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汇澳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的施工管理

浅谈汇澳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的施工管理

一、论惠澳大道水泥砼路面工程建设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甘有良[1](2021)在《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设计制备与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路面混凝土,具有收缩小、早期强度高且耐久性良好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机场跑道等需要快速修补的工程以及海港码头、桥梁隧道等快速抢修抢建工程。传统的制作方法是采用道路水泥或特殊工艺,配制的路面混凝土通常早期强度低、收缩开裂严重,而且配制成本昂贵、工艺复杂。本课题旨在采用常规原材料及普通工艺,研制出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本文依托茂名市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路面改造工程项目,针对桂东南丘陵山区地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湿热气候的道路修建,开发出一种低成本低收缩高早强高抗折的路面混凝土试验配合比,使之达到设计要求。本文基于路面混凝土的原材料检测,分别提出水泥、粉煤灰、矿渣粉、细集料、粗集料、拌合水和外加剂的技术指标要求。对路面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设计,以用水量、外加剂掺量、砂率为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案,以坍落度测量、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作为评价指标,应用极差分析方法分析各因素影响程度大小。通过研究表明,用水量是影响路面混凝土工作性和力学强度的主要因素。根据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配合比优化,在正交试验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路面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力学性能指标进行研究。不同粉煤灰和矿渣粉掺量的路面混凝土抗压、抗折强度随龄期的增长而增加,加入10%粉煤灰和12%能有效地提高路面混凝土后期力学性能。路面混凝土的抗折强度与折压比随砂率的变化有相同的变化趋势,皆先增后减,表明35%砂率能有效提高路面混凝土的抗折性能。降低水灰比有利于降低路面混凝土的干燥收缩,但过低的水灰比影响施工性能,经试验水灰比以0.32为准。10%粉煤灰和12%矿渣粉掺合料,可以减小路面混凝土的干燥收缩,但砂率对路面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影响不大,最佳值为35%。路面混凝土单位用水量,由原来的145kg降低至130kg,并且增加掺合料以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因此实现低收缩高早强的目的。当配合比试验水胶比为0.32,10%粉煤灰和12%矿渣粉掺量,砂率为35%时,其7d抗压强度超过40MPa,7d抗折强度超过5.0 MPa,360d干缩率为330~350*10-6,达到了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的设计目标要求。原施工方每方路面混凝土原材料成本为356.0元,经过改善后为315.2元,每方成本节约40.8元,为整个项目约24公里路面混凝土施工节省了两百八十多万的成本支出,给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袁平平[2](2020)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及经济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行车流量和行车荷载与日俱增,水泥混凝土路面凭借其在公路建设中的诸多优势,在我国的使用比例很大。但与日俱增的使用年限,在极端天气、湿度和地质条件等作用下,使得诸如开裂、破碎、板角断裂和脱空等不同方面的病害愈加频繁,从而严重影响了道路车辆的行驶安全,制约了其作为城市主干路的交通服务能力。因此,未来基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白改黑”项目必然逐渐成为城市道路改造的趋势,对实现城市道路全寿命周期内的投资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的技术方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白改黑”展开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评价方法,即引入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和技术经济分析理论到“白改黑”技术方案评价体系中,为后期选择最优技术方案提供理论支撑。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单件产品研制和生产的成本不足以用来判断产品总费用的多少,决策人员应该将生产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这两方面进行结合,考虑总体成本。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细研究:(1)分析了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基于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将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理论引入到项目技术经济分析体系中,实现项目以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包括其概念、特点以及进行经济评价的标准,并论述了全生命周期费用管理的必要性,为项目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和技术经济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本文研究案例项目建设的自然环境及公路现状概况、对国内三种常用的“白改黑”技术方案设计进行了分析,包括各方案的特点、施工要求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三种技术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各方案实施方法及流程的异同,比较了三者的优缺点,界定了适用范围。(3)以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港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项目为实例,选择了目前成熟的直接罩面技术方案、冲击碾压技术方案和碎石化技术方案三大类技术方案,对比分析了各技术方案的优势与适用性。通过全寿命周期理论得出各技术方案的全寿命周期费用,然后利用技术经济分析理论对上述三种技术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合理性分析以及社会影响性分析,最后综合比选得出最优方案。本文通过研究论证,在“白改黑”技术方案评价体系中,引入全寿命周期理论和技术经济分析理论,为“白改黑”技术方案选择过程中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能够实现道路工程建设“降本增效”的目的。

