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D的主要性能指标

LCD的主要性能指标

一、LCD的主要性能指标(论文文献综述)

刘博阳[1](2021)在《三维光场显示性能提升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我们身处在一个三维的世界之中,当我们通过双眼观察周围的景物时,不仅会接收到物体表面发出的颜色和光强信息,还可以获取物体的空间深度信息,帮助我们对物体的大小、远近、位置关系进行判断。然而,传统的平面显示设备只能显示三维场景中某个侧面的二维(2D)投影图像,丢失了三维场景的深度信息,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三维空间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表达。裸眼三维(3D)显示技术可以为观看者再现具有空间深度信息的立体图像,而且观看者无需佩戴任何助视设备。因此,裸眼3D显示技术被认为是未来显示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并受到了各国研究人员和企业的广泛关注。在众多裸眼3D显示技术中,光场显示技术可以真实还原物体的光场分布,实现逼真、自然的3D显示效果,是公认的最具前景的3D显示技术之一。然而,现阶段的光场显示技术仍然存在观看视角小、串扰度高、图像分辨率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其在各领域的发展和应用。为了实现高质量的三维光场显示效果,本文针对光场显示性能提升的关键技术展开了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体像素视区拼接的大视角光场显示技术为了解决光场显示系统观看视角受限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体像素视区拼接的大视角光场显示方法。该方法利用多向准直光源代替传统光场显示系统中的散射光源,并配合透镜阵列可以实现密集体像素的构建和多视区拼接,从而突破观看视角和图像分辨率的固有矛盾关系,在保证图像分辨率的情况下显着提升光场显示的观看视角。基于提出的显示方法,设计了一种时分复用型大视角光场显示系统。该系统以LCD面板为显示源,利用三组方向性时序准直光源配合LCD光场编码图像的同步刷新,在透镜阵列的成像作用下,以时分复用的方式实现了三组体像素视区的精确拼接,最终为观看者呈现出具有120度大视角的清晰3D显示效果。(2)时分复用大视角光场显示系统的串扰分析及抑制方法为了解决时分复用光场显示系统中的串扰问题,本文首先介绍并分析了该系统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串扰:结构串扰和光学串扰。针对结构串扰,提出了一种基于阶梯型LCD子像素排布的串扰抑制方法,使结构串扰的平均值由20.3%下降到0%。针对光学串扰,设计了复合非球面透镜实现了均匀的出射光分布,使光学串扰的最大值由17.3%下降到0.26%。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基于本文提出的两种串扰抑制方法,清晰3D图像的深度范围到了显着提升。(3)集成成像光场显示系统分辨率提升技术传统的集成成像系统中由于透镜畸变像差的存在,人眼通过每个透镜只能观看到基元图像中的一个像素,导致再现3D图像的分辨率严重不足。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全息功能屏的集成成像显示方法,可以有效抑制透镜的畸变像差,使人眼透过每个透镜可以观看到基元图像中的多个像素,显着提升3D图像分辨率。另外,通过设置全息功能屏的扩散角度,可以在视觉上消除透镜间隙的影响,实现均匀、平滑的显示效果。针对改进后的集成成像系统,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光线拟合的基元图像编码方法,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光场重构。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所提出的集成成像显示方法可以在40°的视角范围内为观看者呈现清晰的、均匀的全视差3D再现图像。

杜鹏[2](2021)在《TFT-LCD玻璃基板隔层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TFT-LCD玻璃基板隔层纸作为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的专用隔层纸,在其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起到分隔和保护作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研究通过选择与优化配比浆料,提升纤维间结合力,赋予纸张良好的匀度、高抗张指数、透气度、挺度以及表面强度。又通过抄造系统p H值的调控,使隔层纸呈微酸性,确保纸张防霉性能的稳定性。通过烷基二甲基季铵盐(MSDS)抗菌剂的浆内添加,提升纸张的抗菌效果。另外,还要确保抄造环境清洁,满足TFT-LCD玻璃基板隔层纸无尘、无杂质及高洁净度的要求。最后,通过表面微涂工艺,控制纸张稳定的强度与透气度,保障纸张在使用过程中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按照针叶木浆:阔叶木浆:竹浆配比=2:1:7进行抄造时,纸张抗张指数为28.18 N·m·g-1,挺度达到18 m N,而粗糙度及透气度分别为937.25 ml·min-1和982mm·s-1(1.47 k Pa下)。当柠檬酸(CA)的用量为1-1.5 g/1 kg纸时,纸张的电导率和p H值较为适合,其浆料的p H值为5.9-6.2,纸张p H值为6.1-6.3,电导率为15-25 us/cm,同时CA的使用对纸张防霉效果具有增强作用。另外,洁净的环境以及优质的水源也是作为生产TFT-LCD玻璃基板隔层纸的重要要求。烷基二甲基季铵盐(MSDS)抗菌剂采用浆内添加的方式进行添加,当添加量为0.5-1 g时,不仅使纸张的强度以及透气度等力学性能得到稳定的的保持,还能赋予隔层纸优异的防霉抑菌性能。利用表涂纳米复合涂料,能够有效的提高纸张的挺度和透气性,提高TFT-LCD玻璃基板隔层纸力学性能。通过选用0.5%浓度的涂料且涂布量为0.5g/m2时,强度为32.46 N·m·g-1,相对于原纸增加了14.01%。纸张挺度增长至30m N,相对于原纸增长10 m N。且纸张的粗糙度与透气度分别达到725.75 ml·min-1和621.2 mm·s-1(1.47k Pa下),纸张的拉毛速度达到2.4 m/s。对TFT-LCD玻璃基板隔层纸的力学性能的提高有明显的作用。

