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伸展应力体系的岩石学标志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伸展应力体系的岩石学标志

一、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伸展应力体制的岩石学标志(论文文献综述)

樊杰[1](2021)在《接收函数和瑞利波频散联合反演中国东南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文中提出

张贵山,彭仁,温汉捷,赵志琦,张磊,邱红信,孟乾坤[2](2021)在《闽西南E-MORB型基性岩墙成因:来自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Sr-Nd同位素证据》文中研究说明闽西南地区发育富集洋脊玄武岩(E-MORB)地球化学特征的基性岩墙,这对研究晚中生代中国东南部的构造岩浆作用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利用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对早白垩世闽西南基性岩墙进行研究,岩墙以辉绿岩和角闪辉长辉绿岩为主,属于中-低钾岩石系列,Mg#值为55.80~66.38.锆石U-Pb年龄为117.4±3.8 Ma,为早白垩世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样品富集Rb、Ba、U、K、LREE等元素,无明显Nb、Ta、Ti亏损,显示出E-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87Sr/86Sr)i=0.706 50~0.710 19、εNd(t)=-0.9~4.0,同位素Sr中等富集、Nd弱亏损.成岩过程有少量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无明显地壳混染作用.由于太平洋板块受南岭E-W向巨厚岩石圈的阻碍,导致板片下插速率与邻区产生差异,局部撕裂形成板片窗,软流圈地幔物质沿"窗口"上涌并卷裹起板片上的海洋沉积物,在上升中发生交代作用形成具有E-MORB特征的地幔岩.在早白垩世晚期的大陆拉张-陆内初始裂谷背景下,伴随软流圈上涌富集地幔岩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基性岩浆上侵形成了闽西南基性岩墙.

余明刚,洪文涛,杨祝良,段政,褚平利,陈荣,曹明轩[3](2021)在《东南沿海燕山期火山活动旋回划分及其成矿规律》文中认为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火山作用强烈,在东南沿海地区形成巨型火山-侵入杂岩带。根据火山岩组合特征、火山岩时空分布规律、区域不整合、构造背景及其成矿作用类型,分为4个旋回:第Ⅰ旋回(200~165 Ma),为一套近EW向的拉斑玄武岩-流纹质火山岩构成的双峰式火山岩,其中的玄武岩主要起源于软流圈地幔,形成于印支造山后板内伸展环境,该时期成矿作用较微弱。第Ⅱ旋回(165~145 Ma),处于陆缘弧由俯冲挤压高峰期向挤压后的伸展过渡时期,零星分布钙碱性系列英安质-安山质岩石组合,伴生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和叶腊石等非金属矿产。第Ⅲ旋回((145~115 Ma),华南进入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挤压后的伸展阶段,发生遍及全区的强烈火山活动,形成诸多大型火山机构和大面积高钾钙碱性系列流纹质-安山质火山岩组合,是中生代活动最强、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期火山活动,伴生有丰富的金属、非金属、稀土矿产,矿床类型以浅成低温热液型为主。第Ⅳ旋回(115~85 Ma),火山活动相对微弱,并向东迁移至沿海地区,与A型花岗岩带共生,为一套后造山环境下的双峰式火山岩、过碱性流纹岩,晚期往往伴随大规模碎斑熔岩侵出,此阶段形成丰富的金属和明矾石、叶腊石等非金属矿产,以浅成低温热液型为主,斑岩型次之。

