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杂两种荧光染料的有机红色电致发光器件

掺杂两种荧光染料的有机红色电致发光器件

一、掺杂两种荧光染料的有机红光电致发光器件(论文文献综述)

刘向阳[1](2019)在《新型磷光主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文中认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凭借着其自身突出的技术和应用特点,一经问世便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OLED材料开发及器件制备工艺均有了长足的进步,器件效率、亮度及寿命等性能指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达到或接近实用水平。OLED作为一种电致发光器件,发光材料是其核心组成部分,发光材料自身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器件的性能。因此高性能发光材料的开发一直是人们的研究热点。第一代传统荧光材料仅能利用25%的单线态激子的辐射跃迁过程实现发光,器件的最大内量子效率一般限制在25%以内;第二代磷光材料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荧光材料发光机制的制约,使得三线态激子的辐射跃迁过程成为可能,因而极大地提高了材料的激子利用率,器件可以实现近乎100%的内量子效率;第三代发光材料为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材料,这种材料很小的单线态-三线态能级差(△EST)使得三线态激子经过反系间窜越(RISC)过程重新回到单线态的几率大幅提高,增加了原本三线态激子的利用率,器件的最大内量子效率理论上也可达到100%。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基于TADF材料的OLED器件可以获得很高的器件效率,但器件的色纯度、效率滚降以及寿命问题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磷光电致发光材料仍被认为是最具商业化前景的发光材料。一般情况下,为了避免由于发光材料自身浓度过高而引起的发光淬火现象,通常会将发光材料掺杂到一定的主体材料当中。因此,高性能主体材料对于高效OLED器件的实现也是至关重要的。本论文的研究重点便是高性能磷光主体材料的开发,我们的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1.在第二章中,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多环芳烃化合物——3,6,11,14-四苯基二苯并[g,p](?)(TPDBC),并对其热学性能、光物理性质、电化学行为、电荷传输性能以及电致发光性能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TPDBC有着良好的热稳定性、适当的三线态能级以及最高占据分子轨道/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HOMO/LUMO)能级。以TPDBC为主体材料的红光PHOLED也取得了相对较高的效率水平,其最大外量子效率可以达到14.4%。2.在第三章中,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双螺及螺桨烷结构的化合物—TPA、Cz、SF以及SO,并将它们用作绿光及红光PHOLED主体材料。结果表明,基于双螺及螺桨烷衍生物的绿光及红光器件均表现出了优异的器件性能。其中,以螺桨烷衍生物——SF为主体的器件性能尤为突出,绿光及红光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功率效率以及外量子效率分别为97.6 cd A-1/47.3 cd A-1、77.8 lm W-1/40.2 lm W-1和27.0%/26.6%。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双螺衍生物——TPA的红光器件最大外量子效率也超过了 24%。3.在第四章中,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螺环结构化合物——SDBSO。SDBSO分子内螺双[二苯并[b,e][1,4]硅杂哌啶]骨架的引入使得材料具有很高的三线态能级(超过3.10 eV)。此外,螺环连接方式也使得SDBSO具有良好的热学性能以及适当的前线分子轨道(FMO)能级。以SDBSO为主体的红光、绿光以及蓝光器件均表现出了相对较高的效率水平,其中红光及绿光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均超过了 20%,且器件的效率滚降很小。4.在第五章中,我们分别以芳胺和芳基磷氧为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采取邻位连接的方式设计合成了三个新型D-A型主体材料——P01TPA、P02TPA以及2POTPA。通过改变分子内给体或受体的比例,我们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给受体连接方式对材料热稳定性、光物理性质以及电致发光性能的影响。邻位连接的方式使得PO1TPA、P02TPA以及2POTPA均具有较高的三线态能级。在以这些材料为主体的蓝光、绿光以及红光PHOLED中,以PO1TPA为主体的器件表现最为突出,其中绿光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更是达到22.2%。5.在第六章中,我们通过在苯环的邻位引入苯甲腈及咔唑单元设计合成了两个新型咔唑衍生物——CNPhCz和DCNPhCz,并将它们用作蓝光及绿光PHOLED主体材料。我们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数量受体单元(苯甲腈)对材料热学性能、光物理性质、电化学行为、电荷传输性能以及电致发光性能的影响。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单个受体单元的材料——CNPhCz表现出了更为优异的器件性能,其中绿光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可以达到24.4%。6.在第七章中,我们通过在9,10-二氢吖啶的4-位上引入不同的受体单元设计合成了三个新型主体材料——MeAcPhCN、PhAcPhCN和MeAcPyCN。独特的连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分子内的共轭长度,使分子具有较高的三线态能级。以这些材料为主体的红光PHOLED也取得了相对较好的器件效果,基于MeAcPhCN的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可以达到20.5%。7.在第八章中,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的螺环体系——螺[环丙烷-1,9’-芴]、螺[环戊烷-1,9’-芴]、1’,3’-二氢螺[芴-9,2’-茚]以及9,9’-螺双芴,并基于这些螺环骨架制备了四种新型主体材料(1、2、3和4)。实验结果表明在芴C9-位引入不同的环状结构对材料光物理性质、电化学行为以及前线轨道能级的影响很小。值得注意的是,基于螺芴衍生物——4的绿光PHOLED的器件性能最为突出,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为18.8%。8.在第九章中,我们通过将芴9-位碳原子替换为同主族的硅和锗设计合成了两个新型杂原子芴结构单元——9-硅杂芴和9-锗杂芴,并将它们用于构建PHOLED主体材料(DPS和DPG)。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杂原子的引入对材料的光物理性质、热学性能以及电化学行为影响很小,对材料的电荷传输能力以及电致发光性能则影响显着。基于9-硅杂芴衍生物(DPS)的红光器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功率效率以及外量子效率分别为50.7cd A-1、44.7 lm W-1和28.3%。此外,基于9-锗杂芴衍生物(DPG)的器件也取得了较好的器件结果,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超过了 2 0%。总的来说,我们围绕着新型磷光主体材料的开发,对多个体系的材料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就材料构性关系初步得出了几点适用性结论,这为后续高效磷光主体材料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有益借鉴。

姜文龙,孙继芳,路莹,田小翠,刘姊君,张刚,常喜,汪津,丁桂英[2](2014)在《加CdS薄层的有机电致磷光白光器件性能的优化》文中指出采用CBP和MCP做主体,分别掺杂磷光铱配合物Ir(piq)2(acac)和FIrpic作为红光发光层和蓝光发光层,研究了红光发光层和蓝光发光层的位置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得出结构为ITO/2T/NPB/MCP∶Firpic/CBP/CBP∶Ir(piq)2(acac)/Bphen/CdS/LiF/Al的器件性能较好。当CdS的厚度为0.1nm,电流密度为161mA/cm2时,器件的最大效率比不加CdS的器件的最大效率提高了1.42倍。亮度也有较大提高。在电流密度为225mA/cm2(电压为17.5V)时,最大亮度为20 890cd/m2,比不加CdS的器件的最大亮度16 610cd/m2高出4 280cd/m2。