刘颖[3](2021)在《基于ARM的自动焦度计测控系统设计》文中提出自动焦度计是用来测量眼镜镜片或隐形接触镜片相关光学参数的仪器,是配镜过程中所必备的仪器之一。具有使用简单方便、测量迅速准确等优点。由于目前国内自动焦度计主要依赖国外进口产品,针对自动焦度计国产化问题,提出了基于ARM的自动焦度计测控系统。论文基于哈特曼光阑测量原理推算出了球镜度、柱镜度、柱镜轴位和棱镜度的计算公式,分析给出测量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性能指标需求;选用全志公司推出的A33ARM处理器作为测控系统的软硬件载体,采用Linux实时操作系统作为嵌入式系统软件平台,确定了基于ARM+Linux测控系统的总体方案。在考虑测控系统如何减小测量误差时,对哈特曼光阑求取其最佳孔径进行了优化设计。根据哈特曼光阑上圆孔的排布方式建立了目标函数模型,利用孔径光阑衍射干涉光学理论结合Matlab仿真确定了变量模型,以枚举法作为极值搜寻方法,求得一定测量面积内哈特曼光阑最佳孔径;搭建了实验平台,通过对比证明了此方法求得的最佳孔径值的可靠性,并将设计的哈特曼光阑应用于文中的测控系统。系统硬件部分根据给出的具体外设功能需求确定了光源模块、图像采集模块、WiFi传输数据模块、LCD触摸屏人机交互模块及打印功能模块,设计了功能模块与A33微处理器的通信接口;系统软件部分搭建基于Linux操作系统环境的开发平台,完成对外设模块功能的软件设计;基于镜片光学参数计算公式完成了球镜度、柱镜度、柱镜轴位和棱镜度测量程序设计;通过应用程序Qt软件的C++语言进行编程,设计了人机交互测量界面和设置界面。结合测量光路、主控硬件和结构件,搭建了实验样机,验证了测控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指标,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实现了图像采集、WiFi数据传输、LCD界面显示及触摸操作、打印测量数据结果功能需求,并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表明能够达到预期的性能指标要求。

王浩然[4](2021)在《嵌入式16位精度可编程数据采集测量模块设计》文中指出依赖于工控机的传统数据采集设备是基于标准的计算机总线工作的,随着数据采集应用场景的多样化,传统数据采集设备灵活性较差的问题凸显出来,基于嵌入式的数据采集设备以灵活性、模块化的特点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设计出一款基于嵌入式的16位精度可编程数据采集测量模块,实现可编程的数据采集、测量、显示、存储功能,使用嵌入式接口可与其它设备构成完整系统以完成多样化的采集任务。本文以STM32F407ZG微控制器与16位的AD7606B芯片作为核心器件,在此基础之上设计了信号调理电路、显示与触摸电路、通信与存储电路,搭建了8通道同步数据采集的硬件平台;基于Mod Bus通信协议来实现指令调控、数据查询、数据存储等可编程功能;利用嵌入式GUI界面STem Win设计了用户界面,借助TFT-LCD触摸屏幕实现了无上位机时的独立工作功能;使用USB Host连接外部大容量USB存储设备,配合程序设计实现了关键数据的实时存储;在Keil5集成开发环境下,基于μC/OS-III实时操作系统之上构建软件整体框架,完成了信号采集测量、数据存储与通信功能的软件设计,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开发效率与后期可维护性。借助实验室平台对系统进行测试,在采集稳定性测试中,交流信号的相对误差小于1%,直流信号的满量程误差小于0.05%;在多通道同步采集测试结果中,通道隔离度为90d B;数据存储测试中,非连续存储速度能达到900KB/s左右。测试结果表明,基于嵌入式设计的数据采集测量模块性能良好,具有高精度、灵活性、可编程的特点,为解决传统数据采集设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李顶顶[5](2021)在《基于光纤位移传感器的位移测量精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感器是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工具,处于工业自动化生产的最前端,应用十分广泛。本文研究的反射式光纤位移传感器作为一种测量位移的传感器,具有诸多优点,比如探头小、结构简单、使用简便、寿命长、功耗小、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等。但是该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容易受一些干扰因素的影响,其中非线性误差、环境温度是两个干扰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一套测量系统,核心目标是提高该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围绕实现这一目标,具体做了以下工作:(1)从几何光学和组成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了光纤位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并且给出了其输入输出特性。通过温度-位移二维标定实验,计算出光纤位移传感器的线性度、零位温度系数、灵敏度温度系数和温度附加误差,从而知道了该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大并且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此外,还分析了该传感器各组成部分的选材问题对提高测量精度的影响,并且给出了各组成部分应满足的条件。(2)针对线性度问题,本文利用查表法和曲线拟合法分别进行进行非线性改善。在查表法条件下,线性度从7.86%提高到2.50%,提升了3.14倍;在曲线拟合法条件下,线性度从7.86%提高到3.50%,提升了2.25倍。两种方法都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该传感器的线性度。(3)针对环境温度的问题,本文分别建立了二元回归分析模型和粒子群算法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PSO-LSSVM)模型进行温度补偿。在二元回归分析模型条件下,该传感器的零位温度系数从9.78’10-3/℃提升到2.72’10-3/℃,灵敏度温度系数从7.47’10-3/℃提升到6.47’10-3/℃,温度附加误差从18.30%提升到6.53%;在PSO-LSSVM模型条件下,该传感器的零位温度系数从9.78’10-3/℃提升到9.46’10-4/℃,灵敏度温度系数从7.47’10-3/℃提升到6.72’10-4/℃,温度附加误差从18.30%提升到1.65%,均提高了1个数量级。两种模型均取得了较好的补偿效果。(4)设计了一套以STM32F407ZGT6单片机为核心的测量系统,将优化好的PSO-LSSVM算法固化在其中,并且利用该单片机最小系统各功能模块,实现系统的温度补偿,实现了位移的智能化测量。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查表法进行非线性补偿的效果略微地优于曲线拟合法,使得光纤位移传感器的线性度提高了3.14倍;(2)利用PSO-LSSVM模型进行温度补偿的效果明显地优于二元回归分析模型,使得光纤位移传感器的零位温度系数、灵敏度温度系数和温度附加误差均提高了1个数量级。实践充分证明:查表法对于改善线性度,PSO-LSSVM算法对于温度补偿是行得通、很管用的。

