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亲本培养基的试剂制备及应用效果

食用菌亲本培养基的试剂制备及应用效果

一、食用菌母种培养基的试剂化制备及应用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杨焕玲,查磊,赵妍,黄建春,隽加香,陈明杰[1](2019)在《新型香菇母种培养基的筛选》文中提出以香菇菌株18为材料,通过对不同培养基的香菇菌丝生长状况的评价、菌丝生长速度及生物量的分析,以筛选出新型的香菇母种培养基。结果表明,与基础PDA培养基相比,添加海藻糖的新型培养基对香菇菌丝的生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能够促进菌丝的生长速度,有助于菌丝生物量的增加,但不改变其蛋白质组成。综合来看,PDTA培养基(马铃薯200 g,琼脂15 g,葡萄糖10 g,海藻糖10 g,蒸馏水1 000 mL)、PTA-2培养基(马铃薯200 g,琼脂15 g,海藻糖20 g,蒸馏水1 000 mL)更适合香菇18菌丝的培养。

王志国[2](2016)在《Komagataeibacter europaeus ACCC10220的变异与控制》文中提出Komagataeibact europaeus在动态培养下因剪切力致变异,因此其种子液通常以静态培养方式获得;同时动态培养中,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呈球状或星状,故膜状BC也只能在静态中生产。为实现动态条件下培养制备高生物量、无变异菌的种子液以及制备膜状BC的目标,本文进行了这些内容的研究:(A)培养容器、培养基(装液量、种类和成分)和培养时间对变异菌率的影响;(B)变异菌和野生型菌株的菌落特征、产物特征、生理特征、16SRNA及rpoB序列、与BC合成紧密相关酶(磷酸葡萄糖变位酶、UDPG焦磷酸酶和纤维素合成酶)的基因序列、cmcax以及葡萄糖磷酸变位酶基因的RNA表达量和胞内全蛋白图谱比较;(C)筛网和水溶性多糖对变异及BC结构的影响,结果如下:(1)培养容器、培养基装液量、培养基种类和成分以及培养时间对变异菌率皆有影响。动态培养中,两株变异菌(M1和M2)出现,静态培养中通常只出现M1。(2)与野生型菌株相比,变异菌尽管生理特征、16SRNA及rpoB序列、与BC合成相关的关键酶的基因序列以及cmcax和葡萄糖磷酸变位酶基因的的RNA表达量上没有差异;但菌落特征、产物特征区别明显,同时仅在野生型菌株中存在与新生蛋白质的正确折叠和组装有关的分子伴侣蛋白GroEL。(3)静态培养时,容器内安装筛网(筛网距气液界面距离≤2cm)或培养基中添加水溶性多糖(琼脂0.01%,CMC-Na Ⅱ 0.30%,黄原胶0.30%),动态培养时,容器内壁安装筛网变异不会发生,这说明K.europaeus的变异与细胞的运动有关;动态培养,琼脂0.10%,CMC-NaII或CMC-NaV0.30%添加至培养基中,获得的BC具有较小的结晶度和聚合度,同时,变异也没有发生,这说明K.europaeus的变异与所携带的BC的结构,尤其是聚合度有关。基于这些实验结果,本文首次提出了BC胁迫可能致K.europaeus变异的推论,而非众所周知的剪切力致变异的观点。(4)尽管BC胁迫致k.europaeus变异的具体机制本文未涉及,但基于此推论,实现了动态条件下制备膜状BC的目标,即只需将筛网安装于培养容器内壁,此时,筛网上形成BC膜,该BC膜结构上(微观形态、聚合度、结晶度、晶体尺寸、以及纤维素Iα的质量分数)与静态培养制备的BC类似;基于此推论,本文首次实现了动态培养制备无BC干扰的,无变异菌出现的,高生物量的K.europaeus 种子液。

殷乐,张桐语,杨昌天,宫敬利[3](2016)在《食药用菌母种培养基胶囊的研制》文中认为本项目根据食药用菌企业菌种母种生产工艺,研究了一种能够简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自动化生产的食药用菌母种培养基胶囊,确定了母种培养基胶囊的组成成分及制作工艺。

路青瑜[4](2015)在《蛇毒抗补体蛋白CVF的试剂化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蛇毒抗补体蛋白CVF试剂化冷冻干燥的工艺,冻干制品的质量标准以及将其用于制备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相关纤溶凝血分子变化模型的研究。方法:将眼镜蛇毒粗毒通过阳离子交换层析、分子筛、阴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获得CVF;通过碱性电泳及等电聚胶、高效液相色谱、飞行质谱进行纯度、分子量的鉴定;将纯化的CVF进行冷冻干燥的制剂研究,研究不同蛋白浓度(0.200、0.500、1.000mg/m L)、不同保护剂(单一保护剂:蔗糖、乳糖、海藻糖、甘露醇、BSA;复合保护剂:甘露醇分别与蔗糖、乳糖、海藻糖复配)、不同p H值(6.0、6.8、7.4)对CVF冷冻干燥的影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合适的配方,进行稳定性试验:将CVF冻干样品在不同温度(6、25、37°C)下分别放置1、2、3Month后对纯度、蛋白回收率及活性进行检测;通过上述研究拟订出CVF冷冻干燥的制备工艺及相应的质量标准。然后采用CVF特异激活血清补体旁路途径,刺激人微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炎症反应,通过ELISA检测多个时间点细胞培养上清中P-selectin、VWF、t-PA、PAI-1、TF、TM及NO指标水平的变化,并进一步研究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白藜芦醇对以上指标变化的干预作用。结果:眼镜蛇毒粗毒通过阳离子交换层析、分子筛、阴离子交换层析分离制备的CVF在碱性电泳及等电聚胶下均为一条带,飞行质谱分析得到其分子量为144.7KD;CVF的冷冻干燥研究表明,冻干过程中CVF的蛋白回收率和活性的保留量与CVF的浓度呈正相关;使用单一保护剂的结果表明,蔗糖、乳糖、海藻糖、甘露醇对三种浓度CVF冷冻干燥中的蛋白量回收率及活性保留量均有保护作用,且甘露醇对活性保护的效果略优于其他三个配方;三个浓度下;BSA对中低浓度的CVF的活性具有保护作用,且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甘露醇分别与海藻糖、蔗糖、乳糖复配对冷冻干燥中CVF的蛋白回收率及活性保留量均有保护作用,在高浓度时,三个组别的蛋白量与正常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间无显着差异;p H值为7.4时,三个浓度下CVF的蛋白回收率及活性保留量均高于p H值为6.0、6.8时CVF的蛋白量及活性;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CVF于6、25、37°C条件下放置1、2、3Mon时,甘露醇与海藻糖复合配方组对CVF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中,不同条件下CVF的蛋白回收率无明显变化;6°C条件下放置1-3 Mon时甘露醇与蔗糖配方的CVF活性几乎无损失;25°C条件下,随着放置时间增加其活性略有降低;37°C条件下放置时,其活性降低,在3 Mon时尤为明显。根据上述CVF的分离纯化、冷冻干燥、纯度检测、蛋白回收率测定、活性测定的研究,初步确定了CVF试剂化制备工艺的小试条件及相应的质量标准;在CVF特异激活微血管内皮细胞致炎症反应的模型中,P-selectin、VWF的表达快速上调,其高峰时间为15min,而纤溶功能分子t-PA、PAI-1也随后出现持续上调表达,与凝血功能相关的组织因子TF表达水平持续上调,而血栓蛋白TM及NO的表达下降;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白藜芦醇对P-selectin、VWF、t-PA、PAI-1、TF上调表达具有抑制作用,而对TM及NO表达水平的下调具有干预作用。结论:通过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切实可行的CVF试剂化制备的小试工艺,稳定性好,可控制性强,并初步拟定了相应的质量标准,能为CVF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采用CVF特异激活补体旁路刺激人微血管内皮细胞,会导致内皮细胞中纤溶凝血相关分子表达的变化,白藜芦醇对此变化具有干预作用。以上研究,这能为新药的筛选和研发提供合适的细胞模型和参考依据。

