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装置操作以增加石油苯产量

优化装置操作以增加石油苯产量

一、优化单元操作提高石油苯产量(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提出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刘文霞[2](2021)在《芳烃联合装置增产石油苯浅析》文中提出针对石油苯市场价比较好的情况下,芳烃联合装置如何多生产石油苯,进行工艺技术分析,从加工原料、工艺参数调整等方面提出了增产石油苯的具体措施。

郭瑞昌[3](2021)在《氟化工产品价格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产品价格预测作为氟化工企业精益化管理和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面对大量的数据和复杂的影响因素,传统凭经验估计的方法逐渐难以保证其预测精度。因此在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迫切需要提升价格预测能力,优化企业生产决策。本文以国内某氟化工企业为背景,针对氟化工产品价格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相关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氟化工产品价格预测方法数据利用不充分、预测精度较低等问题,提出基于分解重构的LSTM价格预测模型。通过影响因素分析选择特征变量,然后基于集成经验模式分解方法(EEMD)对数据进行分解,采用动态时间规整算法(DTW)进行聚类和重构,基于重构数据建立LSTM模型进行预测,最终集成得到预测结果。实验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2)针对LSTM长周期价格预测存在误差累积与权重衰减的问题,提出基于GRU模型、Seq2Seq结构与Attention机制的多步周期预测模型,提升长周期预测精度。同时根据生产约束与目标函数建立计划排产模型,将价格预测与排产模型相结合,优化排产方案。最终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3)针对氟化工产品盈利能力分析方法有效性较低的问题,提出基于区间预测与多任务学习的多维度盈利能力分析方法。首先通过Bootstrap方法估计预测区间,接着结合价格与销量预测任务进行多任务学习,通过动态权重对算法进行改进。之后基于区间与多任务预测结果,设计包含时间、数量、概率多维度盈利能力判据,进行产品盈利能力分析。实例分析表明可以提升企业盈利分析能力。(4)基于前述价格预测算法和应用,以某氟化工企业作为对象和应用场景,基于Django框架设计并开发了 一套氟化工产品价格预测与分析软件系统。系统包含了数据分析、价格预测、效益优化等功能模块,辅助企业决策。最后基于企业提供的真实数据进行了软件系统功能实验与氟化工实例分析。

于波[4](2020)在《用于合成气与苯烷基化的双功能ZrO2/ZSM-5催化体系的构建及优化》文中指出以甲苯、二甲苯为代表的轻质芳香族化合物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占据了石化工业领域三分之一的市场。特别是对二甲苯,被广泛用于生产涂料、染料、树脂、聚酯纤维和农药等。目前,全球约70%的甲苯、二甲苯的供应来自于石脑油的裂化、重整,随着石油资源的不断消耗,开发新型的对二甲苯生产技术势在必行。近年来,为实现我国煤化工与石油化工领域相结合、资源合理化配置的目标,从煤、天然气及生物质等能源转化得来的过剩合成气资源亟待开发。合成气(CO+H2)芳构化及烷基化制对二甲苯是目前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甲醇与苯烷基化技术正逐步优化为合成气与苯一步法烷基化技术,该技术可认为是合成气制甲醇与甲醇、苯烷基化的耦合,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市场上过剩的苯及合成气资源,还可以使得整个生产体系更加简单,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针对此课题,本论文制备了金属/分子筛(MMO/ZSM-5)双功能复合催化剂,研究了金属与分子筛之间的构效关系以及分子筛物化性质对合成气与苯烷基化反应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双功能复合Zr/H[Zn]xZ催化剂的构建及其催化合成气与苯烷基化反应性能研究采用单组分沉淀法、浸渍法和物理混合法相结合的方式制备了不同锌含量的双功能复合Zr/H[Zn]xZ催化剂,通过XRD、FT-IR、ICP、SEM、STEM、BET、NH3-TPD、Py-IR、UV-Vis、XPS和TG等手段,对分子筛催化剂的结晶度、孔径尺寸、形貌特征、酸种类和分布、积碳速率、锌含量和锌的存在方式等进行了表征。以合成气和苯烷基化为探针反应,考察了锌含量的变化对双功能复合Zr/H[Zn]xZ催化剂中双活性位点的影响,进而对其作用于合成气与苯烷基化反应的催化性能作出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锌的引入显着地提升了Zr/H[Zn]xZ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目标产物的选择性,且与锌的含量紧密关联。在反应温度为400°C、反应压力为3.3 MPa的条件下,锌含量为3.5%的Zr/H[Zn]3Z催化剂中甲苯、二甲苯总体选择性为94%且苯的转化率为18%;在相同条件下锌含量为5.5%的Zr/H[Zn]5Z催化剂表现出更高的苯转化率(31%),甲苯、二甲苯总体选择性为89%。