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贵州省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贵州省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金玥[1](2021)在《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刑事人身检查作为我国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侦查行为,对于查清案件事实、获取犯罪证据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型的人身检查方法,尤其是人体生物识别技术被运用到刑事侦查中,为侦查机关预防和惩罚犯罪带来巨大帮助的同时,也对保障被检查人的权利构成潜在威胁。域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关于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的规定已较为完善。而相比之下,我国的刑事人身检查制度仍存在不少缺陷。我国现有的刑事人身检查制度无法让国家公权力的行使得到有效的监督制约,导致实践中刑事人身检查的实施存在漏洞。同时,实践中当被检查人的权利受到侵犯时,也缺乏有效的救济途径,无法实现对公民个人权利的充分保障。因此,本文拟通过研究提出对我国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的完善建议。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语,正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首先明确刑事人身检查的概念,厘清刑事人身检查与相似概念的关系。其次,对刑事人身检查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进而明确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二部分选取对刑事人身检查制度规定较为具体完备的域外国家进行考察。从刑事人身检查的实施程序、监督制约机制、被检查人的权利保障、人体样本和生物识别信息的程序规制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梳理出域外制度的共性特征和值得我国借鉴的有益经验。第三部分对我国刑事人身检查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一方面通过与域外制度进行分析比较,找到我国目前存在的制度缺陷。另一方面通过实际调研和案例分析得出我国刑事人身检查存在的实践问题。据此找到我国刑事人身检查制度尚待改进之处。第四部分针对我国刑事人身检查制度存在的问题,借鉴域外有益的制度经验,提出对我国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的完善构想。具体而言,确立我国刑事人身检查的基本原则,建立刑事人身检查的基础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类型化比例化的刑事人身检查制度。同时,针对新时期新特点,提出完善我国人体样本和生物识别信息的使用、保管、销毁制度。

张旭文[2](2021)在《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进入由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向平衡、充分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在发生变化。在诉求缩小城乡、阶层差距,诉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保障性住房制度是城市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兜底”制度。而城市弱势阶层又以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主体“农民工”为主,为此,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分析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问题,以保障性住房制度为问题的“纽结”,关联到城乡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双向互动问题,从而跳出了城市谈城市保障房、跳出了保障房制度本身谈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可以使研究更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过程中存在的“有效性不足”问题,以制度经济学特别是制度变迁理论为主要分析视角,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发生和变革的逻辑,并得出本研究的核心观点:在市场发育不完全情况下,我国以“政府引导市场”模式推动保障性住房发展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经济社会越来越复杂化,这种模式的路径依赖,使我国保障性住房供求结构失衡,供给有效性不足,为此,启用“市场引导政府”的模式,可以大大降低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达到有效供给目标的交易成本,增强保障性住房制度效率。在交代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理论与方法、以及回顾已有的相关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见第1章、第2章),本研究主要涵盖以下内容:第一,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的历史与制度变迁逻辑(见第3章)。通过梳理我国保障性住房形成和改革的历程,得出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的逻辑: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体制的形成,是伴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而发生和发展,它遵循着与我国住房市场化、商品化改革的互动逻辑。通过我国住房改革和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历史变迁,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政策的路径选择及其成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向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过程,基本的主导力量还是政府通过一定程度的资源垄断,利用不完全的市场,发挥强有力的经济介入和控制作用的过程,即外界称之为“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的实施过程,由此,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基本上可定位为“政府引导市场”模式。第二,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的现实困境及制度原因(见第4章)。在相关政策文献和研究文献梳理和现实调研的基础上,设计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的评价内容,这种评价内容涵盖量的标准、质的标准以及社会公平目标的价值标准。以此评价内容为评价标准,发现我国保障性住房的“有效性”是充分还是不足,找出与供给“有效性充分”的要求存在的差距。主要以制度经济学为分析框架,分析保障性住房存在供需不平衡,供给的有效性不足问题的制度原因,并以制度设计为手段,旨在打破过度通过行政权力配置保障性住房的旧制度路径依赖,形成市场配置保障性住房,以顺应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一主要矛盾的破解所需,以及改变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追求高速度忽略内涵式发展之弊端。第三,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实证研究(见第5章)。通过模型分析,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我国保障性住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以及与保障性住房住户满意度问题,实证得出的结论是总体来看我国保障性住房原有的政府引导市场模式已经造成了一定保障房效率不高现状,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重新引导保障房的保障职能。第四,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变革的个案分析(见第6章)。通过分析重庆模式、上海模式和丰城模式三个典型案例,及其模式产生的制度逻辑,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可资为借鉴的经验。三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破解了保障性住房制度运行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制度运行交易成本增大,而导致保障性住房供给的有效性不足甚至无效率供应的尴尬局面,其通过制度变更形成现有模式的内在的动力,是相关主体对于超额剩余,即“租”的寻求以及对于制度运行过程中交易成本减低需求的行为反应。