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后的变化:会计人员的概念

中国加入WTO后的变化:会计人员的概念

一、加入WTO后的变革:财会人员的观念(论文文献综述)

蒋美荣[1](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广西荔浦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成为了全党工作的重要任务。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会计人员。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城市条件的先进性、优越性及工商业发展的迫切性,国家在会计人才的培养定位上也以工商业会计为主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大量的会计人才主要分布于城市地域,而农村会计人员却表现出数量不足、现有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等特点。因而,进行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以培养社会急需的农村会计人才是时代的要求、国家的需求,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式,本文选取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广西荔浦县级市作为调查地域,以该地的会计管理机构、农村企业管理人员和农村会计从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问卷调查和采访调查的方式获取相关资料,目的在于通过调研,从农村会计人员的角度来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素质状况和培训状况。此外,还对农村当前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意图从国家决策部门和人才培养部门的角度来了解农村会计人才培养的情况,并分析现行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村会计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进而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切实可行的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研究发现:当前,农村会计人才在数量上有较大的缺口,在素质上还不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需要。造成这一供求失衡现象的原因是农村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着如下问题:长期以来国家决策层面未对农村会计人才的培养足够重视,社会提供的条件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村会计人才的各层次需求;各种人才培养力量尚未形成合力;人才的继续教育条件和学习意识都尚待提高。为满足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必须对现行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从农村会计人才方面而言,不仅要培养他们的会计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普通职业素养,还要培养他们的政策素养、农村情怀、农业农村知识等方面的特殊职业素养。而从国家决策和培养机构而言,在农村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将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式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充分运用多方力量和现代信息科技,选取多元化的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方式。从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企业而言,要创造条件、竭力满足农村会计人才的各层次需求以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徐晖[2](2010)在《专卖体制下卷烟工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烟草产业是指从事烟草种植、加工、卷烟生产、销售、贸易等经济活动的领域。我国的烟草产业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多个世界第一:烟叶种植面积世界第一、烟叶收购量世界第一、卷烟产量世界第一、卷烟消费量世界第一、吸烟人数世界第一,.同时烟草行业实现税利也位居中国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前列。可以说,烟草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行业。在烟草产业中,专门从事卷烟制造业务的企业称为卷烟工业企业,从事烟叶的种植收购,以及卷烟批发业务的企业称为卷烟商业企业。卷烟工业企业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它们直接担负着技术创新,品牌发展,面对国际烟草巨头的竞争以及承担走向国际市场的使命来看,卷烟工业企业都是整个烟草产业的核心组成,卷烟工业的强盛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烟草产业的生存与发展。但我国卷烟工业企业的竞争力状况与我国烟草大国的地位是非常不匹配的。烟草专卖体制是卷烟工业集团经营的制度环境。因此,研究专卖体制下卷烟工业集团的财务战略,提高卷烟工业集团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共分七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依据与研究问题的意义,国内外关于政府管制及财务战略的文献综述,论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论文的逻辑结构,论文的创新与局限性等。第一部分对卷烟工业集团的外部环境做了分析。在中国,烟草工业是处于严格的专卖制度管理下的行业,研究卷烟工业集团的财务战略,就必然要对烟草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透彻深入的了解。本章首先对中国烟草行业组织管理体系沿革做了回顾和政策解读,并进而分析了中国烟草产业的现状。以期在此基础上卷烟工业集团的财务战略能有一个明确科学的制定和分析起点。通过回顾烟草行业组织管理体制沿革的过程我们发现:中国烟草行业组织管理体系的沿革是在国家烟草专卖局的主导下自上而下的改革,这就决定了烟草行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在维护专卖体制下的改革。同时也必须看到,改革的方向是专卖体制下市场取向的改革,各种改革政策和措施都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以提高烟草行业的市场化水平,推动资源在更大范围和更高水平上的优化配置。通过一系列市场取向的改革措施,改革初见成效,烟草工业集团的市场集中度和品牌集中度得到了提高,几大卷烟工业集团初见雏形,竞争力得到了提高,为烟草工业在新的起跑线上发展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本文用结构、行为、绩效(简称SCP)分析框架对烟草产业的现状作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中国目前烟草产业经过近几年改革,市场集中度虽然有了一些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从市场绩效来讲,走的仍然是粗放经营的老路子,竞争力与国际烟草巨头相比有很大差距。第二部分提出了财务战略管理的目标。本文认为,对于卷烟工业集团而言,应当把提升竞争力作为财务战略管理的目标。主要是由于竞争力目标是从更高的战略层面上、以更长远的眼光来控制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过程与结果的,这比资金成本最小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票市价最大化等目标更具可持续性。且中国烟草工业集团在资产关系上的国有独资形式及行政上的专卖专营的体制决定了提升竞争力是最为适合的目标。第三部分在明确财务战略管理目标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竞争力的企业财务战略决策,分别阐述了在卷烟工业集团实施总成本领先、标歧立异、目标集聚战略的路径以及相关的优势和风险分析。第四部分从公司治理、价值链分析、战略成本管理三个方面详述了在卷烟工业集团财务战略的实施。公司治理模式是财务战略实施的制度基础和组织保证。分析了专卖体制下卷烟工业集团公司治理的特征,指出了卷烟工业集团的公司治理存在股权单一、高层管理人员行政化、代理成本过高、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制弱化等问题,提出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若干措施。卷烟工业集团的价值链分析是挖掘持续竞争优势的有力手段,文章在回顾价值链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卷烟工业企业的价值链,提出了优化价值链的措施。战略成本管理为从财务和竞争优势角度进行成本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它是连接财务战略管理与提升企业竞争力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解析战略成本管理内涵的基础上,对战略成本动因做了分析,分别阐述了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论述了成本动因分析在卷烟工业集团的应用,分析了卷烟工业集团规模扩张、纵向一体化的战略选择以及内部价值链优化的具体做法。最后,提出了构建卷烟工业集团战略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想,并提出了具体的手段和措施。第五部分为财务战略实施的控制与评价。这部分从财务业务一体化核算体系的建立、战略性的预算管理、以及财务战略实施效果的评价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指出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核算系统,克服传统核算方式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分析了集成管理方式下财务核算的特点,并对集成管理方式下财务工作的重点内容和要求做了阐述。在预算管理方面,提出从连接战略和执行的工具角度来看待卷烟工业集团的预算管理,对战略性的预算管理方法做了阐述,并对卷烟工业集团营销中心、研发中心、生产制造中心几个关键部门的预算管理做了研究和阐述。在财务战略的绩效评价部分,指出应采用综合绩效评价模式,通过平衡计分卡对财务战略作出综合评价,阐述了在财务方面、顾客方面、内部经营过程方面以及学习和成长方面对财务战略的评价方法和指标。第六部分分析了烟草专卖制度的改革前景以及卷烟工业集团财务战略的动态优化。首先分析了烟草专卖制度的存废之争,通过取消烟草专卖制度前提与我国烟草行业现实状况的比较,指出我国目前取消烟草专卖制度的条件还不成熟,作为一个过渡时期,应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烟草专卖制度,并在专卖体制的制度框架内,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从而为最终取消烟草专卖制度做好准备。文章还论述了烟草专卖制度改革的途径。在财务战略的动态调整方面,阐述了卷烟工业集团财务战略动态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财务战略动态优化的原则和途径。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选题上,烟草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特殊行业,又是一个重要行业。其特殊体现在它产品的特殊性及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其重要性体现在对财政的贡献以及我国在世界上烟草大国的地位。烟草工业企业作为这么一个行业的核心行为主体,迄今我国还没有博士论文从企业角度对卷烟工业集团的财务战略作出研究,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尝试。2.卷烟工业集团的产量规模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性战略成本动因,本文总结和分析了专卖体制下卷烟工业集团实现规模扩张的途径。3.搭建了卷烟工业集团财务战略管理循环的分析框架和实践指南。从环境分析入手,分别对财务战略管理的目标、财务战略的决策、实施、控制、评价以及动态优化等财务战略管理各个环节作了理论阐述和实践指导。4.此外,本文还对2003年以来烟草行业改革脉络做了剖析,指出这次改革是在维护专卖制度前提下市场取向的改革,改革符合中国的国情,成效显着。从内部价值链优化角度,指出品牌维护是技术中心而非营销中心的职责,在财务资源的配置上要向有利于品牌维护和研发的项目倾斜。在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上,提出预算是落实企业战略目标和联结战略执行的工具,同时需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预算的实时管理和控制。