另外从H[Zn]xZ分子筛的酸性变化、产物分布情况及锌物种的合成特征等方面证明,存在于Zr/H[Zn]xZ催化剂当中的锌在合成气与苯烷基化反应过程中具有如下三方面的作用:首先,锌的引入能够促进H2活化产生更多H物种,从而促进Zr O2对CO的活化作用,合成更多的甲醇,这是在催化剂第一步活性位上发挥促进作用;其次针对第二步活性位,锌与分子筛之间的强相互作用会形成Zn(OH)+物种,降低了ZSM-5分子筛当中Br?nsted酸的含量,进而在抑制了MTO、MTP等甲醇副反应的同时也促进了甲醇与苯的烷基化;最后,Zn(OH)+物种的本质是一种Lewis酸,所以Zn的引入在降低了ZSM-5分子筛Br?nsted酸量的同时提升了Lewis酸量,从而抑制了C6+烯烃的裂解反应,并进一步促进了脱氢芳构化反应的发生。(2)Zr/HZSM-5催化合成气与苯烷基化反应及工艺条件的研究采用单组分沉淀法和物理混合法相结合的方式制备了双功能复合Zr/HZSM-5催化剂,并考察了HZSM-5分子筛的硅铝比和反应条件对Zr/HZSM-5催化剂在合成气与苯烷基化反应中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HZSM-5分子筛硅铝比的增加,苯和CO的转化率都有增大的趋势,而且当Si O2/Al2O3=200时,甲苯以及二甲苯在液相产品中所占比例达到最大;反应温度对原料苯的转化影响不明显,但当温度控制在400°C时,甲苯以及二甲苯在液相产品当中混合比例相对最大,而且CO的芳构化利用率也相对较高,说明副反应发生程度相对较轻;另外,随着CO与苯二者的进料比增加,苯的转化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CO的芳构化率以及甲苯和二甲苯的总体选择性则呈现出下降的趋势。(3)纳米晶和硅烷化HZSM-5的制备及催化合成气与苯烷基化反应性能研究采用水热合成法与液相硅烷化法分别制备了纳米ZSM-5(NZ)和硅烷化ZSM-5(SZ)两种分子筛,再通过共沉淀法与物理混合法相结合的方式,将金属氧化物Zr Zn Ox和普通级HZSM-5(CZ)、纳米级HZSM-5(NZ)及硅烷化ZSM-5(SZ)分别混合制备了Zr Zn/CZ、Zr Zn/NZ和Zr Zn/SZ三种催化剂。通过XRD、FT-IR、ICP、TEM、BET、NH3-TPD、Py-IR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晶度、粒径大小、孔径尺寸以及表面酸性等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并进一步考察其对合成气与苯烷基化反应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有催化剂均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其中Zr Zn/NZ催化剂表现出最高的苯转化率(52%),主要由于其具有小的晶粒尺寸、大的比表面积和高的介孔率,有利于反应物分子的快速扩散;而Zr Zn/SZ催化剂表现出最高的对二甲苯选择性(53%),是由于硅烷化过程将其外表面酸位点覆盖、孔口缩小,抑制了异构化反应,择形性增强所致。

赵翔宇[5](2020)在《基于粒子群算法和HYSYS的催化重整过程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催化重整作为石油化工企业核心装置之一,为车用汽油标准升级提供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为各类加氢精制装置提供高纯氢气,为各类化工装置提供高纯芳烃原料。可以说是炼厂承接炼油与化工领域的核心装置之一。半再生和连续重整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两类重整工艺,二者作用类似却又各有特点,同时拥有两类装置的炼厂普遍存在。但目前针对两类重整装置间原料优化的工作大多难以定量且误差难以控制。为探究两类重整装置间从简化到全面的原料分配优化方法,从定操作参数原料分配优化、反应器操作参数—原料分配集成优化、原料切分—反应器操作参数—原料分配集成优化三个层次开展对两类重整原料分配优化的研究。1.现有PIMS催化重整Delta-Base模型仅采用原料总芳潜或芳烃指数等单因素作为重整原料评价标准。在两类重整装置原料分配优化问题上维度单一,为探究两类重整装置间简单有效、易于推广的原料分配优化方法,采用simulation-based optimization的思想提出一种优化策略:机会价格差值法。以HYSYS动力学模型为基础得到PIMS Delta-Base模型与机会价格差值法所需基础数据,并对两种策略的优化结果进行技术经济对比。结果表明,机会价格差值法优化效益较PIMS方法高250%,总利润提升比例2.3%。通过对优化结果的分析发现,机会价格差值法可以同时考虑重整原料芳烃指数及原料碳数分布等多因素对产品分布的影响,为两类重整的原料优化提供更合理的优化结果,同时也为PIMS D-B模型的改进提供方向。2.为实现操作参数-原料分配的集成优化,建立了基于流程模拟软件模型HYSYS和随机优化粒子群算法的复杂反应器网络流程参数优化模型。该模型通过MATLAB调用HYSYS半再生及连续重整反应器,以利润最大为目标函数,采用粒子群算法对原料分配比例及反应器操作参数进行整体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在新的条件下最优的原料分配方式会受操作条件的影响发生改变。新分配方式下的优化效益较基础操作工况有明显提升,证明了这种方法在重整体系中的有效性。3.为实现实际生产过程中原料切分点-操作参数-原料分配的集成优化,在HYSYS反应器模型中增加精馏模型,给定总原料量、半再生-连续重整石脑油分馏塔总切出量以及两类重整装置处理量,以利润最大为目标函数,采用粒子群算法对反应及精馏过程进行集成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在新的条件下最优的原料分配方式同样会发生变化。新分配方式下的优化效益较基础操作工况提高更为明显,推动了HYSYS与粒子群算法结合的优化方式在催化重整体系中进一步应用。