罗冬旭[6](2021)在《基于FPGA的超声波测距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在非接触式检测技术领域中,超声波测距因为其方向性好、环境影响小、成本低廉等优点而受到大家的关注,尤其是在阴暗、粉尘、电磁干扰等环境下的非接触式测量中,超声波检测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在移动机器人、无人机、无损检测与医疗成像等方面,超声波测距技术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是一种运行速度快、内部资源丰富、可重构能力强的高精度逻辑器件。在现代电子技术中,FPGA因运行速度快,可移植性强等优势逐渐成为主流的研究方向。本文研究了准确度高、实时显示的超声波测距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基于FPGA的超声波测距系统。在硬件与软件部分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该系统能有效解决传统超声波测距系统在可靠性、可调试性、实时性等方面的不足。基于此系统,还实现了一定角度范围内扫描障碍物的功能,一方面可以在LCD显示屏上直接显示出与系统相距最近的障碍物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与PC端结合,实现障碍物表面形状可视化,在车辆避障、自动导航等领域都有较高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介绍了超声波测距技术在非接触式检测技术领域中的优势,详细阐述了超声波测距的原理与方法。在深入掌握了超声波测距的有关知识后,本论文利用渡越时间测量的方法,设计并完成基于FPGA的超声波测距系统,对硬件与软件做部分了详细介绍。硬件系统部分包括超声波传感器模块、FPGA信号处理模块、液晶显示模块与舵机模块。软件系统部分,基于ISE平台,完成各模块的逻辑设计,完成代码部分编译与仿真,在确保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后,搭建整个超声波测距系统。基于搭建的系统对其性能指标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分析误差因素并对其进行校正,提高了系统测距的准确性。最后,利用舵机转动系统,测量一个扇面上障碍物与系统间距离,并在LCD显示屏上直接显示与系统相距最近的障碍物的距离,同时将距离数据输出至PC端,对障碍物进行成像。测量结果表明,超声波测距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与波形均满足实验预期,且能够达到电路结构简单、实时显示最近障碍物距离的目的,另外能够使障碍物形状可视化的功能也得到了印证。

侯川江[7](2021)在《高精度电阻应变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变测试试验需求日益增大。在各种复杂的测量环境中,应变电测法高效可靠,设计一套采集精度高、使用方便的电阻应变数据采集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精度电阻应变测量技术为研究课题,重点研究比例式动态反馈电桥法、低噪声信号调理通道、高精度电桥激励和应变数据滤波与补偿算法四部分内容,从测量方法、硬件调理、电桥激励与数据处理四个方面优化设计,实现电阻应变数据的高精度采集。测量方法上,系统使用比例式动态反馈电桥法测量电阻应变,从原理上极大减小长线压降和激励抖动带来的应变测量误差;硬件调理方面,前置差分放大、程控放大和低通滤波等调理电路能有效抑制噪声,提高信号信噪比,为后级高精度采样转换提供保障;电桥激励方面,系统设计低噪声、高稳定度的直流电压激励用于电桥驱动,减小激励源对电桥输出信号的干扰;数据处理方面,比例测量结果经过窗口自适应滑动均值滤波,兼顾动态响应和滤波效果,并对应变测量数据进行热输出分段补偿,进一步减小测量误差。经过测试验证,本文设计的电阻应变数据采集系统可接入120~5000Ω各类电阻应变传感器30余种,实现电阻应变数据采集精度0.03%FS,2.5 V直流电压激励均方根误差不超过16.2,系统内置程控桥臂在常用阻值处示值误差不超过4.6%,其余各功能均满足设计要求,且符合实际使用需求,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阻应变计零点温漂的补偿问题、系统体积与通道数的矛盾问题和传统应变数采系统的历史遗留问题。

