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朔[1](2021)在《埃塞俄比亚中资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我国每年有大量海外务工人员赴非,出国劳务人员属于心理脆弱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旨在了解身处埃塞俄比亚的中资企业员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从而为改善海外员工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策略建议。方法:本研究分别于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的2020年6月27~28日和12月27~28日两个时间节点选取仍在埃塞俄比亚境内的共825名中资企业员工纳入本研究。通过各企业负责人向所在企业员工发放网络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工具为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和标准心理健康量表GHQ-12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个人态度和行为、当地防控措施的主观感受、新冠肺炎知识了解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其中,心理健康状况以GHQ-12标准心理量表进行自评,以总分3分作为切分值,即GHQ-12总得分≥3分为筛查阳性,说明受试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疑似存在心理健康问题;GHQ-12总得分<3分为筛查阴性,说明受试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本研究基于问卷星收集数据,通过SPSS 22.0和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Kolmogorov-Smirnov法检验正态性,前后两次调查心理健康阳性率的比较、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1.共有825名员工完成调查。其中第1次调查了671人,有38.75%(260/671)的员工疑似有心理健康问题;第2次调查了 154人,有48.70%(75/154)的员工疑似有心理健康问题。员工调查时间段前2周内的焦虑、抑郁情绪最为突出。2.第1次调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员工回国计划受到疫情影响[OR=3.293(95%CI:1.897~5.714)]、员工担心身处非洲而无法照顾国内家人[OR=2.329(95%CI:1.198~4.528)]、所在公司在疫情期间未采取过任何防控措施[OR=4.697(95%CI:1.080~20.435)]是员工心理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而员工最近1个月内身体未出现任何症状[OR=0.305(95%CI:0.171~0.543)]、疫情期间正常上班[OR=0.517(95%CI:0.322~0.831)]、一天查看1次或隔几天查看1次埃塞确诊病例数变化[OR值分别为0.598(95%CI:0.387~0.923)、0.225(95%CI:0.095~0.533)]、感觉少数民众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OR=0.419(95%CI:0.234~0.750)]、认为当地口罩供应少量或充足[OR值分别为0.484(95%CI:0.242~0.968)、0.375(95%CI:0.206~0.680)]、公司保证生活必需品供应[OR=0.609(95%(CI:0.371~1.000)]、公司进行过新冠肺炎知识宣传[OR=0.335(95%CI 0.183~0.614)]为员工心理健康状况的保护因素。3.第2次调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局势动乱[OR=13.46(95%CI:1.62~111.99)]、员工回国计划受到疫情影响[OR=24.41(95%CI:1.57~380.23)]、埃塞俄比亚累计工作年限在2年及以下[OR=14.88(95%CI:1.12~111.99)]、担忧收入减少[OR=38.61(95%CI:4.90~304.00)]、总是、经常和偶尔按照网上所述症状怀疑自己患上新冠肺炎[OR值分别为30.92(95%CI:1.19~806.09)、125.29(95%CI:5.65~2780.12)、31.80(95%CI:3.98~253.98)]是员工心理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而认为非洲生活环境较为艰苦和一般[OR分别为0.03(95%CI:0.00~0.39)、0.02(95%CI:0.00~0.28)]、疫情期间正常上班[OR=0.02(95%CI:0.00~0.80)]和在家办公[OR=0.00(95%CI:0.00~0.44)]、公司分散就餐[OR=0.02(95%CI:0.00~0.28)]、公司提供心理健康支持[OR=0.10(95%CI:0.01~0.74)]和公司发放洗手液[OR=0.07(95%CI:0.00~0.92)]是员工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4.中资企业员工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知识知晓率很高,前后两次调查知晓率均超过90%,但知晓率的高低与心理健康并没有统计学上的关联。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埃塞俄比亚中资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随着疫情加重,员工心理健康状况更加严重。有社会局势动荡、主诉有身体症状、回国计划受到疫情影响、在埃塞工作年限在2年及以下、担忧家庭和收入、所在公司未采取充分防控措施、怀疑自己感染新冠肺炎和对疫情过度关注的员工是需要关注的重点人群,应采取多种心理健康干预措施减轻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李秋雨[2](2021)在《疫情背景下大学生焦虑情绪自悯训练小组干预研究 ——以江西省C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社会公众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疫情的发生对公众的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导致了焦虑情绪普遍得到提升,大学生作为社会公众的特殊群体之一,不可能避免地受到了疫情的影响,焦虑水平日益提升。已有研究表明,自悯能够让个体能够以一种开放和友善的态度去看待自己内心的痛苦和遭遇到的失败,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给予自己友善和关切,并且把这些痛苦的经历看作是人类整体经验的一部分,建立与世界的联结。自悯能降低个体的焦虑水平和维护心理健康。本研究通过对疫情期间419名大学生进行焦虑水平的调查问卷,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中选取了14名大学生进行自悯训练的小组干预。通过自悯训练小组干预,结果发现自悯训练能显着降低大学生焦虑情绪。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大学生的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平均值为43.28±9.17,显着高于全国常模。在419名调查对象中,焦虑得分为正常水平的有310人,占总体的74.0%,有焦虑情绪的大学生有109人,占总体的26.0%,其中具有轻度焦虑情绪的有85人,具有中度焦虑情绪的有22人,具有重度焦虑情绪的有2人,分别占比20.3%、5.20%、0.50%。(2)大学生的焦虑水平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在地区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学习焦虑、社交焦虑和就业焦虑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而经济焦虑和情感焦虑在年级上不存在显着差异。社交焦虑、就业焦虑、经济焦虑和情感焦虑在性别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学习焦虑在性别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4)自悯训练小组结果表明自悯训练可以显着降低焦虑水平、自我评判、孤立感和过度沉溺,显着提升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正念和我自尊水平。自悯训练能有效缓解大学生的焦虑情绪。最后,针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纾解,从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1)在个人层面,正视焦虑,树立正确认知;主动求助,学会自我调试;(2)在学校层面,开展相关课程,分类进行指导;掌握学生健康动态,灵活开展咨询服务;联合高校,发挥社会工作在学校中的作用;(3)在社会层面,完善就业政策,缓解就业焦虑;加大财政支持,改善心理咨询环境。

李凤[3](2021)在《新冠肺炎防控下有氧健身操对安徽省黄麓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底武汉市及全国其他地市持续发现新冠肺炎疫情,自此新冠肺炎开始迅速爆发并对普通民众的身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新冠肺炎患病人数多、分布广加之病毒本身传播潜伏性较强,使得新冠肺炎已经成为一种难以在短期之内被彻底削株掘根的病毒。新冠肺炎不仅对社会民众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同时也使得社会民众长期处于焦虑恐慌的状态从而影响心理健康。为了打好疫情防控的持久战,居家隔离时期在保障学校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全国大中小学校在短时间内以线上网络教学全面替代线下传统教学。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下学生复课返校重回线下传统教学环境。为了深入了解黄麓师范学校学生在疫情防控下不同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有氧健身操对黄麓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以教学实验法、心理测量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为测量工具对疫情防控下居家隔离时期和复课返校时期的黄麓师范学校280名中职学生进行有氧健身操干预,在了解疫情防控下居家隔离时期和复课返校时期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有氧健身操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疫情防控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居家隔离时期学生心理焦虑状况较复课返校时期更为严重。