第五,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关键制约因素与“市场引导政府模式”路径转向(见第7章第8章)。在前述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不足及制度原因的现实问题梳理基础上,提炼出导致供给有效性不足的核心制度因素,结合前述案例经验,论证了“政府引导市场”的改革模式要发挥较好的效率,其前提是政府掌握的信息存在非滞后性,而现实中政府的决策滞后于市场机制的反应能力,导致保障性住房在受惠主体的甄别、保障性住房的供给结构(安居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还是特租房等)和布局、投资结构和方式等,均出现了较大的问题。与更充分、更有效供给要求有一定差距,为此,必须通过制度的安排,降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实施效率,打破行政权力主导保障性住房建设而发生偏差的体制机制之弊,充分研究市场规律和市场供求,从而打破“政府主导市场”模式的路径依赖,向“市场主导政府”的新的改革路径转型。在明确了市场引导政府的大的改革方向后,本研究对于与市场导向相关联的产权问题、大数据赋能问题、交易的信用问题等,以制度经变迁的内在机理为分析框架,作了较深入剖析和制度设计的探索。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融通,历史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分析了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甚至出现局部无效供给现象;第二,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三,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形成及改革的历史逻辑在于政府引导市场。第四,保障性住房制度变迁应该是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相结合,保障性住房相关主体交易成本的节约行为选择是保障性住房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为此,提出的制度建议是:契合新时代平衡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诉求,改革的主导价值应该是激发相关主体的内生力量主导制度变迁。为此,未来改革的总方向应该是市场引导政府,即政府作为保障性住房供给主体,须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激励机制对于资源配置的优化效率,为此要在产权改革、法制环境建设、大数据赋能等方面,为市场机制促成保障性住房供给“更加有效”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论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次系统地通过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研究保障性住房供给问题;第一次从供给“有效性”的问题出发,系统研究保障性住房制度变迁的逻辑并提出改革的思路。得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体现在:对于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历史的高度概括性总结——政府引导市场;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度的四重悖论问题的提出;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诉求下顺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市场引导政府”路径转向;打破城乡建设用地二元结构壁垒实现农村建设用地对接保障性住房建设以促成保障性住房供给成本降低,从而使保障性住房回归“可负担性”本来定位,等等。

纪莹[3](2021)在《邗江区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机关事务工作的职能边界不断延伸、管理内涵不断拓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迫在眉睫。目前机关事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事务管理标准化、服务保障精细化及操作过程可视化等基本需求,所以机关事务工作急需凭借信息化的手段迈步向前。邗江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只在公车管理信息平台、开发微信公众号、餐饮系统改造等方面零星摸索向前,还未形成系统全面的信息化建设格局,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需要机关事务工作者不断开拓,推动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本文就采用文献检索、比较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邗江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首先对机关事务信息化建设的研究背景进行阐述,然后分析机关事务信息化建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进行评析。第二章首先对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化管理的概念进行简述,然后对相关理论(后勤社会化理论、服务型理论)做进一步说明。第三章阐述邗江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以及目前进行的信息化建设的探索。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重点分析邗江在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包括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信息化建设的人才水平、信息软件的开发应用、相关配套管理制度、信息安全的保护等方面。第五章分析国内外政府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对于邗江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推进有哪些借鉴意义。第六章对邗江在机关事务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包括加强整体设计,做到互联互通;提升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推动信息化操作;推进信息软件系统开发,完善相应功能,追求用户满意;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安全保护等。本文以区级机关事务管理工作为例,分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和亮点,旨在探索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的可行对策,以信息化的发展助推“智慧后勤”管理的实现。

崔晓龙[4](2021)在《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老年移动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城镇老年人对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适老化需求与日俱增。城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和媒介适应能力逐渐弱化,而当下针对老年群体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移动社交应用软件,在设计与应用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科学、有效、完善的设计原则和规范。现有的相关设计远不能适应城镇老年人对当下社交的诉求,也未能有效解决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代际关系疏离和社交活力不足的困境,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下设计界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的研究站在设计的角度,以审视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对设计的影响为前提,以数字技术对城镇老年移动社交进步的作用和价值为导向,以国内外先进理念为理论支撑,力求得出科学务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为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本文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和实验论证,对城镇老年人在用户体验、功能需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推导出“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性格”“养老方式”等六要素对老年人社交活性和需求差异的关键性影响,并借助KANO需求分析模型,分析移动社交语境下老年人在安全、认知、兴趣、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以此作为本文建构设计方法、设计模型的依据。