李翔宇[6](2019)在《基于装置联合的渣油综合利用》文中指出据报道预计2020年后,重质原油储量占世界原油储量的50%左右,渣油加工占全球原油加工量的比例越来越高,因此,能否对渣油进行高效转化利用,是炼油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目前关于渣油的处理路线主要有加氢和脱碳两种,对应的是延迟焦化装置和渣油加氢装置。两种装置对应渣油处理的利用率是不同的,因此,如何制定合理的生产路线,组合后续的工艺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单装置的优化研究较多,联合路线全产业链优化的研究较少。延迟焦化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渣油处理装置,以减压渣油等为原料,在高温下发生深度热裂化和缩聚反应,转化成干气、液化气、汽油、柴油、蜡油和石油焦。渣油加氢相比于延迟焦化装置,是更为先进的渣油处理装置,以减压渣油为原料,在临氢环境下发生加氢裂化反应。加氢是将渣油裂化成轻质产品而又避免生成焦炭的唯一途径,所以该装置具有轻油产品收率高、质量好以及废料少的优点。由于流程中没有开式子系统,环保效果好。但是同延迟焦化装置比较,该装置投资高、能耗高、设备复杂,操作困难,且催化剂对原料的适应能力差。针对延迟焦化装置和渣油加氢装置进行全流程建模,包括反应模型和分离模型。结合实际的求解难度和工业精确度需求,延迟焦化的反应建模基于六集总反应模型,渣油加氢的反应建模基于多集总窄馏分模型,反应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反应收率。基于ASPEN Plus对分离工段进行严格建模,能够准确计算出分离工段的公用工程能耗,为后续的路线经济效益核算及产品分布提供数据支持。目前低硫石油焦价格良好,延迟焦化装置难以独立生产高品质的低硫石油焦,需要渣油加氢装置和延迟焦化装置联合,为得到最佳加工路线,建立了装置联合配套下游装置的超级结构,同时对传统的脱碳路线混炼加氢渣油和传统的加氢路线混炼焦化蜡油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分析,得出加氢路线焦化蜡油掺炼比为0.12时收益最大,延迟焦化路线加氢渣油掺炼比为0.77的经济收益最大。随后,基于渣油加氢及延迟焦化装置的严格模型,建立装置联合处理渣油的超级结构,并对生产计划中渣油加氢和延迟焦化装置的输入收率以及装置加工费用进行校核,最后优化得出最佳加工路线。

黄立果[7](2019)在《低转变温度混合物(LTTMs)用于苯-正庚烷萃取分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脂肪烃(C4至C10)和芳香烃(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混合物的分离是石油化工行业中的难点之一,因为部分芳香烃与脂肪烃的沸点相近,并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形成共沸物。液-液萃取是分离脂肪烃和芳香烃混合物的一种常用方法,但是常规溶剂在液-液萃取的溶剂回收过程中往往存在回收能耗大的缺点。因此,寻找一种回收能耗低兼顾选择性高、溶解度大的新型溶剂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本文以苯和正庚烷为待分离体系,从41种氢键供体和13种氢键受体筛选出合适的物质,并配制成低转变温度混合物(Low Transition Temperature Mixtures,LTTMs)作为萃取剂。通过COSMO-SAC模型预测LTTMs的活度系数,并计算其选择性、溶解度和性能指数,根据这三个指标筛选出最佳萃取剂为环丁砜+四丁基溴化铵。同时还选取了另外一种性能指数较低的萃取剂三乙二醇和四丁基溴化铵。通过液液相平衡实验探究了不同温度(30℃,40℃和50℃)和氢键供体与氢键受体的比例(3:1和5:1)对LTTMs萃取性能的影响。采用Othmer-Tobias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关联,实验数据的线性相关性系数R2均大于0.985,表明实验数据质量较高。并且采用活度系数模型NRTL对实验数据关联得到了组分间的二元交互作用参数,实验值与模型模拟值的均方根偏差均小于0.012,表明NTRL模型能够较好的拟合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表明环丁砜+四丁基溴化铵性能优于三乙二醇和四丁基溴化铵,与COSMO-SAC模型预测结果一致;当温度为30℃和氢键供体与氢键受体比例为5:1时,LTTMs的萃取性能最佳。最后通过Aspen plus软件模拟了苯-正庚烷的萃取过程,优化操作条件。同时模拟了传统溶剂环丁砜作为萃取剂的流程,对比分析了两种萃取过程的年总费用。相较于传统溶剂,LTTMs作为萃取剂的流程中的年总费用减少25.6%。通过以上研究,环丁砜+四丁基溴化铵是一种优良的溶剂,可用于萃取分离苯和正庚烷,为石油化工行业的脂肪烃和芳香烃混合物的分离提供了基础数据。

李顺[8](2018)在《热解法甲苯脱烷基制苯全流程动态模拟》文中研究指明苯是重要的石油化工基本原料,而国内生产的苯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需要大量进口。本文研究的是一套年产8万吨苯的生产装置,通过稳态模拟与动态模拟,验证工艺的合理性。本文通过对工艺流程的研究,将整个流程分为反应及预分离工段和精制工段两部分。选择PR方程作为热力学方法,并进行了自由度分析,由于整个过程包含了多组循环,因此对流程的切割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这些,使用Unisim Design软件进行稳态模拟,并对主要设备模拟结果、稳定塔塔顶苯含量、灵敏板的位置及控制变量的选择进行了详细分析。基于物性参数模型和基本原理,建立了泵、换热器、加热炉、闪蒸罐、反应器、精馏塔、PID控制器的动态模型,同时分析了设备的拓扑结构和管网的拓扑结构,建立了结构模型,最后给出了整个流程的求解策略,包括全流程求解策略和单元模型以及管网结构的求解策略。至此,完成了动态模拟需要的准备工作。通过动态模拟,对主要设备的结果参数进行验证,通过和设计值与稳态值对比,其结果相对误差绝大多在1%以内,表明了动态模型的正确性。通过给定干扰,来研究工艺的自调节能力,结果表明工艺具有很好的自调节能力。基于动态模拟开发了仿真机,能运用于开停车练习、锻炼处理事故能力、研究参数变化对系统影响等。仿真机能为工艺过程优化或控制方案优化提供决策支持,是优化的基本工作和主要工具。

