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呼吸补泻仪研究报告

智能呼吸补泻仪研究报告

一、智能型呼吸补泻仪研究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陈秋仪[1](2020)在《加减乌梅丸颗粒对哮喘大鼠激素干预模型气道重塑及TGF-β1/Smad通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哮喘大鼠激素干预模型,运用临床确有疗效的加减乌梅丸颗粒作为治疗药物,评估该药物对模型大鼠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对气道重塑的阻抑作用,阐明加减乌梅丸颗粒阻抑哮喘大鼠激素干预模型气道重塑的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哮喘组、地塞米松组、普米克令舒组及中药组,适应性喂养1周,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于实验第1天和第8天腹腔注射卵蛋白(OVA)与氢氧化铝佐剂混合液致敏,第15天开始以1%OVA隔天雾化激发,除正常组和哮喘组外,其余各组均在雾化激发前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0.5 mg/kg腹腔注射,按每周0.1 mg/kg速度撤减地塞米松的剂量,普米克令舒组予普米克令舒0.413 mg/kg每日雾化吸入,中药组予加减乌梅丸颗粒1.86 g/kg每日灌胃,均用药7周,观察大鼠一般表征,末次给药24 h后取材。(1)比较各组大鼠肺通气功能及气道重塑程度:大鼠麻醉后检测各组肺通气功能,记录用力肺活量(FVC)、0.2秒用力呼气容积(FEV0.2)、0.2秒内的平均流速(FEV0.2/FVC%)、用力最大呼气流速(PEF)、用力中期呼气流速(FEF25-75%)等数据;处死大鼠后取部分左肺组织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用医学图像分析软件测定气道壁面积(Wat)、气道平滑肌面积(Wam)及两者占气道总面积的百分比。(2)比较各组Collagen Ⅰ、Collagen Ⅲ蛋白以及TGF-β1/Smad信号通路各指标变化:对大鼠右肺进行肺泡灌洗,ELISA法检测各组灌洗液中TGF-β1、Smad2、Smad3、Smad6、Smad7含量;取大鼠部分左肺组织,以免疫组化法测定TGF-β1、Smad2、Smad3、Smad6、Smad7、Collagen Ⅰ、Collagen Ⅲ的平均光密度值;取大鼠右肺上叶、中叶,分别行Western Blotting和RT-qPCR检测,比较各组大鼠肺组织中TGF-β1、Smad2、Smad3、Smad6、Smad7、Collagen Ⅰ、Collagen Ⅲ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哮喘组大鼠经卵蛋白激发后可观察到呼吸急促、搔抓口鼻、烦躁不安、腹肌抽搐、时有喷嚏等表现,并逐渐俯伏在一处,反应迟钝,可闻及明显的喘鸣音,地塞米松组同样具有以上表现,但体重明显减轻,毛发色泽更显暗淡,烦躁不安、暴躁程度更为明显,并具有较强攻击性,中药组以上症状均有所改善,喘鸣音减轻;哮喘组肺通气功能指标FVC、FEV0.2、FEV0.2/FVC%、PEF、FEF25-75%均较正常组显着下降(P<0.05),出现了持续性的气流阻塞,地塞米松组相比哮喘组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组各项指标较二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气流阻塞症状有所缓解;HE染色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哮喘组气道周围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气道管腔明显变窄,气道壁、平滑肌层和基底膜层厚度显着增加,间质纤维增生,胶原蛋白沉积增多,Wat%、Wam%较正常组均显着升高(P<0.05),气道重塑明显,地塞米松组相比哮喘组气道改变有所减轻、Wat%显着降低(P<0.05),中药组气道改变较二组均有减轻,气道周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气道壁、平滑肌层和基底膜层厚度降低,胶原蛋白沉积减少,Wat%显着降低(P<0.05);(2)与正常组比较,哮喘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TGF-β1、Smad2、Smad3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Smad6、Smad7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肺组织中 TGF-β1、Smad2、Smad3、Collagen Ⅰ、Collagen Ⅲ蛋白及 mRNA 相对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Smad6、Smad7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与哮喘组比较,地塞米松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TGF-β1含量显着降低(P<0.05),肺组织中 TGF-β1、Smad2、Smad3、Collagen Ⅰ、Collagen Ⅲ蛋白及 mRNA 相对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Smad6、Smad7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与地塞米松组比较,中药组肺泡灌洗液中TGF-β1、Smad2、Smad3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Smad6、Smad7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肺组织中TGF-β1、Smad2、Smad3、Collagen Ⅰ、Collagen Ⅲ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Smad6、Smad7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研究结论:加减乌梅丸颗粒通过调控TGF-β1/Smad信号通路,可恢复Smad2/3和Smad6/7的平衡,抑制TGF-β1信号在细胞内的转导,进而减少气道平滑肌增生以及Collagen Ⅰ、Collagen Ⅲ蛋白沉积,抑制气道壁增厚,延缓气道重塑的发展,改善肺通气功能。