刘子敬[3](2008)在《试析会计人员应对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挑战》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多元经济的陆续出现和国际资本的不断融合,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曹红卫[4](2007)在《会计人员如何面对入世后的新形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使国际间的结算业务增多,

张淑彩[5](2007)在《银行会计信息市场与银行监管协同论 ——基于《新资本协议》下银行监管信息需求视角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效的市场约束需要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否则市场约束就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市场约束与官方监管有相互取代的一面,市场约束的力度大,那么相应的官方监管的监管压力就会轻一些,相反官方监管的力度大一些,那么相应地市场约束的作用范围就会受到一些抑制,但同时两者之间又相互补充,相互结合,共同构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银行外部监管体系。市场约束和银行的内部管理监督在独立性、对银行监督的强弱程度以及两种方式所关心的目标方面都是不同的,但两者之间若能相互协调、相互运用对方的信息来弥补自身的不足,那么对银行的监管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巴塞尔委员会是推动市场约束的主要力量,在《新资本协议》中,巴塞尔委员会首次正式将有效的市场约束列为银行业稳健的三大支柱之一,将银行信息披露作为确保银行稳健的一个内在要求,把加大信息披露和增强市场约束视为一项重要的银行监管工具,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在应用范围、资本构成、风险评估和管理过程及资本充足性方面提出了定性和定量的信息披露要求,强调了有关风险和资本关系的综合信息披露,并要求监管机构要对银行的披露体系进行评估,推出了具有统一标准的披露框架,对活跃的大型银行,要求每季度要进行一次信息披露,而市场风险在每次重大事件发生后都要进行披露,对于一般银行,要求每半年进行一次信息披露。由于多重因素之影响,相比之下,我国现有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难以承受”,而鉴于我国的国情,我国银行监管执行的是1988年的《资本协议》(又称旧资本协议)。但我国银行业要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信誉以及在平等竞争的基础上管理外资银行,又必须尽快按《新资本协议》条款规范并创造条件组织实施。因此,我国分别在《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向《新资本协议》进行部分过渡,在风险披露和风险覆盖等方面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实际运作并不理想。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我国对银行的监管仍然集中在官方监管之上,对于市场约束讨论的不多,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我国市场约束要真正发挥作用,涉及到许多方面的改革,是-项艰巨的工程。因此,银行信息披露不但是当前提高我国银行监管效率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同时,在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工作中,有许多问题诸如商业银行应该披露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应该怎样采集、如何加工,披露的信息应该达到怎样的质量要求、信息披露规范体系应如何建立、信息披露监管执行机构的规范和协调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绝非是局部和几个枝节的问题研究。所以,本文引入了银行会计信息市场这一命题,认为银行会计信息市场是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重要课题,银行会计信息市场与银行监管的协同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因为:贯穿于多年来的银行会计信息制度的基本框架、银行会计信息的经济社会基础、银行会计信息市场与银行监管匹配之内在作用机理等等问题,需要确认研究中国银行会计信息市场的基本单位或者分析细胞,找出银行会计信息市场和银行监管协同的讨论的逻辑支点,才能使问题的研究达到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一致。因此,论文立足于《新资本协议》对银行会计信息披露之要求,从银行会计信息市场的关联效应出发,以银行会计信息市场与银行监管之匹配为主线,运用归纳和演绎方法,从我国银行会计信息市场的实践中,总结出银行会计信息市场的制度安排;在此基础上,参照《新资本协议》,对我国银行会计信息市场实践进行反思,从静态的角度对我国银行会计信息市场与银行监管的协同提出了自己的构想,旨在搭建银行会计信息市场与银行监管协同的框架和实施方略。论文主要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论文的第一部分对市场与银行监管进行理论透视,对有效市场假设、有效市场理论对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意义、垄断、外部经济效应、公共物品等存在的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商业银行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为本论文的研究形成理论上的铺垫。论文的第二部分,首先,论述了《新资本协议》对银行信息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要求,包括: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要能够科学的量度和及时的确认并能够披露,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要全面、充分地反映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法律风险等,要求商业银行要积极采用内部评级法(IRB)来评估风险,通过改进风险计量和管理方法,逐步使监管资本要求与经济资本要求相统一,使资本充足水平与银行的实际风险水平相统一。论述了《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范围、内容、要点及方式所做出的规定,并把商业银行是否满足信息披露要求作为商业银行是否可以采用内部评级法特别是高级内部评级法来确定资本充足水平的前提条件之一。同时阐述了《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及时披露包括资本结构、资本充足率、对资本的内部评价机制、风险预测及战略管理等内容;其次,论述了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在实现银行监管目标中的工具价值;再次,论述了市场约束与银行有效监管的关系,提出市场约束发挥作用是以有效的银行信息披露为前提的,银行信息的公开披露是实施有效监管的关键。只有强化市场约束,才能实施对银行业的有效监管;最后,论述了我国银行监管引入信息约束的可行性与面临的主要障碍。论文的第三部分,对银行会计信息市场的失衡现象进行了全面较为系统的剖析,同时对银行会计信息市场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实际考量,主要分析银行会计信息市场主体的多头和虚化、客体欠缺,机制不健全、市场失灵和非均衡博弈等。论文的第四部分,在协同理论的引导下,重点论述了银行会计信息市场与银行监管协同的基础(市场失灵、法律的不完备性、银行风险)、协同的出发点、协同的动因、协同的成本与收益分析、协同的框架和协同的思路进行了搭建和设计。论文的第五部分,对银行会计信息市场与银行监管协同的市场培育进行了设计。基于《新资本协议》对银行会计信息的生产、加工和提供带来的繁重的和技术上的挑战,同时也是银行会计信息的传统生产加工方式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银行会计信息市场原有的不均衡将会加重,要建立新的均衡,满足银行会计信息双重需求者的需要,必须首先解决银行会计信息市场本身的问题。因此,该部分主要从银行会计信息市场本身协同发展角度展开论述,对银行会计信息市场的构成要素和机制进行了设计,为银行会计信息市场与银行监管的协同营造市场环境。论文的第六部分,从银行会计信息生产、加工上的协同,从银行会计信息披露上的协同,从外部监督和内控制度建设的协同,从法规建设的协同,从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上的协同,从银行会计信息与银行监管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从制度安排上的协同等设计出银行会计信息市场与银行监管在具体运作方面的协同措施。论文形成四个创新点:第一,论述主题上打破原有的对银行监管所需要的银行会计信息一味的要求商业银行应该怎么做的框框,而是把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置放于银行会计信息市场中进行研究,通过银行会计信息市场机制的设计,论述在银行监管信息需求上,商业银行原本应该如何去做,能够怎么做,以实现商业银行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披露而不是按“需”报送。第二,依据《新资本协议》严格的信息约束,系统搭建银行会计信息市场与银行监管协同的框架理论,包括协同的着力点、协同的基础、协同的动因、协同的框架和思路取向等等。第三,淘滤和科学整合银行会计信息市场,系统地对银行会计信息市场的协同进行设计:对银行会计信息市场的运作机制、定价模式、供求定理、主体塑造、信息的供求与博弈等进行了构造,为银行会计信息市场与银行监管的协同打下基础。第四,对银行会计信息市场与银行监管协同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设计。针对银行会计信息市场与银行监管信息需求不协调的地方,就银行会计信息市场与银行监管需要协同的“点”,构建了银行会计信息生产、加工、披露标准、银行会计信息生产、加工技术、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法制环境、监管信息平台、监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协同方略。鉴于多层因素的影响,银行会计信息资料的连续性和标准化欠佳(也是本文致力要解决的问题),给实证分析造成了困难,也形成本文的一个缺憾。随着银行会计信息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本人将追随跟踪银行会计信息市场的变化,对论文的缺憾进行修补,以丰厚论文的观点和论证。