贾琪[9](2018)在《邢台旭阳煤化工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能源消耗总量及能源种类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提升,作为新型能源的煤化工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现阶段煤化工行业面临现金流紧张、环保政策收紧、产能过剩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导致企业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最终煤化工产业应采取何种发展模式成为社会争论的焦点。邢台旭阳煤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阳煤化工”)产品种类多,市场前景较好,与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形成了稳定的销售网络和销售渠道。但在面临煤化工行业内诸多挑战的情况下,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更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不断降低。本文将重点对旭阳煤化工苯加氢产品的市场营销环境及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对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制定并提出实施保障措施,最终对于整个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更好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进行了阐述,在归纳总结国内外营销策略研究的基础上对煤化工市场营销策略进行梳理和阐述,为后续对旭阳煤化工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对旭阳煤化工苯加氢产品市场营销环境进行了分析,运用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对当前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再次,通过4Ps理论、SWOT分析法对旭阳煤化工苯加氢装置经营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了现阶段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最后,根据对旭阳煤化工营销环境及营销现状的分析,从市场细分及4Ps理论出发,制定出符合旭阳煤化工的营销策略,同时为保障市场营销策略得以实施,从企业建设、营销管理等层面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唐未庆[10](2017)在《PIMS模型用于乙烯原料结构调整潜力分析》文中提出经过多年适应性改造,某企业乙烯原料可供资源量、裂解炉投料结构等有了较大变化。原有PIMS模型优化结果与实际相比偏差较大。在深入分析乙烯装置工艺流程基础上,重新开发了PIMS模型,进行了分炉裂解、按各关键设备设置能力、乙丙烷循环裂解等结构设计。用新开发的PIMS模型进行了企业裂解原料轻质化、原料结构优化、装置流程瓶颈分析等研究。该模型开发与应用有助于企业开展优化乙烯原料结构、消除瓶颈改造等工作,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二、优化单元操作提高石油苯产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化单元操作提高石油苯产量(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芳烃联合装置增产石油苯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芳烃联合装置生产石油苯的工艺技术
    1.1 重整单元生产石油苯的工艺技术
    1.2 歧化单元生产石油苯的工艺技术
2 芳烃联合装置增产石油苯的措施
    2.1 优化预分馏塔工艺参数增产石油苯
    2.2 引抽余油进重整单元增产石油苯
    2.3 引进甲苯,增加甲苯在歧化进料中比率增产石油苯
    2.4 降低重质石脑油初馏点增产石油苯
3 结语

(3)氟化工产品价格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价格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2.2 长周期预测与排产优化
        1.2.3 区间预测与多任务学习
        1.2.4 价格预测分析系统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和组织架构
        1.4.1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4.2 本文的组织架构
2. 基于EEMD分解集成LSTM的价格预测方法
    2.1 引言
    2.2 价格数据处理与分析
        2.2.1 数据预处理
        2.2.2 数据相关性筛选
        2.2.3 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2.3 分解集成价格预测模型
        2.3.1 模型整体设计
        2.3.2 EEMD分解方法
        2.3.3 DTW聚类方法
        2.3.4 LSTM模型
        2.3.5 结果集成
    2.4 实验案例
    2.5 本章小结
3. 面向计划排产优化的长周期价格预测
    3.1 引言
    3.2 预备知识
        3.2.1 Seq2Seq方法
        3.2.2 GRU网络
    3.3 基于长周期价格预测的排产优化
