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内镜下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标准探讨

显微内镜下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标准探讨

一、显微内窥镜椎间盘突出症镜下手术标准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曹志武,陈刚,曾凯斌[1](2021)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荟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分析并比较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Ovid等数据库,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治疗单节段LDH的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11月20日。收集关于PELD与MED治疗LDH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项研究,受试者总计956例,男523例,女433例;其中,PELD组455例,MED组501例。荟萃分析结果表明,2组手术时间、术后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二次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MED组相比,PELD组手术切口小、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短,但术中透视次数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PELD与MED均是治疗LDH的有效方式,安全性相当,PELD具有手术切口小、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短等优势,但术中射线暴露增加。

刘佐忠,黄黎黎,邵高海,李波,屈一鸣[2](2021)在《经皮椎间孔镜与显微内窥镜下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TED)与显微内窥镜下行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ience、Embase、Clinicaltrials.gov、CBM、CNKI、VIP、万方医学数据库,截止时间2019年10月。本研究提取的评价指标包括:伤口大小、手术所用时间、失血量、透视的次数、并发症、术后卧床的时间、住院天数、VAS评分等。使用Revman 5.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8篇,随机对照7篇,队列研究11篇。共纳入2074例,1053例行PTED,1021例行MED。Meta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P=0.12)、并发症发生率(P=0.35)、末次随访VAS评分(P=0.17)、ODI评分(P=0.14)、改良的MACNAB评分(P=0.81)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TED的手术方式在伤口大小、失血量、透视的次数、术后卧床的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方面均优于MED(P<0.05)。结论:PTED与MED治疗LDH时,在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比例、手术效果方面相近,术中透视的次数MED少于PTED,但是PTED术式具有失血量少、伤口小、术后卧床的时间及住院天数更短的优势。

李鑫伟[3](2020)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中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一定的指导和依据。方法:制定文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合适的效应指标,利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Medlin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利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 Ottawa scale,NOS)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次研究最终纳入32篇文献共2659个研究对象。结果显示:经椎间孔入路组与经椎板间入路组相比,手术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16.34(13.27,19.40),P<0.05];术中透视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D=13.74(3.07,4.41),P<0.05];术后3个月OD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0.45(0.11,0.78),P<0.05];术后6个月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11(-0.73,0.51),P>0.05];术后12个月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01(-0.33,0.31),P>0.05];术后平均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11(-0.29,0.51),P>0.05];术后腰椎前凸角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MD=0.94(0.31,1.57),P<0.05];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7(0.57,1.04),P>0.05]。结论:1.PETD与PEID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采用PEID可能更节省时间,更能减少放射线照射。2.PETD与PEID在术后3个月ODI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可能说明采用PEID,术后短期恢复较好。但远期恢复效果可能相对一致。3.PETD与PEID在术后腰椎前凸角比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行PETD术后腰椎前凸角恢复可能相对较好。

霍杰钊[4](2020)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脊柱内窥镜治疗后复发与其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经脊柱内窥镜治疗不同病理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2年的复发情况,以期为临床选择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是基于回顾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回顾性的收集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19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资料。根据影像及术中观察的不同病理情况,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突出型组、B组:脱出型组及C组:游离型组。比较各组患者一般情况,调整影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后两年复发情况与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在194例经脊柱内窥镜治疗的患者中,A组81例,B组67例,C组46例。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未发生神经根损伤、硬膜囊破裂、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男136例,女58例,年龄在32~62岁之间,总平均年龄(43.55±5.01)岁。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术前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1天及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患者18例,A组4例、B组8例,C组6例,术后复发时间为9.89±3.71个月(5~18个月),术后6个月内复发3例、术后6个月至12个月复发10例、术后12个月至24个月复发5例,其中13例(72.2%)为术后1年内复发。三组间患者术后不同时间复发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三组患者复发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不同病理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着,术后复发在病理分型间无明显差异。2.术后复发多发生在术后半年至1年内,患者要尤其注意术后的腰部保护,避免重体力工作,可佩戴腰围支撑保护。

