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铸就淮安光明产业

“水文化”铸就淮安光明产业

一、“水文化”打造淮安亮色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孙翔[1](2020)在《洪泽区蒋坝旅游特色小镇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大力发展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的主要途径。特色旅游小镇作为新兴的富有地域特点的旅游景点,生态宜居,风味独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蒋坝镇作为洪泽湖旅游圈中的翘楚之一,以其极佳的地理位置条件以及丰富的物产资源,走出了一条具有洪泽乡村旅游特色的发展之路。但由于该小镇发展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定位混乱、角色越位、环境污染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蒋坝旅游小镇发展,亟待解决。全国众多的特色小镇,也都存在与蒋坝旅游小镇相类似的问题,换言之,蒋坝旅游小镇在全国特色小镇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从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的背景入手,对洪泽区蒋坝镇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成效进行了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洪泽区蒋坝镇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的现存问题和成因,提出了加强蒋坝镇优化旅游小镇建设的对策建议。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成果及问题经行梳理归纳,确定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并总结出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从特色小镇建设研究本身出发,进一步总结了建设特色小镇的方法以及特色小镇绩效考核的流程。对发展的产业结构高端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核心理论、区域特色理论等理论基础做了归纳阐述。第三章蒋坝特色小镇发展的历程与成效。对洪泽区蒋坝镇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全面综述,从蒋坝特色小镇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和产业基础等讲述蒋坝镇发展旅游特色小镇的历程和发展成效,同时也凝练了蒋坝作为旅游特色小镇的优势。第四章蒋坝旅游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经过调查,蒋坝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中存在“市场参与不够、产品吸引力不强、资金人才相对短缺”等问题,深入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第五章国内外特色小镇实践与启示。分别对宜春市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温汤镇和法国普罗旺斯戈尔德小镇等地的特色小镇建设个案进行了深度剖析,提出了值得蒋坝旅游小镇建设的经验。第六章蒋坝旅游小镇建设优化对策。提出了蒋坝镇优化旅游小镇建设的优化对策:坚持正确的特色旅游小镇发展方向、制定旅游小镇发展目标、科学制定项目评估方案、增强发展过程中的透明度与参与性,使蒋坝镇发展旅游特色小镇始终走在正确高效的道路上。第七章总结与展望。一是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正确认知特色小镇本质。二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主体的关系,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三是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促进特色小镇有序共享发展。

单超[2](2020)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下通州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2年,在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聚焦通州战略,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的施政目标,这是北京第一次明确将通州定位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以下简称“副中心”)。通州,历史再次选择了它承担“示范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责任。自金代北京(中都)上升为国之京师以来,通州始终在京师畿辅之地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名副其实的“左辅雄藩”:它是守卫京师的军事重镇,堪称北京东门户;是掌控国家经济命脉大运河的北端点,承担漕粮“起载转运储贮”职能;是今天北京城市规划中长安街的延长线东端。这样的“三点交汇”,放眼全球,有且仅有一个通州有这样独一无二、非比寻常的战略地位。基于此,不同的学者从历史、城市规划、市政工程、道路交通、海绵城市、地下管廊、旅游等各个角度对通州进行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通州的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研究,也必须占有一席之地。近800年的通州京畿史,积淀了厚重的城市遗产,单纯使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理念是远远不够的。2011年11月10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了《关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建议书》(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提出了 以“历史性城市景观(HUL)”这一概念为基础的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双赢新模式。这一模式为通州城市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新思路:这将是一场通州城市遗产与历史景观沿着遗产保护理论的现代化叙事。因此,本论文从HUL保护理论出发,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下的通州城市遗产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通州城市的历史演变、城市格局和脉络的研究,阐述通州城市遗产的价值,总结通州城市遗产的特征、特色,从而提出通州城市遗产的保护策略和利用方法。论文在对通州的历史战略地位研究基础上,梳理了自定都北京后,通州作为京师辅城,在“运河北端”和“京师门户”两方面愈发凸显的战略地位:是抵御外侵的军事重镇,且是大运河北端,漕粮物资由此处码头驳船、装卸、转运、储贮,城市格局也因此而设。通过界定通州城市遗产的范围、内容,结合明清通州志的记载(历史)和调研现状(遗产),对通州城市遗产在城市中的功能、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点研究。分别从反映“京师门户”的“沿革与形胜、街道(交通)、城池(防御)、公署/衙署(管治)、学校/学宫(教育)、坛庙(祭祀)、楼台亭阁(地标)”,反映“运河北端”的“漕渠河道(运输)、桥闸坝(水工)、仓厂(储贮)、漕运相关衙署(管理)”,和其他遗产(如宗教遗产)类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采取遗产和文物两种不同评价标准下的遗产价值评估。以上是构成HUL理论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要素,在满足HUL理论框架的要求下,对通州城市遗产的城市作用和地位、特色表现和特色要素两个方面进行剖析,提出了“城市地标、城市轮廓景观、城市格局、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特征”等通州城市遗产特色的表现方面。结合当下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副中心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对通州城市遗产的“地标、轴线、街道格局、轮廓、景致、城市环境、布局”等,论述在通州城市遗产保护利用过程中应用HUL理论进行城市更新和旧城复兴的可行性。依据HUL理论所倡导的分级、分区保护,构建“点—线—面—体”的立体化保护体系,从而更有效推进通州历史城市景观的继承和延续。本文通过研究,主要对通州城市遗产在城市中的作用和地位,即它的社会价值进行了更深的发掘,并尝试在两种价值评估体系下,分别进行价值评估,从而为特色分析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根据HUL理论要求,对通州城市遗产进行了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深入分析,更有利于理解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州,除了在政治上、城市规划上的副中心定位,也在遗产维度,体现了制度的延续和等级的分明。一个城市中交织两种管理体系的情况在国内普遍存在,这是中国遗产保护与世界接轨的体现,本文对通州城市遗产的价值分析可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模式。论文还对古文献、图纸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总结,有利于促进通州城市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城市文化的全面复兴,有利于构建基于HUL保护策略下的通州城市遗产的保护利用思路与方法,也为相关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亚[3](2020)在《淮海戏戏曲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淮安市枚皋中路段河滨景观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变得越来越高,对城市中的休闲区域的情况也越来越重视,当代城市在景观建设时,片面的追求形体上的多变,忽视了城市中的地域文化特色,两者未能统一起来,整体不协调,缺乏地域文化特点的景观设计,也忽视了人类对历史和文化的精神需要。在当代景观设计中,传统的中国戏曲文化要素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将会产生新艺术价值的城市景观设计风景。淮安作为具有2200年历史的城市,自古以来人杰地灵,目前正在建设东部新城,因此在满足城市规划原则的基础上,重拾淮海戏文化,建设具有戏曲文化特色的景观公园成为重点。基于以上问题,论文以戏曲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设计的手法为研究对象,对现代景观设计中戏曲文化元素所使用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提炼。其次根据戏曲文化与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优秀设计案例,来探讨戏曲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关系,为在景观设计中传统戏曲文化元素的应用奠定基础。然后在淮海戏戏曲文化元素与景观设计应用分析上,将从展现淮海戏之“形”,彰显淮海戏之“韵”,淮海戏的互动式体验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在景观设计中应用的原则和方法。最后以相关理论以及前期的案例分析结果为基础,分析里运河与枚皋中路段河滨景观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所学的知识将在淮海戏中提炼出的戏曲文化元素,在实践中分别从戏之“形”、戏之“韵”、戏之“戏”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实施和表现,将淮安市枚皋中路段河滨景观打造成为一处具有传统戏曲文化气息的景观带,为戏曲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索。