其中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等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不同年龄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而不同性别、独生子女状况,城镇子女状况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之间无显着性差异。(2)除复课返校时期的冲动倾向外,不同时期有氧健身操线上线下课程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均具有促进作用。(3)性别差异上,不同时期有氧健身操对女性的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优于男性;年龄差异上,居家隔离时期有氧健身操对15岁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不显着,复课返校时期有氧健身操对18岁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不显着;独生子女差异上,不同时期有氧健身操课程对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优于独生子女;城镇子女差异上,不同时期有氧健身操课程对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大致相同。根据结论提出一下建议:(1)疫情防控期间应加强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程度。(2)疫情防控下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及自责倾向等方面有针对性的开展课程实施策略,并提高教师对疫情防控下课程改革的认识,建立常态化培训提高线上教学能力。(3)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大力开发体育线上、线下以及相关衔接课程,完善教学实施策略,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和运动参与度,在增强学生身体免疫力的同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程硕[4](2021)在《大学生精神健康素养与焦虑、抑郁症状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大学生时期是从青春期向成年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心理状态不成熟,社会角色的变化、压力的增加,使大学生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等心理问题。近几年研究发现大学生焦虑、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较高,焦虑、抑郁症状不仅会对大学生主观生存质量造成影响,甚至容易使大学生出现自杀意念或行为等负性事件,对家庭、国家和社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精神健康素养(Mental Health Literacy,MHL)作为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帮助个体识别、预防和应对精神障碍相关的知识和信念”,并能用于识别、预防和应对精神障碍相关疾病,主要依据精神卫生知识和对精神疾病态度来反映。目前国内外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居民和医务工作人员,针对大学生的研究不多,已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精神健康素养水平总体不高。研究发现虽然大学生焦虑、抑郁症状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较高,但早期意识到心理问题症状并向专业人士或机构寻求帮助的比例却较低。研究人员指出,精神健康素养可能影响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提高精神健康素养可能有助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发现、降低心理疾病污名、提高求助行为。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对大学生精神健康素养与焦虑、抑郁症状关系的研究,本研究通过调查大学生精神健康素养现状、焦虑抑郁症状现状,分析大学生焦虑、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以及大学生精神健康素养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系,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精神健康素养以及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研究目的1.了解大学生精神健康素养水平,包括: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对精神疾病态度。2.了解大学生焦虑、抑郁症状现状及相关因素。3.分析大学生精神健康素养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于2020年11月~2021年1月在山东省济南市的三所综合性大学进行了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来自这三所大学的大一到大四(医学类包含大五)年级的全日制本科生。本研究采用大学生精神健康素养与心理状况调查问卷收集信息,共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分别为:基本人口学信息、精神健康素养水平(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对精神疾病态度)、心理状况(焦虑、抑郁症状)。通过问卷星在线填写问卷,完成整个问卷平均需要15分钟。本研究已获得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伦理委员会同意。使用SPSS24.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χ2检验、t检验、U检验用于数据特征对比分析。趋势性卡方检验用于分析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对精神疾病态度与焦虑、抑郁症状的线性趋势关系。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大学生焦虑、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以及精神健康素养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大学生基本人口学信息本研究调查研究对象3175人,平均年龄为19.6±1.3岁;其中男生1477人(46.5%),女生 1698 人(53.5%)。2.大学生精神健康素养水平大学生精神卫生知识问卷(Mental Health Knowledge Questionnaire,MHKQ)得分M(P25,P75)为17(16,18)分。大学生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为84.7%,男生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为83.2%,女生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为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85,P<0.001)。大学生精神疾病态度问卷(Community Attitudes toward Mentally Ill,CAMI)得分M(P25,P75)为141(133,148)分。男生精神疾病态度问卷得分M(P25,P75)为139(131,147)分,女生精神疾病态度问卷得分M(P25,P75)为142(136,1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06,P<0.001)。3.大学生焦虑、抑郁症状大学生中1257人有焦虑症状,占总人数39.6%,其中8.8%有轻度焦虑症状,18.4%有中度焦虑症状,5.7%有重度焦虑症状,6.7%有极度焦虑症状。大学生中817人有抑郁症状,占总人数25.7%,其中9.5%有轻度抑郁症状,11.2%有中度抑郁症状,2.9%有重度抑郁症状,2.1%有极度抑郁症状。大学生中707人有焦虑合并抑郁症状,占总人数22.3%。4.大学生焦虑、抑郁症状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女生、理工类专业、医学类专业、大四/大五年级、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身体健康状况一般或较差、睡眠质量一般或较差、最近一年偶尔或经常饮酒、学习成绩较差与大学生焦虑症状危险度增加相关。女生、医学类专业、大三年级、大四/大五年级、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身体健康状况一般或较差、睡眠质量一般或较差、最近一年偶尔或经常饮酒、没有男/女朋友、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不参加校内课外活动与大学生抑郁症状危险度增加相关。女生、非独生子女、医学类专业、大三年级、大四/大五年级、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身体健康状况一般或较差、睡眠质量一般或较差、最近一年偶尔或经常饮酒、没有男/女朋友、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不参加校内课外活动与大学生焦虑合并抑郁症状危险度增加相关。5.大学生精神健康素养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系根据MHKQ得分的四分位数将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分为四组,MHKQ得分0~16分为Q1组,17分为Q2组,18分为Q3组,19~20分为Q4组。根据CAMI得分的四分位数将对精神疾病态度分为四组,CAMI得分0~133分为Q1组,134~141分为Q2组,142~148分为Q3组,149~200分为Q4组。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从Q1组(0~16分)到Q4组(19~20分),随着大学生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的逐渐提高,焦虑症状的比例呈下降趋势(χ2趋势=36.13,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Q1组(0~16 分)相比,Q3组(18 分)(OR=0.79,95%CI:0.63~0.98),Q4组(19~20分)(OR=0.67,95%CI:0.54~0.83)与大学生焦虑症状危险度降低相关。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对精神疾病态度从Q1组(0~133分)到Q4组(149~200分),随着大学生对精神疾病态度的逐渐提高,焦虑症状的比例呈下降趋势(χ2趋势=24.04,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对精神疾病态度Q1组(0~133 分)相比,Q3组(142~148 分)(OR=0.70,95%CI:0.56~0.88),Q4组(149~200分)(OR=0.67,95%CI:0.53~0.84)与大学生焦虑症状危险度降低相关。