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建筑教育

数字时代的建筑教育

一、数位时代的建筑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孙凝翔,韩松[1](2020)在《“可供性”:译名之辩与范式/概念之变》文中提出"可供性"(affordance)已成为当前媒介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由于概念脉络复杂且难以把握,传播学对affordance概念的运用往往失之要义。本文梳理了该概念的来源和背景,探索了该概念引入传播学的关键节点,指出了其中的范式变迁与概念转义,并辨析了"可供性"这一译名的问题。本文建议将affordance译为"示能"。作为一个跨学科概念,"示能"强调了具身性、物质性和主客体对称性三项属性,为媒介研究突破目前困境提供了可能的进路,亦为传播学之转向与重构提供了有利的起点。

王思晗[2](2020)在《台湾《联合报》“愿景工程”栏目研究》文中提出1988年台湾当局宣布开始“全面解禁”,报纸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闻自由”,却同时出现了娱乐化、黄色新闻泛滥;政治斗争每时每刻都占据着版面头条;新闻内容同质化严重;最关切的民生新闻无人问津;从业人员新闻职业素养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至今为止,我国台湾报业并未朝着本来大众所期待的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反而出现了新闻自由被过度利用的现象。有学者自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进行的“台湾地区新闻自由和媒体信赖度调查”中显示,台湾民众对于报纸新闻的信任度不到60%;2006年,调查研究显示台湾大众传播媒体只获得了1%的公众信任,竟然99%的民众都不相信媒体。1《联合报》作为台湾四大报之一,受众面广,发行量大,当今的台湾媒体形象自然对《联合报》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为了改变人们眼中的台湾媒体形象,也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联合报》创立了“愿景工程”这一栏目,作为其最重要的栏目之一。本文就以“愿景工程”栏目为研究对象,综合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共整理出“愿景工程”自2012年创立起至2019年6月共49个专题450篇报道作为样本。为了更好的展现研究成果,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总结了24张图表对“愿景工程”的新闻报道框架进行了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对框架理论做了研究综述,并介绍了论文的样本选择、时间范围和抽样方法,为下文的研究搭建类目。第二部分,对“愿景工程”栏目建构的最首要部分新闻选择框架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愿景工程”栏目新闻建构框架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从更加细致的角度入手,用甘姆森的“诠释包裹理论”分析了“愿景工程”栏目的内容框架,并在第二、三、四章的最后分别进行了小结,以总结本章节“愿景工程”新闻框架所呈现出的媒体形象。最后第五部分则总结了愿景工程栏目呈现出此类媒体形象的控制因素。通过分析,得出“愿景工程”栏目的确按照其为自身打造的“迈向公益媒体之路”前进,在内容选择、报道数量、主要议题、报道倾向等方面都呈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形象。最终研究认为,作为私有制制度下的媒体想要呈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形象,与媒体所处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媒体受众以及媒介内部情况都有所关联,这些因素共同控制着《联合报》的发展方向。

GoldenPinDesign[3](2019)在《2019金点设计奖及金点概念设计奖“年度最佳设计奖”入围名单揭晓》文中研究说明2019金点设计奖及金点概念设计奖"年度最佳设计奖"入围名单出炉!经过严谨的评选及讨论后,最后评审团选出64件"金点设计奖年度最佳设计奖"入围名单、7件"金点概念设计奖年度最佳设计奖"入围名单。在两个奖项中,台湾地区入围39件成为今年大赢家、中国大陆入围18件居次、中国香港入围9件名列第三,另外还有来自日本、韩国、德国的优秀作品,将共同角逐"年度最佳设计奖"之最高荣耀。今年主办单位将颁