陈巍[2](2019)在《中风后偏瘫手针与电针疗效比较与不可逆偏瘫辅助系统设计》文中指出中风后偏瘫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负担,本研究立足于中西医结合与现代生物医学工程手段,拟为中风后患者的康复明确一个值得推广的康复手段和设计一种肢体动力替代解决方案。研究前半部分通过普通手法针刺(manual-acupuncture)(文中简称普通针刺、手针)和电针(electro-acupuncture)比较性研究的meta分析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针刺疗法进行了探索,后半部分则为解决运动功能无法通过治疗恢复的患者,从人工替代品角度设计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一套仿生肌肉系统),以满足对治疗反应差或不可逆性偏瘫患者的运动需求。针灸(acupuncture)具有成本低、副作用小的特点。近年来,电针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对于普通手法针刺而言,电针具有操作易于上手,治疗强度调节准确且可量化管理的优点,但两者孰优孰劣始终未有定论。本研究拟通过两种治疗方法间的比较,从疗效的角度来为针刺治疗合理应用做一个铺垫。整项研究严格按考克兰协作网的指导手册(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进行,使用相关检索词从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以及Cochrane library中进行检索,得到结果2862项,其中18项被纳入到meta分析中(本研究方案已在meta分析认证机构PROSPERO认证通过,注册号:CRD42019122533)。对于纳入的研究,我们将普通手法针刺定义为普通手法针刺组,使用电针治疗的定义为电针组。使用revman 5.3进行异质性分析,对于有较高异质性的研究,进行亚组分析明确其原因;对于异质性在可接受范围的,通过效应值(二分类变量选用RR,连续变量选用SMD)的95%置信区间(95%CI)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连续性变量研究中SMD的95%置信区间为[0.52,0.87],而二分类变量研究中RR的95%置信区间为[1.34,1.73],均显示电针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但二分类变量组的分析结果显示这种差距更为明显。我们认为:电针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的主要原因为电针是在普通针刺的治疗基础上叠加了电脉冲的刺激,但更深层次的作用机制则需要进一步探讨。本meta分析结果的证据等级评定显示此结论可作为临床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依据,也适合用于更大规模临床试验的立项基础。研究后半部分我们设计了一种链式电磁体,与温度、压力传感器,冷却、润滑系统相组合,在电脑(或人工智能)控制下,以电磁力驱动,作为中风后不可逆性瘫痪患者的替代动力解决方案,填补了目前仿生医学在这一领域内的空白。

