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工作站的选择、使用和维护

光学工作站的选择、使用和维护

一、光工作站的选型、使用及维护(论文文献综述)

王拴祥[1](2019)在《RFoG双向光纤接入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关键设备的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世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衍生的多媒体业务呈几何级爆炸增长,我国对于宽带速率要求也随之不断增高,100Mbps的宽带速率已经是基本要求,500Mbps接入速率的服务已经面市,政府总理的报告中也多次提及宽带业务要提速降费,因此,互联网宽带接入业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Cable Modem体系为有线电视双向网服役的时间已经有20多年了,是有线电视双向业务网建设的最佳方案。其采用的DOCSIS3.0标准能提供下行1.6Gbps、上行240Mbps的高接入带宽。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是一种基于该体系和标准的光传输网络结构,利用RFoG技术进行网络扩容升级是众多解决方案中最经济高效的。本文深入研究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相关的各项技术和标准,针对传统RFoG扩容方案的常见故障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制定新的网络升级改造方案,并针对关键设备制定开发方案,完成设备开发。之后将研究的新方案和关键设备部署到试点的现有RFoG网络中进行测试验证,并进行数据对比分析,总结了一套可推广部署的升级版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技术方案和应用技术规范。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对传统RFoG扩容系统问题进行现场摸排。在DOCSIS3.0标准体系下启用上下行多频点绑定功能后,会出现反向通道载噪比和误码率指标明显下降等问题,导致系统稳定性明显降低。主要原因一是该网络在多频点回传时发生了OBI光差拍干扰问题,从而影响了反向信号质量,二是宽带用户数已经明显超过了网络服务组的承载能力。然后,针对以上问题原因,制定了升级版的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方案。一是每个反向服务组选用CWDM标准的不同光波长,这样即使多个光工作站同时发光也不会产生OBI问题,二是根据业务公式计算出合理的服务组规模来满足更高渗透率的业务需求,让网络不再拥塞。并且,针对FTTB和FTTH两种结构分别制定了详细的技术方案,计算并规定了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技术参数,使得该网络方案能适应国内的大中小城市部署环境要求。其次,开发了一款新型RFoG光工作站,以适应国内的应用需求并降低成本。满足整体方案所制定的反向CWDM回传波长要求,发送光功率和覆盖能力要求。新设备的主要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C/N≥52dB,C/CSO≥65dB,C/CTB≥70dB,反向频宽扩展到85MHz,能提供更大的反向回传带宽。最后,将升级版接入方案和新型设备应用到试点项目现场进行试运行。经过三个月的持续监测,网络运行非常稳定,反向回传信号的信噪比由26dB提升到37dB以上,误码率水平全面提高,极大提高了接入带宽、承载能力和网络品质。本文所研发的RFoG双向光工作站是非常适合新形势和新需求的,既能成为试点地区未来大面积推进网络改造实现FTTB的最佳解决方案,也适合推广到全国各地采用了Cable Modem体系的广电网络,具有较强的科研意义和应用价值。

雷振[2](2016)在《天威综合网管系统功能及技术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威综合网管系统通过对网络运行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综合利用各个子系统获取网络各关键指标数据,建立了网络的综合评价体系,实现了对网络的全面、科学、系统、客观的评价,从整体上把握网络的优劣,为制订全面、合理的决策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王新光[3](2014)在《UPS电源在农村广播电视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根据UPS电源工作原理,结合实践经验,介绍UPS电源的选型、使用注意事项和检修方法,有效保障系统的不间断运行。