周予洵[4](2019)在《美术馆儿童美育项目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公共教育覆盖范围的扩大,美术馆成为实施社会美育的重要场所。而对于美术馆而言,教育也逐渐发展成为它核心职能之一。本文探索美术馆以儿童观众为核心开展的美育项目与科技、友善平权、教育推广几的实施策略、合作模式及其未来可能性。本文着力于对儿童美育项目进行研究,笔者先对国内外研究内容与现状进行梳理,简析美术馆教育与儿童教育的发展,分析美术馆儿童教育的特质。以上海地区、台湾地区美术馆考察与调研为基础,归纳美术馆教育,尤其是开展儿童教育项目上的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借由对比,吸收台湾美术馆的先进经验。在考察与调研中,综合考察美术馆教育项目开展情况,分析现存问题,提出对应策略。从美术馆内部可实施的策略和行动方针到美术馆对外的教育推广与合作给予阐述,在面对科技导入与教育革新方面,也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策略。如何实现人权平等、文化平权,让每个儿童享有相同的亲近知识的权利,包括身心障碍儿童,美术馆应该承担的社会角色与采取措施落实策略也在第四章提供参考意见。面对美术馆现存问题,理论与实践迫切需要并行。美术馆美育项目应多维度并重,宽口径传播,未来仍充满机遇与挑战,探索适合我国美术馆发展的儿童美育项目策略具有开创意义。

王韵[5](2018)在《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与经营成为至关重要的议题。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省唯一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其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对于对于传承荆楚优秀文化、满足湖北省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及增强武汉市的城市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的涵义,然后基于对湖北省博物馆的调研,分析了当前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中存在的产品同质性、创意缺乏及开发动力不足等问题,并指出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获省内明文的政策支持、缺乏专项资金的投入、未设置专门的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部门、未形成成熟的开发与经营的模式、缺乏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以及缺乏“互联网+”运营等。接下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比较成熟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的经验,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馆、台湾博物馆、美国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的经验。最后,在问题阐述、原因分析和经验介绍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如下对策.建议:出台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的政策、多方筹集开发与经营的资金、建立专门的开发与经营的组织、深度挖掘馆藏资源、与高校合作、运用创新科技、开创数字博物馆授权和“互联网+”运营模式。

林灵[6](2018)在《台湾院线纪录片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台湾电影产业自1990年代开始,一直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电影的产量锐减,在影院放映方面电影市场几乎由好莱坞电影所占领,本土影片上映不易且观众流失严重。而纪录片则从困境中突围,成为台湾电影中一个独特的存在,相较于跌宕起伏的商业电影市场,台湾纪录片的稳定产出曾在年产量最萧条的年份拯救了台湾电影人。如今,纪录片已成为电影院里的一种重要影片类型。本文主要从蔚为风潮的院线纪录片文化现象入手,通过研究台湾院线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探索院线纪录片发展带来的革新与面临的困境。台湾纪录片的蓬勃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纵观台湾纪录片的发展,随着技术手段越来越普及化、政治从高压到解严,纪录片的功能也从强化意识形态到反对主流媒体,再到关注弱势群体。由于纪录片前辈的辛勤耕耘和台湾逐渐成型的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使台湾社会对纪录片产业发展格外的重视。1997年台湾第一部院线纪录片上映,开启了纪录片的院线之路。而2004年《生命》,通过成功的商业营销策略院线纪录片才真正走入人们的眼中,也让台湾看到纪录片的市场潜力。直到2013年的《看见台湾》的票房奇迹更是为台湾院线纪录片的发展打上一剂强心针。在这个过程中,纪录片与商业合作,使纪录片的力量得以更有效的发挥。