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从Q1组(0~16分)到Q4组(19~20分),随着大学生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的逐渐提高,抑郁症状的比例呈下降趋势(χ2趋势=48.61,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Q1组(0~16分)相比,Q3组(18分)(OR=0.66,95%(CI:0.52~0.85),Q4组(19~20分)(OR=0.58,95%CI:0.45~0.74)与大学生抑郁症状危险度降低相关。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对精神疾病态度从Q1组(0~133分)到Q4组(149~200分),随着大学生对精神疾病态度逐渐提高,抑郁症状的比例呈下降趋势(χ2趋势=38.89,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对精神疾病态度Q1组(0~133 分)相比,Q3组(142~148分)(OR=0.63,95%CI:0.49~0.81),Q4组(149~200分)(OR=0.55,95%CI:0.42~0.71)与大学生抑郁症状危险度降低相关。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从Q1组(0~16分)到Q4组(19~20分),随着大学生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的逐渐提高,焦虑合并抑郁症状的比例呈下降趋势(χ2趋势=41.70,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Q1组(0~16 分)相比,Q3组(18 分)(OR=0.66,95%CI:0.50~0.85),Q4组(19~20分)(OR=0.62,95%CI:0.48~0.81)与大学生焦虑合并抑郁症状危险度降低相关。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对精神疾病态度从Q1组(0~133分)到Q4组(149~200分),随着大学生对精神疾病态度的逐渐提高,焦虑合并抑郁症状的比例呈下降趋势(χ2趋势=32.69,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对精神疾病态度Q1组(0~133 分)相比,Q3组(142~148 分)(OR=0.67,95%CI:0.51~0.86),Q4组(149~200分)(OR=0.56,95%CI:0.43~0.74)与大学生焦虑合并抑郁症状危险度降低相关。研究结论1.大学生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为84.7%,女生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高于男生。大学生对精神疾病态度尚有待于提高。女生比男生对精神疾病态度更好。2.大学生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焦虑合并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大学生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焦虑合并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是多方面的,女生、医学类专业、大四/大五年级、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身体健康状况一般或较差、睡眠质量一般或较差、最近一年偶尔或经常饮酒、学习成绩较差与大学生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焦虑合并抑郁症状危险度增加相关。3.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精神健康素养水平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及焦虑合并抑郁症状相关,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越高,对精神疾病态度越好即精神健康素养水平越高与大学生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焦虑合并抑郁症状危险度降低相关。

苏静[5](2021)在《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发展的纵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海地处中国西部,历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各个民族发展的中流砥柱,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其生活、学习、社交与发展的最基本保障。而以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遵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经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方式表面上使学生摆脱了心理问题,其实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是被动的接受心理问题矫正。这种模式已经不适用于新时代大学生追求独立思考、勇于承担的人生目标。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将研究重点转向了人类的品格优势与积极力量,通过挖掘与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从而提升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然而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通过培养大学生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的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横断、干预或者中介研究方面,纵向研究的文章很少。因此,本研究采取纵向研究设计,考察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的总体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特点,深入探索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心理健康的关键预测因素。方法:随机选取551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中国大学生积极品质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情感量表》以及《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四个量表进行间隔6个月的2次测验,对整理后的数据利用SPSS20.0与AMOS22.0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间隔6个月时间后,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显着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显着提高;(2)前后测的积极心理品质之间、心理健康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两次测试中,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正性指标呈正相关,与心理健康负性指标呈负相关;(3)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可以跨时间地预测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也可以跨时间地预测积极心理品质;(4)积极心理品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和家庭所在地均能预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结论: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既可以作为前因变量影响心理健康,也可以作为结果变量受到心理健康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吴茵琪(Ngyanki)[6](2020)在《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香港与广州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分析比较香港和广州在校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探索香港与广州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重点探讨两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提出进一步完善两地高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提高预防心理危机工作水平的对策。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广州和香港3所综合院校1038名大学生,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和中医五态人格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结果:本次共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3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8.86%,其中香港450例(43.35%),广州588例(56.65%)。(1)按SCL-90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异常144例,占总数的32.00%,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大学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月收入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未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329)。广州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异常162例,占总数的27.55%,其中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大学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不同家庭月收入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39)。