朱星文[6](2006)在《会计治理论》文中研究指明现代会计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由单纯的私人事务变成事关多种利益主体、具有社会属性的公共事务。伴随着会计属性的变化,社会对其所采取的态度也经历了从自由放任到实施管制的转变。而且,这种转变并非是自然形成的产物,而是经历了由乱到治的痛苦过程。会计管制从产生至今已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进入新世纪,随着欧美资本市场上安然、世通、施乐、特拉马特等会计造假案的暴光以及国内银广夏、郑百文、蓝田股份等一系列财务丑闻的先后被揭露,会计又到了需要作出选择的十字路口。即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会计是在加强和改进管制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还是另辟蹊径的问题。回顾欧美会计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现代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由放任到政府监管的历程。和经济中自由主义思想占统治地位一样,1933年以前的会计也是自由放任的会计,而会计中的自由放任行为已被史学家证明是造成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的原因之一。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会计走上政府监管之路,并且达到了当前详细规则监管的程度。然而详细的规则监管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经营者编制的财务会计报表偏离企业实际状况的问题。纵观会计发展的历史,无论是单纯依赖市场调节的自由放任还是运用政府调控力量的政府监管都未能避免会计中的造假,并在历史上造成了经济灾难。鉴于此,本文以《会计治理论》为题,试图在借鉴现代治理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会计的全面治理理念,以期建立一个系统、科学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财务会计治理理论体系。全文除导论外,由七章所组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会计治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具体内容如下:一、会计治理机理论研究会计治理的基本理论,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会计治理”。它是本文立论的基础,也是本文研究不能回避的问题。首先在厘清“治理”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和狭义的两个会计治理概念。广义地讲,会计治理泛指对会计活动进行监督、控制、调节、协调和管理的规范和制度安排的集合。从治理的层次讲,既有宏观层面的会计治理,也有微观层面的会计治理;从治理的内容讲,既有以法律制度为基础的依法治理会计,也有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以德治理会计;从治理的范围讲,既有以市场参与者、管理者、服务者共同组成的利益相关者实施的公司(企业)外部会计治理,也有以产权制度、两权分离下的委托代理关系为基础的公司(企业)内部会计治理。狭义地讲,会计治理就是为了保证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客观、公正的制度安排。其次在对会计治理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基础的分析借鉴,认为会计治理的理论基础也是现代企业理论中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财务会计信息既是解决两权分离条件下建立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方和受托方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重要源头之一。因为,作为受托方的经营者,在取得企业的实际控制权的同时,也就充当了会计信息的生产、发布和传播者的角色。这样,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是不言自明的了。因此就有必要在现代企业理论的指导下,解决会计治理问题,构建会计治理的新机制。研究会计治理的目的是要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会计治理体系。本文在借鉴“商业环境的九月模型”(SEPTEmber model)的原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会计治理模型”。为本文的后续研究打下了基础。二、会计法治论会计法治,就是依法治理会计事务,协调、平衡会计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这也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会计治理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此,我们首先分析了会计治理的理论依据和法制环境。依法治国方略和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理论研究成果为会计法治的实施及其有效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制度基础。具体而言,会计法治是依法治国方略在会计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实行会计法治,则是“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具体化。其次,分析了会计法治的前提条件。相对健全的法律制度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全社会形成了一定水平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基础。那么,建立健全会计法规制度即是实现会计法治的前提;提高会计事务参与者(主要是会计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则是会计法治的基础。我国的会计法制建设经历三个发展阶段:(1)以1985年《会计法》的颁布为标志的会计法制初步建立;(2)以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和1993年《会计法》的第一次修订为标志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会计法制的基本形成;(3)以1999年《会计法》的第二次修订为标志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会计法制趋于完善。经过三阶段的发展,我国会计法制的法律制度基础基本形成,而进一步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法律素质则是会计法之成败的关键。再次,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会计法治的现状、成因进行了理性思考。我国现行的法律规范体系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和明显的缺陷:(1)经济发展的滞后使法制建设缺少了必要的动力,具有经验性和实用型的特点;(2)法律体系结构理论不统一、不规范,存在疏漏;(3)立法体现部门利益过多,法律冲突明显。我国现行法律规范体系的这些特点和存在的缺陷,对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其主要表现在:(1)《会计法》及其所统率的会计法规制度带有浓厚的行政法规色彩;(2)会计法律责任的追究只注重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而忽视民事责任赔偿;(3)与其他相关法律缺乏基本的协调。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会计法律规范体系各层次进行了法理分析,并得出结论,会计准则与一般法律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从会计准则本身的内容结构来看,它并不构成有关法律的附属,它有着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它对公司法、税法、证券交易法及有关法令的制定与修订有积极的参考意义或促进作用,能够防止公司法等一般法律有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规定的膨胀化。最后对提高我国会计法治水平提出了对策建议。三、会计德治论会计治理除了依靠健全的法制,实施依法治理之外,还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实行以德治理。为此,我们首先从德治内涵界定和本质认识着手。所谓德治,即是相对于“法治”的“道德之治”,德治的基础是道德。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道德不是神的意志,不是人所固有,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所派生的,“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的产物”。道德产生于人的社会生活,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一种特殊社会意识。会计德治是社会德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相对于会计法治的会计道德之治。会计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职业,为了维护它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使自己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之外,还需要有一个全体职业成员共同遵守的会计道德。通过会计道德来调节会计职业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会计职业成员之间的关系就是会计德治的表现。所谓会计德治就是充分发挥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发挥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使会计活动的参与者自觉地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会计道德自觉规范其行为,达到进化会计空气,提升会计职业声誉的目的。会计德治至少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治理会计要用德;二是治理会计要有德。为了正确地理解会计职业道德,本文首先从伦理上厘清了会计职业道德关系。会计伦理是指会计职业群体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善恶观念、价值取向、价值判断标准及其情感表达方式、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的总和。笔者认为会计职业道德关系是由会计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所处的职业地位决定的。历史地考察,在会计职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大致经历以下几种职业定位:(1)自然经济时代的“管家”;(2)简单商品经济时代的“账房”先生;(3)市场经济时代的职业会计师。在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师与医生和律师共称为市场经济中的三大职业。据此,本文提出了会计师(包括会计人员)对职业道德有特别要求的观点,因为:(1)会计是与钱打交道的职业,特别要求会计人要经得起金钱的诱惑;(2)会计在现代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的特殊地位要求其诺守客观、公正的立场;(3)会计的不确定性特别要求会计人员要有高尚的职业操守。会计德治从本质上说是依靠道德的维系来得以实现。与会计“法治”比较,具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自律性、前卫性、法治的基础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会计德治德这些特点,使得其在会计治理中具有独特的作用:(1)会计德治是维护会计秩序的调控器;(2)会计德治是深化会计改革的助推器;(3)会计德治是发展会计事业的方向盘。本文还认为,要使会计德治能够顺利实施,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运行的系统,否则德治就会成为一种空谈。对此,我们在对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简单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会计德治运行机制的设想。四、会计的政府治理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手段,二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既不存在“只有市场”的社会,也不存在“只有政府”的社会。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本文建立会计治理机制中,充分考虑了政府的作用。首先是政府在会计治理中通过会计规则的制定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披露必须遵循具有权威性、公认性的会计规则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的情况。制定一套高质量的会计规则是实现会计治理的基础设施,为会计治理奠定了制度基础。尽管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由政府制定会计规则和由民间会计职业团体制定会计规则两种模式,但是,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我国会计规则的制定权都是由政府来来行使的。因此,政府会计规则制定权的行使也是其在会计治理中发挥作用的方式之一。其次是政府在会计治理中依靠行政管理职能进行会计工作管理。政府在会计治理中作用的发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会计工作的管理。这也是我国政府主导型会计治理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长期会计管理实践中,我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为会计治理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体系。再次是政府在会计治理中运用政府审计的强制手段以及依法有权对企业会计进行监督的政府相关部门实施监督。有效的会计治理有赖于政府监督机构的有效监督机制的执行。政府审计是执行会计监督的最为主要的专业部门。而在我国《会计法》规定的会计监督体系中,除了政府审计监督外,还有财政、税务、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等在各自的行政管理职责的执行中行使会计监督权。因此,在我国现行的会计法律规范体系下,一方面政府审计质量直接决定着会计治理的成功与否;另一方面发挥政府各有关会计监督部门在会计治理中的协同作用也至关重要。五、会计的行业治理论会计职业是会计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会计职业存在的理由是满足企业和投资者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共同需要,并以提供签证信息这一专业服务实现之。”这是因为在企业和投资者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冲突,即企业有提供低质量信息的动机,而投资者又缺乏足够的能力验证信息质量,因此需要由独立的第三者——职业会计师来提供审计服务。从会计治理角度来看,注册会计师审计既是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的机制,也是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的结果。首先,本文讨论了会计行业在会计治理中的作用机制。会计行业要在会计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取决于其所提供的审计服务的质量。即通过注册会计师高质量的审计达到监督企业经营者的会计行为,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的目的。如何确保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质量,既是整个会计治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注册会计师行业自身治理的一个永恒的话题。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了最优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保障机制应该是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的并存的结论。并且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监督权利合理安排的均衡点。其次,对会计的行业治理的基础——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进行了分析。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事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在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包括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认定、审计标准制定、审计责任约束、审计质量控制和检查等5方面的内容审计质量保障体系,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保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并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进行贯穿审计前、审计中和审计后的全过程的保证。再次,在分析我国会计行业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行业管理,发挥会计行业在会计治理中的作用的建议。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取得喜人的成就,但是在前进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一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着我国加入WTO后会计服务市场的开放带来的挑战;二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中存在领导机制落后和分配制度落后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1.面对开放会计服务市场完善会计职业治理的对策。即应采取健全规则体系、改革行业协会和提高竞争能力等措施。2.改革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的对策。主要有:(1)以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的领导机制作为创新会计师事务所运行机制的关键;(2)以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机制作为创新会计师事务所运行机制的重点;(3)以建立有效的会计服务机制作为创新会计师事务所运行机制的目标。六、公司内部会计治理论现代财务会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接受委托的经营者负有定期向企业外部各利益相关者报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义务。报告的主要形式则是编制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的财务会计报表。因此,会计治理要保证企业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报表能够提供反映企业真实情况的会计信息,那么,首先必须加强对公司内部的会计治理,使虚假的会计信息不能轻易流出企业。本文首先从公司治理理论的角度对公司内部会计治理的必要性进行理论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经营者存在违背已有的会计规则而披露虚假会计信息,以使自己收益而使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受损的动机,这种动机便决定了在企业中有实施会计治理的必要。在现行的公司运作的法制环境下,公司会计治理是植根于公司治理的制度之中的。而各国的法律传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三种不同公司治理模式:(1)以英美为代表的外部监控型公司的治理模式;(2)以日德为代表的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3)以东亚为代表的家族监控模式。不同公司治理模式形成了不同的会计治理制度安排。英美国家实行单层制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监督职能一般由董事会中设置的次级委员会,特别是由独立董事担任的审计委员会行使。审计委员会的日常监督加上具有超然独立性、由股东任命的执行财务审计功能的外部审计师(external auditors)以及审计委员会在日常监督中对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工作结果的应用和依赖构成了包括财务控制、财务会计信息的生产、披露控制在内的公司内部监督控制基本模式。日德的公司治理结构采用的是双层制。公司设股东大会、监事会和董事会三个机关。监事会和董事会呈垂直的双层状态。形成公司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监事会,监事会任命董事会成员,监督董事会执行业务,并在公司利益需要时召开股东会会议的包括财务控制、会计信息披露在内的治理模式。董事会按照法律和章程的规定,负责执行公司业务。然后分析了我国公司内部会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按我国《公司法》规定的设置的公司监事会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监事制度本身存在缺陷;(2)监事办事机构和人员存在局限性;(3)监事来源存在局限;(4)监事地位存在局限;(5)监事地素质在局限。二是现行法律规范对会计治理制度安排的影响及其存在的矛盾。即尽管依据《公司法》规定设置的监事会与引进独立董事制度后设置的审计委员在职责权限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存在职责重叠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当前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效果都将大打折扣。它要么使得二者相互推委,谁都不负责;要么二者争持不下,产生新的内耗。使财务控制权、会计信息生成的决策权等完全由经营者等“内部人”控制。最后,针对我国现行公司治理结构中会计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公司监事会制度、协调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的关系、理顺监事会与内部审计的关系和完善董事责任追究制度等对策。七、会计治理的环境因素分析会计治理作为一种新提法,是将治理理念引入会计领域,建立以法治和德治为基础,公司内部微观治理与外部宏观治理相结合会计治理模式。其对提高我国的会计管理水平,实现会计工作秩序的好转,遏制会计造假,重树会计诚信,发挥会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将会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呢?对此,本文分析了处在转型期的我国社会经济环境中影响会计治理效果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影响会计治理实施的积极因素主要有:(1)我国政府管理理念的现代化及其职能的转变为会计治理的实行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条件;(2)我国加入WTO和会计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为会计治理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条件;(3)会计及会计职业的发展为会计治理的实行提供了技术条件。影响会计治理有效实施的消极因素主要有:(1)计划经济观念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会计治理的顺利推行;(2)企业官僚体制的难以克服,制约了会计治理在企业内部的实施;(3)会计职业界自身建设存在较大差距,未形成会计治理的职业环境。因此,在现阶段能够实施的至多是中国式的会计治理,即在一元化结构的框架内培植非政府公共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发挥其在会计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实施这种治理有助于降低监管成本、减轻核心监管结构的监管负荷、扩大监管的合法性基础以及增加监管的理性,从而大幅度地提高现存会计治理结构的治理绩效;同时,有助于形成多元主体、培养其治理能力,为实现典型意义上的“治理”准备条件。

