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沙门氏菌 Vi 抗原作为毒力因子的表征

伤寒沙门氏菌 Vi 抗原作为毒力因子的表征

一、伤寒沙门菌Vi抗原作为毒力因子的特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美卓[1](2021)在《牛源沙门菌invA和aadA基因双重qPCR方法的建立及分离鉴定》文中研究表明犊牛腹泻多数情况是由肠道内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引起,其中2月龄内的犊牛易发生犊牛腹泻,情况严重时可使70%的犊牛发病,死亡率高达50%。在犊牛腹泻病中,常见的细菌性病原有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沙门菌等。其中沙门菌引起的犊牛腹泻,又称犊牛副伤寒。为了快速检测牛场沙门菌病的流行及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情况,本研究参考Gen Bank上的沙门菌毒力基因invA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aad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检测沙门菌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应用该方法检测出的阳性粪样进行沙门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沙门菌invA和aadA基因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均为R2=1.000,扩增效率(E)为100%和97.1%;能有效区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巴氏杆菌、大肠杆菌,并只检测出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aadA;可检测样品最低DNA限度为10 copies/μL;组内、组间的Ct值变异系数均小于2%,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本次试验分离到三株沙门菌,其16S rRNA序列与国内外19个沙门菌16S r RNA同源性在86.6%~95.5%之间;进化树分析显示,3个沙门菌分离株(NM-Sal1、NM-Sal2、NM-Sal3)三株之间亲缘关系较近,为同一个进化群。药敏试验显示,NM-Sal1菌株对18种药物中的9种产生耐药,NM-Sal2和NM-Sal3菌株对18种药物均产生耐药表明耐药情况严重。该方法可用于检测沙门菌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aadA,为牛场有效防控沙门菌引起的犊牛腹泻病提供快速检测方法和用药建议。

杨瑞[2](2021)在《河北省鸡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毒力与耐药检测》文中研究表明禽沙门菌病(Avian salmonellosis)是一种危害我国养禽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细菌性疾病,也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沙门菌不仅可以水平传播,还可以通过种蛋进行垂直传播,可造成更大范围的传染。在生产实践中,沙门菌病往往采取抗生素进行控制,由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致使沙门菌的耐药性愈加广泛。为了解河北省鸡源沙门菌流行及耐药现状,本研究对该地区开展鸡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与耐药性方面的检测。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河北省鸡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本研究于20192020年通过对秦皇岛、唐山、张家口等河北省的16个鸡场采集588份肛拭子样本,利用细菌常规分离鉴定、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和PCR方法检测沙门菌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共分离出沙门菌150株,场阳性率达50%,个体平均阳性率达25.51%;采用玻板凝集试验鉴定分离株血清型,结果显示,鸡白痢沙门菌占61.33%(92/150)、肠炎沙门菌占24.00%(36/150)、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占11.33%(17/150)、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占1.33%(2/150)和阿柏丁沙门菌占0.67%(1/150),以鸡白痢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这两种为优势血清型。2.河北省鸡源沙门菌分离株的毒力基因检测及致病性试验通过PCR方法对27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共检测出25种毒力基因,总检测率为92.59%。其中,spv A、sii E、spv B、spv R、inv H、sse L、mgt C、spv D、spi4H毒力基因的检出率最高,在97.33%100%之间;sop E、sip C、sef A、sif A、orf319、mis L、pip C毒力基因的检出率在90.00%95.33%;spv C、hil A、pef A、sip A、stn P1、rck毒力基因的检出率在81.33%89.33%之间;sop B、ssr A、ssa B毒力基因的检出率在61.33%70.00%之间;ssa R和rmb A毒力基因未检测出。毒力基因的多重携带较多,其中以含24种毒力基因的鸡源沙门菌分离株占比最高为34.67%(52/150)。根据鸡源沙门菌分离株的分离区域、血清型结果及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共筛选出34株代表菌株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发现试验组均有发病情况,总致死率较高达81.18%,且发现不同地区、不同血清型的沙门菌分离株致死率不同。3.河北省鸡源沙门菌分离株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的检测耐药表型检测发现,150株鸡源沙门菌分离株对21种抗生素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对链霉素、氨苄西林、磺胺异恶唑、青霉素、红霉素和林可霉素抗生素的耐药菌株占比最高,为87.33%99.33%;对环丙沙星、四环素、多西环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和新霉素抗生素的耐药菌株占比在30.00%38.67%;对氟苯尼考、多粘菌素B、恩诺沙星、头孢氨苄和头孢拉定抗生素的耐药菌株占比在22.67%29.33%;对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和氧氟沙星的耐药菌株占比最低,分别为10.00%、9.33%和2.00%。150株沙门菌对21种抗生素存在着严重的多重耐药情况,最高对20种抗生素耐药,其中对6种抗生素耐药的比例最高,为48.67%(73/150),耐药谱以P+AM+STR+SF+EM+LIN这种最为流行。耐药基因检测发现,23种耐药基因中共检测出19种耐药基因,总检测率为82.61%(19/23)。其中,aad A1、bla TEM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在90%以上;sul2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在80%以上;cat A1、sul1、bla OXA、aac(6)-Ib、aac C4、aad A2、tet B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在38.67%50.00%;qnr B、sul3、aad B、qnr S、tet A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在11.33%24.00%;bla PSE、qnr A、aac C2、flo R耐药基因的检出率较低,在0.67%9.33%;bla SHV、bla CMY、tet G和cml A耐药基因未检测出。多重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显示,含3种耐药基因的鸡源沙门菌分离株比例最高为21.33%(32/150),最多同时携带16种耐药基因。并发现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呈现正相关,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的检出符合率较高,为99.32%。

陶程琳[3](2021)在《裂解多重耐药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沙门菌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养殖业发展的人畜共患病,其防治一般使用抗生素,由于抗生素的长期不合理使用,引起了细菌多重耐药性、药物残留、食品安全、环境菌群不平衡等问题。噬菌体是一类能够感染细菌、真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其主要宿主为细菌,因此自发现便用于预防及治疗细菌感染。与传统抗生素相比,噬菌体具有分布广、易筛选、高度的宿主专一性、增殖能力强、安全性高、研发成本低等优势。随着多重耐药菌的广泛流行,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研究旨在筛选对不同血清型多重耐药沙门菌具有高效裂解性的广宿主谱噬菌体,并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分析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进一步克隆表达噬菌体溶菌酶分析抑菌活性,以及探究了噬菌体实验室的初步应用,为开发一种新型的抗菌剂奠定基础。1.广宿主谱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养殖场的粪水进行处理,从中分离出68株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并纯化出2株具有裂解多重耐药鸡白痢沙门菌、鸡伤寒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的广宿主谱噬菌体,并对其中一株噬菌体命名为Salmonella phage SHWT1,简称SHWT1。通过进行对噬菌体SHWT1裂解谱分析、电镜分析、吸附能力测定,确定了噬菌体在短时间内吸附细菌的能力。然后进行了噬菌体最佳MOI、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通过测定pH稳定性、热稳定性、室温稳定性,了解噬菌体最佳储存条件。最后,通过进行噬菌体体外抑菌实验、对沙门菌生物被膜的抑制能力测定、噬菌体在实验室初步应用的探究,分析了噬菌体的安全性及体外体内的抑菌作用。