刻本
        二、宋钞本
        三、元刻本
        四、明钞本
        五、明铜活字本
    第二节 一百卷本版本系统叙录
        一、明万历七年刻本
        二、明钞本
        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三节 《记纂渊海》海外藏本及现今通行本
        一、日本藏本
        二、现今通行本
第四章 《记纂渊海》的部类划分及编排体例
    第一节 《记纂渊海》以前类书的部类和体例
        一、《记纂渊海》以前类书的部类划分
        二、《记纂渊海》以前类书的体例
    第二节 宋刻一百九十五卷本的编排体例及其内容
        一、部目划分
        二、编排体例
    第三节 明万历刻一百卷本的编排体例及其内容
        一、部目划分
        二、编排体例
    第四节 宋刻本与明刻本编排体例及其内容之比较
第五章 《记纂渊海》征引文献考论
    第一节 《记纂渊海》引书统计分析
    第二节 《记纂渊海》引文方法考辨
        一、主题词突出法
        二、直引法
        三、节引法
        四、约引法
        五、存异法
    第三节 《记纂渊海》引书特色
        一、反映时代之风尚
        二、反映理学思想之影响
        三、反映科举应试之实用特色
    第四节 文献征引的缺陷
        一、征引文献出处不一
        二、征引内容不一
        三、分类不够严谨
        四、引书错误
第六章 《记纂渊海》的价值与影响
    第一节 《记纂渊海》的文献学价值
        一、校勘价值
        二、辑佚价值
    第二节 《记纂渊海》的目录学价值
    第三节 《记纂渊海》的史料学价值
        一、史学史料价值
        二、文学史料价值
        三、理学史料价值
    第四节 《记纂渊海》的影响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宋刻本《记纂渊海》引书目录
    附录二 宋刻本《记纂渊海》所引部分已佚典籍叙录
    附录三 明万历刻本《记纂渊海》所引佚书《历代郡县地理沿革表》辑录
    附录四 《记纂渊海》书影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参与课题
致谢

(6)《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综合评介与使用指导
    2.1 综合评介
        2.1.1 从整体角度进行综合评介
        2.1.2 从特定的角度综合评介
    2.2 使用指导
        2.2.1 应用性指导
        2.2.2 图书改编指导
        2.2.3 专类使用指导
3 主表存在的问题及修改建议
    3.1 整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类目设置重复
        3.1.2 部分类目立类标准不一致
        3.1.3 类目设置缺乏逻辑性
        3.1.4 部分相同类目类名不一致
        3.1.5“一般性问题”类目存在问题较多
        3.1.6 部分文献无类可归及部分类目无文献保障
        3.1.7 类分西文图书受限
        3.1.8“教材”“教学参考书”“习题、试题及题解”类名欠妥
        3.1.9 类分3D打印知识文献不规范
    3.2 各大类存在的具体问题及修改建议
4 通用复分表存在的问题与修改建议
    4.1 关于总论复分表
    4.2 关于世界地区表
    4.3 关于时代表
5 提高《中图法》编制质量
6 结语

(7)2010—2016年《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研究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现状
    1.1 论文的时空分布
        1.1.1 年代分布
        1.1.2 期刊分布
        1.1.3 作者分布
        1.1.4 机构和地区分布
2 论文的主题分布
    2.1 对各学科类目研究
    2.2 分类工作和方法的研究
        2.2.1 有关地方文献的分类
        2.2.2 有关少数民族文献的分类
        2.2.3 有关新兴、综合或交叉学科文献的分类
        2.2.4 有关行业文献的分类
        2.2.5 有关新版使用中图书改编的问题
    2.3 组配技术及其应用
        2.3.1 关于加“0”问题
        2.3.2 关于总论复分表
        2.3.3 关于中国地区表
    2.4 分类法的应用研究
        2.4.1 网络环境下分类法的应用研究
        2.4.2 新技术对传统分类法的改造升级
        2.4.3 分类法不同版本的应用
    2.5 比较研究
    2.6 关于修订的评介
    2.7 其余主题
3 结语

(8)基于书目记录的《中图法》物理学类目调整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总表研究现状
        1.2.2 复分表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CLC物理学类目分析
    2.1 数据源
    2.2 类目的书目记录分布特征
        2.2.1 书目记录的整体分布
        2.2.2 无书目记录的类目分布
        2.2.3 高频书目记录数的分布
    2.3 类目问题分析
        2.3.1 各个类目整体呈现出不均衡状况
        2.3.2 类目设置冗余
        2.3.3 类目划分过细
        2.3.4 交叉设类,含义不清
        2.3.5 个别类目过粗,关键类目得不到显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DC物理学类目分析
    3.1 数据源
    3.2 类目的书目记录分布特征
        3.2.1 书目记录的整体分布
        3.2.2 无书目记录类目的分布
        3.2.3 高频书目记录类目的分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LC合理性分析
    4.1 类目比较分析
        4.1.1 简表体系分析
        4.1.2 各级类目分布分析
        4.1.3 类目构建体系差异性分析
    4.2 书目记录分布对比分析
        4.2.1 总体分析
        4.2.2 区间分析
    4.3 无书目记录类目对比分析
        4.3.1 类分资料号深入分析
        4.3.2 具体类目分析
    4.4 高频书目记录类目的对比分析
    4.5 基于CNKI类目合理性验证
        4.5.1 数据库记录分布
        4.5.2 无数据记录类目分析
        4.5.3 类目划分过粗问题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调整方法及建议修改类目
    5.1 调整方法
        5.1.1 新增类目
        5.1.2 删除类目
        5.1.3 特殊类目
    5.2 修改类目汇总
        5.2.1 新增类目
        5.2.2 删除类目
        5.2.3 特殊类目
        5.2.4 类目体系的调整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论文不足之处和下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2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1.1 沈祖荣的论着
        2.1.2 胡庆生的论着
        2.1.3 刘国钧的论着
        2.1.4 洪有丰的论着
        2.1.5 戴志骞的论着
        2.1.6 袁同礼的论着
        2.1.7 李小缘的论着
        2.1.8 杜定友的论着
        2.1.9 杨昭惁的论着
    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2.1 桂质柏的论着
        2.2.2 裘开明的论着
        2.2.3 马宗荣的论着
        2.2.4 查修的论着
        2.2.5 皮高品的论着
        2.2.6 周连宽的论着
        2.2.7 吕绍虞的论着
        2.2.8 张遵俭的论着
        2.2.9 严文郁的论着
        2.2.10 毛坤的论着
        2.2.11 汪应文的论着
        2.2.12 汪长炳的论着
        2.2.13 钱亚新的论着
        2.2.14 柳诒徵的论着