娄峰,于玉帅,林碧美,陈洪仁,周永洪,周梅林[4](2020)在《广东河源断裂带基性岩脉时代及其与铀成矿关系》文中认为为探索晚白垩世以来河源断裂带周边红盆内发育的众多的铀矿床与区内伸展构造的关系,本文对河源断裂带平远仁居辉绿玢岩、新丰下郑辉绿岩和黄沙坑辉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测试结果显示其加权年龄分别为154.3±1.6 Ma、85.7±2.0 Ma和148.6±4.1 Ma。仁居辉绿岩样品还包含2个古近纪年龄分别为49.5 Ma和52.4 Ma。结合华南及本地区的基性岩脉成因及年代学研究,认为本地区可能存在178 Ma、154~148 Ma、96~87 Ma、82~73 Ma、68~49 Ma五个伸展拉张阶段。燕山晚期多次酸性和基性岩浆活动的叠加,形成了多期、多阶段的铀矿化,其成矿作用时间从晚白垩世至古近纪。铀成矿与基性岩脉的侵入时间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区内晚白垩世和古近纪红盆内发育的众多铀矿床与这些多阶段的伸展拉张有关。

岑炬标[5](2019)在《赣南基性岩脉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以淘锡坑矿区为例》文中提出赣南地区位于华夏板块内,东临武夷—云开造山带,西接武功—诸广造山带,广泛出露多时期的岩浆岩,也是我国重要的钨锡成矿集中区,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对象。但是对赣南地区出露的基性岩脉,一直缺乏系统的论述。众所周知,幔源基性岩脉群通常代表了大陆裂解,具有特殊的大陆动力学意义,因此本文选择赣南淘锡坑钨锡矿区的基性岩脉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并讨论赣南基性岩脉的时空分布、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浆演化、源区性质以及构造意义。本次研究获得以下初步认识:(1)淘锡坑钨锡矿区内的基性岩脉的岩性为辉绿岩和闪辉正煌岩,其化学特征为:SiO2含量在46.08%53.44%之间,Mg#值较高(61.6769.92),里特曼指数σ在0.663.15之间,属于钙碱性系列;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曲线,重稀土曲线比较平坦,无明显的Eu负异常,轻稀土有一定程度的富集;强烈亏损Nb、K等不相容元素,亏损不相容元素P和过渡族元素Ti,富集Rb、Th、U、Sr等LILE和LREE。基性岩脉侵入年龄为158.2159.6 Ma,与淘锡坑钨锡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时代一致,与赣南燕山中期基性岩脉同时形成于大陆拉张环境,是我国东南部晚中生代岩石圈拉张—伸展背景下的产物。(2)赣南地区基性岩脉主要分布于横市镇增坑和张坑一带(422.8 Ma、421.7 Ma)、崇义县淘锡坑钨锡矿区(158.2159.6 Ma)、全南县大吉山钨矿区(142.8 Ma)、湘赣交界诸广山南体(140 Ma、105 Ma、90 Ma)、会昌县草桃背铀矿区和凹子背铀矿区(92 Ma)、瑞金谢坊岩背锡矿区(91.7 Ma、78.684.5 Ma)、于都县盘古山钨矿区(76.93 Ma)等地,按时间分为加里东期、燕山中期(J3-K1)和燕山晚期(K2)三期,岩性以(辉长)辉绿岩和煌斑岩(包括闪辉正煌岩、云斜煌斑岩、闪斜煌斑岩)为主。赣南各期基性岩脉具有不同的特征:422.8421.7 Ma为钙碱性系列和拉斑玄武岩系列,159.6158.2 Ma为钙碱性系列,142.890 Ma为拉斑玄武岩系列,84.576.93 Ma为钙碱性系列。总体而言,它们均富集LILE、LREE,亏损不相容元素、过渡族元素Ti,轻重稀土分异明显,稀土配分模式呈右倾曲线,Eu负异常不明显。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赣南不同时期基性岩脉的形成过程不同,有的形成于地幔的部分熔融,有的形成于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其中,燕山中期和燕山晚期的基性岩源自富集地幔,更多的由EMⅡ型富集地幔组成。大地构造环境图解判别显示属于大陆拉张带或大陆裂谷,为伸展构造应力体系下的产物,说明赣南地区经历了华南加里东期的褶皱造山运动期后拉张(伸展)作用、燕山中期古亚洲洋构造域和环太平洋构造域的共同作用、燕山晚期环太平洋构造域的作用。