同时,本文基于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剖析了城镇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提出“中间态关系优势”的分析视角;基于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来分析不同关系中需求层次的转化,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无障碍性”“社交安全感”“包容性”“贴近性”四个设计原则;基于场景理论提出“场景共时”“场景共境”“场景共权”“场景共情”四种场景分析视角,总结出“阅读”“兴趣社交”“情感社交”“知识社交”和“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本文还根据人体工程学的拇指功效实验和眼动科学实验对页面交互和操作舒适区进行分析,并基于五种需求场景提出了代表性的原型设计方案;论文还借助眼动实验和李克特五级主观评价量表对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和设计评价。本研究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力图丰富中国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语境下对体验设计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为改善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设计思路。

周开欣[5](2021)在《智慧水利在江都水利枢纽的应用案例》文中认为智慧水利的应用是智慧社会建设的一个环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下达了有关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实施的相关内容,主要用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多项全新的信息数据,让水利对象和项目全面互联、认知度、泛在服务与智能物联得以推动,致使水治理模式和能力现代化得到质的提升。南水北调东线起源是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地位特殊,作用巨大,效益显着,特色鲜明,在多方面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在智慧水利建设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本文系统回顾了江都水利枢纽智慧水利枢纽建设现状,通过三层架构制定智慧水利的发展方向,本文还就江都水利枢纽自身的特点将智慧水利建设落地生根,形成智能泵站、智能水闸、智能园区等应用。主要研究成果有:(1)构建江都水利枢纽的总体架构及布局,主要采用了物联网、云计算、Web服务、移动互联等技术进行建设。主要涵盖智能感知体系、智慧云服务中心、智慧应用系统三部分。(2)依托现代化技术手段,建成泵站智能感知体系,健全保障支撑环境,推动泵站综合业务精细化管理,提升科学化决策调度管理水平,最终形成“更透彻的感知、更精准的研判、更科学智能的控制管理、更形象的展示”的智能泵站管理体系,推动“智慧水利”的发展。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展开江都水利枢纽泵站群优化调度研究。(3)采用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工程等先进技术,建设智能化闸门,高度聚集的职掌及管理得以实现。能及时精准开关闸,实时预警保护,实现经济高效、安全运行,减少人员投入。研发智能感潮系统,减少管理人员工作强度。

朱海[6](2021)在《论司法鉴定中的法证认知偏差》文中研究表明认知偏差是人们在对事物事件的感觉、知觉、分析、判断、决策等认知过程中,对客观事实发生的一种系统性地、无意识地偏离现象,它是人类认知缺陷的必然结果,而不是刻意为之的故意行为。司法鉴定人(简称鉴定人)使用法证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描述和比对检材,分析和解释检验结果,组织和撰写鉴定报告等一系列鉴定活动,符合人类的一般心理认知过程。因此,如果鉴定人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就可能得出错误的鉴定意见。自从在梅菲尔德指纹鉴定错案中发现认知偏差的重大影响后,对司法鉴定中认知偏差影响的持续研究,使许多国家的法学界、法证科学界、心理学界认识到司法鉴定中认知偏差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大多数法证科学学科既缺乏客观的测量方法,也没有可靠的测量工具。在这些领域,鉴定人实质上成为了主要的分析工具。即使在拥有可量化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的领域,从采集现场样本、确定检验样本、分析样本数据、解释检验结果从而得出鉴定意见,在这一系列鉴定过程中,人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鉴定过程的主观性容易使鉴定人受到认知偏差影响而出错,所以控制认知偏差对司法鉴定来说是一件关乎公平正义的事情。为此,本文将对司法鉴定中的认知偏差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本文由引言、三章正文和结语构成。引言部分介绍了有关司法鉴定中认知偏差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分别从研究跨度、研究深度、研究方法、研究主体四个方面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的来说,国外早就开始研究司法鉴定中的认知偏差问题,已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国缺少对司法鉴定中认知偏差问题的关注,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研究的理论研究意义在于,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司法鉴定的偏差性,创造法证科学的新知识增长点,提供理解刑事错案的新视角,促进证据印证理论的深入研究;实践意义在于,通过控制司法鉴定中存在的认知偏差,提高科学证据的可靠性,提高司法鉴定实验室的控制质量,并从预防认知偏差的角度,对鉴定人提出了解信息相关性的职业伦理,完善鉴定人的职业伦理规则。本文主要使用比较研究法和交叉研究法,研究司法鉴定中认知偏差的发生机制、存在形式和作用机制,并总结现有消减司法鉴定中认知偏差的方法。第一章介绍了有关认知偏差的经典心理学研究,阐明影响认知偏差的感觉知觉、社会认知、推理、动机和情绪等因素,以及期望效应、确认偏差、信念偏差、首因效应、情绪一致性效应等不同种类认知偏差的存在形式。结合司法鉴定中使用的法证科学特点,从认知系统论的视野下审视司法鉴定中特有的法证认知偏差,分析法证认知偏差的特定影响因素,并从法证认知偏差的角度去认识鉴定人得出错误鉴定意见的心理原因。第二章分析了司法鉴定中法证认知偏差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机制,以及偏差洪流与虚假印证之间的关系。法证认知偏差的存在形式主要有认知主体偏差和认知情境偏差两种。认知主体偏差包括期望效应、确认偏差、动机偏差、角色效应等;认知情境偏差包括情绪效应、展示效应、应激压力等。偏差级联效应和偏差雪球效应是两种法证认知偏差的作用机制。由于认知偏差具有内隐性和不易察觉性,认知偏差导致的错误鉴定意见很难被发现,在偏差级联效应和偏差雪球效应的作用下,往往会导致虚假印证的发生。第三章总结了现有控制消减法证认知偏差的消减策略。目前,国外学者提出的法证认知偏差消减策略有:情境管理员、线性顺序披露程序、证据列队、盲态复核、认知职业培训等五种。本文分别从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阐释了这些应对策略的原理支撑和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并以法证认知偏差为视角,对我国现行司法鉴定规范进行检视。