周晓东[7](2006)在《基于企业高管认知的企业战略变革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再是稳定和可预测的环境,而是复杂动态的环境。企业在复杂动态的环境中如何进行战略选择,是理论上和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但不论企业以何种战略思想为主导,战略变革始终是战略管理的常态,因而战略变革研究应当成为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战略变革研究对处于大变革时期的我国企业来说也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 无论战略变革本质是什么,但企业战略首先是作为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头脑中的思维而存在的。高层管理者的战略思维是战略的基本雏型,战略思维的冲突是战略变革的基本源泉。因此,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高层管理者的战略及其变革思维,就是从根本上研究战略及其变革的源头,因而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全文共分八章。 第1章主要从传统战略理论隐含的环境稳定可预测假设出发,质疑传统战略理论在复杂动态环境中的有效性,提出企业战略变革的研究课题,并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启发下进一步从高层管理者对战略及其变革的认知上提出本研究的视角。本章就认知及其模式、战略变革两个基本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介绍了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框架。 第2章从传统战略理论、组织理论、经济学理论、复杂系统理论等多学科视角广泛地对战略变革理论进行了回顾;介绍了前期研究在实证方面所作的工作及其局限性;重点考察了基于认知视角的战略及其变革研究;并简要回顾了与战略变革相近的战略柔性、动态战略及战略创新理论。 第3章从一般角度分析企业战略变革的影响因素、过程与动力学机制,作为认知视角战略变革研究的前奏。从企业层面看,企业战略变革的基本动机是生存和赢得竞争优势的需要,影响战略变革的基本因素来自环境和组织两个方面,从认知视角上看战略变革存在三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即高层管理者、高层管理团队及组织本身。战略变革如同战略本身一样存在需求、规划、实施与评价等基本过程。战略变革动力学机制揭示了战略稳定与战略变革的矛盾运动关系,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企业战略的本质。 第4章首先根据组织认知研究的分析框架,提出战略变革认知视角研究的基本问题,即从认知结构、过程、风格三个方面研究个体、团体和组织三个层面上的战略变革问题。从个体即高层管理者的认知结构上,研究了高层管理者战略变革的信念构架,重点分析了影响战略变革的个体认知结构要素,即高层管理者的信念、价值观、潜在假设对战略及其变革的影响,不仅厘清了这些概念之间的逻

