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地位不是衡量幸福的标准

金钱地位不是衡量幸福的标准

一、金钱地位不是幸福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张利杰[1](2020)在《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虽然我国贫困人口在逐年减少,但是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还比较大,贫富的两极分化,社会财富的过度集中,致使越来越多的个体滋生出主观的“相对剥夺感”。另外,一直以来女性的收入低于男性,世界经济论坛今年发布的《2020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在经济领域,女性与男性的差距彻底消除还需要257年。这种收入上的差距致使女性更容易产生主观的“相对剥夺感”—个体与参照个体比较后感知到自身处于劣势地位,进而体验到一种愤怒和不满等负性情绪的一种主观认知和情绪体验。在心理上滋生的这种相对剥夺感容易致使个体出现暴力攻击行为和集群行为,容易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给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为了减少贫富差距和收入差距引发的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造成的消极结果,有必要对相对剥夺感的消极效应进行全面的了解,为相应应对措施的提出提供借鉴和参考。以往研究发现个体相对剥夺感会导致个体出现抑郁、抽烟行为、冒险行为和攻击行为等不良表现,还有研究发现女性在妊娠期出现抑郁和抽烟行为将有损胎儿的健康。而抑郁、抽烟行为、冒险行为和攻击行为一般与认知控制的失败有关:(1)对负性刺激的抑制失败与抑郁存在紧密联系;(2)对烟草等的内隐偏好抑制失败与抽烟行为有关;(3)冲动行为的出现可能也与认知控制能力受损有关。但是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的影响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尤其是在女性群体上。如果能够探明女性个体的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个体相对剥夺感对女性身心健康和行为的影响及其认知机制,同时可以从认知角度为矫正相对剥夺个体的不良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以便通过认知训练等方法改善相对剥夺个体的不良行为。然而,认知控制能力不是一个单一的成分,它包括三个核心要素: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转换。除此之外,双重认知控制模型(dual-mechanism of control)认为认知控制的过程是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之间的权衡,这两种模式在不同的认知控制成分中都会存在。因此,本文通过四个研究(7个实验)系统性地考察了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不同成分[抑制控制(采用动作抑制和选择性注意能力指标代表抑制控制能力),工作记忆(采用工作记忆容量和注意过滤能力指标代表工作记忆能力)和认知转换(采用任务转换范式测量认知转换能力)]的影响。并且从双重认知控制模型角度,进一步考察了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三种基本认知成分影响的原因。研究一采用两个实验考察了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抑制控制的影响。实验1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反应抑制的影响。实验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反应抑制不同神经加工过程的影响。46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者非相对剥夺组,然后她们按照要求完成go/no-go任务。实验结果表明,相对剥夺个体表现出较大的N2效应(反映冲突监测能力),较小的P3效应(反映抑制冲动动作的能力),上述实验结果说明相对剥夺感会促使个体分配较多的认知资源监测no-go刺激带来的反应冲突,但是会阻碍个体分配认知资源抑制冲动性动作,即个体相对剥夺感对不同认知加工过程影响不同。实验2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选择性注意能力的影响。实验采用ERP技术考察个体相对剥夺感对选择性注意能力不同神经加工过程(干扰抑制和目标加强)的影响。50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非相对剥夺组,然后她们按照要求完成额外奇异刺激任务。在额外奇异刺激任务中,目标刺激和干扰刺激会同时呈现在屏幕上,被试的任务是判断目标刺激圆圈内线段的朝向,同时排除干扰刺激。实验结果:(1)行为结果表明,相对剥夺个体的任务表现更差,具体表现为反应时更长;(2)ERP结果表明,相对剥夺个体比非相对剥夺个体表现出更弱的Pd成分(反映干扰抑制能力),但是在Nt成分(反映目标加工能力)上,两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实验结果说明,个体相对剥夺感会削弱个体的选择性注意能力,具体表现为削弱个体对干扰物的抑制能力,但是对目标加工能力没有影响。研究二通过两个实验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实验3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实验3a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生物运动信息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45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者非相对剥夺组,然后她们按照要求完成变化探测任务。实验结果表明,相对剥夺个体对生物运动信息的工作记忆容量显着高于非相对剥夺个体。实验3b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面孔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46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者非相对剥夺组,然后她们按照要求完成变化探测任务。实验结果表明,相对剥夺个体对中性面孔信息的工作记忆容量显着高于非相对剥夺个体。实验3c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色块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46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者非相对剥夺组,然后她们按照要求完成单侧变化探测任务。实验结果表明,非相对剥夺个体的工作记忆容量(K=5)高于相对剥夺个体的工作记忆容量(K=3),上述结果说明个体相对剥夺感对工作记忆容量存在一定的损害作用。