贾丽辉[6](2018)在《东南沿海粤东地区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成因研究与含矿性评价》文中指出粤东地区作为华南板块边缘,位于东南沿海火山-侵入岩带的西南端,分布大量的晚中生代花岗岩及相关矿产。由于基础地质研究相对薄弱,区内成岩成矿事件厘定、花岗岩成因、构造动力学背景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粤东地区的东港、流周山、新圩和三饶中酸性侵入体以及钟丘洋火山岩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全岩主量、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以及锆石U-Pb年代学、原位Hf-O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开展花岗岩成因、壳幔相互作用、构造演化以及与Cu-Mo-Au等多金属矿床的关系等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重新厘定了粤东地区晚中生代的岩浆作用事件,首次报道了早白垩世晚期(106102 Ma)的岩浆活动。2)通过对比邻区同时代的罗卜岭含矿花岗闪长斑岩,新圩和三饶岩体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组成以及高岩浆氧逸度和含水量,提出在东南沿海成矿带的西南端粤东地区有早白垩世晚期斑岩型铜(金、钼)矿的成矿可能性。3)钟丘洋流纹质凝灰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锆石U-Pb年龄为164.7±1.3Ma,与该区钟丘洋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成矿时代一致,推测粤东地区中侏罗世斑岩型铜矿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的构造环境。4)全岩Sr-Nd和锆石Hf-O同位素特征显示,粤东地区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主要是由底侵的幔源岩浆诱发地壳部分熔融,经由不同比例幔源岩浆和不同性质壳源岩浆相互混合作用形成。从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到早白垩世晚期,岩石同位素组成表现为渐趋亏损的规律,揭示了逐渐增强的壳幔相互作用过程。5)粤东早白垩世晚期岩浆事件为东南沿海岩浆活动从SW向NE演化提供一定的线索,壳-幔源岩浆混合作用沿北东向逐渐发生并增强,且发育大规模NNE向走滑断裂以及分布于拉分盆地中的铜金钼多金属矿床等,指示该时期东南沿海处于更加伸展的构造环境,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在晚白垩世由北西方向斜向俯冲转变为平行于大陆边缘走滑有关。

丁聪,赵志丹,杨金豹,周红芳,盛丹,侯青叶,胡兆初[7](2015)在《福建石狮白垩纪花岗岩与中基性脉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华南地区广泛发育了白垩纪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面积的花岗岩和多期侵位的中基性和酸性脉岩。其中中基性脉岩被认为是华南白垩纪多期伸展作用的标志之一。本文对采自福建沿海石狮地区的石狮和东埔两地的花岗岩和侵入的中基性脉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以及岩石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石狮地区的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中钾-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岩石,2个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05.3±1.0Ma和105.1±0.5Ma,2个花岗岩的锆石εHf(t)为-0.9+2.0;侵入的脉岩为辉绿岩和闪长岩,属于准铝质中钾-高钾钙碱性岩石,2个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89.5±1.5Ma和96.1±1.2Ma,脉岩的εHf(t)为+1.3+5.0。石狮地区花岗岩和脉岩显示轻重稀土中等分馏和弱的Eu异常,花岗岩稀土总量明显低于脉岩,岩石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亏损,显示岛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判别(Ta/Hf-Th/Hf,Zr-Zr/Y)表明石狮地区的岩脉产于大陆边缘裂谷环境或板内构造环境,脉岩应是古太平洋俯冲的大陆边缘背景之上,俯冲结束后转入大陆边缘伸展作用的标志。福建沿海厦门-石狮-晋江地区的伸展作用发生在8796Ma,与华南区域上多期伸展作用中90Ma的伸展作用吻合。