杜宗绪[5](2014)在《3种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的质量比较》文中认为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主要用于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其质量的优劣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直接影响食品中菌落总数测定结果的准确度。为了选出较好的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应用于微生物检验,对实验室中使用的3种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进行了外观、pH值和水分含量等理化性质以及菌落总数、生长率和菌落直径等生物学性能的比较。结果表明,3种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的质量由高到低依次是PCA-101>PCA-303>PCA-202。

王勇[6](2014)在《食品中三种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沙门氏菌是食物中毒事件最常见的三种致病菌,其检测目前还是依靠传统的培养方法来确定,需要进行增菌、分离、纯化、生化鉴定和血清学实验等一系列步骤,这些方法最大的问题是耗时长,通常需要几天,不能满足食品生产企业和质量监督检验部门快速检测的要求,因此,寻找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本论文开展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沙门氏菌经过染色处理后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快速检测的研究,这种方法完成相应致病菌检测的时间很短,最长需要5h,最短仅需2h,非常具有应用和推广的价值。试验研究了三种致病菌的前处理方法、染色和对应的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然后用本实验室自行研制的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进行检测,达到了快速检测的试验目的。相关的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计算机视觉识别快速检测方法,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基础培养基的选择、抑制剂和促进剂的筛选、选择培养基的优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染色、金黄色葡萄球菌图片的去噪、分割、形态学运算、提取、识别等方面内容,并且确定了计算机快速检测方法的检测限,和国标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得到如下结论:确定了选择培养基的优化配方,即在基础培养基的基础上加上抑制剂和促进剂,植物蛋白胨3.0g/L,胰蛋白胨17.0g/L,氯化钠68g/L,葡萄糖2.5g/L,磷酸氢二钾2.5g/L,亚碲酸钾60mg/L,丙酮酸钠5g/L,甘氨酸9g/L,苯乙醇3.8ml/L。利用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进行检测的步骤是:取样品25g,剪成小块,为进一步破碎,加入灭菌砂进一步磨碎,将碎屑与放入均质袋内,加入225mL生理盐水,均质1~2min,用中速滤纸进行过滤,除去颗粒物,对滤液进行10倍稀释。取0.9mL选择培养基,加入到1.5mL离心管中,再取0.1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进行接种,将离心管在37℃120rpm的条件下培养4h。先对离心管中的菌液做10倍的稀释,然后用一次性注射器将这10mL液体进行过滤浓缩,浓缩使用一次性的针式过滤器,其孔径为0.45μm,可以有效将菌液进行过滤,并达到浓缩的目的。用微量取液器吸取2μL经过过滤浓缩的菌液,移至载玻片上,吹干。然后用无菌水冲洗一下干燥后的菌液,滤纸吸走多余水分,最后将该载玻片插入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仪中进行检测。图像处理采用采用中值滤波降噪、全局阈值分割、开运算平滑处理和边缘提取的步骤和方法,利用BP神经网络4-5-1模型进行图像的判别。快速检测法与国标法两种方法不存在显着差异,检测时间在5h以内,检测限为10~107cfu/mL。(2)研究了蜡样芽孢杆菌的计算机视觉识别快速检测方法,包括研究蜡样芽孢杆菌性质、杂菌的去除、菌悬液的制备、微波萌发、短期发酵、染色、蜡样芽孢杆菌图片的去噪、分割、形态学运算、特征值提取和图像的识别等方面内容,并且和国标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得到如下结论:样品通过65℃水浴热处理30min杀灭非目标菌,以液体LB培养基为基质,添加萌发剂组合硫酸锌0.05%、氯化镁0.1%、氯化锰0.15%。菌悬液用微波处理60s以促进萌发,并经过2h的短期发酵。利用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进行检测的步骤是:称量25g样品,加入到锥形瓶中,同时加入55mL磷酸钠缓冲液,混合均匀后水浴65℃加热30min,然后冷却到室温。取1mL样品菌液,加入到1.5mL离心管中,11000rpm离心后收集芽孢,加入0.85mL萌发液,混匀后,放入微波炉中,在高档下加热60秒钟,然后冷却。取经过微波萌发的菌液0.1mL,加入到离心管中,同时加入短期发酵液,在37℃150rpm的条件下培养2小时。取出离心管,先对离心管中的菌液用0.9mL蛋白胨溶液做10倍的稀释,然后用一次性注射器将这1mL液体进行过滤浓缩,浓缩使用一次性的针式过滤器,其孔径为0.45μm,再用蛋白胨溶液冲洗一次并过滤。用微量取液器吸取5μL经过过滤浓缩的菌液,移至载玻片上,吹干。滴加6~8μLGluc染色液,加盖盖玻片后,避光保存,37℃等待10~20min,然后用无菌水冲洗一下,滤纸吸走多余水分,最后将该载玻片插入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仪中进行检测。图像处理采用中值滤波去噪、RGB彩色空间分割、开+闭运算平滑处理、形态和颜色特征提取等步骤,用以进行图像识别的BP神经网络结构为8-6-1,测试样本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5%以上。快速检测方法与国标检测方法之间无显着差异,检测时间在5h以内,检出限为50~1×106cfu/mL。(3)研究了沙门氏菌的计算机视觉识别快速检测方法,包括胶体金的制备、金标抗体的制备、沙门氏菌染色制片、计算机获得图像的去噪、分割、形态学处理、特征值提取等内容,并且和国标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得到如下结论:确定了合成胶体金溶液和金标抗体的条件:将0.01%氯金酸水溶液加热,加入还原剂柠檬酸三纳,连续煮沸后合成粒径为15nm~25nm胶体金溶液。将胶体金溶液调节pH为9.0,加入二抗,合成标记物,采用高速离心法对合成溶液进行纯化。利用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进行检测的步骤是:称取25g样品,剪碎成小块,加入盛有175mL含1%BSA的PBS-T溶液无菌均质杯中,均质1min~2min,样品匀液采用定量的中速滤纸进行过滤,除去大颗粒物质。然后用50mL含1%BSA的PBS-T溶液冲洗,收集滤液。用注射器吸取10mL滤液注入膜过滤器中浓缩,吸取2μL浓缩液于干净载玻片上,室温或37℃下晾干,再经75%的乙醇溶液固定6~9min,用1%牛血清白蛋白的PBS-T溶液冲洗掉固定液,滤纸吸干后,加入2μL浓度为1:2000的沙门氏菌一抗溶液,37℃下作用30min后,用洗涤液冲洗掉未结合的一抗,滤纸吸干后,再滴加2μL浓度1:40的金标物溶液,37℃下作用30min后,用洗涤液冲洗掉未结合的二抗,滤纸吸干后,分次加入2μL增菌液、第一次作用2min、第二次作用时间控制在6min内,先用洗涤液冲洗,再用去离子水冲洗,风干后送入快速检测系统中进行检测。图像处理选用顶帽交换结合灰度窗口变化法对进行去噪,用迭代阈值法进行分割处理,采用开闭运算和连通区域标记对图像进行形态学处理,应用填充空洞腐蚀法提取图像边缘,应用八链码跟踪方法进行特征值提取,BP神经网络结构为4-3-1。快速检测方法与国标方法进行比较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其相关性高,检测结果准确,检测时间短(2h),检出限为10~107cfu/mL,可以应用于实际检测。(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沙门氏菌的生物学、培养性质、检测方法等进行了比较,三种致病菌的计算机视觉检测方法各有其原理和特点,但都是基于经过前处理后,将对应菌体进行染色,达到图像识别要求后,用计算机通过设定的程序进行识别,三种方法检测时间都很短,都能保证在5小时以内完成检测。