高韵[7](2021)在《应用电化学方法和红外光谱法对中药黄精进行质量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十个不同产地多花黄精和五种不同种属黄精植物进行鉴别研究,从而为黄精药材建立鉴别和初步质量评价方法。方法应用电化学指纹图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以及显微红外光谱法三种技术对十个产地多花黄精和五种不同种属黄精植物进行鉴别和初步质量评价。结果通过对黄精的电化学指纹图谱进行分析比较,获得了最佳检测条件,即往体系中加入0.1000 g黄精粉末、超级恒温槽温度设置成310 K、磁力搅拌器转速为500 r/min。并在最佳检测条件下对十个产地多花黄精和五种不同种属黄精植物电化学指纹图谱的特征参数进行比较和讨论。分别研究不同产地多花黄精和不同种属黄精植物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可以发现,每个谱图之间的峰形整体较为相似,其中不同产地多花黄精的吸收峰主要分布在3369、2929、2159、2031、1974、1620、1407、1018、930、866 cm-1附近,黄精属植物的吸收峰主要分布在3301、2978、2159、1627、1407、1018、928cm-1附近,但谱图中主要特征吸收峰的峰强度、位置、形状都有明显的差异,说明其对应的相关化学成分的含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别。除此之外,还对其进行了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图的对比,经过导数处理以后的光谱图能将最初谱图中堆叠的以及过于宽大和细小的峰更好的分离开来,减少重叠谱带引起的干扰和背景吸收,使得红外光谱法能够抗干扰,十个产地多花黄精和五种不同种属黄精植物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图的对比分析也进一步的验证了上述结果。通过比较十个产地多花黄精和五种不同种属黄精植物的显微红外光谱图,获得了最佳检测条件,即药材切片厚度为30μm,透射的检测模式,BaF2窗片。由于糖类C-O-C伸缩振动吸收峰所对应的是1018 cm-1处的吸收峰,在该波数下观察显微红外图像,发现样品的图像之间有明显差别,表明其多糖类含量有差异。在十个产地多花黄精中,贵州省铜仁市、安徽省祁门县、湖北省赤壁县糖类成分较高;其次为浙江省天目山、江西省瑞昌市、湖南省怀化市、湖北省崇阳县、安徽省合肥市;贵州省六盘水市和安徽省九华山最少。而不同种属黄精植物中,黄精和长梗黄精多糖成分含量相对较高,轮叶黄精,滇黄精多糖类含量居中,含量最低的是多花黄精。结论根据十个产地多花黄精和五种不同种属黄精植物的电化学指纹图谱之间各项特征信息参数的差异,从而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电化学指纹图谱技术是一种能快速鉴别黄精并且方便和经济的方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与经过了导数处理以后的二阶导数光谱图相结合,既可以得到黄精含有的相关化学成分的主要信息,同时也可以根据吸收峰强度、位置和形状的差异对不同产地多花黄精以及不同种属黄精植物进行鉴别和区分,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图能够将最初谱图中掩盖部分的斜率变化表现出来从而获得谱图之间更为细小的差异特征,可做到对黄精进行快速鉴别和区分。显微红外光谱法可以观察黄精在不同扫描微区主要化学成分的分布情况,它既能对黄精植物根茎的横切面局部形状面貌进行显微成像,也能显示出空间不同位置的相关红外光谱信息,能够直观的对黄精进行鉴别区分和含量分析,该方法灵敏度高,具有可视性。

高震[8](2021)在《地理接线图语音定位辅助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语音传输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电力系统地理接线图设备定位进入了自动处理时代。然而,设备定位一旦出错,将会影响故障处理效率,甚至引发重大的电气事故。因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智能语音定位辅助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构建了一个基于声码器算法的语音传输系统,大幅提高了检测性对线的效率。通常,调度员定位配网故障开关的平均时间为6-7分钟;而经验尚浅的副值调度员,故障定位更为困难、处理效率更低。因此,建设地理接线图语音设备定位辅助系统,对于提高故障处理效率,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通过子配电网录音盒,将实时电话录音采集缓存,将语音碎片上传到科大讯飞语音识别库进行识别。采用了语音识别技术、嵌入式技术、云技术,并设置关键字、热词、过滤字、替换字等,自动打开地理接线图进行线路定位,准确识别故障点,实现了故障处理效率提升。2、采用MCU通信方式实现DSP通信,详细设计了辅助功能层结构。利用母机与子机通信程序,以及通过信道接口电路,使单根线芯双向通信系统得以形成,优化了源代码,将C8051F020当成是通信控制中心,将TMS320VC5509A当成是数据处理中心,将TLV320AIC23B当成是语音处理前端,从而有效建立语音定位的硬件系统。3、开发搜索控件实现配网图纸自动定位。当调度员接到配电班人员的线路查线汇报时,能根据语音通话信息自动定位到相应的线路图纸上,准确找到开关位置,以减轻调度员负担,使调度员能全身心投入到事故处理中。

刘奕[9](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严枫[10](2017)在《JN研究所安全防范系统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当前已经迈入到信息化阶段,创新科技逐步发展成为主要社会发展动力,尤其是受到相对成熟的安全防护信息系统、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影响,我国的各大军事单位、公安机关、科研院所、社会公共区域人员聚集区域、交通管理部门等这些地方广泛应用停车场管理系统、电子地理信息系统、出入口门禁管理系统、军用物资管理系统、电子巡逻系统、可视化监控系统等模块。尤其是当前各种类型的群体性事件、治安类事件频发,使得各大单位充分意识为了强化内部安全监管,应该在本单位实施具备现代化水平的安全防护技术手段。单位建设相应的安全防护监控信息系统,主要是让视频监控摄像头做好发现与识别,二十四小时全方位的可视化监控单位的重点消防部位与要害部位,以便可以对单位的资产安全、员工安全提供保证。JN研究所通过在本单位安装存在一定先进性的交通管制、防灾、防范治安等管理系统,可以预防出现社会损失和经济损失,开创立体化的技术防控、物理防控、人员防控的局面,强有力的支撑研究所的生产经营管理。本文通过详细的分析JN研究所在其厂区范围内进行安全防控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优化配置项目管理要素以及保障项目措施,力求可以让安全防范系统与国家标准、公安部门标准以及企业现实相符,以使项目顺利、按照期限、安全、保证质量地完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分析JN研究所的基本情况和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其建设安全防范系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对JN研究所的安全防范工作存在问题以及需建设安全防范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作出了分析;对JN研究所安全防范系统的建设目标和设计原则进行了阐述,并对该安全防范系统进行了整体架构设计、子系统设计以及数据库设计;针对JN研究所安全防范系统的建设项目,通过对项目组织架构、项目计划、进度和项目风险管理进行了剖析。运用信息系统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使该系统的建设项目能够保质保量保进度地完成,使该项目符合JN研究所的实际需求。

二、贵州省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省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刑事人身检查概述
    1.1 刑事人身检查的概念
    1.2 刑事人身检查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刑事人身检查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刑事人身检查实施程序的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刑事人身检查监督和权利保障的研究现状
        1.3.4 小结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的域外考察与启示
    2.1 刑事人身检查实施程序的域外考察
    2.2 刑事人身检查监督制约的域外考察
        2.2.1 刑事人身检查审查程序的域外考察
        2.2.2 刑事人身检查启动条件的域外考察
    2.3 对被检查人权利保障的域外考察
        2.3.1 赋予被检查人基本权利的域外考察
        2.3.2 针对弱势群体人身检查的域外考察
    2.4 人体样本和生物识别信息的域外考察
        2.4.1 人体样本质量监控程序的域外考察
        2.4.2 人体样本及生物识别信息使用、保管和销毁程序的域外考察
    2.5 域外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的考察启示
3 我国刑事人身检查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刑事人身检查存在的制度缺陷
        3.1.1 缺乏分类和基本原则指引
        3.1.2 未明确刑事人身检查具体实施程序
        3.1.3 缺乏刑事人身检查的监督制约机制
        3.1.4 缺乏被检查人权利保障的程序规定
        3.1.5 缺乏有关人体样本及生物识别信息的程序规定
    3.2 我国刑事人身检查存在的实践问题
        3.2.1 人身伤害类案件中刑事人身检查存在的实践问题
        3.2.2 毒品类案件中刑事人身检查存在的实践问题
        3.2.3 醉酒危险驾驶类案件中刑事人身检查存在的实践问题
        3.2.4 刑事人身检查缺乏规范记录
        3.2.5 缺乏对刑事人身检查的监督审查
4 完善我国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的构想
    4.1 确立我国刑事人身检查的基本原则
    4.2 建立我国刑事人身检查的基础类型
    4.3 完善我国刑事人身检查的实施程序
        4.3.1 建立类型化的刑事人身检查实施主体
        4.3.2 明确刑事人身检查的实施对象