(2)SCL-90因子得分显示,香港大学生中,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广州大学生中,未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全国常模得分比较中,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中,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得分大部分低于与全国常模得分,偏执因子得分大部分高于与全国常模得分;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得分中,躯体化因子、偏执因子和精神因子高于与全国常模得分,人际关系因子、焦虑因子和恐怖因子低于与全国常模得分(P<0.05)。(3)按自杀意念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66例,占总数的15.49%,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广州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72例,占总数的12.37%,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按家庭关怀度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家庭关怀度障碍240例,占总数的53.33%,其中不同年级、性别、学院、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不同年级、性别、学院、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广州大学生中家庭关怀度障碍474例,占总数的80.61%,其中不同年级、学院、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不同年级、学院、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按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结果显示,太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4.02±4.93,香港大学生10.92±4.21;少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6.77±4.61,香港大学生13.81±4.60;阴阳和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为8.51±2.21,香港大学生7.25±2.70,;少阴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6.84±3.05,香港大学生15.20±3.75;太阴得分中,广州大学生8.78±6.86,香港大学生9.41±6.15;经统计检验,广州与香港在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太阴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与全国常模得分比较中,香港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得分中,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得分高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太阳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广州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得分中,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得分高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太阴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6)在香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logistic模型中,单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是影响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是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恋爱受到别人干涉(OR=44.818,P<0.001)、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OR=3.366,P=0.013)、曾补考和(或)留过级(OR=2.918,P=0.005)、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OR=2.783,P=0.002)、年级(OR=2.611,P<0.001)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对本专业满意(OR=0.237,P<0.001)、性别(OR=0.294,P=0.001)、有宗教信仰(OR=0.465,P=0.022)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在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logistic模型中,单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学院、独生子女、父母婚姻、家庭氛围、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是学生会干事、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是否谈恋爱、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是影响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学院、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是否谈恋爱、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是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OR=43.523,P<0.001)、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OR=36.141,P<0.001)、恋爱受到别人干涉(OR=11.730,P<0.001)、曾补考和(或)留过级(OR=4.093,P<0.001)、学院(OR=1.910,P<0.001)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年级(OR=0.504,P=0.008)、谈恋爱(OR=0.259,P<0.001)、性别(OR=0.151,P<0.001)、对本专业满意(OR=0.078,P<0.001)、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OR=0.073,P<0.001)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结论:香港和广州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认知障碍、自卑、抑郁苦闷、家庭关怀度障碍、自杀意念等问题,且检出率较高。香港大学生在认知障碍、自卑感、忧郁苦闷心境等问题较广州大学生更为严重,同时香港大学生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比广州大学生更严重,若未得到良好开导,容易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在SCL-90心理状况得分方面,香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正常水平,但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于正常水平。在中医五态人格得分方面,香港大学生性格较随和、沉着冷静、善于辨认是非、自我警惕性较强、不易患得患失、但进取心较差、抗打击能力弱,广州大学生进取心和抗打击能力强、自我警惕性较低、稳定性较强、有奉献精神、但易盲信别人。家庭情绪氛围、个人经历、宗教信仰和个人不良习惯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父母暴力打斗、恋爱受别人干涉和重大事件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因此,应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训与宣教,合理引导大学生恋爱与情感依恋,鼓励父母采用关爱、和谐家庭情绪氛围与鼓励的教养方式,综合多途径、个性化、针对性的方式预防和控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公钰雪[7](2020)在《济南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立足于济南市在校大学生实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济南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现状,探索济南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关系。通过对体育生活方式的系统分析,阐述济南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的体育活动主体、活动条件和活动形式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性,并为引导济南市大学生养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建议,为济南市高校体育教学提供现实和理论依据,最终服务于济南市高校体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济南市8所高校901名自愿参加调查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体育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量评价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现状。以SPSS20.0为数据分析工具,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通过本研究的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体育生活方式方面,济南市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类型以健康型、愉悦型为主,以健美型、社会型为辅,挑战型和学习型较少。体育参与行为活动差异表现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身体条件自评等方面。济南市大学生在选择运动项目时多以传统且不受场地限制的运动项目为主。2.心理健康方面,济南市大学生心理健康平均水平高于国家常模水平。有超过十分之一的学生在《症状自评量表》评价中呈阳性。心理健康差异表现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身体条件自评等方面。3.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方面,提高学生运动频率、单次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在中等偏高的强度范围,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积极的作用;运动动机为健康型和愉悦型体育生活方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少;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总体呈正相关,其中相关最高的是抑郁,参加体育活动不积极的人更有可能有抑郁倾向。与自身需求型体育生活方式相关最大的也是抑郁,与社会拓展型体育生活方式相关最大的是人际关系敏感。