赵培[4](2020)在《高邮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创建成为引领经济新常态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自浙江经验被在全国推广以来,特色小镇能够有效加快产业集聚,形成新的增长点,在受到各地大力推崇的同时,也因部分小镇创建方向偏失、进展缓慢的影响受到争论和质疑,学界和政府层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国家层面、省级层面以及扬州市都极为重视特色小镇培育创建,也出台了多个文件进行规范指导。高邮市特色小镇也经历了 4-5年的培育创建历程,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至今仍未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作为苏中苏北结合部县级市,如何高质量开展特色小镇创建,值得总结、研究和思考。本文选择高邮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这一考虑。本文对高邮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和归纳分析法,结合产业集聚理论、发展极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系统优化理论,对高邮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现状进行了归纳梳理,实事求是总结了创建以来的成绩,客观分析了该市在特色小镇培育创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该市特色小镇创建主要存在创建思路不够明晰、组织推动不够扎实、产业特色不够明显和创建动力不够充足等方面的问题,并从创建认识、政府职能、协调机制、制约要素等方面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结合周边县市区特色小镇创建的经验做法及高邮市现有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提出了树立一盘棋意识、加强统筹规划、优化协调工作机制和完善政策配套等方面的对策,并对特色小镇培育创建进行了展望。

潘容容[5](2019)在《城市更新与城市特色维育策略初探 ——以当涂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发展迈入新阶段,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城市存量空间改造也由物质空间环境优化向城市空间内涵提升转变,这赋予了新时代城市更新更加丰富的内涵特征,以及更为多元的目标与价值取向。十八大以来,建立文化自信、塑造城市特色、创建优良人居环境成为了城市工作的核心导向,在此背景下推进的城市更新价值取向也向“重民生、重文化、重特色、重生态”转变。特色塑造是城市更新的灵魂,在城市更新中,如何充分挖掘地区独有的自然生态特色、历史文化特色、都市空间特色、产业经济特色并将之进行创新、培育,往往是城市更新成败的关键。本研究旨在将城市发展新的价值取向与当前城市空间开发主要方式相结合,探索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维育城市特色的策略路径,以期实现城市的特色化再开发与内涵化再发展。文章梳理了城市更新与城市特色的相关理论,采用文献研究与归纳演绎法、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法、探索性分析与系统研究法,初步构建城市特色维育技术框架;探索城市更新与城市特色维育的互动关系,建立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城市特色维育框架,将城市更新工作思路、内容与城市特色维育的路径、内容相耦合,并从不同层级维度、不同空间维度、不同要素维度以及不同更新方式维度提出具体的城市特色维育策略,为通过城市更新维育特色提供工作思路,达到以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特色化发展的目的。最后,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当涂县总体城市设计更新专题研究之中,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结论有:科学的城市更新是实现城市特色维育的有效路径之一;城市特色维育要从自然生态特色、历史文化特色、都市空间特色和经济产业特色等方面入手;城市更新过程中,可通过“多层次维度、多空间维度、多要素维度与多方式维度”的特色维育策略,为城市的特色化发展提供工作思路与方法。本文创新点在于将城市更新置于时代发展新语境,将其与城市特色化发展的时代理念相结合,通过耦合城市更新与城市特色维育的内容、方法,探索城市更新与城市特色维育的策略路径,为城市的特色化再开发提供工作新思路。

郭静[6](2019)在《京杭大运河沿线儒学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学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滋养。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要重视儒家文化的影响和贡献,这就更加奠定了儒学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儒学物质文化遗产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传承历史教育和引领社会文明的重要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着重要作用。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区域广泛、遗产丰富的文化遗产廊道。儒学物质文化遗产是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文庙、书院、藏书楼、儒家名人庙祠和贡院等。本文在详细界定京杭大运河所流经范围的前提下,对京杭大运河及其沿线儒学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概述。基于此,梳理并论述了京杭大运河沿线现存有的20所文庙,以是否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准划分为两所价值重大型文庙、八所价值重要型文庙和十所价值存在型文庙,并按照区域划分制作了各省段的文庙简介表;梳理并论述了78所京杭大运河沿线现存有遗迹或延续文脉的书院,具体以北京段、天津段、河北段、山东段、江苏段、浙江段六部分展开,并按照区域划分制作了各省段的书院简介表;梳理并论述了京杭大运河沿线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儒家名人故居等其它儒学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根据京杭大运河沿线儒学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与保护利用现状,借鉴其它地市的较成熟经验,对其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京杭大运河沿线儒学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从因地制宜、分类保护,明确责任、分层管理,找准优势、提升保护考虑;京杭大运河沿线儒学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应从功能延续和功能创新展开实施。其中,功能延续主要涉及延续文庙的祭祀功能、书院的教育功能和藏书楼的藏书功能;功能创新主要从国学教育、儒学传播、遗产旅游和文化创意角度展开论述。