孙嘉琪[8](2021)在《基于乳腺癌风险监测的柔性温度传感器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在世界范围内,乳腺癌的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常被称为“粉红杀手”。而在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以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型城市上升尤为明显,且20岁以后发病几率开始逐年增加,现代女性亟需重视对乳腺的健康管理。医学研究表明,温度信号作为反映乳房生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变化与乳腺癌及其他乳腺疾病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近年来,基于温度信号的乳腺监测智能内衣研究尚处于探究和试验阶段,其中采用的质硬刚性传感器会影响穿着舒适性和测量可靠性,相关产品的开发仍需进一步向柔性化、智能化和日常化转变。本课题基于乳腺癌风险监测原理和需求,针对可应用于乳腺癌风险监测的柔性织物温度传感器进行设计探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乳腺癌病理以及基于温度信号的乳腺癌风险监测原理进行研究和梳理,并对智能监测文胸以及柔性织物温度传感器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2)选用Pt(铂)纤维作为温敏材料,涤棉、纯棉、羊毛以及锦纶4种服用纱线作为基底纱线,结合不同组织结构,基于机织方法对织造参数进行设计,采用裸纤织入的方法制备得到8种含有面积约为1 cm×1 cm的传感区域的织物温度传感器,验证了机织法制备柔性温度传感器的可行性。(3)通过服用性能测试对比不同传感器试样的表面形貌、基础物理参数以及透气性、导热性和接触舒适性,并通过模拟条件下的感温性能测试,对试样的线性度、灵敏度、静态误差以及迟滞4个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8种传感器试样的电阻值与温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拟合优度达0.99以上,非线性误差小于5%,温度系数在0.00327/℃~0.00364/℃之间,静态相对误差与迟滞分别在2%和7.5%以内。结合服用性能和感温性能测试结果,采用纯棉纱线和缎纹组织制备的织物温度传感器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纱线种类、组织结构、外层结构以及压力条件对织物温度传感器感温性能的影响。(4)基于相关设计理论和市场及专利调研分析,对多点监测织物温度传感器设计要素进行总结,从款式结构、组织结构、织造参数以及电路连接等方面进行设计探究,将多个传感单元集成在同一罩杯结构的织物基底上,并对制得的多点监测织物温度传感器进行性能测试,测得其电阻值与温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并建立了基于电阻值的温度预测模型。(5)根据乳腺癌风险监测需求设计和搭建了基于单片机的最小预警系统并进行仿真实验,验证预警系统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通过穿着实验将多点监测织物温度传感器应用于乳房温度的实时测量,从稳定性和准确性两方面探究其在乳腺癌风险监测应用中的可靠性,并结合主观评价实验,对其舒适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本课题对柔性织物温度传感器进行设计探究,通过织造的方式集成制备了柔软透气且具有良好穿戴舒适性的多点监测织物温度传感器,能够对乳房温度进行较为稳定准确的实时监测,探索了其在基于温度信号的乳腺癌风险监测应用中的可行性,为乳腺癌风险监测相关产品的柔性化改良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李炙帅[9](2020)在《水质浊度检测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水是生命的源泉,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等各行各业对水质的要求也产生不同的标准,因此对水质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浊度是水质检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指溶液对光线通过时所产生的阻碍程度,包括溶液中悬浮物质对光的散射和溶质分子对光的吸收。水的浊度不仅与水中悬浮物质的含量有关,而且与它们的大小、形状以及折射系数等有关。水的浊度主要是由泥沙、细菌、微生物、悬浮颗粒物、胶体有机物和无机物等引起的,这些水中杂质不仅会影响水的质量,甚至还会引发疾病传播。因此,对水质浊度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浊度检测的基本原理以及对浊度检测方法的分析,采用将透射法、垂直散射法、比值法三种方法综合利用的检测方法,设计了一种检测量程宽、精确度高、稳定性好的水质浊度检测系统。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在传感器设计中,根据选用的浊度检测方法,采用发光二极管、光电二极管、透镜以及温度传感器,设计了一种检测量程宽、精确度高的传感器。2.在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中,为了从源头抑制干扰,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完成了光源驱动电路、I/V转换电路、信号放大电路以及温度检测电路设计;为了进行数据的采集、处理、控制,以STM32F407为系统核心,完成了STM32最小系统电路设计;为了对检测结果进行显示和输出,完成了LCD接口电路以及串口通信电路设计。3.在系统软件设计中,为了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完成了A/D转换程序以及数据处理程序的设计;为了提高检测系统的稳定性和精确度,完成了按键消抖程序以及数字滤波程序的设计;为了进行数据的存储和读取,完成了数据读写程序的设计;为了进行检测结果的显示,完成了LCD显示程序的设计。4.在实验结果和分析中,根据实验需要,对零浊度水和福尔马肼标准浊度溶液进行制备,并根据配置的样本溶液,进行数据检测、性能指标测试以及影响因素分析。最后,根据数据分析以及性能指标测试得出结论:在0-450NTU范围内,采用垂直散射法线性度好;在450-650NTU范围内,采用比值法线性度好;在650-1000NTU范围内,采用透射法线性度好。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检测量程宽、精确度高、稳定性好。

许畅[10](2020)在《信息化智能供电设备嵌入式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稳定可靠的电源供给是电子设备高效工作的先决条件。当前有不少电子设备远离控制中心,还可能工作在危险边远地带,需要实时监控用电设备电源工作状况。智能化需求提高,用户往往需要实时了解设备电源供给情况。供电异常可能会损坏电子设备,导致很大的经济损失。如果电源出现异常或有故障征兆时,及时发现并切断其对电子设备的供电可以有效保护电子设备。因此,带有远程实时监控功能的供电设备的研制很有必要。本项目使用ARM公司Cortex-M4系列的处理器,使用标准库开发方式设计了一种基于FreeRTOS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信息化智能供电设备嵌入式软件系统。本文根据供电设备的功能需求和性能指标,介绍了供电设备的硬件环境,将供电设备分为配电控制端和环境参数采集端,并进行了供电系统软件方案设计。在FreeRTOS的基础上,将配电控制端系统功能划分为电能参数采集与处理任务、电气异常状态诊断任务、网络通信任务和故障状态显示任务,将环境参数采集端系统功能划分为环境参数采集任务、串口屏显示控制任务和串口通讯任务。对FreeRTOS实时操作系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实现了FreeRTOS的内核裁剪的移植,并利用内核资源如信号量、任务通知、互斥量等多种内核服务进行了任务运行管理设计,任务间通过信号量、任务通知和事件等内核对象实现任务间通信和同步,通过给调度器上锁和互斥信号量对共享资源进行管理。根据任务功能划分,对实现供电设备各个功能的应用任务设计进行了详尽的叙述。通过搭建实验平台,使用网络助手对供电设备的各个功能和各项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通过对供电设备配电控制端采集得到的输入信号的电压有效值、电流有效值、信号频率和有功功率值以及环境参数采集端测得的环境温湿度和环境大气压进行分析,该信息化智能供电设备能够准确的采集系统电能参数和环境参数,满足性能指标要求;系统可以正确识别各种异常情况,并实时做出反应;可实现通过网络和串口屏实时监测控制设备的运行状态。实验结果表明课题预期目标得以实现。