王曹寅[7](2013)在《中学生物实验课程一体化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生物实验教学的作用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与操作技能,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探究精神的重要任务。其次,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样依赖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落实和开展,只有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生物实验探究活动,才能在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同时产生对学科爱好的原动力。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现行的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现有的生物实验课程在形式和内容上不能完全满足中学生的学习需求;二、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实验课程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目的上存在一定差异和互补性;三、校内生物实验课程设置过于分离,缺乏可延续性的探究活动;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无法通过现有生物实验课程得到显着提高等。本次研究的目的便是针对这些问题及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方案,为中学生物学与实验教学改革,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科学素养,在实验课程的整合以及寻找适合的校内生物学实验项目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首先基于生物实验在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学生物实验课程在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方面的重要性,针对中学生物实验课程在校内落实和开展情况对全市三个区(徐汇、闵行、黄浦)十所学校的学生和教师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证实了上述问题的存在,并针对中学生物实验课程在校内开展遇到的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借助个别学校初高中行政一体化的契机,大胆提出中学生物实验课程一体化的研究思路,探索实验课程一体化的可行性。研究过程借助中学生物实验课程一体化的实践,通过设计与落实新建生物实验项目,包括基础实验与拓展实验两部分,对参与项目活动的学生进行二次调研,来验证中学生物实验课程一体化对中学生学习目的以及学习兴趣的影响。通过开展初高中一体化的实验项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在实验操作技能得到提高的基础上,科学素养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伴随一体化实验课程的参与,学生找到了发挥自己创造力的空间,提升了自我综合能力。文章最后还提到了中学生物实验课程一体化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在实践中建议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在实验内容选择上从学生需求和学校实际出发,挑选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内容;实验教学课时安排上可以对初高中进行统筹管理等,一方面能确保实验项目开展的延续性,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和加强初高中学生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解秋菊[8](2010)在《真姬菇液体发酵海带废渣及其产物的生物活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次利用液体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了用真姬菇发酵海带废渣及其产物的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显微观察和多糖产量的比较,研究了真姬菇31#和JB06两个菌株对四个浓度下的海带废渣的发酵转化,结果表明,在5%和10%浓度下,经31#菌株发酵海带废渣后发酵液上清中的多糖(以下简称31#菌多糖)产量比未接种的海带废渣上清中的多糖(以下简称对照多糖)量提高了16.2%和7.7%,比JB06菌株发酵海带废渣后发酵液上清中的多糖(以下简称JB06菌多糖)产量提高了12.0%和6.0%,因此31#菌株是适宜发酵海带废渣的优良菌株。2、以31#菌作为发酵菌种,利用3因子3水平的正交实验对海带废渣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了优化研究,筛选出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海带废渣7%、葡萄糖0.25%、牛肉浸粉0.09%,发酵后多糖产量达到3.68g/L发酵液,比7%的海带废渣对照提高了59.81%。3、用试剂盒测定了实验所得各多糖的抗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在多糖浓度为0.5mg/ml时,对照多糖、31#菌多糖、JB06菌多糖对羟自由基抑制率分别为:29.4%、47.1%、38.8%,31#菌多糖、JB06菌多糖的抑制率比对照多糖分别提高了17.7和9.4个百分点;在多糖浓度为10mg/ml时,对照多糖、31#菌多糖、JB06菌多糖对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抑制率分别为11.7%、26.3%、28.5%,31#菌多糖、JB06菌多糖的抑制率比对照多糖分别提高了14.6%、16.8%个百分点;对照多糖、31#菌多糖、JB06菌多糖的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1.811、2.164、2.050单位/mg多糖,31#菌多糖和JB06菌多糖的总抗氧化能力都比对照多糖的高,分别高出了19.5%和13.2%。实验再次证明,31#真姬菇对海带废渣的利用效果较好。4、采用MTT法研究了多糖与乙酸乙酯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效果,31#菌多糖及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抑制率分别为63.71%和68.80%,比对照多糖及对照乙酸乙酯提取物分别提高了22.78%和15.08%。

