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女性人口文化与就业状况

云南省女性人口文化与就业状况

一、云南省女性人口的文化和就业状况(论文文献综述)

罗可越[1](2021)在《西南边境地区流入人口状况及居留意愿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宋颜群[2](2021)在《相对贫困视角下财政扶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近些年逐渐形成了以政府扶贫为主、其他部门联合扶贫的多方扶贫格局。从扶贫资金来源上看,中国的扶贫资金分为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等,财政资金是众多扶贫资金中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形式,这也表明了中国扶贫工作以政府部门为主导。财政扶贫成为中国政府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财政扶贫政策一方面直接给予贫困人口一定数额的转移支付或给予贫困地区一定数量的财政扶贫资金,以期直接提升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进而解决贫困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教育补助、技能培训、文化下乡等途径提升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和脱贫志向进而解决贫困问题。可见,财政扶贫政策不仅包含直接财政扶贫政策,还包含间接财政扶贫政策。直接财政扶贫政策与间接财政扶贫政策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直接财政扶贫政策主要发挥“输血”功能,间接财政扶贫政策主要发挥“造血”功能。鉴于财政扶贫在消除贫困上的重要作用以及两种政策在解决贫困问题上发挥功能的不同,本文将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探讨财政扶贫政策的减贫情况,厘清直接和间接财政扶贫政策解决相对贫困的作用机制,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提出财政扶贫政策优化路径。本文的相关研究不仅能够丰富贫困和财政扶贫的相关理论,还能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采用数理推导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基于宏微观数据对我国财政扶贫政策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首先构建财政扶贫政策影响相对贫困的理论模型,从理论上分析直接和间接财政扶贫政策影响相对贫困的作用机制,厘清财政扶贫政策的减贫机理。其次,本文对中国的相对贫困以及财政扶贫现实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再次,论文通过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直接和间接财政扶贫政策的减贫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论文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讨论了财政扶贫的政策优化问题,并提出了改善财政扶贫效果的具体政策建议,以期解决中国的相对贫困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相关概念、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目标、研究内容以及论文的创新。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本文主要从相对贫困和财政扶贫政策两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对相对贫困而言,本文对贫困的内涵和测度进行了相关回顾。对财政扶贫而言,本文从直接财政扶贫政策和间接财政扶贫政策两个方面对财政扶贫的减贫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第三章是财政扶贫政策减贫理论分析。直接和间接财政扶贫政策的最终目的相同,但作用机制却存在差异。直接财政扶贫政策直接作用于个体收入从而达到减贫目的,但间接财政扶贫政策则通过影响个体的志向水平和脱贫能力来解决贫困问题,同时两者还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直接财政扶贫政策的减贫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对收入水平不同的个体进行补助以及不同的财政资金分配方式都会影响最终的减贫效果;瞄准偏误对政府转移支付的减贫效果产生负向影响。本文以世代交叠模型为基础,构建间接财政扶贫政策减贫理论模型,模型中涉及人力资本、志向水平(努力程度)、家庭教育支出等变量,志向水平是影响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财政扶志政策旨在提升子代的努力程度,进而提升子代的人力资本和收入水平,财政扶智政策旨在通过教育补助提升家庭教育支出,进而提升子代的人力资本和收入水平,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可能会对财政扶贫政策减贫效果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志向水平和家庭教育支出均会影响子代人力资本,初始人力资本水平低的家庭不愿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这将造成代际贫困;不管是否包含外生冲击,财政扶志政策(提高努力程度)和财政扶智政策(提供教育补贴)均能起到减贫作用,只是财政扶智政策的减贫效应大于财政扶志政策的减贫效应,且财政扶志扶智政策的联合减贫效应优于两者单独作用下的减贫结果;与不含外生冲击相比,含外生冲击情况下需要更强的财政扶志扶智政策才能发挥减贫作用。第四章是典型化事实分析。本文使用现有宏微观调查数据库对中国的相对贫困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扶贫办等部门的扶贫资料整理了财政扶贫现状。结果发现:中国的相对贫困现状较为严重,两级分化现象也较为严重;从城乡和东中西部来看,城镇地区的相对贫困率大体上低于农村地区,东部地区的相对贫困率大体上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从省份层面来看,不同省份的相对贫困率存在异质性,经济发达省份的相对贫困率大体上较低,经济欠发达省份的相对贫困率大体上较高。中国财政扶贫资金规模近些年稳步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在不同省份的分配存在差异,不同类别的财政扶贫资金数额也存在差异,中国政府近些年逐渐重视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这为脱贫成果可持续提供了重要保障。尽管中国财政扶贫政策近些年取得了较大成就,但财政扶贫政策仍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诸如财政扶贫资金存在瞄准偏差、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分散、财政资金扶贫绩效有待提升等等。第五章是直接财政扶贫政策的减贫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分析政府转移支付的减贫效应、扶贫效率以及财政资金扶贫绩效。本文的扶贫效率从微观层面展开,涉及政府转移支付的瞄准效率和减贫效率等指标,而扶贫绩效则从宏观层面展开,主要使用数据包络方法(DEA)估算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是否达到有效率状态以及效率动态演化趋势。政府转移支付的减贫效应结果显示:瞄准方式影响减贫效应;与等比例分配方式相比,等额资金分配方式的减贫效应更大;随着贫困线的上升,特困户补助和五保的减贫效应先上升后下降。政府转移支付的扶贫效率结果显示:五保、低保、特困户补助和失业救济的瞄准效率和减贫效率相对更高,将养老金看作市场收入结果变化不大;各项政府转移支付在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瞄准效率和减贫效率存在差别。财政资金的扶贫绩效结果显示:财政资金扶贫绩效在近些年整体上呈现出递增趋势,但扶贫绩效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扶贫绩效相对更高;不同省份的扶贫绩效和扶贫绩效增长速度差异较大,个别省份的扶贫绩效亟须提高;地区经济发展可促进扶贫绩效提升,基尼系数对扶贫绩效的影响为负。第六章是间接财政扶贫政策的减贫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分析财政扶志政策紧迫性(囿于财政扶志政策数据的缺乏,本文无法直接实证研究财政扶志政策的增志效应)、财政扶智政策的增智效应以及财政扶志扶智政策的合力作用。财政扶志政策的紧迫性结果表明:中国目前存在一定程度的邻里效应和福利依赖现象;贫困存在邻里效应且贫困环境对个体志向水平的影响显着为负,志向水平和努力程度也存在邻里效应,志向水平和努力程度对收入带来负向影响;获得转移支付的家庭子女志向水平更低;以上结果表明财政扶志政策亟须实施。财政扶智政策的增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财政扶智政策(财政教育支出)可显着提高个体学历水平,财政教育支出对个体学历的作用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财政扶智政策对高收入群体的学历影响较显着,对极低收入群体的学历影响不显着。财政扶志扶智政策的合力作用显示,个体志向水平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为正,个体志向水平通过学习时间(努力程度)影响学业成绩,以上结果表明财政扶志政策能够促进财政扶智政策的实施效果。第七章是直接财政扶贫政策与间接财政扶贫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财政扶贫政策的优化。给予家户过度的政府转移支付可能会带来福利依赖现象的发生,财政扶贫资金带来的公共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对个体人力资本产生外溢效应,个体人力资本和志向水平反过来影响政府转移支付的减贫效果。本文从财政扶贫瞄准优化、财政扶贫支出结构优化和其他公共政策配套统筹三方面阐述了财政扶贫政策的优化路径。第八章是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本文第七章的财政扶贫政策优化与第八章的政策建议不同,财政扶贫政策优化主要是指财政扶贫政策本身,想要提升财政扶贫政策减贫效果,首先应当提高政策的瞄准效率,其次应当合理分配财政扶贫资金,最后还应当使得其他公共政策与财政扶贫政策相互配套。而政策建议则主要根据本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给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以提升减贫效果。本文的创新之处包括以下三点。首先,本文构建财政扶贫政策减贫的理论模型。以往财政扶贫的相关研究主要使用实证研究方法,鲜有学者构建财政扶贫政策减少相对贫困的理论模型、分析财政扶贫政策减贫的主要机理,尤其是财政扶志扶智政策影响相对贫困的作用机制。本文以世代交叠模型为基础,将志向水平纳入人力资本累积方程,设计财政扶志扶智政策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并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直接和间接财政扶贫政策的减贫效果,从理论上比较两种政策的减贫效果差异,研究方法较为科学。其次,本文研究财政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和扶贫效率。以往研究主要关注财政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也即财政扶贫政策是否能够减少贫困,很少有学者关注财政扶贫政策的效率问题。本文系统研究财政扶贫政策的减贫情况,剖析财政扶贫的各个方面,为财政扶贫工作提供实践指导。最后,本文关注直接和间接财政扶贫政策的减贫效果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往研究主要关注直接财政扶贫政策(政府转移支付等)的减贫效果,鲜有学者研究间接财政扶贫政策(财政扶志扶智政策)的减贫效果,更少有学者从实证角度研究财政扶志扶智政策以及直接和间接财政扶贫政策的相互作用。