马楠[7](2018)在《论博物馆的超记忆结构》文中研究说明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博物馆自建立之初就担负着保存记忆的功能,其收藏系统和展览叙事是社会思潮和时代精神的表征,而其跃迁式发展模型也成为十分重要的议题。课题从策展实践的角度出发,将博物馆视作一个现有的社会机制,通过考察演变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梳理由博物馆所中介的记忆和知识,记忆和经验,记忆和信息的形成和嬗变,并由此进入超文本的媒介情境中推演未来博物馆的可能形态及其所承载的公共记忆模型。本文从知识/分类、经验/日常、媒介/档案,几个相互交织的面向,以循环论证的方式展开对博物馆内在超记忆结构的考古式发掘。通过对艺造记忆的回顾,考察自我技术的档案化与记忆的博物馆化之间的关系。经由对古典时期博物馆形成历史和特点的分析,解读博物馆的核心文化构成。并由对事物的命名、分类和囤积形成的认识论,引向对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思辨,以梳理十八世纪以来以理性、秩序、公众教育等要素为特色的启蒙精神与博物馆发展的历史关系,对启蒙遗产进行的辩证性回溯,指明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内在矛盾,及其转型的内在逻辑。本文从对现、当代博物馆的研究和批判论述着手,由现存的博物馆机制内部去拆解、重组和回溯历史材料,以论证博物馆发展的问题基础和有效性。最后,通过对超文本,档案化和宇宙主义这三个部分的解析,提出超记忆结构作为博物馆跃迁的可能方向。“超记忆”是在“记忆工具”的意义上提出,其以博物馆为实践场所,是自我技术的当下实验。“超”指的是超文本结构下的无穷记忆叠积,而“记忆”是个体有意识地不断自我档案化和对无限日常的不断发现及收藏,并在超文本的层面上相互连接形成大众档案,经由超文本赛博空间展望超记忆博物馆内部的贯通可能,最终从实体博物馆走向超越个体和时空的超记忆网络,以达成精神化的实体与数码档案共同交织的超记忆博物馆。

袁兴龙[8](2017)在《行为逻辑导向下的书籍阅读体验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些年人们对于设计概念认知的不断发展与提升,我们会慢慢意识到现代设计发展总的趋势是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感受和情感。书籍设计评判标准也是没有固定的设计公式的,书籍设计的理念需要为当下的社会提供新的价值判断和具有可行性的理论参考。基于这样的前提,传统书籍设计的概念就需要被注入新的设计思维。当下,数字媒体时代带来各种变化的同时,进而影响着人们生活模式的转变。在这样的情景之下,传统纸质书籍显得日渐式微。面对这样的挑战与危机,如何重新发现纸质书籍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并为之找到更好的设计思路去适应现下的状况,使纸质书籍的价值得到提升,这值得我们大家去认真思量。通过前期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中的体悟,在笔者看来,在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从拿到书籍的那一刻开始,人们的阅读的过程就伴随着一系列的行为。在此过程中“行为”便成为一个人和书籍之间必要的一个关联因素。因此无论是人们的“阅读行为”,还是书籍本身透过固有的信息、纸张、形态、材料、内容等物理属性所传达出的“情感体验”,都是整个书籍设计过程中相伴相生的两个必要条件。思考书籍行为和体验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才能使得一本书的整个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合理,并最终使书籍设计的价值得到提升。在本论题的研究中,笔者首先探究书籍设计概念演化到今天,无论是其外在的形态和书籍所承载历史使命,都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去思考人与书之间关系转换后,行为对书籍设计的重要性。其次,本论题的重点,将以行为逻辑作为出发点,透过研究从书籍本身出发的“书本”和以人的行为作为出发点的“人本”两个方面,去研究行为逻辑导向下的阅读体验。