何国平[8](2005)在《走向市场: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理论与实践》文中认为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人民公社的终结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改革的全面推进与不断完善,我国农业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适应农业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业流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开始改制转型,各种新生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大量涌现。但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如第 8 章将要详述的)外部缺乏有利的制度环境、内部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总体改革与发展速度缓慢,地区发展不平衡,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还远不能满足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国内理论界对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进行了一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的成果,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还缺乏专门化、系统化的研究,以至于对农业流通合作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本文拟在充分吸收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发掘现有历史与统计资料的价值的基础上,从历史唯物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从理论与实践(包括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对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条件、制度环境(政府作用与文化环境)、内部制度约束及其价值和原则的辨证性、发展模式与组织形式的多元性等作一系统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推进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的思路。本文除导论外,循着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从国外到国内的逻辑顺序,分理论分析、国外模式、国内的发展三个部分展开,共八章。导论,即引论,包括提出问题、研究视角与方法的选择、基本框架及主要观点。第一部分即第 2、3 章,理论分析。在这一部分,文章循着从一2般(合作社组织)到特殊(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逻辑顺序展开 。第 2 章,合作社组织基本理论。文章首先对国内外合作社组织诸理论流派及其新发展进行了简要回顾;在此基础上,文章系统分析了合作社组织的性质(包括合作社组织的定义、价值和原则)及形式。关于合作社组织的定义,文章首先指出:由于合作社组织的多样性、合作社思想的多元化,人们很难达成共识,目前相对认同的、也是最权威的定义是 “95?宣言”①的定义。然后根据这一定义分析了合作社组织的基本特点,得出了以下结论:合作社组织是一种企业组织,其制度特征是人们自愿联合、联合所有和民主控制;其经营的主要目的是满足成员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要。关于合作社组织的价值和原则,文章着重介绍或分析了“95?宣言”对价值的最新概括、原则的历史变迁及其与合作运动的关系,揭示了合作社组织的价值和原则的辨证性以及由此决定的合作社组织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强调了对待合作社组织价值和原则的科学态度——在合作运动中坚持和发展合作社组织的价值和原则——以及坚持合作社发展模式的多样性,走符合自己特点(自身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需要)的发展道路这一合作社组织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增进对合作社组织性质的理解,文章接下来还对合作社组织与一般的商业性企业、集体经济组织作了比较,指出:合作社组织是一种企业组织,具有企业的一般特征(以分工协作为基础、严格的集中化管理、经营性、追求效率、效益),但由其特殊的价值和制度安排决定,又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企业;合作社组织具有集体经济的性质,但又与不同于一般的集体经济组织,与一般的集体经济组织存在着显着的差异。人合、联合所有、民主控制、盈余主要按交易量分配、以为社员服务为主要目的是合作社组织的基本特征,是其区别于其它组织最根本的标志。关于合作社组织的组织形式,文章指出,由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不断发展的决定,合作社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断发展的。① 1995 年 9 月在曼彻斯特举行的“国际合作社联盟 100 周年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合作社特征的宣言”。3文章还从组织领域、组建方式、组织体系几个方面对合作社组织的具体形式进行了划分。第 3 章,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一个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动因(实现农业流通环节的规模化经营、谋求市场均衡)、持续成长并广泛发展内因(组织优势)、制度环境(政府作用、合作文化)等内容。关于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动因,文章从农业商品经济出发,用两节的篇幅分别从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市场均衡和市场竞争效率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细致而完整的解释,得出了以下结论:①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是农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随着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当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或家庭农场)继续兼营农业流通活动规模不经济时,当他们组织起来与工商企业抗衡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追求效用的他们就会选择合作。②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动因和目的是:实现农业流通环节的规模化经营,以节约流通费用,降低流通成本;与从事农业流通的工商企业抗衡,谋求市场力量均衡,以获得好的农用物品和农产品价格,并提高市场竞争效率。关于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持续成长并广泛发展的内因,文章从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及其好处出发,从与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的比较中揭示?