        2.2.15 万国鼎的论着
        2.2.16 王云五的论着
        2.2.17 王献唐的论着
        2.2.18 王重民的论着
        2.2.19 张秀民的论着
    2.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3.1 彭斐章的论着
        2.3.2 佟曾功的论着
        2.3.3 鲍振西的论着
        2.3.4 赵世良的论着
        2.3.5 郑莉莉的论着
        2.3.6 赵琦的论着
        2.3.7 孙云畴的论着
        2.3.8 陈誉的论着
        2.3.9 周文骏的论着
        2.3.10 朱天俊的论着
        2.3.11 张琪玉的论着
        2.3.12 黄宗忠的论着
        2.3.13 谢灼华的论着
        2.3.14 白国应的论着
        2.3.15 陈光祚的着作
        2.3.16 倪波的论着
        2.3.17 金恩晖的论着
        2.3.18 吴慰慈的论着
        2.3.19 肖自力的论着
        2.3.20 谭祥金的论着
        2.3.21 杜克的论着
        2.3.22 黄俊贵的论着
        2.3.23 辛希孟的论着
        2.3.24 沈迪飞的论着
        2.3.25 张德芳的论着
        2.3.26 钟守真的论着
        2.3.27 侯汉清的论着
        2.3.28 徐引篪的论着
        2.3.29 左恭的论着
        2.3.30 胡耀辉的论着
        2.3.31 丁志刚的论着
        2.3.32 杨威理的论着
        2.3.33 阎立中的论着
        2.3.34 孟广均的论着
        2.3.35 黄长着的论着
        2.3.36 刘湘生的论着
    本章小结
3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1.1 沈祖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3.1.2 胡庆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3.1.3 刘国钧论着的被引情况
        3.1.4 洪有丰论着的被引情况
        3.1.5 戴志骞论着的被引情况
        3.1.6 袁同礼论着的被引情况
        3.1.7 李小缘的论着被引情况
        3.1.8 杜定友论着的被引情况
        3.1.9 杨昭惁论着的被引情况
        3.1.10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3.1.1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3.1.12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3.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2.1 桂质柏论着的被引情况
        3.2.2 裘开明论着的被引情况
        3.2.3 马宗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3.2.4 查修论着的被引情况
        3.2.5 皮高品论着的被引情况
        3.2.6 周连宽论着的被引情况
        3.2.7 吕绍虞论着的被引情况
        3.2.8 张遵俭论着的被引情况
        3.2.9 严文郁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0 毛坤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1 汪应文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2 汪长炳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3 钱亚新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4 柳诒徵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5 万国鼎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6 王云五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7 王献唐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8 王重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9 张秀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3.2.20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3.2.21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3.2.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3.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3.1 彭斐章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 佟曾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 鲍振西论着的被引情况
        3.3.4 赵世良论着的被引情况
        3.3.5 郑莉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6 赵琦论着的被引情况
        3.3.7 孙云畴论着的被引情况
        3.3.8 陈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9 周文骏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0 朱天俊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1 张琪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2 黄宗忠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3 谢灼华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4 白国应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5 陈光祚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6 倪波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7 金恩晖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8 吴慰慈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9 肖自力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0 谭祥金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1 杜克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2 黄俊贵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3 辛希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4 沈迪飞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5 张德芳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6 钟守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7 侯汉清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8 徐引篪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9 左恭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0 胡耀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1 丁志刚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2 杨威理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3 阎立中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4 孟广均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5 黄长着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6 刘湘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7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3.3.38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3.3.39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本章小结