王耀斌[5](2020)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alcifi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CLDH)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发生于病程较长、年龄较大的患者。CLDH常导致椎间盘源性椎管狭窄和压迫神经根,产生根性疼痛。此外,钙化灶质地较硬,常附着于神经根和硬脊膜上。非手术治疗可能加重钙化灶对神经根的摩擦或卡压。对于根性症状持续的患者应尽早手术,解除对神经组织的压迫。临床治疗多以传统开放手术为主,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但由于开放手术创伤较大,不可避免的破坏过多的骨性结构,影响脊柱的稳定性。自从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普及以来,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然而对于PETD治疗CLDH的临床治疗还存在争议,且目前尚无影像学上对脱出的椎间盘组织钙化的类型和大小以及脱出的椎间盘组织钙化的程度进行分类和分型。本研究对CLDH进行影像学(CT)分型,并依此探究PETD治疗CLDH的临床疗效以及不同分型与疗效的相关性,从而为该类患者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调查分析从2012年8月至2018年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CT室腰间盘突出40316例,其中腰间盘突出伴钙化5587例。根据CT影像上其横断面最大钙化面积占突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进行分度(最大钙化面积/突出总面积)。Ⅰ度:<25%、Ⅱ度:25%-50%、Ⅲ度:51%-75%、Ⅳ度:>75%。根据CT矢状面影像上其钙化位置与椎体后缘的位置关系进行分型。A型(游离型):钙化与上、下位椎体均无骨性连接、B型(固定型):B1型:钙化与上位椎体的后下缘骨性连接;B2型:钙化与下位椎体的后上缘骨性连接;B3型:钙化与上位椎体后下缘、下位椎体后上缘均有骨性连接。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8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PETD治疗CLDH143例患者资料。根据上述CT分度分为Ⅰ度组(35例)、Ⅱ度组(38例)、Ⅲ度组(39例)、Ⅳ度组(31例)。根据上述CT分型分为A型组(39例)、B1型组(30例)、B2型组(41例)、B3型组(33例)。记录并分析不同组别术前、术后1周、6月和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 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获得至少12个月随访,无随访丢失者。143例术后1周、术后6月以及末次随访时VAS分别为3.76±1.24分、2.78±0.99分、2.26±0.85分,较术前6.93±1.44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1周、术后6月以及末次随访时ODI分别为(40.65±8.82)%、(28.20±7.75)%、(24.75±6.96)%,较术前(65.44±11.98)%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 Nab评价标准,其优良率为:87.71%。分度组别:Ⅰ、Ⅱ、Ⅲ和Ⅳ度各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VAS、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Ⅰ、Ⅱ、Ⅲ度各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ODI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但较Ⅳ度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 Nab评价标准,Ⅰ度组优良率为94.12%、Ⅱ度组优良率为92.11%、Ⅲ度组优良率为87.18%、Ⅳ度组优良率为77.42%。分型组别:A型、B1、B2和B3型各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VAS、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A、B1、B3型各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ODI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但较B3型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 Nab评价标准,A型组优良率为:92.31%、B1型组优良率为:93.33%、B2型组优良率为:85.37%、B3型组优良率为:75.76%。结论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Ⅰ、Ⅱ、Ⅲ度以及A型、B1、B2型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Ⅳ度和B3型疗效欠佳。

刘宁,陈锋,吴晓飞,陆佳辰,黄知见,吴海桓,廖星栋[6](2019)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比较传统开放椎间盘切除术(SOD)、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筛选关于SOD、后路MED、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筛选文献后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软件和Stata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纳入16篇文献,共1 288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后路MED、PELD、SOD的术后近期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依次升高(均P <0. 05); PELD、后路MED、SOD术后远期VAS评分依次升高,其中PELD术后近期VAS评分明显低于SOD(均P <0. 05)。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ELD和后路MED术后疼痛缓解效果均优于SOD,从术后长期的、稳定的疼痛指数考虑,PELD是最佳选择。