瞿连贵[3](2021)在《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教育以摆脱贫困是各国反贫困的普遍做法。然而,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发展何种教育更适合于贫困者的需要也更有利于他们摆脱贫困则与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等因素密切相关。职业教育直面贫困群体发展能力不足这一根本原因,专注于开发贫困群体的职业能力、促进贫困群体就业、依托就业摆脱贫困。由于这一特性,职业教育已成为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状态的教育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渠道、低收入群体增收致富的长远之计。为此,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作为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旨在从学理上阐明职业教育为何能反贫困?职业教育反贫困又是如何实现的?可以从国内外的历史实践中汲取什么经验?职业教育如何在乡村振兴和相对贫困治理中更好地发挥功能又如何发挥?可以提供何种行动方案?为探究以上问题,研究围绕以下思路和方法展开。第一,借助文献和理论分析,确定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第二,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揭示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历史演进脉络及蕴藏的对职业教育反贫困作用机理的理解和认识的演进;第三,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展示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现实图景及其实现路径;第四,采用比较分析法,梳理国际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典型做法及其背后对作用机理和实现路径的理解和认识;第五,运用归纳法,提出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步骤如下:首先,以历史制度主义为分析视角,梳理建国以来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演进阶段、演进动因及政策治理的基本逻辑。接下来,以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为研究对象,着力分析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主要成效、运行特征和现实困境,呈现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然境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的组织使命与反贫困理念、职业教育反贫困主要实践、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最后,综合历史、现实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职业教育反贫困作用机理的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的优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七个结论:第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经历了六个阶段:面向工农兵普及劳动生产知识、改变普遍贫穷落后的面貌(1949-1977);面向贫困地区培养实用人才、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和促进农民增收(1978-1993);面向成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增收和转移就业(1994-2000);面向贫困地区群众提升素质、加快解决温饱步伐(2001-2010);面向贫困人口提供多层次支持、助力脱贫攻坚(2011-2020);面向城乡低收入劳动者开展终身职业培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2021-)。背后的演进动因为:政治上把职业教育视为增强贫困群体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经济上把职业教育视为将贫困人口转化为经济发展所需劳动力的重要手段;政策上把职业教育视为贫困者实现自力更生和自主发展的教育保障;文化上把职业教育视为面向贫困者有效整合扶智与扶志的优先选项。透过政策演变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政策逻辑为:与国家反贫困战略目标内在统一,融入国家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之中,始终注重贫困者面向就业的能力开发,以及适时优化反贫困的实施方式。第二,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面向多维贫困和脱贫难度较大的贫困家庭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和优质的资源支撑,实施长周期和系统化培养,最终实现综合赋能的目标。表现出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以国家贫困标准为识别依据、以能力开发与就业服务衔接为途径、以就业创业促脱贫促发展为目标、以学校和企业共同赋予贫困家庭学生发展权能为保障的运行特征。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在激活贫困家庭学生内源动力的意识、能力和方法,在开发贫困家庭学生人力资本的质量和针对性、在促进贫困家庭学生向工作过渡的制度建设,在支持贫困家庭学生生涯发展等方面,尚有较大空间。第三,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精准聚焦于农村成人贫困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培训,从多维度激活成人贫困劳动力的内源发展动力,成人贫困劳动力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满意度较高,增进了成人贫困劳动力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些成效与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呈现出的以下运行特征密切相关,即政府统筹配置培训资源与引入市场竞争相结合以优化培训供给、技能培训与劳动生产有效衔接以扩充成人贫困劳动力发展权能、共同目标引领下政府与市场组织和贫困劳动力多向互动。面对国家治理的新形势和低收入群体增收的新诉求,职业技能培训面临供给主体适应市场化改革的能力不足、学员来源多样和需求多元与培训成本约束之间的内在张力、面对培训机构间合作难以实现、外在激励与内源动力不足的双重制约等现实挑战。第四,国际劳工组织面向非正规经济开展促进就业的综合项目,借助培训促进特殊群体人力资本开发,促进体面就业和创业以改变不利处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促进青年就业和创业作为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核心任务,将促进教育公平和性别平等作为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重要领域,将培养绿色技能促进绿色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发展方向,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以提升服务特殊群体的能力;世界银行从促进可持续发展出发、发展面向未来的全民教育,从可持续发展和减贫出发、实施人力资本项目。以上实践的启示在于,以贫困人口能力建设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据不同群体需求提供个性化教育培训支持,以促进处境不利群体就业和体面工作为根本目标,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以创设能力建设与能力发展衔接的政策环境。第五,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可以概括为,专注于贫困家庭学生面向职业的能力开发、学校培养和企业培训紧密结合、促进就业创业以阻断贫困传递。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职业教育能否赋予贫困者内源发展动力、贫困者能否有效参与职业教育、参与主体之间能否有效配合、反贫困政策内部是否协调一致、能力开发能否与市场需求匹配等。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作用机理表现为:以面向成人贫困劳动力、开发劳动生产能力为起点,以提供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培训并促进转化为途径,以促进成人贫困劳动力与劳动产生和就业岗位匹配为目标。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技能供给的质量是否有保障,技能需求的个性化与培训供给的同质化的矛盾能否消解,培训资源能否支撑受训者多样化的诉求,技能培训变革能否顺应低收入群体的新需求。第六,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可以概括为,以贫困对象的识别为起点,包括能力开发和精准赋能、促进就业和摆脱贫困、能力发展和增收致富,最终摆脱贫困和实现发展。现实中表现为三个向度:一是个体层面的教育培训、岗位就业、稳定收入和脱贫致富互相关联;二是区域层面的本土人才培养、区域发展的人才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脱贫与个体脱贫同步推进;三是社会层面的岗位创造、能力开发、促进就业、群体增收、社会稳定前后贯通。第七,面向新时代乡村振兴和低收入群体增收的现实需要,职业教育需要从以促进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为主体转向以服务低收入群体增收为重点,注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和终身职业培训的整合以提供终身发展的支持,从促进贫困群体就业转向服务低收入群体生涯发展,以为优化社会结构和社会融合贡献职业教育的力量。

丁全明[4](2020)在《从阿佤山到乳山 ——佤族婚姻迁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交往愈来愈密切,人员、信息、资源等充分流动与共享,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居住在云南阿佤山一带的佤族女性开始走出大山,以婚姻迁移等方式流入到内地,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这种大范围、长距离、背井离乡式的人口流动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也能够反映出少数民族的社会和文化变迁。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生活在山东省乳山市农村地区的佤族婚迁女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有:一是对佤族传统聚居区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做了简单介绍。二是从迁出地和迁入地角度分析了婚迁原因,指出原因既含有经济差异与社会文化因素,也有女性自身思想因素。二是从经济适应、文化适应、心理适应、行为适应这四个层面探讨了婚迁女性的生活适应状况,并注意记录她们的主观感受,总的来说,她们对目前的生活表示比较满意。三是着眼于整体,讨论了婚迁现象的影响以及新时代这种现象在乳山变少的原因,概括出近几十年来佤族女性流动人口在婚姻选择上的变化。本文主要结论有:1.从婚迁原因来看,上世纪80年代以来,佤族女性大规模婚嫁到鲁是必然趋势,是特殊历史时期特定的现象;从2010年左右,这种婚嫁现象骤减也是必然趋势,是新时代普遍现象。2.从生活适应情况来看,老一代婚迁女性是“隐蔽的佤族”,经济方面融入流入地状况较差,后发力不足,其后代多从事非农业生产;新一代婚迁女性融入程度更高,“隐形”但不“隐蔽”,更有能动性、创造性。3.从未来趋势看,少数民族女性流动折射出我国在市场化发展、女性教育、民族平等团结工作、新农村建设、边疆地区脱贫攻坚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将来,我国佤族的族际通婚、省际婚迁等现象依然存在,但分布更为广泛。