杨奕群[8](2020)在《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及个体差异 ——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文中提出目前国内在特定群体的心理健康研究中,对外贸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较少,这与中国是外贸大国、外贸从业人员众多的实际是相脱节的。本文基于354份外贸从业人员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的总体特征及个体差异,并探讨以中美贸易战为代表的职业相关社会事件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可能存在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为未来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提供建议。文章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介绍我国贸易事业的发展背景,引出研究问题和假设。其次,对已有的,关于心理健康的内涵、维度、方法、量表,以及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和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文献进行回顾和评述。再次,统计分析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现状特征,在外贸从业人员个体层面上,研究心理健康水平在被调查者社会经济属性中的分异特征,心理健康与大五人格、心理弹性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三方面心理特征因素的关系。最后,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检验宏观社会层面上,被调查者对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心理特征-心理健康关系上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得出如下结论:(1)与全国常模(1986年、2015年)比较,当前我国外贸从业人员SCL-90总分比全国常模高出近1倍,各因子平均得分也都高于全国常模,预示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普通人平均水平,需要引起重视。(2)经样本分组和对均值的统计检验表明,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的性别、年龄、学历、从事外贸行业时长,工作单位特征方面的单位所在城市、业务类型均与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有不同程度相关关系,样本中男性、年轻、低学历、行业从事时间短、单位位于广深两市、业务类型复杂多样的被调查者症状相对较强,心理健康水平低。(3)外贸从业人员个体心理特征因素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显着相关,大五人格维度中,宜人性、外倾性、责任意识为积极关系,神经质、开放性为消极关系,神经质是核心维度;在心理弹性维度中,能力为消极关系,接受变化、控制为积极关系,接受变化是核心维度;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维度中,POS、DES、ANG均为积极关系,ANG是核心维度。(4)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存在“大五人格→贸易战主观感受→心理健康”,“心理弹性→贸易战主观感受→心理健康”的显着中介路径。(5)调节效应检验表明,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分别起到调节效应。依据上述结果,本文建议,未来可以从关注外贸行业重大社会事件影响、建立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评估机制、心理健康知识宣讲、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等方面提升外贸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樊秋艳[9](2020)在《集体性运动项目对考研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意义:很多研究表明与普通在校大学生相比,考研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严重。集体性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使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得到有效地提高,还能够增强意志品质,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对参与者的交往能力和自信心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本研究将集体性运动项目作为自变量,对考研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实验干预,探究集体性运动项目与考研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解决考研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文献综述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采用单一组对比实验法,通过12周的集体性运动干预,用《scl-90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对67名被试者进行实验前、后心理健康状况测评,根据前测、后测数据的变化分析推理出集体性运动项目与考研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1、实验前测数据表明:考研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常模相比,其主要问题表现在强迫症状因子、焦虑症因子,抑郁症因子、睡眠与饮食这四个因子上,个别大学生的焦虑症状因子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倾向。2、集体性运动项目对考研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的影响不同:(1)实验后测数据表明:考研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总体均值都有所下降,说明集体性运动项目对考研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2)考研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睡眠及饮食这六个因子上有了明显地改善与提高,而在敌对因子、偏执狂因子、神经质这三个因子上没有明显的变化。(3)考研大学生心理健康中恐怖症状这一因子出现了严重的倾向,这一结果的出现可能是随着考研日期临近,考研大学生的考试压力也在相对增长而导致的。研究建议:1、考研大学生个人在备考过程中应多参加一些集体性运动项目,比如:篮球、足球、健美操等集体性运动项目。2、鉴于一些学校在大四年级没有体育课的状况,建议学校在大四年级增设体育课,同时最好为考研大学生增加集体性运动项目的比重;建议学校和相关培训机构定期开展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知识讲座;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针对考研大学生提供一些指导性心理干预技术与方法,例如:暗示训练法、表象训练法、理性情绪疗法、应激免疫训练、危机干预等方法。3、集体性运动对心理健康虽然有缓解和改善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过于夸大运动对考研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作用,当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时,还应及时就诊,体医结合的手段也许可以成为考研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冯园园[10](2020)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越来越多,大学生面对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当代大学生具有更多的学业、就业、感情等压力,而大学生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其心理素质是关键。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对国家乃至整个民族都具有意义。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价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将其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人口学特征(包含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发生过重大生活事件等基本个人信息),另一部分为学生的日常生活(该部分度量了学生的个人性格、个人能力、面对的外界压力等),主要运用?2检验、Logistic回归、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首先使用?2检验对自主设计问卷涉及的13个人口学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是否考入理想大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表现上具有显着差别。随后,以13个人口学特征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回归结果显示只有是否考入理想大学这一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其OR值为0.605,这说明考入理想大学的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发生比是未考入理想大学大学生的0.605倍。