结果显示,噬菌体SHWT1属于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对裂解沙门菌具有特异广谱性。噬菌体SHWT1的潜伏期为5 min,爆发量约为150 PFU/cell。噬菌体SHWT1在pH 3-12和温度4-65℃范围内保持稳定,其在鸡白痢沙门菌、鸡伤寒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的最佳感染复数(MOI)分别为0.001、0.01、0.1和100,并对上述4种沙门菌的生长和沙门菌生物膜形成均有抑制作用。噬菌体SHWT1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良好的体内活性和抗菌治疗潜力,为噬菌体成为一种新型的抗菌剂提供参考。2.沙门菌噬菌体SHWT1的全基因组学测序及分析本研究对噬菌体SHWT1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及分析。首先用噬菌体基因组DNA快速提取试剂盒提取噬菌体DNA,并在Illumina NovaSeq PE150平台上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然后用NCBI BLAST(http://blast.ncbi.nlm.nih.gov)软件对SHWT1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使用DNA Star对噬菌体DNA序列进行碱基组成比例、GC 含量等分析,使用 tRNAscan-SE(http://lowel ab.ucsc.edu//tRNAs can--SE/)软件识别基因组中tRNA,使用GeneMarkS(Version 4.17)软件对测序的基因组进行 ORF 预测。由 NCBI(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提供ORF Finder对ORF预测功能进行验证。最后利用抗生素抗性基因数据库(https://card.mcmaster.ca/)和 毒 力 因 子 数 据 库(http://www.mgc.ac.cn/VFs/main.htm)检测噬菌体SHWT1基因组中是否存在抗生素抗性基因、噬菌体编码毒力基因。结果表明,噬菌体SHWT1核酸类型为双链DNA,基因组全长40629 bp,GC含量为49.83%,平均基因长度为678 bp,包含56个ORF,其中21个ORF具有注释功能,剩余为假定蛋白。这些功能的基因分别属于DNA复制/修饰模块、结构组分、组装模块、宿主裂解模块。噬菌体SHWT1中没有tRNA基因,未检测到毒素基因、毒力基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重要的是,没有鉴定出假定整合酶基因,表明噬菌体SHWT1不能整合到宿主细菌基因组中,为此噬菌体SHWT1具有临床应用潜能。3.沙门菌噬菌体溶菌酶LysSHWT1的制备及抑菌活性分析为了分析溶菌酶LysSHWT1的抑菌效果,对其进行原核表达,然后使用His-tag蛋白纯化磁珠纯化蛋白,最后进行平板裂解试验、裂解谱分析及与膜通透剂EDTA联用抑菌试验。结果显示,溶菌酶重组蛋白LysSHWT1对鸡白痢沙门菌、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鸡伤寒沙门菌具有较好的裂解活性,裂菌圈直径分别为16 mm、13 mm、14 mm、13 mm,对照组无裂解圈。LysSHWT1对101株临床沙门菌株中的60种存在裂解作用,未发现能裂解除沙门菌外的其他菌株。进一步发现溶菌酶在EDTA的协同作用下展现更好的抑菌活性,可使鸡白痢沙门菌SP01、鸡伤寒沙门菌SG02、鼠伤寒沙门菌SAT52、肠炎沙门菌SE12滴度显着下降。研究表明,溶菌酶LysSHWT1可有效裂解沙门菌,在防控沙门菌感染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王洋[4](2021)在《不同宿主源婴儿沙门菌的生物学特性及SPI1/SPI2对其致病效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婴儿沙门菌是一种泛宿主的人兽共患病原菌,其在家禽中感染率和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给家禽养殖业带来了严重危害,同时也可感染人进而引起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但婴儿沙门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机制研究相对较少,制约了针对该菌的有效防控。本研究收集了不同宿主源婴儿沙门菌,分析其抗生素耐药性和消毒剂耐受性等生物学特性,及婴儿沙门菌的遗传进化和致病能力。通过构建婴儿沙门菌SIn212ΔSPI1和SIn212ΔSPI2,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及在宿主体内的消减动态,探索SPI1和SPI2对婴儿沙门菌致病性的影响,为将来疫苗或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1不同宿主源婴儿沙门菌生物学特性初步分析本研究共收集56株婴儿沙门菌,其中包括鸡源2株,猪源5株,人源4株,牛源2株,环境源42株,和英国源1株。抗生素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所有婴儿沙门菌分离株,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抗生素耐药。其中喹乙醇耐药率高达37.5%,氨苄西林耐药率为30.0%,氯霉素耐药率为26.8%,四环素耐药率为20.0%,氟苯尼考耐药率为16.0%,其余抗生素耐药率在5.4%以下,多重耐药(MDR)婴儿沙门菌菌株数量占整体的21.4%。消毒剂耐受性分析显示,所收集的婴儿沙门菌对5种消毒剂均敏感,其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次氯酸钠156.25 μg/mL,10%聚维酮碘312.5 μg/mL,戊二醛癸甲溴铵6.25μg/mL,复合酚62.5 μg/mL,但25%戊二醛对SI2(人源)以及SInDup(英国)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为312.5 μg/mL,对SIncdm1(环境源)、SIn83(猪源)、SIn308(牛源)、SIn212(鸡源)婴儿沙门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均为156.25 μg/mL。最小杀菌浓度与最低抑菌浓度结果一致。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所有婴儿沙门菌菌株均携带sipA、sopB、sopD、sifA、sitC、spvC、sopE、sipD、pefA毒力基因,而sopE2基因在所有婴儿沙门菌中均未检出,ssaR基因检出率为94.64%。PFGE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宿主源婴儿沙门菌菌株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同一来源菌株相似性比较高,部分菌株显示出遗传同源性达100%。体外细胞试验中,禽源婴儿沙门菌SIn212感染RAW264.7细胞的侵袭率高于SIn308(牛源)及SIncdm1(环境源)菌株,而SIn212感染鸡巨噬细胞HD-11细胞的侵袭率显着高于SIn83(猪源)和SInDup(英国)菌株。在小鼠体内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6株婴儿沙门菌(不同宿主源)在盲肠中的载菌量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SIn212(禽源)在盲肠内载菌量高于其他5株婴儿沙门菌,但6株菌都一直未能在小鼠肝脏内被分离到,第14天仅SIn212、SIn83和SIn308菌株能在脾脏被分离到;而在雏鸡体内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6株婴儿沙门菌均能在感染后第1天于盲肠被分离到,并且均出现肠道外感染;婴儿沙门菌对不同日龄雏鸡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口服婴儿沙门菌分别感染3日龄及14日龄雏鸡后,所有3日龄雏鸡均于第4天死亡,而14日龄雏鸡,一直未见死亡,因此推测婴儿沙门菌对于较小日龄的鸡只敏感,致病性强。2 SPI1/SPI2缺失对婴儿沙门菌致病性影响初步研究依据同源重组原理,构建SIn212ΔSPI1和SIn212ΔSPI2缺失株后,以野生菌株SIn212为对照,初步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生长特性和生化特性研究结果显示,SIn212ΔSPI1和SIn212ΔSPI2缺失株与野生株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禽巨噬细胞HD-11体外试验显示,与野生株相比,SIn212ΔSPI1和SIn212ΔSPI2对HD-11细胞的黏附能力无显着性差异,而SIn212ΔSPI1和SIn212ΔSPI2侵袭力均显着下降;婴儿沙门菌在HD-11胞内增殖过程结果显示,两缺失株和野生株在1-24 h内均处于不断增殖状态,在24-48 h呈现下降趋势,两株缺失株的增殖速率均低于野生株;SIn212ΔSPI1和SIn212ΔSPI2在感染HD-11细胞后,未对细胞毒性产生明显影响。鼠源巨噬细胞RAW264.7体外试验显示,与野生株相比,SIn212ΔSPI1侵袭力显着上升,SIn212ΔSPI2则显着下降;婴儿沙门菌在RAW264.7胞内增殖过程中,两缺失株和野生株在1-24 h均呈现增殖趋势,SIn212ΔSPI2在24 h后,呈下降趋势,而SIn212ΔSPI1和野生株则仍然处于持续增殖状态。小鼠体内消减动态结果显示,SIn212ΔSPI1和SIn212ΔSPI2在小鼠盲肠中同期载量低于野生株,两缺失株一直未在肝脏及脾脏中分离到;而禽体内动态消减动态结果显示,婴儿沙门菌两缺失株及野生株在雏鸡体内一直到21天仍能在肝脏、脾脏及盲肠中分离到,存在肠道外感染。综上所述,所研究的不同宿主源菌株有遗传差异,对不同宿主的致病性差异较大,对鸡感染致病能力强于小鼠。SIn212ΔSPI1和SIn212ΔSPI2在小鼠及雏鸡体内,同期载菌量相较于野生株更少。体外细胞实验结果中,SIn212ΔSPI1感染RAW264.7细胞后,其侵袭力相较于野生株出现明显升高,有别于其他沙门菌的研究,该结果表明婴儿沙门菌可能存在不同的致病机制。这些研究不仅拓展了沙门菌致病机制的理论知识,也为将来研制婴儿沙门菌疫苗和拮抗药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胡豫杰,王伟,许学斌,王艳,崔鑫楠,徐进,李凤琴[5](2021)在《7株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iNTS)基因组和毒力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iNTS)的基因组和毒力特征。方法针对收集的7株iNTS菌株开展全基因组测序,通过与相关数据库进行比对检索,对菌株的血清型和基因组信息以及毒力因子进行鉴定、注释和分析。结果 7株iNTS菌株中有6株单相菌,包括1株鼠伤寒血清型、2株I 4,[5],12∶i∶-(ST34型)、2株肠炎血清型、1株科瓦利斯血清型和1株未知血清型I 4,[5],12∶d∶-(ST279型)。基因组组分未发现较一致规律,不同血清型菌株间差别大于同种血清型不同来源菌株。不同血清型沙门菌之间毒力因子分布差异较明显,尚未发现iNTS菌株共有的毒力因子分布特征,荚膜/免疫逃逸、毒素、周生鞭毛、肠菌素Salmochelin可能与菌株高侵袭性相关。所有测试菌株均含有Ⅲ型和VI型分泌系统,且科瓦利斯沙门菌和I 4,[5],12∶d∶-沙门菌的Ⅲ型和VI型分泌系统蛋白数量分别高于其他菌株。分泌系统效应蛋白SseI在部分沙门菌基因组中可能存在与侵袭性增强相关的假基因化。结论暂未在毒力基因水平观察到与iNTS菌株高侵袭性相关的共性致病机制,仍需从功能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层面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以确定iNTS发生和传播的遗传基础。