蔡云飞[3](2019)在《呼吸补泻针刺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明确呼吸补泻法在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痛的临床疗效,为呼吸补泻手法在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依据。方法:本次课题选取我院2018年01月—2019年01月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把60例病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选穴均为: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环跳穴、委中穴、阳陵泉、承山穴。治疗组采用的是呼吸补泻法,对照组采用平补平泻法。两组均是每天1次,14天为1个治疗周期。本实验采用随机对照法,以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腰椎评分(腰椎JOA)作为观察指标,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作为疗效评价指标。所有患者治疗经过均有医师登记并评分,客观地评价呼吸补泻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试验结束后对患者的各项指标及评分均作统计学处理并分析计算结果。结果:1.基线指标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可知两组受试对象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总有效率的比较:治疗组有效的是93.33.%,对照组有效的是83.33%。通过两组的有效率可知,呼吸补泻法和平补平泻法对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显着的疗效,但是经过统计学分析,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3.VAS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VAS值无明显差异,治疗1周后两组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性很显着,治疗组治疗效果显着高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两组治疗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即差异忽略不计。因此可知,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以显着缓解患者腰腿疼痛症状,减轻疼痛程度。但是治疗组在治疗1周后疗效显着高于对照组,说明呼吸补泻法在缓解疼痛方面比平补平泻法效率高,见效快。4.JOA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JOA值差异不明显,治疗1周后,两组JOA评分值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明显,治疗组JOA评分值显着高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两组JOA评分值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仍显着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呼吸补泻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腿疼,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效率高,见效快,疗效好,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平补平泻法。结论:呼吸补泻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许玥[4](2019)在《电针不同介入时机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Myod、CDK4和P57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有着80%发病率的腰痛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疾病,其致病因素多、病理机制复杂,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研究的重点。现代研究发现,维持腰椎稳定的多裂肌功能、结构的异常改变与腰痛密切相关。多裂肌是一组位于脊柱深层最内侧,附着于棘突、椎板和横突之间的椎旁肌群。其在腰部较为发达,肌纤维含量丰富,并且相较其他椎旁肌更粗更短,此外,腰多裂肌也是脊柱旁附着面积最大的椎旁肌群,这种特有的解剖结构致使多裂肌能够产生强大的收缩力,从而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当腰多裂肌损伤、萎缩时,其稳定脊柱的作用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造成腰部椎间小关节活动紊乱、周围韧带及椎间盘损伤等各种问题的出现,从而引起疼痛。研究目的与意义针刺治疗作为我国传统疗法的代表,具有舒经通络、调气和血、解痉止痛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骨骼肌损伤引起的腰痛类病症。有关针刺治疗的作用机理已被国内外临床工作者不断的证实和更新,但至今有关针刺介入时机的研究尚不多,结论亦存在差异,但皆提示了不同介入时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针刺的临床疗效。课题组前期研究已发现,电针委中穴和肾俞穴能提高Pax-7、IGF-1等生肌因子的表达,降低炎症反应,加快损伤多裂肌的修复。本实验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电针不同介入时机对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抗原Myod、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DK4和P57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究电针起效机制和最佳干预时机,为规范腰痛的针刺治疗方案、提高针刺的有效性提供可靠依据。研究方法将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1组(即刻固定)、模型2组(24h固定)、模型3组(48h固定)、电针1组(即刻电针)、电针2组(24h电针)、电针3组(48h电针),每组各6只。通过肌肉注射0.5%布比卡因制备多裂肌损伤模型,电针组选取双侧“委中”穴、“肾俞”穴治疗,每天一次,每次20min,并于针刺后1d取材。模型组、空白对照组不干预,与针刺组同步取材。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多裂肌Myod和P57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CDK4阳性表达。研究结果电针1、2组和对应模型组Myod蛋白表达均高于空白组(P<0.01),且电针2组高于模型2组(P<0.01);各电针组对比,电针1组和电针2组均显着高于电针3组(P<0.01),且电针2组高于电针1组(P<0.05)。电针2组P57蛋白表达低于模型2组(P<0.05),其他各组对比无差异。电针各组和模型各组CDK4蛋白表达均高于空白组(P<0.01或P<0.05),且电针1、2组均高于对应模型组(P<0.01或P<0.05);各电针组对比,电针2组高于电针3组(P<0.05)。研究结论电针“委中”和“肾俞”穴可促进损伤多裂肌的良性修复,且以损伤24h电针干预效果最佳,其机制可能与提高Myod和CDK4的表达有关。

丁勤能,刘蓓蓓,李静[5](2014)在《针灸配合呼吸补泻法分期治疗特发性面瘫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使用针灸配合呼吸补泻法分期治疗特发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共观察特发性面瘫76例,其中41例运用针灸配合呼吸补泻法进行治疗(治疗组),35例常规针灸治疗(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总有效率及总体病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面神经功能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呼吸补泻法分期治疗特发性面瘫可缩短病程,疗效明确。

贺同焕[6](2014)在《电针百会、印堂为主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电针百会、印堂为主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与传统常规针刺治疗相比较,观察不同方法的特异性,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试验组,百会、印堂接电针;神门、内关、三阴交、太溪、涌泉,常规针刺。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表(PSQI)、睡眠障碍自评表(SRS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为观察指标,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①临床疗效,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显效率为8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5%,显效率为60%,两组间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②两组的PSQI、SRSS、HA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间比较,亦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组和常规针刺组对心肾不交型失眠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电针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更优于常规针刺组,电针百会、印堂为主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操作简单,宜于临床推广应用。