        3.3.1 价格长周期预测模型
        3.3.2 生产计划排产数学模型
        3.3.3 基于预测价格的优化策略
    3.4 实例分析
        3.4.1. 相关性分析
        3.4.2. 滑动窗口的构建
        3.4.3. 模型训练与验证
        3.4.4. 模型效果评估
        3.4.5. 生产排产效益优化
    3.5 本章小结
4. 面向盈利能力分析的区间与多任务价格预测
    4.1 引言
    4.2 预备知识
        4.2.1 Bootstrap方法
        4.2.2 多任务学习方法
    4.3 基于动态多任务学习的价格预测
        4.3.1 多任务预测建模
        4.3.2 多任务动态权重优化
    4.4 基于区间估计的价格预测
        4.4.1 区间预测建模
        4.4.2 区间预测评估判据
    4.5 盈利能力判据库构建
    4.6 实例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氟化工产品价格预测分析系统
    5.1 引言
    5.2 系统整体设计
        5.2.1 系统需求分析
        5.2.2 系统设计思路
        5.2.3 系统架构与开发模式
        5.2.4 系统运行流程
    5.3 系统功能模块
        5.3.1 系统登录与首页模块
        5.3.2 数据输入模块
        5.3.3 数据测算模块
        5.3.4 数据预测模块
        5.3.5 盈利能力分析模块
        5.3.6 排产优化模块
    5.4 氟化工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用于合成气与苯烷基化的双功能ZrO2/ZSM-5催化体系的构建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芳烃
        1.1.1 混合芳烃的用途及市场需求
        1.1.2 对二甲苯的用途及市场需求
        1.1.3 对二甲苯的生产技术
    1.2 合成气与苯烷基化工艺概述
        1.2.1 合成气与苯烷基化工艺及意义
        1.2.2 合成气与苯烷基化资源优势
        1.2.3 合成气与苯烷基化反应机理研究进展
        1.2.4 合成气与苯烷基化催化剂研究进展
    1.3 ZSM-5分子筛的概述
        1.3.1 ZSM-5分子筛的催化应用
        1.3.2 ZSM-5分子筛的结构性能
        1.3.3 ZSM-5分子筛的粒径影响
        1.3.4 ZSM-5分子筛的改性方法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目的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及气体
        2.1.2 实验仪器
    2.2 催化剂制备
    2.3 催化剂评价
        2.3.1 催化剂评价装置
        2.3.2 产物分析方法
        2.3.3 反应条件参数
        2.3.4 催化剂评价指标
    2.4 催化剂表征测试
        2.4.1 X射线衍射(XRD)
        2.4.2 氮气等温吸附脱附(N_2 adsorption-desorption)
        2.4.3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2.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4.5 吡啶吸附红外光谱(Py-IR)
        2.4.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7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4.8 漫反射紫外可见光谱(UV-Vis)
        2.4.9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10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
        2.4.11 热重(TG)
        2.4.12 核磁共振波谱(NMR)
第3章 双功能复合Zr/H[Zn]_xZ催化剂的构建及其催化合成气与苯烷基化反应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催化剂制备
        3.2.2 催化剂表征
        3.2.3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3.2.4 产物分析、催化剂活性评价指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XRD分析
        3.3.2 FT-IR分析
        3.3.3 SEM分析
        3.3.4 STEM和 EDX分析
        3.3.5 BET分析
        3.3.6 NH_3-TPD分析
        3.3.7 Py-IR分析
        3.3.8 UV-Vis分析
        3.3.9 XPS分析
        3.3.10 TG分析
    3.4 合成气与苯烷基化催化性能测试
        3.4.1 Zr/H[Zn]_xZ催化剂性能评价
        3.4.2 HZSM-5硅铝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3.4.3 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纳米晶与硅烷化HZSM-5的制备及在合成气与苯烷基化反应的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催化剂的制备