王启艳[6](2021)在《鼠伤寒沙门菌多重基因缺失株的构建与致病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沙门菌(Salmonella)是一种侵袭性的、兼性细胞内致病菌,具有在多种寄生宿主体内进行定植的能力。其中,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是一种较常见的重要人兽共患病原菌,宿主谱十分广泛,食入该菌污染的食物和饮水可以引起人和动物的胃肠道疾病。近年来,随着兔业养殖的发展,沙门菌在家兔致病上比较常见,病原菌主要为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家兔均可被感染。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兔群后,除引起母兔流产死亡,幼兔腹泻,还可对兔的皮毛制品、肉制品等造成污染。兔沙门菌病的发生和流行,不仅给家兔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会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鼠伤寒沙门菌每年引起超过数百万人的感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研究表明,沙门菌的致病性与其毒力因子密切相关。沙门菌之所以能在宿主体内生存、繁殖和扩散主要是因为有大量毒力相关基因的存在及相互作用而使宿主感染发病。一直以来对沙门菌致病及防治的研究备受人们的关注,如何更好的防控畜禽沙门菌及保护人类健康已成为国际公共卫生关注的一个热门课题。通过构建沙门菌单个或多个毒力基因缺失株研制更稳定的减毒沙门菌疫苗等非常重要,研究并防治沙门菌感染对医学、兽医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等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本研究从陕西杨凌、宝鸡、武功三个兔场中,以出现母兔流产、死亡、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及剖检肝脾肿大、肠道鼓气的病死兔,采集其肝脏、脾脏及粪便,通过细菌分离培养方法获得疑似沙门菌菌株五株,对其进行了挑纯、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动物致病性试验分离到鼠伤寒沙门菌;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鼠伤寒沙门菌毒力基因Sop B和Ssr B的敲除载体,成功构建筛选获得鼠伤寒沙门菌△Sop B、△Ssr B和△Sop B-Ssr B基因缺失突变株,并进行了小鼠致病性试验。为建立鼠伤寒沙门菌CRISPR/Cas9基因精确编辑技术提供基础,同时探索鼠伤寒沙门菌基因缺失突变株作为减毒活疫苗或载体的可行性,为沙门菌减毒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试验结果如下:1.从三个兔场获得的疑似沙门菌菌株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呈中等大小,透明或半透明,圆形,光滑微凸起的菌落;在SS琼脂平板上呈圆形,中心有小黑点或几乎全呈黑色状,边缘整齐,光滑的菌落。生化试验和特异性PCR检测结果确定有三株分离菌株为鼠伤寒沙门菌(Y3,B2,W1)。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青霉素、万古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等几乎均有强耐药性,对妥布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等有耐药性,对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均敏感,且三个兔场分离的沙门菌株耐药性还有一定差异。分离菌株感染幼兔试验能引起兔腹泻及精神萎靡等临床症状,病死兔剖检重新分离到鼠伤寒沙门菌,经PCR鉴定结果一致。从三个兔场采集的粪便样本经PCR检测出鼠伤寒沙门菌感染率在30%~47%之间2.利用CRISPR/Cas9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通过不断筛选最优sg RNA,建立了基于鼠伤寒沙门菌毒力基因Sop B和Ssr B的含有Cas9、sg RNA和同源臂序列的重组敲除载体,形成一种更加有效的基因编辑。通过电转化的方法将重组载体转入鼠伤寒沙门菌,成功构建并筛选获得鼠伤寒沙门菌基因缺失突变株△Sop B、△Ssr B和△Sop B-Ssr B。3.鼠伤寒沙门菌野生株和缺失株△Sop B、△Ssr B和△Sop B-Ssr B的生物学特性和毒力试验中,结果显示,与野生株相比,缺失株△Sop B和△Sop B-Ssr B在生长速度和运动活力上相对缓慢,而缺失株△Ssr B与野生株相比生长速度和运动活力没有明显变化。小鼠致病性试验中三株缺失株的LD50都比野生株高10~42倍,表明缺失株毒力有所下降,双重基因缺失株△Sop B-Ssr B较两株单重缺失株△Sop B和△Ssr B毒力减弱效果并不明显。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兔场沙门菌感染率相对严重,尽管兔场的饲养管理措施和防控到位,但依然存在漏洞。本研究构建的三株鼠伤寒沙门菌基因缺失株毒力有所减弱,能够降低对小鼠的致病性,以期为深入研究鼠伤寒沙门菌减毒疫苗或作为疫苗载体提供参考;双重基因缺失株较单重基因缺失株的减毒效果没有达到预期需要进一步试验及严格筛选毒力候选基因。

潘航[7](2020)在《纽波特沙门菌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肠道种沙门菌(Salmonellaenterica)是最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是导致全球健康和经济负担的重要病原。沙门菌包括许多血清型,它们在感染不同宿主能力上差异显着,其定殖生态位/生境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沙门菌肠道种肠道亚种血清型纽波特(Salmonella enterica.subsp.entericaserovar Newport,以下简称S.Newport/纽波特沙门菌),是美国人源感染沙门菌排名前三的血清型之一,通常牛被认为是其主要感染或携带宿主。近年美国S.Newport感染的发生率有所上升,在欧盟,S.Newport感染在过去几十年里保持稳定。一般来说,S.Newport是通过人类食用受污染的动物源性食物传播,例如,牛肉、猪肉、禽肉蛋和牛奶,或非动物来源,如蔬菜和其他新鲜农产品。但最近的疫情却更多地归因于其他来源,如新鲜农产品、海鲜、灌溉用水、土壤。此外,S.Newport也有在环境如肥料中长期生存的特殊能力,特别是其能定殖侵染植物。值得注意的是,S.Newport可以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定殖、入侵植物组织。S.Newport的生境可以作为持久或称为再次人类感染的来源。很少有调查关注不同的传播途径,特别是耐药沙门菌随食品产业链传播到人类这个角度。而且目前S.Newport在中国的主要生态学、耐药情况和疾病负担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等证实了S.Newport是一个多进化来源的血清型。基于MLST分析的384株不同来源S.Newport确定了 3个进化分支,其中人类分支ⅰ与非人类分支ⅱ(鸟类、家畜和爬行动物为主)的耐药谱不同且有较大生态位差异,很可能表现出宿主偏好性。然而,很少有研究关注食物链中S.Newport的传播,同时,针对全球S.Newport的基因组解析是本领域的瓶颈,S.Newport遗传多样性、耐药性获得机制、不同生境或宿主偏好性遗传基础,这一系列科学问题仍有待解决,特别其在我国人群中流行情况还未知。本研究旨在:(1)探究不同来源S.Newport耐药谱规律;(2)通过MLST揭示菌群的遗传多样性;(3)阐明中国人源S.Newport的基因组流行病学特征;(4)解析全球S.Newport遗传演化、耐药形成规律;(5)在全基因组层面探讨S.Newport宿主偏好性潜在机制。1.1996~2015年美国来源S.Newport耐药分群研究明确沙门菌在多种食品动物宿主间的传播途径及其抗生素谱是进行适当干预和精准治疗的关键。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 1996年至2015年间从美国不同食品动物、零售肉类和疾病病人分离的3,728株S.Newport,包括其中附带27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用随机森林和层次聚类统计方法根据所有MIC值(MIC values,MICs)对分离株聚类分群。利用分类回归树(CART)方法分析确定适宜的抗生素及其在人、动物种群间的临界值。根据单个菌株的MICs两种方法都检测到两个独立的群体,其中动物群体的MICs明显较高,这与耐药性(AR)表型相关。只有9.7%(267/2763)人类分离株与动物源性菌株相关。此外,动物源分离株抗生素谱的多样性比人源分离株差异小(P<0.001),提示有多种来源涉及人类感染。CART法将复方磺胺甲恶唑作为区分动物和人分离株的最佳分类标识。此外,还发现了牛或火鸡种群中占主导地位的两种典型AR谱,即MDR-Amp和Tet-SDR,这表明不同的肉用动物来源可能与人类感染有关。AR分析表明,经验治疗的合理性选择不是氟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而是广谱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曲松、头孢西丁)。人源S.Newport沙门菌耐药菌株有多种来源,不同的食物-动物传播途径造成了相当大比例的异质性分离群体。2.S.Newport基因型解析菌群多样性S.Newport具有系统发育多样性特征,之前的研究表明,S.Newport通过多种动物传播途径感染人类,各途径中菌株具有不同的耐药性。然而,针对其遗传信息的研究仍缺乏。因此本研究关注S.Newport宿主、来源、基因型和耐药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用全球1842株S.Newport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数据结合针对16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囊括282株中国菌株,对相关性进行评估。我们的分析显示,序列型(ST)与不同的宿主源显着相关,包括家畜(ST45)、鸟类(ST5)、受污染的水和土壤(ST118)、爬行动物(ST46)和海产品(ST31)。重要的是,ST45含有(344/553)大部分多重耐药(MDR)菌株,这些菌株被认为是导致人类MDR细菌感染的原因。