杜旭,刘海燕[7](2012)在《朱龙玉对电针的贡献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回顾电针的起源及朱龙玉发明第一台电针机和确立电针疗法的探索历程,指出其电针部位与中医针灸理论存在差异,阐述了朱氏的主要贡献及其重要启示,认为朱氏发明电针机是针灸学发展中创新的典范,对针灸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黄彬[8](2012)在《单式补泻手法的基本操作及现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刺手法是实现补虚泻实的重要环节。广义的针刺手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针刺操作的全过程;狭义的针刺手法是指进针之后到出针之前所采用的各种行针和补泻手法。合理的针刺操作,能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提高疗效。针刺单式补泻手法的基本操作有捻转补泻法、提插补泻法、徐疾补泻法、迎随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开阖补泻法、平补平泻法。

杨华元,马忆南[9](2011)在《现代针灸治疗仪器的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灸治疗仪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提高针灸疗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针灸治疗仪也正在更新换代,其主要采用单片机、虚拟仪器和激光等技术研制针灸治疗仪,使治疗仪在治疗参数、波型、功能等方面更适合针灸临床治疗的需要。本文旨在对现代针灸治疗仪器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余锋[10](2010)在《解毒活血法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毒壅血瘀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基本病机所在,根据导师多年临床经验及复习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显示,解毒活血法可不同程度地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调节脂质代谢,提高机体抗缺氧能力和抗细胞凋亡的作用,减轻心肌细胞凋亡,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目的评价解毒活血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1个月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旨在初步观察解毒活血法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并对中医药的疗效作出客观评价;实验方面,采用大鼠垂体后叶素造模心肌缺血动物模型,以解毒活血法进行干预,并设立对照组,进一步明确解毒活血法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治疗作用,从而为临床的治疗效果提供更有力的实验证据。方法对符合本研究纳入条件的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西医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在西医规范化处理基础上加用解毒活血汤进行干预。在严格按照临床研究设计的基础上,对纳入两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及治疗前后比较,通过分析治疗前后疗效指标、中医证候疗效指标、主要疗效指标、实验室炎症指标及肝肾功能等情况的变化,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查和心电图等。进而分析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及血清IL-1、TNF-a、SCD40L及MMP-9等相关资料的变化关系,通过统计学分析、探讨解毒活血法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用的机制所在。动物实验方法:以大鼠垂体后叶素造模心肌缺血为动物模型,以心酶、心电图及炎症介质标志物IL-1、TNF-a作为观察指标,观察解毒活血汤高、中、低剂量组(32g、16g、8g/kg)的治疗效果,采用ELISA法测定IL一1β、TNF-α的含量。结果1、临床研究(1)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疗效分析: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中显效24例,改善13例,无效3例;对照组治疗4周后显效17例,改善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80%,两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见(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对比:治疗组在治疗前心绞痛发作频率为(12.60±2.17)次/周,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9.50±1.72)分/次,对照组心绞痛发作频率为(13.90±2.60)次/周,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9.10±2.13)分/次,两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治疗组发作频率(4.00±1.41)次/周,持续时间(3.90±1.29)分/次,对照组为(5.70±1.42)次/周,持续时间(5.20±1.32)分/次,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以及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均有显着降低,但治疗组降低更明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次数比较:接受治疗干预期间,治疗组的心血管事件事件发生次数比对照组的发生次数明显要少,但主要是一般心血管事件事件的差异,而严重心血管事件(不包括终末事件如患者死亡)两组发生次数无明显差异。(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在症状积分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症状积分差值,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组,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二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5)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比较:入院时治疗组APACHE II评分平均为(15.10±3.47)分,对照组APACHEⅡ评分平均为(14..50±3.95)分,两组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纳入本研究的两组患者在疗程2周时各项主要疗效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异(P>0 05),但和入院时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 05);在治疗4周时,两组评分都呈下降趋势,但治疗组组下降更明显,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6)两组硝酸甘油停减情况: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室指标分析:(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治疗组干预四周后显效13例,改善16例,无效11例,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8例,无效8例,两组比较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完成本研究的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具体表现在TC、TG、LDL-C降低,HDL-C升高,但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脂改善幅度更加明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后超敏CRP (hs-CRP)变化:治疗前两组hs-CRP(单位:mg/1)T值:0.207,P值=0.838>0.0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hs-CRP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但治疗组降低更加明显,组间比较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比较:治疗前两组WBC计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WBC均有明显降低,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FIB)变化情况:两组治疗后FIB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治疗前后IL-1,TNF-a、SCD40L及MMP-9的变化: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血中IL-1、TNF-a、SCD40L及MMP-9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治疗4周后,对照组血清MMP-9较治疗前略有下降,但均无显着性差异,治疗组MMP-9水平不但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P<0.01),两且较对照组亦有显着下降(P<0.01),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炎症指标方面优于对照组。3.安全性评价:治疗前后,对接受本研究的80例患者行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检查,其中对照组治疗后4周有1例患者出现ALT轻度升高,经予以护肝药口服,1月后复查肝功正常,1例患者出现轻度血色素下降,未予特殊处理;治疗组5例出现恶心、纳差等胃肠道不适症状未予特殊处理。实验中未发现其他患者肝肾功能异常等情况。4、实验研究:大鼠垂体后叶素造模心肌缺血模型结果提示在心电图变化情况比较上,解毒活血汤高剂量组可改善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低剂量显示改善倾向,但无统计学差异;各组大鼠实验室检测指标变化情况上,模型组心酶指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而解毒活血汤低、中及高剂量组可以显着改善心肌酶CK、LDH,在高剂量组尤其明显,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lL-1β、TNF-α检测结果,模型组血清1L-1β、TNF-α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而解毒活血汤低、中及高剂量组可以显着降低该两项指标,在高剂量组此种作用尤其明显,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应用解毒活血法治疗ACS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症候分级量化上均有一定作用,能很好的控制病情,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2)解毒活血法在改善ACS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提示可能通过调节血脂和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内皮功能等途径起到抗炎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3)动物垂体后叶素心肌缺血模型显示解毒活血法能明显改善心肌缺血,降低血清IL—1、TNF—α等促炎因子水平,在高剂量组这种作用尤为明显,为解毒活血法取得的临床疗效提供了充分的实验依据支持。