朱文[7](2019)在《新型投融资背景下特色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色小城镇建设对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带动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从近几年的特色小镇建设来看,以PPP为代表的新型投融资模式被广泛的应用于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在此背景下,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应对,另一方面要在这股热潮中理性思考,回归本源。论文以新型投融资为切入点,通过“案例认识——经验总结——实践探索——反思归纳”的研究过程。首先初步认识特色小城镇、新型投融资模式的内涵,分类型探讨城镇综合开发PPP、旅游PPP和农业PPP的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在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要辨别项目性质、平衡现金流和重视投资回报等。而后基于上述研究,总结新投融资模式对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提出的“产业导向、项目引导、聚焦运营”新要求,并从产业规划、行动计划、运营开发等方面探索应对措施。最后对本文所选的实例戛洒镇进行研究,针对其现状和既有规划成果,分析并梳理,提出新型投融资背景下的戛洒镇项目与规划调整思路和分期实施步骤。同时面对新投融资模式所带来的建设主体、建设资金、盈利方式的变化,归纳出编制内容、工作机制和编制思路等方面的创新措施。新型投融资背景下的小城镇规划面对“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趋势,一方面要积极应对,统一项目策划和规划设计,创新规划设计成果;另一方面必须要“理性思考”,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提升居民幸福感。

金莎[8](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瑶族织锦艺术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运用研究 ——以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的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受到了非常高的重视,特色小镇的功能也日益丰富,这对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文化氛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民族织锦艺术正是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该民族内在心理素质的反映,因此如何合理利用这种艺术形式,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深厚的文化特色,如何开辟出一条既具有时代精神又不失地域特色的特色小镇建设道路,这成为了我们即将努力探索的一个新方向。本文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对具有悠久优秀民族文化积淀的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织锦艺术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究,研究如何在特色小镇的实际建设中让瑶族织锦艺术得到传承和发扬,并希望通过对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特色小镇的建设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了解特色小镇的内涵及发展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瑶族织锦艺术的内涵解读,提出与瑶族织锦艺术相结合的特色小镇规划策略,依托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进行实证分析。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的背景、研究对象及相关定义、目的及意义、方法及框架、相关的文献综述进行了简要的概括。第二章对特色小镇建设理论和江华瑶族特色小镇建设现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第三章对江华瑶族织锦艺术的内涵与艺术审美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后文中的建设应用研究打下理论基础。第四章对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建设中的瑶族织锦艺术开发现状进行分析。第五章对三个地区织锦艺术在特色小镇建设应用的实例分析。第六章以江华瑶族自治县为依托,基于第四部分提出的建设问题与解决途径,参照第五章其他地区的优秀案例,对其进行学术研究。最后结语部分,对整篇论文进行梳理,得出瑶族织锦艺术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应用方法与重要意义,从而丰富了特色小镇建设的方法和观念。

黄艳[9](2018)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管理研究 ——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是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象征,也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支柱。在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集群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日益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也是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市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政府是推动集群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种环境下,各地政府不遗余力引导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但政府管理体制不顺畅、观念滞后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的集群的发展。因此,研究政府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就显得十分必要。盐城市政府也愈发重视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本论文结合国内外以及盐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政府管理现状等,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基于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公共服务、产业集群等理论开展研究,探析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内涵、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内涵,政府文化管理的必要性以及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与政府管理的关系。其次,从盐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盐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管理的政府成效,并以聚龙湖文化产业集聚区为案例,分析了该集聚区的政府管理因素。在这个基础上,剖析了盐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管理存在的问题,即缺乏系统产业集群规划,政策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配套设施落后,产业链薄弱,并就这四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完善盐城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政府管理的对策建议。本论文在借鉴其他地方政府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不足之处,试图从盐城市域视角,构建起政府推动盐城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般框架。在此框架下,盐城市应该着力从四个层面完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管理体系:一是创新政府管理理念;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完善配套设施;三是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四是制定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总体规划;五是完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进一步完善理念、政策、设施、人才等文化相关要素,来为盐城市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持久有力的动力支持。

陈明曼[10](2018)在《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的特色小镇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指出,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都已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步入了新时代。特色小镇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产物,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自然形成结果,是适应性造就出的新模式。它旨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搭建地方充分协调发展的平台、推动传统小城镇转型升级和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自2016年7月以来,住建部已公布两批共计403个特色小镇,体育总局公布96个运动休闲小镇,林业局、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也纷纷提出建设森林小镇、农业互联网小镇、工业文化特色小镇、中医药文化小镇。各省公布省级特色小镇累计近1000个。此外,阿里巴巴、腾讯、碧桂园、恒大等各大企业也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到建设特色小镇的大潮之中。随着特色小镇实践的迅速扩大,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多诸如认识不足、流于形式、同质化等不可持续问题,这对特色小镇的本质和演化规律研究提出了急迫的需求。特色小镇作为新生事物,其建设与发展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镇的简单拼凑和粗放发展,需要更加成熟系统的方法论来指导。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强调了系统中的个体能通过刺激-反应模型主动调整自身的行为状态,适应外部变化,以争取自身最大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需求。它从自适应的新角度打开了系统可持续研究的新空间。与传统的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寻找最优解的静态算法相比,该理论有机地把微观和宏观联系起来,能更好的认识事物的演化规律。综上,本研究从复杂适应系统的视角研究特色小镇系统的演化问题,探讨系统本质,揭示其演化规律,是一项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探究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的特色小镇系统。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判定特色小镇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指出特色标识和特色主体是特色小镇系统研究的必然起点。通过三百余个国内外特色小镇案例和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初步识别出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的特色标识和特色主体。在此基础上,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进一步建立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的目标体系。同时,详细剖析10个国内外典型特色小镇的自然演进过程,研究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通过相关文献梳理,构建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可持续建设的维度及结构。并简析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供需动态平衡过程。通过上述研究,初步构建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的特色小镇系统目标、结构、功能与可持续发展的认知框架,建立起在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研究特色小镇系统演化的学术框架和语境。其次,分析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的特色小镇演化过程。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演化是一个围绕特色标识和特色主体发展的自适应演化过程。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运用刺激-反应模型、竞争与信用分派机制等,探讨系统自适应演化的机理。再结合该理论的微观与宏观逻辑关系,探究特色小镇系统自适应演化的层次,即微观基本主体-中观动力-宏观演化,并深入剖析各层次属性、作用与结构。引入适应度景观和NK模型,构建特色小镇自适应演化的NK景观模型,探究其不同演化阶段的特征与规律。总结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自适应演化的主要特性和核心机制。再次,研究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自适应演化的三个核心机制:适应性学习机制、分岔与突变机制以及涌现机制。在适应性学习机制上,探讨系统自适应学习的原因,分析系统主体的适应性学习过程和层次,运用数学建模初步构建主体自适应学习的动力模型等。在分岔与突变机制上,探讨特色小镇自适应演化的逐级分岔与突变,构建基于加权熵的系统分岔与突变的尖点模型,深入探讨系统分岔与突变的流形与条件。在涌现机制上,主要探讨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涌现的现象、产生条件与机制、结构与层次涌现以及涌现的效应,提出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的一般演化路径。通过核心演化机制的研究,旨在探寻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如何自适应发展、何时分岔与突变、涌现出怎样的结构与层次等一系列演化问题,从而进一步揭示出特色小镇从微观到宏观自适应演化的内在规律。最后,通过茅台特色小镇的案例研究,验证本研究所提结论的合理性。总结出特色小镇自适应演化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特色小镇自适应演化建议。