        4.2.2 催化剂表征
        4.2.3 催化剂性能评价
        4.2.4 产物分析、催化剂活性评价指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XRD分析
        4.3.2 FT-IR分析
        4.3.3 27Al MAS NMR分析
        4.3.4 TEM分析
        4.3.5 BET分析
        4.3.6 NH_3-TPD分析
        4.3.7 Py-IR分析
    4.4 合成气与苯烷基化催化性能测试
        4.4.1 催化活性评价
        4.4.2 选择性评价
        4.4.3 稳定性测试
        4.4.4 原料摩尔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论文总结
    5.2 论文创新性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粒子群算法和HYSYS的催化重整过程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综述
    1.1 化工过程模拟技术
        1.1.1 化工过程模拟技术的发展
        1.1.2 化工过程模拟技术的作用
    1.2 催化重整化学反应
    1.3 催化重整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发展
    1.4 催化重整工艺的发展
        1.4.1 催化重整工艺分类
        1.4.2 国内外催化重整工艺进展
    1.5 论文研究内容
2 催化重整反应模型的建立
    2.1 催化重整反应器模型结构
    2.2 集总反应动力学网络
    2.3 算例概况
    2.4 反应器模型参数
    2.5 本章小结
3 机会价格差值法原料分配优化
    3.1 Delta-Base模型
    3.2 机会价格差值法模型
    3.3 原料优化算例
        3.3.1 Delta-Base模型优化结果
        3.3.2 机会价格差值法优化结果
        3.3.3 优化结果技术经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催化重整装置优化
    4.1 粒子群优化算法原理
        4.1.1 标准粒子群算法
        4.1.2 粒子群算法的改进
    4.2 粒子群算法的构建
        4.2.1 粒子群算法的参数设置
        4.2.2 MATLAB对 HYSYS模型的调用
    4.3 操作参数-原料分配集成优化
        4.3.1 HYSYS反应器模型搭建
        4.3.2 目标函数及约束变量的设置
        4.3.3 优化结果
    4.4 原料切分-操作参数-原料分配集成优化
        4.4.1 HYSYS流程模型搭建
        4.4.2 目标函数及约束变量的设置
        4.4.3 优化结果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原料油/精制油组成及价格体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基于装置联合的渣油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延迟焦化路线
        1.1.1 延迟焦化概述
        1.1.2 延迟焦化反应介绍
        1.1.3 延迟焦化反应影响因素
        1.1.4 延迟焦化模型研究
        1.1.5 延迟焦化后续路线
    1.2 渣油加氢路线
        1.2.1 渣油加氢装置概述
        1.2.2 渣油加氢反应介绍[28]
        1.2.3 渣油加氢反应影响因素
        1.2.4 渣油加氢模型研究
        1.2.5 渣油加氢后续路线
    1.3 其他渣油处理路线
        1.3.1 渣油气化路线
        1.3.2 IGCC路线
    1.4 流程模拟技术
        1.4.1 发展历程
        1.4.2 常用流程模拟软件介绍[51,52]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点
2 延迟焦化路线
    2.1 装置工艺流程
        2.1.1 焦化反应工段
        2.1.2 主分馏塔工段
        2.1.3 吸收稳定工段
    2.2 延迟焦化反应模拟
        2.2.1 焦化反应模型建立
        2.2.2 操作参数的灵敏度
    2.3 分离工段模拟
        2.3.1 分离工段模型建立
        2.3.2 模拟结果
    2.4 延迟焦化置掺炼加氢渣油分析
        2.4.1 技术经济模型建立
        2.4.2 掺炼收益灵敏度分析
    2.5 小结
3 渣油加氢路线
    3.1 装置工艺流程
        3.1.1 加氢反应工段
        3.1.2 产品分离工段
    3.2 渣油加氢反应模拟
        3.2.1 渣油加氢反应模型建立
        3.2.2 操作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3.3 分离工段模拟
        3.3.1 分离工段模型建立
        3.3.2 模拟结果
    3.4 渣油加氢掺炼焦化蜡油分析
        3.4.1 技术经济模型建立
        3.4.2 掺炼收益灵敏度分析
    3.5 小结
4 装置联合处理路线
    4.1 路线超级结构
        4.1.1 路线描述
        4.1.2 优化模型
    4.2 计算结果
    4.3 小结
结论