刘亮[8](2014)在《浙江晚中生代二长质侵入体成因及其对壳幔相互作用深部过程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二长质岩石(包括石英二长岩或石英二长闪长岩)常被归为高钾钙碱性岩石,其地球化学特征介于钙碱性和碱性系列岩石之间。从全球范围来看,二长质岩石总体较少,它们多呈岩株状侵入体单独产出,也可与花岗岩共生形成复式杂岩体。这类岩石多产于后造山伸展或大陆板内非造山裂谷等引张构造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均与地幔上涌或基性岩浆侵入等深部热动力过程有关,可提供碰撞后或板内拉张背景下大陆岩石圈壳幔相互作用与岩浆演化过程的丰富信息,因而成为探索地球深部物质组成、演化和动力学机制,以及揭示地球内部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重要研究对象。浙江晚中生代发育有一系列二长质侵入体,它们主要分布在江绍断裂以南的华夏地块内,空间上大致呈近东西向展布,典型二长质-石英二长质侵入体包括龙游沐尘、遂昌马头、武义大莱、临海黄坛洋和猫狸岭、以及三门康谷等。本文选择这些典型二长质侵入体(包括二长质岩石及其共生的其它岩石)为对象,开展了 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学、全岩元素和Sr-Nd同位素,以及LA-MC-ICP-MS锆石Lu-Hf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据此精确限定了这些侵入体的成岩时代,全面阐明了区内二长质岩石的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成因类型归属和成因机制,探讨了它们与相伴生岩石之间的成因联系及其所蕴含的深部地球动力学信息,揭示了与这些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的地幔源区性状及壳幔相互作用的深部动力学过程,从而为进一步认识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浙江晚中生代二长质侵入体主体岩性为石英二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多数岩体中普遍发育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包体岩性主要为二长闪长岩,形态多样,但以塑变形态为主。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区内二长质侵入体主要形成于112~100Ma,属早白垩世晚期,其中沐尘石英二长岩及其镁铁质包体均形成于约112 Ma,马头石英二长岩及大莱石英二长闪长岩形成于101~100 Ma,黄坛洋石英二长岩形成于约108 Ma,猫狸岭石英二长闪长岩及其细粒花岗岩形成106~105 Ma,康谷石英二长岩形成于110~105 Ma,其镁铁质包体形成于约110 Ma。主量元素组成上,浙江晚中生代二长质侵入体主体为中性-中酸性,Si02为57.2%~68.6%。岩石具富钾、弱碱性至钙碱性、弱过铝至准铝质的特征。以政和-大埔断裂为界,可以将区内二长质岩石分为浙东、浙西两区。两区二长质岩石在元素组成上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浙西二长质岩石成分变化范围较大,更偏碱性、富钾、富铝,浙东地区二长质岩石成分则相对均一。浙西二长质岩石中的镁铁质包体相对贫硅、偏碱性和富钾。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上,浙江晚中生代二长质岩石均富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Pb),亏损Nb、Ta、P、Ti。浙西二长质岩石重稀土含量总体偏高,且具不同程度的Eu、Ba、Sr负异常,而浙东二长岩稀土元素含量相对均一,无明显Eu、Ba、Sr异常。在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上,区内绝大部分二长质岩石具有偏高的εNd(t)值及相应的较年轻的二阶段Nd模式年龄,东、西两区二长质Sr-Nd同位素组成上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浙西二长质岩石Sr同位素初始比值偏低,Nd同位素组成更为亏损,其中浙西、浙东二长质岩石的ISr和εNd(t)值分别为0.7058~0.7083、-5.60~-2.29和0.7079~0.7090、-8.06~-6.84。浙西二长质岩石中镁铁质包体同样具有更亏损的Nd同位素组成,两区二长质岩石中镁铁质包体的εNd(t)值分别为-2.45~+0.72和-7.16。在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上,区内二长质侵入体中有部分锆石表现出异常低的εHf(t)值(最低分别为-12.9和-13.3)和较老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最老分别为1.95 Ga和1.97 Ga),但总体而言,浙西二长岩Hf同位素组成总体较浙东亏损,浙西二长岩εHf(t)值最高达+1.3,其镁铁质包体εHf(t)值最高达+5.8,而浙东二长岩εHf(t)值最高为-4.4,其镁铁质包体εHf(t)值最高为-3.8。综合镁铁质包体与二长质寄主岩的年代学、岩石学及元素与Sr-Nd-Hf同位素组成资料,表明区内二长质岩体中的镁铁质包体应为幔源岩浆与其诱发熔融产生的壳源长英质岩浆通过不同程度的混合作用形成。猫狸岭石英二长闪长岩及与其相伴生的中细粒花岗岩为起源于相似或相同源区的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经历不同程度的分异演化过程形成。区内绝大部分二长质岩石的成岩过程中均有亏损地幔组分和富集地幔组分同时参与,且亏损地幔组分对浙西二长岩的成岩贡献更大。区内主要二长质侵入体应为幔源玄武质岩浆与古元古代地壳基底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长英质岩浆通过混合作用形成,但大莱二长闪长质岩体则最可能为亏损地幔组分与富集地幔组分混合形成的玄武质岩浆,经过明显的橄榄石和辉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浙江晚中生代二长质岩石形成于伸展拉张的构造背景,其成岩期(112~100 Ma)对应闽浙沿海壳幔相互作用的最强烈时期,这些岩石可以通过幔源岩浆直接分离结晶形成,但主体应为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古太平洋板块后撤式俯冲作用诱发幔源岩浆底侵是导致这些二长质侵入体形成的主要机制。