薛小荣,王建军[9](2005)在《教育会计环境的发展方位研究》文中提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会计是教育发展的内容之一,教育会计环境及其变化必然影响教育的发展;会计的规律性、时空性、信息多样性及相关因素影响教育会计环境的变化;教育会计环境的纵向、横向、内向三维坐标构成的发展方位,对新时期的教育会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教育会计要不断调整内部结构,配备合适的财会队伍,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重要作用

芦玲玲[10](2004)在《提高高校财会人员综合素质浅议》文中指出在新的经济时代 ,高等教育正在高速健康向前发展 ,高校财务工作的范围越来越广 ,财务工作正在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越来越重要。因此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经营管理 ,尽快培养、造就和引进一批适应现代高校需要的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

二、加入WTO后的变革:财会人员的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后的变革:财会人员的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广西荔浦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
        1.2.2 关于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人才
        2.1.2 农村会计人才
        2.1.3 人才培养模式
        2.1.4 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2.2 相关理论
        2.2.1 乡村振兴战略理论
        2.2.2 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
        2.2.3 需求层次理论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3.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会计人才的职业核心素养分析
        3.1.1 农村会计从业人员的普通职业素养
        3.1.2 农村会计从业人员的特殊职业素养
    3.2 目前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方式
        3.2.1 学校培养模式
        3.2.2 社会培养模式
        3.2.3 两种培养模式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3.3 基于广西荔浦市农村会计人才培养状况的调查
        3.3.1 调查问卷和调查地域基本情况
        3.3.2 调查数据处理和分析
    3.4 目前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国家决策层面对农村会计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3.4.2 各种培养力量尚未形成合力
        3.4.3 农村会计人才的继续教育条件和学习意识亟待提高
4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4.1 推动农村会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
    4.2 选取多元化的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方式
        4.2.1 采用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方式
        4.2.2 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方式
    4.3 利用农村会计人才培养的多方力量和现代信息技术
        4.3.1 充分利用学校力量和社会力量
        4.3.2 充分利用人才培养的传统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4.4 竭力满足农村会计人才的多层次需求
        4.4.1 完善农村会计人才的政策保障
        4.4.2 加大农村会计人才的政策宣传
        4.4.3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农村会计人员现状的调查问卷
致谢

(2)专卖体制下卷烟工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依据与研究问题的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政府管制理论研究综述
        0.2.2 财务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0.3 本文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0.3.1 本文的理论基础
        0.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0.4 本文逻辑结构
    0.5 本文的创新与局限性
        0.5.1 本文的创新
        0.5.2 本文的局限性
1. 卷烟工业集团的外部环境分析
    1.1 烟草工业的管理组织体系沿革
        1.1.1 中国烟草组织管理体系沿革脉络
        1.1.2 烟草产业组织管理体系改革的特点
    1.2 中国烟草产业现状分析
        1.2.1 中国的卷烟市场结构分析
        1.2.2 市场行为分析
        1.2.3 烟草工业集团市场绩效分析
2. 卷烟工业集团财务战略目标——提升竞争力
    2.1 企业竞争力的涵义
        2.1.1 竞争力的概念和分类
        2.1.2 国家竞争力、行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
    2.2. 财务战略定位:决定财务战略目标的基础
        2.2.1 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与财务战略
        2.2.2 财务战略与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的关系
    2.3 关于财务目标的各种观点
    2.4 卷烟工业集团财务战略目标的选择
        2.4.1 财务管理目标与卷烟工业集团的财务战略目标
        2.4.2 提升竞争力是卷烟工业集团的财务战略目标
3. 基于竞争力的财务战略决策
    3.1 总成本领先战略
        3.1.1 卷烟工业集团形成成本领先优势的路径
        3.1.2 总成本领先战略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3.2 标歧立异战略
        3.2.1 卷烟工业集团实施标歧立异战略的路径
        3.2.2 标歧立异战略的优势与风险分析
    3.3 目标集聚战略
        3.3.1 卷烟工业集团实施目标集聚战略的路径
        3.3.2 目标集聚战略的优势与风险分析
4. 财务战略的实施
    4.1 公司治理——财务战略实施的制度基础与组织保证
        4.1.1 公司治理理论的简单回顾
        4.1.2 卷烟工业企业公司特征与公司治理模式分析
        4.1.3 卷烟工业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与前景展望
    4.2 卷烟工业集团的价值链分析——通过财务战略管理挖掘持续竞争优势
        4.2.1 价值链理论与方法
        4.2.2 卷烟工业集团的价值链分析
        4.2.3 卷烟工业集团的内部价值链优化
    4.3 战略成本管理
        4.3.1 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
        4.3.2 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4.3.3 构建战略成本管理的信息系统
5. 财务战略的控制与评价
    5.1 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核算体系
        5.1.1 传统财务核算方式下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
        5.1.2 集成管理方式下财务核算的特点
        5.1.3 集成管理方式对财务工作的重点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5.2 战略性的预算管理
        5.2.1 传统预算管理的缺陷
        5.2.2 卷烟工业集团预算管理的新视角——连接战略与执行的工具
        5.2.3 各关键业务部门预算管理的具体操作
    5.3 财务战略实施效果的评价
        5.3.1 财务战略绩效评价模式
        5.3.2 财务战略绩效评价的运行过程
        5.3.3 卷烟工业集团的财务战略绩效评价
6. 烟草专卖制度改革前景与卷烟工业集团财务战略管理动态优化
    6.1 中国烟草专卖制度的改革前景展望
        6.1.1 关于烟草专卖制度的争论
        6.1.2 制度变革的前提
        6.1.3 烟草专卖体制改革的途径
    6.2 卷烟工业集团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优化
        6.2.1 卷烟工业集团财务战略管理动态优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6.2.2 财务战略管理动态优化的原则
        6.2.3 财务战略管理动态优化的途径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3)试析会计人员应对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特点
2 新会计准则给会计人员带来的变革
    2.1 知识结构的变革
    2.2 角色定位的变革
    2.3 会计理念的变革
3 为适应新会计准则和挑战会计人员应采取的对策
    3.1 树立新的观念
    3.2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3.3 强化会计职业责任意识
    3.4 全面正确认识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机制
    3.5 深化会计职能,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4 了解国内外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