中国分离株在禽源(ST808组)和淡水动物源(ST2364组)中形成了两个独特的谱系。S.Newport的基因分型信息可以改善沙门菌的诊断,并指导更好地选择抗沙门菌感染的抗生素疗法。3.1991~2018年中国人源S.Newport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近年来,我国S.Newport感染呈逐渐上升趋势。在人类感染方面,S.Newport是全球造成持续感染的五大血清型之一。本研究分析290株S.Newport菌株及其相关临床元数据,包括菌株全基因组,其中62.4%(n=181)为腹泻的患者,28.9%(n=84)为无症状的个体(包括成年人和青少年),8.6%(n=25)来自幼儿(28%,n=7)和婴儿(72%,n=18)的持续性腹泻病例。不同序列型(ST)和临床表现之间关系的差异显着(P=0.0432),ST46引起腹泻或代表无症状患者,ST31或ST68引起持续性腹泻。基因组分析显示,无症状或没有腹泻患者分离株的比例最高(98.5%,n=279),从中检测到相应氨基糖甙类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决定因子,需要强调在这类患者中应谨慎使用抗生素。研究结果提示非伤寒沙门菌感染并伴有S.Newport引起的急性腹泻或持续性腹泻症状的病例,应谨慎处理,因为多重耐药表型的几率很高,可能导致治疗失败。S.Newport ST31和ST46可能是导致婴儿和儿童腹泻/持续性腹泻病原菌耐药的原因,两种基因型多重耐药比例也最高,而成人更有可能是S.Newport携带者(无症状)。4.全球基因组解析菌株遗传演化、耐药机制及宿主偏好性全球1560 S.Newport菌株可分为C-Ⅰ~C-Ⅳ 4个分支,主要序列型为ST45(28.42%),ST118(19.56%),ST46(13.60%),来源主要为人源(42.05%),家养动物源(Livestock,21.03%),冷血动物源(8.08%)。C-Ⅱ中家养动物为主的主要谱系ST45-WBM(warm-blooded mammal,温血哺乳动物)普遍携带IncA/C2质粒及大量耐药基因,同时ST166及ST31中也携带部分质粒及一定量耐药基因。S.Newport含以氨基糖苷类及四环素为首的9大类耐药基因,除了利福平类主要来自冷血动物(CBA)及人,其他类主要来源是WBM及禽类。BEAST时空分析提示S.Newport的分子钟速率相比其他血清型或种属呈中等偏高水平,其中C-Ⅰ分化时间最早但速率最低,C-Ⅱ速率最高,对C-Ⅱ主要谱系ST45-WBM的分析提示多重耐药IncA/C2质粒驱动家养动物源ST45菌株流行。对各主要ST中的代表性菌株进行挑选及表型试验,验证了三大谱系ST45-WBM、ST46-CBA、ST118&5-Human(人源)对小鼠模型的毒力差异及对斑马鱼及秀丽隐杆线虫的宿主偏好性,以及谱系间生物被膜形成及群集运动能力的差异性。泛基因组热图提示存在潜在的重组特性及协助谱系适应的基因,通过分析挖掘了三大谱系的协助其适应的特异性基因,主要与细菌营养物质代谢运输、遗传物质操作有关,毒力基因扫描结果提示毒力基因总数与耐药基因总数呈负相关,毒力岛、可移动元件扫描结果提示ST45-WBM谱系具有特异性的4个转座子及Ⅰ型整合子,ST118&5-Human谱系具有1个特异性毒力岛,重组事件检测结果提示S.Newport是近百年沙门菌中已知的重组发生区域最广、发生速度最快、每个菌株平均事件数最高的血清型,其中ST45-WBM谱系内网状进化现象突出,XerC3是ST45-WBM的特异性重组酶,可能是支持其遗传多样性、快速演进和广泛流行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系统的大数据分析,明确了S.Newport的耐药表型概况、耐药分群、最佳分群抗生素、基因型、生态型分布及对人类主要的传播途径,解析了中国人源菌株的基因组流行病学特征,并从全球视角明确了S.Newport的种群结构、遗传演化、耐药遗传决定因子、宿主偏好性、以及不同进化分支谱系特异性的分子靶点,指出IncA/C2是家养动物源ST45菌株流行的主要驱动因素,且重组酶及营养代谢运输元件可能参与介导宿主适应,为进一步研究沙门菌生物学功能打下基础。

周国栋[8](2020)在《妊娠期水貂沙门菌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水貂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疫病对水貂的危害也逐渐加重。沙门菌是危害水貂养殖业的重要细菌之一,可导致水貂体温升高和腹泻,体重迅速减轻。妊娠水貂因子宫感染,常发生流产、死胎等,给水貂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为此,本研究在水貂妊娠期期间进行了水貂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其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和耐药性进行了检测,同时筛选代表菌株,以小鼠为实验动物,进行了致病性研究。2019年3-5月期间,在山东省潍坊市,随机采集了13个养殖场共53份疑似沙门菌感染死亡的水貂内脏、肠道和肠道内容物,保存在无菌的离心管里,采用常规的细菌学方法,对这53份病料进行细菌分离鉴定。通过革兰染色、生化试验和PCR扩增invA基因等方法进行验证,同时进一步通过平板凝集试验鉴定血清型。结果,共分离出35株沙门菌,其中34株为肠炎沙门菌,分别命名为S.Enteritidis-SD-1至S.Enteritidis-SD-34,1株为鼠伤寒沙门菌,命名为S.Typhimurium-SD-1。采用PCR方法对35株沙门菌的10种毒力基因携带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invA基因和mgtC基因的检出率最高,为100%,sopE基因和tolC基因为97.14%,stn基因为94.29%,avrA基因为88.57%,spiA基因为82.86%,hilC基因为68.57%,spvB基因为62.86%,pefA基因为42.86%。选取常见的13种抗菌药物,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所分离的35株沙门菌耐药性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所分离的沙门菌对新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42.86%,对卡那霉素的耐药率为34.29%,对四环素的耐药率为31.43%,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28.57%,对庆大霉素和链霉素的耐药率均为25.71%,对阿莫西林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22.86%,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为17.14%,对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的耐药率为11.43%,对头孢哌酮的耐药率为5.71%,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最低,为2.86%,其中多重耐药菌有12株(34.29%)。采用PCR方法,对35株沙门菌的整合子基因和耐药基因进行了检测。结果,int1基因的检出率为100%,aadA1基因为51.43%,blaTEM-1基因为42.86%,blaPSE-1基因为37.14%,aadA基因为34.29%,Cat3和tetB均为31.43%,gyrB和sulⅡ均为28.57%,tetA基因为25.71%,parE基因为22.86%,cat2基因检出率为17.14%。基于血清型、耐药性与毒力基因携带情况,选择了S.Enteritidis-SD-1和S.Typhimurium-SD-1为代表菌株,以小鼠为实验动物,进行了致病性研究。结果,感染沙门菌的小鼠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食欲减退,行动迟缓,发生呕吐和腹泻,粪便呈液状或水状。剖检发现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黄染,胃褶皱不规则增厚,肠道点状出血,脾脏肿大,肝脏出血和坏死,肺脏出血。病理组织学检测,感染S.Enteritidis-SD-1的小鼠肺泡出血和水肿,肠粘膜和绒毛脱落,肝细胞坏死,脾脏水肿和巨噬细胞增多;感染S.Typhimurium-SD-1的小鼠肺泡内有大量纤维素样渗出物,肠绒毛脱落,肝脏坏死和脾脏巨噬细胞增多。S.Enteritidis-SD-1和S.Typhimurium-SD-1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1.02×106.0 CFU和2.14×106.0 CFU。本研究证明,肠炎沙门菌在水貂中广泛存在,分离菌株普遍具有耐药性,多重耐药现象严重,致病性较强。该研究为水貂沙门菌病的防治提供了研究数据,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与公共卫生学意义。

信素华[9](2020)在《调控蛋白RtsB和Fur对鼠伤寒沙门菌毒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属于胞内寄生菌,能够感染各种动物,引起多种畜禽疾病(如鸡伤寒、猪副伤寒、鸡副伤寒等),也能够引起人类食物中毒和多种食源性疾病,普遍发生于世界各地,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针对鼠伤寒沙门菌的调控蛋白RtsB和Fur,构建了rtsB和fur基因缺失株及互补株,比较了其与野生株的生物学特性,进一步分析了其对鼠伤寒沙门菌毒力的影响,为深入研究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1.鼠伤寒沙门菌rtsB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通过序列分析发现鼠伤寒沙门菌的rtsB基因编码LuxR家族调控蛋白,具有典型的螺旋-转角-螺旋DNA结合基序。为了分析调控蛋白RtsB对鼠伤寒沙门菌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的影响,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及互补质粒构建了鼠伤寒沙门菌SAT52株调控基因rtsB缺失株及互补株,比较分析调控蛋白RtsB对鼠伤寒沙门菌生长特性、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黏附入侵能力、胞内存活能力及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缺失rtsB基因不影响鼠伤寒沙门菌SAT52株的生长速度,但导致运动能力增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减弱。细胞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调控蛋白RtsB有助于鼠伤寒沙门菌SAT52株对Hela细胞的黏附入侵及在RAW264.7细胞内的存活能力。动物试验结果显示,基因缺失株ΔrtsB的致病力显着低于野生株。上述结果表明,调控蛋白RtsB参与鼠伤寒沙门菌的黏附入侵、胞内存活等感染过程,从而发挥致病作用,可为阐释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病机制提供参考。2.鼠伤寒沙门菌摄铁调控蛋白编码基因fur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摄铁调控蛋白Fur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参与细菌的生存、毒力等过程。