吴剑锋[7](2019)在《经椎旁入路微通道显微镜与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对比》文中提出目的对比经椎旁入路微通道显微镜椎间盘切除术与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术在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7年11月至2018年8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的61名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病例分为两组:经椎旁入路微通道显微镜椎间盘切除术(Paraspinal Mini-Tubular Microdiscectomy,PMTM)组(n=32)和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组(n=29)。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查体及X线、CT、磁共振等辅助检查诊断为单节段LDH,且经保守治疗症状无效,无合并腰椎不稳、腰椎椎管狭窄等。记录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1月、3月、6月的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术前和术后1月、3月、6月的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ODI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的变化,结合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等资料评估手术效果。结果PMTM组和PTED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VAS评分、术前ODI及术前JOA评分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较术前均显着改善(P<0.01),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方面,PTED组小于PMTM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差距不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TM和PTED均能够有效地治疗单节段LDH,两者短期临床疗效没有显着差异。PMTM手术操作空间大,能适应复杂情况。PTED相较于PMTM,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但优势并不明显。PTED学习曲线长,对操作要求高,适应症存在局限性。总体而言两者各有优缺点,应根据病情、术者经验等具体情况选用。本研究的病例数少,随访时间偏短,两种手术方式的中长期疗效尚需要大量完整的随访资料和RCT研究来进一步探讨。

吴少文[8](2019)在《后路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手术配合》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应用后路椎间盘镜下摘除术配合手术护理后对患者手术时间、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58例行后路椎间盘镜下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系统手术室护理),各29例。对比两组治疗后患者的手术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不同护理方式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100%)显着高于对照组(82.7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后路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患者,采取系统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赵玉龙[9](2019)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经皮内镜减压(Percutaneous endoscopic decompression,PED)与腰椎后路改良椎间融合术(Modifie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PLIF)对比研究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侧隐窝狭窄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多的思考,临床采用手术方式更具有针对性。方法:收集2017年6月-2018年6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房50例患者,PED组25例,均使用局麻,侧方入路,男性13例,女性12例,L4/5节段18例,L5/S1节段7例,年龄范围45-80岁;MPLIF组25例,L4/5节段20例,L5/S1节段5例,均全麻,后入路,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范围45-80岁。以上所有患者均为单节段,均为单节段减压。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记录两组患者视觉模拟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功能障碍ODI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C臂透视次数、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依《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对所有患者在术后6个月后随访进行功能评分,对手术优良程度进行评估,并对两组手术的优良率进行综合比较。结果:组内分析: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VAS和ODI评分均显着低于术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分析:两组术后1周、3月、6月、VAS及ODI评分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住院天数:PED组4.75±0.49天,MPLIF组14.92±0.78天,两组间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C臂透视次数:PED组14.12±1.97次,MPLIF组9.12±2.07次,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PED组50.12±8.97min,MPLIF组96.12±8.07min,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例数:两组共3例,PED组2例,MPLIF组1例;手术优良率,PED组88.00%,MPLIF组92.00%,两组患者优良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上两种手术方法,在改善患者腰腿痛等各项观察指标和功能改善方面均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两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症状趋于稳定,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各项指标统计学分析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ED组手术时间短,住院天数少、透视次数多于MPLIF组;MPLIF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要明显高于PED组,因此,上述观察结果可能不是两种手术方法的主要选择的基础,应由手术医生的相关手术经验确定,结合患者本身的症状体征以及术者自身经验选择手术方式。