詹朝曦[3](2019)在《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快速发展,我国大多数大、中城市普遍存在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城市快速路因其能够提供大流量、长距离、快速的城市交通服务,而成为缓解或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城市快速路建设的全过程中,也给城市交通和市民出行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城市快速路建设如何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缩短建设工期,尽早发挥建设功能,对政府主管部门和项目建设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不仅影响工程建设成本和建设质量,还影响城市交通和市民日常出行,而倍受社会关注。由于城市快速路具有投资大、涉及面广、交通干扰大、影响因素多和建设时序复杂等特点,给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导致项目建设工期难以合理确定和实施有效管理。目前,我国尚未发布城市快速路建设的标准工期定额,导致项目建设工期的合理确定缺乏标准和依据,项目建设工期目标制定和管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建设工期要么过长,要么不科学的压缩。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确定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迫在眉睫,亟需对我国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的风险辨识、合理工期预测、工期合理性评价展开研究。本文基于项目建设全寿命周期理论,运用系统分析、回归分析和实证分析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进行科学识别,构建了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预测模型及合理性评价模型。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工程建设工期的相关影响因素,基于等级全息模型理论,构建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初选集,利用问卷调查,结合专家对工期风险效度的评估,采用专家权威度系数法,对影响因素进行过滤、评级,剔除非关键影响因素,得到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的影响因素集;其次,本文综合分析城市快速路的建设特点和施工条件,基于考虑工期影响因素的风险效度,通过熵权法和三角模糊数法,构建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厦门气候特征和建设环境,借鉴广东省市政工程工期定额,采用线性回归法,进一步构建适合厦门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的预测模型;再次,通过文献研究法、专家权威度系数法,筛选了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采用结构熵权法构建了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模型;最后,对厦门某城市快速路建设项目进行实证分析,论证了本文所构建的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预测模型和合理性评价模型是有效的。同时,提出了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的合理控制措施建议。本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基于项目建设全过程来探讨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问题,扩宽了项目建设工期的理论研究范围,深化了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的研究内涵;其次,基于工期综合风险效度理论和专家证据理论,构建了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预测模型和合理性评价模型,并做了实证检验,丰富了项目时间管理的理论研究;最后,在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的研究中,突出了城市快速路项目的特殊性和专家工程经验及类似工程经验在工期研究中的重要性,从系统内和系统外角度较全面、客观地识别了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的影响因素,为我国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的风险辨识、科学预测与合理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做好项目时间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经验证据。本研究的成果为我国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的合理确定与评价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应用指导价值。

孟大勇[4](2019)在《城市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白加黑处理措施》文中认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其路面性能逐渐下降,需要进行处治和养护。目前采用加铺沥青混凝土层的方式逐渐成为主流处治方法,该方法能够充分利用原路面材料及其残余强度,同时显着提高其路面使用性能。但由于旧水泥混凝土板与沥青面层之间性能差异的巨大性,导致基层的路面病害很容易反射到面层上,形成路面病害。目前的研究面临着多方面的空白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首先分析总结了目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结论和成果。其次,以实际工程为基础,研究了旧水泥砼路面使用状况评价与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路面破损调查、探地雷达调查、承载能力检测以及结构参数检测等内容。针对检测评价结果,开展了旧水泥砼路面加固与修复技术的研究,分析了典型病害的处理方法,并且进行了多方式的加固修复效果评价。结合处理方法,论文进行了旧水泥砼加铺沥青混凝土的结构设计。首先确定了罩面结构的最不利加载方式,然后分析了原水泥砼板、原路面基层以及土基结构对罩面层中应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罩面结构的罩面厚度和罩面层模量以及新旧结构层层间接触条件的影响分析。同时,开展了白加黑的材料设计研究。分析旧水泥砼板处理方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随后进行了罩面层的材料设计和性能分析。针对界面层进行材料性能分析和选用标准研究。最后,通过试验段,跟踪路面处治后的病害发展情况,评价处治效果。