刘非[4](2012)在《互动电视业务系统的设计和性能分析》文中认为广电运营商提出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数字电视互动化、互动电视效益化”指导思想为有线电视网络及其业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保证互动电视业务的正常开展,需要建设可靠稳定的互动电视业务前端系统,积极采用先进接入技术,提升网络的传输性能,做好监控系统,以满足广电网络承载及运营管理需求。论文在总结某广电公司互动电视业务平台建设以及新一代接入网项目的基础上,分析了DOCSIS、PON等相关技术标准,从多层面分析研究基于广电网络开展互动电视业务的相关技术。论文首先给出了广电网络发展初期互动电视业务系统设计方案,并对系统的功能进行分析,阐述系统建设的设计思路,探索互动电视的业务特点。然后分析网络接入关键技术的原理和特点,给出典型的广电接入网设计方案,分析网络性能,总结影响互动电视业务传输的关键因素和技术指标。接着,通过搭建试验平台和建立测试模型,研究业务传输的主要技术要求。最后,从业务和网络方而给出了互动电视运营管理的监控方法。论文所论述的互动电视业务平台已经投入使用,业务取得了超常规发展,正向业内推广。项目研究工作所设计的新一代广电接入网正在试点建设中,通过理论指导实际,有效地保证了业务的高效、高质传输;针对业务特点,所提出的业务运营管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屠川,董立波[5](2010)在《EPON+CATV网络中光接收机的电路分析与选型要求》文中指出本文首先比较了EPON+CATV网络与双向HFC网络中光节点的变化内容,而后从整机电路和单元电路两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光接收机内部电路结构,最后提出了光接收机的各种功能的适应范围和具体的选型要求。

黄勇林[6](2009)在《浅谈广西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光工作站的测试方法》文中提出有线电视系统光工作站已被广泛用于全区各市、县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并成为广西有线数字电视双向网络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光工作站双向传输性能指标测试非常关键,本文依据国家广电行业标准和测试工作实践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又简单有效的光工作站测试方法,各网络分公司参考该测试方法在有限的测试条件下可比较完整地完成光工作站的双向测试工作,以保证在网使用的光工作站主要性能指标能够满足有线数字电视双向传输要求。

王德建[7](2009)在《浅谈农村CATV二级光缆网络的规划与设计》文中提出一、概述南通市港闸区现设有永兴、天生港、唐闸、秦灶、幸福、陈桥等6个乡镇(街办),总人口23万,有线电视用户5.5万。其中农村地区CATV用户所占份额较大,区域很广,远远超过城镇地区住宅用户范围。虽然

梁俊杰,刘华伟,高良宝,王晓彦,张东升[8](2008)在《HFC双向网络改造和建设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介绍了烟台HFC网络的改造和建设实践,并且以具体实例对光纤干线网络以及小区分配网络的双向设计规划作了详细阐述。

张超[9](2008)在《数字电视信号的HFC网络传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国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正在各个城市轰轰烈烈地开展当中。对于中国的广电技术人员来说,将面临从模拟有线电视的维护工作向维护数字电视的转变。当前中国的有线电视网络结构形式基本上都是HFC(光纤同轴混合),从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转变需要的仅仅是在网络的前端机房增加数字电视信号编码和调制设备和用户终端增加数字电视信号解调和解码设备(数字电视机顶盒),然后将HFC网络中传输的模拟电视信号变为数字电视信号就可以完成。但是,由于数字电视信号和模拟电视信号采用了不同的编码和调制方式,数字电视信号在原来传送模拟电视信号的HFC网络中会不会发生新的问题,仅仅从理论分析上是无法预测的。因此,结合南京广电网络公司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开展4个月以来的数字电视业务维护工作,对HFC网络状态和数字电视(QAM)信号传输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在文章中,主要模拟了HFC网络系统内部常见问题引起的数字电视信号故障,分析了典型的HFC网络系统受外界干扰引起的数字电视信号故障,并根据这两类故障的特点讨论了数字电视信号非中断故障的排查流程。

王全军[10](2007)在《数字电视在HFC网络上传输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广播电视数字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现阶段,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工作已进入全面推广阶段。为与之相适应,各大中城市有线电视HFC网络作为传输广播电视的主要载体,必须按照广播电视数字化的要求进行网络改造。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线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换不可能一下完成,因而数字电视和模拟电视不可避免地还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在HFC网络上混合传输。本课题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现阶段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混合传输条件下,对数字电视在HFC网络上传输进行研究,分析影响传输质量的各种因素,提出解决办法,为以后从事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提供理论指导。本课题通过理论分析,明确了影响数字电视传输质量的主要因素有系统噪声、传输损耗、非线性失真、信号反射、数模混合传输等,指出了保证数字电视传输质量要从工程设计和工程施工两方面着手来解决问题,并就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出了理论指导,最后通过工程实例证实了,通过优化设计、规范施工,能够克服上述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有线数字电视和模拟电视节目高质量地混合传输,最终获得令人满意的电视节目收视质量。