朱玉成[3](2011)在《新型铱配合物的合成和电致发光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以Htpip为辅助配体构建了两个新型含铱磷光材料Ir(tfmppy)2tpip和Ir(dfppy)2tpip (tfmppy=2-(4-(trifluoromethyl) phenyl)pyridine, dfppy=2-(2, 4-difluorophenyl)pyridine),并对配合物进行了晶体结构、核磁、热重、质谱等表征和发光性质的研究。在吸收光谱中,配合物Ir(tfmppy)2tpip和[r(dfppy)2tpip均显示了配体内电荷转移(π→π* (L), IL)吸收带和金属-配体电荷跃迁(dπ(Ir)→π*, MLCT)吸收带。以空气饱和的[Ru(bpy)3]2+-2Cl的乙腈溶液为标准,配合物Ir(tfmppy)2tpip和Ir(dfppy)2tpip在二氯甲烷溶液中的量子效率分别为12.04%和3.81%,配合物在固态粉末下的激发态寿命分别为0.89μs和0.77μs,在循环伏安曲线中的0.6~1.2 V扫描范围内有一个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归属为中心金属离子的氧化Ir4++e-→Ir3+,根据紫外吸收和电化学性质计算两种铱配合物的HOMO/LUMO能级分别是-5.44 eV/2.98 eV和-5.51 eV/-2.87 eV。所得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以及成膜性,在配合物Ir(dfppy)2tpip中发现了固体增强磷光现象,又叫做聚集诱导磷光发射现象。以配合物Ir(tfmppy)2tpip和Ir(dfppy)2tpip为客体材料,采用简单的器件结构ITO/TAPC(40 nm)/Ir(tfmppy)2tpip or Ir(dfppy)2tpip (x wt%):mCP(20 nm)/TPBi(40 nm)/LiF(1nm)/Al(100 nm),制作了一系列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基于配合物Ir(tfmppy)2tpip的有机磷光电致发光器件命名为G1(x=4 wt%)、G2(6 wt%)、G3(8wt%)、G4(10wt%)和G5(12 wt%),基于配合物Ir(dfppy)2tpip的有机磷光电致发光器件分别命名为BG1(x=6 wt%)、BG2(8 wt%)、BG3(10 wt%)、BG4(12 wt%)和BG5(14 wt%)。在器件G2和BG3中分别得到最高的发光效率,其中器件G2得到最大安培效率和功率效率分别为67.95 cd/A和69.90 lm/W,发射峰位于526nm,为绿光,且仅在11.5 V时,便达到最大亮度64351 cd/m2,在最大效率和100cd/m2之间,以及100 cd/m2和1000 cd/m2之间的效率衰减为11.92%和11.88%;器件BG3达到最大安培效率和功率效率分别为25.45 cd/A和23.52 1m/W,发射峰位于485 nm,为蓝绿光,在11.5 V时,达到最大亮度38963 cd/m2,在最大效率和100 cd/m2之间,以及100 cd/m2和1000 cd/m2之间的效率衰减分别为0.35%和6.58%。器件的优良性能表明这两种铱配合物是有潜在应用价值的OLEDs发光材料。

汪津[4](2011)在《高效率色稳定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文中认为1.我们制备了电荷限制结构的荧光和磷光结合型的有机白光器件。间隔层的插入调节了载流子在发光层中的分布,抑制了荧光染料和磷光染料之间偶极相互作用。对于用于显示的器件,发光亮度从1000cd/m2增加到5000cd/m2,电流效率从7.0cd/A减小到6.9cd/A,仅有1.4%衰降,色坐标从(0.343,0.369)变化到(0.347,0.366),△CIExy(x,y)<±(0.004,0.003);对于用于白光照明的器件,发光亮度从1000cd/m2增加到5000cd/m2,电流效率从10.2cd/A减小到9.8cd/A,仅有3.9%衰降,色坐标从(0.431,0.436)变化到(0.426,0.429),△CIExy(x,y)<±(0.005, 0.007)。2.我们将DSA-Ph和Ir(BT)2acac分别掺入同一主体CBP中,制备了高效率、色稳定的有机白光器件。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为13.9cd/A,最大功率效率为10.91m/W。亮度从1000cd/m2增加到10000 cd/m2,△CIEx,y<±(0.013,0.014).创新之处在于,器件实现了蓝光和橙光的同步发射,即在低电流密度下,器件的发光主要都来自于DSA-Ph和Ir(BT)2acac的载流子直接俘获发光;在高电流密度下,DSA-Ph和Ir(BT)2acac的发光主要来自同一主体CBP的能量传递.3.我们分别采用Firpic和Ir(BT)2acac为发光染料制备了二波段有机白光器件。在亮度为1000cd/m2时,器件的效率为16.6 cd/A,△CIEx,y<±(0.024,0.011).器件中引入mCP:Ir(ppy)3制备了三波段有机白光器件。对于用于显示的器件,当亮度为1000cd/m2时,电流效率为15.9cd/A,功率效率为9.4lm/W,△CIEx,y<±(0.002,0.003)。对于照明器件,亮度为1000cd/m2时,器件的效率为19.2cd/A,功率效率为10.1lm/W,△CIEx,y<±(0.012,0.005).4.我们首次采用DPVBi插层结构制备了基于DSA-ph的高效率高色纯度的蓝光器件。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为6.77cd/A,与不含插层的器件相比效率提高了67.6%。此外,当驱动电压从5V变化到13V,该器件的色坐标稳定在(0.17,0.30)附近。创新点在于DPVBi薄层的引入,调节了载流子在发光区内的分布,增大了发光层中激子的复合区域,提高了蓝色有机发光器件的色纯度和发光效率。

韩强[5](2011)在《锌配合物光电特性和铱配合物磷光敏化及光电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机电致发光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目前已成为平板显示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而有机发光材料是有机电致发光的基础和核心。面对人们对显示设备提出越来越高要求的同时,促使科学界和企业界不断地寻找更新型、更高效的发光材料,深入研究其发光机理,从而制备出性能更高、成本更低廉的显示器件来满足人们不断提出的要求。这个方向本身是一个涉及化学、材料学、物理和电子等多学科的研究领域,这需要人们从材料的设计和合成、发光过程和机理的分析等多方面去研究。本论文旨在采用金属配合物(锌、铱)材料,利用锌金属配合物的光电特性和铱金属配合物的磷光敏化作用设计了不同结构的器件结构,分别对其性能进行系统的研究,探索和分析了实验参数对金属配合物光电特性的影响,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首先,研究了新型锌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FHQZn、BFHQZn、CzHQZn和MCzHQZn光电性能,验证了这四种锌金属配合物材料具有一定的空穴传输特性和发黄光特性。在此基础上,采用这四种发光材料分别制备了不同结构的器件。其中以CzHQZn材料制备了性能最好的WOLED,该器件结构为ITO/2T-NATA(22 nm)/ CzHQZn(18 nm)/NPBX(5 nm)/ADN(27 nm)/BCP(8 nm)/Alq3(20 nm)/LiF(0.5 nm)/Al。器件的最大亮度为6416 cd/m2(13V),最大发光效率为1.46 cd/A(10V),器件的色坐标由10V时的(0.30,0.31)到13V时的(0.28,0.30)几乎没变。另外,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新型配合物Zn(C19H12N4)2(C7H4O6S)H2O。研究发现,在晶体中晶胞之间通过氢键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芳环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加固了晶体的结构。其次,研究了铱金属配合物Ir(ppy)3的磷光敏化作用,详细地讨论了其磷光敏化作用对有机发光器件光电特性的改善。利用Ir(ppy)3分别敏化rubrene、ADN、CzHQZn而制作了白光或黄光器件。研究发现,敏化剂Ir(ppy)3能有效地提高材料的发光效率和亮度,磷光敏化作用的机理是通过磷光敏化剂从母体获得的能量通过共振转移的Forster机制传递给了荧光受主,使其被激发并辐射失活发射出荧光。第三,研究了铱金属配合物Ir(piq)3的光电性能,采用Ir(piq)3为客体材料,使母客体能级匹配,载流子同时通过母体和客体进行传输,从而制备了具有混合母体结构的红色磷光器件。这种结构的器件使其启亮电压得到显着降低,发光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另外,采用物理共混方法来制备器件,研究发现随着rubrene共混比例的增加,器件的色度发生相应的改变,由蓝光经过白光变化到黄光,器件的亮度和电流效率也随电压呈现规律性的变化。该方法有利于简化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工艺,为实现产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有机电致发光存在生产工艺复杂、寿命不长、成品率较低等问题,通过研究可知,利用这种锌配合物材料制备的发光器件其发光特性较好,本身它也是集空穴传输和发光特性于一体的发光材料,这种多功能于一身的发光材料的开发和研制吸引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我们自己也尝试着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一种锌配合物。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器件的整体性能,利用铱配合物的磷光敏化作用及混合母体、物理共混等方法来提高器件的各项参数,这也是论文研究意义所在。