透过本论题的研究,旨在重视书籍本身固有设计形式之外,以纸质书为载体,通过分析阅读对象在阅读过程中行为逻辑与体验之间关系,从而了解不同阅读者产生的不同阅读行为和阅读体验。进而为在当下的书籍设计提供更多可行性的理论探索与突破,使得我们能够重新反思书籍设计现下的功用,并为纸质书籍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曾夏雨[9](2016)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插画研究》文中认为伴随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形成,越来越多创作者乐于使用数字技术绘制插画。这个时期的插画几乎囊括了电脑时代所有视觉艺术创作活动,如平面印刷品的设计、影视特效、网络游戏概念设计、工业造型设计等。而诞生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画作常常成为现代插画师的灵感缪斯,给予人们无限想象。它的主要特征是“超理智”的梦境、幻觉、潜意识等作为构思手法进行创作,此派别的理论依据来源自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本文从数字时代背景的探究入手,结合超现实主义风格插画的源起、概念、风格,从社会学和图像学的角度探讨超现实主义插画在现代社会信息时代传播之必要,尤其是在信息碎片化、泛滥性的背景下,数字化时代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但科技发展网络媒体迅速兴起容易造成艺术作品的钝化,作品平均化、标准化、一般化,毫无个性。笔者试通过超现实主义插画的研究,解决当下信息过度化所照成的现代人的审美疲劳和精神压力,希望促进网络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王浩臣[10](2015)在《近年计划型公共艺术的发展与问题》文中认为近年来,计划型公共艺术蓬勃发展,在国内外的公共艺术实践中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在整个当代艺术领域,计划型作品也已日渐成为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宠儿。然而,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中,并非所有艺术计划都是公共艺术。繁多的各式艺术计划和项目,往往被“新类型公共艺术”、“总体艺术”、“社群运动”、“大型艺术计划”等等错综交叠的概念多重表述,各自定义,边界不明。更有一些代表性的艺术家,虽然其项目具有显着的公共性,但本人却对公共艺术持保守意见,甚至明确表示了“反公共艺术”的立场。与此同时,计划型公共艺术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也越来越多提出有价值的反思,例如关于计划型公共艺术是艺术还是社会运动或公益项目、计划型公共艺术的当代美学价值何在、在现行公共艺术政策下计划型公共艺术的尴尬地位,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通过用比较研究、个案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回归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取向,从理论基础、实践方式和思想潮流等角度,试图厘清近年来国内外计划型公共艺术的讨论核心,检讨公共艺术出现的问题。本研究主要涉及计划型公共艺术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计划型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其在实施中的优势与困境、国内外重要专业媒体或机构近年来对该领域的研究和介绍、重要艺术家及团体的优秀实践、笔者个人的创作与思考等内容。由此,希望探寻计划型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从而试图为相关实践者和研究者构建这一年轻的、跨领域概念的基本标准和取向,以期对未来计划型公共艺术的创作提出建议。