实验3结果表明,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会削弱一般性信息的工作记忆容量,但是会提高中性社会性信息(生物运动信息和面孔)的工作记忆容量。实验4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注意过滤能力的影响。实验4a采用ERP技术考察个体相对剥夺感对非情绪性信息注意过滤能力的影响。50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者非相对剥夺组,然后她们按照要求完成有干扰刺激的单侧变化探测任务。实验结果表明,非相对剥夺个体在记忆两个红色目标线条排除两个绿色干扰线条条件下诱发的CDA波幅(反映工作记忆存贮信息数量的ERP指标)显着弱于记忆四个红色目标线条条件下诱发的CDA波幅;相对剥夺组个体在记忆两个红色目标线条排除两个绿色干扰线条的条件下诱发的CDA波幅强度与记忆四个红色目标线条条件下诱发的CDA波幅强度没有显着差异。实验结果说明非相对剥夺个体能够把绿色干扰线条过滤,相对剥夺个体不能把绿色干扰线条过滤,表明了个体相对剥夺感会削弱个体的注意过滤能力。实验4b考察个体相对剥夺感对情绪性信息注意过滤能力的影响。39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者非相对剥夺组,然后她们按照要求完成变化探测任务。实验结果表明,相对剥夺感削弱个体对出现在负性干扰背景上的形状刺激的工作记忆容量,表明了个体可能对负性无关刺激的过滤能力下降。研究三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转换能力的影响。实验5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转换能力的影响。实验采用ERP技术考察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转换能力不同神经加工过程的影响。45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者非相对剥夺组,然后她们按照要求完成认知转换任务。实验结果:(1)行为结果表明,相对剥夺个体的错误率认知转换代价高于非相对剥夺个体;(2)ERP结果表明,相对剥夺个体的P3b成分(线索阶段锁时的ERP成分,反映工作记忆更新能力)波幅强度显着低于非相对剥夺个体的P3b波幅强度;相对剥夺个体的CNV成分(线索阶段锁时的ERP成分,反映动作准备能力)的波幅强度有低于非相对剥夺个体的趋势;在N2(目标阶段锁时的ERP成分,反映反应选择能力)和P3a成分(目标阶段锁时的ERP成分,反映认知准备能力)上,两组之间的波幅强度没有显着差异。研究结果说明,个体相对剥夺感会损害个体的认知转换能力,具体表现为损害个体的工作记忆更新能力和动作准备能力,而对反应选择和认知准备能力没有显着影响。研究一、二和三的结果表明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的不同认知成分影响不一致:个体相对剥夺感会损害反应抑制、干扰抑制、工作记忆(一般信息)和线索加工能力,但是对冲突监测和目标加工能力没有损害。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反应抑制、干扰抑制、工作记忆和线索加工能力更多偏向主动性控制加工模式,冲突监测和目标加工更多地偏向反应性控制加工模式。基于此,我们推测个体相对剥夺感可能对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加工模式的影响不同,并在研究四中考察了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加工模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实验6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加工模式的影响。实验采用ERP技术考察个体相对剥夺感对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加工模式的影响。38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者非相对剥夺组,然后按照要求完成AX-CPT任务。实验结果:(1)行为结果表明,与非相对剥夺个体相比,相对剥夺个体在BX试次上的正确率更低;(2)ERP结果表明,与非相对剥夺个体相比,相对剥夺个体的P3b波幅显着减小,CNV波幅有减弱的趋势,在N2成分和P3a成分上,两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上述实验结果说明,相对剥夺个体会表现出较弱的主动性控制能力(P3b和CNV成分反映主动性控制),但是表现出的反应性控制能力(N2和P3a成分反映反应性控制)没有减弱。实验7考察相对剥夺女性个体主动性控制减弱的原因。采用ERP技术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损害主动性控制能力的心理机制:个体相对剥夺感损害主动性控制能力本身,还是损害个体运用主动性控制能力的动机?50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者非相对剥夺组,然后她们按照要求完成Cue-Flanker任务。实验结果表明,在采用主动性控制的优势极其明显时(“Proactive Encouraged”条件,即必须采用主动性控制的条件),相对剥夺个体倾向采用主动性控制,并且主动性控制能力与非相对剥夺个体相当,具体表现为主动性控制ERP成分(P3b和CNV)的波幅在两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在采用主动性控制的优势不明显时(“Proactive Possible”条件,即可以采用主动性控制模式加工,也可以不采用主动性控制模式加工的条件),相对剥夺个体更少的采用主动性控制,具体表现为相对剥夺个体的主动性控制ERP成分P3b的波幅显着低于非相对剥夺组。上述实验结果说明相对剥夺个体表现出较弱主动性控制能力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本身能力受损,只是因为动机不足导致表现出较弱的主动性控制。综上所述,通过四个研究系统地考察了女性的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的影响,并且初步探讨了女性的个体相对剥夺感影响认知控制的心理机制,研究发现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会削弱主动性控制加工模式,但是对反应性控制加工模式没有显着影响。并且,相对剥夺女性个体表现出较弱主动性控制加工能力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能力本身受损,只是运用主动性控制能力的动机缺乏。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相对剥夺个体的认知特点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其次,研究发现,心理上主观的相对剥夺感会对认知控制能力产生消极影响。这一结果警示我们在组织管理中,不仅要关注分配的公平性,也要预防个体主观上相对剥夺感的产生。最后,为从认知训练角度改善贫富差距引发的个体心理和行为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不过,本研究结果主要适用于女性个体,能否推广到男性个体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察。