曾宇龙[5](2020)在《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问题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镇与农村、内地与边疆、中心与边缘在投入与发展的差距,生活的便利度、获得感、公共服务保障的差别,以及历史地理自然条件的原因,云南边境农村地区部分村寨的边民以个体和群体方式,以接受教育、外出务工等为途径实现个体和家庭发展需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迁离原生村寨。同时,周边邻国外籍边民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地缘政治和生存发展需求等因素影响下,不断流入我国边境地区,数量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在推拉力量和虹吸效应下,云南边境农村出现了与内地农村“空心化”不同的“虚空化”现象,在人口数量、产业发展等方面呈现“看似实,实则虚”的状态。其现象的产生有着历史性、长期性,但更有着隐蔽性,应从边民个体、区域和国家目标实现的协同性角度,以边民产业内生为基,区域发展保障为要,开发开放大格局为目,构建云南边境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文化多元可持续之实,与城镇、与周边国家相邻地区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和谐空间。本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回顾和梳理国内外关于农村地区衰败、“空心化”、“虚空化”的已有研究成果,对本研究的研究范围云南边境农村地区、研究对象边民、研究问题“虚空化”进行了概念界定,并提出采用推拉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对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的现状、表现特征、发展态势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以治理理论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治理路径。第二部分以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人口与民族、经济发展的情况为基础,结合官方公布数据和调研收集材料,对云南边境农村地区人口“虚空化”、产业“虚空化”、文化“虚空化”、公共服务“虚空化”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据此总结出“虚空化”具有复杂性、变动性、扩散性的特征及对比性由弱到强、可观测性由隐至显、时效性由短变长的发展态势,并从制度因素、经济因素、地缘政治因素三方面深入剖析“虚空化”形成的原因。第三部分从国家安全、区域发展、社会稳定三个层面论述了“虚空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其导致国家安全呈现出传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的重重隐患,区域发展面临着基础十分薄弱、“硬件”有待加强、“软件”亟需补充的重重困境,社会稳定暴露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难、留守妇女坚守家庭难、空巢老人无忧养老难、返乡边民适应生活难、跨境婚姻家庭发展难、入境务工人员管理难的重重难题。第四部分从保障国家边境地区领土主权安全、维护云南边境地区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云南边境地区健康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设计了“虚空化”治理目标,对政府、社会组织、边民主体提出与之相适应的要求,最后提出由防范“虚空化”危机到削弱“虚空化”影响再到消除“虚空化”现象的治理路径。

张钪[6](2020)在《延迟退休对云南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21世纪初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超过了7%的老龄化国际水平线,标志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截至2010年时,该占比已经达到了8.87%,而在2014年年末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统计得出,我国60岁以上老人突破2亿,占比15.5%,说明我国的老龄化进程是逐渐加快的。在人口老龄化压力逐年积累的过程中,各省的养老保障也先后出现了亏空危机,云南省也不例外,根据据云南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自2014年开始,云南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当期就出现了赤字,并在往后的三年里呈逐渐放大的趋势,在2017年当期赤字已达82.96亿元。老龄化的问题早就出现在发达国家中,面对该问题,发达国家通过实施延迟退休的政策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我国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期间就提出了延迟退休的概念,并且当时也引起了全国人民广泛的关注,但我国能否借鉴国外的经验,通过延迟退休政策来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参考改革开放的试点措施,选取云南省作为研究标的,利用MATLAB软件分别对未来人口发展状况以及云南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状况进行预测,最后结合计算结果研究了延迟退休政策对云南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具体影响效应。本文首先查阅整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在总结现阶段已有文献的基础之上,确定了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然后本文对养老保险基金和退休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结合相关经济学理论简要分析了延迟退休的作用机制;其次本文归纳了我国退休政策的变迁史,并且结合现行的退休政策对云南省历年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收支情况做了一个深入的分析,发现云南省的收支已然出现了亏空的状态,然后在“全面二孩”的政策背景下建立了人口预测模型,预测出未来30年的云南省详细人口,发现继续落实“减税降费”新政策难以维持云南省养老基金账户的平衡。最后结合国外延迟退休政策,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选取了四种适合我国的延迟退休方案,以云南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预测模型为例,显示了在四种方案下养老基金的具体运行状况,总结出以下结论:第一,四种不同形式的延迟退休方案,均会不同程度地减小云南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账户的支付压力,但是最终都会出现当年缺口,并且加速放大,说明延迟退休政策只能延缓缺口的出现时间点,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金支付缺口问题。第二,延迟退休年龄的速度大小会直接影响云南省城镇职工养老金账户的收支情况,具体而言,在保持其他情况不变的前提条件下,退休年龄越大以及渐进退休速度越快,养老基金账户的资金支出压力越小。第三,延迟退休政策对不同性别的效应也有所差别,总体来看,男性由于人口结构,延迟一岁对养老金的作用强于女性,但女性的延迟退休更有政策空间,通过延长女性退休年龄更有利于养老基金账户的可持续运营。最后根据实证的预测结果,提出政策五条政策建议:1、加强前期宣传,降低落实阻力;2、加强监管力度,减少提前退休;3、学习弹性制度,男女同龄退休;4、寻找增值途径,降低腐蚀风险;5、增加年休时长,保障职工福利。

林孙俊[7](2019)在《当代中国入境非法移民主要类型及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入境非法移民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入境非法移民的大量存在,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经济层面上,非法移民会构成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加速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被破坏,同时大量非法移民所带来的地下经济也导致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遭到冲击;政治层面上,一些敏感国家或地区如朝鲜所来的非法移民会引起大量的国际关注,甚至可能造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干预;社会层面上,非法移民限于身份困境的铤而走险会增加违法犯罪行为并扰乱社会治安,等等。国内外对治理问题的研究,往往首先致力于对问题的现象、规律、影响及形成因素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致力于从中找出改进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的有效途径。但出于国家本位和个人本位之间的冲突,也即国家利益和人道主义之间的负相关性,在非法移民治理过程中往往陷于矛盾的困境,需要充分考虑现实情况的复杂性,进而对国家利益和人道主义的内在张力进行动态把握。从治理视角来看,目前我国非法移民主要的违法行为,可区分为“非法居留”、“非法就业”和“非法跨国婚姻”三大类别。同时,基于难民和非法移民在法律和实际界定中的模糊性,亦可将其纳入研究范围之内。国际难民方面,我国历史上曾三次大规模接纳周边国家难民,主要是由同文同种的华人华侨所组成,积累了丰富的难民接纳和治理经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目前我国有一些身份存在争议的“国际难民”,如朝鲜的脱北者,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要求我国政府给与难民待遇,但我国政府拒绝承认。在这一争议的背后,反映出我国难民治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如缺乏专门法律、主管机构和认定标准等。由于这些问题,导致我国政府缺少了难民认定的主动权。非法居留方面,众多非法移民采用持有合法身份入境的方式,进入我国境内后不再按照法律要求进行登记备案。在实际中,由于我国部分城市对出租屋治理方面存在空白、一线警力涉外服务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存在,导致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非法就业方面,由于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导致部分低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存在劳力不足的问题。而周边东南亚等国劳动力密集,且与我国山水相连,入境十分方便,导致近年来大量越南、缅甸等国非法移民进入我国境内非法就业。非法跨国婚姻方面,由于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导致部分农村或落后地区男性择偶困难。在这一背景下,非法跨国婚姻也愈演愈烈,且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以事实婚姻为主,多数没有依法进行婚姻登记;二是以外国女性嫁入我国为主,性别指向单一;三是族群通婚比例高,特别是边境地区的跨境民族通婚较多;四是具有明显的商品交换性质。基于对四类非法移民行为的具体研究,发现我国在非法移民治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包括:相关法律缺乏体系化,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处罚力度也相对偏轻;管理体制方面,管理主体分散,专业化程度不够,硬件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管理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缺口,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管理人员方面,外语等专业化素质水平还有待提高。目前,非法移民所引发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8年3月份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其中明确指出将组建移民管理局,由公安部负责管理。移民管理局的主要职责中,亦包括牵头协调“三非”外国人治理和非法移民遣返工作。从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看,非法移民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长期发展下去将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甚至成为全民关注的重要政治主题。目前我国的非法移民问题尚不严重,但有必要未雨绸缪,加强管理。一是加快立法进程,推进《移民法》出台;二是依托移民管理局,构建统一的移民管理体制;三是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协调国际力量处置非法移民问题;四是依托部分边境地区开展移民试点工作。

