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档”:可能是古代腐败的遗物

“排档”:可能是古代腐败的遗物

一、“排档”:可能是古代腐败的遗迹(论文文献综述)

王珂[1](2019)在《大英图书馆中文写本专题叙录与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英图书馆历来以馆藏宏富着称於世,尤其以敦煌文书爲国内学者所熟知。然而,其所藏大量的其他中文写本文献一直默默无闻,不爲学界所知。本文采用传统文献学的方法,通过专题叙录和个案研究两个角度,深入揭示这批文献的特色、来源、编目情况及价值。总体来看,它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中文稿抄本,而是以历史档案爲主,兼及其他学科。它们体现了英国人讲求现实利益的实用主义,带有窥视异域风情的心理及作爲战争胜利者的炫耀心理。它们的主要来源是购买和捐赠,18世纪入藏较少,19世纪随着英国势力的深入开始大量入藏,20世纪趁我国战乱导致书籍流散的时机而发展壮大。入藏後,经郭士立、普罗维斯特、道格拉斯、翟林奈等人编目,尤其以道格拉斯的《大英博物馆中文刻本、写本、绘本目录》及其《补编》影响较大。然而,这些目录均未反映这批文献的全貌,而且不着录抄写时代,不便於中国读者查閲。本文采用传统文献学的方法,分语言类文献、地理类文献、历史档案文献、艺术类文献、宗教类文献等专题,逐一着录每一种文献的书名、版本、作者、版式、主要内容、题记、来源等具体信息,力求全面揭示每一种文献。语言类文献以字典爲主,主要是汉英字典,也包括欧洲其他语种、我国主要少数民族语种、方言语种字典。地理类文献分舆图和专着两类。舆图主要是清代东南沿海军事图,专着主要关注新疆、云贵等边疆地区,目的性强。历史档案类是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一类文献,包括诏令奏议、军事文档、信札名帖、太平天国及洪门史料、经贸文献、外交档案、地方官府文书等,大多从两次鸦片战争中得自江浙和庚东。艺术类文献主要有书法、绘画、篆刻三类。书法文献以清人爲主,不乏唐宋元明名家作品,然真僞杂陈;绘画类主要是人物画,尤其以风俗画爲特色,是研究清代民俗的重要史料;篆刻类藏品数量较少。宗教类文献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四大宗教,数量从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依次递减。从文本个案的角度来看,《福次咸诗草》印证了第一次火烧圆明园的时间是1860年10月6日。《湘云友朋信札》是研究清代师爷的重要资料,反映了他们是如何谋得职位、如何以诗词唱和来丰富业余生活的。《各府州清册》表明,清代官员年终密考的范围不仅仅是道府以上官员,也包括州县及佐杂等员,密考程序是由府、道、两司分别上报供督抚采择。《关於浙江慈溪县交通及兵力部署的密信》《鄞慈镇三县水陆地图》证实了郭士立作爲鸦片战争中英军谍报负责人的角色,《中文图书目录》又坐实了他中文文献收集人和编目人的角色。《南洋视学札》帮助我们还原了清末刘士骥南洋视学的史寅,有助於我们了解他此行目的、出行的经过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大英图书馆藏中文写本以清代中後期爲主,主要来自江浙、广东、北京等地区。他们见证了中国的近代史和中英交往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学术资料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发掘。

李骁[2](2019)在《西方艺术史中的描述与阐释传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方艺术史中的描述与阐释传统由来已久,早在古典时期便有艺格敷词描述和阐释艺术作品,到了中世界人们更乐于去描述与阐释世界,由此产生的象征方法也影响了之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创作,而在文艺复兴时期描述与阐释更是成为了复兴古典修辞学与艺术批评的方式,直至现代,学者有意识地发掘利用了这个传统,形成了现代艺术史中的图像学研究。实际上,正是这历史悠久的传统为西方艺术史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本文便是以这样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西方艺术史研究,进而更为深入地探究其中的描述和阐释传统。描述与阐释是叙述主体对客体的语词再现,所涉及的主客观性问题与艺术创作的主客观性类似,但仍有所区别。叙述主体在用语词描述与阐释一个场景或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总会带有一定的“偏向性”,而这样的“偏向性”作为艺术史写作的一部分则成功地影响了学者的理论研究。诚然,这样有意或无意“偏向性”是难以界定的,但通过对艺术史文本的分析,则可以很好地把握它,进而更为深入地探索某些艺术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本文试以现代艺术史研究中的图像学研究为切入点,进而追溯西方自古以来的描述与阐释传统,并发现其中某些固有的特征,再以这些特征来探究具体描述文本,解决所涉及的几个相关问题。本文所涉及的论题虽频繁出现在西方艺术史研究的众多文献之中,但在中外学术界都无专论进行研究,由此本文希望可以梳理出西方艺术史中的描述与阐释渊源,进而呈现出艺术史较少为人所知的一面。