王立飞[10](2019)在《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伴与不伴黄韧带骨化手术治疗后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近年来,随着MRI以及CT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thoracolumbar disc herniation,TLDH)的确诊率不断的提高。据报道有症状的TLDH患者约占所有脊柱椎间盘突出的0.15%4%[1]。胸腰段是胸椎和腰椎的交界部位,应力相对集中,超负荷劳动或频繁过度地扭转易致使该部位受到损伤。该部位椎管内神经结构包括脊髓腰膨大、圆锥、大量的马尾神经以及神经根。有症状的TLDH一经确诊,均应尽快手术治疗,延误治疗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2]。TLDH对脊髓的压迫来自前方,而对于同时伴有后方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的患者神经损伤症状是否比不伴黄韧带骨化患者更重、二者术后的临床疗效是否有差异及有何差异,目前很少见相关报道。本课题对伴和不伴OLF的TLDH患者术前症状、术中情况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状况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伴和不伴OLF在手术治疗后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6年1月2018年1月间接受手术治疗,并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20例TLH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伴和不伴OLF分为两组,骨化组为伴OLF 7例,非骨化组为不伴OLF 13例。患者纳入标准:(1)年龄为18至68岁;(2)影像学上显示单一节段椎间盘突出,突出节段为T10L2;(3)有背痛、下肢无力和麻木等症状。排除标准:(1)既往腰椎手术史;(2)新发腰椎骨折;(3)脊柱结核等感染性疾病;(4)椎管内肿瘤;(5)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不能耐受手术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管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分别记录术前、术后3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分别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ODI评分。结果:骨化组和非骨化组在年龄、性别、突出节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骨化组手术时间2.14±0.51 h,术中出血量628.57±471.57ml,置管时间2.14±0.38d,住院时间16.00±2.16d。非骨化组手术时间2.46±0.64 h,术中出血量461.54±236.43ml,置管时间2.08±0.28d,住院时间14.62±4.07d。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管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骨化组VAS评分:术前为6.14±0.69,术后3天为3.14±0.69,术后3个月为1.43±0.53,术后6个月为0.43±0.53。非骨化组VAS评分:术前为4.62±0.77,术后3天为2.23±0.60,术后3个月为0.62±0.65,术后6个月为0.23±0.44。骨化组ODI评分:前术为48.57±3.21,术后3个月为26.29±2.14,术后6个月为16.57±4.58。非骨化组ODI评分:前术为41.85±4.43,术后3个月为23.85±3.95,术后6个月为14.92±3.62。两组在术后6个月VAS评分和术后3月、术后6月ODI评分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前、术后3天、术后3月VAS评分和术前ODI评分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化组高于非骨化组。两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伴和不伴OLF的TLDH患者手术治疗都是必要的,手术治疗是TLDH的有效治疗方法。伴OLF的TLDH患者较不伴黄韧带骨化的TLDH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更重,但术后短期疗效相当,远期疗效是否有显着差别有待进一步观察。

二、显微内窥镜椎间盘突出症镜下手术标准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显微内窥镜椎间盘突出症镜下手术标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筛选标准
    1.3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荟萃分析结果
        2.2.1 手术切口
        2.2.2 手术时间
        2.2.3 术中透视
        2.2.4 术后卧床时间
        2.2.5 住院时间
        2.2.6 术后腰痛VAS评分
        2.2.7 术后腿痛VAS评分
        2.2.8 术后ODI
        2.2.9 并发症发生率
        2.2.10 二次手术率
3 讨 论

(2)经皮椎间孔镜与显微内窥镜下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
    1.3文献数据的提取与质量的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文献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手术时间。
        2.3.2 失血量。
        2.3.3 伤口大小。
        2.3.4 透视次数。
        2.3.5 术后卧床时间。
        2.3.6 住院时间。
        2.3.7 并发症发生率。
        2.3.8 末次VAS评分。
        2.3.9 末次ODI评分。
        2.3.1 0 末次改良的Macnab评分。
3 讨论