二、“水文化”打造淮安亮色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文化”打造淮安亮色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1)洪泽区蒋坝旅游特色小镇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选题缘由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特色小镇
        2.1.2 新型城镇化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结构高端化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城市区域核理论
        2.2.4 区域特色竞争战略
3 蒋坝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与成效
    3.1 蒋坝镇概况
        3.1.1 蒋坝的地理位置
        3.1.2 蒋坝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
        3.1.3 蒋坝的产业基础
        3.1.4 蒋坝作为特色旅游小镇的优势
    3.2 蒋坝镇发展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历程
    3.3 蒋坝旅游特色小镇发展成效
4 蒋坝旅游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4.1 蒋坝旅游小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4.1.1 政府大力主导,市场参与度不够
        4.1.2 旅游产品不够丰富,吸引力不够
        4.1.3 资金、人才资源相对缺乏
    4.2 蒋坝镇存在问题的成因
        4.2.1 旅游宣传力度不到位
        4.2.2 交通便利性不足,劳动力流失
        4.2.3 产业结构单一,转型升级滞后
        4.2.4 区域开发归属问题
5 国内外特色小镇实践与启示
    5.1 宜春市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温汤镇建设与启示
        5.1.1 基本概况
        5.1.2 自然景观
        5.1.3 人文景观
        5.1.4 温泉产业
        5.1.5 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温汤镇带来的启示
    5.2 法国普罗旺斯戈尔德小镇建设与启示
        5.2.1 基本概况
        5.2.2 自然景观
        5.2.3 人文景观
        5.2.4 农业观光旅游产业
        5.2.5 普罗旺斯戈尔德特色小镇带来的启示
6 蒋坝旅游小镇建设优化对策
    6.1 坚持正确的特色旅游小镇发展方向
    6.2 科学制定旅游小镇发展目标
    6.3 科学制定项目评估方案
    6.4 增强发展过程透明度和参与性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蒋坝乡村旅游问卷调查及访谈纲要
致谢

(2)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下通州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术语与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对通州的研究现状
        1.3.2 对运河(通州段)的相关研究
        1.3.3 对建成遗产的相关研究
        1.3.4 对历史性城市景观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框架
第2章 北京与通州的古今关系
    2.1 京畿制度
        2.1.1 京畿制度的肇始
        2.1.2 京畿制度的推行
        2.1.3 历朝京畿区位的变迁
        2.1.4 京畿制度的作用
    2.2 北京与通州的京畿关系
        2.2.1 元
        2.2.2 明
        2.2.3 清
        2.2.4 近代重要历史事件
    2.3 明清时期通州的城市特点
        2.3.1 运河北端
        2.3.2 京师门户
    2.4 解放后北京与通州的关系
        2.4.1 解放后至21世纪初的北京与通州
        2.4.2 本世纪初至今的北京与通州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通州城市遗产在城市中的作用与地位
    3.1 通州城市遗产概述
        3.1.1 基于HUL视角下的城市遗产概念
        3.1.2 通州城市遗产的构成要素
    3.2 京师门户
        3.2.1 沿革与形胜
        3.2.2 街道:坊里和关厢井巷
        3.2.3 城池
        3.2.4 公署/衙署
        3.2.5 学校/学宫、书院
        3.2.6 坛庙
        3.2.7 楼台亭阁
    3.3 运河北端
        3.3.1 漕渠河道(遗存)
        3.3.2 桥闸坝
        3.3.3 仓厂
        3.3.4 与漕运有关的衙署
    3.4 其他遗产
    3.5 本章小结
    3.6 本章附表
第4章 通州城市遗产价值分析
    4.1 概述
        4.1.1 遗产角度
        4.1.2 文物角度
    4.2 基于遗产OUV层面的价值特征分析
        4.2.1 大运河的OUV价值特征
        4.2.2 真实性
        4.2.3 完整性
        4.2.4 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OUV的表现
    4.3 基于文物层面的价值评估
        4.3.1 历史价值
        4.3.2 艺术价值
        4.3.3 科学价值
        4.3.4 社会价值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通州历史性城市景观的特色分析
    5.1 历史性城市景观(HUL)的概念
        5.1.1 HUL概念的提出
        5.1.2 应用HUL理论的可行性
    5.2 HUL理论下的城市遗产特色要素分析
        5.2.1 HUL特色含义
        5.2.2 构成要素分析
        5.2.3 要素结构
    5.3 通州城市遗产的时空特征
        5.3.1 城市遗产在时间维度上的内容
        5.3.2 城市遗产在空间维度上的内容
        5.3.3 通州HUL的时空特色
    5.4 通州城市遗产特色的表现方面
        5.4.1 城市地标
        5.4.2 城市轮廓景观
        5.4.3 城市格局
        5.4.4 城市功能
        5.4.5 城市文化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通州城市遗产保护思路
    6.1 城市副中心规划解读
        6.1.1 城市规划政策解读
        6.1.2 当代通州的城市意义
        6.1.3 基于副中心规划要求和HUL理论下的城市遗产保护
    6.2 城市地标的保护
        6.2.1 古建筑
        6.2.2 古文化遗址、遗迹
        6.2.3 城市文化特征
    6.3 城市功能和城市格局的保护
        6.3.1 街区建筑保护
        6.3.2 街道格局保护
        6.3.3 建筑高度与尺度控制
        6.3.4 基础设施的改造
        6.3.5 居住人口及居住方式的调整
        6.3.6 街区功能、性质的调整
    6.4 城市整体轮廓的保护
        6.4.1 城市布局调整
        6.4.2 城市格局保护
        6.4.3 城市环境保护
    6.5 本章小结
    本章附表
第7章 通州城市遗产的保护性利用方式
    7.1 城市遗产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原则、方式
        7.1.1 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7.1.2 利用原则
        7.1.3 利用方式
    7.2 构建通州城市遗产的保护利用框架
    7.3 城市地标的保护利用
        7.3.1 燃灯古塔
        7.3.2 钟鼓楼
        7.3.3 八里长桥
        7.3.4 万舟骈集
    7.4 城市功能的保护利用
        7.4.1 商业街:南北大街一线
        7.4.2 北运河-通惠河一线
        7.4.3 漕运一线
    7.5 城市轮廓和城市格局的保护利用
        7.5.1 通州旧城区——胡同区
        7.5.2 张家湾古镇区
        7.5.3 路县遗址考古区
    7.6 历史城市景观传承与发展中的公众参与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3)淮海戏戏曲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淮安市枚皋中路段河滨景观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
        1.5.2 实地调研
        1.5.3 分析归纳法
        1.5.4 实践认证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戏曲文化与景观设计相关理论概述
    2.1 景观设计
        2.1.1 景观设计概述
        2.1.2 河滨景观概述
        2.1.3 景观设计原则
        2.1.4 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
    2.2 戏曲文化
        2.2.1 戏曲文化概述
        2.2.2 当代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
        2.2.3 淮海戏概述
第3章 戏曲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关系探讨
    3.1 景观设计中戏曲文化的表现
    3.2 戏曲文化元素与景观设计元素的相同性分析
    3.3 案例分析
        3.3.1 嵊州越剧小镇
        3.3.2 陕西戏曲大观园
第4章 淮海戏戏曲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4.1 淮海戏戏曲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4.1.1 生态优先原则
        4.1.2 文化渗透性原则
        4.1.3 公众参与原则
    4.2 淮海戏戏曲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4.2.1 展现淮海戏之“形”
        4.2.2 彰显淮海戏之“韵”
        4.2.3 淮海戏的互动式体验
第5章 设计实践——以淮安市枚皋中路段河滨景观设计为例
    5.1 项目概况
        5.1.1 区位分析
        5.1.2 交通分析
        5.1.3 气候分析
        5.1.4 现状分析
    5.2 总体规划设计
        5.2.1 设计定位
        5.2.2 戏之“形”
        5.2.3 戏之“韵”
        5.2.4 戏之“戏”
        5.2.5 植物配置
        5.2.6 服务设施
        5.2.7 道路铺装
        5.2.8 专项设计
    5.3 效果图展示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成果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设计实践展板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
致谢