赵旭[5](2016)在《旧水泥砼路面修复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研究主要以道路实况调查为基础,依据现有道路设计理论及施工工艺方法,完善加铺层路面设计方法(主要通过改进目标设计指标体系来实现),合理确定施工方法、专项研究施工工艺难点及要点,最终指导现场施工实践。研究的基本思路遵循着白改黑工程实施的基本流程,即从旧路路况评估入手,顺次为制定方案、方案设计、具体施工以及综合评价等方面。并结合秦皇岛旧水泥砼路面的实际情况,通过旧路路况评估并制定补强方案、加铺层方案设计、白改黑具体施工以及综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介绍,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完善和优化:(1)在我国加铺层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对典型加铺沥青层设计进行了优化;(2)在碎石化问题研究上,提出了符合秦皇岛实际情况的控制指标及施工重点。通过系统地研究,针对秦皇岛白改黑技术可得出如下结论:采用当前典型路面补强结构符合道路设计标准、规范要求,采用多锤头破碎技术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秦皇岛市白改黑整个技术体系暂不需要较大调整。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重视旧路破损评估工作,充分做好旧路综合调查工作,应建立全面的检测指标体系,宜改静态弯沉指标为动态弯沉指标,更好地评估旧路状况,以避免设计方案出现偏差或发生设计变更;(2)加强秦皇岛地区需要修复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调查,准确判定修补技术方案可行性条件。(3)对需要采用碎石化施工工艺进行改造的路段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碎石化施工的过程中,需严格按照要求控制施工的质量。(4)加强对试验段施工及施工破碎情况监控,在秦皇岛“白改黑”碎石化工地现场发现破碎粒径的指标控制不统一,偏离较大,这势必影响到加铺层的工程质量。(5)“白改黑”完成的道路投入使用后,要注重养护保养,排水设施应通畅。加强运营阶段的养护、管理工作,提高道路耐久性。

白浩晨[6](2015)在《深圳市外环高速公路初步设计方案研究》文中提出深圳外环高速公路的路线地理位置处于深圳市东北部,是深圳市“七横十三纵”干线公路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列入了整个广东省“九纵五横两环”高速公路主骨架路网中的加密网。本路段的起点位于深圳市的宝安区,通过枢纽立交衔接沿江高速公路,终点与盐坝高速公路相接。外环高速公路的建成,主要用于沟通深圳市各条南北向的高速公路,并借此,改善深圳市东北区域的交通运输状况以及投资环境。项目总里程约92.86 Km,其中深圳段长约76.04Km,由深圳市负责建设,东莞段长约17 Km,由东莞市负责建设。论文首先根据路网规划和现有高速公路的完成情况及其相应的公路指标,对深圳外环高速公路起终点的方案进行了比选论证;其次是对影响项目的控制因素进行详细分析介绍,并结合各种控制因素对项目的走廊带方案进行了比较;然后考虑走廊带内及其沿线的建设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筑路材料、工程造价、地方政府意见等各种影响条件,尤其是国高网、天然气等条件,对项目所选的方案再次进行比选论证;根据对以上各种条件综合考虑,从总体上进行分析比选后初步提出了推荐方案。最后,对所推荐的方案从路线互通式立交、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交叉、交通工程等各专业进行详细叙述,进一步验证其可行性和合理性。得出的结论是在高速公路方案研究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种控制因素和限制条件,不仅仅从路线几何指标上进行比选,还要在多方面进行比选,尤其是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也应在方案分析中重点考虑。

蔡丽[7](2014)在《新余市经开大道采用市政与公路不同计价模式的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投资和管理体制的不同,我国的道路桥梁等基本投资建设项目分为市政工程与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分属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交通运输部两大部门进行建设与行业管理。因此,在道路桥梁工程方面,形成了市政工程与公路工程两套不同的计价模式和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它们各自有一整套不同的计价办法和估算、概预算定额,在造价管理和控制方面也有不同的相关规定。在计价方法中,市政工程主要遵照《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公路工程主要遵照《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 B06-2007);在计价定额中,市政工程主要遵照各个省市编制的市政工程定额,公路工程主要遵照全国统一的公路工程概算、预算定额。对于同一个道路桥梁建设项目,采用市政工程或公路工程计价和建设管理模式,与工程造价直接相关的造价管理文件、招投标文件、工程量清单等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不同;同时由于市政工程或公路工程计价定额及计价程序的不同,即使采用相同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概预算单价,其工程估算、概预算也会得到不同的造价结果。其主要原因是市政与公路工程定额子目划分不一致,相同定额子目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不同,部分取费项目和取费费率、计价程序不同。本论文对目前道路桥梁工程在市政与公路项目上的造价管理、计价体系、工程定额等方面进行系统地对比分析,找出其差别和联系。最后选取新余市经开大道工程项目,按照市政工程和公路工程两种不同的计价模式,分别编制工程量清单、工程预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市政与公路工程的定额和预算价格水平进行进一步对比分析。

胡浩[8](2014)在《广东省路面大修工程白加黑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八五”和“九五”期间,广东省修建了大量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经过20多年的运营,这些早期建设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不约而同的出现各种病害,尤其是近几年来受公路交通量和汽车载重量剧增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因破损严重的原因需要进行路面大修。“白加黑”能有效地改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是旧水泥路面提高路面服务水平的有效手段,可大大改善行车舒适性。因而在现阶段,结合广东省公路路面大修工程设计实例,探讨“白加黑”关键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在调查了解广东省省内部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大修工程实践的基础上,依托茂(名)至湛(江)高速公路官渡至源水段路面大修工程设计实例,从设计者的角度,通过分析研究“白加黑”的前期准备、方案比选、注意事项等内容,系统的对广东省水泥混凝土路面大修工程“白加黑”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论文着重研究、探讨了旧路面状况调查评价方法、沥青罩面设计方法以及防治反射裂缝措施,并通过在工程实例中进行应用来对相关成果进行了细致、全面的验证,提出了适合广东省路面大修的“白加黑”技术。论文从总结、提炼、研究、引申的角度较为全面的对广东省的“白加黑”关键技术进行论述,可供同行参考。

李聪[9](2013)在《旧路路面改造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东省地区许多大城市,拥有很高密度的城市道路。大多数城市道路由于多年的营运,且缺乏日常性维护,路面发生了较多的病害如:纵横裂缝、反射裂缝、网裂、车辙、坑槽、磨光等。这些病害严重影响道路行车质量,降低通行能力,缩短道路使用寿命,并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本文主要依托广州市迎亚运大中修工程(包含11条路,约46.3公里),结合广州市地区的气候和城市交通特征,对旧路路面维修改造技术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路面检测和病害调查,分析并总结广州市主要道路病害成因。根据分析得结果,确定旧路路面改造技术研究方向和重点。其次,根据病害类型和特点,制定相应的维修改造措施。并研究各种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再次,通过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其路用性能试验,研究符合广州市特点(良好的抗车辙性能、抗水损坏性能、抗滑性能、抗裂性能)的沥青混合料和应力吸收层材料。并从材料的性能上、经济上进行研究比选。最后,确定路面维修改造施工图设计方案,并验证实施效果。提出本阶段研究方面的不足之处,并制定下阶段研究方向。