冯雪冬[3](2015)在《宋代笔记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宋代社会是我国历史上的高速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交往等各领域全面繁荣。尤其是理学的兴起,标志着传统思想文化的革新。社会的发展,必然推动语言前进的步伐。从而,宋代成为汉语史上的关键一环,是汉语古今转变和文白此消彼长的关键时期,由此,汉语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社会上一切细微变化,也无一遗漏地反映在当时的语言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上面。然而,保存下来的宋代口语文献与其时代地位相比较而言却显得十分逊色,这对於学术研究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宋代笔记文献数量庞大,反映面广泛,语言文白夹杂,又多有作者精心考辨的材料,无疑令後人足以用来从各自角度汲取、利用,并加以发挥。史学家藉以证史实、补阙失,文学家藉以窥测文坛之面貌、汲取文学思想,文化学者藉以深入当时社会生活、采各地民风,语言学家则可以此为语料勾勒一时代之语言面貌、整理语言研究的零散成果、归纳语言研究的理论方法,扩大语言研究的视野。这决定了我们的研究思路:以宋代笔记文献为基础语料,以汉语词汇发展史为研究视野,以宋代笔记词汇研究为中心,以语言、历史、文化、文献等领域的综合研究为旨归。我们的研究是在封闭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选定宋代笔记文献中各类词汇的词语考释、词汇系统、词汇理论和词汇价值的研究;是由选定笔记覆盖至其他笔记文献,进而,结合历代文献语料的词汇史研究;是以词汇学为中心,部分地延伸至历史、文化、文献等领域的综合研究。宋代笔记文献语料,考证与行文材料并举,通语与方言材料同现,共时与历时材料互证,零散与系统研究共存,在汉语史研究上无疑弥足珍贵。就词汇而言,宋代词汇的共时层面,是古今中外、文白雅俗历时沉淀的堆叠。浩瀚纷繁的宋代笔记文献中保存了当时语言中大量的新词新义、方俗词、宗教词、外来词、熟语和日常口语词,弥补了宋代口语文献数量上的不足,与《朱子语类》、禅宗语录等语料在语体上形成互补。针对语料特徵,我们确立了利用宋代笔记文献从事词汇研究所坚持的原则:以文献学的眼光看待词汇问题;正确认识宋代笔记中口语成分;围绕生活习俗进行俗语词汇研究;词语考释注重词义演变、成词理据和定型过程的描摹和解释;方言、俗语研究的过程中,兼顾现代汉语方言的溯源工作。我们所进行的是从词汇考释到词汇系统,从事实描摹到方法论总结,从理论分析到实际应用的逐层深入的研究。词语考释的工作需要以个体为基础分类进行。宋代笔记中的新词、新义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工商业的繁荣,科举制度的完善,军事防御的内忧外困,在词汇中都有充分地体现。同时,新词、新义的内容也是宋代帝王将相的衣食住行,精英文化阶层的讲摩之风,形式各异的民间习俗等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总体看来,宋代笔记中的新词新义在语言学上的主要特徵体现在新义新词、旧义新词并存,类推造词形成系列词群,语言规律外的动因促进新词、新义的产生等几个方面;方俗词语考释既有词义及词义演变的考探,又有立足语言本身,认字辨音,参照史实,考证词语原形,揭示成词依据,追溯词汇衍生的脉络的词汇理据的解析。既有宋代方言词的考察,又有对现代北方方言词语的溯源。同时,从部分词语入手,展现了岭南地区人群概貌、物产工艺、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际信仰等独特的风土人情;至宋代,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已有漫长的历史,“三教合一”的文化格局已经形成,其间,大量的宗教词汇、外来词词汇得以沉淀。宋代笔记中既有佛、道专用词汇,又有经历从一般中土文献到佛道文献,再到中土文献中的一般词汇。专用词汇由於语体的限制,意义相对单一,即便有引申也是发生在宗教环境内部。一般词汇词义的发展,实现了跨越宗教环境的引申,多半是中土词汇经过宗教熔炉提炼後而发生的两次词义“改造”。另有部分词汇是在佛道文化影响下产生并完成的词义演变。笔记中外来词汇体现了来源多样性的特徵,有伴随佛教传入者,有来自其他外国语者,有来自少数民族语言者;宋代笔记中的熟语材料十分丰富,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成语、谚语、惯用语和行话隐语。成语、谚语、惯用语的定型过程,以及文人隐语、民间隐语的不同特徵,体现了汉语文白雅俗对立、相融、互动发展的趋势;宋代笔记虽然以文言为主,然而,文白夹杂,其中包含大量反映日常生活的常用口语词,反映了汉语口语词发展的状态,提供了口语词的层次信息。归纳笔记文献中的日常口语词群,剥离客观存在的词汇层次,是词汇系统研究的需要,而且,断代的日常口语词汇层次研究与常用词演变研究可以互为补充。口语词层次研究是词汇断代、归类、探源、考辨、求理、综合的全面考察。我们以此为方法,进行了宋代笔记亲属称谓和人体名词的词群层次的个案研究。词汇理论的研究是在词汇考释基础上进行的。一方面我们归纳了宋代笔记作者考证材料中的词汇学研究方法,因声求义、求证方言、钩沉古注、认字辨音、追求语词源流、探究理据、古今对比、二重证据等现代学术研究的方法,在考证语料中都有体现;另一方面,结合我们的研究结论,尝试揭示了几条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天人合一”“文如其人”观念与词义引申,“喜怒形於色”与身体行为短语的词汇化,语言俗解与词义演变,以及语言的对称性与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等。对宋代笔记来说,其中的词汇研究必然为笔记文献整理提供语言学上的依据。我们以词汇研究结论为依据,结合调查的已整理的笔记材料,指出了其中因不明词义,词形相近而意义相关,不明词或词形产生时代而导致的误点、误校和漏校问题。同时,宋代笔记词汇研究也具有极大的辞书学研究价值,在大型语文辞书编纂、修订中的词条收录、义项设置、引证释义等方面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