范昭奇[6](2010)在《基于酞菁的有机近红外发光器件与太阳能电池》文中认为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产业化逐步从微电子时代过渡到光电子时代和光子时代,光电材料将成为光电产业的基础支撑。有机半导体光电材料不但具有低毒、价廉、易成型、柔性等优点,还具有光电响应快的特性,有可能在分子尺寸实现对电子行为的控制,并制成分子器件,这就有可能克服无机材料集成电路的集成度限制所带来的困难。酞菁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小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具有大的共轭性和显着的半导体特性,在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和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了无取代氢酞菁H2Pc的光学性质,然后将H2Pc掺入Alq3作为发光层采用真空蒸镀法制备了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了H2Pc浓度对器件电致发光谱的影响,708 nm和800 nm附近的发射峰是在H2Pc浓度低时出现,而910 nm和930 nm附近的发射峰是在H2Pc浓度高时出现,详细讨论了这些发射峰来源,并分析了器件发光机制。合成了四取代氢酞菁Tetra-H2Pc,研究了其光学性质,并以Tetra-H2Pc为发光材料采用旋涂和真空蒸镀法制备了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对比了Tetra-H2Pc和H2Pc发光性能,结果表明Tetra-H2Pc发光性能较好,还可通过旋涂方法成膜,简化器件工艺。以十六氟铜酞菁CuPcF16为发光材料制备了发射波长在1106 nm附近的有机近红外电致磷光器件。器件结构包括单层结构和多层掺杂结构,发光层主体材料分别采用了Alq3、CBP和TPBI,研究表明TPBI是一种较好的主体材料。详细讨论了以TPBI为发光层主体材料的器件的发光机制,并通过在发光层后面插入Alq3:DCJTB层提高了器件发光强度。合成了四取代铜酞菁(4-tert)CuPc,研究了其光学性质,并以其为发光材料制备了发射波长在1110 nm附近的有机近红外电致磷光器件,优化了器件结构。CuPcF16和(4-tert)CuPc发射波长较长,发射光谱较宽,在光通信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以(4-tert)CuPc为电子给体材料制备了单层结构、双异质结、本体异质结和具有周期性结构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对器件进行了优化,并分析了器件的光电性能,研究表明所有器件都有明显的光伏效应。(4-tert)CuPc的吸收谱与常用的电子受体材料C60吸收谱互补,其能级与C60能级匹配也好,因此作为一种新颖的给体材料可用于制备各种结构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又由于其溶解性较好,有望通过旋涂方法来简化器件制备工艺。研究了氟化镱YbF3作为阴极修饰层对基于CuPc的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YbF3层的插入可以提高器件的开路电压、填充因子和能量转换效率。讨论了YbF3层的作用机制。

鲁建华[7](2009)在《基于双极传输层和磷光敏化层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文中研究指明1.磷光结合荧光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效率高、色稳定度好的优点。为讨论磷光层和荧光层之间的能量转移,作者在两发光层之间插入了厚度不同的双极传输层。通过对比分析这组器件的光谱特性,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双极传输层可以阻断磷光发光层向荧光发光层的三线态激子的Dexter能量转移。2.由于有机材料的发光光谱一般比较宽,几种光色的复合便可形成白光,利用这个原理,作者制作了一组含有双极传输层和磷光敏化层的白光器件。器件结构:ITO/NPB/DPVBi/CBP(Y nm)/CBP: 5wt%Ir(ppy)3: 0.5wt%rubrene/Bphen/LiF/Al。实验改变双极传输层CBP的厚度值Y,得到Y值为2时的器件比Y值为0时的器件的电流效率高了一倍,并对比分析了这组器件的光谱特性,我们认为:双极传输层阻断了由Ir(ppy)3向DPVBi的三线态激子的Dexter能量转移,被阻断的激子一部分自身辐射发光,另一部分通过共振转移的F?rster机制传递给荧光受体rubrene后辐射发光。3.尽管器件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色度不是很好,为了获得高效的白光器件,作者又制作了结构为:ITO/m-MTDATA/NPB/DPVBi/CBP/CBP: 8wt%Ir(ppy)3: 0.5wt% rubrene/Bphen/LiF/Al的一组器件。实验通过固定发光层的总厚度,改变蓝光层和黄光层的相对厚度,调节了器件的发光颜色。发现当黄光层的厚度为6 nm、蓝光层的厚度为35 nm时,器件的发光颜色在白光区内,且具有高的发光效率。该器件最大电流效率和最大亮度分别为8.1 cd/A和19 000 cd/m2。

唐晓庆[8](2009)在《基于新型铱配合物(pbi)2Ir(acac)磷光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OLEDs)具有全固态、自发光、响应快、功耗低、视角宽、超薄、耐高低温、容易实现柔性显示等诸多优点,被誉为最有前途的下一代平板显示技术。但是,目前较高的制造成本、对于发光和衰减机理认识的不足,影响了OLEDs器件的产业化步伐。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在新型磷光材料的特性表征、器件结构的设计和优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性和应用基础性的工作,具体包括:1.研究一种新型贵金属铱配合物磷光材料bis(1,2-dipheny1- H-benzoimidazole)iridium(acetylacetonate) [(pbi)2Ir(acac)]的发光特性,为避免磷光掺杂体系的浓度淬灭效应对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将其作为客体以较低的浓度掺杂到聚合物主体材料poly(N-vinylcarbazole)(PVK)中。同时,为了优化器件结构,制备了四种不同结构的器件:indium tin oxide (ITO)/PVK:(pbi)2Ir(acac)(1 wt%) (70 nm)/bathocuproine(BCP)(x nm)/tris(8-hydroxyquinolate)-aluminum(Alq3) (30-x nm) /Mg: Ag(10: 1, 200 nm),(其中x分别为0、10、20、30 nm)。结果表明:(pbi)2Ir(acac)是一种发光特性较好的磷光材料,将其掺杂到聚合物主体材料中可以获得很好的发光性能;通过调节空穴阻挡层与电子传输层的厚度,获得了最优化的器件结构;同时结合器件的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 EL)光谱与能级结构图详细分析了器件性能提高的因素。2.详细分析了新型磷光材料(pbi)2Ir(acac)的吸收、发射光谱特性,根据上述的最优化器件结构,将(pbi)2Ir(acac)与聚合物主体材料PVK的掺杂浓度从0.1 wt%逐渐提高到8 wt%,制备了高效聚合物电致磷光器件:ITO/PVK: (pbi)2Ir(acac) (x)/BCP(20 nm)/Alq3(10 nm)/Mg: Ag(10: 1, 200 nm),(其中掺杂浓度x分别为0.1、0.5、1、2、3、4、5、6、7、8 wt%),获得了最优化磷光聚合物掺杂浓度;对掺杂体系PVK:(pbi)2Ir(acac)的光致发光(Photoluminescence, PL)光谱及器件的EL光谱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当磷光聚合物掺杂浓度为5 wt%时,获得器件的最大亮度及效率,其值分别为26006 cd/m2和3.84 lm/W;从理论上分析和讨论了器件性能(如亮度、发光效率等)随磷光客体掺杂浓度的提高而变化的现象。3.采用新型黄绿色磷光材料(pbi)2Ir(acac)作为磷光敏化剂,以4-(dicyanomethylene)-2-t-butyl-6-(1,1,7,7-tetramethyljulolidyl-9-enyl)-4H-pyran(DCJTB)作为荧光染料,将其共同掺杂到聚合物主体材料PVK中,结合蓝光材料NPB,制备了磷光-荧光-聚合物双掺杂体系的OLEDs器件:ITO/PVK:(pbi)2Ir(acac)(5 wt%): DCJTB(0.2 wt%)/NPB(20 nm)/BCP(20 nm)/Alq3(10 nm)/Mg: Ag(10: 1, 200 nm),获得了光谱特性较为稳定的白光器件。详细地分析了器件的EL光谱随外加偏置电压从15 V到23 V的逐渐升高而发生的光谱谱峰强度的变化;对比了该磷光-荧光-聚合物双掺杂体系与磷光-聚合物掺杂体系的不同,双掺杂体系因磷光材料的敏化作用,使荧光器件的光谱特性更加稳定,并从理论上探讨了该双掺杂体系主、客体之间的能量转移特性。4.在磷光-荧光-聚合物双掺杂体系中,采用超薄荧光发光层代替工艺复杂的掺杂发光层结构,制备了基于磷光材料(pbi)2Ir(acac)与荧光材料DCJTB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WOLEDs),器件结构为:ITO/PVK: (pbi)2Ir(acac) (5 wt%) (70 nm)/DCJTB(2 A)/NPB (20 nm)/ BCP (20 nm)/ Alq3 (10 nm)/ Mg: Ag (10: 1, 200 nm)。器件较双掺杂体系表现出了更好的光谱稳定性。分析了器件的EL光谱随偏置电压的改变而发生的变化,获得了发光性能较好的WOLEDs器件。由于超薄层的加入,器件的能级更加匹配,载流子在发光区域内的复合效率更高,器件的性能更加出色。