二、LCD的主要性能指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CD的主要性能指标(论文提纲范文)

(1)三维光场显示性能提升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立体视觉原理
    1.3 三维显示技术发展概述
    1.4 光场显示技术性能提升的研究现状
        1.4.1 光场显示视角提升的研究现状
        1.4.2 光场显示串扰抑制的研究现状
        1.4.3 光场显示分辨率提升的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三维光场显示相关理论基础
    2.1 光场理论
    2.2 集成成像光场显示
    2.3 基于全息功能屏的投影光场显示
    2.4 光学成像系统理论基础
        2.4.1 光学成像系统的基本参数
        2.4.2 光学系统像差分析
        2.4.3 非球面光学系统
        2.4.4 成像质量评价方法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体像素视区拼接的大视角光场显示
    3.1 基于体像素视区拼接的大视角光场显示技术原理
    3.2 时分复用型大视角光场显示系统
        3.2.1 系统结构
        3.2.2 时分复用体像素视区拼接原理及实现
        3.2.3 时分复用光场再现图像编码
        3.2.4 全息功能屏的波前调制作用
        3.2.5 复合柱透镜阵列设计
        3.2.6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空分复用型大视角光场显示系统
        3.3.1 系统结构及实现原理
        3.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时分复用光场显示系统的串扰分析及抑制方法
    4.1 结构串扰产生机理及抑制方法
        4.1.1 结构串扰产生机理
        4.1.2 结构串扰抑制方法
    4.2 光学串扰产生机理及抑制方法
        4.2.1 光学串扰产生机理
        4.2.2 光学串扰抑制方法
    4.3 实验与分析
        4.3.1 结构相似性计算仿真实验
        4.3.2 光场重建实验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集成成像光场显示系统分辨率提升的研究
    5.1 集成成像系统的透镜畸变分析
    5.2 基于全息功能屏的集成成像光场显示
    5.3 基于多光场拟合的基元图像光场编码方法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与创新
    6.2 不足与下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专利

(2)TFT-LCD玻璃基板隔层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TFT-LCD玻璃基板的现状及发展
        1.2.1 TFT-LCD玻璃基板简介
        1.2.2 TFT-LCD玻璃基板隔层纸
    1.3 隔层纸在TFT-LCD玻璃基板中的应用
        1.3.1 TFT-LCD玻璃基板隔层纸简介
        1.3.2 TFT-LCD玻璃基板隔层纸研究进展
        1.3.3 TFT-LCD玻璃基板隔层纸强度和挺度
        1.3.4 TFT-LCD玻璃基板隔层纸防霉抑菌性能
        1.3.5 TFT-LCD玻璃基板隔层纸洁净度
        1.3.6 TFT-LCD玻璃基板隔层纸电导性能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论文研究的内容
        1.4.3 论文创新点
        1.4.4 技术路线
第2章 TFT-LCD玻璃基板隔层纸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国外纸样性能分析
        2.3.2 国外纸样纤维形态对比
        2.3.3 国外纸样结构分析
        2.3.4 浆料选择对纸张力学性能的影响
        2.3.5 浆料配比对纸张力学性能的影响
        2.3.6 TFT-LCD玻璃基板隔层纸结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TFT-LCD基板隔层纸防霉抑菌与力学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原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浆料配比对纸张防霉抑菌性能的影响
        3.3.2 系统pH值对纸张防霉抑菌性能的影响
        3.3.3 系统pH值对纸张力学性能的影响
        3.3.4 MSDS 对纸张防霉抑菌性能的影响
        3.3.5 MSDS 对纸张力学性能的影响
        3.3.6 纸张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表面微涂对TFT-LCD玻璃基板隔层纸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原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NF的表征
        4.3.2 不同浓度纳米复合涂料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4.3.3 不同涂布量纳米复合涂料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4.3.4 纸张防霉抑菌性能的影响
        4.3.5 纸张结构的扫描电镜(SEM)分析
        4.3.6 纸张红外光谱(FTIR)与热降解(TGA/DSC)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其它科研成果