接下来,我们先后使用Logistic回归、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否经常参加聚会、是否具有学习、就业压力、是否能够积极处理生活中的困难等)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Logistic回归直接以问卷中的18个题目为自变量来拟合方程,最终的回归方程包含“感觉自己很渺小,对未来很迷茫”、“能够积极处理生活中的困难”两个自变量,且其回归系数可以合理解释。接下来我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另一个角度继续研究这一课题,在结构方程模型中,问卷中的18个题目为观测变量,自变量为观测变量抽象出的特质(个人性格、个人能力以及面对的外界压力),因变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运用AMOS探析自变量对因变量以及观测变量对自变量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个人能力以及面对的外界压力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且外界压力的影响作用更大。Logistic回归与结构方程模型方法相互补充,结构方程模型的结论更加全面、综合,而Logistic回归阐述了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最后,根据所得结论我们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以及其自身的共同努力。学校方面应加强对大学生学业、就业指导,以帮助其认识自己、正视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家长需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其问题所在,并帮助其及时解决问题;此外,大学生自身也应提升个人能力,提升受挫以及适应现实社会的能力。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埃塞俄比亚中资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非洲和埃塞俄比亚中资企业发展现状
    1.2 我国在非劳务人员现状
    1.3 海外务工人员心理健康研究
    1.4 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与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1.5 非洲及埃塞俄比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进展
    1.6 心理健康定义及标准
    1.7 心理健康评估及量表
    1.8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资料及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资料收集
    2.3 问卷设计
    2.4 研究对象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框架
    2.5 开展预调查
    2.6 资料处理与分析
    2.7 技术路线图
    2.8 质量控制
3 研究结果
    3.1 第一次调查结果
    3.2 第二次调查结果
    3.3 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知识、行为及措施
4 讨论
    4.1 埃塞俄比亚中资企业员工整体心理健康状况
    4.2 埃塞俄比亚中资企业员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4.3 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知识、行为及措施
    4.4 疫情常态化下的海外务工人员心理健康促进对策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GHQ-12效度分析表
    附录2: 埃塞俄比亚中资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第一次)
    附录3: 埃塞俄比亚中资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第二次)
    附录4: Logistic回归变量赋值表
个人简历
致谢

(2)疫情背景下大学生焦虑情绪自悯训练小组干预研究 ——以江西省C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2.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自悯
        2.1.2 焦虑
        2.1.3 自尊
    2.2 理论基础
        2.2.1 认知行为疗法
        2.2.2 归因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焦虑研究
        2.3.2 自悯及其相关研究
3.大学生焦虑现状调查研究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对象
        3.1.3 测量工具
        3.1.4 数据处理
    3.2 大学生焦虑现状的研究结果
        3.2.1 大学生焦虑水平总体状况
        3.2.2 大学生焦虑水平的差异性比较
        3.2.3 大学生焦虑类型的差异性比较
    3.3 讨论与分析
        3.3.1 大学生焦虑水平的现状分析
        3.3.2 大学生焦虑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3.3.3 大学生焦虑类型的差异性分析
4.自悯训练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干预研究
    4.1 小组的前期准备
        4.1.1 研究工具
        4.1.2 小组基本设置
    4.2 自悯训练方案的设计
        4.2.1 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4.2.2 干预研究设计与步骤
        4.2.3 访谈及分析
        4.2.4 目的与内容
    4.3 自悯训练干预的具体实施阶段
        4.3.1 小组初期——组员的相互认识
        4.3.2 小组中期——改变组员错误认知和归因以纾解焦虑情绪
        4.3.3 小组后期——远离焦虑与收获分享
    4.4 干预效果评估
        4.4.1 评估方法
        4.4.2 过程评估
        4.4.3 对组员表现的评估
        4.4.4 结果评估
        4.4.5 小组成员满意度评价
    4.5 自悯训练干预小组结论
5.对策与建议
    5.1 个人层面
        5.1.1 正视焦虑,树立正确认知
        5.1.2 主动求助,学会自我调适
    5.2 学校层面
        5.2.1 开展相关课程,分类进行指导
        5.2.2 掌握健康动态,灵活开展咨询服务
        5.2.3 联合高校,发挥社会工作在学校中的作用
    5.3 社会层面
        5.3.1 完善就业政策,缓解就业焦虑
        5.3.2 加大财政支持,改善心理咨询环境
6.专业反思
    6.1 关于方案设计的反思
    6.2 干预实务过程的反思
        6.2.1 关于组员互动的反思
        6.2.2 关于社会工作者能力的反思
        6.2.3 关于小组环境的反思
    6.3 关于自悯训练干预方法的反思
7.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新冠肺炎防控下有氧健身操对安徽省黄麓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新型冠状病毒
        2.1.2 有氧健身操
        2.1.3 心理健康
    2.2 新冠肺炎防控下学校教学的研究现状
        2.2.1 疫情防控下学校课程开展的实证研究
        2.2.2 疫情防控下学校课程开展的理论研究
    2.3 有氧健身操的研究现状
        2.3.1 有氧健身操对身体成分的影响
        2.3.2 有氧健身操对生理机能的影响
        2.3.3 有氧健身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4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
        2.4.1 中职学生心理特征研究
        2.4.2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4.3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2.5 文献述评
3.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心理测量法
        3.2.4 教学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黄麓师范学校课程改革基本情况分析
        4.1.1 居家隔离时期线上有氧健身操课程实施策略
        4.1.2 复课返校时期线下有氧健身操课程实施策略
        4.1.3 线上线下有氧健身操课程对比分析
    4.2 不同时期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4.2.1 不同时期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分析
        4.2.2 不同人口学特征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研究
        4.2.3 小结
    4.3 不同时期有氧健身操干预前后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4.3.1 居家隔离时期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分析
        4.3.2 复课返校时期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分析
        4.3.3 小结
    4.4 有氧健身操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中职学生心理效益的差异研究
        4.4.1 有氧健身操对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比分析
        4.4.2 有氧健身操对不同年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比分析
        4.4.3 有氧健身操对不同独生子女状况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比分析
        4.4.4 有氧健身操对不同城镇子女状况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比分析
        4.4.5 小结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研究不足与后期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
    附件三:居家隔离时期有氧健身操教学大纲及教案
    附件四:复课返校时期有氧健身操教学大纲及教案

(4)大学生精神健康素养与焦虑、抑郁症状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研究变量赋值情况