张丽娟[9](2008)在《白色磷光电致发光器件效率提高的研究》文中指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具有视角宽、高亮度和高色稳定性等优势,故使之倍受瞩目。有机磷光电致发光器件与普通有机荧光器件相比具有更高的亮度和效率,是OLED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近年来,由于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WOLED)可结合彩色滤色膜技术实现全色显示,同时也可作为液晶背光源和固态照明光源,其商业化前景非常诱人,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所以研究和发展白色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围绕白色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及其性能的提高展开深入研究,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1.以宽带隙的聚合物PVK为主体材料,分别掺入蓝色荧光染料N-BDAVBi,红色磷光染料Ir(piq)2(acac)和绿色磷光染料Ir(ppy)3,制成多重掺杂单发射层WOLED。这里采用Ir(ppy)3作为磷光敏化剂,通过多组实验结果的对比,最终确定了最佳染料掺杂浓度和器件结构,得到最佳色坐标为(0.33,0.38),已位于CIE1931色度图的白色等能区之内,器件的亮度为4464cd/m2 ,外量子效率为0.92% ,比无Ir(ppy)3做敏化剂的器件外量子效率提高了很多。同样以聚合物PVK为主体材料,分别掺入蓝色荧光染料N-BDAVBi,红色磷光染料Ir(piq)2(acac)和高效橙红色荧光染料(Rubrene),这里Rubrene用来调整其白光发光色度,从而制备出具有单一发光层结构且发纯白色光的OLED器件,并对这种掺杂型白光器件的发光及电学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2.采用高效磷光染料Ir(piq)2(acac)作为发光掺杂剂,掺入空穴传输型主体材料NPB中,得到红色发光层,荧光材料TBPe掺入到主体CBP中作为蓝色发光层,制备了结构为ITO/NPB/NPB:Ir(piq)2(acac)/CBP/CBP:TBPe/BCP/ALq/Mg:Ag的双发光层WOLED。在这里一方面红色磷光染料的引入可明显提高器件效率,另一方面可避免利用磷光染料获得蓝光层的器件寿命短的缺陷,使器件的整体性能得以优化而且双层掺杂型WOLED由于两发光层均为高浓度掺杂,因此器件制备过程相对简单。实验中通过适当调节发光层的掺杂比例和厚度,可以得到性能良好的白光器件。8V工作电压下器件色坐标和最大外量子效率分别为(0.33,0.30)和1.24 %,亮度在15V下高达7500 cd/m2。3.为了进一步提高双发光层器件的发光性能,我们选用高效荧光染料N-BDAVBi代替荧光材料TBPe ,将其掺入到双极性传输型主体材料CBP中得到蓝色发光层,磷光染料Ir(piq)2(acac)掺入到主体BALq中作为红色发光层,同时用LiF/Al作为器件阴极,以增加电子注入,制备了结构为ITO/PVK:TPD/CBP: N-BDAVBi /CBP/ BALq: Ir(piq)2(acac)/BCP/Alq3/LiF:Al的双发光层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在8.6 V工作电压下的量子效率为6.78%,亮度在22 V下达25350 cd/m2,并且在高亮度时器件的色坐标和电致发光光谱均无明显变化,具有很好的色稳定性。4.分析了目前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改进的措施和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丁洪流[10](2008)在《喹啉锌类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器件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具有视角宽、功耗低、响应速度快、发光亮度和发光效率高、能实现全色显示等优点,备受科学界和产业界的广泛重视。特别是自从1987年Tang首次报道了工作电压低、发光亮度高的OLED以来,其研究工作取得了更快速地发展。近十余年里,已经逐渐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前沿课题。虽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但开发新材料、设计新型的器件结构、进行机理研究以进一步提高器件的性能仍是各国研究人员需要努力的方向。金属有机配合物介于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既具有有机物高荧光量子效率的优点,又拥有无机物稳定性好等特点,因此被认为最具有应用前景的一类发光材料。自8-羟基喹啉铝(AlQ3)作为有机发光材料成功应用于OLED后,人们希望在AlQ3的结构基础上做进一步地修饰,以得到性能同等或更好的其它颜色的发光材料。本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部分工作,我们主要是将8-羟基喹啉进行化学修饰,与金属离子锌配位得到一系列的金属有机配合物,并以此为有机电致发光材料,设计新型的器件结构来获得白光、红光等发光色调可调、性能稳定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并进行了发光机理的研究。全文共分八章,以下是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综述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发展现状、发光原理、器件结构和材料以及器件性能表征的参数。第二章喹啉锌类有机发光材料的合成和表征在8-羟基喹啉的2位分别化学修饰苯基(Ph)、对联苯基(4-biPh)、邻联苯基(2-biPh)等不同的取代基,得到了2位取代8-羟基喹啉配体和相应的锌配合物Zn(Q-C)2、Zn(Q-Bu-n)2、Zn(Q-Ph)2、Zn(Q-4-biPh)2及Zn(Q-2-biPh)2;用UV-Vis、FL和电化学方法表征了有机物的HOMO、LUMO轨道能级和能隙,并与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在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的基础上讨论了取代基对锌配合物能级和光谱性能的影响。第三章喹啉锌类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备及性能研究以本实验室制备的喹啉锌类有机发光材料ZnQ2、Zn(Q-C)2、Zn(Q-Bu-n)2、Zn(Q-Ph)2、Zn(Q-4-biPh)2及Zn(Q-2-biPh)2作为电致发光材料,选择合适的制备条件,制备电致发光器件,并与AlQ3为发光材料的OLED的电流-亮度,电压-亮度、启动电压等性能进行比较,得出前者具有更优良的发光性能。第四章阻挡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备和光电性能研究根据色度学理论,蓝光和黄光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可以得到白光,将2-对联苯-8-羟基喹啉锌(Zn(Q-4-biPh)2)与NPB作为有机发光材料制备了结构为ITO/NPB(40nm)/BCP(x nm)/Zn(Q-4-biPh)2(40nm)/Al(200nm)的新型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调节空穴阻挡层BCP的厚度,实现了NPB(蓝光发射)和Zn(Q-4-biPh)2(黄光发射)作为器件双发光层的有效复合,当BCP层的厚度为2.0nm时,获得了稳定的白色发光。第五章罗丹明B掺杂ZnQ2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以8-羟基喹啉锌(ZnQ2)作为发光层主体材料,与荧光染料罗丹明B(RhB)共掺杂,采用真空热蒸镀法制备了OLED,结构为:ITO/TPD(50nm)/ZnQ2:RhB(x%,60nm)/Al(200nm)。掺杂不同浓度RhB使得OLED器件发射波长由550.0nm逐渐红移到584.0nm。通过对溶液态荧光光谱和器件发光光谱等特性的测量与分析,探讨了器件的能量转移及发光机理。第六章含能量助传递剂的掺杂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为了调控掺杂型OLED器件中主、客体发光材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制备了结构为ITO/NPB(10nm)/NPB:DCJTB(30hm)/BCP(xnm)/Zn(Q-4-biPh)2(30nm)/Al的发光器件,其中Zn(Q-4-biPh)2(2-对联苯-8-羟基喹啉锌)为能量助传递剂,BCP为空穴阻挡层。通过调节空穴阻挡层BCP的厚度,调节NPB、Zn(Q-4-biPh)2与DCJTB三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通过阶梯式的能量传递得到掺杂染料DCJTB的发光,从而调控NPB和DCJTB的发光比例,使器件发光颜色在蓝、紫到近白、橙、红的较大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第七章非掺杂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备及其性能研究利用Zn(Q-Ph)2和DCJTB制备出全新结构的非掺杂型OLED,其结构为:ITO/NPB(30 nm)/DCJTB(x nm)/Zn(Q-Ph)2(40 nm)/AlQ3(30 nm)/Al(200 nm)。通过调节DCJTB超薄层的厚度在0~2.0 nm范围内,OLED器件的发光色调经历了黄色、橙色、红色的改变,并且探讨了DCJTB厚度对OLED发光机理以及发光复合区域的影响。当DCJTB的厚度为0.5 nm时,获得了稳定的红光发射,该器件在5.5 V电压下启亮,25 V外加电压下发光亮度达到420 cd/m2,对应的电流密度为250 mA/cm2。第八章液晶高分子膜的制备及电光性能研究采用聚合相分离原理制备了一种电光性能优良的环氧基新型液晶高分子膜——PDLC膜。从应用角度出发,创新性地使用白光而非可见光区某一波长的光表征PDLC膜的性能参数,测试结果表明该膜工作电压为20V、响应视角150度以上、寿命达105数量级且性能稳定,同时比较了基片材质的影响,发现塑料ITO基片制备的PDLC膜对比度性能更优越,且容易制成大面积、可折叠的显示器件,有着更广泛的应用价值。该膜在传感器以及分析仪器元器件如新型光栅等方面已显示出其潜在的应用前景。

二、掺杂两种荧光染料的有机红光电致发光器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掺杂两种荧光染料的有机红光电致发光器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磷光主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原理