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及互补质粒构建了鼠伤寒沙门菌SAT52株的摄铁调控蛋白编码基因fur缺失株及互补株,并分析调控蛋白Fur对鼠伤寒沙门菌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控蛋白Fur缺失导致沙门菌SAT52株的生长速度轻度降低,但有助于鼠伤寒沙门菌SAT52株的菌间竞争能力。细胞感染及动物试验结果显示,Fur有助于鼠伤寒沙门菌SAT52株在RAW264.7细胞内的存活能力、体内定殖能力,从而促进毒力。结果表明,调控蛋白Fur参与鼠伤寒沙门菌的感染致病过程,为阐明fur基因在鼠伤寒沙门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3.鼠伤寒沙门菌摄铁调控蛋白Fur调控Ⅵ型分泌系统参与致病的分子机制细菌严格调控Ⅵ型分泌系统(T6SS)表达从而促进菌间竞争能力、毒力等,而鼠伤寒沙门菌是否通过Fur调控T6SS参与致病尚不清楚。本文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及互补质粒构建鼠伤寒沙门菌SAT52株T6SS clpV基因缺失株、互补株及fur和clpV双基因缺失株,并通过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β-半乳糖苷酶试验、凝胶迁移试验(EMSA)、DNase I足迹分析试验和点突变技术,分析Fur对T6SS clpⅤ转录表达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最后分析Fur调控T6SS clp Ⅴ对鼠伤寒沙门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感染和缺铁条件可以促进鼠伤寒沙门菌SAT52株SPI-6 T6SS的核心成分clp V的表达,且Fur可以抑制鼠伤寒沙门菌clp V的表达及T6SS的分泌功能。凝胶迁移试验(EMSA)、DNase I足迹试验和点突变分析结果表明,Fur可以直接结合clpV启动子多个位点发挥调控作用。解除Fur对T6SS clpV的抑制作用,可以促进鼠伤寒沙门菌的细菌间竞争能力和致病力。本文揭示了鼠伤寒沙门菌Fur调控T6SS参与致病的分子机制,为阐明病原菌的适应性和毒力提供了参考。

李妍[10](2020)在《上海及周边地区鸡、猪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和分型》文中研究表明沙门菌病(Salmonellosis)是由沙门菌(Salmonella)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沙门菌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和水源等水平传播,也可通过患病的母畜垂直传播给子代,能够感染各种动物,引起多种畜禽疾病,如鸡伤寒、鸡副伤寒、猪副伤寒等。此外,人可通过食入被污染的肉、蛋等引起食物中毒等症状。目前,治疗沙门菌感染的有效手段主要通过疫苗和抗生素。因此,对沙门菌的流行病学进行调查及分子分型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上海及周边地区沙门菌的流行情况,本研究分别从养殖场、超市等地采集样品641份,通过增菌液和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得到疑似沙门菌,再利用PCR方法鉴定疑似菌株是否为沙门菌。然后通过检测血清型、毒力基因以及耐药性。共分离到69株沙门菌,分离率为10.76%(69/641)。在154份猪肉样品中,分离到15株沙门菌,分离率为9.7%(15/154);猪粪便样品66份,未分离到沙门菌;死鸡胚样品226份,分离到54株沙门菌,分离率为26.11%(54/226);鸡蛋样品195份,未分离到沙门菌。采用多重PCR方法,对沙门菌分离株的血清型进行了鉴定,共鉴定出鸡白痢沙门菌54株,鼠伤寒沙门菌2株,肠炎沙门菌7株,其它血清型沙门菌6株。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克林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率达100%,对红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氯霉素、阿奇霉素、头孢拉定的耐药率均大于50%。为了解分离沙门菌株的致病力情况,采用多重PCR方法对沙门菌分离株的毒力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hil A、spi A、ssa R、spi C、sif A、mgt B、mis L、spi4D、pip A、pip B、sop B、pag N基因的分布率为98.55%,spo E的分布率为92.75%,ssr A的分布率为97.10%,shd A的分布率为20.29%。用MLST和CRISPR方法对沙门菌分离株进行分型,分离的69株沙门菌共分为7个ST型,分别为ST11、ST19、ST34、ST40、ST42、ST92、ST155,其中ST92型为优势ST型;本研究所分离到的沙门菌均为CRISPR1型。综上所述,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沙门菌分离率较高,其中在鸡源中主要流行鸡白痢沙门菌,猪源中主要流行肠炎沙门菌。沙门菌临床分离株含有多个毒力基因,且上海及周边地区沙门菌的分子分型大部分一致。沙门菌分离株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应加强沙门菌的防控净化工作。

二、伤寒沙门菌Vi抗原作为毒力因子的特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伤寒沙门菌Vi抗原作为毒力因子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牛源沙门菌invA和aadA基因双重qPCR方法的建立及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沙门菌病原学
        1.1.1 沙门菌形态与理化特征
        1.1.2 沙门菌血清型
    1.2 沙门菌毒力因子
        1.2.1 菌毛
        1.2.2 脂多糖
        1.2.3 荚膜
        1.2.4 毒力岛
    1.3 耐药情况
    1.4 流行病学
    1.5 临床症状
    1.6 剖检病理变化
    1.7 沙门菌的检测方法
        1.7.1 传统检测方法
        1.7.2 免疫学检测方法
        1.7.3 分子生物学技术
    1.8 防控措施
    1.9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试验一沙门菌invA和 aadA基因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
        2.1.1 细菌、样品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液体的配置
    2.2 方法
        2.2.1 引物和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2.2.2 样品DNA的提取
        2.2.3 制备沙门菌invA和 aadA基因荧光定量PCR标准品
        2.2.4 沙门菌invA和 aadA基因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2.5 invA和 aadA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2.2.6 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应用
    2.3 结果
        2.3.1 普通PCR扩增结果
        2.3.2 重组质粒p MD19T-invA鉴定结果
        2.3.3 质粒拷贝数计算结果
        2.3.4 invA 基因和aadA 基因单重荧光定量PCR参数优化结果
        2.3.5 双重荧光定量PCR结果
    2.4 临床样品检测结果
    2.5 讨论
3 试验二牛源沙门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3.1 材料
        3.1.1 样品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主要液体的配置
    3.2 方法
        3.2.1 沙门菌分离
        3.2.2 沙门菌的鉴定
        3.2.3 药敏试验
    3.3 结果
        3.3.1 细菌分离培养及形态观察
        3.3.2 生化试验结果
        3.3.3 NM-Sal1、NM-Sal2和NM-Sal3 三株沙门菌同源性比对结果
        3.3.4 NM-Sal1、NM-Sal2和NM-Sal3 三株沙门菌菌株进化树结果
        3.3.5 16S rRNA鉴定结果
        3.3.6 药敏试验结果
    3.4 讨论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河北省鸡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毒力与耐药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病原学
    1.2 流行病学
        1.2.1 宿主范围
        1.2.2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1.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4 检测方法
        1.4.1 分离鉴定
        1.4.2 分子生物学方法
        1.4.3 免疫学方法
    1.5 致病机制
        1.5.1 毒力质粒
        1.5.2 毒力岛
        1.5.3 菌毛基因
        1.5.4 肠毒素
    1.6 耐药现状
    1.7 耐药机制
        1.7.1 细菌外排作用
        1.7.2 基因突变
        1.7.3 灭活酶和钝化酶
        1.7.4 生物膜的改变
        1.7.5 可移动基因原件介导作用
    1.8 防治措施
        1.8.1 加强净化,控制垂直传播
        1.8.2 加强饲养管理,控制水平传播
        1.8.3 正确使用药物
    1.9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河北省鸡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2.2.2 分离菌株的基因组DNA提取
        2.2.3 分离菌株的PCR检测
        2.2.4 沙门菌分离株的血清型鉴定
        2.2.5 菌株保存
    2.3 结果
        2.3.1 沙门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2.3.2 沙门菌的PCR鉴定结果
        2.3.3 河北省鸡源沙门菌感染情况