林祎娜[2](2020)在《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文中认为铁凝是当代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尽管不属于任何一个派别,但是她的小说和散文从创作伊始就受到读者们的青睐,归根结蒂在于铁凝独具特色的叙事艺术。铁凝在写作中不断创新与尝试,使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对女性命运以及现代社会的深切关照。论文以铁凝新时期的小说为研究对象,借助中西方叙事学相关理论,考察铁凝小说的叙事艺术,探究其小说的深层意蕴。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介绍铁凝四十多年来的文学创作情况,并对其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梳理,由此阐明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时间”,在故事时间的基础上,分析小说叙事时间的特征,时序上的自由与错位、时距上的延宕与静止、时频上的重复与循环,通过对时间的塑型渗透出作家的生命意识。第二章“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模式”,概括文本中较为常见的三种模式,即“迁移”模式、“归来”模式、“疗救”模式,借以表现现代社会中的多重矛盾,体现着作家的人性追寻。第三章“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技巧”,从意象选择、反讽运用、表述策略三个角度探讨铁凝建构的艺术世界,把握作家流露出的对现代文明的批判态度。结语部分对整篇论文做出批判性反思,总结出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特点是理性沉淀下的荒诞表达,显示出铁凝小说创作的个人特色与时代印记。铁凝新时期小说不仅展示了其在创作上的叙事艺术魅力,而且也为我们架起了一座有关文学与现实紧密联结的桥梁,涉及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方面,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发展动力,显现出丰富的时代意蕴与历史内涵。

刘志虎[3](2019)在《习近平幸福观研究》文中指出幸福是哲学中的重大课题,追求并实现幸福是人的生活目的,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人类进步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的物质条件极大丰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幸福产生混乱的认识和盲目的追逐,出现信仰缺失、金钱至上、道德滑坡以及腐败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需要人们重新审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追求什么样的幸福和怎样追求幸福,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幸福观为实现人民幸福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提供了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大势,放眼全局,以主动作为的时代担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实现人民幸福的新思想新理念,逐渐形成了习近平幸福观。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习近平幸福观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内涵。习近平幸福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以幸福的主体是现实的人、获取幸福的途径是实践活动、幸福的追求目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民幸福观、实践幸福观和全面幸福观的统一。第二部分对习近平的人民幸福观、实践幸福观和全面幸福观进行展开论述,并对其思想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习近平认为,人民是幸福的主体,实干是实现幸福的途径,及构建“五位一体”的全面幸福观,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抽象性与具体性、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特点。这些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于实现人民幸福的新观点和新表达。第三部分阐述了习近平幸福观的当代价值。学习和践行习近平幸福观,有助于解决精神危机,有助于破解“幸福悖论”,有助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总之,习近平幸福观是实现人民幸福的科学指导思想,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这一思想将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指导中国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章雷钢,金婷婷[4](2018)在《某市三级医院护士职业满意度现状及与职业使命感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某市三级医院护士职业满意度状况,探讨职业使命感与职业满意度间关系。方法于2017年9月至12月,采用便利随机取样法选取某市8所三级医院483名护士,采用职业满意度量表和职业使命感量表对护士进行测量。结果护士职业满意度总体得分为(2.81±0.65),因子得分从低到高为经济回报、权力地位、可雇佣性和知识技能发展(2.29±0.98、2.64±0.87、3.10±0.69、3.20±0.71);不同性别、婚姻状况、学历、工作年限和职称间护士职业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1、-1.96、-3.59, F=7.92、8.83, P<0.05)。护士职业使命感得分为(3.21±0.81),不同性别、学历、工作年限和职称间护士职业使命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7、-1.96, F=5.60、11.13, P<0.05)。职业使命感与职业满意度呈正相关(r=0.528,P<0.01)。结论护士职业满意度水平偏低,特别是经济回报。医院人事部门应该赋予护理岗位更多价值与意义,提升护士职业使命感以提高职业满意度。