    1.4 磷光主体材料的设计
    1.5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及研究内容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二苯并[g,p](?):构建高效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新型分子骨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所有药品及试剂
        2.2.3 材料合成
        2.2.4 器件制备及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合成
        2.3.2 热稳定性
        2.3.3 光物理性质
        2.3.4 电化学行为
        2.3.5 电荷传输性能
        2.3.6 电致发光性能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双螺、螺桨烷:构建高效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新型分子骨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所有药品及试剂
        3.2.3 材料合成
        3.2.4 器件制备及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合成
        3.3.2 热稳定性
        3.3.3 光物理性质
        3.3.4 电化学行为及理论模拟
        3.3.5 电致发光性能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螺双[二苯并[b,e][1,4]硅杂哌啶]:构建高效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新型分子骨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所有药品及试剂
        4.2.3 材料合成
        4.2.4 器件制备及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合成
        4.3.2 热稳定性
        4.3.3 电化学行为及理论模拟
        4.3.4 光物理性质
        4.3.5 晶体结构
        4.3.6 电致发光性能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高效o-D-π-A型芳胺/芳基磷氧杂化主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器件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所有药品及试剂
        5.2.3 材料合成
        5.2.4 器件制备及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材料合成
        5.3.2 热稳定性
        5.3.3 光物理性质
        5.3.4 电化学行为及理论模拟
        5.3.5 电荷传输性能
        5.3.6 电致发光性能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新型高效咔唑类主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器件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仪器
        6.2.2 实验所有药品及试剂
        6.2.3 材料合成
        6.2.4 器件制备及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材料合成及表征
        6.3.2 热学性能
        6.3.3 光物理性质
        6.3.4 电化学行为及理论模拟
        6.3.5 电致发光性能
    6.4 本章小结
    6.5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基于9,10-二氢吖啶的新型磷光主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器件应用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仪器
        7.2.2 实验所有药品及试剂
        7.2.3 材料合成
        7.2.4 器件制备及测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材料合成及表征
        7.3.2 热学性能
        7.3.3 光物理性质
        7.3.4 电化学行为及理论模拟
        7.3.5 电致发光性能
    7.4 本章小结
    7.5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基于不同螺芴体系的主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器件应用
    8.1 引言
    8.2 实验部分
        8.2.1 实验仪器
        8.2.2 实验所有药品及试剂
        8.2.3 材料合成
        8.2.4 器件制备及测试
    8.3 结果与讨论
        8.3.1 材料合成
        8.3.2 热稳定性
        8.3.3 光物理性质
        8.3.4 电化学行为及理论模拟
        8.3.5 电致发光性能
    8.4 本章小结
    8.5 参考文献
第九章 9-硅芴、9-锗芴:构建高效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新型分子骨架
    9.1 引言
    9.2 实验部分
        9.2.1 实验仪器
        9.2.2 实验所有药品及试剂
        9.2.3 材料合成
        9.2.4 器件制备及测试
    9.3 结果与讨论
        9.3.1 材料合成
        9.3.2 热稳定性
        9.3.3 光物理性质
        9.3.4 电化学行为及理论模拟
        9.3.5 电致发光性能
    9.4 本章小结
    9.5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总结及展望
    10.1 总结
    10.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2)加CdS薄层的有机电致磷光白光器件性能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
2 结果与讨论
3 结论

(3)新型铱配合物的合成和电致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引言
        1.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展历程
        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1.2.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原理
        1.2.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机制
        1.2.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结构
        1.2.4 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材料
        1.3 铱配合物磷光电致发光器件的优点和缺点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有机电致磷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质表征
    2 引言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与仪器
        2.1.2 合成与表征
        2.2 结构与讨论
        2.3 配合物Ir(tfmppy)_2tpip和Ir(dfppy)_2tpip的性质表征
        2.3.1 热重
        2.3.2 光谱性质测试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有机磷光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和表征
    3 引言
        3.1 材料、实验方法与器件结构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ITO玻璃预处理及阴极缓冲层的选择
        3.1.3 实验方法
        3.1.4 器件结构及制备
        3.2 器件电致发光特性表征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己发表待发表论文和专利目录
致谢

(4)高效率色稳定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综述
    §1.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进展
    §1.2 有机电致发光的物理机理
        §1.2.1 基态与激发态
        §1.2.2 激子
        §1.2.3 单线态和三线态
        §1.2.4 电子能级与电子跃迁
        §1.2.5 分子间的能量传递和电荷转移