(4)高邮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现状评价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特色小镇的概念提出
        2.1.2 特色小镇的内涵
        2.1.3 特色小镇的特征
        2.1.4 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聚理论
        2.2.2 发展极理论
        2.2.3 政府职能理论
        2.2.4 系统优化理论
第3章 高邮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进展及成效
    3.1 高邮市情分析
        3.1.1 高邮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概况
        3.1.2 高邮市乡镇(园区)功能布局和产业定位
    3.2 高邮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举措
        3.2.1 重视规划引领
        3.2.2 强化项目支撑
        3.2.3 落实政策扶持
        3.2.4 重视督查推进
    3.3 高邮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进展
        3.3.1 卸甲好种源小镇创建现状
        3.3.2 菱塘民族风情小镇创建现状
        3.3.3 车逻鸭鸭小镇创建现状
        3.3.4 界首芦荡渔乡小镇创建现状
    3.4 高邮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的成效和影响
第4章 高邮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培育创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1 创建思路不够明晰,规划编制不完善
        4.1.2 组织推动不够扎实,创建进展不快
        4.1.3 产业特色不够彰显,创建质态不优
        4.1.4 创建动力不够充足,积极性不高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对特色小镇创建认识不够深化
        4.2.2 政府谋划定位存在偏差
        4.2.3 协调推进机制尚未健全
        4.2.4 要素保障落实不够到位
        4.2.5 存在诸多制约限制因素
第5章 县域外特色小镇创建经验借鉴
    5.1 周边县市区典型做法
        5.1.1 坚持梯度培育循序渐进
        5.1.2 突出规划引领指导
        5.1.3 以项目和创新带动产业集聚
        5.1.4 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5.1.5 多部门协力共同推进
        5.1.6 高标准严要求督查考核
    5.2 上级部门的政策举措
    5.3 经验提炼与小结
第6章 高邮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对策与建议
    6.1 加强统筹规划,系统谋划小镇创建
        6.1.1 精准谋划创建对象
        6.1.2 精心编制小镇规划
        6.1.3 精细策划品牌特色
    6.2 优化协调工作机制,全力推动小镇创建
        6.2.1 完善协调推进机制
        6.2.2 形成项目招引机制
        6.2.3 探索投融资保障机制
        6.2.4 优化管理运营机制
    6.3 完善政策配套,为小镇创建提供高效保障
        6.3.1 财政土地支持
        6.3.2 完善设施配套
        6.3.3 强化人才保障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城市更新与城市特色维育策略初探 ——以当涂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辨析与研究内容
        1.2.1 相关概念辨析与释义
        1.2.2 研究内容
    1.3 城市更新与城市特色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城市更新学术研究进展
        1.3.2 国内外城市特色学术研究进展
        1.3.3 现有学术研究成果与不足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更新历程与时代要求
    2.1 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与阶段特征
        2.1.1 国内城市更新发展历程与阶段特征
        2.1.2 国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与阶段特征
    2.2 城市更新实践探索与现状问题
        2.2.1 城市更新规划实践及内容探索
        2.2.2 城市更新现状问题及内在原因
    2.3 新阶段城市更新多元趋势与新要求
        2.3.1 城市更新发展新趋势
        2.3.2 城市更新新要求
    2.4 新时代城市更新主要内容
        2.4.1 物质空间更新:空间优化与品质提升
        2.4.2 非物质空间更新:场所营造与内涵提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特色构成与特色维育框架
    3.1 城市特色的内涵与构成
        3.1.1 城市特色的概念内涵
        3.1.2 城市特色多元特征
        3.1.3 城市特色构成要素体系
        3.1.4 城市特色识别与挖掘方法
    3.2 城市特色维育的内涵与路径框架
        3.2.1 城市特色维育内涵
        3.2.2 城市特色维育基本原则与目标体系
        3.2.3 城市特色维育现状问题
        3.2.4 城市特色维育途径与技术框架
        3.2.5 城市特色维育内容构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更新和特色维育的互动耦合与策略路径
    4.1 城市更新与特色维育实践解析
        4.1.1 南京市不同层面城市更新与特色维育实践解析
        4.1.2 香港不同层面城市更新与特色维育实践解析
        4.1.3 特色化发展理念指导下城市更新实践特点
    4.2 城市更新对城市特色维育的作用与实现方式
        4.2.1 城市更新实现传统特色的再生与现代化发展
        4.2.2 城市更新实现时代特色的培育与地域化发展
    4.3 城市更新与城市特色维育的相关性及互动耦合方式
        4.3.1 规划目标的包含性
        4.3.2 规划内容的交集性
        4.3.3 规划层级的对应性
        4.3.4 城市更新与城市特色维育的互动耦合
    4.4 城市更新与城市特色维育路径框架
        4.4.1 自然生态特色维育
        4.4.2 历史文化特色维育
        4.4.3 都市空间特色维育
        4.4.4 产业经济特色维育
        4.4.5 不同层级特色维育要素引导与控制
    4.5 多维度城市更新特色维育策略与路径
        4.5.1 不同层级维度城市更新特色维育策略
        4.5.2 不同空间维度城市更新特色维育策略
        4.5.3 不同要素维度城市更新特色维育策略
        4.5.4 不同更新方式维度城市更新特色维育策略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更新与城市特色维育规划实践
    5.1 当涂县城市发展现状与特色分析
        5.1.1 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分析
        5.1.2 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与历史文化特色
        5.1.3 城市空间发展演变与现状特色
        5.1.4 城市经济产业特色
        5.1.5 城市特色总结
    5.2 当涂县城市特色问题
        5.2.1 自然生态特色
        5.2.2 历史文化特色
        5.2.3 都市空间特色
        5.2.4 产业经济特色
    5.3 城市特色定位
    5.4 城市更新中特色维育策略