王志春[9](2010)在《多菌灵降解菌株djl-6-2的鉴定及其降解多菌灵途径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菌灵是一种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在很多国家广泛应用于防治农业、林业中的真菌病害。多菌灵还是苯菌灵和托布津杀菌剂的水解产物和活性成分。多菌灵在水中和土壤中非常稳定,易于被植物根部吸收,导致粮食食物的污染。低浓度的多菌灵就会致突变、致癌和内分泌紊乱,因此其污染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微生物降解是自然界中多菌灵降解的主要方式。本论文对一株多菌灵降解菌株dj1-6-2进行了系统分类学的鉴定,对其降解多菌灵及其下游产物2-氨基苯并咪唑的降解特性和降解途径进行了研究,为阐明该菌对多菌灵降解机制,以及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菌株dj1-6-2部分生物学特性如下:该菌生长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30℃C、pH7,能够耐受7%的NaCl。其细胞壁组分中具有分类学意义的氨基酸为:tmeso-DAP,丙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糖类型为核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等。磷脂为:DPG,PE1, PG, PE, PIM, PI, PME和CL。菌株dj1-6-2中主要的醌为MK-8(H2),含有枝菌酸。主要脂肪酸组成为C14:o(9.95%),C15:o(1.25%),C16:o(36.77%),C17:1ω8c(1.44%),C18:1ω9c(27.29%),C18:0(4.89%)和10-methyl C18:0 (tuberculostearic acid, TBS A) (3.70%).DNA G+C mo1%含量为60.1%.菌株dj1-6-2与其亲缘较近的红球菌属模式种R.qingshengii djl-6T, R. baikonurensis DSM 44587T, R. erythropolis DSM 43066T和R.globerulus DSM 43954T的DNA-DNA杂交同源性分别为27.65%,19.29%,18.64%和10.59%。通过对菌株dj1-6-2的16S rRNA系统发育分析、氨基酸、糖组分、磷脂成分、细胞壁脂肪酸成分、醌、枝菌酸和DNAG+Cmol%含量等结果综合分析,菌株djl-6-2属于红球菌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家玲红球菌Rhodococcus jialingiae sp. nov.djl-6-2T(=DSM 45257 T= CCTCC AA 208292T)。菌株dj1-6-2能够在96 h降解97.88% 100 mg·L-1的多菌灵,并利用其作为唯一碳氮源生长;最适降解温度和pH分别为30℃,pH7。建立了快速定性检测多菌灵降解酶活性的多菌灵琼脂糖平板法。研究了菌体破壁方法对粗酶得率和比酶活的影响,发现超声破碎法获得的总蛋白浓度最高,比活力也最高;酶的诱导性和定域研究表明,降解多菌灵的酶为组成型胞内酶。多菌灵降解酶本身在15℃~45℃和pH6~pH8的范围内稳定性较好;酶降解多菌灵的最适温度为30℃C,最适pH值为7.0。金属离子Zn2+、K+、Fe3+对多菌灵降解酶有抑制作用,其他离子作用不明显。高浓度的表面活性剂Tween 80、SDS和低浓度Triton X-100对酶也有抑制作用。酶抑制剂苯甲基磺酰氟化物有强烈的抑制作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MS/MS分析发现2-氨基苯并咪唑和2-羟基苯并咪唑是菌株dj1-6-2降解多菌灵的代谢产物。进一步研究菌株djl-6-2对2-氨基苯并咪唑的降解时,发现2-氨基苯并咪唑在无机盐培养基中的降解率只有3.7%,在缺少NH4N03的无机盐培养基中降解率达到97.3%,而且添加葡萄糖能够促进菌株对其降解。在无氮培养基中,菌株对2-氨基苯并咪唑降解的最适温度是30℃C,降解的最适pH值为7,金属离子Mn2+,Fe2+有能促进菌株dj1-6-2对2-氨基苯并咪唑的降解作用,而Fe3+、Hg2+和A13+有抑制作用。菌株在降解100 mg·L-1 2-氨基苯并咪唑的过程中会出现2-羟基苯并咪唑的大量积累,10 mg·L-1时则没有积累。双加氧酶的抑制剂3-氟邻苯二酚抑制2-羟基苯并咪唑的转化速度。多菌灵、2-氨基苯并咪唑(2-AB)和2-羟基苯并咪唑(2-HB)能够诱导菌体产生儿茶酚2,3-双加氧酶。对2-氨基苯并咪唑的降解产物进行MS/MS分析时,发现了苯并咪唑(m/zl 19[M+H]+)、2-羟基苯并咪唑(rn/z135[M+H]+)的分子峰,以及三个有意义的疑似代谢产物的峰分别为二羟基苯并咪唑(m/z151[M+H]+)、三羟基苯并咪唑(m/z167[M+H]+)和一外二元醇双加氧酶开环物质m/z199[M+H]+。进一步用PCR的方法从菌株djl-6-2中克隆了一个外二元醇双加氧酶基因edo,重组表达产物能催化邻苯二酚和2,3-DHBP开环;进一步在E.coli BL21(DE3)中进行了高效表达,发现外二元醇双加氧酶(EDO)能够促进菌株dj1-6-2的粗酶降解2-羟基苯并咪唑。因此推测,EDO有可能是菌株djl-6-2降解2-羟基苯并咪唑过程中参与开环的酶。

朱国振[10](2009)在《真姬菇液体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多糖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次同时以菌丝球个数和菌丝体产量两个指标为目标参数进行优化,研究了液体发酵真姬菇种子制备条件;同时以菌丝体产量、多糖产量和多糖活性为筛选依据,对真姬菇的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了全面的优化;以粗多糖、纯多糖和多糖活性为选择依据,研究多糖高效制备条件;并利用稻瘟霉法对发酵获得多糖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检测,建立了通过发酵工程制备真姬菇多糖的工艺技术,以期能为真姬菇多糖的制备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真姬菇种子液体培养基配方、静置预培养天数、不同培养天数的研究,获得了最佳种子制备条件:均匀设计法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获得的菌丝球个数比出发培养基40#液体培养基提高了7.2倍,菌丝体产量提高了2.5倍;通过静置预培养时间研究发现,静置预培养1天后再进行摇床培养,菌丝体产量和菌丝球个数分别是接种后直接进行摇床培养的1.5倍和1.6倍;通过对种子培养时间的研究发现,液体种子的最佳培养时间是9天,此时种子处于最高生长阶段。真姬菇发酵条件优化的结果表明:适合液体发酵的条件为温度25℃,培养基初始pH值4.5,装液量80-100mL(250mL三角瓶),接种量15%;培养基方面,适合的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有机氮源,其中酵母粉、牛肉膏和大豆蛋白胨都是适合的氮源,碳氮比3:1至6:1时比较适宜,无机盐中磷酸二氢钾和碳酸钙更适合液体发酵产生多糖,农副产品的添加对于菌丝体生长和多糖产生均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以添加地瓜面的培养基多糖产量和活性最好。通过均匀设计对培养基优化,菌丝体产量是优化前40#培养基的1.8倍,胞外多糖产量是优化前的3.5倍,胞内多糖是优化前的3.2倍。通过均匀设计法对发酵条件整体10个因素进行了优化:获得目前报道的真姬菇胞外多糖最高产量10.05 g/L;获得多糖产量和活性最佳的发酵条件为大豆蛋白胨25 g/L,葡萄糖23.46 g/L,地瓜面10 g/L,玉米面6.88 g/L,小麦面10 g/L,豆面10 g/L,碳酸钙0.88 g/L,磷酸二氢钾1.72 g/L,pH值5.38,接种量150mL/L,此条件下菌丝体产量是优化前40#培养基的3.2倍,胞外多糖产量是优化前的5.3倍,胞内多糖产量是优化前的约4.0倍。通过利用均匀设计法对影响多糖沉淀效果的三个因素:乙醇浓度、沉淀温度和离心速度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沉淀温度、乙醇浓度和离心速度对于多糖产量都有影响,其中乙醇浓度的影响最大,85%是适合的乙醇终浓度;对于沉淀温度,可在常温下进行;对于离心速度,6000-7000 rpm比较适合。首次利用稻瘟霉法对获得多糖的活性进行检测,使得筛选获得的培养条件优化结果和多糖制备条件更加科学和可靠。稻瘟霉法是一种利用抗肿瘤活性物质能够抑制稻瘟霉孢子萌发或者造成菌丝体生长异常而进行筛选的一种生物模型检测方法,此方法具有灵敏度较高、重现性好、用量少、费用低、操作简便、快速、安全等特点,是很好的初筛模型,可广泛用于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筛选。