刘菲[4](2015)在《福克纳“约克”世系中的穷白人形象研究》文中指出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花费30多年心血创作了“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世系以其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文体的复杂性给一代代研究者提供了相当的魅力与挑战。穷白人形象贯穿其整个“约克”世系,并在作家不同创作阶段的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意义,反映了作家对穷白人形象认识的发展与变化过程。且穷白人与其他社会人群共同构成福克纳对当时南方社会认识的参照,其发展过程相较于其他人群则更能反映作家对处于传统与现代交汇点上的南方社会历史变迁的思考与探索。论文前言部分从梳理福克纳国内外研究综述入手,总结了国内福克纳研究所存缺陷与不足,论文旨在从穷白人形象的解读入手对福克纳作品作整体化解读。随后论述了福克纳与其“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以及世系中穷白人形象的独特意义,并给予“穷白人”概念以准确界定。论文主体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立足“约克”文本,聚焦穷白人形象自身,从《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和《村子》这三部穷白人题材小说入手,分析穷白人形象在福克纳笔下从盲目无知、自然宽厚到人格异化的演变,并探讨作家对南方穷白人这一阶层的认识与态度的变化。第二部分以整个“约克”世系作为参照,将穷白人置于与其他人群的关系中加以考察,深入探究两组关系:一是穷白人与白人庄园贵族之间的关系,从穷白!人角度讲,这一关系经历了恭顺依附、矛盾尖锐和反抗这三个阶段;二是穷白人与黑人之间互相嘲讽与蔑视的关系。从两组关系的探究中观照穷白人身处社会底层的生活现状,并揭示他们对于获得身份与地位的渴望。第三部分超越了作品文本空间,将“约克”世系中的穷白人群体纳入整个南方文学体系中加以考察。由福克纳对南方文学穷白人形象书写传统的借鉴与创新,探究其南方文学主题,分析作家在对穷白人进行恶的揭示和善的发掘背后的南方身份和立场,探究他处于传统与现代交融点上对南方社会历史巨变的思考。结语部分从福克纳“约克”世系中对穷白人形象变化的描写窥探了作家站在时代交汇点上,对整个现代人生存境地的思考与探索。

李继勇[5](2013)在《亚庇:火神偏爱的“风下之乡”》文中认为经过四小时的飞行,当飞机广播将到达哥打京那巴鲁时,不知有多少到亚庇的乘客会如我一般,生出上错飞机的恐慌。与空姐再三确认后才把心放下,亚庇就是哥打京那巴鲁!好比人在江湖,除了姓名总还得弄几个字、号什么的显得才够沧桑,作为马来西亚沙巴州的首府,哥

王汉民[6](2010)在《“排当”考》文中研究表明"排当"一词历史悠久,内涵随时代发展而丰富变化。五代、宋初,"排当"意为"安排",多与饮宴有关。至南宋时,"排当"指伴有缀景装饰、音乐歌舞杂戏演出的宫廷饮宴形式。到明代,"排当"既指宫廷饮宴,亦指民间一些有准备的饮宴。到明清,"排当"在官方专指新奇的缀景演出,在民间则仍指有准备、有规模的饮宴形式。

孟浩亮[7](2010)在《广州主城四河涌的历史演变与景观生态重塑研究》文中指出过去30年,由于环境让位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广州河涌遭受到严重污染,成为藏污纳垢的臭水沟。广州从1997年开始对河涌进行整治,但前期较注重水利的防洪排涝而忽略河涌最为重要的生态景观功能,致使水生态环境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现已严重危及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用水安全,对其进行综合整治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广州主城区作为人流、物流密集之地,河涌的生态环境破坏更加严重,作为广州河涌衰落破败的一个现实缩影,其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本文分别从主城4区内各选取1条无论从历史沿革,还是综合整治都极富代表性的河涌作为本文重点研究的对象(东濠涌、猎德涌、海珠涌和沙基涌),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回顾这4条河涌的演变发展和近代衰败,并通过先后2次的实地探察,研究其污染状况和景观生态整治工程,分析制约因素,在借鉴国外河流复兴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再进一步探讨广州河涌景观生态重塑可行性的方法和对策。(1)明确论文研究的方向、意义和价值,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解析河涌相关概念,并进一步构建研究的框架,提出研究的内容和方法。(2)回顾了河涌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有针对性地选取国外成功案例,借鉴和总结水域生态复兴的经验及对广州河涌景观生态重塑的启示。(3)回顾4条河涌的历史演变,探讨近代衰败历程和原因,并通过先后两次实地调研,研究其污染状况和景观生态重塑工程。(4)分析广州河涌整治的制约因素,从“景观环境”、“生态环境”、“空间环境”和“环境管理”4个方面探讨广州河涌景观生态重塑的可行性方法和对策。

张文杰[8](2009)在《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 ——从艺术转型角度来阐释本雅明的艺术理论与文化美学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德国20世纪文艺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思想独特,才华卓着,因文风晦涩而优美吸引着当代不同学术领域里的读者。本雅明以其敏锐的诗性思维和颇具文学色彩的哲学话语,对西方传统的“灵韵”艺术在发生“裂变”后开始走向费解的现代艺术,进而发展为复制技术下的大众文化的转型,作出了一个理论家应有的回应和描述。他的许多原创性的概念,如“灵韵”、“震惊”、“寓言”、“复制”、“技巧”等,以全新的思维方式给西方文化理论和美学界带来了许多震惊。本文以本雅明美学思想中的几个核心概念来建构全文,主要抓住本雅明的“艺术裂变”的转型理论和大众接受理论展开论证,并结合西方艺术与美学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来考察、分析、旁证和阐释本雅明的现代艺术理论和文化美学思想。第一章围绕本雅明的“灵韵”概念的特征,如“灵韵”艺术的膜拜价值、神秘感、独一无二性及其距离感来展开全文,主要结合早期的史前艺术与宗教礼仪、“灵韵”与古典美学的和谐、整一、完美的诗意境界、“灵韵”的神秘感与天才创造的“灵感说”等之间的关系来论证,旨在揭示本雅明所谓的“灵韵”艺术大概与古典美学时代的和谐氛围的诗意境界的吻合一致。而且这种传统的艺术所具有的神圣感、本真性、距离感发展到最后,日益远离了大众接受,不得不走向凋零和消逝,被反和谐的现代艺术所代替,所以出现了本雅明所谓的艺术的“裂变”时代。第二章根据本雅明对德国哀悼剧的“寓言”特征和现代艺术形式的变革的评价,来结合西方现代艺术发展对古典和谐规范的反拨,阐明本雅明对现代艺术的反完美、反整一性、追求“碎片化”的结构,以及制造震惊效果的肯定,主要源于现代艺术本身以扭曲形式来对抗异化现实,具有“破坏”性格和“爆破”因素的革命功能。从而揭示了本雅明接受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阶级革命论影响之深刻,以及与他想通过艺术形式的变革来批判和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救赎企图。第三章论及本雅明对复制技术和大众文化的观点。通过分析本雅明关于技术、艺术技巧、文学质量、艺术生产力的论证,来阐明他不仅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而且将艺术技巧看作是一种艺术生产力的观点,无疑是对艺术自律性和作家主体性的一种扞卫。只有分析本雅明的电影理论和对大众文化的立场,才能了解他的大众接受理论中的民主立场和对复制技术下的艺术的政治潜能的诉求。不可忽视的是,本雅明对技术和大众文化的态度,引出了许多分歧性的争议,既表明了他肯定技术发展的合理性预见,同时也为学术理论界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思路和启示,对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界和批评界也有不少借鉴意义。第四章阐释本雅明的诗学政治和救赎美学。分析本雅明的犹太血统出身、弥赛亚的救世主义的信仰对其放弃单纯精神层面的“抽象理论”研究,而转向尘世关注的现实情怀的深度影响。本雅明以弥赛亚主义的神学思考方式来确立自己的认识论模式、诗学批评和神学美学,体现了一种与传统完全不同的思考和写作方式,传达了对资本上义社会黑暗的批判精神,其神学美学的救赎企图和政治诉求十分明显。当然,本雅明的文化艺术批评理论和救赎美学思想并非完美无缺,比如,他对“灵韵”消逝的态度所显出的文人对传统的依恋和矛盾心理,他对技术复制和大众文化的过度自信而忽视其负面影响,以及他想用神学美学和诗学政治来实现其乌托邦式的救赎理想,都致使他的思想迷离复杂,文风晦涩难懂。