4 总结
    4.1 三代图书馆学家思想的异同点
    4.2 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后人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领域的选择
    1.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构想
        1.5.1 分析视角
        1.5.2 研究路径
        1.5.3 研究方法
        1.5.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理论根据
    2.1 “学科”本质的涵义解析
    2.2 学科分类的相关理论
    2.3 人文学科的形成与特性
    2.4 社会科学的制度化过程
    2.5 “学科”的知识权力结构
第三章 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
    3.1 以“七艺”为核心的西方传统学术体系
    3.2 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
    3.3 西方主流的学科分类标准与系统
    3.4 西方主流的文献分类标准与系统
    3.5 其他的学科分类标准与系统
    3.6 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的趋势
第四章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初建
    4.1 中国传统学术的体系结构
        4.1.1 六艺分科
        4.1.2 四部分类
    4.2 中国传统学术制度变迁的驱动力
        4.2.1 佛教的传入
        4.2.2 明末清初西学的传入
    4.3 近代中国学科体系的初步建立
        4.3.1 壬寅学制
        4.3.2 癸卯学制
        4.3.3 壬子癸丑学制
        4.3.4 壬戌学制
    4.4 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出现
    4.5 20世纪80年代后人文社会科学的重建
    4.6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立的语境分析
第五章 中国文献分类体系的演化及其经验启示
    5.1 民国时期图书分类法的演化
        5.1.1 对于经部的处理
        5.1.2 对于史部的处理
        5.1.3 对于子部与集部的处理
    5.2 现行的文献分类标准与系统
        5.2.1 赖永祥《中国图书分类法》
        5.2.2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5.2.3 《社会科学检索词表》
        5.2.4 《中文新闻信息分类》
    5.3 我国文献分类学研究成果及其经验启示
        5.3.1 知识组织理论研究成果
        5.3.2 文献分类学提供的可借鉴经验
第六章 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的重构
    6.1 国内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6.1.1 现行主要人文社会科学指导性标准
        6.1.2 主要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6.2 重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的出发点
        6.2.1 由政府主导转向学科主导
        6.2.2 多元发展的学科准入模式
        6.2.3 重建中国古典文明学术体系
    6.3 重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原则
        6.3.1 基层化原则
        6.3.2 形式逻辑原则
        6.3.3 变化发展原则
        6.3.4 本土化原则与国际化原则
        6.3.5 实用性原则
        6.3.6 历史性原则
    6.4 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逻辑框架
        6.4.1 人文学科群
        6.4.2 社会科学学科群
        6.4.3 应用软科学群
        6.4.4 交叉/跨学科
        6.4.5 中国传统学术——国学的当代形态
    6.5 实例分析:LIS学科体系的重构
        6.5.1 国外对LIS学科的认识与观点
        6.5.2 国内对于LIS学科体系的研究
        6.5.3 LIS学科体系结构分析
第七章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实现与应用展望
    7.1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实现的制度保障
        7.1.1 不成文制度的建设
        7.1.2 成文制度的建设
    7.2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框架的应用展望
        7.2.1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教育的影响
        7.2.2 学科分类与文献分类的映射与连接
        7.2.3 基于学科分类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
第八章 结语
    8.1 结论
    8.2 创新点与不足
文后引文及参考文献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类目复分加“0”规则研究新视角(论文参考文献)

  • [1]打开历史现场的钥匙——评《民间历史文献整理概论》[J]. 凌一鸣. 古籍保护研究, 2021(01)
  • [2]不负历史重托 谱写新的篇章(笔谈)[J]. 侯典牧,黄河,李莹,马良,李慧波,戴昭,魏开琼,周应江,陈虹,孙晓梅.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0(06)
  • [3]《中图法》分类理论与技术的发展研究[D]. 李轩. 河北大学, 2019(04)
  • [4]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D]. 俞雪莲.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1)
  • [5]潘自牧及其《记纂渊海》研究[D]. 曹珍. 西北大学, 2019(01)
  • [6]《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研究综述[J]. 纪亚清. 图书馆学刊, 2018(03)
  • [7]2010—2016年《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研究现状分析[J]. 艾雰. 图书馆建设, 2017(05)
  • [8]基于书目记录的《中图法》物理学类目调整方法[D]. 陈攀. 山西大学, 2013(01)
  • [9]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D]. 付天松. 黑龙江大学, 2013(S1)
  • [10]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 袁曦临. 南京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中国图书馆分类中“0”规律研究的新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