        2.3.4 河北省鸡源沙门菌分离株血清型分布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河北省沙门菌分离株的毒力基因检测及致病性试验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菌株
        3.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3.1.3 试验动物
    3.2 试验方法
        3.2.1 基因组DNA提取
        3.2.2 毒力基因的检测
        3.2.3 菌株复苏
        3.2.4 部分鸡源沙门菌分离株的致病性试验
    3.3 结果
        3.3.1 分离株的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
        3.3.2 毒力基因多重携带情况
        3.3.3 部分鸡源沙门菌分离株的致病性试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河北省沙门菌分离株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的检测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菌株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主要试剂及器皿
    4.2 试验方法
        4.2.1 菌种复苏及菌液制备
        4.2.2 药敏试验及判定标准
        4.2.3 基因组DNA提取
        4.2.4 耐药基因的PCR检测
    4.3 结果
        4.3.1 耐药表型检测结果
        4.3.2 多重耐药携带与分布
        4.3.3 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
        4.3.4 多重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
    4.4 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4.4.1 β-内酰胺类
        4.4.2 氨基糖苷类
        4.4.3 喹诺酮类
        4.4.4 四环素类
        4.4.5 磺胺类
        4.4.6 氯霉素类
    4.5 讨论
    4.6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论文受资助情况
致谢

(3)裂解多重耐药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沙门菌简介
    1.2 噬菌体研究进展
        1.2.1 噬菌体的形态和结构
        1.2.2 噬菌体的分类
        1.2.3 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1.2.4 噬菌体疗法在防控细菌感染中的应用
        1.2.5 噬菌体疗法的劣势
        1.2.6 噬菌体疗法的发展方向
        1.2.7 展望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广宿主谱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样品处理、初筛噬菌体、噬菌体分离与纯化
        2.2.2 噬菌体增殖
        2.2.3 噬菌体的效价测定
        2.2.4 噬菌体复苏与保存
        2.2.5 噬菌体裂解谱测定
        2.2.6 噬菌体电镜
        2.2.7 噬菌体吸附性试验
        2.2.8 噬菌体的最佳MOI测定
        2.2.9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测定
        2.2.10 噬菌体pH稳定性测定
        2.2.11 噬菌体热稳定性测定及室温稳定性测定
        2.2.12 噬菌体体外抑菌试验
        2.2.13 噬菌体对沙门菌生物被膜的抑制能力测定
        2.2.14 噬菌体SHWT1安全性试验
        2.2.15 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感染小鼠的LD_(50)测定
        2.2.16 不同治疗时间对感染小鼠存活率的影响
    2.3 结果
        2.3.1 噬菌体分离
        2.3.2 噬菌体纯化
        2.3.3 噬菌体的效价测定
        2.3.4 噬菌体保存
        2.3.5 噬菌体裂菌谱测定
        2.3.6 噬菌体电镜
        2.3.7 噬菌体吸附性试验
        2.3.8 噬菌体的MOI测定
        2.3.9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测定
        2.3.10 噬菌体pH稳定性测定
        2.3.11 噬菌体热稳定性测定及室温稳定性测定
        2.3.12 噬菌体体外抑菌试验
        2.3.13 噬菌体对沙门菌生物被膜的抑制能力测定
        2.3.14 噬菌体SHWT1安全性试验
        2.3.15 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感染小鼠的LD_(50)测定
        2.3.16 不同治疗时间对感染小鼠存活率的影响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沙门菌噬菌体SHWT1的全基因组学测序及分析
    3.1 材料
        3.1.1 试剂
        3.1.2 仪器
    3.2 方法
        3.2.1 噬菌体SHWT1核酸类型鉴定
        3.2.2 噬菌体SHWT1全基因组测序
    3.3 结果
        3.3.1 噬菌体核酸类型
        3.3.2 噬菌体基因组分析
    3.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沙门菌噬菌体溶菌酶LysSHWT1的制备及抑菌活性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菌株与质粒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1.4 分子生物学及数据分析软件
    4.2 方法
        4.2.1 溶菌酶LysSHWT1的克隆表达
        4.2.2 溶菌酶LysSHWT1的裂解活性
        4.2.3 溶菌酶LysSHWT1裂解谱的测定
        4.2.4 溶菌酶LysSHWT1与膜通透剂EDTA联用抑菌活性分析
        4.2.5 溶菌酶LysSHWT1对4种血清型沙门菌的裂解活性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沙门菌溶菌酶序列分析
        4.3.2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4.3.3 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4.3.4 溶菌酶LysSHWT1抑菌活性检测及裂解谱测定
        4.3.5 溶菌酶LysSHWT1与膜通透剂EDTA联用抑菌活性分析
        4.3.6 溶菌酶LysSHWT1对4种血清型沙门菌的裂解活性分析
    4.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不同宿主源婴儿沙门菌的生物学特性及SPI1/SPI2对其致病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 婴儿沙门菌流行与防控研究进展
    1.1 婴儿沙门菌流行病学调查
    2.1 婴儿沙门菌的耐药现状
    3.1 婴儿沙门菌致病机制与感染免疫
    4.1 婴儿沙门菌致病岛研究进展
    5.1 婴儿沙门菌的综合防控措施
        5.1.1 抗生素治疗
        5.1.2 疫苗免疫
        5.1.3 噬菌体
        5.1.4 益生菌
        5.1.5 其他防制手段
第一章 婴儿沙门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2.1 结果
        2.1.1 沙门菌血清型鉴定结果
        2.1.2 婴儿沙门菌抗生素耐药性结果
        2.1.3 婴儿沙门菌消毒剂耐受性结果
        2.1.4 婴儿沙门菌毒力基因差异性结果
        2.1.5 婴儿沙门菌遗传进化结果
        2.1.6 婴儿沙门菌对鼠源及禽源巨噬细胞的黏附、侵袭试验结果
        2.1.7 婴儿沙门菌LD_(50)结果
        2.1.8 婴儿沙门菌在小鼠体内动态消减结果
        2.1.9 婴儿沙门菌对雏鸡体内动态消减结果
        2.1.10 婴儿沙门菌对3日和14日龄雏鸡致病性结果
    3.1 讨论
第二章 SPI1/SPI2缺失对婴儿沙门菌致病性影响初步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2.1 结果
        2.1.1 SIn212ΔSPI1和SIn212ΔSPI2的鉴定结果
        2.1.2 SIn212ΔSPI1、SIn212ΔSPI2和SIn212生长特性结果
        2.1.3 SIn212ΔSPI1、SIn212ΔSPI2和SIn212生化特性结果
        2.1.4 SIn212ΔSPI1和SIn212ΔSPI2对细胞黏附、侵袭、增殖及细胞毒性结果
        2.1.5 SIn212ΔSPI1和SIn212ΔSPI2在小鼠体内动态消减结果
        2.1.6 SIn212ΔSPI1和SIn212ΔSPI2在雏鸡体内动态消减结果
        2.1.7 SIn212ASPIl和SIn212ASPI2在雏鸡体内动态消减结果
    3.1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7株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iNTS)基因组和毒力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1.3 委托测序单位
    1.2 方法
        1.2.1 基因组提取、文库构建及全基因组测序
        1.2.2 下机数据处理
        1.2.3 基因注释、预测及功能分析
        1.2.4 构建VFDB毒力因子数目分析热图
2 结果
    2.1 血清型及MLST分型
    2.2 基因组组分
    2.3 毒力因子
3 讨论

(6)鼠伤寒沙门菌多重基因缺失株的构建与致病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沙门菌研究进展
        1.1 沙门菌生物学特性
        1.2 沙门菌流行病学特征
        1.3 沙门菌致病因子
        1.3.1 鞭毛
        1.3.2 菌毛
        1.3.3 脂多糖(LPS)