龙鸣,邓咏[9](2008)在《北海:反思中崛起的明珠城市》文中提出千海万海不如北海一、北海,谁持彩练当空舞2000多年前,现在北海辖下的合浦县称合浦郡,是中国与海外通商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100多年前,北海是中国十大通商口岸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西南第一个对外通商口岸。1984年,北海(含防城港),列为中国首批

柴寿升[10](2008)在《休闲渔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渔业资源的持续衰退,我国乃至世界渔业经济发展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人们的闲暇时间随之增加,“休闲”逐步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休闲渔业是对传统渔业的突破,是对渔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在渔业资源锐减情况下渔业发展的一条新路,是实现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休闲渔业研究应以马克思主义的休闲思想、西方学者的休闲价值理论以及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产业演化与升级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发展休闲渔业可有效提高渔业的比较效益并促进渔业资源的保护和优化,为渔民的转产转业提供可靠出路,从而有利于推进渔区渔村的环境整治和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此外,还可以大大丰富休闲活动的内容,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并将极大地拓展人们的旅游空间,缓解由于超载造成的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的破坏,最终可以极大地丰富和完善区域旅游产品的结构体系,提高旅游地的竞争力。休闲渔业是传统渔业的延伸,它脱胎于传统渔业,和传统渔业有很多共同点;同时,休闲渔业是从休闲与旅游的角度开发传统渔业资源,使传统渔业资源为休闲和旅游服务,因此和传统渔业又存在显着的区别,两者在产业内涵、发展历史、消费主体、社会功能、活动主体、产业性质、市场依托和发展前景等方面又有着很大的不同。休闲渔业资源是休闲渔业开发的物质基础,它具有区域性与不可移动性、可重复使用性、发展变化性、多样性与渔文化的衍生性等特征,具备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和生态服务的功能。按照资源要素的属性,休闲渔业资源可以分为自然休闲渔业资源和人文休闲渔业资源,按资源功能具体表现为“游、娱、食、住、购、行”等六大产业要素。建立评估模型,对休闲渔业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和综合开发评价,是全面认识休闲渔业资源及其价值和开发的前提。休闲渔业的开发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客源条件、区位条件、基础设施、资金和技术条件等。为提高休闲渔业开发的合理性,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强调比较优势、追求总体效益以及多样性、参与性、科学性和整体开发的原则。休闲渔业产品的开发模式可分为娱乐(竞技)渔业、旅游观光渔业、展示观赏渔业、渔业节庆等四大方面;开发程序包括确定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的制定与评价、具体项目设计、项目的实施和经营管理等五个环节。作为一种融合休闲特色的市场,休闲渔业的经营主体由市场客体——产品、服务的内容与特点决定。休闲渔业的经营主体主要是渔民及其合作组织,在经营模式上大体可划分为自主经营、初步合作、统分结合三个阶段;休闲渔业的主要客源市场包括邻近都市的市民、外来游客及本地居民三大类。休闲渔业的市场开发与经营必须选准目标市场,进行准确定位,打造休闲渔业品牌,畅通产品销售渠道,加强宣传推销。休闲渔业的开发,必须强化政府部门的管理主体功能,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同时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关系。从中外对比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在休闲渔业管理方面的工作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当前在对国外休闲渔业的发展研究中,美国高效的管理手段、日本的科技领先、澳大利亚的海洋法制建设和依法管理、欧洲的环境和资源保护理念都值得我们借鉴。中国的休闲渔业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经过近二十几年的开发,目前中国的休闲渔业产品结构日趋完善,在空间布局上海陆并举,开发效益极为显着。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休闲渔业的健康发展。

二、“排档”:可能是古代腐败的遗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排档”:可能是古代腐败的遗迹(论文提纲范文)