结果
讨论
结论
优势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发展的纵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引言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基本理论
    一、积极心理学
        (一)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内涵
        (二)积极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的贡献
    二、积极心理品质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
        (二)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
        (三)积极心理品质的测量
        (四)国内外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三、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心理健康的测量
        (三)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四、国内外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影响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一)横向研究
        (二)干预研究
        (三)纵向研究
    五、理论基础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论基础
        (二)心理健康的双因素理论模型
    六、已有研究的启示
        (一)注重研究的发展性与长期性
        (二)加大实践干预研究的力度
        (三)积极心理学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践中的运用不足,纵向研究较少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法
        (三)访谈法
    三、研究工具
        (一)积极心理品质测评量表
        (二)心理健康测评工具
    四、研究假设
    五、研究技术路线图
    六、数据收集
    七、数据处理
第四章 研究结果
    一、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一)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状况
        (二)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二、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发展趋势
        (一)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及各维度发展趋势
        (二)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趋势
    三、前后测试中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的特点
        (一)前后测试中积极心理品质的特点
        (二)前后测试中心理健康各指标的特点
    四、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的交叉滞后分析
        (一)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二)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三)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五、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关键预测因素探索
        (一)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正性指标关键预测因素探索
        (二)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负性指标关键预测因素探索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一、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特点与变化
    二、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变化
    三、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的相互作用
        (二)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的因果关系
        (三)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关键预测因素
    四、研究启示
第六章 研究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2.2 调查方法与样本量计算
    2.3 调查内容与工具
    2.4 研究内容
    2.5 统计方法
    2.6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香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3.1.1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人口学资料
        3.1.2 香港高校大学生SCL-90 测评结果
        3.1.3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情况
        3.1.4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家庭关怀度情况
        3.1.5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中医五态人格测评情况
        3.1.6 香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3.2 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3.2.1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人口学资料
        3.2.2 广州高校大学生SCL-90 测评结果
        3.2.3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情况
        3.2.4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家庭关怀度情况
        3.2.5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中医五态人格测评情况
        3.2.6 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3.3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3.3.1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3.3.2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3.3.3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情况的比较
        3.3.4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家庭关怀度的比较
        3.3.5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比较
        3.3.6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分析
    4.1 两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4.2 造成两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中医五态人格的认识及两地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4.3.1 中医五态人格的认识
        4.3.2 两地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第五章 建议
    5.1 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
    5.2 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5.3 优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5.4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中国德育文化教育相结合
    5.5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中医学相结合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英文缩略词
个人学习经历
致谢
综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参考文献

(7)济南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体育生活方式
        1.3.2 大学生心理健康
        1.3.3 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济南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
        3.1.1 体育生活方式的体育活动主体
        3.1.2 济南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活动条件
        3.1.3 济南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活动形式
        3.1.4 济南市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实际
    3.2 济南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3.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体情况分析
        3.2.2 心理健康状况的群体差异分析
        3.2.3 严重心理症状情况分析
    3.3 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3.3.1 体育活动参与与心理健康