        5.4.1 多层级引导城市更新特色维育
        5.4.2 多空间维度、网络化构建“点-线-面”复合的当涂城市特色空间系统
        5.4.3 实现多元要素特色维育
        5.4.4 多元更新方式实现城市特色维育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京杭大运河沿线儒学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综述
一、京杭大运河沿线儒学发展概况
    (一)京杭大运河历史概况
    (二)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儒学发展
二、京杭大运河沿线文庙
    (一)价值重大型文庙
    (二)价值重要型文庙
    (三)价值存在型文庙
三、京杭大运河沿线书院
    (一)北京段书院
    (二)天津段书院
    (三)河北段书院
    (四)山东段书院
    (五)江苏段书院
    (六)浙江段书院
四、京杭大运河沿线其它儒学物质文化遗产
    (一)藏书楼
    (二)儒家名人庙祠
    (三)贡院
五、京杭大运河沿线儒学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一)京杭大运河沿线儒学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因地制宜,分类保护
        2.明确责任,分层管理
        3.找准优势,提升保护
    (二)京杭大运河沿线儒学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1.功能延续
        2.功能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7)新型投融资背景下特色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正积极探索推广PPP模式
        1.1.2 新型投融资助推特色小城镇建设
        1.1.3 以特色小城镇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1.1.4 当下云南特色小城镇建设困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1.4.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1.4.3 研究述评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
    2.1 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
        2.1.1 国外特色小镇
        2.1.2 国内特色小(城)镇发展历程及思考
        2.1.3 特色小城镇内涵
        2.1.4 特色小城镇与产业园、美丽乡村的关系
        2.1.5 特色小城镇规划
    2.2 新型投融资模式
        2.2.1 新型投融资的发展
        2.2.2 PPP的内涵
        2.2.3 PPP的特征、分类和适用领域
        2.2.4 特色小城镇PPP模式
    2.3 相关理论研究
        2.3.1 项目区分理论
        2.3.2 公共物品理论
        2.3.3 产业融合理论
        2.3.4 城市经营理念
    2.4 小结
第三章 新型投融资模式在特色小城镇中的应用研究
    3.1 新型投融资在特色小城镇应用的总体概况
        3.1.1 项目行业分布
        3.1.2 项目回报机制分布
        3.1.3 项目合作时间分布
        3.1.4 项目投资额分布
    3.2 特色小城镇PPP项目类型研究
        3.2.1 城镇综合开发领域PPP项目
        3.2.2 旅游领域PPP项目
        3.2.3 农业领域PPP项目
    3.3 PPP项目退库及特色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
        3.3.1 PPP项目退库研究
        3.3.2 特色小城镇建设问题
        3.3.3 总结
    3.4 成功案例研究
        3.4.1 济宁市泗水县泗河源头幸福健康特色小镇PPP项目
        3.4.2 陕西省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公园PPP项目
    3.5 小结
第四章 新型投融资模式下的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新要求
    4.1 新型投融资模式下的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总体要求
        4.1.1 产业导向
        4.1.2 项目引导
        4.1.3 聚焦运营
    4.2 新型投融资模式下的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策略
        4.2.1 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策略
        4.2.2 特色小城镇行动规划策略
        4.2.3 特色小城镇运营策略
    4.3 小结
第五章 新平县戛洒镇实例研究
    5.1 总概
        5.1.1 区位与交通
        5.1.2 人口与经济
        5.1.3 历史与文化
    5.2 戛洒镇应用PPP模式的潜力分析
        5.2.1 区位与交通优势明显
        5.2.2 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
        5.2.3 资源禀赋独特珍贵
        5.2.4 社会投资热情高涨
    5.3 戛洒已有主要规划设计分析
        5.3.1 戛洒镇总体规划调整分析(2015-2030)
        5.3.2 戛洒镇控制性详细规划(2015-2030)
        5.3.3 花腰傣风情小镇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2017-2019)
    5.4 戛洒特色小镇项目引入ppp模式的运作方式设计
        5.4.1 戛洒大槟榔园运营设计总结
        5.4.2 戛洒ppp项目的参与主体职责
        5.4.3 戛洒ppp项目的运作结构设计
        5.4.4 戛洒ppp项目利益分配及风险分担设计
    5.5 戛洒特色小镇项目优化调整
        5.5.1 优化思路
        5.5.2 产业优化
        5.5.3 项目优化
        5.5.4 项目布局和开发时序优化
    5.6 小结
第六章 当下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理性坚守”与“积极应对”
    6.1 特色小城镇规划应对新型投融资的“理性坚守”
        6.1.1 应对主体多元,协调各方利益
        6.1.2 应对市场化运营,落实规划的可操作性
        6.1.3 应对建设资金增多,防止投资过热
        6.1.4 应对盈利方式转变,关注项目的综合效益
    6.2 新型投融资下特色小城镇规划的“积极应对”策略
        6.2.1 规划内容创新策略——“1+N+2”特色小城镇规划编制体系
        6.2.2 规划工作机制创新策略——“多团队,多专业”跨界合作
        6.2.3 规划编制思路创新策略——项目引领
    6.3 健全新型投融资模式下的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保障机制
        6.3.1 加强地方政府的契约精神
        6.3.2 提升特色小城镇运营水平
        6.3.3 合理分配特色小城镇项目风险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结论
        7.1.1 特色小城镇建设趋向“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
        7.1.2 面对开发热潮,规划要保持“理性思考”
        7.1.3 基于新型投融资下的项目策划必须和规划设计相统一
        7.1.4 特色小城镇规划必须积极应对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思考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图片索引
附录C:特色小(城)镇PPP项目统计表