(1)大英图书馆中文写本专题叙录与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大英图书馆藏中文写本概论
    第一节 文献价值
    第二节 文献来源
    第三节 编目情况
第二章 语言文献专题叙录
    第一节 含欧洲其他语种的汉语文献
    第二节 汉英双语文献
    第三节 中国其他语种文献
    第四节 汉语及其他语种文献
第三章 地理类文献专题叙录
    第一节 舆图
    第二节 专着
第四章 历史档案类文献专题叙录
    第一节 诏令奏议
    第二节 官府文书
    第三节 军事文档
    第四节 经济贸易
    第五节 外交档案
    第六节 太平天国及洪门档案史料
    第七节 信札名帖
第五章 艺术类文献专题叙录
    第一节 书法
    第二节 绘画
    第三节 篆刻
第六章 宗教类文献专题叙录
    第一节 佛教
    第二节 道教
    第三节 基督教
    第四节 伊斯兰教
第七章 个案研究
    第一节 稿本《福次咸诗草》文献价值简论
    第二节 大英图书馆藏《湘云友朋信札》考论
    第三节 《各府州清册》考论
    第四节 郭士立角色新论
    第五节 刘士骥与《南洋视学札》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西方艺术史中的描述与阐释传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现代艺术史中的描述与阐释转向
    1.1 转向之作:《论造型艺术的描述与阐释问题》
        1.1.1 文章概述
        1.1.2 理论前奏
        1.1.3 转向后的发展:《图像学研究》导论
    1.2 描述与阐释转向的形成条件与理论借鉴
        1.2.1 阐释的哲学参考:卡西尔与海德格尔的论战
        1.2.2 艺术史研究方法的借鉴:瓦尔堡的影响
第二章 图像学的阐释之源:图像志传统
    2.1 图像志阐释传统的代表之作——切萨雷·里帕的《图像手册》
        2.1.1 切萨雷·里帕与《图像手册》
        2.1.2 《图像手册》的象征哲学传统与阐释
    2.2 中世纪神话阐释的发展与变迁
        2.2.1 神话阐释的三部代表作品
        2.2.2 13 与14 世纪阐释的转变
第三章 描述的起源:艺格敷词
    3.1 艺格敷词的历史及功用
        3.1.1 发展历史
        3.1.2 功用变化
    3.2 艺格敷词的两个概念
        3.2.1 描述的手段:Enargeia
        3.2.2 描述的呈现:Phantasia
第四章 关于描述与阐释的几个问题
    4.1 描述与阐释的“偏向性”
    4.2 普遍存在的“Enargeia”与“Phantasia”
    4.3 贡布里希思想语境中的再发现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宋代笔记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宋代笔记词汇研究现状
    二、宋代笔记词汇研究的价值
    三、宋代笔记词汇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宋代笔记文献的词汇学研究价值
    第一节 宋代笔记文献语言材料的基本特征
        一、考证与行文材料并举
        二、通语与方言材料同现
        三、共时与历时材料互证
        四、零散与系统研究共存
    第二节 宋代笔记文献在词汇学研究中的价值
        一、保存大量反映社会生活的新词新义
        二、揭示过渡时期汉语的各类词汇面貌
        三、包含丰富的词语考释材料
        四、拥有系列日常口语词群
    第三节 如何利用宋代笔记文献从事词汇研究
        一、以文献学的眼光看待词汇问题
        二、正确认识宋代笔记中的口语成分
        三、围绕生活习俗进行俗语词汇研究
        四、考探方俗词语源流,做现代汉语方言的溯源工作
        五、追踪宗教词汇、外来词汇来龙去脉
        六、系连零散材料作系统研究
第二章 宋代笔记新词新义研究
    第一节 宋代笔记新词新义的语言学特徵
        一、新义新词、旧义新词并存
        二、类推造词形成系列词群
        三、外因促进新词、新义的产生
    第二节 新词新义与宋代社会的大发展
        一、工商业的繁荣
        二、科举制度的完善
        三、内忧外困下的军事防御
    第三节 新词新义与宋人的日常生活
        一、帝王将相的衣食住行
        二、精英文化阶层的讲摩之风
        三、形式各异的民间习俗
第三章 宋代笔记方俗词汇研究
    第一节 宋代笔记方俗词义考
    第二节 宋代笔记方俗词理据考
        一、认字辨音,考探原形
        二、参照史实,揭示依据
        三、立足语言本身,追溯词汇衍生脉络
    第三节 宋代笔记方俗词研究与岭南风土人情
        一、人群概貌
        二、物产工艺
        三、衣食住行
        四、婚丧嫁娶
        五、人际信仰
    第四节 宋代笔记方俗词与方言研究
        一、方言词
        二、方俗词汇中所见现代北方方言词
第四章 宋代笔记佛道词汇与外来词汇研究
    第一节 宋代笔记中的佛道专用词汇
        一、佛教专用词汇
        二、道教专用词汇
        三、佛道共用专有词汇
    第二节 宋代笔记所见佛道一般词汇之发展演变研究
        一、中土固有而借入佛道文献的词汇
        二、生於佛道语境而跨境引申的佛道词汇
        三、佛道文化影响下的词汇演变
    第三节 宋代笔记中的外来词
        一、来自佛教的外来词
        二、来自外国语的外来词
        三、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外来词
第五章 宋代笔记熟语研究
    第一节 宋代笔记所见成语研究
        一、成语之基本面貌
        二、前代成语之定型考
        三、新生成语之流变考
        四、同源成语考
    第二节 宋代笔记中的惯用语、谚语
        一、惯用语考
        二、谚语考
    第三节 宋代笔记所见隐语材料研究
        一、作者对隐语的探讨
        二、文人隐语
        三、民间隐语
第六章 宋代笔记日常口语词汇层次研究
    第一节 宋代笔记日常口语词汇层次研究的几点思考
        一、为什麽要进行汉语日常口语词汇层次的断代研究
        二、为什麽要进行宋代笔记日常口语词层次研究
        三、怎样从事日常口语词汇层次研究
    第二节 宋代笔记亲属称谓类口语词层次研究
        一、父母称
        二、舅姑称
        三、兄姊称
    第三节 宋代笔记人体名称类口语词层次研究
        一、脸面、牙齿和五官
        二、头脑和腿脚
        三、臀和肩臂
        四、皮和肚
第七章 宋代笔记词汇研究与汉语词汇学理论
    第一节 宋代笔记考证材料中的词汇学方法论
        一、因声求义
        二、求证方言
        三、钩沉古注
        四、认字辨音
        五、追求语词源流
        六、探究理据
        七、古今对比
        八、二重证据
    第二节 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几个特征
        一、“天人合一”“文如其人”观念与汉语词义引申
        二、“喜怒形於色”与身体行为短语的词汇化
        三、语言“俗解”与汉语词汇演变
    第三节 语言的对称性与汉语口语词汇的发展演变
        一、“对称规约”与汉语常用词的历时替换
        二、“对称规约”与词义的发展变化
        三、“对称规约”与汉语的古今文白转换
第八章 宋代笔记词汇研究的价值
    第一节 宋代笔记词汇研究与文献整理
        一、不明词义者
        二、词形相近而意义相关者
        三、不明词或词形产生时代者
    第二节 宋代笔记词汇研究与辞书编纂
        一、补《大词典》词条
        二、补《大词典》义项
        三、补《大词典》之引证
        四、《大词典》释义、引证商榷
结语
附录:引用宋代笔记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後记