        4.3.3 明确刑事人身检查的时间和地点
        4.3.4 完善刑事人身检查的见证记录制度
        4.3.5 完善医护人员实施检查的配套制度
    4.4 加强我国刑事人身检查的监督制约
        4.4.1 建立类型化的刑事人身检查审查制度
        4.4.2 加强公安机关内部监督
        4.4.3 建立刑事人身检查智能办案系统
    4.5 加强被检查人的权利保障
        4.5.1 建立被检查人诉讼权利的保障程序
        4.5.2 建立对弱势群体的特殊权利保障程序
    4.6 完善人体样本及生物识别信息的使用、保管和销毁制度
        4.6.1 完善人体样本的使用、保管和销毁制度
        4.6.2 完善人体生物识别信息的使用、保管和销毁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2)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核心观点、理论支点及分析框架
        1.3.1 核心观点
        1.3.2 理论支点与分析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保障性住房及其制度
        2.1.2 有效供给与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
    2.2 理论观点回顾与研究的新视角切入
        2.2.1 保障房相关理论观点回顾
        2.2.2 研究的新视角切入: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
        2.2.3 制度及其变迁与保障性住房供给政策的关联性
    2.3 为什么要诉求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度变迁理论的解释
        2.3.1 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政策诉求的背景与意义
        2.3.2 推动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制度变迁解释
第3章 历史回顾:我国保障性住房“政府引导市场”的制度变迁逻辑
    3.1 住房政策和住房市场变迁: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历史背景
        3.1.1 政府包办的福利分房制度时期(1949~1978)
        3.1.2 住房商品化改革试点与初步探索阶段(1978~1998)
        3.1.3 全面市场化启动与商品房市场初步发展阶段(1998~2003)
        3.1.4 受土地财政影响房地产非理性迅猛发展阶段(2004~2018)
    3.2 我国保障房与住房改革的互动: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历史回顾
        3.2.1 住房商品化试点与推进中的保障性住房制度探索阶段(1978~1998)
        3.2.2 保障房体系伴随住房商品化全面实施而初步确立阶段(1998~2001)
        3.2.3 保障性安居工程随土地财政凸显而逐渐萎缩阶段(2002~2006)
        3.2.4 保障房体系重新确立并逐步完善阶段(2007~至今)
    3.3 政府引导市场:我国保障性住房模式改革的历史逻辑与制度变迁解释
        3.3.1 政府引导市场:历史背景与现实困局
        3.3.2 “政府引导市场”: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路径选择的历史逻辑
    3.4 制度变迁解释:交易费用逻辑下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互动
第4章 现实反思: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的制度考察
    4.1 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现状与制度因素
        4.1.1 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的现状剖释
        4.1.2 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不足问题的制度因素探究
    4.2 重建设轻后续管理: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偏差的交易费用理论分析
        4.2.1 厚此薄彼: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后续管理的不平衡发展
        4.2.2 问题的原因:认识偏差与制度障碍
        4.2.3 问题的解释:交易成本影响决策与制度生成逻辑
    4.3 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悖论
        4.3.1 “可负担性”成本控制与保障房制度可持续要求的悖论
        4.3.2 产权“完整性”流转要求与产权“约束性”工具的悖论
        4.3.3 获得住房保障资格与导致更高生活工作成本的悖论
        4.3.4 人口结构性流动与各地省、市、区“计划供给”的悖论
    4.4 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不足与城乡土地供给结构性矛盾
        4.4.1 农村土地入市对接保障性住房建设机制不畅
        4.4.2 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成本问题与城乡土地供需结构性矛盾
    4.5 旧模式与新要求:当前“政府引导市场”困境与制度变迁诉求
        4.5.1 政府引导市场的管理困境
        4.5.2 双向互动与动态变迁:保障房制度变革诉求
第5章 实证分析:供给有效性不足折射制度与经济社会结构契合度欠缺
    5.1 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宏观考察的实证检验
        5.1.1 研究设计
        5.1.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2 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微观考察的实证分析
    5.3 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的调查及统计分析
    5.4 基于制度变迁的结果分析
第6章 个案分析: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不足制度突围典型模式
    6.1 重庆“破除四重壁垒”模式
        6.1.1 优惠政策突破人口流动壁垒
        6.1.2 突破土地属性壁垒
        6.1.3 突破住房品质差异壁垒
        6.1.4 信息化平台突破后期管理壁垒
    6.2 上海共有产权房模式
        6.2.1 共有产权房制度及其目的
        6.2.2 上海共有产权模式产生的背景
        6.2.3 上海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模式的运行机制
    6.3 江西省丰城市企业化经营模式
        6.3.1 江西省丰城市保障性住房企业化运作模式背景
        6.3.2 丰城市保障性住房制度企业化运作及其意义
    6.4 上述个案的制度变迁逻辑:“租”与“交易费用”引致制度变迁
第7章 “内生”与“外生”: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约因素两大关键点
    7.1 外生制约因素:影响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环境条件
        7.1.1 制度环境缺陷: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的法制困惑
        7.1.2 信息工具赋能不足:保障房制度运行交易成本降低的瓶颈
    7.2 内生制约因素:产权、信用缺陷限制交易的发生和发展
        7.2.1 产权问题: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核心制约因素
        7.2.2 重要制约因素:信用问题与保障性住房各主体间金融需求矛盾
第8章 推动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制度设计
    8.1 从“政府引导市场”到“市场引导政府”: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改革的总路向
        8.1.1 “市场引导政府”内涵与意义
        8.1.2 “市场引导政府”制度模式选择的必要性
        8.1.3 市场引导政府新模式视角下政府与市场互动的逻辑
    8.2 完善法律与契约制度,营造保障房制度运行环境
        8.2.1 完善法律制度
        8.2.2 完善契约制度
    8.3 土地产权改革“破局”矛盾: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对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帕累托改进
        8.3.1 以法制硬核强化集体主体性地位,形成政府与集体地权的制衡机制
        8.3.2 落实农村土地改革新政策,优化适应保障房市场的土地产权结构