王宁[10](2012)在《旧水泥砼路面上沥青加铺层的病害分析与防治》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展的加快,我国很多城市都在大范围的扩张,因此很多城镇都逐渐变成城区乃至中心区。同时大量的城镇道路、地方公路需要经过改造变成城市道路,其中加铺沥青面层具有工程投资少、施工工期短、对交通影响少等优点,因此是旧水泥砼路面加铺沥青面层成为最常用的改造施工方法。但是由于养护工作缺乏针对性、及时性,导致改造后的沥青面层出现了不同程度病害,影响到行车安全性、舒适性,同时加大了养护维修经费的投入。因此有必要对旧水泥砼路面改造后沥青面层的病害类型进行调查和分析,查找病害原因和类型,分析改造项目的成败,对日后旧水泥砼道路的改造设计施工以及日常养护维修工作提供依据。本文首先探讨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病害调查和处治,同时介绍了沥青面层加铺的不同设计方法,然后通过城市道路状况指数对广州市南沙区工业四路等5条旧水泥砼道路改造后沥青面层病害的调查分析,计算各条调查道路的PCI数值,根据评价标准分析调查道路的病害主要类型和使用状况。论文探讨了旧水泥砼路面加铺沥青面层后的常见病害成因与防治,主要分析反射裂缝的成因与防治,探讨了土工布、玻纤格栅两种应力材料对反射裂缝的防治效果,为节约维修经费、延长道路使用年限提出合理建议。

二、论惠澳大道水泥砼路面工程建设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惠澳大道水泥砼路面工程建设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设计制备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
        1.1.1 课题背景
        1.1.2 工程背景
    1.2 路面混凝土的概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1.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2 发展趋势
        1.2.2 低收缩高早强的机理
    1.3 课题来源
        1.3.1 课题提出
        1.3.2 解决思路
        1.3.3 研究目标
    1.4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原材料性能及配合比设计
    2.1 实验仪器及主要材料
        2.1.1 实验主要仪器
        2.1.2 实验主要材料
    2.2 原材料测试方法
        2.2.1 水泥
        2.2.2 粉煤灰
        2.2.3 矿渣粉
        2.2.4 细集料
        2.2.5 粗集料
        2.2.6 拌合水
        2.2.7 外加剂
    2.3 配合比设计
        2.3.1 路面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要求
        2.3.2 配合比设计参数要求
        2.3.3 配合比参数确定
第3章 路面混凝土早强分析
    3.1 引言
    3.2 正交试验
        3.2.1 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3.2.2 正交试验结果判定指标
        3.2.3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路面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3.3.1 配合比调整
        3.3.2 试验方法
        3.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路面混凝土抗折强度试验研究
        3.4.1 试验方法
        3.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路面混凝土收缩研究
    4.1 引言
    4.2 路面混凝土的收缩
        4.2.1 路面混凝土收缩类型
        4.2.2 试验方法
        4.2.3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施工工艺
    5.1 制备流程
    5.2 施工准备
        5.2.1 技术准备
        5.2.2 现场准备
        5.2.3 施工机械选型与配套
    5.3 原材料技术要求
        5.3.1 水泥
        5.3.2 粉煤灰和矿渣粉
        5.3.3 粗细集料
        5.3.4 水和外加剂
    5.4 路面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5.4.1 路基调平
        5.4.2 拌合及运输
        5.4.3 施工和养护
        5.4.4 回访与鉴定
    5.5 成本核算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2)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及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技术经济分析相关理论基础
    2.1 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
        2.1.1 全寿命周期理论
        2.1.2 全寿命周期经济评价标准
        2.1.3 全寿命周期费用管理必要性
    2.2 工程项目技术经济学分析
        2.2.1 技术经济分析内容
        2.2.2 技术经济分析原则
        2.2.3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2.3 工程项目技术经济分析评价
        2.3.1 施工方案经济分析内容
        2.3.2 施工方案经济指标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分析
    3.1 双港大道建设环境分析
        3.1.1 沿线自然环境分析
        3.1.2 显现沿线公路现状
    3.2 “白改黑”技术方案设计
        3.2.1 直接罩面方案
        3.2.2 机械重铺法
        3.2.3 碎石化方案
    3.3 “白改黑”技术方案对比分析
        3.3.1 实施方法
        3.3.2 实施流程
        3.3.3 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经济分析
    4.1 工程施工技术经济分析
        4.1.1 路面现状分析
        4.1.2 路面改造方案
        4.1.3 工程造价概算及其影响
    4.2 全寿命周期技术经济分析
        4.2.1 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4.2.2 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4.2.3 运维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4.3 施工综合风险分析
        4.3.1 项目影响分析
        4.3.2 施工不利风险分析
        4.3.3 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实例应用
    5.1 项目基本概况
        5.1.1 基本概述
        5.1.2 重难点分析
        5.1.3 实施必要性
    5.2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组织实施方案
        5.2.1 资金来源及组织架构
        5.2.2 高弹橡胶沥青施工工艺