(3)基于ARM的自动焦度计测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自动焦度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自动焦度计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自动焦度计测量原理
    2.2 光学参数计算公式
        2.2.1 球镜度
        2.2.2 柱镜度和柱镜轴位
        2.2.3 棱镜度
    2.3 测控系统需求分析
        2.3.1 系统功能指标需求
        2.3.2 系统性能指标需求
    2.4 测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4.1 测控系统操作系统的选择
        2.4.2 测控系统微处理器的选择
        2.4.3 总体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哈特曼光阑最佳孔径设计
    3.1 基本思路
    3.2 孔阵排列模型
    3.3 优化变量的约束条件
    3.4 优化方法的选取及实现
    3.5 实验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测控系统硬件模块选型及接口设计
    4.1 光源模块
    4.2 图像采集模块
        4.2.1 图像传感器的选型
        4.2.2 图像传感器的接口电路设计
    4.3 WiFi功能模块
        4.3.1 WiFi功能模块的选择
        4.3.2 WiFi功能模块接口设计
    4.4 LCD触摸屏
    4.5 嵌入式微型打印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5.1 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搭建
        5.1.1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5.1.2 Bootloader移植
        5.1.3 Linux内核移植
        5.1.4 根文件系统构建和移植
    5.2 硬件设备软件设计
        5.2.1 LED光源
        5.2.2 CMOS图像采集模块
        5.2.3 WiFi数据传输功能模块
        5.2.4 LCD触摸屏
        5.2.5 微型打印机模块
    5.3 测量光学参数软件设计
        5.3.1 镜片光学中心的确定
        5.3.2 镜片类型的判别
        5.3.3 镜片光学参数检测
    5.4 界面设计
        5.4.1 主测量界面设计
        5.4.2 设置界面设计
    5.5 界面交互功能
        5.5.1 主界面交互
        5.5.2 设置交互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及分析
    6.1 实验样机搭建
    6.2 系统功能验证
        6.2.1 CMOS采集图像
        6.2.2 WiFi无线发送数据
        6.2.3 LCD触摸显示功能
        6.2.4 打印功能
    6.3 系统性能指标验证
        6.3.1 测量结果
        6.3.2 WiFi通信距离测试
        6.3.3 系统响应时间测试
        6.3.4 系统稳定性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相关程序代码
附录 B 相关程序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嵌入式16位精度可编程数据采集测量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设计指标
        2.1.1 功能要求
        2.1.2 性能指标
        2.1.3 其它要求
    2.2 总体方案设计
        2.2.1 信号调理设计
        2.2.2 信号采集设计
        2.2.3 主控制器设计
        2.2.4 可编程功能设计
        2.2.5 独立工作模式设计
        2.2.6 数据存储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硬件总体设计
    3.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2.1 单端转差分电路
        3.2.2 信号放大电路
        3.2.3 低通滤波电路
    3.3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4 主控制电路设计
    3.5 通信电路设计
    3.6 显示与触摸电路设计
    3.7 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3.8 硬件布局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总体设计
    4.2 μC/OS-Ⅲ操作系统
        4.2.1 μC/OS-Ⅲ移植
        4.2.2 μC/OS-Ⅲ任务管理
    4.3 信号采集处理软件设计
        4.3.1 AD采集程序设计
        4.3.2 DMA程序设计
        4.3.3 FFT算法程序设计
    4.4 可编程功能软件设计
        4.4.1 可编程指令设计
        4.4.2 Mod Bus程序设计
        4.4.3 浮点数传输算法
    4.5 显示与触摸软件设计
        4.5.1 显示界面设计
        4.5.2 显示及触摸程序设计
    4.6 数据存储软件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运行测试
    5.1 数据采集性能测试
        5.1.1 数据有效性测试
        5.1.2 采集准确性测试
        5.1.3 采集稳定性测试
        5.1.4 通道一致性测试
        5.1.5 通道隔离度测试
    5.2 可编程功能测试
        5.2.1 调控指令测试
        5.2.2 数据查询测试
    5.3 独立工作模式测试
    5.4 数据存储功能测试
        5.4.1 数据存储有效性测试
        5.4.2 数据存储速度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电路原理图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基于光纤位移传感器的位移测量精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传感器技术国内外发展历程与现状
        1.2.1 国外发展历程与现状
        1.2.2 国内发展历程与现状
    1.3 位移传感器概述
        1.3.1 位移传感器的分类及其优缺点
        1.3.2 位移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及基本概念
    1.4 光纤传感技术概述
    1.5 光纤位移传感器概述
        1.5.1 非功能型光纤位移传感器
        1.5.2 功能型光纤位移传感器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具体工作
    1.7 章节安排
第二章 二维标定实验与相关静态特性参数的计算
    2.1 引言
    2.2 实验所需仪器
    2.3 二维标定实验
    2.4 相关静态特性参数的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纤位移传感器的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3.1 引言
    3.2 光纤位移传感器的选材
    3.3 光纤位移传感器的非线性补偿
        3.3.1 非线性补偿的必要性
        3.3.2 查表法原理
        3.3.3 基于查表法的非线性补偿的实现
        3.3.4 曲线拟合法原理
        3.3.5 基于曲线拟合法的非线性补偿的实现
        3.3.6 基于不同方法的非线性补偿结果对比
    3.4 光纤位移传感器的温度补偿
        3.4.1 二元回归分析模型温度补偿的原理及实现
        3.4.2 二元回归分析模型温度补偿结果分析
        3.4.3 粒子群优化算法
        3.4.4 支持向量机算法
        3.4.5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3.4.6 PSO-LSSVM模型原理
        3.4.7 PSO-LSSVM模型温度补偿的实现
        3.4.8 基于不同算法的温度补偿结果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纤位移传感器测量系统硬件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4.3 STM32F407ZGT6单片机模块
    4.4 模数(A/D)转换模块
    4.5 TFT-LCD液晶显示模块
    4.6 按键模块
    4.7 报警模块
    4.8 温度采集模块
    4.9 RS232串口通信模块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纤位移传感器测量系统软件设计及测试结果
    5.1 引言
    5.2 Keil MDK开发平台
    5.3 量系统程序设计
        5.3.1 主程序设计
        5.3.2 数据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5.3.3 STM32F407ZGT6单片机模块程序设计
        5.3.4 TFT-LCD液晶显示模块程序设计
    5.4 系统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6)基于FPGA的超声波测距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超声波测距技术发展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超声波测距
    2.1 超声波基本概念
    2.2 超声波传感器
        2.2.1 超声波传感器结构与发声原理
        2.2.2 超声波传感器性能指标
    2.3 超声波测距原理
        2.3.1 超声波测距方法
        2.3.2 影响超声波测距的因素
    2.4 系统设计方案
        2.4.1 总体设计思想
        2.4.2 器件选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3.1 超声波测距传感器模块
        3.1.1 超声波发射模块
        3.1.2 超声波接收处理模块
        3.1.3 模块驱动时序
    3.2 FPGA信号处理模块
    3.3 舵机模块
    3.4 LCD液晶显示模块
        3.4.1 LCD液晶驱动原理
        3.4.2 LCD液晶驱动时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ISE软件编译平台简介
    4.2 系统程序设计
        4.2.1 主程序设计
        4.2.2 超声驱动子程序设计
        4.2.3 回波信号处理子程序设计
        4.2.4 舵机控制子程序设计
        4.2.5 距离数据大小比较子程序设计
        4.2.6 LCD显示驱动子程序设计
        4.2.7 距离数据输出子程序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声波测距系统性能测试与标定
    5.1 系统工作状态测试
        5.1.1 电源测试
        5.1.2 驱动信号
        5.1.3 回波信号
        5.1.4 PWM波信号
    5.2 系统测量周期
    5.3 系统测量范围与精度
    5.4 误差分析与结果校正
    5.5 最近测距功能测试
    5.6 表面形状可视化功能测试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结果
致谢