杨志芳[8](2019)在《清代及民国时期云南民间日常法律生活研究 ——以云南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为中心》文中认为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分布民族类别众多,全境范围内居住着含汉族在内26个民族,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多民族省份。清代及民国时期,大量产生和形成于云南地区的契约文书,承载着丰富的少数民族元素,表明契约文书已深深嵌入当时云南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清代及民国云南契约文书,记录着云南少数民族百姓从买卖、典当财物的经济交往活动,到婚丧嫁娶和分家析产的婚姻家庭活动,再到投师学艺和人口买卖的身份活动,内容涵盖少数民族百姓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它们是云南少数民族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法律实践留下的最原始真实的痕迹材料,忠实记录清代、民国时期国家法律制度与云南民间习惯法,以独立姿态与国家主流意识并行,封存着云南少数民族法制史原貌。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借助清代及民国云南契约文书,挖掘以少数民族习惯法为重要组成的云南民间习惯法,辅之以国家法典律令的规定作参照对比,呈现云南民间各族百姓日常生活如何在由国家法和云南民间习惯法构成的法律制度约束牵引下展开,分析总结多元结构的法律制度如何回应和表达云南民间日常生活的核心问题,如财产、婚姻、家庭、就业等问题。最终,理解国家法和以少数民族习惯法为重要组成的云南民间习惯法在云南各族百姓日常生活开展过程中的复杂互动关系,归纳总结出对当下中国法制建设具有启发意义的经验。因为契约文书记录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实践是零散的,不成系统。为了消除这一遗憾,本文在第一章对清代、民国时期云南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制结构这一宏观语境进行勾勒,希望通过这样的处理,能够将原本“零碎”的生活片段串联起来,并且能够在局部和整体之间形成一种理解和解释上的互动。本文第二章对买卖契约、典当契约、租佃契约、借贷契约记录的云南各族百姓财产交易实践进行分析,梳理呈现财产交易实践中以少数民族习惯法为重要组成的云南民间习惯法,为后面挖掘发现完整的云南民间财产交易法律制度做铺垫。在本文第三章中将第二章梳理总结出的云南民间财产交易习惯法与国家法结合对照,挖掘发现由契约文书承载,产生自清代、民国云南民间财产交易实践的主要法律制度,具体包括:财产制度、田宅契约制度和财产交易中的“第三方群体”制度。它们产生于民间各族百姓的财产交易实践,同时又反作用于民间各族百姓财产交易实践;它们与国家法不完全一致,是关于财产、财产交易、财产契约的国家法在实践中被照搬或改造后的产物,是民间财产交易实践中的“活”法;它们是国家法和以少数民族习惯法为重要组成的云南民间习惯法的复合体。在第四章和第五章中,继续沿用相同研究思路,把国家法对婚姻家庭的规定与契约文书记录的清代、民国云南少数民族家族法律实践活动相结合对比,梳理总结出实践中的丧葬、分家、婚姻、继嗣活动真正遵循的法律制度;把国家法对手工业和商业的规定与契约文书记录的清代、民国云南民间投师学艺、入职就业、人口买卖、商业法律实践相结合对比,梳理总结出实践中真正调整规范投师学艺、入职就业、人口买卖、商业活动的法律制度。最终发现,它们是以少数民族习惯法为重要组成的云南民间习惯法与国家法互相渗透、彼此借鉴之后的复合体。在结语当中,指出规范和调整清代、民国云南民间日常生活的法律制度由国家法和以少数民族习惯法为重要组成的云南民间习惯法构成,当然并非两者简单相加,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冲突与共识并存。还对清代、民国云南日常法律生活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指出清代和民国时期,在云南民间日常生活中实际发挥调整与约束功能的法律制度的主体部分是同质的,都具有显着的封建法制属性,具体表现为:宗法家族色彩强烈;民事法律关系主体间的地位并不平等;契约行为依旧具有明显的“人格化”特征;封建土地所有制仍占据土地制度中的主导地位。到了民国时期,这种法律制度的非主体部分开始呈现微弱的近代化发展趋势,例如:契约自由原则在实践中得到一定体现;平等原则在法律实践中得到一定认可和落实;商事法律制度开始近代化演进。最后,将清代、民国云南民间日常法律生活研究得到的有益启示总结为:第一,应当正确认识国家法的社会控制能力;第二,必须正确对待包括少数民族习惯法在内的民间习惯法;第三,现代中国法制建设应当适当吸纳包括少数民族习惯法在内的民间习惯法的合理因素。

李新宇[9](2018)在《流动人口对城市总人口性别比的贡献及影响研究 ——以昆明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流动人口与性别结构是人口学界关注的两个相对独立的重要研究领域。在人口性别研究领域,由于过去长期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事实,引发了性别失衡、婚姻挤压、人口拐卖等社会现象,对经济、社会乃至人口安全产生广泛影响。人口性别结构存在区域差异,随着地区间人口大规模流动,这种差异也将随着人口流动,对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产生不同的影响。城市作为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地,其性别结构的均衡与否受到流动人口较大冲击,研究该群体对流入地总性别比贡献及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昆明市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分析流动人口对昆明市总人口性别比的贡献及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本文在研究流动人口对城市人口性别比升高的贡献中,采用人口学典型研究方法,即对性别比进行分因素的贡献率分析。选取年龄、城乡、省籍作为流动人口分类标准,分析流动人口对城市人口性别比分因素的贡献与影响。采用2012年、2015年云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以昆明市为案例展开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流动人口性别比(2012:112.63,2015:113.72)较人口性别比均衡区间(96-106)偏高,较城市本地人口性别比(2012:102.22,2015:100.58)偏高,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的过程中对城市总人口性别比存在显着推高作用。从年龄结构角度看,分年龄因素的贡献率呈M型特征,低年龄段与高年龄段贡献率显着,适婚年龄段贡献率为负;分城乡户籍看,乡城流动人口是推高昆明市人口性别比的主要来源;分省际分布看,2012年,性别比贡献率最高的来源省份是四川省(跨省流动),2015年,贡献率最高的流动人口来源省份为云南省(省内流动),体现出显着的时空变化。同时,本研究结合相关理论解释和文献研究,对流动人口性别结构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综合探析。流动人口性别结构存在分年龄、城乡户籍、迁移距离等多因素差异,在城市中带来诸如婚姻挤压、社会融入、教育性别不平等、养老保障、计生服务等相关社会影响,导致了就业机会、收入性别平等、产业性别选择等相关经济影响,并提出相关启示。

陈栋[10](2017)在《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俐侏人”是世居于云南省临沧市的一个彝族支系。在其长期对外封闭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族群独特而又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系统。通过对相关历史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结合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对俐侏本土文化研究人员进行的深度访谈和对俐侏本土文物进行的归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俐侏人的族群渊源、地域分布和人口流动等社会情况,以及俐侎人的民间信仰、节庆礼仪、生活方式、族群语言等文化特征。由于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俐侏社会的封闭状况逐渐被打破并进入急剧变化期,因此很多社会矛盾如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等开始凸显。俐侎地区的学校教育正是在这种区域社会变迁和族群存续困境的大背景下,得以大力推进和整体变革的。通过对俐侏地区的十余所学校进行参与式观察,对相关教师、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可以发现俐侎地区学校复刻了国家教育的普遍模式并鲜有区域和民族特色,具有维稳和支边的地方性意义。而俐侎地方教育中的本土课程和地方知识等本土化努力均行动迟缓且权力微弱。俐侎地区学校教育的内容及形式通过俐侏学生和学校教师为载体,向俐侏人的社会生活渗透;同时俐侏社会中的组织型和个体型力量,又对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俐侏地区学校的整体发展产生支持和制约作用。镶嵌于俐侎社会场域中的教育场域自在且自为地与周遭社会环境进行规则和资源的互换与对流。俐侎族群的早恋早婚、懒散宽松的文化习性和害羞腼腆、实用实际等心理习性,与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本匮乏等知识因素、打工潮和精准扶贫等时代因素、外向型和去民族化等教育体制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了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在俐侎族群文化场域与惯习的作用下,绝大多数俐侎学生得到了家庭、社会对他们教育成就获得方面的纵容与护佑,而这种文化机制恰恰形成了一个社会闭环,维持了俐侏族群的人口和文化的再生产。在空间、时间和意义上都已深埋入俐侎族群生活场域的国家教育体制,通过在这个民族、边疆、农村三重边缘化的区域社会中,传播和制造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等意识形态共识,从而达成维稳和接轨的功能。少数俐侏学生在结构化的教育及社会环境中,通过身份、行为和观念三个维度上的微权力运作,利用和转化了家庭、学校的各种规则与资本,达成了对族群传统社会、文化和心理结构的抵制与反哺,迎合了主流价值观和教育成就体系的偏好,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就,并与其他学生一起推动了区域社会变迁。基于以上调查分析,并对研究者在田野和书斋中的双向建构过程进行反思,可以尝试构建一种中层理论意义上的区域教育社会学。