(4)福克纳“约克”世系中的穷白人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 福克纳研究综述
    (二) 福克纳与“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三) 福克纳与“穷白人”概念
一 聚焦:“约克”世系中的穷白人家系与个体
    (一) 盲目无知型:“原始”穷白人
    (二) 自然宽厚型:穷白人之光
    (三) 斯诺普斯型:穷白人的异化
二 定位:南方社会坐标中的穷白人群体
    (一) 穷白人与白人贵族间的关系
    (二) 穷白人与黑人间的关系
    (三) 穷白人作为底层阶级的现状与渴望
三 透析:南方文学中的穷白人群像
    (一) 福克纳与南方文学中的穷白人书写传统
    (二) 文学借鉴中对旧南方的矛盾情感
    (三) 文学创新中对新南方的反思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亚庇:火神偏爱的“风下之乡”(论文提纲范文)

风火传奇与慢条斯理
东南亚版丽江和肉骨茶
中国寡妇山与落日的故乡
海岛与萤火虫“圣诞树”

(6)“排当”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 五代、北宋时期
二 南宋、明朝时期
三 清朝时期
四 结 语

(7)广州主城四河涌的历史演变与景观生态重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动因
        1.2.1 主观因素——广州河涌综合整治工程
        1.2.2 客观因素——全球水环境的日益关注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现实意义
        1.4.2 理论价值
    1.5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1.5.1 国内河涌的相关理论研究
        1.5.2 国内河涌景观生态整治动态
        1.5.3 国外河涌的相关理论研究
        1.5.4 国外河涌生态复兴动态
    1.6 研究对象与范围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范围
    1.7 河涌的相关概念与特征
        1.7.1 “河涌”的涵义
        1.7.2 河涌的分类
        1.7.3 河涌的属性
        1.7.4 河涌的污染特点
        1.7.5 河涌的污染状况
    1.8 研究方法及框架
        1.8.1 研究方法
        1.8.2 研究内容
        1.8.3 研究框架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二章 河涌与城市的脉络探究
    2.1 河涌与城市的历史回顾
        2.1.1 河涌与聚落的诞生
        2.1.2 河涌与城市的形成
        2.1.3 河涌与城市的发展
        2.1.4 河涌与城市的复兴
    2.2 近现代城市河涌生态复兴的成功实践与启示
        2.2.1 重塑历韵之河——韩国清溪川生态复原整治工程
        2.2.2 再生活力之河——欧洲莱茵河水域综合治理项目
        2.2.3 创造魅力之河——新加坡河水环境更新改造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三章 广州主城四河涌的历史演变与近代衰败
    3.1 广州主城空间结构的演进发展
        3.1.1 “云山珠水”的古代山水格局
        3.1.2 “中西合璧”的近代城市空间
        3.1.3 “山城田海”的现代生态网络
    3.2 珠江水系的历史沿革
        3.2.1 “浅海湾”的变化发展
        3.2.2 “泛流域”的当今涵义
        3.2.3 “珠江广州河段”的今昔演变
    3.3 广州主城四河涌的演变与衰落
        3.3.1 东濠涌的历史——东城文溪蕴古音,南麓碧水涵新印
        3.3.2 东濠涌的近代衰败与实地调研
        3.3.3 猎德涌的演变——宋祠底舟扬四海,猎水通津赛五湖
        3.3.4 猎德涌的近代破败与实地调研
        3.3.5 海珠涌的脉络——沧海桑田旖瑶溪,日月春秋旎珠水
        3.3.6 海珠涌的污染没落与实地调研
        3.3.7 沙基涌的发展——屈辱蘸泪水伤怀,饱经沧桑雍容在
        3.3.8 沙基涌的衰落破坏与实地调研
    3.4 广州主城河涌的衰败原因
        3.4.1 工业废水,污染不堪
        3.4.2 有毒物质,危害直攀
        3.4.3 控制排污,收效甚缓
        3.4.4 动力不足,污物散难
        3.4.5 生态恶化,抑制发展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四章 广州主城四河涌景观生态重塑研究
    4.1 广州水系的现状特征
        4.1.1 基础条件分析
        4.1.2 水资源特点
    4.2 广州主城河涌综合整治的背景
        4.2.1 “纵横交错”的昔日城市肌理
        4.2.2 “腐朽没落”的当代河涌败景
        4.2.3 “六脉蓝图”的今日水乡重构
    4.3 广州主城河涌的整治历程
        4.3.1 “短、平、快”的防洪排涝工程
        4.3.2 “复式断面”的整治策略
        4.3.3 “亲水”的河涌更新方略
        4.3.4 “生态堤”的修复理念
        4.3.5 “景观生态重塑”的综合治理
    4.4 广州主城四河涌景观生态重塑工程的实地探察研究
        4.4.1 东濠涌——越秀区
        4.4.2 猎德涌——天河区
        4.4.3 海珠涌——海珠区
        4.4.4 沙基涌——荔湾区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五章 广州河涌景观生态重塑的制约因素与可行性对策
    5.1 广州河涌综合整治的制约因素
        5.1.1 河涌功能的错位——排污渠道
        5.1.2 生态规划的不足——缓冲带的缺失
        5.1.3 管理体制的陈旧——多头、分段管理
        5.1.4 规划技术的制约——缺乏系统规划
        5.1.5 征地拆迁的冗杂——非法占用
    5.2 广州河涌景观生态重塑的可行性对策构建
        5.2.1 景观环境的重塑——“河涌水质的恢复改善”
        5.2.2 生态环境的重塑——“生态的更新和维育”
        5.2.3 空间环境的重塑——“空间环境的营造”
        5.2.4 环境管理的重塑——“参与和管理”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清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 ——从艺术转型角度来阐释本雅明的艺术理论与文化美学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本雅明——一个发现了艺术的“裂变”时代的另类天才