戴代修,林德清,唐铭钦[5](2017)在《我的教育心得》文中研究指明我们身边许多人都已为人父母,因此很清楚往后的幸福生活里教育对孩子会有多大的影响力。你努力奋斗说不定会创造出现在自己都想象不到的多的财富,你可以把身份、财富甚至关系网都留给孩子,但是这样能确保得了他们的幸福吗?仔细一想身份、财富这些都是未知数,只有好好培养孩子的人品才最实际。不知道我家乡的人是用什么方法培养孩子的,我附近的同伴都乐于助人。想想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老人们偶尔会给我们零食,可能一年几次(那个时代

沈俊[6](2014)在《基于生态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德育生态论以生态论为理论视野构建其理论体系,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的问题和德育系统与环境、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能更好的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为此,本文从分析生态概念及其方法论基础出发,认为从生态论的立场看,德育系统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手段(德育平台和方法)三个要素构成。这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联系就构成了开放的德育系统。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师资力量等都会直接影响德育的实效,这些因素构成德育生态的内循环系统(内部环境)。同时,学校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和家庭,社会和家庭因此成为德育生态的外循环系统(外部环境)。所谓德育生态,即是这样一个内外各因素相互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并具有整体性、平衡性、协调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本研究论证了德育生态理论对于优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方法论影响,提出了几个主要观点:一是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有机整体动态优化,通过构筑完整的德育生态系统,优化高校德育环境;二是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将学生也看作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必须以和谐师生关系为重点以学风建设为轴心,通过完善评价尺度,切实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基本观点确立后,笔者将收集和整理政府部门发布的相关数据资料,以及社会重大热点问题对教育影响的新闻资料,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访谈调研、对武汉市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相结合,通过将已有政策、报告与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认知与评价进行对比,指出了国家、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断重视的背景下,仍然存在着跟不上社会发展形势,没有贴近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以及物质投入不足等等困境。进而,文章从系统整体性角度,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策略,思考了政府主导,全民有责,营造公正有序的社会大环境的问题;提出了保障公平正义,做实医疗教育养老福利;营造健康安全益智的新媒体环境,抓实九年义务教育和公民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素质等观点。重点讨论了如何围绕学生成才,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的问题:讨论了大学精神凝练对于健康的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及凝练路径;提出了以素质教育平台建设为轴心梯度推进校园物质环境建设的建议;设计了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为目标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基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以方法教育为切入点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体现共生共荣,建设人格平等交互民主的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方法。并将社区和家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外循环系统的重要因素,研究了校社联动,家庭和学校和谐互动的问题。整个优化思路体现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出实效必须站在德育生态的高度,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和能力为核心,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落脚点,系统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思想。

李乃琦[7](2013)在《夏目漱石前期创作思想的嬗变》文中认为夏目漱石作为日本明治时代的文学巨匠,直至今日其作品仍影响着一代代日本人。他的创作生涯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二年,但绝非是对自己的单纯复制,而是一个不断挑战和尝试的过程。与日本学界百花齐放的研究现状相比,我国的夏目漱石研究仍处在未成熟阶段。本文以1905年-1910年,即其前期创作为研究对象。从探寻夏目漱石创作思想的变化入手,运用文本细读和整体研究的方法,探讨其逐步变化的过程及原因,并试图重现前期创作思想的变化轨迹。全文共五章。第一章概述国内外夏目漱石研究的情况,指出着手研究其前期创作思想嬗变的必要性;第二章解析夏目漱石所提出的“余裕”与“低徊趣味”概念,并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揭示其初期批判的原始混沌性;第三章探索“非人情”提出的目的,以及反复失败与尝试后,最终达到的“真、善、美、庄严”四者统一的文艺观;第四章对前期三部曲进行分析,指出漱石文学内面化的转向及“自我本位”的初步显露;第五章为论文的结语。