        3.3.2 不同体育生活方式倾向与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性分析
        3.3.3 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自评结果的相关分析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2.1 人群关注
        4.2.2 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8)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及个体差异 ——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假设
    1.6 研究方法
        1.6.1 大数据法
        1.6.2 问卷调查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心理健康的内涵
    2.2 心理健康的不同维度
        2.2.1 国外研究成果
        2.2.2 国内研究成果
    2.3 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及一些量表介绍
        2.3.1 症状自评量表
        2.3.2 大五量表
        2.3.3 心理弹性量表
        2.3.4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
        2.3.5 汉密顿焦虑量表
        2.3.6 心理健康自评量表
    2.4 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因素
        2.4.1 人格特质
        2.4.2 社会事件
        2.4.3 生活事件
        2.4.4 心理弹性
        2.4.5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2.4.6 性别
        2.4.7 年龄
        2.4.8 其他影响因素
    2.5 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2.5.1 学生
        2.5.2 教师
        2.5.3 公务员
        2.5.4 医护人员
        2.5.5 民航飞行员
        2.5.6 其他特殊群体
    2.6 文献评述
        2.6.1 研究的群体还未能充分拓展
        2.6.2 研究还缺乏社会事件作用于心理健康的机制探讨
第3章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现状特征
    3.1 研究对象与目标
    3.2 研究方法与数据
        3.2.1 方法
        3.2.2 数据
    3.3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分析
        3.3.1 外贸从业人员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3.3.2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比较
    3.4 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异
        3.4.1 性别
        3.4.2 年龄
        3.4.3 婚姻状况
        3.4.4 学历
        3.4.5 收入
        3.4.6 从事外贸行业时长
    3.5 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单位特征分异
        3.5.1 工作单位所在城市
        3.5.2 工作单位业务类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贸从业人员个人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4.1 研究对象与目标
    4.2 研究数据
    4.3 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4.4 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4.5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
    5.1 研究对象与目标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
        5.2.1 方法
        5.2.2 数据
    5.3 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5.4 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5.5 贸易战主观感受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对策
        6.1.1 研究结论
        6.1.2 对策建议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3.1
        附录3.2
        附录3.3
        附录3.4
        附录3.5
致谢

(9)集体性运动项目对考研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概念的界定
        1.2.1.1 心理健康的概念
        1.2.1.2 集体性运动项目
        1.2.1.3 考研大学生
        1.2.2 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1.2.3 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综述
        1.2.4 集体性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2.1 问卷的选用
        2.2.2.2 量表的统计指标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实验法
        2.2.4.1 实验操作流程图
        2.2.4.2 准备阶段
        2.2.4.3 实施阶段
        2.2.4.4 处理阶段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前考研大学生前测数据分析
        3.1.1 实验前考研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况
        3.1.2 实验前测量结果突出因子分析
        3.1.2.1 强迫症因子分析
        3.1.2.2 抑郁症因子分析
        3.1.2.3 焦虑症因子分析
        3.1.2.4 睡眠及饮食因子分析
    3.2 实验后考研大学生后测数据分析
        3.2.1 实验后考研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况
        3.2.2 实验前与实验后测量因子分析
    3.3 实验前后考研大学生心理健康突出因子数据对比分析
        3.3.1 强迫症因子分析
        3.3.2 抑郁症因子分析
        3.3.3 焦虑症因子分析
        3.3.4 睡眠及饮食因子分析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3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行文结构
第二章 理论知识
    2.1 Logistic回归
    2.2 结构方程模型
第三章 问卷说明
    3.1 调查对象和抽样方法
    3.2 问卷构成
        3.2.1 量表
        3.2.2 自主设计问卷
    3.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3.3.1 问卷信度检验
        3.3.2 问卷效度检验
第四章 实证分析
    4.1 样本总体构成
    4.2 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4.3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人口学特征方面的Logistic回归
    4.4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生活习惯方面的Logistic回归
        4.4.1 描述性分析
        4.4.2 相关性分析
        4.4.3 模型建立
        4.4.4 模型检验
        4.4.5 总结
    4.5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4.5.1 模型建立
        4.5.2 模型的拟合与修正
        4.5.3 模型的解释
    4.6 Logistic回归与结构方程的异同点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埃塞俄比亚中资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陈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疫情背景下大学生焦虑情绪自悯训练小组干预研究 ——以江西省C大学为例[D]. 李秋雨.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新冠肺炎防控下有氧健身操对安徽省黄麓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4]大学生精神健康素养与焦虑、抑郁症状关系的研究[D]. 程硕. 山东大学, 2021(11)
  • [5]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发展的纵向研究[D]. 苏静.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6]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D]. 吴茵琪(Ngyank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7]济南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相关研究[D]. 公钰雪.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 [8]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及个体差异 ——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D]. 杨奕群. 中山大学, 2020(09)
  • [9]集体性运动项目对考研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 樊秋艳.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分析[D]. 冯园园.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