        §1.2.6 荧光和磷光
        §1.2.7 有机材料的迁移率
        §1.2.8 掺杂效应-载流子俘获
    §1.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载流子注入及传输机制
    §1.4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效率
        §1.4.1 发光效率及测量
        §1.4.2 影响器件发光效率的因素
    §1.5 OLEDs的基本结构
    §1.6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不同主体的荧光与磷光结合型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2.1 多发光层结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概述
    §2.2 实验
        §2.2.1 器件制作及测试设备
        §2.2.2 器件的制备过程
    §2.3 间隔层对双发光层有机白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2.3.1 所用材料及结构
        §2.3.2 间隔层对器件光谱的影响
        §2.3.3 间隔层对器件光电性能的影响
        §2.3.4 间隔层为TCTA和Bphen器件的光电特性
    §2.4 结论
第三章 共主体的荧光与磷光结合型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3.1 蓝光器件
        §3.1.1 所用材料及器件结构
        §3.1.2 掺杂层位置对荧光器件激子产生区域的影响
    §3.2 橙光器件
        §3.2.1 所用材料及器件结构
        §3.2.2 激子产生区域的确定
    §3.3 以CBP为主体的多发光层结构有机白光器件
        §3.3.1 器件结构
        §3.3.2 蓝光层厚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3.3.3 白光器件的光电性能
    §3.4 白光器件的色稳定性分析
    §3.5 结论
第四章 全磷光型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4.1 全磷光型多发光层WOLEDs概述
    §4.2 双波段全磷光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4.2.1 mCP的电子阻挡作用
        §4.2.2 器件B发光色坐标的调节
        §4.2.3 掺杂浓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4.3 三波段全磷光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4.3.1 掺杂浓度对器件光谱的影响
        §4.3.2 白光器件的光电性能
        §4.3.3 用于照明的白光器件
    §4.4 结论
第五章 基于DSA-Ph的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5.1 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展
    §5.2 器件的制备
    §5.3 DPVBi插层对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影响
        §5.3.1 DPVBi插层对发光光谱的影响
        §5.3.2 DPVBi插层对器件光电性能的影响
    §5.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锌配合物光电特性和铱配合物磷光敏化及光电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有机发光材料基本概述
        1.2.1 有机发光材料的特点及分类
        1.2.1.1 有机小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和高分子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
        1.2.1.2 有机荧光和磷光电致发光材料
        1.2.1.3 金属配合物和稀土配合物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1.2.2 不同功能层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1.2.3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所构造的器件结构
        1.2.4 有机发光材料所构造器件光电特性表征的性能参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选题背景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过程和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本理论和设备仪器
    2.1 有机发光材料光电特性的理论基础
        2.1.1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分子轨道理论
        2.1.2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理论
        2.1.2.1 基态与激发态
        2.1.2.2 电子能级和电子跃迁
        2.1.3 有机电致发光的过程
    2.2 样品制备及测试仪器
        2.2.1 多源有机分子气相沉积系统
        2.2.2 测试设备
第三章 锌金属配合物光电特性研究
    3.1 锌金属配合物FHQZn的光电特性研究
        3.1.1 有机材料结构和器件制备工艺
        3.1.2 锌金属配合物FHQZn的光电特性
        3.1.3 FHQZn制备白光器件的光电特性
    3.2 锌金属配合物BFHQZn的光电特性研究
        3.2.1 有机材料结构和器件制备工艺
        3.2.2 锌金属配合物BFHQZn的光电特性
        3.2.3 BFHQZn制备白光器件的光电特性
    3.3 锌金属配合物CzHQZn的光电特性研究
        3.3.1 有机材料结构和器件制备工艺
        3.3.2 CzHQZn制备黄光器件的光电特性
        3.3.3 CzHQZn制备白光器件的光电特性
    3.4 锌金属配合物MCzHQZn的光电特性研究
        3.4.1 有机材料结构和器件制备工艺
        3.4.2 MCzHQZn制备器件的光电特性
    3.5 Zn(C_(19)H_(12)N_4)_2(C_7H_4O_6S)H_2O的合成和表征
        3.5.1 配合物的合成过程
        3.5.2 表征和结果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铱金属配合物磷光敏化作用研究
    4.1 重金属配合物的磷光敏化作用
    4.2 Ir(ppy)_3磷光敏化rubrene的光电特性研究
        4.2.1 有机材料结构和器件制备工艺
        4.2.2 磷光敏化rubrene的白光器件的光电特性
    4.3 Ir(ppy)_3磷光敏化ADN的光电特性研究
        4.3.1 有机材料结构和器件制备工艺
        4.3.2 磷光敏化ADN的白光器件的光电特性
    4.4 Ir(ppy)_3磷光敏化CzHQZn的光电特性研究
        4.4.1 有机材料结构和器件制备工艺
        4.4.2 磷光敏化CzHQZn的黄绿光和白光器件的光电特性
        4.4.2.1 不同CzHQZn掺杂浓度对黄绿光器件光电特性的影响
        4.4.2.2 不同CzQHZn厚度对黄绿光器件光电特性的影响
        4.4.2.3 启亮电压与掺杂发光层厚度变化的关系
        4.4.2.4 非磷光敏化和磷光敏化黄/白光器件的性能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铱金属配合物光电特性研究
    5.1 利用混合母体结构的Ir(piq)_3的光电特性研究
        5.1.1 有机材料结构和器件制备工艺
        5.1.2 不同Ir(piq)_3掺杂浓度对发光材料光电特性的影响
    5.2 物理共混方法改善发光材料的光电特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6)基于酞菁的有机近红外发光器件与太阳能电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有机光电材料
        1.1.1 有机半导体光电材料的分子结构特征
        1.1.2 基态与激发态
        1.1.3 有机光电材料的荧光和磷光
        1.1.4 有机光电材料中的激基复合物和激基缔合物
        1.1.5 有机光电材料分子的激发态能量转移理论
    1.2 酞菁
        1.2.1 酞菁的简介
        1.2.2 酞菁的合成
        1.2.3 酞菁化合物在有机光电器件中的应用
    1.3 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材料及薄膜器件
        1.3.1 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3.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
        1.3.3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机理
        1.3.4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重要参数