二、食用菌母种培养基的试剂化制备及应用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用菌母种培养基的试剂化制备及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香菇母种培养基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种类
    1.3 固体及液体培养方法
    1.4 香菇菌丝生长情况及蛋白组成的测定
        1.4.1 菌丝生长状态及生长速度的测定
        1.4.2 菌丝生物量的测定
        1.4.3 SDS-PAGE电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1 不同培养基对香菇菌丝生长状况的影响
    2.1.2 不同培养基对香菇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2.1.3 不同培养基对香菇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2.1.4 SDS-PAGE电泳
3 讨论与结论

(2)Komagataeibacter europaeus ACCC10220的变异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概述
    1.2 BC的合成与调控
        1.2.1 BC合成的途径及关键酶
        1.2.2 BC合成的调控
    1.3 产BC菌的变异及控制
        1.3.1 G.sp.变异的原因
        1.3.2 Cel~-菌株的变化
        1.3.3 G.sp.变异的控制
    1.4 水溶性多糖对BC的产量及结构影响
        1.4.1 水溶性多糖对BC的产量影响
        1.4.2 水溶性多糖对BC的结构影响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菌种、培养基、试剂及设备
        2.1.1 菌种及培养基
        2.1.2 试剂与材料
        2.1.3 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摇瓶培养中K.europaeus的变异影响因素
        2.2.2 静态培养中K.europaeus的变异影响因素
        2.2.3 筛网对K.europaeus变异的控制
        2.2.4 水溶性多糖对K.europaeus变异的控制
        2.2.5 动态方式制备无变异菌的K.europaeus种子液
        2.2.6 筛网气升式发酵罐制备无变异菌的K.europaeus种子液
        2.2.7 K.europaeus变异菌的特征
    2.3 分析方法
        2.3.1 K.europaeus变异菌占有率的测定
        2.3.2 BC的除杂与干燥
        2.3.3 水溶性多糖(water-soluble polysaccharides,WSP)的提取、除杂
        2.3.4 WSP的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infrared spectrum,FT-IR)鉴定
        2.3.5 静息细胞产BC速率测定
        2.3.6 K.europaeus发酵液中纤维素酶提取及活力测定
        2.3.7 K.europaeus种子液的静态产BC能力评估
        2.3.8 纤维素结构测定
        2.3.9 多糖中酸性多糖含量测定
        2.3.10 多糖的分子量测定
        2.3.11 图形及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K.europaeus摇瓶培养中的变异影响因素
        3.1.1 K.europaeus摇瓶培养中的变异现象
        3.1.2 培养基装量对K.europaeus摇瓶培养变异及产BC的影响
        3.1.3 培养基装量对K.europaeus摇瓶培养产BC的结构影响
        3.1.4 AE培养基成分对K.europaeus动态培养变异的影响
        3.1.5 本节小结
    3.2 K.europaeus静态培养中的变异影响因素
        3.2.1 培养容器对K.europaeus静态培养变异的影响
        3.2.2 培养基装量对K.europaeus静态培养变异的影响
        3.2.3 培养时间对K.europaeus静态培养变异的影响
        3.2.4 培养基种类对K.europaeus静态培养变异的影响
        3.2.5 AE培养基成分对K.europaeus静态培养变异的影响
        3.2.6 本节小结
    3.3 筛网对K.europaeus变异的控制
        3.3.1 筛网对K.europaeus静态培养中变异的控制及BC产量影响
        3.3.2 筛网对K.europaeus动态培养中变异的控制及BC和WSP_(M1)产量影响
        3.3.3 筛网对K.europaeus动态培养中产BC的结构的影响
        3.3.4 本节小结
    3.4 水溶性多糖对K.europaeus变异的控制
        3.4.1 水溶性多糖对K.europaeus静态培养下变异的控制及产BC的影响
        3.4.2 水溶性多糖对K.europaeus动态培养下变异的控制及产BC的影响
        3.4.3 水溶性多糖对K.europaeus动态培养下变异的控制的原因探讨
        3.4.4 本节小结
    3.5 动态方式制备无变异菌的K.europaeus种子液
        3.5.1 琼脂、CMC-Na和纤维素酶对K.europaeus动态培养中的控制
        3.5.2 CMC-Na或纤维素酶对K.europaeus种子液中游离菌体生物量的影响
        3.5.3 添加CMC-Na或纤维素酶的K.europaeus种子液生产BC能力
        3.5.4 添加CMC-Na的K.europaeus种子液静态制备BC的结构
        3.5.5 本节小结
    3.6 筛网气升式发酵罐制备无变异菌的K.europaeus种子液
        3.6.1 纤维素酶对K.europaeus静态产BC量的影响
        3.6.2 纤维素酶对K.europaeus气升式培养制备种子液中生物量的影响及种子液的静态产BC能力评价
        3.6.3 葡萄糖浓度和培养液pH控制对K.europaeus气升式培养制备种子液中生物量的影响
        3.6.4 本节小结
    3.7 K.europaeus变异菌的特征
        3.7.1 菌落及菌体形态特征
        3.7.2 生理生化特征
        3.7.3 产物特征
        3.7.4 DNA分子特征
        3.7.5 胞内蛋白组学特征
        3.7.6 本节小结
4 讨论
    4.1 K.europaeus摇瓶培养中的变异
        4.1.1 培养基装量对K.europaeus摇瓶培养中变异的影响
        4.1.2 培养基成分对K.europaeus摇瓶培养中变异的影响
    4.2 K.europaeus静态培养中的变异
        4.2.1 K.europaeus静态培养中的变异是低氧胁迫或低氧对变异菌的正向选择?
        4.2.2 K.europaeus静态培养中的变异与细胞下沉和上浮有关?
        4.2.3 培养基成分对K. europaeu静态培养中变异的影响
    4.3 筛网及水溶性多糖对K. europaeu动态培养中的变异的控制
        4.3.1 筛网对K. europaeu动态培养中的变异的控制
        4.3.2 水溶性多糖对Keuropaeu动态培养中的变异的控制
    4.4 BC胁迫导致K. europaeu细胞的分子变化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K.europaeus ACCC 10220 W、M1和M2菌株的16S RNA和rpoB序列及鉴定材料
    2 K.europaeus ACCC 10220 W、M1和M2菌株与纤维素合成有关的酶的基因(葡萄糖磷酸变位酶、UDPG-焦磷酸化酶、纤维素合成酶)的PCR扩增产物的凝胶图
    3 K.europaeusACCC 10220 W、M1和M2菌株与纤维素合成有关的酶(葡萄糖磷酸变位酶、UDPG-葡萄糖焦磷酸化酶、纤维素合成酶)的基因的测序结果
        3.1 葡萄糖磷酸变位酶基因
        3.2 UDPG焦磷酸化酶基因
        3.3 Ces基因(包含cmcax、ccpax和bglxA)
        3.4 bscD基因的Bioedit比较结果
        3.5 ccp基因的Bioedit比较结果
        3.6 bglxA基因的Bioedit比较结果
    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章及授权专利
    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加的与本论文有关的课题
致谢