(7)高精度电阻应变数据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电阻应变数采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电阻应变数采系统发展现状
        1.2.2 电阻应变数采系统发展趋势
    1.3 电阻应变数采系统设计难点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高精度电阻应变数采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及相关原理
    2.1 系统的功能与性能指标
        2.1.1 系统功能设计
        2.1.2 系统性能指标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3 比例式动态反馈电桥法
        2.3.1 电阻应变计工作原理概述
        2.3.2 比例式动态反馈电桥法测量应变
    2.4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方案
        2.4.1 硬件总体架构
        2.4.2 硬件模块化方案设计与关键参数分析
    2.5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2.5.1 软件层次架构
        2.5.2 软件总体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精度电阻应变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3.2 信号调理与比例式采样转换模块设计
        3.2.1 前置差分放大电路设计
        3.2.2 程控增益放大电路设计
        3.2.3 比例式采样转换电路设计
    3.3 电桥激励模块设计
    3.4 程控桥臂模块设计
    3.5 自动调零模块设计
    3.6 存储模块设计
    3.7 交互与控制电路设计
        3.7.1 控制电路设计
        3.7.2 交互电路设计
    3.8 电阻应变传感器接入方式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精度电阻应变数据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4.1 数据处理算法
        4.1.1 窗口自适应滑动均值滤波算法设计
        4.1.2 电阻应变计热输出分段补偿算法设计
    4.2 应用层软件设计
    4.3 仪器层软件设计
        4.3.1 主控软件设计
        4.3.2 副控软件设计
    4.4 驱动层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结果与分析
    5.1 测试平台搭建
    5.2 系统功能与性能指标测试
        5.2.1 电阻应变数据采集测试
        5.2.2 电桥激励测试
        5.2.3 自动调零测试
        5.2.4 内置程控桥臂测试
        5.2.5 上位机功能测试
        5.2.6 系统存储功能测试
    5.3 测试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测试平台与系统下位机照片
    附录B 应变采集精度测试完整数据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基于乳腺癌风险监测的柔性温度传感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1.4 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章节安排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乳腺癌相关医学理论
        2.1.1 乳房结构与乳腺癌
        2.1.2 乳腺热传递与温度信号
        2.1.3 乳腺癌筛查手段
    2.2 智能监测文胸
        2.2.1 智能内衣模型
        2.2.2 乳腺健康监测文胸
        2.2.3 乳房生理参数监测技术
    2.3 柔性织物传感器技术
        2.3.1 柔性织物传感器分类
        2.3.2 柔性织物传感器应用
        2.3.3 柔性织物温度传感器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机织法制备柔性温度传感器
    3.1 制备方法
    3.2 材料选择及基本性能测试
        3.2.1 材料选择
        3.2.2 基本性能测试及分析
    3.3 织造方案设计
        3.3.1 织物组织结构
        3.3.2 温度传感区域
        3.3.3 上机织造参数
    3.4 试样参数配伍及制备
        3.4.1 试样参数配伍
        3.4.2 试样制备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织物温度传感器性能测试与分析
    4.1 服用性能测试及分析
        4.1.1 实验方案
        4.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3 基于测试结果的织造参数优选
    4.2 感温性能测试及分析
        4.2.1 感温性能评价指标
        4.2.2 模拟条件下电阻-温度特性测试
        4.2.3 基于测试结果的织造参数优选
    4.3 影响传感器感温性能的因素探究
        4.3.1 实验方案
        4.3.2 影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多点监测温度传感器设计制备与性能测试
    5.1 设计需求及要素分析
        5.1.1 相关设计理论
        5.1.2 市场及专利调研分析
        5.1.3 多点监测温度传感器设计要素
    5.2 结构设计与织造方案
        5.2.1 尺寸获取与款式设计
        5.2.2 结构设计与样板补正
        5.2.3 织造参数设计
        5.2.4 电路连接及缝制工艺设计
    5.3 性能测试与分析
        5.3.1 服用性能测试
        5.3.2 感温性能测试
        5.3.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多点监测温度传感器应用测试与评价
    6.1 最小监测预警系统设计及仿真实验
        6.1.1 设计需求及工作原理
        6.1.2 模块设计与连接
        6.1.3 Proteus仿真实验
    6.2 实时温度监测及性能评价
        6.2.1 实验方案
        6.2.2 分析与讨论
    6.3 穿着舒适性主观评价
        6.3.1 主观评价方法
        6.3.2 主观评价实验
        6.3.3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与成果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不同织物温度传感器性能测试结果(部分)
附录2 感温性能影响因素测试结果(部分)