二、光工作站的选型、使用及维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工作站的选型、使用及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1)RFoG双向光纤接入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关键设备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1.1.2 全球固定宽带接入业务的发展
        1.1.3 国内固定宽带接入业务的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线电视网络由单向发展到双向
        1.2.2 Cable Modem双向网结构
        1.2.3 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的发展及应用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3.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1.3.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相关技术及分析
    2.1 DOCSIS技术标准
        2.1.1 DOCSIS技术标准的发展历程
        2.1.2 DOCSIS3.0 技术标准
    2.2 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
    2.3 RFOG双向光工作站
    2.4 光差拍干扰OBI
    2.5 传统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应用现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设计
    3.1 需求分析
        3.1.1 故障信息采集
        3.1.2 故障原因分析和需求
    3.2 传输结构设计
        3.2.1 反向回传光链路设计
        3.2.2 FTTB传输架构设计
        3.2.3 FTTH传输架构设计
    3.3 双向光工作站设计
        3.3.1 FTTB型双向光工作站性能指标
        3.3.2 FTTB型双向光工作站开发设计
        3.3.3 FTTH型双向光工作站性能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方案及关键设备的功能参数测试
    4.1 FTTB型光工作站回传关键指标测试
    4.2 FTTB反向传输结构性能参数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性能指标对比
    5.1 采用新RFOG设计方案进行现网升级改造
    5.2 升级后系统指标测试
    5.3 指标测试及对比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天威综合网管系统功能及技术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结构
2 系统各模块功能
    2.1 CMTS网管系统
    2.2 反向通道监测系统
    2.3 光平台管理
    2.4 网络资源管理
    2.5 分布式信息采集
    2.6 专家分析子系统
    2.7 智能指挥调度子系统
    2.8 后台管理子系统
3 技术方案
4 结语

(3)UPS电源在农村广播电视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县乡联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 UPS不间断电源在中继站中的作用
    2.1 在线式UPS电源工作原理
    2.2 UPS额定输出功率的选择
    2.3 蓄电池的选择
3 使用UPS电源的注意事项
    3.1 应避免带负载开启UPS电源
    3.2 非专业技术人员不得拆装UPS电源
    3.3 UPS电源的使用环境要求
4 UPS电源的日常维护
5 结语