二、数位时代的建筑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位时代的建筑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可供性”:译名之辩与范式/概念之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何“承担”?Affordance探源
二、Affordance的可供性:概念与范式之变
三、可供性还是示能?Affordance的二次转义
四、示能及其可能:超越二元框架
    (一)具身面向与身体研究。
    (二)物质面向与行动者网络。
    (三)互动面向与物的研究。

(2)台湾《联合报》“愿景工程”栏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缘起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 框架理论相关研究
        (一)国外框架理论相关研究
        (二)国内框架理论相关研究
        二 台湾媒体相关研究
        (一)台湾媒体研究
        (二)台湾媒体政治报道研究
        三 台湾《联合报》相关研究
        (一)台湾《联合报》新闻报道、生产、转型研究
        (二)台湾《联合报》和大陆传统媒体报道对比研究
        (三)台湾《联合报》等台湾媒体大陆形象构建研究
    第四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二)文本分析法
    第五节 理论基础
    第六节 样本选取
        一 样本选择
        (一)台湾《联合报》
        (二)台湾《联合报》“愿景工程”栏目
        二 样本抽样
        三 时间范围
    第七节 创新点和难点
        一 论文创新点
        二 论文难点
第一章 联合报系发展历史分析
    第一节 台湾报业发展特征分析
        一 鲜明的政治特征
        二 鲜明的市场化特征
    第二节 《联合报》报业集团风雨七十年
    第三节 “愿景工程”:迈向公益媒体之路
第二章 《联合报》“愿景工程”栏目报道新闻选择框架分析
    第一节 报道来源
    第二节 主要议题
    小结
第三章 《联合报》“愿景工程”栏目报道新闻建构框架分析
    第一节 报道数量及变化趋势
    第二节 报道体裁
    第三节 报道倾向
    小结
第四章 《联合报》“愿景工程”栏目报道内容框架分析
    第一节 经济建设议题
    第二节 环境类议题
    第三节 青少年类议题
    第四节 老龄化议题
    第五节 文化类议题
    第六节 健康类议题、愿景工程议题以及其他类议题报道
    小结
第五章 “愿景工程”栏目控制因素分析
    第一节 政治控制因素分析
    第二节 经济控制因素分析
    第三节 受众控制因素分析
    第四节 媒介内部控制因素
研究启示与反思
    第一节 “愿景工程”栏目研究启示
        一 注重树立社会责任感
        二 倡导社会各界共同解决问题
        三 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第二节 “愿景工程”栏目研究反思
        一 依旧“煽情”
        二 阅读量堪忧
        三 存在“信息茧房”
参考文献
致谢