(4)蛇毒抗补体蛋白CVF的试剂化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蛋白质冷冻干燥的研究进展
    1 冷冻干燥概述
    2 冷冻干燥的应用
        2.1 食品工业
        2.2 医疗工业
        2.3 菌种保藏
        2.4 其他
    3 蛋白质冷冻干燥的损伤机理
    4 蛋白质冷冻干燥中的影响因素
        4.1 温度
        4.2 浓度效应
        4.3 p H值
        4.4 相分离
    5 蛋白冷冻干燥中的保护机理及保护剂
        5.1 保护机理
        5.2 蛋白质冷冻干燥中的保护剂
        5.2.1 糖和多羟基类
        5.2.2 氨基酸
        5.2.3 聚合物
    6 结语与展望
第二章 蛇毒抗补体蛋白CVF的冷冻干燥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和材料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CVF的分离纯化
        2.2 纯度及分子量鉴定
        2.3 CVF的冷冻干燥
        2.4 蛋白定量
        2.5 CVF的活性测定
        2.6 相对抗补体活力的计算
        2.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CVF的分离纯化
        3.2 纯度鉴定
        3.3 CVF的冷冻干燥
    4、讨论
CVF试剂化制备的实验室小试工艺(草案)
CVF冻干制剂的质量标准(草案)
第三章 CVF激活补体旁路致内皮细胞纤溶凝血相关分子表达变化及干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细胞株
        1.4 眼镜蛇毒因子
        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1.6 人血清制备
        1.7 人血清补体活性检测
    2、实验方法
        2.1 CAC对HMEC凝血纤溶相关蛋白分子表达的影响
        2.2 PDTC、Res对CAC刺激HMEC表达纤溶凝血相关分子表达变化的影响
        2.3 统计学分析
    3、实验结果
        3.1 CAC对HMEC纤溶凝血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
        3.2 PDTC和Res对HMEC凝血纤溶相关分子表达变化的干预作用
    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致谢1
致谢2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5)3种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的质量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仪器
        1.1.3 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培养基的配制
        1.2.2 理化性质测定
        1.2.2. 1 外观
        1.2.2. 2 p H值测定
        1.2.2. 3 水分测定
        1.2.3 培养基检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理化性质
        2.1.1 外观
        2.1.2 水分
        2.1.3 p H值
    2.2 生物学性能
        2.2.1 菌落总数
        2.2.2 生长率
        2.2.3 菌落直径
3 结论与讨论

(6)食品中三种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现状
        1.2.1 金黄色葡萄球菌简介
        1.2.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方法
    1.3 蜡样芽孢杆菌检测方法现状
        1.3.1 蜡样芽孢杆菌简介
        1.3.2 蜡样芽孢杆菌的检测方法
    1.4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现状
        1.4.1 沙门氏菌简介
        1.4.2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
    1.5 计算机视觉技术
        1.5.1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农产品检测方面的应用
        1.5.2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微生物检测方面的应用
    1.6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课题的提出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
    2.1 引言
    2.2 计算机视觉技术
        2.2.1 噪声处理
        2.2.2 分割处理
        2.2.3 形态学处理
        2.2.4 图像特征的提取
        2.2.5 图像识别处理
    2.3 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介绍
        2.3.1 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2.3.2 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程序设计
        2.3.3 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操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选择性培养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金黄色葡萄球菌选择培养基研究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试验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3 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方法研究
        3.3.1 材料与仪器
        3.3.2 试验原理
        3.3.3 结果与分析
    3.4 金黄色葡萄球菌计算机视觉处理技术研究
        3.4.1 图像的去噪
        3.4.2 图像的分割
        3.4.3 图像的特征值提取
        3.4.4 图像的识别
    3.5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对比试验研究
        3.5.1 材料与仪器
        3.5.2 试验方法
        3.5.3 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蜡样芽孢杆菌短期发酵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蜡样芽孢杆菌性质的研究
        4.2.1 材料与仪器
        4.2.2 试验方法
        4.2.3 结果与分析
    4.3 蜡样芽孢杆菌短期发酵研究
        4.3.1 芽孢悬液染色研究
        4.3.2 短期发酵时间研究
        4.3.3 短期发酵液浓缩研究
    4.4 蜡样芽孢杆菌计算机视觉处理技术研究
        4.4.1 图像的去噪
        4.4.2 图像的分割
        4.4.3 图像的特征值提取
        4.4.4 图像的识别
    4.5 蜡样芽孢杆菌检测方法对比试验研究
        4.5.1 材料与仪器
        4.5.2 试验方法
        4.5.3 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沙门氏菌胶体金染色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沙门氏菌胶体金染色研究
        5.2.1 材料与仪器
        5.2.2 试验方法
        5.2.3 结果与分析
    5.3 沙门氏菌计算机视觉处理技术研究
        5.3.1 图像的去噪
        5.3.2 图像的分割
        5.3.3 形态学处理
        5.3.4 边缘提取
        5.3.5 图像的特征值提取
        5.3.6 图像的识别
    5.4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对比试验研究
        5.4.1 材料与仪器
        5.4.2 试验方法
        5.4.3 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种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比较
    6.1 引言
    6.2 三种致病菌性质比较
        6.2.1 生物学性质比较
        6.2.2 培养性质比较
    6.3 国标检测方法
        6.3.1 金黄色葡萄球菌国标检测方法
        6.3.2 蜡样芽孢杆菌国标检测方法
        6.3.3 沙门氏菌国标检测方法
    6.4 快速检测方法的比较
        6.4.1 金黄色葡萄球菌快速检测方法
        6.4.2 蜡样芽孢杆菌快速检测方法
        6.4.3 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
        6.4.4 三种方法的区别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中学生物实验课程一体化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生物实验在生物学中的学科地位
    1.2 中学生物实验课程的重要性
    1.3 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行政一体化与生物实验课程设置的关系
        1.3.1 行政一体化的概念
        1.3.2 行政一体化对于学科发展的具体作用
    1.4 对中学生物实验课程目标有效性的达成进行调查研究的目的
2、对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2.1 抽样调查及统计方法
    2.2 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表的设计
    2.3 数据分析
        2.3.1 面向中学生的调研结果分析
        2.3.2 面向中学生物教师的调查结果分析
3、新建生物实验项目探索
    3.1 新建实验项目的目的
    3.2 新建实验项目内容
    3.3 新建实验项目的实验效果
4、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新建实验项目具体内容
致谢