二、云南省女性人口的文化和就业状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省女性人口的文化和就业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2)相对贫困视角下财政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界定
        1.2.1 相对贫困
        1.2.2 财政扶贫
    1.3 研究方法、思路及目标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
        1.3.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贫困的内涵和测度
        2.1.1 贫困的内涵
        2.1.2 贫困的测度
    2.2 直接财政扶贫政策减贫研究
        2.2.1 直接财政扶贫政策减贫效应
        2.2.2 直接财政扶贫政策扶贫效率
    2.3 间接财政扶贫政策减贫研究
        2.3.1 财政扶志政策减贫研究
        2.3.2 财政扶智政策减贫研究
    2.4 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章 财政扶贫政策减贫理论分析
    3.1 财政扶贫政策减贫机制
    3.2 直接财政扶贫政策减少相对贫困的理论模型
        3.2.1 理论框架
        3.2.2 数值模拟
    3.3 间接财政扶贫政策减少相对贫困的理论模型
        3.3.1 不含外生冲击的理论框架
        3.3.2 包含外生冲击的理论框架
        3.3.3 间接财政扶贫政策
        3.3.4 数值模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化事实分析
    4.1 相对贫困的结构性特征
        4.1.1 全样本的相对贫困现状
        4.1.2 城乡和东中西部的相对贫困现状
        4.1.3 不同省份的相对贫困现状
    4.2 财政扶贫现状
        4.2.1 财政扶贫基本事实
        4.2.2 财政扶贫成效
        4.2.3 财政扶贫存在的问题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直接财政扶贫政策减贫实证分析
    5.1 政府转移支付减贫效应
        5.1.1 研究方法和数据
        5.1.2 实证结果分析
        5.1.3 贫困线对减贫效应的影响
    5.2 政府转移支付扶贫效率
        5.2.1 研究方法和数据
        5.2.2 实证结果分析
        5.2.3 养老金视作市场收入
    5.3 财政资金扶贫绩效
        5.3.1 理论分析框架
        5.3.2 研究方法和数据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3.4 财政资金扶贫绩效的影响因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间接财政扶贫政策减贫实证分析
    6.1 财政扶志政策的紧迫性
        6.1.1 研究方法和数据
        6.1.2 实证结果分析
    6.2 财政扶智政策的增智效应
        6.2.1 研究方法和数据
        6.2.2 实证结果分析
    6.3 财政扶志扶智政策的合力作用
        6.3.1 研究方法和数据
        6.3.2 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财政扶贫政策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优化
    7.1 直接和间接财政扶贫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
        7.1.1 直接财政扶贫政策对间接财政扶贫政策的影响
        7.1.2 间接财政扶贫政策对直接财政扶贫政策的影响
    7.2 财政扶贫政策优化
        7.2.1 财政扶贫政策优化理论模型
        7.2.2 财政扶贫政策优化实施方案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8.1 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提高政府转移支付扶贫效率
        8.2.2 提升财政资金扶贫绩效
        8.2.3 激发相对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8.2.4 促进财政与扶志扶智政策深度融合
        8.2.5 推动扶贫与财政扶志扶智政策有机结合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8.3.1 研究不足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反贫困
        二、职业教育
        三、职业教育反贫困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反贫困历史中职业教育作用机理的考察
        二、反贫困行动中职业教育功用与定位分析
        三、职业教育反贫困作用机制的已有理解和认识
        四、职业教育反贫困的支持环境探析
        五、职业教育反贫困实施策略探讨
        六、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现实问题及应对策略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步骤
第二章 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内源发展理论:职业教育激活贫困者内在发展动力
        一、内源发展理论及其发展
        二、内源性反贫困及其实现
        三、内源发展理论与贫困者内生动力生成
        四、内源发展理论对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启示
    第二节 赋权理论:职业教育赋予贫困者能力的内在机理
        一、赋权理论及其发展
        二、赋权理论的构成要素
        三、赋权理论的支撑环境与基本条件
        四、赋权理论对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启示
    第三节 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职业教育对贫困者人力资本的开发
        一、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的内涵
        二、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对教育的反贫困功能和价值拓展
        三、职业教育反贫困与人力资本开发
        四、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的局限
        五、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对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启示
    第四节 现代治理理论:构建职业教育参与贫困治理的路径
        一、现代治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二、现代治理理论与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内在关联
        三、现代治理理论对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启示
    第五节 理论框架与分析思路
        一、理论框架
        二、分析思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历史演进与治理逻辑
    第一节 分析视角
        一、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及分析方法
        二、历史制度主义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二节 建国以来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演进阶段
        一、面向工农兵普及劳动生产知识(1949-1977):职业教育反贫困的早期探索
        二、面向贫困地区培养实用人才(1978-1993):激发农村经济活力促进农民增收
        三、面向成人的职业技能培训(1994-2000):促进农民增收和劳动力转移就业
        四、面向贫困群众转移就业提升素质(2001—2010):加快解决温饱步伐
        五、面向贫困人口提供多层次支持(2011—2020):打赢脱贫攻坚战
        六、面向城乡低收入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培训(2021—):壮大中等收入群体
    第三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演进动因
        一、政治动因:职业教育是增强贫困群体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二、经济动因:职业教育是贫困人口转化为经济发展所需劳动力的关键
        三、社会动因:职业教育是贫困者实现自力更生和自主发展的教育保障
        四、文化动因:职业教育是面向贫困者有效整合扶智与扶志的优先选项
    第四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治理逻辑
        一、与国家反贫困总体战略目标内在统一
        二、嵌入国家经济全面持续高速发展之中
        三、始终注重贫困者面向就业的能力开发
        四、适时优化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施方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职业教育反贫困实施进展调查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调查目的与实施过程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工具
        四、实施步骤
        五、数据来源
    第二节 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施成效
        二、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运行特征
        三、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施困境
    第三节 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实施成效
        二、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运行特征
        三、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实施困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践特征与基本经验
    第一节 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践特征
        一、国际劳工组织使命与反贫困
        二、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主要实践
        三、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特征
        四、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
        五、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