附录 A 装置实际生产数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低转变温度混合物(LTTMs)用于苯-正庚烷萃取分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苯-正庚烷分离方法
        1.2.1 液液萃取
        1.2.2 萃取精馏
        1.2.3 其他分离方法
    1.3 LTTMs研究进展
        1.3.1 LTTMs的应用领域
        1.3.2 LTTMs在萃取及萃取精馏中的应用
    1.4 课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LTTMS筛选研究
    2.1 预测热力学模型
        2.1.1 UNIFAC模型
        2.1.2 COSMO-RS模型
        2.1.3 COSMO-SAC模型
    2.2 σ-profile数据库的建立
        2.2.1 Materials Studio软件简介
        2.2.2 σ-profile数据库建立过程
    2.3 基于COSMO-SAC筛选LTTMS
        2.3.1 活度系数的计算
        2.3.2 COSMO-SAC筛选结果与讨论
    2.4 分子相互作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液相平衡实验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实验装置
    3.2 分析方法
    3.3 实验方法和步骤
        3.3.1 LTTMs的制备
        3.3.2 配制标准溶液并测定校正因子
        3.3.3 液-液相平衡实验步骤
    3.4 实验数据及处理
        3.4.1 色谱数据的线性拟合
        3.4.2 液-液相平衡实验数据
        3.4.3 实验数据处理
        3.4.4 数据质量检验
        3.4.5 萃取性能的研究
    3.5 液-液相平衡数据的关联
        3.5.1 热力学模型的选择
        3.5.2 液-液相平衡实验数据的关联计算
        3.5.3 液-液相平衡组成的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苯-正庚烷萃取过程模拟
    4.1 萃取过程建模与模拟
    4.2 TAC计算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热解法甲苯脱烷基制苯全流程动态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甲苯脱烷基制苯工艺简介
        1.2.1 PYROTOL法
        1.2.2 HYDEAL法
        1.2.3 HDA法
        1.2.4 工艺方法对比
    1.3 化工系统工程简介
    1.4 化工流程模拟
        1.4.1 稳态流程模拟
        1.4.2 动态流程模拟
        1.4.3 稳态流程模拟与动态流程模拟对比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工艺流程简介
    2.1 原料规格和产品规格
    2.2 工艺流程简介
        2.2.1 反应及预分离工段
        2.2.2 精制工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稳态流程模拟
    3.1 基本物性参数
    3.2 热力学方法选择
        3.2.1 热力学方法分类
        3.2.2 热力学方法选择
    3.3 自由度分析
    3.4 流程切割
        3.4.1 反应及预分离工段流程切割
        3.4.2 精制工段流程切割
    3.5 稳态模拟检验
        3.5.1 主要设备模拟结果
        3.5.2 稳定塔塔顶苯含量
        3.5.3 灵敏板的位置及控制变量选择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态模型建立与求解
    4.1 基础物性估算
        4.1.2 临界参数
        4.1.3 偏心因子
        4.1.4 饱和蒸汽压
        4.1.5 汽化焓
        4.1.6 热容
    4.2 基本原理
        4.2.1 热力学方法
        4.2.2 相平衡
        4.2.3 物料衡算
        4.2.4 能量衡算
    4.3 单元模型
        4.3.1 泵和压缩机
        4.3.2 换热器
        4.3.3 加热炉
        4.3.4 闪蒸罐
        4.3.5 反应器
        4.3.6 精馏塔
        4.3.7 PID控制器
    4.4 流程结构
        4.4.1 设备拓扑结构
        4.4.2 管网拓扑结构
    4.5 动态模拟求解策略
        4.5.1 全流程求解策略
        4.5.2 单元模型求解策略
        4.5.3 管网结构求解策略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态模拟结果与讨论
    5.1 主要设备模拟结果
        5.1.1 反应器模型验证
        5.1.2 精馏塔模型验证
    5.2 自调节能力
        5.2.1 反应器进口温度
        5.2.2 冷激温度
        5.2.3 甲苯总流量
    5.3 开停车步骤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及导师简介
附件

(9)邢台旭阳煤化工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本文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相关理论