徐先兵,李源,薛德杰,谢明阳,汤帅,崔建军,张岳桥[9](2014)在《福建泉州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变形特征与年代学制约》文中研究表明晚中生代福建沿海地区发育多期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福建泉州地区伸展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高角度正断层和低角度正断层或拆离断层,古构造应力场反演指示其形成于NW-SE向伸展环境.锆石U-Pb年代学指示泉州地区发育4期岩浆活动,分别为晚侏罗世(155Ma)、早白垩世中期(130125Ma)、早白垩世末期(109Ma)以及晚白垩世早期(100Ma之后).结合构造变形的切割关系和岩浆岩年代学,长乐-南澳剪切带左旋韧性走滑形成于130120Ma,而右旋脆性剪切形成于120100Ma之间.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的俯冲角度变化导致福建沿海地区发育晚中生代造山带.造山作用开始于早白垩世之初,结束于早白垩世末期,以大规模NW-SE向伸展构造发育为标志,其从同造山挤压到后造山伸展的转换发生于120Ma.

马晓雄,董传万,唐立梅,吕青,顾虹艳[10](2013)在《华南沿海地区中生代岩石圈伸展的岩石学制约:琼粤闽浙镁铁质岩时空分布与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系统总结了华南沿海琼、粤、闽、浙4省中生代镁铁质岩的时空分布与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讨论了华南中生代区域构造环境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区内主要发育6期镁铁质岩石,分别形成于早中生代和晚中生代,即245230、180175、165142、130115、110101和9585Ma.早中生代印支期(245230 Ma)镁铁质岩,出露在海南岛,伴有A型花岗岩和碱性正长岩产出,形成于印支运动后的伸展环境.在晚中生代(18090 Ma)的镁铁质岩中,中侏罗世(180175 Ma)的镁铁质岩石集中出露在粤北、闽西南一带,与湖南、赣南拉斑玄武岩/辉长岩-流纹岩/正长岩和A型花岗岩一起构成双峰式火成岩组合,具有裂谷型火成岩特征.晚侏罗世(165142Ma)镁铁质岩,主要有海南、广东一些小的辉长岩等,也与A型花岗岩、碱性正长岩等伴生.白垩纪的镁铁质岩广泛出露在福建、浙江和海南沿海地区.其中,早白垩世(130115、110101Ma)的镁铁质岩常与高钾钙碱性花岗质岩混合,构成辉长岩/玄武岩-花岗岩/流纹岩等复合火成岩;晚白垩世(9585 Ma)的镁铁质岩,在华南沿海地区形成壮观的镁铁质岩墙群,并伴有A型花岗岩产出.晚中生代镁铁质岩形成于古太平洋构造域伸展环境.华南中生代镁铁质岩石的形成,对应于华南岩石圈多期伸展事件,是华南岩石圈伸展的重要岩石学标志.