        5.2.3 橡胶沥青混凝土施工工艺
        5.2.4 项目完工质量检测
    5.3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经济效益分析
        5.3.1 投资估算分析
        5.3.2 经济评价分析
        5.3.3 社会效益分析
    5.4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保障机制
        5.4.1 质量保障机制
        5.4.2 进度保障机制
        5.4.3 安全保障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依托课题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快速路研究现状
        1.2.2 项目工期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城市快速路工程建设工期基础理论及方法
    2.1 城市快速路概述
        2.1.1 城市快速路基本概念
        2.1.2 城市快速路单位工程划分
        2.1.3 城市快速路建设基本特点
    2.2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概念界定
        2.2.1 项目管理全生命周期内涵
        2.2.2 工期概念及类别
        2.2.3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
    2.3 建设工期预测方法
        2.3.1 定额测算法
        2.3.2 历史经验法
        2.3.3 网络计划法
        2.3.4 工期确定方法对比分析
    2.4 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识别及合理性评价方法
        2.4.1 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
        2.4.2 基于专家权威度系数法的问卷筛选、指标筛选
        2.4.3 权重确定方法
        2.4.4 合理性评价方法确定
        2.4.5 工期风险效度估计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识别
    3.1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风险识别原则及过程
        3.1.1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识别原则
        3.1.2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识别过程
    3.2 基于HHM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识别
        3.2.1 等级全息建模(HHM)理论与适用性分析
        3.2.2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的HHM辨识框架
    3.3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过滤
        3.3.1 基于决策者情景迭代过滤
        3.3.2 基于专家权威度系数法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过滤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影响因素的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预测模型构建
    4.1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的权重及三角模糊数计算
        4.1.1 基于熵权法的建设工期影响因素权重计算模型
        4.1.2 基于三角模糊数建设工期影响因素的工期风险效度计算模型
    4.2 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前期工期预测模型
        4.2.1 模型假定
        4.2.2 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前期工期预测模型构建
    4.3 城市快速路项目施工工期预测模型
        4.3.1 城市快速路项目施工工期预测模型基本假设
        4.3.2 城市快速路单位工程施工标准工期预测模型构建——以厦门为例
    4.4 城市快速路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工期预测模型
    4.5 考虑影响因素的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预测模型构建
        4.5.1 基于熵权法的影响因素权重计算
        4.5.2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工期风险效度计算
        4.5.3 考虑影响因素的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预测模型构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模型构建
    5.1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选取
        5.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与思路
        5.1.2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初选
        5.1.3 问卷设计及发放
        5.1.4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筛选
    5.2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5.2.1 评价指标权重专家调查问卷分析
        5.2.2 基于结构熵权法准则层指标权重计算
        5.2.3 基于熵权法指标层指标权重计算
        5.2.4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5.3 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评分规则
        5.3.1 评价指标评分规则设定思路
        5.3.2 评价指标评分规则
    5.4 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管控措施建议
    6.1 建设工期合理管控关键因素分析
    6.2 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管控措施建议
        6.2.1 前期阶段的工期合理管控措施建议
        6.2.2 施工阶段的工期合理管控措施建议
        6.2.3 项目竣工交付使用阶段的工期合理管控措施建议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证分析
    7.1 工程概况
    7.2 项目建设工期预测
        7.2.1 单位工程施工工期预测
        7.2.2 建设工期预测及进度安排
        7.2.3 建设工期预测结果与工程实际的对比分析
    7.3 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
        7.3.1 项目建设工期评价过程
        7.3.2 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结果
        7.3.3 工程实际情况分析
        7.3.4 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的对比分析