(4)互动电视业务系统的设计和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
        1.1.1 传统电视领域中数字电视业务发展迅猛
        1.1.2 消费者文化需求日益提高
        1.1.3 市场竞争局面逐步加剧
        1.1.4 先进的技术支持
        1.1.5 顺应三网融合的迫切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章节安排
2 互动电视业务系统
    2.1 业务系统设计
        2.1.1 系统工作原理
        2.1.2 系统设计原则
        2.1.3 系统结构设计
        2.1.4 技术方案选择
        2.1.4.1 业务承载方式的选择
        2.1.4.2 媒体格式的选择
        2.1.4.3 视频服务器部署方式
        2.1.4.4 视频节目的存储及解决方案
        2.1.4.5 EOG实现方式
        2.1.4.6 条件接收(CA)方式的选择
        2.1.4.7 终端机顶盒管理方式的选择
        2.1.4.8 系统容量计算
    2.2 系统功能
        2.2.1 互动电视业务前端系统
        2.2.1.1 视频服务器系统
        2.2.1.2 媒体资产系统
        2.2.1.3 互动电视后台应用、指令中心系统
        2.2.1.3.1 业务客户系统
        2.2.1.3.2 节目的转码、注入系统
        2.2.1.3.3 节目信息管理(DMWare-MC)系统
        2.2.1.3.4 VOD Backoffice
        2.2.1.3.5 综合计费系统
        2.2.2 分前端系统
        2.2.2.1 系统结构
        2.2.2.2 系统功能
    2.3 传输网络
        2.3.1 传输通道
        2.3.2 IPQAM传输设备
    2.4 互动点播
        2.4.1 互动电视的开机流程
        2.4.2 互动电视的点播流程
        2.4.3 点播演示
    2.5 业务特点
    2.6 小结
3 互动电视接入网性能分析
    3.1 互动电视接入技术
        3.1.1 DOCSIS技术
        3.1.1.1 DOCSIS-基本框架
        3.1.1.2 DOCSIS协议层
        3.1.1.3 DOCSIS技术特点
        3.1.2 P2P技术
        3.1.2.1 P2P技术接入模型
        3.1.2.2 P2P技术特点
        3.1.3 PON技术
        3.1.3.1 PON技术接入模型
        3.1.3.2 EPON核心技术
        3.1.3.3 PON技术特点
    3.2 接入网性能分析
        3.2.1 接入介质性能
        3.2.1.1 光纤的主要性能
        3.2.1.2 同轴电缆的主要性能
        3.2.2 HFC接入网性能分析
        3.2.2.1 HFC接入网模型
        3.2.2.2 性能分析
        3.2.3 P2P接入网性能分析
        3.2.3.1 P2P网络结构
        3.2.3.2 性能分析
        3.2.4 FTTB+EPON+LAN网络性能分析
        3.2.4.1 网络结构
        3.2.4.2 性能分析
    3.3 小结
4 互动电视网络传输关键指标分析
    4.1 互动电视业务传输的主要技术要求
        4.1.1 网络要求
        4.1.2 影响互动电视网络传输关键指标
    4.2 关键指标试验分析
        4.2.1 光功率(P)
        4.2.2 信号平均功率电平(LEVEL)
        4.2.3 调制误差率(MER)
        4.2.4 信噪比(SNR)
        4.2.5 噪声功率比(NPR)
        4.2.6 带宽速率
        4.2.7 IP网络流量和延迟
    4.3 小结
5 互动电视业务运营管理
    5.1 互动电视业务管理系统
        5.1.1 ERM(Edge Resource Manager)管理系统
        5.1.2 GSRM(Global Session Resource Manager)管理系统
        5.1.3 BIM(Business Manager Interface)管理系统
        5.1.4 SC(Stream Command)管理系统
        5.1.5 DMware-MC(节日管理)管理系统
        5.1.6 流量监测系统
        5.1.7 Portal页面监控
    5.2 IPQAM监测系统
        5.2.1 系统概述
        5.2.2 系统功能
    5.3 QAM监测系统
        5.3.1 系统概述
        5.3.2 系统功能
        5.3.2.1 数据的采集
        5.3.2.2 远端拓扑显示报警系统
        5.3.2.3 WEB数据查询系统
    5.4 HostMontior监测系统
        5.4.1 系统概述
        5.4.2 系统功能
    5.5 User Login监测系统
        5.5.1 系统概述
        5.5.2 系统功能
    5.6 PathTrak回传频谱监测系统
        5.6.1 系统架构
        5.6.2 系统功能
    5.7 HFC网络监控系统
        5.7.1 系统概述
        5.7.2 系统功能
        5.7.3 系统功能实例
    5.8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EPON+CATV网络中光接收机的电路分析与选型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EPON+CATV网络中光节点的变化
    2.1 光节点的信号传输功能由双向变成单向
    2.2 光节点覆盖范围变小, 其单位密度增加
    2.3 光节点的接收光功率可适当降低
3 光接收机的典型电路分析
    3.1 整机电路
        3.1.1 设计理念
        3.1.2 电路分析
    3.2 单元电路
        3.2.1 PIN光电管光接收单元
        3.2.2 光功率指示电路
        3.2.3 光AGC电路
        3.2.4 II类网管应答器
4 选型的要求
    4.1 性能指标的要求
        4.1.1 最低接收光功率
        4.1.2 每端口的最大输出电平
    4.2 各种功能的适用范围和选型要求
        4.2.1 光AGC功能
        4.2.2 II类网管应答器实现网管功能
        4.2.3 有源EoC信号的混入功能
        4.2.4 整机的使用环境
        4.2.5 输出端口的选择
        4.2.6 光功率指示功能的选用
        4.2.7 设备的外形尺寸
        4.2.8 供电方式与避雷接地
5 结束语