        8.3.3 实行土地指标交易,打破保障性住房建设地理空间局限性
    8.4 政府与市场互动:破解悖论以增强保障房供给的“有效性”
        8.4.1 制度创新破解“重建设轻管理”的偏差:交易成本的分析
        8.4.2 对接农村建设用地:节约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土地成本
        8.4.3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把握相关主体的行为逻辑
        8.4.4 产权与保障模式优化:形成“约束性”与“流转性”对立统一机制
        8.4.5 复合产权结构:破解保障性住房信用不足与融资难之间矛盾
    8.5 网络与大数据工具赋能:精准识别破解保障性住房管理成本问题
        8.5.1 落后于经济社会形势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制度呼唤数字技术革命
        8.5.2 多元数据平台建设措施,降低保障性住房供给制度实施的交易成本
        8.5.3 降低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度运行成本的管理信息系统设想
    8.6 本章总结:制度与经济社会结构互动及其变迁的分析
第9章 研究结论与进一步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3)邗江区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职业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机关事务信息化建设
        2.1.2 机关事务智能化管理
        2.1.3 邗江区机关事务管理职能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政府职能理论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第3章 邗江区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3.1 邗江区推行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背景
        3.1.1 服务型政府对机关事务管理的要求
        3.1.2 机关后勤社会化推动信息化建设
        3.1.3 机关事务管理呈现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3.2 邗江区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
        3.2.1 研发区机关事务信息管理软件平台
        3.2.2 升级机关大院设施设备管理系统
        3.2.3 采用餐饮管理智能操作系统
    3.3 邗江区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产生的效果
        3.3.1 机关事务管理精细化程度有所提高
        3.3.2 机关后勤保障服务效率有所提升
        3.3.3 服务对象满意度和获得感有所增强
第4章 邗江区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调查设计与数据来源
        4.1.1 调查设计
        4.1.2 数据来源
        4.1.3 调查问卷统计数据
    4.2 邗江区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足
        4.2.2 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
        4.2.3 信息平台建设还不完善
        4.2.4 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
        4.2.5 信息安全防护还不到位
    4.3 邗江区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信息化建设缺乏完善的整体设计
        4.3.2 后勤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
        4.3.3 智能化发展程度不高
        4.3.4 信息化建设体制不健全
        4.3.5 信息安全保护意识不足
第5章 国内外政府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5.1 国内政府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经验
        5.1.1 盐城市盐都区建立“互联网+OA”公车平台应用系统
        5.1.2 苏州市姑苏区依托智能化图形管理系统提高办公用房管理效率
        5.1.3 无锡滨湖区大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5.2 国外政府机关事务信息化管理的经验
        5.2.1 美国政府机关事务信息化管理的做法
        5.2.2 英国政府机关事务信息化管理的做法
    5.3 国内外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启发
        5.3.1 优化“一张网”平台管理
        5.3.2 推广“智能化”设备运用
        5.3.3 推进“网格化”后勤管理
第6章 提升邗江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的建议
    6.1 优化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整体设计
    6.2 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
    6.3 增强智能化管理水平
    6.4 构建科学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
    6.5 加强信息安全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邗江区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调查问卷
致谢

(4)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 相关概念阐述
        (一)城镇老年人
        (二)移动社交应用软件
        (三)用户体验
    三 研究现状综述
    四 国内外相关设计概述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变化与缺失:媒介环境变化中城镇老年人的状态和特征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中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状况
        一、媒介形态变化中的沟通方式
        二、移动媒介影响下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特征
        三、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身体状况和行为特征
        一、城镇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状况
        二、城镇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偏好
        三、城镇老年人的移动社交行为特征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认知行为和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一、移动媒介下城镇老年人的认知行为特征
        二、城镇老年人的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状与困境: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问题和趋向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现状分析
        一、“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老年人移动社交产业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要素分析
    第二节 媒介传播范式转变中的设计困境
        一、不合理的需求定位
        二、交互逻辑忽视城镇老年人认知和行为特点
        三、交互方式忽视城镇老年人行为习惯
        四、交互界面不符合城镇老年人认知特点
    第三节 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品牌战略的发展趋势
        二、功能的发展趋势
        三、交互方式的发展趋势
        四、交互界面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念与原则: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立场
    第一节 由通用性到无障碍性:设计理念调整背后的逻辑转换
        一、通用性设计理念的优势和弊端