(4)美术馆儿童美育项目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缘起、目的与问题定位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构架
    第四节 名词解释
第二章 美术馆儿童美育
    第一节 美术馆教育与儿童美育
    第二节 美术馆儿童美育的特质
第三章 美术馆儿童项目考察与分析
    第一节 上海地区美术馆儿童美育项目调研
    第二节 台湾地区美术馆儿童美育项目调研
    第三节 美术馆儿童美育项目对比分析
第四章 美术馆儿童美育项目实施策略
    第一节 美术馆内部实施策略
        1.1 规划美术馆儿童美育项目
        1.2 规划空间与完善设备
        1.3 驻馆计划
    第二节 美术馆对外合作与推广实施策略
        2.1 外部机构合作计划
        2.2 行动美术馆计划
        2.3 馆校合作计划
        2.4 公共节庆计划
    第三节 科技应用与教育融合实施策略
        3.1 E化空间
        3.2 为儿童访客设计网站
        3.3 美术馆UGC
    第四节 美术馆友善平权实施策略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专业能力展示
    《COLOUR VOICE》
    《COLOUR VOICE视频采访》
    《衍生品设计》
致谢

(5)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含义的研究
        1.3.2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的合理性研究
        1.3.3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模式研究
        1.3.4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概述
    2.1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含义、特征和类型
        2.1.1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含义
        2.1.2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特征
        2.1.3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类型
    2.2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含义
        2.2.1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概念
        2.2.2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流程
        2.2.3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模式
    2.3 博物馆文创产品经营的含义
        2.3.1 博物馆文创产品经营的概念
        2.3.2 博物馆文创产品经营的模式
        2.3.3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经营渠道
3 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的必要性
    3.1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2 提高城市竞争力
        3.2.1 形成城市的文化名片
        3.2.2 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3.3 充实博物馆发展资金
    3.4 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
        3.4.1 湖北省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强
        3.4.2 文创产品的发展可以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
4 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的可行性
    4.1 丰富的馆藏文化资源
        4.1.1 艺术文化资源
        4.1.2 地域文化资源
        4.1.3 历史文化资源
    4.2 有力的国家政策支持
    4.3 广泛的大众媒体关注
5 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的现状和问题
    5.1 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的现状
        5.1.1 文创产品的开发现状
        5.1.2 文创产品经营的现状
    5.2 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2.1 文创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5.2.2 文创产品经营存在的问题
        5.2.3 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共同存在的问题
6 国内外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的经验
    6.1 台北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的经验
        6.1.1 成熟的外界合作机制
        6.1.2 博物馆数字化
    6.2 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的经验
        6.2.1 建有专门的开发运营团队
        6.2.2 差异化的开发和经营战略
        6.2.3 “互联网+”运营模式
    6.3 南京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的经验
        6.3.1 系统化的开发管理
        6.3.2 定位不同的文创商店
    6.4 美国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的经验
        6.4.1 重视品牌与形象的建立
        6.4.2 经营和服务覆盖面广
        6.4.3 成熟的博物馆商店协会
7 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的对策建议
    7.1 文创产品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7.1.1 省内出台实施意见
        7.1.2 深度挖掘馆藏文化资源
        7.1.3 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开发
    7.2 文创产品经营的对策及建议
        7.2.1 树立文创产品品牌
        7.2.2 建立“互联网+”的运营模式
        7.2.3 开展数字化博物馆建设
    7.3 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共同的对策及建议
        7.3.1 组建专门的开发和经营团队
        7.3.2 与高校合作培养文创产品开发经营人才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台湾院线纪录片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纪录片在台湾:从边缘到主流
    第一节 发展历程
        一、早期政治宣传片及电视新闻片
        二、1980年代后台湾新纪录片
    第二节 资金来源
        一、公营机构
        二、民间私人单位
    第三节 制作·发行·放映
        一、制作
        二、发行
        三、放映
第二章 台湾纪录片的院线之路
    第一节 尝试期:1997—2003年
        一、解严后台湾社会文化环境
        二、《穿过婆家村》及《美丽少年》:院线的初探
    第二节 发展期:2004—2012年
        一、《生命》与《全景映像季》:纪录片营销的成功
        二、多种营销模式的探索
    第三节 繁荣期:2013—2016年
        一、《看见台湾》的成功:从制作到营销
        二、杨力州独特的院线模式
第三章 台湾院线纪录片得与失
    第一节 台湾院线纪录片的革新
        一、产制环境的改善
        二、美学与叙事的创新
        三、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第二节 台湾院线纪录片的困境
        一、产业化发展不足
        二、内容去政治化倾向
        三、纪录伦理问题凸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论博物馆的超记忆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课题研究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记忆宫殿
    1.1 博物馆的譬喻
        1.1.1 从乌托邦到异托邦
        1.1.2 超真实的“生命复制机”
    1.2 艺造记忆术
    1.3 从记忆工具到记忆地图
    1.4 个体意识与身份构造
第二章 被树立的经典
    2.1 演进中的博物观念
    2.2 现代博物馆的诞生
    2.3 形相分类与秩序化约
    2.4 词与物的象征体系建构
    2.5 记忆物化与囤积日常
第三章 启蒙与公众
    3.1 百科全书博物馆
    3.2 公众与新理性
    3.3 工具理性与启蒙反思
第四章 异托邦博物馆
    4.1 自反的观看主体
    4.2 文化工业与博物馆景观
    4.3 穿透博物馆的墙壁
    4.4 重塑批判的力量
        4.4.1 先锋派与博物馆体制批判
        4.4.2 创作权的重新分配
        4.4.3 对抗景观的日常生活革命
第五章 超记忆博物馆
    5.1 超文本空间:从文本开放到空间感知
        5.1.1 开放的超文本
        5.1.2 超文本数码空间
    5.2 档案化的作品
    5.3 宇宙主义与前卫博物馆学
    5.4 超记忆博物馆
结论
参考书目
致谢