二、智能型呼吸补泻仪研究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智能型呼吸补泻仪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加减乌梅丸颗粒对哮喘大鼠激素干预模型气道重塑及TGF-β1/Smad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激素依赖型哮喘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1 激素依赖型哮喘的定义
        2 激素依赖型哮喘的发病机制
        3 激素依赖型哮喘临床治疗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综述二 乌梅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1 乌梅丸源流及其发展
        2 乌梅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理论基础
        3 乌梅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应用进展
        4 乌梅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加减乌梅丸颗粒对哮喘大鼠激素干预模型气道重塑及肺通气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加减乌梅丸颗粒对哮喘大鼠激素干预模型TGF-β1/Smad信号通路及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中风后偏瘫手针与电针疗效比较与不可逆偏瘫辅助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综述
    1.1.中风概述
        1.1.1.中医对中风发病机理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1.2.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现代医学理论及主要治疗方法
        1.2.1.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病机理
        1.2.2.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康复方法和替代治疗手段
    1.3.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的针刺治疗
        1.3.1.针刺治疗的种类
        1.3.2.机理研究
        1.3.3.普通针刺治疗中风的研究进展
        1.3.4.电针在中风治疗中的作用和研究进展
        1.3.5.小结
    1.4.人工辅具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1.5.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1.6.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电针与传统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2.1 概述
        2.1.1 背景
        2.1.2 研究目标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的选择
        2.2.2 研究类型
        2.2.3 纳入病例类型
        2.2.4 排除研究类型
        2.2.5 干预手段类型
        2.2.6 结果测量方式
    2.3 研究结果
        2.3.1 主要研究结果
        2.3.2 次要研究结果
    2.4 纳入研究的检索策略
        2.4.1 电子检索
        2.4.2 其它资源的检索
    2.5 文献收集和分析
        2.5.1 数据提取和管理
        2.5.2 纳入研究的风险评估
        2.5.3 meta分析的组成及效应量的选定
        2.5.4 缺失数据的处理
        2.5.5 异质性评估
        2.5.6 发表偏倚评估
        2.5.7 数据合成
        2.5.8 亚组分析和异质性调查
        2.5.9 敏感性分析
    2.6 结果
        2.6.1 研究描述
        2.6.2 研究结果
        2.6.3 纳入研究的情况
        2.6.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
        2.6.5 连续性变量的meta分析
        2.6.6 二分类变量的meta分析
        2.6.7 GRADE证据质量及推荐等级
    2.7 本章小结与分析
        2.7.1 META分析主要结果
        2.7.2 证据的整体完整性和适用性
        2.7.3 证据质量
        2.7.4 研究过程中的潜在偏见
    2.8 本章讨论
第3章 针对久瘫中风病人的解决方案(肌肉替代品开发)
    3.1 项目的背景介绍
    3.2 本研究方案基本思路
    3.3 设计内容
    3.4 系统工作解析
    3.5 本章小结
    3.6 项目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检索策略)
    附录2 (考克兰手册中对于偏倚评估的标准)
    附录3 文中所用缩略语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呼吸补泻针刺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治疗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电针不同介入时机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Myod、CDK4和P57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多裂肌与腰痛类疾病的研究
        1 多裂肌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2 多裂肌与腰痛类疾病的关系
        3 针刺治疗腰痛类疾病的研究
        4 肌卫星细胞与骨骼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影响针刺疗效的因素
        1 得气
        2 年龄、体质因素
        3 病情及病症类型因素
        4 医者操作方法和水平
        4.1 辨证论治因素
        4.2 针刺浅深因素
        4.3 针刺的操作
        4.4 腧穴定位因素
        4.5 腧穴特性的掌握
        4.6 针刺补泻因素
        4.7 针刺时机
        4.8 留针时间
        5 神气因素
        6 环境因素
        7 针具因素
        8 心理因素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骨骼肌损伤修复与Myod、CDK4和P57的相关性研究
        1 肌卫星细胞
        2 Myod与骨骼肌再生修复的关系
        3 细胞周期相关蛋白与骨骼肌再生修复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技术路线图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2.1 主要仪器
        1.2.2 主要试剂
        1.3 动物造模
        1.4 干预方法
        1.5 标本采集
        1.6 指标检测
        1.6.1 Western Blot蛋白印记法检测Myod、P57蛋白的表达:
        1.6.2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K4阳性表达: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电针对Myod和P57蛋白表达的影响
        2.2 电针对CDK4蛋白阳性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5 结语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针灸配合呼吸补泻法分期治疗特发性面瘫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临床分期
    1.4 治疗方法
        1.4.1 取穴
        1.4.2 对照组操作
        1.4.3 治疗组操作
    1.5 评价标准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6)电针百会、印堂为主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一般资料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和方法
        2.5 临床疗效标准
        2.6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 4
        3.2 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比较见表 5
        3.3 两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比较见表 6
        3.4 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比较见表 7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睡眠及失眠症的认识
        1.2 中医对失眠病因病机及证候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睡眠及失眠症的认识浅析
        2.1 正常睡眠构成及分期
        2.2 与睡眠有关的激素及神经递质
        2.3 影响睡眠的因素
        2.4 失眠的治疗
    3 针灸处方分析
        3.1 理论基础
        3.2 腧穴的特性
        3.3 电针在针灸治疗失眠中的作用
    4 结果分析
        4.1 观察指标
        4.2 临床疗效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7)朱龙玉对电针的贡献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电针的起源
2 朱氏对电针的探索
3 朱氏与电针机及电针疗法
4 朱氏的电针部位
5 朱氏的贡献与启示