(8)真姬菇液体发酵海带废渣及其产物的生物活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两种真姬菇菌种对海带废渣的发酵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试剂与材料
        2.1.3 菌种
        2.1.4 方法
        2.1.4.1 培养基的制备
        2.1.4.2 接种、培养与处理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发酵特征观察
        2.2.1.1 肉眼观察
        2.2.1.2 显微镜观察
        2.2.2 发酵后所得沉淀量
        2.2.3 发酵上清液中的多糖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体发酵海带废渣培养基配方的优化实验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仪器设备
        3.1.2 主要试剂与材料
        3.1.3 菌种
        3.1.4 方法
        3.1.4.1 培养基的制备
        3.1.4.2 接种、培养与处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发酵上清液中多糖的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糖抗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测定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仪器设备
        4.1.2 主要试剂
        4.1.3 方法
        4.1.3.1 多糖抗羟自由基能力测定
        4.1.3.2 多糖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测定
        4.1.3.3 总抗氧化能力测定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多糖抗羟自由基能力测定结果
        4.2.1.1 31#菌多糖系列浓度测定结果
        4.2.1.2 对照多糖、31#菌多糖、JB06菌多糖抗羟自由基测定结果
        4.2.2 多糖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测定结果
        4.2.2.1 31#菌多糖系列浓度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测定结果
        4.2.2.2 对照多糖、31#菌多糖、JB06菌多糖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测定结果
        4.2.3 多糖总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糖及乙酸乙醋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测定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仪器设备
        5.1.2 主要试剂
        5.1.3 实验材料
        5.1.4 实验原理
        5.1.5 方法
        5.1.5.1 肿瘤细胞传代
        5.1.5.2 操作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加MTT之前的细胞图片
        5.2.2 多糖体外抗肿瘤实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