    第二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践特征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属性与反贫困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主要实践
        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特征
        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
        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
    第三节 世界银行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践特征
        一、世界银行组织使命与反贫困
        二、世界银行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主要实践
        三、世界银行的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特征
        四、世界银行职业教育反贫困作用机理
        五、世界银行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
    第四节 国际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经验
        一、注重能力建设:以贫困人口能力建设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实施路径多元:依据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教育培训支持
        三、面向就业创业:促进弱势群体体面工作以提升生活质量
        四、多元主体共治:创设能力建设与岗位转化衔接的社会政策环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一、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
        二、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一、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
        二、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一、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作用机理
        二、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及优化改进
    第一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实现路径的构成与模式
        一、职业教育反贫困实现路径的构成
        二、职业教育反贫困实现路径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实现路径的实践向度
        一、搭建面向贫困者个体的促进就业进而摆脱贫困的阶梯
        二、面向贫困地区培养经济发展所需实用人才促进区域脱贫
        三、畅通低收入者技术技能发展通道以向中等收入群体跨越
    第三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实现路径的优化改进
        一、对象拓展:从以贫困人口为主体到以低收入人口为重点
        二、方式优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和终身职业教育衔接
        三、目标升级:从促进就业摆脱贫困到促进生涯发展和职业成功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反思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理论共识:能力贫困、教育反贫和职教赋能一脉相承
        二、职业教育反贫困的治理逻辑:开发能力、服务经济和促进增收紧密衔接
        三、职业教育反贫困的运行模式:分类瞄准、多向发力与赋权增能互为支撑
        四、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国际经验:以人为本、服务需求与体面就业高位衔接
        五、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精准识别、综合赋能与能力发展层层递进
        六、职业教育反贫困的路径转向:对象拓展、方式优化与目标升级同频共振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对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可持续性的探讨和分析较为有限
        二、对职业教育反贫困功能限度的考察不够深入
        三、职业教育与贫困内在关系的辩证分析不透彻
    第三节 研究展望
        一、多维度审视职业教育在弱势群体治理中的功能与价值
        二、立体化审视职业教育促进弱势群体发展的实现路径
        三、发展性审视职业教育助力弱势群体发展的路径优化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4)从阿佤山到乳山 ——佤族婚姻迁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相关动态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田野点介绍
        二、研究方法
        三、概念界定
第二章 阿佤故乡
    第一节 聚居地概况
        一、自然条件
        二、历史沿革与民族情况
        三、经济、文化、教育情况
        四、村寨生活
    第二节 我国佤族人口的分布与流动
        一、佤族的分布
        二、佤族的流动
第三章 为什么是乳山:婚迁原因分析
    第一节 婚迁阶段与方式
        一、人口拐卖
        二、滚雪球联姻
        三、打工迁移
    第二节 婚迁原因分析
        一、迁出地角度
        二、迁入地角度
第四章 居乳山:生活适应状况
    第一节 经济适应
    第二节 文化适应
    第三节 心理适应
    第四节 行为适应
    第五节 自然条件适应
第五章 婚迁行为的影响及时代转变
    第一节 婚迁行为的影响
    第二节 婚迁行为的转变及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问题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视角
    第一节 文献回顾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评论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视角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视角
第二章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现状、特征、发展态势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的现状
        一、云南边境农村地区概况
        二、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的现状
    第二节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的特征及发展态势
        一、复杂性
        二、变动性
        三、扩散性
    第三节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地缘政治因素
第三章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的影响
    第一节 国家安全隐患
        一、传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
        二、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第二节 区域发展困难
        一、云南边境农村地区区域发展“基础”十分薄弱
        二、云南边境农村地区区域发展“硬件”有待加强
        三、云南边境农村地区区域发展“软件”亟需补充
    第三节 社会问题增多
        一、大量我方边民流出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二、外籍边民流入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第四章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的治理路径
    第一节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治理的目标及要求
        一、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治理的目标
        二、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治理的要求
    第二节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治理的重点及思路
        一、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治理的重点
        二、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治理的思路
    第三节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治理的具体措施
        一、防范“虚空化”危机,保障国家边境地区领土主权安全
        二、削弱“虚空化”影响,维护云南边境地区社会和谐稳定
        三、消除“虚空化”现象,推动云南边境地区健康持续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延迟退休对云南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相关概念的阐述
        一、基本养老保险
        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三、养老保险基金账户
        四、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
    第二节 延迟退休对养老保险基金影响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生命周期理论
        二、代际交叠模型理论
        三、社会保障理论
    第三节 延迟退休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云南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现状
    第一节 我国城镇职工退休制度变迁
        一、城镇职工退休制度变迁
        二、城镇职工退休制度的内部影响因素
        三、城镇职工退休制度的外部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云南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情况
        一、云南省城镇职工参保情况
        二、云南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现状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现行政策下云南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状况预测
    第一节 云南省城镇职工未来人口预测
        一、云南省城镇职工人口预测基本假设
        二、云南省城镇职工人口预测模型
        三、人口预测结果
    第二节 云南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未来收支预测
        一、云南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测算基本假设