    一、本雅明生平与着述简论
    二、本雅明研究现状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视角、写作主旨与创新突破之处
第一章 灵韵氛围与古典和谐
    第一节 本雅明的“灵韵”艺术与宗教礼仪
        一、灵韵与灵感:神灵凭附说
        二、膜拜功能:灵韵艺术对巫术礼仪的寄生性
        三、模仿与逼真再现:灵韵艺术的“此地此刻性”
        四、灵韵与古典艺术的和谐与秩序
    第二节 “灵韵”与传统艺术的诗意氛围
        一、前工业时代的文化传统与灵韵艺术
        二、灵韵艺术的接受方式:个体式的审美静观
        三、灵韵艺术的崇拜价值与真确性
        四、灵韵与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气韵”、“神韵”的参照
    第三节 “灵韵”与传统艺术的神圣性
        一、和谐之美:灵韵艺术的的诗意境界
        二、灵韵的神圣性与天才创造说
        三、灵韵的“距离感”:远离大众接受的贵族品质
        四、灵韵诗意的传达:借助上帝的纯粹语言
第二章 震惊体验与艺术“裂变”
    第一节 “灵韵”艺术的凋零:反和谐声音的出现
        一、对西方古典美学规范的质疑:求新变革与两次古今之争
        二、德国的哀悼剧:衰亡时代的“寓言”
        三、寓言的片断性:对古典美学和谐整一性的反叛
        四、灵韵艺术的衰落:经验的贫乏与故事的消逝
    第二节 碎片化:和谐整一原则破裂的标志
        一、反完美原则:巴罗克悲剧的寓言形式与世俗化
        二、“裂变”的痕迹:反“灵韵”的现代艺术的诞生
        三、反完美的意向组合:“废墟”、“荒原”与“城堡”
        四、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反卢卡奇的总体性
    第三节 走向费解、制造震惊的现代艺术
        一、形式变革与现代艺术的祛魅
        二、游荡者的孤独与忧郁:波德莱尔反审美的诗
        三、“异化”现实中的荒诞意象:卡夫卡笔下“扭曲的原型”
        四、反“共鸣”与“陌生化”: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
    第四节 现代艺术的“破坏”性格与革命潜能
        一、无节制的反叛与否定:超现实主义与达达主义
        二、展示现代人的孤独心理:爱·伦坡小说里的震惊体验
        三、“波希米亚人”的隐喻形象与寓言式的文学批评
        四、非同一性的批判立场:本雅明、阿多诺对现代艺术的看法比较
第三章 复制技术与大众文化
    第一节 技术技巧与艺术生产力理论
        一、艺术、技术与艺术生产的概念
        二、技术理论与艺术生产力
        三、艺术技巧、文学质量此及政治倾向性
        四、对本雅明技术理论的一些思考
    第二节 复制技术与大众接受的可能性
        一、大众时代的到来与大众理论
        二、复制艺术的展示价值与接受的群体性
        三、复制艺术的“去神秘化”与奇迹:告别原作的中心霸权
        四、本雅明的电影理论:复制艺术带来的“震惊”
        五、本雅明的平民立场与大众接受理论
        六、电影的革命功能:艺术与大众的关系
    第三节 复制时代的艺术与大众文化的语境
        一、后审美艺术与电影的超现实主义特征
        二、本雅明对技术复制的反思性批判
        三、复制与本雅明的大众文化理论的历史语境
        四、本雅明、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论争、分歧与启示
    第四节 本雅明大众文化理论在当代的反响与回声
        一、复制技术与当代语境中的大众传媒与文艺大众化
        二、复制艺术与大众参与的主动性
        三、本雅明的文化美学理论在当代中国学界的反响和启示
第四章 诗学政治与救赎美学
    第一节 本雅明的弥赛亚立场与神学美学
        一、犹太民族的苦难与弥赛亚的救赎信仰
        二、本雅明的诗学政治与神学色彩
        三、内在批评、真理内容与救赎美学
    第二节 本雅明的诗学政治与文化批判立场
        一、把写作当成一种弥赛亚式的救赎和美学诉求
        二、本雅明的弥赛亚立场与批判精神
        三、对本雅明救赎美学思想的不同解读和当代影响
结语:本雅明的现代美学思想与文化理论的后现代预言与回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休闲渔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类社会快速步入“休闲时代”
        1.1.2 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1.1.3 我国传统渔业面临诸多难题
        1.1.4 “三农”问题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休闲渔业研究进展
        1.3.2 国内休闲渔业研究进展
    1.4 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1.4.1 学术构想及思路
        1.4.2 本文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与不足
        1.6.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休闲产业及相关理论
    2.1 休闲与休闲产业
        2.1.1 休闲溯源
        2.1.2 休闲产业、休闲经济及其内涵与功能
        2.1.3 休闲时代及其主要特征
    2.2 相关理论
        2.2.1 马克思主义的休闲思想
        2.2.2 西方学者的休闲价值理论
        2.2.3 休闲与休闲产业的经济学理论解析
3 休闲渔业基本理论简析
    3.1 休闲渔业的内涵与特点
        3.1.1 休闲渔业的内涵界定
        3.1.2 休闲渔业的基本特点
    3.2 休闲渔业的产生与发展
        3.2.1 休闲渔业的产生历程
        3.2.2 现代休闲渔业的发展背景分析
    3.3 休闲渔业的开发价值分析
        3.3.1 对渔业与海洋产业的价值
        3.3.2 对旅游业和休闲产业的价值
    3.4 休闲渔业与传统渔业的比较研究
        3.4.1 休闲渔业和传统渔业的共性
        3.4.2 休闲渔业和传统渔业的区别
        3.4.3 休闲渔业和传统渔业的联系
4 休闲渔业资源分析与评价
    4.1 休闲渔业资源分析
        4.1.1 休闲渔业资源的内涵界定