        二、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反思——用户的细分与深化
        三、用户的价值显现与用户体验设计原则的精准化
    第二节 以社交安全感为基础:由可靠性到归属感
        一、安全机制的可靠和适度
        二、交互逻辑和行为的安全感
        三、社交主体的社交安全感
    第三节 以包容性为中心:由交互逻辑到界面响应
        一、交互逻辑的合理与精简
        二、交互行为的容错
        三、交互方式的适用
        四、交互界面的简化和动态响应
    第四节 以贴近性原则为核心:由视觉贴近到主体性贴近
        一、视觉贴近原则
        二、行为贴近原则
        三、语境贴近原则
        四、情感贴近原则
        五、主体性贴近原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析与方法: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一、调研方法和依据
        二、调研数据采集因素
        三、样本回收及数据分析
        四、调研结论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规划
        一、设计总体规划
        二、理论视角下的设计需求和功能分析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流程
    第三节 场景理论下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
        一、基于阅读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二、基于兴趣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三、基于情感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四、基于知识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五、基于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与方案: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策略
    第一节 基于需求场景理论的设计模型
        一、用户模型的构建
        二、需求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基于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的设计策略
        一、基于“安全-信赖”体验的设计策略
        二、基于“包容-符号”体验的视觉设计策略
        三、基于“支配-互动”体验的感官融合设计策略
        四、基于“情景-叙事”体验的设计策略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案
        一、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定位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交互原型设计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高保真原型设计
    第四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评估
        一、可用性测试
        二、设计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人际关系和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2:用户体验设计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3:用户访谈问题大纲
附录4: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眼动实验任务引导语
附录5: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主观评价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智慧水利在江都水利枢纽的应用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建设现状
        2.1.1 自动化监控系统
        2.1.2 信息化管理平台
        2.1.3 集中控制管理模式
    2.2 存在问题
    2.3 建设内容
        2.3.1 智能感知体系
        2.3.2 智慧云服务中心
        2.3.3 智慧应用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应用案例—智能泵站
    3.1 总体架构与业务流程
    3.2 智能泵站体系架构
    3.3 智能感知体系
        3.3.1 智能感知体系架构
        3.3.2 智能感知的内容
        3.3.3 智能感知相关技术
    3.4 智能研判体系
        3.4.1 智能研判体系架构
        3.4.2 感知数据研判
        3.4.3 智能系统研判
        3.4.4 智能业务研判
        3.4.5 智能研判相关技术
    3.5 智能控制管理体系
        3.5.1 智能控制管理体系架构
        3.5.2 智能控制子体系的内容
        3.5.3 智能管理子体系的内容
        3.5.4 智能控制管理体系相关技术
    3.6 智能展示体系
        3.6.1 智能展示体系架构
        3.6.2 智能展示体系主要内容
        3.6.3 智能展示体系相关技术
    3.7 智能泵站的构建
        3.7.1 现地智能体系
        3.7.2 智能支撑体系
        3.7.3 智能泵站的一体化平台
    3.8 江都泵站群优化调度系统
        3.8.1 系统实现目标
        3.8.2 泵站群设备资料
        3.8.3 系统能耗计算
        3.8.4 三种优化方案对比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应用案例—智能水闸
    4.1 智能感知体系
        4.1.1 智能感知体系架构
        4.1.2 智能感知相关技术
    4.2 智能研判体系
        4.2.1 智能研判体系架构
        4.2.2 感知数据研判
        4.2.3 智能系统研判
        4.2.4 智能业务研判
        4.2.5 智能研判相关技术
    4.3 智能控制管理体系
        4.3.1 智能控制管理体系架构
        4.3.2 智能控制体系的内容
        4.3.3 智能管理体系的内容
        4.3.4 智能控制管理体系相关技术
    4.4 智能展示体系
        4.4.1 智能展示体系架构
        4.4.2 智能展示体系主要内容
        4.4.3 智能展示体系相关技术
    4.5 江都东闸感潮智能控制系统
        4.5.1 感潮开闸
        4.5.2 感潮关闸
        4.5.3 感潮研判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论司法鉴定中的法证认知偏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重点与方法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法证认知偏差与错误鉴定意见
    第一节 认知偏差概述
        (一)感觉与知觉
        (二)社会认知效应
        (三)推理、动机与情绪
    第二节 法证认知偏差
        (一)法证科学:一种认知活动
        (二)法证认知偏差的概念辨析
        (三)认知系统论视野下的法证认知偏差
    第三节 错误鉴定意见
        (一)错误鉴定意见的概述
        (二)错误鉴定意见的分类
        (三)法证认知偏差视野下的错误鉴定意见
第二章 司法鉴定中的法证认知偏差
    第一节 法证认知主体偏差
        (一)期望效应与确认偏差
        (二)动机影响与动机偏差
        (三)角色效应与对抗偏差
    第二节 法证认知情境偏差
        (一)情绪影响与刻板印象
        (二)分布认知与展示效应
        (三)应激状态与工作压力
    第三节 法证认知偏差洪流
        (一) “流”:偏差级联效应
        (二) “洪”:偏差雪球效应
        (三)偏差洪流与虚假印证
第三章 法证认知偏差的消减策略
    第一节 情境信息管理员
        (一)理论基础:认知污染
        (二)实际应用:角色分离
    第二节 线性顺序披露程序
        (一)理论基础:延迟了解
        (二)实际应用:顺序披露
    第三节 证据列队
        (一)理论基础:打破期望
        (二)实际应用:填充样本
    第四节 盲态复核
        (一)理论基础:社会影响
        (二)实际应用:盲态控制
    第五节 职业培训
        (一)理论基础:激发动机