(5)银行会计信息市场与银行监管协同论 ——基于《新资本协议》下银行监管信息需求视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动机
    1.3 研究思路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现状与评述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的技术路线
    1.8 创新点
2. 市场与银行监管:理论透视
    2.1 有效市场假说:变迁与界定
    2.2 市场失灵
    2.3 市场效率与资源配置
    2.4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
3. 银行监管与信息约束:理想与现实
    3.1 《新资本协议》与信息约束
    3.2 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在实现银行监管目标中的工具价值
    3.3 市场约束与银行有效监管
    3.4 我国银行监管引入信息约束:可行又艰难
4. 银行会计信息市场实践的考量
    4.1 银行会计信息市场失衡的表现及成因
    4.2 我国银行会计信息披露与《新资本协议》缺口及影响因素
5. 银行会计信息市场与银行监管协同的宏观取向
    5.1 协同理论
    5.2 协同的基础
    5.3 协同的出发点
    5.4 协同的动因
    5.5 协同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5.6 协同的国际框架一一《新资本协议》
    5.7 建立我国银行会计信息市场与银行监管协同的思路
6. 银行会计信息市场与银行监管协同的市场培育
    6.1 银行会计信息市场有效机制建立的前提
    6.2 我国银行会计信息市场定价及运行模式
    6.3 银行会计信息市场供求定理
    6.4 银行会计信息市场客体和主体的界定
    6.5 银行会计契约机制的遵守与背离
    6.6 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建立
    6.7 银行会计信息市场的博弈与均衡
    6.8 建立有效的银行会计信息市场管制机制
7. 银行会计信息市场与银行监管协同的微观运作
    7.1 银行会计信息采集、加工、披露标准的协同
    7.2 银行会计信息生产、加工技术的协同
    7.3 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协同
    7.4 监管机制的协同
    7.5 协同的法制保障
    7.6 协同信息平台的构建
    7.7 监管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
    7.8 协同的制度安排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会计治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问题提出
        0.1.1 会计从自由放任到实施监管的历程
        0.1.2 我国会计监管模式的演变
        0.1.3 治理理论的兴起与会计治理的提出
    0.2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关于治理理论的研究
        0.2.2 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
        0.2.3 关于会计治理的研究
    0.3 研究的方法
    0.4 研究的范围及分析的框架
        0.4.1 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0.4.2 本文的基本架构
第1章 会计治理机理论
    1.1 会计治理的基本概念界定
        1.1.1 治理的界定及其基本内涵
        1.1.2 会计治理的概念界定
        1.1.3 与会计治理相关的几个概念
    1.2 会计治理机理的理论分析
        1.2.1 企业理论的历史演变
        1.2.2 对传统企业理论的批判及其现代企业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
    1.3 会计治理的基本架构
        1.3.1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其信息不对称
        1.3.2 会计治理结构的构建
第2章 会计法治论
    2.1 会计法治的理论依据
        2.1.1 会计法治是“依法治国”理论在会计领域的具体运用
        2.1.2 会计法治是“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这一科学命题在会计实践中的具体化
    2.2 会计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2.2.1 我国的会计法制建设及其会计法规体系
        2.2.2 会计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2.3 对会计法治的理性思考
        2.3.1 我国市场经济立法的特点和缺陷及其对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影响
        2.3.2 对会计法律规范体系各层次的法理分析
        2.3.3 提高我国会计法治水平的建议
第3章 会计德治论
    3.1 会计德治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3.1.1 会计德治的基本内涵
        3.1.2 会计德治的理论依据及其时代背景
    3.2 会计职业伦理及其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
        3.2.1 会计职业伦理
        3.2.2 会计对职业道德有特殊的要求
    3.3 会计德治的特点及其作用
        3.3.1 会计德治的特点
        3.3.2 会计德治的作用
        3.3.3 会计德治作用发挥的方式──会计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3.4 会计德治运行机制的构建
        3.4.1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简单回顾
        3.4.2 会计德治实现的途径
        3.4.3 会计德治运行机制的构建
第4章 会计的政府治理论
    4.1 政府在会计治理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会计规则制定
        4.1.1 会计规则的界定
        4.1.2 会计规则的制定
    4.2 政府在会计治理中的行政管理职能:会计工作管理
        4.2.1 我国会计工作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4.2.2 会计工作管理模式的创新
    4.3 政府在会计治理中的强制手段:政府审计、其他相关部门监督及法律责任追究
        4.3.1 政府审计体制与审计质量
        4.3.2 其他相关会计监督政府部门的协调
        4.3.3 会计法律责任的追究
第5章 会计的职业治理论
    5.1 会计职业在会计治理中的作用机制
    5.2 会计职业治理的质量保障机制
    5.3 我国会计职业治理面临的问题及改进
        5.3.1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5.3.2 改进我国会计职业治理的对策
第6章 公司企业内部会计治理论
    6.1 公司内部会计治理的理论分析
        6.1.1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提出了会计治理的要求
        6.1.2 主要公司治理模式及其特征
        6.1.3 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会计治理制度安排
    6.2 我国公司会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6.2.1 我国公司监事会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6.2.2 现行法律规范对会计治理制度安排的影响及其存在的矛盾
    6.3 完善我国公司会计治理制度的建议
        6.3.1 完善公司监事会制度
        6.3.2 协调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的关系
        6.3.3 理顺监事会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6.3.4 完善董事责任追究制度
第7章 影响会计治理实施的环境因素分析
    7.1 会计治理实施的积极因素
        7.1.1 我国政府管理理念的现代化及其职能的转变为会计治理的实行提供了条件
        7.1.2 我国加入 WTO和会计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为会计治理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条件
        7.1.3 会计自身的发展为会计治理的实行提供了技术条件
    7.2 影响会计治理实施的消极因素
        7.2.1 计划观念依然存在,不利于会计治理的顺利实施
        7.2.2 企业官僚体制的难以克服,制约了会计治理在企业内部的实施
        7.2.3 会计职业界自身建设存在较大差距,尚未形成会计治理的职业环境
参考文献
后记