二、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伸展应力体制的岩石学标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伸展应力体制的岩石学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2)闽西南E-MORB型基性岩墙成因:来自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Sr-Nd同位素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与样品
2 分析测试方法
3 结果
    3.1 锆石U-Pb年代学
    3.2 主量元素
    3.3 稀土和微量元素
    3.4 Sr-Nd同位素特征
4 讨论
    4.1 基性岩墙形成时代
    4.2 地壳混染与分离结晶作用
    4.3 地幔源区特征
    4.4 构造意义
5 结论

(3)东南沿海燕山期火山活动旋回划分及其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火山活动旋回划分及其依据
2 第Ⅰ火山活动旋回(200~170 Ma)
    2.1 岩石构造组合特征及时序
    2.2 火山活动与成矿作用
3 第Ⅱ火山活动旋回(165~145 Ma)
    3.1 岩石构造组合特征及时序
    3.2 火山活动与成矿作用
4 第Ⅲ火山活动旋回(145~115 Ma)
    4.1 火山活动时空分布规律
    4.2 火山活动与成矿作用
5 第Ⅳ火山活动旋回(115~85 Ma)
    5.1 岩石构造组合特征及时序
    5.2 火山活动与成矿作用
6 燕山期火山活动-成矿作用的构造背景
7 结论

(4)广东河源断裂带基性岩脉时代及其与铀成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背景
2分析方法
3结果
4讨论
    4.1 测年结果分析
    4.2 华南基性岩脉时空分布
    4.3 基性岩脉与铀成矿
    4.4 河源断裂带基性岩脉期次划分
5结论