喻新捷[8](2012)在《共产党员干部思想道德修养研究》文中提出在进入21世纪,我国步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发展时期,党员干部道德建设这一问题对于我党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其中道德素质居于关键的枢纽地位,对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和实践的方向性、正确性,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以及执政能力都将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本论文从现阶段的世情国情党情出发,对共产党员道德修养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主体包括四个方面:阐述加强共产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明确对本课题进行研究的必要性;以论述道德本质、特征、内容及以社会历史发展所承载的特有道德思想为线索,以纵向阐述中国传统从政道德思想及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思想为基础,建构综合道德体系;从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角度,寻绎、透析了马克思主义党员干部道德素质理论的沿革,探讨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党员干部道德素质的基本观点;发现新形势下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问题,分析其存在原因,在总结归纳重要原则基础上,找寻到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途径。这对提高党员干部整体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而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信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杨晓林[9](2012)在《论迪斯尼爱情动画电影的神经喜剧模式》文中研究表明迪斯尼爱情动画电影的成功与其神经喜剧类型模式有关,其爱情的障碍和喜剧性都是建立在"非门当户对"所造成的矛盾冲突之上。主要人物角色特征是:女主人公个性张扬、叛逆强势;男主人公内敛被动;父亲一般都是父爱的基督。在叙事模式上,在浪漫感情线的底层铺设了一条更为尖锐和深刻的社会价值冲突的线索,把离奇的故事叙述的天衣无缝,不使出现逻辑上的断裂。

陆友平[10](2010)在《人性乌托邦世界的理想构建与爱情悲剧的诗意化书写 ——沈从文《边城》与斯托姆《茵梦湖》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外文学史上,沈从文的《边城》和斯托姆的《茵梦湖》都是有名的中篇小说,二者都反映了一个远离政治斗争、富有乡间气息的美好的人性世界,都集中表现了这样的世界中的男女爱情。尽管爱情在作品中是那样富有诗意美,但是最后却带着悲剧色彩。为此,本文主要从“人性乌托邦世界的理想构建与爱情悲剧的诗意化书写”这一共同内容入手,深入比较分析《边城》和《茵梦湖》两部作品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再在此基础上联系中西历史文化来探析这一不同和相同的形成原因与深层意蕴。从而揭示出中西方文学异同现象背后的一些共同规律。

二、金钱地位不是幸福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钱地位不是幸福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个体相对剥夺感及其相关研究
        1.2.1 相对剥夺感的起源与发展
        1.2.2 个体相对剥夺感的定义
        1.2.3 个体相对剥夺感与相关概念辨析
        1.2.4 相对剥夺感的测量
        1.2.5 相对剥夺感的诱发范式
        1.2.6 个体相对剥夺感的理论基础
        1.2.7 个体相对剥夺感的研究现状
    1.3 认知控制
        1.3.1 认知控制的定义
        1.3.2 认知控制的成分
        1.3.3 认知控制的双重认知控制模型
        1.3.4 认知控制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1.4 个体相对剥夺感与认知控制关系的相关研究
        1.4.1 社会经济地位与认知控制的关系
        1.4.2 个体相对剥夺感与认知控制关系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案
    2.1 问题提出
        2.1.1 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的影响
        2.1.2 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影响认知控制的机制
    2.2 研究问题与假设
    2.3 研究方案
    2.4 研究意义与创新
3 研究一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抑制控制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
    3.2 实验1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反应抑制能力的影响
        3.2.1 方法
        3.2.2 结果
    3.3 实验2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选择性注意能力的影响
        3.3.1 方法
        3.3.2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4 研究二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
    4.2 实验3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
        4.2.1 实验3a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生物运动信息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
        4.2.2 实验3b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面孔信息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
        4.2.3 实验3c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色块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
    4.3 实验4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注意过滤能力的影响
        4.3.1 实验4a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非情绪性信息过滤能力的影响
        4.3.2 实验4b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情绪性信息过滤能力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5 研究三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转换的影响