(8)乡村振兴背景下瑶族织锦艺术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运用研究 ——以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定义
        1.2.1 特色小镇
        1.2.2 瑶族织锦艺术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特色小镇文献综述
        1.3.2 瑶族织锦艺术文献综述
    1.4 研究意义及目的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特色小镇建设方式与途径
    2.1 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础
        2.1.1 特色小镇建设的原则
        2.1.2 特色小镇建设中文化的重要性
        2.1.3 文化符号在特色小镇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2.2 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的特色小镇建设现状
        2.2.1 瑶族文化元素成为特色小镇公共文化设施中重要组成部分
        2.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纳入特色小镇的建设范畴
        2.2.3 综合服务区和生态旅游区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有力支撑
        2.2.4 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的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3章 瑶族织锦文化内涵阐释与艺术审美分析
    3.1 瑶族织锦艺术审美特色
        3.1.1 斑斓绚丽的色彩美
        3.1.2 丰富多彩的图案美
        3.1.3 精湛独特的工艺美
        3.1.4 天然朴素的材料美
    3.2 瑶族织锦文化内涵阐释
        3.2.1 历史性内涵
        3.2.2 瑶族织锦纹样的类型与特点
        3.2.3 江华瑶族织锦精华——八宝被(图3-2-3-1)
    3.3 瑶族织锦的现代价值分析
        3.3.1 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遗产
        3.3.2 体现艺术的经济价值
        3.3.3 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3.3.4 成为国际间交往的重要媒介
第4章 瑶族织锦艺术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现状分析
    4.1 挖掘力度疲软,重视程度不足
    4.2 发展模式简单,开发深度不够
第5章 其他地区织锦艺术在特色小镇建设应用的案例分析
    5.1 以西兰卡普作为民族符号,打造特色小镇的“恩施沐抚镇”
        5.1.1 特色分析
        5.1.2 借鉴价值
    5.2 以云锦之都作为文化品牌,打造特色小镇的“江苏红窑镇”
        5.2.1 特色分析
        5.2.2 借鉴价值
    5.3 以织锦纺织作为时尚产业,打造特色小镇的“杭州艺尚小镇”
        5.3.1 特色分析
        5.3.2 借鉴价值
    5.4 案例分析总结(图5-4-1)
第6章 瑶族织锦艺术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运用的方法与途径
    6.1 瑶族织锦艺术在特色小镇文化品牌建设中的运用
        6.1.1 江华瑶族织锦品牌的塑造
        6.1.2 江华瑶族织锦的品牌的维护
    6.2 瑶族织锦艺术在特色小镇建筑艺术上的运用
        6.2.1 在地标性建筑上的运用
        6.2.2 在建筑立面上的运用
        6.2.3 在室内设计上的运用
    6.3 瑶族织锦艺术在文化创意产品上的运用
        6.3.1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
        6.3.2 旅游景区文化创意产品
    6.4 瑶族织锦艺术在小镇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6.4.1 瑶族景观标识设计的运用
        6.4.2 小镇公共活动场所设计的运用
        6.4.3 民族景观小品设计的运用
    6.5 瑶族织锦艺术在特色小镇节庆中的运用
        6.5.1 仪式重现
        6.5.2 节庆装饰
        6.5.3 节庆展销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管理研究 ——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简单述评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产业集群理论
        1.3.2 市场失灵理论
        1.3.3 新公共服务理论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管理
    2.1 概念界定
        2.1.1 文化产业集群的概念
        2.1.2 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内涵
    2.2 政府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职能定位
        2.2.1 宏观调控职能
        2.2.2 统筹规划职能
        2.2.3 监督管理职能
        2.2.4 组织协调职能
    2.3 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管理效能
        2.3.1 解决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管理
        2.3.2 规避产业雷同需要政府管理
        2.3.3 解决配套设施供给需要政府管理
        2.3.4 促进文化企业科技创新需要政府管理
    2.4 强化地方政府文化产业集群管理的意义
        2.4.1 整合文化资源,塑造城市品牌
        2.4.2 促进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4.3 增强文化竞争力,构建文化软实力
第三章 盐城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管理现状
    3.1 盐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3.1.1 产业布局初步形成
        3.1.2 园区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3.1.3 经济贡献明显提升
        3.1.4 集群化成效明显
    3.2 盐城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管理成效
        3.2.1 抓好政策引导,推进科学发展
        3.2.2 抓好重大产业化项目,推动集聚发展
        3.2.3 搭建产业平台,推动繁荣发展
        3.2.4 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推动规模发展
    3.3 案例分析:聚龙湖文化产业聚集区发展过程中的政府管理
        3.3.1 完善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发展
        3.3.2 制定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3.3.3 招商引资,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第四章 盐城文化产业集群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文化产业集群缺乏系统规划
        4.1.1 产业园区规划不科学
        4.1.2 传统文化产业亟待挖掘与传承
    4.2 配套政策体系不完善
        4.2.1 文化产业集群政策体系不成熟
        4.2.2 投融资机制有待完善
    4.3 人才队伍激励机制不健全
        4.3.1 缺乏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
        4.3.2 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
    4.4 配套设施落后产业链薄弱
        4.4.1 文化产业链不完整
        4.4.2 部分园区基础设施落后
第五章 盐城文化产业集群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5.1 管理体制不顺畅,主体职责不清晰
    5.2 政府管理观念滞后
    5.3 缺乏各类文化产业社会中介组织
    5.4 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5.5 缺少支撑集群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
第六章 完善盐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管理的对策
    6.1 更新政府理念
        6.1.1 改变管理理念
        6.1.2 明确权责关系
        6.1.3 强化服务意识
    6.2 加大扶持力度,完善配套政策
        6.2.1 完善财政政策
        6.2.2 完善税收政策
        6.2.3 完善土地政策