        1.3.4 外膜蛋白(OMP)
        1.3.5 肠毒素
        1.3.6 毒力岛(SPIs)
        1.3.7 Ⅲ型分泌系统(T3SS)
        1.4 沙门菌诊断及防治
        1.4.1 病原分离鉴定
        1.4.2 免疫学检测方法
        1.4.3 分子生物学诊断
        1.4.4 沙门菌的防治措施
        1.5 沙门菌疫苗研究概况
        1.5.1 灭活疫苗
        1.5.2 亚单位疫苗
        1.5.3 基因工程疫苗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试验研究
    第二章 兔场沙门菌的分离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溶液配制
        2.1.4 试验动物
        2.2 试验方法
        2.2.1 病料来源及采集
        2.2.2 病变样品接种培养
        2.2.3 革兰染色镜检
        2.2.4 细菌分离纯化
        2.2.5 生化试验
        2.2.6 分离菌株药物敏感性试验
        2.2.7 动物致病性试验
        2.2.8 PCR鉴定
        2.2.9 兔场粪便样本的检测
        2.3 试验结果
        2.3.1 兔场临床调查结果
        2.3.2 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镜检结果
        2.3.3 生化试验结果
        2.3.4 药敏试验结果
        2.3.5 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
        2.3.6 PCR鉴定结果
        2.3.7 兔场粪便样本检测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鼠伤寒沙门菌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3.1 试验材料
        3.1.1 菌株和质粒
        3.1.2 供试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试剂配方
        3.2 试验方法
        3.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3.2.2 CRISPR/Cas9 敲除载体的构建
        3.2.3 目的基因的敲除
        3.3 试验结果
        3.3.1 CRISPR/Cas9 敲除载体的鉴定
        3.3.2 目的基因的敲除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鼠伤寒沙门菌基因缺失株的致病性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菌株
        4.1.2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
        4.1.3 实验动物
        4.2 试验方法
        4.2.1 生长曲线测定
        4.2.2 泳动性试验
        4.2.3 小鼠毒力试验
        4.3 试验结果
        4.3.1 缺失株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4.3.2 泳动性试验结果
        4.3.3 缺失株对小鼠毒力测定
        4.3.4 攻毒小鼠剖检观察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纽波特沙门菌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沙门菌基本情况
        1.1 沙门菌属
        1.2 沙门菌病
        1.3 沙门菌血清型
        1.4 沙门菌生物型
        1.5 沙门菌分子分型
        1.6 形态结构及培养条件
        1.7 沙门菌的分类及遗传进化关系
        1.8 基因组结构及功能
        1.9 沙门菌的突变
        2 宿主适应性及毒力分子基础
        2.1 宿主适应性
        2.2 毒力因子
        3 耐药性
        3.1 耐药性概述
        3.2 中美耐药性系统监测现状
        3.3 沙门菌耐药性流行病学概况
        4 纽波特沙门菌流行病学及进化研究进展
        4.1 国外纽波特沙门菌流行现状
        4.2 中国纽波特沙门菌流行现状
        4.3 进化研究进展
        5 全基因组测序技术
        5.1 第二代测序技术
        5.2 第三代测序技术
        5.3 全基因组测序(WGS)技术在食源性病原研究领域的应用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二章 1996~2015年美国来源纽波特沙门菌耐药分群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及培养条件
        1.2 运行硬件及操作系统
        1.3 主要环境、软件及软件包
        1.4 统计分析
        1.5 最佳分类器预测分析
        2 结果
        2.1 人类和动物相关的集群
        2.2 抗生素MIC可区分动物相关亚群
        2.3 与牛和火鸡相关的抗生素耐药性谱
        3 讨论
    第三章 纽波特沙门菌基因型解析菌群分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及相关数据
        1.2 菌株培养条件及耐药分类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1.4 MLST分析
        1.5 MIC试验
        2 结果及讨论
        2.1 种群结构基本情况
        2.2 纽波特沙门菌的地理多样性
        2.3 纽波特沙门菌:一个多疫源的食源性病原
    第四章 1991~2018年中国人源纽波特沙门菌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及元数据情况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二代测序全基因组样品的制备
        1.4 全基因组重测序(illumina平台)
        1.5 全基因组重测序(BGISEQ平台)
        1.6 基因组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年龄组分析
        2.2 持续性腹泻与多重耐药遗传决定因子携带菌密切相关
        3 讨论
    第五章 全球基因组解析菌株遗传演化、耐药机制及宿主偏好性
        第一节 纽波特沙门菌基因组种群结构解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及数据来源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主要环境、软件及软件包
        1.4 数据拼接、质量控制及血清型预测
        1.5 CoreSNP进化树构建
        1.6 基因组扫描
        1.7 进化树图谱绘制
        2 结果
        2.1 数据的基本情况
        2.2 纽波特沙门菌Core SNPs进化树的特征
        2.3 网状进化与纽波特沙门菌群体基因组
        2.4 耐药基因与各宿主/来源的相关性
        第二节 基于Core SNPs的纽波特沙门菌时空进化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及数据来源
        1.2 运行硬件及操作系统
        1.3 主要环境、软件及软件包
        1.4 时空分析
        1.5 时空分析图谱的绘制
        2 结果
        2.1 纽波特沙门菌C-Ⅰ分支时空分析结果
        2.2 纽波特沙门菌C-Ⅱ分支时空分析结果
        2.3 纽波特沙门菌C-Ⅲ分支时空分析结果
        2.4 多重耐药IncA/C2质粒与动物源ST45流行菌株相关性
        2.5 以C-Ⅱ为代表的纽波特沙门菌具有较快的进化速度
        第三节 代表菌株的表型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
        1.2 试剂及饲养条件
        1.3 小鼠攻毒试验
        1.4 斑马鱼攻毒实验
        1.5 线虫杀伤实验
        1.6 生物被膜实验
        1.7 群集运动试验
        2 结果
        2.1 小鼠攻毒试验
        2.2 菌株对斑马鱼及秀丽隐杆线虫的毒力和菌株来源/生境有关系
        2.3 生物被膜
        2.4 群集运动
        2.5 群集运动与生物被膜的关系为负相关
        第四节 泛基因组解析纽波特沙门菌宿主偏好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及数据来源
        1.2 主要环境、软件及软件包
        1.3 泛基因组分析
        1.4 毒力基因分析
        1.5 毒力岛及可移动元件分析
        1.6 重组分析
        2 结果
        2.1 泛基因组热图
        2.2 泛基因组与宿主特异性基因型:特定lineage的特异性基因分析
        2.3 泛基因组中检测毒力岛、可移动元件及毒力基因结果
        2.4 重组现象及与宿主适应过程的关联
        第五节 讨论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附表
    附图

(8)妊娠期水貂沙门菌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沙门菌基本概况
    1.2 沙门菌生物学特性
    1.3 沙门菌病原学特性
        1.3.1 沙门菌抗原
        1.3.2 沙门菌致病性
        1.3.3 致病类型
        1.3.4 致病机理
    1.4 沙门菌毒力因子研究
        1.4.1 毒力质粒
        1.4.2 毒素
        1.4.3 菌毛
        1.4.4 鞭毛
        1.4.5 毒力岛
    1.5 沙门菌耐药性
    1.6 沙门菌流行病学
    1.7 毛皮动物沙门菌病
        1.7.1 临床症状
        1.7.2 病理变化
        1.7.3 诊断
        1.7.4 沙门菌的防治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料来源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培养基制备方法
        2.2.2 沙门菌的分离