    5.1 研究目的
    5.2 实验5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转换的影响
        5.2.1 方法
        5.2.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6 研究四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权衡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6.1 实验6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权衡的影响
        6.1.1 方法
        6.1.2 结果
        6.1.3 讨论
    6.2 实验7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削弱主动性控制的心理机制
        6.2.1 方法
        6.2.2 结果
        6.2.3 讨论
    6.3 小结
7 总讨论
    7.1 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基本成分的影响
    7.2 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的影响
    7.3 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阻碍主动性控制的原因
    7.4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8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铁凝及其小说创作
    二、铁凝小说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时间
    第一节 自由与错位的时间
        一、成年回忆介入现实时间
        二、日常生活预知人物命运
        三、非常态时间周期的闪现
    第二节 延宕与静止的时间
        一、火车来临时的“一分钟”
        二、刀枪对峙下的煎熬等待
        三、石碑文字中的未来畅想
    第三节 重复与循环的时间
        一、“永远有多远”屡提:现实的逃避与接受
        二、“污水井事件”常现:罪恶的弥漫与释然
        三、“身体交换法”频演:生命的轮回与前进
第二章 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模式
    第一节 “迁移”模式:亲历后的情感失落
        一、进城:“从村里彻底飞出去,飞到幻想的地方”
        二、离城:“城里的空气不如乡村的空气新鲜”
        三、进与离:“永远走不出的围城”
    第二节 “归来”模式:体验后的生命归途
        一、物质追求:无功而返的苍凉
        二、寻觅爱情:铩羽而归的痛苦
        三、远行打拼:归依乡土的单纯
    第三节 “疗救”模式:迷失后的人性救赎
        一、“极左思想”的桎梏与破除
        二、“三人爱恋”的纠缠与突围
        三、“亲子战争”的戕害与治愈
第三章 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技巧
    第一节 忧患意识下的意象选择
        一、“垛”意象:生存境遇中的情欲放纵
        二、“水”意象:礼赞自然中的生态警示
        三、高楼意象:现代文明中的时代困惑
    第二节 戏谑笔触下的反讽运用
        一、诙谐轻松的言语反讽
        二、逆期待性的情境反讽
        三、对照背离的结构反讽
    第三节 双重组合下的表述策略
        一、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互补
        二、女性讲述与男性讲述交错
        三、现实世界与虚幻世界相接
结语 批判性反思:理性沉淀下的荒诞表达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习近平幸福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案
    (四)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习近平幸福观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内涵
    (一)相关概念
        1.幸福
        2.幸福观
    (二)习近平幸福观的理论渊源
        1.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2.中国共产党人幸福观
    (三)习近平幸福观的现实内涵
二、习近平幸福观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习近平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1.人民是幸福的主体
        2.实干是实现幸福的途径
        3.幸福具体目标
    (二)习近平幸福观的主要特点
        1.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2.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3.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三、习近平幸福观的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解决精神危机
        1.精神危机的现实表现
        2.习近平幸福观对当下人们精神危机的化解
    (二)有助于破解“幸福悖论”
        1.“幸福悖论”的提出
        2.习近平幸福观对“幸福悖论”的破解
    (三)有助于化解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原因
        2.化解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6)基于生态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生态论和德育生态理论的研究
        1.2.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
        1.2.3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主要观点
    2.1 关于生态与德育生态概念的界定
        2.1.1 生态的涵义及生态论提出的方法论基础
        2.1.2 生态理论的基本观点
        2.1.3 德育生态的涵义与特点
    2.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念的界定