(9)现代针灸治疗仪器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疗仪研制
2 红外灸疗仪研制
3 激光治疗仪研制
4 展望

(10)解毒活血法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传统中医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认识
        一、病名源流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
        四、鉴别诊断
        五、治疗
    第二章 当代中医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认识
        一、理论研究
        二、中医药治疗ACs的临床研究进展
        三、专方专药治疗
        四、其他治疗
        五、实验研究
    第三章 现代医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认识
        一、研究对象的概念及相关概念的辨析
        二、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概况及进展
        三、临床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三、试验方法
    四、实施方案
    五、疗效评价
    六、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七、安全性和耐受性评价
    八、结果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部分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四、实验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智能型呼吸补泻仪研究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减乌梅丸颗粒对哮喘大鼠激素干预模型气道重塑及TGF-β1/Smad通路的影响[D]. 陈秋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中风后偏瘫手针与电针疗效比较与不可逆偏瘫辅助系统设计[D]. 陈巍. 深圳大学, 2019(10)
  • [3]呼吸补泻针刺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D]. 蔡云飞.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4]电针不同介入时机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Myod、CDK4和P57蛋白表达的影响[D]. 许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5]针灸配合呼吸补泻法分期治疗特发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 丁勤能,刘蓓蓓,李静. 东南国防医药, 2014(05)
  • [6]电针百会、印堂为主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D]. 贺同焕.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 [7]朱龙玉对电针的贡献及启示[J]. 杜旭,刘海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12)
  • [8]单式补泻手法的基本操作及现代研究[J]. 黄彬.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4)
  • [9]现代针灸治疗仪器的研究现状[J]. 杨华元,马忆南. 中国医疗设备, 2011(04)
  • [10]解毒活血法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余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标签:;  ;  ;  

智能呼吸补泻仪研究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