        6.2.4 拓宽投融资渠道
    6.3 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引进机制
        6.3.1 建立高校文化人才培养机制
        6.3.2 健全创意文化人才引进机制
    6.4 制定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总体规划
        6.4.1 优化文化产业集聚区布局
        6.4.2 延伸文化产业链
        6.4.3 推进集聚区硬件环境建设
        6.4.4 实施“文化+”的融合发展模式
    6.5 完善文化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的特色小镇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把握经济发展新时代的根本特征
        1.1.2 遵循城镇化发展新时代的客观规律
        1.1.3 适应小城镇新时代发展的战略要求
        1.1.4 切合新时代特色小镇政策发展要求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特色小镇的基本概念
        2.1.2 特色小镇演化的历史辨析
        2.1.3 复杂适应系统的内涵辨析
        2.1.4 相关概念的使用界定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关于小城镇发展问题的综述
        2.2.2 关于城市和地域系统演化的综述
        2.2.3 关于创新集群的综述
        2.2.4 关于特色小镇的综述
        2.2.5 研究评述
    2.3 理论基础
        2.3.1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2.3.2 其他主要相关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的特色小镇系统研究
    3.1 研究基础
        3.1.1 系统的判定
        3.1.2 系统复杂性的根源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3.2.2 案例的选择、收集及样本确定方法
        3.2.3 分析工具与应用
        3.2.4 信度与效度
    3.3 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的特色标识和特色主体
        3.3.1 国外特色小镇的特色标识与特色主体
        3.3.2 国内特色小镇的特色标识与特色主体
    3.4 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的目标、结构与功能
        3.4.1 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的目标
        3.4.2 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的结构
        3.4.3 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的功能
    3.5 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的可持续能力建设
        3.5.1 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可持续能力的建设维度
        3.5.2 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可持续能力的结构解构
    3.6 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供需平衡过程
    3.7 本章小结
4 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的特色小镇演化过程研究
    4.1 特色小镇自适应演化的生成机理
        4.1.1 主体适应性行为规则的产生
        4.1.2 主体行为规则的交叉机制
        4.1.3 等位积木的变异机制
        4.1.4 主体的自适应动态演化
    4.2 特色小镇自适应演化的层次
        4.2.1 多层次演化结构
        4.2.2 微观基本主体:主体及主体一般行为规则
        4.2.3 中观动力:“原始张力-智慧弹力-聚合力量”交互作用
        4.2.4 宏观:混沌到有序-单核到集群-简单到复杂-混乱到再生
    4.3 特色小镇自适应演化的模型
        4.3.1 适应性学习与适应性能力
        4.3.2 构建系统自适应演化的NK景观模型
        4.3.3 NK景观模型的应用分析
    4.4 特色小镇自适应演化的主要过程
        4.4.1 萌芽产生期:“随机性游走”-从混沌到有序,再到单核
        4.4.2 成长期:“适应性游走”-从单核到集群
        4.4.3 成熟跃升期:“短跳”与“长跳”结合-从集群到复杂性再生
    4.5 特色小镇自适应演化的主要特性和核心机制
    4.6 本章小结
5 特色小镇自适应演化的核心机制研究
    5.1 特色小镇自适应演化的适应性学习机制
        5.1.1 新奇的内涵与产生
        5.1.2 主体适应性学习的过程与层次
        5.1.3 主体适应性学习的动力和方式
    5.2 特色小镇自适应演化的分岔与突变机制
        5.2.1 系统的分岔与突变
        5.2.2 系统分岔与突变的影响因子分析
        5.2.3 系统分岔与突变的加权熵模型
        5.2.4 系统分岔与突变的流形与条件分析
    5.3 特色小镇自适应演化的涌现机制
        5.3.1 涌现现象与产生条件
        5.3.2 涌现的产生机制
        5.3.3 结构与层次的涌现
        5.3.4 涌现的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案例研究
    6.1 茅台特色小镇自适应演化的概况
        6.1.1 特色标识与特色主体
        6.1.2 系统自适应演化的综合情况
    6.2 茅台特色小镇的特色主体的自适应学习过程
        6.2.1 萌芽产生期:“随机性游走”-国酒茅台
        6.2.2 成长期:“适应性游走”-世界名酒
        6.2.3 成熟跃升期:“短跳”与“长跳”相结合-世界知名酒镇
    6.3 茅台特色小镇自适应演化的分岔与突变
    6.4 茅台特色小镇自适应演化的层次涌现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国外发达国家特色小镇的特色标识和特色主体
    B 国内特色小镇的特色主体和特色标识(正在实施建设的典型案例)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D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E 仁怀市茅台镇调研函与方案

四、“水文化”打造淮安亮色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洪泽区蒋坝旅游特色小镇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D]. 孙翔.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4)
  • [2]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下通州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研究[D]. 单超.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 [3]淮海戏戏曲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淮安市枚皋中路段河滨景观设计为例[D]. 张亚.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高邮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赵培. 扬州大学, 2020(05)
  • [5]城市更新与城市特色维育策略初探 ——以当涂县为例[D]. 潘容容. 东南大学, 2019(06)
  • [6]京杭大运河沿线儒学物质文化遗产研究[D]. 郭静.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7]新型投融资背景下特色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研究[D]. 朱文.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乡村振兴背景下瑶族织锦艺术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运用研究 ——以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为例[D]. 金莎.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9]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管理研究 ——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D]. 黄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2)
  • [10]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的特色小镇演化研究[D]. 陈明曼. 重庆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水文化”铸就淮安光明产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