        二、云南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模型
        三、现行制度下云南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预测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延迟退休对云南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延迟退休政策设计原理
        一、国外延迟退休政策实施经验介绍
        二、延迟退休方案设计
    第二节 不同延迟退休政策对云南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
        一、方案一测算结果与分析
        二、方案二测算结果与分析
        三、方案三测算结果与分析
        四、方案四测算结果与分析
        五、四种方案与现行政策的综合比较
        六、不同性别的延迟退休量化效应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加强前期宣传
        二、加强监管力度
        三、男女同龄退休
        四、寻找增值途径
        五、增加年休时长
    第三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当代中国入境非法移民主要类型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二)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入境非法移民问题概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国际移民的基本内涵和法律性质
        (二)非法移民的概念界定
        (三)难民的界定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非法移民的主要方式与特点
        (一)“非法移民”发展和演变
        (二)非法移民的主要方式
        (三)非法移民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入境非法移民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一)扰乱市场秩序,增加经济负担
        (二)破坏社会秩序,引发文化冲突
        (三)破坏政治稳定,威胁国家安全
    第四节 两大理论范式下的非法移民治理困境
        (一)两种理论范式的冲突
        (二)非法移民治理实践中的两张皮:对内国家利益与对外人道主义
        (三)动态把握国家利益与人道主义的内在张力
第二章 我国的入境非法移民的现状
    第一节 我国入境非法移民的基本情况
        (一)非法入境
        (二)非法居留
        (三)非法就业
    第二节 我国入境非法移民的主要特征及产生原因
        (一)主要特征
        (二)产生原因
    第三节 我国入境非法移民的主要族群及其社会分布
        (一)朝鲜非法移民
        (二)东南亚非法移民
        (三)非洲非法移民
        (四)我国入境非法移民的社会分布
    第四节 我国入境非法移民带来的危害与挑战
        (一)朝鲜非法移民带来的政治冲击
        (二)东南亚非法移民引发的跨国犯罪和破坏经济秩序
        (三)广州地区非法移民对社会秩序的冲击与破坏
    第五节 我国入境非法移民的基本类型
第三章 我国的国际难民问题及其治理现状
    第一节 我国大规模接纳难民的历史及经验
        (一)三次大规模接纳国际难民的历史
        (二)主要的经验
    第二节 我国目前入境难民情况及管理现状
    第三节 我国目前入境难民管理的症结
第四章 外国人非法居留及其治理现状——以广州为例
    第一节 广州市外国人非法居留现状及原因
        (一)人口特征及分布情况
        (二)外国人大量聚集广州的原因
        (三)外国人非法居留广州的因素
    第二节 广州非法居留外国人的消极影响
        (一)非法居留的消极影响
        (二)广州市对非法居留外国人的治理现状
    第三节 广州外国人非法居留的治理症结
        (一)广州外国人非法居留管理的存在问题
        (二)广州外国人非法居留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 外国人非法就业及其治理现状——以云南为例
    第一节 云南省外国人非法就业现状及原因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二)形成原因
    第二节 云南省外国人非法就业的消极影响
        (一)破坏边境管理秩序,威胁国家安全
        (二)扰乱社会治安秩序,干扰社会稳定
        (三)抢占国内就业岗位,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第三节 云南省外国人非法就业的治理症结
        (一)治理主体单一
        (二)治理结构分散
        (三)治理方式单调
        (四)治理依据不足
        (五)治理合作不畅
第六章 非法跨国婚姻及其治理现状——以中缅、中越为例
    第一节 中缅、中越跨国婚姻现状及主要特点
        (一)未按法定程序登记结婚比例较高
        (二)方向和性别单一性突出
        (三)族群通婚特征显着
        (四)边境地区和内陆地区跨国婚姻差别显着
    第二节 中缅、中越跨国婚姻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中国男女比例失衡
        (二)地理接近、交通便利、习俗相近
        (三)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形成了较大的吸引力
        (四)中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加大了缅甸女性的外嫁吸引力
    第三节 中缅、中越非法跨国婚姻移民所带来的问题
        (一)婚姻关系脆弱,家庭结构不稳定
        (二)跨国婚姻移民面临众多制度性的生存困境
        (三)对公共卫生安全可能产生较大的冲击
        (四)引发跨国犯罪行为
    第四节 中缅、中越非法跨国婚姻移民的治理症结
        (一)治理环境复杂
        (二)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第七章 我国的入境非法移民治理整体状况
    第一节 我国非法移民治理的体系和实践
        (一)宏观法律体系
        (二)具体法律依据
        (三)治理组织架构
    第二节 我国非法移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问题
        (二)体制方面
        (三)管理实践方面
    第三节 我国非法移民治理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非法移民问题的忽视
        (二)执行力不足
第八章 西方国家的非法移民治理
    第一节 欧盟的非法移民治理
        (一)欧盟非法移民治理政策的演变
        (二)管理行动
    第二节 美国的非法移民治理
        (一)美国非法移民治理政策的演变
        (二)美国非法移民治理的措施
    第三节 德国的非法移民治理
    第四节 西方国家非法移民治理的主要经验借鉴
第九章 结语
    第一节 探索对入境非法移民治理的新思路
    第二节 完善非法移民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第三节 构建统一的移民管理体制
    第四节 加大非法移民治理的国际合作力度
    第五节 依托部分边境地区开展试点工作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1)着作
        (2)学位论文
        (3)其他论文
    (二)英文参考文献
        (1)着作
        (2)论文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8)清代及民国时期云南民间日常法律生活研究 ——以云南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价值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价值
    二、概念辨析
        (一) 关于“契约文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 对“民间日常法律生活”的理解
        (三) 对法制的理解
    三、学术回顾
        (一) 契约文书与中国法制史研究
        (二) 契约文书与地方法制史研究
        (三) 契约文书与云南少数民族法制史研究
    四、云南省博物馆馆藏清代及民国时期云南契约文书
        (一) 云南省博物馆馆藏清代及民国时期云南契约文书概况
        (二) 云南省博物馆馆藏清代及民国时期云南契约文书特征
    五、研究方法与核心观点
        (一) 研究资料
        (二) 研究方法
        (三) 核心观点
    六、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一) 创新点
        (二) 难点及对策
第一章 清代及民国时期云南契约文书形成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清代云南社会概况(1681-1911年)
        一、政治概况
        二、经济概况
        三、法制概况
    第二节 民国云南社会概况(1911-1949年)
        一、政治概况
        二、经济概况
        三、法制概况
第二章 契约文书中的清代及民国云南民间财产交易实践
    第一节 清代及民国云南财产交易契约概况
        一、概念界定
        二、少数民族元素
        三、交易财产种类
        四、交易类型
        五、契约形式与结构
    第二节 买卖契约中的民间财产交易实践
        一、契约名称与交易本质
        二、买卖标的以田宅为主
        三、“多变”的卖价
        四、众多的买卖参与者
        五、真假难辨的立契原因
        六、买卖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七、必不可少的违约责任
        八、含蓄的“契约自由”精神
        九、少数民族特殊的财产买卖实践
    第三节 典当契约中的民间财产交易实践
        一、契约名称与“典”“当”本质
        二、“典当”中流转的田宅权利
        三、典当交易的参与者
        四、被典当的田宅
        五、赋役负担问题
        六、回赎与加找
        七、少数民族特殊的财产典当实践
    第四节 租佃契约中的民间财产交易实践
        一、土地租佃
        二、房屋租赁
        三、少数民族特殊的财产租佃实践
    第五节 借贷契约中的民间财产交易实践
        一、债务人与债权人
        二、借贷标的和利息
        三、债权担保
        四、少数民族特殊的借贷实践
第三章 契约文书中的清代及民国云南民间财产交易法律制度
    第一节 契约文书中的财产法律制度
        一、财产权概念
        二、财产构成
        三、不断分化的土地权利
        四、财产交易主体
        五、少数民族参与的财产交易
    第二节 契约文书中的田宅契约法律制度
        一、不确定的“田宅四至”
        二、必不可少的立契原因
        三、“私契”的法律效力
        四、契约形式所体现的“利”“义”观
        五、“先问亲邻”与契约自由
    第三节 契约文书中的“第三方群体”制度
        一、“第三方群体”界定
        二、“第三方群体”的作用机理
第四章 宗族文书中的清代及民国云南民间家族生活与法律制度
    第一节 清代民国云南宗族文书概况
        一、宗族文书的性质
        二、宗族文书的主要种类
    第二节 丧事账单中的清代及民国云南民间丧事活动与法律制度
        一、丧事账单记录的少数民族丧葬活动