        7.3.5 项目建设工期有效管控经验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问卷调查表
附录 B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问卷调查表
附录 C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标准化评分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城市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白加黑处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路面使用状况评估
        1.2.2 原路面补强措施
        1.2.3 反射裂缝预防措施
        1.2.4 “白加黑”设计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状况的评价与分析
    2.1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检测方法
    2.2 路面破损调查
    2.3 探地雷达调查
        2.3.1 探地雷达数据处理方法
        2.3.2 传力杆与拉杆调查
    2.4 承载能力的检测
    2.5 结构参数的检测
    2.6 小结
第三章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固与修复技术研究
    3.1 典型病害的处治方法
        3.1.1 混凝土路面裂缝断板处理措施
        3.1.2 断角的处理
        3.1.3 传荷能力差的处理
        3.1.4 坑洞的修补
        3.1.5 错台的处理
    3.2 板底脱空的处治
    3.3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固与修复效果评价
        3.3.1 基于弯沉的效果评价
        3.3.2 基于雷达的效果评价
    3.4 小结
第四章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结构设计分析
    4.1 沥青混凝土加铺路面荷载加载方式研究
        4.1.1 旧水泥砼沥青罩面结构对不同加载方式的应力有限元模型
        4.1.2 沥青罩面应力响应分析
        4.1.3 最不利加载方式选择
    4.2 原水泥砼路面性能对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原水泥砼面板相关参数分析
        4.2.2 原路面基层与土基相关参数分析
        4.2.3 基础脱空对加铺层结构影响分析
    4.3 加铺层结构设计参数影响分析
        4.3.1 层间接触条件
        4.3.2 罩面厚度
        4.3.3 罩面层模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材料设计
    5.1 原水泥砼路面材料处理方案研究
        5.1.1 典型板块处理方法研究
        5.1.2 典型板块处理方法选用确定依据
        5.1.3 处治技术措施选用方案
    5.2 加铺沥青面层材料设计
        5.2.1 加铺沥青层的性能要求
        5.2.2 加铺沥青层级配设计
        5.2.3 加铺沥青层路用性能研究
        5.2.4 加铺沥青层材料设计选用标准
    5.3 白黑界面处理方案研究
        5.3.1 白黑界面材料的性能要求
        5.3.2 白黑界面材料粘结性能研究
        5.3.3 白黑界面抗疲劳和反射裂缝性能研究
        5.3.4 白黑界面材料设计选取标准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旧水泥砼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6.1 试验段现场检测
    6.2 改造后道路病害跟踪调查
    6.3 弯沉跟踪观测
    6.4 构造深度与摩擦系数
    6.5 跟踪观测中发现的其他问题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下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5)旧水泥砼路面修复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旧砼路面破坏形式及修复对策
    2.1 旧砼路面破坏形式
    2.2 修复对策分析
        2.2.1 旧水泥砼路面综合评价
        2.2.2 一般养护对策
        2.2.3 旧水泥砼路面大修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旧水泥砼修补技术设计理论
    3.1 沥青上面层的砼板应力分析
    3.2 旧砼路面上加铺沥青砼层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旧水泥砼板碎石化施工技术
    4.1 碎石化施工技术概述
        4.1.1 碎石化改造技术方法
        4.1.2 碎石化技术适用条件
    4.2 碎石化施工工艺
        4.2.1 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4.2.2 碎石化施工过程
        4.2.3 施工质量控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旧砼板注浆修补施工技术
    5.1 注浆修补技术方案简介
    5.2 注浆修补技术实施过程
        5.2.1 原水泥砼路面的检测评价
        5.2.2 注浆技术处理脱空板底
        5.2.3 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秦皇岛旧水泥砼路面修补技术应用
    6.1 秦皇岛市旧水泥砼路面修补技术概述
        6.1.1 承秦出海路石门寨至老观峪段
        6.1.2 杜庄至老观峪段
        6.1.3 出海路瓷厂桥至杜庄段
        6.1.4 滨海大道段
    6.2 秦皇岛市旧水泥砼路面修补方案典型实例
        6.2.1 “白改黑”工程施工实例
        6.2.2 路面结构层设计分析
        6.2.3 路面结构受力分析
        6.2.4 路面破碎质量控制
        6.2.5 沥青混凝土面层铺筑
        6.2.6 施工过程中病害处理
    6.3 秦皇岛市旧水泥砼路面修补应用注意事项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深圳市外环高速公路初步设计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路线起终点方案和主要控制因素分析
    2.1 路线起终点方案研究
        2.1.1 起点接线方案研究
        2.1.2 终点衔接方案研究
    2.2 路线方案主要的控制因素
        2.2.1 声环境敏感点
        2.2.2 水环境敏感点
        2.2.3 生态环境敏感点
        2.2.4 西气东输的二线工程
        2.2.5 电力设施
        2.2.6 各种重要预留用地及已批合同用地
        2.2.7 其他控制因素
    2.3 沿线各级府对路线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环高速公路沿线建设条件研究
    3.1 项目区域路网现状、规划与拟建项目的关系
        3.1.1 在建的沿江高速(K0+000)
        3.1.2 穗莞深城际铁路(A10K2+000)
        3.1.3 地铁11号线(K7+460)
        3.1.4 龙(华)大(岭山)高速、广州-深圳-香港客运专线(K23+000)
        3.1.5 龙观快速路(K30+300)
        3.1.6 梅(林)观(澜)高速公路(K32+150)
        3.1.7 深圳外环高速公路东莞段接线点
    3.2 沿线自然地理条件对方案的影响