(3)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文献纳入标准
    2.2 文献排除标准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2.5 质量评价
    2.6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纳入文献数量及基本特征
    3.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3.3 Meta分析结果
        3.3.1 手术时间的Meta分析
        3.3.2 透视次数的Meta分析
        3.3.3 术后3 个月ODI评分的Meta分析
        3.3.4 术后6 个月ODI评分的Meta分析
        3.3.5 术后12 个月ODI评分的Meta分析
        3.3.6 术后平均椎间隙高度的Meta分析
        3.3.7 术后腰椎前凸角的Meta分析
        3.3.8 术后并发症的Meta分析
    3.4 偏倚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术中情况分析
    4.2 术后指标情况分析
    4.3 手术入路的选择
    4.4 Meta分析的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脊柱内窥镜治疗后复发与其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概述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学分型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认识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5 复发
2 研究资料及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手术方法
    2.6 观察指标
    2.7 数据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患者近期疗效
    3.3 术后活动及从事工作的比较
    3.4 改良Mac Nab疗效标准对比
    3.5 术后不同时间复发率比较
    3.6 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脊柱内窥镜治疗不同病理类型LDH技巧
    4.2 术后复发与病理类型的关系
    4.3 术后不同时间复发的分析
    4.4 内窥镜手术对椎间盘的损伤及修复认识
    4.5 术后复发的其他危险因素
    4.6 研究的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脊柱内窥镜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钙化特征及分型
    1.2 研究对象
    1.3 手术方法
    1.4 评估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手术一般情况
    2.2 临床疗效
    2.3 不同分度、分型疗效
        2.3.1 分度组别
        2.3.2 分型组别
3 讨论
    3.1 CLDH的影像学(CT)特点
    3.2 PETD对不同分型的CLDH疗效相关性分析
    3.3 PETD治疗CLDH的注意事项
        3.3.1 明确诊断,确定分型
        3.3.2 严格把握适应证
        3.3.3 PETD操作注意事项
        3.3.4 不足之处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皮内窥镜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和方法
    1.1文献检索策略
    1.2文献的纳入
    1.3排除标准
    1.4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1.5文献质量评价
    1.6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检索结果
    2.2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4直接Meta分析结果
    2.5网状Meta分析结果
    2.6术后近期、远期VAS评分排序概率
3讨论

(7)经椎旁入路微通道显微镜与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术前基本情况
    2.2 一般资料
    2.3 临床疗效比较
    2.4 并发症及术后复发
3 讨论
    3.1 LDH的手术方式探讨
    3.2 LDH手术并发症探讨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后路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手术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1.1 病例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2 临床研究方法
        1.2.1 入组前辅助检查及准备工作
        1.2.2 术前准备
        1.2.3 手术方法
        1.2.3.1 经皮脊柱内镜减压术(PED组)
        1.2.3.2 改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PLIF组)
        1.2.4 两组术后一般处理
        1.2.4.1 两组术后中医辨证论治治疗
        1.2.4.2 术后康复治疗
        1.2.5 研究分组
        1.2.6 研究观察指标
        1.2.7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1.2.7.1 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1.2.7.2 ODI功能障碍指数
        1.2.7.3 术中、术后观察指标
        1.2.7.4 末次随访整体优良率评分
        1.2.8 统计分析
    1.3 研究结果
        1.3.1 术前基线因素分析
        1.3.2 术中及术后部分指标分析
        1.3.3 术后末次随访患者优良率
    1.4 临床结果分析
    1.5 讨论
        1.5.1 中医对腰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的认识
        1.5.2 当代医学对腰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的认识
        1.5.2.1 腰椎侧隐窝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分型研究
        1.5.2.2 腰椎侧隐窝狭窄病因分析研究
        1.5.3 PED治疗侧隐窝狭窄症可行性研究
        1.5.4 MPLIF治疗侧隐窝狭窄症可行性研究
        1.5.5 两种手术方式并发症探讨
2.不足与展望
    2.1 不足
    2.2 展望
3.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10)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伴与不伴黄韧带骨化手术治疗后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显微内窥镜椎间盘突出症镜下手术标准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荟萃分析[J]. 曹志武,陈刚,曾凯斌. 脊柱外科杂志, 2021(01)
  • [2]经皮椎间孔镜与显微内窥镜下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eta分析[J]. 刘佐忠,黄黎黎,邵高海,李波,屈一鸣. 甘肃医药, 2021(02)
  • [3]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Meta分析[D]. 李鑫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4]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脊柱内窥镜治疗后复发与其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D]. 霍杰钊.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D]. 王耀斌. 河南大学, 2020(03)
  • [6]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J]. 刘宁,陈锋,吴晓飞,陆佳辰,黄知见,吴海桓,廖星栋. 广西医学, 2019(24)
  • [7]经椎旁入路微通道显微镜与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对比[D]. 吴剑锋.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8]后路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手术配合[J]. 吴少文. 吉林医学, 2019(03)
  • [9]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D]. 赵玉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伴与不伴黄韧带骨化手术治疗后的疗效对比分析[D]. 王立飞.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显微内镜下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标准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