附录3 市场调研及专利调研
附录4 多点织物温度传感器性能测试结果
附录5 单片机程序设计
附录6 多点织物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果(部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水质浊度检测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浊度检测的理论基础
    2.1 浊度的基本信息
        2.1.1 浊度的定义
        2.1.2 浊度的单位
    2.2 浊度检测的基本原理
        2.2.1 朗伯-比尔定律
        2.2.2 光的散射定律
    2.3 浊度的检测方法
        2.3.1 透射法
        2.3.2 散射法
        2.3.3 比值法
    2.4 检测方法的选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浊度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2 传感器设计
        3.2.1 传感器光路结构设计
        3.2.2 光源选型
        3.2.3 光电探测器选型
        3.2.4 传感器实物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浊度检测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4.1 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4.2 光源驱动电路
    4.3 I/V转换电路
    4.4 信号放大电路
    4.5 温度检测电路
    4.6 系统电源电路
    4.7 STM32最小系统电路
    4.8 数据存储电路
    4.9 串口通信电路
    4.10 LCD接口电路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浊度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软件总体设计
    5.2 系统标定
    5.3 A/D转换
    5.4 数字滤波
    5.5 数据处理
        5.5.1 AD值转换为电压值
        5.5.2 检测方法选用
    5.6 数据读写
    5.7 串口通信
    5.8 LCD显示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结果和分析
    6.1 零浊度水的制备
    6.2 福尔马肼标准浊度溶液的制备
    6.3 实验数据的处理
        6.3.1 数据检测
        6.3.2 BP神经网络用于浊度检测模型预测
    6.4 浊度检测系统的性能指标测试
        6.4.1 误差分析
        6.4.2 重复性测定
    6.5 溶液颜色对浊度检测影响分析
        6.5.1 吸光度分析
        6.5.2 颜色对浊度检测影响分析
    6.6 环境温度对浊度检测影响分析
    6.7 溶液气泡对浊度检测影响分析
    6.8 环境杂散光对浊度检测影响分析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信息化智能供电设备嵌入式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设备功能分析及硬件环境介绍
    2.1 供电设备功能分析
    2.2 系统性能指标
    2.3 信息化智能供电设备嵌入式软件系统硬件环境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FreeRTOS的系统软件设计
    3.1 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3.2 软件平台
    3.3 ARM程序设计
        3.3.1 FreeRTOS操作系统
        3.3.2 嵌入式程序设计
        3.3.3 FreeRTOS任务管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应用任务设计
    4.1 配电控制端应用任务程序设计
        4.1.1 信号采集任务程序设计
        4.1.2 电能参数计算任务程序设计
        4.1.3 设备电气异常诊断任务设计
        4.1.4 异常状态显示任务设计
        4.1.5 网络通信任务
    4.2 环境参数采集端应用任务设计
        4.2.1 环境参数采集任务
        4.2.2 LCD串口屏显示控制任务
        4.2.3 串口通讯任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验与测试
    5.1 数据采集功能测试
    5.2 电能参数计算精度测试
        5.2.1 电压有效值测量精度测试
        5.2.2 电流有效值测量精度测试
        5.2.3 频率测量精度测试
    5.3 设备电气异常诊断功能测试
        5.3.1 电压、电流异常诊断功能测试
        5.3.2 频率异常诊断功能测试
    5.4 串口屏显示控制功能测试
        5.4.1 参数显示功能测试
        5.4.2 串口屏控制功能测试
    5.5 环境参数采集结果精度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LCD的主要性能指标(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维光场显示性能提升的关键技术研究[D]. 刘博阳.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TFT-LCD玻璃基板隔层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 杜鹏.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3]基于ARM的自动焦度计测控系统设计[D]. 刘颖.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4]嵌入式16位精度可编程数据采集测量模块设计[D]. 王浩然.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5]基于光纤位移传感器的位移测量精度研究[D]. 李顶顶. 东华大学, 2021(01)
  • [6]基于FPGA的超声波测距系统设计[D]. 罗冬旭. 吉林大学, 2021(01)
  • [7]高精度电阻应变数据采集系统设计[D]. 侯川江.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基于乳腺癌风险监测的柔性温度传感器设计研究[D]. 孙嘉琪. 东华大学, 2021(09)
  • [9]水质浊度检测系统研究与设计[D]. 李炙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10]信息化智能供电设备嵌入式软件设计与实现[D]. 许畅.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LCD的主要性能指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