(7)基于企业高管认知的企业战略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1.1.1 研究动机
        1.1.2 基于认知视角研究的意义
    1.2 基本概念
        1.2.1 认知及其模式
        1.2.2 战略变革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2 战略变革研究综述
    2.1 战略变革的多学科研究视角
        2.1.1 从十大战略学派看战略变革思想
        2.1.2 战略变革的组织理论分析
        2.1.3 战略变革的经济学视角
        2.1.4 战略决策理论视角
        2.1.5 战略的复杂系统视角
    2.2 战略变革实证研究
        2.2.1 环境因素对战略变革影响的实证研究
        2.2.2 组织因素对战略变革影响的实证研究
        2.2.3 战略变革对组织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2.3 组织情景、管理者认知与战略变革的关系
        2.3.1 环境情景和管理者认知
        2.3.2 组织情景和管理者认知
        2.3.3 管理者认知、管理行为与战略内容变化
        2.3.4 战略变革、组织绩效与组织学习
    2.4 战略变革相关理论问题
        2.4.1 战略柔性
        2.4.2 动态战略
        2.4.3 战略创新
    2.5 本章小结
3 企业战略变革的影响因素、过程与动力学机制
    3.1 战略变革的基本动机
        3.1.1 生存和发展的要求
        3.1.2 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基本要求
    3.2 战略变革影响因素分析
        3.2.1 影响战略变革的因素
        3.2.2 影响战略变革的认知要素三层面
    3.3 战略变革过程的认知分析
        3.3.1 战略变革需求
        3.3.2 战略变革规划
        3.3.3 战略变革实施
        3.3.4 战略变革评价
    3.4 战略变革的动力学分析:战略的动态本质
        3.4.1 战略稳定及其决定力量
        3.4.2 战略变革的动力
        3.4.3 战略的矛盾运动本质
    3.5 本章小结
4 企业高层管理战略变革的信念构架研究
    4.1 组织认知研究的分析框架
    4.2 影响战略变革的认知结构要素
        4.2.1 高层管理者的信念、价值观、潜在假设及其逻辑关系
        4.2.2 描述管理者潜在假设的工具:图式、脚本与认知图
        4.2.3 信念的层次关系:分类结构
        4.2.4 其它认知结构要素
    4.3 个体认知结构理论及其对战略变革的启示
5 高层管理战略变革认知过程影响因素研究
    5.1 战略问题识别与方案构建的认知过程分析模型
    5.2 影响高层管理者战略变革问题解释的认知过程要素
        5.2.1 有限能力模型
        5.2.2 认知简化模型
        5.2.3 决策过程偏向: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5.2.4 承诺及其承诺扩大
        5.2.5 归因理论及其对战略变革认知过程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企业高层管理战略变革的认知行为特征研究
    6.1 认知风格理论:模型及其度量
        6.1.1 认知风格概念、理论起源及其发展
        6.1.2 认知风格一般模型
        6.1.3 基于信息加工的认知风格维度
        6.1.4 认知风格度量
    6.2 高层管理者的决策风格
        6.2.1 决策风格
        6.2.2 意会知识及其在战略变革决策中的作用和地位
    6.3 本章小结
7 企业高层管理战略变革思维与选择模型
    7.1 团队认知与冲突
        7.1.1 团队认知及其演化
        7.1.2 高层管理团队冲突动态分析模型
    7.2 企业高层管理战略变革思维模型
        7.2.1 高层管理者战略变革认知分析框架
        7.2.2 基于团队认知冲突与演化的高层管理战略变革模型
        7.2.3 企业高层管理战略变革思维框架
    7.3 企业高层管理战略变革选择模型
        7.3.1 企业高层管理战略变革选择分析模型
        7.3.2 企业战略变革目标的选择
        7.3.3 企业战略变革方式的选择
        7.3.4 企业战略变革路径的选择
    7.4 案例分析: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的战略变革
8 问题与展望
    8.1 总结
    8.2 存在的问题
    8.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8)走向市场: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视角与方法
    1.3 基本框架及主要观点
第2章 合作社组织基本理论
    2.1 国内外合作社组织理论研究的简要回顾
        一、欧美合作社组织理论流派
        二、马、恩、列、斯的合作社组织理论
        三、国内合作社组织理论的发展
    2.2 合作社组织的性质
        一、合作社组织的定义
        二、合作社价值观:合作社组织的灵魂
        三、合作社原则:合作社组织的制度标准及方针
        四、合作社组织与一般商业性企业、集体经济组织的比较
        五、简短的结论
    2.3 合作社组织的多样性
第3章 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一个分析框架
    3.1 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经营的结果
    3.2 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谋求市场均衡的制度创新
    3.3 现代企业制度: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优势所在
        一、现代企业制度
        二、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优势分析
    3.4 政府与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发展
    3.5 合作文化与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
    3.6 结论
第4章 国外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实践
    4.1 法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欧洲模式之代表
        一、法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简史
        二、法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主要特点
    4.2 美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美洲、大洋洲模式之代表
        一、美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简史
        二、美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特点
    4.3 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亚洲模式之代表
        一、日本农协简史
        二、日本农协的特点
    4.4 国外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趋势
    4.4 基本结论及主要经验
第五章 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历史与复兴
    5.1 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简史
    5.2 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复兴的动因及意义
        一、家庭承包经营适应农业市场化发展的必然
        二、农民增收的内在要求
        三、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增长的需要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应对加入WTO 后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5.3 小结
第六章 供销合作社改革
    6.1 改革背景
    6.2 改革进程及其绩效
    6.3 对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总体判断
        一、“民办”化方向改革
        二、经营管理体制市场化方向改革
    6.4 典型案例分析
第七章 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
    7.1 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类型
        一、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诸具体形态及其比较
        二、内生型与外生型专业合作组织
    7.2 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运行机制
        一、资金来源
        二、组织与决策
        三、经营管理
    7.3 绩效分析
    7.4 典型案例分析
第八章 当前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其发展思路
    8.1 当前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外部缺乏有利的制度环境
        二、内部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
    8.2 当前推进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的思路
        一、改革传统的与发展新生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并举
        二、为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加强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自身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四、加入WTO后的变革:财会人员的观念(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广西荔浦市为例[D]. 蒋美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2]专卖体制下卷烟工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D]. 徐晖.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6)
  • [3]试析会计人员应对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挑战[J]. 刘子敬. 时代经贸(下旬刊), 2008(10)
  • [4]会计人员如何面对入世后的新形势[J]. 曹红卫. 内蒙古统计, 2007(04)
  • [5]银行会计信息市场与银行监管协同论 ——基于《新资本协议》下银行监管信息需求视角的研究[D]. 张淑彩. 西南财经大学, 2007(04)
  • [6]会计治理论[D]. 朱星文. 天津财经大学, 2006(09)
  • [7]基于企业高管认知的企业战略变革研究[D]. 周晓东. 浙江大学, 2006(03)
  • [8]走向市场: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理论与实践[D]. 何国平. 西南财经大学, 2005(04)
  • [9]教育会计环境的发展方位研究[J]. 薛小荣,王建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 [10]提高高校财会人员综合素质浅议[J]. 芦玲玲. 甘肃高师学报, 2004(05)

标签:;  ;  ;  ;  ;  

中国加入WTO后的变化:会计人员的概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