(8)行为逻辑导向下的书籍阅读体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与目标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1.3 研究的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3 本论题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2章 行为逻辑与书籍设计之概念阐述
    2.1 行为逻辑的概念阐述
        2.1.1 行为逻辑发展由来
        2.1.2 从物理逻辑到行为逻辑
    2.2 当下书籍设计概念的演进
        2.2.1 人与书之间关系的演进
        2.2.2 从装帧到设计的演进
        2.2.3 从批量到定制的演进
    2.3 以行为逻辑为导向的书籍设计的特征
        2.3.1“行为接触点为核心”概念的注入
        2.3.2“再编辑”与“再设计”概念的注入
        2.3.3“本体内容为核心”概念的注入
第3章 行为逻辑导向下的“书本”设计
    3.1 行为逻辑在“书本”设计中的体现
        3.1.1 在书籍信息梳理中的体现
        3.1.2 在书籍翻阅节奏中的体现
        3.1.3 在书籍整体气质属性中的呈现
    3.2 行为逻辑导向下的书籍设计基本原则
        3.2.1 书籍使用的功能性原则
        3.2.2 文本内容分析的客观性原则
        3.2.3 装帧方式的独特性原则
        3.2.4 整体状态的人文性原则
第4章 行为逻辑下导向下的“人本”阅读体验营造
    4.1 情景交融下的内容形态与互动
        4.1.1 针对阅读对象设定的内容编排
        4.1.2 针对阅读对象分割书籍空间关系
        4.1.3 针对阅读对象设定内页信息节奏
        4.1.4 针对阅读对象设定互动程度
    4.2 语汇差异下的阅读体验
        4.2.1 阅读触感的差异
        4.2.2 阅读环境的差异
        4.2.3 阅读目的的差异
    4.3 虚实相生的书籍意境营造
        4.3.1 材料机理对于书籍意境营造的作用
        4.3.2 装帧形式对于书籍意境营造的作用
        4.3.3 空间展示对于营造整体感受的作用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行为逻辑概念注入的必要性
        5.1.1“固步自封”还是“与时俱进”
        5.1.2 转换视角,重获新生
        5.1.3 找准定位,柳暗花明
    5.2 纸质书籍未来发展的愿景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9)数字时代背景下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插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解读插画艺术
    第一节 插画的概念
        一、何为插画
        二、插画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插画风格表现
        一、传统插画艺术
        二、与传统插画艺术相比数字时代的插画艺术的特征
第二章 解读超现实主义
    第一节 超现实主义的概念
        一、何为超现实主义
        二、超现实主义的诞生与发展期
    第二节 超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
        一、超现实主义插画的视觉认知分析
        二、超现实主义插画的艺术形式
        三、当代超现实主义插画家及其作品
第三章 超现实主义插画在数字时代的发展之必要
    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来临致传播的丰富性及泛滥性
        一、信息时代的发展
    第二节 数字技术的发展对艺术作品的推动及影响
        一、数字技术的发展
        二、数字技术对艺术作品的渗透
        三、经济与科技进步促使插画发展的多元化
        四、现代人消费观的需求
第四章 数字时代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插画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超现实主义插画的“数字性”艺术特点
    第二节 数字时代背景下超现实主义插画的创作媒材
        一、手绘技法
        二、立体技法
        三、数字技法
    第三节 数字时代超现实主义插画的创作手法分析
        一、角色塑造的规则性
        二、画面表现的丰富性
    第四节 传统与数字背景下超现实主义风格插画之特征差异
        一、传统的超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二、数字时代背景下超现实主义插画的风格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论着
致谢

(10)近年计划型公共艺术的发展与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计划型艺术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计划型艺术的蓬勃发展
    第二节 计划型艺术的分类
    第三节 计划型艺术的公共性
第二章 计划型公共艺术的困境与问题
    第一节 公共艺术的先天困境
    第二节 相关的理论系统
    第三节 计划型公共艺术的问题
第三章 趋势探寻与标准构建
    第一节 专业期刊所体现的行业趋势
    第二节 案例聚焦:作为节庆的公共艺术
    第三节 计划型公共艺术标准的建构
第四章 个人实践探索
    第一节 《看得见的声音》计划
    第二节 《Animart动物当代艺术博览会》计划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附件

四、数位时代的建筑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可供性”:译名之辩与范式/概念之变[J]. 孙凝翔,韩松. 国际新闻界, 2020(09)
  • [2]台湾《联合报》“愿景工程”栏目研究[D]. 王思晗. 兰州大学, 2020(01)
  • [3]2019金点设计奖及金点概念设计奖“年度最佳设计奖”入围名单揭晓[J]. GoldenPinDesign. 设计, 2019(18)
  • [4]美术馆儿童美育项目实施策略研究[D]. 周予洵.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5]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研究[D]. 王韵.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6]台湾院线纪录片发展研究[D]. 林灵. 西南大学, 2018(02)
  • [7]论博物馆的超记忆结构[D]. 马楠. 中国美术学院, 2018(01)
  • [8]行为逻辑导向下的书籍阅读体验设计[D]. 袁兴龙. 四川美术学院, 2017(03)
  • [9]数字时代背景下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插画研究[D]. 曾夏雨. 苏州大学, 2016(02)
  • [10]近年计划型公共艺术的发展与问题[D]. 王浩臣. 中央美术学院, 2015(12)

标签:;  ;  ;  

数字时代的建筑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