(5)赣南基性岩脉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以淘锡坑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现状
    1.2 存在问题和选题依据
    1.3 技术路线和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位置及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加里东期岩浆岩
        2.3.2 海西期岩浆岩
        2.3.3 印支期岩浆岩
        2.3.4 燕山期岩浆岩
        2.3.5 喜马拉雅期岩浆岩
第3章 赣南超基性—基性岩和岩浆作用
    3.1 岩石分布特征
    3.2 岩石组合特征
        3.2.1 泛流式拉斑玄武岩共生组合
        3.2.2 碱性正长岩—二长岩共生组合
        3.2.3 钾镁煌斑岩、似金伯利岩
        3.2.4 辉石橄榄岩、二辉橄榄岩
    3.3 时代划分
        3.3.1 志留纪基性岩类
        3.3.2 泥盆纪基性岩类
        3.3.3 三叠纪超基性岩类
        3.3.4 侏罗纪基性岩类
        3.3.5 白垩纪基性岩类
第4章 淘锡坑矿床基性岩特征
    4.1 矿床地质特征
        4.1.1 矿区地层
        4.1.2 矿区构造
        4.1.3 矿区岩浆岩
        4.1.4 矿区围岩蚀变
    4.2 岩脉特征及测试方法
        4.2.1 岩脉地质特征
        4.2.2 采样位置及岩相学特征
        4.2.3 测试方法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特征
        4.3.2 稀土元素与微量元素特征
    4.4 讨论
        4.4.1 成岩时代
        4.4.2 基性岩与成矿关系
        4.4.3 地球动力学背景意义
第5章 赣南基性岩脉地球化学特征
    5.1 岩相学特征
        5.1.1 张坑辉长辉绿岩
        5.1.2 大吉山辉绿岩
        5.1.3 诸广山辉绿岩、闪斜煌斑岩
        5.1.4 岩背、草桃背煌斑岩
    5.2 主量元素特征
    5.3 稀土、微量元素特征
    5.4 同位素特征及岩石源区
        5.4.1 燕山中期同位素特征
        5.4.2 燕山晚期同位素特征
    5.5 岩浆演化
    5.6 构造环境判别与讨论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东南沿海粤东地区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成因研究与含矿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花岗岩研究进展
        1.2.2 华南地区研究现状
        1.2.3 粤东地区研究现状
    1.3 拟解决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已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华南地质概况
        2.1.1 前寒武地质
        2.1.2 古生代地质
        2.1.3 早中生代地质
        2.1.4 晚中生代地质
    2.2 粤东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区内矿产
3 岩体地质特征
    3.1 野外产状及岩石学特征
        3.1.1 新圩岩体
        3.1.2 三饶岩体
        3.1.3 流周山岩体
        3.1.4 东港岩体
        3.1.5 钟丘洋火山岩
    3.2 锆石U-Pb年代学
        3.2.1 新圩岩体
        3.2.2 三饶岩体
        3.2.3 流周山岩体
        3.2.4 东港岩体
        3.2.5 钟丘洋火山岩
    3.3 粤东岩浆活动时代格架
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4.1 中侏罗世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4.1.1 全岩主量、微量元素特征
        4.1.2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4.1.3 锆石Hf-O同位素特征
        4.1.4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4.1.5 岩石成因分析
    4.2 中侏罗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4.2.1 全岩主量、微量元素特征
        4.2.2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4.2.3 锆石Hf-O同位素特征
        4.2.4 岩石成因分析
    4.3 早白垩世早期花岗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4.3.1 全岩主量、微量元素特征
        4.3.2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4.3.3 锆石Hf-O同位素特征
        4.3.4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4.3.5 岩石成因分析
    4.4 早白垩世晚期花岗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4.4.1 全岩主量、微量元素特征
        4.4.2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4.4.3 矿物化学特征
        4.4.4 原位锆石Hf-O同位素特征
        4.4.5 原位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4.4.6 岩石成因分析
    4.5 对壳幔相互作用的启示
5 斑岩型Cu–Au–Mo含矿性评价
    5.1 与罗卜岭斑岩型Cu-Mo矿对比
    5.2 成矿潜力分析
        5.2.1 氧逸度
        5.2.2 含水量
    5.3 粤东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找矿勘查标志
6 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动力学背景
7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1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2 )全岩Rb-Sr-Sm-Nd同位素分析
    3 )电子探针测试
    4 )锆石U-Pb定年和微量元素测试
    5 )SIMS锆石氧同位素分析
    6 )锆石Lu-Hf同位素
附表
    附表1
    附表2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成果

(7)福建石狮白垩纪花岗岩与中基性脉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质背景与样品岩石学
3 分析方法
4 结果
    4.1 锆石U-Pb定年与Hf同位素
    4.2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 讨论
    5.1 脉岩的岩石成因与构造背景
    5.2 脉岩指示的白垩纪伸展作用
6 结论