(7)浅谈农村CATV二级光缆网络的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二、规划方案及设计要求
    1、规划方案
    2、设计依据
三、具体设计
    1、设备选型
    2、光链路设计
四、结束语

(9)数字电视信号的HFC网络传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2 研究内容
    1.2 课题背景
        1.2.1 HFC 网络发展现状
        1.2.2 数字电视的发展历程
    1.3 本课题的研究手段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HFC 网络的研究发展
    2.2 关于数字电视信号的研究发展
第三章 理论概要
    3.1 HFC 网络结构
        3.1.1 HFC 网络结构概述
        3.1.2 光缆干线网络结构
        3.1.3 分配电缆网络结构
        3.1.4 用户室内网络结构
    3.2 数字电视系统与数字电视信号
        3.2.1 数字电视系统组成
        3.2.2 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
        3.2.3 数字电视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3.3 数字电视信号在HFC 网络中的传输过程
    3.4 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的关键指标和测量方法
        3.4.1 传统的模拟有线电视传输指标
        3.4.2 电平和均衡
        3.4.3 BER(误码率)
        3.4.4 MER(调制误差率)
        3.4.5 EVM(误差矢量幅度)
        3.4.6 QAM 星座图
    3.5 数字电视信号测量仪器(860DSP 多功能HFC 分析仪)
        3.5.1 QAM 信号测量功能
        3.5.2 频谱测量功能
第四章 实验分析
    4.1 数字电视传输指标和机顶盒工作状态
        4.1.1 数字电视信号平均功率电平(LEVEL)与机顶盒工作状态
        4.1.2 调制误差率(MER)对机顶盒工作状态的影响
    4.2 HFC 网络系统内部常见故障引起的数字电视故障分析
        4.2.1 实验平台概述
        4.2.2 光工作站故障模拟
        4.2.3 放大器故障模拟
        4.2.4 分支分配器件故障模拟
        4.2.5 线缆和接头故障
    4.3 HFC 网络系统受外界干扰引起的数字电视故障分析
        4.3.1 空间信号干扰
        4.3.2 信号插入
        4.3.3 地线干扰
第五章 实验结果讨论分析
    5.1 HFC 网络优点
    5.2 数字电视的优势
    5.3 HFC 网络系统内部故障引起的数字电视故障特点
    5.4 HFC 网络系统受外界干扰引起的数字电视故障特点
    5.5 HFC 网络数字电视非中断故障排查流程探讨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重要结论
    6.2 本文主要不足之处
    6.3 关于本文论题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数字电视在HFC网络上传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有线电视HFC网络概述
        1.1.1 有线电视网络发展和HFC网络形成
        1.1.2 有线电视网络的组成
    1.2 数字电视概述
        1.2.1 数字电视概念
        1.2.2 数字电视系统组成
        1.2.3 数字电视的优点
        1.2.4 数字电视分类
        1.2.5 数字电视标准
        1.2.6 数字电视发展现状
第二章 研究的必要性
    2.1 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特性
        2.1.1 信号电平
        2.1.2 带宽
        2.1.3 信噪比和载噪比
        2.1.4 误码率
        2.1.5 噪声裕量
        2.1.6 调制误差比
    2.2 HFC网络的系统指标
        2.2.1 载噪比C/N
        2.2.2 非线性失真C/CSO与C/CTB
    2.3 数字电视在HFC网络上传输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分析问题—影响数字电视传输质量的原因分析
    3.1 系统噪声
        3.1.1 热噪声
        3.1.2 光纤链路噪声及其对C/N的影响
        3.1.3 电放大器噪声及其对C/N的影响
    3.2 传输损耗
        3.2.1 光传输损耗
        3.2.2 电传输损耗