    1.4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史、材料、结构原理及表征
        1.4.1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史
        1.4.2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活性层材料
        1.4.3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结构
        1.4.4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1.4.5 表征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主要参数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氢酞菁和四取代氢酞菁的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介绍
        2.1.1 实验中用于制作器件的材料介绍
        2.1.2 实验仪器介绍
    2.2 基于H_2Pc的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
        2.2.1 H_2Pc的吸收谱
        2.2.2 H_2Pc的光致发光
        2.2.3 器件的制备工艺
        2.2.4 发光层以Alq_3为主体材料的多层掺杂器件A
        2.2.5 发光层以CBP为主体材料的多层掺杂器件B
    2.3 基于四取代氢酞菁的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
        2.3.1 四取代氢酞菁的合成
        2.3.2 合成结果讨论
        2.3.3 Tetra-H_2Pc的吸收谱和光致发光谱
        2.3.4 器件的制备工艺
        2.3.5 单层器件C和多层器件D
        2.3.6 多层掺杂器件F
        2.3.7 发光层为旋涂膜的多层器件G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十六氟铜酞菁和四取代铜酞菁的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
    3.1 基于十六氟铜酞菁的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
        3.1.1 实验材料
        3.1.2 CuPcF_(16)的吸收谱
        3.1.3 单层器件A
        3.1.4 多层掺杂器件B和C
        3.1.5 多层掺杂器件D
        3.1.6 多层掺杂器件F
    3.2 基于四取代铜酞菁的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
        3.2.1 2(3)-四-(对叔丁基苯氧基)铜酞菁的合成
        3.2.2 2(3)-四-(对叔丁基苯氧基)铜酞菁的结构与性质
        3.2.3 单层器件A和多层器件B
        3.2.4 多层掺杂器件C
        3.2.5 多层掺杂器件D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四取代铜酞菁的有机太阳能电池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介绍
        4.1.1 本章用于制备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材料
        4.1.2 器件的制备工艺及测试系统
    4.2 器件中所用材料的表征
    4.3 单层器件A
        4.3.1 器件结构
        4.3.2 器件的参数测量
    4.4 异质结器件B
        4.4.1 器件结构
        4.4.2 器件的参数测量及结果讨论
    4.5 (4-tert)CuPc与C_(60)共蒸的异质结器件D
        4.5.1 器件结构
        4.5.2 器件的参数测量
    4.6 具有周期性结构的异质结器件E
        4.6.1 器件结构
        4.6.2 器件的参数测量
    4.7 本章小结
5 氟化镱对基于CuPc的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伏特性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及仪器介绍
        5.1.1 用于制备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材料
        5.1.2 器件制备工艺及测试系统
    5.2 器件结构
    5.3 器件参数测量
    5.4 本章小结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双极传输层和磷光敏化层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综述
    1.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概述
        1.1.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展简史
        1.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特点和产业化现状
        1.1.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产业化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和发光原理
        1.2.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几种基本结构
        1.2.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原理
    1.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表征
        1.3.1 表征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几个重要参数
    1.4 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简介
        1.4.1 WOLED 的潜在应用
        1.4.2 WOLED 几种常见的结构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双极传输层对荧光结合磷光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影响
    2.1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发光理论
        2.1.1 有机半导体发光材料内部的微观特征
        2.1.2 激发态能量转移理论
    2.2 双极传输层对绿色磷光结合蓝色荧光的OLED 的影响
        2.2.1 器件的制备
        2.2.2 器件性能分析
        2.2.3 实验小结
第三章 用磷光敏化rubrene 作为黄色发光层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3.1 主客体掺杂结构中的磷光敏化原理
    3.2 双极传输层对含有磷光敏化层的白色发光器件的影响
        3.2.1 器件结构
        3.2.2 器件性能分析
        3.2.3 小结
    3.3 调节发光层厚度的高效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3.3.1 器件结构
        3.3.2 器件性能分析
        3.3.3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8)基于新型铱配合物(pbi)2Ir(acac)磷光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技术特点
    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展趋势
    1.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存在的问题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特性
    2.1 吸收和发射
    2.2 激发态能量转移及载流子转移理论
        2.2.1 能量转移机制
        2.2.2 载流子陷阱理论
    2.3 三重态能量转移与磷光敏化原理
        2.3.1 三重态能量转移
        2.3.2 磷光敏化作用
第三章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与表征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1.1 主要材料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3.2.1 基片清洗
        3.2.2 预处理
        3.2.3 膜层制备
    3.3 器件表征
第四章 基于新型铱配合物(PBI)_2IR(ACAC)的PLEDs 特性研究
    4.1 磷光聚合物掺杂结构优化
        4.1.1 器件制备
        4.1.2 器件特性表征
    4.2 磷光(PBI)_2IR(ACAC)聚合物掺杂体系电致发光特性研究
        4.2.1 器件制备
        4.2.2 器件特性表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新型磷光敏化剂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5.1 新型磷光-荧光双掺杂体系电学及光学特性研究