        2.2.1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涵义
        2.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
        2.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时代特征
    2.3 生态理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主要观点
        2.3.1 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有机整体动态优化
        2.3.2 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2.3.3 以和谐师生关系为重点体现共生共荣
        2.3.4 以学风建设为核心,凸显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
        2.3.5 综合考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
第3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状分析
    3.1 资料来源、调研对象和调研方法
        3.1.1 资料来源
        3.1.2 调研对象
        3.1.3 调研的路径及方法
    3.2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大环境分析
        3.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与多元价值观冲击校园并存
        3.2.2 新媒体成为重要教育载体与运用不足并存
        3.2.3 重视教育的与时俱进与施教水平不足和手段单一并存
        3.2.4 以人为本与经济发展不足和体制机制不健全并存
    3.3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环境分析
        3.3.1 倡导厚德博学的理念与追名逐利的现实并存
        3.3.2 倡导素质教育的理念与资师资不足的现实并存
        3.3.3 倡导创新教育的理念与教育软硬件不足的现实并存
        3.3.4 倡导自主学习的理念与意识和方法不足的现实并存
第4章 高校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认知和评价
    4.1 调研对象、路径及方法
        4.1.1 调研对象
        4.1.2 调研路径及方法
    4.2 调研基本情况分析
        4.2.1 高校学生对校园环境的认知和评价
        4.2.2 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认知和评价
        4.2.3 高校学生对素质教育和科技创新环境的认知和评价
        4.2.4 高校学生对自主学习环境的认知和评价
        4.2.5 高校学生对网络和新媒体环境的认知和评价
    4.3 问卷调研总述
第5章 基于生态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策略
    5.1 紧扣时代发展,营造公正有序的社会大环境
        5.1.1 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保障公平正义
        5.1.2 积极发展经济,做实医疗教育养老福利
        5.1.3 慧智并举,营造健康安全益智的新媒体环境
        5.1.4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5.2 围绕学生成才,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
        5.2.1 弘扬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校园精神
        5.2.2 以素质教育平台建设为轴心梯度推进校园物质环境建设
        5.2.3 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为目标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5.2.4 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基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
        5.2.5 以方法教育为切入点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5.3 体现共生共荣,建设人格平等交互民主的师生关系
        5.3.1 尊师重教、教学相长,建设和谐教学关系
        5.3.2 科学规范、公平有效,建设和谐管学关系
        5.3.3 互尊互信、质量第一,建设和谐服务关系
    5.4 校社联动,促进社区、家庭和学校的和谐互动
        5.4.1 依托社区,优化校园周边环境
        5.4.2 走进家庭,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7)夏目漱石前期创作思想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夏目漱石其人
    1.2 日本的漱石文学研究
    1.3 中国的漱石文学研究
    1.4 本文研究目的、方法及创新
2 第一阶段:“余裕”探源
    2.1 冲突中的成长经历
    2.2 余裕小说与低徊趣味
    2.3 原始混沌的批判意识
3 第二阶段:“非人情”的尝试
    3.1 与“自然主义”论争的焦点
    3.2 “非人情”的创作实绩
    3.3 真、善、美、庄严的统一
4 第三阶段:“自我本位”的实践
    4.1 “东洋回归”:对日本现代性的批判
    4.2 前三部曲的“内面化”
    4.3 “自我本位”初露端倪
5 总结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夏目漱石日文作品出版年表
    附录二 夏目漱石年表
    附录三 国内研究夏目漱石的学位论文
后记

(8)共产党员干部思想道德修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课题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整体理念
        1.3.1 研究方法
        1.3.2 整体理念
    1.4 本研究课题的篇章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2章 加强共产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2.1 党员干部道德修养概念界定
        2.1.1 党员干部概念含义
        2.1.2 党员干部道德修养概念解析