(9)多菌灵降解菌株djl-6-2的鉴定及其降解多菌灵途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缩略语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部分
    第一节 红球菌分类鉴定及其应用研究的概述
        1 红球菌的分类简史
        2 红球菌分类鉴定
        2.1 常见分类鉴定方法在红球菌中的应用
        2.2 红球菌分类鉴定的重要性
        3 红球菌生物降解和转化的应用价值
        3.1 生物降解和生物修复
        3.2 红球菌其他方面的应用
        4 红球菌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第二节 多菌灵污染及其降解研究的概述
        1 多菌灵简介
        2 多菌灵残留的情况及相关标准
        3 多菌灵的检测方法
        4 多菌灵对非靶标生物的危害
        4.1 多菌灵对动物的影响
        4.2 多菌灵对植物的影响
        4.3 多菌灵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5 多菌灵的降解研究
        5.1 光化学催化降解
        5.2 多菌灵在动植物中的降解及其途径概述
        5.3 微生物对多菌灵的降解
        6 多菌灵微生物降解研究及应用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第一章 多菌灵降解菌株djl-6-2分类地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培养基与试剂
        1.2 形态学、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1.3 菌株细胞壁脂肪酸分析
        1.4 枝菌酸的分析
        1.5 醌组分分析
        1.6 磷酯组分分析
        1.7 氨基酸、糖组分析
        1.8 菌株基因型特征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djl-6-2生理生化分析
        2.2 菌株djl-6-2 API分析
        2.3 菌株djl-6-2醌组分分析
        2.4 菌株djl-6-2枝菌酸分析
        2.5 菌株djl-6-2磷脂类型分析
        2.6 菌株djl-6-2全细胞壁氨基酸和全细胞糖类型分析
        2.7 菌株djl-6-2细胞壁脂肪酸分析
        2.8 菌株djl-6-2与已报道的模式菌株的表型差异比较
        2.9 菌株基因型特征分析
        本章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菌株djl-6-2对多菌灵降解的研究
        第一节 菌株djl-6-2降解多菌灵的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培养基、试剂
        1.2 仪器
        1.3 菌体的培养与生长量的测定
        1.4 菌株djl-6-2对多菌灵降解特性的研究
        1.5 多菌灵提取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djl-6-2利用多菌灵作为唯一碳氮源的研究
        2.2 多菌灵初始浓度对菌株djl-6-2降解多菌灵的影响
        2.3 接种量对菌株djl-6-2降解多菌灵的影响
        2.4 温度对菌株djl-6-2降解多菌灵的影响
        2.5 pH对菌株djl-6-2降解多菌灵的影响
        第二节 多菌灵降解酶定性检测和粗酶液反应体系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培养基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菌株的培养及菌体保藏
        1.4 粗酶液的制备
        1.5 粗酶液酶活定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1.6 粗酶液酶活定量测定方法
        1.7 多菌灵降解酶的定域
        1.8 多菌灵降解酶的诱导情况试验
        1.9 菌株生长曲线和产酶曲线
        1.10 酶的热稳定性和温度对酶促降解的影响
        1.11 酶的酸碱稳定性和pH对酶促降解的影响
        1.12 表面活性剂和酶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1.1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粗酶液酶活定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2.2 粗酶制备方法提取效率的比较
        2.3 多菌灵降解酶的诱导情况
        2.4 降解酶的定域
        2.5 菌株生长曲线和产酶曲线
        2.6 pH对多菌灵降解酶的影响
        2.7 温度对降解酶的影响
        2.8 金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酶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三节 多菌灵代谢产物的色谱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培养基、试剂
        1.2 代谢产物提取
        1.3 仪器、及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菌灵代谢产物的HPLC初步检测
        2.2 质谱检测及解读
        2.3 多菌灵代谢产物途径的初步确定
        本章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2-氨基苯并咪唑降解机理的研究
        第一节 2-氨基和2-羟基苯并咪唑的降解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培养基、试剂和仪器
        1.2 菌体的培养与接种、催化
        1.3 2-氨基苯并咪唑降解条件的影响实验
        1.4 反应体系的底物残留提取
        1.5 2-氨基苯并咪唑的测定和计算
        1.6 双加氧酶的酶活测定
        1.7 全细胞催化和粗酶对2-氨基苯并咪唑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基对2-AB的影响
        2.2 NH_4NO_3浓度对菌株djl-6-2降解2-氨基苯并咪唑的影响
        2.3 温度对菌株djl-6-2降解2-氨基苯并咪唑的影响
        2.4 pH对菌株djl-6-2降解2-氨基苯并咪唑的影响
        2.5 接种量对菌株djl-6-2降解2-氨基苯并咪唑的影响
        2.6 金属离子对菌株djl-6-2降解2-氨基苯并咪唑的影响
        2.7 高浓度2-氨基苯并咪唑的降解催化
        2.8 低浓度2-氨基苯并咪唑的降解
        2.9 2-羟基苯并咪唑浓度对降解的影响
        2.10 添加3-FC对2-羟基苯并咪唑降解的影响
        2.11 双加氧酶活性的诱导、测定
        2.12 全细胞催化和粗酶对2-氨基苯并咪唑的影响
        第二节 2-氨基苯并咪唑的代谢产物质谱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菌株、培养基、试剂和仪器
        1.2 全细胞催化方法
        1.3 代谢产物提取方法
        1.4 代谢产物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2-氨基苯并咪唑全细胞催化代谢产物分析
        2.2 2-氨基苯并咪唑开环物质的推断
        2.3 苯并咪唑的全细胞催化代谢产物分析
        2.4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代谢途径推测
        本章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外二元醇双加氧酶基因克隆及其表达产物对2-羟基苯并咪唑降解的影响
        第一节 外二元醇双加氧酶(Extradiol Dioxygenases)的基因克隆
        1 材料和方法
        1.1 培养基、试剂与仪器
        1.2 菌株与质粒
        1.3 菌体总DNA的小量提取
        1.4 质粒DNA的小量提取
        1.5 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方法
        1.6 PCR扩增外二元醇双加氧酶基因片段
        1.7 PCR产物的T/A克隆与转化
        1.8 序列测定、比较与分析
        1.9 阳性克隆的验证
        2 结果分析
        2.1 PCR法克隆外二元醇双加氧酶基因片段
        2.2 菌株djl-6-2的外二元醇双加氧酶基因(edo)全长克隆
        2.3 序列测定与比较分析
        2.4 阳性克隆的功能再验证
        第二节 外二元醇双加氧酶(EDO)的表达及对2-羟基苯并咪唑降解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培养基、试剂与仪器
        1.2 菌株与质粒
        1.3 质粒提取
        1.4 外二元醇双加氧酶EDO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1.5 阳性克隆筛选
        1.6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
        1.7 edo表达产物EDO对2-羟基苯并咪唑的降解影响实验
        2 结果分析
        2.1 外二元醇双加氧酶基因(edo)表达载体的构建
        2.2 edo基因在E coli BL21(DE3)中的表达
        2.3 外二元醇双加氧酶对2-羟基苯并咪唑降解的影响
        本章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博士论文创新点
附录1 培养基及试剂配方
附录2 16S rRNA序列
附录3 菌株djl-6-2与模式种的系统发育树
附录4 家玲红球菌djl-6-2的EDO基因序列
附录5 家玲红球菌djl-6-2保藏证明(1)
附录6 家玲红球菌djl-6-2保藏证明(2)
发表文章
致谢

(10)真姬菇液体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多糖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食药用真菌的液体发酵研究
        1.2.2 食药用真菌多糖的研究
        1.2.3 真姬菇研究进展
        1.2.4 抗肿瘤活性物质筛选方法研究概况
        1.2.5 药食用真菌开发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和目的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2章 液体种子制备条件优化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1.3 供试菌种
        2.1.4 方法
    2.2 结果和讨论
        2.2.1 种子培养基均匀设计优化
        2.2.2 静置预培养时间对液体种子菌丝球个数和菌丝体重量的影响
        2.2.3 培养时间对液体种子菌丝球个数和菌丝体重量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真姬菇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主要仪器
        3.1.2 主要试剂
        3.1.3 供试菌种
        3.1.4 方法
    3.2 结果和讨论
        3.2.1 单因素筛选试验
        3.2.2 均匀设计法对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3.2.3 均匀设计法对发酵条件的综合优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发酵液多糖制备条件优化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主要仪器
        4.1.2 方法
    4.2 结果和讨论
        4.2.1 发酵液多糖制备条件初步优化
        4.2.2 多糖制备条件进一步优化
        4.2.3 粗多糖产量和纯多糖产量的比较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真姬菇多糖活性的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主要仪器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材料
        5.1.4 方法
    5.2 结果和讨论
        5.2.1 发酵条件优化获得多糖活性检测
        5.2.2 发酵液多糖制备条件优化获得多糖活性检验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食用菌母种培养基的试剂化制备及应用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香菇母种培养基的筛选[J]. 杨焕玲,查磊,赵妍,黄建春,隽加香,陈明杰. 江苏农业科学, 2019(03)
  • [2]Komagataeibacter europaeus ACCC10220的变异与控制[D]. 王志国. 海南大学, 2016(07)
  • [3]食药用菌母种培养基胶囊的研制[J]. 殷乐,张桐语,杨昌天,宫敬利. 吉林农业, 2016(10)
  • [4]蛇毒抗补体蛋白CVF的试剂化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及应用研究[D]. 路青瑜. 贵州大学, 2015(03)
  • [5]3种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的质量比较[J]. 杜宗绪. 山西农业科学, 2014(08)
  • [6]食品中三种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 王勇. 吉林大学, 2014(09)
  • [7]中学生物实验课程一体化探索[D]. 王曹寅.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4)
  • [8]真姬菇液体发酵海带废渣及其产物的生物活性分析[D]. 解秋菊.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9]多菌灵降解菌株djl-6-2的鉴定及其降解多菌灵途径的研究[D]. 王志春.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8)
  • [10]真姬菇液体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多糖活性的研究[D]. 朱国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食用菌亲本培养基的试剂制备及应用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