        3.2.1 自然地貌
        3.2.2 气象水文
    3.3 项目地质评价
        3.3.1 断裂
        3.3.2 区域地震及区域稳定性评价
    3.4 水文地质概况
    3.5 不良工程地质
        3.5.1 滑坡
        3.5.2 崩塌
        3.5.3 岩堆
        3.5.4 软弱土
        3.5.5(新近)人工填土
        3.5.6 孤石及夹层
    3.6 筑路材料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4.1 工程地质条件
        4.1.1 区域稳定性评价
        4.1.2 项目地质评价
    4.2 桥梁工程地质评价
        4.2.1 水系及水文概况
        4.2.2 水文计算与分析
        4.2.3 沿线工程地质与桥涵结构类型的关系
    4.3 隧道工程地质评价
        4.3.1 不良地质现象
        4.3.2 洞口边、仰坡稳定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体方案研究
    5.1 路线方案比选
        5.1.1 沙井污水管理中心路线方案(K1+400~K4+642)
        5.1.2 西历至步涌段路线方案(K3+367~K6+154)
        5.1.3 步涌排涝河段局部路线方案(K5+079~K7+849)
        5.1.4 步涌至潭头村段路线方案(沙井体育中心段K6+297~K9+357)
        5.1.5 芙蓉石场至玉律段路线方案(K9+944~K11+627):
        5.1.6 羊坑至畔坑水库段路线方案(K23+238~K27+457)
    5.2 路基设计
        5.2.1 一般路基设计
        5.2.2 特殊路基设计
        5.2.3 高陡路堤与深挖方路基
    5.3 路面设计
        5.3.1 路面结构方案比选
        5.3.2 路面结构设计
    5.4 桥梁、涵洞
    5.5 隧道
        5.5.1 隧道技术标准
        5.5.2 隧道工程设置方案
    5.6 互通式立交
        5.6.1 方案设计原则
        5.6.2 互通式立交设计标准
        5.6.3 外环高速公路典型互通式立交方案研究
    5.7 本章小结
主要研究结论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读研期间参加的项目
致谢

(7)新余市经开大道采用市政与公路不同计价模式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对工程造价计价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2章 市政工程计价模式
    2.1 市政工程费用组成和计价程序
    2.2 国家及江西省现行市政工程造价管理计价依据
    2.3 市政工程计价定额
    2.4 市政工程道路桥梁工程量清单
第3章 公路工程计价模式
    3.1 公路工程费用组成和计价程序
    3.2 国家及江西省现行公路工程造价管理计价依据
    3.3 公路工程计价定额
    3.4 公路工程道路桥梁工程量清单
第4章 道桥工程市政与公路计价体系对比分析
    4.1 市政与公路工程费用组成和计价程序对比分析
    4.2 市政与公路工程造价管理计价依据对比分析
    4.3 市政与公路工程计价定额对比分析
    4.4 市政与公路工程工程量清单对比分析
    4.5 区别与联系
第5章 新余市经开大道采用市政与公路不同计价模式计价
    5.1 工程概况
    5.2 按市政工程模式编制的施工图预算及工程量清单
    5.3 按公路工程模式编制的施工图预算及工程量清单
    5.4 采用市政与公路不同计价模式编制下的造价计算对比
结论与分析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按公路计价编制的新余市经开大道工程预算

(8)广东省路面大修工程白加黑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旧路面状况评价
        1.2.2 “白加黑”设计方法
        1.2.3 防治(减缓)反射裂缝的措施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依托工程概况
第二章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状况评价
    2.1 路面状况调查和评价的意义
    2.2 调查内容
    2.3 旧路面使用性能的评价
        2.3.1 路面的损坏状况评价
        2.3.2 路面行驶质量评价
        2.3.3 路面行驶安全评价
    2.4 路面结构性能评价
        2.4.1 路面结构层厚度检测
        2.4.2 路面弯沉测定
        2.4.3 接缝传荷能力的测定
        2.4.4 板底脱空状况判别
    2.5 依托工程旧路面状况及分析
        2.5.1 基础资料及交通量调查
        2.5.2 路面损坏状况调查及分析
        2.5.3 路面板结构力学参数及几何尺寸调查
        2.5.4 路面板脱空、传荷能力及回弹模量检测
        2.5.5 通过对依托项目的调查和评价,得出结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大修“白加黑”技术
    3.1 国外“白加黑”设计方法
        3.1.1 美国沥青协会(AI)的弯沉法
        3.1.2 AASHTO 罩面设计方法
    3.2 国内“白加黑”设计方法
    3.3 广东省路面大修工程“白加黑”设计实践介绍
    3.4 依托工程沥青层罩面结构组合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射裂缝产生机理及防治技术
    4.1 反射裂缝概述
    4.2 反射裂缝的产生机理
        4.2.1 反射裂缝的产生
        4.2.2 反射裂缝的扩展
    4.3 常用防治反射裂缝的措施
        4.3.1 增强沥青混凝土罩面层性能
        4.3.2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与加铺层之间设置中间夹层
        4.3.3 接缝处治,破碎、稳定旧路面板
    4.4 选择防治反射裂缝的原则和过程
    4.5 依托工程防治反射裂缝措施介绍
        4.5.1 防治反射裂缝措施比选
        4.5.2 依托工程采用的防治反射裂缝措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路面大修工程“白加黑”设计实例
    5.1 “白加黑”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
    5.2 基础资料调查
        5.2.1 旧路技术资料及环境、交通状况
        5.2.2 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状况调查
    5.3 路面大修“白加黑”设计
        5.3.1 设计原则
        5.3.2 防治(减缓)反射裂缝的措施
        5.3.3 沥青砼加铺层材料选型
        5.3.4 沥青层结构厚度的确定
        5.3.5 沥青层罩面结构组合方案的选择
        5.3.6 旧水泥砼面板的处理
    5.4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9)旧路路面改造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外研究应用现状
        1.2.2. 国内研究应用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本课题研究方向及内容方法
        1.3.2. 本课题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旧路路面调查、检测情况与评价
    2.1. 交通量调查与评价
        2.1.1. 交通流量分析
        2.1.2. 交通荷载参数分析
        2.1.3. 当量轴载计算