    2.2 现阶段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2.1 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理论意义
        2.2.2 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实践意义
第3章 道德综合体系建构
    3.1 道德的本质、特征及科学构成
        3.1.1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本质的解释
        3.1.2 道德的基本特征
        3.1.3 道德科学体系构成
    3.2 中国传统从政道德思想
        3.2.1 为政立志,志存高远
        3.2.2 德为善政,政在为民
        3.2.3 廉者政本,至廉而威
        3.2.4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3.2.5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3.3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构成
        3.3.1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3.3.2 社会主义道德的两大基础—集体主义和“五爱”
        3.3.3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着力点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
    4.1 毛泽东的党员干部道德观
    4.2 邓小平的党员干部道德观
    4.3 江泽民的党员干部道德观
    4.4 胡锦涛的党员干部道德观
第5章 新形势下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
    5.1 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现存问题
    5.2 党员干部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5.3 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重要原则
    5.4 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途径
        5.4.1 坚定价值定位以立德
        5.4.2 营造社会氛围以明德
        5.4.3 注重克己自律以行德
        5.4.4 完善监督制约以律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论迪斯尼爱情动画电影的神经喜剧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身份:“非门当户对”的爱情
二、性格特征:强势女性·内敛男性·父爱基督
三、叙事模式:无逻辑断裂的浪漫叙述
四、结语

(10)人性乌托邦世界的理想构建与爱情悲剧的诗意化书写 ——沈从文《边城》与斯托姆《茵梦湖》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人性乌托邦世界的理想构建
    1.1 人性乌托邦的"文学神殿"
    1.2 人性乌托邦的不同希冀
    1.3 人性乌托邦的不同建构
        1.3.1 自然环境的不同描绘
        1.3.2 人性美的不同表现
        1.3.3 人情美的不同追求
第2章 《边城》、《茵梦湖》爱情悲剧的诗意化书写以及悲剧原因探析
    2.1 中西方文学中爱情书写的不同的简略回瞻
        2.1.1 中国:礼乐文化、儒家教义对青年男女自由爱情的阻隔
        2.1.2 西方:个体本位、浮士德精神下对爱情的热烈追求
    2.2 《边城》和《茵梦湖》爱情的诗意化书写及比较
    2.3 《边城》爱情悲剧的形成以及深层原因探析
        2.3.1 不凑巧:翠翠爱情悲剧的形成
        2.3.2 对爱情悲剧深层原因的探析
    2.4 《茵梦湖》爱情悲剧的形成及原因的意识形态批判
        2.4.1 爱情悲剧的形成
        2.4.2 深层原因的探析及意识形态分析
    2.5 《边城》和《茵梦湖》爱情悲剧原因的比较
第3章 《边城》和《茵梦湖》的文本深层意蕴探析与比较
    3.1 关于《边城》和《茵梦湖》的主题
        3.1.1 《边城》的主题
        3.1.2 《茵梦湖》的主题
        3.1.3 《边城》与《茵梦湖》主题比较
    3.2 《边城》和《茵梦湖》的人性观
        3.2.1 《边城》的人性观
        3.2.2 《茵梦湖》的人性观
        3.2.3 《边城》和《茵梦湖》人性观的比较
    3.3 《边城》和《茵梦湖》文本深层意蕴的探析与比较
        3.3.1 《边城》和《茵梦湖》文本深层意蕴的探析
        3.3.1.1 《边城》:在"死"与"爱"的幽灵间徘徊
        3.3.1.2 意识形态批判:人性理想世界的不可能/可能?
        3.3.1.3 《茵梦湖》:对"伊甸园"的眷恋和向往
        3.3.1.4 对爱情"伊甸园"的意识形态批判
        3.3.2 《边城》和《茵梦湖》深层意蕴的比较
        3.3.2.1 《边城》和《茵梦湖》:不一样的梦想
        3.3.2.2 源于人类共同的追求与向往:对美的追求与对诗意地栖居的向往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金钱地位不是幸福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的影响及其机制[D]. 张利杰. 西南大学, 2020(05)
  • [2]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D]. 林祎娜. 江南大学, 2020(01)
  • [3]习近平幸福观研究[D]. 刘志虎. 延安大学, 2019(10)
  • [4]某市三级医院护士职业满意度现状及与职业使命感的关系研究[J]. 章雷钢,金婷婷.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8(08)
  • [5]我的教育心得[J]. 戴代修,林德清,唐铭钦. 教师, 2017(09)
  • [6]基于生态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D]. 沈俊. 武汉理工大学, 2014(12)
  • [7]夏目漱石前期创作思想的嬗变[D]. 李乃琦. 暨南大学, 2013(01)
  • [8]共产党员干部思想道德修养研究[D]. 喻新捷. 兰州理工大学, 2012(10)
  • [9]论迪斯尼爱情动画电影的神经喜剧模式[J]. 杨晓林.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2(01)
  • [10]人性乌托邦世界的理想构建与爱情悲剧的诗意化书写 ——沈从文《边城》与斯托姆《茵梦湖》的比较[D]. 陆友平. 南昌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金钱地位不是衡量幸福的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