        (二)实际应用:提高认知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应用电化学方法和红外光谱法对中药黄精进行质量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tion)
第一章 前言
    1 立题依据
    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研究黄精的电化学指纹图谱
        2.2 研究黄精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
        2.3 研究黄精的显微红外光谱图
第二章 黄精的电化学指纹图谱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样品制备及实验方法
    2 方法与结果
        2.1 加入量对振荡体系的影响
        2.2 温度对振荡体系的影响
        2.3 搅拌速度对振荡体系的影响
        2.4 电化学指纹图谱的重现性
        2.5 不同产地多花黄精的电化学指纹图谱
        2.6 不同种属黄精植物的电化学指纹图谱
    3 结论
第三章 黄精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
        1.2 样品制备及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产地多花黄精的红外光谱图分析
        2.2 不同产地多花黄精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图分析
        2.3 不同种属黄精植物的红外光谱图分析
        2.4 不同种属黄精植物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图分析
    3 总结
第四章 黄精的显微红外光谱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
        1.2 样品制备及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采集模式的选择
        2.2 窗片材质的选择
        2.3 切片厚度的选择
        2.4 不同产地多花黄精的显微红外图像研究
        2.5 不同种属黄精植物显微红外图像研究
    3 总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材黄精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地理接线图语音定位辅助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2.1 地理接线图研究
        1.2.2 语音定位辅助系统研究
    1.3 论文研究目标及组织结构
        1.3.1 论文研究目标
        1.3.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地理接线图语音定位辅助系统理论基础
    2.1 地理接线图语音定位辅助系统必要性与可行性
        2.1.1 地理接线图语音定位辅助系统必要性
        2.1.2 地理接线图语音定位辅助系统可行性
    2.2 地理接线图语音定位辅助系统设计指标及性能参数
        2.2.1 地理接线图语音定位辅助系统设计指标
        2.2.2 地理接线图语音定位辅助系统性能参数
    2.3 地理接线图语音定位辅助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理接线图语音定位辅助系统软件设计
    3.1 地理接线图语音定位辅助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3.2 音频接口与DSP通信程序设计
    3.3 DSP与 MCU通信程序设计
    3.4 母机和子机通信程序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理接线图语音定位辅助系统硬件设计
    4.1 MCU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4.1.1 外部扩展存储
        4.1.2 时钟复位电路
        4.1.3 电源电路设计
    4.2 数据处理模块及与MCU通信接口设计
        4.2.1 TMS320VC5509A的 CPU结构及外设
        4.2.2 DSP与 MCU的连接
    4.3 音频接口电路设计
    4.4 信道接口电路设计
    4.5 数据收发电路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理接线图语音定位辅助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语音定位辅助系统测试方向
    5.2 语音识别测试结果分析
    5.3 单线图设备定位测试结果分析
    5.4 试运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10)JN研究所安全防范系统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相关理论概况
    2.1 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2.1.1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2.1.2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概述
    2.2 项目管理概述
        2.2.1 项目及项目管理的含义
        2.2.2 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
        2.2.3 项目管理风险概述
    2.3 安全防范系统概述
        2.3.1 安全防范系统概念
        2.3.2 安全防范系统功能
        2.3.3 安全防范系统的分级
3 JN研究所安全防范系统需求分析
    3.1 JN研究所基本情况
    3.2 JN研究所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3.3 JN研究所安全防范系统需求分析
        3.3.1 存在问题与总体需求
        3.3.2 安全防范系统功能需求
        3.3.3 安全防范系统性能需求
4 JN研究所安全防范系统设计
    4.1 JN研究所安全防范系统建设目标和设计原则
        4.1.1 JN研究所安全防范系统建设目标
        4.1.2 设计原则
    4.2 JN研究所安全防范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4.3 JN研究所安全防范子系统设计
        4.3.1 高清视频监控系统
        4.3.2 入侵报警子系统
        4.3.3 智能一卡通子系统
        4.3.4 车辆管理子系统
        4.3.5 综合管理平台
    4.4 JN研究所安全防范系统数据库设计
5 JN研究所安全防范系统项目实施
    5.1 JN研究所安全防范系统项目实施组织结构
    5.2 JN研究所安全防范系统项目计划
        5.2.1 项目任务分解
        5.2.2 项目计划
        5.2.3 项目进度控制
    5.3 JN研究所安全防范系统项目风险管理
        5.3.1 项目风险的来源
        5.3.2 监测和控制项目风险的方法
        5.3.3 项目风险识别
        5.3.4 风险量化分析
        5.3.5 风险规避
        5.3.6 风险应急计划和风险监控计划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贵州省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研究[D]. 金玥.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08)
  • [2]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D]. 张旭文.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邗江区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纪莹. 扬州大学, 2021(09)
  • [4]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D]. 崔晓龙.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5]智慧水利在江都水利枢纽的应用案例[D]. 周开欣. 扬州大学, 2021(08)
  • [6]论司法鉴定中的法证认知偏差[D]. 朱海. 中国政法大学, 2021(09)
  • [7]应用电化学方法和红外光谱法对中药黄精进行质量的初步研究[D]. 高韵.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地理接线图语音定位辅助系统研究[D]. 高震. 广西大学, 2021(12)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10]JN研究所安全防范系统设计与实施[D]. 严枫.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标签:;  ;  

贵州省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