(8)浙江晚中生代二长质侵入体成因及其对壳幔相互作用深部过程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背景
    0.2 选题依据
    0.3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岩石地层概况
        1.1.1 研究区前寒武纪基底概况
        1.1.2 研究区古生代地层概况
        1.1.3 研究区晚中生代火山岩地层
    1.2 研究区构造概况
第二章 浙江晚中生代二长质侵入体的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2.1 岩体地质与岩相学
        2.1.1 沐尘岩体
        2.1.2 马头和大莱岩体
        2.1.3 猫狸岭岩体
        2.1.4 黄坛洋和康谷岩体
    2.2 矿物化学
        2.2.1 分析测试方法
        2.2.2 角闪石成分
    2.3 小结
第三章 浙江晚中生代二长质侵入体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3.1 样品和测试方法
    3.2 定年结果
        3.2.1 沐尘岩体
        3.2.2 马头和大莱岩体
        3.2.3 猫狸岭岩体
        3.2.4 黄坛洋和康谷岩体
    3.3 讨论和小结
第四章 浙江晚中生代二长质侵入体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 分析测试方法
    4.2 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
        4.2.1 沐尘石英二长岩及其镁铁质包体
        4.2.2 马头和大莱岩体
        4.2.3 猫狸岭石英二长闪长岩及细粒花岗岩
        4.2.4 黄坛洋和康谷岩体
    4.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浙江晚中生代二长质侵入体的Sr-Nd-Hf同位素组成
    5.1 分析测试方法
    5.2 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
    5.3 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
        5.3.1 沐尘岩体
        5.3.2 马头和大莱岩体
        5.3.3 猫狸岭岩体
        5.3.4 黄坛洋和康谷岩体
    5.4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浙江晚中生代二长质侵入体的成因——对壳幔相互作用与构造-岩浆演化的启示
    6.1 二长质侵入体中镁铁质包体的成因探讨——以沐尘和康谷岩体为例
        6.1.1 包体成因判别
        6.1.2 包体源区判别
    6.2 二长质岩石岩浆源区信息与壳幔相互作用深部过程
        6.2.1 对地幔源区性质的制约
        6.2.2 二长质岩石成因
        6.2.2.1 主体二长质岩石成因
        6.2.2.2 大莱二长闪长质岩石成因
        6.2.3 二长质岩石与其共生花岗岩的成因关系——以猫狸岭岩体为例
    6.3 二长质侵入体成因及其对区域构造-岩浆演化的启示
    6.5 小结
主要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件

(9)福建泉州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变形特征与年代学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地质背景
2伸展构造变形
3采样与岩石学
4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
5讨论
6结论

(10)华南沿海地区中生代岩石圈伸展的岩石学制约:琼粤闽浙镁铁质岩时空分布与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华南沿海中生代镁铁质岩时空分布
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环境信息
    2.1 岩石化学与岩石化学系列
    2.2 地球化学特征
    2.3 构造环境信息
3 琼、粤、闽、浙4省中生代镁铁质岩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讨论
    3.1 华南中生代地球动力学背景
    3.2 华南中生代岩石圈伸展期次讨论

四、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伸展应力体制的岩石学标志(论文参考文献)

  • [1]接收函数和瑞利波频散联合反演中国东南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D]. 樊杰. 浙江大学, 2021
  • [2]闽西南E-MORB型基性岩墙成因:来自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Sr-Nd同位素证据[J]. 张贵山,彭仁,温汉捷,赵志琦,张磊,邱红信,孟乾坤. 地球科学, 2021
  • [3]东南沿海燕山期火山活动旋回划分及其成矿规律[J]. 余明刚,洪文涛,杨祝良,段政,褚平利,陈荣,曹明轩. 地质通报, 2021(06)
  • [4]广东河源断裂带基性岩脉时代及其与铀成矿关系[J]. 娄峰,于玉帅,林碧美,陈洪仁,周永洪,周梅林.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20(02)
  • [5]赣南基性岩脉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以淘锡坑矿区为例[D]. 岑炬标.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6]东南沿海粤东地区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成因研究与含矿性评价[D]. 贾丽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7)
  • [7]福建石狮白垩纪花岗岩与中基性脉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J]. 丁聪,赵志丹,杨金豹,周红芳,盛丹,侯青叶,胡兆初. 岩石学报, 2015(05)
  • [8]浙江晚中生代二长质侵入体成因及其对壳幔相互作用深部过程的启示[D]. 刘亮. 南京大学, 2014(05)
  • [9]福建泉州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变形特征与年代学制约[J]. 徐先兵,李源,薛德杰,谢明阳,汤帅,崔建军,张岳桥.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01)
  • [10]华南沿海地区中生代岩石圈伸展的岩石学制约:琼粤闽浙镁铁质岩时空分布与地球化学研究[J]. 马晓雄,董传万,唐立梅,吕青,顾虹艳.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3(06)

标签:;  ;  ;  ;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伸展应力体系的岩石学标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