        二、丧事账单中的家族丧葬活动法律制度
    第三节 分家书中的清代及民国云南民间分家析产与法律制度
        一、分家书记录的少数民族分家析产
        二、分家书中的分家析产法律制度
    第四节 婚姻文书中的清代及民国云南民间婚姻与法律制度
        一、婚姻文书记录的少数民族婚姻
        二、婚姻文书中的婚姻法律制度
    第五节 继嗣文书中的清代及民国云南民间收养继承与法律制度
        一、继嗣文书记录的少数民族继嗣
        二、继嗣文书中的继嗣法律制度
第五章 其他契约文书中的清代及民国云南民间日常活动与法律制度
    第一节 师约文书中的清代及民国云南民间学艺就业与法律制度
        一、师约文书记录的民间投师学艺及入职就业
        二、师约文书中的投师学艺及入职就业法律制度
    第二节 卖身契中的清代及民国云南民间人口买卖与法律制度
        一、契约文书记录的少数民族人口买卖
        二、契约文书中的人口买卖法律制度
    第三节 商业企业文书中的清代及民国云南民间商业活动与法律制度
        一、契约文书记录的民间商业活动
        二、契约文书中的商业活动法律制度
结语
    一、清代及民国时期云南民间日常法律生活的总体分析
    二、清代及民国时期云南民间日常法律生活发展趋势
    三、清代及民国时期云南民间日常法律生活的几点启示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流动人口对城市总人口性别比的贡献及影响研究 ——以昆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创新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创新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 概念界定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1.1 我国人口性别结构分布地区差异
        2.1.2 流动人口性别结构相关研究
        2.1.3 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相关研究
        2.1.4 贡献率方法在性别比研究领域的运用
        2.1.5 评述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中国高出生性别比引起关注
        2.2.2 流动人口性别间的迁移模式差异与原因
        2.2.3 流动人口性别结构的影响
        2.2.4 评述
第三章 昆明市人口性别结构概况
    3.1 昆明市与云南省人口性别结构概况
        3.1.1 昆明市与云南省总人口性别比概述
        3.1.2 昆明市与云南省流动人口性别比概述
    3.2 昆明市流动人口性别特征概况
第四章 流动人口对昆明市人口性别比的贡献分析
    4.1 贡献率分析方法简介
        4.1.1 数据选用与处理软件
        4.1.2 流动人口分类及划分依据
        4.1.3 贡献率分析方法简介
    4.2 年龄因素的贡献率分析
        4.2.1 分年龄因素的贡献率
        4.2.2 M型特征的理论分析
    4.3 城乡因素的贡献率分析
        4.3.1 分城乡因素的贡献率
        4.3.2 贡献率城乡差异的理论分析
    4.4 距离因素的贡献率分析
        4.4.1 分省份因素的贡献率
        4.4.2 贡献率地域差异的理论分析
第五章 分性别流动人口对昆明市经济社会影响
    5.1 分性别流动人口相关社会影响
        5.1.1 城市人口面临更复杂的婚姻挤压
        5.1.2 适婚男性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更难
        5.1.3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性别平等问题
        5.1.4 中老年男性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压力凸现
        5.1.5 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的性别差异化需求增加
    5.2 分性别流动人口相关经济影响
        5.2.1 对相关产业的影响
        5.2.2 男性流动人口存在失业风险
        5.2.3 分性别流动人口与收入歧视交互作用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主要结论
        6.1.1 流动人口推高昆明市总人口性别比
        6.1.2 流动人口分因素贡献分析相关结论
        6.1.3 分性别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影响
    6.2 相关启示
        6.2.1 加强流动人口性别结构监测
        6.2.2 合理调控流动人口性别结构
        6.2.3 关注流动人口性别相关民生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五、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第一章 俐侎人的族群身份与生存状况
    第一节 俐侏人概况
        一、族群名称及其历史渊源
        二、族群地域分布情况
        三、族群人口发展及流动情况
    第二节 俐侎人的生存环境及其社会生活
        一、俐侎人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
        二、历史遭遇的地域投射:俐侎人的社会生活变迁
        三、俐侎人的总体教育状况
    第三节 现今俐侎人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主要困境
        一、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
        二、政策待遇的忽视问题
        三、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
第二章 俐侎人的族群风俗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俐侎人的民间信仰
        一、万物有灵:祭社林、田地、山神、畜神、龙洞等
        二、多神崇拜:祭家庙、土庙、石佛
        三、俐侎人的禁忌和习惯法
    第二节 家堂祭祀与族内融通:俐侎人的节庆礼仪
        一、“桑沼哩”:俐侎人的情人节
        二、火把节:俐侎人的“团圆节”
        三、春节和其他节日:对祖先的敬畏与祈求
    第三节 早婚内婚与葬祭以礼:俐侎人的婚丧嫁娶
        一、婚姻
        二、丧葬
        三、生育
    第四节 靠山吃山与自给自足:俐侎人的衣食住行
        一、一袭黑衣掩映下的风华:俐侎人的服饰文化
        二、靠山吃山的简约自然:俐侎人的饮食文化
        三、依山而居的大通房:俐侎人的建筑文化
        四、“交通基本靠走”:俐侎人的出行方式
    第五节 心口相传与自我强化:俐侎人的语言文化
        一、俐侎人的民族语言
        二、俐侎人的民歌小调
        三、俐侎人的民间故事
第三章 俐侎学生学校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复刻:国家教育的区域化写照
        一、学校日常教育结构
        二、教育管理活动结构
    第二节 守望:学校教育的地方性意义
        一、教育维稳
        二、教育支边
    第三节 洞察:地方教育的本土化努力
        一、教育场域中的本土课程
        二、学校场域中的地方知识
第四章 俐侎学生社会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嵌入与共变:社会场中的教育场域
        一、俐侎地区的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
        二、俐侎地区的社会力量的教育作为
    第二节 早婚与懒散:俐侏族群文化的教育影响
        一、早恋早婚:小登科压倒大登科
        二、懒散宽松:族群生活习性的教育制约
    第三节 害羞与实用:俐侎族群心理的教育影响
        一、害羞腼腆:封闭环境下的闭塞心理
        二、实用实际:打工潮的影响和追逐眼前利益
第五章 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护佑与闭环:俐侏族群文化对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社会护佑: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学生的“放任自流”
        二、社会闭环: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族群再生产的维持
    第二节 维稳与接轨:教育体制对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维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结构化功能
        二、接轨:国家教育结构的同化与涵化作用
    第三节 抵制与反哺:俐侎学生在结构化环境中的微权力
        一、文化抵制:对族群传统社会结构的反抗与超越
        二、文化反哺:由俐侎学生推动的区域社会变迁
第六章 反思与奠基:从田野经验到迈向区域教育社会学
    第一节 走进田野:田野调查的初见与追索
        一、初入田野:满腔热诚和不知所措交织的旅程
        二、再访田野:灵活变通与随时跟进并存的探险
    第二节 形成文本:田野资料的处理与运用
        一、处理访谈资料:录音的整理、筛选和取用
        二、处理纸质文献:材料的归类、编码和提取
    第三节 未来之路:迈向一种“区域教育社会学”
        一、“区域教育社会学”何以可能
        二、区域教育社会学的田野经验
        三、区域教育社会学的实践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四、云南省女性人口的文化和就业状况(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南边境地区流入人口状况及居留意愿分析[D]. 罗可越.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2]相对贫困视角下财政扶贫研究[D]. 宋颜群. 山东大学, 2021(11)
  • [3]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D]. 瞿连贵.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1)
  • [4]从阿佤山到乳山 ——佤族婚姻迁移研究[D]. 丁全明.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5]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问题治理研究[D]. 曾宇龙.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延迟退休对云南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研究[D]. 张钪.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7]当代中国入境非法移民主要类型及治理研究[D]. 林孙俊.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8]清代及民国时期云南民间日常法律生活研究 ——以云南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为中心[D]. 杨志芳. 云南大学, 2019(09)
  • [9]流动人口对城市总人口性别比的贡献及影响研究 ——以昆明市为例[D]. 李新宇. 云南大学, 2018(01)
  • [10]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D]. 陈栋.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云南省女性人口文化与就业状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