        5.1.1 器件制备
        5.1.2 器件特性表征
    5.2 基于新型磷光(PBI)_2IR(ACAC)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5.2.1 器件的制备
        5.2.2 器件特性表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9)白色磷光电致发光器件效率提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1.3 WOLED 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1.4 WOLED 的获得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有机电致发光的机理和器件制备工艺
    2.1 OLED 发光机理及评价器件性能的参数
    2.2 OLED 器件的制备工艺
    2.3 OLED 器件效率提高的途径
    2.4 有机电致磷光器件的发光机理及特性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多重掺杂单发射层白光器件
    3.1 引言
    3.2 引入IR(PPY)_3敏化剂的多重掺杂单发射层器件制备与性能测试
    3.3 引入RUBRENCE 调节色坐标的器件制备与性能测试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同时掺杂磷光和荧光染料的双发射层WOLED 制备和研究
    4.1 引言
    4.2 以TBPE为蓝色发光层WOLED 的制备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5.1 引言
    5.2 以N-BDAVBI 为蓝色发光层WOLED 的器件
    5.3 器件的光电性能测量与分析讨论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6.3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10)喹啉锌类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器件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进展
    2 有机电致发光机理
        2.1 有机材料的发光原理
        2.2 电致发光器件发光原理
    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和性能表征
        3.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
        3.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常用的材料
        3.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参数
    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哇啉锌类有机发光材料的合成和表征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和试剂
        2.2 喹啉类配体的合成
        2.3 喹啉锌类有机发光材料的制备
        2.4 电化学表征有机物能级
        2.5 光谱法测定有机物能级
        2.6 量子化学计算有机物能级
    3 结果与讨论
        3.1 喹啉锌类有机发光材料的光谱性质
        3.2 喹啉锌类有机发光材料的能级测定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喹啉锌类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和光电性能研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和试剂
        2.2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3 结果与讨论
        3.1 ITO导电玻璃的表面处理
        3.2 有机薄膜的制备方法和条件选择
        3.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光谱性质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阻挡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和光电性能研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和试剂
        2.2 阻挡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3 结果和讨论
        3.1 发光光谱与轨道能级
        3.2 阻挡层厚度对器件电致发光性能的影响
        3.3 外加电压对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
        3.4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寿命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罗丹明B掺杂ZnQ_2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及仪器
        2.2 掺杂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3 结果与讨论
        3.1 主客体发光材料
        3.2 掺杂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性能
        3.3 掺杂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机理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含能量助传递剂的掺杂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3 结果与讨论
        3.1 Zn(Q-4-biPh)_2的能量助传递作用
        3.2 BCP的厚度对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
        3.3 外加电压对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基于Zn(Q-Ph)_2与DCJTB非掺杂型OLED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3 结果与讨论
        3.1 非掺杂型OLED的电致发光性质
        3.2 非掺杂型OLED的发光机理
        3.3 器件的稳定性测试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液晶高分子膜的制备及电光性能研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ITO基片的清洗
        2.3 液晶高分子膜的制备
        2.4 电光性质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影响PDLC膜性能的因素
        3.2 PDLC膜表面形貌特点
        3.3 PDLC膜的电光性质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掺杂两种荧光染料的有机红光电致发光器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磷光主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D]. 刘向阳. 苏州大学, 2019(04)
  • [2]加CdS薄层的有机电致磷光白光器件性能的优化[J]. 姜文龙,孙继芳,路莹,田小翠,刘姊君,张刚,常喜,汪津,丁桂英. 半导体光电, 2014(06)
  • [3]新型铱配合物的合成和电致发光性能研究[D]. 朱玉成. 南京大学, 2011(10)
  • [4]高效率色稳定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D]. 汪津. 吉林大学, 2011(09)
  • [5]锌配合物光电特性和铱配合物磷光敏化及光电特性研究[D]. 韩强. 江苏大学, 2011(10)
  • [6]基于酞菁的有机近红外发光器件与太阳能电池[D]. 范昭奇. 大连理工大学, 2010(10)
  • [7]基于双极传输层和磷光敏化层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D]. 鲁建华. 吉林大学, 2009(09)
  • [8]基于新型铱配合物(pbi)2Ir(acac)磷光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D]. 唐晓庆.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 [9]白色磷光电致发光器件效率提高的研究[D]. 张丽娟. 天津理工大学, 2008(03)
  • [10]喹啉锌类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器件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D]. 丁洪流.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掺杂两种荧光染料的有机红色电致发光器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