        2.1.1 营销观念
        2.1.2 营销相关理论
        2.1.3 STP理论
    2.2 相关分析方法
        2.2.1 PEST分析法
        2.2.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2.2.3 SWOT分析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旭阳煤化工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3.1 公司简介
    3.2 宏观环境分析(PEST)
        3.2.1 政治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环境
        3.2.4 技术环境
    3.3 行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3.3.1 同行业竞争者竞争能力分析
        3.3.2 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分析
        3.3.3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分析
        3.3.4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3.3.5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旭阳煤化工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4.1 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4.1.1 生产现状分析
        4.1.2 销售价格分析
        4.1.3 销售渠道分析
        4.1.4 促销模式分析
    4.2 SWOT分析
        4.2.1 企业优势
        4.2.2 企业劣势
        4.2.3 企业面临的机遇
        4.2.4 企业面临的挑战
    4.3 企业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3.1 存在的问题
        4.3.2 成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旭阳煤化工市场营销策略制定
    5.1 市场细分与定位
        5.1.1 市场细分
        5.1.2 市场定位
    5.2 市场营销策略制定
        5.2.1 产品策略
        5.2.2 价格策略
        5.2.3 渠道策略
        5.2.4 促销策略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旭阳煤化工市场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6.1 企业建设层面
        6.1.1 人力资源建设
        6.1.2 品牌文化建设
    6.2 营销管理层面
        6.2.1 相关方管理
        6.2.2 营销过程管理
    6.3 创新能力层面
        6.3.1 技术创新
        6.3.2 营销模式创新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PIMS模型用于乙烯原料结构调整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某企业乙烯装置及PIMS模型情况
    1.1 乙烯装置情况
    1.2 PIMS模型及应用现状
2 新PIMS模型结构的设计
3 PIMS模型用于现实条件下的原料结构模拟优化
    3.1 CASE设置
    3.2 优化运算结果
    3.3 PIMS模型运行结果分析
        1) 关于装置负荷率及装置瓶颈
        2) 关于轻质化潜力及优化方案
4 结论

四、优化单元操作提高石油苯产量(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芳烃联合装置增产石油苯浅析[J]. 刘文霞. 聚酯工业, 2021(03)
  • [3]氟化工产品价格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D]. 郭瑞昌. 浙江大学, 2021(01)
  • [4]用于合成气与苯烷基化的双功能ZrO2/ZSM-5催化体系的构建及优化[D]. 于波.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5]基于粒子群算法和HYSYS的催化重整过程优化[D]. 赵翔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装置联合的渣油综合利用[D]. 李翔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7]低转变温度混合物(LTTMs)用于苯-正庚烷萃取分离的研究[D]. 黄立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热解法甲苯脱烷基制苯全流程动态模拟[D]. 李顺.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1)
  • [9]邢台旭阳煤化工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贾琪. 燕山大学, 2018(05)
  • [10]PIMS模型用于乙烯原料结构调整潜力分析[J]. 唐未庆. 当代石油石化, 2017(05)

标签:;  ;  ;  ;  

优化装置操作以增加石油苯产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