        2.2.3 沙门菌鉴定
        2.2.3.1 革兰染色
        2.2.3.2 生化鉴定
        2.2.3.3 PCR扩增invA基因
        2.2.3.4 血清型鉴定
        2.2.4 沙门菌保存
        2.2.5 毒力基因检测
        2.2.6 药物敏感试验
        2.2.7 整合子基因和耐药基因检测
        2.2.8 小鼠致病性试验
        2.2.9 小鼠脏器沙门菌的鉴定
3 结果
    3.1 菌株鉴定结果
        3.1.1 沙门菌菌落形态
        3.1.2 革兰染色镜检结果
        3.1.3 生化试验结果
        3.1.4 沙门菌PCR鉴定结果
        3.1.5 血清型鉴定结果
    3.2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3.3 药敏试验结果
        3.3.1 菌株药敏试验生长状况
        3.3.2 药敏试验统计结果
    3.4 整合子基因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3.5 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
        3.5.1 平板计数结果
        3.5.2 半数致死量结果
        3.5.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3.5.4 病理组织观察
    3.6 死亡小鼠沙门菌的鉴定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调控蛋白RtsB和Fur对鼠伤寒沙门菌毒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 沙门菌基本特性
        1.1 沙门菌病原学特征
        1.2 沙门菌血清型
    2 沙门菌流行病学
    3 沙门菌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4 沙门菌的致病机制
        4.1 沙门菌的致病机理
        4.2 沙门菌毒力因子
        4.3 分泌系统
    5 调控蛋白
        5.1 RtsB蛋白
        5.2 Fur蛋白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鼠伤寒沙门菌rtsB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菌株、质粒和细胞
        1.2 试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1.4 主要仪器设备
        1.5 分子生物学及数据分析软件
    2 方法
        2.1 RtsB序列分析
        2.2 引物设计
        2.3 rtsB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2.4 互补株的构建
        2.5 生长曲线测定
        2.6 运动性测定
        2.7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测定
        2.8 细胞黏附与入侵试验
        2.9 胞内存活试验
        2.10 毒力基因检测
        2.11 半数致死量(LD_(50))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RtsB序列分析
        3.2 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鉴定
        3.3 基因互补株的构建及鉴定
        3.4 生长曲线及运动性测定
        3.5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测定
        3.6 黏附入侵能力测定
        3.7 胞内存活试验
        3.8 毒力基因检测
        3.9 LD_(50)测定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鼠伤寒沙门菌摄铁调控蛋白Fur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材料
        1.2 试剂
        1.3 仪器
    2 方法
        2.1 引物设计
        2.2 fur基因缺失株和互补株的构建
        2.3 生长曲线测定
        2.4 胞内存活能力测定
        2.5 细菌间竞争能力试验
        2.6 LD_(50)测定
        2.7 体内载菌量测定
    3 结果
        3.1 fur基因缺失株的鉴定
        3.2 fur基因互补株的鉴定
        3.3 生长曲线测定
        3.4 胞内存活试验
        3.5 Fur对沙门菌的细菌间竞争能力的影响
        3.6 LD_(50)测定
        3.7 体内载菌量测定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鼠伤寒沙门菌摄铁调控蛋白Fur调控Ⅵ型分泌系统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菌株、质粒、细胞
        1.2 试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启动子及Fur结合盒的预测
        2.2 引物设计
        2.3 ΔclpV、CΔclpV及ΔfurAclpV菌株的构建
        2.4 感染细胞及缺铁环境中T6SS的表达水平分析
        2.5 基因缺失株中T6SS表达水平分析
        2.6 Western blotting
        2.7 p-半乳糖苷酶试验
        2.8 Fur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2.9 EMSA
        2.10 DNase I足迹分析试验
        2.11 细菌体外竞争试验
        2.12 效应因子Tae4的表达及分泌
        2.13 胞内存活试验
        2.14 LD_(50)测定
        2.15 体内载菌量测定
    3 结果
        3.1 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3.2 互补株的构建
        3.3 感染及缺铁条件促进SPI-6 T6SS表达
        3.4 Fur抑制SPI-6 T6SS基因的表达
        3.5 Fur结合盒的分析预测
        3.6 Fur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3.7 Fur结合clpV启动子的EMSA验证
        3.8 Fur结合位点分析
        3.9 Fur调控clpV参与细菌间竞争
        3.10 Fur调控clpV影响效应因子Tae4的表达及分泌
        3.11 Fur调控clpV对胞内存活的影响
        3.12 LD_(50)测定
        3.13 体内载菌量测定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上海及周边地区鸡、猪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和分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样品来源
        1.1.2 标准株
        1.1.3 主要试剂
        1.1.4 试剂配制
        1.1.5 主要试验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猪粪样品中沙门菌的分离
        1.2.2 食品样品中沙门菌的分离
        1.2.3 死胚蛋样品中沙门菌的分离
        1.2.4 基因组提取
        1.2.5 沙门菌的PCR鉴定
        1.2.6 血清型鉴定
        1.2.7 毒力基因检测
        1.2.8 MLST检测
        1.2.9 CRISPR检测
        1.2.10 药物敏感性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沙门菌的分离及鉴定
    2.2 血清型鉴定
    2.3 毒力基因检测
    2.4 MLST分型
    2.5 CRISPR分型
    2.6 药物敏感性试验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四、伤寒沙门菌Vi抗原作为毒力因子的特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牛源沙门菌invA和aadA基因双重qPCR方法的建立及分离鉴定[D]. 李美卓.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河北省鸡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毒力与耐药检测[D]. 杨瑞.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3]裂解多重耐药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D]. 陶程琳. 扬州大学, 2021
  • [4]不同宿主源婴儿沙门菌的生物学特性及SPI1/SPI2对其致病效应的研究[D]. 王洋. 扬州大学, 2021(08)
  • [5]7株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iNTS)基因组和毒力特征分析[J]. 胡豫杰,王伟,许学斌,王艳,崔鑫楠,徐进,李凤琴.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21(03)
  • [6]鼠伤寒沙门菌多重基因缺失株的构建与致病性分析[D]. 王启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7]纽波特沙门菌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D]. 潘航. 浙江大学, 2020(01)
  • [8]妊娠期水貂沙门菌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D]. 周国栋.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9]调控蛋白RtsB和Fur对鼠伤寒沙门菌毒力的影响[D]. 信素华. 扬州大学, 2020
  • [10]上海及周边地区鸡、猪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和分型[D]. 李妍.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伤寒沙门氏菌 Vi 抗原作为毒力因子的表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