    3.3 非线性失真
        3.3.1 激光器电—光特性的非线性失真
        3.3.2 激光器附加频率调制引起的非线性失真
        3.3.3 激光器的调制度与非线性失真
        3.3.4 光纤色散引起的非线性失真
        3.3.5 光接收机的非线性失真
        3.3.6 电缆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
    3.4 反射的影响
        3.4.1 光传输中的反射
        3.4.2 电传输中的反射
    3.5 数模混合传输的影响
        3.5.1 失真产物相互影响
        3.5.2 对网络噪声敏感程度不同
第四章 解决问题—从设计上保证数字电视正常传输
    4.1 HFC网络设计概述
        4.1.1 可行性研究
        4.1.2 初步设计
        4.1.3 施工图设计
    4.2 减少系统噪声,提高系统载噪比
    4.3 减少传输损耗,保证用户指标需求
    4.4 改善系统非线性失真指标
    4.5 减少反射的影响
    4.6 减少数模混合传输的影响
    4.7 设计小结
第五章 解决问题—从施工上保证数字电视正常传输
    5.1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施工概述
    5.2 对施工要求
    5.3 设备工作环境保证
    5.4 降低损耗
    5.5 减少反射,降低相位噪声
    5.6 降低入侵干扰
第六章 应用实例
    6.1 工程概述
        6.1.1 背景介绍
        6.1.2 功能要求
        6.1.3 阶段划分
    6.2 方案设计
        6.2.1 工程目标
        6.2.2 信号来源
        6.2.3 网络结构
        6.2.4 频率配置
        6.2.5 光传输配置
        6.2.6 同轴电缆传输分配
        6.2.7 系统指标分配
    6.3 技术指标控制
        6.3.1 光发射机指标
        6.3.2 光工作站指标
        6.3.3 分前端光接收机指标
        6.3.4 分前端回传光接收机指标
        6.3.5 双向放大器指标
        6.3.6 光缆指标
        6.3.7 电缆指标
        6.3.8 机顶盒指标
    6.4 工程设计
        6.4.1 总前端设计
        6.4.2 环网设计
        6.4.3 分前端设计
        6.4.4 光缆网设计
        6.4.5 同轴网设计
        6.4.6 系统指标分析
    6.5 工程施工
        6.5.1 缆线敷设
        6.5.2 缆线连接
        6.5.3 设备安装
        6.5.4 接地与防雷
    6.6 工程验收
第七章 总结
    7.1 影响数字电视传输质量的因素
    7.2 从设计方面保证数字电视正常传输
    7.3 从施工方面保证数字电视正常传输
    7.4 实例验证
    7.5 经验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光工作站的选型、使用及维护(论文参考文献)

  • [1]RFoG双向光纤接入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关键设备的开发[D]. 王拴祥.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2]天威综合网管系统功能及技术方案[J]. 雷振. 有线电视技术, 2016(07)
  • [3]UPS电源在农村广播电视网中的应用[J]. 王新光. 西部广播电视, 2014(24)
  • [4]互动电视业务系统的设计和性能分析[D]. 刘非.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5]EPON+CATV网络中光接收机的电路分析与选型要求[J]. 屠川,董立波. 有线电视技术, 2010(06)
  • [6]浅谈广西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光工作站的测试方法[J]. 黄勇林. 视听, 2009(05)
  • [7]浅谈农村CATV二级光缆网络的规划与设计[J]. 王德建. 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 2009(02)
  • [8]HFC双向网络改造和建设实践[J]. 梁俊杰,刘华伟,高良宝,王晓彦,张东升. 有线电视技术, 2008(04)
  • [9]数字电视信号的HFC网络传输研究[D]. 张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6)
  • [10]数字电视在HFC网络上传输的研究[D]. 王全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光学工作站的选择、使用和维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