    2.2. 沥青面层调查与评价
        2.2.1. 沥青路面破损状况调查
        2.2.2. 沥青面层厚度
        2.2.3. 沥青层技术指标
    2.3. 水泥路面调查与评价
        2.3.1. 水泥混凝土面层厚度
        2.3.2. 水泥混凝土强度
    2.4. 水稳基层和垫层调查与评价
    2.5. 旧路路面结构弯沉检测与评价
        2.5.1. 贝克曼梁和 FWD 弯沉对比试验分析
        2.5.2. 弯沉检测方法及评价
    2.6. 路面整体情况和主要病害总结
        2.6.1. 主要病害情况
        2.6.2. 路面整体情况及评价
第三章 路面病害分析与改造措施初步拟定
    3.1. 病害主要类型及成因机理分析
        3.1.1. 裂缝
        3.1.2. 坑槽及松散
        3.1.3. 车辙
    3.2. 路面改造研究重点及思路
    3.3. 路面维修改造措施方案初步拟定
        3.3.1. 路面改造原则
        3.3.2. 路面维修改造方案初步拟定
第四章 路面维修改造材料研究
    4.1. 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方法
        4.1.1. 主骨料空隙填充(CAVF)设计法
        4.1.2. Superpave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法
        4.1.3. 集料级配的贝雷(Bailey)设计法
    4.2.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试验
        4.2.1. 沥青、集料材料选取及性能试验
        4.2.2.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试验
        4.2.3. 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
    4.3. 沥青混合料加铺层材料方案比选
        4.3.1. 路用性能比选
        4.3.2. 经济性比选
        4.3.3. 综合比选
    4.4. 应力吸收层材料方案比选
        4.4.1. 应力吸收层概述
        4.4.2. 方案比选
    4.5. 基层补强材料方案比选
第五章 路面改造方案确定及实施效果
    5.1. 路面改造方案确定
        5.1.1 主要方案结论
        5.1.2. 路面维修改造施工图设计方案
    5.2. 方案实施效果
        5.2.1. 本项目路面改造设计亮点
        5.2.2. 业主对路面方案评价及获奖情况
        5.2.3. 本项目施工后现场照片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阶段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旧水泥砼路面上沥青加铺层的病害分析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技术的研究
        1.2.2 路面状况与养护管理的研究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线路
        1.3.1 本课题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技术线路
第二章 道路状况调查分析与加铺层设计方法介绍
    2.1 水泥混凝土路面调查的方法和内容
        2.1.1 路面破损类型分类
        2.1.2 路面状况指数 PCI 的评价方法
        2.1.3 断板率 DBL 的评价方法
    2.2 国内外沥青加铺层的设计方法
        2.2.1 AI(美国沥青协会)弯沉法
        2.2.2 AASHTO(美国各州公路运输工作者协会)法
        2.2.3 COE 法
        2.2.4 我国《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设计方法
        2.2.5 我国《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设计方法
    2.3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方法
        2.3.1 沥青路面状况指数(PCI)的计算方法
        2.3.2 沥青路面状况评价标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铺沥青面层的状况调查与分析
    3.1 路面状况调查概况
    3.2 现场调查
        3.2.1 工业四路
        3.2.2 广生路
        3.2.3 广意路
        3.2.4 广兴路
        3.2.5 环岛西路
    3.3 调查结果分析与结论
        3.3.1 主要病害类型分析
        3.3.2 调查路段的 PCI 对比分析及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旧水泥砼路面加铺沥青面层病害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
    4.1 裂缝类病害
        4.1.1 裂缝类病害的特征及成因
        4.1.2 裂缝类病害的预防及处治
    4.2 变形类病害
        4.2.1 变形类病害的特征及成因
        4.2.2 变形类病害的预防及处治
    4.3 松散类病害
        4.3.1 松散类病害的特征及成因
        4.3.2 松散类病害的处治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反射裂缝及应力吸收层的分析研究
    5.1 反射裂缝的产生机理和扩展方式
        5.1.1 反射裂缝的产生机理
        5.1.2 反射裂缝的扩展
    5.2 不同应力吸收层材料的分析比较
        5.2.1 土工布
        5.2.2 玻璃纤维格栅
        5.2.3 工程实际使用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四、论惠澳大道水泥砼路面工程建设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设计制备与工程应用[D]. 甘有良.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2]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及经济分析[D]. 袁平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研究[D]. 詹朝曦. 华侨大学, 2019(04)
  • [4]城市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白加黑处理措施[D]. 孟大勇. 东南大学, 2019(01)
  • [5]旧水泥砼路面修复技术应用研究[D]. 赵旭. 燕山大学, 2016(01)
  • [6]深圳市外环高速公路初步设计方案研究[D]. 白浩晨. 长安大学, 2015(03)
  • [7]新余市经开大道采用市政与公路不同计价模式的对比分析[D]. 蔡丽. 南昌大学, 2014(03)
  • [8]广东省路面大修工程白加黑关键技术研究[D]. 胡浩.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9]旧路路面改造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 李聪.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10]旧水泥砼路面上沥青加铺层的病害分析与防治[D]. 王宁.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浅谈汇澳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的施工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