        4.1.2 休闲渔业资源的基本特征
        4.1.3 休闲渔业资源的功能分析
        4.1.4 休闲渔业资源的分类研究
    4.2 休闲渔业资源的价值评价
        4.2.1 休闲渔业资源评价的基本目的
        4.2.2 休闲渔业资源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4.2.3 休闲渔业资源价值评价的主体内容
        4.2.4 休闲渔业资源价值评价的重要意义
        4.2.5 休闲渔业资源价值评价的基本技术
        4.2.6 休闲渔业资源价值评价的主要方法
5 区域休闲渔业开发研究
    5.1 区域休闲渔业开发的条件与原则
        5.1.1 区域休闲渔业开发的条件分析
        5.1.2 开发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5.2 区域休闲渔业开发评价
        5.2.1 区域休闲渔业开发评价及评价方法
        5.2.2 评价指标体系及层次的构建
        5.2.3 各层次评价因子的权重确定
        5.2.4 评价结论
    5.3 休闲渔业产品及开发
        5.3.1 休闲渔业产品的内涵及层次
        5.3.2 休闲渔业产品的类型与开发模式
    5.4 休闲渔业的开发程序
        5.4.1 确定开发项目
        5.4.2 进行可行性研究
        5.4.3 总体规划的制定与评价
        5.4.4 具体项目规划设计
        5.4.5 项目实施和经营管理
6 休闲渔业的经营与管理研究
    6.1 休闲渔业的市场经营主体
        6.1.1 经营主体的内涵界定
        6.1.2 休闲渔业的市场经营主体
        6.1.3 休闲渔业的市场经营模式
    6.2 休闲渔业市场及其开发策略
        6.2.1 市场的基本含义
        6.2.2 休闲渔业市场的基本构成
        6.2.3 休闲渔业市场的营销研究
    6.3 休闲渔业管理主体与策略
        6.3.1 休闲渔业管理的主体
        6.3.2 休闲渔业管理的策略
    6.4 休闲渔业经营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6.4.1 休闲渔业开发中的不同利益主体分析
        6.4.2 休闲渔业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利益主体的角色冲突
        6.4.3 休闲渔业开发中不同利益主体的角色定位
        6.4.4 休闲渔业开发中利益相关主体的协调措施
7 国外休闲渔业的发展与借鉴
    7.1 美国休闲渔业的发展简析
        7.1.1 发展背景与现状
        7.1.2 美国休闲渔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7.2 日本的休闲渔业发展简析
        7.2.1 发展背景与现状
        7.2.2 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7.3 澳大利亚休闲渔业发展简析
        7.3.1 发展背景与现状
        7.3.2 发展经验与借鉴
    7.4 欧洲的休闲渔业发展简析
        7.4.1 发展背景与概况
        7.4.2 发展经验与借鉴
8 中国休闲渔业开发的条件、现状与对策研究
    8.1 中国休闲渔业的开发条件分析
        8.1.1 休闲资源条件
        8.1.2 客源市场条件
        8.1.3 政策环境条件
    8.2 中国休闲渔业的开发现状
        8.2.1 产品结构日趋完善
        8.2.2 开发布局海陆并举
        8.2.3 开发效益极为显着
    8.3 中国休闲渔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8.3.1 缺乏规划,开发竞争无序
        8.3.2 保护不力,资源环境退化
        8.3.3 资金短缺,投资渠道单
        8.3.4 管理混乱,法制建设滞后
        8.3.5 基础薄弱,地域发展失衡
    8.4 中国休闲渔业开发的对策研究
        8.4.1 重新定位,做好休闲渔业的长期规划
        8.4.2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政策
        8.4.3 健全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保护渔业资源
        8.4.4 加强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做大做强休闲渔业
        8.4.5 广辟融资渠道,实现投资多元化
        8.4.6 加强对休闲渔业的科学研究
        8.4.7 建立健全休闲渔业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排档”:可能是古代腐败的遗迹(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英图书馆中文写本专题叙录与个案研究[D]. 王珂. 山东大学, 2019(02)
  • [2]西方艺术史中的描述与阐释传统[D]. 李骁. 上海大学, 2019(02)
  • [3]宋代笔记词汇研究[D]. 冯雪冬.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0)
  • [4]福克纳“约克”世系中的穷白人形象研究[D]. 刘菲.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
  • [5]亚庇:火神偏爱的“风下之乡”[J]. 李继勇. 防灾博览, 2013(06)
  • [6]“排当”考[J]. 王汉民.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 [7]广州主城四河涌的历史演变与景观生态重塑研究[D]. 孟浩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4)
  • [8]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 ——从艺术转型角度来阐释本雅明的艺术理论与文化美学思想[D]. 张文杰. 复旦大学, 2009(02)
  • [9]北海:反思中崛起的明珠城市[J]. 龙鸣,邓咏. 广西文学, 2008(12)
  • [10]休闲渔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柴寿升.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排档”:可能是古代腐败的遗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